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能指标

关键词: 轮胎橡胶 橡胶 沥青 沥青路面

技术性能指标(精选九篇)

技术性能指标 篇1

1 天线方向图

天线的方向图表示天线辐射参量 (包括辐射功率、场强幅度和相位、极化等) 随方向变化的空间分布图形, 通常是指从远区场点观察的辐射特性。实际中我们最关心的是天线辐射能量的空间分布, 由于功率与场强的平方成正比, 因此, 主要研究辐射强度随空间方向变化的方向图。

天线方向图是一个三维立体图形, 可用极坐标或直角坐标来表示。如图1所示, 是某一天线用三维直角坐标表示的立体方向图。

工程上一般采用两个相互正交的主平面上的方向图来表示天线的方向性, 这两个主面称为E面和H面。E面是通过天线辐射最大方向并平行于电场矢量的平面;H面是通过天线辐射最大方向并垂直于E面的平面。天线方向图有许多波瓣, 其中主瓣 (也称为主波束) 为包含辐射最大方向的波瓣, 旁瓣是除主瓣外沿其他方向的某一波瓣, 通常第一旁瓣是诸多旁瓣中最大的。图2是直角坐标表示的典型的E面方向图。

2 半功率波瓣宽度

以辐射强度最大方向为参考、辐射功率下降一半 (3d B) 时的波束宽度称为主瓣的半功率波瓣宽度 (HPBW) , 简称为主瓣宽度或波瓣宽度或波束宽度, 如图2所示。通常可以用主瓣宽度来表示天线辐射是否集中, 方向性的强弱。主瓣宽度愈小, 方向图愈尖锐, 表示天线辐射愈集中, 即方向性越强。

以度数 (°) 表示时, 半功率波瓣宽度可通过下式求得:

3 天线增益

在相同半径r的球面上, 实际天线辐射最大方向上的功率通量密度与各向同性辐射体的功率通量密度的比值, 称为天线增益。增益是天线输入功率的放大倍数要说明, 无线电磁波的功率通量密度定义是指, 假想发射天线位于一球体的中心, 从天线向外辐射功率, 辐射方向与球体表面垂直, 球体的单位表面积上通过的功率。

在面天线中, 天线增益是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于具有圆对称的反射面天线, 其增益可用天线口 (直) 径 (D) 表示为

由于天线增益是以各向同性天线的辐射功率通量密度为参考的, 其单位也表为d Bi。

当知道天线的口径和增益值时, 便可通过上面的公式算出相应的天线效率, 从中得知天线的技术水平。例如, 工作于C频段、口径为2.4m的偏馈抛物面天线, 已知在6GHz (发射) 、4GHz (接收) 的增益分别为41.4d B, 38.2d B, 利用式 (3) 可推算得天线效率分别为0.6, 0.65, 这是此型天线效率的典型数值。

4 旁瓣电平

天线除主瓣方向的辐射外, 在其他方向上也存在辐射, 所形成的方向图称为旁瓣 (见图2) , 为了获得良好的电磁兼容性, 避免对其他系统产生有害的干扰, 也避免其他系统对地球站自身产生的干扰, 旁瓣要尽量低, 通常用旁瓣电平 (d Bi) 表示, 例如进行协调和干扰估算用时, ITU-R对地球站天线旁瓣要求的建议 (适用于2~30GHz范围内的频率) 是

为方便起见, 有时旁瓣电平也以主瓣峰值为参考。如上面所举2.4m的偏馈抛物面天线, 以主瓣峰值为参考, 其第一旁瓣电平为-14d B, 表示在4GHz该旁瓣增益为24.2d Bi。

5 极化方式及有关技术指标

如第一讲所言, 极化是指电磁波电场矢量末端轨迹曲线。在卫星通信中, 可采用线 (垂直或水平) 极化、圆 (左旋或右旋) 极化方式的电磁波传播方式。电磁波电场矢量末端轨迹曲线, 如为直线, 便是线极化。其中按电场方向与地表面平行或垂直分为水平或垂直极化, 如图3所示;关于圆极化波, 其定义是: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看去, 电场矢量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画圆时称为右旋圆极化, 若是逆时针的, 便称为左旋圆极化。图4给出了右旋、左旋圆极化波的示意图。

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多为椭圆极化波, 其椭圆度用椭圆长轴与短轴之比 (称为轴比, 真数或分贝数) 来衡量, 轴比越大, 偏离圆极化越大。当卫星天线和地球站天线均工作于椭圆极化时, 将损失部分微波号功率, 称为极化损耗, 最极端的情况是双方的长轴相垂直。图5给出了此情况下所产生的极化损耗。发射和接收双方轴比均为2 (3d B) 时, 可从图5查得最大极化损耗为0.5d B。为了尽量减少此损耗, 应将二者的轴比降至1.58 (2d B) 或更低。此外, 也可通过调整极化变换器以及利用极化跟踪或补偿装置, 使二椭圆的长焦轴趋于平行。

要说明, 对于线极化, 当地球站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向与卫星发来的电波极化方向不完全一致时, 也将产生极化损耗。

交叉极化隔离度:在利用双极化的卫星通信系统中, 由于在电波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某些去极化媒质 (如雨水、电离层等) , 极化面产生偏转, 原本正交的极化波变成了非正交, 于是产生了相互干扰。以线极化为例, 如图6所示, 假设有两个正交极化信号同时传输, 幅度分别为E1和E2, 在通过去极化媒质后, 两个电磁波信号都含有同极化分量和交叉极化分量。

交叉极化隔离度定义为:接收到的同极化功率与交叉极化功率之比, 这样同时也考虑了接收系统本身所引起的任何附加的去极化影响。由于接收功率与电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 所以极化隔离度用分贝表示时按下式计算:

地球站入网时, 需进行极化隔离度的测试, 典型的抛物面型天线的极化隔离度应大于30d B, 通常是满足要求的;一些低剖面 (轮廓) 的动中天线, 可能极化隔离度较低, 如某车载阵列天线的交叉级化隔离度为15d B (轴向) , 这难以符合入网要求, 是值得注意的。

