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精选十篇)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 篇1
一、人类工效学简介
人类工效学 (Ergonomics) 是20世纪中期新兴的一门应用科学, 在美国又称其为人的因素工程学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或人体工程学 (Human Engineering) , 在日本称之为人间工学等。在我国也有多种译法, 如: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人的因素学、宜人学等。人类工效学从最初的充分利用人体机能, 使之适应于机器的研究思想, 转变到以“人的因素”为核心的研究, 也即从“人迁就机器”转向“机器迁就人”, 再到现代的人与机器相互适应, 整体优化人-机-环境系统的研究, 并且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为理论基础。
现代的人类工效学是以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为基础的边缘学科, 着重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使人在作业时获得舒适感, 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以提高效率。人-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使用的机, 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所构成的系统。其中, “人”是系统的使用者、监控者和决策者, 对系统的有效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泛指人操作与使用的物, 可以是机器、用具、设施、软件, 甚至可以是管理学中的人;“环境”是人与机共处的环境, 如:作业场所、空间,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
由上可见, 人类工效学把系统从整体上划分为“人”、“机”、“环”三个大方面, 研究各种系统中人与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 并运用理论、原则、数据和方法进行系统设计, 以便使系统有利于人的健康, 而且系统的全部性能得到优化。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自己的特性, 也都有着自己的工效学上的特征, 因此也都应有自己的工效学问题,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 其中网络学习系统是它的核心, 从人类工效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需要系统地研究网络远程教育中的“人”、“机”、“环境”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 考虑系统中的“人”———学习者的身心健康的同时, 使整个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功能得到优化。
二、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工效学分析
1.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中的“人”、“机”、“环境”分析
网络远程教育的核心是网络自主学习, 一切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 而学习者是网络学习的主体, 所以, 网络远程教育中的“人”是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者, 它进一步可以包括网络学习者个体和网络学习者群体或同伴。网络学习者个体是进行网络学习的个体, 网络学习者群体是网络学习者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需要或组织需要而结成的学习同伴关系, 也是网络学习的主体。
网络远程教育中的“机”是与学习者的学习直接作用的硬件、软件、人, 这里主要考虑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在网络学习过程中, 认知对象即学习者学习的知识内容、技能技巧等;认知工具是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和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的工具, 它包括一切能够支持、引导和扩展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的技术设备和方案方法, 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其它学习设备以及所使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 还包括网络课程资源、相关网络学习活动、学习支持服务等。
网络远程教育中的“环境”指网络教与学所处的环境, 是“人”和“机”发生作用的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有社会文化、教育教学制度、网络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 还包括学习组织、人际关系、个人心理等方面;物理环境指学习者学习场所的光、热、声、空气、辐射等环境。
2.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中的人-机-环系统
首先, 系统以“人”为中心。此处的以人为中心, 不仅仅指一般所提倡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 教育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有关知识的过程, 或者力图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还要考虑一切与学习有关的设计开发都要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 也就是说, 学习者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能力和局限也决定着“机”和“环境”的设计开发。在设计开发网络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制定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和评价时, 要分析一般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程度以及对各种负荷的适应能力;考虑学习中的组织、人际关系以及影响个体心理状态的因素;设计、选择必要的物理学习场所时, 考虑辐射、声、光、尘埃和气体等环境因素对学习者的生理、心理以及学习效率的影响, 考虑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和安全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效问题。
其次, “人”、“机”、“环境”的交互作用。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 从人类工效学的角度来看, 网络远程教育是一个人-机-环系统, 其中的各个要素是交互作用的。上文已述“机”、“环境”要以“人”为中心, 也就是“人”制约着“机”、“环境”的设计和开发, 反过来, “机”和“环”也会影响和制约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例如:作为认知内容和认知工具的网络课程, 其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设计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交流和面对面的交流分别对学习者的心理、生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某种教育教学理念、评价管理方式、学习同伴关系会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学习体验和学习效率;一定的物理场所可能影响学习者的安全感、舒适感等, 同时也影响效能。同样, “机”和“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或物理条件影响着认知对象、认知工具的设计、开发, 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等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以及现实的自然条件、物质条件的影响下进行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可能会建立不同的学习同伴关系;而制度、理念等也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内部的“人”、“机”、“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才使得每部分都要适当地发展自身, 并作用于其他部分, 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构建健康有效的网络远程学习
从人类工效学的角度来探讨对学习者的身心健康有益, 且能够优化系统整体功能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 其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协调系统中“人”、“机”、“环境”的关系。以下从网络远程教育人-机-环系统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1. 提高网络学习者自身素质
虽然现代人类工效学提倡以“人”为本, 但是它既不强调由“人”迁就“机”, 也不强调由“机”迁就“人”, 而是同时考虑人-机-环境系统各方面的因素。所以, 作为网络远程教育中“人”的学习者个体也必须相应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 以更好地进行远程自主学习。在网络远程教育中, 由于教学的形式非面授式, 且学习者大多是在职人员, 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课, 安排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也是最突出的特征。但是, 目前我国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自主自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如:提高学习者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在学习中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管理, 能够使用一定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策略, 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和监控等。另外, “人”还包括网络学习者之间由于某种学习的需要而结成的同伴关系。有学习同伴使得学习者有集体感和归属感, 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建立虚拟班级、虚拟教室, 开展网上讨论活动等都可以有利于发展这种学习同伴关系。
2. 合理设计开发网络学习认知工具
网络学习内容即认知对象一般承载于认知工具之上的, 网络学习相关的认知工具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网络学习活动、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等, 从人类工效学的角度来看, 其设计开发需考虑网络学习者以及网络远程学习环境的要求。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网络远程教育中进行网络学习的必要条件, 如:网络通信的质量涉及到网络学习资源是否能够顺利地发送和接收, 多媒体计算机的性能涉及到是否能够保证学习顺利地进行。关于硬件设备产品, 其相应的领域已经以人类工效学提供的参数和要求为依据进行设计, 如:面板以及工作台等的形状、位置, 其各组成部分的色彩及布局等符合人的特点和环境的要求。
网络课程是网络学习者的重要认知工具。网络课程一般是以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来设计的, 它们又是以认知心理学为重要理论基础的。从工效学的角度来看, 传统认知心理学实际上是视人为信息加工机器, 要求人主动适应“机”、“环境”的性能特点, 如:教学设计中引用教育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对学生进行注意控制、意志训练等, 虽然也能较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但没有注重学习者个体本身的一些能力局限。因此, 网络课程以及网络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还需要考虑人的生理局限、疲劳、心理负荷等。网络课程中文字、图形、图像等媒体的编排顺序、位置要符合人的视觉心理。虽然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 但是还需要保证学习内容的连续性, 因此需要对每个课时的任务量和节奏进行合理设计。单位课时的学习任务量太小使学习者感觉太轻松, 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任务量太大, 又会使学习者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各个课时的学习节奏应使学习内容逻辑结构与人的适应能力相合宜;学习的总体速度和单位课时速度不宜太慢或太快。另外, 网络课程中各元素色彩的使用要符合人的色彩视觉心理。
3. 改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质量
网络学习支持服务是网络远程教育中非常重要部分, 是为了促进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而进行的实践, 属于广义上的认知工具。网络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为学习者学习提供面对面的人际交互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 包含了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学习支持。
学习支持服务的改善主要在于服务理念、服务方法的改善以及服务工具的改进等方面。学术性服务涉及到教材、教师、教室、实验室等的服务, 其中书面教材除了要考虑与网络学习资源连续、互补外, 也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生理、心理负荷问题。教师是网络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面授时的课堂设计也要考虑内容的任务量、进度、节奏等适合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 以更好地辅助学习者学习。非学术性支持服务的机构、人员要有先进的服务理念, 给学习者创造一个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通道, 提高服务质量。在基于媒体技术的双向通信的支持服务中, 要保证学习资料的发送和接收所需要的物理通信设施的可使用性和质量。
4. 完善网络学习的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文化、教育教学制度制约着网络教学的方向, 是网络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网络教育教学管理、评价也规制着网络教学的各个方面, 所以完善我国网络远程教育的政策体系, 构建合理、科学的网络远程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学习组织、人际关系、个人心理等在提高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的素质部分已述。
物理环境的改善需要我们研究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 分析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技能特征, 分析电磁辐射、声音、光、热、振动、空气等对学习者的生理、心理以及学习效率的影响, 从而改善网络学习者学习场所的物理环境安全性和健康性, 使得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得到提高, 从而使学习者在保证健康安全的前提下, 形成持久强烈的兴趣和动机,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主编.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1.
