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关键词: 书堆 被动 父母 母亲

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通用6篇)

篇1: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儿子熟睡在梦乡,母亲守在摇篮旁。不是织毛衣,不是缝衣裳,她埋头在书堆中,一页一页地研读着教子书籍,从中寻找着可能给儿子的最科学的爱……

那是年轻的我,为了做个称职的母亲,所熬过的一个个夜晚。

多么温馨宁静的夜啊!二十二年前的景象,依然让我回想、留恋。

多想再牵牵那稚嫩的小手,多想再摸摸那肉乎乎的小脚丫,可那个熟睡的婴儿已经长大,带着母亲的祝福,徜徉在世界的科学殿堂。

和儿子一起成长的时光,留给一个母亲的欣慰和幸福,足够我用一生珍藏!

伴随着孩子呱呱落地的声音,我成为了幸福的母亲。我一边充满爱怜地呵护着那个新生命,一边翻看着我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的育儿书籍。其实,那些书在孕期我就开始翻阅了,只是还没用到实践中。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我一贯的作风。在做母亲上,我也是试图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随着儿子的不断成长,我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

现在科学育儿的书琳琅满目,但在二十年前,这方面的知识还未普及。当时,我几乎收集到了国内所能见到的所有幼儿教育书籍,有四五十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我都认真研读,并在教育儿子中付诸实践。

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说母亲怀孕期间的作息习惯,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百灵鸟型的母亲,生下的`小孩可能就有早睡早起的习惯;而夜莺型的母亲,生下的小孩大多是晚睡晚起型的。我希望我的儿子是百灵鸟型的,所以当时我自己就很注意作息时间。我发现我的儿子夏杨,真的有早睡早起的习惯,从婴幼儿时期,一直保持到现在。虽然他有时候也需要熬夜,但需要早起的话,他也能够做到。我想,这是不是受益于我当时怀他时候的作息习惯呢?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值得庆幸的是,我曾经看过的那些书,都是些很权威很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使我在教育儿子的最初时期没有被误导。受那些书的启发和指导,我从儿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教育”。这个教育是“人之为人”的大教育,是按照他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施以他可以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健全的人为导向的。

我一直向那些准妈妈、新妈妈们建议,为了有效地节约时间,看一些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书,会有助于自己了解孩子的真实世界和真实所需,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想当然,给孩子所谓的“教育”。那样有可能拔苗助长,有可能荒废孩子成长的时光,有可能错失教育孩子的良机。

每一个母亲都对孩子倾注了无尽的爱,都重视孩子的教育,但重视教育不等于懂得教育。孩子的成长是转瞬即逝的事,没有超前的眼光,没有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就难以承担孩子诞生和成长中衍生出的责任和义务。

我告诉自己,为人父母,应该懂得孩子那充满好奇的眼睛在期待什么,应该知道孩子的哭声和咿呀学语在暗示什么,应该明白孩子蹒跚的脚步在找寻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应该熟悉婴儿的感知与运动,知道婴幼儿的言语模式,了解早期儿童的信息加工能力,懂得青少年的情绪意志特点。

教育孩子从教育父母开始。科学会给我们答案和方法。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十几年前,当她把幼小的女儿捧在手中,以为仅凭她爱的心,她会成为称职的母亲。但是,十几年过去,她却在遗憾中发现,原来面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每一个做了母亲或父亲的人天生具备的,而是我们心怀温存的爱和责任,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岁月中、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增长的。

认同她的观点。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重复的,比如养育子女,当你刚刚摸索出一些经验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因此我下决心不做被动的父母,在儿子生命的起点,给予他我所能给予的科学和无私的爱。

看书学习是辅助实践最直接、最科学的捷径。

什么样的喂养方式是强健孩子身体的最佳方式?什么样的教育是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怎样让孩子更聪慧?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创造力?怎样为他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他独立进入社会之前,父母应当为他做好哪些准备?……我试图在书中找到这些我一直寻求和探索的答案。

对儿子的教育,我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二十年过去,我的儿子夏杨已经长大成人,那些他成长过程中我所做的细枝末节的东西,已经沉淀为一种教子理念,并成为我在英才学院里教育其他孩子的理念。

面对每一个新生命,我们做父母的责任重大。为了给孩子打下最正确的底稿,让我们来做有准备的父母吧!

篇2: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父母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往往会对孩子做一些孩子不喜欢的事情。转眼就要过年了,为了过个开心、幸福年,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做这6件事!父母一定要切记!

