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共11篇)
篇1: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
预防传染病健康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传染病的概念,了解和认识传染病。
2、知道常见的传染病,知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
3、通过了解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如何与病人相处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传染病的预防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踏着时间的节拍,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冬季。进入冬季之后,气温下降,气候干燥,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一些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都是高发的疾病。
2、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首先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病?并判断一下会不会传染。(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近视眼等。)
讨论:根据你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下列疾病中,哪些病是传染的?哪些病是不传染的?
总结:这些能传染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出示数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传染病的特点以及怎样预防传染病。
3、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传染病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在一定区域暴发,所以传染病还具有流行性。
4、传染病的预防。
以现在正在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为例。
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特点是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灰尘使人吸入后而发病,病人咳嗽、吐痰时可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进入空气和灰尘中,再传给他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百日咳等。其中流行性感冒发病率最高,流脑的死亡率最高。
北宗小学:六二班 黄杏然 患呼吸道传染病后就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吐痰、闷气、流鼻涕、喷嚏、流泪等,有些还能使人出疹,如麻疹、水痘、风疹、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期主要在发病期,病愈之后,传染性就很快减弱。但也有例外情况,如白猴、流脑、百日咳等,病愈后仍有较强的传染性。
预防接种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水痘、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等。其他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病人隔离治疗,教育学生不乱吐痰、擤鼻涕,咳嗽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教室每天要开窗2次,每次10分钟通风换气。这样可以使室内空气中病菌减少80%左右。还可用食醋熏蒸教室、宿舍,以杀灭空气中的病菌。
5、课堂小结:怎样做到预防秋季传染病?
(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2)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教室、电脑房等;(3)不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商场、浴室等;
(4)勤洗手,洗手时要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5)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家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6)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7)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应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10)培养健身兴趣,加强体能锻炼,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11)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消毒剂喷洒、擦拭。
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预防、正确对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将它们拒之门外。
五、课堂总结:要预防传染病,我们改掉日常生活中哪些坏的习惯?
篇2: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幼儿容易传染上的传染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
了解有关幼儿容易传染上的传染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难点: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有关传染病的资料与图片。
2、幼儿用书。
三、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由幼儿比较熟悉的手足口病谈到传染病。(1)、讨论春秋季为什么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春天和秋天气候乍暖还寒阴雨绵绵,潮湿多雾,气候多变。)
(2)、教师告诉幼儿春秋季会有哪些流行性传染病会出现?(如:感冒、麻疹、咳嗽、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等)
(3)、重点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4)请幼儿讲述自己生病时的经历和感受。(如请医生诊治,要定时服药,多休息,多喝水,痊愈后才回幼儿园上课等。)
2、教师讲述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1)、幼儿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讨论。
(2)、请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到前面来讲一讲小朋友们的经验。
(3)、老师小结:咳嗽,打喷嚏,吐口水,毛巾及手摸过的用具上都会留下细菌,都有可能会传染手足口病的。
(4)、很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手足口病是一样的。
3、幼儿讨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提问: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
(2)、幼儿自由回答。
(3)、老师小结: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打预防针,不接触生传染病的人群。
篇3: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到2015年10月在我中心进行诊治的布鲁氏菌病患者70例,纳入标准:符合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知情同意;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上。排除标准:患者有意识障碍或明显的精神异常;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偏瘫、肢体活动失灵后遗症者。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为45.33±4.55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4.24±2.98 kg/m2;受教育水平:初中40例,高中20例,高中及其以上1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知识—态度—行为健康教育干预,患者确诊当日开始按照健康教育计划进行教育,增加有关传染病知识的内容,包括国家关于对传染病管理的法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后、传染病管理的规章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隔离时间及解除隔离的标准以及针对布鲁氏菌病个人防护方法和注意事项和及时、联合、全程治疗的重要意义。讲解方法主要为综合教育方法,包括展览、宣传等方法,结合口头、文字、短信、微信、微博、专题讲座等多种方法,特点是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让患者与家庭、社会轻松掌握防控传染病的方法。对健康教育中的技术指导工作要加强,随时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不同对健康教育方案进行调整,指导高危人群的行为方式,对传染病最常突出的表现、在何处就医、如何防止进行明确。健康教育干预时间持续3个月。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疾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对患者对于布鲁氏菌病传染的类型、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的传染、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病的预后效果、布鲁氏菌病的药物治疗的认知情况进行评定,该调查表经相关专家审定,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信度可靠。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对比采用卡方X2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调查,干预后患者对于传染病类型、如何预防传染病、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染病预后效果、传染病全程治疗的认知率分别为95.7%、97.1%、94.3%、100.0%、92.9%,干预前(见表1)相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多种传染病的发病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是当前传染病预防控制常见的干预方法之一,也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当前很多传染病患者就医时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需求较多,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得到明显加强[4]。
在知识—态度—行为健康教育中,我们应满足患者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传染病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教育;在社会中要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健康教育,增加社会成员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既提高了对自身疾病的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的了解,也增强了患者自我预防和保健的意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6]。本研究显示干预后患者对于传染病类型、如何预防传染病、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染病预后效果、传染病全程药物治疗的认知率都明显高于干预前,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知识—态度—行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同时针对传染病的特殊性,要注意把握护理的重点环节,使患者患病后既要保护自己,也要对他人负责,综合考虑影响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诸多因素,促进疾病的顺利康复。
总之,知识—态度一行为健康教育在突发传染病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率,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常青.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要点[J].地方病通报,2012,14(6):2-3.
