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染色技术(精选六篇)
快速染色技术 篇1
1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所2011年胃镜活检样本20例。全部标本经常规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HE染色。
1.2 20例样本经高年资病理医师镜下观察, 均有肠上皮化生的病变。
1.3 (1) 试剂:过碘酸雪夫氏 (PAS) 染色液的配制按照经典配方进行, 0.5g碱性品红加入100ml蒸馏水中, 加热使之充分溶解, 约5min左右。冷却至5℃后过滤, 加入10ml 1N盐酸。冷却至25℃时加入0.5g偏重硫酸钠, 在室温中避光静置24h后, 4℃冰箱保存。阿利新蓝 (ABpH2.5) 染色液按照97ml蒸馏水中加入3ml冰醋酸的方法配制。 (2) 染色方法及步骤:石蜡切片常规脱蜡, 水化。置ABpH2.5染色液室温下10min, 蒸馏水洗, 0.5%过碘酸水溶液氧化5min, 吸去液体, 加入雪夫氏染色液浸染10min。常规脱水封片。全部染色过程约需要30min。
2结果
2.1 黏液染色的判断标准
中性黏液为红色, 唾液酸黏液为蓝色, 中性黏液和唾液酸黏液混合在一起呈现紫色。
2.2 结果分析
胃黏膜细胞的胞浆内出现明确的红色黏液, 判断为胃型黏液。肠化的杯状细胞内出现明确的蓝色黏液, 判断为肠型黏液, 柱状细胞内出现散在的蓝色颗粒, 判断为有病理学意义的肠型黏液。肠化细胞的杯状细胞内出现明确的紫色黏液, 判断为混合型黏液, 柱状细胞内出现散在的紫色颗粒, 判断为有病理学意义的肠型黏液。
3讨论
组织细胞中含有黏液, 其功能状态与代谢活动在不同的部位各不相同, 由于黏液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不尽一致, 所以黏液染色的结果各有差异。黏液物质可以分为中性黏多糖和酸性黏多糖, 而黏液组织化学染色则是最常用的鉴定胃黏膜肠化的方法之一, 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稳定、色彩鲜明、对比度好、易于观察的特点, 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病理检查的工作中, 其结果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科学准确的治疗、确定复查的时间、动态地监测胃内病理学变化以及形态学变化等。
有文献报道, 肠化的形成及转归与胃腺颈部的干细胞有关, 由于干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所以肠化的黏液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类型[1]。当胃黏膜上皮细胞失去正常的再生和分化的机能而转变为肠型细胞时, 就可能出现肠上皮细胞的唾液酸黏液和硫酸黏液[2]。有文献报告, 分泌唾液酸黏液的小肠型肠化生有可能经过适当治疗而痊愈, 而分泌硫酸黏液的大肠型肠化生则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或癌变。因此, 胃黏膜肠化的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根据胃组织及肠化生组织所含黏液蛋白的不同, 对肠化进行分型。又将胃黏膜肠化分为肠型 (含酸性黏液) 、胃型 (含中性黏液) 和不定型 (不含黏液) , 以及小肠型 (分泌唾液酸黏液) 和大肠型 (分泌硫酸黏液) 。根据黏液的性质、分布和形态学特点, 又可以分为完全型小肠型和不完全型小肠型, 完全型大肠型和不完全型大肠型。Jass和Filipe等将肠化分为三型, 即Ⅰ型 (又称完全型) , 杯状细胞内出现唾液酸黏液, Ⅱ型 (又称不完全型, 结肠型) , 杯状细胞内出现唾液酸和硫酸黏液, Ⅲ型 (又称不完全型, 结肠型) , 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内仅出现硫酸黏液[3]。
这些分型标准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但是相对比较复杂, 并不很适合胃镜活检样本中对肠化的判断。本文改进了黏液染色的方法, 对胃镜活检标本的观察后发现, 肠化的柱状细胞内出现散在的蓝色颗粒 (即肠型黏液, ABpH2.5染色阳性) 和紫色黏液 (即混合型黏液, PAS/ABpH2.5染色阳性) , 更具有病理学意义, 并且方法简单快捷, 其结果对临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索黏液染色技术在胃镜活检组织中对肠上皮化生分型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胃镜活检样本20例。全部标本经常规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HE染色。20例样本均有肠上皮化生的病变。按照经典配方配制过碘酸雪夫氏 (PAS) 染色液, 按照97ml蒸馏水中加入3ml冰醋酸的方法配制阿利新蓝 (ABpH2.5) 染色液。胃镜活检标本常规脱蜡, 水化后进行ABpH2.5染色和PAS染色, 全部染色过程30min内完成。结果:胃黏膜细胞的胞浆内出现红色黏液, 判断为胃型黏液。肠化的杯状细胞内出现明确的蓝色黏液, 判断为肠型黏液, 柱状细胞内出现散在的蓝色颗粒, 判断为有病理学意义的肠型黏液。肠化细胞的杯状细胞内出现明确的紫色黏液, 判断为混合型黏液, 柱状细胞内出现散在的紫色颗粒, 判断为有病理学意义的肠型黏液。结论:在胃镜活检样本中利用快速黏液染色技术, 有助于肠上皮化生的分型, 并且操作简便、结果稳定。
关键词:肠上皮化生,黏液染色,胃黏膜活检
参考文献
[1]Y.Akasaka, T.Ishii.Histopathology and molecular pathology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J) .Current Diagnostic Pathology, 2007, 13:331-339.
