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介入

关键词: 栓塞 下肢 动脉 发病

联合介入(精选十篇)

联合介入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中男15例,女9例;单侧肢体23例,双侧1例,共25肢;年龄46~75岁,平均57.75岁。本组病例发病至手术时间均超过1个月,其中30 d~3个月内就诊者18例,3个月以上者6例,术前均经彩色B超或MRI检查确诊栓塞部位[2]。其中髂动脉至股浅动脉7例,股浅动脉至腘动脉17例。原发和伴随病变:继发于风湿性心脏病6例,心房纤颤9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6例,不明原因者4例。临床症状:(1)均有突发的下肢持续性剧痛病史,均曾于不同时期、经不同医院行保守治疗,就诊时仍残留严重持续性疼痛。(2)患肢皮肤不同程度变白或紫色斑块。(3)栓塞部位以下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4)16例患侧肢体皮肤感觉异常且低于栓塞平面以下。

1.2 方法

手术于介入中心(导管室)进行。首先常规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栓塞情况,然后行取栓术。取患肢腹股沟纵行切口约5~7 cm,分离出股动脉后,沿血管纵向切开长约1 cm,轻柔地将切口附近血栓拉出,而后用4、6号Fogarty取栓导管上下拉取血栓,必要时可在DSA监视下插管,观察切口处喷血情况,血管侧壁钳夹闭切口,允许血流通过后,插入穿刺鞘管,DSA下造影,了解取栓后血管通畅情况,对于残留附壁血栓和血管切口处喷血不理想者,经鞘管置导丝,用合适球囊扩张相应部位,对于膝下小动脉,应用0.014~0.018的微导丝分别选入胫前、胫后、腓动脉,采用DEEP球囊扩张,扩张后造影,动脉显影良好后,动脉内置麻醉用导管,缝合切口,术毕。术后均通过硬膜外导管接输液泵给予尿激酶10 000IU/h与罂栗碱10 mg/h交替持续灌注72 h,同时全身肝素化(500~800 IU/h)。拔除硬膜外导管后改口服抗凝药物华法令维持

2 结果

24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未出现肢体进行性坏死,4例术前有趾端坏死者,术后截除后愈合。3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均经非手术治愈。术后随访1~2年,3例出现再栓塞,因就诊及时,单纯取栓治愈。2例有轻度间歇性跛行,未要求进一步处理。其他患者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

急性动脉栓塞起病多急骤,发展迅速,一经诊断,必须立即采用有效治疗,目前认为最佳手段是手术[3,4],手术时机越早越好。

但临床中常有很多患者因多种原因没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到血管外科就诊时发病已经很长时间,存在严重肢体疼痛等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差。早期患者手术取栓效果好,而对于中晚期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尚无比较理想、较成熟的治疗方法[5],特别是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单纯手术取栓效果较差,处理不当易导致截肢。有报道认为手术治疗加用溶栓、抗凝治疗效果较好[6],也有报道认为手术治疗效果较好[1,7]。对于已有严重肢体坏死者,则必须行截肢术。对于患肢虽然没有大范围坏死,但已存在严重肢体疼痛或已合并远端局部足趾坏死,如不及时治疗势必导致截肢的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往往比较棘手。

3.2 影响中晚期动脉栓塞取栓治疗效果的原因分析

(1)Fogarty导管盲插取栓,因血栓与内膜粘连或动脉扭曲狭窄易造成取栓不彻底,易继发血栓形成,再堵塞机会较高。(2)强行取栓可造成血管内膜翻脱、损伤较大,也易继发血栓形成。(3)因血栓机化、合并动脉硬化等因素,Fogarty导管头端进入困难,特别是腘动脉以下血管。(4)不能解决合并的动脉硬化狭窄。

3.3 介入手术联合方法解决的问题

(1)取栓后,应用球囊扩张可以使血管内残余血栓良好贴壁,保证管腔通畅,降低再堵塞几率。(2)对于合并动脉硬化,残余动脉狭窄的,取栓后可以使用各种球囊进行PTA治疗。(3)在DSA影像支持下应用微导丝可以通过取血栓导管不易通过的血管,必要时可扩张后再次取栓,开通远端小动脉,创造良好流出道,维持远期通畅率。(4)取栓后可以即时使术者直观地了解手术效果。(5)诊断与治疗同时进行,缩短了诊治时间。

3.4 治疗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点

取栓时,切忌强拉硬拽,导致内膜剥脱,如果导致内膜剥脱,术中即可出现动脉闭塞,或者术后闭塞或血栓形成[8]。治疗顺序:先取栓,再球囊扩张,必要时再取栓。因造影剂和动脉术后再通都会对肾功能造成影响,故术后应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术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9],应早期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以早期治疗,必要时切开减压,可减少小腿部肌肉、神经、血管的损伤。建立膝下良好的流出道很重要,否则取通的动脉容易很快阻塞。病程较长,存在严重肢体疼痛,估计取栓困难的中晚期动脉栓塞是联合手术的适应证,本组病例病程都在1个月以上。建议术后局部动脉持续药物灌注:尿激酶可以广泛分布于下肢的动、静脉内,解决残存血栓;罂栗碱使血管维持在扩张状态,增大血流量,改善肢体供血供氧,减少血流淤滞,降低再发血栓机会[10]。

随访3例出现再阻塞原因:2例合并房颤,考虑再栓塞;1例术前合并动脉硬化,术后再阻塞时彩色B超示动脉硬化狭窄,考虑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叶建荣,符伟国,蒋俊豪.取栓加溶栓联合治疗中期动脉栓塞[J].中华外科杂志,1994,32(3):152-153.[1]YE JR,FU WG,JIANG JH.Treatment of middle stagearterialembolism though both Forgarty catheter embolectomy and directly pouring thrombolytic agents into artery[J].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1994,32(3):152-153.Chinese

[2]GU YQ,TONG YS.Study of the angiogram characteristic of bi-lateral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2003,23(3):165-166.Chinese

[3]EARNSHAW JJ,WHITMAN B,FOY C.National audit of thrombolysis for cute leg ischemia(NATALL):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rly outcome[J].J Vasc Surg,2004,39:1018-1025.

