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与细胞全套教案(通用8篇)
篇1:分子与细胞全套教案
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油脂、糖类和蛋白质鉴定实验目的,原理。
2、 了解鉴定所用的材料,懂得选材的要求。
3、 掌握鉴定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 通过实验,学会徒手切片制作,高倍镜使用的技能。
2、 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及对材料的归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验证了生命的物质性,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之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集思广益的好处,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鉴定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徒手切片法;高倍镜的使用。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实验原理
油脂的检测
淀粉的鉴定
蛋白质的鉴定
还原糖检测
学生实验
【创设情景】每天用餐时,你是否想过所吃的食物会带给身体哪些营养?事实上,人们可以根据食物成分的化学性质来检测或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提问】你想对食物中的哪些营养成分进行检测?
【讲述】今天,我们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油脂+苏丹Ⅲ 橙黄色
淀粉+碘-碘化钾 蓝色
蛋白质+双缩脲 紫色
还原糖+本尼迪特 砖红色
【提问】检测油脂,该选用怎样的材料?
【提问】用花生种子做材料,具体的步骤? 【板书】浸泡—切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颜色 注意:染色不能太久,染色太深,不易观察;用50%乙醇洗去浮色,确定油脂粒确实染色。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对光—放置装片—镜筒下降—调节观察—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步骤:取样本2ml—碘-碘化钾5滴—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步骤:取样本2 ml—加双缩脲A2 ml—加双缩脲B5滴——观察颜色
注意:先加双缩脲A,摇匀,保证在碱性的溶液环境中,再加双缩脲B。
实验步骤:取样本2ml—加本尼迪特试剂2 ml—水浴加热——观察颜色
注意:我们用斐林试剂来代替本尼迪特试剂,在使用的时候,先将斐林试剂的;两种试剂混合,再加入到还原糖中。 水浴加热,保证加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
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先记下来,等做完实验,分析原因。
实验过程中,做好记录,真实记录实验的结果。
完成课后讨论。
学生举例身边的熟悉例子。
花生子叶
学生讨论、回答
橙黄色
蓝色
紫色
砖红色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突出细胞核的重要性,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核。
用一个学生都熟悉,但又不能完全理解的一个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呈现,一方面使学生建立实验探究的意识;另外,该实验内容来自课本,降低了实验设计难度,适合高二学生。
七、知识结构
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1、 浸泡—切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颜色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对光—放置装片—镜筒下降—调节观察—用高倍镜观察
二、淀粉的鉴定 取样本2ml—碘-碘化钾5滴—观察颜色变化
三、蛋白质的鉴定
取样本2 ml—加双缩脲A2 ml—加双缩脲B5滴——观察颜色
四、还原糖的鉴定 取样本2ml—加本尼迪特试剂2 ml—水浴加热——观察颜色
篇2:分子与细胞全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2)细胞凋亡的含义。2.教学难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学生阅读指导法,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1.人体的衰老特征:白发,皱纹,老年斑,耳聋,眼花,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等。2.老年人体内还会有幼嫩的细胞,如精原细胞仍能增殖产生精子,造血干细胞一生都能增殖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年轻人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如皮肤表皮细胞衰老成角质层细胞,最后细胞凋亡、脱落。
3.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是一回事。人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着,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板书〗
一、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2.多细胞生物个体总是在不断更新着,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二、细胞衰老的特征(P122共有五点)
〖讲述〗形态变化
细胞核:增大,染色深,核内有包含物,核膜内陷。染色质:凝聚,固缩,碎裂,溶解。细胞膜:黏度增加,流动性降低。细胞质:色素积聚,空泡形成。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高尔基体:碎裂。
包含物:糖原减少,脂肪积聚。
脂质: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间或与脂蛋白之间交联,膜的流动性降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提示〗老年斑是由于细胞内的色素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造成的。衰老细胞中出现色素聚集,主要是脂褐素的堆积。脂褐素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产物,是一种不溶性颗粒物。
不同的细胞在衰老过程中脂褐素颗粒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差异。皮肤细胞的脂褐素颗粒大,就出现了老年斑。
〖板书〗
三、细胞衰老的原因(略)
〖课外活动〗“社会老年化的相关问题”有条件的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板书〗
四、细胞的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的凋亡。
细胞死亡有正常凋亡和异常死亡(坏死)两类。正常的细胞死亡是在细胞遗传物质的控制下进行的主动过程,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凋亡)
它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胚胎发育期手的发育如果没有细胞的调亡就不会有纤细的手指;如果没有正常的细胞调亡,蝌蚪的尾部就不会消失,它将永远不能变成青蛙„„。正常的细胞调亡骸肩负着维持各种组织器官固有体积和形态的功能;还会使机体内异常的细胞得到及时清除,去处潜在的隐患;例如癌症就是异常的细胞没有及时死亡的结果„„。因此细胞的正常死亡是生物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机制,是机体平衡细胞增殖,调节机体细胞树木恒定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生命过程。
〖技能训练〗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无关。寿命短的细胞不一定能分裂,如白细胞。2.有关系。
3.学生可作出各种推测。皮肤表皮细胞的寿命约为10 d,生发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小结〗略。〖作业〗练习一二。〖提示〗
基础题
1.(1)×;(2)√;(3)×。2.C。拓展题
篇3:分子与细胞全套教案
