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美文赏析(精选8篇)
篇1:散步美文赏析
散步优文美文
看海深海浅,看山风落叶,忙碌了许久,竟不曾注意身后那道残弱的夕阳。火红褪去的天边,云朵撕碎了的口子,埋藏着的是谁的脸庞。看不清,很遥远,那清淡化去后的真实,不知道该被谁拥有。
哼着那熟悉的曲调,思念着那失去的人儿。逝者如斯,在青春流走的岁月里,我们还能共同记起些什么?
天空如泼开的水墨,仿佛藏着些什么,却又看不清?宁静的夜晚,没有灯的世界里,那熟悉的画面,一个个在眼前拂过。那片戈壁,那片沙漠,那片山树,那片海水,那梦里思念着的人,那曾经一起疯狂过的`岁月,都将画上一个满含泪水叹号!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就是这首小诗,我少年时曾吟诵过无数遍。时光荏苒,可惜今天的我却还读不出它的真意。世界很大却也很小,大,我不曾想竟有这么一个地方。小,今天我却止步这里。什么叫偏偏相遇,什么又叫形同陌路?
借用舒婷的一句话“与其在悬崖上辗转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也许这就是答案吧!
篇2:散步美文赏析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己定,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时候才特别容易领悟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事实上街道也不是绝对的空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人,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的出现,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屐声。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但是谁也不理谁。在外国的小都市,你清早出门,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说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他们不嫌多事。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那里去了。
篇3:美文《散步》的多角度解读
莫怀戚的《散步》辞文并茂, 美不胜收, 篇幅极其精巧。全文仅683个字 (人教版683, 苏教版698个字) , 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寻常家事, 却表现出亲情、生命、使命的深刻命题。这样回味无穷, 感动常在的作品选入新教材, 为初中语文增添的不只是美丽。
一篇耐人寻味的极美之作, 自然是“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了。倘若众口一词, 抑或用一两句话就能说出其全部的“美”, 恐怕也算不得美文了。真正的好是说不清好在哪里的好, 真正的美是看不透美在何处的美。《散步》就是这样一篇从不同侧面欣赏, 从不同角度解读, 都能折射出不同美的当之无愧的美文。
不必问《散步》一文在歌颂谁, 不必求《散步》的主角到底是谁, 也不必争《散步》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可以尝试从多角度解读美文, 这样才能发掘出《散步》多重的美。
简约曲折的情节———故事美
《散步》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却出奇、看似寻常无比实则感动无穷的故事。故事极尽简约, 简约到两个字就能概括无遗———“散步”。一家四口, 三代同行, 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故事情节简单, 然而故事的发展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平顺。先是年迈身体又不好的“母亲”不愿意出来, 在“我”的说服下“母亲”才答应和我们一起散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祖孙三代互敬互爱, 其乐融融, 相携走在生命复苏的田野上。不想行至半途却“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而在我已经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时, “母亲”又“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于是, 一家人“在阳光下, 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至此和谐的一家定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极尽唯美的镜头里。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足700字的故事, 却有如此起伏跌宕的曲折之美, 我们为莫怀戚先生尺水兴波的功力深深折服。
温暖多重的主题———亲情美、生命美、自然美、社会美
《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通过仔细研读, 我们发现:对一家三代散步整个过程的描述, 意在讴歌亲情之美、人性之美、家庭和谐之美, 这里有“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母子情, 也有“我”和妻子之间的夫妻情, 还有母亲和孙子之间的祖孙情;对南方蓬勃春景的描绘, 则意在赞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社会和谐之美;文章用较多笔墨着力叙述在“去不去散步”、“走哪条路”时“大家”的表现以及“我”的决断, 意在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作为家庭核心力量的“我”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由此可见, 《散步》主题鲜明多重。既是亲情、生命、使命的交响, 又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乐章。尺幅小文, 却能兴惊天大波, 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莫怀戚先生对人、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 甚至对自然风物超敏锐的洞察与体味。
