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otionGraphics是随着现代影像艺术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它概念的理解上尚存歧义。本文通过引用国内外对MotionGraphics概念的讨论,从中寻求合理的解析,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家装设计运用于视觉空间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装设计运用于视觉空间论文 篇1:
东方风情
摘要:目前人们大都居住在西式的高楼大厦里,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忆过去的岁月,向往传统,崇尚自然,对东方文化有了一些情结。这样一种情怀慢慢在家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得到体现。本文通过广州番禺珊瑚湾畔别墅软装设计来诠释这样一种情怀。
关键词:苏州园林 设计 中式风格
当代的都市生活,快餐文化,让人们疲于奔波。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的内心被压抑的太久。压制不代表没有,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家装文化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在众多的装饰风格当中,我们钟情过地中海风情,也喜欢过简约欧式,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沉淀,中式设计成为更多中高端人士的偏爱。中式设计在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当中,与欧式设计相较而言,内敛沉稳,具有文人气息成为其独有的特点,让居住者在享有那一份宁静的同时,能感受古典文化所特有的魅力。
一 中式风格设计概述
室内软装设计是对室内空间的二度陈设与布置,以实现一个自我舒适空间,最终实现“空间”、“人”、“物”的协调。室内软装设计是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硬结构空间而言的,是建筑视觉空间的延伸和发展。
中式风格室内软装设计是以明清古典建筑为基础的室内软装设计艺术风格,它的构成主要体现在明清传统家具、民族特色装饰品及以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中式风格融合了庄重与优雅的双重气质。总体布局对称均衡、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端正稳健,色彩浓重而成熟、讲究对比;材料以木材为主,在装饰图案上崇尚自然情趣(如花、鸟、鱼、虫、龙、凤、龟、狮等图案),精雕细琢、瑰丽奇巧,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细节装饰方面,中式风格很是讲究,往往能营造出移步换景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手法借鉴于中国古典园林,能给空间带来丰富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居室非常讲究空间的层次感,空间多用隔窗、屏风来分割,用实木做出结实的框架,以固定支架,中间用棂子雕花,用实木雕刻成各式题材古朴的造型,打磨光滑,富有立体感。在饰品摆放方面,中式风格是比较自由的,传统室内装饰品包括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深具文化韵味和独特风格,体现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装饰物数量不多,在空间中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凸显主人的品味与尊贵。
二 中式风格设计解析
20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复苏,在设计界涌现出了各种设计理念,简直可以说是把欧美的各种设计风潮再次重演了个遍,稍候国学的兴起,也使得国人开始用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周身的事物,随之而起的中式风格设计也被众多的设计师融入其设计理念,才有了中式风格设计复兴的趋势。
中式风格起源于我国,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韵的国家,中式建筑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经历了时代变迁和市场洗炼以及各地人文风情的影响交融和熏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体系。延用到家装领域就形成了现在的中式风格。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等便是中式风格设计的典范。
国际设计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式元素和符号的使用,如今在中国的软装设计作品中中国元素的广泛运用正是说明它在设计中所处的位置,具有极其广泛的使用基础,由于西方现代的钢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工业化的程度也很高,非常注重实用性功能化,这对传统意义的形式是有冲突有碰撞的,但却是可调和的矛盾,实行拿来主义引用新式的制造工艺,形式以包含中国元素的风格表现,便是中西合并的解决之道。故如今有许多国外的建筑以及室内装潢都引用了中西合并的风格。日本和室设计,借鉴了中式风格的特征以及神韵,淋淋尽致的在室内风格中呈现出来。