6 天线噪声

地球站接收天线收到卫星转发来的信号的同时, 还接收到大量的噪声。其中, 有些是由天线从其周围辐射源的辐射中所接收到的, 如宇宙噪声、大气噪声、降雨噪声、太阳噪声、天电噪声、地面噪声等, 若天线盖有罩子则还有天线罩的介质损耗引起的噪声, 这些噪声与天线本身的热噪声合在一起统称为天线噪声。通常降雨并非每时每刻都存在, 且降雨时有强度的差异, 故天线噪声一般是按晴空下量度的。天线噪声与接收机内部噪声共同组成了接收系统的噪声, 常用等效噪声温度来衡量。

7 收发隔离度

如第一讲所述, 卫星通信地球站天线是收发共用的, 它通过双工器与收、发信机相连接 (图7) 。双工器应保证收、发通道之间具有良好的隔离, 以防止发射机高电平的功率泄漏到接收机, 否则将阻塞、甚至损坏后者;同时还要防止接收到的信号功率泄漏到发射机, 避免接收功率的损失, 以保证接收机的性能。双工器由混合接头和收发滤波器组成, 前者利用了收发电波极化的正交性, 后者则是基于收发频段的滤波分隔。

举例:某型地球站最大发射功率1k W (60d Bm) , 收发隔离度为85d B, 则泄漏到接收机输入端的发射功率最大为-25d Bm, 这就意味着要求接收机能承受此功率而不降低性能, 更不能损坏。

8 馈线损耗

地球站的发射机和微波低噪声接收机与天线馈源之间的连接波导和双工器, 存在着损耗, 此损耗将导致发射EIRP的下降和输入到接收机功率的损失、接收系统噪声温度的增加, G/T值下降。对接收系统而言, 计算表明, 每0.1d B的馈线损耗将增加约7K的噪声温度。为了减少馈线损耗的影响, 小型地球站如VSAT, 微波收发前端均作为室外单元安装在尽量靠近双工器处;对于大、中型地球站, 功放在室内, 低噪声接收机仍安装在双工器附近。

9 功率容量

天线馈电设备连接波导和双工器, 必须能承受发射机输出的大功率, 而不导致电击穿等破坏所能承受的最大功率称为功率容量。如某型工作于C波段的2.4m天线功率容量为5k W, 实际工作中发射机的输出功率要远小于此值, 是安全的。

1 0 驻波比

双工器与接收机输入端、发信机输出端之间, 由于阻抗不匹配而引起反射, 由此造成的功率损失称为回波损耗或反射损耗。在不匹配情况下, 微波沿传输线由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而成行驻波, 其幅度分布呈起伏状, 如图8所示, 其波腹与波谷幅度之比称为电压驻波比, 简称驻波比, 用ρ表示。

驻波比ρ与反射系数模的数学关系是:

如上述, 由于失配造成的功率损失常用回波损耗 (又称反射损耗) [LB] (d B) 来描述, 即入射波功率与反射波功率之比的分贝数, 由此可知它与反射系数的关系

表1为一种C频段2.4m天线的性能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1]吕海寰, 蔡剑铭, 甘仲民等.卫星通信系统 (修订本)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4

[2]丹尼斯·罗迪.卫星通信.张更新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超滤膜性能指标检测技术现状 篇2

超滤膜性能指标检测技术现状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超滤膜的起源及发展前景,分析了开展超滤膜性能指标检测方法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和总结调研结果,初步提出超滤膜性能评价指标,并简要阐述了各项指标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最后对于改善超滤膜性能指标检测方法研究现状提出几点建议.作 者:张晓慧    罗嫣    隋军    庞永超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天津,300112 期 刊:价值工程 ISTIC Journal:VALUE ENGINEERING 年,卷(期):, 29(22) 分类号:X7 关键词:超滤膜    性能    指标    现状   

技术性能指标 篇3

地球站接收设备的任务是接收来自卫星的射频信号, 经放大后送到后置的解调器和译码器处理, 还原为基带信号。其特点是:

(1) 低噪声性能。来自大气、地球等的热噪声和接收机内部的噪声, 是制约接收灵敏度的因素, 当地球站接收天线尺寸一定时, 应尽可能减少接收机的内部噪声, 以保证接收系统具有足够高的灵敏度, 即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

(2) 高增益。从卫星发来的信号, 经约40, 000千米的距离传送到达地球站时, 因巨大的自由空间传播衰减和其他衰减, 变得极其微弱, 要放大到足够高的电平, 除接收天线增益外, 要求接收设备具有很高的增益。

(3) 宽频带。通常每一地球站工作时仅接收卫星某一或某几个转发器的信号, 但要求接收设备的前端 (低噪声放大器及变频前) 一般应覆盖相应卫星的通信频段带宽, 以便于放大所分配的卫星上任一转发器内的频率的信号。

(4) 外差变频体制。为了获得高增益和高灵敏度、好的信号选择性和电路的标准化, 采用一次或二次变频体制是合适的选择。

如图1所示, 地球站射频接收设备主要包括低噪声前端 (放大器) 和下变频器模块, 前者的主要功能是将微弱信号放大, 后者的功能是将微波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变成中频信号, 而保持原有的信息。下面分别介绍其主要的技术性能指标。

2 低噪声前端技术指标

(1) 频率范围

如前文所述, 通常地球站接收低噪声放大器的工作频率范围与卫星标准频段是一致的, 这已在第一讲的总技术指标中明确。

(2) 增益和增益平坦度

低噪声放大器应能将信号放大到足够高的电平, 以满足下变频器接口的要求。增益即功率放大倍数, 常用分贝数表示, 地球站低噪声放大器增益的典型值为50~60d B。在放大器的整个频率 (数百兆赫) 范围内, 其增益-频率特性不可能是理想平直, 而是有起伏的, 当放大宽带信号时, 可能因此而产生失真, 故应对增益平坦度有一定的要求, 即在全频段或任意的某一频段 (如几十兆赫) 内, 最大增益与最小增益之差不超过某一数值。如某C, Ku低噪声放大器的全频段的增益平坦度为±0.5d B;任一40MHz带内的增益平坦度为±0.2d B。

(3) 噪声温度

在物理学中, 热噪声是传导媒质中电子随机运动时释放的电磁能量, 通常用绝对温度来描述, 其频谱分布在极宽的频率范围内, 对微波信号是一种干扰。在微波放大器中, 除热噪声外, 还有其他噪声来源, 如微波场效应晶体管中的谷间散射噪声等。为方便, 统统用等效噪声温度 (T) 来衡量其大小, 此外, 也常有用噪声系数 (F) 来表示的, 二者的关系

