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课程如何选课呢(共8篇)
篇1:ib课程如何选课呢
更多高考相关内容推荐
新高考怎么选课
第一、专业要求。新高考选课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家长老师帮助学生尽早的做好规划,孩子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要上哪个学校、要学哪个专业?新高考一般高一期末开始选课,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做准备,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根据职业找到对口的专业,确定自己的层次。根据专业在不同学校的选课要求,来确定自己的选课组合。这一点说着简单,但其实是最难的,因为学生可能没有明确的目标,需要家长和老师帮助测评和确立学生的职业倾向,及早做好规划,有不懂的职业和专业的问题可以找一些软件具体的查一下。职业类型和种类,以及对口专业,和专业的选课要求在志愿填报类的软件上都可以查询得到。
第二、赋分优势。在选课的过程中赋分有时也很重要,一般专业只有一致两个学科的要求,那么剩下的一科该怎么选?当然要选个不拉后腿,又轻松简单无压力的。赋分优势下一般要选择选课人数多的学科,地理、生物这种学科在赋分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学习难度适中,压力较小,很适合做后备的学科来选。至于学生和家长有的可能并不知道那些学科选择的人多,那些学科选择的人少.这一点也不用担心,每年在选课之前,教育部门都会公布上一年度选课的人数占比,第一年实行新高考的省份也可以去借鉴其他省份的数据。
第三、可报专业比例。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选课在不影响理想专业的前提下当然要选一个可报专业比例较高的科目。这样不仅理想专业可以就读,还有更多的机会读取其它热门的高薪的专业。
第四、最后就是组合学科的联系程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政治+地理+生物”三门学科相互独立并没有什么联系。这样在可报专业比例上就很欠缺。虽然含有生物学科,但是理科的专业可就读的很少,即便有,因为没有物理和化学的相佐,这个组合的学生在专业中学习压力会很大,就业竞争力也极小。
最后选课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往往选择一个可报专业多的,或者赋分占优势的学科还不如一个自己喜欢的来的最实际,学生在喜欢的学科上才能发挥出他最大的价值,不要再以后多年,毅然放弃那个“机械”的选择的专业,回头再来追求自己的爱好,得不尝失!
新高考选科的时间
新高考选科其实是在高中刚开学的时候,如果你所在的地区真的实行新高考了,那么你在上高中之前,就要了解选科的过程,知道自己要选择哪些科目,其实选科之前,我们要也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想好自己以后要做哪方面的工作,根据自己想要做的工作,去选择相同的类型的专业,根据专业去选择科目。
其实新高考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以前都是在高考结束之后,我们才安排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在报考的时候,要选择什么专业,但是新高考实行之后,我们就要在上高中之前想好,这对我们的职业发展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可能在上高中之前,我们想要做的工作和在高中毕业之后想要做的工作,有可能会不一样。
但是选科的时候还是要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和自己的兴趣、以后的职业来选择,然后去组合自己应该选择哪些科目。
选科的难度怎样的
高中其实最难的可能是数学和物理,但是在新高考中,语数外三大主科是必须考的,所以也不用我们去选择,但是物理是需要我们选择的,由于物理比较难的,所以选择物理的人会比较少,一些已经实行新高考的地区,选择物理的人数明显是没有其他科目多的,所以现在选择物理的很少。
而新高考的组合中,物理化学和历史是不建议选择的,不仅是竞争比较激烈,也是因为三个科目其实都是很难的,如果你没有把握的话,最好不要选择这个组合,如果你的成绩好还可以,但是如果你的成绩不好,你的分数肯定会很低,你想要上的大学也上不去。
新高考政策主要内容
1、不再区分文理科
原高考生只能选择文科或理科参与高考在新高考政策下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需要参加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考试,另外在地理、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中任意选择三科参加等级性考试。
2、高考总分计算方式改变
原高考是由语数外+综合(文理)构成,在20高考新政策下依旧是由语数外+自选3科构成。
自选三科不再评分而是按A、B、C、D、E五个等级进行划分,E等级为不合格。以参考人数和卷面得分为依据,原则上等级A的.比例为15%,等级B的比例为30%,等级C的比例为30%,等级D和等级E比例共为25%其中等级E比例不超过5%。
3、外语科目可以考两次
原高考外语科目仅可以考一次,现新高考政策下外语提供2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外语考试第一次考试安排在6月,另一次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时间安排;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力测试。
4、合格性考试
原高考生需要参加会考,现新高考政策下改为合格性高考。合格性高考将不再评分,按合格与不合格呈现。
合格性考试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考试时间:高一至高三每年6月和12月可以随学随考随清,可以多次参考。
5、综合素质评价
原高考生录取按分数、排名进行投档录取,现新高考政策下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具体要求,作为录取重要参考。
