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关键词: 医学 要求 实验室 生物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精选6篇)

篇1: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前言

本标准的编制主要参考了ISO 15190:2003(E)《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和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二版(修订版),2003]。与ISO 15190:2003(E)不同的是,本标准不仅适用于医学实验室,而且适用于进行生物因子操作的各类实验室,此外,增加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本标准吸纳了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进行高危害生物因子操作实验室的有关内容,但考虑到我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状况,增强了对该类实验室设施的要求,以确保安全。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军区总医院、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车凤翔、李劲松、王秋娣、吕京、何铁春、林志雄、田克恭、翟培军、何兆伟。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的建设原则,同时,还规定了生物安全分级、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的要求。本标准为最低要求, 此类实验室还应同时符合国家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 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2.2 病原体pathogens

可使人、动物或植物致病的生物因子。

2.3 危险废弃物hazardous waste

有潜在生物危险、可燃、易燃、腐蚀、有毒、放射和起破坏作用的对人、环境有害的一切废弃物。

2.4 危害risk

伤害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性的综合。

2.5 气溶胶aerosols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 0.001-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2.6 生物安全biosafety 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2.7 高效空气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HEPA)通常以滤除≥0.3μm 微粒为目的,滤除效率符合相关要求的过滤器。

2.8 安全罩safety hood

置于实验室工作台或仪器设备上的负压排风罩,以减少实验室工作者的暴露危险。

2.9 生物安全柜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BSC)

负压过滤排风柜。防止操作者和环境暴露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气溶胶。

2.10 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

用于防止人员受到化学和生物等有害因子伤害的器材和用品。

2.11 实验室分区laboratory area

按照生物因子污染概率的大小,实验室可进行合理的分区。

2.12 缓冲间 buffer room

设置在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相临两区之间的缓冲密闭室,具有通风系统,其两个门具有互锁功能,且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2.13 气锁 air lock

气压可调节的气密室,用于连接气压不同的两个相邻区域,其两个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在实验室中用作特殊通道。

2.14 定向气流directional airflow

在气压低于外环境大气压的实验室中,从污染概率小且相对压力高处向污染概率高且相对压力低处受控制流动的气流。

2.15 材料安全数据单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MSDS)提供详细的危险和注意事项信息的技术通报。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3.1 危害等级I(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3.2 危害等级Ⅱ

(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3 危害等级 III(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3.4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生物危害评估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验数据、预防和治疗。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防护屏障和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5.1 防护屏障

5.1.1一级防护屏障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护装备等构成的防护屏障。

5.1.2 二级防护屏障

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统等构成的防护屏障。

5.2 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将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为4级,I级防护水平最低,IV级防护水平最高。以BSL-

1、BSL-

2、BSL-

3、BSL-4表示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以ABSL-

1、ABSL-

2、ABSL-

3、ABSL-4表示动物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责任编辑:labweb)

篇2: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不同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5章以及6.1和6.2是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础要求,需要时,适用于更高防护水平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针对与感染动物饲养相关的实验室活动,本标准规定了对实验室内动物饲养设施和环境的基本要求。需要时,6.3和6.4适用于相应防护水平的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本标准适用于涉及生物因子操作的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气溶胶aerosols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0.001μm~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2.2

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以及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2.3

气锁

air

lock

具备机械送排风系统、整体消毒灭菌条件、化学喷淋(适用时)和压力可监控的气密室,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2.4

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

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2.5

生物安全柜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BSC

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的操作柜,可有效降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和环境的危害。

2.6

缓冲间

buffer

room

设置在被污染概率不同的实验室区域间的密闭室,需要时,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2.7

定向气流directional

airflow

特指从污染概率小区域流向污染概率大区域的受控制的气流。

2.8

危险

hazard

可能导致死亡、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9

危险识别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存在的危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10

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通常以0.3μm

微粒为测试物,在规定的条件下滤除效率高于99.97%的空气过滤器。

2.11

事件

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2.12

实验室

laboratory

涉及生物因子操作的实验室。

2.13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

2.14

实验室防护区

laboratory

containment

area

实验室的物理分区,该区域内生物风险相对较大,需对实验室的平面设计、围护结构的密闭性、气流,以及人员进入、个体防护等进行控制的区域。

2.15

材料安全数据单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MSDS

详细提供某材料的危险性和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的技术通报。

2.16

个体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

防止人员个体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等危险因子伤害的器材和用品。

2.17

风险risk

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综合。

2.18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

2.19

风险控制

risk

control

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综合措施。

3 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3.1 实验室应建立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实验室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

3.1.1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时,实验室应进行生物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考虑(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b)适用时,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

c)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不限于生物因素),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

d)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

e)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

f)人员相关的风险,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

g)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

h)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

i)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

j)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

k)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

l)确定可接受的风险;

m)适用时,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

n)适用时,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

o)适用时,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

p)适用时,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

q)适用时,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

r)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3.1.2

应事先对所有拟从事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等的风险进行评估。

3.1.3

风险评估应由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限于本机构内部的人员)进行。

3.1.4

应记录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等。

3.1.5

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或对风险评估报告复审,评估的周期应根据实验室活动和风险特征而确定。

3.1.6

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应事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1.7

操作超常规量或从事特殊活动时,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其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3.1.8

当发生事件、事故等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1.9

当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1.10

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时宜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如果可行),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降低潜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备。

3.1.11

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常规运行,而且适用于对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

3.1.12

考虑实验室自身活动的风险外,还应考虑外部人员活动、使用外部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风险。

3.1.13

实验室应有机制监控其所要求的活动,以确保相关要求及时并有效地得以实施。

3.2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于实验室所存在危险的特性,适用时,实验室不一定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3.3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

3.4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3.5风险评估报告应得到实验室所在机构生物安全主管部门的批准;对未列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生物因子的风险评估报告,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

4.1

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依据国家相关规定:

a)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c)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d)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四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4.2

以BSL-1、BSL-2、BSL-3、BSL-4(bio-safety

level,BSL)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4.3

以ABSL-1、ABSL-2、ABSL-3、ABSL-4(animal

bio-safety

level,ABSL)表示包括从事动物活体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4.4

根据实验活动的差异、采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和基础隔离设施的不同,实验室分以下情况:

4.4.1

操作通常认为非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4.2

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如:生物安全柜)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4.3

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4.4

利用具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服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5应依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

5.1

实验室选址、设计和建造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和建设主管部门等的规定和要求。

5.2

实验室的防火和安全通道设置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同时应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必要时,应事先征询消防主管部门的建议。

5.3

实验室的安全保卫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设施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要求。

5.4

实验室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等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规定和要求。

5.5

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

5.6

实验室的走廊和通道应不妨碍人员和物品通过。

5.7

应设计紧急撤离路线,紧急出口应有明显的标识。

5.8

房间的门根据需要安装门锁,门锁应便于内部快速打开。

5.9

需要时(如:正当操作危险材料时),房间的入口处应有警示和进入限制

5.10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等被误用、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防范措施。

5.11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运、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全。

5.12

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

5.13

实验室设计还应考虑节能、环保及舒适性要求,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和人机工效学要求。

5.14

实验室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措施。

5.15

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还应考虑对动物呼吸、排泄、毛发、抓咬、挣扎、逃逸、动物实验(如:染毒、医学检查、取样、解剖、检验等)、动物饲养、动物尸体及排泄物的处置等过程产生的潜在生物危险的防护。

5.16

应根据动物的种类、身体大小、生活习性、实验目的等选择具有适当防护水平的、适用于动物的饲养设施、实验设施、消毒灭菌设施和清洗设施等。

5.17

不得循环使用动物实验室排出的空气

5.18

动物实验室的设计,如:空间、进出通道、解剖室、笼具等应考虑动物实验及动物福利的要求。

5.19

适用时,动物实验室还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饲养设施标准的要求。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

6.1

BSL-1实验室

6.1.1

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门锁及门的开启方向应不妨碍室内人员逃生。

6.1.2

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

6.1.3

在实验室门口处应设存衣或挂衣装置,可将个人服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

6.1.4

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灭菌剂的腐蚀。地面应平整、防滑,不应铺设地毯。

6.1.5

实验室台柜和座椅等应稳固,边角应圆滑。

6.1.6

实验室台柜等和其摆放应便于清洁,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和坚固。

6.1.7

实验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台柜等摆放实验室设备和物品。

6.1.8

应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合理摆放实验室设备、台柜、物品等,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污染,并应不妨碍逃生和急救。

6.1.9

实验室可以利用自然通风。如果采用机械通风,应避免交叉污染。

6.1.10

如果有可开启的窗户,应安装可防蚊虫的纱窗。

6.1.11

实验室内应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强光。

6.1.12

若操作刺激或腐蚀性物质,应在30m

内设洗眼装置,必要时应设紧急喷淋装置。

6.1.13

若操作有毒、刺激性、放射性挥发物质,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配备适当的负压排风柜。

6.1.14

若使用高毒性、放射性等物质,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6.1.15

若使用高压气体和可燃气体,应有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6.1.16

应设应急照明装置。

6.1.17

应有足够的电力供应

6.1.18

应有足够的固定电源插座,避免多台设备使用共同的电源插座。应有可靠的接地系统,应在关键节点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或监测报警装置。

6.1.19

供水和排水管道系统应不渗漏,下水应有防回流设计。

6.1.20

应配备适用的应急器材,如消防器材、意外事故处理器材、急救器材等。

6.1.21

应配备适用的通讯设备。

6.1.22

必要时,应配备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

6.2

BSL-2实验室

6.2.1

适用时,应符合6.1的要求。

6.2.2

实验室主入口的门、放置生物安全柜实验间的门应可自动关闭;实验室主入口的门应有进入控制措施。

6.2.3

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条件。

6.2.4

应在实验室工作区配备洗眼装置。

6.2.5

应在实验室或其所在的建筑内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所配备的消毒灭菌设备应以风险评估为依据。

6.2.6

应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实验间内配备生物安全柜。

6.2.7

应按产品的设计要求安装和使用生物安全柜。如果生物安全柜的排风在室内循环,室内应具备通风换气的条件;如果使用需要管道排风的生物安全柜,应通过独立于建筑物其他公共通风系统的管道排出。

6.2.8

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必要时,重要设备(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应配置备用电源。

6.3

BSL-3实验室

6.3.1

平面布局

6.3.1.1

实验室应明确区分辅助工作区和防护区,应在建筑物中自成隔离区或为独立建筑物,应有出入控制。

6.3.1.2

防护区中直接从事高风险操作的工作间为核心工作间,人员应通过缓冲间进入核心工作间。

6.3.1.3

适用于4.4.1的实验室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和清洁衣物更换间;防护区应至少包括缓冲间(可兼作脱防护服间)及核心工作间。

6.3.1.4

适用于4.4.2的实验室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清洁衣物更换间和淋浴间;防护区应至少包括防护服更换间、缓冲间及核心工作间。

6.3.1.5

适用于4.4.2的实验室核心工作间不宜直接与其他公共区域相邻。

6.3.1.6

如果安装传递窗,其结构承压力及密闭性应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并具备对传递窗内物品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必要时,应设置具备送排风或自净化功能的传递窗,排风应经HEPA过滤器过滤后排出。