随如今软装设计风格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的时期,中式风格设计已成为众多人喜好,开放的设计市场即将会更加规范,业主的素质以及审美的意识也会随着入世后的国际风格的到来而迅速提高,这些将给设计师们提供更加多的想象空间,以及发挥空间,中式设计风格必然会一枝独秀,引领着我国装饰行业的潮流,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时尚。
在设计师的眼中,中式风格不再和古老、死板画上等号,取而代之的是亲近自然、朴实、亲切、简单却内瀛丰富意涵。其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各种建筑每天都在东方升起,新的时代条件需要一种设计理念来表达,于是中式风格也就应运而生。再次,在物欲横流、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和谐泰然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传统的设计风格再次获得了新生。
中式风格软装设计不是传统中式的照搬套用,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在室内布局、家具造型以及色调等方面,吸取了传统设计的“形”与“神”,以传统文化内涵为设计元素,革除传统家具的弊端,去掉多余的雕刻,糅合现代家居的舒适与简洁,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体现中国数千年传统艺术,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文化氛围。以下通过别墅设计案例来阐述中式设计应用。
三 中式风格设计应用——广州番禺珊瑚湾畔别墅设计
1 设计前期
(1)户主的喜好
与户主沟通了解户主的喜好,是实施方案设计的前提。户主曾多年在北京生活,很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是位传统的中国男人,非常喜爱古香古色的传统中式空间中的众多元素,例如字画、室内陈设和摆件等。而这些均是传统中式空间的精华所在,每一个元素都历经千百年的考验,把古代中国的哲学理念融入其中,代表着古代文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
户主特别注重家居装饰的文化意境,钟情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完美典范。若能借鉴与运用苏州园林的元素在家具陈设中,将苏州园林的奔放的艺术性与内敛的理性有机融合运用,将会是此案的重大突破点。
(2)灵感来源
了解了户主的需求,就开始创作想方案,而苏州园林是个方向的指引。笔者开始大量收集苏州园林各个庭院的风景。细心的观察各个庭院的布局,陈设,实用性和淳朴的美成为本设计灵感来源。
好的设计作品是需要有雄厚的历史作背景。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因古城发展,地价较贵,所以一般私家园林都面积不大,也因此在地域限制的情况下,只能精益求精,将自然环境中的美景移入其中,抓其意境,景观衔接紧凑,力求将每个细节做到完美,整体空间效果细密丰富。
苏州地处长三角,太湖环绕,东山连绵,历来富饶美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而苏州园林充分的将“自然美”含入其中,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手法力求将空间组织的层次丰富,将自然界中山河美景浓缩在方寸之间,并将景于景之间无缝衔接,就像写意山水一样,在城市里打造一片私家山林。
(3)方案设计
定位好了风格与方向,首先开始了解别墅的整体布局分布,划分客厅、餐厅、厨房、卧室,了解门窗的朝向与具体位置,这些都是可以运用于借鉴苏州园林景中有景,林中有林,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布置此案。
在一部分人印象中中式风格就是有关中式风格沾边的家具,木牌,原木家具都往家里堆就有中式味道了,但是更深一层来谈,使人在生活时产生美的、动人的空间印象是我们所更注重的。例如,家居中的门窗,这些空间都是可以借鉴苏州园林意境手法布置的好平台,所以本案中特别注重门窗位置的装饰。突出家中有景,景中有景的宗旨。
其次是楼梯转角处的空间,借鉴苏州园林的曲婉小道的手法,过道两边的空间制作出有景观,层出不一的意境。例如:运用韵味十足的木质框加上写了优美诗句的玻璃窗做玄关,映衬出层出不一的意境效果。
最后是卧室,运用植物纹理,透着富贵气,利用众多要素来渲染大气的气氛。虽有些俗丽,但充满盎然生机。
2 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历程,都市里的物欲横流亮花了我们的眼睛,快节奏的生活和生存的压力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浮躁,甚至迷失了我们的方向,我们太需要那一份平静。我们可否重新拥有那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在这个匆忙的高楼大厦里拥有那方寸的宁静,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和家人一起静下心来感受生活,享受那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淳朴的美。
坐落于番禺中心区的珊瑚湾畔别墅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利用现代材料的特性将提炼的经典苏州园林元素融入其中,设计师用传统的设计语言运用到现代的设计当中,打造了一套完美的中式居室,诠释了独爱东方文化的情怀。
