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精选十篇)
外来物种入侵 篇1
据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介绍,到2008年,入侵湖南省的外来有害生物已达97种,其中植物68种、动物18种、病原微生物11种。全球公认的16种重大外来入侵物种中,湖南省已有11种。而近年来,外来人侵物种在我国各省市屡屡现身。在贵州,稻水象甲已在该省60个乡镇、586个村先后发生疫情,面积多达6.51万亩;在云南,紫茎泽兰破坏畜牧业、农业,给93个县(市)造成严重危害,受灾总面积达250多万公顷;在上海,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造成30多种本地植物灭绝……
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生态科科长肖顺勇表示,外来物种入侵将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且还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据统计,外来人侵物种给我国带来的损失每年约2000亿元。
外来物种入侵及其法律调控 篇2
1外来物种与外来入侵物种
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的定义,所谓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1]外来物种在有的文件中也称之为非本地的(non-native)、非土着的(non-indigenous)、外国的(foreign)或外地的(exotic)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不同于外来物种,特指的是有害的外来物种,具体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的物种。
可见,外来物种包含外来入侵物种,只有当外来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才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2外来物种引进与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引进是与外来物种入侵联系密切的一个概念。任何外来物种总是先形成于某一特定地点,随后通过引入或迁移,逐渐适应引入地或迁移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扩大其生存范围,这一过程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引进(简称引种)。正确的引种会给引入地带来益处,增加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葡萄、胡萝卜、石榴、苜蓿等物种便源源不断地沿着闻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揭开了我国历史引入外来物种的一页。这是引种成功的例子。相反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安全,这一过程被称为“外来物种入侵”。
可见,外来物种入侵不同于外来物种引进,它特指的是入侵种从原生地传播到入侵地,并损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及生存灾难的过程。外来物种引进可能会带来益处,也可能造成危害,但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给引入地造成危害。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
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国际贸易往来的频繁,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使得某地域的物种比过去更容易被有意或无意地携带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域。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一个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第5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01号决议,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确定为“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2]可见,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带有五个,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为许多外来物种提供了适宜生存的栖息环境,为其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松线材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松干蚧等森林入侵害虫危害我国的面积每年已达150万公顷左右,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非洲大蜗牛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严重发生的面积达到140万至160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入侵的江脂大小蠹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山西省1/3的油松林在数月间毁灭。入侵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豚草,入侵西南地区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入侵广东的微甘菊,沿海地区引进的大米草等的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3]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广西 篇3
也许你会对此习以为常,顶多只会解释说那是因为有菜虫的原因,然而,事情的根源却远没有如此简单,专家分析,这种白色线道是由一种美洲斑潜蝇造成的。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俗称蛆)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受害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的造成毁苗。
美洲斑潜蝇原分布在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1994年在海南首次发现后,现已扩散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自治区,菜田发生面积2000多万亩。
说到美洲班潜蝇,便使我们不得不想到——
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
生物入侵,如果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那么某个物种在某个生态系统中原来是没有的,是通过人为有意或无意的从其他生态系统中引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就叫外来物种。
但是,一旦这种外来物种在当地形成自己繁殖,形成对当地生态或经济的破坏,这种物种可以称为外来入侵种,这是以生态系统来界定的。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都有着相对固定的物种,它们在此生息繁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已经有着固定的栖息地,而这个系统之外的物种与之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然而却通过有意无意的人类活动被引人。生态系统是一个宽容但又残酷的系统,它可以包容很多物种和睦相处,但又强调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这一生存守则之下,由于许多外来物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繁衍能力强,在新的环境中更缺少天敌,便开始喧宾夺主,一步一步地蚕食本上物种,由一个外来者发展壮大成当地的“地头蛇”,并不断扩大自身力量,扩大领土的侵占面积,最终使得大面积的本土物种被削弱、蚕食。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并进一步影响破坏到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方方面面。
广西,在这一强大的外来兵团面前,不但没有幸免于难,而且——
外来物种入侵在全国位居前列
可以说,外来入侵物种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视线中,而且“请神容易送神准”,有的物种已经跨越“国界”,在我们广西本土开始“称王称霸”。
1、香蕉被香蕉蛾“叮咬”,只能贱卖
七月,农田里本该是一派丰收繁荣的景象,农民脸上洋溢着希望和喜悦。然而,当我们走进梧州、北海等地的农田时,眼前的景象却截然相反:大量甘蔗、香蕉、玉米等农作物皮层、茎秆被蛀食得面目全非,而一些农作物刚长出嫩芽、新根就被蚕食!
当地的香蕉农户更是眉头深锁,一脸无奈地说:“香蕉被香蕉蛾‘叮咬’,只能贱卖!可惜了,本来可以卖个好价钱的香蕉,就因为长相不好!”
原来,罪魁祸首就是蔗扁蛾(又称香蕉蛾),1987年随进口的巴西木进入广州,随着巴西木在全国的普及,蔗扁蛾也随之扩散。由于蔗扁蛾活动能力极强,而且“胃口好不挑食”,可寄生植物达60余种,与广东为邻的广西深受其害,河池,梧州等地的香蕉、甘蔗、马铃薯等农作物备受摧残。农户们对蔗扁蛾疾恶如仇,忙忙碌碌一年到头,所有的辛苦和收成都被蔗扁蛾耗费近半。
更让专家们担忧的是,蔗扁蛾虽然分布区不到广西总面积的1/4,但有逐步蔓延之势,繁殖快,数量多,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视。
2、无法成型的“相思湖”
水葫芦也叫水浮莲、水凤仙,原产南美,现已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据了解,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水葫芦在适宜条件下繁殖能力可以说是惊人的强大。而广西,地处亚热带,有着高温多雨的气候,富营养的水体,于是,在此情况下,我们发现广西大多数的江湖湖泊,都有水葫芦的踪影。有时,放眼过去,翠绿翠绿的一片,颇为壮观,倒也养眼。然而事实上,水葫芦却是杀“人”不眨眼的“绿魔”。它大量生长繁殖,最终遮蔽水面,使得水下面的生物得不到阳光,消耗水体中的氧和营养,最终导致水中生物死亡,物种减少,越来越单一化。前不久,流经柳江县进德镇的九曲河上,100多只网箱约5万公斤鱼突然死亡,专家便指出这一事件水葫芦绝对难逃干系。与此同时,水葫芦自身的死亡残体影响水土,堵塞河道、航道,久而久之更会形成一种准闻的气味,影响人群的生活。广西大学堪称广西首屈一指的高校,然而,每当水葫芦泛滥成灾的季节,师生们都不得不绕道而行,因为,本是风景宜人的湖面不时却飘荡着一股臭味.让行人只得闻而止步了。在校的梁同学更是不无幽默地对我说:“可惜了,这本该也是一个风花雪月、怡情养性的‘相思湖’,现在不但是无法成型的‘相思湖’,还成了避之不及的‘臭湖’!”
