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教案(精选10篇)
篇1:背影的教案
教学目标 :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老师引导下依据阅读常规分析结构,概括段意。
2.研讨法:就重点问题先个体思考,再小组讨论,后大组交流。
另有比较法、以写促读法等。
篇2:背影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教学重点:
1.课文的线索;抓住人物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2.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父子深情。教学难点:抓住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
教学课时:两课时
媒体应用: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见到大家精神的样子,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大家有着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愿我们今天的学习合作愉快!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背影)
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5、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四、拓展
同学们,讲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电视剧《咱爸咱妈》的主题歌——《父亲》这首歌,大家熟悉不熟悉?(熟悉)我给大家唱一下好不好?(好)(演唱“父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对我们的许多关爱,面对这些“关爱”,我们应当怎样做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以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
五、布置作业
篇3:熟悉的背影
心酸了, 泪流了, 却依旧唤不回……。
走过十多年的护理生涯, 多少时日黑夜白昼交替, 黑夜常伴随我度过, 不知不觉中已爱上夜的宁静。寂静深夜里, 天空中繁星点点高挂闪烁着, 好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诉说着彼此的情感, 让人有种莫名的感动, 或许是夜里人们放慢脚步, 不再有白天忙碌及紧张的气氛, 心情也跟著沉澱下来。
“学妹快!05床病患没呼吸了!”经过一个多小时急救, 病患者在插管后, 在医师跟家属的详细解释下, 不是急需转到加护病房继续做后续治疗, 不然就是家属决定把病人带回家, 帮忙家属办理离院手续后, 目送病况危重的病人及悲痛欲绝的家属离开。我对这些过程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每一次仍能触动我心。熟悉的场景歷歷在目。有些事虽已发生久远, 却仍深刻烙印在我心里。
我青春时期远离家乡, 独自北上就学, 每次回家, 那微胖又不同的熟悉背影总是在熟悉的地方等待着我, 回家时间再晚, 也都耐心等候。记得那一年, 晴天霹雳的消息打击全家人, 无不良嗜好的老爸竟在无预警下由医师口中宣布罹患癌症, 家人陪他看了许多家医院后终于证实了诊断, 但老人家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任何治疗, 在我几番劝导及恳求下仍无法改变他的心意, 我想他应该是不甘愿屈就命运, 想争取生命的自主权吧?最后经多方朋友与亲属介绍寻求偏方治疗, 病情与体力却不断地变差, 不得不再次回到医院。放射线治疗及化学治疗下, 老爸只剩下瘦弱的身体跟病魔对抗, 癌细胞转移带给他椎心刺骨的疼痛, 但他总是默默承受一切不适一电疗及化疗造成恶心、呕吐、掉发、异味及身心的不适。我能做的只是经常请假返家, 陪伴在身边。为他擦擦身, 清除呕吐物, 陪他说说话, 让他感觉舒服一些与感觉我的存在。或许是因为我们做子女的自私, 想多留他一段时日, 在身为子女与医护人员的伦理冲突下, 因此, 终究没让他签署放弃急救的文件。有一天或许是累了、倦了, 他告诉我们想回家, 生着气且流着眼泪恳求家人:我想要回家!但总在家人的安抚及镇静剂下无奈地留下来。然而病况仍未好转, 后来因意识不清与呼吸喘, 医师解释后, 紧急的插上气管内管, 靠着呼吸器呼吸, 满身管路及升压药维持着剩余且微弱的生命。我望着那熟悉的身影躺在病床上, 孤独地奋斗着, 我们却无能为力, 最后只能依依不舍, 含着泪带着他回家, 在家中陪他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卸下白衣天使的光环后, 我也只是个平凡的人而已, 人生的生、老、病、死, 谁能躲得过呢?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育养而亲不待。故乡的山, 故乡的景色, 一样也没改变, 人世间变化却如此无常, 虽然陪他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却也留下永远的遗憾。回家的路依旧如此熟悉, 但曾几何时, 那熟悉的背影却早已不在。心酸了, 泪流了, 却依旧唤不回……我常想时光若能倒转, 我会如何做?
