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师生融洽关系措施论文

关键词: 后现代 学习动机 师生关系 高校

摘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分析知识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论证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对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探索育人新渠道、新思路、新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增强高校师生融洽关系措施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增强高校师生融洽关系措施论文 篇1:

后现代视域下的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构

摘 要:高校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前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即主客二分导致师生定位失误,缺乏交流导致师生情感单薄,工具理性导致师生交往异化。后现代教育要求构建互动合作的教学观、动态开放的课程观、平等对话师生观。在后现代视域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搭建师生立体交往的平台;创设充满生机的人文环境,打造缤纷绚丽的校园文化;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辟师生平等对话的空间。

关键词:高校; 后现代; 和谐; 师生关系

进入21世纪,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的教育状况使我们有必要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改变策略和重作选择。而尤其对师生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特别重视”。[1]师生关系是校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效果。高校负担着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因此,为了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势在必行。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有好的一面,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和睦相处,关系融洽,教师既教会学生知识,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学生的眼中有较高的威望,学生也尊重、崇拜老师。但受现代主义奉行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理性主义、中心主义等理念的影响,师生关系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方面,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主客二分导致师生定位失误

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的影响以主体—客体关系来处理师生关系,在“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中,认知主体往往享有优先地位,对于认知客体有极大的支配权,相对而言,客体的地位显得被动,处于被支配和控制的劣势之中。师生双方总是有一方处于主体地位,而另一方被动地处于客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就体现为: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在学的时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这种主客二分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师生定位不准确。就教师而言,一方面,高校的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于教学、科研及科研成果向社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上,而且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年科研量、论文发表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等都有明确的指标。许多教师疲于应付,无暇更多顾及学生的学习,在与学生交流方面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是教师方面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往往会想当然地高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上的主观误区。

就学生而言,一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预期所产生的强烈反差使其产生茫然甚至不知所措,造成其定位不准。尽管大学生具备了自我识别和完全行为能力,当他们逃脱了父母的束缚置身于一个完全由自己主宰的环境当中,从一种“释放的自由”到全新的氛围中,心灵上的“虚脱”使他们的迷茫状态得以持续。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体验,他们置家长的期望与教师的教导于不顾,一步步滑入放松和追求轻松“快樂”的行列之中。基于以上师生双方的原因,给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有时教师对学生苦言相劝而被学生漠然置之。而一部分学生只要考试不挂科,很少愿意主动去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样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

2.缺乏交流导致师生情感淡薄

高校师生情感淡化是目前和谐师生关系令人堪忧的最核心表现。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大幅加剧,许多高校采取教室流动、合班上课,一个教师通常面对几百个学生,师生间时空距离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师生交往接触的机会,一个学期结束,教师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学生也不甚了解教师的个性、特点。我国高校教师往往注重以知识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单向传输,而忽视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在课堂上,随着授课方式的改革,教师使用PPT授课,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心理:即使上课不听讲、不参与师生互动也没有关系,只要看看老师的 PPT就可以了。师生之间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我讲你听”的单向的、被动的授受关系,而非双向互动的关系,更谈不上有思想上、心灵上的碰撞。在课堂外,师生之间通过QQ号、BBS、MSN、E-mail地址等通讯手段交流。这些依靠信息技术的交流方式不能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除了能传递信息之外,还能传递情感,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而各种数字通讯手段导致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往减少,人们面对的是冷冰冰的电脑屏幕,缺乏亲切感,缺乏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归属感。

3.工具理性导致师生交往异化

现代科学技术以其无坚不摧的力量改变着世界,并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旋律,一时间似乎人们无暇顾及对人精神世界的构建。“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的本真的意义,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2]在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日渐增强的情况下,师生关系更多地被打上了社会世俗的烙印,社会的不良诱导使得“庸俗与低级、实用与功利”正日益成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发展的阻碍因素。学生按心中的有用性来选择与教师结交,如考研学生为了专业成绩更有把握,为了获得奖学金、评优、入党等机会而接近教师,利用跟老师拉关系来达到目的,甚至用金钱与老师做交易,使本应纯洁的师生关系染上了铜臭味,严重扭曲了师生关系。个别教师利用学生的心理需求,谋取私利,向学生索要财物,把交往变成交易,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他们双方都是以交往为目的的,没有感情的成分在内,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带有庸俗性的。在一些高校,师生之间基于某些个人利益而结成牢固同盟,以及基于学缘关系及门派作风所致的“学术集团”,相互为对方获取既得利益大开方便之门。甚至于在学生本人社会活动能量有限的情况下,家长及其社会关系也往往会为教师的某些不当要求鸣锣开道。

