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路径年度总结(通用6篇)
篇1:中医临床路径年度总结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以下为模板仅供参考)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妇科协作组的关于妇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年月开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实施情况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
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明确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路径实施情况 自*****年*****月至*****年*****月以来,本科共有*****例进入路径,如下表所示:出院日期2011.11.32012.1.142012.2.242012.2.152012.2.162012.2.282012.3.9患者姓名病案号黄爱妹李开淑吴秋金陈秀银吴慧张明芳陈美妹***02120***22120***521202306变异情况费用(元)否否否否否否否3169.282817.413058.182738.093326.804489.014414.28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本科室对“*****”的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该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科室的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行为,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我科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是由于科室部分医疗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准入标准认识不到位,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进入路径标准时,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科室部分医护人员不重视同患者沟通,不能很好地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造成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主要原因是临床上单纯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三、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科室要加强相关人员关于临床路径的培训工作;加强临床路径的宣传力度,普及临床路径知识,引导患者理性就医。
2、继续加强专科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医患沟通、合理用药、中医药治疗比例等方面加强质量监控,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继续收集和整理临床路径资料,对临床路径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
扩展阅读:德安县中医医院3—6月份临床路径阶段总结、分析
德安县中医医院36月份临床路径阶段总结、分析
为了落实《江西省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的精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医临床路径工作的方案,管理制度,各科室制定了病种具体实施路径,启动阶段初步取得一些成绩,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成立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江西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的精神,我院于3月成立了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由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信息科及试点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为领导小组成员。同时成立临床路径试点指导评价小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医务科科长任副组长,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本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向上级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相关资料填写、收集、整理工作,并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
二、确立试点科室和病种
根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我院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临床路径要求病种中,选择较有代表性6个病种,作为我院临床路径试点病种,具体如下:
1、内科: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心悸病毒性心肌炎
2、骨伤科:锁骨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
3、针灸康复科: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面瘫病(面神经炎)
三、组织实施情况
1.试点临床科室对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能遵循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流程,并同步填写病例临床路径表。每月对本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每月10日前将上个月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进展月报告表表交医务科。3月至6份3个科室6病种符合路径进入标准共30例,其中,骨伤科:4例,桡骨远端骨折4例;针灸康复科:面瘫病:16例,中风病:5例;内科:风温肺热病5例。进入路径的科室能按照相应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案进行诊治;所有进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病人治愈、好转29人,未愈1人,治愈、好转率为96.7,中医特色治疗优势明显,治疗费用降低,病人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为96.7。
2.试点科室有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进行评估与分析,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度,并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3.试点科室对试点工作情况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对操作中的变异情况有明确的记录,对出路径患者病情有详细说明。4.点科室能够按照《临床路径评估方案》填写单病种非特异性指标评估表及临床路径表,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
