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眼内炎(精选八篇)
外伤性眼内炎 篇1
关键词:治疗时机和方法,外伤性眼内炎,应用价值
眼内炎是一种凶险的感染性化脓性眼病,眼外伤是引起眼内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常见于眼球穿孔伤、眼球破裂伤和眼内异物,如不治疗,其致盲率极高。现对我院外伤性眼内炎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治疗时机和方法对该病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9月我院收治外伤性眼内炎患者50例50眼,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5~40岁。致伤物以一次性注射针头居多,有石块、炮竹致伤,不明锐器致伤,鸟啄伤,树枝、扫帚、缝衣针刺伤等。受伤后就诊时间4h~50d,在3d内者(包括3d) 22例。就诊时视力无光感者9例,光感~手动28例,数指以上4例,4例查视力不合作,均为角膜穿孔伤,其中合并巩膜裂伤6例,球内异物2例。
1.2 诊断依据眼部外伤史
视力急剧下降、畏光、流泪、眼痛;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水肿,前房及玻璃体内有絮状渗出或积脓,眼底窥不见,眼压正常或降低。
1.3 治疗方法
50例中有35眼行单纯药物治疗,使用浅眶注射甲基强的松龙20mg或地塞米松2.5mg,隔日1次,或玻璃体内注射庆大霉素2g/L;有1 5眼角膜透明,间接检眼镜窥不清眼底,玻璃体高度混浊或脓肿形成或有球内异物而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联合晶状体切除4例,同时行巩膜环扎、注气术2例;上述2种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未控制,出现眼球萎缩或全眼球炎且无视力恢复可能者,行眼内容物摘除和眼球摘除术。所有病例均静注广谱抗生素及地塞米松,并常规散瞳。
1.4 疗效判定
症状控制,前房积脓消失,角膜后沉着物和房水闪光阴性,玻璃体炎性反应控制,玻璃体积脓消失或伴视力提高为有效;症状及体征未控制或加重,或行眼内容物摘除和眼球摘除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2组间率的比较。
2 结果
2.1 2种治疗方法疗效的比较单纯药物治疗35例,视力无光感7例, 光感13例,手动3例,数指2例,0.1以上1例,4例查视力不合作, 有效11例,治疗无效眼内容摘出5例;玻璃体切割治疗15例,视力无光感2例,手动4例,数指8例,0.4以上1例,有效14例。2组间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E0.0165)。
2.2不同就诊时间疗效的比较就诊时间在伤后3d内(包括3d)的患者有25例,治疗有效者18例;伤后超过3d来就诊的患者有25例, 治疗有效者9例。2组间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0.0123)。
3 讨论
外伤性眼内炎有其自身的特点:①预后差:本组大部分患者丧失单眼有用视力,8例行眼内容摘出,丧失眼球不仅影响到眼眶发育和外观,而且影响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其心理和生理创伤,所以对外伤性眼内炎应及时有效地治疗,不能挽救视力,也要尽可能保留眼球;②就诊迟:眼外伤有一些是在基层医院使用抗生索治疗无效才转来,从而延误治疗;③视功能损伤大:眼组织脆弱,严重的炎性反应不仅能损伤视网膜造成视力丧失,而且可以破坏1睫状体,引起眼球萎缩。该病治疗效果较差,本组即使得到及时治疗,大多视力也只能达到数指或数指以下,因此伤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受伤时间越短,疗效越好。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生理屏障作用,阻碍了药物由血液渗透人眼后段,传统的全身及浅眶注射足量抗生素,玻璃体内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因此效果不满意。对本组病例的分析,也说明传统药物治疗疗效偏低。玻璃体注药直接将药物注入玻璃体,是目前治疗眼内炎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用万古霉素1.Omg加头孢三嗪噻J肟0.5mg治疗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用两性霉素5~10μg、同时用地塞米松0.4mg以减轻炎症反应。我院曾对6例患者进行玻璃体注射庆大霉素0.2mg,隔2日1次,治疗有明显疗效。但玻璃体注药主要适用于玻璃体轻度混浊检眼镜能看见眼底的轻症眼内炎,对于病情严重,就诊时间晚的患者疗效甚微。玻璃体切割术是一项较新技术,对玻璃体积脓为主的严重病例可提高治愈率和眼球保存率。为了预防外伤性眼内炎的发生,避免他们在易受眼外伤的环境中活动,妥善保管好易造成眼外伤的器具和锐利物品。本病的致伤物尤以一次性注射针头为多,注射针头尖细锋利,穿透性强,伤口小且闭合好,伤后眼前段炎症较轻无明显刺激症状,故不引起重视,待眼内感染,出现疼痛畏光,视力受严重影响方来就诊,从而延误治疗,占53%。这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时机治疗,对症施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必须遵循的。
参考文献
[1]李俊,褚仁远,孙兴怀,等.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儿童感染性眼内炎[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108.
