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型人才

关键词: 择优录取 关注 受到 人才

中医临床型人才(精选九篇)

中医临床型人才 篇1

一、教学对象

2012、2013、2014级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班, 共90名学生

二、实施目的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 也加强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实施内容与方法

基于疾病, 以学术讨论、思想交流为方式开展论坛。

1. 每期“论坛”分四个环节进行, 主题发言、分组讨论、现场互动和老师点评, 一个学期举行两次。

2.“论坛”主题学生自己确定, 每期论坛以一个班为主进行 (另外两个班旁听, 最后可以发言、提问) , 根据主题内容确定指导老师, 如开展冠心病论坛, 就邀请心血管科的教授作为指导老师。

3. 每期论坛分为5组, 一组6个同学, 每组同学根据论坛主题提前准备, 进行文献检索、临床访问制作PPT,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主题发言, 发言内容要包括西医诊断、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进展、典型病案, 发言要融入个人见解。

4. 每组发言后进行提问、互动交流, 确保大家在相互交流, 特别是要针对当前治疗改疾病弱点和难点具体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以能进一步激发新思路, 提出新观点, 想出新措施, 激发思想火花, 最后由指导老师进行总体点评。

5. 每次论坛结束后, 确定专人对论坛发言进行精心整理, 对提出的新观点进行认真梳理、归纳提炼, 特别是对一些典型案例编印成册, 向全校推广, 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学生能够学在心里、用在实践。

四、问卷调查

1.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问卷调查, 主要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法的认同、教学效果以及了解学生进对知识的掌握效果、知识运用能力等。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90名参加论坛无记名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此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见表1) 。

五、讨论

1. 中医教学现状分析。

中医课程是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 但目前教学仍以书本为中心, 逐渐宣讲, 逐词按句释义;课堂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课堂气氛沉闷;考试仍以书面考试为主, 教学效果评价单一, 很难了解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论知识及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会不会运用中医的诊治方法、有没有创新意识等也一无所知。并且学习场所也仅局限于课堂学习, 学生的学习空间很少拓展到宿舍、图书馆, 拓展到医院更成为奢侈, 缺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被限制, 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成了学生学习中医课程的主要内容, 至于中医课程的丰富内涵、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及与临床的内在联系, 学生知之甚少。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性也就被抑制了。当然, 对于中医课程教学的现状, 广大教师也在积极探索与研究, 不断进行改革, 现部分教师将三三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最终还是限制在课堂, 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学生的主动性及临床思维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能被充分发挥和调动起来, 因此, 这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核心问题。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应用人才是中医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但疗效又取决于中医临床的基本思想和技巧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是中医课程的最终目标。而在国内多数中医药院校教学模式中, 中医课程仍以课堂教学为主,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系统传授理论, 但忽略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结果导致学生进入临床不知所措, 迟迟不能适应和胜任临床工作。而现在由于学生的扩招, 以及临床见习和实习场地有限, 也成为中医药院校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 探索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的教学模式是中医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势在必行。

3.“基于疾病的论坛”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 如何培养医药人才一直中医院校的困惑, 基于这种困惑, 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校进行了临床型拔尖中医人才培养的改革, 七年制的本科阶段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顺应《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 以“立足国学, 强化经典, 加强基础, 注重素质, 面向临床”为指导思想。“基于疾病的论坛”开展是在此指导思想下的教学改革方法之一。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疾病是学成自主选择的感兴趣的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在兴趣的促使下, 一方面“论坛”给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 充分锻炼同学表达能力, 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 通过前期文献及临床资料收集工作, 提高同学资料检索能力, 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同时, 也直接提高同学们对中医临床的认识水平, 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心;第三, “论坛”通过观点的碰撞, 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喜好。教师发表启发性的观点, 既有助于创新意识的萌芽, 又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医临床的理解, 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 增强临床适应能力。

由于资源有限, “基于疾病的论坛”暂时在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班进行, “论坛”实施日趋完善后, 将逐渐在中医学专业的各个班级乃至全校推广, 让更多学生受益。

摘要: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视野,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最终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在我校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开展“基于疾病”论坛, 引起了较大的反向, 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疾病,拔尖人才,中医,临床思维

参考文献

[1]刘读文, 陈国选, 徐江雁, 徐英敏, 赵云芳.《金匮要略》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医药学刊, 1998, 13 (3) :42-44.

[2]肖碧跃, 喻嵘, 谢雪姣, 等.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2) :165-166.

中医临床型人才 篇2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证候特征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87-02

腹泻型综合征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相关报道表明,其主要分为腹泻类型、便秘类型、腹泻便秘交替类型等,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大约占总体的50%左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辨证理论中属于“泄泻”和“腹痛”等相关范畴。目前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的相关报道比较少。笔者选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0例,对其证候特征给予分析,同时对40例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全部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19~74岁,平均年龄为(48.2±5.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性10例,年龄在21~78岁,平均年龄为(50.8±6.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给予胃肠解除痉挛、止泻以及抗抑郁等相关药物治疗。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生产单位:开开援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00388),每次0.1~0.2g,每天三次;另外,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生产单位: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S19980004)2.0g,每天3次;复方谷胺酰胺肠溶胶囊(生产单位: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51023598),每次2~3粒,每天3次,均采取口服方式。一个临床疗程为21d,共治疗两个疗程。

1.2.2 实验组 分析患者临床证候特征。采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泄泻和腹部疼痛”的症状分级量化表中的症状[1]、以往相关文献的常见证候的相关要素特征等方法。另外,由2名中医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给予传统辨证分析,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定患者的证候。

