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段(精选九篇)
对比手段 篇1
一、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上的照应。中英有各自的人称照应,二者在形式上虽无法一一对应,但在功能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异,即便存在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1.英汉人称代词的对比。
(1)相同点。英汉中都存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并且都包括两种:一种只包括说话人,排除了听话人,另一种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包括在内。汉语中的“我们”和“咱们”之间大体上就存在这种差别。用王力先生的话说,咱们= 我+你 (或再和别人),我们= 我+他或他们(但没有你在内)。(王力1985)在英语中,这样的差别则间接地体现在“let us”和“let’s”这两种形式上。其中,“let us”听话人可能包括在内,也可能排除在外,而“let’s”一般只包括听话人在内。
英汉中,第二人称指的是听话人,表示说话人已经将听话人选为交流对象。如:You,come here!b.你,过来!
英汉中都以第三人称来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如:He won the game.b.他赢了那个游戏。
(2)不同点。英语存在人称代词的性、数、格的变化,并且很明显的体现在形态变化上,而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性、数、格并没有明显的体现。性的差别:英语中有she、he、it;在汉语书面语中也只有第三人称有性的区别,如他、她、它,在口语中却无法体现性的差别;数差别:在表示复数意义时,英语中有she,they,I,we等人称代词,其形态明显变化;汉语只是单数形式后面加上“们”字,如我们、你们、他们等或数量词,如你俩、他两个等。格的差别:英语人称代词有主格(we)、宾格(us)和所有格(our,ours),而汉语人称代词则没有明显的格的形态变化,只是在人称代词后面加上“的”来表示,如我的,你的。
2.英汉关系代词的对比。关系代词是英语中所独有的,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大多用英语的关系代词来表达。如: This is my Korean friend,whose Chinese isgreat.这是我的韩国朋友,她的汉语讲得很好。
汉语例子中的照应是用人称代词“她的”来体现的,而对应的英语译文中,用“whose”这个关系代词连接一个定语从句,使整个句子显得紧凑简单。
3.汉语的零形回指。英语和汉语在指称照应上的差异还存在于“零形回指”,是一种无语音形式、无形有义的照应手段。汉语中存在很多零形回指的例子,英语中人称照应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例
老头突然起身,瘪着嘴巴的走开了。
The old man stood up suddenly.He walked away with his lips pressing.
第一句中没有一个指称,而第二句句中使用he和his照应the old man.这也体现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二、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指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空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在英语中主要由指示代词及指示性副词来体现,汉语的指示照应主要由“这”和“那”以及其派生的词语来体现的。下面主要对“这”、“那”与英语“this/that”在指称功能上的异同点作一分析对比。
1.相同点。英汉中指示词的基本功能是表达所指对象的远近。一般来说近指用“this”和“这”,远指用“that”和“那” 。英汉指 示代词的 选择都需 考虑心理 距离 ,Levinson(1983)称之为“情感距离”。说的主要是指示代词/副词的近指和远指。Lyons和Levinson皆认为人们对同一个人或物或用近指,或用远指,主要是心理距离在起作用:对喜欢的对象用近指,反之用远指。(侯国金2005)如,对着某人的照片说到:a.This is it! 就是这个人; b.That is it! 就是那个人。前者隐含说话人喜欢照片里的人,后者隐含着厌烦。
2.不同点。汉语用“这”,而英语用“that”指称上文的陈述。虽然“that”表达的是远指的概念,指上文提到的刚发生的事,但相应的汉语则要用近指代词“这”来表达,因为这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典型的例证“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多译“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英语中的定冠词“the”,在汉语中缺少与之对应的指称,有时会用“这”、“那”与名词连用起限定作用,其功能相当于英语定冠词“the”。例如,桌上一本放着《哈姆雷特》,我说I have read the book. b.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汉语译文的“这本书”照应英语中的“the book”。
三、比较照应
比较照应指的是不同成分之间存在对比关系。比较照应可分为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两种,前者比较事物间的异同,后者比较数量或质量。
1.相同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照应手段差别不大,其基本概念一样,主要通过形容词和副词来表达比较意义。两者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一般比较的表达方式上。
在表达一般比较时,英语常用“same,identical,identically,equal,similar,similarly,different,differently,additional,likewise,otherwise,so,such,else,other”等词语,汉语常用有“同样的、相同的(地)、同等的、类似的(地)、不同的(地)、别的,其他的”等等,另外,汉语会使用一些比较结构来表达一般比较,常用的有“如……一样、和……差不多、和……相同、像……之类的、不像……那样、……也是如此”等。
2.不同点。英汉两种语言在比较照应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特殊比较的表达方式上。
英语除了运用词或句法手段,还可以通过改变词语的形态,即借助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形式来表达比较意义,常见的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有“better,more,so,less,equally”等;而汉语的形容词和副词只有原级,所以,汉语只能运用词汇或句法手段来表达比较照应关系,对应的表达有“一样、差不多、不同、不如、相左、老了、胖了”等等。比如,她明显瘦了。汉语中的“瘦了”在英语翻译中直接是形容词“thin”通过形态变化成“thinner”来体现。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篇2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汉英两种语言虽然各自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和写作方式.但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交流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对比研究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可以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此外,此类分析对汉英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作 者:周玉芳 孙厌舒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衔接手段 连贯 汉英语篇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 篇3
【关键词】衔接理论 英汉对比
一、引言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衔接连贯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夏丐尊先生在1934年发表的《中年人的寂寞》,用平淡而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中年人交友的苦恼,显示出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本文按照衔接理论的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大的方向来分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衔接手段的翻译及处理,来尝试对比研究汉英语篇中衔接手段的不同运用,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韩礼德(Halliday and basan, 1976)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两种,将语法衔接分为4类: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
1.语法衔接。
(1)照应。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外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照应是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的语义关系,是最常见的一种衔接手段。
例1:一到中年,就有很多不愉快的现象,眼睛昏花了,记忆力减退了,头发开始秃脱了而且变白了,意兴,体力,什么都不如年青的时候,常不禁会感觉到难以名言的寂寞的情味。尤其觉得难堪的是知友的逐渐减少和疏远,缺乏交际上的温暖的慰藉。
译文:At middle age, I feel sad to find my eyesight and memory failing, my hair thinning and graying, and myself no longer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as fit as when I was young. I often suffer from a nameless loneliness. The most intolerable of all is the lack of friendly warmth and comfort due to the gradual passing away and estrangement of more and more old pals.
