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精选十篇)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篇1
一、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程, 教材普遍篇幅较大、知识覆盖面很广, 内容涉及许多后续的相关学科。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多, 重点不突出。首先需要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和相关学科进行探讨, 了解细胞生物学与它们的衔接、重复部分, 做好对后继课程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讲授生物大分子时, 重点讲解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对于其复制、转录和翻译, 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要重点学习, 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简单介绍中心法则即可。其次每章的授课内容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分明, 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要求学生有大局观, 掌握整个知识体系, 注重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上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教学章节是以“细胞器”为单位, 按照“显微、超微结构—化学组成—功能—和疾病的关系”为知识链讲解, 将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有机融合, 使学生建立起细胞整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概念, 加强医学细胞生物学在基础理论内容上的系统完整与学科交叉性。同时,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及专家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引入课堂, 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科研性。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 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医学学习能力, 作为一年级医学生, 要引导他们思考基础医学知识和将来的临床工作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
二、更新教学方法和形式
1. 理论课教学与临床联系的紧密性。
作为医学生, 关注所学的知识和将来的临床工作有何关联。同学觉得学习细胞膜、细胞核这些中学都知道的内容, 今后的临床工作能用到吗?因此第一章绪论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 要学生们明确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和医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重点介绍细胞生物学近年来的前沿领域和重大发现, 特别介绍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如2010年的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 获奖内容是试管婴儿技术, 2012年日本科学家研究可以重新编程的成熟细胞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 获得诺贝尔奖, 对再生医学领域的影响, 通过这些介绍, 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实践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并非只是毫无价值的基础理论,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医学细胞生物学与临床密切相关, 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中, 也可以引入相关病案分析, 比如在讲解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中, 提出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疾病高脂血症, 介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机制, 学生对大分子的物质运输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具体疾病和发病机理通过细胞生物学有了直观联系,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增强了主动性和自觉性。
2. BOPPPS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 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笔者在山东大学教师培训中心培训中, 学习了BOPPPS教学模式, 是近年来北美诸多知名院校所采取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BOPPPS式教学在加强教学反思、师生互动性等很多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BOPPPS式教学6个板块: (1) Bridge-in (导入) ,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2) Learning Objectives (学习目标) , 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 (3) Pre-assessment (前测) ,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4) 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 , 课堂教学的主体,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5) Post-assessment (课内评估) , 检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 Summary (总结) , 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总结, 强调教学目标, 并引出下次课内容。例如在讲染色体时, 首先问:大家知道唐氏筛查吗?这和临床妇产科相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学习染色体的组成、形态结构。学习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时, 提问学生以前学过的DNA的组成和结构, 进而引入染色体结构的学习, 在讲解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时, 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 请几位学生上讲台, 利用自己的一只手当作组蛋白八聚体核心颗粒, 围巾当作DNA链, 缠绕组蛋白核心, 另一只手当作组蛋白H1, 每位同学是一个核小体。下面的同学可以同桌模拟。以前在讲解核小体组成和结构时, 学生觉得很抽象, 通过自己演示了核小体的结构,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总结核小体的组成和结构, 并引入下一部分内容:染色体的二级结构。BOPPPS教学模式从教师教学组织实施层面, 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 督促教师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 从学生方面, 改变了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 增强了师生互动, 学生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教师而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育教学形式已对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带来革命性变化,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积极投身于这一生动实践之中。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也要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网络化学习具备学习资源充足、学习方式自由、不受时间限制等众多优势, 结合传统课堂教学, 对于当前课时数有限与教学内容增加的矛盾,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起来, 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 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前在课程网站发布课前预习内容、相关参考资料等, 课堂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图像、视频、音效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内容, 课后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上传课件、布置习题、批改作业及答疑等辅助教学活动, 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分配学习时间, 进入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下载学习资源、复习、在线自测、实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放的网络课程学习。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 以及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学习和交流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学习相互融合, 不断补充和完善, 逐渐形成实践教学中有效可行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了课堂教学和网络化学习各自优势, 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 并有效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于医学生而言,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动手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一年级新生,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中, 第一次接触到实验动物, 进行解剖操作, 学生对仪器、动物充满好奇, 反而容易忽略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之初, 应强调科学实验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 重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显微镜的操作, 是医学生最基本的技能, 在将来的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课程中, 以及科研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强调实验操作的关键点, 改变实验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照做”的实验教学模式, 尽量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动手的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实验教学中还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增强主动学习的实践能力, 对于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学生, 在完成验证性、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 可以开展组织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 开放实验室, 学生通过查阅文献, 运用已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自主设计实验, 通过采集、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 学生完成了从实验设计到实验实施,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乃至探讨进一步的研究设想等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提高其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不断学习、思考、探索、总结, 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
摘要: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 对于以后的医学课程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不断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选择, 将BOPPPS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和开放实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BOPPPS教学模式,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向勇, 张小华, 卞伟华, 等.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创新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5) .
[2]杨建课, 徐思斌, 宫磊, 等.提高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思考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16 (2) .
[3]陈卫卫, 鲍爱华, 李清, 等.基于BOPPPS模型和问题驱动教学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 (6) .