1.2.2.1 脾虚湿热型(38例) 给予补气健脾汤治疗,其药物组成包括:人参10g,炙黄芪30g,白术10g,茯苓20g,半夏10g,砂仁10g,木香10g,山药30g,苍术10g,白扁豆15g,莲子肉12g,陈皮10g,厚朴10g,甘草6g。上药取沸水煎服,每天一剂,每剂煎服2次,混合为大约500ml的药液,分别在早上和晚上服用。

1.2.2.2 脾肾阳虚类型(25例) 给予补肾举陷汤治疗,其药物组成包括:北柴胡10g,升麻10g,制附子6g,补骨脂10g,吴茱萸10g,肉豆蔻12g,肉桂6g,干姜10g,苍术12g,白术12g,茯苓12g,益智仁10g,黄芪15g,党参15g。上药取沸水煎服,每天剂,每剂煎服2次,混合为大约500ml的药液,分别在早上和晚上服用。

1.2.2.3 肝脾不和型(17例) 给予疏肝理气汤治疗,其药物组成包括:香附10g,木香6g,佛手10g,白芍20g,陈皮6g,焦白术12g,焦三仙15g,柴胡10g,甘草6g,元胡10g,乌梅10g,刻字10g,黄芪20g。上药取沸水煎服,每天一剂,每剂煎服2次,混合为大约500ml的药液,分别在早上和晚上服用。

1.3 观察指标 每周复诊一次,详细记录病人腹痛、腹泻(每天)、大便性状改变、粘液便等各种临床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治疗前后各个临床症状的评分,症状积分按照stanghellin标准进行判定[2],0级为没有症状,评为0分;Ⅰ级为有轻度症状,患者需提醒能意识到症状存在,评1分;Ⅱ级为症状稍重,患者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但不影响工作,正常活动未受限制,评2分;Ⅲ级为症状重,患者意识到症状存在,无自发缓解期,或明显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且难以忍受,评3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3] 临床疗程结束后计算两组治疗效果指数[(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显效:治疗指数在75%以上,有效:治疗指数在51%~75%,无效:治疗指数在50%以下。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证候特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包括有脾虚湿热型共有38例(47.5%),脾肾阳虚型共有25例(31.25%),肝脾不和型共有17例(21.25%)。

2.2 两组临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3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因精神或者过敏等相关因素造成的结肠动力学和肌电活动易激性改变。其主要表现为胃肠运动或者分泌功能失调的一组症候群。其主要症状包括有腹痛即泻、泻后痛缓、餐后即泻、腹部胀痛、食后腹胀以及情志抑郁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和中医的肝及脾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特征主要是肝脾症状相兼出现,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主要诱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包括有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以及肝脾不和型。

相关报道表明[4],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其中对脾虚湿热型采取补气健脾汤治疗,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对脾肾阳虚类型主要采取升阳举陷以及温中燥湿的药物加减治疗,其药方当中的升麻、桔梗以及生黄芪,可以助阳气上升,阻遏阴气下流;对于肝脾不和型主要采取疏肝理气汤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5]。IBS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所以治疗时宜加上疏肝理气、安神定志之品,如醋柴胡、郁金、土白芍、玫瑰花、龙骨、牡蛎等,或与痛泻药方合用,疗效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包括有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以及肝脾不和型;临床治疗后,实验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包括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以及肝脾不和型,同时对其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S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2]Giovanni stanghellin,John cutting.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sbreaking the silence of inner dialouge[J].Psychopathology,2003,36(2):120.

[3]刘方红.柴胡桂枝汤治疗慢性胃炎120例[J].四川中医,2010,9(2):56.

[4]吴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0,26(5):312-314.

[5]杨静,张声生.疏肝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7(1):29-31.

中医临床型人才 篇3

一、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 临床上首先要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运用

现代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系列崭新的领域, 人类对许多新理论的探索及层出不穷的诊疗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医学界前所未有地发展, 也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疑惑与压力, 甚至世人对中医方向产生了动摇, 在中医临床中或临床教学中, 摒弃中医, 独重西医的现象彻底摧毁了新学子内心仅存的对中医的渺茫, 为此培养新时期有觉悟的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人才, 是我们临床教学的紧迫任务, 而且当前, 在国家制定的各项发展中医的方针下, 各中医药学校也提出了坚持中医道路。所以临床教学也要紧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 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作为首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内容, 是中医的入门学科, 作为初学中医者来说应当熟记领悟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精液、四诊八纲、整体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这些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 我们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思考天地人的自然现象,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思考人的生理病理现象,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调节人的阴阳平衡, 来养生、防病、治病……故中医基础理论是我们行走中医的耳目、拐杖, 是我们打开中医这座宝藏的第一扇门。作为中医临床教学应当注重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运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运用, 如建立阶段性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回顾性学习,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制定每周学习计划, 已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临证注重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探讨实际病案, 在诊病过程中注意运用理论结合实际, 对病案进行解析, 并给出中医辨证施治方案;注意启发或激发学生自行运用中医理论对病案进行分析, 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医理论中医思想来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学有所用, 增加学生的学习中医动力信心, 为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打好基础。

二、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 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诵读学习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体体现, 内涵丰富, 博大精深, 富含哲理, 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珍贵遗产。主要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它们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体现, 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凝聚。历代中医名家, 没有不熟读与活用经典者。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 更好地将祖国的传统医学弘扬光大、传承创新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因此, 凡治学于中医者, 都应当反复研习这些中医经典著作, 掌握经典著作所阐发或应用的思想、方法和原则, 并不断创新应用于现代临床。一方面在临床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的经典背诵, 在诵读过程中, 聆听圣贤教诲, 领略经典雅韵, 感悟大医风骨, 品味中医文化, 汲取心灵滋养, 将中医经典作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在临证中才会做到有根可寻, 有据可依。同时中医经典, 思维缜密, 文字凝练,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通过口诵心铭, 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 使中医传统美德与大医精诚的理念扎根于每个医学者的心中, 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中医精妙医理与医术, 提高中医文化素养, 从而不断窥探中医瑰宝。另一方面在经典背诵的同时,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对经典著作的研读, 重在其中的方法论思想论。临床教学时可以注意中医经方的灵活运用, 随证变化, 遣方用药。