式中, T0是室温, 通常取290K (绝对温度) 。

接收设备中, 下变频器也产生噪声, 但低噪声放大器是起决定作用的。这是因为信号及放大器中的噪声功率经高增益放大后, 其电平远高于下变频器所产生的噪声, 后者的影响便可以忽略不计;当然, 这是以下变频器的噪声性能在某些可接受的范围内为前提的。

现回到第一讲关于系统指标中接收系统 (G/T) 值的评估。接收设备中以低噪声放大器为主导的噪声称为内部噪声, 与天线噪声及馈线损耗所产生的噪声组成了接收系统的噪声 (见图2) , 以图2中的A点为参考, 其总噪声温度由式 (3) 求得

接收系统的 (G/T) 值用分贝表示时, 按式 (4) 计算

式中, [GR] (d B) 为接收天线增益, 其余已在图1中注明。

[例]工作于C频段的地球站, 已知用于接收时天线增益[GR]=38.2d B, [LF]=0.25d B, TA=40K, TR=35K

利用式 (3) 求得

再利用式 (4) 求得

(4) 波比 (输入、输出)

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入、输出口分别与天线双工器和下变频器相连接, 良好的匹配对保证放大器低噪声性能和增益平坦度是至关重要的;此外, 反射将引起电路传输相位特性的失真, 解调性能恶化, 因此, 其输入、输出口的驻波比都要有较严格的要求。

(5) 出功率 (1d B压缩点)

这是与放大器动态范围有关的一个参数。通常地球站低噪声放大器接收并放大卫星所有转发器的信号, 与不同口径天线组合时, 所放大的信号功率电平是不同的, 这就需要在一定电平范围内的信号功率获得有效的放大而不过载。如图3所示, 输入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放大器将出现非线性, 增益下降, 当放大器的线性增益下降1d B时的输出功率, 称为1d B压缩点输出功率, 是放大器输出功率的上限。所谓动态范围 (DR) , 是指用分贝表示时1d B压缩点输入功率 ([Pin, 1dB]) 与最小可检测信号电平 (MDS) 之差

(6) 阶互调输出截点

这个指标是用来描述放大器的线性性能的, 在第四讲中将做进一步说明。

(7) 时延特性

根据ITU-R V.662-3建议, 群时延是指若干频率中的最高和最低频率通过器件、电路或者系统的传输时间差。可以这样理解, 信号通过器件、电路或系统时, 将产生附加的相移, 此相移随不同频率而变, 称之为相-频特性。

例如:一种滤波器的相位-频率特性如图4所示, 设某一中心角频率为ω的信号经传输后, 以其为中心的一小组频率Δω产生的相位滞后为Δθ, 当Δω相对于ω足够小时, 按导数定义, 便有

还要指出, 对于ω本身所产生的相位滞后为θ, 相应的相位时延是

从物理意义来看, 群时延实际上是信号包络的时延, 为便于理解, 我们用调幅信号作为例子来说明。

如上文所述, 当传输电路的相-频特性为理想的线性关系时, 群时延为一常数, 这样, 输出信号相对于输入信号只产生一恒定的时延, 对信号的正确检测没有影响。实际上, 通常滤波器的相-频特性不是理想的线性, 举例说, 图5给出0.1d B等波纹契比雪夫低通原型滤波器的幅-频与群时延特性。电路的相-频特性的非线性将导致信号波形的失真 (见图6) , 并使符号之间出现干扰, 从而使信噪比 (Eb/N0) 恶化, 数字通信中的误比特率增加。

通常群时延特性可利用仪表测量来获得, 所得到的曲线可分解为一次项、二次 (抛物线) 项和波动分量, 技术指标分别明确对其要求。图7是在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平坦的前提下, 群时延分别是抛物线和立方形, 误比特率为10-6时由于滤波畸变而必需增加的Eb/N0。

(8) 幅-相变换 (AM/PM)

放大器的幅-相特性是指信号在不同的输入电平时引入的附加相移, 一般在较低的信号输入功率所产生的附加相移是不大的, 然后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加而加大, 就是说幅-相特性存在着非线性, 它与上面所讲的相-频特性的非线性是不同的。二者的因变量都是相位, 但自变量则分别为输入功率 (对于AM/PM) 和频率 (对于相-频特性) 。通常是用幅-相变换系数作为技术指标, 即某一输入或输出功率点处, 相应一小功率增量所产生的相位增量 (°/d B) 。

(9) 增益稳定性

卫星转发器中分配给各载波的功率是一定的, 相应地, 各地球站接收到的载波功率也应严格一定, 在工作过程中, 放大器的增益应保持稳定, 通常要对下述两种情况提出要求:

恒温下的增益稳定度:分别规定在10分钟、24小时和1周内, 放大器的增益变化应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变化时的增益稳定度:在额定工作温度范围 (例如-40℃~+70℃) 内, 规定温度每变化1℃时、或在某一温度范围内, 增益的变化不超过某一数值。

(10) 最大输入功率

放大器要具有一定的承受功率的能力, 用下列门限衡量:

损坏门限:在此功率电平上, 放大器不损坏。

灵敏度门限:发射机的泄漏功率, 有可能使低噪声放大器产生“阻塞”而导致对接收信号的抑制, 要设定某一门限, 仅当超过此门限时, 才出现接收灵敏度的降低。

(11) 接头

输入端:一般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入口是波导型的, 以便于与双工器的连接, 工作于不同频段, 波导横截面的尺寸是严格规定的。

输出端:一般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出口是同轴型的, 以便于通过同轴电缆与下变频模块连接。同轴接头包括阻抗和类型 (如N型或其他) , 通用产品通常是标准化的。

接头还应有足够的功率承受能力, 如表1所示。

3 下变频器

变频器的用途是将低噪声放大器输出的微波信号下变频为中频信号, 以便于进行解调。在地球站中通常采用二次变频方案, 以获好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其基本组成如图9所示。

为了通用化, 一般第一中频采用标准的L频段 (945MHz~1450MHz) ;第二中频为70MHz或140 MHz。也有的下变频器输出为L频段, 再送到解调器做进一步处理。由于第一次变频是将低噪声放大器送来的、涵盖卫星所有转发器的信号变频输出, 而对于具体的用户地球站 (终端) 来说, 仅需选取出某一转发器的某一路或某几路信号, 故第二本振通常采用频率合成器, 来满足对选频的要求。

变频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含义诠释如下:

(1) 射频输入

频率范围:应满足地球站总体指标的要求, 即与卫星下行频率范围相匹配。

接头:一般采用标准的50Ω接口, 可选用SM A-F (阴) 型或N-F型。

驻波比:要保证与低噪声放大器输出口有良好的匹配。

(2) 中频输出

频率:采用标准的中频 (70±20MHz或140±40MHz) 。

输出功率:一般规定1d B增益压缩点的输出功率。

接头:一般采用50Ω接口, 采用BNC-F (阴) 型。

频合器步进级:明确中频可调的频率最小间隔。

驻波比:要保证与解调器输入端口有良好的匹配。

(3) 变频增益及增益调整能力

要能将变频后的中频信号放大到足够的功率电平, 并可适当调节, 满足解调器的输入要求。增益调节包括调节范围和步进级。

(4) 频率响应

即幅-频响应 (增益-频率响应) , 通常要求全频段和每小段 (如每40MHz) 范围内, 增益变化不超过某一数值。

(5) 增益稳定性

包括恒温 (如2 5℃) 下和工作温度范围 (如0℃~40℃) 内, 增益变化在规定的数值内。

(6) 噪声系数

如上述, 下变频器对接收系统的噪声性能的影响不是关键的, 但也应有适当的要求, 因为过高的噪声电平会占去中频放大器的功率, 也是有害的。

(7) 群时延

其含义已在讲座 (一) 中所述。

(8) 谐波

变频器中的混频器是一种非线性器件, 混频时会伴随产生本振和信号的各种组合频率和谐波分量, 是不希望出现的,

(9) 相位噪声

相位噪声是本振信号 (单频) 相位受热噪声等调制引起的随机起伏。相位的时间变化率便是频率, 即相位噪声导致瞬时频率偏离标称频率。图10是理想振荡器与实际振荡器的频谱图。相位噪声功率谱密度的分布和大小, 是振荡器频谱纯度的度量, 通常用几处具有代表性偏离载波频率点 (100Hz, 1k Hz, 10k Hz, 100k Hz, 1MHz) 的相对功率谱密度 (d Bc/Hz) 来表示。

对于数字信号的传输来说, 相位噪声干扰了载波恢复环路的锁定, 并且由于载噪比恶化而使误比特率增加;对QPSK等多进制移相键控信号矢量的相角发生瞬时变化, 当落入相邻的相位区时就会产生错误判决。图11是不同相位噪声分布区对不同通信方式的影响

(10) 寄生 (杂散) 信号

变频器中的混频器是一种非线性器件, 混频时会伴随产生各种组合频率分量, 有关于载波和非载波的, 要求其电平足够低, 不会对有用信号产生影响

(11) 三阶互调产物

如图12所示, 当混频器输入f1, f2时, 在输出所希望的fIF1 (=f1-fLO) , fIF2 (=f2-fLO) 之外, 由于混频器的非线性, 还有下列称之为三阶互调产物的输出

这些频率之间的间隔是

由于这些互调产物与有用信号之间靠得很近, 可能落入有用信号带内, 造成干扰, 因此要求其电平足够低, 通常规定在某一输出功率时, 用低于有用的中频信号的相对功率电平 (dBc) 来表示。

(12) 频谱敏感性

这是保证变频后无频谱翻转 (倒置) 的指标。所谓频谱翻转, 是指输出信号频谱上、下位置互易。当fS>fL时, 此现象不会发生;反之, 当fS<fL时, 将出现频谱翻转。以图13所示的两路信号为例, 此时的中频信号输出排列顺序与射频相反, 如果这两路信号是分别传送给两个用户的, 将发生错收, 这是多路信号工作时需要避免的。

(13) 参考源

一般上、下变频器中都同采用一个高稳定度的晶体振荡器作为本振 (频率合成器或锁相振荡器) 的参考源, 其性能对本振性能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对参考源的主要要求包括振荡频率、频率稳定度、相位噪声等。

摘要:射频设备, 包括天线、接收机、发射机, 是卫星通信地球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了通信链路的传输性能, 为了保证好的通信质量、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 对RF设备给出了严格的规定, 构成了一整套技术指标体系, 本讲座将阐明这些指标的定义和内涵, 并给出案例。

关键词:卫星通信,地球站,射频设备,技术性能指标

参考文献

[1]甘仲民, 张更新, 王华力等.毫米波通信技术与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2]Behzad Razavi.RF Micoelectronics.NJ:Prentice Hall PTR.1998

硬盘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篇4

ATA全称AdvancedTechnologyAttachment,是用传统的40-pin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外部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空间,不利计算机散热,将逐渐被SATA所取代,

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俗称PATA并口。

SATA

使用SATA(Serial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ATA1.0规范,,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ATA2.0规范。Serial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SATA2

希捷在SATA的基础上加入NCQ本地命令阵列技术,并提高了磁盘速率。

SCSI全称为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型机系统接口),历经多世代的发展,从早期的SCSI-II,到目前的Ultra320SCSI以及Fiber-Channel(光纤通道),接头类型也有多种。SCSI硬盘广为工作站级个人计算机以及服务器所使用,因为它的转速快,可达15000rpm,且数据传输时占用CPU运算资源较低,但是单价也比同样容量的ATA及SATA硬盘昂贵。

SAS(SerialAttached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取序列式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可达到3Gb/s。此外也透过缩小连接线改善系统内部空间等。

此外,由于SAS硬盘可以与SATA硬盘共享同样的背板,因此在同一个SAS存储系统中,可以用SATA硬盘来取代部分昂贵的SCSI硬盘,节省整体的存储成本。

硬盘尺寸

5.25英寸硬盘;早期用于台式机,已退出历史舞台,

3.5寸台式机硬盘;风头正劲,广泛用作各式电脑。

2.5寸笔记本硬盘;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桌面一体机,移动硬盘及便携式硬盘播放器。

1.8寸微型硬盘;广泛用于超薄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及苹果播放器。

1.3寸微型硬盘;产品单一,三星独有技术,仅用于三星的移动硬盘。

1.0寸微型硬盘;最早由IBM公司开发,MicroDrive微硬盘(简称MD)。因符合CFII标准,所以广泛用于单反数码相机。

0.85寸微型硬盘;产品单一,日立独有技术,已知仅用于日立的一款硬盘手机。

硬盘的物理结构

1、磁头

硬盘内部结构磁头是硬盘中最昂贵的部件,也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环。传统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硬盘的读、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为此,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了硬盘设计上的局限。而MR磁头(Magnetoresistiveheads),即磁阻磁头,采用的是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MR磁头不能进行写操作),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即所谓的感应写、磁阻读。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得到最好的读/写性能。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去感应信号幅度,因而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而且由于读取的信号幅度与磁道宽度无关,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了盘片密度,达到200MB/英寸2,而使用传统的磁头只能达到20MB/英寸2,这也是MR磁头被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目前,MR磁头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采用多层结构和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制作的GMR磁头(GiantMagnetoresistiveheads)也逐渐普及。