[4]ELIASON JL,WAINESS RM,PROCTOR MC,et al.A national and single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treatment of acute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J].Ann Surg,2003,238:382-389.

[5]ZHANG XJ,LI JH,HUANG M.Treatment experience of middle and last stage arterial embolism in lower extremity[J].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5,17(2):91.Chinese

[6]黄道景,龚凯,范跃祖.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症综合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2):131-133.[6]HUANG DJ,GONG K,FAN YZ.[J].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acute arterial embolism of lower limb.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3,13(12):131-133.Chinese

[7]BELLO YM,PHILLIPS TJ.Recent advances in wound healing[J].JAMA,2000,283:716-718.

[8]YU KM,WAN SY,YU CJ,et al.Analysis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fogarty catheter embolectomy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embolism[J].Chinse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of Medicine,2005,28(8):27-28.Chinese

[9]TAN Z,XIE YL,WU Y.Analysis on curative effect of fogarty catheter embolectomy for arterial embolism in extremity[J].Central China Medical Journal,2007,31(3):173-174.Chinese

老年复合心血管病的联合介入治疗 篇2

【关键词】心血管病; 治疗; 方法

【中图分类号】R33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51-021

患者的选择原则

1.1明确诊断为复合心血管病的患者,经心内、外科医生联合评价,所患心血管病中的2种或以上疾病同时存在介入治疗适应证,如冠心病合并需要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心律失常和或需要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

1.2复合心血管病患者所患的某种心血管疾病具有外科手术指征存,但患者存在外科手术禁忌证或者拒绝外科手术治疗,同时介入治疗可以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效果,可考虑联合介入治疗来改善病情,延长生命,如左主干病变合并需要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1.3患者及家属同意接受联合介入治疗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经过严格的术前讨论,评价患者整体病情和器官功能状态,预计能够耐受联合介入操作过程中超过常规剂量的造影剂和X射线辐射量。

2选择联合介入策略的原则

2.1经心内、外科医生联合评价,患者无联合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2.2术者或术者所在的心脏介入中心具备能够连续完成术前拟定的全部介入操作的手术班子和设备。

2.3术前,由参与联合介入治疗的手术班子成员拟定个体化联合介入操作顺序,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减少整个手术过程中的鞘管、导管和导引钢丝数量;尽可能避免重复操作,争取做到前一次操作更利于下一次操作的进行;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造影剂用量和缩短透视时间。

2.4术前针对每个患者制定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防治预案:包括紧急静脉给药抢救、电除颤、急诊外科手术、急诊起搏器植入或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等。

联合介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 男31例, 女12例, 年龄在45岁~78岁之间。43例患者中34例经胃镜病理活检, 其中鳞癌27例, 腺癌3例, 移行细胞癌4例;其余9例经钡餐造影检查诊断。食管癌重度狭窄25例, 食管癌形成瘘14例 (食管癌并气管瘘5例, 食管癌并纵隔瘘9例) , 食管癌术后狭窄复发4例。狭窄处钡餐透视下直径在0.2 cm~0.9 cm之间, 狭窄长度在1 cm~10 cm.

1.2 方法

所用支架为国产镍钛合金带膜支架, 支架长度据病变长度而定 (常用规格8 cm、10 cm、14 cm) , 一般长于病变约3 cm~4 cm, 直径在16 cm~22 cm, 两端轻度膨大呈喇叭口状。术前肌注山莨菪碱15~20 mg及强痛定2 m L, 1%利多卡因10~20 m L对患者口咽部进行雾化麻醉后, 在口部放入开口器。我们在东芝500 m A或800 m A数字胃肠机下, 插入导丝或食管扩张器, 从导管内注入稀释的复方泛影葡胺进行造影, 确定病变的上、下界和狭窄程度及瘘口的位置。根据狭窄程度和范围选择支架, 支架下端超出病变1.5 cm~2 cm以上, 确认无误后方才缓慢释放支架推送器外套管, 内支架就留置在病变理想的位置, 然后撤去推送器和导丝, 口服温钡剂或复方泛影葡胺了解支架初步膨张情况或堵瘘情况。在释放支架的43例患者中, 其中15例患者术前或术后1周给予不同剂量化疗, 采用Seldinger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化疗, 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肝功、肾功、血常规。器械采用介入导管系统, 所用药物卡铂或顺铂, 5-Fu, 丝裂霉素, 阿霉素或表阿霉素, 联合用药, 剂量根据公斤体重和患者情况而定。介入术后送入病房观察, 给予水化和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处理。

2 结果

43例患者共下44个支架, 均一次成功, 1例患者支架置入3个月后因饮食不当, 支架移位在狭窄口下, 方才加接1枚支架。其中15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前或置入后1周又行介入化疗, 内支架置入后即刻口服造影剂, 造影剂均顺利通过狭窄段, 狭窄段不同程度地扩张。9例食管纵隔瘘者未见造影剂再溢至纵隔, 5例食管癌气管瘘患者未再见造影剂流向气管, 患者不再呛咳, 术后定期行食管钡餐透视监视支架扩张情况和是否有移位情况。其中化疗组肿瘤生长相对较慢, 肿瘤组织覆盖支架口的时间相对较晚, 患者后期疼痛较单纯内支架置入稍轻, 患者能进食, 患者体质明显恢复。

