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机制

关键词: 节能降耗 产品设计 产品 引言

评定机制(精选四篇)

评定机制 篇1

中国能源使用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产品设计、工艺方案、制造系统本身、产品使用维修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因素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产品设计是最为影响产品能源消耗的关键环节,因此从产品设计源头出发,将节能降耗作为重点,综合考虑产品的能量特性与其他相关设计信息,进行产品能量优化设计,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最优方法。

由现有的全生命周期分析的例子[1,2,3]可以看出:在机电产品(特别是使用寿命较长的机电产品)的使用阶段中所消耗的能量占其全生命周期能量消耗的绝大部分,约70%~90%。因此在能量优化设计过程中,对机电产品的使用阶段进行能量特性分析,提取能量设计因子集,并对耦合能量设计因子进行分解,将其转换为具体的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以指导产品设计,可对产品能量属性予以控制,达到产品能量优化的目的。其中,能量设计因子耦合分解环节将能量特性与设计过程联系起来,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能量设计因子

1.1概念

任何机电产品在使用阶段均存在能量的转换、存储或消耗过程,这些过程中产品与能量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称之为能量因素。能量优化设计即是从众多的能量因素中寻找那些对能量消耗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集,建立它们与产品能量消耗间的定量化关系,进行关联度分析,提取能量设计因子,并寻找其与具体设计参数之间的联系,如此,调控能量设计因子即可达到产品能量优化的目的。

能量设计因子是设计过程中反映产品能量属性的设计控制机制与控制要素,它表达了产品设计信息与产品系统能量消耗的关系,具有面向产品设计对象、以能量优化为目标的特性。它作为产品设计过程与产品能量属性之间的联系桥梁,代表了产品的能量特性,与设计过程相对应,以特征值、参数、变量、设计指标等为具体表达形式[4]。

1.2效用过程模型

在面向能量优化的产品绿色设计过程中,能量设计因子的效用过程由能量因素识别、能量设计因子处理和能量设计因子运用三个阶段组成,如图1所示。

(1)能量因素识别。

分析产品使用阶段存在的能量消耗,得出对能耗产生影响的各种控制要素清单。此时识别出的能量因素具有综合性质,一般无法用简单的表达形式进行定量化描述,而且有部分能量因素与产品的设计过程无关,取决于实际的使用环境、运行参数及操作方法。同时,识别出的能量因素可能非常多,需要对其中的重要能量因素进行筛选。因此,在进行能量设计因子的处理之前需要进行设计可控性分析,将其中强可控能量设计因素析取出来,以便后续的能量设计因子提取。

(2)能量设计因子处理。

首先对强可控能量设计因素集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待改善的设计过程信息模型,分析其间的相互关联性,给出能量设计因子表达形式,形成能量设计因子集。具体提取方法见文献[5]。此时,提取出的能量设计因子中有些较为独立,仅与产品某一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相关,调控它就可以达到能量优化的效果,我们称之为独立能量设计因子;而有些能量设计因子与众多设计因素有耦合关系,不能直接用于设计,我们称之为耦合能量设计因子[5]。如此,需要对耦合能量设计因子进行耦合分解,将其转换为具体的产品能量设计参数与取值建议(或控制措施与控制目标),并进行影响程度量化,形成重要能量设计参数/措施序列,并赋予能量优化系数。

(3)能量设计因子运用。

将能量设计因子处理得到的结果用于产品设计过程中。在考虑产品功能的前提下,首先分模块对产品进行局部能量优化,继而采用相应的矛盾冲突解决机制协调模块内部的设计约束与设计冲突,最后进行模块间的整体平衡优化处理,从而完成基于能量节约的绿色设计,得到节能的机电产品。

2 耦合分解机制

耦合分解将产品能量特性与设计过程联系起来,使耦合能量设计因子转换成具体的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是能量设计因子处理阶段的重要环节。如图2所示,耦合分解需要借助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库,在功能实施原理、案例与常规形式化设计等知识的支持下,配合有限元分析、仿真等工具,结合实验分析,按照耦合性质分析、耦合元素关系矩阵构造、耦合元素设计优先级评定、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获取四个步骤依次进行。

2.1耦合性质分析

耦合性质分析即是按耦合能量设计因子与产品设计元素的牵涉范围,区分成简单耦合与多元素耦合两部分。其中,简单耦合能量设计因子仅涉及产品单方面设计元素(如运动或热的传递效率、惯量、运动控制等),一般仅与产品的某一功能模块相关(如运动传递模块、运动控制模块等),可对其直接进行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获取操作,将其转换成能量设计参数与取值建议(或控制措施与控制目标);多元素耦合能量设计因子则与众多设计元素相关,涉及多个功能模块,是各模块联合作用的结果。