《细胞与分子》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油脂、糖类和蛋白质鉴定实验目的,原理。
2、 了解鉴定所用的材料,懂得选材的要求。
3、 掌握鉴定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 通过实验,学会徒手切片制作,高倍镜使用的技能。
2、 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及对材料的归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验证了生命的物质性,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之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集思广益的好处,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鉴定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徒手切片法;高倍镜的使用。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实验原理
油脂的检测
淀粉的鉴定
蛋白质的鉴定
还原糖检测
学生实验
【创设情景】每天用餐时,你是否想过所吃的食物会带给身体哪些营养?事实上,人们可以根据食物成分的化学性质来检测或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提问】你想对食物中的哪些营养成分进行检测?
【讲述】今天,我们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油脂+苏丹Ⅲ 橙黄色
淀粉+碘-碘化钾 蓝色
蛋白质+双缩脲 紫色
还原糖+本尼迪特 砖红色
【提问】检测油脂,该选用怎样的材料?
【提问】用花生种子做材料,具体的步骤? 【板书】浸泡—切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颜色 注意:染色不能太久,染色太深,不易观察;用50%乙醇洗去浮色,确定油脂粒确实染色。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对光—放置装片—镜筒下降—调节观察—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步骤:取样本2ml—碘-碘化钾5滴—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步骤:取样本2 ml—加双缩脲A2 ml—加双缩脲B5滴——观察颜色
注意:先加双缩脲A,摇匀,保证在碱性的溶液环境中,再加双缩脲B。
实验步骤:取样本2ml—加本尼迪特试剂2 ml—水浴加热——观察颜色
注意:我们用斐林试剂来代替本尼迪特试剂,在使用的时候,先将斐林试剂的;两种试剂混合,再加入到还原糖中。 水浴加热,保证加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
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先记下来,等做完实验,分析原因。
实验过程中,做好记录,真实记录实验的结果。
完成课后讨论。
学生举例身边的熟悉例子。
花生子叶
学生讨论、回答
橙黄色
蓝色
紫色
砖红色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突出细胞核的重要性,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核。
用一个学生都熟悉,但又不能完全理解的一个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呈现,一方面使学生建立实验探究的意识;另外,该实验内容来自课本,降低了实验设计难度,适合高二学生。
七、知识结构
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1、 浸泡—切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颜色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对光—放置装片—镜筒下降—调节观察—用高倍镜观察
二、淀粉的鉴定 取样本2ml—碘-碘化钾5滴—观察颜色变化
三、蛋白质的鉴定
取样本2 ml—加双缩脲A2 ml—加双缩脲B5滴——观察颜色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篇3
【摘要】为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针对我校医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 体会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建设点项目(陕教高[2010]13号-37);延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YDJG-ZD2013-0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39-01
细胞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门综合性前沿学科,又与医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代医学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细胞生物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以人体细胞为研究对象的细胞生物学,是医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基础课程,是引导医学生逐渐踏入殿堂的启蒙课程。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难以理解,课时又少,加之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尚处于适应阶段,这些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具有内容更新快、综合性强、知识抽象难于理解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该课程的教学需要。为此,近些年我们就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多元化教学的改革和探索。现介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课程多,但本课程课时少
医学生在校学习课程非常多,学习任务重,而课程课时安排就显得很少。我们学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理论课时24-30,实验课时12-20。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该课程的特色与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详细讲解。比如“细胞的基本特征”、“真核细胞的结构”两章内容,是细胞生物学中的独有的,也是重点的内容,同时也是《组织学》、《病理学》的基础,利用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还有许多内容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着重进行讲授。
2.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针对本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强、较为抽象的特点,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以其画面生动、图片清晰直观等特点[1,2],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细胞的显微和超显微世界,既有静态的形态结构,又有动态的功能表达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细胞生物学教学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变为“宏观”,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的黑板教学,既能解决课时数少、学生人数多的矛盾,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而且可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法,减慢授课速度,学生多了自己的思考空间。同时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活跃了学习气氛。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是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授课模式。如在“细胞分化”一章的教学中,既要讲解分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还应讲解新进展及其医学应用。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再结合多媒体技术,将相关图片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细胞生命现象,大大的丰富了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
教学方法使用的是否合适,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上课前,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师引领下,围绕不同内容而提出问题,学生不断思考,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细胞生物学教学要体现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相关性,而细胞的结构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到,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更是无法把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联系起来。应用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手段,教师可以在屏幕上直接展示和讲解细胞的显微结构,进而引出生理功能,学生也能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打破过去呆板的教学模式[3,4],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和探究知识的奥秘。如在讲解“Na-K泵运输物质”的过程时,如果只用文字讲解,很难理解,可以记住多媒体图片和flash动态演示来解释,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另可设计一些题目供学生课后思考,引导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5]。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细胞生物学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并且知识涵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抽象难于理解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该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就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进行的多元化教学改革和探索,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本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马朋,曹同涛,刘乃国,等.细胞生物学教学中PBL结合LBL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28.
[2]许莉,高涵,孙超,等.科学使用多媒体CAI课件提高医学教学质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5):604-605.
[3]赵芳芳,刘勇,刘婷婷,等.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相结合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9):864-865.
[4]张小萍,魏玲,孙丽娜.《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205-207.