一、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更注重的是实验的结果, 目的是通过实验论证观点, 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学生只要深刻记忆实验结果或者进行简单操作就好, 根本不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推理和假设, 完全忽视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必须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 在自己亲自操作的过程中, 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 在学习“酶的实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时, 教师要先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第一步, 取两支干净的试管, 编上号1、2, 分别装上淀粉和蔗糖。第二步, 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淀粉酶溶液。第三步, 把试管下端浸在60度左右的温水中保温。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 在操作等待的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猜测、思考, 然后提问:两个试管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由此可以看出酶的什么特性?看看结果是否验证了学生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检测。用斐林试剂检测产物的存在, 看看两个试管内的反应, 是否有砖红色沉淀, 如果有砖红色沉淀就说明———酶可以催化这个水解反应;如果没有沉淀就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学生通过这个实验, 既深刻认识到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而且又亲自参与实验的过程, 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习过程
首先, 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子与细胞模块具备自己的核心概念, 有着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比较紧密, 模块的整体性特别突出。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 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其次,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围绕学生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知识习得过程, 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用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要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 做好课后总结与反思。教师要做善于教学的有心人, 坚持进行课后总结与反思, 分析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查漏补缺, 寻找对策, 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可以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只有拥有反思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三、教师加强讲解、总结,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重点问题
分子与细胞模块总共包括五部分内容: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学生不好理解的重难点问题, 需要教师加强讲解和总结, 教师要将这些不好理解、掌握的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总结, 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和重难点问题。比如, 学习细胞增殖时, 教师应该说清楚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纺锤丝”“纺锤体”。纺锤丝是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丝状结构, 纺锤体是由纺锤丝或星射线构成的形态结构;“赤道板”“细胞板”。赤道板是细胞中央纺锤体中类似地球赤道位置的空间, 是非物质的, 细胞板是在赤道板位置后来出现的一种物质结构, 最终形成细胞壁;“体细胞”“子细胞”。生物体除生殖细胞外均为体细胞, 子细胞通常指原细胞分裂后形成的两个新的细胞。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仍为体细胞, 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生殖细胞。再比如教师可以巧用排列组合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核酸的多样性, 并通过习题进行具体的练习。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历年高考真题, 优化习题练习
练习是强化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一节内容后,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 以便确保学生强化知识的掌握。除了课本和辅导书上的习题外, 教师也可以选择以下两种习题。
(一) 历年的高考真题
做高考真题练习是一个比较好的练习方式。高考题是由命题专家在严密、科学的操作下完成的, 高考题不仅水平高, 而且反映了新课程的要求, 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考察。
比如, 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 (陕西卷) 选择题的第5题:“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无芒对有芒为显性, 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 F1自交, 播种所有的F2, 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 在F2植株开花前, 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 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 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这道题的答案是B。
解:设抗病基因为A, 感病为a, 无芒为B, 则有芒为b。依题意, 亲本为AABB和aabb, F1为AaBb, F2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株后, 剩下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bb、1/4AAbb、1/4aabb。剩下的植株套袋, 即让其自交, 则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为:1/2×1/4 (Aabb自交得1/4 aabb) +1/4 (aabb) =3/8。故选B。这道题的计算, 需要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概率结合应用, 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练习高考题, 对于减少学生习题的盲目性, 减轻学生的习题量是有帮助的。
(二) 利用网络资源精选习题
在网络上有大量的习题, 其中也不乏高质量的习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 去伪存真、去粗选精, 选择适合学生的习题供学生练习。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时间, 而且能够适应学生差异性的特点,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 都能得到锻炼、发展, 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充分发挥了习题的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波.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0 (9) .