3 讨论

食管患者后期肿瘤组织造成吞咽困难, 食管恶性狭窄和瘘是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胸部感染, 器官受累等并发症致死的主要原因[3],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使患者生存期大大缩短。临床外科手术不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 常常是采取姑息性治疗, 而内支架介入治疗和住院时间较短, 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经能为一般收入阶层的家庭所接受。

国产内支架顺应性好, 释放能准确到位。国产内支架由镍钛合金编织, 具有温度记忆性, 有良好的纵向顺应性和横向自膨性, 在人体内恒温环境下, 其横向回复力对食管组织产生持续柔和的扩张作用;国产内支架压缩性好, 材料的脆性小柔韧性能好, 易压缩放入推送器内, 弹性佳释放后回复好;透视下可见度高, 到达所属部位后易定位, 被覆与组织相容性好的薄膜, 在涂过石蜡油后相对光滑, 容易推送释放。支架两端呈喇叭口状, 置入后一般不易移位, 安全可靠。自膨式被膜支架到位释放后能很好地堵住瘘口, 可以有效地防止纵隔或肺内继续感染。

对于狭窄过重的患者, 在实施球囊扩张时, 由于癌组织脆性较大, 易出血, 所以不宜强行硬行扩张, 一般扩张到直径1 cm~1.2 cm左右以能通过推送器即可。利用支架自膨性可缓慢膨胀能使患者疼痛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对于疼痛敏感的患者可肌注强痛定50~100 mg, 术后嘱患者禁止早期进食固体食物和过冷食物, 防止剧烈呕吐。否则, 因为带膜支架表面光滑, 膨胀并非完全, 容易造成移位。

支架置入术后一段时间, 患者情况得到好转, 在适当的时机, 为防止肿瘤组织的扩散, 抑制肿瘤组织生长, 我们对患者进行经股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常规术前准备后, 采用Seldinger技术, 对于下段狭窄者, 选择胃左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分别造影, 在高分辨X线电视监视下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下进行灌注化疗, 对于组织类型为鳞癌类采用DDP+5-Fu+ADM;对于组织类型为腺癌类常用5-Fu+ADM (或e ADM) +MMC.我们对于上段食管癌有时在放入支架前先化疗, 因为支架置入后患者声音嘶哑, 疼痛以及咽部干燥不适特别明显, 尤其支架上口位置高时, 有时甚至下咽疼痛、困难, 主张化疗结合放疗为主

内支架对食管癌中后期肿瘤组织造成食管恶性狭窄和瘘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治疗方法[4], 使狭窄开通, 瘘得到堵塞, 感染得以预防和控制, 患者饮食改善, 体质恢复, 生活质量提高。适时配合动脉介入化疗, 副作用相对较小, 经济费用相对低;操作简单, 痛苦小, 安全有效, 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采用, 值得推广。对于经动脉血管介入性灌注化疗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时进行, 或者支架置入后配合放疗

参考文献

[1]崔进国.中晚期食管癌的介入治疗[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6, 3 (2) :92-95.

[2]韩新巍.科学进行食管癌和食管胃连接部病变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5, 14 (2) :113-115.

[3]曹然, 朱彬.微创临床介入放射治疗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5-7.

联合介入 篇4

关键词胃底贲门癌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复方氟尿嘧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1年1月一2005年12月我院共收治晚期胃底贲门癌患者126例,最后完成2次介入治疗患者67例。男46例,女21例。年龄29~78岁,平均56岁。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为腺癌56例,鳞癌10例,鳞腺癌1例。入院前进行CT、B超及相关生化检查,其中4例为术后复发。67例中48例患者有腹腔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2例有其他脏器转移,其中肝转移6例,肺转移5例,腰椎转移1例。首诊时所有患者均无手术根治机会。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营养支持、经胃左动脉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和复方氟尿嘧啶口服液口服。用Seldinger穿刺法,经股动脉穿刺行至胃左动脉灌注化疗,如有转移同时给转移灶相应血管栓塞。栓塞剂使用38%碘化油及明胶海绵。化疗药物使用顺铂(PDD)60~80mg,丝裂霉素(MMC)10~12mg,阿霉素(ADM)60—80mg,及5~Fu 1.0~1.5g。2次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1.5个月。67例中行4次治疗者6例,3次治疗11例,2次治疗50例。所有患者于第3次介入术后2周口服复方氟尿嘧啶口服液10ml(含氟尿嘧啶40mg、人参多糖80mg、豆磷脂200mg),每天2次,连服8周,休息1—2周,重复使用。

观察方法:本组病例术后均行系统跟踪观察,所有病例于术后1、2、6、12、24个月分别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AFP、CEA、Cal99、Cal25及CT、x线钡剂造影检查,对肿瘤发展情况作对比观察。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Muller标准评价疗效(原发病灶大小改变;局部淋巴结改变;转移灶的控制情况;生存期)。①CR:病灶完全消失;②PR:部分反应,缩小率≥50%;③SD:稳定,病灶缩小<50%;④PD:进展,病灶>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临床疗效(CBR)根据FDA标准进行评价,需观察的指标:疼痛程度、止痛药消耗量、行为状态评分、体重改变,有效者为至少一项改进持续4周以上而其他几项均无恶化。