1、不要拿走孩子的压岁钱

过年领红包本来是孩子最开心的事情,然而在口袋里都还没有放热,父母就对孩子说:“压岁钱都交出来,我帮你保管,放在你口袋里整天蹦蹦跳跳的,丢了都不知道。”

虽然孩子都很不情愿,但在父母的权威面前,只好乖乖交出来。其实,父母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压岁钱就是很好的机会。

亲戚朋友给孩子的压岁钱,使用权就是孩子的了,如果孩子的压岁钱太多,怕孩子乱花的话,征求孩子同意后,可以帮孩子把钱存起来,以后有需要再取出来花。

2、不要让孩子玩太多鞭炮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家里年纪大一点的孩子都会玩鞭炮,尤其是男孩子,特别爱玩鞭炮,家里全部的鞭炮都被他承包了。每年孩子被鞭炮炸伤的事例也不少,父母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伤。

所以,家里的烟花爆竹要放好,尽量少让孩子接触,如果孩子非要玩,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小烟花,让他过过瘾就好了。孩子玩烟花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看好孩子,孩子没玩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也要提醒孩子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孩子受伤。

3、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脑

过年期间,大人们都要走亲戚,有时候就让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大人不在家管着孩子,孩子不是整天看电视就是整天打游戏,甚至饭都忘记吃。一个寒假下来,开学的时候孩子又得重新配眼镜了。

看电视、玩电脑不但会下降视力,还会引起眼睛干燥症、肥胖症、孤独症、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诸多疾病,父母一定要重视起来。

父母最好是规定好孩子看电视及玩游戏的时间,其余时间用在学习上,另外,走亲戚的时候,最好把孩子也带上。

4、不要为了面子伤害孩子

过年的时候,孩子会见到很多亲戚朋友,出于礼貌,妈妈肯定会让孩子叫“叔叔、阿姨……”,但孩子见到生人都会比较害羞,往往不愿意叫,或者躲在一旁,父母碍于面子,就会责怪孩子说:“赶快叫叔叔啊,妈妈平时教你的礼貌都学到哪里去了?真没用”……

有的大人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往往会“调戏”孩子一番,“快叫叔叔,叫了就给你大红包”。有些脾气倔的孩子,怎样都不肯叫,干脆不要红包了,又会被父母数落一番,说没礼貌什么的。

父母不要为了你那所谓的面子做伤害孩子的`事情,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尽量不要勉强,不然只会让你们的亲子关系更糟糕。

5、不要给孩子吃太多

过年的时候,每一顿饭都是大鱼大肉的,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太瘦了,趁着过年就让孩子拼命吃,长胖点。平时限制孩子吃的零食,也会因为过节的关系而满足孩子。

孩子每天都吃那么多,就容易积食。加上过年期间,吃的基本上都是肉类,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吃太多油炸点心、糯米食品也会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另外,给孩子吃鱼的时候,一定要先将鱼刺弄干净,免得扎伤孩子的喉咙;也不要喂幼小的孩子吃瓜子、花生等容易卡喉的食物,一定要有安全意识。

所以,过年期间,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吃太多,要荤素搭配,限制零食、小吃的数量,多吃水果等。

6、不要打乱孩子的生活规律

过年是一大家子团聚的时刻,大人们打打麻将、聊聊天,小孩子们打打闹闹的,一刻也闲不下来。有时候陪在大人身边,深夜还不睡觉,第二天又睡到中午才起来,打乱了生活规律。

有的父母觉得“大过年的,难得这么高兴,孩子爱怎样就怎样吧!”,可孩子疯玩过后,睡眠时间肯定大大减少,孩子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很容易生病。

孩子的作息时间一旦改变,就像大人的“假期综合征”一样,孩子开学后也很难调整过来,会容易出现厌学、焦躁、脾气大等表现,到时候折腾的还是父母。

所以,就算是过年,也要保证好孩子的作息时间。

篇3:家长不要做孩子教育的隐形杀手

“我孩子很聪明的, 比一般的孩子都要聪明, 大人说什么她都听得懂!”

“老师的批评会给孩子造成很大伤害的, 这种心灵的伤害是很难愈合的!”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 老师批评了孩子, 孩子不高兴, 回家向家长诉说。家长心疼孩子就怪上了老师, 赶到学校找老师理论了。

家长当着众人的面不停指责老师, 责怪老师伤害了她的孩子。情绪激动的妈妈还把话题进行延伸:“孩子受到伤害就会很容易作出极端的事情, 报纸上、网络上常常都有登载孩子想不开跳楼自杀的。”失去理智的妈妈锋芒直指老师:“孩子万一想不开, 要是也跳楼了, 责任你负得起吗?”