浅析眼内炎的临床分类及诊治 篇2
【关键词】眼内炎;分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09-01
眼内炎主要分为感染性眼内炎和非感染性眼内炎,其中以感染性眼内炎最为常见。随着白内障等内眼手术的推广和普及,内眼手术后眼内炎的总病例数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和手术后存活期的延长以及内外科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的提高,内源性眼内炎的病例数量也呈上升趋势。随着显微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更新更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眼内炎的治疗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对视力的挽救仍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眼内炎早期表现复杂,易误诊,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较低,加之近年来眼内炎致病菌药物敏感性有所变化,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尽管给予大量的抗生素及手术治疗,其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及时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临床工作的重点。
1分类及临床表现
1.1感染性眼内炎: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眼内炎。外源性眼内炎主要有手术后眼内炎和外伤后眼内炎两类,内源性眼内炎是由血源感染或免疫抑制引起的。
1.1.1术后眼内炎
1.1.1.1急性术后眼内炎:发生于术后6周内眼内炎被称为急性术后眼内炎。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视网膜血管炎等。急性术后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分别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棒状杆菌;革兰式阴性菌,如绿脓杆菌、克雷白杆菌及无色杆菌。
1.1.1.2术后延迟的眼内炎:常发生于术后6周或数周,多为刚停用抗炎药的时候。发病取决于微量病原体的毒力与机体免疫屏障之间的平衡。此时的发病也可见于小梁切除术后眼内炎。病原体主要包括丙酸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也有念珠菌,以往认为存在的毒性晶状体综合征实质是术后慢性的眼内感染。丙酸菌属是一种选择性的、厌氧的、多形的革兰阳性菌,生理状况下存在于皮肤的毛发中属正常菌群,细菌培养较困难,需等待数周才能出结果。此种细菌附着在晶状体的皮质和囊膜上,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长期潜伏在巨噬细胞内,导致慢性炎性反应。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比较顽固的轻度葡萄膜炎。
1.1.1.3小梁切除术后眼内炎:可能发生在手术后数周到数年。分为两种类型的感染,一种是“滤过泡炎”,常发生在使用抗代谢药后,滤过泡虽有功能但不断变薄而发生局限性感染。另一种是炎性反应蔓延到前房、玻璃体,变成眼内炎,主要致病菌是链球菌,也有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摩拉克氏菌及肠球菌。由于病原体的毒性较强,所以预后差。其最初的表现也是突发疼痛、视力下降、滤过泡混浊。
1.1.2外伤后眼内炎:常发生于眼球穿通伤,球内异物,植物刺伤等之后,主要由眼球内异物引起。在大多数患者中,眼后段都会有明显的病理变化,部分病例发展成视力严重下降的眼内炎。常见合并感染的病原体为蜡样芽孢杆菌。
1.1.3内源性眼内炎:内源性眼内炎相对少见,由机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眼部引起。大部分内源性眼内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是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性血源感染常见于心内膜炎和肾盂肾炎,霉菌感染多发生在器官移植后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和化疗后的肿瘤患者。
1.2非感染性眼内炎:眼内炎也可由免疫性病变引起,如闭合性眼外伤合并晶狀体囊膜破裂、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属Ⅲ型过敏反应。此外还有交感性眼炎。其临床表现与感染性眼内炎难以区分。主要表现有畏光,睫状充血,角膜后羊脂状KP,瞳孔后粘连等。
2诊断
对于怀疑有发生眼内炎可能的患者,首选方法是获取眼内组织标本进行培养。分子生物技术可以用于眼内炎的菌株鉴定,这种技术可以精确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眼部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为使用PCR技术扩增DNA来检测微生物,能明确样本中是否存在微生物的DNA,以及它究竟是真菌性还是细菌性的。超声检查可区分一般的玻璃体混浊和玻璃体脓肿。
3治疗
3.1急性术后眼内炎:
3.1.1药物治疗: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治疗急性术后眼内炎的关键,在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出来之前,可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自身的经验应用抗生素。对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眼内炎首选头孢他定,而对阳性菌感染则选择万古霉素,给药途径为玻璃体内注射。
3.1.2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术能够快速清除病原体及毒素,改善抗生素在眼内的分布,一般用于严重的眼内炎感染患者。
3.2术后延迟的眼内炎:临床表现轻的患者,可以等房水和玻璃体样本的培养结果及药敏实验结果出来后再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但如果患者的症状较重,就应按照急性术后眼内炎的标准处理。
3.3小梁切除术后眼内炎:局部的滤过泡炎给予频繁的点用和局部注射抗生素后,通常疗效较好。但是对于小梁切除术后迟发的眼内炎必须局部及全身应用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
3.4内源性眼内炎:如果炎症表现明显,处理同急性术后眼内炎,如炎症表现表现轻微,可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如高度怀疑有真菌感染,则联合应用氟康唑和二性霉素B。
3.4外伤后眼内炎:首先要清除眼内异物,对于那些高危病例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及有效的抗生素玻璃体内注射。
3.5非感染性眼内炎
晶体过敏性眼内炎应立即手术,取出晶体,并给予散瞳及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交感性眼炎要及时散瞳,并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待炎症控制后将激素量减少至能够控制炎症的维持量,持续数月。
参考文献
[1] 管建华,吴强.眼内炎的病因分类和诊断治疗措施[J].临床眼科杂志,2007,15(3).
[2] 黎晓新,张正.眼内炎的诊断与处理及预防[J].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发现并处理的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患者3例,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49~67岁。男性患者眼外伤术后5个月继发白内障,女性患者均患糖尿病。女性患者在术后当天发现术眼前房积脓,男性患者在术后第2天发现术眼前房积脓。所有患者眼B超检查未发现玻璃体明显浑浊或感染,但均高度怀疑眼内炎。
1.2治疗方法3例患者均在发现术眼前房积脓当天立即行手术治疗。首先前房穿刺抽取部分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采用0.02%浓度的万古霉素和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混合液反复冲洗前房和人工晶状体前后表面,密闭好切口[2]。玻璃体腔内注射2%浓度的万古霉素0.1 ml,结膜囊内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包扎术眼。第2天开放滴眼,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氟米龙滴眼液联合自制的20%万古霉素滴眼液频繁滴眼,每2小时滴1次,持续3 d。
1.3 护理方法
①健康状况评估:术前患者的健康状况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易发生眼内炎的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眼外伤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全身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眼表的机会致病菌可能从手术切口进入眼内造成眼内炎[3]。针对这些易感因素,对患者术前预防用药、术后密闭切口可有效的预防眼内炎的发生。②术前护理:术前1 d按要求充分滴眼消炎药,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次/h,12次/d;术前剪睫毛,需要特别注意睫毛根部的消毒处理;生理盐水冲洗泪道,0.5%络合碘冲洗结膜囊;完毕后无菌纱布遮盖术眼进入手术室[4]。③密切观察术后反应:术后当天按时查房,注意观察患者眼部有无分泌物及其性状,询问有无眼痛、头痛等不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5]。本院3例眼内炎患者,1例最早在术后6 h发现,2例在术后第1天查房时发现,均未超过术后24 h,且当天即进行手术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可见护理工作的及早发现是非常重要的。④心理护理:及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了解疾病的过程,讲解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患者家属的情绪会影响到患者的积极心态,护士需要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指导其关心体贴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上密切配合,增加护患间的信任和理解,有利于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6]。⑤感染后的护理:发现眼内炎患者后需立即采取隔离,单独安置病房。病房保持整洁,紫外线消毒2次/d。患者之前使用的滴眼液立即废弃,重新开启新的滴眼液治疗[7]。由于患者视力下降自行滴眼不便,为防止滴眼时滴嘴接触术眼造成再次感染,术后均由护士帮助其滴眼。统一规划病房的操作时间,最后给眼内炎患者滴眼,预防交叉感染[8]。⑥饮食护理:大多数眼内炎患者免疫力低下,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禁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有糖尿病的患者指导并监督其低糖饮食,控制血糖变化[9]。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眼内炎症均得到控制,患者对术后视力及眼内炎症的及时处理都表示满意,无医患纠纷发生。1例男性患者因眼外伤致角膜瘢痕,术后视力为0.2,可矫正至0.8;2例女性患者术后视力分别为0.6和0.8。3例患者随访6个月,眼前节无炎症后遗症残留或复发,玻璃体无增殖机化。
3 讨论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约为0.04%~0.12%,而患者视力的预后与开始治疗的时间、方法及周到及时的护理是密不可分的。白内障术后第1天,45%的患者创缘细菌培养呈阳性,术后早期对术眼的护理至关重要[10]。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状况评估、术前护理、密切观察术后反应、心理护理、感染后护理及饮食护理。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眼内炎病症均得到控制,患者对术后视力及眼内炎症的及时处理都表示满意,无医患纠纷发生。1例男性患者因眼外伤致角膜瘢痕,术后视力为0.2,可矫正至0.8;2例女性患者术后视力分别为0.6和0.8。3例患者随访6个月,眼前节无炎症后遗症残留或复发,玻璃体无增殖机化。
综上所述,白内障术后继发的眼内炎是很严重的并发症但只要做好术前的护理准备工作,尽早发现感染症状,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完善的护理,可以将眼内炎对视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
摘要: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继发眼内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3例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患者给予其0.02%万古霉素冲洗前房,璃体腔内注射2%浓度的万古霉素0.1 ml,术后频点消炎滴眼液。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眼内炎症均得到控制,患者对术后视力及眼内炎症的及时处理都表示满意,无医患纠纷发生。1例男性患者因眼外伤致角膜瘢痕,术后视力为0.2,可矫正至0.8;2例女性患者术后视力分别为0.6和0.8。3例患者随访6个月,眼前节无炎症后遗症残留或复发,玻璃体无增殖机化。结论 白内障术后继发的眼内炎是很严重的并发症,但只要做好术前的护理准备工作,尽早发现感染症状,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完善的护理,可以将眼内炎对视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建,蔡华敏.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患者的护理.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3):275-276.