甲苯胺蓝快速染色方法的研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于当日住院患者血常规检查 (K3/EDTA抗凝) 白细胞>7.0×109/L标本中随机抽取30份, 每份制作2张血涂片;于近日骨髓检查标本中随机抽取骨髓增生度Ⅲ级以上的20份, 每份2张。共50份100张涂片。
1.2 方法
实验组方法: 用0.1%甲苯胺蓝水溶液染色1 min后冲洗、晾干、待检。对照组:为常规染色方法[2]:用1 g/L甲苯胺蓝甲醇染液染5 min, 加等量蒸馏水于涂片上混匀, 继续染色15 min后冲洗、晾干待检。检验者用相同显微镜观察50份涂片 (观察者不掌握片号信息) , 计数200个细胞, 计算阳性细胞 (玫瑰红色) 百分比。
1.3 统计方法
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染色的血涂片和骨髓涂片红细胞多溶解, 有核细胞形态完整。嗜碱性粒细胞胞浆染成玫瑰红色 (见图1) 。
2.2 对照组染色的血涂片和骨髓涂片, 红细胞形态完整, 有核细胞形态完整, 嗜碱性粒细胞胞浆染成玫瑰红色 (见图2) 。
2.3 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细胞结果见下表1。
2.3 秩和检验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嗜碱性粒细胞颜色相同;检测到的嗜碱性粒细胞阳性率明显一致。经秩和检验, P>0.10。
3 讨论
本实验是根据有核细胞具有抗低渗性和嗜碱性颗粒只对甲苯胺蓝水溶液有异染性的特点设计的。实验证明:50份0.1%甲苯胺蓝水溶液染色的外周血涂片及骨髓涂片标本有核细胞形态均完整, 红细胞多溶解, 与对照组染色对比, 染色后的嗜碱性粒细胞玫瑰红色更显明亮。
实验组与对照组阳性细胞计数结果一致, 统计学秩和检验两种方法实验结果无差异。说明实验组方法染色嗜碱性粒细胞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方法染色时间仅用1 min, 这在繁重的临床检验工作中显示出了快速简便、实用性强, 一旦应用, 便可实现即时检查的需求。
本染色方法较常规染色法省略甲醇的使用。不仅降低实验成本, 也避免了对操作人员的不利影响, 这也是实验方法改进的目标之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和急性嗜碱变, 瑞-姬染色分类嗜碱性细胞比值低于甲苯胺蓝染色计数[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颗粒增多等疾病的骨髓片细胞常明显增多, 本法甲苯胺蓝染色溶解了红细胞, 背景单一, 观察阳性细胞更容易、更方便。
临床早已发现有些转移癌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但与肿瘤的类型和增多的机制尚不清楚[4], 本法甲苯胺蓝染色的简便性可促进临床广泛使用, 对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本染色方法的简便性能激发需求者广泛使用。我们将其作为常规检验方法, 一年间染色810例患者骨髓标本。发现在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PML) 34例中有7例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的PML临床与预后是否有特殊性有待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简单、快捷的甲苯胺蓝染色方法。方法实验组, 试剂为0.1%甲苯胺蓝水溶液, 标本为血涂片30份, 骨髓涂片20份, 共50例, 操作为直接染色1min;对照组, 相同50例标本的常规染色。观察指标:随机双盲观察阳性细胞 (玫瑰红色) 百分比。结果比较50份标本两种方法染色结果相同, 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0.1%甲苯胺蓝水溶液直接染色嗜碱性粒细胞效果佳, 结果可靠;与常规法比较方法更突显简单、快速、省时、省试剂、少污染的优点, 适应临床即时性检查。
关键词: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嗜碱性粒细胞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 2007:111-111
[2]叶应妩, 王三, 中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62-162.
[3]谢权军.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甲奔胺蓝染色结果分析.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2) :3965-3965.