二、后现代教育的主要理念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思想是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通过对现代性教育思想的批判和解构,否定中心和等级,批判总体化和经营主义,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要求尊重他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推崇创造。在后现代主义阵营中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有利奥塔、弗莱雷、包华士、多尔、吉鲁、罗蒂。后现代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互动合作的教学观

互动合作是指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以平等、民主为基础,双方以主体身份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双向交互活动,通过对话、理解与合作进行有效地交往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作为活动主体通过对话沟通,将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合作者,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合作去共同学习、共同发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使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教学加工的对象,不是等待观望,而是要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主动地参与和探究。教师要善于将合作意识整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促成合作,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角色的转化。“互动合作式教学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轻视的内容。”[4]互动合作的教学观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栽培”和“赏识”,又注重学生对教师的“启发”与帮助。师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感人格魅力、共悟精神价值。

2.动态开放的课程观

1975年,皮纳在《课程理论化:概念重建主义者》一书中对课程这一概念进行了重建,根据它的词源来重新界定课程这一概念。课程“Currere”原意是在道路上奔跑,现代主义只注重了跑的结果,而忽视了跑的过程。皮纳认为课程应该是以“奔跑”为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重视学生的成长经历。此后许多后现代的教育者对课程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形成几十种后现代课程观。比如弗莱雷强调实践,伽达默尔强调视界融合,哈贝马斯强调解放性知识,多尔强调转变型视角等等。后现代课程观无论形式如何,主旨只有一个——消解传统主义、本质主义等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动态、开放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后现代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目标应该具有生成性和动态性,应根据课堂上教师、学生与课本三者之间的契合度,及时地调整从而生成符合具体需要的课程目标。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集中论述了他的有关后现代课程的思想。多尔认为,后现代是一种开放的范式,后现代课程也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课程。在后现代课程中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就是艺术在于促进不平衡产生的同时限制这种不平衡。”多尔将后现代的课程视为一种转变开放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心灵和智慧,使创造成为可能。

3.平等对话的师生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平等对话不仅是言语、知识和信息的表达、倾听与理解的过程,更是双方情感的交流沟通及人格相互影响的过程。[5]这种平等对话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对话,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布贝尔认为: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格对等的“我—你”式对话关系。教师与学生处于共同学习的平等地位,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莱认为,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與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教师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6]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而达成视界融合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作为一群人格平等的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批判能力得以发展,师生共同探讨知识,最终通过沟通达到共识。吉鲁等后现代主义教育家认为,传递知识已不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协助学生认清各种意识形态、权力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其批判能力。

三、后现代视域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鉴于上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后现代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在后现代视域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搭建师生立体交往的平台

在后现代视域下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首先应当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之一。对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出: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高校迫切需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保持个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虽然任务和角色有所不同,但都是作为‘人’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7]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师、学生都是教育之本。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人”的情感和需求为本,二者在教育中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目前大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接触仅限于课堂授课50分钟,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现代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为教师和学生开辟更多的沟通交往渠道。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师生交流新通道,借助于网络构建现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信息咨询及公开制度,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为师生交往设计更为宽广的舞台。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通过QQ、MSN、E-mail和BBS等设立师生交流的论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在交流中丰富了思想、增进了感情。

2.创设充满生机的人文环境,打造缤纷绚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灵魂与核心,是高校的精神沃土,构建现代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做艰苦、扎实的工作。以往校园文化建设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实用倾向明显。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和实施。高校应该创造缤纷绚丽的校园文化活动,架起师生交流合作的桥梁,增进师生友谊。建立起和諧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是建立在对人的道德价值认同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道德关系、人际关系。需要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建构师生的文化认同机制,实现师生文化的动态平衡。为此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公正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以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独特个性,成为自主学习的主宰者。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整体推进,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辟师生平等对话的空间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表现形态的转变,在信息社会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走向学生,转变原来居高临下的角色,平等地站在学生中间,当好一个长者。教师要改变自己全知全能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设计,把教育教学过程和探索结合起来,能动地实现教学相长。学生也应转变那种为教师是从、自己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观念,应主动与教师进行交往和沟通。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与学生建立尊重、信任、理解与合作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育是一种存在交往,是“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开、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对话的过程”。[8]这种平等在“交往对话”中体现的是“倾听”和“商谈”教师改变姿态主动倾听学生的谈话,使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鼓舞、忠告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倾听教师的话语时,批判地接纳和吸收。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精神发生变革的过程。在“对话”中,师生双方都真诚投入,在理解中获得了沟通与共享,并完成了真实人格与精神的相遇相融过程。这种我—你之间的平等对话颠覆了教师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权威角色,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之一,学生更多的是从各种现代媒体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学生积累的文化资源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过教师,这就是米德所说的“文化反哺”现象。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75.