[2]胡俊峰.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J].结核病健康教育,2010,ll(2):14-15.
[3]俞晓红,王蓓,卢敏,等.张家港市学生三大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5,31(7):955-958.
[4]薛然.浅谈健康教育在传染病区的实施[J].传染病信息,2012,5(1):37-39.
[5]舒传波,罗洪云.随州市曾都区居民健康素养调查[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5,30(5):301-305.
篇4:预防新型传染病
环境保护医学
专家认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导致奇病丛生的根源,如果对此缺乏高度警觉和行动迟缓,则疾病的蔓延将会更加有恃无恐。我们不仅要有强大的危机感,更重要的是还要找到化解危机的办法。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有艾滋病、埃博拉热病、“非典”等差不多30多种新疾病陆续出现。这些疾病大部分是通过野生生物传播给人类的。对这一不断恶化的整体趋势,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有毒物质的污染、众多物种的消失、气候的异常变动之类的生态系统灾难,再加上病原体的蔓延途径和方式的千变万化,以及其他无法预测的因素等等,都促使环境保护医学应运而生,而且广为人知。
在自然环境破坏最严重的秘鲁,森林遭受砍伐,使得原本受到密林遮蔽的沼泽和湖泊等地域,如今由于受到阳光整日的直射而更加温暖。这给蚊虫等的超量繁殖提供了便利,蚊子的大量繁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据威斯康星大学的巴茨教授推算,森林砍伐若以l%的速度进展,就会导致蚊虫以8%的增量来繁殖。
再说石灰病的情况。石灰病是由于细菌感染而生成的。这个病自古以来就存在。但人类首次受到感染却是近几年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面积的毁林造地、广泛建造住宅商业区等活动所致。在郊外的居民住宅区,日益增多的老鼠到处跑来跑去,它们无形中充当了一个自由传播和散布石灰病病原菌的中介角色,继而,再通过吸食老鼠血液的壁虱,将石灰病传播给人类。
如果森林状况良好,壁虱的传染目标就会自然稀释和扩散。森林的存在必然导致大量的黄鼠狼、狐狸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这样,即便石灰病的病原菌再多,也不会由人类独自来承受。无孔不入的壁虱会选择更多的目标去吸血,病原菌会自然被扩散或稀释掉。再者,若有大量吃老鼠的动物存在的话,老鼠的总量一定会大大减少,壁虱的传毒率也会相应大大降低。壁虱将丰盛的大自然看作是一座山,这座大山里的细菌载体越多彩丰富,就越能把人类遭受石灰病传染的可能性减至最小。
地球暖化也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首先是疾病的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由于海水温度的上升,在各大洋中能自由迁徙很远的海龟身上,已发现感染了一种乳状瘤病毒。海龟漫无目标地游动,成了将这种病原菌广泛传播给新海域生物的元凶。比如海生哺乳动物中的海牛已被初步确认感染上了这种乳状瘤病毒。
人类的野生动物交易也造成了疾病的扩散。如今发达的全球贸易,给猖獗的传染病散播提供了条件。某些动物在交易或进口时,连同自身所携带的寄生虫和病原体一同被输入了进来。前不久,英国的检疫部门从所进口的鹦鹉身上,发现了致命性H5Nl型禽流感病毒。
野生动物也给肉食市场带来了危害。不法商人们在穷乡僻壤的地洞里捕获蝙蝠,然后直接运往市场。屠夫们甚至连手套和口罩也不带,在通常用来切肉宰鸡的案板上随意切剁蝙蝠。这样的简易操作方式,是很容易将蝙蝠的病毒毫无防护地传播给人类的。
应对新挑战
为了对付各种新病毒,如“非典”和禽流感等,传统的疫苗手段有一定的限制。据调查,在各种类型的蝙蝠身上,已发现,病毒多样化的变异株。它们能在蝙蝠体内存活好长时间,并能复制变异,这种现象目前已找到了确凿的证据。采用接种疫苗的方法,目前还无法确认变异现象。市场上也发现,在接受过接种疫苗的动物体内,依然存活着病毒。对饲养场和野生动物的疫苗接种,目前看来都收效不大。从市场上销售的那些经受过接种疫苗的蝙蝠身上,仍能发现病毒的感染。
在禽流感肆虐的同时,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类似的传染病。在人类的活动领域,由于野生动物的疾病侵入,造成了很多大规模的病灾。人类与家畜共同生活在一起,由于野生动物的不断侵入和扩大活动范围,使得人和家畜一样,无形中也成了病原菌的集中载体。所以说,现在还没有发现传染病,并不意味着今后就不存在,不能掉以轻心。
以禽流感为例,这并不是一个什么稀奇的病毒,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类是没有什么致命危害的。但这种病毒的携带者如迁徙的候鸟,在传播过程中,会使病毒迅速发生变异,使受感染者发生生命危险。一旦禽流感发生,广泛而迅速扩散的可能性就会出现。为此,必须采取极其严密的监视措施,广布天罗地网,对禽流感有可能发生的流行地域实施全天候监视和防范,确保万无一失。此外,对候鸟飞经和栖息过的区域,以及这一地带的养鸡场等,要建立完善的监视体系,高度警惕和戒备是否有禽流感疫情发生。
另一方面,家畜也会向野生动物扩散疾病。如犬温热和衣形病毒等。这类动物疾病过去在陆地上差不多已消失。今天,这类病毒却蔓延到了海洋的哺乳类动物身上。住在海洋沿岸地带的居民,不断将污水、污物等往大洋中排放,无形中加剧了病毒的恶性扩散。同时,人在海岸上遛狗时,遗留下来的狗粪等,连同病原菌等也一起被雨水冲入了大海。
我们处在21世纪,为了对付可能到来的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专家建议,各国的公共卫生部门应对流行性传染病高度重视,培养和招聘一批富有实战经验的环境保护医学领域的专家。同时,对于跨越物种间传播的疫病,要作到来雨绸缪,防范于未然。还要对发生过病毒传染的地区及周边地带,进行定期检疫检验,切不可掉以轻心,抑或麻痹大意。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将危害性病源消灭在萌芽中,再加上善待动物,善待大自然,相信这些都是最好的防范措施。
篇5: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
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比较容易传播。为避免各类传染病的流行或暴发,我校利用本周一班队活动课时间各班开展“春季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活动。
通过主题班会,学生了解了春季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要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二、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三、要做好教室、宿舍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通风应在半小时以上;
四、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要休息好,生活要有规律;
五、要切莫讳疾忌医。