染色内胆皮生产技术 篇3
1.1 原料皮选择
选择改良绵羊毛皮。我国新疆、东北、内蒙古所产的细毛羊以及从国外引进的细毛羊、半细毛羊所产的绵羊皮。上述各类品种与本种绵羊杂交改良4代以上, 品质相当于细毛羊或半细毛羊所产的皮也称为改良羊皮。改良绵羊毛皮毛被细密, 为同质毛, 有波折形小弯曲。皮板肥壮, 板面细致, 多呈白色或黄白色, 有油性。
1.2 原料皮保存
生皮的储存以甜干法为主, 此法简便、易操作而且储存效果好。甜干法是通过晾晒将鲜皮中的水分含量降至15%以下, 抑制微生物活动, 从而起到防腐的目的。晾晒场地要求平整、干燥、通风, 最好是土地面, 不能暴晒, 防止形成油煎板。盐腌法操作烦琐, 而且皮板容易腐烂变质。
2 制作技术
2.1 2次浸水
原料皮 (甜干皮) 在干燥过程中失水较多, 引起真皮中非纤维蛋白质的变形和粘结, 浸水很困难, 为使原料皮充分回鲜, 采取2次浸水洗去毛被和皮板上的污物, 使生皮的充水度和组织结构接近于生皮状态。40℃以下, 浸水温度越高, 微生物繁殖越快, 所以一般在常温下进行。同时加入漂白粉, 用量控制在0.3~0.4 g/L, 用量太少不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pH值控制在8.5~9.5有利于纤维间质的溶解, 乳化皮板和毛被中的油脂, 增加水对纤维的作用能力。浸水酶PELLVIT APC能加速和强化浸水效果, 其最佳适宜pH值范围6.0~7.5。 6~9月份, 气温很高, 为防止毛口松加入0.2~0.3 g/L甲醛护毛。
参考工艺
一次浸水:划池水量50~60L/张, 20~24℃, 15~18h。DESLON NOS (脱脂剂) 0.2~0.4g/L, GELON PK conc (脱脂剂) 0.2~0.4g/L, 纯碱0.3~0.4g/L, 漂白粉0.3g/L, 甲醛 (6~9月份加) 0.5~1.0g/L, 出皮pH值:8.5~9.5。
2次浸水:划池水量50~60L/张, 18~20℃, 18~20 h。浸水酶PELLVIT APC 0.3~0.5 g/L, 漂白粉0.3 g/L。
2.2 多工序分步脱脂
改良绵羊毛皮, 毛被上含有太多油脂, 影响毛被的洁净度、光泽度和灵活度, 而且染色时造成花色;皮板上的过多油脂, 将阻碍化工材料进入真皮, 造成软化、浸酸、鞣制不良, 成品发硬、皮板重。
铬鞣前的脱脂基本上决定毛被的洁白程度, 采用多工序分步脱脂。脱脂剂的选择很重要, 脱脂碱性不能太高 (碱性高破坏毛被的角质层, 毛被干枯易擀毡) , 温和效果较好。优良的脱脂毛被柔顺光泽好。
一次浸水后将毛剪为1.8~2.0㎝, 剪毛后进行洗毛、2次浸水、去肉、脱脂。通过去肉除去皮板上的脂肪层和肌肉, 挤破皮内的脂肪组织和脂腺体, 为后续的乳化法脱脂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皮洗毛、脱脂参考工艺
划池水量 60~70 L/张, 38~42℃, 50min。DESLON NOS 1.2~1.5 g/L, GELON PK conc1.2~1.5 g/L, 纯碱0.8~1.0 g/L。出皮pH值10.0~10.5。
2.3 软化
酶软化的作用是除去毛被的皮垢、皮板的纤维间质, 破坏弹性纤维, 松散胶原纤维, 从而有利于鞣剂的渗透和结合, 使皮板单位面积质量减轻, 柔软丰满, 延伸性大, 出材率高, 同时提高毛被光泽, 有利于染色。在毛皮加工中pH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参数, 特别对软化、浸酸、鞣制、染色等关键工序。毛皮软化常用537蛋白酶, 其分子小, 渗透快, 作用缓和, 用有机酸控制pH值为2.8~3.2, 温度以40~42℃为宜, JFC对537蛋白酶有激活作用。在软化时酶制剂作用皮板的同时还能松动毛根, 因此,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掉毛现象, 对于软化操作应特别注意随时检查, 严格控制软化程度, 一般以皮板感觉松软, 用大拇指轻推后肷部位, 毛绒有松脱现象即为软化完成。若出现掉毛现象, 应立即转入浸酸液中, 终止蛋白酶的活性。
参考工艺
划池水量35~40L/张, 40~42℃, 加入食盐 30 g/L, 元明粉40 g/L, 甲酸7 g/L, JFC 0.3 g/L, 在15~20 min内下完皮。下皮后划动30 min, 测pH值, 若pH值>3.0, 用0.1~1.0 g/L硫酸调pH值2.8~3.2, 加入537酸性酶13~15单位/mL (提前1h用10~15倍35~40℃软化液在塑料桶或木桶中浸泡) , 划动15~20 min, 泡40 min, 再加毛皮加脂剂ESKATAN GLS 1.0g/L (用10倍50~60℃水化开) , 划动30 min停划过夜, 夜间划动一次15~20 min, 停划后将皮板压入液中, 毛被向上, 次日划20~30 min出皮控水, 转入下工序。软化总时间为18~20h。软化后的皮防止遇清水, 不易久放, 尽快进入浸酸。
2.4 浸酸
浸酸使纤维进一步松散, 终止软化后残余在皮中的酶继续作用。温度对浸酸过程影响很大, 对改良绵羊毛皮一般温度控制在30~32℃, 在软化、浸酸、鞣制过程中, 为抑制膨胀必须加中性盐。
参考工艺
划池水量35~40L/张, 32~34℃, 加入食盐30 g/L, 硫酸10~12 g/L, JFC 0.5 g/L, 毛皮加脂剂ESKATAN GLS 0.5 g/L, 在15~20min内下完皮。下完皮连续划动20~30min, 以后每隔4~5 h划动10min, 夜间划动一次15~20min, 停划后将皮板压入液中, 毛被向上, 第二天划动20~30 min出皮。浸酸总时间为18~20 h。浸酸后的皮静置12~18 h, 静置时防止遇清水。