三、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 还要注意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医学之所以得以飞速发展, 与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中医要在新形势下生存壮大并进步也不能抛弃其他科学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应当具备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拥有宽广的知识面, 积极涉猎当代前沿学科, 运用现代思想技术发展中医。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作为现代中医临床教师, 一方面坚持中医学科学的整体观、系统论, 另一方面应学习西医对医学问题的分析认识的精确和细化, 辩证地看待中西医的关系, 所以作为临床教师应当弥补学生前期学习过程中, 现代医学知识的相对薄弱, 展开对学生现代医学知识的讲解, 在临证时充分发挥中医专科专病的优势, 选择中医, 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诊疗示教。这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与思路, 有利于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以激发学生对医学的热爱, 并潜心学习研究。其次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字信息化技术、生命学技术、数子化电子影像学等等。而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经验科学, 需要我们借鉴现代数据建设与信息采集系统, 来更科学地研究, 尤其是对病案、证型、理法方药的统计学研究, 立法处方, 转法转方, 联合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借助现代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中医人才。

四、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 应当注意师承教育

现在中医学的发展相对迟缓, 一直以来难有突破性发展,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作为现代中医人缺乏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未能向纵深拓宽中医学, 创造出适应现代需要的中医新理论、新方法。作为新时代下的中医临床教师, 应当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临床教学中, 应注重启发学生临证思辨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路, 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次,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医学临床课的理论教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才能使理论教学不留于空泛。在临床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医学新动态、标准、疗法,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提升学生的视野思路, 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浓厚的探索兴趣, 并能将实际问题升华到理论性思维, 使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培养和训练, 大胆提出假说、思路, 使中医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诊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 中医临床思维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线路。要培养中医临证思维, 在强化经典医著的教学同时, 注意对中医各家学说教学的深化, 创造性思想或者是创新性理论往往是一种个性化体现, 所以各家学说是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中医理论的阐述, 往往有其独特鲜明的思想光辉, 更能代表性地表述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思维。所以临床教师应当通过对各家学说、各家医著的教学讲解、分析, 逐步洞悉其理论实质, 加深对中医传统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得到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中医临床型人才 篇4

【关键词】辨证论治;2型糖尿病;血糖;胰岛功能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49-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是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大国,且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达标率不到一半。据研究调查显示90%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而其中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重或肥胖。肥胖常导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加重,因此临床上需要增加不同种类降糖药物才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西药降糖快速,但易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中医具有辨证论治以及整体观特点,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具有很大的优势[1]。笔者通过对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分期辨证论治结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52.13±10.22)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32±1.33)年;其中气阴两虚证17例,阴阳两虚证16例,血瘀脉络证17例。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1.29±11.13)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5.98±1.52)年;其中气阴两虚证15例,阴阳两虚证17例,血瘀脉络证18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及中医症候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诊断标准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糖尿病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

1.2.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及中医证候标准者中的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及血瘀脉络证者;②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3排除标准①继发性糖尿病者;②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怀孕或准备怀孕者、哺乳期妇女;④近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者。

1.3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门冬胰岛素30(商品名:诺和锐30,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生产,批号:s20090097)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根据患者入院时血糖检测结果起始剂量为0.2u/(kg·d)。早晚各一次皮下注射,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采用中医分期辨证论治:①气阴两虚证:给予生脉散加味,组方:人参9g,麦门冬9g,五味子6g,生黄芪30g,葛根15g,黄精30g,陈皮10g;②阴阳两虚证:给予益气固本汤加味,组方:黄芪20g,白术10g,陈皮8g,山药20g,生牡蛎2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苍术10g,茯苓10g,五倍子10g,菟丝子15g,锁阳15g,葛根10g;③血瘀脉络证:给予真武汤合二陈汤加味,组方:茯苓9g,芍药9g,生姜(切)9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9g,白术6g,半夏(汤洗七次)15g,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桃仁12g,红花10g,丹参20g。以上汤剂每日一服,水煎两次,分三次于早、中、晚服。

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两组均密切监测患者末梢血糖。观察对比治疗后3个月血糖及胰岛功能情况。

1.4评价指标①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其中糖化血红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达标: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h血糖4.4~8.0 mmol/L;高血糖(末梢血糖>11.1mmol/L);低血糖(末梢血糖<4.0mmol/L)。②胰岛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水平采用免疫学方法测定。

1.5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指标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糖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1c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1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高血糖、低血糖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治疗后血糖达标36例,达标率为72.0%;对照组达标21例,达标率为42.0%,观察组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平均发生低血糖次数(5.15±0.72)次、高血糖次数(21.32±2.78)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3±0.23)次、(30.37±3.02)次,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胰岛功能情况对比观察组治疗后胰岛素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功能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血糖控制欠佳,伴随并发症的出现,尤其是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可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预后有巨大的影响[4]。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血糖达标的概念,即能够有效使血糖达标,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胰岛β细胞,同时能够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中医分期辨证论治是指根据患者病情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中药诊治的方法,在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5-6]。郭宁等[7]采用中医分期辨证论治配合血液透析能够更好的缓解尿毒症患者病情。向艳南等[8]采用分期辨证论治能够加快脑出血患者病情恢复。以上均说明了分期辨证论治在治疗一些慢性病中具有明显的疗效。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消瘴”、“鬲消”、“肥消”等范畴,吕仁和等[9]认为糖尿病的出现、发展和演变过程与《内经》所论述的脾瘅、消渴、消瘅3个时期极为相似。现代学者根据部位将其归结为上、中、下三消,再采取西医辨病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0]。第一阶段为气阴两虚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疲倦乏力、短气懒言、面色少华、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等,临床主要采用益气养阴中药给予调理,方用生脉散加味,其中代表药物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为主,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随着消渴进一步加重,证型由气阴两虚转变为脾肾阳虚型,临床中出现颜面肢体浮肿、腰膝酸冷、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脉沉细无力等表现,主要采用温阳补气为主,方用益气固本汤加味,代表药物主要为黄芪、山药、菟丝子、锁阳等。而消渴病末期主要为血瘀脉络证,症见胸痛、腰痛、肢体麻木、面部瘀斑、脉弦或沉而涩,主要给予活血化浊为主,方用真武汤合二陈汤,代表药为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桃仁、红花、丹参等,有温阳利水、活血化浊之功。