鲜明入心的人物———角色美
一篇精致的叙事性美文首先要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其次便是个性鲜明、到位入心的人物。《散步》人物不多:“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显然, “我”是整个家庭的核心, 所有人物都与“我”相关。作为中坚力量的“我”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对“母亲”, 我是强壮、孝顺的儿子, 对“妻子”, “我”是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大山, 对“儿子”, “我”是高大、可敬的父亲。“母亲”善解人意, 相信儿子, 爱护孙儿, 是一个可尊可亲的谦谦长者。文中描写“妻子”和“儿子”的笔墨虽不多, 但人物形象清晰可见。“妻子”温柔贤惠, 对“儿子”她是慈爱的妈妈, 对婆婆她是孝顺的儿媳, 对丈夫她是贤妻至宝。“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乖巧, 当爸爸做出“走大路”的决定时, 他并没有反对, 小小年纪也懂得识大体。
文章以其超短篇幅, 能做到每个人物都真切鲜明, 每个角色都贴切动人, 实在难得。作者巧用“亲情”的线将三代人、四个人物串在一起, 组成一张温馨和美的“全家福”, 全家福里的每个人都闪耀真善美的光辉。
生机盎然的景色———意境美
常言道“好花也要绿叶扶”。莫怀戚先生把一个动人的故事、四个闪光的人物形象, 放在南国生机盎然的春色里, 营造了一个超美的意境, 让《散步》的所有情节都在优美的环境中铺开。文中那洋溢着生命律动的景物, 让人陶醉。笔墨简省, 却有传神之韵。景为情设, 情由景生, 情景交融。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不能不提:一是第四自然段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讯息和不可遏止的新生的力量, 这是对自然的礼赞, 是对春天的礼赞, 更是对生命的礼赞。第七自然段描写母亲目之所及的景象,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表现母亲对美好与新生活的憧憬与渴望,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眷恋与挚爱。这两处倾情的写景, 为《散步》增添了欣欣向荣的妩媚之色。
《散步》之所以感人、之所以美丽, 景物的烘托、意境的营造功不可没。否则《散步》便不会开始在充满希望的开始, 也不会有向更加充满希望的所在走去的浪漫了。
朴素优美的表达———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风格也跟“散步”一样的潇洒尽情, 时而家长里短, 娓娓道来, 极尽朴素,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 身体不好, 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 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走。”时而郑重其事, 妙语连珠, 第四段景物描写最后有句点睛之笔“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还有文章最后那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更是情理交融, 意味深长。此外, 《散步》用语还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文中不少语句大致对称, 具有一种和谐的对称美:如“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到了一处, 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这些句子形式整齐匀称, 读来流畅悦耳。也有一些语句又构成不对称的美:“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然而很瘦, 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 毕竟幼小, 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显然最后一句句式有了变化。假如作者采用一贯到底的相同句式来表达 (就像有些语文同仁主张的那样) , 那只是寻常笔法, 甚至有些欠妥。一是形式上显得单调, 自然也就没有了可贵的不对称美;二是前面两句整齐的铺垫后作者最想表达的那句极富哲理的内容也就得不到突出了。这样行文看似不经意, 实则匠心独运。正是这种变幻的节奏才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我”和“妻子”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散步》语言朴素优美, 内涵丰富。一词一语都像是从作家心里流淌出来的甘泉, 吸引我们由外而内地去品尝它所有的美。
篇4:《散步》人伦美德赏析
品读莫怀戚的《散步》,宁静的心湖不断掀起阵阵涟漪,心灵像是接受了一次彻底的道德洗礼,掩卷沉思,仿佛在人性之巅作了一次欢悦的旅行。
整体感知了这篇课文,首先让人们体悟到了家人之间、亲人之间一股浓浓的亲情、一种爱的关切。“散步”本来就是一件小事,但却在这件平常的小事当中,显现了深刻的意蕴。“散步”过程体现一种付出,显现一种责任,而这种爱与责任,正是联系家人牢不可破的纽带,家庭因为有了这种纽带,才会驱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得平凡的“散步”显得如此感人,家庭才显得如此和睦,这对于读者的启示是非常深的。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人物用逗号隔开,在“我”的心中,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独立个体,都在“我”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是无声的祷告、无言的关切,蕴含着一个赤子对母亲深深的关切与忧虑。春天会“来得太迟”吗?