原文的前一句,作者提到了人到中年有很多不愉快的现象,如眼花记忆力,减退等,all这词与前面的现象相照应,提出尤其觉得不愉快的现象就是与朋友的疏远,使读者更能够体会到作者人到中年的寂寞。而在原文中,前后主语虽然不一致,但是在翻译时,将两句话的主语都确定为我,在人称上相互照应,使译文表达明确,形式简单明确,语意连贯。
例2:在我自己的交游中,最值得系念的老是一些少年时代以来的朋友。这些朋友本来数目不多,有些住在远地,连相会的机会也不可多得。
Of all my friends, those I have known since childhood are most worthy of remembrance. They are few in number. Some of them live far away and we seldom have an opportunity to see each other.
在此例中,句子的主题是朋友,those和they,them指代之前的提到的朋友,主格宾格的出现,体现英语人称的多样性。汉语中的主语的重复使用可以在英译中转化为人称代词,表达方式也会多样。
(2)省略。另外一个常见的衔接手段就是省略,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如风格,强调,省略某个词或者某个短语。省略可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的省略。汉语的省略,多出现的是主语的省略和宾语的省略。英文中也存在省略的情况。
例3:这不一定是“人心不古”,实可以说是人生的悲剧了。
译文:Though this is not nor necessarily due to “degeneration of public morality”,I do have good reasons to call it tragedy of life.
在原文中,“实可以说”后缺少了宾语“它”或“这”,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世风日下。而原句中也缺失了主语“我”。在译文中将it补充出来,主语还原,符合英语的习惯。
例4:他们有的年龄大过了我,有的小我几岁,都是中年以上的人了,平日各人所走的方向不同。
译文:Some of them are older than I am, and some a few years younger. But all of us are in late mid-life.
这里汉语中省去了主语“他们”,与前文提到的主语相照应,避免人称太多,避免繁琐,简洁明了,符合汉语习惯。而英文翻译中,用some来指代朋友,some后面省略了系动词are。
(3)替代。替代是指在某一结构中用一个词来替代另外一个词在特定句子或特定结构的情况,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其中最常见的是名词性替代。
例5:不消说,相识的人数是随了年龄增加的,一个人年龄越大,走过的地方当过的职务越多,相识的人该越增加了。
译文:Needless to say, the number of acquaintances increases with ones age. The older one gets, the more widely traveled one is and the more work experience one has, the more acquaintances one is supposed to have.
原文中,两句的主语都是泛指的人,主语的省略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译文中,用one做主语,替代people或者a person,用the more, the better的句型,将主语补充出来,用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而汉语中,“一个…另一个…”的替代方式在英文中则翻译为“one...the other”。
(4)连接。连接是指用连接词来连接上下文,是文义连贯。连接方式有加合,转折,因果和时间。连接方式的不同也是汉英衔接手段对比中比较鲜明的特点。汉语中经常不用连接词,用重复或省略的方式就可起到衔接连贯的作用,而英文中,衔接词运用的比较多。
例6:平日各人所走的方向不同。思想趣味境遇也都不免互异,大家晤谈起来,也常会遇到说不出的隔膜的情形。
译文:Since we have each followed a different course in life, our ways of thinking, interests and circumstance are bound to differ, and often lack mutual understanding somehow or other in our conversation.
由于平日大家的境遇不同,所以交谈时难免有隔膜。原文中虽有因果,但是没有在文字上体现,这是汉语语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而在译文中用since将原文中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使语篇的语义连贯。
2.词汇衔接。Hoey曾经提到,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的最重要的形式,大约占篇章衔接纽带的40%。
在《中年人的寂寞》中,文章的主题就是朋友。而在张培基先生的翻译中,较少出现friends这种单一的重复。而是使用了pal, acquaintances, friendly warmth, real friendship等同义词或者与之搭配的词。在翻译实践中,如果在汉语原文中出现重复词语时,尽量在翻译过程中使用词汇衔接手段,用同义或上下义的方式,避免单一的重复。
三、结语
英汉在衔接手段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但是,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篇章的衔接方式的方面也会有不同的偏向。
在照应方面,英语的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会相对中文较多,比较照应大多相同,个别特殊比较照应在翻译时应多注意翻译的方式,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在连接方面,中文语篇偏向于对原词的重复,在英文语篇中,连接词较多,会较多使用连接词来使逻辑连贯,相对中文中的连接词较少。
省略是汉语语篇中常见的一种衔接手段,经常省略主语,有时会省略宾语。英文语篇中也有相似的省略,也可以将主语谓语全部省略的情况。
词汇衔接方面,汉语语篇中使用重复手段比较多,而英文语篇中多使用同义或上下义的方式来进行词汇衔接。
了解英汉衔接连贯方面的异同之后,英语学生就可以应用到之后翻译练习当中,适当调整翻译策略,自觉纠正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翻译符合要求,行文流畅,对指导学生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街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语法衔接手段对比与大学英语翻译 篇4
“衔接”, 指的是语篇内小句与小句之间的结构性连接关系, 是句际关系的连接纽带。衔接是语篇的有型网络, 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即通过语法、词汇和篇章的手段来表达的语篇组成部分之间的显性关系。功能语言学视衔接为实现语言三元功能 (经验功能, 人际功能, 语篇功能) 之一的语篇功能的核心要素。韩礼德和哈桑在Cohesion in English (《英语的衔接》) 中将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这种分类也是在衔接研究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语法衔接手段是语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衔接手段。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单词或句子, 而是这些词句组成的语篇。近年来,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将语篇作为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奈达的“等值翻译”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 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翻译的终极目标。由于不同的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异同, 使用上也有所偏重,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对原语和译语的衔接手段有深入的了解, 并能对其熟练运用, 才能使生成的译文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 并和原文在语篇层面上获得对等。
2 英汉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 英语的衔接手段可以归纳为五种: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其中的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属于句法层面的连接纽带, 被称为语法衔接手段。语法衔接是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以使语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自然流畅。
2.1 照应
照应是语篇中的指代成分与指称或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照应一般分为三大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人称照应即用代词复指上下文出现的名词的一种衔接手段, 其作用是在代词与上下文的名词间建立起语义联系, 形成上下文的连贯。总体而言, 英语的代词使用得多, 汉语代词使用的少。在英语里, 人称代词的缺省会使句子结构不完整, 句意不清楚。而汉语的意合特点使得汉语在不造成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 常常省略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
例1 My daughter smokes.While she is doing her homework, her feet on the bench in front of her and her calculator clicking out answers to her geometry problems, I am looking at the halfempty package of Camels tossed carelessly close at hand.