结果

本组经胃左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后疗效观察,见表1。

1个月以后复查,除8例临床症状无改善外,其余5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改善。表现为食欲增加,吞咽困难症状减轻或消失,体重增加,钡餐检查贲门狭窄程度减轻,贲门胃底软组织肿块缩小等。缩小50%以上者21例(31.3%)。本组病例1年生存率为76.1%(51/67),2年生存率为61.2%(41/67)。

不良反应: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化疗反应症状,给予静推恩丹西酮后3~5天症状消失;36例出现上腹疼痛、发热;有3例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经用止血药对症处理后出血停止;8例出现粒细胞减少,皮下注射粒升素2~3日后恢复正常。

讨论

近年来,介入治疗对晚期胃底贲门癌的疗效已得到肯定,其作用机制如下:胃底贲门癌因其肿瘤供应血管主要来源于胃左动脉供血。经胃左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短期内可使肿瘤组织内有效药物浓度明显增高,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导致肿瘤细胞坏死和损伤。同时,局部用药明显减轻了化疗药物的全身不良反应,有效地保护人体重要器官如肝脏、肾脏的功能。用38%碘化油及明胶海绵栓塞胃左动脉后,可造成肿瘤组织供血急骤减少,严重缺血、缺氧而致大部分肿瘤细胞死亡。我们体会,在灌注化疗时,宜将导管头置于腹腔动脉开口处,而栓塞治疗时,将导管进入胃左动脉,可保证临床疗效最佳。

联合介入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2 01 2年在我院经妇科检查结合盆腔彩超及盆腹腔CT检查确定行腹腔镜探查, 术中活检确诊为晚期盆腔恶性肿瘤 (Ⅲ~Ⅳ期) 女性患者181例, 均因盆腹腔广泛转移无法行彻底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卵巢癌85例 (47.0%) , 原发腹膜癌22例 (12.2%) , 子宫内膜癌18例 (9.9%) , 输卵管癌16例 (8.8%) , 复发卵巢癌14例 (7.7%) , 乳腺卵巢转移癌12例 (6.6%) , 胃肠道转移癌8例 (4.4%) , 结肠癌6例 (3.3%) 。

1.2 方法

初始化疗方案根据肿瘤分类制定:卵巢生殖细胞肿瘤采用平阳霉素+顺铂+足叶乙甙 (BEP) 方案, 余肿瘤均采用紫杉醇或多西他赛+顺铂 (TP) 方案。术中取病灶行快速病理确诊后, 向腹腔内注入顺铂40mg及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1 500ml。术后第二天行介入栓塞:局麻, 经皮行股动脉穿刺, 在1250m A X光机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 把动脉导管直接插入子宫动脉或肿瘤供血动脉, 将顺铂 (剂量根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70mg/m2, 一部分术中注入腹腔内, 剩余量进行栓塞) 分别注入双侧子宫动脉或肿瘤区血管内, 并用栓塞剂碘油栓塞, 如肿瘤血管较细无法栓塞, 可直接将药物注入双侧髂内动脉后用明胶海绵栓塞。化疗2~3d为1个疗程, 化疗结束3周进行评估, 若无法手术再行腹腔联合静脉化疗1个疗程。再次腹腔化疗时, 在B超引导下穿刺腹腔置管, 经软管滴注温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液约1500ml, 待尿量>1 00ml/h时滴注顺铂, 最大剂量不超过1 20mg/次, 同时滴注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应用顺铂前30分钟静脉滴注硫代硫酸钠注射液。腹腔内共滴注温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液2500~3500ml, 滴注过程中专人守护, 患者若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予对症处理, 余化疗药物经静脉输入。7例 (3.9%) 行二次介入栓塞, 其中复发卵巢癌3例, 卵巢癌2例, 乳腺卵巢转移癌1例, 结肠癌1例。

1.3 疗效评价指标

所有病例治疗1~3个疗程后3周行妇科检查, 双合诊查盆腔肿瘤活动度好转情况、与周围组织分界改善情况, 三合诊查子宫直肠凹增厚及不平、结节减轻或消失、包块与周围盆底组织固定好转情况。结合盆腔彩超或CT及肿瘤细胞减灭术中探查结果, 按2000年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 ,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疾病稳定 (SD) 、疾病进展 (PD) 四类, 用最大径线总和替代面积总和 (即单径线标准) , 具体为:所有病灶消失为CR;病灶未完全消失, 最大径线总和缩小30%以上为PR;介于PR和PD之间为SD;病灶最大径线总和增加20%以上或出现新病灶为PD[1]。有效=CR+PR+SD。

2 结果

2.1 不同晚期盆腔恶性肿瘤疗效

表1显示, 患者治疗有效率达96.1%, 以PR、SD者居多;不同晚期盆腔恶性肿瘤疗效也以PR、SD者居多, 但原发腹膜癌和输卵管癌除外 (以CR、PR者占多数) 。

2.2 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1 68例 (92.8%) , 其中轻度骨髓抑制136例, 中度抑制32例, 均应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后好转;消化道反应148例 (81.8%) , 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给予补液加强支持治疗后好转, 均未发生严重的电解质紊乱;36例 (19.9%) 出现下腹隐痛, 不伴腹泻、发热等盆腔炎症状, 予抗菌药物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2.3 随访结果

137例 (75.7%) 经治疗达到了优化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 (残余病灶<1cm) , 余病例未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 (残余病灶>1cm) , 术后根据肿瘤分类、临床期别及病理结果给予有效化疗方案, 继续治疗8~12个疗程。生存期达3个月3例 (1.7%) , 1年2 7例 (14.9%) , 2~4年93例 (51.4%) , 5年5例 (2.8%) , 5 3例 (2 9.3%) 失访。

