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精选8篇)
篇1: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1.引起手足口病的Cox Al6属于哪一病毒科:
A.大RNA病毒科 B.小RNA病毒科 C.DNA病毒科 D.黄病毒科
2.手足口病患儿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小儿患者呼吸机初调参数中,吸入氧浓度为:
A.80%~100% B.60%~80% C.40%~60% D.20%~40 3.具有以下哪些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
A.年龄小于3岁或持续高热不退 B.呼吸、心率明显增快或末梢循环不良 C.高血糖、高血压或低血压 D.以上皆是
4.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中,以哪一型最为常见:
A.Cox A4型 B.Cox A5型 C.Cox Al6型 D.Cox Al0型
5.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是:
A.肠道病毒71型 B.A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D.以上皆是
6.关于手足口病的住院指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B.出现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C.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D.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7.手足口病在发热的同时往往会伴有发疹,发疹的部位为:
A.口腔粘膜部 B.手、足部 C.臀部 D.以上皆可
8.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哪类传染病管理: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9.手足口病通常以哪段时间传染性最强: A.发病前1周内 B.发病后1周内 C.发病后2周 D.发病后1月内
10.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
A.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B.呼吸道感染 C.急性弛缓性麻痹 D.无菌性脑膜炎
答案 B A A C A B D C A A 11.对于少数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最终可出现:
A.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 B.肺水肿 C.循环衰竭 D.以上皆可
12.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血糖常表现为: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13.关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的抵抗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B.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C.对紫外线及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 D.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14.预防手足口病传染的关键是:
A.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B.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 C.加强医院的医疗条件 D.提高人群的防范意识
15.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什么季节多见:
A.冬春季 B.夏秋季 C.秋冬季
D.一年四季无差异
16.肠道病毒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哪一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A.3岁以下儿童 B.3-5岁儿童 C.5-7岁儿童 D.3-6岁儿童
17.在什么情况下应组织开展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A.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 B.病例呈聚集性分布
C.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 D.以上皆是
18.各年龄组均可感染肠道病毒而发病,但以哪个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A.≤3岁 B.3-6岁 C.6-12岁 D.12-20岁
19.手足口病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哪4个阶段的治疗:
A.体温升高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衰竭阶段、生命体征稳定期
B.体温升高阶段、疱疹性咽峡炎阶段、心肺衰竭阶段、生命体征稳定期
C.疱疹性咽峡炎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衰竭阶段、生命体征稳定期
D.疱疹性咽峡炎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肾脏衰竭阶段、生命体征稳定期
20.关于心肺衰竭阶段的治疗,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B.保证患者足够的入液量,每日至少2000ml C.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
D.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D A C B B A D A C B 21.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为:
A.病毒携带者
B.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C.受感染的动物 D.隐形感染的动物
22.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哪种病毒感染后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A.A组柯萨奇病毒 B.肠道病毒71型 C.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D.H5N1型流感病毒
23.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报道,首次报道该病的国家为:
A.新西兰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24.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不包括: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昆虫媒介传播 D.分泌物密切接触传播
25.关于手足口病一般病例的表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
B.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C.预后较差,会留有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等后遗症 D.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26.对于手足口病的磁共振检查,以什么部位损害为主: A.大脑 B.中脑、小脑 C.脑干、脊髓灰质 D.脊髓白质
27.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哪种情况需留观:
A.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B.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C.发热、精神差 D.以上皆是
28.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可出现哪些神经系统症状:
A.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 B.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
C.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D.以上皆可
29.以下关于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应符合的条件,说法错误的是: A.从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B.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C.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M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D.自病人各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30.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
A.粪-口途径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D.以上皆是
B B A C C C D D C D
篇2: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桂训长)
近期,我国又发生了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即手足病)至死的事件。幼儿园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在我地发生和流行,确保广大儿童身体健康,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关注并了解该病的一般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二、手足口病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加强宣传,教育指导儿童和学生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严格执行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和隔离治疗措施。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隔离措施;对于确诊且症状明显的患儿,应将其隔离留在家中,直至热度、皮疹消退,水疱、溃疡结痂后方可返校,以免引起大范围感染,一般隔离时间应为两周。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期为7天。对患儿接触的一切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五、对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如何护理和治疗?