2.2耦合元素关系矩阵构造

多元素耦合能量设计因子与众多设计元素(如刚性、阻尼、控制等)相关,是它们相互耦合的结果,在将设计因子转化成设计所需的能量设计参数与取值建议(或控制措施与控制目标)之前,必须先分析清楚设计因子与哪些设计元素相关,对这些元素进行定义(如c1,c2,…,ci,…,cn),继而分析这些元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设计结构矩阵[6](design structure matrix,DSM)是一种表示复杂关系的信息交换模型,在分析包含反馈和耦合任务的高复杂依赖关系中特别有用,在这里借助布尔型DSM,构建耦合元素关系矩阵(coupling element relation matrix,CERM)来表达耦合元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构造方法参照文献[6,7,8]。CERM中的元素ai j(i,j=1,2,…,n)的数值表示cjci影响情况(1表示有影响,0表示无影响)。

2.3耦合元素设计优先级评定

耦合元素设计优先级评定的目的是拟定相关设计元素的实现顺序,得到其设计优先级序列。在这里,借用DSM的分解和割裂的有关思想和方法[6,7]以及模糊层次分析法对CERM进行设计优先级评定。评定思想如下:

(1)删除关系矩阵中与其他元素无关的元素(该元素对应的行与列除对角线外,其余全为0)。此类元素既不依赖其他元素,也不影响其他元素,其设计实现顺序可根据设计需要动态调整,称为不受限元素,优先级暂不评定。

(2)剩下的关系矩阵中,空行(该行中除对角线外,其余全为0)对应的元素不依赖于其他的元素,因此最先实现该元素;类似地,关系矩阵中的空列(该列中除对角线外,其余全为0)对应的元素不影响其他元素,因此最后实现该元素。这里称空行和空列对应的元素为独立元素,独立元素不依赖于其他元素或者不影响其他元素,因此独立元素的实现顺序确定后,可以将它们从关系矩阵中删除而不再考虑。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关系矩阵中不存在空行和空列为止。

(3)剩下的矩阵中描述的是关联元素,元素间相互影响。对于关联元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设计优先级评定[9],评定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关联元素优先级层次分析结构的建模;模糊优先判断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查;模糊优先判断矩阵的排序;关联元素层次优先级总排序。

(4)依照设计理论,将不受限元素插入优先级序列中,并对初步形成的优先级序列进行审查,调整有冲突的元素实现顺序,形成最终的设计优先级序列。

2.3.1 关联元素优先级层次分析结构的建模

关联元素优先级层次分析结构的建模是指把待分析的关联元素按属性不同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的特点,关联元素优先级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图3)可分为如下几层:

(1)目标层A表示关联元素优先级评定的目标,即设计优先级排序。

(2)准则层B表示由产品基本功能相关程度、设计理论或成功案例支持、设计顺序要求和实现容易程度四个方面的准则来对关联元素的设计优先级进行排序。

(3)因素层C表示各待分析的关联元素。

2.3.2 模糊优先判断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查

模糊优先判断矩阵的构造即根据关联元素优先级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专家判断信息,构造各层次元素的优先级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10]R,矩阵R表示针对上一层某元素,本层次中与之有关的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使用文献[9]的标度方法构造出矩阵R=(ri j)n×n,其中ri j=(li j,mi j,ui j)为三角模糊数,li jmi jui j分别表示元素CiCj相对某一评判准则进行比较时,专家给出的最保守估计、最可能估计和最乐观估计,由文献[10]中的定义及采用的标度方法可知,R为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

为检查判断的一致性,需对根据专家判断信息建立的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若不满足一致性要求,必须重新给出判断信息并建立判断矩阵。这里采用一种近似方法加以判定[9]:对R=(ri j)n×n=(li j,mi j,ui j)n×n,设提取其最可能估计值得到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为M=(mi j)n×n,如果M满足一致性要求,则可近似认为R也满足一致性要求。文献[11]给出了关于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和满意一致性的定义及判定方法。一般情况下,若模糊互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即可进行排序。

另外,为了避免专家判断的主观性可能带来的最终评定结果偏离实际的问题,需要获得多个专家的判断信息,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再进行综合与排序。

2.3.3 模糊优先判断矩阵的排序

为了得到相对于上一层某元素,本层次与之相关元素之间的相对权重,必须对得到的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进行排序。设s个专家给出的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集为:

{R(k)|R(k)=(r(k)i j)n×n=

(l(k)i j,m(k)i j,u(k)i j)n×n,k=1,2,…,s}

则排序步骤如下[9,10]:

(1)综合s个专家的判断信息,求得判断矩阵R=(ri j)n×n,其中

rij=1s(rij(1)+rij(2)++rij(s))=(1sk=1slij(k),1sk=1smij(k),1sk=1suij(k))(1)

(2)计算单个元素的优先级综合评价值并归一化,得到模糊优先级元素相对权重向量X=(x1,x2,…,xn)T,其中

xi=j=1nriji=1nj=1nrij=(j=1nliji=1nj=1nuij,j=1nmiji=1nj=1nmij,j=1nuiji=1nj=1nlij)(2)

(3)将三角模糊数xi(i=1,2,…,n)进行两两比较,使用文献[9]定义2的方法求得相应的可能度,建立可能度矩阵P=(pi j)n×n。其中,pi j表示xixj的可能度,计算公式如下:

pij=12max{1-max[mj-limi-li+mj-lj,0],0}+12max{1-max[uj-miui-mi+uj-mj,0],0}(3)

(4)利用以下公式对判断矩阵R进行排序,得到本层次中关联元素的相对权重[12]:

wi=2j=1npijn2i=1,2,,n (4)

2.3.4 关联元素层次优先级总排序

上述是各层次关联元素设计优先级模糊判断矩阵的单排序计算,为了得到同一层次所有元素相对于最高层的设计优先级排序,还必须在单排序基础上进行元素的层次总排序,即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元素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相对优先级的排序权重。此过程由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若上一层次A包含m个元素A1,A2,…,Am,其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a1,a2,…,am,下一层次B包含n个因素B1,B2,…,Bn,它们对于因素Ai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bi1,bi2,…,bin(如果BjAi无联系,则bi j=0),此时,B层次总权重向量(b1,b2,…,bn)由下式给出[9]:

bj=i=1maibijj=1,2,,n (5)

2.4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获取

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获取即按设计元素优先级序列,依次对设计元素进行分析,获取能量设计参数与取值建议(或控制措施与控制目标),为后续的产品能量优化设计过程提供参考。获取过程如图4所示,在相关设计知识与辅助工具的推动下,由元素的优化目标开始,分析与设计元素相关的元素参数及其取值建议,并寻找与元素参数相关的产品功能模块,继而寻找这些功能模块中那些与元素参数相关的设计参数并给出取值建议(或控制措施与控制目标)。

由于元素之间存在关联关系,那么在确定某设计参数时,很可能会影响优先级更高的已确定的设计参数,即存在参数冲突。参数冲突一般出现在相互关联元素的设计参数上,即出现在CERM中ai jaj i均为1的设计元素cicj的参数之间,假设ci的设计优先级较高,在获取cj的参数时发生冲突,则可通过如下途径加以解决:

(1)冲突在同一参数的取值上。依照ci的此参数的取值对cj的其他参数进行取值获取,若可获取,则冲突解决;若无法获取,则在靠近已有参数取值的情况下,对所有参数进行平衡优化。

(2)冲突在不同参数之间。参数的最优取值会使ci的某一元素参数epi偏离取值建议,可将epi的最优取值建议当作设计目标,将冲突问题转化为多目标优化问题来求解。

3 应用实例

数控机床在制造业使用广泛,它在正常使用中的能量损耗几乎占到了机床总功率的50%以上[13],可见节能的潜力很可观,且节约能源的同时还有利于改善机床的其他性能[14]。因此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数控机床的能量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数控机床的能量设计因子耦合分解是其能量优化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下面就以数控车床的能量设计因子耦合分解为例,具体阐述其分解机制。

3.1耦合性质分析

文献[5]提取的耦合能量设计因子集Cc={极限切削宽度bDlim,载荷损耗系数b,传动环节的等效转动惯量J}中,bJ涉及面较窄,仅与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性能、传动件质量、形状尺寸等因素相关,局限于运动传递模块,均属于简单耦合能量设计因子,运用相关设计理论,执行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获取操作,即可将其转换成能量设计参数与取值建议(或控制措施与控制目标)。而bDlim涉及范围较广,属于多元素耦合能量设计因子,由整机的综合性能决定,需要进行后续的耦合分解操作。