译文:我女儿抽烟。她做作业时, 脚搁在前面的长板凳上, 计算器嗒嗒地跳出几何题的答案。我看着那包已抽了一半、她随意扔在手边的“骆驼”牌香烟。
例1中第一句的“my daughter”中的物主代词“my”被译成人称代词“我”, 以汉语的人称代词来译英文的物主代词。第二句和第三句中的人称代词有“she”和“I”, 其在译文中分别译成“她”和“我”。而在第二句中出现的5处物主代词“her”在译文中均被省略, 由于汉语是意合型语言, 通过我们可以看出相关名词的归属, 所以“her”没有被译出。
指示照应是指用指示代词 (this, that, these, those) , 指示副词 (here, there, now, then) 或定冠词 (the) 复指上下文中出现的名词或相关成分从而构成的衔接。英汉语在指示代词的使用方面最大的一个差异就是汉语中没有定冠词“the”。其次, 由于汉语语篇强调心理距离, 英语注重的是现实距离, 因此, 汉语中近指代词“这”使用频率要高于英语中的“this”, 而在英语中远指代词“that”的使用频率远高于“that”。在汉语语篇中, 一般用“这”来指称前文中已经提及到是事, 而在相同的情况下, 英语一般都用that。
例2 That point was emphasized by the fact that Gail’s parents, after thirty-five years of marriage, were going through a bitter and painful divorce.
译文: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已经结婚35年的盖尔的父母正经历着一场充满怨恨、令人痛苦的婚变.
在例2中, “that point”中的“that”是远指, 来指代上文提到的观点。而在译成中文时, 却相应地译成符合汉语行文习惯的近指代词“这”, 所以“that point”就变成了“这一点”。
比较照应是通过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等级形式以及其他一些有比较意义的词语 (如same, so, as, equal, such, similar, different, other, otherwise, likewise等) 表示的照应关系, 但这种照应关使用的频率不高, 因为汉语的形容词和副词没有形态变化, 因而只有通过词汇和句法手段来表达比较意义, 所以本文在这里也不过多详述。
2.2 替代
替代是指一个语言项目被另一个语言项目所取代, 即通过取代前句中的某一语言项目, 构建句际衔接。韩礼德和哈森把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英语中常用one, ones, the same来替代名词, 用do及其曲折变化形式来替代动词, 用so, not来替代小句。在名词性替代中, 由于汉语没有固定的对应形式, 多用词汇衔接来处理。而在动词性替代中, 汉语中的“这么着”、“来”和“干”具有代动词的功能 (胡壮麟, 1994:73-74) , 其变体还包括“这/那样”、“做”、“办”等等。在小句替代中, 汉语中也有三种这样的小句替代:“这么/样”、“那样/么”用作肯定性替代, “然”则用于否定的替代, 如“不然”、“要不然”、“不然的话”等 (胡壮麟:1994:73-74) 。
例3 Blandford resisted the urge to follow the younger woman, thought it was not easy to do so.
译文:布兰福德克制住跟随年轻女子而去的冲动, 尽管这样做并不容易。
在例3中, 在第二个小句中, “do”和“so”分别是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替代, “do”替代前句中的“resisted”, “so”替代前句中的“the urge to follow the younger woman”, 在译文中, 汉语也用对等的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替代翻译成“这样做”。
例4 I read in the newspaper and in my gardening magazine that the ends of cigarettes are so poisonous that if a baby swallows one, it is likely to die, and that the boiled water from a bunch of them makes an effective insecticide.
译文:我在报纸上还有我订阅的园艺杂志上看到, 烟蒂的毒性很强:一个婴儿如果吞下了一个烟蒂, 就很有可能会死去, 而沸水加一把烟蒂就成了很有效的杀虫剂。
在例4中“one”代替前句中的名词词组“the ends of cigarettes”的单数形式, 从而构成了替代衔接。汉语中没有相应的替代形式, 所以采用了功能对应方式, 以词汇衔接, 即重复原文被替代的名词, 来应付原文的替代形式。在译文中, “one”被翻译成了“一个烟蒂”, 从而构成了词汇衔接。
2.3 省略
省略是指为了避免重复, 突出主要信息, 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因为省略的成分通常要通过上下文推知, 所以省略也是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省略可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就省略而言, 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 而汉语中的省略则只求达意, 较少考虑语法和逻辑。汉语中最常见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 谓语的省略较少, 而英语中的主语是不能省略的, 否则句子在结构上是不完整的。在省略方面, 汉语主要是通过原词重复或其他词汇手段来表达意义。
例5“Dad, are you a racist?”