2.5 鞣制
经过以上工序处理后, 对皮板进行鞣制, 使皮纤维松散度达到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使用铝鞣剂鞣制, 成品柔软、细致, 但铝鞣剂与皮蛋白结合不牢, 大部分经过后工序操作可以从皮中洗出来, 皮板又回到生皮状态。使用铬鞣剂鞣制, 铬鞣剂与皮蛋白结合牢固, 提高了皮张的强度和收缩温度, 但因铬盐的收敛性大, 皮板收缩变厚, 手感粗燥, 为了取长补短, 将2种鞣剂联合使用。
软化、浸酸、鞣制液可连续使用半年, 一是可以节约大量的化工材料和减少环境污染;二是皮纤维中少部分降解蛋白质会形成缓冲溶液, 比较好地控制pH值范围。但在铬鞣鞣制末期的加碱会造成鞣池碱化物的积累, 鞣液变得不是很清澈, 会产生脏毛、绿毛现象,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 要加入足量的酸溶解。
参考工艺
划池水量35~40L/张, 38~40℃, 加入食盐:40 g/L, 三氧化二铬2.5g/L, 明矾5 g/L, 毛皮加脂剂ESKATAN GLS 0.3 g/L, 划匀后下皮, 划动20~25 min, 测pH值3.0~3.4, 否则用硫酸 (0.3~0.5 g/L) 调整至规定值, 次日早在划动中补温至36~40℃, 取样测沉淀点, 按沉淀点80%~100%计算加碱量, 分4次加碱, 每次间隔1.5 h, 按小苏打总量的1/4加入, 加碱时将小苏打用15~20倍30~35℃水化开在划动中细流加入, 每次加完碱后继续划动20~25min, 夜间划动一次15~20 min, 次日划20~30 min出皮。出皮pH值3.7~4.0, 盐基度 40%~50%, 鞣制总时间为40~48 h。鞣制后的皮静置12~18 h。
2.6 脱脂
因改良绵羊皮油脂含量特别大, 进一步通过加压将浮油及未结合物挤压出再进行洗毛处理, 用洗涤剂洗去毛被和皮板表面的油脂。
2.7 挂晾干燥、回潮、铲软、钉板
采用自然挂晾干燥, 这种方法经济实惠, 操作方便, 而且皮板手感好, 一定要干燥彻底, 让铬鞣剂和皮板很好地结合。
皮板在干燥过程中, 纤维发生了一定的粘结, 回潮的目的是使干燥后的毛皮恢复适当的水分, 变得较为柔软, 以利于伸展工序的进行。具体操作:用50~55℃热水向皮板淋洒, 各个部位淋均匀, 不能过干或过湿, 板对板堆放整齐, 上盖帆布放置2~3d后检查, 以皮板能拉开呈白色为合适。在回潮水中加入3~5 g/L加脂剂, 可以加速皮板的回软, 同时增加皮板的手感。回潮好的皮张用铲软机进行铲软, 使皮纤维松散舒展, 皮板达到轻薄软的效果, 铲软完的皮张通过钉板进行定型处理。
2.8 酸醛处理与烫毛
刷酸醛液和烫毛进行2~3次, 中间穿插进行梳毛和剪毛。酸醛液材料:甲酸20%、甲醛20%、酒精10% 、渗透剂0.01/%、水50%。质量要求:毛被松散滑顺。
2.9 复鞣、加脂
酸性染料染色对皮板的收缩温度和抗张强度要求高, 需要进一步用铬盐复鞣, 以提高皮板的耐湿热性。在复鞣时加入有机合成鞣剂和加脂剂, 增加皮板的丰满度、柔软度, 防止经高温染色后皮板干裂和手感差。
参考工艺
划槽中液比30, 45~48℃, 加入表面活性剂0.2 g/L、ESKATAN GLH加脂剂 (用5~10倍50~60℃水乳化开) 1.5 g/L, 连续划动60 min, 再加入用10倍水稀释好的甲酸0.3 g/L, 继续划动30 min, 加入铬粉4 g/L、TANNESCO HN liq合成鞣剂3 g/L, 划动60 min, 加入甲酸钠0.6 g/L, 划动30 min, 间隔加入2次小苏打 (小苏打用5~10倍30~35℃水化开) , 每份0.3 g/L, 每次加完划动30 min, 测pH值 (要求3.7~3.9) , 如pH值不合适再补加适量小苏打 (划动30 min) 调整, 如pH值合适再继续划动30 min后方可出皮将皮摞整齐, 静置过夜。
2.10 中和、染色
经过复鞣工序后, pH值较低, 直接染色, 会造成染料的沉淀析出, 所以必须进行中和处理, 采用氨水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作用缓和, 进一步除去毛被上的污垢和油脂。中和要透彻均匀, 时间1 h, 出皮pH值7.0~7.5。中和后, 用清水冲洗到无泡沫为止, 避免泡沫影响染色质量。
染色使毛被具有均匀而坚牢的颜色。染色时必须注意染浴的温度及pH值。温度65℃以上, 有利于上染。染色之初控制pH值为6.0~6.5, 有利于染料的渗透, 染色之终控制为3.8~4.2, 有利于染料与毛被的结合。中性盐元明粉有利于染料渗透, 德瑞皮化公司生产的INVADERM AL染色助剂有较好的匀染效果。染料加入一段时间后, 应分步加入甲酸, 使染料和毛被结合, 以免造成花色。染色完冲洗浮色, 然后干燥、回潮、伸展、绷板、酒精烫毛、剪毛。
参考工艺
划槽液比30, 68~70℃ (温度不低于67℃) , 在划动中加入元明粉2 g/L, 染色助剂INVADERM AL 0.8 g/L, 匀染10 min, 加入事先溶解好的染料0.25~0.30 g/L, 划30 min, 加入甲酸至0.5 g/L (用10倍常温水稀释后加入) , 划动30 min, 加第二次甲酸0.5 g/L, 划动 30 min, 控制pH值3.8~4.0。染色总时间100 min。
3 注意事项
1) 选用酸性染料染色。酸性染料分子小, 易上色, 染色均匀, 颜色饱和, 色牢度好。中性染料比酸性染料分子大, 易上色不匀。但酸性染料不耐高温和熨烫, 遇酸醛也易变色, 故染色在酸醛和熨烫处理后进行。