[2]高贞富.高一生物教材《分子与细胞》教学反思.教师教育科研, 2009 (6) .
篇4:《细胞中的大分子》的教案设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糖类的种类和功能,简述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原理,尝试组织中还原糖的检测方法;
②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功能,简述鉴定脂肪的实验原理,尝试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方法;
③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鉴定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尝试检测组织中的蛋白质的一般方法;
④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实验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理解生物界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蛋白质、糖类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
[引入]:有人说碳元素是生命元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碳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履行这样神圣的使命?
碳原子有四个外层电子,能和别的原子形成四个强的共价键,因而它能互相连接成链或环,这些结构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回顾]
1、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有: ;
最基本的元素是。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2、碳原子的外层有 个电子,能与其它原子形成 个化学键。
[观察与自学]自学P17页 3—4节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碳原子的结构如何?
观察蛋白质分子中肽链的结构示意图,理解碳原子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的;
2、什么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二)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引导自学]自学P17~18页 “糖类的种类和功能”部分,完成下列知识目标:
1、糖类的组成元素。
2、糖类的种类:
类别 主要糖类举例 主要功能
单糖 五碳糖
六碳糖
二糖 植物细胞中
动物细胞中
多糖 植物细胞中
动物细胞中
3、糖类的水解:
① 单糖不发生水解;
② 1分子麦芽糖水解成 ;
③ 1分子蔗糖水解成 ;
④ 1分子乳糖水解成 ;
⑤ 淀粉、糖原水解成 ;
4.糖类的功能有哪些重要功能?
5.糖的鉴定:[边学边做]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原理:
(1)、还原糖有 ;
非还原糖有 ;
(2)、鉴定的还原糖试剂是 ,条件是。
颜色反应是。
(3)鉴定的淀粉试剂是,颜色反应是。
材料用具: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2)实验药品:淀粉、蔗糖、碘液、斐林试剂等
斐林试剂:配制: 溶液+ 溶液
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现配现用。
实验过程
i.鉴定淀粉
类别 A 管 B 管
糖类(3mL)
碘液(滴)
颜色反应
ii.鉴定还原性糖
类别 C 管 D 管 E 管
糖类(3mL)
斐林试剂(mL)
条件
颜色反应
分析与讨论:
(1)蔗糖和淀粉中分别滴加碘液后,出现什么情况(结果),说明什么(结论)?
(2)如果C 管或D 管中也出现砖红色沉淀,请分析原因。
[继续探究]
利用斐林试剂遇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原理,鉴别果实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附: 果实中还原糖的鉴定
材料要求
含糖量高色浅。(不宜用甘蔗和甜菜,因为它们含的是蔗糖,属非还原糖;不宜选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因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淀粉,暂时储存在叶内;不宜选用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因叶片中的叶绿素颜色较深,会对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试剂 斐林试剂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
操作流程
1.制备组织样液
苹果或梨洗净、去皮、切块→研磨(SiO2少许,5mLH2O)→过滤(一层纱布)→收集滤液
2.制备斐林试剂:向2mL甲液中滴加4-5滴乙液,充分混匀。
3.鉴定
注意事项
1.取材:糖高色浅。
2.斐林试剂配制
⑴现配现用:①生成的Cu(OH)2不稳定,久置会分解为CuO和H2O;
②生成的Cu(OH)2不溶于水,刚配制时为悬浊液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久置会沉淀。
⑵甲液和乙液要混合均匀后使用,不可分别加入组织样液,因为强碱会使单糖分裂产生多种产物,或形成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影响对反应颜色观察。
⑶乙液不可过量,若过量,Cu2+的蓝色会遮蔽反应产生的砖红色。
3.鉴定时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将造成温度过高,致使Cu(OH)2分解为黑色的CuO,对实验结果观察产生干扰。
4.试管口切勿对着人,以免溶液沸腾喷出试管伤人。
5.鉴定前应预留一部分样液,以便于实验后做对比。
(三)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引导自学]自学P19 “脂质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完成下列知识目标:
1、元素组成:主要由 组成,有些还含N、P2、分类:、(如磷脂)、(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3、共同特征:
4、功能:
脂肪:。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 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和 中具有重要作用。
5、脂肪的鉴定: [课题研究]
洋葱根尖中细胞中脂肪的鉴定
原理:
脂肪可以被 染成。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 → 显微镜观察 → 橘黄色脂肪颗粒)
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洋葱根尖、花生、大豆等的种子
要求: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需浸泡3-4h(浸泡时间过长,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浸泡时间太短,不易切成片)。
(2)仪器:显微镜、双面刀片、试管、小量筒、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等
(3)试剂:苏丹III染液、苏丹IV染液