6.3.2

围护结构

6.3.2.1

围护结构(包括墙体)应符合国家对该类建筑的抗震要求和防火要求。

6.3.2.2天花板、地板、墙间的交角应易清洁和消毒灭菌。

6.3.2.3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所有缝隙和贯穿处的接缝都应可靠密封。

6.3.2.4

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内表面应光滑、耐腐蚀、防水,以易于清洁和消毒灭菌。

6.3.2.5

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地面应防渗漏、完整、光洁、防滑、耐腐蚀、不起尘。

6.3.2.6

实验室内所有的门应可自动关闭,需要时,应设观察窗;门的开启方向不应妨碍逃生。

6.3.2.7

实验室内所有窗户应为密闭窗,玻璃应耐撞击、防破碎。

6.3.2.8

实验室及设备间的高度应满足设备的安装要求,应有维修和清洁空间。

6.3.2.9

在通风空调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采用烟雾测试等目视方法检查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严密性时,所有缝隙应无可见泄漏(参见附录A)。

6.3.3

通风空调系统

6.3.3.1

应安装独立的实验室送排风系统,应确保在实验室运行时气流由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流动,同时确保实验室空气只能通过HEPA过滤器过滤后经专用的排风管道排出。

6.3.3.2

实验室防护区房间内送风口和排风口的布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的原则,利于减少房间内的涡流和气流死角;送排风应不影响其他设备(如:

II级生物安全柜)的正常功能。

6.3.3.3

不得循环使用实验室防护区排出的空气

6.3.3.4

应按产品的设计要求安装生物安全柜和其排风管道,可以将生物安全柜排出的空气排入实验室的排风管道系统。

6.3.3.5

实验室的送风应经过HEPA过滤器过滤,宜同时安装初效和中效过滤器。

6.3.3.6

实验室的外部排风口应设置在主导风的下风向(相对于送风口),与送风口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2

m,应至少高出本实验室所在建筑的顶部2

m,应有防风、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应影响气体向上空排放。

6.3.3.7

HEPA过滤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靠近送风管道在实验室内的送风口端和排风管道在实验室内的排风口端。

6.3.3.8

应可以在原位对排风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参见附录A)。

6.3.3.9

如在实验室防护区外使用高效过滤器单元,其结构应牢固,应能承受2500

Pa的压力;高效过滤器单元的整体密封性应达到在关闭所有通路并维持腔室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1000

Pa时,腔室内每分钟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腔室净容积的0.1%。

6.3.3.10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送风和排风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生物型密闭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应在实验室送风和排风总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生物型密闭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

6.3.3.11

生物型密闭阀与实验室防护区相通的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应牢固、易消毒灭菌、耐腐蚀、抗老化,宜使用不锈钢管道;管道的密封性应达到在关闭所有通路并维持管道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500

Pa时,管道内每分钟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管道内净容积的0.2%。

6.3.3.12

应有备用排风机。应尽可能减少排风机后排风管道正压段的长度,该段管道不应穿过其他房间。

6.3.3.13

不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安装分体空调。

6.3.4

供水与供气系统

6.3.4.1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实验间的靠近出口处设置非手动洗手设施;如果实验室不具备供水条件,则应设非手动手消毒灭菌装置。

6.3.4.2

应在实验室的给水与市政给水系统之间设防回流装置。

6.3.4.3

进出实验室的液体和气体管道系统应牢固、不渗漏、防锈、耐压、耐温(冷或热)、耐腐蚀。应有足够的空间清洁、维护和维修实验室内暴露的管道,应在关键节点安装截止阀、防回流装置或HEPA过滤器等。

6.3.4.4

如果有供气(液)罐等,应放在实验室防护区外易更换和维护的位置,安装牢固,不应将不相容的气体或液体放在一起。

6.3.4.5

如果有真空装置,应有防止真空装置的内部被污染的措施;不应将真空装置安装在实验场所之外。

6.3.5

污物处理及消毒灭菌系统

6.3.5.1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设置生物安全型高压蒸汽灭菌器。宜安装专用的双扉高压灭菌器,其主体应安装在易维护的位置,与围护结构的连接之处应可靠密封。

6.3.5.2

对实验室防护区内不能高压灭菌的物品应有其他消毒灭菌措施。

6.3.5.3

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安装位置不应影响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的气流。

6.3.5.4

如果设置传递物品的渡槽,应使用强度符合要求的耐腐蚀性材料,并方便更换消毒灭菌液。

6.3.5.5

淋浴间或缓冲间的地面液体收集系统应有防液体回流的装置。

6.3.5.6

实验室防护区内如果有下水系统,应与建筑物的下水系统完全隔离;下水应直接通向本实验室专用的消毒灭菌系统。

6.3.5.7

所有下水管道应有足够的倾斜度和排量,确保管道内不存水;管道的关键节点应按需要安装防回流装置、存水弯(深度应适用于空气压差的变化)或密闭阀门等;下水系统应符合相应的耐压、耐热、耐化学腐蚀的要求,安装牢固,无泄漏,便于维护、清洁和检查。

6.3.5.8

应使用可靠的方式处理处置污水(包括污物),并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6.3.5.9

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适当处理实验室辅助区的污水,并应监测,以确保排放到市政管网之前达到排放要求。

6.3.5.10

可以在实验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或其他适用的消毒灭菌装置。

6.3.5.11

应具备对实验室防护区及与其直接相通的管道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

6.3.5.12

应具备对实验室设备和安全隔离装置(包括与其直接相通的管道)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

6.3.5.13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关键部位配备便携的局部消毒灭菌装置(如:消毒喷雾器等),并备有足够的适用消毒灭菌剂。

6.3.6

电力供应系统

6.3.6.1

电力供应应满足实验室的所有用电要求,并应有冗余。

6.3.6.2

生物安全柜、送风机和排风机、照明、自控系统、监视和报警系统等应配备不间断备用电源,电力供应应至少维持30

min。

6.3.6.3

应在安全的位置设置专用配电箱。

6.3.7

照明系统

6.3.7.1

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照度应不低于350

lx,其他区域的照度应不低于200

lx,宜采用吸顶式防水洁净照明灯。

6.3.7.2

应避免过强的光线和光反射。

6.3.7.3

应设不少于30min的应急照明系统。

6.3.8

自控、监视与报警系统

6.3.8.1

进入实验室的门应有门禁系统,应保证只有获得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6.3.8.2

需要时,应可立即解除实验室门的互锁;应在互锁门的附近设置紧急手动解除互锁开关。

6.3.8.3

核心工作间的缓冲间的入口处应有指示核心工作间工作状态的装置(如:文字显示或指示灯),必要时,应同时设置限制进入核心工作间的连锁机制。

6.3.8.4

启动实验室通风系统时,应先启动实验室排风,后启动实验室送风;关停时,应先关闭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和排风支管密闭阀,再关实验室送风及密闭阀,后关实验室排风及密闭阀。

6.3.8.5

当排风系统出现故障时,应有机制避免实验室出现正压和影响定向气流。

6.3.8.6

当送风系统出现故障时,应有机制避免实验室内的负压影响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影响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的正常功能和围护结构的完整性

6.3.8.7

应通过对可能造成实验室压力波动的设备和装置实行连锁控制等措施,确保生物安全柜、负压排风柜(罩)等局部排风设备与实验室送排风系统之间的压力关系和必要的稳定性,并应在启动、运行和关停过程中保持有序的压力梯度。

6.3.8.8

应设装置连续监测送排风系统HEPA过滤器的阻力,需要时,及时更换HEPA过滤器。

6.3.8.9

应在有负压控制要求的房间入口的显著位置,安装显示房间负压状况的压力显示装置和控制区间提示。

6.3.8.10

中央控制系统应可以实时监控、记录和存储实验室防护区内有控制要求的参数、关键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应能监控、记录和存储故障的现象、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应可以随时查看历史记录。

6.3.8.11

中央控制系统的信号采集间隔时间应不超过1min,各参数应易于区分和识别。

6.3.8.12

中央控制系统应能对所有故障和控制指标进行报警,报警应区分一般报警和紧急报警。

6.3.8.13

紧急报警应为声光同时报警,应可以向实验室内外人员同时发出紧急警报;应在实验室核心工作间内设置紧急报警按钮。

6.3.8.14

应在实验室的关键部位设置监视器,需要时,可实时监视并录制实验室活动情况和实验室周围情况。监视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率,影像存储介质应有足够的数据存储容量。

6.3.9

实验室通讯系统

6.3.9.1实验室防护区内应设置向外部传输资料和数据的传真机或其他电子设备。

6.3.9.2

监控室和实验室内应安装语音通讯系统。如果安装对讲系统,宜采用向内通话受控、向外通话非受控的选择性通话方式。

6.3.9.3

通讯系统的复杂性应与实验室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

6.3.10

参数要求

6.3.10.1

实验室的围护结构应能承受送风机或排风机异常时导致的空气压力载荷。

6.3.10.2

适用于4.4.1的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3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0Pa;适用于4.4.2的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4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5Pa。

6.3.10.3

实验室防护区各房间的最小换气次数应不小于12次/h

6.3.10.4

实验室的温度宜控制在18℃~26℃范围内。

6.3.10.5

正常情况下,实验室的相对湿度宜控制在30%~70%范围内;消毒状态下,实验室的相对湿度应能满足消毒灭菌的技术要求。

6.3.10.6

在安全柜开启情况下,核心工作间的噪声应不大于68dB(A)。

6.3.10.7

实验室防护区的静态洁净度应不低于8级水平。

6.4

BSL-4实验室

6.4.1

适用时,应符合6.3的要求。

6.4.2

实验室应建造在独立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中独立的隔离区域内。应有严格限制进入实验室的门禁措施,应记录进入人员的个人资料、进出时间、授权活动区域等信息;对与实验室运行相关的关键区域也应有严格和可靠的安保措施,避免非授权进入。

6.4.3

实验室的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和清洁衣物更换间。适用于4.4.2的实验室防护区应至少包括防护走廊、内防护服更换间、淋浴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和核心工作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应为气锁。

6.4.4

适用于4.4.4的实验室的防护区应包括防护走廊、内防护服更换间、淋浴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化学淋浴间和核心工作间。化学淋浴间应为气锁,具备对专用防护服或传递物品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灭菌的条件,具备使用生命支持供气系统的条件。

6.4.5

实验室防护区的围护结构应尽量远离建筑外墙;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应尽可能设置在防护区的中部。

6.4.6

应在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内配备生物安全型高压灭菌器;如果配备双扉高压灭菌器,其主体所在房间的室内气压应为负压,并应设在实验室防护区内易更换和维护的位置。

6.4.7

如果安装传递窗,其结构承压力及密闭性应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需要时,应配备符合气锁要求的并具备消毒灭菌条件的传递窗。

6.4.8

实验室防护区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当房间内的空气压力上升到500Pa后,20

min内自然衰减的气压小于250Pa。

6.4.9

符合4.4.4要求的实验室应同时配备紧急支援气罐,紧急支援气罐的供气时间应不少于60min/人。

6.4.10

生命支持供气系统应有自动启动的不间断备用电源供应,供电时间应不少于60min。

6.4.11

供呼吸使用的气体的压力、流量、含氧量、温度、湿度、有害物质的含量等应符合职业安全的要求。

6.4.12

生命支持系统应具备必要的报警装置。

6.4.13

实验室防护区内所有区域的室内气压应为负压,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6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a。

6.4.14

适用于4.4.2的实验室,应在Ⅲ级生物安全柜或相当的安全隔离装置内操作致病性生物因子;同时应具备与安全隔离装置配套的物品传递设备以及生物安全型高压蒸汽灭菌器。

6.4.15

实验室的排风应经过两级HEPA过滤器处理后排放。

6.4.16

应可以在原位对送风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

6.4.17

实验室防护区内所有需要运出实验室的物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应经过可靠消毒灭菌。