2) 酸醛和熨烫处理应在染色前进行, 通过染色操作洗去未和毛被结合的甲醛, 降低产品甲醛的含量。
3) 加脂采用多次进行, 有利于皮板对油脂的吸收, 加脂剂ESKATAN GLS、ESKATAN GLH耐酸并能较好地与革纤维结合, 不易被通常使用的溶剂除去, 使革具有很好的柔软性和延伸性。此外, 它们对毛被无亲和力, 用它们加脂后的毛皮, 毛面洁净无油腻感。
参考文献
[1]成都科技大学, 西北轻工业学院.制革化学及工艺学 (上册)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1982:185-186
欧李染色体制片技术初探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欧李实生苗的幼根为试验材料。
1.2 方法
在上午8:00-8:30、9:30-9:45、10:30-10:45、11:00-11:30四个时间段分别取长度为0.5-1cm的幼嫩根尖, 用0.1%的秋水仙素溶液、0.002mol/L的8-羟基喹啉溶液和0.1%的秋水仙素溶液与0.002mol/L的8-羟基喹啉溶液的等量混和溶液分别处理3-4h, 用卡诺氏固定液的改良配方 (95%乙醇5份, 冰乙酸3份, 三氯甲烷2份) 固定12-24h, 转入1mol/L盐酸中于60±2℃下水解2-30min, 再置于6%的铁矾水溶液中媒染3-4h, 自来水洗涤约30min, 过一次蒸馏水, 在1%苏木精溶液中染色2-4h, 再用自来水浸泡几次, 总需时约30min, 最后将材料转入45%乙酸中分色和软化1-2h即可压片, 采用Olympus BH-2显微镜对制片进行观察, 在显微摄影仪下摄影。
2 结果分析
2.1 欧李染色体观察适宜的取材时间
取材的时间对染色体观察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表1) , 最佳的取材时间为上午, 本次实验在上午分四个时间段取材, 分别观察到了欧李根尖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欧李根尖细胞分裂最旺盛的时期为上午8:00-10:00, 在这一阶段可以明显观察到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和中期, 特别是在9:30的取材制片中可以得到很多中期的染色体形态图。10:30-11:30时, 分裂进入后期和末期, 染色体向细胞两极运动, 形成两个子核, 并分裂为两个细胞。因此, 取材时间是观察染色体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不同预处理液对制片的影响
由表2可知, 0.1%秋水仙素与0.002mol/L8-羟基喹啉的混合溶液处理效果较好, 它不但发挥了秋水仙素积累分裂中期相的高效性能, 而且保持了8-羟基喹啉使染色体缢痕清晰的特点。处理时应注意:时间控制在3-4h;处理材料要少, 一般为3个/ml;材料要小, 切取的根尖长度为0.5-1cm;处理时应经常振摇;处理期间更换一次新处理液;在避光下处理;处理温度在20℃左右。这些都是压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2.3 酸解时间对制片的影响
酸解的目的是使细胞壁之间中层的果胶物质以及部分细胞质分解, 使细胞易于分散, 也可以使细胞壁适度软化而易于压片, 该步是压出一个好片子的关键一步。根据前人经验处理温度控制在60±2℃, 本试验重点研究了处理时间长短对制片的影响。
从表3可知, 酸解时间短, 细胞质易着色, 使反差降低, 压出的片子也过厚,
无法看到单个细胞, 进而无法观察到染色体;酸解时间长, 细胞质虽不着色, 但染色体染色浅淡, 根尖也过软, 在染色及清洗的过程中根尖易脱落。因此, 将根尖从固定液或保存液中转入1mol/LHCl溶液中进行处理时, 酸解时间应为10-15min, 这样才可获得染色的最佳效果, 也易于压片。
3 结语
在上午8:00-8:30的取材制片中可以找到欧李根尖的有丝分裂间期和前期的染色体, 而在上午的9:30左右, 有丝分裂进入中期, 10:30-11:30这段时间中, 分裂则已进入后期和末期, 12:00时有丝分裂基本完成。
欧李根尖染色体观察及制片的预处理过程是采用0.1%的秋水仙素溶液与0.002mol/L的8-羟基喹啉水溶液的等量混合液处理3-4h, 可以得到较多分裂中期相。
制片过程中用1mol/L的盐酸在温度为60±2℃下进行酸解, 酸解时间控制在10-15min, 不但易于压片, 而且增强了细胞质和染色体颜色的反差。
4 讨论
本试验是对欧李染色体制片技术的初步探索, 期待能获得良好的欧李染色体形态图, 为今后欧李遗传育种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试验重点在欧李的不同取材时间、处理试剂及时间等。研究还不是很深入, 如在取材时间上, 我们得到上午8:00-10:00的取材制片最好的结论。实验过程中也尝试了下午4:00-5:00取材, 也可以观察到一定数量的分裂相, 这说明在这个时间内取材也是可以的, 但最终效果如何, 仍需进一步探究。又如, 在预处理和固定时, 我们是依据前人的经验把时间控制在3-4h和12-24h, 但其他的处理时间能否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试验也未涉及。另外, 媒染和染色时间能否再适当的延长, 甚至过夜, 而不致产生其他影响, 这也需要再深入研究。总之, 本次实验过程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阶段, 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 需今后继续摸索。
