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精选十篇)
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甲状腺手术的100例病人, 意识均清醒、无精神障碍、可正确描述自身生理及心理感受, 排除合并其他脏器严重损伤者;男41例, 女59例;年龄20岁~71岁 (43.7岁±5.9岁) ;病程3个月至3年 (1.1年±0.8年) ;疾病类型:甲状腺功能亢进47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 甲状腺腺瘤26例;职业:农民29例, 个体户25例, 公务员24例, 工人16例, 其他6例;学历:大专及以上35例, 高中39例, 初中及以下26例。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学历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行常规护理, 入院后介绍院内情况, 讲解术前与术后相关注意事项、所需准备、相关术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用药情况等, 对照组手术室护士在术前1d访视病人, 给病人讲解手术相关知识, 指导病人练习手术所需体位。观察组根据入院后病人焦虑评估结果, 结合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2.1.1 干预前准备
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之交谈, 态度诚恳, 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发放焦虑自评量表 (SAS) , 指导病人如何填写, 嘱病人自主完成。结合病人个体情况及量表评价结果与病人交谈, 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 注意谈话过程中病人语气、表情、情绪等变化, 找出引发其焦虑的具体原因,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干预措施。
1.2.1.2 心理干预
根据病人个性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可选择口头讲解、多媒体、现场模拟、图片、宣传册等不同方式告知病人甲状腺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安慰、鼓励、支持病人, 以缓解或消除其不良情绪, 树立治疗信心;鼓励家属实施辅助干预, 予以情感支持, 进一步巩固病人积极情绪;指导病人转移情绪, 根据其爱好等培养多种兴趣, 以转移对疾病关注度, 可选择舒缓的音乐或轻松的影视作品作为干预材料, 缓解病人现实压力, 提高其认知能力及生理、心理健康水平, 以缓解躯体及精神的痛苦;指导病人松弛身心, 方法自然端坐, 闭目收神, 两手掌平放于两膝, 将注意力集中于两脚心, 呼吸3min~4min, 注意平缓均匀, 以放松各肌群并扩展至全身后缓慢睁眼, 每日1次, 每次30min, 可帮助病人消除杂念, 达到身心平和。
1.2.1.3 行为干预
病人入院后即由专门护理人员指导练习颈过伸的手术体位, 对于年龄大、合并心脏病、高血压、颈椎病等疾病病人, 练习需注意循序渐进, 时间和频率应逐渐增加, 以免引发不适。嘱病人戒烟、戒酒, 若有失眠情况予以针对性处理, 以保证干预效果。
1.2.2 焦虑评估方法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焦虑评估, 共20项, 每项均采用4级评分法:1分为很少或没有时间有;2分为有时有;3分为大部分时间有;4分为全部或绝大部分时间有。其中用负性词陈述的15项, 用正性词陈述的5项, 总分20分~80分, 参照中国常模值SAS标准分分界值为50分, 分值越高表示焦虑越明显。评估时间:分别于病人入院后、术前1h及术后3d行3次焦虑评估, 量表由病人自主填写, 特殊情况可由护理人员辅助完成, 全数回收后实施统计分析。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手术作为病人较大负性事件, 易导致病人产生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负性情绪, 需引起护理人员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显示, 病人术前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中以焦虑最显著, 且具有代表性。术前焦虑过度不仅给病人带来心理障碍, 也会影响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 对肿瘤病人行相关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围术期焦虑水平[4,5]。因此, 做好手术病人围术期心理状态评估, 尤其是焦虑情况, 结合病人具体病况予以针对性个体化护理干预, 对缓解负性情绪和改善预后很重要。
本研究发现, 行甲状腺术前引起病人负性情绪的问题主要有:担心手术可靠性、风险性, 担心术后切口瘢痕影响美观, 担心术后并发其他疾病, 担心术后生活质量, 担心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及医疗事故发生。分析后发现, 对甲状腺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是导致焦虑的最主要原因, 入院至术前阶段表现明显, 随着手术日期临近, 病人的焦虑等负性情绪可达高峰[6], 对照组的心理焦虑评估结果即可说明。故本研究实施的护理干预是依据病人个体化差异选择最合适的途径, 告知其甲状腺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 提高其认知水平, 缓解其思想压力, 结合情绪转移法、身心松弛法帮助病人尽量避开不良刺激, 转移注意力, 找到应对压力的好方法, 从而改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 以缓解躯体及精神痛苦。个体化护理干预重在有针对性, 相对于常规护理重视以“人”为本, 形式和方法更规范、更个性, 更能达到预期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病人入院时焦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随着个体化护理干预的实施, 观察组病人的焦虑程度明显缓解, 并没有再现高峰, 且术后焦虑程度缓解趋势更明显 (P<0.05) 。
综上所述, 做好甲状腺手术病人围术期心理焦虑评估并予以相关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病人焦虑等不良情绪, 有利于其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陶莉丽.心理干预护理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观察[J].健康必读, 2012, 11 (4) :344.