6.4.18

化学淋浴消毒灭菌装置应在无电力供应的情况下仍可以使用,消毒灭菌剂储存器的容量应满足所有情况下对消毒灭菌剂使用量的需求。

6.5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6.5.1

ABSL-1实验室

6.5.1.1

动物饲养间应与建筑物内的其他区域隔离。

6.5.1.2

动物饲养间的门应有可视窗,向里开;打开的门应能够自动关闭,需要时,可以锁上。

6.5.1.3

动物饲养间的工作表面应防水和易于消毒灭菌。

6.5.1.4

不宜安装窗户。如果安装窗户,所有窗户应密闭;需要时,窗户外部应装防护网。

6.5.1.5

围护结构的强度应与所饲养的动物种类相适应。

6.5.1.6

如果有地面液体收集系统,应设防液体回流装置,存水弯应有足够的深度。

6.5.1.7

不得循环使用动物实验室排出的空气

6.5.1.8

设置洗手池或手部清洁装置,宜设置在出口处。

6.5.1.9

宜将动物饲养间的室内气压控制为负压。

6.5.1.10

应可以对动物笼具清洗和消毒灭菌。

6.5.1.11

设置实验动物饲养笼具或护栏,除考虑安全要求外还应考虑对动物福利的要求。

6.5.1.12

动物尸体及相关废物的处置设施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6.5.2

ABSL-2实验室

6.5.2.1

适用时,应符合6.5.1的要求。

6.5.2.2

动物饲养间应在出入口处设置缓冲间。

6.5.2.3

设置非手动洗手池或手部清洁装置,宜设置在出口处。

6.5.2.4

应在邻近区域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

6.5.2.5

适用时,应在安全隔离装置内从事可能产生有害气溶胶的活动;排气应经HEPA过滤器的过滤后排出。

6.5.2.6

应将动物饲养间的室内气压控制为负压,气体应直接排放到其所在的建筑物外。

6.5.2.7

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HEPA过滤器过滤动物饲养间排出的气体。

6.5.2.8

当不能满足6.5.2.5时,应使用HEPA过滤器过滤动物饲养间排出的气体。

6.5.2.9

实验室的外部排风口应至少高出本实验室所在建筑的顶部2

m,应有防风、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应影响气体向上空排放。

6.5.2.10

污水(包括污物)应消毒灭菌处理,并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6.5.3

ABSL-3实验室

6.5.3.1

适用时,应符合6.5.2的要求。

6.5.3.2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设淋浴间,需要时,应设置强制淋浴装置。

6.5.3.3

动物饲养间属于核心工作间,如果有入口和出口,均应设置缓冲间。

6.5.3.4

动物饲养间应尽可能设在整个实验室的中心部位,不应直接与其他公共区域相邻。

6.5.3.5

适用于4.4.1实验室的防护区应至少包括淋浴间、防护服更换间、缓冲间及核心工作间。

当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饲养动物时,应根据进一步的风险评估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6.5.3.6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的缓冲间应为气锁,并具备对动物饲养间的防护服或传递物品的表面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

6.5.3.7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应有严格限制进入动物饲养间的门禁措施(如:个人密码和生物学识别技术等)。

6.5.3.8

动物饲养间内应安装监视设备和通讯设备。

6.5.3.9

动物饲养间内应配备便携式局部消毒灭菌装置(如:消毒喷雾器等),并应备有足够的适用消毒灭菌剂。

6.5.3.10

应有装置和技术对动物尸体和废物进行可靠消毒灭菌。

6.5.3.11

应有装置和技术对动物笼具进行清洁和可靠消毒灭菌。

6.5.3.12

需要时,应有装置和技术对所有物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在运出动物饲养间前进行清洁和可靠消毒灭菌。

6.5.3.13

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适当处理防护区内淋浴间的污水,并应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6.5.3.14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其排出的气体是否需要经过两级HEPA过滤器的过滤后排出。

6.5.3.15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应可以在原位对送风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

6.5.3.16

适用于4.4.1和4.4.2的动物饲养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6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5Pa。

6.5.3.17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8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a。

6.5.3.18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及其缓冲间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250Pa时,房间内每小时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受测房间净容积的10%。

6.5.3.19

在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从事可传染人的病原微生物活动时,应根据进一步的风险评估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6.5.4

ABSL-4实验室

6.5.4.1

适用时,应符合6.5.3的要求。

6.5.4.2

淋浴间应设置强制淋浴装置。

6.5.4.3

动物饲养间的缓冲间应为气锁。

6.5.4.4

应有严格限制进入动物饲养间的门禁措施。

6.5.4.5

动物饲养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10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a。

6.5.4.6

动物饲养间及其缓冲间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当房间内的空气压力上升到500Pa后,20

min内自然衰减的气压小于250Pa。

6.5.4.7

应有装置和技术对所有物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在运出动物饲养间前进行清洁和可靠消毒灭菌。

6.5.5

对从事无脊椎动物操作实验室设施的要求

6.5.5.1

该类动物设施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应根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

6.5.5.2

如果从事某些节肢动物(特别是可飞行、快爬或跳跃的昆虫)的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适用的措施(但不限于):

a)应通过缓冲间进入动物饲养间,缓冲间内应安装适用的捕虫器,并应在门上安装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

b)应在所有关键的可开启的门窗上安装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

c)应在所有通风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应具备分房间饲养已感染和未感染节肢动物的条件;

d)应具备密闭和进行整体消毒灭菌的条件;

e)应设喷雾式杀虫装置;

f)应设制冷装置,需要时,可以及时降低动物的活动能力;

g)应有机制确保水槽和存水弯管内的液体或消毒灭菌液不干涸;

h)只要可行,应对所有废物高压灭菌;

i)应有机制监测和记录会飞、爬、跳跃的节肢动物幼虫和成虫的数量;

j)应配备适用于放置装蜱螨容器的油碟;

k)应具备带双层网的笼具以饲养或观察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逃逸能力强的节肢动物;

l)应具备适用的生物安全柜或相当的安全隔离装置以操作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节肢动物;

m)应具备操作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节肢动物的低温盘;

n)需要时,应设置监视器和通讯设备。

6.5.5.3

是否需要其他措施,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

7 管理要求

7.1 组织和管理

7.1.1

实验室或其母体组织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从事相关活动的资格

7.1.2

实验室所在的机构应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咨询、指导、评估、监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事宜。实验室负责人应至少是所在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有职权的成员。

7.1.3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实施、维持和改进,应负责:

a)为实验室所有人员提供履行其职责所需的适当权力和资源;

b)建立机制以避免管理层和实验室人员受任何不利于其工作质量的压力或影响(如:财务、人事或其他方面的),或卷入任何可能降低其公正性、判断力和能力的活动;

c)制定保护机密信息的政策和程序;

d)明确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包括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e)规定所有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

f)安排有能力的人员,依据实验室人员的经验和职责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监督;

g)指定一名安全负责人,赋予其监督所有活动的职责和权力,包括制定、维持、监督实验室安全计划的责任,阻止不安全行为或活动的权力,直接向决定实验室政策和资源的管理层报告的权力;

h)指定负责技术运作的技术管理层,并提供可以确保满足实验室规定的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的资源;

i)指定每项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其负责制定并向实验室管理层提交活动计划、风险评估报告、安全及应急措施、项目组人员培训及健康监督计划、安全保障及资源要求;

j)指定所有关键职位的代理人。

7.1.4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与实验室规模、实验室活动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相适应。

7.1.5

政策、过程、计划、程序和指导书等应文件化并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实验室管理层应保证这些文件易于理解并可以实施。

7.1.6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说明及操作规程、记录等文件,应有供现场工作人员快速使用的安全手册。

7.1.7

应指导所有人员使用和应用与其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及其实施要求,并评估其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7.2 管理责任

7.2.1

实验室管理层应对所有员工、来访者、合同方、社区和环境的安全负责。

7.2.2

应制定明确的准入政策并主动告知所有员工、来访者、合同方可能面临的风险。

7.2.3

应尊重员工的个人权利和隐私。

7.2.4

应为员工提供持续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保证员工可以胜任所分配的工作。

7.2.5

应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免疫计划、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医疗保障

7.2.6

应保证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材料等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要求,并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不降低其设计性能。

7.2.7

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防护用品和器材。

7.2.8

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实验物品和器材。

7.2.9

应保证员工不疲劳工作和不从事风险不可控制的或国家禁止的工作。

7.3 个人责任

7.3.1

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所从事工作的风险。

7.3.2

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7.3.3

在身体,状态许可的情况下,应接受实验室的免疫计划和其他的健康管理规定。

7.3.4

应按规定正确使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

7.3.5

应主动报告可能不适于从事特定任务的个人状态。

7.3.6

不应因人事、经济等任何压力而违反管理规定。

7.3.7

有责任和义务避免因个人原因造成生物安全事件或事故。

7.3.8

如果怀疑个人受到感染,应立即报告。

7.3.9

应主动识别任何危险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并立即报告。

7.4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7.4.1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

7.4.1.1在安全管理手册中应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安全管理的方针应简明扼要,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实验室遵守国家以及地方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承诺;

b)实验室遵守良好职业规范、安全管理体系的承诺;

c)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宗旨。

7.4.1.2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标应包括实验室的工作范围、对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制定的安全指标,应明确、可考核。

7.4.1.3

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安全管理目标,并根据实验室活动的复杂性和风险程度定期评审安全管理目标和制定监督检查计划。

7.4.2

安全管理手册

7.4.2.1

应对组织结构、人员岗位及职责、安全及安保要求、安全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架构等进行规定和描述。安全要求不能低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及标准的要求。

7.4.2.2

应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包括保证其所管人员遵守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责任。

7.4.2.3

应规定涉及的安全要求和操作规程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或标准等为依据,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7.4.3

程序文件

7.4.3.1

应明确规定实施具体安全要求的责任部门、责任范围、工作流程及责任人、任务安排及对操作人员能力的要求、与其他责任部门的关系、应使用的工作文件等。

7.4.3.2

应满足实验室实施所有的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的需要,工作流程清晰,各项职责得到落实。

7.4.4

说明及操作规程

7.4.4.1

应详细说明使用者的权限及资格要求、潜在危险、设施设备的功能、活动目的和具体操作步骤、防护和安全操作方法、应急措施、文件制定的依据等。

7.4.4.2

实验室应维持并合理使用实验室涉及的所有材料的最新安全数据单。

7.4.5

安全手册

7.4.5.1

应以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为依据,制定实验室安全手册(快速阅读文件);应要求所有员工阅读安全手册并在工作区随时可供使用;安全手册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紧急电话、联系人;

b)实验室平面图、紧急出口、撤离路线;

c)实验室标识系统;

d)生物危险;

e)化学品安全;

f)辐射;

g)机械安全;

h)电气安全;

i)低温、高热;

j)消防;

k)个体防护;

l)危险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m)事件、事故处理的规定和程序;

n)从工作区撤离的规定和程序。

7.4.5.2

安全手册应简明、易懂、易读,实验室管理层应至少每年对安全手册评审和更新。

7.4.6

记录

7.4.6.1

应明确规定对实验室活动进行记录的要求,至少应包括:记录的内容、记录的要求、记录的档案管理、记录使用的权限、记录的安全、记录的保存期限等。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或标准的要求。

7.4.6.2

实验室应建立对实验室活动记录进行识别、收集、索引、访问、存放、维护及安全处置的程序。

7.4.6.3

原始记录应真实并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保证可追溯性。

7.4.6.4

对原始记录的任何更改均不应影响识别被修改的内容,修改人应签字和注明日期。

7.4.6.5

所有记录应易于阅读,便于检索。

7.4.6.6

记录可存储于任何适当的媒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或标准的要求。

7.4.6.7

应具备适宜的记录存放条件,以防损坏、变质、丢失或未经授权的进入。

7.4.7

标识系统

7.4.7.1

实验室用于标示危险区、警示、指示、证明等的图文标识是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包括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标识,如“污染”、“消毒中”、“设备检修”等。