“No, of course not.But you have to be realistic.”
译文:“爸爸, 你是种族主义者吗?”
“不, 当然不是。但你必须得现实一点。”
译文中以“当然不是”来译例5中的“of course not”, 是以省略译省略, 实现了形式对等。
例6 He gained a couple of pounds, but by then he was so slim that no one noticed.
译文:戒烟后他的体重增加了几磅, 但当时他太瘦了, 所以没人注意到这一点。
在例6中, 我们知道“notice”做留心注意讲的时候是及物动词, 所以“notice”后省略了前面的句子“He gained a couple of pounds”, 但是在译文中, 中文却在“注意”之后补译了“这一点”, 以替代译省略, 也达到了形式对等。
2.4 连接
“连接是一种运用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具有何种逻辑关系的手段” (朱永生, 严世清, 2001:50) 。这些逻辑关系可以分为增添、转折、原因和时间4种。连接成分可以是传统语法中的连词, 也可以是位于句首的副词。英汉两种语言形式不同, 英语注重形合, 汉语注重意合, 所以与其他所有衔接手段相比, 连接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差异, 即显性与隐形的差异以及断句方式不同所引起的差异。
例7 A young woman was coming toward him, and he felt a connection with her right away.
译文:一名年轻女子向他走来, 他立刻感到自己与她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
在例7中, 表示附加关系的连词“and”被省略。这是因为英语是形合语言, 依赖显性的形式体现, 英语连接词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汉语连接词。所以在把英语连接词翻译成汉语时, 原文的许多连接词, 将会失去原有的特征, 如例子以零形式即省略对应英文中的连接词。
3 结语
语法衔接手段在语篇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利于语篇的连贯和作者意图的体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使得英汉语中各种语法衔接手段的使用各有偏重。在英翻汉中, 有些衔接手段可以沿用, 但有的根据汉语的行文习惯又有所改变。英语的人称照应通常转换为汉语的人称省略, 英语中的远指常转换成汉语中的近指, 英语中的替代常转换为汉语中的省略, 英语的显性连接也常常转换为汉语的隐形连接。鉴于衔接手段的重要性及其翻译方式的灵活性,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忽视对这些衔接手段及其翻译方式的讲解, 要分析其背后的英汉语表达习惯的差异。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gdon:Longman, 197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4]王东风.语言学与翻译:概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对比手段 篇5
【关键词】英汉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06-01
一、英汉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对比
(一)替代
在英汉翻译中,替代指的就是使用一个单词去替换另外一个或多个单词。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规避表达重复,同时,能够保证语篇的紧凑性。
第一,从句替代。这种替代形式就是对从句进行替代。在英语当中,通常使用if not和if so来替代条件从句,并且使用not或者是so来替代作为宾语的that从句。而在汉语当中,则通常会使用“如此”和“然”来替代从句。但是,在汉语当中,使用从句来替代单词的几率不大,反而在英语中比较常见[1]。
第二,名词性替代,主要指的就是使用替代词对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进行代替。在英语当中,one与ones是比较常见的名词替代,在汉语当中不存在固定名词替代词。
第三,动词性替代,就是使用替代词对谓语动词进行替代。在英语当中,最常用的动词性替代就是do或者是sb+be/will/have/do句型来替代。在汉语当中,动词替代词并不常使用。
(二)照应
第一,指示照应,说话人对于所指的事物在时空方面的远近予以指明。其中,在英语当中,指示照应词包括三种,即:指示性副词、定冠词与名词性指示词。而在汉语中,指示代词包括“这”、“那”、“有”等等,没有定冠词。
第二,比较照应。在英语当中,通常会使用副词、形容词与比较级实现多个项目的比较照应关系。而在汉语当中,通常会使用“不同”、“一样”、“差不多”等词语实现比较照应的关系。在这种照应类型中,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并不大。
第三,人称照应,通过使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当中的名词,而主要的作用就是形成代词同上下文间语义关系,为读者提供连贯语篇框架。而在英语当中,代词的种类有很多,同时,也存在性和数的变化。但是,在但与当中,照应关系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二、三人称。另外,在英语语篇人称照应当中,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是英语语篇人称代词比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高很多。
(三)省略
第一,从句省略。指的就是将语篇当中的一句话或者是一部分予以省略,在英语和汉语当中,这种从句省略的方法十分常见。
第二,动词性省略。指的就是在动词词组的范围之内进行省略,这在英语当中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谓语动词的省略[2]。但是,动词性省略在汉语当中并不常使用。
第三,名词性省略。指的就是在名词词组的范围之内进行省略,这在英汉当中都十分常见。然而,英语中的主语省略不多,汉语主语省略就比较常使用。
(四)连接
连接词同以上几种衔接手段不同,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更好地理顺文章逻辑关系。其中,英语连接词就是连词、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来充当,而在汉语当中,连接词主要使用的就是因此、然而和由于等词。但是,存在差异的就是,在英语当中需要使用连接词来保证语言和语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而在汉语当中,连接词是用来衔接上下文的。
二、英汉语篇语法翻译策略分析
(一)转换源语
翻译的目的就是实现不同语言的转换,而在转换中必然存在矛盾。所以,在实际翻译的时候,需要对矛盾进行适当地协调,而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转换源语。通过转换形式的方法来保证内容对等,确保语篇连贯性。
(二)保留源语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若原文衔接手段与译文相同,那么,翻译内容就能够保证是原文形式,而这正是翻译的目标。因为英汉在语法和表达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对英汉语篇进行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地找出英语和汉语当中存在相似性的衔接手段,进而充分利用,更好地保留源语以及原文的感觉。
(三)省略源语
汉语注重的是翻译意思的吻合程度,而英语重视的则是翻译形式的吻合程度。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应该合理地省略源语,最终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首先,英语照应手段省略。在英语当中,会因为规避名词重复而对代词反复使用,进而出现照应。而在汉语当中,若代词使用频率较大,很容易影响语篇的连贯性。因此,在英译汉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地省略一些照应手段。
其次,英语连接手段省略。在英语当中,显性连接要比汉语使用频率更高,但是,汉语当中隐性连接却比较常使用在英语中,所以,英汉互译的时候,应该将连接手段予以适当地省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与汉语在语法以及使用习惯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的时候,一定要对语篇的衔接手法予以重视,并且通过合理地使用衔接手法来对译文进行调整与增减,确保翻译完成的文章始终保持原文的感觉,实现英汉翻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茹茹.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校园英语(中旬),2016(1):235-236.