参考文献
[1]李懋学, 张敩方.植物染色体研究技术.第一版.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1
[2]李懋学, 张赞平.作物染色体及其研究技术.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3]景士西.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4]沈德绪, 景士西主编.果树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5]叶国盛.欧李的利用与栽培.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2 (11)
皮革染色增深技术研究进展 篇5
1 皮革染色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皮革染色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是染料分子对革纤维的渗透和结合过程,是物理和化学作用的总效应。染色过程分为吸附、扩散、渗透和固着四个阶段,并且在有温有浴的染色环境下这四步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而且较完全地完成的。目前轻革染色中,一般是要求原料皮染色与涂层颜色更接近,使得易于涂饰着色或使成品在涂层磨损后不至于过于影响外观。
有诸多因素影响皮革的染色效果。考虑到染色后的深度、均匀度和各项坚牢度,影响皮革染色的主要因素有:染料的选择;染色前坯革状态(伤残情况、油脂含量、软化情况、含水量、回湿情况、机械伤等);复鞣加脂情况(复鞣剂加脂剂的种类、用量、所用工艺等);工艺条件(液比、温度、pH、时间、机械作用、染色四个步骤的协调等);水质;染色助剂的使用(增深剂、增艳剂、匀染剂等),等等。
2 染色增深原理及技术
2.1 增深原理
皮革染色多用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染色后的深度和各项坚牢度都不尽理想,而且目前坯革多为铬鞣革,鞣后湿处理材料如加脂剂、复鞣剂多为阴离子型材料,它们会与染料竞争,造成染料利用率低、染色不均匀、败色等现象。增艳剂针对浅色革而言,一般兼具匀染效果,多用表面活性剂,利用增艳剂自身基团来改变最大吸收波长从而达到红移效果,以达到增艳目的。增深剂则针对深色革,一般兼具固色作用,是一种能与染料作用,使染料反射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即发生红移,同时染料的吸收强度增加而产生增色效应的材料[2]。
根据使用方法,增深剂可分为两类:染色过程中使用的增深剂(亲纤维型)和染色后使用的增深剂(亲染料型)。前者的增深原理实际上是通过助剂对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从而改变或改善纤维表面性质即调节纤维表面电荷,降低纤维间引力,增大纤维间隙,提高纤维对染料的亲和力,使染料能被更好地吸收与固着;后者则是通过改变染料在溶液中的溶解性能或者轻微改变染料结构等方法,来改善染色性能[3]。
2.2 染色增深剂增深技术
2.2.1 多价金属离子
一般认为,染料主要靠物理作用固定于革上,这是染色坚牢度低的原因之一。皮革染色的坚牢度主要取决于皮革纤维结合的性质。染料不仅同没有与鞣剂结合的游离氨基或羧基发生作用,而且与革内胶原与鞣剂的复合体发生作用[4]。铬(III)离子与染料有很强的亲和力,经其处理后会在皮纤维上生成水溶性小的金属络合物,从而降低染料的水溶性,提高染色耐摩擦坚牢度及日晒坚牢度[5]。锆(IV)离子的固色机理与铬(III)离子的相似,经这类多价金属离子处理后都会形成稳定系数较高的混合络合物[6]。
2.2.2 壳聚糖
皮革染色使用染料主要是阴离子型,所选用的增深固色材料则主要是多价金属材料、含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但它们使用后,有的不可降解,有的会造成氨氮污染。壳聚糖是从动物甲壳或者微生物细胞壁提取出的高分子糖类经过脱乙酰化制备而成的,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其降解产物是氨基葡萄糖,生物体内大量存在,对组织无排异反应[7]。壳聚糖分子结构中带有活性氨基,在酸性条件下会显示阳离子性,对阴离子染料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具备了作为环保型染色助剂的先决条件[8]。
酸性条件下壳聚糖大分子上大量氨基会带上正电荷,ζ电位降低,从而减小或克服染色过程中纤维上的负电荷对酸性染料阴离子的库仑力,加快染料上染,提高上染百分率,这正是增深作用的实质。经过壳聚糖处理后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用活性、酸性、直接性等阴离子染料染色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增深效果。
壳聚糖是一种极具潜在价值的环保型可再生利用的自然资源。国内外进行的大量毒理学研究,充分证明甲壳素和壳聚糖是无毒的,而且两者都易被降解,符合环保要求,在制革工业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7]。
