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手术(精选十篇)
内镜手术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行鼻内镜手术56例, 男29例, 女27例;年龄6岁~75岁, 平均42.8岁;鼻息肉37例, 鼻乳头状瘤6例, 上额窦炎6例, 余为鼻中隔偏曲、腺样体肥大等;均在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1.2 麻醉方法
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主要根据病人全身和局部状况, 兼顾术者的技能水平, 选择对病人最佳的麻醉方法。本组病人采用局部麻醉8例, 全身麻醉48例。局部麻醉都选用1%的利多卡因10mL内加5滴或6滴肾上腺素在钩突前缘及中鼻甲后端附着处外侧局部浸润麻醉, 鼻黏膜用1%~2%丁卡因10mL加1支肾上腺素浸润棉片做表面麻醉。
1.3 手术方法
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基本方法包括从前向后法和从后向前法[1], 分别适用于不同范围的病变。我院所做的手术大部分采用从前向后法。内镜彻底检查双侧鼻腔, 并根据鼻窦CT报告扫描提示, 着重检查术侧解剖和病变情况以及与手术相关的重要解剖定位参考标志, 术中用盐水纱条填塞下鼻道, 减少术中渗血回流到口腔中, 术毕用膨胀止血海绵填塞术腔, 以止血消肿。
1.4 结果
56例病人手术经过顺利, 均痊愈出院, 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1) 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1]。虽然手术时间短、恢复快, 但病人均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术前1d访视病人, 需解决病人心理问题。可通过详细解释手术步骤, 术中可能不适及术中注意事项等使病人熟悉治疗整个过程, 介绍麻醉方式等。术前1d剪鼻毛。 (2) 器械准备。术前需充分了解手术过程及所需器械包括筛窦钳、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的上额窦组织钳、不同角度和大小的吸引器不同角度和规格的咬骨钳、镰状刀和刮匙。物品准备纱布条和棉片、鼻腔填塞用膨胀止血海绵等。设备包括监视系统、图像存储系统、冷光源、全自动切割器动力钻、导光纤维光缆、各种角度的镜头。所需器械采用高温高压灭菌, 不能高温、高压的器械如镜头、动力手柄等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方法灭菌。药物准备1%利多卡因、2%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等。全身麻醉药由麻醉师准备。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的配合
(1) 迎接病人, 根据病人需要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 与病人亲切交谈, 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2) 检查所有仪器设备, 包括摄像系统、动力切割器、吸引器备2套, 全部准备完好。 (3) 手术体位常采用平卧位, 头部抬高15°~30°, 膝下置一小枕。 (4) 局部麻醉病人应做好病人的监测工作, 包括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配合手术医生配制合适的局部麻醉药物。 (5) 严格查对制度包括病人的查对、手术部位的查对、药物的查对, 并掌握病人术前的各项检查情况, 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6) 术中严格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病人手术中的出血量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手术结束后擦净病人脸部的血迹, 待病人完全清醒后确保手术部位无明显渗血时方可拔管。关闭所有仪器开关, 切断电源, 整理清点手术器械, 整理手术间, 将手术间内所有物品归位。
2.2.2 器械护士的配合
(1) 术前准备好手术台上手术物品。 (2) 提前15min洗手, 整理器械桌上所有物品。 (3) 协助医生消毒铺巾。 (4) 熟练掌握各手术器械的性能, 准确连接镜头、冷光源、切割器等。 (5) 熟练掌握手术基本步骤, 及时擦去镜头上的雾状小水珠, 术中备1块碘伏纱布擦拭内镜表面。 (6) 保持器械清洁, 术中及时擦净器械上的血迹, 切割刀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洗。术毕将所有器械清洗清点整理后消毒备用。
3 小结
手术室的专科护士为了能更好地配合手术, 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 全面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 具备微创手术的知识和技能。护士要严格区分表面麻醉和浸润麻醉剂, 做好标记以示区别。巡回护士提前到位, 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 熟练掌握各条线路的连接方法, 并能排除仪器的常见故障。手术所用器械精密贵重轻巧, 故应专人保管, 定期维护保养, 以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保证手术过程中器械性能完好。参考文献
关键词:鼻内镜,鼻息肉,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内镜下手术相关管理制度 篇2
临床手术和麻醉均是高风险医疗工作,手术及麻醉的意外和并发症往往导致重要脏器和系统的功能受 损,甚至死亡。为规范科室术前准备工作、落实术前各制度的执行,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作以下规定。2.0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可对手术前准备落实情况的管理。3.0 工作制度 3.1 入院患者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案必须依据的基本条件: ①准确的临床诊断。主管医师在接诊病员后,根据已知辅助检查结果和病史特点、体格检查需得出患 者初步诊断,通过深入检查、及上级医师查房及讨论后,得出最终诊断,并作为治疗或手术方案制定的依 据。诊疗活动应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②病情评估。