[2]张伟新, 黄飘.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9) :123-124.
[3]周颂华, 石凤群, 黄雪飞.循证护理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7, 21 (6B) :1553-1554.
[4]黄爱丽.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后患者焦虑及应激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8) :97-98.
[5]吴墅, 傅银敏, 黄香茗, 等.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1) :34-35.
网络对个体心理角色形成的负性影响 篇2
网络对个体心理角色形成的负性影响
本文分析了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角色在形成过程中,会遇到道德危机、多重人格、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等问题,网络对个体心理角色形成所构成的影响主要是一种不良的负性影响.
作 者:周海谦 作者单位:河南许昌学院教育科学系 刊 名:青年探索 英文刊名:YOUTH STUDIES 年,卷(期):2003 “”(6)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角色 虚拟性 多重人格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 篇3
[关键词]青年学生;集体心理;个体心理;影响作用
青年学生生活在组织化、纪律性的集体之中,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业余活动等无不打着集体的烙印,因此,青年学生心理也无时不受到学生集体心理的影响,留着集体的印迹。青年学生集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很多,主要的有社会助长作用、社会顾虑倾向、社会从众效应、集体实践的催化作用。
一、社会助长作用
有人在场或者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工作的效率高于单独工作的效率,叫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具有三种心理效应。一是结伴效应。青年学生个体与他人共同从事某项工作,其工作效率相对而言会有所提高。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干活时,如果和几个人合伙干,干劲就大增,质量也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自行车选手在独自一人骑车时,平均时速24英里,但在结伴不比赛的情况下,平均时速可达31英里。这就是社会助长作用的结伴效应;二是观众效应。青年学生在学习、体育、文艺等活动中,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其投入和效果都要相对好一些;三是竞赛效应。在集体中共同活动,如果明确给双方提出竞赛的要求,双方的活动效率一定会大有提高。
社会助长作用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任务或活动比较简单时,多人共做或他人在场的工作效率优于个人独做。有些任务或活动在客观上更适合群体共做。比如有些流水作业,群体共做就比个人完成全部流程的效率要高得多。在集体活动中,他人在场或群体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人们会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隐含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就可导致工作效率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能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他人在场还会唤起别人评价的想法,由于人们具有自尊自爱等需要,总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因此,个体对别人评价的期待就能促进自己把事情办得更好。
二、社会顾虑倾向
这是指个人在群体大众面前由于感到不自在,受拘束,其行为表现与私下时不尽相同。例如青年学生集体中有些人平时与朋友在一起闲聊,口若悬河,但在小组讨论或在大会发言时,可能会言语不多甚至词不达意,这就是社会顾虑的影响。社会顾虑倾向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加入集体时间不长,对集体中的他人不甚熟悉。青年学生刚到学校,人生地疏,最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困扰,表现出较多的踌躇反应,行为上拘谨。因此,新加入集体的成员在熟习集体之前,表现出的社会顾虑倾向比集体老成员明显。二是性格内向者较性格外向者,社会顾虑倾向表现较突出。
三、社会从众效应
从众是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在认知上或行为上趋向群体的期望,与群体的多数人相一致。从众是青年学生个体适应集体生活的一种倾向。个人之所以从众,是因为它能使个人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还能从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中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从众现象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从众行为有积极和消极意义之分。它取决于引起从众行为的事物或信息的性质。如果所从的是正确的“众”,无疑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如果所从的是错误的“众”,比如随声附和多数人的错误意见,跟着多数人起哄,那就会起到消极甚至破坏作用。同时,还与群体的状态有关。在一个正不压邪的群体里,从众行为必会产生不良后果,而在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中,从众行为带来的是对集体建设的促进和加强。
从众与否或从众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群体的一致性。无论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内成员意见越不一致,其他成员的从众就越低;而群体成员意见越一致,人们的从众性就越强。这是因为,本来就怀疑群体意见的人发现有人也对群体意见表示反对,无疑就找到一种社会支持,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加降低对群体多数人的信任程度,因而也就减弱了从众。人通常还有一种不愿偏离群体的心理倾向。当自己的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也就出现偏离,但当他发现还有人同自己是一样的,偏离的感受就会减弱,因此也就削弱避免偏离的从众;二是群体规模。一般情况下,群体意见和行为一致,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率就越大;三是群体的专长。对于个人来说,群体成员越有专长,他对群体就越信任,就越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他就越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从众。有些研究表明,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就会增加人们的从众率;四是个人心理特点。不同心理特征的人,从众的倾向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文化水平和智力低者较之文化水平和智力高者容易从众,易受外界影响的情绪不稳定者较之情绪稳定者容易从众,自信心弱者比很有自信者容易从众,个人掌握的判明模糊情形的信息越少,从众的倾向就越大。
四、集体实践的催化作用
