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

关键词: 焕发 活力 教研 语文课堂

第一篇: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学期我校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有效策略探索这一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一年级组选定《家》这一课为教研展示课。

在品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们设计了以表演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扮演小鸟、小鱼、种子不同的角色来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创造性朗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这一课中,我们发现由于注重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生命历程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也充满幸福感。

第二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云阳中学听课感言罗小耀

课改是一个旅程,对于刚刚启程的我来说,更是一个艰难和迷茫的旅程。“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带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5月11日,我们平水中学一行30多人,走进了株洲市课改样板校——茶陵县云阳中学。我们深入到云阳中学的课堂,领略了师生们的风采;我们聆听了云阳中学校长颜文祥同志的报告,了解了他们学校课改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课堂----学生的“大讲堂”

一间教室,三面挂上了黑板;40多张小课桌,拼成六个“田”字;黑板前几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其他同学或坐、或站、或蹲,簇拥在黑板前;老师则站在学生中间„„这就是云阳中学课堂教学的一幕。在他们学校,教鞭、粉笔、黑板已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专属舞台。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的“大讲堂”。

我听了谭辉芳老师八年级的一堂课地理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山脉》。课堂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叫每一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我国的山脉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图;然后,老师叫本组另一个同学上台给本组同学纠错,接下来就是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讲山脉名称、地形特点,说长江,道黄河,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在现场看到,学生不再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座位上,可走近黑板看得更清楚,可走近老师问得更多,也可走近同学讨论得更热烈。在课堂50分钟里,老师讲解时间只占10多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予点拨或补充。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在主宰。他们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展示质疑,都是那么的积极主动,他们回答问题的语言是那样的精炼、流畅,他们善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回答问题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展开,„„我在佩服他们的同时,也深感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距。

课后,我问了一位同学喜不喜欢上这样的课,那位同学一脸兴奋地说:“我很喜欢!”。他对我说:“从前,都是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讲,我听不进了就打瞌睡。”现在同学们成了主角,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时都不想下课了,因为有的小组还没展示完呢!”

课外-----老师的“练功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云阳中学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一,实行集智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每位老师编写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导学案,然后由备课组长召集老师讨论、修改、定稿。这样既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共享教学资源,又节约了时间。当然,这也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外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钻研大纲和文本;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导学案;要花更多的精力考虑问题的生成和预设。第

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越能难倒老师越好。云阳中学“三六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以前老师备一个教案用几年,现在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每个班、每个学生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学生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很难,可能是老师知识的盲点,这样

迫使老师在课前要做更多的准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现在的课堂,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具、素材,解答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会老师的创造力,也促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学习型老师。

“我的孩子终于敢大胆的说话了!”“我的孩子原来粉笔字写得这么好!”“我的孩子俨然像个小老师。”这是颜校长在报告中转述的学生家长的话,是啊,有这样的课堂,有这样的舞台,何愁我们的学生不进步呢?何愁我们的学生不优秀呢?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症结在课堂,改革的点睛之笔在课堂。让我们学习他人先进课改经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更多的困惑者走出“被改革”的困境,成为课改的得道者,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第三篇:生态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自今年春天生态课堂的主题引入我区,教师们就一直在探究何为生态课堂,今天我将结合数学学科谈谈我对生态课堂的认识。

一、生态课堂的概念

“生态”中的“生”是“学生”“生命”“生机”的意思;“态”则是“状态”“样子”的意思。生态课堂,从微观角度看,我认为是能体现学生生命本真状态的课堂,但又是教师的课堂。生态课堂应该充满教师的人文关怀,闪耀着师生共同碰撞所闪现的智慧光芒,洋溢着成长气息。生态课堂应该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的课堂;是学生展现自己个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学生知识生成、思想成长的课堂;是教师、学生、环境交互作用,整体生态提升的课堂。

二、生态课堂的本质

1、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真是一种心与心的靠近”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受到关爱。第二,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第三,关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第四,关注了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课堂提升生命质量。

2、生态课堂是“体验”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

(1)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如果想知道这个数位表的长和宽是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出示没有刻度的米尺测量表的长,问同学发现什么了?(得不到准确的结果)如果想得到准确的结果怎样办? “无法读出准确值时,逼迫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得不提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之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能促使学生发展。