本研究采用中医分期辨证论治组治疗后血糖达标率为72.0%,对照组达标率为42.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了分期辨证论治能够有效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水平,从而能减轻高血糖状态对各耙器官血管的损伤。但也有研究发现血糖达标中出现严重低血糖是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11]。反复发生或持续性的严重低血糖可能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或加快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不但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甚至为降糖治疗带来困难[12-13]。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平均发生低血糖次数、高血糖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了中医分期辨证论治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提高血糖达标率,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高血糖以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抵抗,因此常采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但随着时间延长,其疗效会出现偏差,尤其是部分肥胖患者需采用外科减重手术治疗,但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伤口感染、伤口疝、贫血等[14-15],对患者的预后较差。本研究中,采用中医分期辨证论治的观察组治疗后胰岛素水平下降程度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功能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中医分期辨证论治能够有效的改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状态,保护提高胰腺β细胞功能。

总之,采用中医分期辨证论治结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能够在短期内稳定血糖、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改善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状态,降低治疗过程中低血糖以及高血糖的发生率,因此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吉武,孟立锋.温阳益气活血方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3):105-107.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42.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8.

[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Economic costs of diabetes in the US in 2012[J].Diabetes Care,2013,36(4):1033-1046.

[5]杜丽坤,马建.糖尿病“从火”论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60-161.

[6]熊晓东.张玉琴教授从毒论治消渴病经验总结[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14-15.

[7]郭宁,高磊,方云云.中医分期辨证论治配合血液透析治疗50例尿毒症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1):7-9.

[8] 向艳南,黄碧群,周德生.脑出血的中医分期辨证论治现状与思考[J].光明中医,2014,29(11):2476-2478.

[9]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8-243.

[10]谷雨明,黄延芹,徐云生.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体系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5,37(10):1587-1589.

[10]潘虹,孔迪.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39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567-568.

[11] Cryer PE.Hypoglycemia -associated autonomic failure in diabetes[J].Handb Clin Neurol,2013,117:295-307.

[12] Siminerio L.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hypoglycemia in the community[J].Diabetic Hypoglycemia,2014,6(3):2-6.

[13] Schauer PR, Kashyap SR, Wolski K, et al. Bariatric Surgery vs. Intensive Medical Th erapy in Obe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J]. N Engl J Med,2012,366(17):1567-1576.

[14] Mingrone G, Panunzi S, De Gaetano A, et al. Bariatric surgery vs.conventional medical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J].N Engl J Med,2012,366(17):1577-1585.

中医临床型人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56例患者中, 女性45例, 男性11例, 年龄53~77岁, 平均 (58.9±7.3) 岁, 病程1.2~9.4年, 平均 (7.7±1.6) 年, 观察组的56例患者中, 女性46例, 男性10例, 年龄54~78岁, 平均 (59.0±7.4) 岁, 病程1.3~10.1年, 平均 (7.8±1.5) 年, 2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 P>0.05, 具有可比性, 无统计学意义。列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分型及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每次一片, 一日三次。另外, 予以糖尿病饮食, 少量多餐。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治疗, 采用辨证论治理论, 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结合舌脉象分成4型。 (1) 肺热津亏型。症见烦渴多饮, 口干舌燥, 尿频量多, 舌边尖红, 脉洪数。治宜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予以消渴方加减。 (2) 胃热津亏型。症见多食易饥, 大便干燥, 形体消瘦, 口渴尿多, 苔黄燥, 舌干红脉细数。治宜清胃泻火, 养阴增液。方用玉女煎加减。 (3) 肾阴亏虚型。症见尿频, 尿如脂膏, 口干多饮, 善饥多食, 腰酸腿软, 五心烦热, 舌红少津, 脉细小数。治宜补肾固精滋阴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4) 阴阳两虚型[3]。症见面色苍白、形寒消瘦拒冷, 腰酸腿软, 下肢浮肿, 溺多便溏, 倦怠乏力, 肌肉消瘦, 脉沉细。治宜滋阴益阳, 补肾固摄。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上方药均在辩证基础上加减, 日一剂, 取200ml左右汤, 分2次服完, 服药期间禁烟酒和饮食刺激的食物

1.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87年版[4]。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尿、空腹、餐后血糖均接近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减轻,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加重, 并发症不能控制。