本案重新调整了别墅的室内空间格局,去除了限制视觉的隔墙,不要拥挤,力求通透,将整个空间做到开阔,有层次。将客厅整体沙发的原有隔墙改用夹丝玻璃,厨房原有的隔墙改为隔断,二楼的书房做开放式,同时在局部做了一些镜面设计,这样在整体上对空间有了一定的划分,但又让空间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通透性,层次丰富,又略显隐秘。提炼的苏州园林元素点缀其中,像实木祥云雕刻的隔断,带有汉字和传统图形的落地灯,墙面木雕以及青花茶具茶杯,处处透着故意。在硬装材料的选择上也努力营造氛围,米黄色云石地面,黑檀木的家具框架,将室内空间的流线定下了基调,带有传统图案的墙纸的使用和只用了简单框架线条的天花增添了空间的意味。在软装配饰设计中,点缀的那一些红,飘过的那一块绿顿时让整个空间充满了生机盎然。手法是现代的,材料是现代的,将提炼的符号元素融入其中,将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领悟体现在空间中。(如图1、2)
主人房的设计就像在讲述一个江南的爱情传说,色彩素雅纯美,丝绸和锦缎的使用又透着一股贵气。整体氛围温馨,格调优雅,内敛奢华,融造了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让主人能劈开尘世的烦扰,享有那一份宁静的梦。(如图3、4)
简洁的洗浴间,追求功能至上,花白大理石的使用又彰显着品质,中式装饰的点缀使整体空间拥有一份灵动。(如图5)
珊瑚湾畔别墅设计,透着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色彩单一,但令人遐思无限。
四 小结与展望
中式风格的家居缅涵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具有一股诗情画意之美。承袭了我们崇尚自然山水的优秀传统。
家居空间的营造不能是一种物质的汇集,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更多的是体现人的内心的渴望和缺失。将苏州园林的元素提炼运用到中式别墅设计中,是对古典文化痕迹的地收藏和信仰。木香加上精雕细琢及完美的搭配和流线,这其中散发的韵味,纯净。可书卷气的文人气息,可富贵气的贵戚情怀,可高洁素雅,亦可俗丽。优美的中式设计不仅仅满足了人对居住的要求,更多是弥补了,人的内心深处文化生活的空白,就像一杯清茶,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有味道。
作者:邓焱 余素娟
家装设计运用于视觉空间论文 篇2:
确定的实践和不确定的解读
摘 要:Motion Graphics是随着现代影像艺术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它概念的理解上尚存歧义。本文通过引用国内外对Motion Graphics概念的讨论,从中寻求合理的解析,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影像艺术;Motion Graphics;运动图形;动态影像
当今时代,影像产品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平面图形设计的原理,或者也可以说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设计由静态转向了动态。因此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随之产生,那就是Motion Graphics,简称为MG。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这个领域的设计师,他们自称为Motion Graphicer。
Motion Graphics这个词语从出现到现在大约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关于它起源的说法颇多,有人认为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也有人是认为美国著名动画家约翰·惠特尼首先使用了Motion Graphics这个词语。然而在这一领域比较公认的是美国著名电影片头设计师莫里斯·布拉德在1962年为第一部《007》设计的片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也被认为是Motion Graphics最重要的先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已经涌现出一大批Motion Graphics艺术家,美国的凯尔·库珀和香港的余志雄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凯尔·库珀是电影界卓越成就的视觉设计师,其代表作有《无敌浩克》、《七宗罪》、《钢铁侠》、《蜘蛛侠》等许多经典电影的片头设计。《活死人的黎明》的导演扎克·施奈德评价凯尔·库珀“是使电影片头做得比电影本身还好的家伙”。
一、“Motion Graphics”含义
那么什么是Motion Graphics?维基百科的解释是:“Motion Graphics是通过视频或动画技术来创建运动幻想变化的外观的图形。它通常和音频一起应用在多媒体项目中,通过电子媒体技术设备或人工交互技术来呈现。这个术语在区别静态图形和具有运动特征的图形时非常有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Motion Graphics主要是用来区别于静态的图形设计,而在应用上主要是通过高科技技术来呈现。美国艺术家马特·弗朗茨对Motion Graphics作了这样的定义:“为了使含义更加清晰,我将Motion Graphics定义为基于时间变化的非叙述性、非具象化的视觉设计。”①马特·弗朗茨将Motion Graphics定义为非叙事性的、非具象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要区分传统的影视动画艺术,强调它是基于时间轴的视觉设计艺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视频中的运动物体等同于Motion Graphics,除非它是作为整体设计中的素材之一。澳大利亚设计网站motionworks在2010年9月专门发起了一次“什么是Motion Graphics?”的讨论。一位叫马科斯·席尔瓦的艺术家谈到:“我相信,Motion Graphics是一种用来表达你自身,你的创意和你想要的一切的画布。而不仅仅是移动文字排版,改变图形的颜色或者运动其它一些设计元素……”在国外,许多人认为Motion Graphics是图形设计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动画设计的一个分支。为此,马特·弗朗茨大胆预测,未来的平面设计师将超越静态图形设计而逐步转向基于时间的动态设计。