3.2耦合元素关系矩阵构造

由机床动力学可知,bDlim是机床切削稳定性的衡量指标,决定了机床抵抗颤振的能力,bDlim越大机床切削稳定性越好。提高机床切削稳定性的基本途径是减小方向因素、提高系统的等效静刚度(包括结构刚度与接触刚度)、增加等效阻尼(包括材料内阻尼、摩擦阻尼与附加阻尼)以及选用合理的切削参数等措施,使bDlim增大。此外,颤振发生后也可以采取减振措施,使之消减。而减小切削过程中的各种外界干扰,也是对稳定性有利的[15]。由此,建立图5所示的bDlim耦合元素关系矩阵,图中,对角线上的元素无实用意义,用*号加以标识。

方向因素是一个综合考虑刀具和工件的相对振动方向、切削力的方向以及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系数,与机床结构密切相关,而机床结构的布置对结构刚度有重大影响,因此c2依赖于c1。结构刚度与材料内阻尼均与所选材料相关,两者间有耦合关系,因此c4与c2之间互有关联。若使机床固定接合面在振动时产生微量相对位移,相当于增加了活动的摩擦面,虽然这样做会使静刚度略有降低,但由于阻尼增大,机床的抗振性还是提高了,如此c3与c5之间也互有关联,但相较而言,摩擦阻尼c5对bDlim的提高更为重要。剩余的c6、c7、c8和c9与其他元素无关,为不受限元素。

3.3耦合元素设计优先级评定

依照2.3节中提出的方法,对图5所示bDlim耦合元素关系矩阵进行分解操作。由于c6、c7、c8和c9与其他元素无关,先不予考虑,重点分解关系矩阵的阴影部分。其中,c1行为空行,即可判定其设计优先级最高,删除它。之后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剩下的c2、c3、c4、c5进行设计优先级评定:建立关联元素优先级层次分析结构模型;通过对项目相关人员以及专家的调查咨询,建立原始判断矩阵数据(表1~表5);由表1~表5所示的原始判断矩阵和式(1)~式(4)计算各层次相对权重向量,结果附于表1~表5中;由各层次的相对权重向量计算结果和式(5),计算元素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排序权重向量,结果如下:

WA=(0.375,0.230,0.212,0.183)

如此,初步得到元素的设计优先级序列:c1→c2→c3→c4→c5。再结合机床相关设计理论,将c6、c7、c8和c9加入实现序列,并调整有冲突的元素顺序,得到最终的设计优先级序列为c1→c2→c3→c4→c5→c8→c6→c7→c9。其中,各元素设计优先级随序列顺序依次降低。

3.4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获取

下面以方向因素c1为对象描述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的获取过程。如图6所示,优化目标是方向因素c1→0。方向因素是把切削过程和机床、刀具、工件相互联系起来考虑的一个参数,与工件和刀具的装夹模块(主轴、刀架与尾座)相关,其表达式[15]为

c1=cos(β-α)cos α (6)

式中,α为主振方向与加工法线方向的夹角;β为切削力方向与加工法线方向的夹角。

bDlim与c1成反比,c1越小,bDlim越大,稳定性越好。对于可近似简化为单自由度系统的机床结构,c1=0,bDlim理论上会无限大,此时要求α满足

α1=90°,α2=90°+β (7)

由以上分析可知,α的数值与主轴、刀架和尾座的主振方向即动柔度方向密切相关。要想使α达到式(7)的最优目标,就得找到决定动柔度方向的主轴、刀架和尾座三个模块的设计参数,对它们进行优化,使α满足式(7)要求。

下面以某数控车床尾座模块为例进行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的获取。该数控车床采用45°倾斜床身,后置刀架,其液压尾座由尾座体、尾座套筒、活塞杆、尾座导轨座及活动顶尖组成。其中,尾座体的设计与动柔度方向最为相关,其设计图见图7a、图7b,其中参数LH、ΔL由机床总体布局设计决定,L1、D1、D2及导轨部分尺寸对动柔度方向的影响不大,h1、h2、θ1、θ2对动柔度方向的影响较大,为能量设计参数,原设计取值分别为120mm、115mm、145°、170°。对尾座装配体进行动柔度分析,在顶尖中部,法线方向,施以1000N的集中载荷(从A开始分析60种施载方向,相邻施载方向间夹角为6°)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发现,在与位置A顺时针夹角为78°的方向施载时变形最大,为主振方向。如此,α=57°,若假定β=60°,则c1=0.544,与式(7)的最优目标相隔较远,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改动较小的改进方法有如下两种:①不改变尾座设计的情况下,将刀具进行反装,即加工时刀具主切削刃朝下,同时使主轴反转,α变为303°,若假定β=60°,此时c1=0.247;②刀具反装的同时改变尾座方向,设计参数如图7c所示,取值不变,α变为147°,若假定β=60°,则c1=0.044。

