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构成因子

关键词: 单株 跟踪调查 芦苇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精选十篇)

产量构成因子 篇1

一、调查方法

1. 取样

芦苇成熟后, 在不同级别的苇田中分别割取具有代表性的测点, 共31点, 每点面积1平方米, 自然干燥。

2. 室内考株

调查每平方米芦苇密度 (株/平方米) 、产量 (克) 每测点内随机抽取5株, 调查株高 (厘米) 、茎粗 (毫米) 。

二、结果分析

注:芦苇的单株重由于工作繁忙, 当时没有调查, 在这里不作分析。

令:y-芦苇产量、x1-株高、x2-茎粗、x3-芦苇密度。

1. 各因素与产量间的关系

由原始考株结果算得各因素与产量间一级数据见表1。再由一级数据算出12个二级数据, 见表2。

由表2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⑴株高与产量回归方程为:

y=-33.0231+3.2677 x1

⑵茎粗与产量回归方程为:

y=-4.2492+65.16 x2

⑶密度与产量回归方程为:

y=42.7358+0.7054 x3

2. 各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1) 由株高与产量回归方程知b>0, 呈正相关。相关系数V=0.6048, V2=0.3658。标准误差Syx1=61025。假设测验结果t0.01=2.756, t=4.089。t>t0.01, 相关显著。自变数x1范围[39.6、89.6], 芦苇产量95%的置信限为[94.87、100.49]。

(2) 茎粗对芦苇产量的影响

由茎粗与产量的回归方程知b>0, 呈正相关, 假设测验结果t=1.7219, t0.01=2.756, t>t0.01相关性没达到显著水平

(3) 密度对芦苇产量的影响

由密度与芦苇的回归方程知b>0, 呈正相关。相关系数V=0.7876, V2=0.6203。标准误差Syx3=47.40, 假设测验结果t=6.885, t0.01=2.756, t>t0.01相关显著, 自变量x3范围[48.8、331.2], 芦苇产量为95%置信限为[131.60、137.20]。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 密度、株高是芦苇产量的主要因素, 而密度与产量间的相关程度 (V2=0.6203) 较株高与产量的相关程度 (V2=0.3658) 更大些。茎粗在[2.12、3.99]、芦苇产量在[188.30、194.17]范围内, 茎粗的变化对芦苇产量影响不大。

3. 株高、茎粗、密度与芦苇产量的多元回归关系分析

由原始数据算得二级数据 (即X=X-`X Y=Y-`Y的结果) 见表3。

由表3得方程:

列表格解b1, b2, b3值

表格b1b2b3值解出

b值解得

得多元回归方程:

复相关系数Ry12=0.9492, F测验结果, F=64.79, F0.01=4.60。F>F0.01相关显著, 自变数范围X1[39.6、89.6], X2[2.12、3.99], X3[48.8、331.6]。

上述分析结果可知, 芦苇株高、茎粗、密度与芦苇产量具有多元回归关系, 相关程度大, R2y12=0.9010。这充分说明株高、密度是构成芦苇产量的主要因素。

三、小结

综上分析, 自变数、株高在[39.6、89.6]区间内, 密度在[48.8、331.2]区间内芦苇的株高、密度都与产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其相关程度顺序为密度>株高, 为此在芦苇的栽培管理工作中应着重解决如何提高芦苇的密度和株高。

摘要:通过对芦苇相关性状、各种构成因素、因子和产量构成进行研究, 从不同级别的芦苇田调查分析, 为指导芦苇生产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

产量构成因子 篇2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作对照,18个株叶形态较好的大穗型两系杂交稻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穗型组合产量的差异主要受单株穗数差异的影响;(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充实度>结实率;(3)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产量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与产量正相关达显著水平;(4)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充实度与产量的偏相关为正,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大穗的基础上,单株穗数的增加、千粒重和充实度的提高可以使产量显著增加.

作 者:刘建丰 陈光辉 何强 李春庚 LIU Jian-feng CHEN Guang-hui HE Qiang LI Chun-geng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刊 名: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VERSITY年,卷(期):21(6)分类号:S511.01关键词:杂交稻 产量因素 超高产

产量构成因子 篇3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S512.1+10.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086-03

收稿日期:2014-04-16

基金项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编号:CARS-3-2-26);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项目(编号:2011BAD07B00)。

作者简介:郭春强(1971—),男,河南舞阳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E-mail:guochunqiang1971@126.com。

通信作者:罗鹏,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人事管理及服务工作。Tel:(0371)65729550。小麦产量除与品种自身的特性相关外,还与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同一品种采用不同栽培措施会导致小麦产量、品质相差悬殊[1-3]。不断改进栽培措施提高小麦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4]。小麦产量不但受品种、土壤条件、气候影响,也受播期影响[5]。播期对小麦单位穗数具有调节作用,对穗粒数、千粒质量也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小麦最终产量[6]。研究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小麦分蘖发生、干物质积累及安全越冬,有利于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增加小麦产量[7-8]。朱统泉等研究表明,播期对小麦的产量性状影响较大,晚播导致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积温不足、幼苗发育不良,不仅造成小麦成穗数减少,而且对于穗粒数、千粒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9]。近年来河南省暖冬、倒春寒现象频繁发生,若按以前的适宜播期播种,小麦冬前易旺长,遇倒春寒受冻减产。为应对气候变化,调整适播期成为当前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必要措施[10]。本试验探讨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寻求小麦适宜播期以实现持续高产。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1—2012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前茬作物为大豆。该区年平均气温为14.7 ℃,年日照时数约2 181 h,年无霜期219 d,常年降水量786 mm。供试土壤为潮褐土,播种前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18.6 g/kg,速效氮含量为61.25 mg/kg,速效磷含量为 6.46 mg/kg,速效钾含量为207.77 mg/kg,pH值为6.66。