2、磁道

技术性能指标 篇5

●第一:有关于嵌入式的实时操作系统 (微机保护装置里面固化到闪存里的平台软件系统, 没有这套软件, 任何综自装置都不能够运行。“嵌入式”这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软件系统。) 我们不要理解成装置的电路板内插在外壳或整机嵌在柜体上叫“嵌入式”, 这是严重错误的, 直接的后果是采购了性价不一的综自产品, 形成投资浪费。

嵌入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装置和非嵌入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装置, 这两种平台产品性能及价格差别大。

嵌入式的实时操作系统有Nucleus和VxWorks (汉语叫“风河”) 等 (均是系统软件, 我国目前没有知识产权) 。

非嵌入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实际上就是通常所指的汇编, PLMM等单片机系统, 准确的说这一类型就是不带操作系统的单片机, 对硬件的要求很低, 一些功能无法实现 (市场真实售价大多在万元以下, 比如PSL系列装置, 电网公司涉及现场增值服务的可能产生服务费用, 这一类装置PCB板薄, 部份元件是插件芯片, 不全是全表贴的高精芯片) 。

嵌入式的产品最稳定, 价格贵些, 物有所值, 是主流产品, 原因如下:

(1) 在硬件上嵌入式的实时操作系统要采用32位的CPU系统 (Intel, MPC850, coldfire-冷火或摩托罗拉的68332系列) , 非嵌入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一般只采用16位的数字信号处理器 (老时代的CPU, Intlel的296系列, 更老的一些装置用80C196K的可擦写型的准CPU) 。目前性价比更高的装置是32位CPU的50倍速度 (如银河科技和西安交大共同开发的YH-B811小电流选线装置, 是数字式变电站的主流方向) 。

归纳起来市场上的装置主要有这三个档次的产品:8位CPU (并不是很稳定, 已停产) ;16位CPU (国电南自南瑞的产品最为典型, 不是嵌入式装置) ;32位CPU (这一档次的CPU的厂家百家争鸣, 都比较稳定, 有技术并且大量运用了的厂家数量不多, 国家几大家的高端产品和银河科技的B5000系列装置都是典型代表) 。

(2) 嵌入式的系统的装置在断电时, 才能脱离后台电脑主机, 真正的把故障录波记录保存在保护装置中, 16位的单片机的内存小, 扩展难, 掉电丢失故障录波记录。标准的录波都采用COMTRADE格式存在装置里面-用国家标准的103规约或104规约解码, 以太网能直接召唤 (嵌入式的优点很明显) , 串口CAN网召唤解码要延时, 不成功就退出。非嵌入式的系统通常用周波式上传到后台电脑, 它不能兼容目前主流的Flash的闪存 (形象的描述, 我们常用的U盘, 都是些简装的闪存芯片) 。当后台电脑发生故障时 (小故障是有发生, 对于厂家也是个维护负担) 。事故SOE查不到了, 只能看到事件发生序列, 一般这类装置离线仅存事故的8个周波记录。所以选用嵌入式系统的产品就很有必要了, 后台主机坏掉了, 可以随时召唤记录——— (银河科技可以赠送一个PS-VIEWS的单独运行的装置调试软件) 。

●第二:有关于通信网络是使用485网络还是以太网的区别。

485通信通常采用CAN总线网, 大多方案是现场总线。所谓的响应投标文件是伪命题, 需要评标定标组的专家注意。技术依据如下。

(1) 485通讯无法招录波, 如果招录波, 按照9600波特率, 1s=900个字节, 一个录波假如最小为5个周波, 每周波20点, 通道为12路, 那么1秒之内要通过的数据5×20×12×2=2400字节, 2400比900就大近2.5倍了, 就是3秒时间, 其实真正的能分析的录波数据都比较大, 一招唤录波别的装置就不要通信了, 网络会处于不稳定工作。 (2) 以太网一般采用10M的网速, 内置两片主流通用的以太网芯片, 目前以双以太网为主流, 而不是双485网络。

●第三:关于采样, 主流的装置目前在测量模块使用16-24位的A/D (0.2级) , 保护采用用16位的A/D。装置只能使用12位A/D做采样, 那个时代南自南瑞的产品相对稳定维持这类产品生存。装置的采样系统, 分测量CT模块和保护CT测量模块两部份。主流装置, 测量CT模块的测量是24位, 能达到0.2级精度, 保护CT测量采用16位能达到0.3—0.5级。单片机选用16位的CT, 甚至更低, 因为非嵌入式的装置达不到这样的配置要求。使用平台 (嵌入式和非嵌入式两种平台) 不相同, 一些厂家使用的电路板是5层的, 一些厂家使用的电路板是单层的。电路板是越多层越厚就越好越稳定, 单层板已经大量的被淘汰了。当然, 单层板的装置还用在很多用户工程上, 价格就不同了, 还有装置的自带电源是不是带保护的也是价差之一。

以上构成了各种系列装置的价格差别 (还有选用不同的原材料芯片形成的价差, 不一一列出) , 总的来讲, 以上三大方面就是选购微机综自的关键技术问题。

摘要:通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一些软硬件要求, 分析嵌入式继电保护的性价结论。

关键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32位,Nucleus,VxWorks

参考文献

[1].Microsoft Corporation.Distributed Component Obiect Model Protocol.1998-01

技术性能指标 篇6

1 橡胶沥青的作用机制

橡胶沥青是由基质沥青按照一定比例掺配橡胶颗粒拌制而成,呈现液固态,由于橡胶颗粒的存在使得沥青结合料变稠变硬,从而体现出一部分固体橡胶的性质。橡胶沥青的性质不仅仅与基质沥青和凝胶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固体橡胶颗粒的性质息息相关。正是这些被凝胶体包围的橡胶颗粒核心的存在,才使得沥青结合料变稠、变硬,而展现出某些固体橡胶的功能,而普通基质沥青是没有固体核心存在的。因此,一些用以评价普通沥青或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对橡胶沥青结合料来说是不完全适用的[2]。