妈妈的声音越来越大, 孩子的哭声也越来越大, 小脸和双手满是鼻涕和眼泪。家长的激动情绪已经控制了她整个人, 悲伤越来越重地笼罩着孩子。老师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解释, 只能尴尬地重复着: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最后家长累了, 领着孩子甩头就走。老师站在原地愣了小半天, 难以平静的心情写在脸上, 久久不能散去。

按常理, 孩子作业没有完成, 家长应该仔细了解情况, 然后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这是一件孩子学习中很普通的事, 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 但却因家长的鲁莽、粗暴和不配合, 而演变成了家长联手孩子“教育”老师的战场, 这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将是隐形而又长远的。明智的家长, 就会懂得在这种事件中如何正确对待。

一、父母不能为孩子“撑腰”, 而滋长了孩子的不良秉性

孩子学习成长中, 总会遇到不顺意的事, 而这种不顺意的事也常常来自老师和同学。作为小学生, 回家时向父母申诉, 甚至哭闹都是正常的。

父母遇到这种情况, 一定要冷静对待, 认真倾听孩子在学校发生事情的前因后果, 理解孩子的心情, 认同孩子的内心感受。然后对事情作出理性分析,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从而消除对老师对同学的怨气, 使孩子的情绪恢复平静。如果事态较大, 可以联系老师弄清事情来龙去脉, 并与老师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让孩子在父母处理事情的过程中, 辨是非, 明事理,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没有协助监管孩子及时完成家庭作业, 本身就需要修正的, 反而领着孩子到学校追问和责难老师, 以为这样就是为孩子做主, 帮孩子出气。父母这种为孩子“撑腰”的行为, 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性,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不讲道理、不辨是非的思想种子, 导致孩子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使孩子在成长过程变得胆大妄为、蛮横无理, 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二、父母不应当众指责老师, 使孩子对师长失去敬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心中的榜样不是父母就是老师。而老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是神圣的, 是敬畏的。唯有这种敬畏感, 老师才能有效地把知识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 传播给孩子。孩子也会在听从老师的教诲中, 努力学习, 认真做事, 健康成长。家长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严格维护老师的形象, 不做丝毫有损老师威望的事情, 并要以身作则地尊敬老师, 给孩子做好典范。即便遇到老师失误, 处理事情不恰当, 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贬损老师, 而要宽容地理解老师, 体谅老师。哈佛女生刘亦婷上学时就遇到一个教育方式不是很恰当的老师, 但她的父母每一次都告诉孩子, 老师是最好的, 使刘亦婷依然对老师充满了敬意, 并积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父母当着孩子和众人的面指责批评老师, 大大损坏了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老师的威信没了, 孩子就不爱听老师的教诲, 这个孩子就会在课上课下对老师不尊敬、不礼貌, 吊儿郎当, 不守纪律, 结果是孩子无法接受老师的教育, 偏离正确地成长轨迹, 很可能成为一个放荡不羁、没有教养的人。

三、父母不能上演负面的情绪表现, 成为了孩子不良的教材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 无不潜移默化地在孩子成长中留下烙印。热爱工作的父母, 培养出来的孩子对工作一定孜孜不倦;喜欢读书的父母, 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勤于阅读;善于沟通的父母, 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沉默寡言。因此, 要让孩子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父母应该首先约束和规范自己。父母的素质对下一代的影响是巨大的。“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父母任性释放怨恨, 给身边的孩子的输入的不良情绪, 将会在孩子的心理发芽, 在未来的人生中渐渐发酵。美国有两个家族的发展史就是例证:一个是爱德华家族, 一个是珠克家族, 两者都已传至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 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 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 100多位是教授, 80多个是文学家, 60多个是医生, 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 1人当过大使, 20多人当过议员。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 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 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 7个是杀人犯, 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 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1]

父母不加克制的情绪和行为, 给孩子上的是活生生的负面成长的一课。随着孩子的成长, 很可能遇事也会暴跳如雷、无理取闹、指责谩骂, 而这些任性的不良个人品质, 在学校中不得人心。霸道的别人惹不起, 躲得起;无能的, 别人不佩服, 看不起。[2]在社会中, 必将成为让人摒弃的焦点, 也将让孩子成为不受欢迎的孤独者, 更不要说孩子未来成功事业、成就人生了。