[5]王宏梅.医学生物学教学习题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53-54.
作者简介: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篇4
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 (E.B.Wilson) 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学科。“细胞生物学”的新知识新内容层出不穷, 其发展日新月异, 几乎涵盖了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所有前沿热点领域, 包括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等前沿领域。它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四大支柱及前沿学科, 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层次, 成为人们揭示生命奥秘及攻克医学难关等的重要基础, 并且成为了现代生命科学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国际性的课程。据统计, 90%的“细胞生物学”有关的研究成果以英语方式传播, 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都是用英文撰写然后通过SCI期刊发表。我国由于细胞生物学科起步较晚, 高等院校目前所用的好的《细胞生物学》教材也主要来自国外英文原版教材的翻译及不断的修订再版, 这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滞后及新专业术语直译所造成的模糊等问题。为了将“细胞生物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学说引入我国高等院校《细胞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直接感受和接触细胞生物学的前沿知识, 使学生了解细胞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高校教育中实施《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是该学科国际化不可避免的趋势,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近几年, 国家教育部在2001—2007年先后出台的有关双语教学文件中, 高度强调在高校本科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要求高校20%的本科课程要进行双语教学, 并且明确提出了生物技术等专业需要在双语教学上先行一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 一些比较好的高校都已经在其生命科学学科建设中开展了《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能以全新的视角展现生命科学领域, 拓宽学生知识面, 帮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发展, 为学生选择进入各个实验室进行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或者将来考研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 双语教学还能锻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知识, 增强学生英文水平, 提高他们阅读文献的能力, 一举数得。贵州大学地处西部, 由于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一直未开展《细胞生物学》双语本科教学工作, 但是作为教育部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211”高校, 贵州大学一直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 为了提高本科生生物科学的整体素养, 培养出适应当代生命科学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我校开展细胞生物学的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贵州大学开展《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师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一般认为,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是指采用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原版教材, 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言, 通过学习达到掌握科目知识和语言的目的。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在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 传授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研究发现, 制约双语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双语教学师资问题, 学生英语水平问题, 双语教材选择以及学校双语氛围等。双语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既需要掌握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又要求精通本专业知识。因此, 在高校推进双语教学工作过程中, 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就是该专业的双语师资不足。双语师资最好是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人才, 现在, 贵州大学开展《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已经具备了这个基本的双语师资条件。近几年来, 学校为了提高大学的整体实力, 大量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我们学院也采取了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一是采取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的方式, 加快培养本院现有师资, 特别是青年教师;二是通过引进人才政策, 外引海外归来的博士。通过这些手段, 极大地加强了我院的师资力量, 如今我们院的海归博士比例与2010年相比, 增加了50%。这些留学回来的教师在承担科研工作的同时, 还担负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我们院, 有实力讲授本科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专业老师一共有八位, 全部是博士, 其中有三位教授, 五位副教授, 并且有六位老师有海外留学两年以上经历。这些优秀的师资人才, 为我校推进《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贵州大学推进《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2010年, 我们曾在本院对另一门和生命科学相关的学科———《基因工程》进行了双语教学尝试, 当时因为缺乏相关师资力量, 并且没有从贵州大学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考虑, 制订的教学目标太大, 整体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尽管如此, 关于双语教学的首次尝试还是为后来的双语教学改革和建设奠定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针对双语教学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 结合目前我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整体水平, 我们认为在贵州大学开展《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主要受限于学生的英语水平。
贵州大学地处西南地区, 招收的学生主要也是来自西南地区, 该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相对滞后, 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不高, 这一点从历年的高考英语成绩以及以往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训练情况就可以反映出来。同时,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代表学科, 涉及的都是科学发展前沿的最新内容, 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 该专业课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双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是能否搞好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根据以往中文授课的经验, 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设该课程, 学生会理解的好一点但是结合贵州大学本科生源英语水平较差的情况, 我们认为开展《细胞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授课对象应为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因为这个时期, 在英语水平上, 大多数学生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 积累了足够的词汇量, 口语和听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在专业知识上, 学生已经熟悉了本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 这个时候开设双语教学,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双语讲授的学科理论知识, 并较快地融入适应双语教学。
在学生英语能力较差的情况下, 如果要顺利开展双语课程, 对双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就会更高。一方面, 在课前, 双语老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预习, 熟悉课程中的相关英文词汇;在课后, 要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他们的真实接受程度。另一方面, 每一位双语教师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课前准备, 学习借鉴一些其他高校精品双语课程中的教学方法, 课前进行试讲, 尽量做到用简单、通俗、流利的英语讲解该双语课程。在双语课的最初阶段, 笔者认为, 双语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目标, 不要把双语课的精力放在“外语”上, 使教学走入“学外语”的误区。《细胞生物学》中文版教材的课程内容大部分是从外文研究结果中翻译编著而来, 由于翻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理解方式与处理方法, 加之译文时间相对滞后, 导致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不够准确、及时或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我们采用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学习英文的研究成果和内容使授课对象能更好地理解本领域的专业知识, 并在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学习外语的能力。也就是说, 我们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专业知识, 而不是外语。
刚开始上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适应双语, 我们可以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 强调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主流语言 (英语) 的使用比例。在这里具体表现为:用英文展示课件, 用中、英文讲解教材的教学模式。在讲解过程中对简单的内容, 比如专业词汇的名词解释, 可以用英文讲解;而对于复杂难理解的内容, 比如细胞信号转导的原理和过程等, 给予中文解释, 但考试为全英文。另外, 在教材的选择上, 我们认为如果一开始就以原版英文教材为主, 学生还没有这个能力去理解, 并且原版英文教材纸质版本也比较贵, 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情况。因此, 我们选择以中文教材《细胞生物学》 (瞿中和, 高教第四版) 为主, 国外原版英文教材《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为辅, 结合教师精心制作的全英文PPT教程进行教学。
总之,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发展形势的需要, 是培养社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也是把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向前推进的一个新举措。虽然现阶段在贵州大学推进双语课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但是对该课程双语教学条件和教法研究进行积极的探讨, 有助于我们开展和深化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也为贵州大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从最初的探索性尝试到逐步建立双语教学的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另外, 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贵州大学师资人才队伍的不断建设、本科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对该课程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我们相信, 贵州大学的双语教学必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跃。
参考文献
[1]叶军.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细胞生物学》的建设与发展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4) .