[2]威肯斯 (美) , 霍兰兹 (美) 著, 朱祖祥译.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
[3]冯阳.与时俱进的人类工效学[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远程网络教学系统 篇2
一、用例图
1.学生参与者的用例图如图(1)所示:学生登录后才能正常使用该系统的所有功能。学生登录网站后,可以浏览课件、查找课件、下载课件、观看教学视频。如果忘记密码,可以通过找回密码功能恢复密码。
登录<
图(1)
2.教师参与者的用例图如图(2)所示:教师登录网站后,可以上传课件、上传教学视频、发布教学心得、查看教学心得、修改教学心得。如果忘记密码,可以通过找回密码功能找回密码。
登录<
图(2)
二、类图
1.参与者的基本类图如图(3)所示:其中学生包括登录名称、登录密码、学生编号、性别、年龄、班级、年级、邮箱等属性。教师包括登录名称、登录密码、姓名、性别、教授课程、电话号码和邮箱等属性。系统管理员包括用户名、系统管理员密码、邮箱等属性。
Administrators-userName : string-password : string-aEmail : string+Website maintenance(): bool+examining illegal courseware(): bool+examining illegal teaching information(): bool+approval the user to register(): boolStudents-userName : string-password : string-sNo : string-sSex : string-sAge : int-sClass : int-sGrade : int-sEmail : string+sLogin(): bool+Browse courseware(): bool+Search courseware(): bool+Download Courseware(): bool+Watch the video teaching(): boolTeachers-userName : string-password : string-tName : string-tSex : string-teachCourse : string-phoneNumber : string-tEmail : string+Upload courseware(): bool+Upload the video teaching(): bool+Release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bool+watc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bool+Modify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bool 图(3)2.业务实体类如图(4)所示,其中课程包括课程编号、教师编号、课程名称、教室等属性;年级包括年级、专业名称等属性。
Course-cNo : string-tno : string-cName : string-classroom : stringGrades-grade : Integer = 0-majorName : string
图(4)
3.把参与者学生、教师和系统管理员进行抽象。从而抽象出一个单独的人员类。这三者都是人员类的子类。重建的类图如图(5):
Administrators-userName : string-password : string-aEmail : string+Website maintenance(): bool+examining illegal courseware(): bool+examining illegal teaching information(): bool+approval the user to register(): bool泛化Students-userName : string-password : string-sNo : string-sSex : string-sAge : int-sClass : int-sGrade : int-sEmail : string+sLogin(): bool+Browse courseware(): bool+Search courseware(): bool+Download Courseware(): bool+Watch the video teaching(): bool泛化人员-pname : string-psex : string-page : int = 0泛化Teachers-userName : string-password : string-tName : string-tSex : string-teachCourse : string-phoneNumber : string-tEmail : string+Upload courseware(): bool+Upload the video teaching(): bool+Release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bool+watc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bool+Modify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bool 图(5)
三、序列图
1.在该系统中,系统管理员需要登录后才能进行系统维护工作,如添加教师信息、删除教师信息等。图(6)是系统管理员添加教师用例所创建的序列图。
AddTeacher序列图::Administrator1.输入教师信息序列图::Teacher1.1.检查教师信息1.2.添加教师1.2.1.添加成功消息1.3.显示添加消息
图(6)
2.在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如果单独抽象出一个数据访问类来进行数据访问,那么系统管理员添加教师信息的序列图如图(7):
AddTeacher序列图::Administrator1.输入教师信息序列图::TeacherDataAcess1.1.检查教师信息1.2.添加教师1.2.1.插入教师信息1.2.1.1.插入成功消息1.2.2.添加成功消息1.3.显示添加消息 图(7)
四、协作图
1.在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系统管理员需要登录才能进行系统维护工作,如添加教师信息、删除教师信息等。下图是系统管理员添加教师信息的协作图如图(8):
1.1.检查教师信息1.输入教师信息1.3.显示添加信息AddTeacher1.2.添加教师1.2.1.添加成功消息协作图::Administrator协作图::Teacher
图(8)
2.在远程网络管理系统中,如果单独抽象出一个数据访问类来进行数据访问,那么系统管理员添加教师信息的协作图如图(9):
1.1.检查教师信息1.输入教师信息1.3.显示添加信息1.2.添加教师1.2.2.添加成功消息AddTeacher1.2.1.插入教师信息1.2.1.1.插入成功消息DataAcess协作图::Administrator协作图::Teacher
图(9)
五、状态图
1.在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如果学生要下载课件,首先需要输入网站的网址,打开网站的主页。处于网站主页后可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如果验证通过,则进入功能选择界面,如果验证失败可以选择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功能选择界面后可以再可劲选择界面选择需要下载的课件,进入课件下载状态。课件下载完毕后,学生就完成了此次下载的行为。学生下载课件的状态图如图(10):
输入网站网址进入网站主页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返回重新验证验证未通过验证通过选择服务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处于功能选择界面处于课件选择界面下载课件[下载完毕]处于课件下载状态
图(10)
2.在远程网络管理系统中,一个课件被上传到网站后,首先需要系统管理员对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课件就可以被用户浏览、下载。经过一段时间后,系统会清楚网站中过时的课件,此课件的状态图如图(11):
上传课件新课件审核课件[审核不通过][审核通过]删除课件课件不可使用课件可使用状态课件删除状态
图(11)
六、活动图
1.在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学生登陆后可以下载课件。在登录时,系统需要验证用户的登录信息,如果验证通过系统会显示所有的可选服务。如果验证失败,则登录失败,此时用户可以返回继续登录。当用户看到系统显示的所有可选服务后,可以选择下载服务,然后下载需要的课件。下载完成后用户退出系统,系统会注销相应的用户信息。下图为学生下载课件的活动图(12): 学生远程网络教学系统验证登录信息登录[返回重新登录]登录失败验证未通过验证通过下载课件选择下载服务显示所有的可选服务[返回重新下载][返回继续下载]下载失败下载成功退出系统注销账号
图(12)
2.在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系统管理员登陆后可以处理注册申请或者审核课件。在处理注册申请后,需要发送邮件通知用户处理结果。在审核完课件后,需要更新页面信息以保证用户能够看到最新的课件,同时系统更新页面。当完成以上工作后,系统管理员退出系统,系统则注销系统管理员账号。系统管理员的工作活动图如图(13):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 篇3
我国行业企业计算机网络现状
按地理范围标准来划分,计算机网络类型可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局域网是在局部地区范围内的网络,它所覆盖的地区范围较小。城域网是不同地区的网络互联,这种网络的连接距离可以在10-100公里。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范围比城域网更广,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局域网或者城域网网络互联,地理范围可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无论从地理范围,还是从网络规模来讲互联网都是最大的一种网络,可以实现全球计算机的互联,信息量大、传播广,可以进行实时交流。
经调查,我国大型行业或跨地域企业几乎都建有广域网,而大中型企业也都建设了城域网或局域网,甚至许多小型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局域网。但无论是大型行业、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它们都开通了互联网。以电力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情况来说,无论是电网还是发电企业大都建有先进的办公网络系统,其传输速度较快,主干光纤网均采用1000兆带宽,子网至少采用100兆带宽,在区域内形成了主干网子网相互连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借用企业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进行职工教育培训不仅投资少、建设快、效益高、维护方便,且教育培训覆盖面大,为我们实现远程(网络)教育培训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总体结构、模块及框架
1.远程培训平台应该由行业总站、企业分站、下属单位站点来构成。各级站点的职能和管理权限必须有明确划分,整个平台管理任务要分解到位。(1)远程总站:实现平台的整体信息管理、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功能;(2)远程分站:实现资源分配、信息统计、学习评鉴、报表提交、人员学习过程等功能。具有独立的内容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及流媒体服务器等;(3)下属站点:实现内容镜像(或者缓存),接受分站的管理和控制。
2.行业企业远程培训平台框架可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行业的多级管理体系和组织形式构建,支持跨地域访问和网络数据传输。远程培训平台模块由资源库、培训支撑子系统、培训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服务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以及课件制作子系统组成,如下图1所示:
系统的设计思路如下:(1)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统一建模语言等相关技术,建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模型;(2)应用三层结构模型与J2EE技术平台构建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3)应用XML技术实现数据交换;(4)应用Web Service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互操作;(5)应用数据加密与权限控制机制实现安全访问控制。
远程培训系统部署拓扑
远程培训系统应按照“行业-企业-下属单位”的结构在行业企业的广域网络上进行系统部署。行业层面除了安装web、数据库、内容、流媒体等应用服务器外,还将具备强大的统计功能,能实时掌握各企业培训的结果,并实现与行业HR系统的交互;企业层面主要解决业务应用层面的问题,并向行业上报相应数据;企业下属单位主要解决内容的就近访问问题,使学员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图2为国家电网公司的远程培训拓扑图,供参考。