参考文献

[1]李向民.两汉时期家庭环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J]教师.2011年9期.123

篇4:父母千万不要这样诅咒孩子

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管得太多,或者“管教”失当造成的。如杨凤池老师曾经说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教育了,孩子不知道;父母切忌随意给孩子下咒语。

下面所分享的,就是孩子身上常见的发展中“问题”。类似问题当然还有很多,篇幅有限,我们只列举微信后台高频出现的。应对这类问题的一个大原则,就是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相信你的孩子,尽可能少担忧。

须知,处处担忧,即是诅咒。

孩子攻击性强、社交发展迟缓?背后藏着一个无力的母亲一位妈妈问:

我儿子今年6岁。感觉他从小就不太会和小朋友交往,爱动手,很莽撞。原来认为他是语言能力还跟不上,所以喜欢用动手。

但是现在6岁了,感觉还是有问题。每次我都教他如何和小朋友和谐相处,但是还是没什么改观,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如何去改变他?

这位妈妈对问题的描述,其实很容易让人不舒服。本身孩子才6岁,就可以认定孩子“从小”就不太会和小朋友交往。现在孩子6岁,那“从小”,是有多“小”呢?

可以想见,的确是从很小的时候起,这个孩子在母亲眼中,就是个有问题的小孩了。其后,小孩果然顺应了母亲的心意,至今仍然在社交方面存在“问题”。

小男孩的社交,通过身体动作进行本就常见。这个孩子一直都对参与到群体游戏这个事充满热情,他的社交意愿的发展是正常的。他不是“有问题”,只是缺乏相应技巧。父母一直忙于给孩子贴标签,却从未真正想过,早该教会孩子一些正确的社交技巧了。

另,家庭治疗师认为,一个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出的是这个“家庭”的症状,而非孩子自己有问题。这个案例验证了这一点。

经过后来了解得知,上面案例中这个孩子,父亲经常出门在外。母亲长期处于较为无助、焦虑的状态。这个不太讨人喜欢的、攻击性强的小男孩,恰好成为了他疲弱的母亲的唯一保护者。

唯有母亲自己放下焦虑,强大起来,并邀请父亲多加入家庭生活中来,孩子的行为“问题”才可能真正改变。▌ 孩子有自闭倾向?别轻易给孩子贴上病态标签微信上,一位妈妈留言:

我儿子现在2岁半,平时爱玩门,喜欢反复开关,摔门。之前喜欢玩圆形的物品,比如转车轮。别的玩具也都玩,平时精力旺盛,好动。

两个月前因为上亲子班坐不住,说话也只会说两个字的称呼类。想给他报早教课时,早教老师让我先带他做了感统检查,结果医生说他语言发育迟缓中度的,因为爱玩门,轮子类的机械类有自闭倾向

现在我们给他上了18节早教课了,两个月了,他现在说话能说到4个字了,说的也很多了,啥都想学着说。也给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了,就还是好动,爱玩门。

走到那,一看到门就想过去,推两下,也爱车,一爱见车,就不走了,拿到车子就推着看轮子怎么转。

我现在特别焦虑,我儿子看着挺聪明的,我到底该怎样引导他不要那么痴迷玩门,圆形的东西呢。

后来,我又问了妈妈一些具体的事情,了解到,这个孩子平时叫人会看着人叫,与亲近的人有目光交流。互动也还可以。只是比较敏感,做错事,别人板着脸瞪他一眼,他就难过的想哭。

从这位妈妈的描述来看,我并不认为孩子有自闭倾向,虽然自闭倾向的孩子会伴随有语言障碍、刻板动作等情况,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游戏或玩具,会对此表现出特殊的喜好。

尤其是这个孩子能够很好地和人有目光上的接触和交流,并且能够回应父母的指令。所以,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看作是特殊儿童。这种“特殊看待”,本身就具有催眠的效果,会把一个原本健康的孩子,都推入一个不正常的境地。

当然,适当的积极干预是好的,但必须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尊重孩子的喜好。谁敢说,他不会是了不起的机械师呢?