1.2材料

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因素为品种,次因素为播期,因素内随机排列。供试材料为半冬性品种豫麦49、郑麦004、周麦19,每个品种分10月3日(T1)、10月13日(T2)、10月23日(T3)、11月3日(T4)4个播期。基本苗均为240万株/hm2,小区面积为3 m×2 m,3次重复。前茬作物收获后基施复合肥750 kg/hm2,有机肥(郑州农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300 kg/hm2。氮肥为尿素(含氮46%),施氮量450 kg/hm2,分别于播前、拔节期按1 ∶1施用,其余管理措施同高产田。

1.3方法

1.3.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3叶期定苗时,在3个重复内固定样点(1 m双行)于成熟期测定有效穗数,收获时选取有代表性的点从基部随机连续取50个穗调查穗粒数,测定千粒质量,小区全部收获脱粒后计产。

1.3.23值产价的计算按照王树安的方法[11]计算3值产价,即把产量构成因素的单位名称去掉,取有效数值,分别叫产量穗值、粒值、重值,总称3值。当3值中任意2值固定或变化不大时,第3值增减1个单位引起的1 hm2产量增减数即为该值的产价,分别叫做穗值产价、粒值产价、重值产价。3值产价的计算公式如下:

穗值产价(kg)=粒值×重值×0.01;(1)

粒值产价(kg)=穗值×重值×0.01;(2)

重值产价(kg)=穗值×粒值×0.01。(3)

1.3.3数据处理方法采用Excel、DPSv 7.05軟件处理数据,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播期对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

由图1、表1可以看出,播期与小麦产量关系密切,3个品种均在T2播期时产量最高,T3次之,T4产量最低。播期T1到T2小麦产量增长较快,T2到T3小麦产量缓慢降低,T3到T4小麦产量下降较快。由表2可知,播期T2、T3 较T1、T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T2、T3内差异显著(P<0.05),T1、T4内差异显著(P<0.05)。本区域生态条件下,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半冬性小麦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3—23日。周麦19变异系数最大,豫麦49、郑麦004变异系数较小,说明播期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

2.2不同播期对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图2、图3、图4可以看出,播期对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影响较大,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素间也具有较大差异。不同播期下,郑麦004穗数均较多,周麦19较少;不同播期下周麦19穗粒数较多,郑麦004较少;不同播期对3个小麦品种千粒质量的影响差异不大。由表3可知,3个品种间穗数、穗粒数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郑麦004千粒质量与周麦19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豫麦49千粒质量与周麦19差异达显著水平。

2.3不同播期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不同播期3个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02、5.98、4.46。由此可以看出,产量构成因素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说明在本区域生态条件下,小麦穗数较稳定,千粒质量次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程度最高的是穗数, 千粒质量次之,穗粒数最低。因此,在保证足够的基本苗、稳定千粒质量条件下,提高穗粒数是提高小麦产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4播期对半冬性小麦品种3值产价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播期对小麦产量三因素3值均有影响,不同播期平均3值粒值最大,穗值、重值相差不大,粒值变异系数小于穗值、重值。播期T3处理下平均3值产价最高,T2处理次之,T4处理最小,说明1 hm2增加1万穗、每穗增加1粒、千粒质量每增加1 g,小麦产量增加以播期T3最高,T2处理次之。因此,在本区域生态条件下,播期应以T2、T3为宜,在稳定穗粒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协同增加穗数、千粒质量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3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减小,影响了冬小麦的光合生产效率,从而影响籽粒产量[12-13]。李素真等研究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可以选择适合的播期、播量,以达到高产的目的[14]。本研究表明,本区域生态条件下,冬小麦品种以T2(10月13日)—T3(10月23日)为最佳播期。随着小麦种植技术的提高,高产麦田群体的成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已趋近饱和,穗粒质量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突破点,因此高产麦田田间管理重点措施应该是促使个体发育健壮,协调植株体内代谢,以达到增“源”、扩“库”、畅“流”、低“耗”的目的,其实质在于提高小麦生育中后期特别是灌浆期的个体高光合效率以及物质生产、转化及转运能力。本研究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最高的是穗数,千粒质量次之,穗粒数最低。因此,在基本苗足够、千粒质量变化不大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穗粒数来提高小麦产量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播期对小麦产量3因素3值均有影响,不同播期粒值最大,穗值、重值相差不大,粒值变异系数均小于穗值、重值。因此,在本區域生态条件下,可以通过穗数、千粒质量协同增加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气候、栽培条件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提高的2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开展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的研究,同时根据不同年份的气候条件,采用相应的栽培措施促进小麦各器官协调发展,最终获得理想产量[15]。

参考文献:

[1]赵广才,常旭虹,刘利华,等. 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6,32(5):723-727.

[2]赵淑章,季书勤,王绍中,等. 土壤不同营养状况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4,19(4):81-83.

[3]陈爱苹,赵玉山. 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小麦品质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2003,31(3):7-10.

[4]赵广才. 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08(5):91-92.

[5]王东,于振文,贾效成. 播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04(2):25-26.

[6]李豪圣,宋健民,刘爱烽,等.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43-248.

[7]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等. 基因型和播期对优质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5):1109-1115.

[8]周冉,尹钧,杨宗渠. 播期对两类小麦群体发育和光合性能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148-153.

[9]朱统泉,袁永刚,曹建成,等.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150-152.

[10]郝有明,李岩华,霍成斌. 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22-424,473.

[11]王树安. 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0-41.

[12]马冬云,郭天财,宋晓,等. 小麦源库关系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2008(1):12-15.

[13]陈素英,张喜英,毛任钊,等.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681-685.

[14]李素真,周爱莲,王霖,等. 不同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05(5):12-15.