4 结束语

能量设计因子的效用过程包含能量因素识别、能量设计因子处理和能量设计因子运用三个阶段。其中,能量设计因子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设计过程需要的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为后续能量优化设计提供指导。而能量设计因子一般与众多设计元素存在耦合关系,难以直接转换为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因此耦合分解是能量设计因子处理阶段的重要环节。耦合分解过程如下:首先按耦合能量设计因子与产品设计元素的牵涉范围进行耦合性质分析;然后借助布尔型DSM思想构建耦合元素关系矩阵;之后通过分解、割裂操作以及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耦合元素关系矩阵进行设计优先级评定;最后按设计元素优先级序列,依次对设计元素进行分析,获取能量设计参数与取值建议(或控制措施与控制目标)。此外,本文还以数控机床的耦合能量设计因子极限切削宽度bDlim为例,对耦合分解机制进行了说明。

能量设计因子耦合分解之后,能量优化设计还有如下内容需要深入研究:①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重要程度量化分析;②能量设计参数(或控制措施)间约束与矛盾冲突解决机制。

,深化‘评定升’”长效机制的通知 篇2

长效机制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工委,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党委(党组),市各直属单位党委,省属驻盐各有关单位党组织: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迎接十八大、保持纯洁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章和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及省、市委有关要求,决定从2013年起,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中,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建立‚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长效机制,按照每年‚一季度学习教育、二季度评定等次、三季度集中整改、四季度总结提高‛开展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全力推动科学发展,竭力服务民生改善,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始终保持纯洁性,不断发展先进性。

一、抓好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夯实“评定升”工作基础。基层党组织要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组织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思想入党,真正做到扎根群众,真正做到履职尽责。

1、认真制定计划。坚持把开展‚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活动,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研究制定党员学习教育工作计划,做到教育目标、对象﹑时间﹑场所﹑内容和经费“六落实”。要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党章,强化党性党纪党风﹑群众观念﹑社会责任‚三项教育‛,1

达到在思想上、作风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

2、开展集中教育。坚持‚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制度,结合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以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组织专题研讨等,抓好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深入开展‚三解三促一加强‛、‚党群牵手致富行动‛等,抓好党员群众观教育;通过‚设岗定责‛,建立党员责任区和示范岗,引导党员争当‚五大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不断强化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

3、组织知识测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广大党员进行专题知识测试,检阅党员学习教育的成果,建立党员学习教育档案。

二、抓好等次评定,制定升位目标,增强“评定升”工作动力。各地要参照《全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评定升”实施细则》,规范操作,有序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要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制定晋位升级(星、格)计划,加快晋位升级(星、格)步伐。

1、开展分类定级。根据农村、社区、非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实际,科学设计评定级(星﹑格)的评价指标(含‚一票否决‛反向指标)。以10分为一档,实行‚三类十档百分制‛。按照‚评定升‛流程图中规定的‚十步工作法‛相关程序,对应“先进:9-10级(星、格)、一般:6-8级(星、格)、后进:5级(星、格)以下”三个等次,确定级(星﹑格)结果,逐一填写上报《‚评定升‛登记表》。在评定等级中,要坚持标准,动真碰硬,充分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确保评出压力、评出动力。

2、排查突出问题。在分类定级(星﹑格)后,要对照创先争

优‚五个好‛、‚五个强‛、‚五带头‛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扎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基层党组织要深入排查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要深入排查个人在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撰写剖析材料,制定整改方案,有的放矢进行整改。

3、开展目标承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都要公开作出整改目标承诺,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运用广播和宣传公示栏等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切实解决好‚不以为然‛、‚只说不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确保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4、学习宣传先进。要结合分类定级(星、格)结果,在各行各业大力培植选树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典型,结合‚七一‛表彰,广泛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充分放大示范引领效应。

三、抓好集中整改,强化结对帮扶,确保“评定升”工作实效。各地要突出抓好‚5级、5星、5格‛以下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这一重点,坚持上下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整改,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1、力促组织升级。以推进‚六有一责‛建设为总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调优配强班子、选派第一书记、明确挂钩单位结对帮扶、派驻工作组集中整顿、组织先进党组织与后进党组织结对竞赛、落实重点扶持发展政策等,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推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责任,促进基层党组织快升级。对5级以下村党组织,尤其是‚双五‛村的帮扶转化,要采取以企带村、村村联合、协会引领等发展富民模式,着力解决后进村“软、弱、乱、散、穷”等问题。