五、存在问题及持续改进措施
试点科室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的病种例数少,运行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
1、各种资料信息填写不完善。
2、化验费、放射费、手术中用药费,未严格按照计划收费。科室内的费用存在少收、漏收情况。
3、个别医生未严格按路径开医嘱。
4、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够强,在记录护理临床路径表单时有漏填项目现象。
5、因一些科室无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有的指标无法统计。
临床路径评价小组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已组织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沟通,并进行整改;同时因信息软件未能设置实时监控,对各病种路径的实施难以进行同步监控。今后需加大检查力度,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力争完善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德安县中医医院医务科 2013年7月10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质检部11月份工作总结 教师党员帮扶学生总结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的相关范文 初中教师党员个人总结 中学语文教师实习总结 炼焦车间备煤年终总结 员工试用期内工作总结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教师国培总结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总结 酒店客房领班月总结 工厂个人安全总结摘要 社区老年工作总结 中学音乐学科教学总结
您可能感兴趣的
中学音乐学科教学总结 公司副总年终工作总结 内分泌科工作总结 小学后勤人员工作总结 学校总务工作总结博客 工程管理年终工作总结 2013年医务部工作总结 2013年预防接种日总结 保险综合柜员工作总结 银行网点转型总结 2013年生产班长年总结
关闭 关闭
工作总结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以下为模板仅供参考)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妇科协作组的关于妇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年月开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实施情况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
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明确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路径实施情况
自*****年*****月至*****年*****月以来,本科共有*****例进入路径,如下表所示:出院日期2011.11.32012.1.142012.2.242012.2.152012.2.162012.2.282012.3.9患者姓名病案号黄爱妹李开淑吴秋金陈秀银吴慧张明芳陈美妹***02120***22120***521202306变异情况费用(元)否否否否否否否3169.282817.413058.182738.093326.804489.014414.28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本科室对“*****”的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该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科室的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行为,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我科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是由于科室部分医疗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准入标准认识不到位,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进入路径标准时,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科室部分医护人员不重视同患者沟通,不能很好地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造成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主要原因是临床上单纯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三、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科室要加强相关人员关于临床路径的培训工作;加强临床路径的宣传力度,普及临床路径知识,引导患者理性就医。
2、继续加强专科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医患沟通、合理用药、中医药治疗比例等方面加强质量监控,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继续收集和整理临床路径资料,对临床路径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
扩展阅读:德安县中医医院3—6月份临床路径阶段总结、分析 德安县中医医院36月份临床路径阶段总结、分析
为了落实《江西省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的精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医临床路径工作的方案,管理制度,各科室制定了病种具体实施路径,启动阶段初步取得一些成绩,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成立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江西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的精神,我院于3月成立了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由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信息科及试点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为领导小组成员。同时成立临床路径试点指导评价小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医务科科长任副组长,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本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向上级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相关资料填写、收集、整理工作,并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