[2]余庭霞,马小玲,钱益勇.白内障手术患者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5):3824-3826.
[3]陈朝霞.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438例预防眼内炎的护理干预.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48-6449.
[4]余时智.从护理角度分析如何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903-1904.
[5]詹娟.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吉林医学,2010,31(30):5422.
[6]王岚.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多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7):938-940.
[7]朱淮成,修海迪.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9):689-691.
[8]何锦贤,梁先军,霍敏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159-2160.
[9]张巧川,李勇,吕娟芬.引起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围术期护理.护理研究,2014,28(6):718-719.
36例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6月该院共收治的临床确诊为感染性眼内炎患者36例 (36眼) , 男26例26眼, 女10例10眼, 年龄2~86岁, 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8例 (发病时间术后1~5 d不等) ;外伤后眼内炎26例 (发病时间外伤后24 h内14例, 外伤后2~40 d不等12例) ;不明原因2例 (发病时间10~30 d不等) (表1) 。入院视力:黑朦2例, 光感9例, 手动16例, 指数4例, 0.04, 1例, 0.05~0.3, 2例, 0.5, 1例, 1例为2岁幼儿无法测视力。
1.2 诊断依据
患者有内眼手术史、外伤史或全身情况较差, 症状:发病后眼痛、视力下降, 体征:眼睑水肿、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前房积脓、虹膜纹理消失、瞳孔区呈灰白或黄白色反光、IOL表面纤维素样渗出、玻璃体积脓、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症、眼底窥不清或红光反射消失。B超提示玻璃体混浊。前房穿刺、玻璃体腔穿刺抽液进行病原学检测阳性提示诊断成立, 阴性者不排除诊断。
1.3 标本采集、培养+药敏
所有患者在临床诊断为眼内炎后均急诊行前房及玻璃体腔穿刺抽液行病原学检测。标本采集方法:房水:前房穿刺取约0.1 m L, 玻璃体:玻璃体腔穿刺或者玻璃体切割术中获得, 角巩缘后3.5~4.0 mm平坦部进针, 吸取量约为0.2~0.3 m L。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临床一经确诊为眼内炎, 均急诊行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术 (1 mg/0.1 m L去甲万古霉素 (国药准字H13020286) +1 mg/0.1 m L头孢他啶 (国药准字H20073087+0.4 mg激素) , 术后若炎症不能控制行玻璃体切除术, 术中根据视网膜情况行视网膜光凝、玻璃体替代物置入术。个别病情较重或合并球内异物的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术。感染较重无法控制发展为全眼球炎行眼球摘除术。术后全身及局部应用广谱抗生素, 待病原学检测结果回示后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学检测结果
36例抽取标本送检, 其中共检出病原菌6例, 阳性率16.7%,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 (G+球菌) 2例 (仅玻璃体阳性) , 粪肠球菌 (G+) 1例 (房水、玻璃体均阳性) , 费劳地枸橼酸杆菌 (G-) 1例 (仅房水阳性) , 木糖氧化产碱杆菌 (G-) 1例 (仅玻璃体阳性) , 嗜水气单胞菌 (G-杆菌) 1例 (房水、玻璃体均阳性) 。房水阳性率7.3%, 玻璃体阳性率12.2%。
2.2 致病原因统计
36例患者中致病原因为眼外伤26例 (72.2%) , 其中3例合并球内异物;内眼术后8例 (22.2%) , 且均为白内障术后, 年龄72~86岁;不明原因2例。
2.3 治疗方法及效果
根据眼内炎严重程度, 23只眼行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术, 其中7例术后炎症较前减轻, 给予第二次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术, 术后感染控制, 眼球保存。3只眼外伤较重, 合并球内异物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术, 术中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及硅油填充术。9只眼行玻璃体腔穿刺注药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1只眼感染较重无法控制直接行眼球摘除术 (表2) 。治疗结束共1只眼因感染严重无法控制而行眼内容剜除术, 眼球保存率97.2%, 随访3~12个月,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如下:无光感者2例, 光感~0.02, 15例, 0.02~0.05, 3例, 0.05~0.1, 2例, 0.1~0.3, 8例, 高于0.3, 5例。24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有效率66.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按5分制计算:无光感为0分, 光感~0.02为1分, 0.02~0.05为2分, 0.05~0.1为3分, 0.1~0.3为4分, 高于0.3为5分。术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 (2.40±0.28) , 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1.26±0.17) 相比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17, P<0.001) (表3) 。
3 讨论
眼内炎根据导致感染的原因进行分类, 常见的类型主要有手术后眼内炎、外伤性眼内炎和内源性眼内炎。有研究表明, 眼外伤和内眼术后是外源性眼内炎主要致病因素, 外伤性眼内炎最常见, 常见于眼球穿通伤, 合并球内异物和眼内容物脱出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3], 在感染性眼内炎中外伤性眼内炎在眼内炎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大约为42.9%和60%, 且大多见于青壮年。该研究中感染性眼内炎36例, 其中外伤性眼内炎26例, 占72%, 且大多为30~60岁青壮年, 与以往研究报道相似。曾锦[4]等的研究报道表明, 内眼术后眼内炎占眼内炎比例约为20%, 多位老年患者。该研究中感染性眼内炎中白内障术后所占比例为22.2%, 为72~86岁老年人, 与先前报道相一致。与手术后眼内炎和外伤后眼内炎相比, 内源性眼内炎发生率较低, 常见于身体极度虚弱或免疫抑制的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及眼部体征诊断或高度怀疑为眼内炎的患者, 应立即行前房及玻璃体腔穿刺抽液送检行病原学检测。感染性眼内炎中病原菌的检出率波动较大, 有研究报道从20%~40%不等[5]。有研究报道, 感染性眼内炎中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最高, 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 玻璃体比房水培养阳性率高, 前者56%~70%, 后者仅36%~40%[6]。在该研究中, 病原体检出率16.7%, 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阳性球菌,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 房水阳性率7.3%, 玻璃体阳性率12.2%。与先前研究报道相一致。但该研究检出率整体较低, 可能为该研究中研究对象例数较少导致, 或是受临床抽取培养液及培养方法影响。以后可增加研究对象例数进行更深一步研究。