对比手段 篇6
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替代指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下文中的某部分,因此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上下文中的替代成分去索引。替代形式与被替代成分之间的这种预设关系使得整个语篇前后衔接起来,使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更为简练、紧凑、清晰,使新信息更为突出。他们把替代划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和分句性替代。国内学者胡壮麟、朱永生等对汉语中省略的研究也大致延续了这一分类法,即汉语中的替代也可以分为这三类。
1. 名词性替代的对比及翻译
名词性替代指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名词词组。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 ones和the same, the kind等。其中,one是最常见的替代词,用于替代上文已经出现过的可数名词词组。one表达单数意义,ones表达复数意义one。ones只能替代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一般没有替代形式。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对于不可数名词,惟一可能的替代形式是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汉语中与英语中的one, ones基本对应的词语为“的”和“者”。英语中还有一个常用的名词性替代词“the same”,表“同样”“一样”的意思。在英汉互译时,根据语法及行文表达的需要,可采用直译、重复或省略法酌情译之。如:
(1) I don’t like white envelopes, I like colored ones.
我不喜欢白信封,我喜欢花的。
(1)中的“ones”替代了“envelopes”,中译时照译成了“的”,替代了“信封”。又如:
(2)化学变化是改变粒子结构、形成新物质的一种变化。
A chemical change is one in which the structure of particle ischanged and a new substance is formed.
在(2)中,中文重复了“变化”,而其英译文却用“ones”替代了“change”,这跟汉语喜重复、英语重尽量避免重复分不开。
2. 动词性替代的对比及翻译
动词性替代指用动词性替代词替代动词词组。英语中可以替代动词词组的替代词为do,以及其曲折变化形式did, doing和done。汉语中的动词性替代不如英语中多见。汉语中最常见的动词性替代词为“干”、“来”、“弄”等替代上文中出现的动词词组。如:
(3) A:他们完成工作了吗?B:只完成了一半。
A:Have they finished their homework?B:They have done have.
在(3)中,B说的“完成”是用了词汇重复,而其英译文却译成动词性替代词“done”,且不好回译成“他们干了一半”。
再看动词do代替译为省略的例子:
(4) A:Does the baby-sitter look after your daughter every weekend?
B:She can’t do in the end of the the semester because she has to prepare for the final examination.
A:保姆每个周末都帮你照料你女儿吗?
B:期末她不行(照料……),因为她要准备终考。
3. 分句性替代的对比及翻译
分句性替代指的是用一个形式词替代小句。英语中能够替代小句的替代词为so和not,分别表达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用so或not来取代充当宾语的that从句,用if so或if not来取代分句的一部分,或来取代条件从句,等等。汉语中较对应的表达有“(不)这样,(不)是,不然,要不”等。例:
(5) A:Do you think she was too serious?B:Yes, I think so.
A:你看她是不是太认真了?B:不错,我想是这样的。
(5)句中的“so”就汉译成相应的“是这样的”。但也有很多情况英汉不能一致使用分句性替代来实现衔接和连贯。如下例:
(6) A:他母亲上周患肺癌死了。B:我听说了。
A:His mother died of cancer last week.B:So I’ve heard.
(6)是汉语的省略译成英语用替代,反过来英文替代常译为中文省略,如:
(7) A:Is there going to be a party tonight?B:I’m afraid not.
A:今晚是不是有个聚会?B:恐怕没有(今晚……)吧。
本文分析对比了英汉语在替代衔接方面的异同。替代衔接在英汉语中都可以分为三类:名词性、动词性和小句性替代。尽管如此,英汉语在替代衔接上有很多不同。在英汉互译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这些不同之处,正确处理替代衔接,在无法与源语保持一致的情况下,采用重复或省略等方法,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语法规范,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使行文流畅。
参考文献
[1]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 Longman, 1976.
对比手段 篇7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在圣诞节前一天, 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 妻子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买了一条白金表链送给丈夫作为圣诞礼物, 而丈夫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了一套发梳送给妻子, 结果使两份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没用的东西, 然而他们却从中体会到了更加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篇文章中充满了欧亨利典型的语言特点, 幽默风趣, 诙谐机智, 描写生动, 文字简练。此外, 这篇小说使用了多种衔接手段, 使文章语义连贯, 语篇完整。
1、语法衔接分析
1.1, 照应照应是篇章阅读理解中一个重要的衔接手段,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在语篇中, 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 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 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韩礼德, 哈桑, 2007) 。它用代词来替代前文所提到的内容, 避免重复啰嗦, 使之在语义表达上更加清楚明白, 在篇章的结构上也显得更加的合理紧凑, 使语篇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 照应被看做是一个语言成分与语篇上下文中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 它是一种语义上的关系。
[1]As soon as she saw it she knew that it must be Jim's.It was like him.
