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手法(精选8篇)
篇1: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手法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手法
1、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2、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4、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5、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6、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7、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8、抑扬
对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毂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扬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 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启知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 的晚秋氛围,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优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篇2: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一语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列锦、叠词等。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唐代诗人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五、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
篇3: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鉴赏
1.烘托
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 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 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 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 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
(1) 明用典故
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就是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
(2) 暗用典故
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 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 这是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 故。
(3) 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 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与典故所述之人事一致, 这就是正用典故。
(4) 反用典故
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 李白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 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 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3.虚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上阙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描绘的美好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却不在眼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故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描写郡城正在严密封锁, 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
5.起兴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 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运用巧妙的比喻, 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 ) 这首诗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 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 接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 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8.抑扬
抑扬是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 先写少妇“不知愁”, 后面才说她“悔”, 突出了哀怨的情绪。
9.对比
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 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前三句的昔日繁荣和第四句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 使读者感受深切。
篇4: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鉴赏
1.烘托
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
(1)明用典故
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就是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
(2)暗用典故
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是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与典故所述之人事一致,这就是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3.虚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描绘的美好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却不在眼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故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描写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
5.起兴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接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8.抑扬
抑扬是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突出了哀怨的情绪。
9.对比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的昔日繁荣和第四句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篇5: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三、常见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5.以景结情: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情感、寄托和抱负。通俗点说就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表达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四、常见描写手法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10.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五、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词
1.恬静优美、清幽静谧;2.热烈欢快、清新明丽、明净绚丽;3.凄清肃杀、萧瑟凄凉;4.凄凉悲苦、孤寂冷清;5.平和冲淡;
六、诗歌意境
(一)表现阳刚之美的
1.雄奇阔大(雄浑壮丽):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磅礴,抒情则奔腾震荡,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动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旷放开朗”: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3.苍凉悲壮: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
4.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厚积,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二)表现阴柔之美的
1.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2.清幽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
3.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凄凉哀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如李清照《声声慢》
三、评论诗歌常用术语
1.选取题材表现主旨方面:平中见奇、以小见大、独具慧眼、意蕴深远、入木三分;
2.语言运用方面:言近旨远、淡而有味、浅淡中见深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韵味醇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简意丰、质朴自然、辞藻华丽、雄奇瑰丽、明白晓畅、简洁洗练、行云流水;