2 治疗结果

观察组56例, 治愈31例, 好转19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9.3%;对照组56例, 治愈14例, 好转25例, 无效17例, 总有效率69.6%。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其中, 按中医的辨证论治分法中, 胃热津亏型效果最佳, 有效率94.8%;肺热津亏型其次, 有效率90, 3%;肾阴亏虚型再次, 有效率93.7%;阴阳两虚型最差, 有效率仅有38.7%。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等压力加大, 环境的逐渐恶化等内外在因素的干扰,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而糖尿病是全身系统的代谢疾病, 后期并发症多, 所以, 临床上发现后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属肺, 表现为口渴多饮者;中消属胃, 表现为多食善饥者;下消属肾, 表现为多尿或尿如脂膏者。病理变化以阴虚燥热为主, 并互相转化, 病延日久, 则由阴虚转化为气虚之证。现代的病理研究表明[5]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细胞膜增厚, 纤维组织侵入, 最终使胰岛纤维化, β细胞减少或被纤维组织代替, β细胞水肿变性, 糖原沉积并影响胰岛素的生成, 致使病情趋于恶化, 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 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 治疗宜扶正驱邪并举, 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6]。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时要兼顾肺、胃、肾三者关系, 不能独立治疗某一方面。我国的祖国医学以为“大凡治上消者, 宜润其肺, 兼清其胃;治中消者, 宜清其胃兼潜其肾;治下焦者, 宜滋其肾兼补其肺”。用的药物均具有相对应的治疗作用, 如在消渴方中, 用的药物由天花粉、丹参、石膏等中药组合而成。根据现代的药理学表明, 天花粉中的花粉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及增强免疫活性, 有显著的抗细胞毒性和促进脾脏免疫细胞的形成与分化。又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而丹参则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 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观点, 从整体出发, 结合患者的病情, 对症下药, 方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舜珍, 王亚敏, 曾宏翔, 等.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260例临床总结[C].糖尿病 (消渴病) 中医诊治荟萃, 1999:232-234.

[2]屈萍, 屈胜国, 郑俊,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186例疗效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8 (3) :397-400.

[3]范朝华.芪灵汤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观察[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 2007.

[4]格日乐, 宝力道.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26) :3174-3175.

[5]李小娟, 王昕.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 2005, 23 (4) :660-661.

中医临床型人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 观察组男20例, 女30例, 年龄26~58岁, 平均年龄 (32±2.5) 岁, 平均病程3.5年;对照组男16例, 女34例, 年龄28~60岁, 平均年龄 (33±2.8) 岁, 平均病程3.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按罗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1]诊断标准: (1) 诊断前近3个月出现症状; (2) 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3) 无其他功能性疾病。

中医标准按照《中医内科学》[2]诊断:属于“胃痛”“痞满”等范畴,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脾虚气滞证: (1) 主证:胃脘部疼痛或痞塞胀满; (2) 次证一:倦怠乏力, 胃脘喜温喜按, 饮食减少, 舌质淡, 大便溏薄, 苔薄白, 脉细; (3) 次证二:食后饱胀不舒, 纳呆易饱, 舌质淡红, 嗳气返酸, 苔薄黄, 大便不畅, 脉弦。主证必备, 同时具备次证一及次证二中任意一项。

1.3 纳入标准

年龄18~65岁;经全腹彩超、电子胃镜等检查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排除器质性疾病;符合《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脾虚气滞证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内科学》“胃痛”“痞满”等诊断标准。

1.4 排除标准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 未按规定时间用药者;年龄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对本研究方药过敏者;观察期间服用其他影响胃肠功能药物者。

1.5 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兰索拉唑 (生产厂家: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5186) 口服, 每次15mg, 每天1次;多潘立酮片 (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10003) 口服, 每次10mg, 每日3次, 于晨起饭前30min吞服, 连续6周为1个疗程。

1.5.2 观察组

给予和胃贴敷脐配合运胃汤口服, 连续6周为1个疗程。和胃贴组成为炒白术、苍术、木香、草豆蔻、砂仁、冰片, 按5∶3∶3∶3∶2∶1比例研制成粉, 取10g用茶油调成糊状, 敷于神阙处, 2天贴敷1次, 每次约14h。运胃汤组成为:柴胡9g、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3g、香橼10g、紫苏子9g、炒莱菔子10g、广化皮10g, 水煎汤, 分两次温服。治疗期间除按规定用药外, 均不得服用其他药物, 并嘱患者以清淡、软质饮食为主, 定时定量进餐, 或少食多餐, 忌食寒凉、辛辣、酸性等刺激性食物, 忌烟酒, 宜保持心情舒畅。敷脐后如皮肤出现皮疹、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服药后出现皮肤瘙痒、红疹、腹痛、腹泻、便血、呕血、头痛、头晕、心悸、耳鸣、听力下降等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1.6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推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4]中相关标准。痊愈:疗效指数≥90%, 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显效:疗效指数为60%~90%, 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疗效指数为30%~60%, 主要症状减轻;无效:疗效指数<30%, 主要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高于对照组的7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属于中医“胃痛”“痞满”等范畴, 病变在胃, 涉及肝脾, 古代文献中有多处描述, 如汉·张仲景《伤寒论》云:“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备化之纪, 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心胃生寒, 胸膈不利, 心痛痞满。”该疾病由于饮食、劳倦、情志所伤, 致使胃气机阻滞, 碍于中焦, 升降功能失常, 形成食积、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 从而形成FD, 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内经》云:“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疗法较多, 其中外治法包括针灸、药物贴敷、推拿、穴位注射、耳穴压丸、穴位埋线、电针及TDP疗法等;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辨证施治;内外合治法包括中药内服联合针刺及TDP疗法、中药内服结合中药外敷、穴位推拿及TDP疗法等。