现在, 我仍坚强地站在临床岗位上, 虽然每日面对且照顾着需要靠全身管路及呼吸器而努力奋斗着的病患, 或许有些许的无奈及无能为力, 但在感叹生命是如此脆弱的同时, 也在他们身上看到生命的韧性, 坚强努力地活着, 犹如那熟悉的身影一样。所以我总希望自己能再尽一份微薄的心力, 也让自己不再有更多的遗憾。
夫子看故事
篇4:《背影》说课教案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其最大的特色是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父亲的背影来构建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浓浓的父子深情,是散文中的精品。学习这篇文章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和文章特色,我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针对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特色,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特定情景中父亲的感人形象;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刻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4.迁移教学法。
在学法上,我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品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我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展开课堂教学:1.听一听;2.读一读;3.品一品;4.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听一听”这一环节,我以“情”为切入口,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韩红的一首《天亮了》,然后在悲伤的旋律中讲述一对年轻夫妇怎样在缆车发生意外的瞬间,用双手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永远掉落在山谷中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创设情感氛围,导入新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读课文,说父亲
在“读一读”环节,我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叙述的事件、描写的细节内容,以“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 的父亲”的句式说话,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受父亲的形象,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三)选点突破,辐射全篇
在品读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目光放在“买橘子”这件事上,这是文中感情的聚焦点,也是本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品一品”去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概括第六段的内容,分析此段层次。这一步骤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作者层次分明叙述事件的方法。第二步感受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文中写到父亲的穿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些颜色让我们看到一个沉重的背影,折射出父亲到处奔波,家境惨淡,十分艰难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着实让人感动。第三步品味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第四步品味语言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到达北京,真是关怀备至。第五步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文段中作者的流泪以及流泪的叙述,更是从深层次表现“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总之,这一段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赏析,达到“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教学效果。
(四)真情诉说,情感迁移
最后是“说一说”环节。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安排一个情景活动展开教学,具体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激情”。先让学生聆听刘和刚的歌曲《父亲》,营造课文中需要的情境和氛围,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屏幕显示的一幅幅老父亲的画。第二步是“煽情”。在歌曲将近尾声时,我动情地说:“听着深情的歌声,看着画中父亲满脸沟壑般的皱纹、艰辛的背影,再想想你那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父亲,或背井离乡在外艰辛打工的父亲,或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父亲……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亲说一句什么话呢?”第三步“动情”已水到渠成,我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表达出来。此时,学生沉浸在真情诉说的感动中。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拿起手中的笔,及时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记录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5: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教学教案
二、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三、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四、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五、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总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六、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篇6:背影教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狼藉”“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阅读训练。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亲情,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难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投影)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潮》《踪迹》等。他的最高创作成就是散文,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散文大家之一。它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更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流传至今,影响尤为广泛。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投影)
交卸(xiè)奔丧(sāng)踌躇(chóuchú)妥贴(tiē)颓唐(tuí)晶莹(yíng)琐屑(xiè)
差(chā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课文中指“职务”。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有《闲居赋》,所以叫赋闲。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pán)跚(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擦。
3、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
【点拨】: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4、梳理结构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请找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学生活动】文章四次描写背影:(投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现在请大家判断: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都是在写车站送别的来龙去脉?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结合课后练习一)(投影)