3、“田螺”吃掉农田
自小生长在北方,大学四年也是在不南不北的武汉度过,后来,终于来到了南方城市南宁工作。在被这一绿意盎然、四季如春的绿城吸引的同时,倒也发现了许多希奇古怪的事儿。第一次去凭祥,有趣,“田螺”会上树!出于职业习惯,我忙用数码相机拍下来,回南宁后,照片不巧被一位经常去凭祥做生意的朋友看到,我说出的我的惊讶,他却哈哈大笑,打趣到说我太老土,告诉我说这种相貌丑陋的“田螺”其实是非洲大蜗牛,它可以咬断各种农作物,甚至肆无忌惮地吃掉整片农田。当地人为了铲除该“田螺”,几乎什么招都用上了,可是它依然不时出现在居民的视野里。记者从专家处还了解到,非洲大蜗牛上个世纪30年代在福建厦门被发现,当时主要是作为人类的食物、宠物以及动物的饲料等用途,后逃逸为野生。其卵体和幼体可随观赏植物,木材等传播,还可咬断各种农作物的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可谓“所向披靡”。专家介绍,非洲大蜗牛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400枚,而且生长速度快,5个月即可交配产卵,可活5~7年。
此外,它还有一项绝技——可以“变色”,遇到不良环境就进入休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生存几年。非洲大蜗牛在广西一半的地区有分布,数量极多,不但给当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入侵我区的外来物种除了60多种植物外,牛蛙、非洲大蜗牛、蔗扁蛾、湿地松粉蚧、淡水白鲳等10多种外来入侵动物也正疯狂地袭击我区,不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导致森林、水域和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没想到吧,就连我们日常食用的淡水白鲳、罗非鱼也成了外来入侵的‘恐怖分子’!”
最新调查的情况表明,广西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其中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16种“严重危害”的外来有害物种“黑名单”中,广西就占有13种,居全国首位!
一个“前列”,一个“首位”,都已是
触目惊心的字眼。但更我们不得不警醒的是,提到广西的生态系统,专家坦言地指出——
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危险性最高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广西之所以在外来兵团面前深受其害,是由地理条件、经济原因、人为等诸多因素造成。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广西并带来严重危害性,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广西大学的此类研究专家,专家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广西在外来生物入侵面前,具有极其薄弱的抵制力,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系数最高。并详细地指出了造成其高危性的诸多原因——
众所周知,广西的地址构造特点具有单一性,基本上都是山区,而越简单的地质构造,生态系统就越容易被破坏;其二,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这样的气候特点往往又给许多外来物种提供了难得的繁衍生息的温床;其三,随着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充分利用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广泛的贸易往来也使得外来人侵物种有更多可趁之机;其四,广西处于西南边陲,大部分民众对外来生物入侵的概念都是模糊的。更不用说自觉地去防范、抵制外来生物入侵了。广西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是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关口,在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的一个故事,在让记者哭笑不得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民众意识的淡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南宁市民从国外旅行回来,随行带回几种国外特产的水果,本想在回家后让家里人尝尝鲜,孰料水果还没到家就已经被广西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没收。工作人员解释说是此种水果可能携带有病菌,在传人区内后,有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繁殖,影响本土物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该市民哪里懂得了那么多,只得自认倒霉,不过却固执地认为,是工作人员为了贪吃他的水果,便利用职权之便将水果没收了。记者在就外来生物入侵这一话题采访一市民时,该市民看看记者,一脸疑惑地问:“你们是科幻杂志吗?”一语让记者差点当场笑晕,解释了半天,对方似懂非懂地说,“吓唬人的吧,没那么严重!”由此可见,市民在抵制外来有害物种入侵这一刻不容缓的重要职责面前,意识是多么的淡薄。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抵制外来生物入侵的宣传是远远不够,因此,专家指出,做好宣传也是面对外来生物入侵的重要举措之一。
外来物种入侵 篇4
关键词: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1 自然保护区概况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保护区) 是以金花茶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 地理位置为东经108°02′33″~108°12′52″, 北纬21°43′34″~21°49′39″, 地处十万大山南麓蓝山支脉。
1.1 植被、植物资源
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多样, 植被共分为天然植被6个植被类型和12个群系, 人工植被3个类型3个群系。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82科662属1387种, 分别占广西维管束植物296科1747属8354种的61.%、37.9%、16.6%;大型真菌27科82属121种。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十万大山苏铁、狭叶坡垒2种, 属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金毛狗、黑桫椤、樟树、格木、花榈木、半枫荷、紫荆木等7种, 此外还有曾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珍稀植物有金花茶、显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竹节树、锯叶竹节树、粗齿梭椤、华南朴、七叶一枝花等[1]。
防城港市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金花茶现代分布中心和东兴金花茶的唯一残存分布区, 其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保护区内共分布有普通金花茶、显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三种和防城金花茶、长柱金花茶二个变种, 共有金花茶分布面积617.4hm2, 占保护区面积的7.3%[2]。
1.2 动物、昆虫资源
保护区动物的种类十分丰富, 且以东洋界成份占绝对优势, 具有典型的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特征。目前保护区内已发现的陆栖脊椎动物共230种, 分别隶属于4纲23目81科, 占广西陆栖脊椎动物931种的24.7%。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蟒蛇1种, 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虎纹蛙、黑翅鸢、黑鸢、黑冠鹃隼、白鹇、原鸡、小鸦鹃、褐翅鸦鹃、草鸮、领角鸮、领鸺鹠、斑头鸺鹠、灰林鸮、仙八色鸫、大灵猫、小灵猫、斑林狸、青鼬等26种[3]。昆虫资源也较丰富, 目前已鉴定学名的昆虫有13个目74科205种, 其中有新种4种, 特有昆虫4种。
2 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2.1 调查时间及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0年9~10月。野外调查方法采取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 在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沿巡护路线及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内进行目测路线调查, 记录所观察到的外来入侵物种及其伴生植物种类, 在外来入侵物种分布集中的地点, 设置1m×1m的小样方, 测量其中外来入侵种植株数、盖度、优势度等数据, 同时统计样方中其他伴生植物种类, 拍摄外来入侵物种照片。
2.2 外来入侵物种入侵现状
通过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不同生境区域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 基本摸清了该保护区内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现状, 见表1。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保护区内共有外来入侵物种13种, 均为植物, 分别是三叶鬼针草、胜红蓟、光荚含羞草、小飞蓬、飞扬草、飞机草、圆叶牵牛、金腰箭、续断菊、一年蓬、颠茄、空心莲子草、大狼把草[4]。尽管外来入侵物种普遍具有适应能力强、繁殖快、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但是由于保护区内人口较少, 原生植被覆盖率较高, 气候特殊, 可能造成外来入侵物种难以侵入, 因此仅有三叶鬼针草、胜红蓟、光荚含羞草、小飞蓬4种外来入侵种广布于所有功能区中, 占发现入侵种总数的28%, 飞机草、一年蓬2种外来入侵种分布于2个功能区中, 占发现入侵种总数的18%, 6种仅发现分布于实验区中, 占发现入侵种总数的54%。在样方调查中发现, 三叶鬼针草、光荚含羞草和胜红蓟出现的频度最高且成片分布, 在4个样方中均有发现, 频度为45%;飞机草在3个样方中有分布, 频度为33%, 但为零星分布;小飞蓬、飞扬草、飞机草、圆叶牵牛、金腰箭、续断菊、一年蓬、颠茄、空心莲子草、大狼把草等仅在1~2个样方中有发现, 数量极少, 分布范围极其有限。