二、确立试点科室和病种
根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我院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临床路径要求病种中,选择较有代表性6个病种,作为我院临床路径试点病种,具体如下:
1、内科: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心悸病毒性心肌炎
2、骨伤科:锁骨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
3、针灸康复科: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面瘫病(面神经炎)
三、组织实施情况
1.试点临床科室对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能遵循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流程,并同步填写病例临床路径表。每月对本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每月10日前将上个月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进展月报告表表交医务科。3月至6份3个科室6病种符合路径进入标准共30例,其中,骨伤科:4例,桡骨远端骨折4例;针灸康复科:面瘫病:16例,中风病:5例;内科:风温肺热病5例。进入路径的科室能按照相应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案进行诊治;所有进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病人治愈、好转29人,未愈1人,治愈、好转率为96.7,中医特色治疗优势明显,治疗费用降低,病人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为96.7。
2.试点科室有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进行评估与分析,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度,并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3.试点科室对试点工作情况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对操作中的变异情况有明确的记录,对出路径患者病情有详细说明。4.点科室能够按照《临床路径评估方案》填写单病种非特异性指标评估表及临床路径表,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
五、存在问题及持续改进措施
试点科室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的病种例数少,运行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
1、各种资料信息填写不完善。
2、化验费、放射费、手术中用药费,未严格按照计划收费。科室内的费用存在少收、漏收情况。
3、个别医生未严格按路径开医嘱。
4、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够强,在记录护理临床路径表单时有漏填项目现象。
5、因一些科室无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有的指标无法统计。
临床路径评价小组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已组织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沟通,并进行整改;同时因信息软件未能设置实时监控,对各病种路径的实施难以进行同步监控。今后需加大检查力度,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力争完善中医临床路径工作。
德安县中医医院医务科 2013年7月10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质检部11月份工作总结 教师党员帮扶学生总结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的相关范文 初中教师党员个人总结 中学语文教师实习总结 炼焦车间备煤年终总结 员工试用期内工作总结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教师国培总结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总结 酒店客房领班月总结 工厂个人安全总结摘要 社区老年工作总结 中学音乐学科教学总结
您可能感兴趣的
中学音乐学科教学总结 公司副总年终工作总结 内分泌科工作总结 小学后勤人员工作总结 学校总务工作总结博客 工程管理年终工作总结 2013年医务部工作总结 2013年预防接种日总结 保险综合柜员工作总结 银行网点转型总结 2013年生产班长年总结
关闭 关闭
工作总结
篇2:中医临床路径年度总结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为了贯彻新医改精神,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规范医院医疗工作流程和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疗安全,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在三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文件指示精神,自2010年1月8日起,对照临床路径管理重点要求,结合我院实际,通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已经在全院17个科室全面推广 78个病种6000余例,下面就我院落实、执行临床路径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真落实
在接到卫生部及省卫生厅实施临床路径工作的通知后,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会议研究讨论,学习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和各种临床路径病种的操作及管理方法,组织专业人员去国家、省城接受培训,到兄弟医院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制定《七台河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与控制方案》,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组、科室实施组,科室实施组负责组织学习本科室相关疾病的临床路径流程、要求及考核办法,医院从领导到科室分工明确,层层落实责任,全院职工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把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宣传培训,营造氛围
临床路径是多种专业人员合作的工作模式。因此,在实施之前应举办说明会,对各专业人员进行说明,使医、护和其他各科室人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
除内部宣教外,还要向社会、病人和家属说明所开展的服务的目的和相关内容。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和进展情况。在院内显著位置的电子显示屏、公示栏等进行公示。
三、积极推进,努力创新