远程培训系统硬件配置
1.总站管理平台硬件配置。在远程培训平台中,平台应用数据和课程内容会占用网络带宽进行传输。其中课程内容分发时会占用骨干网的带宽,员工访问时则占用本地局域网的带宽。总站管理平台的硬件配置建议如下:员工在学习课程时,课程内容经由内容服务器进行预先分发,因此不管员工访问了多少次,课件内容都是本地交付,不再占用骨干网网络带宽传输大量内容数据。
2.总站课件存储硬件配置。总站课件存储,主要是将各分站及站点制作的课件统一存储、备份,一般大型行业或企业的存储需求设计为30T(1T=1024G)为宜,建议使用磁盘阵列存储。
3.分站管理及教学硬件配置。每个分站需要部署一套与总站类似的平台系统。建议使用两台服务器,一台作为数据库服务器(Oracle),一台作为应用程序服务器(WebLogic)。
利用行业企业现有的办公网络或生产网络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是职工教育发展的又一条捷径。发展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是世界及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对企业职工教育尤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的发展将使教育培训领域产生深刻变革,对教育培训的大众化、广域化和终身化铺垫了道路,对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起着连续不断的强大的推动作用。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将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之一。
远程教育网络自动答疑系统设计构想 篇4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自动答疑,关键词提取,关键词匹配
网络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的教育形式, 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机会, 使学习活动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 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使得全民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成为可能。但作为拥有较短发展历程的新生事物, 网络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例如, 一直以来比较注重网上学习资源的建设, 比较忽视对学生的督学、训练、考察、答疑等在传统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几年, 网上学习行为统计系统、网上作业系统及网上考试系统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督学、训练、考察等环节, 课程论坛 (包括留言板、聊天室、BBS等) 虽然也能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 但缺乏传统教育中面对面解惑答疑的实时、具体和形象,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进度。虽然可以通过制度来督促课程教师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但仍只能做到尽快而不太可能做到实时。另外, 由于远程学习环境下, 学生是自主学习, 彼此相对独立, 因此同一个问题可能会被很多学生问到, 老师必须反复作答, 这将严重影响课程教师的工作效率, 而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 高校教师也不可能及时回答如此众多的学生的问题。
“学问”即学而时问之, 及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学习活动中学生学识提高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但网络教育的时空分离的特点使得一直以来未能较好地解决这个在传统教育中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
网络教育中的问题还得从网络中寻找答案。作为网络教育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同样以其特有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甚至优于传统教学当面答疑的解决办法, 智能型的网络学习环境能够根据学生的提问自动反馈具有针对性的解答, 迅捷的网络传输速度确保将反馈在第一时间传送给学生, 从而保证解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同时, 网络的超时空性、开放性也为答疑带来了更多的特色, 比如网络答疑将答疑的场所从传统教学中固定的教室转移到无所不在的网络, 将答疑的时间从有限的固定时段变换成自由随意的时刻, 内容的呈现可以是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网络答疑还可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来, 同伴之间的相互答疑在实现学习互长的同时也节省了教师在答疑上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网络为答疑带来了新的内涵, 研究和开发基于网络的答疑系统也就具有了较高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自动答疑系统现状
1、微软联机帮助系统
几乎在所有的Windows应用软件中, 都有联机帮助系统。联机帮助系统作为应用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应用软件的各项操作提供了详细的帮助信息, 在这些信息的指导下, 用户就能很快地学会如何使用软件。在Windows帮助系统中有个重要的部分———疑难解答, 它指的是在对Windows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 用户操作遇到障碍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时 (即不知道该提什么样的问题) , 求助于疑难解答就可以获得较具针对性的答案。微软的这种诱导式的疑难解答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同时, 为了避免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适应不同的学习系统, 自动答疑系统参照大家熟悉的微软联机帮助系统将有助于学生使用, 节约学习时间。但微软的疑难解答也存在一些不足:单机版的形式使疑难解答中所呈现的问题及答案是在开发过程中早已被设定好的, 而用户的问题的产生却是随机的, 解答方法也不是唯一的, 新的问题和新的解答方法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因此, 缺乏开放性和交互性就成为了微软疑难答疑的一大不足, 而网络自动答疑系统却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2、现有的面向网络育络教育开发的网络自动答疑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等部分网院都已有面向网络育络教育的网络自动答疑系统在使用。在这类系统中, 用户只要输入关键词, 系统就会在己有的答案数据库中查找相关的材料, 如果没有找到答案, 系统会自动将问题转发给教师, 请求帮助解答, 同时, 这一新提问以及反馈的答案也将自动被添加到数据库中。答疑系统在具备提出问题、查找问题、回答问题等功能的基础上, 还增加了定制答疑访问页面的功能使得答疑系统满足个性化的需要。这类系统缺乏问题系统分类机制, 只适合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使用, 对于不知道如何提问的初学者可能会答非所问, 很难确保解答质量。
另外, 无论是微软联机帮助系统, 还是现有的网络答疑系统, 答疑手段都比较单一, 答案内容呈现方式以文字方式为主, 缺乏现代多媒体的引入, 不利于学生快速、正确的理解问题。
二、系统构想
系统设计构想如下图所示, 左边虚拟框部分类似于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 “问题预览”相当于搜索引擎中的分类查询, 而“问题提出”则相当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查询, 但又有不同。初学者往往并不清楚何谓关键词, 问题的提出可以以自然语言的形式呈现, 关键词由系统根据关键词库自动提取。如果关键词库中找不到与该问题匹配的关键词或根据匹配度返回N个问题中没有用户所要的问题, 则系统会认为这是疑难问题, 自动跳转到讨论区, 实时求助在线的同学或给教师留言, 教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后可将该问题补充到问题数据库中, 如果该问题在问题库中已经有解答, 只是未找到相应关键词, 则补充关键词即可。
右侧虚线框部分为现在普遍使用的比较成熟的论坛和留言板, 将其结合到本系统中来, 学生会认为自动答疑系统是现有讨论系统的延伸, 在现有基础上比较容易上手, 且讨论系统中学生提到的问题经课程教师整理归纳, 也可以随时补充到问题数据库和关键词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 问题数据库和关键词库将越来越完善, 自动答复的准确率也将不断提高。
其中学生端和教师端模块至少应包含如下功能, 教师端的“添加问题”或“编辑问题”模块应包括对问题表、答案表、关键词表、语义词表等的添加或编辑。
三、主要技术难点及其实现
分类查询系统、讨论系统和留言板系统比较容易实现, 在此不再赘述。本系统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计算机辅助地回答人所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提出问题, 如何准确判断语义就成为了系统解答问题的关键。汉语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 语义比较丰富, 两个不同结构的问题可能含义相同, 因此, 自然语言理解实质是人工智能学科的一个分支, 其发展水平与实际应用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具体到某门课程的教学环境中, 一般情况下, 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针对该课程的, 涉及的词汇量有限, 且大量的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类似的, 只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实质内容是相同的。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关键分析和与问题库匹配,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其实现思路如下:
1、关键词提取
建立一个至少包含有问题表、答案表、关键词表、语义词表的问题资源数据库, 在该库中, 存储一定数量的问题及解答和关键词及其语义, 当学生提出了一个自然语言的问题后, 使用类似InStr的函数对关键词表和语义词表的每一个关键词和语义词进行测试, 判断该关键和语义词是否是学生输入问题的子串, 以确定学生输入问题所包含的关键词和语义词, 并将问题所包含的关键词和语义词存入数组中。
2、问题匹配程度分析
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提取了关键词和语义词后, 就可以计算出问题表的每条记录与本问题的匹配度。一般来说, 关键词对匹配度起的作用较语义词大, 因此, 关键词在匹配度中所占的比重应该大些, 可以是70%甚至以上, 假定匹配度定义为R, 则:
R=包含问题关键词数目×70%+包含问题语义词数目×30%
然后建立一个二维数组, 将问题表中包含所提问题一个或以上关键词的记录的记录号和匹配度系数R存入该二维数组, 第一列存放记录号、第二列存放匹配度系数R。
3、问题答案最佳呈现
在获得问题表中记录与所提问题匹配度的二维数组后, 就可以根据匹配度来找到问题并按匹配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呈现问题答案。如果用户回答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可自动跳转至讨论区, 如果选择“实时”就可实时求助在线的同学, 如果选择“非实时”, 则可给课程教师留言, 等待教师回答。教师在解答完问题后, 可根据情况对问题进行整理, 如果是新问题, 则可奖其补充到问题资源库中, 如果问题资源库中已有该问题的解答, 那问题就出在关键词或语义词没找到, 可对关键词或语义词表进行修正或补充。随着系统的不断反复使用, 问题库资源也将因此越来越完善, 实时回答的正确概率也将不断提高。
四、结束语
由于系统采用的是与论坛相结合的B/S模式, 又借鉴了WINDOWS的联机帮助和搜索引擎, 所以比较通俗易用;问题的分类机制不但确保了问题的质量, 也便于课程教师维护;分类查询、提问和论坛等提供了同步或非同步的交互功能, 使远程教育的网上协作学习成为可能。通过本网络平台进行答疑可克服传统教学答疑模式受限于时间与空间的不足, 还可避免重复回答学生提出的类似问题, 可极大地提高教师网络答疑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同珍, 申瑞民.基于Web的自动答疑系统问题匹配算法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29) .