通过查询相关调查报告及文献检索, 可以确定该区域仍存在银胶菊、小蓬草、野茼蒿、肿柄菊、刺苞果、刺苋、皱果苋、小叶冷水花、野胡萝卜等9种植物;美洲大蠊、豌豆象、蔗扁蛾、大头蚁、大瓶螺、褐云玛瑙螺等6种动物。
保护区内共有28种外来入侵物种, 分别是三叶鬼针草、胜红蓟、小飞蓬、飞扬草、飞机草、圆叶牵牛、金腰箭、续断菊、一年蓬、颠茄、空心莲子草、大狼把草、银胶菊、小蓬草、野茼蒿、肿柄菊、刺苞果、刺苋、皱果苋、光荚含羞草、小叶冷水花、野胡萝卜等22种植物;美洲大蠊、豌豆象、蔗扁蛾、大头蚁、大瓶螺、褐云玛瑙螺等6种动物[4], 具体见表2。
2.3 侵入途径
通过实地调查、座谈及走访调查表明, 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主要为无意传播侵入。其途径主要为通过自身扩散能力侵入, 如飞机草、胜红蓟、小飞蓬、飞扬草、金腰箭等菊科植物种子传播能力极强, 且已在广西绝大多数地方形成了较为大面积的分布, 自然容易入侵至保护区内部;而三叶鬼针草种子有钩刺, 易附着于人体以及动物皮毛上, 故而也有大面积分布;颠茄则是保护区外部经过人类有意识引种之后, 无意扩散入侵保护区的种类。
3 入侵物种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
由于此次调查主要侧重于入侵现状, 对于外来入侵物种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未作深入研究, 因此无法具体分析外来入侵物种对保护区造成的生态影响, 仅就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做如下探讨。
(1) 三叶鬼针草、光荚含羞草和胜红蓟是保护区内危害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三叶鬼针草由于种子有钩刺且数量多, 易附着于人体以及动物皮毛上, 保护区实验区及周边人为活动较多, 旁边有公路穿过,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其快速扩张, 造成大面积分布。胜红蓟是一种传播速度极快, 生命力顽强的物种, 已逐步侵入实验区边缘, 公路两侧部分区域大面积分布, 但林下基本无分布。
(2) 从外来入侵种的分布情况看, 该区外来入侵种主要分布于因人为干扰而形成的相对开阔的小生境中, 如荒地、路旁、田边、林缘等, 由于在这些区域内, 人类经常由于各种原因频繁破坏自然植被, 且阳光充足、土壤相对较为肥厚, 从而为外来植物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入侵种造成的影响较大, 如胜红蓟、光荚含羞草、三叶鬼针草等物种形成了大面积的群落, 对于自然保护区内部的物种构成了潜在威胁。而在原生植被或当地次生植被发育较好的地带, 则分布较少, 且不占优势, 总体来看当地生态条件还是较好的。
(3) 核心区基本上无外来入侵物种分布。由于水热条件优良, 植物种类极为丰富, 在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原生植被保护完好, 且无公路通过, 仅有林间小道, 外来种难以侵入。而在实验区以及缓冲区, 次生植被发育也非常不错, 如当地常见的野牡丹、桃金娘群落以及林下大面积分布的铁芒萁群落, 均对环境有着较好的控制能力, 在这些环境中, 飞机草、三叶鬼针草、胜红蓟等恶性杂草所占的比例也是极少的, 对于原生物种的生态影响有限。
(4) 保护区内外来物种入侵的数量、范围和程度主要与人类干扰程度有关。人类干扰越强, 本地物种难以生存的区域, 往往就是外来物种成功入侵的地方, 如路旁、林缘、废弃农田等。外来物种入侵与功能分区有一定的关系, 这主要由于当初保护区划分功能区时, 一般都将人类难以进入、天然植被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区域划为核心区。而且, 核心区由于本地植被较为丰富, 外来物种难以入侵。因此, 核心区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相对较为单一, 数量较少, 分布极少。
(5) 对于该区而言, 由于保护区周边的居民从事一些经济植物的栽培活动, 从而使得本地外来物种在当地植被构成中占据了较大比重, 如作为果树自南美引入的番石榴、番木瓜, 作为橡胶植物引入的三叶橡胶树, 作为造林树种引入的各种桉树, 作为油料作物引入的蓖麻, 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仙人掌、假连翘、五爪金龙、南美蟛蜞菊等, 在保护区周边的村落城镇中都经常可以见到, 这些物种对于保护区内的本地植物多样性也具有潜在威胁。尽管有一些种类已被列入了入侵植物编目, 如蓖麻、南美蟛蜞菊等, 但对于这些外来物种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4 建议与对策
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 水热资源丰富,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对保护区的威胁, 特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对保护区工作人员以及区内社区居民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生态影响方面的宣传教育, 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重视程度, 使其认识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性、传播途径等知识。
(2) 对目前保护区内数量最多的三叶鬼针草、胜红蓟、光荚含羞草等外来入侵种要加强监测和控制, 掌握其种群变化动态,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其数量进行控制。同时严密关注金腰箭、颠茄等数量较少的外来种, 最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除, 防患于未然。
(3) 保护区进一步加强保护的力度, 同时对于核心区、缓冲区等区域实施严格的保护, 尽量减少对于本地植被的破坏与干扰, 严格保护其种类与合理的结构, 在实验区与缓冲区尽量减少人类活动, 尤其是修路、开荒等活动应建立在科学的生态安全风险评价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广西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志 (第一卷) [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2]黄瑞斌, 和太平.广西防城港市金花茶组植物资源及其保育对策[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7, 26 (6) :61~63.
[3]周放, 周解.十万大山地区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区域物流中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研究 篇5
关键词:区域物流;经济差异;外来物种入侵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3
Research on Alien Species Invasion of Regional Logistics
YU Ho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College,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Wuhan,Hubei 4302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from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we found that differences of log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lead to chang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 cause the coupling of biological invasion.The general evolution law will be revealed about human activity and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Chines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different area.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logistics economy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alien species invasion by multiple regression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each factor. Finall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idea and strategy of regional logistic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nd public management policy, guarantees the safety of national ecological,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eoples health, farmers economic losses reducing.