心理是脑的功能,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以一定的遗传和生理条件为基础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着物质前提和基础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生活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种作用不是机械的、绝对的,而是要适合人已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在分析心理发展的条件时,还要看到实践活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
集体在完成其自身目标的实践中,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配合与竞争,集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会使成员得到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这种集体实践活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会对集体中个体成员的心理发展产生催化作用,因此,青年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是在集体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
作者简介:曲哲(1968-8-) ,男,山东邹平人,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心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
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本院的9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围生期护理组) 45例和观察组 (一体化护理组) 45例。对照组的45例产妇中, 年龄21~42岁, 平均年龄 (29.0±3.7) 岁, 孕周37.0~42.3周, 平均孕周 (40.2±1.1) 周, 其中初产妇38例, 经产妇7例。观察组的45例产妇中, 年龄20~42岁, 平均年龄 (29.2±3.6) 岁, 孕周37.0~42.5周, 平均孕周 (40.3±1.0) 周, 其中初产妇38例, 经产妇7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与生产史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因此认为两组产妇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产妇以常规围生期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根据产妇的生产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及注意事项的告知, 另根据分娩方式进行对症护理及基础护理, 再者积极进行心理干预。观察组则以一体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即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将各个护理细节进行有效全面的整合及衔接, 即对所有产妇进行个性化的评估, 了解其各方面的需求, 然后由参与护理的医护人员进行工作方面的全面细致研究, 并整合所有护理人员的意见, 对护理问题包括潜在及现存护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另外, 积极对患者性格进行分析, 并观察探讨其不良心理状态, 制定针对性的疏导方案, 结合患者的理解能力及性格特点选取合适的沟通疏导方式, 然后积极进行整体衔接的疏导。然后将两组产妇干预前与干预后1周时的心理状态采用HAD量表进行评估, 并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的评估结果。
1 . 3 评价标准: H A D量表在临床各个科室均较为适用, 其在产妇中的应用信度效度均较高, 主要涉及对焦虑和抑郁两大方面的评估, 每个方面的评估分值均以7分及以下表示阴性, 8分及以上表示阳性[2]。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选用软件SAS5.0, 其中的计量资料 (年龄、孕周、HAD各方面评分) 与计数资料 (经产妇初产妇比例、HAD各方面阳性率) 分别采用上述软件进行t检验与卡方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的HAD量表焦虑评分及阳性率分别为 (10.15±1.24) 分及15例 (33.33%) , 抑郁评分及阳性率分别为 (11.09±1.18) 分及14例 (31.11%) , 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及阳性率分别为 (10.20±1.19) 分及15例 (33.33%) , 抑郁评分及阳性率分别为 (11.12±1.14) 分及15例 (33.33%) 。
干预后1周对照组的焦虑评分及阳性率分别为 (9.16±1.04) 分及12例 (26.67%) , 抑郁评分及阳性率分别为 (9.45±1.10) 分及11例 (24.44%) , 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及阳性率分别为 (7.05±0.89) 分及6例 (13.33%) , 抑郁评分及阳性率分别为 (6.32±0.95) 分及3例 (6.67%) 。
干预前两组产妇的HAD量表各方面评估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而干预后1周时观察组的各方面评估结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P均<0.05, 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产妇的生产过程面临着一个心理及生理方面的双重变化, 临床中对其心理的变化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其关系到产妇围生期多方面的状态变化, 甚至关系到产妇产后对新生儿哺育效能感及效果等, 故临床对于产妇心理状态的干预性研究一直较多。而护理作为临床中对于产妇各方面均干预较深的方式, 其对于产妇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也广受肯定, 与此同时, 不同干预模式的干预效果与干预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选择护理模式方面应引起重视[3,4]。本文中我们即就一体化护理对产妇围生期心理状态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 并与常规的围生期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 比较效果显示, 一体化护理对产妇的HAD量表的干预效果更为突出, 表现为干预后焦虑及抑郁评分与阳性率均相对更低等方面, 说明其在改善产妇产后不良心理中的效果相对更为突出, 应用价值也相对更高。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一体化护理对产妇围生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明显好于常规围生期护理, 其对产妇的不良心理改善作用更为突出。
摘要:目的 研究及探讨一体化护理对产妇围生期心理状态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本院的9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围生期护理组) 45例和观察组 (一体化护理组) 45例, 然后将两组产妇干预前与干预后1周时的心理状态采用HAD量表进行评估, 并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的评估结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产妇的HAD量表各方面评估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而干预后1周时观察组的各方面评估结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P均<0.05, 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一体化护理对产妇围生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明显好于常规围生期护理, 其对产妇的不良心理改善作用更为突出。