内外合治理论为历代医家的常用临床治法, 起于张仲景, 源于《内经》, 后世医家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中医学整体观认为, 五脏六腑、表里内外,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并由经络承担传递信息。体内发生病变, 五脏六腑各部均有卫气保护, 为达到内病外出的治疗目的, 由卫气将病邪逐出体外, 体表敷药可起到开腠理、宣穴窍的作用。因此, 内外合治可将具有香窜透皮作用的药物填脐渗入皮肤, 作用于神经末梢, 调整神经功能, 激发抗病能力, 增强免疫机制。内服、外敷兼用, 既能攻邪又使邪出路, 故可增加临床疗效, 节省药源,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内外治法仍需辨证论治, 集外治大成的吴尚先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强调“虽治在外, 无殊治在内也”, 均需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 结合疾病的证候特点, 合理选药。神阙穴位于脐中央、腹中部, 介于中下焦之间, 既是先天结缔, 又为后天气舍。肠道位于下焦, 脾胃病患者常兼有大便稀溏、不爽、矢气多等肠道症状, 施治神阙亦可通降肠道气机。神阙位于脐部, 屏障功能最弱, 皮下并无脂肪组织, 有利于药物穿透、弥散、吸收, 故临床多选择神阙穴行敷脐疗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脾虚气滞型居多, 其病位在脾, 病理为本虚标实。由于久病脾胃受累, 或素体不足, 本虚以脾虚为主, 标实以气滞为主, 或因胃中气机阻滞, 不通则痛, 不降则痞, 或因肝失条达, 肝胃不和, 郁滞化火。该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在肝气不疏、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腑气不通等方面, 患者常因气滞表现胀满、疼痛等不适。本研究中, 敷脐方和胃贴中炒白术与苍术可健脾养胃、祛湿;木香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草豆蔻、砂仁可温脾暖胃、消胀止呕;冰片具有健脾和中、理气止痛等功效, 芳香走窜、清热止痛。和胃贴可通过敷脐发挥调节阴阳、刺激神阙穴周围神经、改善消化系统功能、调节神经体液、扶正祛邪、运胃脾阳、和胃理肠等作用。同时, 为较快减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结合脐部敏感高、渗透快的特点, 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白芍可升散柴胡、缓急柔肝, 又无耗阴伤血之弊;运胃汤中柴胡可调达肝脏气机、疏肝解郁;香橼、莱菔子、紫苏子等药物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全方具有疏肝理气、益气健脾之功效, 茯苓、白术、甘草可健脾益气、补虚。

综上所述, 和胃贴敷脐配合运胃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DOUGLAS#space2;#A, DROSSMAN.The#space2;#Functional#space2;#Gastrointestinal#space2;#Disorders#space2;#and#space2;#the#space2;#RomeⅢ[J].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5) :1377-1390.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 (新世纪第二版)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88-198.

[3]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4-139.

中医临床型人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患者年龄27~61岁, 平均年龄 (49.05±5.22) 岁, 其中男性患者68例, 女性患者5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 且经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验证实, 病程0.3~7.5年, 平均病程 (4.25±1.37) 年。12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对照组和观察组, 采用常规中药治疗的患者标记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 (45.02±6.28) 岁, 其中男性患者33例, 女性患者27例, 平均病程 (4.52±1.08) 年;采用中药治疗联合中医推拿治疗的患者标记为观察组, 平均年龄 (52.36±4.51) 岁, 其中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25例, 平均病程 (3.86±0.95) 年;每组患者6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成药治疗, 常规中成药治疗:颈复康冲剂, 早晚饭后冲服, 1包/次, 2次/d, 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2]。观察组患者在中成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推拿治疗, 中医推拿治疗:患者保持正坐姿, 医者在患者背后对上背部、颈部、肩部肌肉进行按摩推揉, 直至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分别按揉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穴位。随后做颈部拔伸:医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 另一手扶住患者颞枕部, 向上缓缓用力拔伸。最后提拿两侧肩井并搓患肩至前臂。推拿治疗20 min/次, 1次/d, 连续推拿治疗2周为1个疗程[3]。采用VAS评分评价颈椎疼痛情况, 采用MDI评分评价颈椎功能障碍情况, 在2个疗程中治疗后,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MDI评分及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判指标

根据神经根颈椎病临床治疗目标将12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颈部酸痛、胀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消失, 颈部功能恢复,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颈部功能基本恢复,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或病情加重。

1.4 统计方法

收集的所有资料经整理后统一输入, 数据拟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以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 (1.72±0.24) 分, MDI评分 (4.05±0.51)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2个疗程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1.67%,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 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所有颈椎病的60%以上,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主要由于颈部髓核部位脱出或突出, 从而导致髓部后小关节并发骨质增生引起钩锥关节骨刺形成[4]。小关节移位松动和骨刺形成对患者的颈部脊神经产生压迫, 患者随之出现颈部僵硬、疼痛的症状表现[5], 近几年来,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应用, 低头族人群不断扩增,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痹症”的范畴[6], 由于经络不通、血气不和、风寒湿侵袭等因素导致, 在中成药治疗中多采用疏风通络、散寒止痛、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然而, 中成药治疗疗程较长, 起效较慢, 许多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然而术后植入物松动脱落、排斥及术后感染的发病率加高, 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带来较大的痛苦。因此, 提高保守治疗疗效是神经根颈椎病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

推拿疗法治疗可直接作用患者受损肩部, 通过松弛肌肉、整复错位、伸展筋骨等手法改善患侧的血液循环, 促进患侧炎症因子分泌物的分解、排泄, 有效缓解患侧的炎症反应, 改善神经根处的血肿和水肿症状。除此以外, 推拿直接作用力与患侧肩颈部, 可改善局部生物力不平衡现象, 抑制肩颈部的肌肉痉挛, 使颈部的生理曲度恢复正常水平。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 (1.72±0.24) 分, MDI评分 (4.05±0.51)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余青云[7]的研究中, 研究组通过推拿治疗后, VAS评分 (1.72±0.24) 分, MDI评分 (4.05±0.51)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结果一致。该研究,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1.67%,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李华岳等[8]临床研究中, 中医推拿干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 明显高于传统中成药和针灸治疗的结果相一致。均说明中医推拿治疗可有效患者神经根压迫, 减轻患者的疼痛, 可增强局部肌肉的血氧供应, 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并发症发病率低, 有效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颈部生理功能恢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中医推拿治疗可有效患者神经根压迫, 减轻患者的疼痛, 可增强局部肌肉的血氧供应, 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并发症发病率低, 促进颈部生理功能恢复。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推拿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MDI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 (1.72±0.24) 分, MDI评分 (4.05±0.51) 分, 经过相应治疗后观察组VAS和M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1.67%,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 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医推拿治疗可有效患者神经根压迫, 减轻患者的疼痛, 可增强局部肌肉的血氧供应, 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并发症发病率低, 促进颈部生理功能恢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推拿,神经根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陈昌乐, 牛小梅, 张章.推拿配合角度牵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7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5) :1235-1238.