篇2:ib课程如何选课呢
IB数学课程详细内容介绍
IB数学作为IB课程的必选学科之一,由易到难的划分总共四种不同的难度等级供学生选择,更利于学习与适应。IB注重综合性发展,因此学好数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接下来编辑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番。
IB课程数学的4个难度等级及适合的群体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兴趣、专业倾向等来选择合适自己的难度等级,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Mathematical studies SL:本课程会带给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更具体地说,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鼓励学生理解数学。学生学习本课程需要具备基本的运算、对图形的理解分析能力。本课程适合在未来的学习中不需要运用大量数学知识,将来就读艺术、人文学科的学生。
Mathematics SL:本课程满足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并具备正确应用简单的数学技术所需要的技能。大多数选择本课程的学生需要良好的数学背景。本课程适合在未 来选择化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商业管理等学科的学生,对于那些希望在大学修读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HL课程会更有帮助。
Mathematics HL:本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优秀的数学背景,并且能胜任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大部分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将会把数学或数学中的一个主题或其他课程如物理、工程和技术作为他们大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Further mathematics HL:本课程是4个选项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个,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它给将来要在大学主修数学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辅助。但是在全国,只有区区几所IB学校提供了本课程。
IB课程数学HL中4个不同的option的内容有何区别 三立教育
IB课程数学HL除了学习共同的核心课程之外,还有一个选修的部分(option)要学习。IBO一共提供了四个不同的选项,分别为统计学(Statistics & probability)、微积分(calculus)、图论与数论(Number theory and graph theory)和群论(Group and set)。
大部分国内的IB学校都提供统计学(Statistics & probability)和微积分(calculus)供学生二选一。其中Statistics & probability对于生物、心理、金融、经济等学科有帮助,calculus对于大学主修理工类专业有帮助。
IB课程数学的评估及注意事项
IB数学除了常规的考试外,还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小时的探究性报告,此报告给予了学生探索感兴趣的数学领域的机会。该报告强调数学的表达能 力,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领域深入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会给予适当的反馈。探究性报告是IB数学学科的重点之一,它占了IB全球统考中20%的分值。
篇3:ib课程如何选课呢
关键词:不规则三角网,Delaunay三角网,VS环境,算法优化
0引言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 呈现为一种连续变化的曲面, 这种曲面无法用平面地图来确切表示, 于是我们就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来表达, 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 数字高程模型即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 是以数字形式按一定结构组织在一起, 表示实际地形特征空间分布的模型, 也是地形形状大小和起伏的数字描述。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普及, DEM作为数字地形模拟的重要成果已经成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NSDI) 的基本内容之一, 并被纳入数字化空间框架 (DGDF) 进行规模化生产, 已经成为独立的标准基础产品[1]。 DEM有三种主要的表示模型:规则格网模型, 等高线模型和不规则三角网。 格网 (即GRID) DEM在地形平坦的地方, 存在大量的数据冗余, 在不改变格网大小情况下, 难以表达复杂地形的突变现象, 在某些计算, 如通视问题, 过分强调网格的轴方向。 不规则三角网 (简称TIN, 即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是另外一种表示数字高程模型的的方法 (Peuker等, 1978) , 它既减少了规则格网带来的数据冗余, 同时在计算 (如坡度) 效率方面又优于纯粹基于等高线的方法。不规则三角网能随地形起伏变化的复杂性而改变采样点的密度和决定采样点的位置, 因而它能够避免地形起伏平坦时的数据冗余, 又能按地形特征点如山脊, 山谷线, 地形变化线等表示数字高程特征。