7.4.7.2

标识应明确、醒目和易区分。只要可行,应使用国际、国家规定的通用标识。

7.4.7.3

应系统而清晰地标示出危险区,且应适用于相关的危险。在某些情况下,宜同时使用标识和物理屏障标示出危险区。

7.4.7.4

应清楚地标示出具体的危险材料、危险,包括:生物危险、有毒有害、腐蚀性、辐射、刺伤、电击、易燃、易爆、高温、低温、强光、振动、噪声、动物咬伤、砸伤等;需要时,应同时提示必要的防护措施。

7.4.7.5

应在须验证或校准的实验室设备的明显位置注明设备的可用状态、验证周期、下次验证或校准的时间等信息。

7.4.7.6

实验室入口处应有标识,明确说明生物防护级别、操作的致病性生物因子、实验室负责人姓名、紧急联络方式和国际通用的生物危险符号;适用时,应同时注明其他危险。

7.4.7.7

实验室所有房间的出口和紧急撤离路线应有在无照明的情况下也可清楚识别的标识。

7.4.7.8

实验室的所有管道和线路应有明确、醒目和易区分的标识。

7.4.7.9

所有操作开关应有明确的功能指示标识,必要时,还应采取防止误操作或恶意操作的措施。

7.4.7.10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定期(至少每12个月一次)评审实验室标识系统,需要时及时更新,以确保其适用现有的危险。

7.5 文件控制

7.5.1

实验室应对所有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控制,制定和维持文件控制程序,确保实验室人员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

7.5.2

应将受控文件备份存档,并规定其保存期限。文件可以用任何适当的媒介保存,不限定为纸张。

7.5.3

应有相应的程序以保证:

a)管理体系所有的文件应在发布前经过授权人员的审核与批准;

b)动态维持文件清单控制记录,并可以识别现行有效的文件版本及发放情况;

c)在相关场所只有现行有效的文件可供使用;

d)定期评审文件,需要修订的文件经授权人员审核与批准后及时发布;

e)及时撤掉无效或已废止的文件,或可以确保不误用;

f)适当标注存留或归档的已废止文件,以防误用。

7.5.4

如果实验室的文件控制制度允许在换版之前对文件手写修改,应规定修改程序和权限。修改之处应有清晰的标注、签署并注明日期。被修改的文件应按程序及时发布。

7.5.5

应制定程序规定如何更改和控制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

7.5.6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应具备唯一识别性,文件中应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

b)文件编号、版本号、修订号;

c)页数;

d)生效日期;

e)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

f)参考文献或编制依据。

7.6 安全计划

7.6.1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应负责制定安全计划,安全计划应经过管理层的审核与批准。需要时,实验室安全计划应包括(不限于):

a)实验室工作安排的说明和介绍;

b)安全和健康管理目标;

c)风险评估计划;

d)程序文件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与定期评审计划;

e)人员教育、培训及能力评估计划;

f)实验室活动计划;

g)设施设备校准、验证和维护计划;

h)危险物品使用计划;

i)消毒灭菌计划;

j)废物处置计划;

k)设备淘汰、购置、更新计划;

l)演习计划(包括泄漏处理、人员意外伤害、设施设备失效、消防、应急预案等);

m)监督及安全检查计划(包括核查表);

n)人员健康监督及免疫计划;

o)审核与评审计划;

p)持续改进计划;

q)外部供应与服务计划;

r)行业最新进展跟踪计划;

s)与生物安全委员会相关的活动计划。

7.7 安全检查

7.7.1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实施安全检查,每年应至少根据管理体系的要求系统性地检查一次,对关键控制点可根据风险评估报告适当增加检查频率,以保证:

a)设施设备的功能和状态正常;

b)警报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正常;

c)应急装备的功能及状态正常;

d)消防装备的功能及状态正常;

e)危险物品的使用及存放安全;

f)废物处理及处置的安全;

g)人员能力及健康状态符合工作要求;

h)安全计划实施正常;

i)实验室活动的运行状态正常;

j)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及时得到纠正;

k)所需资源满足工作要求。

7.7.2为保证检查工作的质量,应依据事先制定的适用于不同工作领域的核查表实施检查。

7.7.3当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发生事件或事故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评估后果;必要时,停止工作。

7.7.4生物安全委员会应参与安全检查。

7.7.5外部的评审活动不能代替实验室的自我安全检查。

7.8 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

7.8.1 当发现有任何不符合实验室所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时,实验室管理层应按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不限于):

a)将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b)明确规定应采取的措施;

c)只要发现很有可能造成感染事件或其他损害,立即终止实验室活动并报告;

d)立即评估危害并采取应急措施;

e)分析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和影响范围,只要适用,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f)进行新的风险评估;

g)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有效;

h)明确规定恢复工作的授权人及责任;

i)记录每一不符合项及其处理的过程并形成文件;

7.8.2 实验室管理层应按规定的周期评审不符合项报告,以发现趋势并采取预防措施。

7.9 纠正措施

7.9.1

纠正措施程序中应包括识别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调查程序。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及风险的程度相适应。只要适用,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7.9.2

实验室管理层应将因纠正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文件化并实施。

7.9.3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监督和检查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效果,以确保这些措施已有效解决了识别出的问题。

7.10 预防措施

7.10.1

应识别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体系方面的不符合项来源和所需的改进,定期进行趋势分析和风险分析,包括对外部评价的分析。如果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应制定行动计划、监督和检查实施效果,以减少类似不符合项发生的可能性并借机改进。

7.10.2

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对预防措施的评价,以确保其有效性。

7.11 持续改进

7.11.1

实验室管理层应定期系统地评审管理体系,以识别所有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识别对管理体系或技术的改进机会。适用时,应及时改进识别出的需改进之处,应制定改进方案,文件化、实施并监督。

7.11.2

实验室管理层应设置可以系统地监测、评价实验室活动风险的客观指标。

7.11.3

如果采取措施,实验室管理层还应通过重点评审或审核相关范围的方式评价其效果。

7.11.4

需要时,实验室管理层应及时将因改进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文件化并实施。

7.11.5

实验室管理层应有机制保证所有员工积极参加改进活动,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7.12 内部审核

7.12.1

应根据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定对所有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以证实管理体系的运作持续符合要求。

7.12.2

应由安全负责人负责策划、组织并实施审核。

7.12.3

应明确内部审核程序并文件化,应包括审核范围、频次、方法及所需的文件。如果发现不足或改进机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

7.12.4

正常情况下,应按不大于12个月的周期对管理体系的每个要素进行内部审核。

7.12.5

员工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7.12.6

应将内部审核的结果提交实验室管理层评审。

7.13 管理评审

7.13.1

实验室管理层应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全部活动进行评审,包括设施设备的状态、人员状态、实验室相关的活动、变更、事件、事故等。

7.13.2

需要时,管理评审应考虑以下内容(不限于):

a)前次管理评审输出的落实情况;

b)所采取纠正措施的状态和所需的预防措施;

c)管理或监督人员的报告;

d)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

e)安全检查报告;

f)适用时,外部机构的评价报告;

g)任何变化、变更情况的报告;

h)设施设备的状态报告;

i)管理职责的落实情况;

j)人员状态、培训、能力评估报告;

k)员工健康状况报告;

l)不符合项、事件、事故及其调查报告;

m)实验室工作报告;

n)风险评估报告;

o)持续改进情况报告;

p)对服务供应商的评价报告;

q)国际、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更新与维持情况;

r)安全管理方针及目标;

s)管理体系的更新与维持;

t)安全计划的落实情况、安全计划及所需资源。

7.13.3

只要可行,应以客观方式监测和评价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7.13.4

应记录管理评审的发现及提出的措施,应将评审发现和作为评审输出的决定列入含目的、目标和措施的工作计划中,并告知实验室人员。实验室管理层应确保提出的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7.13.5

正常情况下,应按不大于12个月的周期进行管理评审。

7.14 实验室人员管理

7.14.1

必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定若干适当的人员承担实验室安全相关的管理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应:

a)具备专业教育背景;

b)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c)熟悉所负责的工作,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或专业培训;

d)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e)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或继续教育。

7.14.2

实验室或其所在机构应有明确的人事政策和安排,并可供所有员工查阅。

7.14.3

应对所有岗位提供职责说明,包括人员的责任和任务,教育、培训和专业资格要求,应提供给相应岗位的每位员工。

7.14.4

应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承担实验室所提供服务范围内的工作以及承担管理体系涉及的工作。

7.14.5

如果实验室聘用临时工作人员,应确保其有能力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

7.14.6

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安排不应影响实验室活动的质量和员工的健康,符合国家法规要求。

7.14.7

在有规定的领域,实验室人员在从事相关的实验室活动时,应有相应资格

7.14.8

应培训员工独立工作的能力。

7.14.9

应定期评价员工可以胜任其工作任务的能力。

7.14.10

应按工作的复杂程度定期评价所有员工的表现,应至少每12个月评价一次。

7.14.11

人员培训计划应包括(不限于):

a)上岗培训,包括对较长期离岗或下岗人员的再上岗培训;

b)实验室管理体系培训;

c)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

d)实验室设施设备(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的安全使用;

e)应急措施与现场救治;

f)定期培训与继续教育;

g)人员能力的考核与评估。

7.14.12

实验室或其所在机构应维持每个员工的人事资料,可靠保存并保护隐私权。人事档案应包括(不限于):

a)员工的岗位职责说明;

b)岗位风险说明及员工的知情同意证明;

c)教育背景和专业资格证明;

d)培训记录,应有员工与培训者的签字及日期;

e)员工的免疫、健康检查、职业禁忌症等资料;

f)内部和外部的继续教育记录及成绩

g)与工作安全相关的意外事件、事故报告;

h)有关确认员工能力的证据,应有能力评价的日期和承认该员工能力的日期或期限;

i)员工表现评价。

7.15 实验室材料管理

7.15.1

实验室应有选择、购买、采集、接收、查验、使用、处置和存储实验室材料(包括外部服务)的政策和程序,以保证安全。

7.15.2

确保所有与安全相关的实验室材料只有在经检查或证实其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之后投入使用,应保存相关活动的记录。

7.15.3

应评价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保存评价记录和允许使用的供应商名单。

7.15.4

应对所有危险材料建立清单,包括来源、接收、使用、处置、存放、转移、使用权限、时间和数量等内容,相关记录安全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20年。

7.15.5

应有可靠的物理措施和管理程序确保实验室危险材料的安全和安保。

7.15.6

应按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使用和管理实验室危险材料。

7.16 实验室活动管理

7.16.1

实验室应有计划、申请、批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实验室活动的政策和程序。

7.16.2

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定每项实验室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同时见7.1.3

i)。

7.16.3

在开展活动前,应了解实验室活动涉及的任何危险,掌握良好工作行为(参见附录B);为实验人员提供如何在风险最小情况下进行工作的详细指导,包括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7.16.4

涉及微生物的实验室活动操作规程应利用良好微生物标准操作要求和(或)特殊操作要求。

7.16.5

实验室应有针对未知风险材料操作的政策和程序。

7.17 实验室内务管理

7.17.1

实验室应有对内务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内务工作所用清洁剂和消毒灭菌剂的选择、配制、效期、使用方法、有效成分检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政策和程序,应评估和避免消毒灭菌剂本身的风险。