产量构成因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建三江科研所试验园区, 本田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 p H值5.9, 土壤有机质含量3.9%, 速效氮202.00mg/kg, 速效磷10.784 mg/kg, 速效钾141.00 mg/kg, Fe 218.0mg/kg, Mn 55.0 mg/kg, Cu 3.3 mg/kg, Zn 4.3 mg/kg。供试水稻品种包括龙粳31和空育131 (建三江科研所水稻室提供)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 每个品种设6个处理, 即28 cm×10 cm、28 cm×12 cm、28 cm×14 cm、30 cm×10 cm、30 cm×12 cm、30 cm×14 cm。采用大区对比法, 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为150 m2, 基本苗6株/穴。

1.3 试验方法

氮肥165.0 kg/hm2, 按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4∶3∶3;二胺120 kg/hm2, 为底肥一次性施入;硫酸钾120 kg/hm2, 按基肥、穗肥比例为6∶4施入[3,4]。5月17日插秧, 封闭除草第1次为5月11日, 用24%乙氧氟草醚乳油750 m L/hm2+30%莎稗磷900 m L/hm2, 6月7日, 第2次封闭除草, 用30%莎稗磷750 m L/hm2+30%吡嘧磺隆450 g/hm2+20%醚磺隆300 g/hm[5,6]。用背负式喷雾器甩施, 全程防病按照《建三江管局质效农业方案》实施。

1.4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由表1可知, 2014年水稻生长阶段降水量 (373 mm) 较2013年少42.5 mm, 较历年少65.5 mm, 平均气温 (17℃) 较2013年高1℃, 较历年低0.8℃;≥10℃积温2 640.8℃, 较2013年高72.5℃, 较历年多78.4℃;无霜期160 d, 较2013年多9 d, 较历年多25 d;日照时数1 249.5 h, 较2013年高39.6 h, 较历年少28.2 h。6月上旬, 为少雨高温天气, 水稻生长较快。

注:数据由建三江气象站提供。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从试验调查可以看出, 不同插秧密度对同一水稻品种生育期影响不明显, 空育131各处理较龙粳31个处理生育期提早1 d。

2.2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病害及抗逆性的影响

由表2可知, 不同插秧密度对该试验品种的病害及抗逆性影响明显。各水稻品种处理随着插秧密度的增高, 纹枯病和鞘腐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大, 各品种插秧密度28 cm×10 cm的发病率最大, 分别为龙粳31纹枯病、鞘腐病分别为55.1%、50.0%, 空育131纹枯病、鞘腐病发病率分别为50.2%、48.1%。随着插秧密度的增高, 对各品种的倒伏也有较大影响, 龙粳31密度28 cm×10 cm为1级倒伏, 空育131密度28 cm×10 cm、28 cm×12 cm均为2级倒伏。

2.3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龙粳31产量最高的插秧密度是30 cm×12 cm, 穗数为642.6穗/m2, 穗粒数达到91.30粒, 产量为10 506.0 kg/hm2;其次为30 cm×10 cm, 穗数为669.9穗/m2, 穗粒数达到72.10粒, 产量为10 272.0 kg/hm2, 插秧密度30 cm×14 cm处理产量最低, 穗数为552.0穗/m2, 穗粒数达到70.54粒, 产量为7 371.0 kg/hm2。空育131产量最高的插秧密度是30 cm×14 cm, 穗数为667.0穗/m2, 穗粒数达到69.70粒, 产量为10 506.0 kg/hm2;其次为28 cm×12 cm, 穗数为725.0穗/m2, 穗粒数达到61.70粒, 产量为9 471.0 kg/hm2;插秧密度30 cm×10 cm产量最低, 穗数为610.5穗/m2, 穗粒数达到57.50粒, 产量为8 337.0 kg/h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间的生长条件有差别, 对插秧密度的要求不同。综合考虑龙粳31最适合的插秧密度为30 cm×12 cm, 产量为10 506.0 kg/hm2;空育131最适合的插秧密度为30 cm×14 cm, 产量为10 506.0 kg/hm2。以上为2014年试验数据, 建议2015年继续试验, 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为粮食生产提供准确依据[7]。

参考文献

[1]吴春赞, 林华, 赖联赛, 等.水稻强化栽培适宜密度探讨[J].垦殖与稻作, 2006 (1) :29-31.

[2]李熙英, 权成武, 黄世臣.不同密度、插植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0 (4) :256-259.

[3]马妍, 任玉荣, 诸亚铬.不同密度及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5) :85-86.

[4]林贤青, 朱德峰, 张玉屏.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原理及其应用效果[J].中国稻米, 2003 (3) :13.

[5]刘华招, 步金宝, 宋微, 等.两种插秧密度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耐密性研究[J].土壤与作物, 2014 (1) :22-27.

[6]魏彬, 胡美娜.大石桥地区水稻不同插秧密度试验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7-8.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篇5

【论文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变异系数;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

随着世界粮食生产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构成的,在高产水平条件下,提高小麦产量,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1-3]。

目前关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已有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横向比较,即同一年度间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2,4,5],而不同年份间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较少。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襄阳市3个主栽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在2009-2012年的生育期及产量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了本地区小麦产量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在不同年际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进而探讨提高千粒重的途径,旨在为本地区的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是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3个品种均为湖北省的主栽小麦品种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9-2012年进行,每年10月播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3.3 m2,3个重复,常规麦田管理。

1.3 测定项目

在小麦生育期间调查各品种的抗病性,小麦落黄时调查各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在收获后室内调查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及各小区的实际产量。

1.4 统计与分析

各性状取各年度间平均值,并采用DP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性

对3个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结果表明,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均呈正相关,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说明有效穗数对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为正相关关系,说明有效穗数的增加并不会引起每穗粒数、千粒重的下降。

2.2 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

对3个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表2),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为0.412 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小,为0.151 7;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均为正效应,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趋向一致。

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净效应均为正值,且其中任一因素通过其他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也均为正值,说明任一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对产量均有促进作用。有效穗数对产量主要是直接影响,而间接影响较小;千粒重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影响产量;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均较小。