患者入院 6 小时内完成《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并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完成手 术前风险评估,了解患者实际身体状况和风险等级。③术前讨论。医疗组长或科主任应当组织科室技术骨干或全科人员对病员综合情况、诊疗方案、替代 方案、风险预警、处置流程、术后管理等内容进行讨论,形成整体意见,并执行。3.2 手术治疗方案应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向患者完整提供手术方案、替代方案、差异选项、相关康复信息及风险等内容,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3 手术方案制定后,主管医师应见讨论的内容记录于日常病历中。3.4 主管医师在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后,方能安排手术。3.5 护理组应遵照《术前准备记录表》逐条落实,并签字,只有在准备表确认无误后,患者方可出科,进 入手术室。3.6 科室手术安全管理小组,每月对术前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填写《术前准备制度执行力监管评价表》,并不少于每季度对术前准备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持续整改。
急诊手术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急诊手术的管理,确保各科室急诊手术及时顺畅开展,保正手术安全和质量,预防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加强各级医师的急诊手术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急诊手术是指病情紧迫,经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的手术,多见于创伤、急腹症、大出血、急性/严重感染、危及母子安全的产科急症等情况。
特急手术是指由于病情危重累及生命而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抢救的手术,如严重的肝脾损伤、严重的颅脑损伤、严重的开放性心胸外伤、气管异物、大血管破裂等。
2、急诊手术权限:病房急诊手术由病房医疗组组长或科主任决定,急诊室病人由当天值班最高级别医生决定,并遵照《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执行。
3、各部门人员职责:经治医生:决定急诊手术,通知手术室和麻醉科;麻醉科:及时会诊、及时实施麻醉;手术室:及时安排急诊手术。
4、经治医生发现病人需要急诊手术应立即请示医疗组组长或当天值班级别最高医生,必要时应请示科主任。
5、决定手术后,立即电话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同时填写急诊手术通知单送手术室。主刀或第一助手应详细向患者和/或家属说明病情、手术必要性、手 术风险、替代治疗等情况,征得患者和/或家属签字同意。如患者因特殊原因(如昏迷)又无家属在身边,应报医务部或总值班审批。
6、由急诊室尽快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配血、术前准备,由手术医师、手 术护理外勤共同护送病人进手术室。
7、手术室急诊手术安排规定:
(1)保留一间手术室为急诊手术专用,择期手术不得占用。
(2)同时有二台以上急诊手术,对于危及生命的急诊手术,手术室应立即以最短的时间安排接台,由手术室护士长全权负责调配安排。(3)非危及生命的急诊手术,手术室根据情况安排接台,原则上由本科室接台,病人等待手术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急诊病人所在科室应在手术室安排手术台后半小时内将病人送至手术室。
(4)对不服从手术室安排,拒不让手术台,造成后果由该主刀医生承担全责。
8、是否危及生命的特急诊手术的判定,由当日最高唤值班医生负责确定,经治医生在联系手术时应予以说明。
9、救患者的特急手术,必须争分夺秒,对特急手术患者应立即开通绿色通 道,手术室可先接受患者,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10、技科室等相关科室应无条件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11、处罚规定:对于非急症手术,科室随意排急症手术,每台处罚1000元。
择期手术管理制度
一、凡择期手术治疗的病人,就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明确诊断,严格手术指征,并征得病人或家属或单位签字同意。
二、较大、复杂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需请示报告的按有关规定执行,并
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担任手术者或负责指导手术。
三、择期手术术前准备时间不超过3天(特殊情况例外)。
四、术前1天,术者应填写好手术通知单送往手术室(常规手术前1天早上10
论鼻内镜鼻窦手术体会 篇3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85-01
1 临床资料
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220 例,男120 例,女100 例;年龄18~60 岁。220 例患者均诊断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标准分型按1997 年海口会议修订的标准。Ⅰ型24例, Ⅱ型180例, Ⅲ型16 例。
2.1 术前准备
2.1.1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详细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请一些同类手术后的患者做现身说教,使患者对手术的目的、安全性以及如何配合手术及术后情况有形象的了解,使患者在术前有心理上的适应过程。
2.1.2说明原因并做好相关辅助检查,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特别是血常规、出凝血时间、鼻窦CT 等检查。术前按医嘱给予阿托品、安定肌肉注射,静脉滴注抗生素,并把鼻窦CT 片带入手术室,供医生术中参考。术前指导患者经口呼吸,以适应术后双鼻腔填塞的情况。注意预防感冒,以免引起手术感染及术中、术后打喷嚏。注意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
2.2 手术后
2.2.1.①全麻术后未清醒患者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②术后由于鼻腔堵塞,需张口呼吸,嘱患者多饮水,湿润口咽部、补充水分等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不适感,对疼痛明显者可服用镇痛药。③加强口腔护理,预防伤口感染。