[2]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1-6.

[3] 钱军平.论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及其现实意蕴[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98.

[4] 吕耀中.后现代主义教育视野下的师生观[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1-43.

[5] 蒋文昭.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J].教育探索,2009(1):10-11.

[6] 陈利民.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5-7.

[7] 巩斐.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8]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庞 达]

作者:魏金华 张路杨

增强高校师生融洽关系措施论文 篇2:

知识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分析知识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论证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对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探索育人新渠道、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知识市场经济 高校 师生关系

1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缺乏这一条件,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目标都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不仅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还会促进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1000名在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当前师生关系现状的了解和认识都不容乐观,认为师生关系“很密切”的老师和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4.0%,认为“较冷淡”的却占到59.6%之多。

此外,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遇到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愿意找同学或老乡帮忙,并不是首先想到找老师帮忙;师生间的交流主要在课堂上,课外交流较少;学生在有求于的老师的时候才愿意与老师接近……总体上,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间能做到基本的“尊师爱生”,但师生关系并不密切,师生关系比较淡漠,道德关系弱化。

2 形成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一是高校扩招导致师资短缺、师生比例失调,一个老师需要关注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大,难免力不从心,老师几乎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致使师生间互不了解,失去了激活灵感和智慧、充分交流的机会。二是并轨后,高等教育变成有偿教育,学生通过缴纳学费承担部分教育成本,缴费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商品消费者”的意识,错误地将师生关系认为是消费关系,把自己当成花钱消费的“上帝”,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产生异化。三是学生择业期间,学校只是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更多的是学生进行自主择业,这种就业机制使学生感到:学校在实现自己理想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四是缺乏对师生关系的评价体系。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仅仅局限在教学和科研上,并由此决定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与学生交往如何,师生关系如何则被认识是个人兴趣的一部分,没有将师生关系列入对教师的考评范围。

(2)教师方面:从教师的角色上看,社会赋予了教师传递知识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在渐渐异化为一种教师的高位权力,在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保护下,教师拥有一种天然的优势感和权威感。一旦优越感过度膨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再加上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性,总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就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对立。师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识”多年来弥漫于校园,浸透在师生关系之中。生活中教师的管理者身份,课堂上教师知识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从根本上抹煞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3)学生方面: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中、晚期,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增强,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有所减弱,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和老师接触。然而,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还都相对滞后于生理成熟,一方面不愿意多与老师交流,另一方面又期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情感寄托,从而对老师的期望值过高,这种期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加重对老师的埋怨甚至是怨恨。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冲击。不少学生盲目地追逐利益,甚至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学生在社会问题反思等方面的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

3 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1)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要以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更为重要的是“为人师表”,处处给学生起表率作用,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教学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的修养、见识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品性、素养、为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性动力。如果识、德属于师生关系中的“硬件”质量,那么“情”则为软件措施,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在课堂内外通过广泛的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从学生这一角度来看,作为知识的接受者,首先要尊重老师,尊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这是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作为高校学生,理应发扬优良的光荣传统,尊重师长,以崇高的品德作为礼仪规范与教师打交道,实现师生关系融洽的目的; 将“学”作为大学生活的首要任务,尊重老师的教育劳动,积极研究所学领域。

(3)教师和学生要加强交流,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建立开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应付”老师,而是应当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在加强师生交流方面,有不少好的方法已经得到应用或值得高校师生一试。例如:班导师制、管理干部联系班级等。高校聘任部分优秀的任课老师或管理干部担任班级的班导师,由于班导师基本上不参与学生日常的管理,而是从生活上和学业上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因而有效地拉近了学校、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也弥补了辅导员少学生多、辅导员首尾难顾的问题。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也与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决定师生关系性质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如果能做到“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学生做到“安其学而亲其师”,双方都以对等的心态相互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AZZ004)

参考文献

[1] 叶黎明.主体的追求——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与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5.2:3-5.

[2] Nonaka,I.,Takeuchi,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London:Oxford Univ.Press,1995.

[3] 张林.学习型区域:信息时代物欲发展新范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M.Gibbons,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M].SAGE Publications,1994.

[5]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6] 陈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7] 周树杰,向胜军,赵国庆.浅谈网络教育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

[8] 王媛媛,曹珍珍.論和谐理念视野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9] 李院莉.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4.