2.2.3 提高黑色革染色效果的注意事项
要想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染料的选取、工艺方法的控制、助剂的使用都要兼顾。染料最好使用渗透性好、黑度高、价格适中的染料。在染色时,除了温度、时间、pH等工艺条件的控制,还应该注意染色方法的灵活使用。在使用助剂时,除了助剂的使用量、pH值、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外,对于某些助剂,如壳聚糖类助剂,处理顺序也非常重要,其可直接影响助剂能否高效发挥作用。另外,在使用这些产品时还应注意到水质,设备材质等方面的细节[9]。
3 染色效果的评价
3.1 颜色测定
测定染色革的颜色、色光和深度的传统方法是目测比较法,该方法简便,但依赖经验,主观性强,不够严格。采用仪器测色是用XYZ三刺激值来表示颜色。目前的测色仪器主要是三刺激值光电测色仪[10]。
3.1.1 色差
色差是控制染色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纺织品测色方面,其CIELAB系统计算色差的公式如下[10],可以作为皮革行业内评价色差的客观指标。
在Y/Y0>0.008856时,总色差为:
3.1.2 染色试样的表面深度
K/S值用于比较染色试样的表面深度。K/S值越大,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则染料利用率越高[11]。检测方法:用SPECTRAFLASH SF600型电脑测配色仪,测皮革试样表面黑度,在0~700 nm波长的K/S曲线上,最大K/S值的吸收波长处读取K/S值,通常测定革样表面至少4个不同的点,取平均值[12]。另外提出增深比的概念,其计算公式[13]如下:
3.1.3 表面色泽均匀度
套染后在同一块革样表面测8个点的K/S值,按式(1)求出平均值Δ(K/S),再按式(2)求出标准偏差S,S值越小,色泽均匀度越好[13]。
3.2 各项坚牢度
3.2.1 耐干湿擦牢度
原理是使衬布在规定压力作用下,在对皮革表面进行往复摩擦的过程中,皮革表面的一部分颜色转移到衬布上的程度,用灰色卡,以目测方式判定等级。等级分为1~5级,数值越大表示耐干湿擦牢度越好。可用皮革表面颜色摩擦牢度测试仪或旋转式耐摩擦测试仪来测定[14]。
3.2.2 耐光色牢度
光对染料的结构有破坏作用,导致染色的皮革褪色、变色,或失去光泽而变灰暗。因此将试样与蓝色羊毛标准样在规定条件下,进行曝晒对比,鉴定其变色和褪色程度,以表示耐光色牢度[14]。
3.2.3 耐水牢度
测定耐水牢度原理是使一块有色革试样与白棉标准贴衬重合在一起,浸泡在蒸馏水中,并盖上一片玻璃,15 min后,把水倒掉,不取掉玻璃板,在(37±2)℃的温度中保持4 h后,将试样和白棉标准贴衬分别干燥,用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鉴定试样的颜色变化和未着色白棉标准贴衬的沾色程度[14]。
3.2.4 耐热牢度
测定标准规定,试样在测试前,须在温度(20±2)℃、相对湿度为(65±2)%的空气中进行调节,然后与热的金属部件的一个平面相接触,接触时间为5 s,接触压力为20.6 kPa,冷却后,鉴定其颜色的变化及涂饰层外层的变化,并记录。实验分别在150、200和250℃三种温度下进行,并不得在试样同一部位的表面上进行。可用耐热测试仪测量[14]。
3.2.5 耐汗渍色牢度
人体汗渍经微生物作用后通常显碱性(pH7.5~8.5),不同的染料耐酸碱作用的色泽坚牢度不同,因此测定时,试样需分别进行酸、碱试液的试验。具体做法是将皮革试样与规定的贴衬织物合在一起,用含有组氨酸(人体汗液中对耐汗渍色泽牢度影响最大的一种氨基酸)的两种不同试液即碱性试液和酸性试液(人工汗液)分别处理后,放置具有规定压力的实验装置两平板之间,经定时恒温处理,然后将试样和贴衬织物分别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14]。
3.2.6 耐洗坚牢度
测试原理是将经着色皮革试样在规定浓度的肥皂溶液中洗涤5次,每次洗后用清水洗涤。在60℃下干燥后,用标准灰色样卡测定试样的变化。适用于鉴定经涂饰或不经涂饰的染色皮革的耐洗坚牢度[14]。
3.2.7 沾色坚牢度
皮革沾色坚牢度,特别是存放期间的沾色程度,其测定方法是将皮革试样在热和压力作用下与滤纸叠放一起,滤纸上所沾的色迹用标准沾色灰色样卡定级[15]。
4 结语
当前,染前坯革仍以铬鞣革为主,相应地,染色也以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为主,则研究和生产的大部分染色助剂也是针对于此。近年来,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与之适应,许多环境友好型材料被开发出来,其中有非偶氮型染料、天然染料、微胶囊分散染料等。针对染色上染率不理想的情况,一些清洁染色方法与技术也被开发出来,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法、超声波染色法、电化学染色法等[16]。但由于成本问题,其大规模生产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至于染色助剂,其使用后可以明显提高染料的上染率,节约染料的使用量,可从源头解决染料污染的一部分问题,但大部分染色助剂自身降解性差,有的甚至会造成氨氮污染,基于此,低成本、可降解、无污染的染色助剂急需开发,壳聚糖就符合这些条件,其贮藏量大,易降解,适用性强,近年也研究证明壳聚糖与乙二醛的交联改性产物对超细纤维合成革也有很好的染色效果,这无疑扩大了壳聚糖使用广泛性[17]。针对环境友好的需求,总有一天铬鞣革的比例会大幅下降,与无铬鞣革相适应的产品也需要被研发,目前已开发的无铬鞣法,特别是无铬非金属鞣法,与其相适应的染色助剂的很少。总之,开发具有可生物降解性、适用于无铬鞣革、能促进皮革染色清洁化的染色助剂刻不容缓。