2.2.2 伤口出血的预防:①术后给予温凉的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硬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减少出血因素。②患者术毕回病房,取弯盘于床头,嘱其将口内分泌物吐在弯盘中,以便较准确地估计出血量。注意检查咽后壁有无新鲜血液流出,如有频繁吞咽动作,反复从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块,或前鼻孔有持续血液滴出,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医生行鼻腔堵塞止血,加速止血药物的输入并经常巡视,避免大出血导致休克。③嘱患者勿大声说话,不要挤压鼻部,注意鼻腔填塞物固定,若鼻腔填塞物自后鼻孔脱出,可沿软腭游离缘水平剪断,切忌随意拉出。
2.2.3 脑脊液鼻漏的观察护理:注意观察鼻腔有无无色透明液体流出,若液体滴在纱布上,血液外有淡黄色的浸渍圈,应考虑脑脊液鼻漏可能,并行分泌物脑脊液常规检查。一旦确诊应绝对卧床1~4 周,取半卧位;禁止滴药、冲洗、填塞;加强抗感染治疗;严重者行修补术。
2.3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护士应进行有计划的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鼻腔卫生,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避免感冒,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有报道术后合理用药和恰当的术后处理以及定期鼻内窥镜随访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4]。因此,向患者说明鼻内镜术后复查及定时清洗鼻腔的重要性,出院后定期随访6 个月以上,3个月内一般1~2周复诊1 次,3 个月后每月复诊1 次,尤其术后1 个月内应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痂皮,保持鼻腔清洁,促进黏膜上皮生长,恢复鼻窦功能。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由主要是鼻腔变态性炎症反复感染的结果。[1]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手术经典的鼻腔鼻窦根治手术,原则是切除鼻窦不可逆的病变粘膜,并建立鼻窦与鼻腔间稳定的通气引流,如彻底切除窦内粘膜后,行鼻窦腔下鼻道和上颌窦内侧壁开窗,开放额窦鼻额管等,但因不精细,复发率高,而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原则是解除鼻腔和鼻窦口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清除以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特别是前筛窦的病变,无须行广泛的鼻窦粘膜切除,即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術解除广泛鼻窦病变。但是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手术只能解除梗阻,不能改变鼻部易发生超敏反应的粘膜状态,而且手术难以清除所有鼻窦气防病变。手术前使用伯克纳局部喷鼻可以有效改善鼻部通气,减轻鼻粘膜的高反应性,控制鼻窦粘膜的水肿和充血,缩小息肉,保留鼻腔鼻窦基本结构和功能,减少术中出血,副损伤和并发症,从而提高手术疗效。而手术后局部应用伯克纳可减轻手术后组织水肿和鼻窦粘膜的炎症反应,抑制襄泡、肉芽及小息肉生长,促进粘膜再生和术腔上皮化,还可预防鼻腔粘连,防止鼻息肉复发或延缓复发,有助于嗅觉的恢复,[2]我们的观察发现伯克纳组总有效率高达95%,未发现全身副反应,围手术期使用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是鼻外科学崛起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效果好、非常精细的新的手术方法,主要用于经药物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的鼻窦炎、鼻息肉等的根治性手术治疗,此外还可用于治疗顽固性鼻出血、鼻中隔偏曲矫正等。
4.出院指导
4.1健康指导:三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4.2用药指导:出院后按时冲洗鼻腔、鼻窦,按时鼻腔内滴药,并尽可能让所滴药物进入鼻窦。
4.3按时复查:告知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定期复查的重要性,近期随诊半年。术后第一个月内术腔清洗(每周一次),术后第2~3个月术腔清洗(每2周一次)。术后第4~6个月术腔清洗(每4周一次)。通过按时的术腔清洗,保持术腔清洁,促进黏膜生长,恢复鼻窦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 年海口) [J]. 中华耳鼻咽喉杂志,1998,33 (3) :134
[2] 郭育华,黄幼凤. 鼻内窥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J]. 中原医刊,2005,32(4):64
鼻内镜手术技巧探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86例(264侧)行鼻内镜手术者,为德州市立医院耳鼻咽喉科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均行鼻窦CT扫描。其中男性107例,女性79例,年龄28~64岁,平均47.5岁。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型分期标准[1],Ⅱ型2期85例,Ⅱ型3期69例,Ⅲ型32例。伴有鼻中隔偏曲30例。
1.2 术前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既往手术的出血史、肝脏病史、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使用史、出血性症的家庭史等。术前检查出凝血机制、肝功能、停用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至少2周。术前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减轻黏膜水肿、使鼻息肉缩小,减少息肉内的血管形成,从而减少术中的出血。感染时,口服抗生素可控制组织感染和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术前详细阅读冠状位CR片,行鼻内镜检查。了解病变范围的大小及重要的解剖关系,如钩突与眶纸样板的,筛顶的位置、形态和厚度、确定颅底是否完整,若有鼻腔新生物需排除是否为脑膨出或脑膜脑膨出;了解后组筛窦的气化程度,是否存在Onodi气房,视神经、颈内动脉与后组筛窦的关系。鼻内镜检查辩认重要的解剖标志,对再手术的患者尤为重要。