作者:徐方全 马韶霞

增强高校师生融洽关系措施论文 篇3:

关于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一、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

民办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的不同,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围绕知识传授、信息传递、思想感情沟通等方面展开的交往活动,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倾力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是一个有着多重层次、多种意义的复杂体系。主要包括以直接促进大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师生在道德上相互促进的伦理关系以及以大学生年轻一代成长为责任的社会关系

二、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师生关系失衡

传统“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民办高校教师一直维持话语权的占有者地位,强调其在知识传授中的权力中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地位。

(2)师生对话被动

民办高校教师都是聘任制,而且是专兼职结合,因此,教师在课堂以外很少和学生讨论,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互动。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教师不愿接近学生,师生对话自然被动。

(3)师生情感淡漠化

教师与学生情感淡漠,蜕变为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而且师生课后各自行色匆匆,哪怕碰面也是擦肩而过、点头示意,蜻蜓点水似的交情,非常冷淡。更有甚者,大班教学的教师不认识自己的学生,学生也不记得自己的教师,师生见面形同陌路。

(4)师生互动世俗化

民办高校的收费普遍偏高,“上学我交费,讲课你拿钱”的认识置于部分学生的头脑,将师生关系金钱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欠缺分析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在社会的消极因素诱导下,思想意识、道德认识容易走入歧途,把师生交往变成交易,师生关系被涂满铜臭的味道。

三、民办高校营造和谐型高校师生关系的对策

1.树立新型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创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以生为本,建立一种民主的、挚爱的、互动的、适合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能身受感染又乐在其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教师应将爱的理念根植教育行动之中。师生应树立互动的观念。师生之间平等交往,双向交流,互动共生,在动中共处与交流。

2.强化大学生的尊师意识,发挥主动与教师沟通的自觉性

成功的教与学过程,其核心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交往是和谐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学生需要主动与教师接触,主动与教师交往,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情感沟通,与教师融洽关系、默契配合。还要学会与教师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增进对教师的理解及彼此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谐的含义和意义,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多一分体谅,多一分理解,师生双方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范都形成一定的共识和认同,达到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对角色规范的共识,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深层化、牢固化,为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稳固的持久的内在支撑。

3.重新审视教师权威观,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所谓的榜样源自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施加特殊并重要影响的人,这必然要求教师在知识、人格、品行、素养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追根溯源就是指具有真正的人格魅力。高尚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通过对事业的忠诚和执着,善于挖掘学生的情商,通过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用善良和慈爱温暖着每一位学生,这些能起到榜样作用的优良品质会使学生的性格受到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易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

4.师生现实交流与网络交流相辅相成,塑造立体交往渠道

首先,必须加强民办高校师生课堂内外的交流和接触。在课堂上,打破“满堂灌”的做法,穿插运用一些问答、讨论、学生试授课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要给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和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学习体会;教师要欢迎学生质疑,实现教学双向交流,让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生根和发芽。

其次,要建立第二课堂,实现课堂内外的结合。它的形式主要有: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沙龙、读书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报告会、创业大赛;旅游、下乡和文娱体育活动等等。师生双方通过这些方式进行交流,建立立体的、多方位、全方面的相互了解,使师生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显得丰满、充盈,其关系也变得自在融洽。

再次,要实现师生现实交流与网络虚拟交流相结合,建立虚实相接合的立体交往渠道。可以设立师生交流论坛,给教师和学生更多沟通、协商、对话的机会,化解日常相处可能产生的矛盾以改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通过一些网络聊天工具、网络日志或BBS等,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5.制定运行科学的评教、评学制度,推进大学管理制度改革

当前民办高校的教师管理特别是职称评定是把科研放在首位,教师的考核与评价都与科研挂钩,而对于教学的评价却没有硬性指标,从而导致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关心程度降低。为此,民办高校需要转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使教师从“靠学识吃饭”、“凭论文升职”的栓桔束缚中解放出来,将教师的心思才智集中到推动、引导到学生的教育上来。

其次是改进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新型评价体系。师生互评,将学生引入评价体系之中,重视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措施。

再者是制定能够保证并促进师生交往的制度。《高等教育法》等文件规定的高校教师及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政策依据,民办高校管理部门应尽早建立有关配套制度,将教师联系学生以及教师、学生座谈会、教师参加学生集体活动的制度纳入管理章程。在教学改革中鼓励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也可在校风建设中倡导师生交往,形成良好的交流风尚。建立奖惩机制,把教师教书育人的情况,包括课内外指导、深入学生生活等要求量化、规范化,并作为教师晋职、评优的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能力考核和管理制度,加大教师在学生能力评估以及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一种“立体管理”。也就是说,对学生的量化考核、评优鉴定不应全由班主任一人统统包管,而是应该以任课教师的评价为主,以教学督导及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为辅,主辅结合,这样可可以促进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邓伟秀.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3]段建国等.建构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冯淑慧.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J].黑龙江教育,2008(l).

作者:郭晓荣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师生格言营造德育氛围方案 下一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