全院经过一段时间临床路径管理推广工作后,我们已推行17个科室78个病种,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病例进入临床路径管理,在客观上促使全体医护人员加深对临床路径工作的认识、理解,我们把临床路径管理纳入科室目标管理,进行三级质控,充分发挥科室一级质控的作用,指定专人管理临床路径检查工作;指令病案室将临床路径管理纳入病案质量指控。业务院长深入科室,了解调研,抓试点,出经验,以典型示范的形式推进工作,医务科做好临床路径管理控解难、跟踪、研究、审查和评价工作。
今后我们临床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不断真抓实干,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方案和流程,正视不足找差距,充分发挥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落实临床路径工作,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篇3: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临床路径,精细化管理,中医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有利于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增加患者满意度,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费用,加强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提升医院管理效率以及促进学科建设[1,2,3]。临床路径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其在美国医疗机构中根据内外环境的改变应运而生。最初目的是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以及降低国民平均医疗费用,但随着其广泛应用,研究人员还发现它具有降低平均住院日、规范诊疗行为、增加患者满意度等优势[4,5,6]。随后,世界范围内关于临床路径的研究和应用逐年升温。我国自2009年6月30日起正式逐步启动了临床路径管理,但中医药临床路径的管理并未完全实施。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系统阐述了中医临床路径的理论基础,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评析,以期为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中医临床路径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1.1 中医临床路径的发展
中医临床路径最早由张敏州等[7]于2004年提出,该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8]。据统计,2001-2009年国内公开发表的1120多篇临床路径相关论文中,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报道不足20篇[9]。近年来我国加强制定中医药临床路径,2009年中医临床路径制定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拟定选择中医药治带状疱疹、漏病(肛瘘)、乳痈(乳腺炎)、脱疽(糖尿病足)、桡骨远端骨折、附骨疽(骨髓炎)、混合痔、肛裂、单纯胸腰椎骨折、小儿泄泻和胃脘痛(慢性胃炎)等病种作为第一批中医临床路径的病种[9]。2010年11月第一批骨伤科9种中医临床路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10],随后陆续公布了22个专业9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于2011年1月下发,标志着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正式开始实施[11],2012年组织开展第二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12]。然而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具有其复杂性,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科研与实践工作。
1.2 中医临床路径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不同于现代医学,是注重整体观、辨证观的传统医学学科。它以症状改善为主,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以及临床疗效评价[4]。临床路径起源于西医诊疗体系,是否适用于中医学范畴,前人也进行了尝试。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门实践科学,中医和西医一样,可以利用临床路径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在中医诊治过程中体现出临床路径管理的综合性,同时在患者治疗的各方面均能体现临床路径的相关内容。此外中医和中医养生保健均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因此诊疗、护理以及保健间的多专业合作同样也有助于中医临床路径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临床路径的理论基础取决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这两个特点。
1.2.1 中医整体观念与循证医学。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13],它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中医学的思维方式[14]。学者对中医整体观的内涵也有不同评析,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观点。程雅君[15]认为,中医整体观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即时间整体观、空间整体观和时空整体观。循证医学同样突破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具有整体观念,提倡临床措施和医疗决策都要以病人为中心。
1.2.2 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
中医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原则与循证医学从高准确性和精确性诊断试验获得检查数据、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治决策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而循证医学的实质是利用严谨科学的方法发现临床问题,再升华到理论以及方法去指导实践,这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是不谋而合的。
2 中医临床路径的特点
中医是注重整体观、辨证观的传统医学,以症状改善为主,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以及临床疗效评价。中医临床路径基于中医的临床疗效和特色优势,遵循中医诊疗的独特性,制定与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2.1 以“先中后西、中西并重,以中为主”为原则