2 橡胶沥青基本技术指标的选择

国内外对普通沥青的研究相对成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基础,表征普通沥青路用性能的主要的技术指标有:针入度、软化点、延度、黏度和弹性恢复等。橡胶沥青性能与普通沥青性能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所以参照对普通沥青的研究,对橡胶沥青的研究也从这几项指标来分析。以下主要分析这5项指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黏度和弹性恢复对橡胶沥青性能的适用性[3]。

2.1 针入度

指标只能测定沥青在某一温度下的黏稠度,不能动态表征沥青的黏稠状态。并且由于橡胶沥青中含有橡胶粉颗粒,对同一橡胶沥青的重复性实验结果偏差较大,再现性实验结果差。

所以传统的25℃针入度并不十分适用于橡胶沥青,国外推荐使用锥入度来测试橡胶沥青的抗剪切性能。

2.2 软化点

软化点是一个等黏温度的概念,与沥青黏度有一定相关性,能够反映沥青的高温性能。对于橡胶沥青来说,尽管其黏度明显高于普通SBS改性沥青,但是软化点指标一般低于SBS改性沥青。从软化点试验中可以看到,橡胶沥青从开始下坠到坠落到底的间隔时间要明显比SBS改性沥青短,说明橡胶颗粒之间没有形成类似SBS改性沥青中的空间网络结构,橡胶颗粒对于抵抗小球下落作用较小,主要是橡胶颗粒间的自由沥青起的作用,软化点指标测试的是自由沥青的软化点,一般来说软化点随着橡胶粉掺量增加而增大,能够反映橡胶粉和沥青的相互作用程度。

2.3 延度

延度是表示沥青在一定温度下断裂前的扩展或伸长的能力,它的本质是沥青的流变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沥青的变形能力和抗裂性能。延度这项指标在国际上有不少争议。有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绝对的说延度大的沥青就一定是好沥青,或者说延度小的沥青就一定不好,但大部分意见还是认为延度值具有重要意义。

沥青延度是沥青拉伸过程中剪切面上的剪切力大于沥青内聚力时引起断裂时的长度,它的大小取决于沥青的胶体性质及流变性质(黏弹性),这与沥青的化学组成有关,所以延度又最终决定于沥青的劲度,并与试验温度、拉伸速度、水浴恒温时间以及水浴密度等因素有关。

2.4 黏度

在现有的沥青材料各种物理特性指标中,黏度是最能反映橡胶沥青本质的特性指标,因为黏度度量的是黏结剂流动的阻力,而这一阻力则与橡胶沥青液固两相的组成是直接相关的。

这就是说,橡胶沥青的黏度不仅直接反映了黏结剂的流动特性,也间接反映了橡胶粉在沥青中的相互作用(反应)过程的情况,从而也就反映了与这一过程是否充分有关的黏结剂各种物理、力学特性的指标。

可以说橡胶沥青的黏度是否合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黏结剂性能的优劣。因此,橡胶沥青的黏度特性是橡胶沥青的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最主要和检查频率最高的特性指标。

2.5 弹性恢复

橡胶粉本身是一种良好的弹性材料,加入沥青中有助于沥青弹性恢复能力的提高,弹性恢复能力的提高可以减小荷载作用后的残余变形,减少路面损伤。弹性恢复指标作为评价改性沥青性能的新指标已被广泛使用。对于橡胶沥青来说,弹性恢复与胶粉掺量也有着一定相关性,能够反映出橡胶沥青的性能。

针对橡胶沥青材料本身的特点,回弹恢复更适宜于评价橡胶沥青的弹性恢复能力,采用常规弹性恢复试验,可以更好地表征橡胶沥青在较小变形范围内的良好弹性性能。

3 基本技术指标的优缺点

我国现行规范使用的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等指标,都是根据沥青的物理性提出的,虽然操作简单,这些指标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出橡胶沥青的使用品质,是具有局限性的。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4]。

1)试验方法是经验性的。

2)常规指标中,没有较好的能够反映低温性能的指标,不能用于评价抗低温开裂和耐久性能。

3)实验方法没有考虑沥青在路面整个使用期间的老化问题,薄膜烘箱实验只能模拟沥青在拌和、摊铺过程中的短期老化,不能完整地模拟路面整个使用过程中的长期老化。

4)不能用于评价改性沥青。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另外以SHRP中的一些指标来评价橡胶沥青的性能。

4 橡胶沥青SHRP指标选择

SHRP试验方法具有试验操作简单、试样所需量最少、而且清洗相当容易,更为重要的是试验精度较高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说,SHRP成果是20世纪90年代沥青研究方面的里程碑。这里选用能够表征橡胶沥青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的2个指标:车辙因子和蠕变劲度(蠕变速率),分别分析这2个指标的效果。SHRP沥青试验方法以流变学为基础,不同温度范围内有相应的流变仪与之对应[5]。

4.1 车辙因子

美国SHRP规范定义G*/sinδ用以表征沥青材料的抗永久变形能力,反映了沥青的高温稳定性能,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对沥青进行动态剪切试验,以G*/sinδ作为评价沥青结料高温稳定性的指标。

4.2 蠕变劲度(蠕变速率)

SHRP通过研究认为,常规指标(包括低温针入度、低温延度等)难以评价沥青的低温性能,对沥青低温性能的评价,应采用流变力学指标。通过对多种试验方法的比较,SHRP研究开发了一种能准确评价低温下沥青劲度和蠕变速率的方法,即采用弯曲梁流变试验在弯曲流变仪(BBR)上进行。通过试验,可获得2个评价参数:一为蠕变劲度,即沥青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二为蠕变速率m值,即荷载作用时沥青劲度的变化率。

弯曲蠕变试验的极限劲度模量S(即沥青抵抗荷载的能力)及m,与反映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约束温度应力试验(TSRST)的破断温度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5 结语

由于橡胶沥青的作用机制与普通沥青有所不同,应根据橡胶沥青的特点,探寻能够准确表征其性能的技术指标。基于以上观点,应综合采用基本技术指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黏度、弹性恢复)和SHRP指标(车辙因子和蠕变劲度)才能准确评价静态和动态下橡胶沥青的路用性能。

参考文献

[1]郭朝阳.废胎胶粉橡胶沥青应用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8.

[2]张文武.废胎胶粉改性沥青机理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9.