她一见这条表链, 就知道一定属于吉姆所有。它就像吉姆本人。
根据上下文可知, 原句中两个she都指代Della, 三个it都指代the platinum fob chain, him指代Jim, 这样避免文中重复使用人称, 使行文简洁明了。由于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性数格的变化, 所以原文中him直接译为吉姆本人, 如若译为“他”则显得语句表意不明。
[2]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That was all.
1 块8毛7, 就这么些钱。
[3]I don't think there's anything in the way of a haircut or a shave or a shampoo that could make me like my girl any less.
无论剪发、修面, 还是洗头, 我以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减低一点点对我姑娘的爱情。
英语中的this和that同汉语中的“这、那”相似, 常用来指示照应衔接, 语义上也基本相同。例2原句中That与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照应, 译文中用“这么”与之照应。例3中的that与haircut, shave, shampoo照应, 译文中则化长句为短句, 省略了这种手段。
1.2, 替代替代指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去索引。替代和照应是不同的。首先,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 而替代则是一种词汇语法关系。
[4]Now, there were two possessions of the James Dillingham Youngs in which they both took a mighty pride.One was Jim's gold watch that had been his father's and his grandfather's.The other was Della's hair.
现在, 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夫妇俩各有一件特别引以自豪的东西。一件是吉姆的金表, 是他祖父传给父亲, 父亲又传给他的传家宝;另一件则是德拉的秀发。
原句中出现的one和the other都指代two possessions of the James Dillingham Youngs, 汉语与之相似, 译文中分别应“一件”、“另一件”来指代特别引以自豪的东西。这样不仅避免了用词上的重复而且在篇章结构上更加紧凑一致。像这样用替代词来取代名词词组或名词词组中心词的语法现象叫名词性替代。
[5]There was clearly nothing to do but fl op down on the shabby little couch and howl.So Della did it.
除了扑倒在那破旧的小睡椅上哭嚎之外, 显然别无他途。德拉这样做了。
原句中的did替代fl op down on the shabby little couch and howl, 译文中用“做”替代。英语中常用do、do so表示动词性替代关系, 在汉语中动词性替代不如英语使用广泛, 最常见的动词性替代词为“来”, “干”, “弄”, “做”“搞”等, 同样是为了避免重复, 是上下文连接紧密。
1.3, 省略省略也是语篇语法衔接手段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在英语中运用十分广泛, 韩礼德和哈桑指出, 省略是“省去不提的成分”, 也就是说一些已经在上下文或谈话语境中出现过的内容经常被省去不提。它起到了避免重复, 使语言简练、清晰的作用。
[6]On went her old brown jacket;on went her old brown hat.With a whirl of skirts and with the brilliant sparkle still in her eyes, she fl uttered out the door and down the stairs to the street.
她穿上那件褐色的旧外衣, 戴上褐色的旧帽子, 眼睛里残留着晶莹的泪花, 裙子一摆, 便飘出房门, 下楼来到街上。
例6的汉语译文在后面的表达中省略了人称代词“她”, 使句子结构整齐, 动感强烈, 生动得表现出德拉急迫的心情。而在英文原句中则没有省略, 否则在语法结构上就会出错。可见在汉语的主语省略较多, 英语中则比较少见。
2、词汇衔接分析
以上所讲到的内容都是语篇衔接手段中的语法衔接,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词汇衔接。词汇衔接历来为广大话语分析研究者所重视, 被认为是语篇衔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Hocy, 1991) 。词汇衔接是通过词汇间的语义关系来实现语篇连贯, 词汇衔接可以分为两类:复现, 同现。
2.1, 复现复现包含原词的复现, 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及下义词的复现。《麦琪的礼物》语篇中使用了大量的词汇衔接手段, 尤其是词汇复现, 即通过重复上文已出现过的词来达到语篇的连贯。词汇的重复使用不但能使句子、段落之间连贯紧凑, 而且还能使主题突出、加深读者的印象。
[7]She stood by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dully at a gray cat walking a gray fence in a gray backyard.
她站在窗前, 痴痴地瞅着灰蒙蒙的后院里一只灰白色的猫正行走在灰白色的篱笆上。
[8]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That was all.And sixty cents of it was in pennies.Pennies saved……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it.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
一元八角七分, 就这么些钱, 其中六毛是一分一分的铜板, 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德拉反复数了三次, 还是一元八角七分, 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上面两个例子都属于原词复现, 例7中原文与译文“grey”、“灰”三次出现, 暗示德拉当时的忧郁心情。例8“One dollar and eighty seven cents”一共重复了两次, “penny”更是重复了三次, 译文中“一元八角七分”“一分一分”“一个子儿一个子儿”, 在这里, 词汇的复现都是加强了语气, 突出了这对夫妻生活的困难。
2.2, 同现同现关系就是词汇的搭配,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同现关系指词汇在语篇中共同出现的倾向性” (韩礼德, 哈桑, 2007) 。词汇的同现关系包含反义关系、互补关系、局部-整体关系、搭配关系等。这里主要讨其中的反义关系。
[9]Which instigates the moral refl ection that life is made up of sobs, sniffl es, and smiles……
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 尤以抽噎占统治地位。
句中sniffl es和smiles构成反义关系, 抽噎与微笑构成反义关系, 语篇中反义词的使用, 使语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体现了词语间, 句子间的连贯效果, 另一方面在语义上又创造了伤感的气氛, 并且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艰辛。
本文从语篇衔接手段这一全新的视角, 对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英语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此可见, 英汉语篇《麦琪的礼物》中的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衔接这四种衔接手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他们的使用都使语篇结构紧凑, 语义连贯, 语篇完整, 从而使读者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出发, 根据语篇衔接理论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英汉语篇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了语篇中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手段在语篇中的应用, 从而帮助读者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主题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麦琪的礼物