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一经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并上报校医等。
篇6:七,,预防传染病主题教育教案
预防传染病主题 教育 教案⑦ ⑦
纳雍县第五中学
高二(3 3)班
2019.04.08 8 安全课
执教老师
王旅祥
A A : : 教学目 的:
:
通过本次班会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春季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以及预防措施,加强学生的卫生防控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B: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你们知道有哪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吗?它们是怎样传播的?春季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二、介绍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症状及传播途径。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 1—3 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 3—4 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 1 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 2—3 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 8—12 日,一般 10 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 3 天:出疹前 3 天出现 38 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 3天:病程第 4-5 天体温升高达 40 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 3 天:出疹 3-4 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 6个月-5 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 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 .控制传染源
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2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3 .保护易感者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搞好环境和个人的卫生。
四、预防传染病,我们该这样做。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游艺活动室、个体饮食店、农贸市场、大型集会场所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五、总结:
篇7:安全教育:夏季如何预防传染病
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
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生活有规律
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5、衣、食细节要注意
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
篇8: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
1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 具有传染性、流动性等特点, 一般人群不能正确认知和对待传染病。健康教育是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起始点。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评价的社会教育活动, 是联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通过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播, 能够激发和帮助人们接受并利用保健信息,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并自觉参与社会保健活动, 养成并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消除和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实现知信行的改变。
对于传染病预防和控制, 健康教育可使社会大众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源、传播途径等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了解社会因素在疾病传播和流行中的作用, 积极做好防治工作;有利于缓解社会对传染病患者的排斥和歧视心理, 增加相互之间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卫生保健意识, 自觉参与社会预防控制工作, 降低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在此过程中, 包含知信行的改变, 其中知识是健康的基础, 信念是健康的动力, 行为是健康的目标。
2 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2.1 通俗易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进行全民健康教育, 提高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传染病健康教育是为了宣传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的规律, 阐明疾病个体的发生发展及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预防治疗, 使人们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般民众, 以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 应照顾到每一阶层。所以, 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通俗易懂, 便于理解, 不得使用一般人群无法理解的医学专业术语, 尽可能使所有人都能理解教育内容, 并掌握防病治病和控制疫情的基本技能, 发挥健康教育的目的。
2.2 科学性和艺术性:
《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性疾病分为三类, 甲类是最严重的霍乱和鼠疫, 乙类是难以治愈的乙型肝炎、SARS、艾滋病等, 丙类是流感等常见传染病。在开展健康教育时, 内容要有科学依据, 正确无误, 不得故意夸大传染病的危害程度, 切忌主观片面哗众取宠。教育与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不得出现脱离实际、前后矛盾、违背逻辑等现象, 每次选用合适的内容, 以正面教育为主, 注意宣传的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时, 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 力求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趣味性、直观性和艺术感染力, 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3 群众性:
健康教育宣传的主要针对人民大众, 为一种全民教育, 必须讲求群众性。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 针对不同人群与不同地区传染病流行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 避免使用专业语言, 根据当地生活习惯和习俗制定教育内容, 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使之切实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 保证教育知识适合群众需要[3]。
2.4 感染力和号召力:
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不同于学校文化教育, 其目的在于普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并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技能。因此, 传染病健康教育要灵活多样不得过于呆板, 内容要讲求实际需要不得顾此失彼, 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人们了解传染病的类型、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和危害性并掌握预防和控制的基本技能, 并利用这组人群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社区中开展相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健康教育活动, 切实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水平, 维护易感人群健康。
3 注意事项
要发挥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要提高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力度, 必须让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 这样才能联合相关部门一同制定防治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措施, 使之具有针对性、广辐射、作用大。应根据地方或地区特点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方式, 普及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知识。地方政府必须将传染病纳入政府卫生管理项目中,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 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 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2 要充分发挥各级组织机构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不同季节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种类及其传播流行趋势不同, 难以统一健康教育活动。因此, 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传染病流行种类和程度的不同, 做好居委会、社区、村镇等组织或机构的师资培养, 这样可以根据当地传染病疫情流行情况, 由他们做好随季节变化发病率逐渐提高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大众认知程度, 掌握相关技能, 积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水平, 维护人群健康。
3.3 教育手段和途径要讲求多样性[4]:
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方式要根据实际资源不同进行选择, 如报纸、书籍、图片、宣传单、宣传手册等书面形式, 讲座、一对一服务、广播等口头形式, 播放传染病的宣传片、网络转播、电视播放等影像方式。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途径各有优势, 但总体都要求宣传的内容和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提高传染病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度, 提高人民群众的认知度。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要走进社区、走进村落、走进最底层人民的生活, 这可显著提高社会人群对传染病房子知识的掌握度和认知度, 从基层开始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让人们真正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性、类型, 掌握传染病的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措施等知识和技能, 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可促进大众正确认识和对待传染病, 掌握日常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降低其危害程度, 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健康教育方式要合理, 做到内容和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提高传染病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避免引发社会恐慌,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5, 2 (2) :391-392.
[2]胡继伟.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35) :19, 21.
[3]付文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1) :142.