[3]付强.橡胶沥青应用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4]黄文元,张隐西.路面工程用橡胶沥青的反应机理与进程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2006(11):5-9.

技术性能指标 篇7

1 粗集料的级配对水泥混凝土相关性能的影响

粗集料的级配是指粗集料中颗粒的搭配,为了分析粗集料的级配对水泥混凝土相关性能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组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考虑到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是桥梁施工的重难点,也是质量管理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选取强度等级为C50的混凝土进行试验。试验方法如下:在本次试验中,按照同一配合比进行三组试验,这三组试验水泥用量相同、水灰比相同、砂率相同、外加剂的品牌及掺量相同、砂的产地及细度模数相同、碎石的针片状含量、压碎值及含泥量均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碎石的级配,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见表1,碎石的级配见表2。

按照表1的配合比进行了试拌,并按照规范的方法对拌合物进行了坍落度、标准养护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及标准养护28 d弹性模量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从表2和表3的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级配良好的B组级配,与级配偏粗的A组级配和级配偏细的C组级配相比,其标准养护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及标准养护28 d弹性模量两项指标都要高,其流动性较级配偏粗的A组级配稍差。因此,粗集料的级配对水泥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弹性模量都有影响

2 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水泥混凝土相关性能的影响

针片状颗粒指粗集料中细长的针状颗粒和扁平的片状颗粒,它的存在会对水泥混凝土有不利的影响,下面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分析其对水泥混凝土的具体影响。我们仍然按照表1的配合比进行试验,但不同的是,A,B,C三组试验是集料的级配不同,现在要进行的试验是其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同,其他的所用材料的技术指标均相同,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见表4。

按照表1的配合比进行了试拌,同样按照规范的方法对拌合物的工作性和强度进行了试验,即坍落度、标准养护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及标准养护28 d弹性模量试验,试验结果见表5。

表5的试验数据表明,针片状颗粒含量较大的F组,与针片状颗粒含量较小的D组相比,其坍落度减小了30 mm,标准养护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减小14.4 MPa,标准养护28 d试件弹性模量减小0.9×1010 MPa。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水泥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强度均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3 粗集料的压碎值对水泥混凝土相关性能的影响

粗集料的压碎值指按照规定的方法测得的粗集料抵抗压碎的能力,以压碎试验后小于规定粒径的集料质量百分率表示,它反映粗集料的抗破碎能力。我们继续按照表1的配合比进行两组试验,其他材料的性能在这两组试验中进行统一,即材料的各项指标相同,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石质的粗集料,两种粗集料的实测压碎值指标见表6。

按照表1的配合比进行了试拌,同样按照规范的方法对拌合物的工作性和强度进行了试验,并对坍落度、标准养护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及标准养护28 d弹性模量等指标进行了实测,试验结果见表7。表7的试验数据显示,压碎值较大的G组,与压碎值较小的H组相比,其坍落度基本没有变化,但标准养护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减小2.6 MPa,标准养护28 d试件弹性模量减小0.4×1010 MPa。压碎值指标的大小对水泥混凝土的流动性基本没有影响,对强度和弹性模量(及抵抗变形能力)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4粗集料的含泥量对水泥混凝土相关性能的影响

粗集料的含泥量是指粗集料中小于0.075 mm的尘屑、淤泥及粘土的总含量,它反映粗集料的洁净程度。为了确定粗集料的含泥量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我们还是按照表1的配合比进行三组试验,在这次试验中粗集料的含泥量不同,其他材料的性能在这次试验中都一致,即材料的各项指标相同,如水泥的品牌、砂的产地、细度模数、粗集料的石质、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及压碎值等指标也相同,三种粗集料的实测含泥量指标见表8。按照表1的配合比进行了试拌,同样按照规范的方法对拌合物的工作性和强度进行了试验,并对坍落度、标准养护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及标准养护28 d弹性模量等指标进行了实测,试验结果见表9。表9的试验数据显示,含泥量较大的K组与针片状颗粒含量较小的I组相比,其坍落度减小了30 mm,标准养护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减小9.7 MPa,标准养护28 d试件弹性模量减小0.9×1010MPa。说明粗集料的含泥量对水泥混凝土的流动性、抗压强度及弹性模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量(及抵抗变形能力)均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5结语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粗集料的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值及含泥量等四项指标均对水泥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影响

5.1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验证

粗集料的选材应选择压碎值适中、级配良好、针片状颗粒含量和含泥量相对较小,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验证用的粗集料应到料场进行取材,且取材面要广(即在料堆的上、中、下、四周等多点取样),然后进行充分混合,尽量使取来的材料能代表整个料场的集料的技术指标,不要在配合比设计时取用各项指标都相当好的粗集料,而料场材料质量却与之差异较大,以避免出现施工单位验证合格、监理单位验证合格而业主试验室验证不合格的情况,或后续施工中混凝土强度偏低的情况。

5.2施工中粗集料质量的控制

根据上述试验可以看出,粗集料的质量指标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工作性及抗压强度等指标。对每批材料施工单位应组织自检、监理单位进行抽检,要做到每批材料均经过验收;存放粗集料的料场应进行硬化,防止材料进场后二次污染,且应建立已检料仓和待检料仓,以便于施工的有序进行;大规模现浇梁施工前,监理单位应对粗集料的储量进行检查,防止因材料储量不足而出现材料即到即用的现象;施工中用的粗集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应不比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差,否则混凝土性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汽轮发电机性能试验规程及性能指标 篇8

火力发电厂性能试验规程是其试验的技术标准,这一标准的出现规定了试验的条件、技术的要求、对数据的处理、结果计算的原则,测量系统以及测量设备的精准度等级等方面。如果依据某一个规程进行试验,那么所得结果就会具有这一规程所确定的试验精准度等级。

国际电工委员会就曾颁布过两套不同精度等级的汽轮发电机验收试验规程,目的是为了给各国所研制的试验规程提供指导,另外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电设备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性能试验标准。根据发电机组性能试验规程的经验,总结出国际标准和国标在性能试验方面的几点不同:A.国际标准;B.对精度的要求;C.详细程度.国际标准的详细程度是从定义、原理、测量过程等各个方面严格规定的,所以国际标准在内容上要比国标多很多。