2.3 不同年度间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

对3个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进行变异系数分析(表3),发现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从结果可知,在不同的年度间,产量性状最稳定的是每穗粒数,其次是有效穗数,最不稳定的是千粒重,因此说明千粒重的调控性很大,如果在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稳定的情况下,粒重增加,则产量就会有较大的突破。

3 小结

湖北省襄阳市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土壤多为水稻土和黄棕壤,质地以粘壤土为主,生态条件较为特殊,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小麦灌浆期间降雨量偏多且高温逼熟,大多数外引品种不适应本地特殊的气侯条件,年度间产量变异较大。因此,该麦区要想取得丰产、稳产应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为基础,充分提高千粒重,从而在产量上取得突破。

综合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小麦的产量决定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三者的乘积,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从而使整体产量减少[1-3]。在不同的年份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很多的研究[5-7]已证明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效应潜力很大,显性作用明显,在育种中适合作早代选择;在栽培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强度及延长灌浆时间来提高千粒重,比如采取适期早播,保证小麦充足的灌浆时间,增加小麦的灌浆强度。抓好后期浇水,进行适当的叶面喷肥及适当喷施生长调节剂[8],进行病虫害防治,为粒重增加创造条件,提高产量潜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武,王进强,陆加荣,等.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分析[J].种子科技,2001(5):281-282.

[2] 郑建敏,李 浦,廖晓红,等.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J].作物杂志,2012(1):105-107.

[3] 孙本普,王 勇,李秀云,等.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83-87.

[4] 陈佳慧,兰进好,王 晖,等.小麦子粒构型性状与粒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种业,2010(8):58-60.

[5] 周淼平,任丽娟,张 旭,等.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35-40.

[6] 马华平,蒋志凯,朱红彩,等.小麦亲本千粒重遗传效应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3):1-3.

[7] 姚金保,王书文,姚国才,等.普通小麦千粒重的配合力与遗传模型分析[J].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52-54.

产量构成因子 篇6

关键词:配方施肥,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地势平坦,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是自治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13.33万hm2左右, 占自治区小麦播种面积的1/3, 产量占自治区粮食产量的2/3, 小麦生产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合理施肥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 有关小麦施肥试验的研究较多, 但不同生态条件、不同肥力土壤条件下小麦施肥技术存在较大差异[1,2,3]。近年来小麦施肥中存在化肥施用量过大、施肥方法不当等现象, 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现通过小麦科学配方施肥试验, 旨在研究小麦高产的途径和合理的施肥方法, 使良种良法配套, 提高肥料利用率, 改善土壤微环境, 为小麦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1,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09年在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小麦试验园区进行, 试验地势平坦。肥力中等, 土壤类型为两黄土, 土质中壤, 前作为油用向日葵。0~20 cm土层内有机质含量15.0 g·kg-1, 全氮 1.03 g·kg-1, 速效磷 63.2 mg·kg-1, 速效钾 120.0 mg·kg-1, pH 8.5, 全盐0.7 g·kg-1。

1.2 材料

供试小麦材料为永良4号;肥料种类:尿素 (N 46%) 、磷酸二铵 (P2O5 46%) 、氯化钾 (K2O 60%) 和硫酸锌 (Zn 20%) 。

1.3 方法

试验于2008年10月下旬秋翻后灌水保墒。2009年春用机引旋耕机耙耱整地, 播前整地作畦, 畦/埂宽40~50 cm, 高30~40 cm。3月28日人工开沟溜籽播种。

试验设9个处理 (CK、N、P、OPT-N、OPT-P、OPT-K、OPT、OPT+Fe+Zn、OPT+有机肥) , 其中CK不施任何肥料, OPT为平衡施肥。随机区组设计, 4次重复, 小区净面积5.80 m×5.25 m=30.45 m2, 具体方案见表1。磷钾肥全部作种肥一次施用, 氮肥15%作种肥, 60%第一次追施, 25%第二次追施。全生育期共浇4次水, 用2, 4 D-丁酯250 mL·hm-2进行化学除草。

全生育期按其生育进程对物候期、公顷穗数、抗病性等指标进行详细调查记载。于7月18日 (成熟后) 按小区对角线取样风干后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方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 与不施肥处理 (CK) 比较, 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增加69.0~3 655.5 kg·hm-2, 产量增加幅度1.2%~63.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CK与除P和OPT-N处理外其它施肥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说明施肥对小麦产量起主要影响作用。

与平衡施肥处理OPT比较, OPT-N处理的小麦产量减少3 471 kg·hm-2、减产幅度为37.3%, OPT-P的小麦产量增加138 kg·hm-2, 增产幅度1.5%, OPT-K处理与OPT处理持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OPT与OPT-P和OPT-K处理差异不显著, 与OPT-N处理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说明氮素是限制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从表2各个处理的产量结果看:OPT+有机肥、OPT-P、OPT+Fe+Zn、OPT-K、OPT、N处理产量均超过9 000 kg·hm-2, 而且与其它3个处理 (P、OPT-N、CK) 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有本质上的差异, 说明在平衡各微量元素后氮素才是真正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另外, 从表2还可以看出, 在处理OPT的基础上, 施15 000 kg·hm-2有机肥, 或减施磷肥用量, 或配施少量的微量元素铁和锌, 对提高小麦产量有重要影响, 其小麦产量位于所有处理的前三位, 分别为9 426.0 kg·hm-2、9 403.5 kg·hm-2和9 357.0 kg·hm-2。

2.2 配方施肥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4看出, 穗数变幅在592.35万~767.85万·hm-2, 超过675万穗·hm-2的处理有6个, CK (不施肥) 处理的穗数最低, 穗数为592.35万穗·hm-2, OPT+Fe+Zn处理的穗数最高, 为767.85万穗·hm-2。

配方施肥对穗粒数的影响:各个处理变幅在18.5~35.6粒, 5个处理的穗粒数超过30粒。OPT-N和CK处理的穗粒数最低, OPT+Fe+Zn和OPT+有机肥处理的穗粒数最高, 穗粒数分别为32.2和35.6。