[2]唐智松, 网络教育及其交往,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6期
[3]梁建, 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1年第I期
[4]印昊, 王行言, 王曹, 利用JDBC实现基于Intemt的网上答疑系统, 计算机工程, 1999年第25卷第7期
[5]中瑞民, 刘耘, 基于www的自动答疑系统, 计算机工程, 1999年第25卷第9期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篇5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D)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2、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不包括(D)。
A.代码设计 B.输入输出设计
C.程序设计 D.系统分析
3、以下哪一项的内聚性最弱(A)。
A.偶然内聚 B.逻辑内聚 C.时间内聚 D.功能内聚
4、在企业系统规划法中,U/C矩阵的主要功能是(D)。
A.确定系统边界 B.确定系统功能 C.确定数据流向 D.划分子系统
5、信息技术是指(C)。
A.计算机硬件技术 B.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C.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的总称 D.人工智能技术
6、数据字典的建立是在(A)。
A.系统分析阶段 B.系统设计阶段
C.系统实施阶段 D.系统规划阶段
7、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把程序设计的焦点集中在(B)。
A.对象和类的设计与实现 B.类和类层次结构的设计、实现和重用
C.方法、消息和继承性的设计与实现 D.数据和方法的封装
8、在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中高层管理者应属于(A)。
A.战略管理
C.作业管理 B.战术管理 D.A、B、C三者都是
9、Windows NT是一个以(D)模式工作的多功能操作系统。
A.集中式服务器 B.分布式服务器
C.B/S D.C/S
10、C/S模式中,网络中的计算机被分为两大类(A)。
A.服务器/客户机 B.客户机/浏览器
C.工作站/服务器 D.个人电脑/HPC
11、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C)。
A.系统规划的依据 B.系统实施的依据
C.系统设计的依据 D.系统评价的依据
12、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数据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 B.正确的数据可表达信息
C.数据是用于承载信息的物理符号 D.数据等于信息
13、知识是指信息之间的结构化关联关系。知识可以分为(A)。
A.事实 规则 规律 B.事实 规则 方法
C.事实 模型 方法 D.数据 信息 规律
14、对称加密技术的特点有(B)。
A.加密解密效率高 B.破译困难
C.密钥管理容易 D.解决了身份认证问题
15、按照数据的动态特性划分,具有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应放在(A)中。
A.处理文件 B.主文件
C.周转文件 D.后备文件
16、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应该经历(C)阶段。
A.系统调查、系统规划、系统切换、系统评审和系统运行
B.系统安装、系统设置、系统调试、系统准备和系统启动 C.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与评价
D.系统收集、系统传递、系统加工、系统存贮和系统输出
17、以下不是ERP的定义层次的是(D)。
A.管理思想 B.软件产品 C.管理系统 D.管理哲学
18、战略信息又称为决策信息,其主要作用是(C)。
A.制订生产管理计划 B.对运行过程的控制和调整
C.制订公司发展规划 D.为企业掌握生产进度提供依据
19、可以建立模型来求解,但无法确定最优解的决策问题属于(B)问题。
A.结构化决策 B.半结构化决策
C.非结构化决策 D.模糊化决策
20、以下哪一项不是系统的判别特征(D)。
A.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 B.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C.系统具有功能和目的 D.系统要有不随环境变化的稳定性
21、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很多。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规划方法属于(D)。
A.U/C矩阵法 B.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C.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D.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22、(B)可以防止对数据的人为攻击。
A.使用校验码技术 B.数据加密和完整性校验
C.使用数据备份 D.使用严格的口令
23、在信息安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C)。
A.主机 B.网络 C.人 D.信息
24、SCM管理系统市场的第一名是(A)。
A.SAP B.Oracle C.Mysql D.JDA
25、数据字典的内容不包括(C)。A.数据流 B.处理逻辑
C.数据管理机构 D.数据存储
二、填空题
26、当前常见的三种数据库数据模型是(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27、程序调试的内容包括程序的(语法)调试和(逻辑)检查。
28、开发DSS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原型法)。
29、(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撑技术。
30、数据的4个特征分别是①时效性;②分散性;③概率性;④再创性。
31、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系统是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等组成的。
32、MIS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系统开发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和CASE法等。
三、名词解释
33、E-R模型
答:E-R模型:信息模型最常用表示方法是实体-联系方法,即由P.P.Chen于1976年提出的E-R方法(Entity-Relation),其主要思想是用E-R图来描述组织的信息模型。E-R模型反映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相互联系,是对现实世界 的一种抽象,它抽取了客观事物中人们所关心的信息,而忽略非本质的细节,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精确的描述。
34、MRP II 答:MRP II是关于制造企业生产全过程管理的一种处理逻辑、一种方法和一种哲学思想,是以物料需求计划为核心,以计划排产为主要内容的闭环生产管理系统。
制造资源计划MRP II是一种生产管理的计划与控制模式,因其效益显著而被当成标准管理工具在当今世界制造业普遍采用。MRP 2 实现了物流与资金流的信息集成,是CIMS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核心主体,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提高企业运作水平的有效工具。
35、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36、业务流程图
答: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流理向。
37、管理信息系统 答: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
38、第三范式:指表中的所有数据元素不但要能够惟一地被主关键字所标识,而且它们之间还必须相互独立,不存在其他的函数关系。
四、简答题
39、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缺点?
答:结构化开发方法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而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结构化开发方法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它的不足是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0、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答: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系统的特征:具体包括:集合性
(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41、原型法的应用条件:
答:原型法的开发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即:1)原型的开发周期必须短,成本低;
2)要求用户参与评价原型;3)原型必须是可运行的;4)根据原型的运行结果,要评价原型,再根据评价结果,要很容易修改原型。
42、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内容?