3 讨论

表1显示, 不同晚期盆腔恶性肿瘤中以生殖系统肿瘤疗效较好, 解剖显示输卵管、卵巢的部分血供来源于子宫动脉的上行支, 介入栓塞治疗时导管直接插至子宫动脉或肿瘤供血动脉, 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区, 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大大提高, 杀伤力大, 注药后用栓塞剂堵塞肿瘤供血动脉, 使肿瘤区缺血、缺氧、坏死, 肿块明显缩小。因此, 经介入栓塞治疗后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改变, 为晚期肿瘤患者创造了手术机会, 同时为行彻底肿瘤细胞减灭术打下了基础, 明显提高了短期生存期。本组7例 (3.9%) 行二次介入栓塞, 这类病例术前需治疗2~3个疗程后才有手术机会, 术中能够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该组病例在首次探查中均存在病灶与周围脏器紧密粘连无法去除或去除不彻底情况, 经该治疗后施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我们体会到:种植在肠管、膀胱等重要脏器上的病灶术前固定不易分离, 介入栓塞后肿瘤组织变糟脆, 容易从这些脏器表面剥离, 说明介入栓塞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彻底性, 同时也保留了膀胱、肠管、输尿管等子宫邻近脏器的完整性, 并且减少了术中出血, 为术后治疗奠定了基础。

卵巢肿瘤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播散和种植转移, 腹腔化疗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表面, 局部药物浓度增加并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腹腔化疗中顺铂作用于肿瘤细胞中心, 且腹腔内注药后腔内药物浓度为静脉给药的2.5~8倍。因此, 对于满腹腔及膈肌上粟粒样转移灶通过手术是无法切除的, 经过1~2次腹腔化疗后病灶可完全消失。高丽珍等[2]研究发现, 中晚期卵巢癌减瘤术前或术后应用顺铂、多西他赛序贯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较单纯静脉化疗效果好, 治疗组复发率、无病生存期及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药理学研究证实, 多西他赛与铂类抗癌药物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被广泛应用于转移性或局部晚期卵巢癌的静脉化疗[3]。

综上所述, 介入栓塞联合腹腔化疗可以缩小晚期盆腔恶性肿瘤范围, 为行彻底肿瘤细胞减灭术打下了基础, 从而提高患者预后。有研究[4]间接证明, 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

参考文献

[1]Therasse P, Arbuck SG, Eisenhauer EA, et al.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J].J Natl Cancer Inst, 2000, 92 (3) :205.

[2]高丽珍, 高峨嵋, 白云飞, 等.顺铂、多西他赛序贯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在中晚期卵巢癌围术期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 24 (8) :36.

[3]李冰.多西他塞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38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9) :127.

联合介入 篇6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多弹头射频技术,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早期肝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根治,但中晚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已难以奏效。中晚期肝癌目前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姑息治疗。姑息治疗又以综合疗法为大家所认可[1]。我们对120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多弹头射频技术联合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技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湖南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240例,年龄21~67岁,平均51.2岁,其中男141例,女99例。所有患者均经CT、AFP、肝穿刺活检综合确诊为中晚期肝癌,肝癌细胞均无肝外其他脏器转移情况。肿瘤最大直径为15cm,最小直径为4cm,平均直径为7.8cm,单发肿瘤167例,多发肿瘤73例。199例患者自觉疼痛,33例患者需药物止痛,患者大多有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症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数量、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肿瘤大小、位置、血供状况。行门静脉造影明确门静脉受累情况。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化疗药物为:顺铂、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等选择搭配应用,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2]。根据肿瘤大小、肝动脉情况等对患者进行多次化疗栓塞治疗,至少3次以上。观察组患者在采用上述介入治疗结束2周后,再予以多弹头射频消融技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术后毒副反应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4周行CT检查,以观测肿瘤大小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随访检测AFP值。术后随访1年,统计患者1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中晚期肝癌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疼痛。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观察组患者由术前的99例疼痛变为术后32例有疼痛,对照组患者由术前的100例疼痛变为术后的45例疼痛;观察组62例乏力消失或减轻,77例患者食欲增加、精神好转、体重增加。对照组有42例患者乏力消失或减轻,55例患者食欲增加、精神好转、体重增加。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更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AFP检测结果比较

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AFP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术后AFP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肿瘤大小变化结果比较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肿瘤大小平均值,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术前术后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不良反应

介入术后患者主要有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等表现,1周后消失。多弹头射频术后患者主要有发热、肝区痛等,对症处理后均消失。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统计: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81.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癌中晚期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给患者的生存质量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且其生存周期短。有效的改善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的存活时间,是中晚期肝癌治疗的主要目的。综合疗法的效果已被广大医师及患者所接受。本组研究中采用的多弹头射频治疗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均为临床证实有效的中晚期肝癌治疗方法。多弹头射频技术采用物理疗法,使肿瘤组织局部处于高温状态,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该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后将多极探针定位在肿瘤组织处,通过射频输出能量,探针的温度升高,导致肿瘤组织处的温度也同时升高,达到50~90℃,在该温度下肝组织细胞形成液化灶,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3,4]。该方法单独使用时,对较大的肿瘤组织效果不理想,很难将肿瘤彻底杀灭[5]。而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技术则通过对肿瘤组织的血供血管进行封堵及注入化疗药物,而达到肿瘤细胞缺血性及化学性坏死,杀灭血管内的肿瘤细胞。很多临床血管造影资料显示,当肝肿瘤组织直径>2 cm时,其肿瘤的血供大多以肝动脉为主多血管为辅的供血模式,造影可见丰富的肿瘤滋养动脉,肿瘤滋养动脉分成多支进入肿瘤组织,形成新生肿瘤血管,通过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技术将化疗药物和栓塞物质送入肝动脉后,可造成大部分多血供肿瘤瘤体缺血而坏死。这两种方法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增强了彼此对肝癌细胞的杀灭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肝癌的介入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6(3):175.