配方施肥对千粒重的影响:各个处理千粒重变幅在41.0~54.2 g, 超过50 g的处理有4个。OPT+有机肥处理的千粒重最高, 为54.2 g, CK处理的千粒重最低, 为41.0 g。

从表4看出, 配方施肥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各处理基本一致, CK (不施肥) 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最低, OPT, OPT+Fe+Zn和OPT+有机肥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高。说明平衡施肥后, 再配合施用少量微量元素和农家肥对小麦产量有重要影响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配方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平衡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养分后, 氮、磷、钾是限制小麦产量提高的养分限制因子[5,6]。配方施肥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 可促进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 提高氮、磷、钾的养分利用率。配方施肥的最佳处理为OPT+有机肥, 小麦产量达9 426.0 kg·hm-2, 比不施肥 (CK) 处理的小麦产量增加3 655.5 kg·hm-2, 增幅为63.3%, 比平衡施肥处理OPT的小麦产量增加115.5 kg·hm-2, 增幅为1.2%。配方施肥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有重要影响, 在平衡各微量元素后, 适当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4]。其穗粒数 (35.6粒) 和千粒重 (54.2 g) 最高。

参考文献

[1]曹承富, 孔令聪.氮素营养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4, 24 (1) :47-50.

[2]曹承富, 孔令聪.施氮量对强筋中筋小麦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 (1) :46-50.

[3]曹承富, 孔令聪.淮北农区优质小麦氮肥运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1, 17 (6) :18-20.

[4]黄正来, 姚大年.氮素供应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6 (4) :414-418.

[5]何萍, 李玉影, 金继运.氮钾营养对面包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8 (4) :395-398.

产量构成因子 篇7

关键词:青贮玉米,密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在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措施中, 密度是影响其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 确定青贮玉米最适密度历来都是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青贮玉米种植的最适密度会因生态条件、栽培、管理措施、耕种方式及品种特征、特性等不同而有差异。因此研究某一品种在某一特定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下的最适密度尤为重要。哈尔滨地区光热资源丰富, 青贮玉米增产潜力巨大, 该研究意在探讨龙青1号在哈尔滨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最适栽培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共5个处理, 密度分别为:5.0 (株距30 cm) 、6.2 (株距24 cm) 、7.4 (株距20 cm) 、8.6 (株距17 cm) 、9.8 (株距15 cm) 万株·hm-2, 6行区, 行距0.67 m, 行长8 m, 小区面积32.16 m2。收获时取中间4行进行测产。每个重复的每个处理取5株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测定。供试品种为专用型青贮玉米龙青1号。

1.2 栽培管理

底肥施300 kg·hm-2磷酸二铵, 40 kg·hm-2硫酸钾, 拔节期追施225 kg·hm-2尿素。5月9日播种, 9月18日收获, 并进行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测定。田间管理与大田管理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对龙青1号株高的影响

密度对株高的影响不大, 它的变异系数为2.21, 仅高于收获时可见绿叶的变异系数。当密度达8.6万株·hm-2时, 龙青1号玉米株高达最大值307 cm, 低于此密度, 青贮玉米株高随密度增加而增高, 当超过此密度时, 龙青1号株高随密度增加反而降低 (见图1) 。

2.2 密度对龙青1号果穗秃尖长短的影响

把秃尖长短和密度的数据 (见表1) 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为:Y=1.1+0.2x, r=0.996, F=1030**, 方差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试验密度范围内秃尖长度由2 cm增加到3.3 cm, 随密度增加秃尖增长。这是由于密度增加会导致龙青1号雌穗顶端花丝伸出较晚或不能正常伸出, 玉米雌蕊的发育、授粉以及灌浆结实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再者,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 花粉在下落的过程中落到叶片上的比率也会随之增大, 而花丝接受到的花粉数目就会大大减少, 从而影响结实。秃尖长随密度变化的变异系数最大是11.23, 这说明密度增大会严重影响龙青1号玉米的结实而使秃尖增长。

2.3 密度对行粒数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当密度为5万株·hm-2时, 龙青1号行粒数为最大值41粒。其行粒数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这是由于密度过高, 植株营养生长不良, 雌蕊的发育、授粉以及灌浆结实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行粒数随密度变化的变异系数为5.64, 说明密度对行粒数的影响不是很大。

2.4 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

对千粒重和密度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为:Y=364.2-9.2x, r=0.99, F=213.18**, 方差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千粒重随密度变化的曲线见图2。在试验密度范围内, 千粒重由311 g减少到259 g, 随密度增加千粒重减少, 说明密度增加会影响青贮玉米的灌浆结实。千粒重随密度变化的变异系数较大为7.86, 说明密度增大会严重影响青贮玉米的灌浆而使千粒重降低。

2.5 密度对穗长和穗行数的影响

密度对穗长和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它们的变异系数较小, 说明密度对穗长和穗行数的影响不大。原因可能是穗轴的分化和穗行数的分化时期较早, 一般叶龄指数达40%就已完成, 而此时龙青1号玉米群体由密度增加引起的竞争光照、水分和养分的矛盾还不突出, 因此增加密度而引起的后期环境变化对穗长和穗行数分化的影响较小。

2.6 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影响

对生物产量和密度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Y=-2.51907+15.33241x-0.86221x2, r=0.989, F=46.67**, 方差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龙青1号生物产量随密度变化较大, 可供选择的高产适宜密度范围较窄。当密度达7.4万株·hm-2时, 青贮玉米生物产量达最大值为75.03 t·hm-2, 低于此密度, 青贮玉米生物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当高于此密度时, 生物产量随密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生物产量随密度变化的变异系数6.21, 说明密度对生物产量的影响很大 (见图3) 。