眼内炎一经确诊应立即治疗。根据眼内炎严重程度而有不同治疗方法, 玻璃体穿刺注药及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眼内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症状较轻可先行药物治疗, 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药敏结果出来前选择广谱、安全、有效的药物。全身用药到达玻璃体腔浓度较低, 玻璃体腔穿刺注药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原体, 尽快消除病原体, 迅速控制免疫反应[7]。常用药物有去甲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 去甲万古霉素被认为是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其他革兰氏阳性菌都有很好的抗菌活性[8]。在该研究中选择去甲万古霉素联合头孢他啶球内注射, 这种抗生素的抗菌谱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可能引起眼内炎的细菌, 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类和革兰氏阴性菌。在眼内炎治疗中, 激素应用相当重要,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配合使用适量激素有利于减轻微生物释放的外毒素对眼内结构, 特别是对视网膜造成的损害, 有利于视功能恢复[9]。该研究中单纯性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术23例, 其中1例因感染严重无法控制而行眼球摘除术, 其余病例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4例视力无明显提高外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绝大多数眼外伤患者表现为伤口经过手术处理后感染即迅速发作, 或者手术时已经存在感染。在这些患者眼中常常可以发现毒力较强的病原体, 所以在该种情况下, 行玻璃体切除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已有研究证实[10], 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穿刺注射抗生素比单纯玻璃体腔穿刺注射抗生素更能有效清除病原菌。此外玻璃体切除术还有以下优点:为细菌培养提供足够标本;有利抗生素在眼内更好扩散;去除病变玻璃体减少发生视网膜脱离可能;可以同时摘除眼内异物及处理其他合并症。术中联合硅油应用可以作为眼内填充物更好的支撑眼球, 保持眼球形态, 抑制细菌的生长, 利于控制眼部炎症[11]。该研究中9例行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术后炎症仍不能控制, 进一步行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术, 3例外伤性眼内炎患者炎症较重且合并有球内异物, 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球内异物取出, 术中根据视网膜情况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及硅油填充, 术后炎症均有效控制, 眼球得以保存, 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期间无眼内炎再次复发及视网膜脱离。因此, 玻璃体腔穿刺注药及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总之, 感染性眼内炎是眼科急症。眼球穿通伤、内眼手术或者内源性因素, 都会引起眼内炎, 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因此早期诊断及适当及时的治疗, 可能会减轻对视力的损害, 挽救视功能。
摘要:目的 分析眼内炎致病原因、病原学、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36例36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 分析其致病原因、病原学检测、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中主要致病原因为眼外伤26例 (72.2%) 和内眼术后8例 (22.2%) ;病原体检出率16.7%, 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阳性球菌,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23只眼行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术, 3只眼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 9只眼行玻璃体腔穿刺注药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1只眼行眼球摘除术。治疗结束共1只眼因感染无法控制而行眼内容剜除术, 眼球保存率97.2%, 24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有效率66.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2.40±0.28) 较术前 (1.26±0.17) 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17, P<0.001) 。结论 感染性眼内炎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眼外伤和内眼手术, 常见的病原体为革兰阳性球菌, 治疗上根据眼内炎的严重程度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是控制炎症, 挽救视功能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眼内炎,病因,治疗
参考文献
[1]Virgilio Galvis, Alejandro Tello, Mary Alejandra Sánchez, et al.Cohort Study of Intracameral Moxifloxacin in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 Prophylaxis[J].Ophthalmol Eye Dis, 2014 (6) :1-4.
[2]Kuriyan AE, Weiss KD, Flynn HW, Jr, et al.Endophthalmitis caused by streptococcal species:clinical settings, microbiology, management, and outcomes[J].Am.J.Ophthalmol, 2014, 157 (4) :774–780.
[3]董凯, 吴章友, 孙思勤, 等.29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因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 2015, 23 (2) :143-146.
[4]曾锦, 郭海科, 崔颖.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的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2) :4159-4161.
[5]Gentile RC, Shukla S, Shah M, et al.Microbiological spectrum and antibiotic sensitivity in endophthalmitis:a25-year review[J].Ophthalmology, 2014, 121 (8) :1634-1642.
[6]Brillat-Zaratzian E, Bron A, Aptel F, et al.FRIENDS Group: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filtering surgery endophthalmitis[J].Graefes Arch.Clin.Exp.Ophthalmol, 2014, 252 (1) :101-107.
[7]Rudinsky CJ, Wan D, Weis E.Antibiotic choice for the prophylaxis of post-cataract extraction endophthalmitis[J].Ophthalmology, 2014, 121 (4) :835-841.
[8]Storey P, Dollin M, Pitcher J, et al.The role of topical antibiotic prophylaxis to prevent endophthalmitis after intravitreal injection[J].Ophthalmology, 2014, 121 (1) :283-289.
[9]Soheilian M, Rafati N, Mohebbi MR, et al.Prophylaxis of acute posttraumatic bacterial endophthalmitis: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intraocular antibiotic injection, report 2.Arch[J].Ophthalmol, 2007, 125 (4) :460-465.