[2]郑湘晋.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学报, 2002.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篇5
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一)情景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 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现象入手,去进行推测。
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 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
出示资料②: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教师:大家分组讨论,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①在空气-水界面上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演示
展示材料③:戈特 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中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再分小组讨论、利用你手中的模型摆出来吧。学生:分组讨论,共可有六种排布方式,并提出细胞膜应两面都处于水环境中,所以讨论得到正确的排布方式。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 时间:1959年
人物:J.D.Robertson罗伯特森
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
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结构。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教师:很好,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好,学到这里,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我们有些话题想让大家思考讨论。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的确,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
学生: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了,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实验数据。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
学生: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师:那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里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密切联系。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篇6
关键词:畜牧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48-02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支撑现代畜牧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1]。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对畜禽的认识由群体、个体层面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因此,细胞生物学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畜牧专业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畜牧专业的细胞生物学教学起步较晚,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畜牧专业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只是简单模仿综合院校理学和工学性质的“三生”专业(即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或医学专业。此外,由于畜牧学的专业课程较多,细胞生物学的学时非常有限,加之该课程内容抽象复杂,学生很难提的起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现介绍如下。
1 教学内容的筛选
1.1 选择优秀的教材 优秀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满足教学要求的重要载体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和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考虑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建设需求,经过讨论、比较、分析,本课程组选择了翟中和编著的《细胞生物学》(第四版)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系统性强,内容新,图文并茂。另外参考王金发主编的《细胞生物学》和欧阳五庆编著的《细胞生物学》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补充。同时,将国外一些著名教材和细胞生物学相关网站介绍给学生,以弥补教材不能实时更新的缺陷。
1.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压缩课时”的大背景下,畜牧专业细胞生物学一般理论讲授为24~28学时,不足生物科学或医学专业细胞生物学课时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凝练,进行选择性教学[2]。适当删减与先行课(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等)重复的内容,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修饰、染色体结构特征、DNA复制、基因转录等。授课重点集中在细胞骨架、细胞通讯及细胞大分子等细胞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将最新的细胞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畜牧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融入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完整、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地了解细胞生物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成果,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2 改进教学方法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内容极其广泛,涵盖知识极为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课程,每位老师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不同,再结合专业需求,更是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2.1 提升多媒体教学效果 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将抽象、复杂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知识,是现代畜牧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的表现形式,多以“给”的形式来“教”,缺少关注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笔者作以下改进:(1)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板书是课堂知识的凝练,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也是一种思维的展现。板书的制作和呈现是同步的,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记笔记和掌握知识,也可以调节课堂节奏,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消化知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发挥各自长处,实现课题教学效果的最优化。(2)坚持实用主义,克服形式主义。细胞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应以适用性和有效性为准,尽量选择经典、清晰的视频、图片[3],避免过分追求课件的精美、华丽,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2.2 知识模块化 知识模塊化就是将知识体系分解成模块,它是知识标准化的延伸,目的是让知识重组、复用的过程更加方便[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打破教材的内容排列,再结合畜牧学科的特点:拎清主次,并归纳类似知识点,以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功能为主线,建立“节点-单元-模块”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碎片化之后,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畏难情绪随之减少。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针对某个知识模块,课后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继续深入学习,甚至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学习效果也大幅提高。
2.3 体现畜牧专业特色的互动教学 畜牧专业的细胞生物学教学与生命科学院、医学院不同,具有鲜明的畜牧专业特色[1]。在畜牧专业开展细胞生物学教学是为现代畜牧业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课堂举例尽量贴近畜牧生产实践。比如,在讲解“细胞自噬”时,可以与畜牧生产中仔猪断奶应激引起的生长缓慢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的细胞生命活动与宏观的畜禽生产性能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采用互动式教学。相对于畜牧专业的大多数课程,细胞生物学的内容相对微观、抽象、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解完“物质的跨膜运输”后,可以让学生扮演葡萄糖、葡萄糖转运蛋白等分子,模拟葡糖糖从小肠肠腔进入血液的过程,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显著提高了学习效果。
3 更新评价考核方法
成绩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方法之一,贯穿于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往的成绩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集中考核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较少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评价[5]。因此,一是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期末的闭卷考试在注重考核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还依据平时的教学重点和研究进展,设置若干灵活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综合性题目,有效地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题库建设,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对学生开放题库,学生可以随时对照题库,检查自身学习的不足,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二是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5]。平时成绩来源于出勤考核、上课提问、作业和小综述的撰写。出勤考核督促学生按时上课,提问成绩考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作业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撰写综述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学科领域相关最新进展的兴趣,训练学生阅读、总结和写作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这些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锻炼学生利用细胞生物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畜牧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细胞生物学已经成为畜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构筑现代畜牧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教师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手段,提高畜牧专业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绍军,高梅,陈坤明,等.农林综合性院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7:54-57.