2、突出书记升星。按照‚竞争性调整充实一批、系统化培训提升一批、分类型教育转化一批、结对式帮带培养一批、大力度培植宣传一批‛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管理,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快升星,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联系和组织党员作用、做好群众工作作用、引导推动社会组织作用。对5星以下基层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委书记和派驻党建指导员要分别与其见面谈话,严肃提出要求,责令限期整改。

3、帮助党员升格。坚持党员教育转化和晋位升格的‚五有‛要求,即有一次触及灵魂的谈心谈话、有一个具体实在的整改承诺、有一项结对帮扶的关爱措施、有一份分析深刻的剖析材料、有一套跟踪管理的转化档案,推动党员快升格。对5格以下党员,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要与其结对,落实帮扶责任,定目标、定措施、定期限、包转化。

四、抓好总结提高,严肃组织处置,巩固“评定升”工作成果。各地要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晋位升级(星、格)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科学考评。同时,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不断加强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

1、抓好晋升认定。结合实绩考核情况,认真做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晋位升级(星、格)结果认定工作。考核中要对照各项指标,看党组织建设状况是否得到新的加强,看突出问题是否得到较好解决,看党员群众是否真正满意。考核结果要作为评先评优和组织处置的重要依据。

2、严肃组织处置。分类抓好后进整顿转化和组织处置,对5级以下基层党组织未实现升级的,要大力整顿转化;对5星以下基层党组织书记未实现升星的,要果断进行调整;对5格以下党员中大多数要立足于教育转化,凡有扎实整改决心和措施的,给

予限期改正机会。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党员,按自行脱党处理,并予除名。对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党组织应对其进行教育,要求其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对那些思想品德败坏、无可救药的蜕化变质分子、腐败分子,要坚决从党的队伍中清除出去。要严格执行《盐城市关于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实施细则(试行)》,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的要求,不定比例,不下指标,严格审核把关,严肃组织处置。

3、落实结对帮教。按照‚思想教育和组织帮助在先,思想教育和组织处置并重‛的思路,切实做好结对帮教工作。对被组织处置的基层党组织书记,要落实基层党委书记和派驻党建指导员与其谈心谈话;对被组织处置的不合格党员,要明确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组织委员两人以上同志逐一见面谈心谈话,指明问题,理顺情绪,确保于法周严、于理服众、于己服气、于事简便、于情可控,经得起历史、党纪条规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4、注重群众满意。坚持开门搞‚评定升‛,做到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让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让群众监督。在抓后进整顿转化和组织处置工作中,要着重围绕目标承诺、践诺整改和整体工作情况,吸收一定比例的群众代表参加,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对群众有异议的事项,相关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要立行立改,对确实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情况,确保整顿转化和组织处置结果得到群众认可。

特此通知。

中共盐城市委组织部

评定机制 篇3

[关键词]实验课程 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58-02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载体。[1]过程工程原理实验是一门以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原理和设备为主要内容、以处理工程问题的实验研究方法为特色的实践性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除了要具备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外,还要有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成绩评定机制等软件体系,而能否准确、客观地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具体表现。

众所知周,实验是一门实践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一锤定音的方法来确定学生课程成绩,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为此,我们从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核、实验拓展等多方面加权,从而准确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实验课程成绩。

二、实验预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应用化工原理和有关先修课程的所学知识,具备正确地处理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目前,我国高校由于不断扩招,致使学生数量众多,而实验课程的特殊性又决定它了不能像理论课那样实施大班教学。于是实验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学人数之间产生极大的矛盾,而解决该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实验预习。

预习是提高实验教学过程效率的重要手段。实验开始前要求每位学生了解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等,学生首先阅读实验指导书以及所需掌握的实验基础,随后分组到实验室参观实际实验装置,再通过上机操作相关实验仿真软件。如此预习三部曲的方法,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本实验的原理及其方法,包括待测定数据和测定方法等。教师在开始实验操作之前以提问的方式和同学一起讨论实验的内容,如此创造了一种自由提问,相互讨论、教师释疑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实际上教师提问的内容并不只局限于“实验课内知识”,也有“课外知识的提问”[2],比如吸收实验用到的介质是氨,通过氨的特殊性质了解其广泛的用途等。学生通过预习对下一环节即实验操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表现确定实验预习的成绩。