Key words: regional logistics;economic difference; alien species invasive
收稿日期:2013-10-21;修订日期:2013-1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3035)
作者简介:俞红(1974—),女,安徽滁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方面研究。
外来物种入侵(ASI)是一项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热点问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其引起的负面效应,到20世纪90年代时,分析特定区域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不同,研究它们与外来物种入侵的耦合性,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农民经济损失的迫切需要。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涵 义
外来入侵物种或入侵物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AIS)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是已经或可能危害经济、环境或人类健康的非本土物种。
1.2 研究目的
外来物种入侵是一项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热点问题。分析特定区域的物流带来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其与外来物种入侵的耦合,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意识,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农民经济损失的迫切需要。探究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性及区域物流发展差异比较,聚焦人类生产活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题,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热点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3 研究意义
(1)区域物流改变自然环境。动态地研究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时空规律,对拓宽管理研究领域,进一步了解外来物种入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外来物种入侵与区域的自然、历史、物流水平、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状态紧密相关。本研究将用多个投入产出指标,即区域境内公路公里数(length of traffic routes)、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旅游人数(tourists)、进口贸易量(imports)、国民生产总值(GDP)、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森林覆盖(woodland cover)、被保护地覆盖率(protected land cover)、耕地覆盖率(crop cover)等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差异、自然资源条件与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的最新动态,既可以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和评价,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特点。
(3)我国物流业正处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过程中,外来物种入侵在物流业转型及生产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研究和了解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密切因果关系,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服务“物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核心任务。
(4)此研究涉及物流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规划学、农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特点,对促进区域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积极意义。
2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外来物种入侵的模式
外来物种入侵模式大致可分为6类: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外来入侵物种自然入侵(collard dove);人类辅助入侵(egret);屏障去除后的入侵(sea lamprey);有意引入,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要特别强调的是,这6种入侵模式中绝大部分的外来物种入侵事件都是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可以认为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全球变化之一。
2.2 外来物种入侵与物流经济发展耦合性
外来物种入侵与物流经济发展耦合性的主要是Vila等[1-3]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就北非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数据,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与经济社会发展多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境内公路公里数(length of traffic routes)、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旅游人数(tourists)、进口贸易量(imports)、国民生产总值(GDP)、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与外来物种的密度(density of alien species)密切相关;交通网、森林覆盖(woodland cover)、被保护地覆盖率(protected land cover)、耕地覆盖率(crop cover)、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外来植物的密度(density of alien plants)密切相关。
2.3 国内区域物流发展中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国内多关注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给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4]以及事后的经济评估,缺乏事前预防的研究。事实上,不管是有意引进还是无意引进,对于非本土的外来生物进入到国内会出现3种情形。第一种情形为外来生物已经造成入侵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与外来物种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相比,间接损失更加难以计算,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接损失很小或者基本没有,相反,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更多更深远[4]。第二种情形为外来生物目前还没有造成入侵,但是有入侵的趋势。如果不加控制,经过一定的时间,就有入侵的可能,即具有潜在的入侵性。第三种情形为外来生物没有入侵性,不会带来危害,不会造成经济损失,相反,还有可利用价值。因此对外来物种入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耦合性的研究构成了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的重要补充[5]。而中国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时期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2.4 外来物种入侵研究存在问题
(1)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整体研究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思想;(2)注重外来物种入侵的生理、生态、遗传等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忽视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分析[6];(3)重视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国内近期的研究成果较少,对特定区域(近10年)的外来物种入侵的物流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及区域物流比较研究尤为欠缺[7]。
3 研究方法
首先,本研究进行指标的选择与构建。分别构建了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自变量指标体系和外来物种入侵因变量指标体系[8]。然后,确立主要相关变量数据调查方案。得到我国不同省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3个时段外来入侵物种密度的时间序列值。接着,定性描述。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周期波动和长期趋势。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分析,进行外来物种入侵区域之异比较。对不同时期(3个时段)的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剖析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趋势。再者,通过个案说明。通过实地调查得到湖北省外来入侵物种数与几个年份湖北省物流经济中的GDP、入境旅游人数、进出口总额和交通密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定性描述外来物种入侵与人类物流经济活动的耦合性[9-10]。其次,定量分析,单因素一元线性回归。依据2009年我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得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系数r,分析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确实存在耦合性,但部分差异因素具有耦合性。再次,定量分析,多因素多元回归。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选取相关系数排在前四位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比较出各相关因素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程度大小。最后,提出观点,总结对策。中国外来物种入侵与区域物流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战略,总结出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图1)。
4 小 结
通过将AIS分类、ASI指标设计、ASI指标量化,研究发现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存在耦合性。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ASI的耦合度不同。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角度探究出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Vila M, Garcta-Berthou E, Sol D. et al. Survey of the naturalised plant and vertebrates in peninsular Spain[J].Ecologia Mediterranea,2001(27):55-67.
[2] Vila M, Pujadas J. 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3] Vila M,Pujadas J.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4] 尹晓波.外来入侵物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5(11):33-36.
[5] 高国伟,李宁辉,喻闻.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7.
[6]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32-35.
[7] 许桂芳,刘明久,李雨雷.紫茉莉入侵特性及其入侵风险评估[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765-770.
[8] 吴启新.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6(9):13-14.
[9] 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23-227.
[10] 李彧挥,祝浩.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7(5):26-28.
4 小 结
通过将AIS分类、ASI指标设计、ASI指标量化,研究发现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存在耦合性。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ASI的耦合度不同。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角度探究出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Vila M, Garcta-Berthou E, Sol D. et al. Survey of the naturalised plant and vertebrates in peninsular Spain[J].Ecologia Mediterranea,2001(27):55-67.
[2] Vila M, Pujadas J. 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3] Vila M,Pujadas J.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4] 尹晓波.外来入侵物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5(11):33-36.
[5] 高国伟,李宁辉,喻闻.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7.
[6]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32-35.
[7] 许桂芳,刘明久,李雨雷.紫茉莉入侵特性及其入侵风险评估[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765-770.
[8] 吴启新.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6(9):13-14.
[9] 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23-227.
[10] 李彧挥,祝浩.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7(5):26-28.
4 小 结
通过将AIS分类、ASI指标设计、ASI指标量化,研究发现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存在耦合性。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ASI的耦合度不同。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角度探究出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Vila M, Garcta-Berthou E, Sol D. et al. Survey of the naturalised plant and vertebrates in peninsular Spain[J].Ecologia Mediterranea,2001(27):55-67.
[2] Vila M, Pujadas J. 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3] Vila M,Pujadas J.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4] 尹晓波.外来入侵物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5(11):33-36.
[5] 高国伟,李宁辉,喻闻.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7.
[6]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32-35.
[7] 许桂芳,刘明久,李雨雷.紫茉莉入侵特性及其入侵风险评估[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765-770.
[8] 吴启新.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6(9):13-14.
[9] 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23-227.