关键词:一体化护理,产妇,围生期,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齐月, 吴艳, 马凤英, 等.产妇在产程中的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24) :193-194.
[2]徐惠英.护理干预对孕产妇分娩前后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0) :120-121.
[3]徐玉华.产前知识培训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0) :74-76.
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 篇5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咳血;负性情绪;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36-02
咳血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其主要见于肺部疾病患者。咳血一旦发生,不但会导致患者有窒息等危险,还会直接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感到恐慌、悲观等,部分患者还会产生厌食、轻生等心理,直接影响疾病的疗效[1]。笔者所在医院在咳血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给予个体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8月收治的咳血患者92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23~74岁,平均(60.34±7.84)岁。疾病类型:支气管扩张24例,肺部肿瘤6例,肺结核10例,其他6例。对照组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22~75岁,平均(60.82±7.99)岁。疾病类型:支气管扩张25例,肺部肿瘤8例,肺结核9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笔者所在医院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的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和并发症预防。
实验组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2]:(1)恐惧型: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咳血的发生原因,使其认识到咳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鼓励患者在有血时要咳出,不能屏气,以免发生误吸。告知患者严重的紧张和恐惧,会加重患者的咳血量,并教会患者如何做深呼吸等放松训练。(2)焦躁型:护士要用真切的感情缓解其焦躁的情绪,告知患者各种护理操作的目的,用药后会给患者带来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耐心地劝导和鼓励,让患者的焦躁情绪得以平复。做好卫生宣教,消除其思想顾虑,让患者认识到只要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坚持治疗就可能痊愈。(3)抑郁型:护士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采用多种手段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告知患者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有效性,并提供治愈的病例。为患者建立多种社会支持系统,共同鼓励患者积极治疗。耐心、真诚地干预患者的日常生活,为患者提供高营养等饮食[3],提高其机体免疫力。
1.3 观察指标
使用国际通用的焦虑自评量、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其得分越高,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越重。
使用生存质量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自我评价等,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取95%可信区间,焦虑、抑郁状态和生存质量评分采用()表示,各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焦虑、抑郁状态和生存质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均降低,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与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实验组护理干预后各指标与护理前比较,t=19.87、18.25、20.35,P<0.05;对照组护理干预后各指标与护理前比较,t=12.54、13.02、12.84,P<0.05
3 讨论
咳血是呼吸科的常见疾病,如有顽固性的咳血,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紧张不安,甚至可使其咳血量增加,危机患者生命安全[4]。如何安抚患者情绪,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十分重要。
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是指在对咳血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笔者所在医院在个体化护理干预中,尤其强调对患者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通过这种方法,切实将心理护理落到实处[5],护士能够通过对患者的评估,分析其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以给予干预,并有效维持了护患关系的和谐,并缓解了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有勇气面对疾病的困扰,并能够用最佳的状态面对治疗。
此外,笔者所在医院经过总结认为,这种护理干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护士在护理干预前,要给予患者充分的评价,不但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还要包括患者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疾病情况等,并结合患者家属的主诉,以整体分析患者此时的心理状态;(2)寻找患者此时不安心理状态发生的原因,以给予针对性的讲解;(3)在个体化的护理干预中,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患者更容易接受的干预措施,同时注意定期更换干预措施,避免患者产生厌烦,如部分患者更喜欢文字说明,护士要多给予其疾病的宣传册等,但是还要注重给予讲解、演示;最后,在个性化护理干预后,护士要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分析护理方法是否有效,对效果不明显的患者积极寻找原因、转变护理方法。
通过笔者所在医院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得以改善,生存质量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咳血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勇,李秀妍,王春艳,等.浅谈咳血病人的健康教育及饮食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2):312-313.