7.17.2

不应在工作面放置过多的实验室耗材。

7.17.3

应时刻保持工作区整洁有序。

7.17.4

应指定专人使用经核准的方法和个体防护装备进行内务工作。

7.17.5

不应混用不同风险区的内务程序和装备。

7.17.6

应在安全处置后对被污染的区域和可能被污染的区域进行内务工作。

7.17.7

应制定日常清洁(包括消毒灭菌)计划和清场消毒灭菌计划,包括对实验室设备和工作表面的消毒灭菌和清洁。

7.17.8

应指定专人监督内务工作,应定期评价内务工作的质量。

7.17.9

实验室的内务规程和所用材料发生改变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

7.17.10

实验室规程、工作习惯或材料的改变可能对内务人员有潜在危险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并书面告知内务管理负责人。

7.17.11

发生危险材料溢洒时,应启用应急处理程序。

7.18 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

7.18.1

实验室应有对设施设备(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设施设备的完好性监控指标、巡检计划、使用前核查、安全操作、使用限制、授权操作、消毒灭菌、禁止事项、定期校准或检定,定期维护、安全处置、运输、存放等。

7.18.2

应制定在发生事故或溢洒(包括生物、化学或放射性危险材料)时,对设施设备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的专用方案(参见附录C)。

7.18.3

设施设备维护、修理、报废或被移出实验室前应先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但应意识到,可能仍然需要要求维护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7.18.4

应明确标示出设施设备中存在危险的部位。

7.18.5

投入使用前应核查并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可满足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和相关标准。

7.18.6

每次使用前或使用中应根据监控指标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记录。

7.18.7

如果使用个体呼吸保护装置,应做个体适配性测试,每次使用前核查并确认符合佩戴要求。

7.18.8

设施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和维护,现行有效的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应便于有关人员使用。

7.18.9

应依据制造商的建议使用和维护实验室设施设备。

7.18.10

应在设施设备的显著部位标示出其唯一编号、校准或验证日期、下次校准或验证日期、准用或停用状态。

7.18.11

应停止使用并安全处置性能已显示出缺陷或超出规定限度的设施设备。

7.18.12

无论什么原因,如果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待该设备返回后,应在使用前对其性能进行确认并记录。

7.18.13

应维持设施设备的档案,适用时,内容应至少包括(不限于):

a)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b)验收标准及验收记录;

c)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d)接收时的状态(新品、使用过、修复过);

e)当前位置;

f)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或其存放处;

g)维护记录和维护计划;

h)校准(验证)记录和校准(验证)计划;

i)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j)服务合同;

k)预计更换日期或使用寿命

l)安全检查记录。

7.19 废物处置

7.19.1

实验室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的管理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7.19.2

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和处置危险废物

a)

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物的危险减至最小;

b)

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c)只可使用被承认的技术和方法处理和处置危险废物

d)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7.19.3

应有措施和能力安全处理和处置实验室危险废物

7.19.4

应有对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对排放标准及监测的规定。

7.19.5

应评估和避免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方法本身的风险。

7.19.6

应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和危险性按相关标准分类处理和处置废物。

7.19.7

危险废物应弃置于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和有标识的用于处置危险废物的容器内,装量不能超过建议的装载容量。

7.19.8

锐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应直接弃置于耐扎的容器内。

7.19.9

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处理危险废物,并应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7.19.10

不应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物。在消毒灭菌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

7.19.11

不应从实验室取走或排放不符合相关运输或排放要求的实验室废物。

7.19.12

应在实验室内消毒灭菌含活性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废物。

7.19.13

如果法规许可,只要包装和运输方式符合危险废物的运输要求,可以运送未处理的危险废物到指定机构处理。

7.20 危险材料运输

7.20.1

应制定对危险材料运输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危险材料在实验室内、实验室所在机构内及机构外部的运输,应符合国家和国际规定的要求。

7.20.2

应建立并维持危险材料接收和运出清单,至少包括危险材料的性质、数量、交接时包装的状态、交接人、收发时间和地点等,确保危险材料出入的可追溯性。

7.20.3

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应负责向为实验室送交危险材料的所有部门提供适当的运输指南和说明。

7.20.4

应以防止污染人员或环境的方式运输危险材料,并有可靠的安保措施。

7.20.5

危险材料应置于被批准的本质安全的防漏容器中运输。

7.20.6

国际和国家关于道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危险材料的公约、法规和标准适用,应按国家或国际现行的规定和标准,包装、标示所运输的物品并提供文件资料。

7.21 应急措施

7.21.1

应制定应急措施的政策和程序,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放射性等紧急情况和火灾、水灾、冰冻、地震、人为破坏等任何意外紧急情况,还应包括使留下的空建筑物处于尽可能安全状态的措施,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7.21.2

应急程序应至少包括负责人、组织、应急通讯、报告内容、个体防护和应对程序、应急设备、撤离计划和路线、污染源隔离和消毒灭菌、人员隔离和救治、现场隔离和控制、风险沟通等内容。

7.21.3

实验室应负责使所有人员(包括来访者)熟悉应急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

7.21.4

每年应至少组织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一次演习。

7.22 消防安全

7.22.1

应有消防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并使所有人员理解,以确保人员安全和防止实验室内的危险扩散。

7.22.2

应制定消防计划,内容至少包括(不限于):

a)对实验室人员的消防指导和培训,内容至少包括火险的识别和判断、减少火险的良好操作规程、失火时应采取的全部行动;

b)实验室消防设施设备和报警系统状态的检查;

c)消防安全定期检查计划;

d)消防演习(每年至少一次)。

7.22.3

在实验室内应尽量减少可燃气体和液体的存放量。

7.22.4

应在适用的排风罩或排风柜中操作可燃气体或液体。

7.22.5

应将可燃气体或液体放置在远离热源或打火源之处,避免阳光直射。

7.22.6

输送可燃气体或液体的管道应安装紧急关闭阀。

7.22.7

应配备控制可燃物少量泄漏的工具包。如果发生明显泄漏,应立即寻求消防部门的援助。

7.22.8

可燃气体或液体应存放在经批准的贮藏柜或库中。贮存量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和标准。

7.22.9

需要冷藏的可燃液体应存放在防爆(无火花)的冰箱中。

7.22.10

需要时,实验室应使用防爆电器

7.22.11

应配备适当的设备,需要时用于扑灭可控制的火情及帮助人员从火场撤离。

7.22.12

应依据实验室可能失火的类型配置适当的灭火器材并定期维护,应符合消防主管部门的要求。

7.22.13

如果发生火警,应立即寻求消防部门的援助,并告知实验室内存在的危险。

7.23 事故报告

7.23.1

实验室应有报告实验室事件、伤害、事故、职业相关疾病以及潜在危险的政策和程序,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事故报告的规定要求。

7.23.2

所有事故报告应形成书面文件并存档(包括所有相关活动的记录和证据等文件)。适用时,报告应包括事实的详细描述、原因分析、影响范围、后果评估、采取的措施、所采取措施有效性的追踪、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及改进措施等。

7.23.3

事故报告(包括采取的任何措施)应提交实验室管理层和安全委员会评审,适用时,还应提交更高管理层评审。

7.23.4

篇3:学生用品安全通用要求顺利修标

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易晓俐, 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学生文具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联众文具有限公司总裁施红光, 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学生文具专业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秘书长罗沪生, 全国文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孙建强、全国制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陈景强, 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廖思美局长等有关单位领导出席并致辞, 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标准主管窦玮, 《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起草小组成员、专家30人参加。会议由全国文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何余灵主持。

2010年12月30日,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的“三项国家标准项目计划落实工作会议”, 下达《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修标计划, 任务编号:20102076-Q607。经代表们认真讨论, 提出修标工作进度计划;成立起草组, 推举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学生文具专业委员会罗沪生秘书长担任起草组召集人;起草组按产品类别分为美术颜料、化工、笔类、综合等四块分别负责起草;标准归口单位:全国文体用品标准化中心。

根据国标委《关于下达2010年国家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 起草组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和全国文体用品标准化中心指导、协调下进行以下工作:

1、对《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GB21027-2007执行情况, 广泛征求意见, 并将反馈意见信息进行分类汇总。

2、查询原采用、参考标准的修订情况, 汇集大量有关国内外学生用品安全性技术资料, 对主要安全性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3、分析国内主要生产企业《企业标准》中的主要安全性指标, 对目前国际及外国先进标准进行研究。

4、对学生文具样品做了安全性试验, 广泛听取生产企业和主要使用单位的意见。

5、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起草。

6、先后在上海、宁海、福州等地召开8次修标预备会议、起草组工作会议、标准草案稿的讨论会、标准的送审稿预审会议。

7、对增加、修改的指标, 委托国家轻工业文体用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文教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圳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检测机构进行反复试验, 以确定指标、试验方法。

8、三次发征求意见函, 广泛征求修改意见, 形成“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9、对《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GB21027-2007提出了43条修改、增加意见。

10、根据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提出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送审稿。

审定会上, 起草人朱恩汇报《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编制说明, 起草执笔人王余仁工程师汇报《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送审稿。

会议确定《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的归口单位为:全国文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制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与会专家对《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送审稿进行认真审定, 对部分内容提出了一些质疑, 起草组成员进行必要的解答;对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 经会议认真讨论、协商、修改, 形成了《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报批稿。

篇4: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我国在文具行业一直没有实行过生产许可证制度,市场门槛低,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法规约束,文具用品的生产处于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的状态。文具行业可以说是市场监管的一个盲区,许多文具店进货时一般先看价钱和功用,很少关心厂家和安全性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学生用品标准中第一部针对学生用品安全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内容全部为强制性的通用国家标准,其最大威慑力在于不符合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的产品将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标准涵盖的范围

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几乎涵盖了所有适用于未成年学生使用的用品,共分18大类,分类更加全面、系统。主要包括:水彩画颜料、蜡笔、油画棒、指画颜料、橡皮泥、橡皮擦、涂改制品、胶粘剂、水彩笔、书写笔、记号笔、绘图用尺、本册、书包、笔袋、手工剪刀、文具盒、卷笔刀等学生用品。

标准具体内容

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参考了国际上文具安全标准以及国家玩具安全标准的相关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

1、对可迁移元素锑、砷、钡、镉、铬、铅、汞、硒的最大限量做了规定;

2、规定了涂改制品有机溶剂中苯含量,不应含有氯代烃;

3、对胶粘剂中的游离甲醛、苯、二甲苯的含量做了规定;

4、文具中甲醛含量不得超过300mg/kg;

5、对学生用品所使用染料中芳香胺的含量做了规定;

6、对学生本册的亮度限定;

7、对笔帽大小做出了安全规定;

8、对手工剪刀、刀片、卷笔刀、绘图用尺、文具盒等的边缘、尖端做出了规定。

实例分析

1、香味橡皮:闻上去有刺鼻香味的橡皮有可能有害物质超标,《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中对学生用品染料中芳香胺的含量做了限定,23种有毒芳香胺是禁用的。香精一定要用食用香精。

2、笔帽气孔:年龄偏小的孩子,在使用笔等文具时,容易吞食笔帽,造成窒息。所以《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对笔帽的尺寸做了限定,还要求保证笔帽通气面积和空气流通。这样一旦出现吞食笔帽的意外,也能保证孩子正常呼吸。

3、可迁移有害物质:涂液、颜料、油画棒、橡皮、油漆印刷部分、墨水等中的可迁移有害物质如铅,肉眼是看不到的,孩子长期使用铅超标文具容易造成铅中毒,精神不振、头晕、白血球降低,严重者还会影响肾、肝功能。

4、甲醛:书包、笔袋等所使用的面料和辅料,胶水中甲醛限量每公斤不得超过300毫克。

5、白纸:太白的纸张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所以《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规定学生用品的纸张白度不得超过85%。

6、涂改液:苯已被公认对人体有害,超标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限定涂改液中苯含量每千克不能超过10毫克,胶粘剂中苯含量每千克不能超过0.2克。

标准要求强制执行

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要求所有销售的学生用品都要执行这个标准。各地区工商部门要监督市场销售文具情况,质监部门要对企业产品进行抽检,不符合要求的学生用品将不允许销售。

谱尼测试是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及CMA资质,依据ISO/IEC 17025运行的大型综合检测机构,并根据CNAS与美国、英国、德国等58个国家和地区达成的互认协议,检测报告可获得国际认可,具有国际公信力。目前在全国共设有3个大型实验室和15个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检测网络,方便为各地客户就近提供专业快捷的文具检测服务!