基于三角形的表面建模可适合所有的数据结构, 且三角形在形状和大小方面有很大灵活性, 能很容易地融合断裂线, 生成线或其他任何数据, 因此基于三角形的方法在地形表面建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 已经成为表面建模的主要方法之一。 C# 语言简洁易学并且开发效率高, 易于移植, 对于学习GIS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接受很容易而且较快的一门计算机编程和开发语言, 也是大多数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语言。正是基于对生成不规则三角网算法的研究和满足学GIS的学生对C# 语言熟悉的情况下, 本文就主要介绍用三角网生长算法生成不规则三角网及其在Visual Studio 2012环境下的实现。
1 TIN的算法种类及各算法特点
在介绍构成TIN各种算法之前我们要来了解认识一下一个重要法则——Delaunay三角网法则。 通常构建三角网并不考虑地性线 (山脊线, 山谷线) 的骨架作用, 但是, 由于用等高线数据构建三角网时, 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 有的地区存在因地形突变而形成的断裂线等特殊地貌。 另外一些地区存在大面积水域等内部不需要构网的区域, 因此, 在精度要求较高的TIN中, 必须考虑以上问题。 因此此时应顾及地性线, 断裂线, 水域线等特殊情况, 也就是应构建约束—Delaunay三角网。 约束法是基于约束图计算约束D—三角剖分[2,4] (简称CDT, 即Constrained Delaunay Triangulation) 构造算法, 这种Delaunay三角网满足这样的法则:Delaunay三角网为相互邻接且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集合, 每一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内不包含其他点。 Delaunay三角网由对应Voronoi多边形的点连接而成。 Delaunay三角形有三个相邻点连接而成, 这三个相邻顶点对应的Voronoi多边形有一个公共的顶点, 此顶点是Delaunay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1.1三角网生成算法的分类
根据构建三角网的步骤, 可将三角网生成算法分为三类: (1) 分而治之算法 (由Shmaos和Hoey提出) , 其基本思路是使问题简化, 把点集划分到足够小, 使其易于生成三角网, 然后把子集中的三角网合并生成最终的三角网, 用局部优化 (LOP, 即Local Optimization Procedure) 算法保证其成为Delaunay三角网[3], 它的优点是时间效率高, 但需要大量递归运算, 因此占用内存空间较多, 如果计算机没有足够的内存, 这一方法就无法使用; (2) 数据点渐次插入算法 (由Lawson提出) , 其思路很简单, 先在包含所有数据点的一个多边形中建立初始三角网, 然后将余下的点逐一插入, 用LOP算法保证其成为Delaunay三角网[3]。 此算法虽然容易实现, 但效率极低; (3) 三角网生长算法, 在这三种算法中, 三角网生长算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文献中已很少见, 较多的是前两种算法[3], 三角网生长算法目前较少人研究, 笔者在这里讨论的就是这一算法, 该算法是由Michael J.Mc Cullagh, Charles G.Ross提出的, 本文对原有的三角网生长算法作了进一步优化。
1.2三角网生长算法的优化
传统的三角网生长算法需要对新生成的两条边都进行扩展, 这样就导致已经扩展一次的边再次扩展, 加大了运算量。 本文将在传统三角网生长算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主要是在边的数据结构中加入了使用次数这一属性, 这样就没有必要对每个新生成的三角形的两条边都进行扩展, 从而有效的减少了扩展边的条数, 提高了三角网生成速度。 详细算法如下:
(1) 在离散数据点集V中任取一点A, 以点A为基点寻找与它最近的一点B。 连接AB, 就得到了三角形的一条基边, 把该边作为扩展基边, 转 (2) 。
(2) 在扩展基边 (是有向的) 的右边点集中去找与该边两端点连成直线组成的夹角为最大的P点, 就组成了第一个三角形, 将所有新生成的边与三角形信息用相应的链表进行存储起来, 边每使用一次, 其数据结构中的使用次数就加1, 转 (3) 。
(3) 在边链表中取出头位置的边, 以该边为扩展基边向外进行扩展。 如果该边的使用次数为2或是右边没有点, 该边不进行扩展;否则, 转 (2) 进行扩展, 同时存储新生成的边和三角形。 转 (4) 。
(4) 对边链表中下一位置的边进行扩展, 实现过程同步骤 (3) , 转 (5) 。
(5) 重复步骤 (4) , 直至边链表中的所有边都进行了扩展, 就结束构网。
为了对算法的稳定性及可行性进行检验, 笔者用C# 语言实现了上述算法, 并用一些实验数据点验证了上述算法。 应用以上算法原理, 基于Visual Studio编译环境, 高效地实现了大量量数据的Delaunay三角网构建, 实验表明, 此算法的执行效率较高, 对计算机硬件配置的要求较低。
2总结
实现上述算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为DEM的生成在许多领域中打下基础。 在土木工程中, 如工程项目的填挖方计算, 线路勘测设计, 水利建设工程等的应用;TIN在GIS中得到了普遍使用, 特别是在三维可视化方面受到格外关注, 基于DEM的水文分析与GIS结合, DEM库, 矢量库, 影像库的三维一体化, DEM与数字地球等的应用。 还有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 气候分析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地质和采矿工程, 林业, 地形学方面都有很强的应用。
本文对不规则三角网生长算法实现的研究, 将传统的三角网生长算法进行了改进, 使三角网构建速度大大提高, 相信这一研究会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林, 朱庆.数字高程模型[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锦中, 马辉.基于等高线的DEM生成算法研究和实现[J].现代测绘, 2004:27 (3) .