[2] 张玉芹.心理护理在肺结核咯血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145,149.
[3] 王丽梅,张艳平.肺结核咯血患者的心理分析[J].生物磁学,2006,6(1):95-96.
[4] 王丽梅,张艳平,马影玭,等.肺结核咯血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178-179.
[5] 万群芳,梁利群,符小敏,等.咯血护理的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27):2569-2570.
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及入院后的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男31例,女49例,年龄21岁~54岁,平均年龄(35.2±3.6)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2.5±0.6)年。所有患者均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排除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2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文化水平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生活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额外给予个体化护理:(1)个体化病房条件安排: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阐述病房价格,根据患者经济情况、个体化要求提供合适的病房。(2)个体化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以诱导式提问的方法走入患者内心,倾听其心声,积极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3)个体化健康教育:根据不同患者的文化水平,用其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词汇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注意事项。对于年龄大、理解能力差的患者,结合图片、视频等讲解,将疾病知识生动地呈现在每一个患者面前。(4)个体化家庭和社会支持:在了解患者家庭情况和初步评价患者人格特征后,采用不同的家庭、社会支持方案。
1.3 观察指标[2]
2组患者在护理前及护理后第6个月末接受生活质量量表(WHO-QOL)测评,其由生理领域(7个条目)、心理领域(6个条目)、社会关系领域(3个条目)及环境领域(8个条目)四个方面组成。每个条目得分为0~4分,最后将各个领域得分按照对应公式转换获得最终得分,每个方面得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在对应领域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第6个月末,观察组患者四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疼痛等[3],由于其为慢性迁延性疾病,需长期治疗,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并降低患者依从性。个体化护理模式强调患者之间个体化的差异,针对差异为其提供个体化护理,尽可能满足不同患者的实际需要,可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稳定心态,尽可能缩短身心健康恢复状态的历程。
本研究中,个体化病房需求护理满足了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需求,降低了经济条件较差患者的住院费用;个体化心理护理,依照临床循证医学理论,尽可能探知患者的内心想法,及早获知其消极情绪的出现,能拉近护患距离,保证医疗护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个体化健康教育在一对一个体化宣教状态下,充分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也能帮助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提高知识接受率;个体化家庭社会支持能帮助患者重拾自信,早日融入交际圈,有利于病情康复。从研究结果看,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四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上述理论。
综上所述,对风湿免疫科患者开展个体化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莫献洁,黄梅.精细化管理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6):164-165.
[2]蒋丽君.社会支持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依从性影响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2):128-130.