答:帮助管理层建立以组织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与IT整合为重心的观念,从而正确定位IT部门在整个组织的作用,保证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能够和组织发展目标相协调。为了保障规划目标能够在企业内推行,需要有信息化领导小组保证总体战略目标能够从上而下贯彻执行,使决策层的意图能够贯彻到企业的执行层,并通过执行层提供决策和评估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下层应用要和企业总体目标采用相同的原则,提供评估业绩的衡量方法,从而保证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策略与流程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的控制达到公司设定的目标。在进行外部审计和内部管理时,必须考虑管理策略与流程。管理者支配组织如何划分成若干控制组。为准确评估信息系统审计范围,信息系统审计师要了解现有的策略与流程手册。策略与流程应该是完备的文档,描述职能的范围、活动,以及和其他职能的联系等。所有策略和流程都应该被组织成标准化手册,此手册与组织目标紧密相连。
43、系统开发时,为什么要把系统划分为子系统? 答:把系统划分为子系统,可以简化分析和设计工作,因为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明确以后,每一子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可以基本上互不干扰地独立进行,将来修改或扩充系统时也不至于改动局部而牵动全局。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 篇6
〔关键词〕自导式;信息用户;网络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65-03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guided Information Users
Education System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Yin Jianqiu
(Library,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Shijiazhuang 050043,China)
〔Abstract〕Focused on the content design of information users education system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at based on construction learning theory,the self-guided information user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built,and the initiative exploration and the accomplishment significance construction of users should be supported,so as to achieve the aim of populariz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Key words〕self-guided;information users;network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高校信息用户的信息素质问题,图书馆的有识之士曾经作过多次调查,将收回问卷归类、统计分析,其结论如下:受过信息用户教育的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能根据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手段来检索、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知识),对常用的图书报纸和杂志等文献信息媒体的功能及特点也有所了解,改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大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更新意识和技能。相反,没受过信息用户教育的学生,其信息意识和利用技能明显较低。高校整体状况亦如此,社会状况更可想而知。因此针对大学生和信息用户群体对信息索取和对图书馆利用的这一现状,尽快提高他们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获取多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是图书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根据以上状况,课题组提出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的设计方案,构想借助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大容量等优势,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构建一个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用户教育基地,为信息用户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
2 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教育的理论基础
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教育构想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首先提出,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现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只给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的机会和动力,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学习者可以相互协作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资料),以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构建。因此,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采取自导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便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3 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教育系统的内容设计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断创新。系统的设计思想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和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采用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使得学习者真正成了学习过程的主体,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教育的内容设计的理念着眼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网络教学活动置于整个教学计划之中,网络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有关并且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根据文检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采用个性化讲授型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既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都可以完成总体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学习者既可以从头到尾系统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从中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学习。学习的起点、速度、时间安排等等完全由学习者自己掌握。这样,采用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不仅适应当代信息用户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使以文献检索课为代表的大学生的信息教育与现代信息网络连为一体。
4 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建构
4.1 系统的环境构成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用户——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在业已形成图书馆局域网、电子阅览室、联机检索、Internet服务等多元化综合服务的基础上着手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系统的开发,以其加强信息用户信息意识的培养和网络信息的检索利用。使图书馆向网络、虚拟图书馆现代服务方式的转变起到一个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适应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系统的开发需要,必须加强计算机主机配置,配备必须的外围辅助设备如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录音机、光盘刻录机、数字视频采集转换卡等。
为达到创作高质量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系统的需要,软件环境选Windows 98操作系统,利用Dreamweaver作为制作平台,选择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 MX等,构建出了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开发系统的软件环境。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最新的教学信息等组织上网。
4.2 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的设计采用自行设计、自主开发为主,图像、音频、视频等素材处理吸收有关专业人员参加的指导方针。针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特点及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呈现的作用。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系统的开发与教育改革紧密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出发点和归宿。贯彻“自导式”教学观念和教育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丰富、生动、逼真的教学景象。在教学原则上体现智力开发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原则和兴趣性原则。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和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注重系统的实效性和应用性。
4.3 系统的结构组织
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系统的程序结构与整体布局,采用非线性的树状结构。以导航图为查询中心,通过相关主题间的交叉跳转,向使用者提供其他层次中的信息,建立起如同金字塔一般的信息层次结构。树状结构的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和继承关系,从下层接点到上层接点的连接是惟一的。能够体现系统各组成部分内容的所属关系,并能给使用者以总体概念和清晰的思路,既避免了顺序结构的思路局限性,又不会产生网状结构常导致“迷航”的弊端。
4.4 系统的内容组织
系统设定的主题栏目各自独立地表述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相互渗透关系,其内容不仅囊括了传统“文献检索课”的核心内容,重点突出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
教学内容是系统制作的基础,作为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主创人员进行了充分研讨,从教学内容的编写到定稿进行了反复讨论修改。鉴于当前文献检索大部分采用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较少采用。我们在教程上进行了创新研究,作了一定的修改。保留了文检课的基本理论,压缩了手检部分内容,加大了机检部分的份量,尤其侧重了网络检索部分的讲解。除此之外,根据以往的调查,工科院校的学生在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时经常不知从何下手,为此我们增加了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整理一节,其中包括述评、综述的写作,主题的选择,询问,作摘要,关键词的使用,查找策略,实施网上检索,信息评价,过滤、提取和记录有用信息,认识网址特点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查找网络信息的基本技术,还懂得如何利用因特网从事科研。介绍了信息收集的步骤和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写法和格式。
4.5 系统的模块设计
我们将教学系统分为7个模块:教程、课程要点、名词术语、数据库演示、实习指导、用户论坛、导航。
(1)教程。教程是课程主模块,共分7个章节:第一章信息源概述;第二章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第三章信息的手工检索;第四章计算机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第五章计算机检索系统应用;第六章INTERNET信息检索;第七章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整理。
在教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文献检索工具的感性认识,在基础知识介绍的章节,各种实物型检索工具以彩色图片附在各个章节的相关内容中,使枯燥的文字介绍直接与实物相融合,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课程要点。课程要点是课程的辅助教学摸块,它以提问的形式列出每一章的知识要点,用于帮助学生及信息用户复习并掌握每一教学单元知识。为了方便学习者使用,建立了索引系统,便于学习者随时调用,提高学习效率。
(3)名词术语。名词术语将教程各章节中的名词术语的解释以知识单元库的形式设立,便于学习者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查阅和复习。
(4)数据库演示。数据库演示主要是计算机检索系统应用部分,用屏幕动态抓屏软件,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据库,将其使用方法制作成网上模拟检索实例。使其声图并貌,并配有背景音乐。通过屏幕模拟演示,让学习者随着演示实例进行学习,进一步加深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体验,大大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解决了因经费紧张检索工具不足、数据库不全的难题。
(5)实习指导。实习指导由实习报告单、实习题库和综合题构成。实习报告单的设计,是以表格形式,主要包括根据检索实习过程中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要点,如选择确定题目、选择检索工具、使用的检索途径、查找文献的线索、检中文献的著录格式及其注释、获取文献原文的方法等内容。实习题库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分类汇集,如土木、机电、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交通工程等。综合题主要考察学习者检索各种信息的能力。
(6)用户论坛。用户论坛模块主要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和大众讨论要点,教师可以随时针对某些问题进行网上的解答和讨论。
(7)信息导航。信息导航模块主要链接一些国内有代表性的网上信息资源库,以利于学习者扩大视野,增强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检索意识。
4.6 系统的主要特点
(1)系统功能的突出特点是“自导式”。因此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在系统入口构图新颖,模块间、章节间的转换自如方面符合“自导式”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2)在主页面设计上我们运用Photoshop、Flash等软件制作新颖的片头图像,使学习者一进入系统界面,便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有兴趣随着我们的导航系统一步一步的学习。利用超文本功能将课件整体结构以精美的画面的方式给出,点击主页面的下方的某一图标进入某一模块。点击课程标题目录即可展示层次关系,快捷进入相关章节、知识点。教学内容主要以文本图形、照片、抓屏、简单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有机组合而成。叙述性的、概念性的内容采用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操作性的如对数据库的使用,采用抓屏技术、实现了现场演示效果。
(3)利用DREAMWAVER作为制作平台,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最新的教学信息等组织上网。在本校的校园网上制作网页,通过静态的交流方式把学生引导到INTERNET的数字化教学进程中。提供实例演示和实习模拟,融讲解、模拟、答疑、考核于一体,由教师课上进行引导性讲解,使学生在教学软件的引导下,随时在网上学习。
(4)数据库检索采用完整演示、分解解说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的直观的、规范化的检索方法与步骤,便于学生通过感官接受教育信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系统将学生置于构建好的教学环境,并给他们提供探索、分析和掌握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允许学生在他们方便的时间学习并且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个别化教学,也可以供多人在不同计算机上和不同的地点进行学习,并采用发现式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学习者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体,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学习的能动性。
(6)具有知识扩展的特点,系统包含大量的知识和教学信息资料,在不受学习时空限制的条件下,学生可以获得知识扩展,这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总之,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系统的开发过程既是一个研制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在研制中我们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改进和充实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和信息服务工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有效地普及信息用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条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沈固朝.个性化的信息检索网上自导式教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73-75.
[2]柯和平.交互式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现代教育技术,2000,(4):43-46,79.