【点拨】文章2~6自然段写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由此,全文可看作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提出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2~6)开始追忆“背影”,展开回忆,具体描写事件的详细经过。
第三部分(7)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的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鉴赏
引导学生品读鉴赏第6自然段关于“背影”的描写。(投影)
【学生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并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__,穿着黑布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1)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点拨】(1)写父亲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2)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地样子”等。这些动作,体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3)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4)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起止“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2、表达交流
作者当年对“背影”的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恰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学生活动】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对特定情境下的父亲背影进行精细地描写,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是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请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间最普遍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二
篇7:课文背影教案
亲爱的同学,当提到父爱或母爱之时,你的脑海里是否闪现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是否能描画出来?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个镜头则堪称是慈父的不朽雕塑。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识记以下字词:“踌躇、狼藉、惨淡、迂、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琐屑”。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仔细想一想,以“背影”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3、你能否发现文章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4、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重点难点导学】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4、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总结规律】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堂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
晶莹( ) 狼藉( ) 簌簌( ) 栅栏( )
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二、课内精读: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2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⑴ 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
⑵ 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
⑶ 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⑷ “我”的一“拭”一“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⑸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篇8:难忘的背影
家里静悄悄的,只有我写字的“沙沙”声。“收破烂咧!”楼下传来收废品的吆喝声。我从窗口探头一看,一位老人佝偻着身躯,推着一辆三轮车,正边走边吆喝。我想到阳台上有许多废品,不如卖掉,帮爸妈做点儿事。我忙停下笔,招呼收废品的上来。
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蓬头垢面,粗糙的手中握着一杆秤。他上身穿一件退了色的皱巴巴的西服,脚上是一双破运动鞋。
进屋后,我指着那些废品示意老人搬走,他蹲下身便忙碌起来。只见他熟练地收拾那些废品——归类、捆扎……望着老人饱经沧桑的脸,我不禁心生怜悯。过完秤,老人付钱时,没有零钞,我少收了他2元,老人连声向我道谢。他在我家里东瞅西瞅,突然问:“怎么?就你一个人在家啊?”“是的,我爸妈有事都出去了。”我警惕地盯着他,心想:这个收废品的是不是别有企图?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老人憨厚地笑了笑,说:“我发现楼下有几个小青年东张西望,看样子不像好人,你一个人在家要小心点!”说完,他扛起废品下楼了。
望着老人那佝偻着身躯的背影,一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深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羞愧。
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出去散步。小区门口,几个邻居正聚在一起议论纷纷,一打听才知道,几个中学生找同学李军参加实践活动,可是不知道李军家的门牌号,被保安误当小偷抓了。哦,难怪老人把他们当坏人呢!我的心不由得一动,眼前又浮现出收废品老人那佝偻着身躯的背影……
(指导教师:王郧军)
教师点评
篇9:《背影》教案
许多名家都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叶圣陶评价它“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吴晗赞颂“《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但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不可分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并且常读常新。请问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思考: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钟)
预设答案:父爱子(呵护体贴)(板书:爱)
(过渡)这个故事让我们非常感动,但这个故事的开端却是这样的: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父亲做出这些事,他心里对父亲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预设答案:恨(师引导:对父亲产生这样的心理,合适吗?哪位同学还有更恰当的词语吗?)
不满、不满意、生气、瞧不起等等词语。(板书:不满)
师:文章中哪些地方流露出这种不满、瞧不起的情绪?请同学们找出来。
预设答案:笑他迂、瞧不起等。(拣座位、嘱茶房等,讨好我,我不在意、不耐烦。)
师:本来他是不满的,可是他的情绪在后来慢慢发生变化,父亲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使他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三、读一读,品一品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答案:
1.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作(至少五个)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走、探、穿、爬、攀、缩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板书:感动理解谅解)
师:朱自清对父亲情感变化由不满、不耐烦转变为感动,同学们找出了原因并分析的很好,现在,咱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朱自清,看到父亲去给你买橘子时行动艰难的背影,你是怎么想的,会默默地对他说些什么?(示例:父亲,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背影。你虽然不完美,甚至特别迂,但只有你,和我有着剪不断的血缘亲情。我的父亲,你行动那么笨拙、迟缓,还去给我买橘子,你对我的爱让我感动。)
四、读最后一段,理解父子之间的亲情。
(过渡)朱自清与父亲车站送别之后,他的内心可能受到一些触动,他对父亲多了一点谅解、理解,但他真的读懂了父亲的爱吗?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这篇文章又写于什么时候呢?