[2]Nonami T,Isshiki K,Katoh H,et a1.The potential role of postoperativehepatic artery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igh-risk hepatomas[J].Ann Surg,1991,213(3):222.

[3]张智坚.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8):465.

[4]平定,苗毅.肝脏肿瘤射频灭活的研究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2003,11(3):23.

联合介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4年6月一2014年12月内所有收治的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患43例。其中男性23例、女20例;年龄为33~67岁,平均年龄(56.1±8.5)岁,Child-Pugh改良分级情况:A级23例,B级12例,C级8例。全部患者检查结果均符合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会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病灶直径2~12 cm。

1.2 基本方法

1.2.1 超声引导无水乙醇介入治疗

治疗仪器选择:采用菲利普(Phlilps)HDI 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1],普通探头,3.5 MHz。18G活检针,21G无水乙醇穿刺注射针,针长为15~20 cm。

患者平仰或左侧卧位。超声定位后常规消毒,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深达肝包膜。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由探头侧方进针针行走方向与探头波束[2]在同一平面。缓慢注入无水乙醇,病灶即呈弥漫性增强回声。注射完毕将针缓慢退至肝包膜下,再次注入少量利多卡因封闭肝包膜,拔针。注射量按回归方程Y=2.885χ(当肿瘤直径<5 cm时),Y=1.805χ(当肿瘤直径>5 cm时)计算(χ为肿瘤最大直径,单位为cm;Y为注射乙醇量,单位为mL),每周注射2次,<5 cm的肿瘤结节4~6次为1疗程,>5 cm肿瘤结节以6~0次为1疗程[3]。

1.2.2 中医中药结合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肝癌的主要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导致最终结而成积。因此,本实验中中医联合治疗应该从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癖、利湿逐水四方面进行治疗[4]。具体采用选药及作用参加表1。

1.3 疗效判定与治疗后随访

通过联合治疗后本组患者肿瘤缩小为原来大小的60%(含)以下为有效;缩小程度不足40%的为显效;肿瘤大小未见明显变化的无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通过实验室检查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并对治疗前后AFP阳性率进行记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AFP阳性率对比

见表2。

2.2 患者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变化情况

见表3。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后有24例患者出现了(66.7%)轻发热,发热情况持续3d左右;19例(52.8%)病患出现黄疸,通过1~2周的针对性治疗恢复正常;2例肝包膜下小血肿,3周后血肿自行消失。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无水乙醇介入治疗时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患处灼烧腾涌,该疼痛随着介入治疗的结束而缓解或消失。

2.4 治疗后3年内患者生存率情况

经过超声引导无水乙醇介入联合中药治疗的肝癌患者通过对其跟踪随访发现术后1年生存率为83.72%(36/43),2年内67.44%(29/43),3年内30.23%(13/43);死亡3例(术后5个月内)。

3 结论

3.1 无水乙醇介入治疗肝癌情况

通过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直接介入癌变组织可得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该制剂应用于癌变组织内注射药物的治疗方法时具有价格低、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明显、创伤小[5]等特点。研究结果还表明,该方法具有提高患者免疫能力[6]的功效

3.2 中药治疗肝癌的治疗情况

本实验中中医联合治疗应该从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癖、利湿逐水四方面进行治疗。扶正培本剂具有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缓急止痛之功效;清热解毒剂具有泻火凉血,行疲通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清热解毒、除疹、截疟之功效;活血化癖剂具有消除肿瘤、抑制肿瘤扩散、增殖之功效;利湿逐水剂具有利水渗湿,清肺排脓,健脾止泻之功效[7]。通过四种药剂针对不同证型的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诱导癌细胞凋零及破坏癌细胞组织构成的作用。

3.3 无水乙醇介入联合中药治疗简述及效果

本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无水乙醇介入及中药联合治疗发现该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肿瘤平均直径明显减小(P<0.05),AFP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与沈聪龙等[8]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无水乙醇量化注射介入联合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治疗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无水乙醇介入注射联合中药治疗肝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患43例,对其进行无水乙醇注射结合中医中药治疗,观察相关指标。结果 通过无水乙醇介入及中药联合治疗发现该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肿瘤平均直径明显减小(P<0.05),AFP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无水乙醇量化注射介入联合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水乙醇介入,中药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参考文献

[1]张秀玲.子宫肌瘤超声引导注射无水乙醇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效果观察阴.吉林医学,2014(26):5894.

[2]周岱翰.肿瘤治验集要[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8

[3]张念华,陈高峰,史清华,等.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10(2):72-75.

[4]郝明志,陈武进,林海澜,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42(34):4-7.

[5]魏燕,陈坚,高巍然,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21(3):91-92.

[6]许小平,梁博,刘水清,等.应用透明质酸钠减轻无水乙醇介入治疗肝癌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4):315-316.

[7]王睿林,王立福,王仲霞,等.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J].传染病信息,2012,24(3):189-192.