(2)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

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授人以渔,润得幼竹拔节高。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生本课堂”的本质意义,就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就该大胆放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利用巧妙的引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习与探究,因为学生们得到的不是活生生的鱼,而是“渔”。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如讲《小数的意义》时,出示没有刻度的尺,或出示商店货物价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生态课堂充满智慧挑战。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怎么是这样的呢?„„生态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学生们不断地在做思维的体操。这里,心灵与心灵对话,激情与激情碰撞,智慧与智慧交锋,价值与价值共享。课堂生活充满着民主、平等、安全、愉悦,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智慧的觉醒。

4、生态课堂是“愉悦”的课堂。

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儿童以幸福的童年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成为教学过过程的追求。(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2)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数学教学中以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3)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情感发展来看,随着学习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学习兴趣、学习成败相联系的情感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不同梯度的练习,既对学生认知评价全面及时,又使之情感激励,达到鼓舞士气,继续努力的效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生态课堂是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课堂。生态课堂是一种平衡性的课堂 ,是教与学的平衡 ;是内与外的平衡;是动与静的平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20

10、

10、15

第四篇: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焕发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打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清新的生活气息,按耐不住的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它是新课程理念的载体,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由“教本”变为学生的“学本”;由单向接受性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新课改的实验教师,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的潮流中,在课改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致力于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记得山东省创新教育评价课题组潘永庆等同志曾提出如下的创新教育课堂教育评价构想: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它除了重视知识以外,更加重视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方法目标和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并据此指导思想,提出六点评价指标:一是自主参与,二是有效互动,三是经验建构,四是情感体验,五是反思能力,六是条件保障。这些评价思想指导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在课堂交流中善于倾听,善于合作,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接受批评,正视错误,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我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关爱、激励、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能够实现有效互动。这些做法有助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使课堂成为生命活力。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激发情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改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时,深深体会到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多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去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教学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的读

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在这之前,我还曾担忧他们做得出来吗?看来,我的确低估了学生,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课堂上,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的位置。我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1968年美国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点燃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一个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比如:听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该教师总是用“ok”、“真棒!”或伸大拇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该教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该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

子回答出来了,该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在课堂教学中。 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比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三册《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节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

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第五篇: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与相关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了音乐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和接受者,这种“唯教材而教材” 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了封闭、狭隘的音乐教学格局,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降低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失去了音乐的“精神价值”。而现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它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审美核心” 的活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筑音乐课堂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情智互补的作用。如:欣赏《春天悄悄来临》时,我抓住了作品音乐美的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和情感体验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水波荡漾似的分解和弦为背景贯穿全曲,主题充满歌唱性,乐曲旋律抒情柔美,似有春天来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之感;中间部分,乐曲显得更为明亮,犹如春光明媚,婆婆起舞的柳丝和着春风在唱歌;最后一段,持续的分解和弦犹如春风给人以遐想。我和学生都沉浸在这美的音乐和画面中,流连忘返。学生也在乐曲的感染下说出了热爱音乐、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

二、“和谐互动” 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以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互动”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才会焕发活力。如我参加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的《春雨音乐会》一课,在课堂上我以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围绕创设“春雨音乐会” 的艺术情景开展音乐活动,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大胆表达,善于交流,领略合作的愉快。通过赏春雨、画春雨、唱春雨、奏春雨、舞春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能,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了师生和谐共振、和谐互动。

三、“实践创造” 的活力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同样,音乐实践创造了音乐美。人们通过音乐实践把来自于生活的音乐作品还原成活生生的音乐形象,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美。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创造美,获得审美体验。我在一次课改实验研讨活动中上了一节汇报课──《神奇小乐队》,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物品中(如饮料瓶、小药瓶、鞋盒、杯子等)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各种“小乐器”。学生们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变废为宝。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真让我感到惊奇,制作的乐器可谓是“神奇之极”:有“小吉他”“小编钟”“小古筝”“小沙锤”“爵士鼓”等等。在课堂上,他们兴致勃勃地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交流了制作方法、演奏方法、音色,还兴趣盎然地敲出快乐的节奏。学生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

四、“综合发展” 的活力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发展,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教育理念,是使学生的人格向完整、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以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如《五十六朵花》一课,综合了艺术之外的地理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环境与民歌特征的关系、风土人情与民歌风格的关系、民族语言与民歌韵味的关系等。这不仅给了学生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对各民族的民歌有了了解,扩大了音乐视野,丰富了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结语

我们把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我们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音乐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真正的音乐圣殿。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让你的课堂焕发活力 下一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