尽管Motion Graphics提法在国外尚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它存在许多局限性,还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媒体应用的特征。然而,Motion Graphics已被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接受,并以Motion Graphicer自称。这是因为Motion Graphics体现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也体现了一种设计思路或创作手法。目前Motion Graphics已经在国外的网站和文章中被广泛使用,也说明这一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已经得到大家认同并接受。
二、“Motion Graphics”应用
在国内的应用领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大量具有Motion Graphics表现特征的作品在不断地涌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央电视台的宣传片《CCTV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篇》。该片主要运用中国传统水墨效果,水墨时而化作山川长城,时而化作仙鹤游鱼,刚刚变作武林高手翻转腾挪,即刻又化为高速列车呼啸而去。短短的60秒,在恬静的水墨间升腾起的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轨迹,其流畅而又内敛的特效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讨论。2003年,余志雄在香港和上海分别开设了分公司和yU+co视觉实验室,开始将Motion Graphics运用于交互式设计和经验设计,目前已经成功完成了“重庆移动科技生活馆”、“首尔国际金融中心展示厅”等多个项目。余志雄的成功为我们指明了Motion Graphics未来的应用方向,正如他所说:“未来游戏、电影、电视、网络之间的界限将会模糊,这四个平台将合并为一个。动态影像设计将不会受限于一个平台,而是会为所有的数字平台工作。设计师们将开始设计可供一切数字平台使用的产品。”
目前国内针对Motion Graphics的理论研究不多,并且基本是将Motion Graphics译为“动态影像”。具有代表性的是,宋青在硕士学位论文《水无常形——余志雄的动态影像设计风格分析》提到:“动态影像 ,迄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通常意义上来说,它是由一系列的图形组成,利用视频或者动画技术创造出的动态幻象或者外观的变形。”②吴昱在硕士学位论文《平面元素演绎视觉空间——电视频道包装设计研究》中这样描述:“目前对Motion Graphics的中文定义还很不确定:动态影像设计、视频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解释。我觉得动态影像设计这个翻译还是比较准确的。”
而国内应用领域的从业人员和专业期刊,则更多把Motion Graphics定义为“运动图形”或“动态图形”。《数字娱乐技术(CGM)》杂志第103期的一篇关于Motion Graphics的专题报道是这样阐述的:Motion是运动的名词,含义比较广,动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Motion;Graphics是图形、图案的意思,所以Motion Graphics可以译为运动图形或者运动图形设计。同时该报道对Motion Graphics的设计原则也作了进一步阐释:Motion Graphics通常遵循平面设计的原则,每个画面都要符合平面设计的基本设计元素,排版、形状、颜色都是要对的。更重要的是加入了时间的概念,通过动画或电影技术运用在电影或视频中,或其他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视觉媒体。旅居澳洲的青年职业动画导演、插画家高路在《在动态的世界奔跑——图形设计转向Motion Graphics》一文中,也将Motion Graphics解读为“运动图形”,同时指出Motion Graphics并不完全是叙事性的,更多的是将内容和过程视觉化并进行视觉表达,因此认为Motion Graphics是一种融合了电影与图形设计语言并基于时间的视觉设计。
三、“Motion Graphics”解析
将Motion Graphics翻译为“动态影像”可能与作品最终都是以影像的方式来呈现有关,而且Motion Graphics早期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影片头设计,于是很自然地与影视艺术挂上钩。这样解读,在概念上是受了影像艺术的局限,但影像艺术并不能完全体现出Motion Graphics的全部特征。Motion Graphics应用领域众多,很难提取共同的特征来界定。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Motion Graphics基本上只是在一个具体应用的局部得到体现,它不能代表应用的整体。比如,在电影制作中我们只是将它用在开场片头和片尾中,我们并不能将它说成电影的表现形式,其它视频应用也是一样;在网站设计中,通常将它用在引导动画、转场动画或其它局部特效中应用。这样,我们就不会将Motion Graphics与影视设计、新媒体设计、交互设计等概念混为一谈了。相对于“动态影像”,将Motion Graphics解读为“动态图形”也许更能体现它的内涵,“动态”说明Motion Graphics是一种基于时间轴的设计,需要运用动画和影像技术;而“图形”一词则体现它的设计原则更多是来自于传统平面设计,用平面设计中的版式、文字编排、图形创意、色彩构成等方式来思考每一帧画面,力求做到形式上的完美。