(19——1925年)
八年后才写父亲的背影,可见他与父亲的矛盾并没有完全化解,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
但又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儿子完全读懂了父亲呢?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找出他读懂父亲的语句。
预设答案:文段开头,我理解了他的不易;“哪知”“触目伤怀”,表达父亲的心境,两个“自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忘却我的不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谅解,表现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晶莹的泪光”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师:爱,需要理解,需要谅解,需要忘却,才能弥补生活中的矛盾。朱自清的父亲正是看到这篇《背影》,才真正原谅了儿子。
五、布置写作作业:
(根据板书小结)这篇文章,让朱自清的父亲情绪激动,继而老泪纵横。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难免会有隔膜和不快,但只有理解、谅解,才能懂得爱,才可以弥补亲人间的裂痕,填平代沟。
篇10:《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体会本文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探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另有比较法、促读法、检测法等。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学生可课前预习,老师课上提问)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并体味;
三、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感受亲情。(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第三部分:(7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发亲之情。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3.在同学有所悟有所言之时,见机引问有关问题,比如: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深奥华美的词句?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假如同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体会有关动作描写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结,特别强调几点: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当堂检测]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1.交卸()2.狼jí()3.妥帖()4.tuí唐()5.琐xiâ()6.晶莹()7.踌躇()8.pán shān()
二、根据所给的拼音,为下列多音字组词 1.差:chāi()chā()chà()2.丧:sāng()sàng()3.禁:jīn()jìn()4.奔:bēn()bân()5.栅:zhà()shān()
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1.不能自已()
2.情郁于中()3.触目伤怀()
4.举箸()
四、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________ 2.凄惨暗淡,不景气。________ 3.看到心里感到悲伤。________ 4.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________ 5.细小而繁多(的事)。________ 6.不幸的事接连发生。________
五、选词填空
1.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A.惨淡
B.凄惨
C.暗淡
2.父亲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颇踌躇了一会。A.牢靠
B.妥帖
C.可靠
六、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参考答案:
一、1.xiâ
2.藉
3.tuǒ
4.颓
5.屑
6.yíng 7.chóu chú 8.蹒跚
二、1.差:差使;差别;差不多
2.丧:奔丧;丧失
3.禁:情不自禁;禁止4.奔:奔丧;投奔
5.栅:栅栏;栅极
三、1.控制
2.聚积
3.心
4.筷子
四、1.狼藉
2.惨淡
3.触目伤怀
4.情郁于中
5.琐屑 6.祸不单行
五、1.A
2.B
六、D 课时:第二课时
一、紧承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并适当小结之,有关内容可投影显示。)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的题目是背影,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哪四次背影?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老师问:哪次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答:第二次
二、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感受亲情。(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忙讲价钱,拣定座位,嘱托茶房,为子买橘,远行回头,惦记儿孙)
[设计意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这一环节是抓住了文中的一条感情线索,以这样一个主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师的讲解灌输所无法企及的。]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把精彩的细节删掉,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所渗透出的真挚的感情。本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与词典意义的词语解释等形式,着眼于对文本的人文内涵与思想精髓的整体挖掘。]
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和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3、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学生总结: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过渡): 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写作水平;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无所求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感受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具体实践。]
这个教案的优点
一是,选取了准确的教学切入点。由文章中对父亲背影的第二处描写介入教学,然后关联起其他三处,紧紧扣住了教材的核心。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易于把握课文。还好,很多教案都懂得把握这个难点,懂得抓住情感主线:抓重点语段赏析进而从字里行间的体会感人至深的父子情;通过学习、体悟文章语言所饱含的父子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设计“拓展延伸,人生感悟”“品味细节,感受深情”“生活链接,情感迁移”等教学环节。从品味语言等入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父子情,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从而体悟情感,并学会运用语言之法,这样既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提高了能力,又能很好地把握整片课文。此后,由此展开父子亲情感的体会和对父亲形象的把握,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二是,除此之外,还应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要着重提高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不能只为了巩固知识而完全回归到应试教育上,这样学生不愿意学习,心理上有抵触情绪,那么这堂课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有一些教案做得挺好的,他们在教学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到更多知识和能力。例如有些教案设计,先让学生了解到课文的背景资料还有作者的家庭背景、写作背景等,接着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够解决了学生难以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这一难题,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更能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使他们体会到亲情的重要,真是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