1.3 手术方法
入院进行各项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后于第3天在局麻下行鼻内镜手术,全部采取鼻内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对儿童、特别紧张、恐惧或不配合手术者可采取全麻,手术应用Stryker鼻内镜及监视系统,确定上颌窦开口位置,根据病情开放前筛、全筛,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自然开口,按照Messerklinger术式,切除钩突,钳除息肉或行中鼻甲部分切除,双侧手术者两侧鼻腔交替手术,伴有鼻中隔偏曲者可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前首先均经过围手术前期处理,术前口服抗生素3~7d,激素及局部应用类固醇喷鼻治疗,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3~5d。
2 结果
186例患者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内镜检查示窦腔区域无水肿、肥厚或肉芽形成,术腔无粘连,无窦口狭窄或闭锁,治愈率100%。
3 讨论
鼻内镜手术的主要是掌握手术技巧,积极防治发症,做好围手术期护理。
3.1 鼻出血的预防
在直视下手术,防止黏膜损伤出血;在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时加用血管收缩药物,以减少出血。术中认真识别筛前、筛后动脉及其分支避免手术损伤,注意血管的解剖变异。若术中持续出血,影响手术视野,为安全起见应停止手术,因为出血所致的视野不清是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术中出血的处理:鼻腔持续的出血可通过鼻腔填塞,或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
3.2 眶部损伤的预防
当鼻中隔偏曲,下鼻甲、中鼻甲和钩突外移或纸样板有缺损时,切除钩突时有可能损伤纸样板,出现眼睑水肿、眶周瘀斑,因此在切除钩突时不要过分向外用力。分离时,可先找到纸样板中央突的位置,然后沿此向前、向后仔细暴露全部纸样板,清理筛窦病变时,筛窦咬钳应与纸样板平行,不要与纸样板垂直。眼眶并发症的处理:眶内血肿可以在术中或术后立即出现,也可在术后缓慢出现,症状较轻、出血量少、突眼不明显的患者应去除鼻腔填塞物,静脉注射利尿剂,如20%甘露醇1~2g/kg,在20min内滴入;乙酰唑胺500mg静脉注射;应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并请眼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对于血肿进行性加重,眶内压急剧增加,视力下降的患者,应立即请眼科医师会诊,行眼眶CT检查,明确有无眶内血肿形成及血肿的位置,行外眦切开术或眦韧带离断术,无效者可在内镜下行眼眶减压术。对于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多可因血管痉挛和眶内组织压迫而止血,不可因寻找小血管而过分损伤眼眶内的组织结构。
3.3 颅底损伤的预防
筛顶为颅前窝的底,该处骨质薄,易损伤造成脑脊液鼻漏。筛前动脉与筛前神经在顶伴行,对疼痛比较敏感,识别筛前动脉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另应注意手术器械进入鼻腔超过5.5cm时,损伤筛前动脉的危险性增大,后组筛房大而少,开放时应用0°内镜检查,防止角度镜因视角偏斜引起后再用30°内镜进行操作。颅底损伤及脑脊液鼻漏的治疗如术中怀疑有颅底骨折所致的脑脊液鼻漏,可采取下列方法修补,如伤侧鼻甲组织翻转,对侧游离鼻腔黏膜、颞肌筋膜、腿部的筋膜、脂肪或肌肉等修补漏口,可加用明胶海绵和生物蛋白胶,鼻腔应用碘仿纱条填塞鼻腔7~10d,以固定修补材料,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4 并发症的术后处理
术后鼻出血的处理:鼻窦手术的术后鼻出血,可在内镜下对出血部位局部应用电灼或直接填塞出血部位,可提高疗效。对于经上述处理无效的大出血可考虑用动脉栓塞或血管结扎。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处理:对于术中未显示的,而在术后出现的脑脊液鼻漏,其位置往往难以确定,可在内镜下探查,CR、MRI可显示筛窦顶,硬脑膜损伤和颅内出血。手术后出现的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往往效果欠佳[2]。手术治疗方法与术中出现的脑脊液鼻漏的修补方法相同。术后长期并发症:复发、经久不愈,瘢痕,狭窄,结构粘连,是鼻内镜术后值得注意的几种并发症。术后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内镜下额窦切开术的并发症与筛窦切开术的相似,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也相似。探查额窦时不要向后和向内用力以免损伤额窦后壁和筛骨水平板。在额窦手术中保留黏膜和中鼻甲是很重要的,额隐窝是一个很窄的管道,若剥离额隐窝的黏膜,该处可发生骨化,引起额窦的严重阻塞。额窦窦口的狭窄,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应用长颈钳,弯曲的刮匙、探针、吸引器管,30°或70°内镜进行手术,避免环形黏膜缺损。术后在内镜下清除纤维素粘连和再生的息肉,重新建立通道,促进黏膜的再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窥镜镜下上颌窦手术的并发症:术前仔细阅读冠状位CT片,行鼻内镜检查。鼻中偏曲,泡状鼻甲,中鼻甲反向弯曲,或中鼻甲肥大均可影响上颌窦手术进路,增加手术和术后内镜检查的困难。术中,手术者应对上述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术后的鼻内镜观察和治疗,是中鼻道造瘘口通畅和功能恢复的保证。如果术后中鼻道造瘘口狭窄,可在局麻下重新开窗,扩大窦口。如中鼻道造瘘口与自然窦口相通,可阻止黏液循环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窦腔内的黏液可通过上颌窦自然窦口,流入鼻腔,通过纤毛的摆动向后排到鼻咽部。如果中鼻道的造瘘口与自然窦口不相通,黏液通过自然窦口排出,经过造瘘口时,又重新进入到上颌窦内,形成循环。这一问题可通过去除两窦口之间的组织而解决。内镜下蝶窦切开术的并发症:术前仔细阅读冠状位CT片,确定蝶窦的气化程度,颈内动脉、视神经与后组筛窦和蝶窦的关系。术中识别上鼻甲和上鼻道是术中正确定位后组筛窦和蝶窦的关键。蝶窦外侧壁与海绵窦和第Ⅱ、Ⅳ、Ⅴ、Ⅵ颅神经相邻,蝶窦外侧壁与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关系密切。在扩大蝶窦开口时,过度向下操作可损伤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引起出血[3]。颈内动脉损伤是鼻内镜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术中损伤颈内动脉,可立即出现严重的大出血,应在迅速行蝶窦和鼻腔填塞的同时,压迫同侧的颈动脉,若鼻腔填塞物取出后,无立即出血,应在鼻内镜下检查蝶窦外侧壁的损伤情况,窦腔内填塞胶原蛋白或脂肪,以骨或软骨重建蝶窦前壁,可减少延迟出血的机会,亦应考虑做动脉栓塞和颈动脉造影。