我见过很多困惑的父母,他们会误把内向当做自闭,误把外向当做多动。其实性格本无好坏之分,内向、安静、话少的孩子会有更多内省思考,习惯于内归因,感知自己的情绪。

而外向的孩子,情绪表达更加外露,社交能力也许更好一些,习惯于外归因,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两种性格各有利弊,父母要做的只有接纳,而不是试图改变。

▌孩子说话晚,智力发育慢? 一位妈妈问:

孩子二十九个月。语言发育迟缓。二周岁时候连爸妈都喊不清,但现在会说一些不要,没有之类二个字、基本表达自己的需求还是拉着大人的手或者指。

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他根本不看大人的嘴巴就是根本不想学说话,不想模仿。有时候心里的需求表达不好,我们没理解,就急哭了。或者会用一些听不明白的语言表达。

这些时候我会好好和他说让他别急,有需要用嘴巴说出来说清楚。但似乎他很抵触这个方法,有时候急得没办法倒是吐出几个字来。

让我感觉他内心其实觉得说话没意思,并没有得到快乐和成就感,所以也就没有欲望去学和模仿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在表达的时候因为我们总是听不懂他的话所以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我们意会错了。他就有了挫折感。进而认为说话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就更不想学说话和模仿了。

孩子说话晚,是我遇到过的最多的关于孩子发育迟的问题。很多父母常常用别人家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发育状态来和自己的孩子比。比如,别人家的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别人家的孩子会唱歌了,别人家的孩子会背诗了,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说英语了„„父母内心的焦虑感油然而生。这种焦虑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孩子。上面这个孩子在说话方面的挫败感,一面源自自己发展阶段的局限,一面源于无形中感受到的父母的过多期待。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孩子,2岁多了,不能连贯的说完整的句子,但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速度和水平都不一样,着重发展的领域也各有不同。同样是语言系统,有的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唱歌和与家长对话了,而有的孩子还只停留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阶段。

同样是学龄前的孩子,有的孩子显出不一般的运动能力,热爱户外玩耍,而有的孩子则显出很强烈的学习识字的欲望,和强大的安静、独处能力,等等。就像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一样,孩子们的发展也是各有特色的。

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对孩子的引导不要操之过急。平时可以多自然而然地跟孩子说话聊天,或给孩子讲故事。不要偷懒,直接放音频给孩子听。看电视过多的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样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最关键的是,不要太过关注孩子是否特别专心的在听。孩子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储备语言的沉默阶段。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永远不要轻信他人甚至专家对一个孩子的论断。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育儿知识学习,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所有的专业培训,所有读过的书,都没有教会我们去认识每一个独特的孩子。

篇5: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碍孩子的成长。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不放心他们自由成长。其实这样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技能和思想的发展。

要知道,我们父母不可能事事都替孩子操心办事,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特别是下面提到的四件事,父母千万不要替孩子做。

替孩子背书包

读书是孩子的事,书包再重,也在他们的承重范围内。读书很苦很累还耗时,如果现在连书包都嫌重,那么还能指望他们坚持多久呢?

谁都想过轻松的生活,即使今天减了负,可明天依旧要负重前行,少那么一时两刻的重量,对孩子的作用是不大的`,只会加深他们对学习的怨念,对书本重量的厌恶。

还是那句老话,“事做的多了,就顺了;路走得远了,就习惯了”,同样的,书包背得多了,孩子也就不觉得重了。

替孩子收拾

这是很多家长的一个习惯,要改掉。

前几天和一位教师朋友聊天,说到孩子的问题。她说,前段时间不是天气冷嘛,有家长给我打电话发微信,问:

“老师,您帮我问问XXX冷不冷,要不要送衣服去,上次给他收拾忘带了。”

“老师,我没给孩子带蚊帐,您说学校蚊子多不多啊?”

生活中,家长帮孩子收拾行李还说得过去,但有些孩子连地都扫不好,被子也不会叠。好像除了学习,其他一切都被家长包办了。

可能在部分家长看来,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可是有些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没有,性格还是软软糯糯,娇气的很。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在激烈的社会如何立足?

家长要明白:只有放手,孩子才有进步的可能。

替孩子道歉

当孩子闯了祸,或给别人带来麻烦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作为家长,代替孩子道歉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没有帮助的。

举个栗子:

周末,龙龙的爸爸妈妈带他到小轩家做客。大人们坐在客厅里聊天,龙龙和小轩则在一起玩玩具。没一会儿,小轩突然伤心地哭了起来。家长们过去一看,原来是龙龙一不小心把小轩最喜欢的玩具枪弄坏了。

龙龙的妈妈对小轩说道:“小轩不要哭了啊,龙龙太不乖了,他怎么能并坏你的玩具呢?阿姨代他向你道歉,下次阿姨买个新的玩具赔给你,好不好?”小轩的爸爸妈妈一听,连连摆手说:“龙龙不要怕啊,不就是个玩具嘛,不用赔!”