[2]范彩云,程建波,张运海,等.《动物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9):51-52.
[3]刘欣,常娜.优化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几点建议[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65-567.
[4]曹国栋.模块化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19.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篇7
1 课堂教育改革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其包含的各专业领域在不断拓展,概念和内容在不断更新,研究技术手段在不断提升。在如此高速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既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又做到对该领域的了解不至于滞后,需要教师将更多的前沿研究进展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更新和充实基础理论。
1. 1 尊重经典,关注前沿
提起“教科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经典且一成不变。限于篇幅,教科书所述内容只能是“浓缩的精华”,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教科书的编撰讲究严谨性,这使得其更新的频率也受到很大限制,教材的内容更新很难跟得上学科发展的脚步。突破这种困境的有效方式就是基于经典的教材,加上教师对学科前沿的理解,并且能在课堂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领域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分子细胞生物学。该领域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手段,将传统的对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向细胞内基因组结构及其表达调控领域延伸,研究深度和效率都大幅提升。以MPF( maturation - promoting factor) 的发现为例,从1970年发现M期细胞融合的间期细胞发生染色体凝集开始,直到1988年分离纯化得到微克级的MPF,并证明其为蛋白激酶,整整花了18年的时间。而如今,新基因的分离、克隆和测序,基因改造后导入的活体细胞,再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镜、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等手段,可缩短研究时间,从而使某些特定基因的功能研究或者调控时效得到提高。
组学技术的发展,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通量大大提升。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中,要想知道某种细胞在某一特定时刻有多少种蛋白质表达,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 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精度质谱仪器的使用,使得大规模鉴定细胞中表达的蛋白质成为可能。前不久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对17种成人组织、7种胎儿组织和6种造血细胞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发现了18 097种蛋白质,占人类已知编码蛋白质基因的92% 。通过分析发现,蛋白酶体( proteasome) 的组成在不同的细胞中是不一致的,例如,在唾液腺( salivary gland) 细胞中的 β1、β2、β5亚基,在淋巴结中则被 β1i、β2i、β5i取代,以便行使免疫功能[1]。这不仅使人们从总体上对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对于人们了解不同的细胞在组成组织和器官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1. 2注重理论,强调实践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手段的进步。几乎每项重大理论的创立,都与研究手段的发展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息息相关; 因此,要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授课质量,实验课程的精心设计和高质量的执行不可或缺。然而,目前高校中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且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直接导致实验课基本上是既定实验结果的重复而不是对某个科学问题的探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鸡血细胞的溶血实验”中,笔者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以鸡血红细胞为实验材料,分别以Na Cl溶液、甲醇溶液、丙三醇溶液、葡萄糖溶液和Triton X - 100溶液进行渗透处理,其中等渗和低渗Na Cl溶液处理是为了得到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和迅速溶血的红细胞( 血影) ,并作为实验的对照。然后,通过光学显微镜和肉眼观察不同浓度的Na Cl溶液、不同时间的有机溶剂处理后细胞形态和细胞悬液通透性的变化,来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与不同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理解溶血现象的机制和动态过程,从而加深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生物膜”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该实验中,笔者首先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配制溶液和准备滴管、盖玻片以及调试显微镜,到具体的溶血实验的观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调动大家对实验的热情,提升大家实验的积极性。重要的是,实验完成后,教师组织大家进行讨论,鼓励大家踊跃发言,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背后隐藏的原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大家的讨论,可以认识到: 细胞形态的维持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很多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低渗溶液造成细胞内外压力差,可以引起细胞破碎; 甲醇和丙三醇除了可以渗透进入红细胞,还能直接破坏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或膜内细胞骨架蛋白的稳定结构; 而葡萄糖可能介导红细胞间的粘合; Triton X - 100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插入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导致膜结构的破坏。通过该实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细胞膜的特性这一知识点,而且调动了大家钻研问题的热情和亲自动手的良好实验习惯。
2 课堂教育改革需要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大学生情感的成熟和智力的完善,他们对于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以来受到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越来越感到乏味,因而产生了烦躁、抵触情感。而且,这些负面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授课产生反馈,导致教师的能动性随之减弱。如何让“90后”的大学生们不在课堂上发微信、玩微博,如何让教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成为当前高校课堂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能成为改变高校课堂困局的妙招。而且,创新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创新、批判精神提供良好的土壤[2]。
2. 1 启发式教学———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3]。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讲授“细胞增殖与调控”一节中,为了加强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笔者在讲解完课程后,给学生们留了一道家庭作业: 请大家对“肿瘤是什么”发表看法。回答方式不限,PPT、文档皆可; 篇幅不限。笔者之所以设计这个问题,其实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通过了解植物肿瘤和动物肿瘤的区别,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肿瘤。一般地,人们对动物肿瘤的认知较多,尤其是人类的肿瘤,因为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而被重点关注。而对植物肿瘤的接触相对较少,对其的研究也不太深入。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植物肿瘤,比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茜草科植物的叶瘤等,非但对植物体无害,而且还可以提供营养,与宿主互惠互利。第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最能体现细胞的增殖和调控机制的。书本上讲述的是最基础的内容,笔者希望大家能够从更深入的层次去了解这个概念。还有,关于“肿瘤是什么”,尤其在哺乳动物肿瘤中,本就没有权威性的结论,希望通过大家自己的学习,提升大家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通过对概念的不同理解,也可以培养大家的创新思维模式。