[2]赵仙丽, 刘彦昭.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3 (5) :156-158.

[3]徐明.多体位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长春大学学报, 2014 (2) :186-190.

[4]方向明.改良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4 (1) :146-148.

[5]王正琴, 杜建明.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4 (8) :873-875.

[6]李明, 徐天舒, 阮建国.针刺颈夹脊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4 (9) :24-27.

[7]余清云.中医推拿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6 (1) :156-157.

中医临床型人才 篇8

1 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对应的行业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

中医学专业人才面对的工作环境是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 从事的是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多种能力, 其工作对象是人, 尤其是在心理、生理方面存在缺陷的人, 是同人的生命打交道。因此, 社会期望值高, 职业道德要求高, 工作责任重大, 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知识内容复杂, 系统性强, 临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要求高, 强调因人而异, 遵循个性化原则。综合这一领域专业人才的共同特点, 就是要运用专门的技术、经验、知识, 向特定人群提供帮助与服务, 实践性强。

2 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合医学教育新理念, 医生必须具备6项核心能力, 其中“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是最根本的能力[1];必须了解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涵盖的7个领域, 其中临床技能是最核心的内容等。为了优化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我校中医学专业通过多年的探索, 走出了一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人才的路子, 那就是在中医学专业中试行“三三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 核心包括“四个三”, 即“三联系、三结合、三层次、三个化”。

2.1“三联系”

“三联系”即专业设置与基层经济状况相联系, 教学内容与基层需求相联系, 实践教学与基层岗位相联系。一是利用我校每年举办基层卫生院中医骨干及院长培训班的机会和他们进行座谈并开展问卷调查, 对不同层次医院所需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及技能要求等进行调研, 以此作为设置新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二是利用每年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机会, 对我校应、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以此获得各专业毕业生对我校课程体系的评价, 了解他们在医院工作的情况, 询问他们在校学习的哪些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哪些知识, 为制订和确立适合农村基层、城镇社区中医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我校针对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卫生工作的特点, 认真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3], 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增加中医全科医学知识, 开设中医适宜技术, 在课程设置上注意中西医并重, 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使学生在毕业后适应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的卫生工作需要;四是在三年或五年制的教学计划中, 在第四或第八学期开设中西医临床综合训练课, 强化对学生实习前的专业技能训练, 并模拟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的“三站式”考核, 对操作技能不过关的学生进行补课和补考, 成绩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实习, 以此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五是改变了授课方式, 实现了“两个转移”, 即教学场所由单纯的教室转移到实验实训室, 对一些既有理论又有实验的课程内容, 尽可能到实验室授课, 使理论与实验、技能教学同步进行, 如将组织细胞形态学教学放到显微镜室上, 解剖学教学放到解剖实验室上, 护理技能放到护理实训中心上, 针灸推拿学放到中医实训中心上等, 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复,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学效果, 形成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行、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训并行的良好氛围。实践教学场所由单纯的实验实训室转移到医院, 如中医学各专业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为期1周, 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 避免了“在黑板上处方, 在教室里诊病”的教法, 缩短了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距离。

2.2“三结合”

“三结合”即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就是把教学与临床基本知识及技能结合起来, 将专业课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 大力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就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举办多个与学生专业相适应的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班, 如美容师培训、保健按摩师培训等, 使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取多个执业资格证书, 以拓宽其就业面及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就是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 让学生走出校门,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义诊活动, 如免费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 把实践教学拓展到街道、社区等各个方面。

2.3“三层次”

“三层次”即按照基础实验实践、专业实训、综合实践3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基础实验实践层次包括入学军训、实验课、劳动课、社会调查等。专业实训层次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教学见习、病历书写、病程记录、医患沟通交流、医患关系处理、专业调研、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学术讲座等。综合实践层次要求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参加临床实践活动, 完成临床实习和毕业论文, 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2.4“三化”

“三化”即临床见习经常化、工学结合校内化、综合训练规范化。临床见习经常化, 就是在第二学年第三或第四学期, 除安排1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到医院见习外, 还可利用课外活动的兴趣小组、节假日义诊、周末到医院见习等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 这样不但能给学生以直观教学,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教学效果。工学结合校内化, 就是在中医实训中心, 打造仿真模拟科室, 如针灸科、骨伤科、中医科、保健推拿科等, 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 使教学能达到在医院一样的直观效果, 使学生提前熟悉今后的实习医院及工作岗位, 更重要的是缓解了学生人数多、医院容量有限、交通不便等诸多矛盾。综合训练规范化, 一是在第四学期将中西医临床综合训练指南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对体格检查、化验单的阅读、西医常见病症的诊断治疗、病史采集、病历书写、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运用、处方书写规范、处方的剂量原则、中医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等进行综合训练。模拟从接诊患者, 中医四诊资料的收集, 西医辅助检查, 到最后的诊断、辨证、处方用药、医嘱等全过程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提前适应实习岗位工作;二是在第二学年的第三至第四学期, 在每个专业都举办2次模拟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知识竞赛, 如在第三学期是中医药基础知识竞赛, 第四学期是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知识竞赛, 同时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技能考核要求, 第四学期还实行“三站式”考核, 制订了考试大纲, 建立了考试题库, 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也提高了其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