篇5: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产品分类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使用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术语和定义

2.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supervision system of coal mine safety 具有模拟量、开关量、累计量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打印、声光报警、控制等功能。用来监测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风速、负压、温度、烟雾、馈电状态、风门状态、风窗状态、风筒状态、局部通风机开停、主通风机开停等,并实现甲烷超限声光报警、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控制等。

2.2 传感器 transducer 将被测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装置。

2.3 矿用甲烷传感器 methan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环境气体中甲烷浓度的装置,一般具有显示及声光报警功能。

2.4 矿用风速传感器 air velocity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通风巷道中风速大小的装置。

2.5 矿用风压传感器 wind pressur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通风机、风门、密闭巷道、通风巷道等地通风压力的装置。

2.6 矿用一氧化碳传感器 carbon monoxid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中煤的自然发火区及胶带输送机胶带等着火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的装置。

2.7 矿用温度传感器 temperatur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环境温度高低的装置。

2.8 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 carbon dioxid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环境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

2.9 矿用氧气传感器 oxygen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环境气体中氧气浓度的装置。

2.10 矿用烟雾传感器 smok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中胶带输送机胶带等着火时产生的烟雾浓度的装置。

2.11 矿用风筒开关传感器 air pipe switch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风筒是否有风的装置。

2.12 矿用风门开关传感器 air door switch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风门开关的装置。

2.13 矿用馈电传感器 feed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中馈电开关或电磁启动器负荷侧有无电压的装置。

2.14 执行器(含声光报警器及断电器)actuator 将控制信号转换为被控物理量的装置。

2.15 声光报警器 acoustooptic alarm 能发出声光报警的装置。

2.16 断电控制器 switching off controller 控制磁力启动器和馈电开关等的装置。

2.17 甲烷断电仪 methane breaker 井下甲烷浓度超限时,能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电源的装置。

2.18 风电闭锁装置 interlocked circuit breaker

当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或风筒风量低于规定值时,能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电源的装置。

2.19 甲烷风电闭锁装置 methane interlocked circuit breaker

当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或风筒风量低于规定值时,或空气中甲烷浓度超限时,能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电源的装置。

2.20 分站 substation 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并按预先约定的复用方式远距离传送给传输接口,同时,接收来自传输接口多路复用信号。分站还具有线性校正、超限判别、逻辑运算等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对传感器输入的信号和传输接口传输来的信号进行处理,控制执行器工作。

2.21 电源箱 power supply chassis 将交流电网电源转换为系统所需的本质安全型直流电源,并具有维持电网停电后正常供电不小于2h的蓄电池。

2.22 传输接口 transmission interface 接收分站远距离发送的信号,并送主机处理;接收主机信号、并送相应分站。传输接口还具有控制分站的发送与接收、多路复用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系统自检等功能。

2.23 主机 host 一般选用工控微型计算机或普通微型计算机,双机或多机备份。主机主要用来接收监测信号、校正、报警判别、数据统计、磁盘存储、显示、声光报警、人机对话、输出控制、控制打印输出、与管理网络联接等。

2.24 故障闭锁功能 fault interlocking function

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未投入正常运行或故障时,必须切断该监控设备所控制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

2.25 馈电异常 abnormal feed 被控设备的馈电状态与系统发出的断电命令/复电命令不一致。

2.26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 analog input transmission error 传感器输出值(显示值)与中心站计算机显示值之间的误差。

2.27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 analog output transmission error 中心站计算机输入值与执行器输入值之间的误差。

2.28 最大巡检周期 cycle of maximum loop check 系统在满容量条件下,传感器输出变化到中心站计算机显示所需要的时间。

2.29 监测值 monitoring value 系统实时监测到的模拟量数值。

2.30平均值 average value 对单位时间内多次监测值取平均值。其时间间隔一般为5min(或10min)、1h、8h、24h、10d、30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若单位时间内对模拟量x采样次数为N、每次监测值为xi(i=1,2,3,„,N),则模拟量x的平均值应满足下列关系

=(x1+x2+…+xN)/N 2.31 最大值 maximum value 对单位时间内多次监测值取最大值。

2.32 最小值 minimum value

对单位时间内多次监测值取最小值。

2.33 实时显示 realtime display 在任何显示方式下,将报警、断电、馈电异常等重要信息实时自动显示。

2.34 调用显示 selection display 根据需要选择所关心的模拟量(或开关量)显示。

2.35 报警显示 alarm display

模拟量大于或等于报警浓度(或开关量为报警状态)时,自动将超限时刻及当前数值(或状态)等在屏幕上列表显示。

2.36 报警记录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alarm recording 根据需要将某一时间内报警模拟量(或开关量)的报警时刻和解除报警时刻、累计报警次数、累计报警时间、报警期间最大值和每次报警期间最大值等记录调出显示。

2.37 断电显示 switching off display

模拟量大于或等于断电浓度(或开关量为断电状态)时,自动将当前模拟量数值(或开关状态)、断电命令及时刻、断电区域、馈电状态等在屏幕上列表显示。

2.38 断电记录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switching off recording 根据需要将某一时间内断电和复电命令及时刻、断电区域、馈电状态及时刻、累计断电次数、累计断电时间、断电期间最大值和每次断电期间最大值等调出显示。

2.39 统计值记录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statistical data recording 根据需要将某一段时间内模拟量的平均值、最大值等调出,并列表显示。

2.40 馈电异常显示 abnormal feed display 当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一致时,自动显示地点、名称、断电或复电命令时刻、断电区域、馈电异常时刻等。

2.41 馈电异常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abnormal feed 某一段时间内的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记录次数、累计时间、每次起止时间等调出并显示。

2.42 状态变动显示 state alteration display 将当前状态变化的开关量(由“开”变“停”或由“停”变“开”)的状态变动时刻和状态变动状况(由“开”变“停”或“停”变“开”)等显示。

2.43 状态变动记录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state alteration recording 根据需要将某一段时间内开关量状态变动次数、变动时刻和变动状态等调出,并列表显示。

2.44 曲线显示 curve display 将模拟量监测值和统计值随时间变化的状况用带坐标和门限值的曲线等直观地显示出来。

2.45 状态图显示 state diagram display 将开关量状态随时间变化状况用带时间坐标的直线表示。

2.46 柱状图显示 cylindrical diagram display 将开关量单位时间内的开机效率(单位时间内开机时间)用直方图直观显示。

2.47 模拟图显示 mimic diagram display 在具有说明巷道、设备布置等背景图上,将实时监测到的开关量状态,用相应的图样在相应的位置模拟显示,同时将实时监测到的模拟量数值在相应位置显示。3.1 型号

产品型号应符合MT286的规定。

3.2 分类

3.2.1 按复用方式分类

a)时分制系统;

b)频分制系统;

c)码分制系统;

d)复合复用方式(同时采用频分制、时分制、码分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

3.2.2 按网络结构分类

a)树形;

b)环形;

c)星形;

d)总线形;

e)复合形(同时采用星形、环形、树形、总线形中两种或两种以上)。

3.2.3 按调制方式分类

a)基带;

b)调幅;

c)调频;

d)调相;

e)其他。3.2.4 按工作方式分类

a)主从;

b)多主;

c)无主。技术要求

4.1 一般要求

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系统中的设备应符合有关标准及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和成套。

4.2 环境条件

4.2.1 系统中用于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环境温度:15~30℃;

b)相对湿度:40%~70%;

c)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

d)大气压力:80~106kPa;

e)GB/T 2887规定的尘埃、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4.2.2 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环境温度:0~40℃;

b)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

c)大气压力:80~106kPa;

d)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但无显著振动和冲击、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

4.3 供电电源

4.3.1 地面设备交流电源:

a)额定电压:380V/220V,允许偏差±10%;

b)谐波:不大于5%;

c)频率:50Hz,允许偏差±5%。

4.3.2 井下设备交流电源:

a)额定电压:36V/127V/380V/660V/1140V,允许偏差:

——专用于井底车场、主运输巷:+10-20%;

——其他井下产品:+10-25%;

b)谐波:10%;

c)频率:50Hz,允许偏差±5%。

4.4 系统设计要求

4.4.1 系统组成

系统一般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传感器、执行器(含断电器、声光报警器)、电源箱、电缆、接线盒、避雷器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

4.4.2 硬件

4.4.2.1 中心站硬件一般包括传输接口、主机、打印机、UPS电源、投影仪或电视墙、网络交换机、服务器和配套设备等。中心站均应采用当时主流技术的通用产品,并满足可靠性、可维护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要求。

4.4.2.2 传感器的稳定性应不小于15d。(煤矿用低浓度载体催化式甲烷传感器,煤矿用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瓦斯抽放用热导式高浓度甲烷传感器和矿用电化学式一氧化碳传感器的稳定性和传输距离执行本标准,其他传感器执行各自现行标准。)

4.4.2.3 由外部本安电源供电的设备一般应能在9~24V范围内正常工作。(其供电距离不应小于2Km)

4.4.3 软件

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等应为可靠性高、开放性好、易操作、易维护、安全、成熟的主流产品。软件应有详细的汉字说明和汉字操作指南。

4.5 基本功能 4.5.1 数据采集

4.5.1.1 系统必须具有甲烷浓度、风速、风压、一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模拟量采集、显示及报警功能。

4.5.1.2 系统必须具有馈电状态、风机开停、风筒状态、风门开关、烟雾等开关量采集、显示及报警功能。

4.5.1.3 系统必须具有瓦斯抽采(放)量监测、显示功能。

4.5.2 控制

4.5.2.1 系统必须由现场设备完成甲烷浓度超限声光报警和断电/复电控制功能。

a)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报警浓度时,声光报警;

b)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断电浓度时,切断被控设备电源并闭锁;甲烷浓度低于复电浓度时,自动解锁;

c)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含甲烷传感器、分站、电源、断电控制器、电缆、接线盒等)未投入正常运行或故障时,切断该设备所监控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工作正常并稳定运行后,自动解锁。

4.5.2.2 系统必须由现场设备完成甲烷风电闭锁功能:

a)掘进工作面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1.0%时,声光报警;掘进工作面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1.5%时,切断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掘进工作面甲烷浓度低于1.0%时,自动解锁;

b)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的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1.0%时,声光报警、切断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的甲烷浓度低于1.0%时,自动解锁;

c)被串掘进工作面入风流中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0.5%时,声光报警、切断被串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被串掘进工作面入风流中甲烷浓度低于0.5%时,自动解锁;

d)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或风筒风量低于规定值时,声光报警、切断供风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局部通风机或风筒恢复正常工作时,自动解锁;

e)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掘进工作面或回风流中甲烷浓度大于3.0%,必须对局部通风机进行闭锁使之不能起动,只有通过密码操作软件或使用专用工具方可人工解锁;当掘进工作面或回风流中甲烷浓度低于1.5%时,自动解锁;

f)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含分站、甲烷传感器、设备开停传感器、电源、断电控制器、电缆、接线盒等)故障或断电时,声光报警、切断该设备所监控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接通电源1min内,继续闭锁该设备所监控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工作正常并稳定运行后,自动解锁。严禁对局部通风机进行故障闭锁控制。