很显然,这是人的主观直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质朴简短的句子蕴含“我”对母亲身体的焦虑、担忧、祝福等复杂心理。这种心理在以下的字句中得到印证,“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自己庆幸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一个“熬”字,“我”对母亲的关爱以及蕴藏在骨子里的“孝”,在如此简短的句子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果说这一点体现不了什么,那么动员母亲一起散步,则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也是许多人很不愿意做的。“母亲年迈体弱,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所以,留在家中,似乎情理、理所当然,但“我”并不是“顺水推舟”,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为母亲而牵挂、担忧、怜爱的赤子之情尽溢。
家人散步,要的是轻松、图的是愉快,减少负担、丢掉拖累,顺理成章、不成大碍,于理于德无可厚非。但“我”却顾全母亲的身体,从母亲的健康考虑,耐心地劝导,热情地扶母亲上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字的含义。深层次的阐明了只有一家老幼皆健在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才能其乐融融的道理。
面临走大小路的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随着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我”没有因为孩子是掌上明珠,家庭的希望而冷落母亲,也没有因为担心妻子的脸色、儿子的情绪而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确实需要果敢、需要勇气。但如果说是由于“我”身为一个男人,是一家之主而使得一切都顺理成章的话,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孝”的善举以及爱的熏染和辐射,从而得到妻子、儿子的理解和支持。
文中提到,妻子“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人们仿佛看到一位贤淑明理的妻子,但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平时对丈夫由衷的信任,对其为人处世的绝对认可,对他光明磊落、深明大义、富有责任感的人格魅力的高度赞赏。即使是“我”母亲,“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也是母亲在长期相处与交流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我”的绝对信任,是对“我”平时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的由衷欣慰,也是对“我”一片赤诚的孝子之情的充分肯定。
散步中,“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相信这一个镜头会在很多人的心灵深处定格,震荡着每一个赤诚善良的儿女心。平时,总是认为自己很“孝”的子女们,而对从小就一把屎一把尿将自己拉扯长大、为自己成长而宁愿牺牲一切的、正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父老母,究竟有几个人会想到要去“背”他们?
可以这样说,只有“我”这一“背”,才使得妻子很自然地背起儿子,也才会使儿子在将来“背”上年迈的父母,只有这生生不息的一“背”,才“背”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人伦美德。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慢慢的”“稳稳的”“很仔细”等词语,显露出中年人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在他们心中,家里不容有半点“闪失”,只有家人都健康快乐,这才是正真的家,只有家人都团结和谐,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轻而易举的一“背”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怜天下父母心,一生为儿为女煞费苦心、倾其所有,纵然到了夕阳晚景之际、风烛残年之时,灵魂深处依然紧裹着对儿女的谅解、宽容与祈愿的温情。他们又图子女有什么样的回报呢?然而,人非草本,普天下的老人又何尝不渴望在孤寂落寞之时,得到哪怕是一丝丝的慰藉呢?又有哪位老人愿在自己行将就木之际,将自己对人世间最后的期翼斩断?因此,父母不图儿女飞黄腾达之时的隆重孝道,只在乎平时一个温馨的问候、一次倾心的细谈、一点简单的心理满足……由此看来,对待父母,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是锦绣长袍,还是粗布短衣;是华丽豪宅,还是简陋草棚。在尽孝的天平上,都是等值的。
古往今来,天下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儿女,不止一次在心底暗许对父母尽“孝”的诺言。他们相信来日方长、会有一天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再对父母从容尽孝。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淡忘时光的残酷、生命的短暂,忽略了生命的脆弱与不堪一击。于是乎,竟在许多豪言壮语之后、付诸行动之前,留下一桩桩永无挽回的遗恨。从这方面去审视,《散步》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人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失意落寞;是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所要做的是趁父母还健在,从细微开始,由点滴起步,赶快为他们尽一份孝心,这应是《散步》蕴含的人伦思想给予人们心灵最深的启示。
篇5:关于散步的美文:漫步金山
漫步在金山广场上,身后那一盏盏星窗,有一盏,是我的眼睛。我呼吸着空气中的寒露,冷风略过我的身躯,皎洁的月光混淆着昏暗的路灯,伴着我矫健的步伐!