2. 2 讨论式教学———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指以讨论为基本教学方法的教学,是和讲授式教学法相对应的概念。该种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而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具体来说,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课前预习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点评,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细胞凋亡是一种复杂机制控制的细胞死亡方式,它有别于坏死( necrosis) 、自噬( autophage) 等。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笔者在教授“细胞凋亡”这一章节时,就引入了该种教学方法。首先,布置预习任务,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5人,制作相关的PPT。然后,在课上,请每个小组派出1个代表讲解PPT的内容。待小组发言完毕后,大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大家基本都围绕“什么叫细胞凋亡、凋亡的通路、凋亡的研究方式、凋亡的调控、凋亡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论述。可以看出,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位代表也都十分努力地向听众表达该小组的卓越工作。但是,各个小组还是各有特色: A组的PPT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使人印象深刻; C组则较为系统地讲述了凋亡研究的历史及前沿研究成果,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D组则更多地讲解了凋亡和其他细胞死亡方式的区别及其细胞生物学意义,激发了大家的研究热情。最后,笔者对该节课程做了简短的总结,表扬了学生们课下积极准备、课上积极发言的学习精神,特别是每个小组的代表,勇于担当,没有辜负团队成员的期望。
通过这次课程,学生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准备PPT,登台讲演,当一回“教师”。教师则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做一回“学生”。这种角色的互换,对大家都是一个尝试,都是一个提高。在准备PPT的过程中,大家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关注科学问题的同时注意PPT的制作技巧,争取做到图文并茂; 在PPT定稿阶段,认真讨论,统一思想,抽象出团队的智慧结晶;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小组成员积极补充本组代表演讲中的疏漏,力争使本组更加完美。笔者惊奇地发现,课堂上第1次没有学生打瞌睡和玩手机,没有人哈欠连天,无精打采; 所有人都精神焕发,思绪飞扬。这种授课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大家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们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 3 参与式教学———培养民主和批判精神
参与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育之中去[4]。科学地讲,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友好、热烈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发展教学教育的一种协作式教学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需要和愿望,具体采取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所在和与教师、同伴一起讨论问题的价值,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师生友好关系,从而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充实学习的教育目的,并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讲授“细胞衰老”章节内容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让所有参与者大呼过瘾,印象深刻。关于细胞衰老的机制,长久以来,主要有两种学派: 一种“差错学派”,认为细胞衰老是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导致细胞衰老; 另一种是“遗传学派”,认为衰老是遗传决定的自然演进过程,一切细胞均有内在的预定程序决定其寿命,而细胞寿命又决定种属寿命的差异,外部因素只能使细胞寿命在限定范围内变动。两种学派又衍生出多种学说,比如“差错学派”的“代谢废物累积学说”、“自由基学说”,“遗传学派”的“程序性衰老学说”、“复制性衰老学说”等,每种学说都有自己的实验证据。两派长久以来交锋不断,但谁也不能彻底说服对方。基于此,笔者为本次辩论赛设定了辩题“细胞衰老是预定程序决定的还是外界环境决定的”,请大家分成两组,每组12名队员,挑选出4位辩手。辩论当天,笔者作为主持人主持此次辩论,4名学生评委参与评审。经过双方一辩立论陈述、攻辩、攻辩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等环节后,教师和学生评委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评审。教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辩论双方就辩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辩论,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辩论双方充分发扬民主和批判精神,允许有不同观点的提出,但是该观点必须经得起大家的攻击和批判,从而达到“去伪存真”的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者不仅对科学理论有了系统的认识,而且在辩论准备和实际辩论中锻炼了快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家变得更加睿智。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改革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之一,它是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临床各科都离不开《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既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其学科发展的基础,它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理论课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仅仅被视为理论课的附庸,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在细胞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仍然沿用古老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势必出现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的现象,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实验课上应付了事或按部就班地操作,很难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所以说,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对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以往我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学时数仅占课程总学时数极少的部分,在学生本门课程总评分数中也只占极少的部分(约10%),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是基础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年来一直沿用“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的观察”及“巨噬细胞吞噬活动的观察”等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实验内容。近三年来我们调整了实验课所占总学时的比率,目前已经接近了三分之一。同时,针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原有的实验教学侧重验证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随着细胞生物技术的发展,该领域知识更新已经非常迅速,如果我们还继续给学生讲授上个世纪的实验原理与方法,不免有误人子弟之嫌,又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我们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引入了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内容,如:细胞培养、核酸的提取、PCR技术、细胞凋亡实验等等。