[3]武哓波, 王世新, 肖春生.Delaunay三角网的生成算法研究[J].测绘学报, 1999:28 (1) .
篇4:ib课程如何选课呢
1.IB 现状
由1968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的IBO组织管理、设计IB课程。目前全球146个国家的3643所学校开设IB课程。2.课程设置
IB主要指IB高中文凭课程(IBDP),针对16-19岁的高中生,学制为两年。此外,IBO文凭组织设置的还有IB小学(PYP,G1-5)和IB中学课程(MYP,G6-10),但被授予小学和初中课程的学校远少于授予IBDP的学校。
所有IBDP文凭项目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六个学科组中每组选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其中三个高等级,三个初等级,每门科目的最高分数为7分,再加上拓展论文(EE)和知识论文(TOK)的3分,IBDP的总分数为45分。 IBDP的学生不仅文科、理科,甚至艺术的专业课都要学习,还要有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各种论文和参加社会活动,所以IB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非常高。
3.课程难度
虽然IB整体给人的感觉很难,但就每一科目而言,IB是最简单的,因为IB知识非常具有系统性。统计表明,IB单科取得高分的比率比A-LEVEL高。
4.评估方式
学生考核有学校内部评估(INTERNAL ASSESSMENT)和外部评估(EXTERNAL ASSESSMENT)两种。学完两年的高中课程,最后参加一次全球统一的考试,也就是所说的“外部评估”,每个科目一般有三个考卷,第一个考卷是选择题,第二个是问答题和实验题,最后一个考卷是选修内容。最后三个考卷正确率的百分比折算成7分、6分等成绩。这里需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IB文凭的考试。学校会根据学生之前情况建议学生选择证书(CERTIFICATE)考试或者是文凭考试(DIPLOMA)。毕竟IB课程的淘汰率是很高的。
5.大学申请认可度
UBC曾经对IB大一新生和加拿大高中文凭大一新生做过对比分析;剑桥大学于2013年也对IB学生做过分析,一致认为IB学生的表现相对优于通过其他课程进入大学的表现。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大学接受IB学生,同时很多大学对IB学生实行学分奖励制度。
6.常见问题
问:不去IB学校学习,可以自己自学,自己报名考试吗?
答:不可以。IBO管理严格,每所学校有代码,每个学生也有代码。不能自己报名考试,必须在IB授权学校学习并考试。
问:哪些孩子适合读IB课程?哪个阶段读IB课程好?
答:IB适合优秀并善于管理利用时间的学生;适合学生英语能力较高的学生。
想读IB课程的学生,尽量从小学开始。除非英语特别好,不建议学生初三中考毕业之后开始读IB课程。
问:大考考得不好,可以重考吗?