每天晚上,步行在小区巷间,都会有路人相遇,开始陌生的身影,都已面熟。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年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虽然都来自于异乡,却同为一村人,形似一家亲。
窗露挡住了美丽的夜景,枫叶闪着亮钾,一会儿走到这里,一会儿飘到哪里。每一个行人身上也都多了一件外套,步速,成了身体的加热器。
天真的凉了,而行人并没有减少。一个人独身孤影,手机里响音乐。一帮人三五成群,边走边聊,今天的阳光真好!匆匆的脚步忽略了金山的夜景,温暖了寒冷的夜!
金山的夜有我们在不寂寞。每天晚上都有流星伴着行人划过,祈祷金山人平安!幸福!安康!
篇6:感悟生活的美文欣赏:散步
上周六日的清晨,我们几个死党跟往常一样起得老早,驱车到了我们散步许久的乐园。此时天尚早,路上没有一个人,只是东方微露鱼肚白,一场不大的夜雨驱散了长久干旱给自己心空蒙上的怏怏不快。我们迎着东方旭日初升的地方悠闲地散步,淡淡的清清的晨煦雾气、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息和微微的醇醇的果木清香,伴着轻轻的凉凉的微风不住扑向我的脸庞,酥酥的直往我的鼻孔里钻,直入心肺,沁人心脾。偏远农村的土壤气息在这久违感觉的刹那让我觉着环宇清澈,大气流芳,心头尘埃尽拂,胸中块垒全消。
东方的鱼肚白越来越亮,周边簇拥着几片隐约的云朵,慢慢地,渐渐地,云朵的脸颊涂上层红晕,周身洋溢着喜庆的色彩,也不知被谁痴情地多望了几眼?这些云索性把那亮着地方全部涂上火红的颜料。不一会儿,旭日穿过周边的云朵,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一小半边脸来,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和清凉交织在一起,使我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路边地面被干旱折磨的黄白相间的枯草丛里,少许嫩绿的新芽像针尖似的探出头来,柳枝也似乎故意轻摆,有意卖弄着四面充满绿意的娇躯。
旭日慢慢升上天际,原先簇拥的几片云朵许是为遮拦阻挠旭日东升而羞愧难当,随着微微的细风慢慢消逝殆尽,湛蓝湛蓝的天空刹那间像空阔安静的大海,天高地旷,树碧山青,到处一尘不染,犹如少女浴后换妆,洋溢着清纯灵动的气息。我随同伴徐徐漫步在被夜雨洗得干净无尘的路面,贪婪地吮吸着没有一丝污染成分的清新空气,感受着微风拂面的丝丝清凉,气畅心舒,惬意无比。更令人赏心悦目的,阳光下,眼前的群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流,它看去好像离眼前挪近了许多。此时此刻,我仿佛把这一切都容纳进我温暖的心里,大自然生意盎然地活动在我的心灵之中。
我们几个死党在晨曦下海阔天空,转过几个弯儿,便度入左右两面皆挤满圣诞树的路面,浓郁的圣诞树枝相互探手,对路面半遮半掩,暖暖的阳光刺破浓密的树枝,从间隙中插下许多束光柱直达地面,瞬时斑驳陆离,千百只蚊蚋在透明的光柱里纵情飞舞,我的心一下子从这喜悦的情状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温暖的充实感。数只麻雀立在圣诞树枝杆上,叽叽喳喳不停地叫着,像在轻声细语地交流,又像借清晨的良好空气练声低唱,一只麻雀偶然回过头来发现人已从树下走开,便招呼着同伴唧唧喳喳连飞带跃飘下枝头。一只接一只在同伴的招呼下跳到了地面,翘翘尾巴,回头望望,忽有风吹草动,跟着领头的像箭似的飞走了。以上种种,无不向我揭示了大自然内在的、炽热的、神圣的生命。
道家云:散步者,散心也。我喜欢在晨曦里散步,尔后努力找寻自己精神上一片私人园地、灵魂深处的一个避风港和一座暂时躲避世俗牵攀的堡垒,让自己的心多一份恬淡和超然,淡忘生活的起起落落、抛却工作的是是非非、勾销人际交往的恩恩怨怨。散步中我会发现,映入眼帘的是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还有无拘无束的白云,感受的是丝丝凉风的轻抚和草木精华的滋润,天高云淡,风轻草绿,快乐在左,幸福在右,脚下生风,越走越舒坦,走多远也不觉得累。自己常年置身于喧嚣的尘世中,思维如同水面上飘浮的油渍,总是游离于热闹之外;又如轻轻弹落的一粒音符,常常不合时宜地偏离主题。回头思虑,上天似乎对我也不薄,一份姑且稳定的工作,工资不高,月月能拿;房子简陋,但有得住;粗茶淡饭,餐餐不缺,人生在世,能寝食无忧,夫复何求?记得有人说过,会懂得生活的人,一定懂得怎样给自己安排一片不受干扰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是啊,会生活的人,不一定永远只是快乐人生而没有痛苦、失意和寂寞,只要懂得怎样去开发自己生活的快乐源泉,就会在寂寞的时候给自己安排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份寄托,寻一丝安慰。
篇7:散步赏析
四口之家的一次平常出走,走出阵阵浓浓亲情;三代同行的一次普通散步,散出一片天伦之乐。朴素的表达,深刻的含义。明天,让我们品读莫怀戚的散文《散步》。
【演播室】
今天,我们不妨来说说散步这个话题。一说到“散步”这两个字,大家也许会说,散步还能够成为话题?是的,从人们生活的习惯来讲,它是再简单再平常不过的事啦;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谈,的确也谈不出什么新意。但是,我们今天来谈“散步”,却有着不同的意义。(诙谐地)嗨!你可不要认为我在这里卖“关子”啊?这样,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诵读】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演播室】
这是莫怀戚散文《散步》的开篇。和许多散文的开篇一样,它读起来明白晓畅,看起来简明扼要。但是,这看似简明扼要的开篇,却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和高度的概括力。短短100来字,就为读者交待出“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关系和母亲已跨入年迈的现实。
【字幕】
莫怀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作家,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以小说见长,相继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白沙码头》、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诗礼人家》、《隐身代理》等问世,有评论认为“莫怀戚关注时代现实,善于开掘人性,是一位写人性的高手”,因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演播室】 一看作者的介绍,再对照文章的开篇,我们不难发现,小说家写的散文,自然有别于其散文。它们还有些什么区别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诵读】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演播室】