[10]Shi XY, Zhao HS, Wei WB.Analysis of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 after pars plana vitrectomy:a 10-year experience at a single center[J].Chin.Med.J. (Engl) , 2013, 126 (15) :2890-2893.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眼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68例(93只眼),其中单眼患者43例,双眼患者25例,在征求患者同意后收集患者基础资料以供研究参考使用。其中男47例(71只眼),双眼患者24例;女21例(22只眼),双眼患者1例;年龄3~71岁,平均(52.66±8.14)岁;右眼19例、左眼24例、双眼25例;12岁以下儿童8例(8只眼)。
1.2 方法
1.2.1 检查诊断方法
(1)患者发病感觉,患者患眼出现剧烈疼痛感,不由自主的流泪,视力下降明显;观察患者患眼症状,发现患者眼睑红肿,眼角膜有脓液存在,玻璃体浑浊不堪,视网膜明显水肿;(2)眼部B超检查结果均为玻璃体浑浊不清;(3)所有患者经眼部细菌检查后确诊为感染性眼内炎。诊断标准为以前有过内眼手术、有眼外伤存在、角膜严重水肿、视力下降、B超检查发现玻璃体混浊[2,3]。
1.2.2 治疗方法
经过对患者相关检查诊断后,主治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11例患者是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眼内炎,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手术,通过清除浑浊玻璃体减少病菌,术后使用抗生素抵抗病菌侵袭及防止病菌扩散;19例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同时进行眼内结膜下注射抗生素万古霉素,进行全身预防,患眼重点抗菌;18例患者静脉滴注同时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头孢他啶和地塞米松;20例患者进行手术清除眼内异物,并且玻璃体内注射二性霉素B和地塞米松。滴注和注射的患者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的炎症严重程度具体给药,初始用药时间是1周,治疗1周后根据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案调整。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8例12岁以下儿童均是由于玩耍时不小心被锐器刺伤眼球后引发感染,发病率为11.76%;中老年患者发病率为61.76%,29例由于眼部手术引起(清除异物或者白内障手术),13例眼外伤;中青年发病率为26.47%,眼部外伤16例,眼部手术2例,见表1。
2.2 检查结果
眼部外伤导致眼球破裂患者37例,细菌检查结果为22例无菌生长、9例四联球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肺炎链球菌;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11例患者细菌检查结果为7例粪肠球菌D群、3例无菌生长、1例口腔链球菌;20例手术清除眼内异物物的患者进行了真菌培养和鉴定后,16例发现病原体,阳性率为80.00%。经检查确诊,所有患者都是感染性眼内炎患者。
2.3 治疗结果
经过1周的初始治疗后,患眼疼痛症状消失,视力恢复正常,检查后玻璃体混浊现象消失出院的46例;8例患者疼痛症状减轻,视力提高,停止使用抗生素在院观察3 d后没有复发现象以及复发征兆,经医生同意后办理了出院手续;10例患者延长了用药时间,延长1周后症状消失出院;4例患者用药治疗后效果甚微,最后通过手术清除混浊玻璃体,术后抗生素治疗5 d后症状缓解,恢复效果良好,办理了出院手续。
3 讨论
研究发现,感染性眼内炎多是由于微生物侵入眼内组织而引起的炎症[4,5]。感染性眼内炎常见的发病原因是细菌感染,也会有患者是真菌或病毒引发的感染。发生眼内炎后如果没有及时就诊治疗可能会造成患眼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所以在怀疑是眼内炎时应该及时就诊治疗。对感染性眼内炎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为临床确诊治疗以及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次通过研究68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分析发病原因,总结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经验。
3.1 检查诊断分析
因为无法明确判断患者患眼疼痛是外伤引起还是感染引起,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患者在早期很难进行一次性确诊。因此患者检查时要注意:(1)眼部外伤患者检查要全面,通过X线片、CT、B超等相关仪器进行详细的检查,确定患者眼内是否有异物残留;(2)因为眼外伤患者发病机率高,严重眼外伤患者要高度注意观察眼部病变症状以及病情发展变化,防止感染加剧;(3)初步检查后判断有可能是眼内炎的患者要高度重视,最好通过病菌检查确诊,以防病情恶化影响患者预后;(4)检查发现玻璃体中有绒球样混浊存在,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因为这是真菌感染的表现特征[6]。
3.2 病因及年龄分布
通过分析基本资料发现,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多是由外伤导致,本次研究中的8例12岁以下儿童均是由于玩耍时不小心被锐器刺伤眼球引发;中老年患者发病率高,主要是因为白内障手术后引发,可能是患者缺乏抗感染意识造成;中青年患者发病都是由眼部外伤引起。由此可见,眼部外伤是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原因,进行过眼部手术的人群是感染性眼内炎的高发病人群,这两类人群要注意预防发病[7]。
3.3 病原菌分析
细菌检查结果为眼部外伤导致眼球破裂患者细菌检查结果为22例无菌生长、9例四联球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肺炎链球菌;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患者细菌检查为7例粪肠球菌D群、3例无菌生长、1例口腔链球菌;20例患者进行了真菌培养和鉴定后,16例发现病原体,阳性率为80.00%。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是最容易引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体[8]。
3.4 治疗分析
目前治疗感染性眼内炎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治疗后患者视力可能会恢复或部分恢复。本次研究中11例患者是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眼内炎,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术,通过清除浑浊玻璃体减少病菌,术后使用抗生素治愈;19例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同时进行眼内结膜下注射抗生素万古霉素;18例患者静脉滴注同时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头孢他啶和地塞米松;20例患者进行手术清除眼内容物,并且玻璃体内注射二性霉素B和地塞米松。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要注意结合患者检查结果、病情程度、伤眼视网膜功能评价制定治疗方案,通过相关措施有效控制感染,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3.5 预防措施
由于儿童感染性眼内炎发病都是外伤所致,所以首先要提高家长和儿童的预防意识,家长在监护过程中要注意对儿童进行相关预防教育指导,增强儿童预防眼部伤害意识;减少尖锐性儿童玩具使用;儿童在户外玩耍时注意提醒注意安全,防止磕碰等导致眼部伤害;注意保持儿童手卫生,告诫儿童不能随便用手揉眼睛,以防细菌感染。内眼手术患者容易发病,所以手术过程中注意消毒以及抗生素使用,减少病菌感染;加强患者抗菌意识,注意日常预防细菌感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保护眼睛,正确用眼,注意眼部安全防护,减少眼外伤引发感染性眼内炎。
参考文献
[1]杨斌.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5):112-113.
[2]董凯,吴章友,孙思勤,等.29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因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5,23(2):143-144.
[3]王双连,费文丽,张秀东,等.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9(1):39-40.
[4]邱陶.感染性眼内炎42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7):70-71.
[5]郭晓丹.感染性眼内炎的眼科B超检查诊断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77-78.
[6]张凤梅.眼内炎199例患者病原学检测及药敏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5):3017-3018.
[7]刘梦阳,姜忠信,孙士营.真菌性眼内炎27例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3):199-203.