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50例肝胆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3例, 女性67例;年龄19~72岁, 平均42.7岁;入选患者均经腹腔穿刺检验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确诊[2]。临床胆囊结石患者有21例, 胆囊炎患者有52例, 肝脏肿瘤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观察组患者临床进行循证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
1.2 护理措施
以个体化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干预。当恶心呕吐、腹水等临床症状出现在肝癌等肿瘤患者身上时, 为做好紧急情况发生时的抢救工作准备, 要及时准备好抢救需要的相关药品以及物品;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病情的反复等原因会造成内心的焦虑、恐惧等, 因此应依据患者临床状况和心理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 要以患者为中心, 尊重患者并保守其秘密, 适时的进行心理教育的辅导, 降低患者在治疗和预后的各种心理问题。
在术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平卧位, 有效地避免头部用力, 在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颅内高压的临床表现, 术后患者切口疼痛剧烈, 可适当的给予镇静、镇痛的药物治疗, 从而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在医嘱的严格指导下对术后2 d无大便的患者使用开塞露或者缓泻剂, 对未改善的患者则行灌肠。护理过程中的无菌理念要严格遵循,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保持无菌, 进行严格的消毒, 对探视人员的数量和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并对科室内感染的管理有效的完善。同时, 对症护理的相关准备要做好, 为补充微循环障碍患者的血容量要静脉输注含有5%葡萄糖的生理盐水, 以使患者的血压维持稳定, 另外, 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 并对患者的解释和劝慰工作耐心细致的做好, 为解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做最大努力。在治疗期间对患者遵医嘱的重要意义以及用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告知, 为患者进行适宜的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的并发症、生活状况和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结果见表1,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8%, 对照组为29.3%,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主要为胆漏、腹痛、呕吐和肝肾综合征等。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75例观察组患者经循证护理干预后, 满意62例, 比较满意13例, 不满意0例, 护理满意度为100%;对75例对照组患者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后, 59例满意, 15例比较满意, 1例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9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机体和功能的影响
两组患者机体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情况和机体功能上的评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0.05;对照组患者的情感障碍恢复情况显著性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医疗的模式正在逐渐的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转化。很多研究都表明临床护理都能有效的提升预后的预后, 而且人们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逐渐变大[3,4]。这就使得进行合理的临床护理是非常关键的。如何提升护理干预的效率以及满足患者服务的要求受到了社会和医疗界的关注。当前很多新型的护理理论涌现出来, 相应的提升了护理的质量。循证护理的模式是依据护理人员对疾病的掌握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个体化护理模式是依据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两种护理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区别, 重点也不同, 但是都是临床非常有效的护理模式[5]。
该研究回顾该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150例肝胆疾病患者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75例观察组患者临床以循证护理进行干预, 75例对照组患者以个体化护理进行干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预后的并发症、生活情况以及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两种护理方式在肝胆疾病患者护理中的价值。结果表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8%, 对照组为29.3%,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主要为胆漏、腹痛、呕吐和肝肾综合证等;75例观察组患者经循证护理干预后, 满意62例, 比较满意13例, 不满意0例, 护理满意度为100%;对75例对照组患者行个体化护理干预后, 59例满意, 15例比较满意, 1例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9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机体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情况和机体功能上的评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患者的情感障碍恢复情况显著性优于观察组 (P<0.05) 。该文研究的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7,8]。
综上所述, 在临床上个体化护理以及循证护理都是有效的肝胆外科患者预后的护理模式, 能显著性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预后恢复, 其中循证护理能有效的缓解患者机体健康, 而个体化护理则对患者的机能恢复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1]朱正.循证护理在肝硬化肝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医药前沿, 2012, 2 (28) :120.
[2]肖珊, 张小艳.肝胆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J].医疗装备, 2012, 25 (8) :89-90.
[3]蒋建中.肝胆外科护理工作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8) :1025-1026.
[4]易小青, 黎惠娟, 金玉珍, 等.优质护理服务在肝胆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1) :63-64.
[5]杨翠琴, 穆睿华, 李慧芳.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4) :464-465.
[6]张爱华.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5) :195-196.
[7]万海霞.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 (3上) :767-768.