你看啊,母孝,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和社会关注的现实,就这样被作者巧妙而自然引入其中。难怪人们评论家称莫怀戚为“关注时代现实,善于开掘人性”的高手,寥寥数语,就表达出对母亲的关心、对年老生命的格外关爱。其温馨之情,溢于言表,自然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诵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演播室】
有句歌唱得好:“母亲暖暖的怀抱无法忘怀,母亲甜甜的乳汁怎不感慨!”是啊,母爱,是一切文艺作品永远取之不竭创作源泉;母亲,也是我们讴歌不尽的主要对象。但是,高明的作者却没有停留在一种空泛的赞叹上,他充分调动了小说的技巧,并借孩子的天真话语,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类是由伟大的母亲诞生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母亲繁衍的。
【诵读】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演播室】
前面,我们说到了小说家写散文自然会有别于其它。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段,不到60个字,不仅让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景象跃然于纸上,而且让两对母子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你看,“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这是一对由“年迈的母亲”和“中年的我”构成的母子关系;“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又是一对由“中年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构成的母子关系。最精彩的莫过于儿子的那句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它既符合孩子的口吻,同时也让读者领略到了“两对母子”行走在乡间田野的天然风趣。
【诵读】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演播室】
在一般读者看来,小说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外,还在于人物矛盾的冲突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就在前面这一段,仅仅只有102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矛盾的冲突,也体会到了一家四口各自的内心世界。不过,我特别要给大家说的是,文章的技巧,在这里已经显得次要了,作者将该如何认识、提倡、继承“孝道”的传统美德,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样的处理,一下子就让本文具有了相对的思想高度。
【VCR】
中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并一直强调“夫孝,德之本也”。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孝道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古往今来,由“孝道文化 ”衍生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雏鸟知反哺,羔羊亦跪乳”的古老典故,在文化多元的当今,仍然具有极强的道德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而且也让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演播室】
是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和指导;任何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哺育。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要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每位成员都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的义务„„这一切,才构成了幸福家庭的基础。我想,作者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做出了如此断然的决定,并理智地表现在如下文字中。
【诵读】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演播室】
莫怀戚曾经这样说到:《散步》写于1985年,创作动机是出自对“生命的感慨”。他还特别强调,“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就在下面这段文字里,尤其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读起来令人动容,感人至深。
【诵读】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演播室】
我们不可否认这样一个现实,在新形势下,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形形色色思想观念的诱惑,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烦恼和困惑,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予以引导。文章的最后一段,以轻衬重,寓意深刻,它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一个站在生命链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让全文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得以全面升华。
【诵读】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VCR】