制定中医临床路径的目的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体现中医优势、发挥中医特色。因此中医临床路径必须遵循中医基本思维与理念,坚持“先中后西、中西并重,以中为主”的原则。此外中医临床路径必须充分体现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为患者提供最佳中医诊疗方案并切实解决临床难题,通过科学合理安排住院时间,达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2.2 以具有优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入选病种
从常见和多发病种中筛选出疗效肯定的中医优势病种,作为制定中医临床诊疗路径的切入点。这些病种中医特色优势突出,治疗效果可预期可控制,治疗方案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诊疗过程变异相对较小。
2.3 以重点专科优化的诊疗方案为开发基数
制定中医临床路径的开发基础为重点专科专病的诊疗方案,是以专科协作组验证优化的诊疗方案为基础,根据各病种行业的诊疗指南全面吸纳中医文献内涵以及老中医经验,结合了中西医先进的研究成果。中医临床路径纳入了中医药的特色疗法、适宜技术、中医诊疗设备等优化中医诊疗方案,这是形成中医临床路径的核心内容。
2.4 规定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路径知识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部分基本原则,按照疾病诊断的主要症状与表现,在体现辨证论治共性规律性的同时,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和客观规律,设定了不同阶段的相应诊疗方案,比如诊断的要点、辨证论治的种类、方剂中药的选择、中医治疗的方法等,从而更能突出个性化的特色诊疗。中医临床路径在充分掌握疾病中医证候规律、辨证分型的规律和病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致病因素、地理差别和患者个体差异。
2.5 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流程
中医临床路径是由医师、护士与其他人员针对一系列特定诊断或手术所制定的适当的有时间性和顺序性的医护计划。在确保中医药辨证论治优势和疗效的前提下,中医临床路径规范了诊疗行为,使得中医诊疗程序达到了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特色更加鲜明。实施临床路径可以促进诊疗过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医疗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落实与医务人员医疗行为规范,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了不恰当的诊疗行为,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医疗费用。此外中医临床路径明确了中医手法、牵引、针灸、理疗、口服中药汤剂及其它治疗方法。从适用对象、治疗方案、诊断依据选择、中医证候学观察等内容明确住院流程,给出上限标准住院日并严格规范入院必查项目和可选项目。住院表单则根据不同入院日期包含主要重点医嘱、诊疗工作、主要护理工作等项目内容并需记录病情有无变异。
2.6 突显中医特色优势
中医临床路径纳入了中医药的特色疗法、适宜技术、中医诊疗设备等优化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的制定实施让老中医的经验疗法成为临床共同财富,提高年轻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保障医疗质量。
3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中医临床路径的实行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纯中医临床路径的推广受到限制
在现行的医疗和法律体制下,对于纯中医的临床路径推广而言,现行的西医指南或常规是医疗纠纷出现时责任判定的金标准,这样导致临床医生诊疗疾病用西医的诊疗规范解决不了中医的问题,即使是中医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敢用纯中医的手段和方法,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路径总结的积极性。另外在多数患者眼中,年轻临床中医师经常由于中医思维根基不牢和临床经验不足,无法灵活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现今在综合性大医院采用纯中医疗法难度较大,很难开展纯中医临床路径。中医的特色之一就是门诊量大、住院量小,现阶段就可借助中医门诊治疗的优势,让中医临床路径走向门诊,在门诊治疗的病人中去综合评估中医的疗效、康复时间和诊疗费用。
3.2 中医辨证及疗效评价缺乏客观性
尽管中医诊断标准国内已颁布一系列严格的规范,但辨证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影响,在实践操作中医护人员往往缺乏客观性,人为主观的因素导致目前中医辨证治疗很难完全客观化和标准化[7],这导致了中医临床路径的疗效评价十分困难。目前在中医临床中主要采用单一指标进行比较且不统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对临床路径实施后的效果评估不够完整,评价标准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所以制定中医临床路径过程中就提出了符合中医自身特点的从治疗费用、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中医特色、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估[12]。目前认为评价指标应主要围绕以下3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康/疾病相关指标,如改善健康情况和异常指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二是资源利用/节省评估指标,如住院周期、医疗费用等;三是人本指标,如患者满意度等[16]。总之,目前中医临床路径疗效评价的主流发展趋势是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因此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上,中医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除应具区分性好和有代表性的特点以外,还应结合中医主症、其他症征的变化等情况从多维角度进行评价[16]。
3.3 中医医护人员缺乏临床路径观念
根据目前工作的实际情况,一般制定国内外临床路径依据国家标准和专家意见,缺点是缺乏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17,18]。部分医生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持怀疑态度,甚至存在抵触情绪[19],在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各自的角色,工作衔接中常出现漏洞,且存在相互推诿、职责不清的现象。医院管理层对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重视程度不够,且管理体制的科学性不高,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等[20]。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着力构建较为严格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注重激发医务工作者参与临床路径实施的积极性[21]。
3.4 临床路径变异对管理提出的要求