答:可以的。IB有RETAKE考生。
A-LEVEL课程
1.A-LEVEL课程现状
A-LEVEL课程是英国本土高中课程,但却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课程。仅CIE考试局为例,目前在160多个国家的9000多所学校开设课程。提到A-LEVEL不得不提英国教育体系:KS1-3,GCSE,ALEVEL. 中国地区的英系学校有13年制的,如哈罗国际学校;也有4年制英系高中课程,如北师大剑桥中心;更多的是3年制英系高中课程,如人大附中中英办学项目。
A-LEVEL课程学制为两年,学生在上完IGCSE课程后继续两年A-LEVEL才能申请大学。而 IGCSE课程,它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初中课程,在英国如果不准备上大学的学生学完两年的IGCSE直接就去读职业技术学校了。IGCSE课程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成熟的体系,最好的初中课程。学生学完IGCSE课程能够很好地衔接A-LEVEL,甚至IB、AP课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IB学校,在IBDP之前会让学生去学IGCSE课程,一些普高的国际部会根据中国的学制把IGCSE压缩为一年,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衔接A-LEVEL课程。
2.课程设置
A-LEVEL和IBDP一样,同样是学制两年,但不同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课,一般则学3-4门课程,像中国学生大多数会选理科的科目,因为这是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科目。所以A-LEVEL课程被称作“应试洋高考”。A-LEVEL第一年一般要求学习四门科目,第二年减为三门,当然这是最低要求,如果学生有能力可以多学几门,对申请大学也是很有帮助的。
3.课程难度
A-LEVEL课程由于对学生选课要求比较宽松,一般3-4门即可,同时也不强制要求参加很多课外活动等,相对IB课程,A-LEVEL课程总体难度低一些。但是单科难度并不低。A-LEVEL还会有不同的考试局,相当于我们中国有不同的省可以自己命题,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考试局。在中国多数是CIE和EDEXCEL这两个考试局。其中CIE是公认最难的。有些学校甚至在不同的科目上选择不同的考试局,但每一个考试局的成绩都被认可。
4.评估方式
A-LEVEL课程的学生两年要考两次试,第一年还有一次补考的机会。A-LEVEL的考试根据不同科目会有不同的PAPER,例如科学类会有三个PAPER,第一个PAPER为选择题,第二个为问答题,第三个为实验题,但不论是有几个PAPER,最后也会根据百分比折算成A*,A,B等。
5.大学申请认可度
作为目前最为国际化的一种课程体系,A-LEVEL成绩被全球认可。但随着学生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3个A并不一定能拿到名校OFFER。
6.常见问题
问:不去A-LEVEL学校学习,可以自己自学,报名考试吗?
答:可以。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或者在一些允许自修生报名的学校均可参加。
nlc202309040627
问:哪些孩子适合读A-LEVEL课程?
答:虽然全球很多国家大学都认可A-LEVEL成绩,但是最适合目标大学为英联邦国家或英国的同学;中国的A-LEVEL学校多是高中部,所以也非常适合参加完中考,已经适应了很多年普高教育的学生。虽然所有的国际课程都要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A-LEVE课程不涉及到大量的课外活动,以及论文写作,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各科目,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问:A-LEVEL学生可以重考吗?
答:可以。
AP课程
1.AP课程现状
2012年5月全球18000所学校的200万名高中生参加AP考试。AP是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目的是给一些优秀的学生提前学习大学课程,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获得大学学分的机会。选修AP课程不仅可以展现学生的能力,它还是一种省钱的措施。虽然AP课程最初的设立是让一些优秀的学生上大学后节省时间和金钱,但是在国内一些学校开设了AP课程作为高中课程,以此成绩去申请美国的大学。严格意义上来说,IB,A-LEVEL, IGCSE学术课程;AP,跟SAT、托福一样是标准化考试课程。
2.课程设置
AP有22个专业和34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考试。有的学生从G9就开始考一两门,之后几年逐步完成自己想要考的科目。
3.课程难度
这IB,A-LEVEL,AP课程里面,就单科整体的知识难度上来说,AP是最难的(一些科目除外)。其中生物、微积分、化学、经济、心理学、历史等是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但一些语言类,如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要完成相当于大学三年六个学期的课程,难度可想而知。
4.评估方式
每年可以考一次。每门考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多项选择题,第二部分为自由答卷。根据考试科目的不同,每门课程的考试内容会有所差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考试科目。AP考试采取5分制。一般3分以上的成绩才可换取学分。
5.大学申请认可度
AP考试成绩作为美系高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已经被诸多大学认可,尤其是美国大学。优秀成绩能转学分。
6.常见问题
问:不去AP学校学习,可以自己自学报名考试吗?
答:可以。
问:哪些孩子适合读AP课程?
答:首先它适合于去美国的学生, 由于其没有年龄的限制,而且可以自己报名参加考试。AP课程比较难,一些好的AP学校对学生的入学要求非常高,中考成绩要求在540分左右。另外,学习IB和A-LEVEL要去美国的学生, 如果学习很好,且有额外的精力,可以考几门AP,一来可以提高GPA,对申请大学有好处,再者上大学后可以免去一部分学分。
问:AP学生可以重考吗?