因此,我们可以看出Motion Graphics首先体现为一种设计理念,它不同于传统的影像、动画艺术,也不能简单地与平面图形设计划上等号,是一种体现当下时代特征的视觉传达方式。在表现形式上它通常与现代技术设备联系在一起,并可以以交互的方式呈现。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Motion Graphics是一种基于时间轴的视觉传达设计,它综合了现代图形设计和影像设计的美学原则,影像、图形、图像、文字、颜色、声音都成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它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是一种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拓展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动态中寻求图形间的完美构成,并将图形设计从二维平面拓展到了三维空间。试想,每秒24-30次精彩画面连续地冲击你的眼球,那会是怎样的视觉震撼,因此Motion Graphics设计师力求每一帧画面都做到完美,并突破传统平面设计和影像设计,获取更大的视觉张力。
(责任编辑:徐智本)
作者:童江涛
家装设计运用于视觉空间论文 篇3:
增强现实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探究
摘要:为了探究增强现实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了当前增强现实技术的实现机制,并且对应用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技术优势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得出增强现实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在增强现实环境下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增强”的信息的传达效果,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避免单纯的形式更替,其次在视觉上要保证一定的可信度,与真实世界相匹配,最后在交互层面要达到直观清晰的传达效果。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增强现实 信息传达 交互设计 三维设计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5G时代的到来,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打上了强心针。特别是增强现实技术具有搭载在移动终端上的优势,使其拥有比虚拟现实更大的发展潜力,这种全新的技术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传达方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机制,并分析了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增强现实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相融合的应用优势,最后探究了在增强现实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理念。
一、增强现实技术概述
(一)基本概念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指通过计算摄像机角度及位置信息后配合图像分析技术,将虚拟的数字内容与真实世界的场景环境进行融合进而与之交互的技术。这种技术于1990年由波音公司的研究员Tom Caudell提出,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运算能力的提升,增强现实的应用也越来越广,目前常见其应用于教育、培训、医疗、广告等行业。
(二)实现机制
增强现实能够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融为一体,而数字世界的内容涵盖了从图像到视频,从二维图像到三维模型的海量信息。因此对应不同的使用环境有不同的执行方案。
1.基于标记的AR
基于标记的AR是全世界最流行的方法之一,这种机制需要通过摄像头识别特殊的触发标记来实现,而这个标记可以是从二维码到印刷图片的任何平面对象。当摄像机捕捉并识别到触发标记时会在屏幕端呈现出对应的AR内容,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三维模型或一段完整的视频,能够有效地扩展平面内容的传达能力。
基于标记的AR技术常见于与科普类型书籍配套的移动应用。用户只要打开AR应用并将摄像头对准书本上的标记或图片,设备就可以自动识别出对应页面的虚拟信息。图片识别完成后二维的视频或三维动画可以立即开始,并且跟踪到页面上的对应位置。用户还可以移动实体书,看到虚拟世界的内容“粘”在真实的页面表面。
2.基于地理位置的AR
这种技术依赖GPS数据定位系统,集成方向和速度识别来计算用户的位置信息,进而让用户在不同位置体验到对应的AR内容。将增强现实虚拟的内容与特定的地理位置联系在一起,可以为用户实时推送附近的街道、地标等信息或是商业广告。这种技术的经典案例之一就是2016年火爆全球的AR手游《Pokemon GO》,它让玩家在现实世界的不同位置可以捕捉到不同的AR“宝可梦”。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视觉传达的实时性,随时随地提供对应的线下信息。
3.基于投影的AR