三、实验操作

该过程是实验课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它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其敬业精神。每个过程工程原理实验就是一个化工单元操作,实验设备庞大且过程复杂,需要学生2-3人一组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为了让小组内的每位学生都能有操作的机会,我们既强调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又倡导独立思考,允许实验结果的差异,不刻意要求各组实验数据的一致。实验小组成员可以分操作、观察、记录等岗位,要求实验过程操作正确,对所谓的“异常”现象能够及时发现并作出合理解释且能采取正确措施的学生,以及对实验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学生,该项考核分数自然较高。

目前国内高校的工程实验装置倾向于“高大全”,新建的实验设备愈来愈庞大,愈来愈自动化,实验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部件愈来愈少,更有甚者,学生只需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就能轻松完成整个实验。这样”全自动型”的实验装置使得在实验过程中几乎不需要学生操作设备,于是在实验室里看微信、玩游戏、聊QQ的大有人在,以至于实验全部结束了,有的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具体结构组成、记录的数据以及记录这些数据的目的还不清楚,这显然违背了实验类课程设置的初衷。这样的实验过程对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训练是没有益处的。

化工单元操作实验装置一般属于固定化设备,其规模较大且结构比较复杂,为提高其可操作性,我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多具有同台设备上可以进行多项相关实验内容的切换,实验设备少自控多手动或兼有自动和手动功能,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只有积极的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四、实验报告

编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程的最后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观察到的现象、计算结果和分析结论等用科学和工程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3]因此,应该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独立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

国内大学大多把实验报告作为普通课程作业对待,并且学生大多套用固定的实验报告模板完成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实际上只是实验数据的计算过程,于是众多的实验报告除了实验数据之外其他都是千篇一律。这样的过程自然无法达到让学生以此作为今后科研论文写作基础训练的目的。这方面也是国内实验教学过程与国际一流大学实验教学存在的较大差异之一。相对于国内高校,国外著名高校实验课程尤其重视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例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实验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自的实验报告,而且要求做出实验报告的PPT,实验课程独立答辩,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由此给出实验课程成绩。校方实际上是将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完成实验课程学习的成果,甚至将实验报告的优劣作为学生将来被应聘单位确认的个人素质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这足见其对实验报告的重视程度。

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4]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必须对实验报告提出具体的、实质性的要求,强调注重实验过程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实验报告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如报告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晰,图表是否规范,我们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中的图表格式去做,实验装置流程和数据处理的作图需采用合理的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如MATLAB、Origin、AutoCAD等,这也是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或设计工作所必备的技能;数据处理过程是否正确,要求学生用一组数据做出计算示例,写出数据处理过程,从中可看出学生是否理解实验、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是实验报告的重点部分,这既是学生理论水平的具体表现,也是对实验方法和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用科学的语言概括出实验的结论,并对其进行合理性分析。

五、实验考试

由于国内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验课程的学生人数众多,目前评定实验成绩少不了笔试,而且考试是成绩量化的公平评价手段之一。但实验课程毕竟不同于理论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采用多样化的实验考试方式更科学。[5]

实验考试的内容应该有别于理论课程,侧重于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的分析,应避免单纯的计算类型考题,否则实验课程就会由原本是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分析能力为目的的课程,退变成为考核学生公式记忆能力的课程,这显然是与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背道而驰。本实验课程考前就对学生明确,实验考题中没有需要通过记公式完成的计算题,主要是针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以及在原实验基础上拓展能力的考核。只有将考题与实验的过程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对实验的认知程度。

六、实验拓展

通过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6],我们开设了探究性实验项目,这类实验基本上只有实验组件和分析仪器,学生可以自己拟定实验题目,组建实验装置,测定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过程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更广阔的锻炼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性实验,我们给予实验成绩附加分,该项实验成绩优异的学生甚至可以给予实验免期末考试

七、结语

实验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学生成绩的量化涉及多个方面,且各方面对最终成绩的权值也应该是不同的,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的多方面细化考核并采取多重性的评定模式,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实验技能[7],对于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勇于探索创新的学生来说,应鼓励其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只有科学合理地量化学生实验课程的成绩,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武晓峰,高晓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系列专题报告.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Z].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洋.借鉴国外经验改进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2):37-38.

[3] 吴宿慧,白莉.实验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9):84.

[4] 马铭杰.确保实验报告质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1):64-66.

[5] 谢昆,陈书鸿,饶通德,祁俊生.论新培养模式下的基础化学实验考试改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3):115-116.

[6] 叶向群,陈丰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工实验课程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212-214.