莫怀戚的《散步》于1985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 一发表就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称它是一篇“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尊重生命”的典范之作。后又在中央电视台、电台等立体传媒里,以声画的形式出现,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1988年甘肃《读者文摘》转载了莫怀戚的《散步》,数百万的发行量,进一步扩大了本文的影响。更值得幸运的是,这篇洋溢着家庭伦理、闪烁着人性光泽、透视着人生哲理有幸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散步》高超的表现技巧和洗练的文字风格尤其为专家看好,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尤为教育工作者看重,称它“对我们的下一代,具有永远的启示性。”
【演播室】
篇8:例谈高中英语美文赏析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美文赏析,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阅读作为输入的主要途径, 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阅读课堂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师把阅读课当作语言知识课, 孤立地讲解字、词、句, 很少在语境中讲解语言知识。 (2) 教师缺少引导学生对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关注, 学生赏析的能力不足。 (3) 教师以教语言知识为主, 缺少人文教育, 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4) 读后活动设计脱离文本, 导致学生的作文在语言层面、思想层面、文化层面都有所欠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03) 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 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课程, 不仅要增加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 更要培养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因此, 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表现为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 更体现为思维的碰撞和情感态度的形成 (韩芳2015) 。
一、美文赏析课的必要性
人教版英语教材虽然题材广泛, 话题多样,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阅读文章缺乏经典性和趣味性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英语美文范围广泛, 包括所有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教师教授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美文赏析课,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拓展人教版教材中缺失或弱化的话题;英语美文语言优美地道, 修辞多样, 篇章结构合理, 英语美文赏析课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 提高对文本的赏析能力;美文中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 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 陶冶道德情操 (舒丽萍2011) 。英语美文故事真实动人, 情感传达到位,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文赏析课能够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语言, 有利于解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文学修辞等问题, 更有利于了解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美文赏析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在整理了人教版英语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五的阅读文本后发现, 该套教材在科普、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文章各有3篇, 在文化艺术、健康、体育娱乐、语言学习和自然方面的文章各有2篇, 在旅游、节日、朋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文章各有1篇, 但是在情感方面的文章几乎为零。英语美文赏析可以弥补和拓展人教版教材中缺失或弱化的话题。基于此, 笔者选取了与中国典故“愚公移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英语美文The Roeblings’Determination, 本篇美文讲述的是美国桥梁设计师约翰·罗布林说服儿子华盛顿·罗布林排除异议, 修建连接纽约和长岛的“布鲁克林大桥”, 但是在修建过程中, 一次意外事故造成了约翰·罗布林死亡和华盛顿·罗布林的重伤, 桥梁修建被迫终止, 罗布林父子遭到了舆论的非议, 但是华盛顿·罗布林并没有气馁, 他用仅能动的一根手指敲打妻子的手臂与其交流, 并指挥其他工程师继续修建桥梁, 罗布林父子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造就了今天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这篇美文情节真实、结构清晰、语言丰富,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笔者对这篇美文进行了微调, 替换了部分生词, 增加了一些衔接词, 使其适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 微调后的美文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信息性和真实性,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 笔者根据高二学生的语言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 结合教学内容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并运用如convince, obstacle, negative attitude, daunted, be inspired to, in spite of, have a burning desire等描写意志力的词汇, 以及It seems that, with介词短语等句子结构, 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