总之,术前进行围手术前期处理,熟悉鼻腔解剖及鼻腔、鼻窦病变,熟练规范地掌握鼻内镜手术操作,就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的技巧,防治并发症。方法 分析引起并发症的潜在因素,术中掌握有效的防治方法,术后及时的处理。结果 减少或延迟了并发症发生的机会。结论 术前进行围手术前期处理,术中灵活应用手术方法及技巧,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2]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2-185.
鼻内镜鼻窦手术56例疗效分析 篇5
关键词 内镜 上颌窦 手术
我科于1996年1月~2007年1月在鼻内镜下行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联合柯-陆氏进路治疗上颌窦病变,共计56例(60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56例(60侧),男32例,女24例,年龄19~74岁。上颌窦息肉23例(其中双侧上颌窦息肉4例),同时合并筛窦息肉10例,合并蝶窦息肉3例。上颌窦囊肿(黏液囊肿)19例,霉菌性上颌窦炎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术前均鼻内镜检查和轴位、冠状位CT检查(均未见骨质破坏),部分病人有术前病理活组织检查报告。经鼻内镜下行上颌窦鼻内开放术,合并鼻腔、鼻窦及其他病变者(如筛窦炎症和息肉,中鼻甲肥大、息肉样变,筛泡肥大,蝶窦息肉)同期手术清除。
手术方法:术组病例均按Messerklinger法先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1]。均采用局部麻醉,先切除钩突,咬除筛泡,如鼻腔内息肉较大,先用圈套器摘除鼻息肉;中甲息肉样变切除中鼻甲外侧面保留中鼻甲内侧部分,后于筛漏斗处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达上、下径5~8cm,前后径8~10cm。清除上颌窦自然窦口周围病变,因本组病人根据副鼻窦CT检查均有上颌窦内较复杂病变,经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难以彻底清除窦内病变,故联合柯-陆进路,唇龈切口,暴露尖牙窝,凿开上颌窦前壁扩大至1.5~2.0cm,清除窦内病变,尽量保留比较健康的黏膜,不做下鼻道开窗,清除窦内血块,经鼻腔内通过上颌窦自然开口,将碘仿纱条填入窦腔止血,纱条尾端留鼻腔内,另以凡士林油纱条做鼻腔填塞,缝合唇龈切口。
结 果
本组病人有1例上颌窦内后外骨壁少量出血,经用骨蜡封闭及局部压迫后止血,无1例大出血,56例病人随访均超过1年。内镜下见窗口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但均通畅,有部分病例造口狭窄,但大部分在术后随访中加以解除。窦内黏膜光滑,无分泌物,未见肿物及炎性病变。
讨 论
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含气空腔,按其所在颅骨命名为额窦、筛窦、上颌及蝶窦,共4对。各鼻窦的发育进度不一致,初生儿只有上颌窦和筛窦,到3岁时额窦和蝶窦才开始出现。临床上按其解剖部位及窦口所在位置,将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其窦口均在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在上鼻道,后者窦口在蝶筛隐窝。
扩大窦口,重建上颌窦的通气和引流是治疗上颌窦炎的关键[2]。因上颌窦内黏膜纤毛清除方向是朝向自然口,因此,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扩大窦口即可以保证其引流通畅,又能清除窦口周围及上颌窦内病变,但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对处置上颌窦阻塞性病变或位于上颌窦内下壁和底壁的病变较困难。尤其是霉菌性上颌窦炎及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易复发,一次彻底根治较困难,所以我们联合柯-陆进路手术,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采用此种术式视野清,更便于处理上颌窦内下壁和底壁的病变,对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摘除肿物后创面可同时行微波治疗,术后无1例复发,且不易损伤眶内侧壁。上颌窦口扩大时为避免损伤鼻泪管,主要以向下和向后扩大为主,另外过大的窦口也会改变上颌窦内正常的微环境。因此,尽量不过多地对窦口进行骨性扩大,主要行所谓的上颌窦口的“膜性扩大”,这样窦口黏膜上皮化较快,狭窄或闭锁的机会较低[3]。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该术式有如下优点:①该术式既能更容易清除上颌窦的病变,又能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同时清除鼻腔及其他窦内病变。②联合柯-陆进路便于处理上颌窦内下壁及底壁的病变。③可从中鼻道、上颌窦前壁开窗分别放入鼻内镜和手术器械,视野清晰,不易损伤眶内侧壁。④上颌窦内病变清除更彻底,复发率低,便于手术后随访观察。
该手术适应于:①上颌窦良性病变即病变充满上颌窦腔或病变位于上颌窦底壁或内下壁者;②中鼻道窄、上颌窦病变较多的病人。③病变主要局限在鼻腔、前筛和上颌窦内的内翻性乳头状瘤。