外来物种入侵 篇6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而外来入侵物种对入侵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性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外来入侵植物水花生 (又名空心莲子草) 的大量繁殖侵占了草海湿地大部分的地域, 造成本土物种难以生存, 形成了只见水花生不见其他物种的景象。本文将从草海湿地重要性、外来入侵物种会或可能会对草海湿地造成的破坏性、外来入侵物种入侵防治需求等方面阐述对草海湿地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系统全面调查的必要性, 旨在为有效保护草海湿地提供技术支持。
1 草海湿地的重要性
1.1 草海湿地概况
草海湿地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南侧, 海拔2 171.7 m,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湿地由水域、沼泽、草甸以及丰富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和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水生微生物群落组成, 是一个完整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是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草海湿地虽然面积不大, 却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被科学界誉为“物种基因库”和“露天自然博物馆”,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中, 草海湿地被列为Ⅰ级重要保护湿地。
1.2 湿地的概念及功能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将湿地定义为: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超过6 m的水域[1]。
湿地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 使其成为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地域, 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湿地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1.3 草海湿地的重要性
草海湿地于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以黑颈鹤为代表的鸟类和草海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其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为鸟类提供了可靠的食源, 成为了鸟类的天堂, 草海湿地有200余种的鸟类, 其中有很多是国家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鸟类, 特别是珍禽黑颈鹤, 不仅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还是我国唯一的高原鸟类。冬天的草海湿地碧水蓝天、万鸟飞翔, 是观鸟的最佳季节, 人与鸟类和谐共存, 草海又被誉为世界最佳观鸟湖之一。草海已逐渐成为贵州省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旅游的开发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一大特点是丰富的植物资源。有许多既有药用价值又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植物种类, 同时草海出产的鱼、虾等水产品, 味道鲜美, 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这些都为草海湿地周边的居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草海湿地在创造经济同时, 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
历经沧桑巨变的草海湿地, 在数十万年的岁月中, 保存了众多自然变迁和人为活动的痕迹, 对于人们进行各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丰富多彩的物种资源、脆弱的生态、独特的地理环境、众多的鸟类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各界人士, 对草海湿地进行各类研究和探索, 成为人们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草海湿地以其丰富多彩的物种资源及特殊的地理环境, 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作用。
2 外来入侵物种概述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 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1]。
2.1 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
当外来物种在入侵地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优势种群, 改变或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 就成为了外来入侵物种。所谓外来入侵物种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 从其自然生存地进入到另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自然分布的特定地区, 并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和繁殖, 形成优势种群, 威胁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安全的外来物种。
2.2 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性
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 这3个国家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 500多亿、1 300多亿和800多亿美元。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也达1 001.164 3亿元[4]。
外来入侵物种不仅会与本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 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 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还可能与本地物种进行杂交, 造成遗传污染, 改变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外来入侵物种在侵入入侵地后, 可能在导致生态灾害的加剧、破坏入侵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还破坏入侵地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3 对草海湿地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3.1 外来入侵物种对草海湿地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
3.1.1 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破坏草海湿地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 因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 再加上缺乏限制因子, 生长难以控制, 极易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 破坏了草海湿地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水花生在草海泛滥成灾, 堵塞河道,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 如果不及时处理还容易腐烂变臭, 释放的氮、磷等有机物质还会污染水质,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放眼看去, 只见大片大片的水花生, 而很难看到海菜花等草海湿地本土物种所形成的美丽景观。
3.1.2 导致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影响草海湿地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 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还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6]。遗传多样性又叫基因多样性, 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具体地讲, 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物种内, 遗传构成上的差异或变异[7]。外来入侵物种通过与本地物种竞争食物、分泌释放化学物质, 抑制本地物种的生长或直接杀死本地物种, 形成单优群落, 危及本地物种生存, 破坏生物多样性。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会与草海湿地的同属、同种甚至是不同种的本地物种杂交而导致基因的污染, 从而破坏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3.1.3 严重威胁黑颈鹤等众多濒危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大量繁殖的水花生等外来物种会因腐烂而污染草海湿地的水体、土壤, 破坏湿地水生及陆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使各种水生及陆生生物因失去生境而不能存活, 水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又破坏了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固有的食物链, 使得鸟类的食源减少, 栖息环境被破坏, 威胁到以黑颈鹤为代表的鸟类的生存。
3.1.4 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贵州省及威宁县政府和当地居民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泛滥成灾的水花生等外来入侵植物进行清理。外来入侵物种还会直接危害入侵地的农林业经济发展, 破坏草海湿地的旅游资源, 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2 调查研究外来入侵物种是有效保护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安全的需求
有效地保护草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要进行就必需要掌握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入侵途径及危害性大小。通过系统的调查, 一是有利于查明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 了解外来入侵物种本源地及其生境特点和天敌, 从而有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 降低外来入侵物种对草海湿地的破坏性影响。二是可以查明其入侵的途径, 控制入侵途径, 从源头阻断外来入侵物种进入草海湿地的可能性, 有效保护草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安全及生物多样性。三是有利于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性及危害程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治草海湿地的外来入侵物种。
综上所述, 对于草海湿地的影响因素, 不仅仅是外来入侵物种, 还有其他各种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 但我们不能否认外来入侵物种对草海湿地的破坏性影响, 对其防治是不能忽视的。因而, 系统全面地对草海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入侵途径及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威宁草海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以黑颈鹤等珍稀鸟类及湿地生态系统为其保护对象, 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极易被破坏而难以恢复, 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外来入侵物种。从草海湿地的重要性、外来入侵物种对草海湿地破坏性以及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等方面阐述全面系统调查威宁草海湿地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入侵途径的必要性。
关键词:草海湿地,外来入侵物种,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范秀琴, 张雄帅, 舒景昌.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对策及新的研究方向[J].河北林果研究, 2011 (6) :195-198.
[2]吉川成美.自然保护区农民与自然保护的相互矛盾[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4-38.
[3]杨昌举, 韩蔡峰.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J].环境保, 2005 (7) :29-33.
[4]刘红卫, 林志凌, 苏华轲, 等.广东省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J].生态环境, 2004 (4) :194-196.
[5]李明阳, 徐海根.入侵物种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经济损失评估[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10) :53-56.
[6]王玉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际合作[J].世界环境, 1998 (3) :43.
“外来物种”与“生态灾难” 篇7
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外来物种入侵”正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 在全球范围内悄悄打响。其造成的生态灾难正在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全球的生态安全。
生物学上, 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 (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 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 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我们身边的很多常见物种都是外来物种, 比如原产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 以及仙人掌和牵牛花等观赏植物。这些外来物种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巨大灾难, 反而造福于人类。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地区, 并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环境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 最终破坏该地区生态平衡, 引发生态灾难的现象。
外来物种入侵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 (1) 自然入侵。这种入侵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 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2) 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 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 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 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如“松材成虫”就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被带进来的。 (3) 有意引进。这是最主要的渠道, 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目的, 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如水葫芦起初是以净化水源为目的而引进到我国云南等地区的;福寿螺起先是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螺类被引入我国广东等地区。
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据初步统计, 目前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有400多种, 包括其中包括380种入侵植物, 40种入侵动物, 23种入侵微生物。外来物种入侵产生的后果主要体现在: (1) 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 并加速当地物种的灭绝。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 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 其后果便是它们迅速蔓延, 大量扩张, 逐渐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 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和空间资源, 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 甚至被灭绝。 (2) 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 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 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 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 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 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 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3) 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如很多年前传入我国的豚草, 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 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甚至由于导致其他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4) 外来物种入侵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外来入侵种的防治方法有: (1) 人工防治:依靠人工, 捕捉外来害虫或拔除外来植物。人工防治适宜于那些刚刚传入、定居, 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 (2) 机械防治:利用专门设计制造的机械设备防治有害植物。机械防除有害植物对环境安全, 短时间内也可迅速杀灭一定范围内的外来植物。 (3) 替代控制:替代控制是一种针对外来植物的生态控制方法, 其核心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规律用有经济或生态价值的本地植物取代外来入侵植物。 (4) 化学防治:化学农药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等特点, 但在防除外来有害生物时, 使用化学农药往往也杀灭了许多种本地生物, 而且化学防除一般费用较高。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从外来有害生物的原产地引进食性专一的天敌将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生态和经济危害阈值之内。 (6) 综合治理:我国植物保护的方针倡导“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将生物、化学、机械、人工、替代等单项技术融合起来, 发挥各自优势, 弥补各自不足, 达到综合控制入侵生物的目的。综合治理并不是各种技术的简单相加, 而是有机的融合, 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最终达到控制有害生物入侵的效果。