答:可以。
总的来说,就目前的趋势而言,现在越来越火的是IB课程,虽然有很多IB学生反映,学习IB课程在上大学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也有不少学生上IB后又转去A-LEVEL的,原因是课程太难,无法适应。就这三种课程而言,除了AP课程只适合于美国外,IB和A-LEVEL成绩全球多数国家都承认。现在名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习成绩不是申请大学的唯一筹码,学生其余各方面的能力成为申请大学的必要条件。所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去选择不同的国际课程,只要你在自己的选择上努力了,你就是优秀的。但是所有这些课程都只是科目课程,除非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了英语为母语的英语课程,申请大学时一般还要有相应的语言成绩,如托福、雅思、SAT1等。
篇5:剑桥高中核心课程及IB介绍
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及其考试分别由英国四个主要考试局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简称CIE, Oxford Cambridge and RSA Examinations 简称OCR, 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 Alliance 简称AQA 和EDEXEL设计并组织,其权威性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迄今为止,全球已有5000多个教育机构开设了英国高中课程,每年有数百万学生参加由这些考试局组织的统一考试。由于该课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新加坡甚至直接将该课程考试作为大学入学的全国统一考试,香港也将该课程引进,作为大学入学的测试标准。
剑桥国际高中课程由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组成。学生通过在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学习和考试后,可以凭考试的成绩直接申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全世界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
l 基础课程:剑桥中学课程(本土以外称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IGCSE),为核心课程(A-Level)的预备课程。该课程学制一年,招收优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和高一年级在读生。无锡市区的应届毕业生通过中招录取,无锡市区以外的应届毕业生和高一在读生通过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入学考试及面试选拔录取。
l 核心课程:剑桥高中课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简称A-Level),源于英国全民普及的高中课程。该课程学制两年,招收完成高一或者高二学习的优秀学生。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并能顺利通过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入学考试和面试。
IB国际高中文凭课程简介
IB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的缩写,共提供三个层次的教育课程:幼小学教育(3-12岁)、小初中教育(11-16岁)和高中教育(16-19岁)。其高中教育课程全称为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为IBDP,创始于1962年。截至2010年,全球共有138个国家和地区的2,190所学校开设了IBDP课程,其中中国大陆有47所(大多数是国际学校)。IB课程的管理组织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文凭组织IBO。
篇6:ib课程如何选课呢
AP课程和IB课程简介
AP课程
AP课程即 (Advanced Placement),全称为“高级课程班”,是由美国大学委员(CEEB)会在美国高中设立的一个教育项目。旨在为成绩优秀天资聪疑的高中生提供机会,允许他们在高中时期提前提前选修大学水平的课程。
IB课程
IB课程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课程)。他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一组为期两年的课程。IB高中课程是为高中十一和十二年级学生设置的两年制大学预科课程。
IB课程被全球教育界认可为具有较高学业水准的教育项目,被更广泛的大、中学所接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际学生考取国外大学的最理想选择。已有一千多所大学认可国际文凭,其成员校遍布十几个国家。根据6月16日IB日内瓦总部的最新资料显示, 全世界己有1425所IB学校分布在115个国家同步教授IB课程,有成千上万的该证书取得者进入了世界上几百所大学。
AP课程与IB课程在很多方面都不尽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
AP课程体系:以美国教学大纲为教学体系
AP课程根据CEEB制定的教学大纲予以教授,其难度相当于美国大一的`基础课程。AP课程有19个学科和34们课程。比如微积分、物理、化学、经济、英文写作、文学、环境科学、美国政治与政府、美国历史、欧洲历史、各种外语等
IB课程体系:自成教学体系
IB课程不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而自成一个体系,广泛吸收了当代许多发达国家主流课程体系的优点,涵盖了其主要的核心内容。因此IB课程体系即具有与世界各国主流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性,又有自己教育理念发展下的独特性。
IB课程体系IB课程分配在六个基础学科领域里,学生既要学习科学科目,又要学习人文科目。所有参加IB文凭项目的学生,必须在这六个学科组中每组选一门 课程进行学习。每一门课程又分为高级课程HL和普通课程SL.所选六门课中,三门必须是高级课程。
第一组:语言,学生的母语学习。
第二组:语言,母语以外的其他现代语。
第三组:人文科学,包括历史`地理、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
第四组:实验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工程等。
第五组:数学,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数学。
第六组:艺术与选修,包括美术设计、音乐、戏剧艺术等。
二:考试科目
AP课程:考试科目无数量限制
AP课程较为灵活,以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发展为主要依据。学生如果愿意可以只选一门AP课程,也可以选修全部的AP课程。在修完课程之后,学校会鼓励学生去参加所选科目的AP考试,以向大学提供成绩或者学习能力的证明。
IB课程:学生必须通过6-7门课程的考核
由于独特的选课方式,选修IB课程的学生需要参加六门(有时是7门)考试,其中三门是预备考试,被称为是基础水平测试(SL),另外三门或者四门则是较高水平(HL)的考试。
三:美国高校学分
AP课程:根据成绩换取美国大学学分
五月都举行一定科目的AP考试,按1到5分打分,其中5分是最高分。 美国和加拿大90%以上的学院和全部的大学接受AP考试并授予大学学分。大部分顶级大学都认为,AP考试成绩只有达到4分或者5分才是高级学习能力的有效证明。许多学校还授予课程学费给参加AP考试的学生(成绩为4分或者5分)。这些学分能允许学生不受一些限制,从而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追求其他学习兴趣,或者甚至有时能早一或两个学期从大学提前毕业。
IB课程:奖励学分