4.5.2.3 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有地面中心站手动遥控断电/复电功能,并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和操作记录功能。

4.5.2.4 安全监控系统应具有异地断电/复电功能。

4.5.3 调节(非强制性,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可根据实际等情况进行选择,按企业要求进行审查和验收。)

系统宜具有自动、手动、就地、远程和异地调节功能。

4.5.4 存储和查询

系统必须具有以地点和名称为索引的存储和查询功能:

a)甲烷浓度、风速、负压、一氧化碳浓度等重要测点模拟量的实时监测值;

b)模拟量统计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

c)报警及解除报警时刻及状态;

d)断电/复电时刻及状态;

e)馈电异常报警时刻及状态;

f)局部通风机、风筒、主要通风机、风门等状态及变化时刻;

g)瓦斯抽采(放)量等累计量值;

h)设备故障/恢复正常工作时刻及状态等。

4.5.5 显示

4.5.5.1 系统必须具有列表显示功能:

a)模拟量及相关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④报警门限;⑤断电门限;⑥复电门限;⑦监测值;⑧最大值;⑨最小值;⑩平均值;断电/复电命令;馈电状态;超限报警;馈电异常报警;传感器工作状态等;

b)开关量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开/停时刻;④状态;⑤工作时间;⑥开停次数;⑦传感器工作状态;⑧报警及解除报警状态及时刻等;

c)累计量显示内容包括:地点、名称、单位、累计量值等。

4.5.5.2 系统应能在同一时间坐标上,同时显示模拟量曲线和开关状态图等。

4.5.5.3 系统必须具有模拟量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显示功能。在同一坐标上用不同颜色显示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等曲线。

4.5.5.4 系统必须具有开关量状态图及柱状图显示功能。

4.5.5.5 系统必须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①通风系统模拟图;②相应设备开停状态;③相应模拟量数值等。应具有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分页显示等方式。

4.5.5.6 系统必须具有系统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①传感器;②分站;③电源箱;④断电控制器;⑤传输接口和电缆等设备的设备名称;⑥相对位置和运行状态等。若系统庞大一屏容纳不下,可漫游、分页或总图加局部放大。

4.5.6 打印

系统必须具有报表、曲线、柱状图、状态图、模拟图、初始化参数等召唤打印功能(定时打印功能可选)。报表包括:①模拟量日(班)报表;②模拟量报警日(班)报表;③模拟量断电日(班)报表;④模拟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⑤开关量报警及断电日(班)报表;⑥开关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⑦开关量状态变动日(班)报表;⑧监控设备故障日(班)报表;⑨模拟量统计值历史记录查询报表等。

4.5.7 人机对话

系统必须具有人机对话功能,以便于系统生成、参数修改、功能调用、控制命令输入等。

4.5.8 自诊断

系统必须具有自诊断功能。当系统中传感器、分站、传输接口、电源、断电控制器、传输电缆等设备发生故障时,报警并记录故障时间和故障设备,以供查询及打印。

4.5.9 双机切换

系统必须具有双机切换功能。系统主机必须双机备份,并具有手动切换功能或自动切换功能。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备份主机投入工作。

4.5.10 备用电源

系统必须具有备用电源。当电网停电后,保证对甲烷、风速、风压、一氧化碳、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开停、风筒状态等主要监控量继续监控。

4.5.11 数据备份

系统必须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4.5.12 模拟报警和断电

传感器应具有现场模拟测试报警和断电功能。

4.5.13 防雷(不考核井下电源防雷)

系统必须具有防雷功能。分别在传输接口、入井口、电源等采取防雷措施。

4.5.14 其他

4.5.14.1 系统应具有网络通信功能。

4.5.14.2 系统应具有软件自监视功能。

4.5.14.3 系统应具有软件容错功能。

4.5.14.4 系统应具有实时多任务功能,能实时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信息,并根据要求实时控制,能周期地循环运行而不中断。

4.6 软件功能

4.6.1 操作管理

软件必须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功能,对参数设置、控制等必须使用密码操作,并具有操作记录。

4.6.2 主菜单

在各种显示模式下都必须有主菜单显示,主菜单包括: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控制、列表显示、曲线显示、状态图及柱状图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查询、帮助、其他等。

在主菜单下必须设置以下子菜单: a)参数设置:系统参数、模拟量、开关量、累计量、其他;

b)页面编辑:列表、曲线、模拟图、其他;

c)控制:控制逻辑、操作、其他;

d)列表显示:报警(模拟量、开关量)、断电控制(模拟量、开关量)、馈电异常(模拟量、开关量)、调用(模拟量、开关量)、设备故障、其他;

e)曲线显示:报警、断电控制、馈电异常、调用、其他;

f)状态图与柱状图显示:状态图、柱状图、其他;

g)模拟图显示:通风系统、瓦斯抽采(放)、系统自检、其他;

h)打印:编辑、报警(模拟量、开关量)、断电控制(模拟量、开关量)、馈电异常(模拟量、开关量)、调用(模拟量、开关量)、设备故障、其他;

i)查询:报警(模拟量、开关量)、断电控制(模拟量、开关量)、馈电异常(模拟量、开关量)、调用(模拟量、开关量)、设备故障、其他;

j)帮助: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控制、列表显示、曲线显示、状态图与柱状图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查询、其他。

4.6.3 分类查询

a)报警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时间,将查询期间内的全部报警的模拟量和开关量显示或打印;b)断电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时间,将查询期间内的全部断电的模拟量和开关量列表显示或打印;c)馈电异常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时间,将查询期间内的全部馈电异常的开关量和模拟量显示或打印;d)调用查询:根据输入的被查询量和查询时间,将查询期间内被查询量显示或打印。

4.6.4 快捷方式

在任何显示模式下,均可直接进入所选监控量的列表显示、曲线显示或状态图及柱状图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查询等方式。

4.6.5 中文显示与打印

软件必须具有汉字显示、汉字打印和汉字提示功能。

4.6.6 更改存储内容

软件必须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功能。

4.6.7 模拟量数据表格显示

4.6.7.1 显示内容

模拟量数据表格显示包括如下内容:①传感器设置地点;②传感器所测物理量;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⑤断电门限(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⑥复电门限(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⑦断电范围(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⑧监测值;⑨平均值;⑩最大值;最小值;报警/解除报警状态及时刻;断电/复电命令及时刻;馈电状态及时刻;实时时钟等。

4.6.7.2 实时显示

模拟量报警、模拟量断电、馈电异常必须实时显示。

4.6.7.3 调用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量显示其相应内容: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监测值;⑧最近一次统计的最大值;⑨平均值;⑩最后一次报警或解除报警时刻;最后一次断电或复电时刻等。

4.6.7.4 报警显示

模拟量大于或等于报警门限时,自动显示超限时刻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监测值;⑧最近一次统计的最大值(可缺省);⑨平均值(可缺省);⑩报警时刻;最后一次断电/复电时刻;断电区域(可缺省);馈电状态、时刻及措施(报警后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其中所采用的安全措施为人工录入,采用措施时间自动生成,以下同)等。

4.6.7.5 断电显示

模拟量大于或等于断电门限时,自动显示断电命令及时刻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监测值;⑧报警及时刻;⑨断电及时刻;⑩断电区域(可缺省);馈电状态及时刻、安全措施等。

4.6.7.6 馈电异常显示

模拟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一致时,自动显示馈电异常时刻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监测值;⑧报警及时刻;⑨断电及时刻;⑩断电区域(可缺省);馈电状态及时刻;安全措施等。

4.6.7.7 报警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的累计报警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浓度(可缺省);⑤累计报警次数;⑥累计报警时间;⑦报警期间最大值及时刻;⑧每次报警期间最大值及时刻;⑨每次报警时间;⑩每次报警起止时刻;每次报警措施;查询起止时刻等。

4.6.7.8 断电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的累计断电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断电门限(可缺省);⑤复电门限(可缺省);⑥累计断电次数;⑦累计断电时间;⑧查询期间最大值及时刻;⑨每次断电最大值及时刻;⑩每次断电时间;每次断电命令及起止时刻;断电区域(可缺省);馈电状态及时刻;安全措施;查询起止时刻等。

4.6.7.9 馈电异常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累计馈电异常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断电区域(可缺省);④馈电异常累计时间;⑤累计次数;⑥每次馈电异常时间;⑦起止时刻;⑧措施;⑨查询起止时刻等。

4.6.7.10 统计值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量及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模拟量的平均值、最大值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查询期间最大值及时刻;⑧平均值;⑨每次统计起止时刻;⑩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等。4.6.8 开关量状态表格显示

4.6.8.1 显示内容

开关量状态表格显示包括以下内容:①所监测设备地点;②所监测设备名称;③报警状态(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④断电状态(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⑤断电范围(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⑥当前状态;⑦状态变动时刻;⑧报警/解除报警时刻;⑨断电/复电时刻;⑩馈电状态及时刻等。

4.6.8.2 调用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开关量显示其相关内容: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及断电状态(可缺省);④设备状态及时刻;⑤报警/断电及时刻;⑥断电区域(可缺省);⑦馈电状态及时刻;⑧措施及时刻等。

4.6.8.3 报警与断电显示

当开关量为报警/断电状态时,自动显示报警与断电时刻和状态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断电状态(可缺省);④设备状态及时刻;⑤断电/报警及时刻;⑥断电区域(可缺省);⑦馈电状态及时刻;⑧措施及时刻等。

4.6.8.4 馈电异常显示

当开关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时,自动显示馈电异常状态及时刻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断电状态(可缺省);④设备状态及时刻;⑤断电/报警及时刻;⑥断电区域(可缺省);⑦馈电状态及时刻;⑧措施及时刻等。

4.6.8.5 状态变动显示

当开关量状态发生变化时,显示当前状态变化的开关量的状态变动时刻和状态变动状况等,一般保持5min或10min。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及断电状态(可缺省);④设备状态及时刻;⑤断电/报警及时刻;⑥断电区域(可缺省);⑦馈电状态及时刻等。

4.6.8.6 报警及断电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开关量累计报警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断电状态(可缺省);④累计报警及断电次数;⑤累计报警及断电时间;⑥每次报警及断电时间;⑦起止时刻;⑧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⑨查询起止时刻等。

4.6.8.7 馈电异常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的开关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断电区域(可缺省);④馈电异常累计时间;⑤累次次数;⑥每次时间;⑦起止时刻;⑧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等。

4.6.8.8 状态变动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开关量状态变动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及断电状态(可缺省);④累计报警/断电时间;⑤累计动作次数;⑥每次动作状态及时刻等。

4.6.9 模拟量曲线显示

模拟量监测值和统计值随时间变化的状况用带坐标和门限值的曲线直观地显示出来,并可无极放大或弹出放大窗。坐标的竖轴为监测值和统计值,横轴为时间。用平行于横轴的黄色虚线给出报警浓度,用平行于横轴的红色虚线给出断电浓度,用平行于横轴的兰色虚线给出复电浓度。实时监测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等用不同颜色表示。在屏幕上方标明传感器设置地点、所测物理量名称、起始/终止日期和时间、断电门限(可缺省)、复电门限(可缺省)、报警门限(可缺省)、断电范围(可缺省)、监测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等曲线的颜色等。为便于读值,应设置游标,游标所到之处应标出对应点的时刻、监测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断电起止时刻及累计时间、报警起止时刻及累计时间、馈电异常起止时刻及累计时间、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等。并随着游标的移动,起始、终止日期和时间变化。