苏丹III染液(染色2-3min,呈橘黄色)或苏丹IV染液(染色1min,呈红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蒸馏水。
操作流程
实验结果分析:
如果待测样品中含有脂肪,则观察到橘黄色(红色),反之,则没有。
注意事项
1.取材:富含脂肪,以花生种子为最好。注意浸泡时间。
2.切片:刀口向内,均匀,快速,滑行,用臂力,切薄。
3.染色、漂洗、观察时间不可过长,否则脂肪溶解于酒精,影响实验观察。
[校本作业]
1、医院确认糖尿病的常用方法及结果是(A)
A加入新制的Cu(OH)2,出现红色 B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蓝色
C加入苏丹Ⅲ染液,出现橘黄色 D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淡黄色
2、下列食物中能够为你提供更多淀粉的食物是(A)
A、面包 B、西红柿 C、鸡蛋 D、奶油
3.使用苏丹III染色,能显示细胞中脂肪的存在,这是因为该染色剂(D)
A、易于进入细胞 B、亲水而疏脂 C、颜色特别鲜艳 D、亲脂而疏水
4.使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B)
A、分别加入样液中 B、混匀后再加入样液
C、加热后再加入样液 D、同时加入样液中
5.先用脱色素的植物油将西红柿煸炒一会儿,再加水做成汤,西红柿的胡萝卜素就会使汤中的油滴显出橙黄色来.这说明胡萝卜素具有(C)
A、亲脂性和亲水性 B、遇热而显橙黄色的特色
C、亲脂而疏水性 D、遇热易分解的不稳定性
6.现有下列生物材料:①苹果②黄豆种子③梨④花生种子⑤蛋清⑥马铃薯块茎。最适于用来鉴定还原性糖的有(C)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①③ D、③④
7.青苹果汁遇到碘酒溶液变成蓝色,熟苹果汁则能还原银氨溶液(即发生银镜反应),这说明(D)
A、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其他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D、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8、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D)
A无色→砖红色(沉淀)B浅蓝色→砖红色(沉淀)
篇5:分子与细胞全套教案
高三(11)XX 在祖国西北的荒漠中,生长着一种高大的树种叫胡杨。我双看到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赞美它:“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胡杨是沙漠中的英雄之树,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象征,更是边疆精神的体现。
就是这样一种植物,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毅然立定于大漠之中,胡杨可以把根扎到地下几十米深处吸收水分,供给自身的生存,哪怕有一丝生长的机会,都会从根部萌生幼苗。当沙尘暴袭来,胡杨被摧残得遍体鳞伤时,它就会用自己的“眼泪”来为自己包扎伤口;“胡杨”有着一个弯弯的脊梁,这样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这种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感悟。
在这广阔神秘的大沙漠中,胡杨不再是一个坚强生命的象征,它更代表了一种精神,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固守着千年不变的信念。
篇6:分子与细胞全套教案
【学习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
2、说出核酸的元素组成及其基本组成单位
3、说出核酸的重要作用
4、说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重点、难点】
1、核酸的元素组成及其基本组成单位
2、核酸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一刑事案件背景,警察从犯罪现场发现了非受害人的一根头发,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DNA指纹法,很快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并破获案件。
师
人的细胞中含有DNA,而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显示出来的人的DNA模样就会因人而异,人们就可以像指纹那样分辨人与人的不同了,这也就是DNA指纹一词的由来。
生
(1)为什么利用DNA可以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2)DNA鉴定技术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应用? 师生共同讨论:
(1)DNA是人的遗传物质,每个人的DNA都有所不同,因此,从犯罪现场发现的头发、血液等,都能提取到DNA,从而能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DNA鉴定技术还可应用在亲子鉴定、一些灾难事故中遗体的鉴定等。如在印度洋海啸中我国就派出了DNA鉴定专家组支援有关国家的灾后救援工作。
推进新课
板 书:
四、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师
核酸是细胞中的一类重要生物大分子,它可以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类。那么核酸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化学上常运用降解法研究物质的组成,人们研究发现核酸的降解产物是核苷酸,将核苷酸进一步降解可生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
生
(1)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
(2)画出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的三种小分子物质连接示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3)组成核酸的基本元素有哪几种? 生
(1)核苷酸(2)(学生板演)(3)C、H、O、N、P 教师利用投影显示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和RNA分子异同表。师
DNA分子和RNA分子的化学组成有什么相同之处?有哪些主要的不同之处? 生
相同之处是组成核苷酸的磷酸相同,有三种碱基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含有的五碳糖和一个碱基不同,DNA含有脱氧核糖而RNA含有核糖,DNA含有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尿嘧啶。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2事实1,讨论如何判断某样品核酸是DNA还是RNA? 生
测定样品核酸中碱基数目,若核酸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相等则为DNA,若不含胸腺嘧啶,而含有尿嘧啶则为RNA。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2最后一段。师
(1)DNA与RNA在细胞中分布有什么区别?(2)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否相同?(3)遗传物质有什么功能? 生