我们要遵守功能性内镜手术的基本原则,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尽量保留正常黏膜,息肉和囊肿只需祛除息肉和囊壁,禁用刮匙,因鼻窦黏膜损伤会引起鼻窦气化模式发生改变。但对于内翻性乳头状瘤则应尽可能祛除病变黏膜和部分正常邻近黏膜,开窗时窗口向下鼻道扩大后再扩大修整中鼻道窗口的后上缘,注意勿损伤鼻泪管。鼻内镜以其良好的视野和照明在鼻腔、鼻窦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对于一些病例如鼻腔窄,病变充满上颌窦腔或病变位于上颌窦底、内壁者,以及上颌窦内的内翻性乳头状瘤,则需要联合柯-陆进路或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对手术操作更为有利。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口开窗联合柯-陆氏双进路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已取得较满意结果,手术视野清晰,病变清除更彻底,副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可通过内镜复查及处理,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参考文献
1 周兵,韩德民,刘华超.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29:289-292.
2 Davis WE,Tenpler JW,LaMear WR.Patency rate of endosocopic middlemeatusantrostamy.Laryngoscope,1991,101:416-421.
鼻内镜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5月我科收治的鼻内镜手术患者79例, 男51例, 女28例;年龄12~67岁。其中慢性鼻窦炎36例, 化脓性鼻窦炎12例, 鼻中隔偏曲11例, 上颌窦囊肿10例, 鼻息肉10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术前均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部分加做水平位CT扫描。麻醉:0.25%左旋布比卡因加少量0.1%肾上腺素对鼻丘、钩突前缘、中鼻甲后端上颌窦开口周围浸润麻醉, 丁卡因胶浆10ml中加0.1%肾上腺素14ml的棉片做鼻黏膜表面麻醉3次。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激素, 局部应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 每天1~2次。出院后在鼻内窥镜下每周清除术腔内干痂及囊泡, 分离鼻腔粘连, 连续3个月。3个月后每月鼻腔清理1次。
2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 痊愈69例, 症状明显好转10例, 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
3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长期患病, 困扰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理紧张, 担心手术治疗及术中疼痛等[2]。反复多次手术者, 常有恐惧心理;高龄患者因自身血管弹性差或动脉硬化, 精神紧张易引起血压升高, 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年龄、具体心理问题, 做好细致的心理疏导,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进行术前教育。同时耐心讲解鼻内镜手术的优点和过程, 取得患者信任, 良好的护患关系及心理护理是成功的保证[3]。
3.1.2 术前准备:
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血生化、出凝血时间、术前常规、心电图、鼻窦CT等。了解全身状况, 排除手术禁忌证, 术前1d剪鼻毛, 剃净胡须, 遵医嘱漱口及鼻腔冲洗, 保证充足睡眠, 预防受凉感冒。术前6h禁食、禁水, 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阿托品、注射用血凝酶, 并戴腕带标志。
3.2 术后护理
术后嘱患者半卧位, 全身麻醉者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 利于口鼻内分泌物流出, 减少感染机会。鼻部冷敷4~6h, 48h内不要用力擤鼻, 避免剧烈活动, 术后患者可出现疼痛、鼻塞等[4]。疼痛影响进食和睡眠时, 及时指导并协助患者口服止痛药。鼻塞后患者被动张口呼吸, 易引起口腔及咽部干燥, 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口唇, 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注意观察鼻腔出血情况, 如渗血较多, 可给立止血肌内注射, 注意保持鼻腔填塞物在位。24~48h后抽出鼻腔内填塞物, 如出血较多, 可于次日取出。每天生理盐水喷鼻, 如为鼻息肉患者则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 鼻腔清理每天进行1次。在护理进行的同时, 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 主要有鼻泪管损伤、出血、眶内血肿、复视、感染、脑脊液鼻漏、视力下降、脑膜炎、脑脓肿等。查房中如发现患者出现鼻或口咽部大量出血、头痛、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及时向医师报告, 及时处理。
3.3 术后出血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 注意检查咽后壁有无新鲜血液流出, 前鼻孔有无血液持续滴出。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鼻腔重新填塞止血, 并取半坐卧位, 鼻额部冷敷。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做好术前血压控制和术后血压监测, 预防术后出血。
3.4 出院指导
嘱患者3个月内勿用力擤鼻, 戒烟酒,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预防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多饮水, 干燥季节注意居室湿度。根据医嘱继续应用类固醇激素和稀释鼻腔分泌物的药物, 以减轻术腔水肿, 促进分泌排出。鼻腔仍需多次冲洗和定期换药。出院1个月内每周来院行鼻内镜鼻腔检查清理1次, 1个月后2~3周复查1次至痊愈。因术后窦腔黏膜上皮化需要3~6个月, 炎症反应水肿、囊泡形成、小息肉再生可能发生, 通过鼻内镜随访, 可以及时处理以上情况, 预防术腔粘连。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韩德民, 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1-155.