篇9:预防员工离职传染病
问诊员工“离职潮”
让我们将事物一分为二地分析,人力资源在不同企业间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但是,当企业出现离职高峰,出现不良情绪离职苗头时,企业就要引起足够警惕,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否则这种情绪就如同传染病一样,加速爆发大规模“离职潮”,其破坏力不言而喻。
病理学意义上的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同理,在职场中,当离职率上升乃至达到峰值时,我们也能探寻到相同的演变轨迹。
当公司有员工离职时,会对其他员工造成内心波动。比如当员工A得知同样职位的员工B离职后,员工A自然会考虑自己是否也应该另谋高就,尤其是在受到职业发展瓶颈等综合因素影响时,更容易产生离职动机甚至离职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名员工离职后,由于其离职行为产生的“蝴蝶效应”往往会带动其他在职员工的情绪波动,如果员工是带有不良情绪的离职,其“污染程度”会更为严重,释放的负能量也会涣散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尤其是当公司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时,如果出现了中高层的频繁更换或者缺失断层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军心”稳定,也很容易延误“战机”。
控制离职“传染源”
借鉴医学中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相关预防和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员工由于不良情绪而离职的发生概率。
员工提交离职信后,公司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立即跟员工进行诚心的离职面谈,这是防止不良离职情绪蔓延的第一步。
一个供参考的可行做法是——控制离职信息传播范围,如将离职信息传播范围控制在离职员工、人力资源负责人和主要领导内。因为,部分离职者在经过离职面谈后是可以被留下的,如果让更多人了解该员工的离职事宜,有可能造成让该员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比如,在经过离职面谈后,打算辞职的员工决定继续在公司留任,如果其他同事在事先已经知道该员工的离职消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可能都会关心地问一下,“什么时候给你饯行啊?”“你什么时候办理离职啊?”“你不是递交完辞职信了吗,怎么还
在这里”等类似语言。上述情况一旦发生,在自尊心的驱使下,该员工很可能又会动摇,选择离职。
当员工离开公司时,必然会有不良情绪,或者没有达到“归属或爱的需要”,或者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公司若处理不当,可能会滋生传染不良情绪的“职场细菌”,因此,消灭传播不良情绪的媒介是切断不良情绪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公司首先要提供“离职负面情绪”释放空间,然后进行“情绪消毒”,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其他人的机会,从而有效缓冲离职负面情绪的杀伤力。
在这个环节中,真诚的离职面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强调的真诚是指真正充满人情味的离职面谈,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例行公事。离职面谈无外乎两个目的:挽留员工和了解员工离职动机。以心换心,如果人力资源工作者能开诚布公,形成一种愉悦无障碍的沟通氛围,让员工明白公司是需要他、重视他的,员工同样也会愿意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甚至对公司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也会说出来,毕竟这是公司内的“家事”,采用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公司管理层也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信息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但切断了不良情绪的传播途径,公司管理方式也能得到改善。
对于不能成功挽留的员工,尤其是关键性岗位人才,也要抱着“聚散皆是缘”、“再见亦是朋友”的心态,而不是给其贴上公司“背叛者”的标签。如果条件允许,抛开传统办公室或者会议室离职面谈的方式,换个地点、换个思维方式,或许效果会更好。
在办理离职手续时,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以各种理由克扣员工绩效工资、竞业限制保密费等,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离职者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他们非但不会传播不利于公司的言论,反而会从内心感谢公司的人文关怀,提供丰富公司人力资源库建设的新方法。三国时期,徐庶离开刘备之时,为其举荐了诸葛亮,这就是一个生动案例。当然,这样的离职处理方式,需要公司高层具有宽广的胸怀、气魄和智慧。
保护在职“易感者”
关注离职者,更要注意保护在职者,做一个“防护罩”保护“易感者”。企业应该倍加珍惜现有的人力资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军心”。这需要企业和在职者都付出相应的努力,即使是离职者也有一定的责任。
1.做好员工心理层面的“预防接种”。针对不同群体,注射不同“疫苗”,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可采用员工信箱形式,设立专人定期梳理数据资料,归纳经常出现的问题,呈送公司领导,然后对症下药。比如,某项目组近来工作进展缓慢,两名小组成员提出离职。公司领导觉察到此变化,以公司信箱为工具,由人力资源部牵头,以“当前公司组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主题组织问卷调研活动。经后期数据反馈,考核小组了解到,该项目小组大部分成员对于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公平性持有意见,考核小组迅速做出反应,适时调整了相关考核比例,加大了奖惩力度,维护了团队内部的和谐,团队重新得到了整合。这一剂“绩效考核疫苗”,快速、有效地切断了离职情绪传染,保护了在职员工,提高了员工的“免疫力”。
2.人才流失预警机制的建立。通过员工离职率数据分析,从低到高,分成蓝色、黄色、红色级别,一旦出现不同信号,除了采取积极措施挽留离职者,更要重视易受感染者,对有离职倾向的人员,建立易受感染员工心理档案并进行追踪,在这期间,管理层更要主动关注员工情绪变化的规律,定期进行人文关怀类型的聊天、“拓展训练”等团队活动,运用积极方式传递正能量,适时给员工情绪解压,做到防患于未然。
3.对于在职者而言,学会自我选择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避免不良辞职行为的“精神污染”,不要“意气辞职”和“潮流辞职”。当别人辞职时,或许自己可能也有辞职的冲动,此时,不妨找出本子和笔,粗略地用SWOT(态势分析)审视自我: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样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权衡一下,到底哪个方式更适合自己。
篇10: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
秋冬季预防传染病健康教育讲稿
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水痘等。学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学校又是这些易感人群聚集的场所。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即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学生中造成疫情扩散,甚至造成局部暴发。
一、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及易变异,人群对及易变异后的病毒株缺乏免疫力,甲型病毒多为大流行;乙型病毒多为局限型流行;丙型病毒多为散发型。急性流感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病后7日后仍有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短,一般1-2日,短者数小时,最长3-4日。发病步骤,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的症状往往较轻。