外伤性眼内炎 篇6
1 感染来源分析
感染来源主要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在眼科手术室中主要以外源性感染为主[1],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a、手术所用的药物或者溶液被污染。b、手术室的空气被污染,导致患者以及工作人员的呼吸道中有细菌。c、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被污染,以及术中使用的一次性用品消毒不严格或者已经过期。d、组织被污染,包括手术人员双手的皮肤,脸缘、睫毛、泪道以及结膜囊受到污染。
2 预防措施
2.1 完善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
制定完善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定,目前所执行的制度有患者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器械、用物消毒制度、医护人员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无菌用品的使用于管理、监测制度与消耗品的采购。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降低手术室污染源,从而降低患者感染概率。
2.2手术室空气消毒:
加强手术室的空气消毒对于预防控制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术室与清洁通道使用万级层流,24h不间断开放,空气应保持在正压状态[2],同时手术室的温度应该控制在18~22℃,湿度应该控制在50%~60%。使用肯格王负离子消毒器进行消毒,每日3次,每次时长2h。
2.3 细菌监测: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要求,应该认真做好各项感染监测工作。每月定期对灭菌医用物品,例如:纱布、缝针、导管等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并使用戊二醛熏蒸品、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高压消毒锅进行细菌培养,并利用平板暴露法进行空气采样[3]。
2.4 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在进行眼科手术时必须注意各个手术环节的无菌操作,尽可能的降低患者感染率,如果手术时间过长,暂时不会使用的手术器械应用75%的酒精进行浸泡,且每天对医生、护士的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抽查,发现不合格必须要求其立刻进行改正。
2.5 手术器械与用物严格消毒:
眼科手术室配置有2000快速高压锅,可对所有的手术器械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对于手术备用器械,应该有专人每天检查无菌物品的包装是否合格与有效期。
2.6 术前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
接待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应该详细的询问患者的全身情况,仔细检查各种检验报告单,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手术前的禁忌症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取消手术,避免眼内炎的发生。
2.7 结膜囊的消毒:
在进行手术前应告知患者使用氯霉素滴眼液点眼3d,每天3~5次。在手术前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双侧泪道进行冲洗,观察患者泪道情况,如果有脓性分泌物,应延迟手术。
2.8 手术灌注夜与药品的严格管理:
进行手术前,应该对手术使用灌注夜以及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手术用品感染,并且一般药品打开后应该4h内用完,没有使用完的药品应及时进行处理,弃之不用。
3 讨论
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极其少见但是损坏性极其严重的眼内感染,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该疾病却是眼科手术中破坏性最大,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一旦感染眼内炎,即使早期能及时发现,及时的进行治疗,也会毁坏患者眼球,必须行眼内容物摘除术,造成患者终身残疾的严重后果。我院眼科手术近几年来不断的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了专业知识与护理安全的培训,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眼科护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定期的讨论会、座谈会以及知识讲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眼科知识,护理人员熟悉的掌握了眼内炎的感染源以及各种预防措施。
我院3年实践内,没有出现一例感染性眼内炎,眼科手术效率与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与眼科手术工作中护理管理者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紧密联系,也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应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才能确保手术安全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感染源以及眼科手术室方面的预防措施。方法:完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加强手术室的空气消毒,手术必须在无菌环境中操作,手术过程中用到的器械与物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加强结膜囊的消毒。护理管理者应该加强管理力度。结果:在3年的临床实践内,无一例患者发生眼内炎。结论:加强手术室护理在法律以及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能够很好的提高护士护理整体水平,有效降低眼内炎的发生。
关键词:眼科手术室,预防控制术,眼内炎,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任延君,孙兰萍,赵素强,等.白内障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体会[J].眼科新进展,2005,25(3):269-269.
[2]谢兵,蔡善君.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感染性眼内炎20例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41-442.
外伤性眼内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例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 其中5例 (5眼) 为本科发生病例, 4例 (4眼) 为外院转入病例;包括2例为术中后囊破裂, 手术时间长, 1例为术后第2天进行农业劳动用不洁手揉眼;2例合并糖尿病, 3例高血压合并心脏病, 1例高龄 (98岁) 。
1.2 治疗
眼内炎要早发现, 正确诊断、判断, 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早期一般全身用药, 万古霉素和头孢菌素静脉给药, 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 同时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散瞳, 防止虹膜后粘连, 球结膜下注射抗生素。积极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全身使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配合药物治疗, 炎症局限于前房, 行前房冲洗术, 冲洗致病菌及脓液。炎症进入玻璃体, 行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或玻璃体切割术, 切除感染病灶;行硅油或气体注入者, 硅油气体能起到阻挡感染因素的进一步侵犯, 使炎症局限化。
1.3 结果