高考回顾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 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 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 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分析:`考查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属于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过度放牧使草原被破坏,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野生黄羊与家羊生活在同一草原上, 会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牧业发展建立在对草原的利用基础之上, 本质上与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但合理放牧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统一。家羊是牧民从草原原有物种中驯化而来, 不能称为外来入侵物种。
答案:B
2.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 (甲) 。跟踪调查发现, 五年来, 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 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斗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分析:`以物种引入为背景, 涉及生态系统概念、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知识, 属于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根据甲的种群密度逐年增加, 可以确定其种内斗争不断增强。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 说明甲的引进改变了原有食物链, 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因为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甲, 故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 所以河流生态系统还包括水、无机盐、阳光等因素。
答案:A
3.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 原产北美, 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 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 有“植物杀手”之称, 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 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 每份内取1个样方, 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 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单位/株·m-2)
(1) 该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2) 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繁缕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3) 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 还应_______;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
(4)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 本调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
分析:`主要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考查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绘图能力。
(1) 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生活在一起, 彼此争夺空间和资源, 属于竞争关系。 (2) 先根据表中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 判断加拿大一枝黄花2000~2004年五年的种群密度 (株/m2) 为1.9, 5.1, 9.4, 15.1, 16.5, 繁缕2000~2004年五年的种群密度 (株/m2) 分别为8.0, 3.2, 1.1, 0.5, 0, 然后在坐标图中描点画线。 (3)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4) 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 它的引入, 严重威胁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 应该重视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 对外来物种引进应慎重, 要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检疫, 要运用多种手段有效阻止有害物种入侵。
答案: (1) 竞争
(2) 如下图:
(3) 样方法随机取样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 某些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不当会导致生态灾难;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 要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
当堂操练
1.目前入侵北京的外来动植物种类多达60种以上,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美国白蛾。人们采取了飞机喷洒农药、引进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 (产卵在美国白蛾蛹内, 吸收蛹内营养, 供其自身发育, 最终使美国白蛾蛹内养分耗尽死亡) 等多种方法来对抗虫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美国白蛾的种群不只是由其成虫组成的
B.周氏啮小蜂和美国白蛾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C.消灭和控制美国白蛾的最有效方法是飞机空中喷药
D.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2.美国白蛾在北京地区的“爆发”, 使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1) 美国白蛾在北京地区大量繁殖生长, 造成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事件, 在生态学上被称为_______。白蛾种群可能呈现“J”型增长, 除了气候适宜, 食物和空间充足等因素以外, 主要是因为_______。
(2) 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进行防治效果不理想, 而且出现了防治效果逐年下降的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农药对美国白蛾的抗药性进行了_______, 导致种群中抗药性_______的上升。
自上世纪中期以后, 美国白蛾在中国危害日趋增大, 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中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 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
(3) 由中国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 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 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经过筛选, 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研究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能利用产卵器刺透美国白蛾坚硬的蛹表皮, 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蛹内, 使美国白蛾死亡, 种群数量下降。这种小蜂与美国白蛾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3.互花米草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海岸, 引到美国西部和欧洲海岸后成为归化种。在1979年由生态学家引种到我国东部沿海作为固滩的工具种后, 不到三十年的时间, 其分布面积出乎意料地扩张多达100万亩, 改变了河口和海岸生态系统, 致使芦苇、藨草群落和红树林大面积消失, 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也危害了我国滩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家以某湿地的本地芦苇和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请分析回答:
(1) 当其他条件均适宜时, 互花米草和芦苇在不同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如图1、图2所示。
注:光照强度用PPFD表示[单位μmol/ (m2·s) ]
据图1分析, 在光照强度为800μmol/ (m2·s) 的条件下, 当CO2浓度超过400μmol/mol时, 限制互花米草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外界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据图2分析, 影响芦苇净光合速率变化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比较图1和图2, 当CO2浓度为800μmol/mol时, 光照强度的变化对_______的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
(2) 据图3可知, 随着实验容器中CO2浓度的升高, 互花米草和芦苇的呼吸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容器中O2浓度降低, 抑制了细胞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阶段所致, 此阶段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比较A、B两条曲线, 当CO2浓度超过400μmol/mol时, 随着CO2浓度升高, _______。
(3) 科学家调查了该湿地滩涂自然植被分布情况, 大致为:中潮滩下缘和低潮滩分布藻类植物, 中潮滩上半部和高潮滩分布海三棱蔗草, 高潮滩上半部为芦苇带, 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在_______上具有分层现象。
(4) 互花米草是一种滩涂草本盐沼植物, 对水淹的生态环境有很强适应能力。植物的抗逆性在一定范围内与_______水含量成正相关。
4.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 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 繁殖能力强, 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 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 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 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 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 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 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 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 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 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 (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 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1) 从表中数据可知, 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 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 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变化影响较大。
(2) 薇甘菊入侵后, 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_______型增长, 原因是_______。
(3) 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 茎上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 最终致其死亡, 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 但不会致死其他植物。目前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
(1) 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 研究证实外源细胞分裂素能诱导菟丝子形成吸器。其实验过程是用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 同时用_______处理的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作为对照。几天后, 观察到经_______处理的菟丝子茎形成了吸器。
(3) 有学者欲进一步研究细胞分裂素诱导菟丝子形成吸器的机理,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细胞分裂素可能通过钙调素起作用。已知三氟啦嗪可与钙调素结合, 抑制钙调素功能, 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二者形成复合物的荧光。实验过程如下:
a.每组取茎切片用_______水溶液浸泡, 并设置蒸馏水浸泡的茎切片作为对照。
b.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即将形成吸器的细胞含有丰富的_______。由此推测细胞分裂素通过_______诱导吸器的产生, 若用三氟啦嗪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 会_______细胞分裂素的诱导作用。
(4) 田野菟丝子形成吸器后, 自身导管和筛管与薇甘菊的导管和筛管相连, 但两者并没有成为一个个体, 更不属于一个物种, 理由是:自然条件下, 它们之间存在着_______。
5.“水稻杀手”福寿螺喜食水稻幼嫩部分, 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请回答:
Ⅰ.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500m2的水稻田中放入200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 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 结果如下表。
(1) 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
(2) 请在下列坐标图中绘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Ⅱ.我国创建出如下图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3) 在该食物网中, 共有条_______食物链, 占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
(4) 利用鸭子防治福寿螺与稻飞虱,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 其目的是_______。
(5) 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 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的作用。
(6) 微藻能合成大量油脂而被用于提炼“生物柴油”, 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的理想出路之一, 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参考答案:
1.C
2. (1) 生物入侵没有天敌
(2) (定向) 选择基因频率
(3) 寄生
3. (1)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芦苇
(2) 三线粒体内膜互花米草呼吸速率的降幅大于芦苇的
(3) 垂直结构
(4) 结合
4. (1) 薇甘菊入侵区类群数个体数量
(2) J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等
(3) (1) 寄生 (2) 不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细胞分裂素 (3) a.三氟啦嗪b.钙调素钙调素抑制
(4) 生殖隔离
5. (1) 样方法
(2) 如下图:
(3) 4福寿螺、鸭子
(4)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 直接
《可怕的物种入侵》教学设计 篇8
《可怕的物种入侵》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中的第8课。这课共分三个部分:(1)奇怪的现象;(2)难以估量的损失;(3)防患于未然。每个部分,教材中都配有相关的插图、故事、文字资料等,非常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外来有害物种对原来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以及人类的健康带来的危害,还告诉我们该如何有效抵御外来有害物种,防患于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奇怪现象的剖析,激发学生探究物种入侵的兴趣,知道什么叫外来物种,懂得外来物种与外来有害物种的区别,初步了解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初步感知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来有害物种疯长、蔓延的科学道理,知道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原来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
教学准备:
1.课件。
2.一些有害物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认识外来物种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种。
(图片演示)西红柿、马铃薯、蚕豆、芒果、玉米
2.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它们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物种,是多年前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外引进的品种。看看它们都来自哪里。
出示课件:小贴士:西红柿:原产秘鲁(南美洲),又名“狼桃”;马铃薯:原产南美洲;蚕豆:原产亚洲中部和东非,西汉时由张骞自西域带回;芒果:原产地印度及马来西亚;玉米:原产南美洲,明朝时传入中国。
科学家把这种从外国引进的生物叫做“外来物种”。
3.过渡:引进外来物种不是一件稀罕事,从古至今就从未间断过。大家不难看出,这些外来物种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可有的外来物种却危害极大,成为可怕的入侵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可怕的物种入侵。
4.揭题。我想问问大家,生活中哪些情况会令我们感到“可怕”?生活中令人可怕的事很多,可很少有人知道物种同样令人可怕。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老师特意对课题进行了艺术加工。物种入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没有剑拔弩张、枪林弹雨,更没有血雨腥风,那它可怕在哪里?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下面的学习。
【设计意图】“外来物种”这个词语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他们不容易接受,但是西红柿、马铃薯、芒果等食物确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上课伊始,通过熟悉的物种,来理解何为“外来物种”就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进入下面板块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
板块二:了解奇怪现象
(一)“一枝黄花”
1.(出示一枝黄花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在哪里见过?(好漂亮的一枝黄花!)