篇6: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手法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惟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 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解析:由第三句的“知我意”可以看出诗人把鹭鸶当做人来写,这是拟人手法。指出手法后,还要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拟人手法。诗人赋予鹭鸶人的情态、动作,写它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自己的心思,并频频翘足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由下句的“长安不见使人愁”可知前句的“浮云能蔽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而非实指。诗人希望到长安,受到君王的重用,但终因小人蒙蔽君王视听,使他难以如愿,徒愁绪盈怀。指出手法后,还要注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手法。用“浮云”喻“奸邪”,用“日”喻君王。用“浮云能蔽日”喻君王为奸邪之人蒙蔽,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小人当道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难以受到君王重用的愁绪。
3.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水仙子·寻梅
乔 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词句写冷风中忽然闻到花香,原来梦寐以求的梅像一个美丽的女子一样出现了,但是酒醒之后现实却是令人“断肠”的。因此,从梦中梦醒的对比中写出了作者孤独、失落、凄凉的心情。修辞手法也很明确,把梅花写成白衣女子是拟人,“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是对偶。
答案:“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逸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贺新郎 寄李伯纪①丞相 张元幹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②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①李伯纪:李纲,字伯纪,是著名的爱国英雄。他在公元1126年(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围攻京城的危急时刻,力主抗战,坚守开封,被钦宗任命为亲征行营使,最终击退金兵。张元幹当时是他的僚属,后来李纲被罢免,元幹也连带获罪,离京南下。②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此处借指归隐之地。
“用典”“比喻”是本词主要的表达技巧,请各举一例阐释其作用。
解析:回答该类题目,一是要弄清表达技巧的内涵,从基本的修辞手法入手;二是要明确该类题目的答题模板与得分点,表达技巧类试题的答题模板: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案:①用典: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了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屈膝议和的不满及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②比喻:如“谩暗涩铜华尘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宝剑被弃来比喻李伯纪等主战人物受到罢斥压制。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题干有三问,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回答时先点明用了什么修辞,再分析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写明为什么是拟人。从“送”字可以看出是拟人的修辞。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归嵩山作① 王 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 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解析:找准颔联两句,抓住“流水”“暮禽”的动作行为可作出判断。
答案:①拟人。②这两句以“如”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以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旨在表现自己归隐嵩山时悠然自得之情。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解析:诗题为“梅花落”,前四句写梅花灿烂一夜败落,第三联言“少妇今如此”,“如此”即是“像这梅花一样”,显然诗作是想借写花的凋落喻写征妇的幽怨。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败落。颈联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颔联两句描写的对象分别是芳草、好云,但诗人却将其人格化,言其“有情”“碍马”“遮楼”,这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这样写使诗句更生动形象。
篇7: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三、手法释疑:何为“列锦(意象叠加)”? 列锦(名词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锦”叫“意象叠加”或“名词叠加”。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也是千古名句。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两句诗写的就是这两件事。瓜洲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篇8: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想象”手法
一、抓住关键词一—忆、遥、想、记、梦
一首古诗词中若出现了“忆、遥、想、记、梦”这些词语,基本上就能很有把握地确定这首诗运用了想象手法。因为“忆”通常是回忆过去,“遥想”可以是想象未来,而“梦”更是虚幻的,作者在梦中与所思之人相遇,想象彼此在思念对方。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遥知”两字显然可以读出这首诗运用了想象,诗人想象自己的兄弟在家乡登高,在山顶遍插茱萸时却少了一个“我”,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直接用“想”字,想象家里人坐到深夜却还在谈论着远行的人,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可见思乡之深。王昌龄的《送魏二》中“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看到“忆”字,我们也可以直接读出想象手法,作者设想友人在潇湘之上,愁听江边此起彼伏的猿啼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用“梦”来表达想象的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通过想象梦境中的繁华热闹的场面反衬梦醒后现实的悲凉。
二、抓住诗人所刻画对象的转变
抓住诗人所刻画的对象的转变,也可以很好地读出作者是否运用了想象手法,这也可以称为“对面着笔法”。本该写诗人的所观所感,转变成写对方的所观所感,这就是诗人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本是写诗人在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而在这里作者却想象对方在怨恨漫漫长夜,望月思念自己而整夜难眠,想象独特,能更有意境地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元稹《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本写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子,却在三四句一转,想象自己的妻子以春尽为期等待与他重聚,而现实却无法实现。后来白居易写了《望驿台》和诗,其中“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和元稹《望驿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想象,都用了“对面着笔法”,更好地抒发了思念之情。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都是通过刻画对象的转换,即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来抒发情感的。因此,“对面着笔法”也是读出古诗词中想象手法的重要依据。
三、抓住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是读出古诗词运用想象手法的重要依据。时间的转换可以是回忆已消逝之境,也可以是想象未来之境。空间的转换是指诗人所写的地点发生变化,由诗人当时所处之地想象到其他地点。例如高适的《除夜作》先写“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马上又转为“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旅馆”“故乡”的空间转换,作者用了想象手法,想象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高适还有一首《燕歌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此处的“城南”“蓟北”的地点转换,运用了想象,写出了将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再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他日重聚,在西窗之下剪烛夜谈今夜巴山夜雨的情景。这里诗人想象未来之境,时间上的转换也可读出想象手法。时间上回忆已逝之境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以上这些都可以准确读出古诗词中的想象手法。
相关文章:
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02-17
对比手法在园林建筑设计空间处理中的应用02-17
医院护理工作自我鉴定02-17
素描的创意与表现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02-17
运用反问手法的诗句02-17
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2-17
等候在南我在对面散文02-17
高中语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论文02-17
色彩元素在油画艺术中的应用价值及表现手法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