参考文献
[1]、韩礼德, 哈桑, 张德禄译, 2007, 英语的衔接[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胡壮麟, 1994,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对比手段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日渐频繁, 据数据统计, 我国现有15000多个汽车配件厂家, 约占世界汽车配件生产厂家的一半以上, 然而我国每年的出口额仅有600亿美金, 只占世界总额的10%左右, 出现这样的比重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产品宣传的失误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产品说明书翻译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国内对说明书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妆品说明书和药品说明书等的翻译, 对于汽车配件说明书的翻译研究甚少, 翻译的过程中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因此对汽车说明书的翻译进行单独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
1 衔接手段和衔接理论
衔接是一组普遍存在于所有种类的语篇中的意义关系, 它能将语篇中的实际意义相互联系起来, 表达了语篇之间存在的连续性, 正是有了衔接提供的这种连续性, 才使得语篇中的语义进程得以顺利地从一个阶段延续到另一个阶段。
在语篇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当中, 影响力最大的当属Halliday和Hasan, 他们所著的《英语的衔接》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 衔接概念是一种语义概念, 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另外一个成分的解释时遍出现了衔接, 它是把结构式没有关系的成分互相连接起来的一种手段。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归为五类, 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连接。
2 汽车配件说明书英汉衔接手段分析
产品说明书是完整的语篇, 生产厂家出于对成本的考虑, 往往要求说明书更加简洁得体,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能做到语意连贯、衔接紧凑。Halliday和Hasan认为, “几乎在每种语言中都能找到某种概念拥有照应的属性, 在某种特殊意义上在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某个属于当中。也就是说, 他们将某些事物翻译成了他们自己的语言。”所以可以说照应是一种很重要的衔接手段。
2.1 汽车配件说明书中人称代词的照应功能比较 (1) 第三人称代词产品说明书照应手段的比较
人称照应是指用人称代词 (如he, she, him, them) 以及相应的限定词 (如his, her, their等) 和名词性的所有格代词 (如his, hers, theirs等) 所标示的照应关系。但是, 在人称照应的系统中, 只有第三人称代词才具有内在的篇章衔接功能, 因为第三人称往往被用来回指上文。
[1]This type of throttle valves has the features of small volume and well-knit structure, which can be installed close to the driver or directly installed on the driver.Besides, it has very low power dissipation that suitable for the situation of narrow space but large flow rate.
该款汽车节流阀体积小, 结构紧凑, 节省空间, 可安装在驱动器附近或直接安装在驱动器上, 当空间狭小且需要大流量时可选用该款节流阀, 功耗十分小。
这是一段汽车节流阀的说明书, 其中用“it”来指代“this type of throttle valves”, 从而达到照应的目的。英语多用“it”来作照应手段, 相比之下, 汉语较少用“它”来照应, 而多重复使用名称。
(2) 产品说明书中指示代词的照应功能比较
指示代词包括地点指称、时间指称和语篇指称。地点指称通常表达为“这里”、“那里”, 指的是空间和地点的情况。语篇指称包括“这”、“那”, 是指语篇中的一些陈述, 而是人或事物, 或者某个时间。
[2]Axle body and axle head are integrated by high temperature extrusion, which the metal fiber is of axle body is streamline and not destroy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dure, therefore, it increases strength of axle body.These types of axles use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pare parts, so it is convenient and economical.
该款车轴的轴体与轴头经过高温挤压成型, 轴体金属纤维呈流线状, 不被破坏, 从而极大增加了轴体的强度, 外观上更加美观舒适。由于才用了国际通用的零配件, 使用更方便, 更快捷, 更经济, 更实用, 更能满足客人的需要。
这段关于车轴的翻译中, these指代了前面的一整句描述, 这在衔接手段中属于指示照应。在英语中, “this”, “that”经常被用来表示之前提到过的事物, “that”一般和过去相联系, “this”一般与现状或以后相联系。但是在汉语中用“这”的使用频率往往高于, “那”, 一部分原因是“这”比“那”给人心理上更近的感觉。也有部分是因为汉语中没有英语中“it”“the”相对应的词语。
2.2 汽车配件说明书替代手段的比较
替代指的是通过用替代的形式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部分。替代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语言中的重复, 所以需要某一种语言成分来代替另一种语言成分。在语篇中, 这种替代关系可以使整个语篇变得更紧凑, 由此产生衔接关系。经常见的替代形式有“one”、“ones”、“the same”、“thus”等类相当于“的, 同样 (的) ”, 还有“do”、“do so”表示“干, 搞, 弄”。
[3]Its surface adpopts polishing and plastics spraying treatment which has very good hand feeling.This product is applied for assembling and disassembling the camion tyre with different types, thus, it is a automobile repairing tool and an ideal on-automobile tool for all chauffers, and it is absolute your best choice.
外表采用抛光喷塑处理, 具有良好的手感。广泛应用于拆装各种型号的载重汽车轮胎是汽车修理工具和广大司机朋友理想的随车工具, 绝对是您最好的选择。
该句中, “thus”被用来替代前面一部分的描述, 目的是为了强调最后一句, 并避免了语言的重复, 不仅增强了整句话的衔接性, 而且更加简洁明了, 易于理解, 正符合了说明书翻译的要求。
2.3 汽车配件说明书省略手段的比较
省略指的是在某种结构中没有出现的词语, 可以从语篇的其他句子中找回。省略部分的信息可以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 因此省略便具备了一种衔接的功能。
[4]Introduction:An auto hub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wheel, and Zhiying aluminium alloy hub has the features of light weight, good heat dissipation, high precision, nice shock absorbing and more exquisite, safe and durable whe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roducts.