2.学生能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 以及西方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从而拓展其思维和情感。
3.学生能从语言意义、句子结构、篇章结构、修辞等角度欣赏文本, 拓展其赏析能力。
4.学生能利用文本中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篇章布局, 写出较流畅的与意志力有关的短文, 拓展其写作能力。
三、美文赏析课的课堂实践
(一) 浅层分析文本, 拓展语言知识
Step 1:Lead-in
教师向学生依次展示图片 (图1、图2、图3) :
并问学生以下问题:
①What’s Yu Gong’s dream?
②Do you think it was a possible feat for Yu Gong to remove the mountain?Why?
③How did Yu Gong overcome obstacles?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重述答案, 并把关键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如:
Yu Gong was inspired to remove the mountain.
It seemed that it was an impossible feat with so many obstacles.
Negative attitudes from others.
But, ...never discouraged...with determination...
其中was inspired to, it seems that..., feat, obstacle, negative, discourages等词用红色字体标示, 以引起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关注。
设计意图:
用中国典故“愚公移山”的图片导入,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形成阅读期待。通过师生对话, 引出本堂课的重点词汇, 如was inspires to, It seems that, feat, obstacle, negative, discouraged等词, 达到了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 并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另外, 问题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利于引出阅读话题。
Step 2:Reading
Skimming:Go through the whole passage with two questions:
①Who were the two American Yu Gong 100years ago?
②What were they inspired to do?
设计说明:
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本, 找出故事的主人公以及他们的梦想, 并用be inspired to来回答。学生在语境中再一次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 顺利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大意, 培养了阅读策略。
Scanning: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table with four questions (见表1) :
①What did other experts think of their idea before building the bridge?
②What did the Reoblings do?
③What did others think of the project after the accident while building the bridge?
④What did Washington do?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关键词并显示在屏幕上 (见表2)
设计说明:
本环节采用整体阅读方式, 用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和篇章结构, 通过提炼文章的关键信息,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为读后活动奠定了语言基础, 并有效地培养学生寻找关键信息、整合与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 深层分析文本, 拓展思维情感
Step 3:Further-reading
①How did Washington make the best use of his finger?
②What was the result?
③What made his dream come true?
④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We have learned so many people with determination in our class, such as the Roeblings, Nelson Mandela, Jane Goodall and so on.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with determination around us, also you and me.With determination, we can defeat everything and turn impossible into possible.As we students,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acquire the quality of determination.