联合介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均得到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 (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内病灶穿刺或颈部淋巴结活检) 。治疗时均失去手术时机不能手术或因个体原因不愿手术的患者, 其中鳞癌15例, 腺癌18例, 小细胞肺癌1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顺序

若局部病灶较重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 气管受压, 导致气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者采取先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2个周期后再全身化疗2~4周期, 若局部症状略轻不至于出现上述急症且出现全身血行转移则采取先全身化疗2个周期后介入2~3次后再次全身化疗2个周期。

1.2.2 全身静脉化疗

小细胞肺癌一般采用EP方案, 顺铂75mg/m2第1天, 依托泊苷100~120mg/m2, 第1~3天, 21d为1个周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NP方案 (NVB75mg/m2第1、8天, DDP75mg/m2第1天, 21d为1个周期) 、PG方案 (GEM1000mg/m2第1、8天, DDP75mg/m2第2天, 21d为1个周期) 、TP方案 (PTX175mg/m2第1天, DDP75mg/m2第2天, 21d为1个周期) 。

1.2.3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 将5~6F普通造影导管选择至支气管动脉行DSA血管造影, 观察病变区供血情况及支气管动脉走行特点, 在引入5F Cobra导管选择进入肿瘤供血支气管动脉, 给予灌注化疗, 灌注药物: (1) 顺铂60~100mg或卡铂400~600mg; (2) 丝裂霉素12~20mg; (3) 表阿霉素40~60mg; (4) 5-氟尿嘧啶1~1.5g。不同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遵循个体化原则, 选择以上3种药物联合使用, 药物的量根据肿瘤大小, 病人一般状态及心、肝、肾功能情况而定。

1.2.4 肺癌血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支气管动脉并非肺癌的唯一供血来源。Jardin等[1~2]临床证实胸廓内乳动脉是部分肺癌的主要血供, 甚至有些病例是唯一血供。而且它与胸部许多动脉存在吻合支;刘日洪[3]等发现肺癌供血内乳动脉占41.7%, 肋间动脉占10.0%。在肺癌介入治疗中, 尽量寻找异位供血动脉, 分别进行治疗, 是提高其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支气管动脉供血不明显或造影未发现支气管动脉患者意义更大。

2 结果

患者经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与消失, 其中32例原有临床症状消失, 占71% (32/45) , 按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8例, 部分缓解17例, 无变化15例, 进展5例。有效率 (CR+PR) 55%, 1年生存率为75%, 近中期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有待随访总结。

3 讨论

肺癌为常见恶性肿瘤, 约有3/4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 失去了手术机会。尽管新的化疗药物不断推出, 但由于在化疗理论上没有较大的突破, 疗效提高极有限。肺癌组织的血供主要来自支气管动脉[4],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新途径。有研究表明, 动脉灌注时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较静脉给药高2~6倍, 而局部药物浓度增加1倍, 其杀灭肿瘤细胞量可增加10倍以上[5]。而全身的药物浓度明显减低, 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明显降低[6]。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物可进入肺门及纵隔内的淋巴结转移灶, 故可消除近处转移并抑制肿瘤的进一步扩散。但局部灌注化疗对血液循环内的癌细胞和远处转移灶作用较差。因此联合全身化疗可弥补单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的不足。

4 结语

目前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在不能手术的肺癌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得到肯定, 局部病灶作用明显可使病灶处药物浓度增加且全身副反应相对较小,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化疗既可使肺部病灶得到有效控制, 又避免长期全身化疗引起的高度毒副反应, 疗效肯定。目前肺癌治疗更趋向综合治疗, 我科现对晚期不能手术的肺癌患者采取化疗、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取得较好近期疗效下一步采取化疗、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放疗联合治疗, 并关注探索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全身静脉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之间联合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Jardin M, Remy J.Control of hemoptysis:systemic angiology and anast-moses of theinternal mammary artery[J].Radiology, 1988, 168:377~383.

[2]Tanaka N, Yamakado K, Murashima S, et al.Superselective 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hemoptysis with a coaxial microcatheter system[J].Vasc Interv Radiol, 1999, 8:65~70.

[3]刘日洪, 姚罗章, 马望喜, 等.选择性内乳动脉造影及临床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3, 12:608~610.

[4]单鸿, 罗鹏飞, 李彦豪.临床介入诊疗学[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77~86.

[5]Shimizu E, Nakaura Y, Mukai J, et al.Parmacokinetics of bronchial artcry infusion of mitomycin in patients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J].Eur J Cancer, 1991, 27:1046~1048.

联合介入 篇9

【摘要】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联合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予以行PCI术治疗,术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麝香保心丸2粒/次,3次/日,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PCI治疗及用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好转,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84.38%,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 7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RP、TC、TG、LDL均明显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PCI;麝香保心丸;不穩定型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75-0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常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急性心脏事件,常常发作突然且进展极其迅速,若处置不当,极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作为目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手段,取得了显著而肯定的临床疗效。麝香保心丸是由人参、麝香、冰片、肉桂、牛黄、蟾酥、苏合香等中药组成,具有滋肝补肾、健脾养心以及活血通脉等功效,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并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的代表中成药物之一。本研究主要观察PCI术后联合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邳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详细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诊断及排除标准参照2007中国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其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59.42±9.59)岁。所有患者均予以行PCI术治疗,术后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病变部位和冠脉支架数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PCI术治疗,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集、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规格为22.5 mg/丸,批号为110304,上海和黄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粒/次,3次/日,并可根据病情做适当调整。连续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治疗前后均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变化

治疗6月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的84.38%,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4.38%,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CRP、血脂的变化比较

经6月治疗后两组血浆CRP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RP降低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有所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高且危害极大,需要及时治疗;其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伴不同程度表面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慢性心肌供血减少。PCI是目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手段,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显著降低了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麝香保心丸具有改善内皮功能,减少CRP水平,减少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降低血脂,减少脂质浸润等作用,有助于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长期疗效[2]。麝香保心丸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由麝香、人参提取物、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及冰片组成,其中麝香提取物有扩张血管,强心功效,苏合香、冰片可减慢心率、解冠脉痉挛,人参皂苷能抗氧化、降脂、加强心肌收缩力,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PCI治疗及用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好转,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84.38%,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 7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RP、TC、TG、LDL均明显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被认为是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密切的炎症标志物之一,与冠脉斑块稳定性相关。麝香保心丸能减少CRP水平,减少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促进血管内皮再生,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3]。同时两组治疗后可以有效改善血脂情况,两组TC、TG、LDL三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5),HDL有所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有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与血脂值的相应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血浆TC,LDL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预后因素,而HDL升高则起保护作用。有研究显示,麝香保心丸具有降低患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综上所述,PCI术后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改善内皮功能,抗炎,稳定粥样斑块,从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文平,卫先平,刘婷婷.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8): 1022-1023.