2.7 密度对青贮玉米茎粗的影响

对数据进行分析, 回归方程为:Y=3.0797-0.1×534x, r=0.954, F=44.23**, 方差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龙青1号茎粗变化随密度变化较大, 随着密度的加大, 其茎粗是逐渐变小的。在5.0~9.8万株·hm-2范围内, 茎粗由3.0减少到2.63。说明密度对玉米茎粗影响较大。这是由于随着密度的加大, 其空间、养分、水分的竞争也随着加大, 致使单株玉米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应

2.8 密度对龙青1号可见绿叶的影响

可见绿叶的数目随密度的变化不大, 但总的趋势为随着密度的加大, 可见绿叶的数目是逐渐变少。这是因为, 随着密度的加大, 其下部叶片得不到充足的光照而提前死亡。

3 结语

硅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篇8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于2012年设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哈尔滨试验站, 供试土壤基本情况:有机质含量4.05%、碱解氮146.2mg/L、速效磷30.7mg/L、速效钾104.2mg/L, pH值为6.3。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空育131, 试验所用的硅肥是由佳木斯森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森屿硅肥旺, Si2O含量为30%。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处理1为常规施肥+30%森屿硅肥旺225kg/hm2;处理2为常规施肥+30%森屿硅肥旺300kg/hm2;处理3为常规施肥+30%森屿硅肥旺375kg/hm2;处理4为常规施肥+30%森屿硅肥旺450kg/hm2;处理5为常规施肥+30%森屿硅肥旺525kg/hm2;处理6为对照, 采取常规施肥, 每公顷施46%尿素225kg、磷酸二铵120kg、33%硫酸钾180kg。

试验于4月15日播种, 5月14日插秧, 每穴2~3株, 插秧密度为30cm×10cm。尿素按基、蘖、穗肥比例4∶3∶3施用, 磷酸二铵全部基施, 钾肥按基、穗肥比例6∶4施用, 基肥水整地平地撤施, 4.5叶期施蘖肥, 9.5叶施穗肥。采取小区对比试验, 每小区面积66.7m2, 单排单灌, 设3次重复。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硅肥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粒数、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著, 对平方米穗数、结实率影响差异显著。通过新复极差多重比较看, 硅肥处理对水稻结实率影响最大, 处理1、4、5的结实率均显著高于对照, 说明适量的硅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对于每平方米穗数, 尽管处理3、4高于对照, 但是尚未达到显著水平。

2.2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产量结果如下, 处理1~6产量分别为7860、7920、7950、8130、8100、7770kg/hm2。从以上产量结果可知, 施用硅肥的处理比常规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但增产幅度不同, 其中以处理4 (常规施肥+30%森屿硅肥旺450kg/hm2) 和处理5 (常规施肥+30%森屿硅肥旺525kg/hm2) 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增产率分别达到4.63%、4.25%。

3 小结

不同硅肥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的穗粒数、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著, 对平方米穗数、结实率影响差异显著。硅肥处理对水稻结实率影响最大, 可以说明, 在一定范围内, 随着硅肥施用量的增加, 水稻结实率有所提高, 从而为产量的提高奠定基础。通过最终产量测定也可得知, 处理4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因此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公顷增施硅肥450kg能够提高水稻产量。试验证明硅肥的施用确实起到有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 而且不同浓度的硅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影响, 从而促进水稻增产。

摘要:生产实践证明, 施用硅肥可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 针对这一情况, 共设6个处理研究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硅肥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的穗粒数、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著, 对平方米穗数、结实率影响差异显著。适量硅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结实率。由产量可知, 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 每公顷增施硅肥450kg能够提高水稻产量。

关键词:硅肥,水稻,产量

参考文献

[1]慕永红, 张莉萍, 王安东, 等.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7 (4) :41-43.

[2]宫海军, 陈坤明, 王锁民, 等.植物硅营养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 2004 (13) :2385-2392.

[3]蔡德龙.中国硅营养研究与硅肥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0.

制约油菜产量的因子与对策 篇9

1 制约高淳油菜产量的因素分析

1.1 品种

品种是决定油菜产量高低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十年来,我国油菜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油菜品种的双低化、杂交化成为推动油菜产量增长、食用菜油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常规双低油菜和杂交双低油菜品种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油菜生产的品质,而且其抗性、产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杂交油菜种子生产技术的改进,不仅提高了杂交油菜种子产量,种子纯度也得到了较好的保证,减少了杂交油菜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纯度风险。高淳农业部门每年都会引进一些新育成的油菜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近10年来农业部门所引进的新品种并没有在高淳得到很好的的推广,油菜品种长期得不到更新更换成为制约高淳油菜产量进一步提高,形成油菜产量徘徊不前的最主要因素。

从生产实际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引进的一些油菜新品种其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的优势大多能得到高淳农民的认同,但其综合农艺性状上的某些缺陷限制了其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如一些品种植株高大,单株生长量较大,成熟期单株间分枝相互交错,人工收割费时费力;一些品种春性较强,过早播种或遇暖冬年份容易出现早薹早花,不但容易引起种子质量纠纷,也影响到产量潜力的发挥;也有一些品种角果皮较厚,收获后不易脱粒。加上油菜生产中优质不优价和优质油菜品质不易保证等原因,使新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优势、效益增加值大打折扣,影响了农民选用和推广新品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种植油菜的经济收益在农民人均收入中所占份额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更新、更换油菜新品种的积极性。

1.2 密度

从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近年来移栽密度不足是制约油菜产量提高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1990年前,油菜是高淳农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农民不仅重视油菜品种的选用,而且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和习惯,油菜移栽密度普遍较大,一般移栽较早的田块每亩移栽在7500~8000棵之间,移栽较晚的田块密度会更高,部分移栽较晚的田块每亩可达到10 000株左右。2000年以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农民对油菜种植重视程度的下降,油菜移栽密度普遍开始下降,一般每亩移栽密度在5000~6000棵之间,个别田块甚至低于4500棵。