手足口病如无合并症,只要及时治疗,多在一周便可痊愈。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手足疱疹部位避免摩擦、挤压,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不良洗涤液的刺激。楼梯扶手、桌面等儿童和学生易接触物体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患儿应及时就诊、复查。
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常见
一、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押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我国天津市1983年流行后,散发病例不断,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
(四)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二、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四)病毒消毒方法
1、环境消毒要点(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2)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篇3: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确诊为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个月~9岁,患儿均经临床表现、分型和治疗等确诊符合手足口病相关诊断标准[5],并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史。将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症状组和重症状组,各40例;将同期40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轻症状组男19例,女21例。重症状组男16例,女24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三组样本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三组样本分别收集两管静脉血液,一管做抗凝血处理;一管提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0的含量。试剂购自美国Bender Med Systems公司。使用西门子BNP Pro 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 G、Ig A、Ig M含量,试剂为西门子原装配套试剂。采用EPICL XL型流式细胞仪(美国Beckman公司)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每个样本计数淋巴细胞10000个。实验结果使用Cellquest软件进行分析。仪器及试剂均由上海汇中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其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血清IL-10水平比较
轻、重症状组患儿血清细胞因子IL-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0.01);重症状组患儿血清细胞因子IL-10明显高于轻症状组(P=0.024<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与轻症状组比较,bP<0.05
2.2 三组血清Ig G、Ig A和Ig M水平比较
轻、重症状组患儿血清Ig G、Ig A和Ig 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状组患儿血清Ig G、Ig A和Ig M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状组(P=0.036、0.024、0.022<0.05)。见表2。
2.3 三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重症状组患儿静脉血CD4+和CD8+T水平均显著低于轻症状组和对照组(P<0.05);轻症状组患儿静脉血CD4+和CD8+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样本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轻症状组比较,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轻症状组比较,bP>0.05
3 讨论
EV71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引起手、足和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和脊髓灰质炎性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往往会诱发肺出血、肺水肿及心肌炎等,从而引起较高的患儿病死率[6]。儿童属于特殊的一类群体,其免疫系统和功能发育和成人比较相差甚远,不健全的免疫系统使得病原微生物极易感染机体[7]。特别是婴幼儿,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能力较差,是6岁以下儿童更易发生手足口病的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由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可能和患儿免疫功能状态改变有关。
IL-10是一种具有调节免疫作用的细胞因子,它能抑制Th1细胞产生和释放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等促炎因子,具有很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IL-10可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抗体的产生,是体内少有的双向免疫调节因子。通过对IL-10浓度、作用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来对免疫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和免疫刺激的双向调节[8,9]。本研究发现患儿血清中IL-10的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明显升高,说明血清IL-10可用于评估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有研究认为,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T细胞亚群水平密切相关[10]。临床通常根据T细胞亚群判定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Ig G、Ig A和Ig M水平反应了机体体液免疫系统功能。本研究发现轻、重症状患儿Ig G、Ig A和Ig M水平显著提高,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重症状患儿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显著低于轻症状组和对照组(P<0.05);轻症状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邹前锋等[11]的研究不同,这可能与轻症状患儿的样本采集时间有关。
综上所述,EV71感染能够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明显免疫功能紊乱。临床检测血清Ig G、Ig A和Ig M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将有助于早期识别轻、重症病例和评估预后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患儿相关免疫状态变化的情况。方法 80例由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症状组和重症状组,各40例;将同期40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三组样本同时检测白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比较。结果 轻、重症状组IL-10水平分别为(175.09±6.28)、(287.15±10.58)pg/ml均高于对照组为(58.25±4.36)pg/ml(P<0.01);重症状组患儿血清细胞因子IL-10明显高于轻症状组(P<0.05)。轻、重症状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 A和Ig 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状组患儿血清Ig G、Ig A和Ig M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状组(P<0.05)。重症状组患儿CD4+和CD8+水平显著低于轻症状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由感染EV71所致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明显免疫功能紊乱,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篇4: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为什么近期报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这么多?