(1)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只含RNA,遗传物质是RNA。(3)遗传功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板书设计
四、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物大分子的骨架
板 书:
五、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碳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演示淀粉、脂肪、蛋白质、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师
(1)四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元素有什么异同点?(2)组成四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否相同?
(3)四种生物大分子在结构上有的呈链状、分字、分支状或环状结构,形成这些结构主要依靠哪种元素?
生
(1)相同点是都有C、H、O三种元素,不同点是蛋白质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还含有N、P等元素。
(2)基本组成单位不同。(3)主要依靠C原子。师
C元素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之一,C原子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和6个电子。C原子可与多种原子结合,主要与C、H、O、N、S等结合。C与C之间结合形成不同长度的碳链,构成了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课堂小结
五、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碳链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动与探究
探究题目:尝试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苹果或梨,马铃薯,花生种子,豆浆或其他自选材料。2.仪器: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3.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方法步骤: 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学生每3人一小组,每小组从实验材料中选择其中一两种,预测其中含有哪些有机化合物,再选择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结果,然后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检测,用“+”或“-”记录实测结果。成 待
测
样
品
对应表格内先填上预测结果,实验后再填上实测结果。3.检测的方法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2 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 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 ℃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min。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2)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①用试管取2 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3)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以花生为例)。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制片: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 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影像调节清楚;换高倍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4)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分
还原糖
淀粉
脂肪
蛋白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4
①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 mL。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③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④观察组织样液颜色变化。结果与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探究结果,可设置下列讨论问题:(1)小组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什么?与预测是否一致?
(2)全班共检测了哪几种生物材料?它们含有的有机物种类一样吗?
习题详解
1.解析: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可产生砖红色的沉淀。答案:C 2.解析: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中,能与低浓度的CuSO4溶液产生紫色反应。答案:B 3.解析: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储备遗传信息。答案:B 4.解析:葡萄糖既可参与形成麦芽糖、蔗糖、乳糖等二糖,又能形成淀粉、纤维素和糖元等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多糖,糖元是动物所具有的多糖。
答案:A 5.解析:核酸水解终产物中含有五碳糖,胰岛素是蛋白质,水解产物是氨基酸,纤维素和淀粉是糖类。
答案:B 6.解析:蔗糖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和果糖。答案:D 7.解析:该分子为有机小分子物质——丙氨酸,C与H、O、N原子之间,N与H之间,O与H之间都以共价键相连。
答案:(略)
8.解析:人体内遗传物质是DNA,它的基本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又是由4种含氮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9.解析:蚕丝是由桑蚕所分泌的蛋白质。答案:D 10.解析: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动物细胞中的多糖是糖元,植物细胞中是淀粉,它们又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细胞中储能物质是脂肪,它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蛋白质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主要物质,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是细胞中一类重要生物大分子,绝大多数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答案:(1)葡萄糖 糖元 淀粉(2)脂肪 C、H、O(3)氨基酸
用心
爱心
专心 5
(4)核苷酸 DNA(5)生物大分子 主要组成元素
E C、H、O F
C、H、O 用心
爱心 G