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10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0例, 其中男31例, 女19例, 患者年龄在41~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2.52±7.87) 岁;实验组患者50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患者年龄在42~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2.15±7.77) 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的护理干预, 护士的主要护理工作是完成各项治疗性操作措施, 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健康指导等, 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
实验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护士在患者入院后, 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包括其心理状态、营养状态、疾病严重程度等, 并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措施, 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1) 心理护理: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与患者沟通和交流, 对严重焦虑和抑郁的患者, 护士要与患者增加其交流的时间和频次, 并注意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逐步地耐心地讲解胃癌的相关知识, 使其能够了解胃癌的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2]。在心理护理中, 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喜好, 个性化地为患者使用不同的心理措施, 例如对有抑郁的患者, 护士要多讲解胃癌的康复效果, 多提供生存质量较高的病例, 并为其提供宣泄的渠道, 逐渐说出自己的想法。 (2) 康复指导:在了解患者生活习惯的基础上, 为患者积极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过程中要注意少食多餐, 并提高营养摄入和维生素摄入, 给予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3]。护士要根据患者的日常饮食, 让患者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哪些要减少摄入, 哪些要增加摄入, 以保证营养平衡。同时在病情允许下, 要鼓励患者参加体育锻炼, 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 如打太极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量表使用GQOL-74量表, 量表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物质生活等, 每项满分为100分。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算结果中P<0.05时, 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生活质量为计量资料, 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 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上升,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使用个体化康复护理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临床护理工作[4]。我院护士对胃癌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了个体化的康复护理, 包括了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通过这种护理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放松心情, 促进心理康复;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协同药物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就了解了患者的实际情况, 这样能够更好地开展护理措施, 保证了护理干预的针对性, 避免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停留在表面。
综上所述, 使用个体化康复护理有助于减轻胃癌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其自理能力, 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月英, 马嫦娥, 鲁蓉, 等.加速康复护理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6) :1-8.
[2]王桂荣, 余新华, 冯晓敏, 等.胃癌术后患者综合康复护理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9) :3476-3480.
[3]许亭芬.浅谈胃癌术后康复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上半月) , 2009, 4 (5) :122.
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2例, 女18例;年龄最大11岁, 最小1岁, 平均年龄 (4.52±2.39) 岁;住院时间最长14 d, 最短3 d, 平均 (5.77±2.13) d。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7例;年龄最大13岁, 最小2岁, 平均年龄 (4.72±2.52) 岁;住院时间最长13 d, 最短2 d, 平均 (5.81±2.73) d。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主要措施有:严密监控患儿的各项生命指标以及精神状态, 一旦发现患儿出现喷射性呕吐等不良反应, 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救治;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顺畅, 避免高热、惊厥等症状的发生;针对需要禁食的患儿, 要注意对其进行口腔护理。
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护理,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在我院开展儿童心理讲座, 对儿科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使护理人员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儿童在各个阶段的特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以便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 (2) 在进行护理前, 护理人员须向患儿家属讲解关于该疾病的健康知识, 包括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等, 加深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指导家属给患儿服药, 必要时可将治疗方案告知患儿家属, 使其全力配合医生的治疗。 (3) 由于患儿的年龄比较小, 情绪上容易产生剧烈波动, 一部分患儿还会对陌生人产生敌意。因此, 可在不妨碍治疗的前提下, 允许家长在医院陪床, 以减轻患儿的孤独感和陌生感。 (4) 向家属了解患儿喜爱的、感兴趣的事物, 在与患儿接触的过程中, 尽量讨论与此有关的话题。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在病房内为患儿贴上卡通贴画, 营造一个充满童趣的环境, 有利于患儿放下戒备心, 增进与护理人员的感情。 (5) 尽可能使用多种方式与患儿进行交流, 比如讲故事、画画、唱儿歌、做手工等, 使其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 有利于尽快康复。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为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关节功能三部分, 综合三项的总分, 以223分为正常值, 分数越高说明平衡能力越好。 (2) 向患儿家属发放自制护理工作评价表, 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病房的舒适度、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等, 总分为100分。得分在85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 得分在65~85分之间为基本满意, 得分在65分以下则为不满意。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例数×100%=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Fugl-Meyer的总分比较
观察组Fugl-Meyer平衡功能的总分为 (153.45±4.64) 分, 对照组为 (87.54±3.39) 分, 观察组的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 对照组为66.67%,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结果
小儿病毒性脑炎也称散发性脑炎, 指的是病毒直接侵犯儿童脑实质所引发的原发性脑炎, 以发热、意识障碍、呕吐、头痛、抽搐为主要表现, 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 病情轻重不一, 形式不尽相同[3,4]。当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 在临床上多采取药物治疗为主, 而忽视了护理干预的开展, 导致患儿的预后情况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 针对该疾病, 必须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视, 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护理, 给予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抑制感染的发生, 并对其病情进行严密观察。护理人员需全程留意患儿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维持呼吸道畅通, 定时进行口腔清洁, 及时降温、及时止痉[5]。通过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对发热及呼吸道等方面的护理,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儿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关节活动能力。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Fugl-Meyer平衡功能的总分为 (153.45±4.64) 分, 护理满意度为93.63%;对照组患儿fugl-Meyer平衡功能的总分为 (87.54±3.39) 分, 护理满意度为67.67%。比较后发现,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个体化护理能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不但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平衡能力, 还能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析个体化护理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 评价并比较2组患儿的Fugl-Meyer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总分为 (153.4±54.64) 分, 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总分为 (87.5±43.39) 分, 护理满意度为66.67%,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个体化护理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中, 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平衡能力, 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个体化护理,Fugl-Meyer评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曹书仕.探讨个性化护理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影响[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 (74) :206.