[7] 张锐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理实验考试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88-90.

评定机制 篇4

焦煤公司是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四大煤炭子公司之一, 是中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 已有逾百年开采历史, 以生产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机械强度的优质无烟煤而闻名。公司长期重视煤质管理工作, 特别是近几年来, 更是建立起源头监督、过程监管、结果监控三位一体的煤质管控体系, 把煤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将基层单位工资的15% (或30%) 作为煤质切块工资, 实行月度考核、月度兑现, 公司和下属各煤炭生产加工单位煤质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公司原煤发热量维持在22.99 MJ/kg以上, 块煤产率屡创历史新高, 商品煤质量优良, 得到用户一致好评。

公司对下属生产单位煤质工作实行双目标考核, 一是煤质管理质量标准化, 二是主要煤质指标, 两项考核都与煤质切块工资挂钩。在煤质管理质量标准化考核中, 煤质管理质量标准化实行百分制考核, 矿井煤质切块工资占总工资的15%, 选煤厂占30%。特级 (95分以上) 奖励煤质切块工资的20%, 并以95分为基准, 每增加1分, 奖励切块工资额度的1%。A级 (90分以上) 奖励煤质切块工资的10%, 并以90分为基准, 每增加1分, 奖励切块工资额度的1%。B级 (85-90分) 以90分为基准, 每减少1分, 扣罚煤质切块工资的5%。C级 (80-85分) 扣罚煤质切块工资的50%, 并以85分为基准, 每减少1分, 扣罚煤质切块工资的5%。D级 (低于80分) 全额扣罚煤质切块工资。

2 煤炭采制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生产单位在煤炭采制化基础工作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考核机制;员工培训工作欠缺, 员工业务能力不高, 人员调动频繁, 有无证上岗现象, 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采制化设备不齐全、不完好, 不能满足煤质管理需要。但是, 由于煤质管理质量标准化考核实行百分制, 在考核标准设计时, 煤质指标完成较好等可以被奖励一定分值, 上述问题即使存在而在考核时被扣分, 由于奖罚分值抵消, 可能造成最终考核分值不低, 有时甚至还可能受到奖励, 背离了考核的初衷。

3 煤炭采制化基础工作信用等级评定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提出了煤炭采制化基础工作信用等级评定考核方法, 即在煤质管理质量标准化考核中, 除将采制化基础工作纳入整体考核外, 还要进行单项评价。煤质管理质量标准化总分100分, 采制化基础工作占其中的20分。采制化基础工作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规定:采制化基础工作考核得分在18分以上 (含18分) 、12-18分 (含12分) 、12分以下的, 分别被评定为甲、乙、丙三个信用等级, 对未达到甲级信用的, 取消煤质管理工作质量标准化奖励, 同时加大煤质抽查及采制化检查的频次和力度。可以形象地理解为, 采制化基础工作信用等级评定是否最终奖励的一个“阀门”, 即当“阀门”打开时, “水” (奖励) 才可流出来。

4 取得的效果

采制化基础工作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实施后, 被评为甲级信用的单位, 工作得到认可, 干劲十足, 更好地开展工作;被评为乙级、丙级的单位, 知道了自身存在的差距, 明确工作方向, 及时督促整改。各基层单位开始高度重视采制化管理工作, 各项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全面健全, 全员培训上岗、操作逐步规范, 设备、设施得到完善。经过六个月的考核, 已经由起初的甲级30%、乙级50%、丙级20%, 改善为甲级80%、乙级20%, 消灭了丙级,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多“阀门”考核机制的提出

采制化基础工作信用等级评定方法的应用收到了较好效果, 其有益提示为:既然设置采制化基础工作信用等级评定作为最终奖励的必要条件 (单“阀门”) , 可以收到如此好的效果, 那能否多设置几个必要条件 (多“阀门”) 呢?以焦煤公司煤质管理质量标准化考核为例, 可以设置5个必要条件 (五“阀门”) , 分别是管理制度评价、源头煤质评价、采制化基础评价、生产效益评价、产品质量评价, 每个评价结论可以是“通过 (打开) ” (逻辑值为“1”) 和“未通过 (关闭) ” (逻辑值为“0”) , 五个评价结论通过逻辑“与” (and) 运算, 根据最终结果确定是否给予奖励, 只有当五个“阀门”全部是“打开”状态时, 最终运算结果才是“打开”, “水” (奖励) 才可流出来, 如图1所示。

6 结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以感恩为话题作文-以感恩为话题作文 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 下一篇:学习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