C、H、O、N 专心 H
篇7:分子与细胞全套教案
2004年,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MBL) 研究人员和来自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英国的顶尖专家齐聚“Mitocheck”——欧洲第六框架计划 (FP6, European Commission’s 6th Framework Programme) , 针对细胞周期调控而进行最大的综合性研究项目, 有关方面为此提供850万欧元的经费用于研究一个基础问题:“细胞分裂是如何调控的?”该计划被誉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也是人类迈向了解自身奥秘重要的一步。其中纺锤体检查点相关基因在细胞分裂中对染色体正常移动作用机制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部分。本文的统计为其提供相关文献分布及变化趋势的计量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 出版的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ISI Web of Knowlege中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专题文献检索和数据统计分析依据, 对特定科研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2]。
用户目标:针对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医学检验诊断学中的某一专业——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的专题“染色体分离的分子机制”, 进行文献分布跟踪与计量学分析研究。
文献统计时间:2000年至2007年。
1.2 检索统计方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 选定关键词:着丝粒蛋白 (centromere protein/CENP/CENPs) 、检查点/节点蛋白 (checkpoint protein) 、染色体分离 (chromosome segregation) 、微管 (microtubule) 和纺锤体 (spindle) 。制定检索策略:将它们组配成4组:
着丝粒蛋白 (“centromere protein”) OR (CENP) OR (CENPs) ;
检查点/节点蛋白 (“checkpoint protein”) ;
染色体分离 (“chromosome segregation”) ;
微管与纺锤体 (microtubule AND spindle) 。
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 找出该领域的相关文献数量、发文年代、研究的主要国家、主要文献源以及着丝粒蛋白基因a-l和检查点蛋白基因MAD1-3;BUB1-3;BUBR1-3的文献量、发文年代的对比。
2 统计结果
2.1 主题文献的时间分布与数量变化
在web of Science平台上分别按4组关键词, 检出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里共发表的相关文献5555篇 (见表1) , 分别为着丝粒蛋白875篇、检查点/节点蛋白392篇、染色体分离2199篇、微管和纺锤体2089篇。根据有关各关键词每年发文情况, 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2.2 文献作者所在的主要国家分布
统计文献作者的国家分布情况, 为科研用户提供该领域研究前沿的国家, 使科研用户更注意这些国家的科研动态、学术交流、期刊文献等。按关键词检索, 综合关键词的总文献量, 提取发文数量最大的前10位国家 (见表2) 。
2.3 主要文献源分布
文献来源关系科研信息的追踪获取, 因此根据关键词检索, 统计其文献发表的前10种期刊 (见表3) , 并显示它们2006年的影响因子, 为学科用户提供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及其它的影响因子, 为其获取专业信息和投稿提供依据。
2.4 基因文献数量与年代分布
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核心载体就是基因, 统计各种基因的文献量、发文年代可以为科研用户提供各基因研究的现状 (见表4、表5) , 研究发展的年代及趋势。本文重点对着丝粒蛋白基因CENP- (A-U) 和检查点蛋白基因MAD1-3、BUB1-3、BUBR1-3进行统计分析, 分别从基因的发文量统计可见其与关键词统计的发文量相吻合:2000年文献量都较低, 2001年是个飞跃期, 2005年是高峰期。
3 讨论
3.1 文献的数量变化与时间分布
文献量:文献量最多的是关于染色体分离, 占了总文献量的39.59%, 依次为微管和纺锤体, 占了总文献量的37.61%, 着丝粒蛋白和检查点/节点蛋白分别占15.75%和7.06%。文献量的比例预示科研的成熟度与发展趋势。
发文年代:按年代分析, 2000年是起步阶段, 2001年文献的上升篇数是2000年的8.8倍, 可见该领域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活跃。2001年至2003年文献量趋于平稳阶段, 到2004年文献量又有一定的上升, 2005年达到高峰, 文献量达到934篇, 是2003年的1.37倍。
3.2 发文的主要国家
综合4组关键词检索, 5555篇文献中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 8年里在该领域共发表文献2822篇, 占文献总篇数的50.4%;其次应引起科研用户关注的是日本, 共发文527篇, 占总篇数的9.41%;再其次是英、德、法国, 分别占总篇数的8.5%、8.53%、5.56%。中国为第9位, 占总篇数的2.43%。数据分析显示, 中国科研用户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较滞后的阶段, 因此在国内申请课题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该分析结果为科研用户开展国际合作, 寻求高级访问学者和科研工作的合作伙伴提供重要依据。
3.3 主要文献源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确定学科核心期刊。统计5555篇文献所发布的主要期刊, 选择综合数量最高的前10种期刊列表。文献主要分布在细胞分子生物学期刊中, 该10种期刊可以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 表4按关键词分析了该10种期刊的文献篇数平均为总文献量的36.85%, 充分体现了布拉德福有关文献离散与集中的规律[3]:学科的大量论文集中在少数的期刊上, 而学科的少量论文却分散在大量的期刊上。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10种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18.485, 其中有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在5以上, 说明该领域的科研用户专业水平较高。统计为科研用户提供了领域中主要科研信息来源及投稿方向, 并关注这些期刊, 以便更多地掌握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
3.4 基因文献量、发文年代分布
着丝粒蛋白基因:检索CENP-A至CENP-Z基因, 显而易见, 其主要研究文献集中在CENP-A、B、C、E、F, 说明着丝粒蛋白基因还存在很多空白点和研究的起步阶段。从检索的文献还看到, 目前的基因研究重视多基因结合研究, 如2006年Foltz DR名为“The human CENP-A centromeric nucleosome-associated complex”的文献, 是多基因结合研究方面的论文, 因此发表不到1年, 引用次数多达38次。