1.3 栽培技术

从栽培技术的角度分析,油菜栽培中家杂肥使用量的大幅度减少是最明显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淳农民种植油菜几乎家家使用家杂肥,每亩家杂肥使用量平均在1000~1500 kg。大量家杂肥的使用不仅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油菜后期早衰。

其次是肥料施用方式的变化。高淳农民过去有冬季打洞穴施肥料的习惯,现在则大多改为撒施方式。冬季打洞穴施化肥,可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延长肥料的肥效。

第三是栽培模式的变化。80年代,由于普遍重视油菜生产,油菜播种、移栽期均较早,劳力投入和成本投入相对较高,容易形成秋发冬壮和春发稳长。2000年以后,不仅移栽密度普遍下降,而且播种期推迟,一般油菜播种期由过去的9月上中旬普遍推迟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较以往推迟了20多天,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油菜冬前生长量明显不足,很少出现秋发冬壮的苗情。

1.4 其他因素

近年来,随着化学除草技术的推广应用,油菜病虫草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基本不大,但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间,油菜冻害、渍害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油菜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 提高油菜产量的对策

2.1 加强品种管理工作,促进优良品种推广

优良品种是实现油菜高产稳产、确保优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做好油菜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品种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种子生产许可证管理,做好种子生产许可证的清理和核查工作,以及对发放许可证后的监督工作,严查常规种子的套牌生产行为。其次是加快建立油菜品种退出机制,淘汰产量水平不高、品质较差的常规油菜品种。第三是要加强种子市场管理,规范油菜种子经营行为,严查未审定油菜品种种子经营行为和品种跨区域推广行为。

二是农业部门要及时做好油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和油菜新品种的信息发布工作。在油菜品种选择上,既要重视品质和产量,也要重视油菜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尽可能的推广植株高度较低、综合抗性较好、容易脱粒、不易出现早薹早花、适应农民轻简栽培要求的品种

2.2 创新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方式

在推广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时,要创新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入户工作体制在推广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中的作用,发挥科技示范户对周边农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做好油菜高产创建和示范,利用典型引路,促进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在良种推广上,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良种补贴政策,引导农民正确合理选择良种,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

2.3 推广油菜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在油菜高产技术推广上,要紧紧围绕“良种、壮苗、秋发、冬壮、春稳”的油菜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在选好优质高产良种的基础上,狠抓油菜适龄壮秧的培育。通过适期早播早栽、施足全效基苗肥、栽足适宜密度、沟系高标准配套等措施的落实,为充分利用晚秋的温光资源促秋发打好坚实基础,冬季以“薹肥腊施、腊肥春用”为重点,促进菜苗平衡生长。春季以建立较优角果群质量为目标,保持油菜稳健生长防早衰。通过全面推广油菜免(少)耕栽培技术、早栽促早发技术、化学除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防衰保活熟技术等油菜轻简高效栽培综合技术,减少劳动强度,降低油菜种植成本,实现油菜高产高效。在技术措施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掌握好油菜的适期播栽。播种过早,油菜冬前生长量过大,需要增加相应的肥水投入,管理不当易造成油菜后期早衰,对一些春性较强的品种而言,遇到暖冬年份还易形成早薹早花。而过迟播栽,往往造成油菜冬前生长量不足,也不利油菜产量的提高。根据前茬腾茬的时间,高淳地区油菜主播期应安排在9月15~25日,秧大田比控制在1:7~8左右,秧龄30~35天。

二是适当增加密度。针对近年来大面积油菜生产移栽密度较低的现状,以适当增加油菜移栽密度为工作重点,力争油菜移栽每亩达7500~8000株,从而为油菜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产量构成因子 篇10

关键词: 淮北麦区;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2.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091-03

江苏省是我国的小麦生产大省,常年种植面积约为220万hm2 [1]。淮北地区为江苏省小麦主产区和高产区,近年小麦种植面积达130万hm2以上,约占粮食总种植面积的40% [2]。建国以来,新品种的培育使得小麦产量大幅提高,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单产由3 000 kg/hm2提高到21世纪初的5 250 kg/hm2 [1]。尽管小麦单产已经取得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麦产量主要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3个要素构成,三者关系的协调是取得小麦高产的关键 [3-4]。随着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小麦种植面积已基本趋于稳定,扩大种植面积有限,粮食总产的增长必须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来实现,高产小麦的推广和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越来越重要。加强和推进高产、稳产小麦品种的推广和培育,是促进江苏省淮北地区高产小麦产业发展、保证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了解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今后有目的地选配杂交组合、选育并推广小麦新品种、提高育种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黄淮麦区主导的13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旨在初步探讨其产量的差异性、产量潜力、产量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为小麦品种的推广和今后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矮抗58、连麦6号、淮麦20、济麦22、烟农19、淮麦22、淮麦33、保麦1号、徐麦99、郑麦9023、烟农5158、徐麦30、徐麦33。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在江苏省宿迁市滨湖新城塘湖良种场瑞华农业试验站(33°29′N,116°12′E,海拔26 m),该地块属于沙壤土土质,前茬为玉米,试验布置在未进行灌溉的旱作农耕地上。2013年10月14日,对该土壤撒施有机肥 4 500 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45%,氮、磷、钾含量均≥5%,土壤肥力均匀,灌排便利。

1.2.2 试验设计与管理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7.5 m,宽1.8 m,南北行向,行距20 cm,小区间距40 cm。2013年10月26日,用播种机播种,播种量 315 kg/hm2,播种均匀。全生育期施肥3次,2014年1月8日施尿素345 kg/hm2、复合肥225 kg/hm2;2014年2月8日施尿素300 kg/hm2;2014年3月12日施尿素225 kg/hm2。同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2014年6月8日收获。