4.6.10 开关量状态图与柱状图显示

4.6.10.1 开关量状态图显示

将开关量状态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用直线显示。在屏幕上方标明传感器的设置地点、所测物理量名称、起始/终止日期和时间、报警状态(可缺省)。为便于读值,应设置游标,游标所到之处应标出对应区间的起止时刻、报警及断电状态、馈电状态、措施等。

4.6.10.2 开关量柱状图显示

将开关量单位时间内的开机效率(单位时间内开机时间)用直方图直观显示。坐标竖轴为开机效率,横轴为时间。在屏幕上方标明传感器设置地点、所测物理量名称、起始/终止日期和时间、报警状态(可缺省)。为便于读值,应设置游标,游标所到之处应标出对应区间的开机效率、开机时间、开停次数等。

4.6.11 模拟图显示

在具有说明巷道、设备布置等背景图上,将实时监测到的开关量状态,用相应的图样在相应的位置模拟显示;将实时监测到的模拟量数值在相应位置显示。同时用红色等标注报警、断电及馈电异常。点击设备模拟图或模拟量显示值,可以弹出相关信息的选择菜单,供进一步查询。

对于较复杂的系统,模拟图可以分为总图及局部详图,并具有漫游、弹出详图等功能。采用GIS技术的模拟图显示还具有地理位置显示等功能。

4.6.11.1 通风系统模拟图显示

通风系统模拟图显示包括如下内容:

a)能够说明通风系统网络及设备配置的模拟图;b)根据实时监测到开关量状态,实时显示通风网络风流、设备工况(如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风门、风窗等);c)在相应位置实时数字显示甲烷浓度、风速(或风量)、风压、一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4.6.11.2 瓦斯抽采(放)系统模拟图显示

瓦斯抽采(放)系统模拟图显示包括如下内容:

a)能够说明瓦斯抽放系统管路和设备配置的模拟图形等;b)根据实时监测到的开关量状态,实时显示相关设备工况(如抽放泵、阀门等);c)在相关位置实时数字显示甲烷浓度、温度、风压、流量等。

4.6.11.3 监控系统自检模拟图显示

显示系统运行情况、设备布置情况和故障状况包括如下内容:

a)能够说明监控系统设备(传输接口、分站、传感器等)布置和电缆敷设的模拟图形等;b)根据系统自检情况,将具有故障的设备用不同颜色显示出来(如正常时为蓝色,故障时为红色)等。

4.6.12 报警

模拟量监测值超限(需要报警或断电)、馈电异常(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或开关量状态为报警状态时,发出报警信号。必要时,向有关人员手机发出报警信号。4.6.12.1 声音报警

模拟量监测值超限(需要报警或断电)、馈电异常(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或开关量状态为报警状态时,报警喇叭或蜂鸣器应发出声响或语音提示,点击后关闭。

4.6.12.2 光报警

在表格显示方式中,当模拟量监测值超限(需要报警或断电)、馈电异常(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或开关量状态为报警状态时,有关该模拟量或开关量的文字、数值和图符等用红色显示,或用红色显示加闪烁。

模拟模拟曲线显示和图形显示方式中,当模拟量监测值超限(需要报警或断电)、馈电异常(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或开关量状态为报警状态时,相应的曲线和图样应变为红色,数值变为红色,或红色显示加闪烁。

4.6.13 存储记录

4.6.13.1 统计值记录

定时将模拟量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存储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2 模拟量报警记录

模拟量报警、解除报警、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3 模拟量断电记录

模拟量断电、复电、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4 模拟量馈电异常记录

当馈电状态由正常变为异常、或由异常变为正常、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5 开关量状态变动记录

当开关量状态发生变动时,计算机自动将该开关量的状态变动状况和变动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6 开关量报警及断电记录

当开关量由非报警及断电状态变为报警及断电状态、或由报警及断电状态变为非报警及断电状态、或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7 开关量馈电异常记录

当馈电异常变为正常、正常变为异常、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8 监控设备故障记录

当监控设备(分站、传感器等)故障、恢复正常、填写措施时,记录其状态及时刻。

4.6.14 打印

4.6.14.1 模拟量日(班)报表

模拟量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传感器设置地点;④所测物理量名称;⑤单位(可缺省);⑥报警门限(可缺省);⑦断电门限(可缺省);⑧复电门限(可缺省);⑨平均值(本日或本班平均值);⑩最大值及时刻(本日或本班最大值);报警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次数);累计报警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时间);断电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断电次数);累计断电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断电时间);馈电异常次数(本日或本班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累计次数);馈电异常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断电命令与断电状态不符累计时间)等。

4.6.14.2 模拟量报警日(班)报表

模拟量报警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传感器设置地点;④所测物理量名称;⑤单位(可缺省);⑥报警门限(可缺省);⑦报警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次数);⑧累计报警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时间);⑨最大值及时刻(本日或本班报警期间最大值);⑩平均值(本日或本班报警期间平均值);每次报警时刻及解除报警时刻;每次报警时间;每次报警期间平均值和最大值及时刻等;每次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

4.6.14.3 模拟量断电日(班)报表

模拟量断电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传感器设置地点;④所测物理量名称;⑤单位(可缺省);⑥断电门限(可缺省);⑦复电门限(可缺省);⑧断电范围(可缺省);⑨断电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断电次数);⑩累计断电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断电时间);最大值及时刻(本日或本班断电期间最大值);平均值(本日或本班断电期间平均值);每次断电累计时间、断电时刻及复电时刻;每次断电期间平均值和最大值及时刻;断电区域;馈电状态及其时刻、累计时间;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

4.6.14.4 模拟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

模拟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包括下列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地点;④名称;⑤断电区域(可缺省);⑥累计次数(本日或本班模拟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累计次数);⑦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模拟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累计时间);⑧每次馈电状态累计时间及起止时刻;⑨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等。

4.6.14.5 开关量报警及断电日(班)报表

开关量报警及断电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所监测设备地点;④所监测设备名称;⑤报警及断电(可缺省);⑥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及断电时间);⑦累计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及断电次数);⑧每次累计时间及起止时刻等;⑨断电区域(可缺省);⑩馈电状态及起止时刻、累计时间;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

4.6.14.6 开关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

开关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被监测设备地点与名称;④断电区域(可缺省);⑤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馈电异常累计时间);⑥累计次数(本日或本班馈电异常累计次数);⑦每次馈电状态;⑧每次累计时间及起止时刻;⑨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等。

4.6.14.7 开关量状态变动日(班)报表

开关量状态变动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所监测设备地点;④所监测设备名称;⑤累计运行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运行时间);⑥累计变动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变动次数);⑦状态变动状况及时刻等。

4.6.14.8 监控设备故障日(班)报表

监控设备故障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故障设备(传感器或分站)设置地点、编号名称、所测物理量;④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故障时间);⑤累计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故障次数);⑥每次累计时间及起止时刻;⑦措施及时刻;⑧在有传输电缆故障监测的系统中,还应包括电缆故障位置内容等。

4.6.14.9 模拟量统计值历史记录查询报表

统计值记录查询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查询起始日期、时间和终止日期、时间;③取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的时间间隔及每一时间间隔的起止时刻;④传感器设置地点;⑤所测物理量名称;⑥单位(可缺省);⑦报警门限(可缺省);⑧断电门限(可缺省);⑨复电门限(可缺省);⑩平均值和最大值及时刻(查询期间内平均值和最大值);每段时间内平均值和最大值等。

4.7 主要技术指标

4.7.1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0%。

4.7.2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0%。

4.7.3 累计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

累计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0%。

4.7.4 最大巡检周期

系统最大巡检周期应不大于30s,并应满足监控要求。

4.7.5 控制执行时间

控制时间应不大于系统最大巡检周期。异地控制时间应不大于2倍的系统最大巡检周期。甲烷超限断电及甲烷风电闭锁的控制执行时间应不大于2s。

4.7.6 调节执行时间

调节执行时间应不大于系统最大巡检周期。

4.7.7 存储时间

甲烷、温度、风速、负压、一氧化碳等重要测点的实时监测值存盘记录应保存7d以上。模拟量统计值、报警/解除报警时刻及状态、断电/复电时刻及状态、馈电异常报警时刻及状态、局部通风机、风筒、主要通风机、风门等状态及变化时刻、瓦斯抽采(放)量等累计量值、设备故障/恢复正常工作时刻及状态等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丢失上述信息的时间长度应不大于5min。

4.7.8 画面响应时间

调出整幅画面85%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s,其余画面应不大于5s。

4.7.9 误码率 误码率应不大于10-8。

4.7.10 最大传输距离

传感器及执行器至分站之间的传输距离应不小于2km;分站至传输接口、分站至分站之间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10km。

4.7.11 最大监控容量

系统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16、32、64、128中选取;被中继器等设备分隔成多段的系统,每段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16、32、64、128中选取。分站所能接入传感器、执行器的数量宜在2、4、8、16、32、64、128中选取。

4.7.12 双机切换时间

从工作主机故障到备用主机投入正常工作时间应不大于5min。

4.7.13 备用电源工作时间

在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应能保证系统连续监控时间不小于2h。

4.7.14 统计值时间

模拟量统计值应是5min的统计值。

4.7.15 本安供电距离

向传感器及执行器远程本安供电距离应不小于2km。

4.8 传输性能

系统的信息传输性能应符合MT/T899的有关要求。

4.9 电源波动适应能力

供电电压在产品标准规定的允许电压波动范围内,系统的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0 工作稳定性

系统应进行工作稳定性试验,通电试验时间不小于7d,其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1 抗干扰性能(暂不执行)

4.11.1 设于地面的设备应能通过GB/T 17626.2—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接触放电)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1.2 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3—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2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1.3 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4—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1.4 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5—1999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2 可靠性(暂不执行)

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小于800h。

4.13 防爆性能

防爆型设备应符合GB 3836的规定。

4.14 矿用一般型性能

篇6:英文简历通用、格式要求

英文简历的格式结构括页眉部分、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个人资料四部分。

1、页眉部分

(1)、名字的几种写法:

例如“张三”:zhang san、zhang san、san zhang、sanzhang

(2)、地址

(3)、电话

2、教育背景

(1)、学校名要大写并加粗,这样便于招聘者迅速识别你的学历。

(2)、时间要倒序,最近的学历要放在最前面。

(3)、成绩,如果不是前五名,建议不写。

(4)、奖学金,一般用一句话概括。如果有多个,也争取用一句话概括。

(5)、学历,可以把学历名称放在最前。

(6)、地名右对齐,全部大写并加粗。地名后一定写中国。

(7)、社会工作,担任班干部,只写职务就可以了。

3、个人资料

(1)名称,有四种写法:personal, personal information, other information, additionalinformation。

(2)语言,有几个层次。“native speaker of”指母语;从严谨的角度讲,“fluent in”显得更流利“english as working language”显得不非常流利,但可信度更高;“some knowledge of”会一些,没有把握的千万别写。

(3)电脑,如果几个软件,有的熟练,有的熟悉,建议只写软件名。

(4)资格证书。

(5)兴趣爱好:ⅰ写强项。ⅱ要写也只写两到三项。ⅲ不具体的爱好不写。ⅳ举几个用词。如travel,如果你喜欢旅行,而有些工作需要经常出差,那么你写上travel是非常有利的;有些女性写上cooking,是很实事求是的,也给人以踏实的感觉,对于象秘书这样的职位,总是有好处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旱地品种 下一篇:生物安全质量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