[2]张玉凤.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与慢性鼻窦炎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3) :130-131.
[3]郭红丽, 崔颖, 徐敏.鼻内镜术365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4) :3447-3448.
鼻内镜手术115例体会 篇7
资料与方法
收治115例患者, 男66例, 女49例, 年龄12~71岁, 年龄中位数41.97岁。采用鼻腔表麻、神经阻滞、钩突浸润麻醉45例, 插管全麻70例。结合术后病理分析:单纯鼻炎、鼻窦炎38例, 鼻窦炎伴鼻息肉36例, 鼻息肉12例, 上颌窦囊肿6例, 囊肿伴鼻窦炎8例, 均无涕中带血;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 鼻窦霉菌病3例, 干酪性鼻窦炎、鼻窦血管纤维瘤、鼻窦浆细胞肉芽肿、鼻腔息肉伴肌纤维母细胞瘤、鼻窦涎腺低度恶性淋巴瘤、鼻腔鳞癌、中线恶性淋巴瘤各1例, 均有涕中带血。
手术方法:局麻患者取半卧位, 鼻腔以1%地卡因 (含适量肾上腺素) 棉片表麻, 钩突浸润麻醉。行上颌窦手术加蝶腭神经节、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切口浸润麻醉。全麻患者插管麻醉, 取低半卧位。于硬管鼻内镜下, 先摘除鼻内肿物 (可用切割吸引器) , 然后行Messerikiinger术式, 切除钩突, 咬除筛泡, 开放前后组筛窦、额隐窝, 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围绕窦口鼻道复合体 (OMC) , 彻底切除不可逆病变, 保护正常黏膜、中鼻甲, 解除鼻窦口堵塞, 恢复通畅引流。上颌窦有囊肿、息肉时行经犬齿窝鼻内镜下上颌窦手术, 上颌窦病理特殊时行上颌窦根治术。遇到鼻内解剖结构异常, 如中鼻甲泡状改变, 鼻中隔偏曲, 异常气房增殖, 中、下鼻甲肥大, 做相应处理[2]。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鼻塞、头痛、流体等症状消失, 鼻腔息肉、肿物消失, 术腔正常黏膜覆盖;②好转: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无需再次手术;③无效:上述症状无缓解, 息肉、肿物复发, 或需进一步特殊处理。
结果
行功能性鼻内镜 (FESS) 手术40例, 行 (ESS) +上颌窦根治12例, 单纯ESS手术33例, 伴经尖牙窝上颌窦ESS手术30例。术后患者经规则换药、鼻腔冲洗等治疗后, 治愈99例, 好转9例。总有效率94%。无效及复发7例, 其中仍有鼻窦炎2例;鼻息肉复发2例, 再次手术;鼻腔鳞癌1例, 术后放疗, 已7年, 目前状况良好;低度恶性涎腺腺肌上皮癌1例, 外院扩大手术, 已有3年, 愈后良好;1例中线恶性淋巴瘤, 外院放化疗, 无法追踪。
讨论
围手术期加强药物治疗可减轻鼻内水肿、炎症, 减少术中出血、术后复发, 缩短恢复时间。轻症慢性鼻窦炎建议首先使用鼻用激素、黏液促排剂、大环内脂抗生素治疗, 我们一般使用内舒拿、欧龙马+罗红霉素联合治疗。在不伴鼻息肉中重度鼻窦炎治疗时, 单纯加强药物治疗与FESS+围手术期药物综合治疗均可有效控制病情和症状, 无效比例不超过5%, 但患者满意度FESS手术组是单纯药物治疗的2倍, 首选FESS+围手术期综合治疗[3]。伴鼻息肉的鼻窦炎、鼻窦良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
术前诊断要认真研究病史, 体检, 特别是鼻窦CT、鼻内镜检查, 确定病变部位、病变程度、骨质破坏、解剖异常 (如中鼻甲泡状改变、鼻中隔高位偏曲、haller气房等) 、病变性质 (如息肉、真菌病、上颌窦癌等) 。
近年来研究表明鼻腔结构异常与CRS、NP有明显相关性, 其中最常见的解剖异常为鼻中隔偏曲和中鼻甲病变[4]。李伟等人[5]采用鼻内镜联合处理鼻腔多结构异常, 重建鼻腔正常结构治疗鼻窦炎, 总有效率达到99%。本组行鼻中隔矫正术15例, 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或下鼻甲骨折外移术35例。
涕中带血患者, 病理类型繁多, 一般单侧发病, 术中、术后处理更复杂。术前应深入活检, 确定病理。手术时须彻底清除病变范围, 开放窦口, 通畅引流。内翻性乳头状瘤因易复发、恶变, 鼻内镜手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鼻侧切开及上颌窦根治, 二者应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疗效[6]。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霉菌病, 彻底清除霉菌团块, 通畅鼻窦, 配合鼻腔冲洗, 一般能治愈, 廖革[7]治疗27例, 韦凤妍等人治疗25例[8], 治愈率均达到100%。本组鼻涕带血病例中除3例恶性肿物外, 均未复发。