根据卫生部门的监测,专家将目前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往年的发病数对比,认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但仍属散发。今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由于以往不要求报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没被发现或未作报告。在要求依法报告后,报告数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现象。
由于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传染病,存在广泛发病的可能。卫生部门提醒全国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较少或往年发病较少的地区要加强预防与监测,做好疫情的防控。
篇5:手足口病知识讲座
医学组 柴康健
今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我国安徽以外部分省份的手足口病疫情较去年也有所上升。国内外资料显示,6月至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部分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还可能上升。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患者以婴幼儿为主,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个人预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幼儿园等单位预防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医疗机构预防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解密手足口病:
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以EV71型最为常见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组16、4、5、7、9、10 型,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病例定义:急性起病症状为发热等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疫情报告: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组16、4、5、7、9、10 型,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病例定义
(一)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五、疫情报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六、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四是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
七、实验室检测
(一)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各省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对手足口病病例的实验室监测。发生本病流行的省份每周至少采集5-1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和标本送检单见附件1和附件2。标本检测方法见附件3。如有重症病例,应尽量对所有重症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如有暴发疫情应采集部分病例的标本进行病原检测。无检测能力的地区可将标本送至有条件的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填写个案调查表见附件4。
(二)检测结果的报告与反馈
各省每周五将本省已完成实验室检测的病例个案调查表以及检测结果一览表(附件5)的电子版上传至中国疾控中心疾病控制及应急处理办公室和病毒病所脊灰实验室。中国疾控中心对各地上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向各省疾控中心反馈。
八、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篇6:手足口病防控知识资料
2016年春季学期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
1.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是全球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2.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肠道病毒EV71只是引起手足口病的其中的一种病毒。
3.手足口病的的症状? 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四个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皮疹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疱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手、足、口病症状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4.手足口病严重吗?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约一周左右具有自愈的倾向。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心肌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5.哪些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是唯一宿主,普遍易感,以婴幼儿发病为主。≤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6.哪些消毒剂对EV71肠道病毒有效? 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7.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病从口入;2.呼吸道飞沫(近距离飞沫)传播;3.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8.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不可移动的共用物品、游玩设施进行清洗消毒; 3.衣被及其它日常用品和玩具要勤晒太阳; 4.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5.保持充足的睡眠,提高儿童的抗病能力;
6.落实晨检制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篇7:预防手足口病知识讲座计划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生于每年4月-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是一种常见的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如果发现迟和救治不当,会引起少数孩子病情加重,甚至会引起死亡。
在流行季节针对目标人群、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以及广大群众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手段,广泛普及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对减少和降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特举办手足口病知识讲座通知如下:
一 讲座时间:2015年6月23日
二 讲座内容: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症状?如何传播的?预防手足口病的要点.。三 讲座人员:闫凤英 四 地点: 健康教育室
篇8: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于2010年5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收治的手足口病确诊的14岁以下的患儿162例,其中危重症患儿82例为研究组(含重症和危重症患儿),手足口病普通患儿80例为对照组。
1.2 诊断依据
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者为重型,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危重型:(1)频繁抽搐、昏迷、脑疝。(2)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等。(3)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1.3 研究方法