虽然中医临床路径是建立在科学循证医学基础之上且源于实践,但毕竟只是一种预先安排的人为设置的医疗服务程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2]。另外由于病人病情和个人体质不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会不同,所以不能完全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路径来进行诊疗、护理或康复服务,要随机应变,因此临床路径的变异随之而来。因此,做好临床路径变异的管理与应用是科学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先决条件。应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分析变异结果,及早发现病人病情变化趋势完善临床路径,使患者得到合理的检查与用药;二是基于分析变异的数据,优化和改良目前的诊疗、康复、护理和公共卫生措施而积累经验[23]。
3.5 中医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待加强
国内外研究表明,用信息管理系统来参与临床路径管理优势十分明显,大大促进了这一质量管理手段的推广应用。基于电子病历实施临床路径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电子病历产生的临床诊疗数据是结构化、标准化的,它可以达到临床路径管理可配置、效果可评估、执行过程可控制的水平,实现临床路径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二是便于检索分析以及调取特定病种的诊疗方法,提高制定临床路径的效率和可靠性;三是利用电子病历产生的临床路径较为客观,且可以进行自动验证和自动提醒,信度较高;四是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可以管理和控制医护工作业务流,便于了解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对应的费用情况。然而在国内基于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数字化临床路径管理目前刚刚起步,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利用和推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24]。
4 总结与展望
篇4:中医临床路径年度总结
患者的资料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优22例,占20.56%,良44例占41.12%,可36例占33.64%,差5例占4.67%。结论:运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膝骨关节炎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中医临床路径;临床疗效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为目的所制订的有严格工作顺序的程序化、标准化诊疗计划。可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起到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本路径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等制订,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完成临床路径治疗的10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膝骨关节炎患者107例,男44例,女63例;年龄40~71岁,平均(58.86±7.37)岁,
其中40~50岁18例,占16.80%;51~60岁61例,占57%;60岁以上28例,占26.20%。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8年,平均(6.01±1.37)个月,病程1年以下19例,占17.70%;1~3年48例,占44.90%;3~5年17例,占15.90%;5年以上23例,占21.50%。单膝发病65例,占60.70%;两膝发病42例,占39.30%。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骨痹的诊断标准。入院后完善如下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膝关节X线、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做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纳入本路径。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②不愿接受临床路径治疗者;③没有坚持完成本路径治疗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与精神病患者;⑤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半年以上,X线片显示为晚期改变,有全膝置换术指征者;⑥合并有膝关节游离体、半月板退行性破损等疾病,通过中医综合治疗症状缓解不显著者;⑦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者;⑧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临床路径流程按中药汤剂→中药熏洗→针灸→推拿进行,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为了使患者能正确地认识膝骨关节炎,医务人员应做好膝骨关节炎的保健知识教育与宣传。①急性期建议抬高膝关节,冷敷膝关节以缓解肿胀及疼痛。②急性期及病情严重的使用拐杖减轻患膝的负重。③急性期症状消退后,开始肌肉的张力和紧张性练习。先开始不负重下的直腿抬高训练,每次训练抬高20次,每次5 s,以恢复膝关节的肌肉支持。随着腿部力量的恢复,逐渐绑缚踝部2~4 kg重物,进行承受范围内的负重训练,仰卧位进行股四头肌练习,俯卧位进行腘绳肌训练。④减少快走、跑步、下蹲等需要膝关节较大范围的屈伸锻炼。⑤推荐慢步、游泳等锻炼。锻炼原则是动作宜轻松平稳,以患者耐受,无不适感为度[3]。
2.1.1 中药汤剂 ①行痹: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②痛痹:治宜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③着痹: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④风湿热痹: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合用蠲痹汤加减。⑤痰瘀痹阻:治宜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方用双合汤加减。⑥肝肾两虚:治宜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方用补血荣筋丸加减。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1.2 中药熏洗 麻黄、桂枝、川乌、延胡索、白芷、荆芥、独活、防风、红花、桃仁、牛膝各50 g,将上述诸药置于盆中,加水1 500~2 000 mL,煎沸20~30 min。将患肢放在盆口上方高于药液30 cm左右,并在膝关节处盖上毛巾,熏蒸10~15 min,待药液温度在60 ℃左右时,将患膝放入盆中浸洗,边洗边按摩,并做主动伸屈关节的运动至药液变凉。每日1剂,早、晚各熏洗1次,每次30 min。