1.2.3 调查项目和测定方法 收获期间田间随机取样,每个小区分5点随机取样,取20株,每个品种的3个重复共取60株,收获至室内,进行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农艺性状的测量。产量性状测量方法为小区收获测实产,最终结果以小区平均产量折合成1 hm2的产量。

1.2.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SPSS17.0软件进行变异系数的计算、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分析方法参照周芳菊等的研究报道 [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产量及其产量构成要素的表现

由表1可以看出,13个不同品种的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有矮抗58、连麦6号、淮麦20、济麦22,产量分别为 10 264.5、9 993.0、9 940.5、9 636.0 kg/hm2,徐麦33、徐麦30的产量较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的小麦品种有淮麦22、连麦6号、淮麦20、烟农19,有效穗分别为682.5、676.5、670.5、666.0穗/hm2,郑麦9023、矮抗58、淮麦33的有效穗数较低;穗粒数较高的小麦品种有矮抗58、淮麦33、连麦6号、济麦22、烟农19、烟农5158,穗粒数最低的小麦品种为徐麦99;千粒质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矮抗58、淮麦20、徐麦99,分别为473、45.9、43.1、43.3 g,淮麦33、保麦1号、烟农5158的千粒质量较低。

由表2可知,13个小麦品种产量平均值为 9 030.5 kg/hm2,变化范围8 289.0~10 264.5 kg/hm2,说明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较高,小麦高产潜力大。产量的变异系数为7.62%,说明江苏省淮北地区不同小麦品

nlc202309011505

种之间产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平均值为618.0穗/hm2,变化范围为546.0~682.5穗/hm2,变异系数为7.14%;穗粒数的平均值为528.0粒/穗,变化范围为486.0~589.5粒/穗,变异系数为5.82%;千粒质量的平均值为42.2 g,变化范围为39.2~47.3 g,变异系数为5.96%。产量构成3要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不同品种间产量构成要素变化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在不同品种间相对比较稳定。

2.2 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间的相关分析

了解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对今后小麦高产育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由表3可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57、0.544、0216,说明产量3要素中任一要素的增加均可提高小麦产量。产量3要素对产量相关性大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为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小。这说明该地区主导的13个小麦品种中,穗粒数对小麦产量的贡献比较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对小麦产量的贡献小于穗粒数的贡献。产量3个要素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产量3个要素中任一要素对其他2个要素有制约作用。其中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之间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510,说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会使籽粒千粒质量下降,同样千粒质量的增加也会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育种家在育种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有效穗、千粒质量之间关系的协调,过于追求千粒质量会影响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2.3 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

相关分析基本确定了产量3要素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但由于构成产量的各因素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相互影响还包含着其他因素的间接影响,因而有必要通过通径分析将各因素与产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以说明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关系。产量3要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在保持其他因素一定时,产量3要素其中任一因素增加均可引起小麦产量的增加。产量3要素与产量间通径系数按照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的顺序依次减小,说明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16.402),其次是有效穗数(通径系数14.355),最小的是千粒质量(通径系数14.212),通径分析结果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穗粒数的优势相对比较突出,千粒质量的优势相对较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3要素之间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其中千粒质量通过有效穗数、有效穗数通过千粒质量对产量的作用最大,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7.321、-7.248。因此,在小麦高产育种中,应重视有效穗数、千粒质量两者关系的协调,以达到小麦高产的目标。3要素对产量的净作用均来自于它们自身的直接作用,而其中任一因素通过其他因素对产量的间接作用都为负值。这说明产量3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制约关系,任一产量因素的提高,都会限制和削弱其他要素对产量的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分析了近年来江苏省淮北麦区主导的13个小麦品种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产量及其产量要素构成存在显著差异。矮抗58、连麦6号、淮麦20、济麦22的产量较高,这4个小麦品种产量3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佳。烟农19、淮麦22的有效穗数较高,但是千粒质量较低,使得产量一般;淮麦33、烟农5158的穗粒数较高,但是有效穗数、千粒质量较低,在实际生产中要注质量肥水管理,施好分蘖肥、拔节肥,抽穗灌浆期可用1%尿素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以补充植株氮营养不足,增加千粒质量。

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异分析表明,江苏省淮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间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变异相对较小,基本趋于稳定,有效穗数的变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千粒质量和穗粒数主要由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二者遗传力较高,而有效穗数遗传力低,环境条件对其影响较大。参试的13个小麦品种中, 徐麦99、郑麦9023、烟农5158、徐麦30、徐麦33 的产量靠后,很可能是本试验的栽培管理条件不适合以上5个品种,导致其产量潜力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小麦的栽培管理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特征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播期并注重合理施肥、灌溉,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以提高小麦产量。

前期研究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产量3要素之间呈负相关 [7-8]。本试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单一要素的提高可以增加产量,但要实现小麦高产或者超高产还需对全部产量构成要素同时改进。本试验结果中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最大,在育种过程中过于追求有效穗数势必会导致千粒质量的减少,影响总产量。因此,育种家在选育小麦品种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穗粒数性状的选择,同时还要兼顾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质量。产量3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三者相互矛盾、相互补偿,在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只有实现三者关系的最佳协调,才能达到产量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顾克军,杨四军,张恒敢,等.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质现状、问题及专用小麦发展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1):99-100,107.

[2]李 筠,冷苏凤,马继胜,等. 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0(6):111-114.

[3]周淼平,任丽娟,张 旭,等. 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35-40.

[4]王 辉,孙道杰,时晓伟,等. 关中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问题探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1):37-40.

[5]周芳菊,陈桥生,张道荣,等. 杂交小麦主要产量性状优势及亲本选配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046-3048.

[6]杜家菊,陈志伟.使用SPSS线性回归实现通径分析的方法[J]. 生物学通报,2010,45(2):4-6.

[7]唐 进,吉 剑,林昌明,等. 苏中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3):46-47.

[8]王继滨,李凤云,李红芹,等. 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42-143,16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论文 下一篇:婚礼小提琴开场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