IB共六门课,每科考试满分为7分,4分为及格,加三门核心课,合格计3分,总计满分为45分。美国名校对于学生的IB课程成绩非常重视。不少名校如: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将学生的IB成绩作为申请插班跳级的主要条件。而华盛顿大学认可IB国际文凭并向IB高等级课程考试成绩5分以上者赠送相应课程的大学学分(5分)或允许插班学习。本大学免试录取IB毕业生。
四:学习时间
AP课程:级
在美国高中学习的学生,在12年级,即高中的最后一年,要做两件大事。其一,依据SAT的考试成绩,申请大学和奖学金;其二,选修和备考AP课程及考试。该项考试的目的在于,利用高中最后一年免费教育的时间,提前完成一些美国大学的学分课程及考试。
IP课程:11-12年级
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一组为期两年的课程。IB高中课程是为高中十一和十二年级学生设置的两年制大学预科课程。
篇7:ib课程如何选课呢
在加拿大越来越多的华人家庭孩子就读IB或者AP课程。可到底什么是IB和AP课程?具体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呢?另外这两个课程有什么差别呢?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帮助呢?去加拿大高中留学,什么样的学生适合选择IB课程呢?
本文为您详尽解析IB与AP,让您早日帮助小孩为大学的学习做好准备。运筹于帷幄之中,方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1. 什么是IB学校?
IB即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是由一个国际非盈利机构IBO管理的初等教育联盟。该机构成立于1968年,现有126个国家的2261所学校被认可授予IB课程,可分别用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授课。
IB 的特点,是采用规范化的课程,以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IB 的规范化体现在各个层面上。申请设立IB课程的学校,要经过IBO对学校的师资,设施,信誉等情况的全面考查后,才能认证批准;课程设置是全球统一规划; 老师要经过认证才能任课;课程考题是统一的,学生考卷往往由其它国家的老师来审评。这种国际规范化的程序,保证了IB 的`信誉和质量。
IB课程分为三种:IB早期课程,IB中期课程,和IB高中课程。一所IB学校可以开设其中一种或数种课程,但只有完成IB高中课程后才能授予IB文凭。大多数IB学校都是高中,家长学生主要关注的也是高中,故本文集中在IB高中的介绍上。
IB高中文凭得到世界上大多数著名大学的认可。这种认可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录取时的考量。大多数西方的大学(如哈佛大学)都把 IB, AP, Abitur 以及 A-levels 等四种考试看作说明学生学术兴趣和能力的附加指标。二是入学后的学分的转化。如果IB 高级课程 (HL) 成绩在6分以上,许多大学(包括耶鲁大学)认可将该课程转化为大学学分,即学生可免修此课。如果免修课程较多,学生进而可能提前毕业。有的大学甚至承认部分IB标准课程(SL)的学分。
篇8:ib课程如何选课呢
1《科学》课内外有效结合的构思与探讨
1.1《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材的一条红线是:人与环境。所以, 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事物, 而事物分布于大自然的各处, 它可能出现在课内的教育空间, 也可能出现在课外的教育空间, 只有两者的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标才有一个支撑点。笔者认为:“《科学》教学必须确实给学生的理解提供新的想象, 而不是仅用词汇来记忆。例如, 不是以事物的认识而以对词汇的认识来武装学生, 似乎给学生的负担是因为事物方面的知识过多。对于学生来说, 这么多的知识是无用的, 但是如果采用更好的方法, 如调查和体验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则这样的知识是可以被掌握的……”这里提及的更好的方法是什么?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应当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1.2 教育实践
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摸索认识到, 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和以体验学习为主的课外教学活动不是截然对立的, 不可兼容的。相反, 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优势互补。课外活动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任务在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组织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个性, 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可以让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领域的知识, 便于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动态, 了解社会和自然, 拓宽文化视野, 形成高尚情操, 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课外校外活动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广阔天地,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独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和开拓进取的勇气。社会的急剧变化, 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爆炸, 使人们对于传统的课内教学所带来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深刻地感到, 过分强调结构紧密, 讲究系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 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膨胀和难度的加大, 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 课外教学活动的地位就更显得重要, 这种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重视儿童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积极的部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2《科学》课内外有效结合的操作模式
基于上述对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关系的认识, 我在本校中进行了课内课外结合的教改尝试。课程内容以《科学》教材为主来展开, 在实施过程中, 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这个探究的思想和原则。
2.1 课前精心准备, 材料来自生活
《科学》课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如果不让学生得到事物具体的、鲜明的感官刺激, 不让学生因此而得到多方面的熏陶, 《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失败。在教学中如何使自然界中活生生和事物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 就成了在课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科学课上实验非常的多, 这些实验中如果实验材料能从生活中开发, 那么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 就能感觉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区别, 原来生活中的材料也是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这时, 老师再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的投入达到一种高契合度。结合生活材料和生活情境, 这样在教学中能丰富教学内容, 贴近学生生活, 使课外的生活更好的融入课内的学生。