2.因为它色泽鲜艳,上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花卉从加拿大引入中国,所以叫“加拿大一枝黄花”。不料却摊上大事了!
3.大家再看这一片土地,好大一片美丽的黄花!大家不觉得奇怪吗?这里原本应该是“百花盛开”,现在却是它“一枝独秀”,全是它的天下。真是“黄花开处百花杀”,有植物界的“杀手”之称。请大家看一则短片。
4.看了短片,把你觉得可怕的地方跟大家说说。
揭开了它美丽漂亮的面纱以后你现在还觉得它漂亮吗?现在怎么评价它?(可怕的一枝黄花,多么可怕很可怕)
小结:“加拿大一枝黄花”这一外来物种被称为“霸王花”,对其他物种的杀伤力太大了,它把本地的生态系统搅了个天翻地覆。我国的很多省份都曾遭到它的入侵!
看来,越是美丽的外表背后却往往潜伏着巨大的威胁。
(二)食人鱼
1.“加拿大一枝黄花”有植物界“杀手”之称,让人觉得可怕,动物界“水中恶魔”食人鱼更可怕!(出示图片)
2.翻开书60页,读一读《水中恶魔———食人鱼》。到底什么地方“可怕”?
(本性凶残,所有牲畜都吃,流入水域会对人畜造成伤害。)
(鱼类会被它吃光,水中仅剩它一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伤害,带来恐慌。)
3.这一外来物种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甚至会攻击我们人类。老师这里就给大家带来一段食人鱼伤人的短片。
4.小结:食人鱼伤人画面极其血腥恐怖,真是名副其实。试想:在有食人鱼的河流游泳,会是一种什么情形?
【设计意图】借助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一枝黄花”“食人鱼”两段视频引出“外来有害物种”这个陌生的词汇,并谈谈观看的感受,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教学情境,走近了“外来有害物种”,产生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为展开探索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认知外来有害生物
1.揭示概念。一枝黄花和食人鱼都是外来物种。刚才我们详细了解了它们的一些事实材料,之所以令我们可怕,就是因为它们都有害:它们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危害物种的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对于这些可怕的入侵者,科学家称它们是“外来有害生物”。
2.简要辨析:外来物种都是有害的吗?(四人小组辩论)
大多数外来物种是无害的,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所谓“入侵”的,就说明是有害的。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外来物种。
3.物种入侵让我们感到“可怕”。为了让同学们认识更多的外来有害生物,课前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水葫芦、福寿螺、紫茎泽兰、小龙虾的图片)
(1)你对哪种外来物种感兴趣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2)随机点击图片,学习相关内容。
4.物种入侵是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之间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有同学不禁要问:“外来生物有什么本事能打败本地物种,成为统治者呢?”
阅读课本第62页知识角,为什么“地头蛇”斗不过“强龙”?
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简要概括总结。(在原环境中,受天敌制约,保持着生态平衡;进入新环境,脱离天敌制约,就无节制地生长,导致生态灾难。物种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生态就平衡;反之,失去制约,生态就不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了一系列的外来有害物种,这样做,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外来有害生物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了它们的存在与危害;另一方面让学生引起重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意识;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将自主搜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有利于将有价值的资料呈现出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块三:难以估量的损失
1.物种入侵现象不仅我国有,其他国家也有,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要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同学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查找。
2.物种入侵不但会破坏生态平衡、危及生物多样性,而且会威胁人类健康,更可怕的是给我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请大家看一组数据(略)。
试着分析一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物种入侵:数量多、损失大)
【设计意图】详细的表格信息,加上叙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明白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危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了解造成经济损失的原因。
板块四:关注生态环境
同学们,可怕的事实和巨大的损失为我们敲响了关注生态环境的警钟。“可怕的物种入侵”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这些可怕的威胁、危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物种入侵固然可怕,可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更可怕。让更多的人一起了解物其他/课例精选种入侵的危害,一起关注生态环境,我倡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争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小卫士。
课后我们可以向家长、邻居、朋友,甚至放学途中的路人进行宣传。当然,这对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设计意图】课后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活动,搜集相关的资料,帮助他们拓宽了探究的渠道,为后续活动做好了准备。
板块五:课堂总结
生物学博大精深,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外来物种入侵一定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同学甚至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相信科学、热爱科学,长大为保护生态环境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并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人与生物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介绍我们身边外来入侵的动物和植物,使学生感悟到物种入侵问题不是远在天边的事,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认识到它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浅析入侵物种风险与法律控制 篇9
千万年来, 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然而近几百年间,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这些屏障渐渐失去它们应有的作用, 外来物种们借助人类的帮助, 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 繁衍扩散, 有些物种给入侵地的生态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危害。
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 许多国际组织及国家己制定了不少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文件, 采取了大量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在我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外来入侵物种频频叩击国门, 因为外来物种侵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己达到1000.1亿元, 此外, 外来物种还给生态安全、人类健康、国家安全特别是环境保护带来巨大隐患。因此, 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予以清醒的认识, 并进行相应的法律控制已势在必行。
2 外来入侵生物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 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外来物种在我国的扩散。目前, 生物入侵已经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 同时也破坏了地区的原有生态平衡, 导致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 并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我国的外来入侵种主要特点表现在:
首先, 涉及面广。我国幅员辽阔, 约跨越50个纬度, 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其次, 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包括森林、农田、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 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受损最为严重。
第三, 是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植物到细菌、病毒均能找到例证。同时, 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为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等趋势。
此外, 入侵过程具有阶段性特点。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 (或潜伏期) 和扩散期。
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浅析