汽轮机组的热力性能对于火电机组的节能降耗、环境的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怎样掌握热力性能的特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热力试验。随着汽轮机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是利用计算方法和理论分析两种方法是分析不出汽轮机的特征的,所以要依靠试验的方法来获取机组的实际性能,从而了解机组的真实发展过程,汽轮机的热力试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数据采集未自动化之前,一次热力试验需要多人参与记录数据,而且这些人员还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后来随着发电机组的容量增加,汽轮机组热力性能试验的难度就逐渐增大。后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热力性能试验的帮助特别大,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使得热力试验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采集数据被取代,试验一结束就可以获得精准的数据。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人工采集数据时有可能会存在误差,而用计算机软件算出的数据就可以避免误差的出现,提高了试验的精准度以及可靠性。但是,不同型号的机组,热力系统的连接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开发新的热力系统软件,已达到不同型号机组都有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对于汽轮机组热力性能试验的准确性、经济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汽轮机的发展与试验技术的发展也存在着密切联系。目前试验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综合试验系统,这一试验系统拥有高精度、自动化等特点;二是改善测量仪表的性能,主要在测量的精度、所测范围、使用年限等方面;三是在测量的同时,不断地采用新的技术;四是逐渐改善试验方面和研究方面。

2 性能指标方面

源每消耗一次,不仅能源会减少,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这里所说的热经济指标与保护环境降低污染的指标是一致的。如果环境所受的污染变小,那么就说明每发出单位千瓦的电所耗的燃料变小。由此可以说明热经济指标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具体参考如下:A.锅炉设备的热经济指标,当代发电站锅炉效率一般情况在90%~94%范围内,另外循环流化床要比煤粉锅炉的热效率低一些。B.当代的凝气式汽轮机汽耗率一般情况在3kg/kWh左右。其热耗率一般情况在7 800~8 100KJ/kWh左右。C.全厂热经济指标,主要指全厂热耗和全厂效率两方面。其中全厂效率又分为发电效率与供电效率两种。厂用电率在7%~10%范围内。容量大、参数高的机组,燃油、燃气机组的厂用电率一般会小于7%,而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厂用电率一般会大于8%,甚至在8%之上。D.管道输热系数,蒸汽管道中主蒸汽管道所输送的蒸汽会出现节流损失与散热损失,但是在计算时会把节流损失并在汽机的相对内效率一起考虑,而管道效率只是考虑散热一方面。现代电厂的管道效率一般会达到99%。E.环保指标,在环保指标中,关键是污水的排放,按污水的排放去向,以年限限定。标准规定火力发电厂最高排水量为3.5m3/MWh。而噪音指标也是严格要求的,对于100~600MW机组的火电厂,噪声的声级要在55~120dB(A)之间。另外烟气的排放指标也是我国发电厂重要的部分,我国火力发电厂烟气排放标准见表1.国外火力发电厂烟气排放标准见表2。

参考文献

[1]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GB8117-87,电站汽轮机热力试验规程[S].

[2]郑体宽。热力发电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探讨 篇9

1 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的具体内容

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是通过对大量建筑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 在总结建筑幕墙振动台试验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改进的建筑幕墙抗震性能评价指标, 即加速度放大系数指标和层间位移角指标。分析各指标沿建筑高度的分布规律, 探讨建筑幕墙抗震性能评价方法, 并对评价指标在工程设计和试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对建筑幕墙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并指出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最后, 用改进的试验方法对建筑幕墙进行振动台试验, 利用新的指标来评价幕墙的抗震性能, 验证其有效性。

抗震规范是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原则的, 这就是一个性能指标。由于我国的抗震设计是将小震下的地震力作为荷载参与计算, 使之达到“不坏”的标准。这种设计对于抵抗大地震并无多大益处, 甚至因为刚度太大而在大震情况下出现脆性破坏。但是又不能一下子全盘否定抗震规范, 否则就没有了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专家提出了“性能设计”这个概念, 作为折中的处理方法。性能设计宜多考虑隔震减震技术。

基于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使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目标具体量化, 建设单位或设计者可选择性能目标, 然后对确定的性能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再通过专家的审查。提出了当建筑结构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 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 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 对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提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的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总原则。同时给出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3方面的要求:选定地震动水准、选定性能目标、选定性能设计指标,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计算应符合的具体要求。最然仅仅只是开始, 但新“抗规”向着差异化、抗震性能可量化的更加科学的设计方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 相关抗震设防设计标准

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是对建筑幕墙抗震性的进一步细化, 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 所以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十分重要。关于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的设定标准主要有四种, 下面, 我来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2.1 标准设防类

在幕墙抗震设防设计中, 要根据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来确定实际的抗震措施以及地震作用, 保证在遭遇到罕见地震影响时而不致于发生倒塌以及其他有可能会危害生命安全的情况。

2.2 重点设防类

在重点设防类中, 幕墙抗震设计要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抗震措施。比如抗震烈度为8度, 在设计时应该按照9度以及以上标准来设计。在设计中注意基础的抗震措施设置, 符合相关的规范。

2.3 特殊设防类

同样在幕墙抗震设计时, 要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进行设置。但当烈度为9度时, 要按照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用措施。应该按照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确定地震作用。

2.4 适度设防类

在幕墙抗震适度设防中, 可以低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最低不得低于6度, 一般还是根据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

通过2008年汶川地震, 对我国目前的建筑幕墙设计进行了一次最有效考验, 通过实践, 我们要认真总结地震灾害的特点, 对相关设计标准进行重新规定与设计,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对于灾后重建工作, 这些研究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在面临如此严重破坏时, 除了要研究地震本身的发生特点, 还要对建筑结构本身的特点进行反思, 对规范规定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判断分析,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严格按照正确的规范执行。面对上文介绍的四种指标的制定方法, 我们要多加努力, 争取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 俗话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一切,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找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要让我们百姓早日的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屋, 让我们的愿望早日实现。

我国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中的问题的解决对于发展我国研究建筑抗震性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要将这些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探讨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我国建筑建造的质量以及效率才会有所提高, 我国建筑建造才会得到发展, 虽然与国外相比我们国家的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 甚至是有许多致命的问题还未解决, 而且我们国家的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的发展还是不够成熟, 不够稳定, 但是总的来说, 与前几年相比, 我们国家的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发展的还是很迅速的, 并且其的发展前景还是很明朗的, 很光明的。相信, 通过我们工作人员的努力, 我们国家的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发展的会越来越好的, 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中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样我国百姓才能住的放心, 住的舒心。

3 结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研究 下一篇:技术性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