其实孩子犯了错,或伤害了别人,理应道歉。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对孩子来说,有害无利。如果孩子没能从错误中得到应有的教训,就不能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难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只要孩子犯了错,很多家长就会主动向别人道歉,仿佛犯错的人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其实,孩子虽小,做错事还是要自己担当的,而主动认错就是承担责任的第一步。

要知道,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不自知!

替孩子做决定

记得马伊琍曾在微博上说过:大女儿爱马想打耳洞,她在给女儿寻找穿耳处时,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穿完耳洞后一直发炎鼓小包。她打电话给医生,医生说:遗传的可能性大,不打耳洞就没事,一打才会发病,建议不打。听完医生的话后,她让女儿自己考虑清楚再做决定,最终爱马自己放弃了打耳洞。

如果换作我们,可能听完医生的话后,就会立马拒绝孩子的要求。可马伊琍却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做法: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讲清楚厉害关系,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即使将来后悔,也能吸取教训,不再犯错。

在我看来,家长应该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去管他,但是我有四个应该放权的理由:

第一,父母不见得懂孩子这一代,可能并不像孩子那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如果父母帮孩子做了太多决定,反而会造成他们日后责任心的缺失。

第三,父母管教太多,就会淹没孩子自己的声音,他们会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失去自信。

第四,如果施压太多,会给孩子沉重的负担。

爱孩子没错,可家长应该把这份爱放到长远来看,给他们有锻炼的集会,也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送给所有父母一句话:

爱他,就要学会放手,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篇6: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教育孩子是作为家长一生的事业,孩子的成功就是作为父母的成功,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有的父母毁了孩子,作为父母都知道了吗?

1 对孩子恶语相向

病情描述

1、“你这个笨蛋!你长脑子是干嘛用的?”

2、“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缺心眼儿的.玩意儿?”

诊断报告

当孩子犯了错误,由于正在气头上,很多家长习惯性对子女恶语相向,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借机将工作的不顺,发泄在孩子身上。而恶语相向会直接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认识错误,更没办法树立信心,和父母间的关系也很可能因此疏远。

2 对孩子溺爱过度

病情描述

1、“你想要啥?爸爸妈妈都买给你!”

2、“宝贝,爸爸妈妈都听你的!你说啥就是啥!”

诊断报告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父母满足了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我是老大”的思想,不懂得让步和宽容,性格骄横。

3 对孩子过度保护

病情描述

1、“别别别,你别弄了,放着我来!”

2、“你自己行么?!下次别这样儿了,再……记得叫我!!”

诊断报告

生活中,父母总担心孩子做一些事,做不好或是伤害到自己,而刻意将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做。但这样一方面会损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产生“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的负面情绪。

4 喜欢盲目攀比

病情描述

1、“你看王阿姨家XXX,人家孩子长得多漂亮!”

2、“你必须考上清华!要不以后你就只能扫大街!”

诊断报告

盲目攀比如此教育下的孩子,即使他们真的很优秀,内心也可能千疮百孔。更有些孩子会因无法达到父母期许,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5 总是挑拨离间

病情描述

1、“爷爷奶奶不疼你,以后少去他们家,只有妈妈最疼你!”

2、“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3、“你们老师也太多事了,以后少理他!”

诊断报告

很多父母喜欢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甚至是一些个人怨气,通过讲坏话的行为,变相对孩子“倾诉”,讲对方家庭成员的坏话。但其实这样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让他对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缺乏信任,久而久之,变得没有安全感。

6 亲子关系过于依赖

病情描述

1、“闺女,你爸你妈后半生的幸福就指望你了!”

2、“你一定好好努力,还指望你赚钱娶媳妇呢!”

诊断报告

健康的依赖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基石。但如果过于依赖,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工作生活。

7 冲孩子发泄抱怨

病情描述

1、“要不是为了让你吃香喝辣,我哪用那么累?!”

2、“你看看你,我一个月工资根本不够你造的!”

诊断报告

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剂毒药,会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直接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也变得爱抱怨,遇事推脱责任。父母应先做好自己,还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8 老子天下第一

病情描述

1、“住嘴!这家里有你说话的份儿么?”

2、“滚,大人说事儿小孩别插嘴!”

诊断报告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下一篇:父母如何学习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