[3]周密,但旺.浅谈文献检索课网络化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02,(9):65-67.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 篇7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网络教育在教学媒体和技术环境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日益丰富、愈加复杂的特点, 使得一大批企业介入网络教育领域, 带来了网络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网络教育研究的繁荣。
二、我国网络教育的开展情况
1994年, 国内第一个采用TCP/ZP协议的公共计算机网——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开始实施, 标志着我国网络教育方面的研究正式开始起步, 虽然已落后发达国家十几年, 但进展却较为迅速;2005年, 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超过了百亿元;2 0 0 6年, “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教育社会建设”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2007年, 所有农村中小学基本覆盖了远程教育;目前, 全国远程教育学生总数已超过了500万。
近年来, 随着宏观政策的推动和技术支持的成熟, 网络教育在许多单位如火如茶地开展,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传统型的教育软件公司, 二是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ICP) , 三是大学的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电化教育机构, 四是中小学网校和小型教育网站;五是企业网校和传统培训机构。
三、网络远程教育的可行性和设计理念
银行网络远程教育及评测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要做到技术上能够实现, 经济上减少开支, 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能全面促进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的显著提高。
1、技术可行性
从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数据库开发、管理软件来看;对于比较简单的中小型数据库, asp和Microsoft Access的结合无疑是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成功的一种解决方案。前者为用户提供了Windows所一贯坚持的非常友好、操作简单的用户界面、完善而强大的数据库操作功能 (通过结合SQL语句实现) 和简洁明了的数据库接口;后者则可对数据库实施操作、维护和权限识别功能, 结合银行实际, 经系统分析, 可以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易于理解、易于操作、易于维护的数据库和操作系统。对于Microsoft Access而言, 管理这种规模和复杂程度的数据库游刃有余, 如果用户量大后, 可以升级为ms sql服务器。同样对于asp来说, 对数量较少的表 (table) 和其间关系 (relation) 进行比较简单的操作正是其擅长的功能, 无论是查询、统计或利用数学公式进行趋势预测, 都能顺利完成。因此, 开发实施银行网络远程教育及评测平台, 从软件角度看是可行的。系统采用Asp作为前台开发工作, 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平台的基于B/S的两层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实现对现有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大量数据进行数据库存储的基础上, 设计完成对其各种数据的分类、查询和统计, 实现培训考核的信息化管理。asp是一个web开发技术, 提供了构建企业级应用所需的服务、编程模型和软件基础结构。
2、操作可行性分析
银行网络远程教育及评测平台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 尽管刚开始员工需要去熟悉, 但由于系统采用浏览器的B/S机构和access数据库系统的网络架构, 以ASP设计、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而Windows友好的用户界面和本系统良好的安全性设置, 可以使内部员工在系统实施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很快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 而无因操作失误引起系统出错之虞。不仅如此, 还可以编写详尽的“用户操作说明书”, 为用户的正确操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说明。同时, 在开发过程中, 还可以考虑到用户需求的实际情况, 尽量给用户以方便, 在输入界面、查询界面等部分添加解释或提示, 帮助用户尽快掌握本系统的使用方法, 针对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权限控制对不同信息的增、删、修改和检索, 为银行得员工培训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并提供易于扩充的框架, 为今后银行培训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打下良好基础。
3、系统设计思想和原则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分两个层次进行用户界面设计, 系统开发以模块化进行。第一个层次:具有Windows基本操作常识的人员, 无需培训即可直接进行简单的操作, 例如用户登陆等;第二个层次:用户具有一般的软件操作经验, 无需培训, 即可边摸索边进行操作, 例如在线学习等功能。该系统使员工培训从传统方式转向培训的自动化, 采用先进管理思想, 实现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的开端。系统采用浏览器的B/S构架和access数据库系统的网络架构, 以ASP设计、运行于Window S操作系统。
系统平台设计时要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产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能够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跨平台访问和实时与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活动, 具有开放性;要充分体现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学习内容应该能客观地体现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 并且注意分析学习对象的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 符合学员的认知形式;系统界面要符合学习者的视觉心理, 简单美观, 详细、准确和恰当地提示信息。
四、系统简介
该系统是专门用于学员注册、登录、参加学习、评测和教师进行学习资料录入、修改、删除、设置组卷参数和试题、批阅主观题、发布学员成绩, 以及管理员对机房、班级、考试设置与用户信息进行管理的ASP应用程序, 开放性、方便性和灵活性是其主要特点, 具有学习资料与题库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自动新增学习科目、自由选取学习内容, 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等功能。
1、运行环境与系统结构
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是运行环境的主要要求, 除了客户端, 系统服务器端较高的软硬件配置必须保证。此应用程序要能做到国际互联网即Internet和内部的局域网均能运行, 软硬件应达到以下标准:
(1) 软件环境:
客户端:Windows95/98, Internet Explorer (IE) 等
服务器端:W i n d o w sN T/Windows2000,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IIS) 4.0及其以上版本, IE等;或者Windows98, Personal Web Server (PWS) , IE等。
数据库:采用access, 运行于服务器端。
(2) 硬件环境:
服务器CPU:PIII 500以上, 内存:256M以上
客户机C P U:P 2 0 0 M M X以上, 内存:32M以上
2、系统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
作为一个完整的远程教育平台, 主要包含教学支撑平台、教务管理平台, 资源管理平台与教学控制平台。
教学支撑平台要能支持远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功能模块均基于B/S模式, 具有交互式特点, 简单、灵活、使用方便。该系统是教与学、网上辅导、讨论及自我测验的系统, 其核心是同步教学子系统, 基于流广播的同步授课, 实时广播或推送至每一个听课终端, 学员可以在教员的控制下, 以交互方式或被动方式学习课件;教学支撑平台也可以是基于点播的自主学习系统, 主要实现课件点播, 课件有音频、视频, 学员可以有选择地打开或关闭;该平台还具备传统课堂的自测、考试、监考、老师批改作业、成绩统计等功能。
管理平台用于远程管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包括学员信息管理和教务管理等。学员管理子系统实现学员入学、注册、学习、考试、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教务管理子系统提供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信息发布等功能;考务管理提供考试信息发布、考试报名、资格审查、考场安排、考试形式、考场记录等功能, 提供成绩的管理、查询和统计。
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在于数据关联处理, 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要求作的很细, 又要允许扩充和调整。
资源服务平台是一套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与管理系统, 用以管理远程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 包括素材、课程、课件、作业及题库等。
3、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果因为偶然或人为的因素导致数据丢失, 给培训的开展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价的, 因此, 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极为重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破坏, 分别采取不同对策加以预防和处理。
(1) 对突发性物理破坏的应急处理, 主机以及核心设备 (硬盘、通信线路等) 采用双机热备份, 一套为生产机, 一套为备份机。每隔一小段时间生产机就自检是否正常, 若出现异常, 系统能够立刻切换到备份机继续工作, 而不影响柜员的服务, 使得系统具有很好的可靠性;
(2) 采用多种方法防范人为破坏:
1) 利用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防止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
2) 对于数据库的安全, 在前后台都有日志记载, 使得系统发生故障后能提供数据动态恢复或向前恢复等功能, 确保主机数据的正确性。
3) 对于网络通信安全, 采用通信加密方式。
五、网络平台支持下员工培训的开展
网络平台经过开发、调试以后, 银行要成立专门成立的部门, 负责具体的实施, 包括平台里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建设、资料的收集、平台的使用培训、平台的管理、学习者的考核等。网络平台里需要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培训资料;文件格式应该有ppt、文档、音频、视频等。这些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购买、组织人员编写制作等来完成, 在具体的开展中不断去积累。银行也要规划相应的学习场所, 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 搭建满足实施要求的网络环境, 为开展网络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并在建设费用方面给予充足的保证。
同时, 还应该及时制订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开发战略、明确课件开发原则、确定课件开发重点, 逐步建立起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远程在线课程体系。平台里的课程可以通过引进或者自主开发。如可以引进国际AICC标准的课件;根据领导讲话和行内外兼职教师讲课资料制作的流媒体课件;行内兼职教师自行开发的W o r d、Power Point等文档课件。根据课程的一些特点, 对课程进行归类如专业、学习对象、素质类型、总行领导讲话 (授课) 和培训班。“专业类”可以包含领导力及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计划资金、信贷管理、零售银行、批发银行、财务管理、企业文化、金融论坛等;“学习对象”可以包含新员工、柜面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高中初管理人员、零售客户经理、公司客户经理等;“素质类型”可以包含销售技能、服务技能、沟通技巧、时间管理和商务礼仪等;“培训班”可以包含新员工培训班、支行行长培训班、零售客户经理培训班、公司客户经理培训班、综合室经理培训班等课程。
员工熟悉平台的使用方法后, 用自己的账号登陆平台, 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学习。课程分成两大类: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为所有学员都必须修习, 选修课程为学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网络平台管理员可以规定每门课要学习的时间、内容等, 可以查看学员学习的时间, 登陆次数等, 可以进行一些量性的可和。学员在网络平台的学习流程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步:
1、学员熟悉网络平台, 网上注册账号。这是学员进行网上学习的前提步骤。
2、学员学习。学员在线观看视频课程, 学习专题讲义和其它相关资源, 按规定在网上参与交流互动并完成作业。
3、研讨与交流。根据具体某个课程或者专题的学习内容和专家提出的问题, 学员可以进行网上交流研讨和线下研讨。辅导教师 (管理员) 要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及时梳理、反馈和点评, 对讨论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和普遍性问题应及时归纳并向专家反馈。
4、学习体会、作业点评。邀请一些专家不定时的对学员的学习体会或者作业进行点评和学员相互之间的点评。辅导老师 (管理员) 负责督促本班学员按时完成作业, 对作业进行审阅。专家组按照一定比例批改和点评作业, 遴选出优秀作业供学员交流。
5、考核与总结。学员应根据培训要求参与研讨并提交作业, 参加网上在线测试。培训平台要建立学员学习档案, 对学员在线学习、在线研讨交流和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记录, 为学员培训成绩的综合评定提供数据。相关负责部门根据学员参与培训的总体情况, 审核学员的培训成绩, 对学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
摘要:文章阐述了银行在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的开展形式以及应该包含的各项功能、栏目等;对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员工培训做了探究。