同时,还增加了一些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人体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分析、动物核酸的提取和定量等等实验等等。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还在细胞生物学课程总评中加大了实验课分数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30%,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2、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实验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我校也是如此。多年来,学校实验经费少、设备陈旧,实验技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技术,所以只能重复多年沿用的大纲,做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课本中给学生讲解的理论和技术似乎离学生相当遥远,学生感觉这门课很抽象、很难理解。原因就在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到的实验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所以学生只能掌握一些非常简单的基本技能而已,很难为日后的工作和科研做更好的铺垫。近三年,学校已经投入近百万的先进的仪器设备,旨在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实验环境、实验条件,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技能还可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改革以往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好奇心,才有探求新知识的渴望。现代教育学普遍认为,让学生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实验教学中的首要环节。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极为被动的学习状态,即实验老师负责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准备,试剂是配好的,步骤是教师安排好的,老师还要把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一遍,学生再开始做,学生成了消极被动的程序操作工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失去了主动探索的热情,在实验过程中很少有人提出问题。教学气氛沉闷,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呢?我们首先,对实验的讲解部分进行改革,因为事先已经安排学生预习,所以没有必要把使用过程全部都详细讲解,只要精讲关键步骤和难点就可以了,更没有必要步步做操作示范,因为我校招的是理科生,绝大多数学生都学过生物学,而且基础还不错,在中学就上过实验课,也用过显微镜。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操作,只在关键步骤加以精讲就可以了,重点应在学生自我实践,只有多动手多动脑,他们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查寻大量的中英文资料,获得了大量先进的实验技术资料,同时还把以前实验课中制作精美的玻片标本录入电脑中,基于此制作了很多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和录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教学内容及好的实验结果,还可以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能主动放弃权威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来,才能真正创造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对自由的良好气氛。我们尝试提前布置预习提纲,安排学生自己来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分组讨论,最终教师总结。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意识被充分尊重,同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表现自我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更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另外,《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常常有很多的等待时间,我们会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请同学们看以往由同学做得非常好的标本,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做好实验的信心。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我们会当堂给学生进行实验总结,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表现和实验结果给学生打分,这就避免了以往实验报告千篇一律,互相抄袭结果的问题,更为公平合理,学生非常满意,也因而更为重视实验课。
4、增设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大胆实践
在校期间,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知识只有通过其综合素质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到较好的发挥,因而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综合性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
我们有教师选择课题,也有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合理安排好实验步骤,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最终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使学生把所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有效地结合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例如:学生通过人体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分析这一个综合性实验,可以系统地掌握细胞培养、玻片制作、显微镜的使用、人体外周血的制备、低掺和固定等生物学技术;同时学生进一步了解科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学生参与多了,我们都感到不是更清闲了,反而责任更重了。教师要广泛地查阅资料,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选择适合于他们进行研究的课题。如果学生有实验设计构想来找教师探讨可行性,我们首先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本着启发引导的原则加以积极引导,使学生的设计更加合理完善,对于可以实行的应尽量满足学生所需实验材料和实验时间。综合性实验的良好开展必须要有统筹的安排,应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包括:工作人员的安排,实验的时间安排,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的管理等等,都要具体落实等等。
结语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也给学生未来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如果上还不注重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步入社会后将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为了满足千变万化的就业市场需求,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狠抓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新形势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除了把握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外,应该以21世纪科学发展为导向,调整讲课的重点、难点,力求把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从而加强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我们的实验课教学改革也只是刚刚取得一点成绩,应该巩固现有成果,再接再厉。还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樊廷俊,初建松.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教书育人的初步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3,(3)
[2]穆灵敏,等.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22(6)
[3]傅更锋,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的科研动手能力J.南京医学院学报.2003,25(2):129-130.