2.2 重视课外延伸, 科学进入生活
认真布置课外作业活动。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有关采集、种植、饲养、调查、观察等教学内容, 因此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一些课外作业活动。例如, 植物的一生, 就要求学生去采记各种各样的植物。学习凤仙花种植单元前就要求学生去种植凤仙花。教学蚕宝宝的生命周期以后, 就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写饲养蚕的报告, 或饲养其他小动物。教学天气单元, 可以让学生制作天气日历。教学环境单元, 可以让学生不仅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还可以调查邻居家甚至是小区各家用户的情况。这些课外活动往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生活处处都充斥着科学探究, 让科学在课内外结合得更加紧密。通过这样的课外延伸活动能培养孩子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以利于培养孩子们养成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
2.3 增设生活课堂, 解决生活难题
在小学科学课中, 有些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并不完全等于真正的知识, 而有些课程的内容也并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因此, 应当充分利用好科学课堂, 开设“生活疑难”课。所谓生活疑难课, 就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 开设的新课堂。它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在生活当中碰到的“疑难杂症”, 它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再根据实际情况, 以及学生的科学水平, 选择和科学课程有联系、可操作性强的难题来作为教学内容。例如, 如何科学地给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选个好位置 (关于光和热的知识) , 如何让家里的空气变得清新 (关于空气污染和处理方法的知识) , 如何让四驱车开得比别人的快 (关于力的传导和力的大小的知识) 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 让学生体会到, 原来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可以带到学校, 带到课堂上来解决的, 让他们发现其实课内课外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区别, 使课内外的结合更加的有效。通过这样的安排, 也能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现象勇于提出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作风, 而重要的研究项目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2.4 开展课外活动, 提高生活应用
现行《科学》课教材把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空气”这一单元,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 带领学生考察了附近的空气污染与保护, 让观察空气污染的情况学生, 访问居住在空气污染一带的老人, 聆听他们叙述以前的空气质量, 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空气污染, 污染的原因。这样,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还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大气环境的教育。组织学生去踏青, 了解家乡的风貌。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的工厂, 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生产情况。开展科技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的展开,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 主体意识的强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开展科技活动中, 应该让学生尽量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智能, 还要把课外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他们去培养创新能力, 去大胆探索科学的奥秘。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科技活动, 能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应用起来, 使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 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 使他们养成把课内知识带到课外去应用的良好习惯。
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 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 只要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方式, 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学方式。课内外有效的结合得课改之路还很长, 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探索研究, 让科学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举足轻重的新时代中, 成为社会建设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时代, 我们正面临着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严峻挑战,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正在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当代社会急需科技人才, 而各种实践证明:在教育阶段, 课外内结合教学是造就优秀的科技后备人才的一种有效措施。因此必须把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当成我们的重任, 才能使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
相关文章:
预防艾滋病板报 资料02-05
XX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资料02-05
艾滋病最新宣传资料02-05
重阳节祭祖礼敬祖先的演讲稿02-05
有关歌颂教师的诗歌02-05
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02-05
预防溺水知识讲座02-05
预防性试验工作计划02-05
青奥知识竞赛题库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