检查点蛋白基因:检索MAD1、MAD2、MAD3、BUB1、BUB2、BUB3;BUBR1、BUBR 2、BUBR3这9个基因的文献, 发现到2007年为止, BUBR 2、BUBR3方面还没有研究文献公布。MAD3和BUB2方面的发文量较少, 8年里这两方面的发文均为48篇, 说明就全球而言, 对基因MAD3和BUB2的研究空间相当大, 空白点很多。对基因BUBR 2、BUBR3方面论文的检索则更显示出其发明研究的必要性。
以单个基因作为检索点, 统计其发文量和发文年代, 可以提示科研用户对单个基因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为他们申报科研课题和成果提供第一手数据。
4 小结
欧洲第六框架计划 (FP6, European Commission’s 6th Framework Programme) 的综合性研究项目从2004年启动, 而文献统计数量2004年发文量已经开始增加, 随后几年发文数量变化不大, 由此可见该领域的发展空间还相当大, 现有文献报道也很有限。2007年CENP基因和checkpoint protein基因的相关文献总共只有385篇 (见表4、表5) , 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还存在很多空白点, 供科研用户去挖掘。
面对科研用户, 挖掘与分析他们潜在需求, 提供点对点的专项情报信息服务是知识信息创新服务的具体表现, 尤其在高校和科研机构, 其功能非常突出, 知识信息服务的创新, 必须采取嵌入式学科服务, 追踪学科领域最新的进展, 使科研用户根据搜索的知识信息不断完善和调整研究思路, 拓展新的方向, 使科研水平始终处于国际前沿[4]。
Web of Science是一个很好的科研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 其强大的信息分析功能, 可帮助科研用户进行课题选题调研、获取创新思路, 激发其研究思想;其特有的引文追踪功能, 可帮助科研用户跟踪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热点科研课题、科研进展和发展趋势。
摘要:通过统计分子与细胞遗传学中“染色体分离的分子机制”专题的文献, 了解该专题目前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并对文献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计量学分析, 使科研用户通过文献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 预测科研的成熟度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个性化服务,文献计量学,信息分析
参考文献
[1]查炜.个性化信息服务与社会科学创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4) :57-59.
[2]谭宗颖, 张徽.以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的学科情报定题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 2003 (2) :72-74.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615.
篇8:分子与细胞全套教案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
“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引领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
教学内容 [板书]
(一)技术的含义 [板书]1.技术的产生
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 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板书]2.技术的发展
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 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 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
案例分析: 古代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技术的发明近代技术: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现代技术:1.现代航天技术―-常娥一号 2.现代农业技术---杂交水稻
3.现代信息技术---手机 讨论分析 理解技术的含义 归纳总结 技术的含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在长期劳动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等。
教学内容 [板书]
(二)技术发展标志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内容讲解
归纳总结 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 青铜器时代 奴隶社会 铁器时代 封建社会 机器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 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
结论: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听讲、思考并总结
理解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应关系
课堂总结
相信通用技术课程一定会成为同学们夯实基础、挑战自我、享受创造与发展乐趣的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布置作业 鞋子最基本的功能是保护我们的脚不受伤害。查阅资料,调查鞋子的发展历程,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鞋子为什么会得到发展:
1.满足了人类的哪些需求? 2.需要运用哪些技术?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引领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引入
归纳总结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主要内容。2.从衣食住行方面回顾技术产生与发展。
衣: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产生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食:人类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产生了食品烹饪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住: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于是产生了建筑技术。行:人类需要方便、快捷地出行,于是产生了车船制造技术 总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回答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教学内容 [板书]
(一)技术与人 情景创设
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
1.原始人最初为什么要选择穴居或在树上栖居等居住形式? 2.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皮兽肉以外,还有什么用处?