2眼单纯药物保守治疗, 炎症控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惰性气体填充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术6眼;行人工晶状体取出术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惰性气体填充术1例。视力较治疗前提高7眼, 其中视力0.6以上2眼, 视力0.25~0.6之间3眼, 视力0.1~0.25之间1眼, 眼前20 cm数指1眼, 无光感2眼, 无眼球摘除者。
2 危险因素
2.1 术前危险因素
2.1.1 自身因素
致病菌来源多为患者自身, 手术眼本身有感染病灶, 如结膜炎、睑缘炎、泪囊炎, 术前未按医嘱用眼药或用药次数少, 起不到抗菌作用;术前不注意头面部及患眼局部卫生, 追踪眼内炎患者术眼有感染性病灶者占很大比例。
2.1.2 全身因素
白内障患者普遍年龄偏大、全身情况欠佳, 高龄 (90岁以上) 是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合并其他慢性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 血糖高, 刀口愈合慢, 机体抵抗力下降, 病原菌侵入机会增大, 感染机会大。肾功能异常、肾移植术后患者,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 机体抵抗力低, 易感染。合并全身疾病, 长期使用激素患者, 眼内炎发病率高于普通患者。
2.1.3 季节因素
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 又是农作物管理收获季节, 基层医院收治的大部分是农民, 接触农作物秸秆多, 夏秋季出汗较多, 致病菌随汗液浸入伤口引起感染, 所以夏秋季相对眼内炎发病较高。
2.2 术中危险因素
2.2.1 术眼局部消毒不彻底
术眼皮肤消毒范围小, 眼睑皮肤松弛、皱褶多, 影响消毒效果, 未重视睑缘消毒, 结膜囊冲洗液、冲洗时间影响消毒效果。
2.2.2 手术室因素
手术室环境因素, 手术室空气消毒不严格, 参观人数超标, 人员流动大, 术中显微器械高压灭菌效果, 超乳积液盒是否一次性使用, 超乳手柄是否一次性使用, 灌注液配制都是直接影响因素。
2.2.3 手术自身因素
手术切口密闭性不佳, 巩膜隧道切口水密性好, 不易发生切口裂开或渗漏, 透明角膜切口发生渗漏的概率要大很多, 有文献报道, 从巩膜隧道切口转为角膜切口, 提升了眼内感染率。手术时间长及术者熟练程度影响切口暴露时间, 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是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后囊破裂需行前段玻璃体切除, 需行人工晶状体悬吊者, 手术时间会延长, 手术器械进出机会多, 必然增加感染机会。手术操作不熟练后囊破裂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者也是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2.2.4 人工晶状体因素
人工晶状体的材质也是影响因素, 与全部材料是PMMA的人工晶状体相比, 聚丙烯袢的人工晶状体感染眼内炎的危险性增加4.5倍。
2.3 术后危险因素
2.3.1 交叉感染
患者术后需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需高频次点眼药水治疗, 每次操作都需接触医务人员手, 而现状是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差, 医务人员手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患者本身不注意个人卫生, 经常用不洁手揉搓术眼也是交叉感染的重要原因。
2.3.2 空气污染
眼科病房通风不及时, 床单元消毒效果不好, 基层医院探视陪护制度不完善, 陪护人流量大, 术后病房空气带菌多, 易引起感染。
3 护理干预
3.1 术前护理干预
3.1.1 术前做好眼表及附属器检查, 排除并治疗有可能引起感染的隐患[1]。
做好术前评估, 眼睑、结膜、泪囊有炎症者积极治疗, 术前3 d抗生素点眼, 尽量减少结膜囊内菌群, 术前1 d备皮, 嘱患者洗头洗澡, 术日病房护士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碘伏初步消毒术眼, 注意睑缘部消毒, 无菌纱布遮盖术眼。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用5%聚维酮碘行术眼结膜囊冲洗, 冲洗时开睑器, 充分暴露穹隆部、睑结膜球结膜及睑缘, 其在冲洗后1 min开始产生杀菌作用, 能够杀灭96.7%的细菌并持续l h以上[2]。
3.1.2
术前积极治疗合并症, 对长期应用激素、免疫力低下者必要时请内科医师协助制订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注意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方可进行手术, 做好术前充分评估, 降低感染发生。
3.1.3 病房内利用空调系统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注意房间内通风,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3.2 术中护理干预
3.2.1手术开始前认真消毒术野, 消毒范围从睑缘开始, 绕睑裂由内向外, 上至同侧发迹部, 下至鼻尖、上唇, 内侧超过鼻中线, 外侧至耳前发际处, 重复2~3次。
3.2.2手术室的环境。确保手术室空气的洁净, 限制手术参观人数, 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将手术间的尘埃及细菌减少到最低限度, 手术前后用消毒液分别擦拭手术室内物体表面。确保手术器械灭菌效果, 保持无菌状态。眼科手术显微器械及超声乳化仪配备的管道、探头、手柄等都要一用一高压蒸汽灭菌, 符合无菌要求, 同时严密监测灭菌效果。灭菌指示卡、无菌手术包标签粘贴于病历内, 便于追踪, 保证手术器械一人一用一灭菌, 保证灭菌效果。
3.2.3手术所用一次性耗材, 如集液盒、粘弹剂、灌注液在有效期内使用, 保证灭菌合格, 一人一用一换。人工晶状体根据病情和经济情况合理选择, 减少感染因素。
3.3 术后护理干预
3.3.1 病区环境管理
病室、暗室注意通风, 每天紫外线消毒30 min, 同时做好陪护探视管理, 减少人员走动。白内障术后不和感染患者同住一室, 医护人员规范操作, 注意洗手,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3.2 密切观察术后反应
术后24 h~48 h为急性细菌性眼内炎好发时段。遵医嘱用抗生素眼药水按时滴眼、保护眼球、避免用不洁手揉搓术眼。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征兆, 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督促患者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 利于术后伤口愈合。
3.3.3 健康宣教
住院期间加强术前术后宣教, 用正确的方法点眼药水, 注意保护术眼, 勿揉、挫、按压术眼, 观察眼部症状和术后局部反应。合并全身疾病者, 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 合理饮食, 保证大便通畅, 防止大便用力影响刀口愈合甚至刀口裂开, 增加感染机会。出院患者嘱其按时复诊, 如有眼痛、眼红、视力下降时及时来院检查治疗。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在眼科手术中发生率很低, 但是后果很严重, 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的恢复[3], 甚至影响眼球, 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认识, 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认真分析,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降低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的危险因素, 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本组9例患者, 视力较前提高7例, 无光感2例, 无眼球摘除者。结论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 治疗过程实施护理干预, 有利于提高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治愈率, 将危害降低。
关键词:白内障,眼内炎,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王永淑, 张新丽.感染性眼内炎18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1, 21 (2) :92-93.
[2]王红.白内障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天津护理, 2012, 20 (6) :428-429.