2.1.3 针灸 取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犊鼻穴、膝眼、昆仑、悬钟、三阴交、太溪等穴,随症取穴,以得气为度。手法因其病症的虚实,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留针20~30 min。同时配合BT 701—1B型电针仪治疗,取穴3对。TDP随针刺、电针同时进行。每日1次。
2.1.4 推拿 ①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踝关节下垫低枕,以拿法或法施于大腿后侧(腘绳肌)、小腿后侧约2 min;推、揉或一指禅推腘窝部2 min;在膝周施用擦法,以透热为度。②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放松,膝关节下垫低枕,先以法施于患肢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群约
3 min;然后摩、揉或一指禅推法施于内外膝眼、伏兔、梁丘、膝关、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阿是穴,以局部酸胀为度,每穴操作约40 s。③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放松,移去垫枕,医生立于患侧,向上、下、内、外各方向推动髌骨。先轻柔的推动数次,再将髌骨推至极限位,维持2~3 s,反复3次。医生双手握持小腿远端拔伸并持续2 s,力量以患者有膝关节牵开感为度,反复5次。然后,以同法作持续牵引约30 s;被动屈伸,收展髋关节,至极限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被动屈伸膝关节至极限位,反复3次。上述治疗每日1次。
2.2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nlc202309030525
2.3 疗效标准
2.3.1 疗效观察 采用国际膝骨关节炎WOMAC量表[4]评估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该量表包括5个疼痛项目(在平坦的路上行走,上楼或下楼,晚上睡觉时,坐着或躺着,挺直身体站立),2个僵硬项目(早晨刚醒来时,在坐、卧或休息之后),17个涉及日常活动完成困难程度的功能项目(下楼,上楼,由坐着到站起,站立,向地板弯腰,在平地上行走,上下车,出门购物,穿袜,起床,脱袜,躺在床上,进出浴缸,坐时,坐马桶或从马桶上站起,做繁重家务,做轻松家务)。上述的24个项目均采用0~4分制(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严重为3分,极度为4分),总分最低0分,最高96分,总分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
2.3.2 评定标准 WOMAC治疗前后差值与治疗前WOMAC评分的比值为改善率,参照尼莫地平评分法[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5]。优:WOMAC改善率> 70%,膝痛、肿胀完全消失,行走及上下楼梯无不适感。良:WOMAC改善率> 50%~70%,静息无膝痛,无肿胀,偶有活动时疼痛,行走时无疼痛,不影响工作及生活。可:WOMAC改善率 > 30%~50%,膝痛时发时止,行走时仍有轻度疼痛,上下楼稍感不便,关节活动稍受限。差:WOMAC改善率≤30%,膝痛、肿胀及活动时疼痛无明显改善。
3 结 果
优22例,占20.56%,良44例,占41.12%,可36例,占33.64%,差5例,占4.67%。10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前与临床路径结束时WOMAC比较,见表1。疼痛项目、僵硬项目、日常功能项目及WOMAC总分4项评分,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的比较,P值均大于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表4,表明性别、年龄、病程对疗效无影响。
4 讨 论
膝骨关节炎属中医学“膝痹”范畴。是一种磨损和轻度炎症的关节炎,为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女性多于男性,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X线片见骨质增生为常见表现。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关节挛曲、不稳定、休息痛,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临床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方法有针灸、推拿、小针刀、中药熏洗、中药熏蒸、痛点局部阻滞、关节腔注射等。因注射治疗有副作用,患者多选择中医保守治疗。运用中医保守治疗的本路径综合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点,对可起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膝关节功能锻炼—仰卧位的直腿抬高训练,不仅能增强股四头肌的肌力,而且还能增加股二头肌、髋关节内旋及外旋的肌肉力量,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等长肌力训练可以减轻关节周围肌肉的抑制,提高肌力,有防止肌肉萎缩、消除肿胀的作用。通过膝关节活动,还可带动膝关节内的滑液流动,改善膝关节内的营养供应,缓解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痉挛;与中药汤剂、针刺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3]。
中药熏洗,通过皮肤渗透,直接吸收药物,能迅速有效的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新陈代谢。麻黄、桂枝、川乌祛风除湿散寒,白芷、荆芥、独活、防风、延胡索祛风止痛,红花、桃仁、牛膝活血祛瘀,共奏止痛、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的目的。
针刺、电针、TDP照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疏通气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具有较好的消除炎症疼痛、缓解痉挛、改善活动功能的作用。
推拿疗法是一种能调整关节肌力,扩大关节间隙,降低关节内压力,改善骨内静脉回流,降低骨内压,促进炎症介质吸收,改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的物理刺激[6]疗法。此疗法使患者膝部发生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局部组织发生生理反应,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液循环的调节,一方面使生理反应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又引起整体的继发性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重新构建膝背部肌肉的力学平衡。
骨关节炎主要的特点为疼痛、肿胀,功能锻炼可恢复膝关节的力学平衡,中药熏洗可以达到短期消肿、止痛的疗效,而中药汤剂、针灸、推拿能巩固并提高其远期疗效。将以上几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共同达到镇痛、消肿、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的目的。此临床路径适应范围广,值得推广应用。
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版)[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 (1):28-3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8-49.