投影AR是将数字内容或界面通过投影的方式呈现,并且允许用户与投影进行交互的技术。通过感知真实表面上的光反射差异进行操作判断,特定的变化会触发程序做出相应的反应,但这种方式对现实环境的光照条件有一定要求,限制较大。其最大的優势在于解放了屏幕的狭小空间,将交互范围扩展到任意平面甚至是人体本身,例如美国的Ritot智能投影手表,可以将手臂变成投影的幕布,投射可交互的图片或文字信息,具有极高的用户黏度。
从增强现实的实现机制来看,AR其实就是为真实的物理世界提供了一种更加实时和智能的信息传达方式。它不像虚拟现实一样将现实世界完全隔绝,再创一个独立的虚拟世界,而是增强现实生活的体验,以最易懂和极具视觉吸引力的方式提供信息。
二、增强现实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1.从二维向三维四维发展
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通常在平面内组织文字、图形等二维信息来进行信息传递,而在数字技术和移动端产品飞速更新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也开始寻求更加新颖的方式来吸引用户的眼球。
首先是从传统平面向三维设计方向发展,特别是对于产品相关的设计内容,三维的方式在呈现过程中可以更加真实的还原产品细节特征,视觉上也更加突出。例如在包装设计中,利用三维技术对产品进行建模和材质的制作,可以让用户看到立体化的产品,大大提高了视觉传达的准确性,将最终的设计成果用最接近现实的方式呈现。同时3D模型可以在多平台多终端无缝切换,可以让用户更直观地获取产品的细节信息。
其次视觉传达设计正在融入时间的概念,向四维形态发展。典型的案例如动态电影海报,这种动态海报常见于移动端,从形式上看,相较于传统静态海报更具有用户黏性,用户停留时间更长。从内容上来看,此类动态海报叙事性更强,种类更为丰富,既具备了平面电影海报的质感,又在内容传播量以及呈现形式上继承了“预告片”的优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视觉吸引力。
2.从静态向动态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动态化的设计也被广泛运用于图形、文字的设计中。较之静态的视觉信息,动态的视觉信息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同时传递更多的信息,大大增加了视觉传达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在交互界面的视觉传达上也开始逐步采用动态的表现手法,通过模仿自然的运动规律赋予界面动态交互效果可以给用户带来更愉快和亲切的感受,而在动画中体现更多的‘‘人情味”可以带来更愉悦的用户体验。视觉传达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设计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显然动态的视觉符号相比于静态的平面图形更加夺人眼球,也更能达到传达信息和情感的目的。
(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优势
1.实时可视化
AR技术以实时渲染实时预览为基础,同时他可以与周围环境交互的特性让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视觉信息传达的效率,并且更加直观。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对设计方案的实时呈现上,基于AR技术可以让以往只能通过效果图或概念图才能看到的设计效果提前呈现出来,并且还原真实应用场景的光影细节等效果。例如宜家开发的AR应用,可以将沙发模型在室内环境中实时渲染出来,让用户提前看到家具放在家中的真实场景。
2.补充上下文信息
由于基于标记的AR技术实现较为简单,并且具有实时性强,虚拟信息与标记对象匹配的特性,因而可以为当前的现实对象提供虚拟信息的补充。典型的应用场景例如博物馆的导视和藏品介绍界面,可以利用AR技术避免在展品周围堆砌大量的文字描述,而是将信息和藏品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共存在一个画面中。如用户参观油画作品时,可以通过AR扫描从屏幕端看到这副油画的创作时间、作者生平信息等内容;用户还可以直接与油画互动,获取油画中人物的介绍。此外,用AR补充的上下文信息可以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而非仅限于枯燥的文字说明,如动态表现或是交互的形式都会更加吸引用户的眼球,具有更好的传达效果。
3.身临其境的体验
新媒体的出现让视觉传达进入了读屏时代,这就使得极大比例的信息传达是通过屏幕进行的。但AR技术可以突破这种屏幕传达的局限,完全打开用户的视野,同时解放用户的双手,把虚拟的界面和信息直接融入真实世界。让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边界趋于消失,让它们以全新的方式进行融合,可穿戴设备也是未来的趋势。通过AR科技,将两个世界的精彩融于一体,让用户可以在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自由穿梭。例如想要探索侏罗纪时代的生活,用户可以真正地走在恐龙身边,这种临场感极强的视觉传达方式相比于当前的屏幕阅读效果更好,沉浸感更强,也更能给用户视觉上的震撼。
三、增强现实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
(一)信息的增强
视觉传达设计的目的就是以视觉的方式向用户传达信息,而对于增强现实环境而言,视觉上由传统的平面空间转移到了现实环境中。因此在增强现实环境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现实世界信息的增强,这里的信息并不局限于文本,还包括图片、3D对象、声音等,而存在形式包含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信息的增强一方面指的是对现实世界信息的补充,另一方面则是指传统平面媒介传达无法实现的3D效果,动态效果等,通过运用这些新颖的传达手段吸引用户并提高传达效率。