外伤性眼内炎 篇8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眼内炎,护理
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急性严重的致盲性眼病, 也是眼球穿通伤和眼内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微生物侵入眼内组织后生长繁殖, 炎性反应迅速波及眼的各种结构, 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视力丧失, 眼球摘除, 值得高度关注。由于血-视网膜屏障阻碍了药物由血流进入眼后段, 即使全身及单纯玻璃体腔内注药也不能在玻璃体腔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仍然会对视力造成损伤。随着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广泛运用, 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目前已成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7年以来应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疗效及护理,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2例, 其中外伤性眼内炎16例, 基层医院转入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炎6例。男17例, 女5例;年龄8~83岁, 平均年龄58岁。16例外伤性眼内炎中玻璃体混浊10眼, 眼内异物4眼, 合并视网膜脱离2眼。致伤原因:鞭炮伤8例, 金属异物进入眼内5例, 剪刀刺伤1例, 农作物击伤1例, 玩具枪击伤1例。6例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炎时间均为术后第1天。本组患者临床表现较重:视力下降、畏光、流泪、疼痛、眼睑肿胀等症状, 结膜严重混合性充血, 角膜水肿混浊, 前房大量渗出、积脓, 晶体混浊呈黄白色反应, 玻璃体絮状、眼底窥不清。B超显示玻璃体混浊。术前视力光感至指数/20cm, 入院24小时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 出院视力0.05~0.3者18例, 占81.8%。
1.2 方法
本组22例感染性眼内炎中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术8例,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激光4例, 联合眼内填充术8例 (硅油充填术5例、注气术3例) , 眼内容剜出2例。20例感染眼内炎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及玻璃体腔内注药术, 注射药物为万古霉素2mg, 术中切取玻璃体液作细菌、真菌涂片及培养+药敏, 术后全身两联用广谱抗生素 (如万古霉素、复达欣) , 局部滴抗生素及激素类眼药水 (如典必殊眼药水) , 并每天用1%阿托品眼凝胶点眼散瞳2次。
1.3 结果
22例患者中, 术后视力≥0.3, 10例;0.05~0.2, 8例;眼前指数,
2 例;眼内容剜出, 2 例。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眼内炎患者多为急诊入院, 需要急诊手术和积极抗感染治疗。入院后即给予两联广谱抗生素全身应用, 抗生素和抗真菌药频繁交替点眼;1%阿托品或美多丽眼水强力扩瞳;根据病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 注意观察有无合并颅脑、颌面部的损伤。常规做血常规, 心电图检查, 异物者做眼眶X线片, 必要时行CT检查。全麻患者禁食禁饮, 防止术中恶心、呕吐。术前常规应用止血、镇静药物。术眼结膜囊用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充分清洁。
2.1.2 心理护理
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患者由于刚经历手术, 复明心理与手术效果的预期相差甚远, 同时术眼疼痛、视力下降等感染症状, 使患者难以面对现实, 多表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反应。而外伤性眼内炎的患者是在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受打击, 致使眼睛受伤, 受伤后均表现为紧张不安、焦虑, 迫切希望尽快得到处置。掌握好患者的心理表现后耐心地向患者做好科室的环境介绍, 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紧急手术的目的、麻醉方式、术后的注意事项、体位等, 使患者入院后快速的消除陌生感, 对自己的病情有大概的了解, 缓解焦虑和恐惧, 同时还例举术后良好的病例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我们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也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本组2例患者因未能及时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 延误手术时机, 最终眼内容剜出。
2.1.3 床边隔离
本组病例均为外源性感染, 在细菌学检测未出结果前, 为避免交叉感染, 应做好隔离护理:安排住单房, 同类病例可住同病房, 床头挂隔离牌以示提醒;眼部用药, 检查仪器专用;患者床头柜备手消毒液, 告之擦眼泪后必需用消毒液消毒手方可触摸其他物品, 不能随意串病房;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旁桌、椅、柜、门扶手等常触及的地方;接触过患者的器械经初步浸泡消毒后, 再送供应室处理, 用过的棉签等严格按感染性医用垃圾处理;护士给患者做完治疗后及时进行手消毒方可进行其他患者的操作。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及护理
(1) 佩戴眼罩保护术眼, 观察术眼敷料是否清洁、有无渗血渗液情况, 如有渗湿及时更换。 (2) 观察眼部疼痛的性质、发生的时间, 由于术前的炎症反应及术中的牵拉, 术后常有眼部胀痛伴恶心、呕吐等现象, 需要时遵医嘱给予补液、止吐等药物治疗。随着炎症的有效控制疼痛一般于手术后1~2d消失, 若3d后疼痛仍不减轻或逐渐加重, 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 术后每天观察眼部分泌物性质, 结膜充血程度, 在裂隙灯下观察术眼角膜有无水肿、前房是否清亮等情况, 若病情表现趋向恶化, 应紧急处理。严密观察眼压变化, 眼压>30mmHg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降眼压处理, 本组3例术后眼压波动在29.6~42.2mmHg, 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输入、口服醋甲酰胺、局部滴噻吗心胺和派立明眼药水后眼压降至正常。 (4) 术后用药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 全身和局部应用有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确保用药安全;阿托品眼凝胶强力散瞳, 麻痹睫状肌, 减轻术后炎性反应及渗出, 并有利于术后眼底的观察。 (5) 避免一切可能引起眼球受压或被感染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弯腰、用力排便、脏水洗脸、不洁净的毛巾擦眼等。
2.2.2 体位护理
全麻未清醒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完全清醒后按医嘱采取相应体位。眼内填充者术后采取对抗体位, 使视网膜处于最高位, 利于气体或硅油有效顶压视网膜, 使视网膜平伏, 并向患者交待保持此特殊体位的重要性。为了减轻特殊体位带来的各种不适症状, 可教会患者采取俯卧位、低头坐伏、半卧位、侧卧位等多种姿势交替进行, 并配备各种护理用具如腰垫、井字头架、软枕等, 以缓解特殊体位带来的不适。
2.2.3 饮食指导
全麻患者清醒6小时后进水,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且少量多餐。局麻者可半流食和软食, 避免过度咀嚼运动, 易给新鲜水果、蔬菜、高蛋白、易消化的食品, 对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应给予及时止吐、补液处理。
3 出院指导
保护术眼, 避免碰撞、揉搓术眼。注意卫生, 预防术眼的再次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滴眼药水的方法, 提供专家出门诊的时间安排、咨询电话等。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避免用眼过度, 保证睡眠质量。行硅油填充术的患者, 出院后仍要保持俯卧位或侧卧, 避免仰卧位, 并详细讲解正确卧位目的及意义, 是为了减少因硅油而产生的术后并发症。出院后1周复查, 以后根据本次复查情况而定下次复诊时间, 如出现眼前闪光、视物变形、黑影、眼红痛、视力下降等症状时, 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待视网膜平复维持3~6个月时回医院取硅油。
4 小结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虽然发病率较低, 其发生率目前约为0.02%~0.5%, 但其进展快、破坏性大, 预后差[1], 因此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注意围手术期的各个环节, 注意避免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眼球穿通伤是眼内炎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尤其是有异物存留者, 一旦发生应及时行眼内异物取出, 将眼内炎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因此应加强宣传对眼外伤的防护, 从而在根本上预防外伤性眼内炎的发生。目前眼内炎的治疗原则是迅速降低眼内微生物的浓度和促使玻璃体内抗生素的扩散及广泛分布[2], 玻璃体切割术去除了浑浊的玻璃体和积脓, 也清除了感染病菌和细菌毒素, 使注射的抗生素有效的发挥作用。由于抗生素药物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 故对每一病例注射药物种类、浓度和剂量的选择均十分重要, 原则是既要达到治疗有效, 又不能造成视网膜的毒性损害为准。临床上我们在遇到此类急症患者时应迅速协助医师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以提高病原学检查阳性率, 进行有针对性强有力的全身和局部抗感染治疗, 同时也为手术争取了时间, 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眼内炎症的控制及视力提高能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一宁.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 (附3例报告) [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8, 18 (6) :333-335.
相关文章:
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分析02-15
外伤性肠系膜损伤02-15
外伤性脊髓损伤02-15
外伤性截瘫护理02-15
外伤性截瘫患者的护理02-15
外伤性脾破裂02-15
外伤性前房积血02-15
外伤性肝损伤02-15
外伤性前房积血护理02-15
外伤性肠破裂的诊治体会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