[2]汪婕.小儿病毒性脑炎个性化护理措施与护理中的应用[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 (6) :199.
[3]刘承娟.护理干预对46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影响[J].华夏医学, 2014, 27 (6) :95-98.
[4]李琴.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4, 8 (27) :275.
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 篇10
关键词:心理护理;人工流产;心理状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39-01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虽然手术并不复杂,但由于流产手术的特殊性,患者在术前易产生多种不良心理情绪,包括紧张?焦虑等,增加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病几率,而且术后易引发内分泌失调等不良后果[1]?为探讨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本文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接受人工流产术的480例患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接受人工流产术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妊娠7-10周之间,自愿要求终止妊娠且无禁忌症?精神病史,患者年龄在19-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14±5.81)岁,其中,已婚者279例,未婚者201例,将4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准备,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创建心理护理环境: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护士应当以和蔼的态度向患者介绍人流术的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耐心听取患者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2)心理评估基础:护理人员需细致评估患者身体素质?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3)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导,向患者介绍早期妊娠的生理表现?临床特征?人流术选择等健康知识?(4)情绪护理:利用暗示法来稳定患者心理状态,避免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5)感觉护理:播放舒缓音乐,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6)行为护理:指导患者身体放松和正确的深呼吸方法?
1.3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心理状态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发生焦虑?恐惧?压抑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各不良心理状态所占比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比例远远大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讨论
3.1人工流产患者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 人工流产术患者普遍存在不良心理状态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人工流产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尤其是一些未婚先孕患者,往往担心遇到亲友,因此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另一方面,患者担心手术过程会产生强烈痛感,或者手术效果不佳影响今后再次妊娠?人工流产术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未婚先孕的年轻患者,此类患者大多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或者缺乏必要的性道德教育,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造成意外妊娠,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2-4]?
3.2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干预作用 不论是未婚先孕者,还是因故终止妊娠者,人工流产患者普遍存在不良心理情绪,主要表现为术前焦虑?紧张,对手术耐受程度降低,导致术中手术时间延长,造成术后人工流产综合征?这一现象不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更提示护理人员对人工流产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5]?护理人员作为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接触时间最长的医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帮助患者缓解不良心理状态,减少和预防术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来加强心理护理干预:(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护理素质?护理知识的缺乏会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反之,如果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养,能够正确?合理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就会赢得患者的信任,提高其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主动学习心理护理的相关知识,全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进修班,使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在提高自己业务素养的同时,还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并将这种生活态度延伸到护理工作中?(2)增加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患者的身心变化,注意分辨语言和非语言暗示,捕捉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沟通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避免谈话外泄?向患者介绍一些健康常识并进行专业指导,消除患者的手术顾虑?(3)改善患者手术心态?患者对手术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手术,术前向患者詳细介绍人流术的相关知识,争取得到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告之术后会对其进行优质的护理,不必过于担心,消除其手术顾虑?
3.3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共选取480例于我院进行人流术的患者,为增强研究效果,将入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护理干预,结果发现,观察组经针对性心理护理,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紧张?恐惧?压抑负面情绪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可见,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
参考文献
[1] 黄菊.未婚女性行人工流产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49-50.
[2] 林琳.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5):60-61.
[3] 谢平,谢海滨,李贤,等.人工流产术患者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19(37):285-285.
[4] 彭玉兰,邹享珍,黄家义,等.心理护理对无痛人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25(11):312-313,314.
相关文章:
影响说服的心理学02-22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论文提纲02-22
雨霁宿望喜驿,雨霁宿望喜驿薛能,雨霁宿望喜驿的意思,雨霁宿望喜驿赏析02-22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02-22
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管理02-22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02-22
高职就业心理因素影响论文02-22
高考前期,什么心理最影响发挥?02-22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论文02-22
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分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