3.疟疾、天花、鼠疫、肺结核等疾病曾夺去百万人的生命,为什么现代人对它不再如此恐慌? 总结:技术具有保护人的作用。思考、讨论
说明技术是保护人的
案例分析:瓦特蒸汽机的发明
蒸汽机是一种动力机器,它改变了人类完全靠人力、畜力、水力为主要动力的历史。
之后又有内燃动力、电力、核动力、太阳能动力等技术,使人的体力得到了更加高效的解放。
讨论: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的出行便捷、舒适,但是也可能使人们过分依赖现代交通工具而缺乏锻炼,以致影响身体健康。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结论: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思考、讨论
说明技术是解放人的
案例分析:爱迪生的故事 通用技术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讨论:技术上的创造与发明使爱迪生得到终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你的经验,谈谈参与技术活动对你个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结论:技术具有发展人的作用。分析讨论 说明技术是发展人的
概括总结: 保护人 技术与人 解放人 发展人
教学内容 [板书]
(二)技术与社会
情景创设
归纳总结
案例分析:福特 T 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福特 T 型车的生产流水线的创立,实现了大批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实现了产业升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讨论: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结论: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教材思考、分析、讨论
说明技术使社会得到发展
案例分析:1.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2.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整体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养日益提高。
结论: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
说明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内涵
案例分析: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
农业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土地面积的制约,复种、间种、套种的技术就是以劳动换取土地的技术。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人们,劳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结论:技术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阅读教材分析讨论
说明技术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发展社会
理解 技术与社会 丰富社会
改变社会 教学内容 [板书]
(三)技术与自然 情景创设
归纳总结
案例分析:荷兰风车
荷兰风车的技术就是利用了荷兰特有自然条件,世界上流传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人创造了陆地。
结论: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阅读教材分析讨论 说明技术利用自然
案例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
依靠技术,人类得以改造自然,如添还造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
结论:人类利用技术可以改造自然 听讲理解
说明利用技术改造自然
案例分析:白色污染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人们不仅依靠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且人类还要保护自然。
结论:人类利用技术保护自然
阅读教材
举例讨论 说明利用技术保护自然
利用自然
技术与自然 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 课题小结 技术的核心价值就是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布置作业
1.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了巨大的变化。在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出对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10项技术。
2.调查当地工业和农业的项目,了解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并评价技术的发展给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二、技术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技术的性质”,“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讨论”为主线,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过程与方法
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掌握技术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技术性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愿望。
(四)教学策略
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就在他们身边,他们需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七)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计意图
教学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技术的价值”,从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技术的核心价值就是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为什么技术会有这样的价值?这与技术本身的性质有关,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技术的性质》 学生回顾上节内容,并引发思考。
引入新课 教学内容
(一)技术的目的性
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手机 提出问题
1.手机的发明是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的? 明确:人们能够移动通话 2.解决了什么问题?
明确:台式电话不可移动的问题。3.满足了什么需求?
明确:人们可以移动通话的需求。
教学环节 教师引领 学生活动 设思考讨论
回答 感知技术的目的性
归纳总结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需求、有目的活动成果。感性认识 理性引导 内容讲解
[板书]
(一)技术的目的性
[板书]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需求、有目的活动成果。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组织学生阅读:助听器的发明
讨论:1.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 2.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 3.满足了什么具体需求。
相关文章:
Scaffold蛋白介导细胞信号转导专一性的定量分析02-05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复习提纲02-05
老干部工作业务培训02-05
雷达与通信02-05
受体细胞信号转导运动与规律分析02-05
数据采集与通讯02-05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02-05
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02-05
“歌颂好老师,传递正能量”师德演讲通讯稿02-05
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