博物館内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就是其对信息增强的典型案例,AR技术允许用户同时与虚拟和现实的层面进行互动(Va…no,1998)。现实环境的复杂信息得到了保留,并在虚拟信息的加持下重塑,这也是AR技术应用于日常场景的核心优势。例如日本开发的一款AR应用《ARART》让很多博物馆中珍藏的世界名画“活—了起来,通过AR扫描可以让观者看到动画化的画中场景,让蒙娜丽莎眨眼,让梵高的向日葵缓缓凋谢。另一个利用AR技术做视觉信息增强的应用是大英博物馆三星数码探索中心里展示的“献给雅典娜的礼物”,这款APP设计了一个冒险游戏。通过AR的形式将冒险的谜题隐藏在虚拟的内容中,用户在解谜的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这些虚拟内容也在承担着导游的任务,串联起整个游览过程。这样传达的信息会激发观众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让参观变成一场有趣的探险。
这种信息的增强还体现在对于冗杂信息的重新排列上,传统的平面视觉传达信息通常平铺直叙,遵循平面设计的原则,通过对齐、亲密性、对比和重复等手段排列组合图片与文字,达到引导观者视线和传达信息的目的。但在增强现实环境下,这些信息得到了全新的呈现方式,结合交互的手段让信息变成可以选取的虚拟选项卡,从而降低了视觉上的复杂度,以一种非常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例如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就推出了一款移动端的AR应用,游客只需下载就可以访问博物馆提供的额外AR内容,当游客扫描绘画作品时会自动浮现出包含作品各种信息的选项卡,可以从中了解有关绘画、艺术家及其绘画主题背后的更多信息。这种将内容折叠隐藏的方式给了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利,游客能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探索,由被动变主动,并且数字化的信息脱离了枯燥文字的限制,可以以任何更为有趣的形式展开,还可以实时更新,提供与展品相关联的更多内容。
(二)与环境的融合
为了看起来真实,AR对象必须像现实世界中的对象一样,能够与环境自然融合,用户在视觉上才会有沉浸感。场景中的对象,特别是三维对象,需要在物理上给用户足够的可信度才能达到合理的视觉效果。因此,环境中的每一个对象,无论虚实,都要与整体环境相容,以提高用户的沉浸感,减少无关信息的影响,交互设计也要尽可能符合用户在真实世界的行为和反馈。 这种与真实世界的匹配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有固定的锚点
对于固定的AR对象,需要“粘”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点上,比如墙,地板或天花板等。这意味着即使用户处于运动状态下,这些虚拟的物体会停留在它们所处的位置。即使左右晃动手机,桌上的AR杯子也不会跳动,就像它原本就在桌上一样。
2.适当的大小比例
虚拟的AR对象应该与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物体大小成比例,同时虚拟对象也应该与现实对象一样在不同距离的透视下呈现大小的变化。
3.与环境的互相遮挡
如果想让AR的虚拟对象看起来真实就必须遵守遮挡规则,这意味着需要通过硬件以了解现实物体在房间的位置。举例来说,通过AR在房间中放置了一把虚拟的椅子,那么当椅子前有一个桌子的时候,椅子应当被桌子遮挡住。
4.匹配的光照和阴影
与真实世界中的对象一样,虚拟的AR对象需要对不同的光照条件作出不同的响应,如果移动一个物体,那么他的阴影也需要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移动。
5.与现实对象不重叠
虚拟对象永远不应与现实世界的对象重叠,对于飘浮在空中的虚拟对象如气球或飞机同样要避免与空中的实体对象穿插。
6.识别环境
最后一个是最难实现的环境识别,这意味着需要AR技术能够识别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独立对象,例如需要理解哪里有桌子,椅子,书柜以及他们的实际高度位置等信息,进而保证虚拟对象在空间中移动时可以自动追踪真实世界。
由华为开发的AR数字地图就很好的解决了与环境融合的问题。这一项目以敦煌莫高窟为创作背景,通过采集高精度扫描数据重塑了一个虚拟的莫高窟空间,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虚拟内容的叠加。这一技术的实现首先解决了锚点固定和环境的遮挡问题,因为已经有了厘米级别的虚拟莫高窟为基础,再将创作的九色鹿,飞天等形象叠加在上面就可以很好地避免互相穿插产生的违和感。同时这些虚拟形象会与真实世界的光影产生交互,在地面和形象本体上投射真实的阴影效果,在视觉上给观者以真实感。此外这款AR应用还提供了莫高窟的导览系统,当用户行走在观景道路上时,通过屏幕可以看到沿路引导游客行动的一串飞舞的花瓣,动态的花瓣结合实时的光影系统让整个沿路的风景看起来十分唯美,同时也起到了实时导览的作用,让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接收信息。
与环境相融的设计理念其核心目的是在用户不知不觉中叠加AR的虚拟内容,这种内容包含两个层面,一是UI界面,以前文提到的华为AR地图为代表,将传统的文字图形导航界面转换为清晰的AR指引,真正做到了消除人机界面,减轻了用户通过视觉转义接收信息的负担。其二是虚拟的三维对象,当数字化的3D元素与周围真实世界完美融合时,会大大提高用户的沉浸感,信息的传达将更加直接明了,同时这也打开了设计师广阔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千年前壁画上的神兽还是远古时期的恐龙,都可以通过AR的方式让他们走进真实的世界,带给用户震撼的视觉体验。
(三)清晰自然的反馈
由于AR环境可交互的特性,在视觉上的反馈也要做到清晰且易于识别才能正确直观的传达信息,这就包括了内容无歧义、状态可见和显示合理三点要求。