关键词:银行远程教育,评测平台,系统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晓曦.招商银行e_Learning远程在线学习系统介绍.会员通讯, 2007, 43 (2) :6-8
[2]、冯巧玲.SQL注入攻击与防范措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7 (4) :21-24
教育系统网络负面舆情应对策略 篇8
一、主要特点
从近年来重大教育系统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后果来看以及《2014年度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来看, 当前负面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从时间看, 呈周期性。《2014年度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指出, 每学期开学教育舆情事件的数量迅速升高;每学期期末前后又会出一个高峰期;处于暑期和寒假期间, 教育舆情事件大为减少。
(二) 从内容看, 教育管理类、师德师风类和学生表现类、突发事件类广受关注。其中, 教育管理类的舆情事件最为突出, 占到了50%;学生表现类和师德师风类紧随其后, 占到19%和13%;突发安全事故和不稳定事件占到10%。
(三) 从群体看, 教师和学生是始作俑者。2015年, 四川省某县反映学校分配、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岗位竞聘、绩效工资等人事管理和反映学校领导个人问题占总数的62%。也就是说, 这一半多的舆情危机是我们教师内部自己炒作自己。反映学校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乱订资料、乱收费以及学校补课等问题占11%。这也是学校管理或教师素质问题。因此, 管理好了教师和学生队伍, 也就化解了80%的舆情危机。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不到位
个别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 对网络舆论不重视, 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 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 热点问题频现, 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 化解矛盾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应对网络舆情、化解社会矛盾单打独斗, 未形成合力, 仍然沿袭传统方式“封、捂、堵、压、瞒”, 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
(二) 引导难度大
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广大网民可以随时且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于是, “信访不如上访, 上访不如上网”, 歪曲事实、无中生有, 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 混淆网民视听, 让舆论掩盖事实, 使舆论绑架公理, 促使相关部门关注解决。这些恶意炒作、恶意中伤的帖子, 调查难, 取证难, 打击更难;更有个别网民在“仇官、仇富、仇教师”等心态的驱使下, 言论偏激, 煽风点火, 凭空捏造事实, 恶意误导舆论, 使日常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大。
(三) 队伍建设滞后
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无专门的舆情归口处置科室或专门的科室, 有的区县是安稳办负责, 有的区县是办公室负责, 有的区县是人事科负责, 上下不衔接, 人员不稳定, 业务不熟悉, 科室之间相互推诿, 部门之间相互推责, 导致舆情引导不力, 处置不当, 等到舆情危机形成后才开始仓促应战。
三、应对策略
(一) 夯实基础, 加强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舆情管理部门, 或者在已有的部门设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舆情管理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包括舆情的监测和数据搜集、分析, 定期报告和总结等相关工作。舆情监测的对象不要仅仅局限于自己和少数自己关注的机构, 还应该关注整个行业的舆情状况。同时, 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各级舆情员的培训, 加强网络舆情技术监测平台的建设和日常维护, 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分析和处置能力, 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二) 加强合作, 形成合力
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 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 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 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发挥各单位的作用, 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 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 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三) 加强监测, 及时处置
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 把握舆情干预时机, 提升舆情疏导技巧, 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 及时表态, 抢抓第一落脚点, 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发展期, 要冷静面对, 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 要掌握主动, 因势利导, 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 要防止舆情反弹, 淡化支节。
(四) 分类处置, 强化引导
一是属询问、置疑或意见建议类的, 教育主管部门或各级各类学校直接依法依规回复;二是属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的, 教育主管部门或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舆情员抢占舆论高地, 及时正面发声, 发布权威信息, 正面解释和引导, 消除网民的猜疑, 把握舆论的主导权;三是属捏造、歪曲, 恶意攻击、诽谤类的, 要主动澄清事实真相, 提请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五) 注重预防, 加强教育
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 篇9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一些网络公司遭受远程攻击系统攻击。例如,2010年1月,百度的域名(baidu com)在美国域名注册商处被非法篡改,造成百度首页被黑,导致网民无法正常访问百度首页。在此次事件中,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是难辞其咎的黑手。
1 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概述
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是一套以干扰和破坏网络系统为目的的程序。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主要包括客户端模块、通信模块以及服务端模块。客户端模块,是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的客户端程序,用于用户界面设计,各种控制命令的发送,处理和现实接收到的服务端信息;通信模块,负责传输协议制定、传输过程设计、对数据进行加密或解密,主要用于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的客户端与服务端的信息数据传输;服务端模块,是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的服务端程序,用于客户端攻击指令的接收与处理,进行远程控制,再把执行结果返回至客户端。这三个主要模块按照一定的网络攻击原理发挥着作用。
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适当配置和缺陷展开网络攻击。目前,在多个网络层面上,TCP/IP协议族均面临着一些网络攻击。比如,在网络接口层上,基于广播式的以太网协议和主流WIFI协议,均存在被网络嗅探器窃听的风险;在互联层上,远程网络攻击系统可以进行IP源地址欺骗,利用假冒IP地址发送数据包,隐藏攻击源;在传输层上,存在着针对TCP序列号进行攻击的TCP会话劫持,利用断开连接功能弱点的TCPRST攻击等;在应用层上,存在着篡改与身份假冒、敏感信息窃听等攻击风险。
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在非授权的情况下,入侵和攻击网络系统,存取、处理及破坏相关信息,严重威胁着网络安全。现阶段,计算机远程网络攻击系统主要有以下八种攻击手段。首先,冒充。把攻击系统伪装成合法用户,以合法的形式对计算机或网络系统进行攻击。其次,篡改。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通过秘密的方式对合法用户传输的数据进行篡改,以实现非授权入侵的目的。第三,重放。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复制合法用户发出的数据,再进行重发,欺骗数据接收者,以实现非授权入侵的目的。第四,服务拒绝。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干扰或中止服务器为合法用户提供服务,对流向某一特定目标的数据进行抑制。第五,内部攻击。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通过访问控制机制、设置旁路躲避鉴别、冒充系统管理人员、截获辐射信号以及搭线窃听等手段入侵系统。第七,特洛伊木马。特洛伊木马系统既有授权功能,又有非授权功能,是一种双重功能的客户系统,该系统一旦建立,就将占领整个计算机或网式入侵系统,安装陷阱门,对系统功能属性与相关参数进行更改,使侵入者在非授权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系统进行非法操作。
2 攻击系统的网络攻击过程
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利用黑盒测试方法(Fuzz测试)、灰盒测试方法(逆向工程)、白盒测试方法(源代码审核)等措施,挖掘远程网络系统或计算机系统存在的可以被利用的安全漏洞。在挖掘安全漏洞。
计算网络远程攻击系统在进行网络攻击时,通常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隐藏IP。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通过某些激素手段将自己真实的IP地址隐藏。其实现IP地址隐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先入侵互联网上的一台计算机,再通过这台防护较为薄弱的计算机发动攻击,当攻击行为被发现时,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的IP也不会暴露;二是,把一台计算机设为代理,利用此代理计算机入侵其它计算机,只留下代理计算机的IP地址,隐匿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的痕迹。其次,踩点扫描。全面了解攻击目标,确定恰当的攻击时机。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上的扫描工具发现有漏洞的主机。第三,侵入系统及提升管理权限。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采用一些方式获得目标系统的控制权,例如通过系统漏洞、管理漏洞和弱口令猜测等,以获得管理员权限。第四,种植后门。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设计专供自己访问使用的后门,以实现对目标系统的长期控制。最后,网络隐身。在留下后门后,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会清除登录日记等入侵痕迹。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这些步骤进行适当的调整。
3 攻击系统的主要攻击类型
3.1 信息收集性攻击
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的信息收集性攻击是一种利用信息服务技术和扫描技术的攻击方式。其具体实现途径为以下几种。一是,地址扫描。通过ping程序探测目标地址,如果有响应,就表明目标地址存在,过滤掉防火墙上的ICMP应答消息后,就可以预防此类攻击。二是,端口扫描。利用一些软件链接一系列的TCP端口,成功连接计算机开放端口后,就可进行攻击。三是,反向映射。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向计算机发送虚假消息,并根据返回host unreachable消息特征对在工作的主机进行判断。因为防火墙容易侦测到正常的扫描活动,所以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使用不会触发防火墙规则的消息类型。四是,Finger服务。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采用Finger命令对Finger服务器进行刺探,以获取计算机系统用户的信息。五是,需要实施一次DNS域转换操作,就可以得到全部主机的内部IP地址,并展开攻击。
3.2 利用型攻击
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的利用型攻击是一种对用户机器进行直接攻击的方式。常见的利用型攻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口令猜测。当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识别了一台主机后,并发现了基于NFS、Telnet或Net BIOS服务的用户账号,通过口令猜测对系统进行控制。二是,缓冲区溢出。一些服务程序的程序员会使用一些不进行有效位检查的函数,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会通过一小段程序来打开安全豁口,再把代码缀在缓冲区的有效荷载末尾。如果缓冲区发生溢出,返回指针指向恶意代码,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就会夺取该主机的控制权。
3.3 拒绝服务型攻击
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的拒绝服务攻击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消耗被攻击对象的服务器或网络宽带系统资源,耗尽被攻击对象的资源,使得系统崩溃,难以继续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拒绝服务型攻击不损害服务器,但是降低了服务器的工作效率,使用户无法正常使用被攻击服务器的服务,从而影响用户对网络的使用。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程序会利用TCP协议的漏洞发动攻击,对网络中运行的服务器造成了不利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远程攻击系统能够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适当配置和缺陷展开网络攻击,对被攻击对象造成一系列的破坏性影响。在进行网络攻击时,计算机远程网络攻击系统会通过隐匿IP、踩点扫描、侵入系统并提升权限、种植后门和网络隐身进行攻击,常见的攻击方式包括信息收集性攻击、利用型攻击以及拒绝服务型攻击等。由于计算机网络攻击系统对计算机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陆续采用了入侵检测、计算机应急响应等手段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吴征远.实现网络远程攻击主动防御[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03).