[4]于海涛,等.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16(2)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篇9
一、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一) 考试方法改革原则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专业性及理论性较强, 对该课程考试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切入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及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1]。 对专业成绩的评述不应单纯地以闭卷理论试卷成绩为最终成绩, 应当综合评价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实验课表现及课堂讨论等环节表现出的能力, 并对成绩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具体考试方案由各专业教研部门自行确定。 通过引入综述论文、课堂发言、实验课表现等环节的成绩评定,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考试方法改革思路
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主要将考试成绩合理地划分为“闭卷理论考试 (60%) +论文综述 (10%) +实验课表现 (20%) +日常课堂表现 (10%) ”四个部分。
1.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课堂学习为主, 因此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基础。 因此, 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日常课堂表现的分值, 主要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讨论问题积极性、师生互动与沟通、课堂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考察, 从而有效地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
2.对学生实验课表现进行考核
细胞生物学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及实践课构成, 实践课教学可以有效地对理论进行验证, 是学生深化理论、接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途径。 传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试主要侧重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成绩, 对实验课考核重视程度不足, 导致绝大多数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重视。 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20%作为实验课表现的分值,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3.设计论文综述环节进行考评
为了提升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评的合理性, 可以设计相应的论文综述环节, 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能力进行考核。 论文综述环节可以在考试周前一周至两周进行, 由教师提前布置相应的论文论述主题,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撰写论文、制作幻灯片, 在考核过程中由学生自主上台进行论文汇报, 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自主提问。 在评分过程中, 可以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论文综述环节的分值。
二、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 加强相关教师的素质培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虽然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者地位, 教师的职业素质及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贯彻效果。 因此, 为了保证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有效性, 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开展周期性培训, 培养生物教师相应的职业素养, 相关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教学活动的推进对教师进行跟踪性的培训, 积极开展教学前期培训、教学中期检测及教学末期总结, 保证生物教师可以明确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并从考试改革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贯彻落实相应的考核操作
在明确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之后, 应当将相应的方案与思路落实到实践中, 用实践检验理想化的方案, 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合理性[2]。 在实际考核操作过程中, 教师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应的考核流程, 并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出勤情况等评价因素进行了解。 在实际考核过程中, 可以打破传统单一性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教学模式, 引入相应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机制, 尊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性, 对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评估。
(三) 在考核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协作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理论性, 且考试改革涵盖面与考察面较为广泛, 学生成绩考核工作难以由一个教师单独完成, 因此应当以过程性目光看待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工作, 加强各环节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在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 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学生日常表现统计、学生论文综述情况、学生试卷批阅等环节。 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之间进行合理化分工,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成绩考核的合理性。
(四) 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过程
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不仅具有检测教学成果的功能, 还具备评价功及引导功能[3]。 传统侧重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成果的评价较单一, 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学习时仅注重考点的学习误区。 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对学生日常表现、实验课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 尽可能地消除功利性的学习目的。
总而言之, 细胞生物学不仅是一门集理论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学科, 而且是临床医学及生物学的学科基础。 在教学考核过程中, 相关教师应当明确考试的评价功能及引导功能,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利用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考核内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评。
参考文献
[1]窦晓兵, 高佳, 范春雷, 胡林峰, 钱颖, 沃兴德.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 2009, 23:327.
[2]肖明珠, 毛建文, 李红枝.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15:172-173.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篇10
1 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无菌操作的理念
细胞培养与其他学科实验最大的区别是细胞培养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包括使用的所有试剂、用品都需严格地消毒。而现在所有的试剂、用品都由实验教师准备,学生对此并无认识。应该实行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准备细胞培养液、实验用品等[1]。另外,由于缺乏超净工作台,学生都是在普通实验台进行细胞实验,这根本无法让学生领会无菌操作的要领和要求,学校应该多置超净工作台或让学生轮流到超净间进行操作。我们现在正在修建的药学大楼规划了具备15台超净工作台的无菌操作室,这样就可以确保2~3名学生使用一台超净工作台,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无菌操作的要领。
2 改革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
2.1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与细胞工程实验多有重复,如细胞培养液的配制、细胞的换液和传代等实验都有重复出现的问题,可以适当删减重复的内容[2]。
2.2 突出药学特色,增加与药学相关的细胞实验
细胞生物学在药物研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减少寻找新药的盲目性。研究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调整细胞生物学实验内容,增加与药物研发相关的细胞生物学实验[3],让学生对细胞生物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保留细胞生物学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药物研发相关的实验,如细胞生长抑制实验(MTT)、细胞凋亡实验(DAPI染色)、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等,使学生对药物在细胞实验中的作用有初步认识[4]。
2.3 增加具有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实验
加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个性化实验的教学实践,在模式设置、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上让学生更自主地选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设计、组织实施完成实验课题的能力[5]。通过创新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验技能上和创新意识上有较大提高,在细胞生物学思想、方法和实验技术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现在实验成绩仅参考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我们计划将考核从实验态度(包括预习)、实验基本操作、原始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期末实验考试等6个方面对实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并且增加学生实验成绩的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之占总成绩的30%,从而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4 与药学其他专业实验相结合,统筹安排,紧密配合,使各专业的实验教学融为一体
增加设计性实验[6],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题目,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所学各个学科的知识完成实验课题。这就需要各个学科的实验教师充分配合,并且选择合适的课题[7]。例如,可检测药物化学实验中所合成的药物或植物化学实验所提取的有效成分在细胞水平上的作用。如果对细胞生长有作用,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认化合物对细胞有何种作用,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检验此化合物的作用与细胞的何种蛋白相关。另外,还可以与药理学实验相结合,检验有活性的化合物对活体动物的作用。
总之,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提高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水平就必须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虽然细胞生物学实验存在课时少、设施缺乏等问题,但是我们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提高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质量,通过对实验内容、考核方法、教授方式等一系列的改革,激发学生对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细胞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使其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实验技能也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宏英,王伟.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26~128.
[2]李艳红.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51~52.
[3]李莉,杨建一.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3):295~296.
[4]王昕.《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08,9:248~249.
[5]胡劲松,黄辰.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设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6):527~528.
[6]张俭,刘胜贵.浅谈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生物学通报,2006,41(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