一种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生产是否有害, 是否影响生态环境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其危险性多大, 在贸易中是否有必要采取检疫措施以及实施检疫措施的后果等, 都应予以分析。因此, 对可能传入的有害生物的危险性作全面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危害与影响,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同时,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途径有多样。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的研究, 预防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共为三个阶段:一是有害生物风险识别;二是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三是有害生物风险治理。
3.1 有害生物风险识别。
一般来讲, 有害生物风险的产生, 主要有分两个方面:一是有害生物传播的途径可能引发有害生物的入侵;二是已发现某种有害生物可能会引发入侵。因此, 需对这两种情况进行识别:一是从传播途径开始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即发现可能会导致某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某种传播途径, 如入境针叶木质包装, 可能会因针叶木质包装中携带松材线虫或虫卵, 而导致松材线虫的入侵, 因此, 入境木质包装就是松材线虫病的一种传入途径, 所以有必要对入境针木质包装携带松材线虫进行风险分析;二是从有害生物开始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即在我国境内已经发现某种外来有害生物的疫情, 如在我国辽宁、陕西等地区已发现一级有害生物美国白蛾的疫情。
3.2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在完成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第一阶段危险识别工作后, 应进行第二阶段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工作。在第一阶段已经确定了应进行风险评估的某一有害生物, 或有害生物的清单 (在从传播途径开始的情况下) , 第二阶段将逐个考虑这些有害生物。考虑每一种有害生物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关于其地入侵地区的传入的可能性的进行评估、定殖可能性评估、扩散可能性评估、潜在经济危害与影响评估。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影响、间接经济影响, 尤其应当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最后综合评估入侵风险的大小。
3.3 有害生物风险治理
在完成第二阶段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后, 如果认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非常大, 就可进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第三阶段:有害生物风险治理。为保护受威胁地区的有害生物风险治理, 应当与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中所查明的风险相适应, 在多数方面可以依据在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中已收集的资料, 适宜的风险治理措施, 也是与国际贸易WTO的《实施卫生与植物检疫卫生协议》 (SPS协议) 中规定的采取适宜保护措施相一致的, 以减少国际贸易的摩擦与争端,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双方均作出努力, 加强协商与合作, 共同结束可以接受的适宜保护水平,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4 加强对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控制
4.1 加强对外来物种法律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 中国地域辽阔, 地形复杂,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这种自然地理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其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 特别是加入WTO后,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外来物种入侵形势更加严峻, 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心腹之患。
此外, 我国在生物入侵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主要集中在入侵种的控制和本地种的恢复方面, 除动植物检疫局列出的规定检疫物种和少数对人类经济造成极大损失的物种外, 对其他的外来物种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 盲目引种的情况还很多, 一些自然保护区甚至计划用外来物种进行森林恢复。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的:“在使环境与发展的政策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 国家的法律和规章是最重要的工具, 它不仅通过‘命令和控制’的手段予以执行, 而且还是经济计划和市场工具的一个框架”。国内外的经验也都表明, 法律措施可能是最为有效的, 因为:第一, 法律措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措施全社会必须一体遵守, 其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这是其他措施所不具有的特点;第二, 其他各种措施在必要的情况下大多可以转化成法律措施, 如行政措施中的外来物种引进许可, 经济措施中的收取外来物种引进生态补偿费, 科技措施中的外来物种引进风险评估等等通过法律规定的形式予以推行。
4.2 加强对外来物种法律控制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OT, 国内立法越来越要求与国际条约相一致, 我国法律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和完善。生物入侵带来的严重经济损失也使越来越多的法学家投入到生物入侵的法律问题研究中来。笔者将依据生物入侵的不同途径, 针对不同阶段提出有关防治生物入侵的法律意见。
宪法与环境保护法。笔者认为, 宪法作为纲领性的法律文件己对环境保护整体作了原则性规定, 符合立法目的和现实要求, 所以作为影响生态安全因素之一的生物入侵没有必要在宪法中过分强调, 应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加以规定。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法》却不能满足生物入侵的立法需要, 笔者建议对《环境保护法》应以修正案的方式对对其进行完善。
防治生物入侵单行法。在生物入侵单行法的立法建议提出过程中, 一是在制定一个防治生物入侵单行法的同时, 对于《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单行法进行补充, 增加防治生物入侵的内容;二是仅制定一个防治生物入侵的单行法, 并在这部单行法中用纲领性或原则性的规定将生物入侵扩展到《森林法》等单行法中, 借助后法优于先法的立法原则补充完善各个领域中的生物入侵问题。
生物入侵定植期和蔓延期的法律规定。当外来物种进入到新环境, 经过定植期、蔓延期就会形成入侵之势, 危害土著种的, 生存破坏生物多样性, 并给农林牧渔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研究生物入侵的基础科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得了一些统计学规律, 如“十数定律”、“阿利效应”和“时滞现象”等, 为控制外来生物入侵提供了重要参考, 也为有关国内及国际法律、法规标准等的制定和修订提供理论依据和素材。笔者认为对生物入侵定植期和蔓延期采取法律控制主要体现在监控与早期预警、消除和控制, 突发事件法律控制三个方面。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进程的加快, 我国面对的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越来越大, 作为农业大国和贸易大国的中国如何应对这一危害的挑战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入侵物种的特点分析从而对其风险进行一定的分析, 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外来物种,生物入侵,风险分析,生物多样性,法律控制
参考文献
[1]丁建清:《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年第4版。
[2]刘小红, 单飞跃:《转基因产品法律问题研究》,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5版。
[3]黄锡生, 李希昆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丁建清:《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物安全的影响》, 农业科技导报, 2002年第4版。
外来有害物种之豚草 篇10
编者按:本刊陆续推出有关发生面广、危害大的常见外来有害物种的文章,希望对扼制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势头和对大家的生产生活有所帮助。本专题系列由江西省农业环境监测站(农村能源管理站)协办。特征特性:豚草又名艾叶破布卓、美洲艾,为菊科豚草属一年生草水植物。株高20~250厘米,茎直立,其棱,多分枝,绿色或带暗紫色,被白毛。下部叶片对生,上部叶片互生,三角形,1~3回羽状深裂。头状花序,单性,雌雄同株,雄性头状花序有短梗,下垂;雌性头状花序无柄,着生于雄花序轴基部的叶腋内,单生或数个聚生。主要生长在路边、荒野,喜湿,怕旱。豚草是浅根系植物,不能吸取土壤深层的水分,深秋旱季普遍出现萎蔫枯凋现象,而长在潮湿处的豚草生长繁茂。抗寒性较强,成株豚草能度过零下3~5℃的寒冬,成为越年生豚草,生长密集成片。由于豚草果实一般散落在植株四周1~1.5米半径的地上,连年如此,从而形成密集成片生长的群体。危害:一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二是其花粉易引起花粉过敏症,引发“枯草热”;三是通过压制和排斥本地物种,形成单个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敛生物多样性丧失;四是豚草沿交通枢纽分布,扩散迅速,极易侵入人口密集区,造成巨大的景观破坏。治理措施:一是人工防除,在豚草幼苗期的5月底到6月初,可采用人工铲除的方法;二是化学防除,在豚草幼苗2~3叶期,使用20%克无踪、25%使它隆、20%百草枯等喷洒,在2~4叶期和8~10叶期使用48%灭草松+20%二甲四氯喷洒;三是利用经济植物取代豚草种群,可在公路两侧、旅游观光区等豚草易发,多发地区种植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等;四是生物防治,应用豚草专食性昆虫如豚草条纹叶甲、豚草卷蛾、豚草夜蛾等,还可用侵染感染豚草的病原菌来防除豚草。(江西省农业环境监测站张鸿燕邮编:330046)
相关文章:
校园二三事作文600字 初中写人02-14
爸爸二三事初一作文600字02-14
我的朋友二三事作文600字02-14
初中二三事励志作文1000字02-14
包饺子的四年级作文500字02-14
入侵系统02-14
新安镇镇中学2011——2012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02-14
智能入侵02-14
用户投诉处理规程02-14
有志青年爱国演讲稿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