[2]车贤达,钱琳艳,高瑞兰.麝香保心丸预防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765-766.

联合介入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SCLC患者均得到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 (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内病灶穿刺或颈部淋巴结活检) 。男24例, 女9例;年龄34~73岁, 平均55.2岁。

1.2 治疗方法

单纯放、化疗组28例, 放疗采用6~15 m V X线, 照射体积包括:肿瘤边缘外2 cm、同侧肺门区、纵隔, 如发生在上叶的患者, 加双侧锁骨上。超分割1.5 Gy/次, 每日2次, TD 45 Gy/15 d, 放疗后休息1~2周, 给予4周期全身静脉化疗, 方案为EP (VP-16 100 mg, 第1~5天, DDP 40 mg, 第1~3天) 。介入加放化疗组33例, 在GE9800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监视下, 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插管, 行选择性患侧支气管动脉造影, 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 尽可能避开肋间动脉, 经导管灌注抗癌药物。化疗药物为VP-16 200 mg+DDP 60~80 mg (或CBP 300~400 mg) , 用适量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灌注, 时间不少于30 min。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2次, 每次间隔2~3周, 结束1~2周后开始给予放射治疗和全身静脉化疗, 方法同单纯放化疗组。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WHO (1981年) 制定的标准: (1) 完全缓解 (CR) , 肿块完全消失, 持续4周以上; (2) 部分缓解 (PR) , 肿块两最大垂直径乘积比治疗前缩小≥50%, 持续4周以上; (3) 无变化 (NC) , 肿块两最大垂直径乘积缩小<50%, 增大不超过25%, 持续不超过4周; (4) 进展 (PD) , 肿块两最大垂直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新病灶出现者。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经治疗所有患者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无毒副作用发生。

2.2 近期缓解情况

介入化疗加放、化疗组完全缓解17例, 占51.5%;部分缓解12例, 占36.4%;稳定4例, 占12.1%。单纯放、化疗组完全缓解6例, 占21.4%;部分缓解18例, 占64.3%;稳定4例, 占14.3%。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9%、85.7%。

2.3 生存情况

单纯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11个月, 中位生存期13个月;介入化疗加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15个月, 中位生存期19个月。

3 讨论

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相比, SCLC生物学行为更差、恶性程度大、倍增周期短、增殖快, 容易发生局部及远处扩散, 待确诊时60%~70%患者已经处于晚期, 如不治疗或治疗不当生存期很短。近来对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多采用以化疗为主结合手术或放疗的综合治疗[2]。

支气管动脉灌注介入治疗是经病变的靶血管将有效的抗癌药物集中, 可显著提高肺癌组织的局部药物浓度, 抗癌药物还可通过血液循环再次到达肿瘤本身而发挥二次抗癌作用, 一般认为介入化疗较静脉化疗效果好[3]。但由于肺癌的供血特点及单纯化疗的局限, 一般不能将肿瘤内的癌细胞全部杀死, 多数病灶停止治疗后半年内复发或增大[4,5,6]。采用介入治疗加放化疗, 可发挥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首先, 介入化疗能使肿瘤缩小、缓解梗阻, 为继续治疗创造条件;介入化疗1~2周后, 患者的机体功能明显改善也为放疗创造了条件。介入化疗后病灶缩小使照射野缩小, 从而减少了因放疗带来的并发症。以顺铂为主的联合药物可增加放疗的敏感性, 并可杀灭对放疗敏感性差的乏氧肿瘤细胞, 而放疗可进一步杀灭介入化疗后的残存的不敏感耐药细胞株, 最终使介入化疗的残存病灶得以控制或完全消失。

总之, 介入治疗加放、化疗可提高SCLC患者完全缓解率, 缩短完全缓解时间, 提高其生活质量, 延长其生存期, 是治疗SCLC的有效方法之一。

摘要:本文总结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对33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 (SCLC) 行介入治疗加放化疗综合治疗结果, 完全缓解率50.0%, 总有效率87.9%, 平均生存期15个月, 中位生存期19个月。本疗法有效率高, 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其生存期, 且毒副作用轻微, 是一种治疗局限期SCLC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介入治疗,化疗,放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

参考文献

[1]董志伟, 谷铣之.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70-726.

[2]张力克, 王志康, 王克诚.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J].河北医药, 2006, 34 (6) :516-517.

[3]谷铣之.现代肿瘤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171.

[4]黎海亮, 郭晨阳, 肖金成.支气管动脉灌注结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19.

[5]于轩, 孙晶华, 王允贞.支气管动脉灌注加外照射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观察[J].肿瘤防治杂志, 2002, 12 (9) :614-615.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社工介入02-11

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标准02-11

大学英语听力教育02-11

安全社区创建标语02-11

间歇控制02-11

介入评价02-11

前期介入培训02-11

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02-11

文化介入02-11

介入项目02-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社工介入 下一篇:介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