1.到视觉上的直接反馈,例如当用户“抓取眼前的虚拟箱子”,那么得到的反馈一定是与指示相对应的对象产生了“被抓取”的变化,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高亮显示或是用明确的特定色彩提示用户是否选中,用视觉上的变化来提示用户做出了正确的操作。
2.状态可见要求系统时刻清晰的显示当前所处状态,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正确的状态,让用户时刻了解刚完成什么、现在在做什么、接下来要进行什么,比如在加载内容时要提供进度条或Ioading图标提示用户稍作等待,当加载完成要有信息提示“已完成加载”等,给予视觉上的指示可以让用户降低紧张感,提高用户对产品的信心。
3.显示合理则要求以最精炼的呈现方式来传达信息,降低用户焦虑和不安,在读屏时代用户已经被海量的信息轰炸,而AR环境是以现实世界为界面添加信息,因此要尽量避免同时展示大量的消息或其他内容,尽量用图片或3D内容传达信息。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虚拟的AR指示符号以及高亮显示的按钮来引导用户操作,并且在用户采取行动后给予及时的反馈,这种反馈可以是动画形式或是结合声音与振动反馈一起的多感官传达,可以更好地达到信息传达的效果。例如在航天领域,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帮助宇航员在非航天环境下练习维持空间站的工作。使用AR眼镜,工作人员可以脱离枯燥晦涩的工作手册,转而接收更加视觉化的工作指导。NASA推出的AR应用“Project Sidekick”使用HoIoLens提供虚拟的插图和指令来帮助机组成员执行复杂的任务。在AR眼镜的帮助下,工程师无需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纸质的说明书,而是可以看到部件的虚拟模型覆盖在真实的组装部件上,还可以看到具体的执行流程和操作说明,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工程师用更少的时间理解设备和应对任务。
结论
增强现实技术解放了被屏幕束缚的视觉空间,将整个现实世界作为传达信息的界面,让虚拟和现实世界完美整合在一起,同时其可交互的特性让信息的传达变得更加自由和智能。并且如文中所说,视觉传达设计正在向着四维化,动态化,多感官传达的方向发展,而这些恰恰都是增强现实技术所擅长的领域,虚拟的数字内容可以完美地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达,并且具有空间的三维和时间的四维属性,可以很好地为现实世界补充信息且AR形式的视觉信息传达更有临场感,沉浸感更强,更具有视觉吸引力。在增强现实环境下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增强”的信息的传达效果,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避免单纯的形式更替,其次在视觉上要保证一定的可信度,与真实世界相匹配,最后在交互层面要达到直观清晰的传达效果。视觉传达是以视觉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在增强现实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设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全新的方式和高度改变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罗颖.基于增强现实的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华中利技大学,2012
[2]何朝杰,彭韌,张雪.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9,32 (01):100-101
[3]高凌霄.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3 (02):251
[4]邱雅慧.关于媒体融合的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J].设计,2015 (19):84-85
[5]Berfin Ayhan. Building an AR Experience:8 UX Principles Y0u ShouldConsider hIIps://mediummuzli/building-an-ar-experience-8-ux-principles-you-should-consider-a674ebOedab0,Nov 9,2017
[6]张开源.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 (02):170
[7]姚风.视觉与实景的碰撞—— 新媒介中的艺术再现[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 (08):23-32
[8]张慧姝,卜泓超,李万明.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应用的预测及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 (09):41- 43
作者:刘明宽
相关文章:
手绘运用于工业设计论文02-17
手绘运用于工业设计论文提纲02-17
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论文02-17
平面构成运用于动画设计论文02-17
心理教育运用于语文教学论文02-17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护理专业论文02-17
高职英语教学激励机制运用论文02-17
体验营销运用于房地产论文02-17
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02-17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