产品简介:其次扯了的安全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轮毂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智赢铝合金汽车轮毂质量轻, 散热快, 精度高, 减震性好, 比传统轮毂更加美观、安全、耐用。
这段主要介绍了该厂家轮毂的一些特点, 用“has the features of”就概括了所有轮毂的特点, 后半段的介绍都省略了“has the features of”, 使翻译看起来简洁连贯, 节奏紧凑。而在翻译成汉语时用并排的几个“名词+形容词”的方法, 没有任何连接词, 使语气更强, 轮毂的特点一目了然。
2.4 汽车配件说明书连接手段的比较
连接是指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主要用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 并且通过这种关系表现出句子是在什么意义上相互联系起来的。
[5]It adopts high-grade alloy steel and excellent heat-treatment art, which has high intensity and not easy to broke, so, it is very hard and durable.
产品选用高级合金钢和精良的热处理工艺, 强度高, 不易断裂, 坚固耐用。
英语往往趋向于显性, 汉语趋向于隐性, 这种特征在连接手段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个英语的说明书中, “so”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一个起到衔接上下文作用的连接词。但是在翻译成汉语后, 依照汉语的表达习惯, 不用将“so”翻译出来, 而直接改成并列的四字词语, 使之更为简洁连贯, 并不会影响整个句子想表达的意义。
3 小结
语篇的衔接手段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世纪翻译过程中衔接手段的运用。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会说出或写出一些句子, 这些句子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它们不仅需要语法正确, 而且还要语义衔接的单。产品说明书作为完整的语篇文本, 会存在很多成分, 这些成分在文中的位置是由衔接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重要手段。
译者在翻译汽车配件产品说明书的过程中, 首先要对句子的局限进行一定突破, 从段落、语篇进行扩展。此外, 还要考虑各种连接词语所具备的的语义衔接的功能, 灵活应用。其次, 运用衔接手段时要注意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不可随心删减内容。最后, 还要进行专门的检查, 指称对象是否正确, 连接词的使用是否得当, 是否避免了过多简单词的重读现象, 等等。
做好产品说明书的翻译能发挥着沟通产品商家和消费者的一个“桥梁”作用, 运用好衔接手段可以帮助提高产品说明书的易读性和连贯性, 是产品说明书翻译实践的关键。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功能语法导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霍德·阿诺德出版社.2008.
[2]曹炜.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品说明书翻译[D].西南财经大学, 2004.
[3]曾剑平.机械设备使用说明书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 2004.
对比手段 篇9
衔接是语篇生成的必要条件,是语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衔接手段分为指称(亦称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其中,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而词汇衔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既有相似,也有差异。限于篇幅,在此仅着重分析奥巴2013年就职演说及译文中的指称衔接手段。
二、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指称衔接
指称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确切地说,它是语篇中的指代成分与指称或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指称又可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
1.人称指称。人称指称是运用话语情境中的功能,主要由人称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体现,通过直接的所指关系,表明所指对象在言语中的功能或作用, 从而使指称词和所指对象之间建立起认同关系。例如:
We recall that what binds this nation together is not the colors of our skin or the tenets of our faith or the origins of our names.
译文:我们重申,将这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我们的肤色,也不是我们信仰的教条,更不是我们名字的来源。“we”是指奥巴马自己和听众。讲话人将自己放在与听话人同一立场,使听话者感到亲近,易得到听话者的支持。 据统计,本演说中“we”使用了68次。“we”及“our”的重复使用,让语势得到强化,感情得以升华。译文中,无论是句子结构需要还是感情表达需要,“我们”这样的重复使用也都必不可少。
2.指示指称。指示指称指的是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程度来确定所指对象的语言指示现象。英语主要通过指示代词(如: this、that、these、those等)、地点及时间指示副词(如:there、 here、now)和定冠词(the)来体现。汉语主要由“这”和“那”、 “这些”和“那些”及其他派生的词语(如:这时/那时,这里 /那里等)来体现。但英汉指称衔接手段中最大的区别,是汉语中不存在英语定冠词(the)的对应词,也就是说,汉语中没有词语具有英语定冠词(the)同样的衔接功能,只能用其它的方式表达。据统计,本演说中“the”使用了148次。例如:
We are true to our creed when a little girl born into the bleakest poverty knows that she has the same chance to succeed as anybody else.
译文:我们忠诚于我们的事业,保证让一个出生于最贫穷环境中的小女孩能知道,她有同其他所有人一样的成功机会。
3.比较指称。比较指称是通过两个项目之间的相同或相似关系来得到解释,通常由比较形容词和比较副词体现,汉英语篇中的比较指称差别不大。英语通过词汇(如:equal、otherwise、 identically等)来表示比较照应,或者通过比较级变形来表示照应关系。汉语中常见的比较指称词有:同样的、不同的、类似的、 其他的等。而汉语的形容词、副词没有比较级形式,只能通过其他词汇或语法手段来表达,这是英汉语篇在比较指称上的最大差异。例如:Some may still deny the overwhelming judgment of science,but none can avoid the devastating impact of raging fires,and crippling drought,and more powerful storms.
译文:一些人可能仍在否定科学界的压倒性判断,但没有人能够避免熊熊火灾、严重旱灾、更强力风暴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原文用“more”,用比较级表明强有力的风暴带来的灾难性的打击将是我们无法抗衡的现实。译文用“更…… 的”来体现比较照应,将语篇衔接到一起。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据统计,本演说词及译文中指称衔接手段俯拾皆是,现以表格形式呈现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三者占全部衔接手段的比重。
由表可见,原文中指称衔接手段有345个,而译文中只有228个。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语受限于语法规则的要求必须交代清楚指示关系,在遣词造句上重形式上的照应。但汉语常使用省略或零回指的手段来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更重隐性连贯。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以奥巴马总统2013年就职演说及中译本为语料,着重对其中指称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以期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了解语篇衔接手段,从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