[2]葛秀慧,田浩,王凌云等.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蔡学军,梁广民,王隆杰,等.网络互联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 篇10
关键词: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接口程序,标准化
在网络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大多力求具备各种功能,不需依赖教学管理平台或其他教学系统即可正常运行,这种自成系统的特点有着其固有的优势。但是,这也使其自身成为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信息孤岛,教育机构、特别是高校为在校生教学所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由于处于独立于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之外,很难被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所管理的学习者接触、使用、借鉴。要想突破这种限制,常用的方法往往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将相关信息从一个系统复制到另一个系统。由于信息的数据量和复杂性,这种复制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
本文力图探讨的接口程序解决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发布可以获取教学资源的教学系统地址,学习者使用其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账号密码登录该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的教学系统向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发出验证用户登录信息的请求,根据返回结果确定是否允许用户登录,登录成功的学习者在该系统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管理员或教师根据需要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获取用户在教学系统学习的情况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
一、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整合中的接口程序
接口程序是为在不同教学系统之间、教学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或教学系统与管理平台之间交换数据、进行相互控制而设计的程序。教学系统接口程序设计应注意以下四点:
1. 信息数据与控制数据:
当发送数据方是应接收数据方要求而提供数据时,所发送的数据为信息数据;当发送数据方主动要求接收数据方根据所发送数据进行数据或状态的改变时,所发送数据为控制数据。二者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接收数据方是否对数据或状态进行改变,而在于数据接收方是主动要求交换数据并根据返回的数据修改本地数据或状态还是被动地根据要求进行修改。
接口程序的某一功能,或者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换,或者实现控制数据的交换。接口程序一般由实现多种功能的多个子程序组成,如果这多个子程序均为实现信息数据交换的子程序,则接口程序称为信息数据接口程序,如果均为实现控制数据交换的子程序,则接口程序称为控制数据接口程序,如果含有实现两种数据交换的子程序,则称为混合数据接口程序。
2. 数据安全:
由于接口程序运行在服务器端,数据交换发生在服务器之间,实现数据安全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由于数据传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数据安全,谨防数据被不适当地公开、篡改,甚至影响系统安全。
程序设计中实现数据安全的方法可能主要包括: (1) 限制访问者:通过限制访问者IP地址、要求提供安全证书等方式可以有效限制访问者; (2) 过滤请求字符和数据字符,谨防其中包含系统攻击性内容; (3) 增加验证信息:对于请求数据字符串和要发送的数据,计算出验证字符,接收方据此进行验证,可以明显增加进行会话劫持并篡改数据的难度; (4) 加密数据; (5) 将教学系统所在服务器集中于服务器区,可以缩小数据传输范围,避免数据在此范围外被截获,从而有效减少安全事件发生。需要说明的是,由接口程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个教学系统的安全性不会高于原教学系统的安全性,对原系统的安全管理和接口程序设计中的安全设计同样重要。
3. 接口程序与管理功能:
由于教学系统增加了接口程序,或者教学系统本身设计了接口程序,这就使得教学系统之间进行交互成为可能。如果各教学系统都与适当设计的教学平台之间相互进行信息数据交互和控制信息交互,这样就构成了分布式教学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 (1) 各教学系统和管理系统既可安装于同一服务器上,也可安装于不同的服务器上; (2) 管理者或使用者只需登录管理平台就可了解自己或所管理人员在各教学系统的使用情况,并应该能够直接进入具有权限的系统进行管理和学习而不需要再次登录; (3) 对已经存在教学系统的修改最小,避免了有的教学管理系统要求将原系统内容导入新系统,或者要求使用一个账号登录原系统读取信息从而使原系统教学管理功能丧失现象的发生; (4) 对于根据接口程序设计规范设计的系统,可以不再设计管理功能,而使用管理平台的管理功能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设计问题,减少程序设计的工作量;也可以设计管理功能,与接口程序进行对接,实现从系统自身和管理平台两方面都可能进行管理,这样则改变了程序设计方式,教学系统的管理功能和教学管理平台都通过与接口程序交互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同样不会明显增加程序设计工作量。
4. 接口程序与数据结构:
不需要了解对方的数据存储结构,这正是使用接口程序的优势。不同教学系统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相互访问是可能的,即使位于不同服务器上,但由于数据库的设计和数据流程在各系统中并不相同,采取直接访问另一系统数据库的方式必然给系统程序的设计带来不可估量的工作量。而接口程序设计方式中,接口程序仅控制本系统的数据库,这可由该系统的设计者或者对该系统有较深了解的设计者来实施,因而相对较为容易实现。
二、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整合中接口程序的标准化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要兼容多个教学系统,教学系统进入不同教育教学机构也要适应不同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这就要求远程网络教育系统的接口程序与其他教学系统的接口程序都要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设计,而不能是一个教学系统面对一个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时接口程序是一种设计,面对另一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时又是另一种设计。
接口程序的标准化主要应该包括这样六个方面:
1. 功能标准化:
即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或其他教学系统的接口程序应该包括哪些功能。常用的接口程序需要交互的数据可能包括: (1) 用户登陆信息; (2) 用户权限信息; (3) 用户班级、教师信息或用户所管理班级、学生信息; (4) 用户学习时间信息; (5) 用户学习内容及其正确性信息; (6) 用户作业信息; (7) 用户讨论交流信息;等等。接口程序的功能应根据需要交换的数据进行规划、设计。
2. 功能名称 (或调用方式) 及其参数标准化:
接口程序的每种功能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设定一个固定的名称供与之进行整合的系统调用,调用该功能所需要的参数名称也要按同样的标准固定化。
3.
对本系统支持哪些功能、不支持哪些功能通过标准化的方法进行描述,这样可以避免与之进行整合的系统调用本系统不支持的功能。
4. 数据标准化:
接口程序调用其他系统的接口程序大多需要返回某种形式的数据,用以进行分析或在本系统进行某种设置。所返回的数据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组织和排列才能被本系统的接口程序正确处理,因此,应实现接口程序功能返回数据的标准化。
三、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整合中接口程序方案特点
1. 困难性:
设计相关系统的接口程序,实现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与其他教学系统的整合,首先,要对哪些数据需要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与其他教学系统之间进行交换进行合理规划,以充分满足管理员、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学习者进行学习、讨论等的需要,能够交换的数据过少则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反之则会明显增加程序设计的工作量;其次,如果由原系统的设计者根据数据交换规划和数据交换标准进行接口程序的设计,则相对容易实现,否则,就要对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以及与之进行整合的其他教学系统都具有较深的了解,这或者要通过探究原系统程序事件处理的逻辑过程实现,或者通过深入原系统数据库表结构和布局来实现;再次,要具有设计与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和与之整合的其他教学系统相兼容的程序的能力;最后,要对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和与之进行整合的其他教学系统具有嵌入程序的能力。因此,要以接口程序实现网络远程教育与其他教学系统的整合,需要对交换的数据具有合理的规划并具有相当的程序设计能力。
2. 一次性:
是指接口程序设计的一次性而不是程序使用的一次性,一旦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和教学系统两个方面的接口程序设计成功,教学资源的孤立性问题可以一次性地解决,在新的教学系统加入的情况下,只需设计该新教学系统的接口程序,并对网络远程教育系统进行适当设置即可。这与传统的每次增加用户信息、或者随着教学资源的增加,管理人员或教师就要进行信息复制工作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3. 便利性:
首先,对于管理人员,只需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内对学习者账号信息进行设置,避免了学生账号信息在多个系统设置的重复工作;其次,对于教师,既可只在自己熟悉的教学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管理,也可利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功能进行教学和管理,避免了教学资源在多个系统的重复上传、移动;再次,对于学生,可以以自己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账号密码登录多个教学系统进行学习,避免了使用多套账号密码可能造成的混乱,又可以充分接触到教学资源,广泛了解相同课程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自主地控制自己知识技能扩展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陈宏毅.资源型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探讨[J].教学与管理, 2007, (9) :14-15.
[2]郑丽娟.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38 (14) :67-68.
[3]张立恒.成人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3)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