查阅相关病历,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项目有:(1)发病年龄、性别;(2)热峰、发热持续时间;(3)就诊距离发病时间;(4)皮疹程度的界定:典型皮疹表现为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非典型皮疹表现为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5)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易惊、肢体抖动、肌无力、肌张力增高;(6)心率快、呼吸快、血压高。信息采集均由接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年龄段划分为<1岁,1~3岁,>3岁,3个年龄组。将收集资料录入Ep Data数据库,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或Fisher检验,探讨普通患儿进展为危重症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手足口病危重症和普通症患儿中,男性比重分别为65.9%和46.3%,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12);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P=0.438)。危重症组患儿首次就诊时间在3d以上者(占41.5%)明显多于普通组患儿(占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P=0.002)。
2.2 危重症患儿相关危险症状的比较
将两组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单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有统计
学差异的表现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惊跳、四肢抖动、肌无力、肌张力增高、发热、血压高。见表1。
3 护理和讨论
3.1 前瞻性病情观察
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病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疱疹性咽峡炎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衰竭阶段和生命体征稳定期[1]。结合本组统计结果提示,手足口病病程的四个阶段无明显界线,如未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部分患儿可迅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心肺衰竭阶段。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防止疾病发展到第2或第3阶段的重中之重。护士在接诊患儿入院时,对症状较轻患儿,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惊跳、四肢抖动、肌无力、肌张力增高、发热、血压高,是否有持续发热且退热效果不佳,对男性轻症患儿要特别关注。本组有29例患儿入院时病情较轻,仅以中度发热与少量皮疹入院,护士从患儿入院就注重采集病史,住院时又加强巡视,发现有神经系统症状,将发现的阳性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后均被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为早期治疗赢得了时间,患儿均痊愈出院。
3.2 并发症相关的病情观察
何时军等[2]认为患儿一旦出现高血糖、肢体无力常提示病变累及脑干。大多数学者认为肢体震颤也提示脑干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患儿年龄小的关系,常常不能准确表达主观感受,有针对性观察尤其重要,如患儿哭闹不止、萎靡不振应引起重视,特别是肌张力的下降,很多护士会认为是因为疾病或住院缺少活动导致的患儿活动无耐力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组危重患儿大多出现呕吐和惊跳的症状,有5例患儿出现下肢肌张力下降的体征,表现为患儿站立无力或不稳,在体温下降后仍不愿下地行走。经神经系统检查和颅脑CT检查最后确认是中枢系统受累,经积极治疗后有4例基本恢复,有1例出院时下肢肌张力仍低于正常,随访。
3.3 监测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患儿病情的最基础体现,张寿斌[3]等在对于深圳地区的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中表明,感染HFMD的病原体以EV71和CAV16为主,且这两种病原体的感染在临床表现方面大致相同。由于EV71病毒感染对神经系统的基本损害在脑干和脊髓[4],颅内高压症状不明显,其症状常表现为生命体征改变。所以,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的观察十分重要,因为高热本身就是手足口病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在对体温的监测方面,对于反复发热,应用降温措施后降温不明显的患儿应加以重视,这是疾病进展或没有缓解的信号。本组有1例患儿以发热与皮疹入院,入院反复发热降温效果不理想,在住院3天后出现呕吐和肢体抖动,颈抵抗阳性,经积极降颅压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血氧的监测注意选用合适的指套,并且每2h更换套头位置,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破损及因压迫影响血运而影响监测结果。
3.4 高热的护理
高热可引起组织代谢增加,可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程度。本研究危重症患儿均有发热,其中有4例因中枢性发热表现为超高热且降温困难,体温在39~41℃,患儿降温以物理降温结合药物降温,及时补充因发热流失的水分,每30min测量体温一次。
3.5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护理
本组危重症患儿均有神经系统受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呕吐、惊跳、易惊、震颤、烦躁/萎靡、肌张力改变和颈抵抗等,其程度不一。遵医嘱给予甘露醇定时静脉滴注,间隔时间4h一次或6h一次或8h一次或12h一次不等,本组患儿均使用输液泵准确控制输注速度为300m L-500m L/h,保证疗效。由于甘露醇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加之患儿血管管径小,本组患儿均采用套管留置针,选择粗大的血管穿刺,输液过程中观察有无渗漏,注意保护血管,维护留置针,一般1~3d更换敷贴1次。必要时建立中心静脉通路。
3.6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5]。患儿年龄小,对父母的依赖性强,住院期间,父母的观察和沟通尤其重要。在护理本组患儿时,护士向患儿父母的健康教育贯穿于患儿住院的始终,特别是入院后2~3d是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因为,这时患儿父母的情绪已较刚入院时稳定,能静心听取健康教育。护士在此时重点向家长介绍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传播途径和季节分布、人群易感性、免疫性、治疗过程及预后等,既消除家长的焦虑心理,又可让家长对患儿病情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做好患儿父母关于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对于疾病的观察,及时发现重症倾向有重要作用。
总之,科学认识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危险临床症状,对于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重点将便于护士观察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了危重症手足口病相关危险症状。结果表明,临床护士应特别注意观察:一是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惊跳、四肢抖动、肌无力、肌张力增高、发热、血压高。二是流行病学,如就诊时间距离发病时间在3天以上者。三是,皮疹少,发热不退且退热效果不好者;男性患儿更易发生重症。而年龄因素无统计学意义,不能作为判断危重症的危险指标。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卫生厅.手足口病防治读本[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15.
[2]何时军,陈贤楠.病毒相关性小儿危重病[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1):721.
[3]张寿斌,廖华.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1):38-41.
[4]Wang JN,Yao CT,Yeh CN,et al.Critical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enterovirus71infection[J].J Pediatr Int,2006,48(3):250-256.
[5]杨丽黎,冯金娥.健康教育协调员在医院服务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22-523.
相关文章:
消防安全升旗讲话稿02-17
国庆升旗主持词02-17
大学升旗仪式主持稿02-17
升旗仪式校园安全演讲02-17
端午升旗主持稿范文02-17
小学升旗仪式主持稿02-17
幼儿园交通安全升旗演讲稿02-17
交通安全升旗仪式上的讲话02-17
2020年党支部换届选举主持词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