1.单纯性流感:本病最常见。起初畏寒、发热,体温迅速升高到39°-40°,全身不适,剧烈头痛,腰、背及四肢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少数患者有腹泻,大部分患者2-3日后才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及咳嗽。体温和上述症状多在1-2日 内达到高峰,3-5日热退,症状明显好转。
2.原发型肺炎流感:起病时与单纯性流感相似。但有继续高热剧烈咳 1
嗽,呼吸困难及咳粘稠痰,有时血痰。
3.中毒型流感:患者多高热不退,神智昏迷、谵妄、抽搐,心力衰竭休克。
4.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已证实人与人之间可传播,以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预防:
(1)患者隔离和治疗一星期。
(2)患者用过的食具和衣物等煮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患者的房间可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消毒,进行空气消毒。
(3)流感流行期暂停集会和集体活动,不到病人家或宿舍串门。
(4)流行期间可以用抗病毒药物作预防。
(5)流感灭治疫苗或病毒疫苗注射,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有预防同型流感作用。
二、流行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苗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好发于冬春季节,是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型、败血症型。暴发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述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
传播途径:病源菌主要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腮腺炎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但全年即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暴发。大约2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腮腺炎是由患者和健康携带者的唾液中分离出病毒。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期内接触到易感着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4-21天,平均18天。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开口和咀嚼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颌下腺,台下腺和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可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
预防: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好发。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经空气及病人用具传播,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潜伏期1-2周,发病初期伴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周后躯干皮肤出现斑疹,数小时后转化成丘疹、疱疹晶亮伴瘙痒,抓破后能留下斑痕。皮疹分批出现,大小不一,故同一部位皮疹可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疹。
预防:及时隔离患者7-10天至全部干涸结痂为止。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有条件可注射免疫球蛋白。流行季节前注射水痘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总体原则应为以下几点: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教室活动室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学校开展晨检制度,以便及早发现病人,及早采取措施。
5.适当的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
6.尽量不到卫生条件差,没有消毒设施的小餐馆用餐
7.每日勤洗手,衣物勤换洗勤晾晒、秋冬季防寒保暖、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篇11:预防春季传染病健康伴我行教案
班级:四年级八班 班主任:赵殿玉 时间:2013-4-19.教育目的:现在是各种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尤其结合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禽流感病”,为确保广大师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身心健康,进一步做好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工作,保障不出现传染病人为目标,培养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特开展“预防传染病,健康伴我行”教育。活动形式:观看多媒体、抢答、互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大家好!你最近患过或者听说过哪些传染病?你能大体的讲述一下它的症状吗?以及得病时的具体感受是什么?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揭示主题:今天非常高兴迎来了我们班预防禽流感等传染病主题班会。
二、全体参与,观看媒体,知识抢答。
1、多媒体播放:禽流感病图片。
学生仔细辨认观察具体症状,教师讲解分析,加强了解。
2、了解近期禽流感病的发病情况。
教师讲述近期全国禽流感病的发病情况,以及死亡情况。
3、知识抢答:
一、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二、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三、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四、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
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五、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是什么?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早报告: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
六、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4、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5、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6、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游或与禽类接触史。
7、一旦患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
三、总结
针对当前在我国部分省市出现的禽流感病疫情,我们学校和各个班级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全方位预防禽流感病。同学们一定要明白禽流感病的一些症状,知道一些护理措施:
1、不要与禽鸟接触;
2、多喝温开水,不喝生水;
3、注意教室等场所通风增加学生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预防疫情发生等等。同时,还要求每位同学必须熟背卫生部提出的15字方针: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相关文章:
陕西高校大学生02-17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02-17
陕西师范大学女生多吗02-17
有烟味的茶有哪些02-17
陕西师范大学真题02-17
陕西师范大学复试科目02-17
陕西师范大学毕博平台02-17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数目02-17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