3 构建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思想保障

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相关文件精神, 仔细研读学校制订的各类教学指导性文件, 并针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及存在的不足, 参考调研情况, 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 总结分析和思考研究医药高等卫生人才培养问题, 明确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新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3.2 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 各门实践课程都应有规范化的见习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 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等。

3.3 加强“多证制”建设, 积极推行考证培训

将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取多个执业资格证书, 以拓宽其就业门路, 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培训和考试, 如计算机等级证、公共英语等级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普通话等级证、高级美容师资格证、高级保健按摩师证、高级保健刮痧师证等。

3.4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

我校投入近3 200余万元建设了相关实验室、实训室, 现有基础实验中心、护理实训中心、临床实训中心、中医实训中心和药学实训中心, 其中有90余间专业实验实训室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培养学生的需要, 学校不断完善对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

3.5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分2个部分:一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乡村、社区医学教育见习基地, 学校选择附近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较好的10多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校外见习实践基地, 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年抽出2周时间, 将学生派往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见习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力所能及的医疗、防疫保健和健康咨询等活动,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加深学生对基层医疗服务技能要求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农村、社区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知识和能力;二是为升华学生感性认识, 加深理性认识, 强化实践技能的临床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县级以上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建设临床教学基地80多个, 其中有10多家医院为学校挂牌的实习医院。

3.6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社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 学校坚持以医助教, 以教促医, 医教结合, 医教相长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另一方面聘请医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员到校内授课或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另外, 积极推行专业课教师到教学医院带教制度, 安排专业教师到学校附属医院轮岗实践, 以加强其临床实践,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通过几年的努力, 学校专业教师有97%以上均获得了相关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

总之, 我们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中, 虽然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收到了一定效果, 但中医学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学校、医院、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加强调研, 不断了解区域性医疗卫生人才状况, 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结合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 明确目标, 努力探索,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不断改进, 才能突出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办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身特色, 完成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现根据中医专科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今后对接的岗位, 提出实践教学的“四个三”体系, 并对其进行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同时, 也探讨实现这一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中医专科人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晋玮, 邹扬, 缪青.PBLI—医学教育新理念[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6) :636.

[2]张晓兰, 李晓松, 陈晓娟, 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6:20~21.

中医临床型人才 篇9

关键词:中医中药,扁平苔藓,糜烂型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双侧颊部黏膜。其病因、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且具有恶变倾向[1]。

西医无特效疗法,且副作用大,我们自2009-2011年采用中医中药结合局部封闭治疗90例糜烂型扁平苔藓,取得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2011年口腔门诊糜烂型扁平苔藓患者9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54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2.6岁。患病时间最长12年,病程1个月-3年;患者无全身性疾病,病损局限于颊部及唇部。90例患者按照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1组(n=30)对照2组(n=30)。3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中药方剂为:藿香16、山桅10、黄芩10,北沙参20,二冬各20,五味6,地肤子20,白癣皮20,百合20,桃仁20/当归10,川芎10。热毒重者加卜公英20,虎杖20,湿重苔厚腻者加瓜蒌壳20,法夏10,川连6,阴虚无苔者加玉竹20,石斛20。同时在糜烂区基底部注射曲安奈德10mg+2%利多卡因1mL,一周后如还有糜烂,则给予第2次注射同等剂量以上药物,配合中药口腔抗菌液漱口(北京金美盛科技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对照1组:仅局部作糜烂型基底注射和含漱中药口腔抗菌液。一个月为一个疗效,半年后复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评价标准严格采用口腔黏膜专业委员会于2005年制定的口腔扁平苔藓(萎缩型、糜烂型)疗效评价标准[2]。①显效:治疗后充血、糜烂完全消失,白色条纹无或减轻。②有效:治疗后充血,糜烂的面积缩小,白色条纹减少。③无效:治疗后充血,糜烂的面积缩小,白色条纹无变化或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或校正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一月后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半年后: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对照1组为:63.3%;对照2组为:76.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如下:

2.2 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期间,三组均未发现有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口腔扁平苔藓的病因不详,与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异常,微循环障碍及高粘血症与本病有关[3]。中西医辨证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以气虚血瘀型占多数,祖国医学认为肝主于谋虑,一旦情志受损,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淤血可致黏膜慢性炎症、出血[4]。现代中医的气滞血瘀与微循环障碍有相同的内涵。国内有学者采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和血液流变学测定,进行科学定量定位测定,提出扁平苔藓发病因素为微循环障碍所致,有学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糜烂型扁平苔藓也取得较好的疗效[5]。从实验1组中看出局部封闭治疗虽然可使糜烂型部位愈合较快,但远期疗效欠佳,且副作用较大。本方剂中黄芪补气扶正推动血液运气,百合、桃仁、当归、川芎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使血运正常,病变组织能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促进病变痊愈,白藓皮、黄芩、山桅、北沙参、五味、地肤子等有清热解毒,化湿的作用。二冬可养阴生津,以上药物配合,具有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养血祛风的功效,有助于口腔黏膜病损的修复和消除不适症状,且远期疗效较好。

从本研究结果看,治疗组用中医中药结合局部封闭治疗糜烂型扁平苔藓取得明显疗效,有效率为83.3%,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用中医辨证施治,用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改善局部微循环,结合局部封闭治疗糜烂型扁平苔藓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小,与对照1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中医中药治疗糜烂型扁平苔藓有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国褀,李秉琦,李耀华.口腔癌前病变-白斑与扁平苔藓[J].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17:139.

[2]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口腔扁平苔藓(萎缩性、糜烂型)疗效评价标准(试行)[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40(2):92-93.

[3]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4]刁志虹,高毅,李立芳.中医药结合局部治疗注射治疗口腔扁平苔藓90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4):561-56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安全保卫培训工作简报 下一篇:中医临床路径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