摘要:简述了皮革染色增深的原理与方法,并介绍了评价染色与增深效果的测定方法。
快速染色技术 篇6
虽然整体染色透明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非常便捷, 然而这种方法也是有它的局限性的:第一, 后期观察时需要微分干涉显微镜, 这样一来就把大多数缺少相关设备的人员拒之门外。第二, 虽然能够进行观察、照相, 然而样品并不能进行长期保存, 不利于实验数据的后期积累。所以, 仍然有很多人还在进行石蜡切片的制作。众所周知, 石蜡制片非常烦琐, 这样, 优化制片步骤便是当务之急, 本文结合整体染色透明技术, 对亚麻子房石蜡切片技术进行改进, 并阐述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1 取材与固定
新鲜采集的亚麻授粉后的子房直接放入FAA固定液中, 固定48h后可长时间保存。用50%酒精换洗2次, 每次1~2h, 继续脱水至70%酒精, 剥出子房, 按取样不同时期分别放入装有70%酒精的50mL广口试剂瓶, 贴上标签。
剥出子房时, 将材料倒入装有70%酒精的培养皿中, 用解剖刀和镊子取下子房室。如需保存材料, 可贮存于4℃冰箱中待用。
2 染色
用铵矾———苏木精染色液染色。操作方法:倒出酒精, 加入染色液, 染色24h, 之后倒出染色液, 加入蒸馏水浸洗2 次, 每次30min。换入自来水2 次, 每次180min, 使材料还蓝, 最后经过蒸馏水换入30%酒精中。
3 脱水与透明
材料分别放入50%酒精、70%酒精、85%酒精、95%酒精各1h;之后100%酒精脱水三次, 各0.5h;二甲苯与无水乙醇比例为1∶3、1∶1、3∶1 各0.5h;二甲苯透明3 次, 各0.5h。更换脱水剂和透明剂时不用更换样品瓶, 只需用纱布包好瓶口, 防止样品掉出去就可, 这样就可以提高效率, 增加样品数量
4透蜡与包埋
石蜡与二甲苯1∶1 (38℃ 过夜) →石蜡 (58℃ 1h) 3次。将样品从石蜡中取出。
准备足量85℃石蜡, 准备包埋盒, 盒底垫浸水卫生纸, 一次性倒足石蜡, 待包埋盒石蜡底部凝固, 倒入材料, 摆放好位置, 确保材料周围无气泡。
5 切片与粘片
用单面刀片修整蜡块, 切片机夹子部分蜡块比切片部位要厚, 保证切片时蜡块不断裂, 蜡块平直、厚度适中、不破碎。使用转动切片机对蜡块进行切片, 切片的厚度8~10um, 切片角度15°。
贴片时直接用蒸馏水作为粘片剂, 把切片浮于水浴锅中进行展片, 等展片好了之后, 用载玻片捞起切片, 吸干多余的水, 放于冰箱中保存, 切片结束后把切片放在45℃恒温箱中烘干3~4h。
6 脱蜡与制片
脱蜡, 经烘干后的切片放入装有二甲苯的染色缸20min, 之后经过二甲苯 (5min) 、二甲苯 (5min) 、二甲苯与无水乙醇1∶1 (5min) 、100% 酒精 (5min) 、95% 酒精 (5min) 、85% 酒精 (5min) 、70% 酒精 (5min) 、50% 酒精 (5min) 、30%酒精 (5min) 、蒸馏水。 晾干后, 直接用中性树胶封片。
综上所述, 传统石蜡切片法首先对材料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复水、封片, 操作烦琐, 实验周期长, 工作量大。整体染色透明切片法是先染后切, 免去常规切片后一片片单独染色和分色的繁重工作, 可以节省时间、人力和药品, 增加样品数量, 减少实验次数, 且切片不会脱落, 染色清晰, 特别适用于制作胚囊切片。而且这种方法观察效果也不是整体染色透明法所能比的, 观察后材料保存也很方便。
参考文献
[1]Herr.J.M., Jr.A new clearing-squash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ovule development in angiosperms[J]..Amer, J.Bot., 1971, (58) :785-790.
[2]杨弘远.用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胚囊、胚、胚乳和胚状体[J].植物学报, 1986, 28 (6) :575-581.
[3]刘向东.水稻多胚苗的初步研究Ⅰ·胚胎学的观察[J].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0, 19 (2) :131-137.
[4]刘向东.水稻多胚苗的初步研究Ⅱ·来源与频率[J].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3, 22 (2) :1-8, 154.
相关文章:
机翼曲面成型技术对气动特性影响的研究02-17
快速掘进技术02-17
快速改良技术02-17
精密注塑成型技术02-17
快速成型文献综述02-17
快速成型02-17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02-17
光固化快速成型02-17
上海大学材料成型技术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