[3]时青军,王迪.护理干预对于膝关节炎疗效上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42.
[4]Bellamy N, Buchanan WW, Goldsmith CH,et al.Valid-
ation study of WOMAC:a health status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clinically important patient relevant outcomes to antirheumatic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or knee[J].J Rheu-matol,1988,15(12):1833-184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1-353.
[6]刘毅斌,程红亮,吴劲松.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6):560-562.
篇5:中医临床路径年度总结
我科2012年4月01日~2012年12月31日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病例37例,全部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其中2例因未愈患者要求出院、1例因医保结算原因(不可控变异),退出临床路径,实际完成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病例34例。34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0.9天,最短7天,最长18天,平均住院费用2964.8元。34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7例,合并低蛋白血症1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呼吸衰竭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1例,11例合并有合并症的病例视为变异,但不影响第一诊断(即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及治疗方案,不需特殊治疗,故仍进入临床路径;3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有一例患者间隔21天再次以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分析原因可能是第一次住院未完全治愈,3例患者超过标准住院天数(住院天数16~18天),其中1例原因是患者影像学资料吸收不明显,延长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例因推迟复查异常指标、1例因病情较重,但3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病情稳定,未予特殊治疗,故仍按临床路径完成诊疗;其余31例患者住院天数符合标准住院天数,费用控制较好;2012年4月01日~2012年12月31日科室收住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42例,有5例因入院后确诊时超过48小时,故未进入临床路径,2012社区获得性肺炎入径率88.1%,变异率29.7%(不可控变异率8.1%)。
经验及体会:
1、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专科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四是要重视和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
2、良好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开展。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积极性,适宜的处罚制度可以保障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存在问题:
1、病种选择单一,病例数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部分病例未严格按标准流程实施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科室医疗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4、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我们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5、护理单元对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介入较少。
6、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项目数据无法提供,统计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评估、监督规范工作开展困难。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科室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今后深入执行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诊疗流程、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相关医疗纠纷及事故,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加强对临床实施小组的监督,保障已制定的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切实在执行。
4、制定并完善奖惩制度,更好的督促临床路径、单病种的落实、执行。
篇6: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
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 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路径时限
病房标准住院日≦90天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和脑性瘫痪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
2、针刺疗法
3、灸疗
4、中药熏洗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
6、辨证口服中药制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2)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强筋壮骨(3)肝强脾弱证:柔肝健脾、益气养血(4)痰瘀阻络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7、康复训练:根据患儿病情选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益智疗法等多方面内容
8、护理:辨证施护 出院标准
1、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价治疗后比治疗前总分数提高≧5分。
2、异常姿势减轻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其他系统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内容
入院第1~2天:医生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康复初次评估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入院第3~7天:医生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善入院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结果,调整或补充诊疗方案防治并发症 ●防治并发症
入院第8~88天:医生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是否出院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加强中医康复评价与实施 ●防治并发症
●康复疗效,预后和出院评估 ●强调健康宣教
入院第88~90天:医生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预约复诊日期 ●完成出院评估,总结 ●指导出院后康复 ●通知出院 入院第1~2天:护士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分层指导患儿的康复和锻炼 入院第3~7天:护士
●配合治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儿的康复和锻炼
●配合康复
入院第8~88天:护士
●配合治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儿的康复和锻炼
●配合康复
●配合健康宣教 入院第88~90天:护士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相关文章:
中医临床型人才02-15
安全保卫培训工作简报02-15
风险分级管理管控制度02-15
爱粮节粮活动说明报告02-15
项目风险分级管控制度02-15
中医临床基层适宜技术02-15
中医临床诊治02-15
三甲中医院中医临床路径四问02-15
中医临床教学02-15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