设计说明:
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在于启迪心灵。挖掘故事的现实含义不仅是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环节, 更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良机 (徐卓、展鑫磊2015) 。学生通过讨论, 在深入分析文本、理解故事思想内涵的基础上, 思维获得了发展, 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了引导。教师的最后总结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理解了意志力的重要性。
(三) 鉴赏精彩片段, 拓展赏析能力
Step 4:Appreciation
英语美文的可读之处不仅在于地道优美的语言, 还在于丰富的修辞。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意义、句子结构去欣赏文本, 还应该引导其从修辞角度去欣赏文本的美言佳句, 带领学生按照“整体—细节—内涵”的欣赏路线品读文本、欣赏语言、探究内涵。文本第6段不仅内涵丰富, 而且语言优美。笔者把文本第6段显示在PPT课件上, 并要求学生进行如下思考:
①What did he see through the window? (key:Sunlight)
②What did you feel when you see the pictures of sunlight? (key:hope...)
③What did the sunlight, the sky and the tops, white curtain and a gentle breeze stand for? (key:the sunlight—hope, the sky and the tops—dream, while curtain—obstacles, a gentle breeze—way)
④Which figure of speech (修辞) is used here? (key:Metaphor)
设计说明:
本环节让学生思考4个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文段所隐含的内涵, 让学生从修辞角度体会并欣赏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只有当学生真正体会了英语的美, 才能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殷志勇2009) 。
(四) 搭建写作支架, 拓展写作能力
Step 5:Speaking and writing
Speaking:Retell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form (见表3) .
在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后, 笔者要求学生根据scanning中的内容进行复述。文本复述是读后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深入分析语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重构性语言输出。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重构文本理解和运用语篇, 也有利于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 (张树勇2015) 。
设计说明:
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文本, 将复述文本与巩固关键词结合起来, 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为写作搭建语言支架和篇章结构支架, 同时使学生在分析、处理原文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语言的能力, 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Writing:Share a story with us
You’re expected to well organized your passage and use some of the following advanced expressions
设计说明:
语言支架是保证学生高质量语言输出的前提。读后活动的设计必须关注语言支架的搭建, 为高效输出提供支持 (张树勇2015) 。本活动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 贴近学生生活。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语言支架和篇章支架保证了学生输出的质量,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美文赏析课教学启示
(一) 选好材料
高中英语美文赏析课是对必修课的有效补充。上好美文欣赏课, 达到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的双赢首先要选好材料。美文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一般应选择难度适中、语言优美、语法典型、结构清晰的文章;美文的选择应当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只有当美文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时, 学生才有阅读欲望;美文的选择应当有教育意义, 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 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文的选择应当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美文是有别于一般文本的阅读材料, 它除了蕴含语言美之外, 还蕴含了修辞美、情感美、意境美等。总之, 美文的选择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订好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和展开的, 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高中英语美文赏析课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 由于英语美文自身的特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阅读策略、拓展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赏析能力外, 还应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 英语美文赏析才能实现学习语言知识和人文教育双赢的目的。
(三) 设好活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循序渐进, 活动的设计要由浅及深, 环环相扣。例如, The Roeblings’De termination这篇美文的活动设计从拓展语言知识到拓展思维情感和鉴赏力的过程中, 以问题为引导, 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 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要有主线, The Roeblings’Determina原tion这篇美文的主线是意志力, 文本活动的设计围绕用意志力战胜困难而展开, 读后活动的设计也是与意志力有关的写作;输入与输出要一致, 读后活动的设计应该与文本密切相关, 不能脱离文本, The Roeb lings’Dete rmination这篇美文的活动设计是为读后活动做铺垫的, 阅读活动中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读后活动搭建了支架, 真正做到了输入与输出的紧密结合,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 高中英语美文赏析课教学需要在拓展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关注学生情感美的构建, 从多角度拓展其欣赏文本的能力, 培养跨文化意识, 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韩芳.2015.例谈以生为本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1) :39-42.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慧敏.2015.基于拓展的“高中英语美文阅读与赏析”选修课的开发初探[J].英语教师, (9) :134-141.
舒丽萍.2011.依托美文的小语段输出活动[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4) :23-26.
徐卓, 展鑫磊.2015.高中英语文学赏析课The Giving Tree课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2) :55-59.
殷志勇.2009.高中英语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 (10)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