术前应严格控制全身疾病, 本组50岁以上患者65%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疾患, 术前请相关科室会诊, 高血压术前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糖尿病围手术期以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 mmol/L以下;心率过慢者应做阿托品试验, 本组有1例患者阿托品试验 (-) , 安装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提示ST段、T波异常改变者可行心得安试验, 冠心病患者病情要稳定。经过系统针对的围手术期治疗后, 施行鼻内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9]。
麻醉的选择:45例采用局麻, 以1%地卡因 (含适量肾上腺素) 棉片表麻鼻腔, 要注意鼻腔内放置要满, 时间要长, 可达10 min, 再以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后, 一般患者疼痛很小。优点是, 费用少, 体位高不易损伤筛板, 术中及时观察眼球活动。缺点是局麻效果差异大, 部分患者较痛苦, 配合差, 镜头水汽凝结易模糊, 血液易刺激咽部, 不断吐出。本组因局麻不能忍受改全麻2例。70例采用插管全麻, 患者安静无痛苦, 血液不会流入下呼吸道, 术中可控制性降压, 减少出血, 手术更彻底。但对比局麻和全麻患者术中出血差异并不大, 平均在50 m L左右, 可能与全麻术中使用扩血管麻药, 及诱导、苏醒时间长有关。
鼻内镜手术, 前组筛窦开放不易彻底, 应掌握好解剖结构, 切除钩突, 清除鼻额管周围组织, 以额窦吸引管探查鼻额管。使用切割吸引器更方便操作。手术手法应柔和, “顺其自然”, 就是顺着解剖结构轻柔操作, 借助息肉钳、刮匙, 吸引器头, 逐渐深入, 不可盲目咬切, 避免刺激鼻腔正常黏膜, 减轻术后鼻腔反应。本组患者未出现眼、颅底并发症。
本组早期有3例患者从心内或神经内科转入, 使用了扩血管药物, 术前凝血检查正常, 但术中出血量大, 鼻腔填塞后仍有很多渗血, 2例行后鼻孔填塞。此类患者一般停用扩血管药物6周再手术可避免过量出血。术中填塞物可用碘仿纱条、油纱、膨胀海绵等。术后2 d抽除填塞物。一般术后不会出血。术后填塞期痛苦较大, 我们使用麻醉科镇痛泵, 效果很好。
鼻内镜术后规则换药非常关键, 于鼻内镜下换药效果更好, 可彻底清除伪膜、坏死组织, 及时发现和处理囊泡等可逆病变, 防止粘连、复发。术后随访非常重要, 一般出院后6周内每周复诊换药, 以后6周内每2周换药, 后3个月每月换药。
参考文献
[1]董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29-35.
[2]袁晓培, 马有祥, 邢志敏, 等.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构性鼻、鼻窦炎[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 (17) :782-785.
[3]迪丽达尔, 王德辉, 史丽, 等.加强药物治疗与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疗效的多中心对照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 (9) :734-739.
[4]阳玉萍, 张华.鼻内镜下观察慢性鼻-鼻窦炎鼻腔结构异常与鼻息肉发病的相关关系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7) :673-677.
[5]李伟, 刘海燕, 张程林, 等.鼻腔多结构异常的鼻内镜下手术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11) :495-496.
[6]陆纪强, 许增瑞.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级及术式选择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27 (14) :797-800.
[7]廖革.手术治疗鼻窦霉菌病20例[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7) :1305.
[8]韦凤妍, 黄金铸, 黎冬冬, 等.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J].吉林医学, 2014, 35 (3) :586.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2003年3月至2009年1月收集193例患者, 男150例, 女43例, 年龄26~64岁, 平均年龄38岁。其中鼻窦炎62例, 鼻息肉131例;单侧病变25例, 双侧病变168例, 所有病人均有鼻塞、流涕, 部分有头痛和嗅觉减退等症状。术后随访6个月, 有62 %的患者能坚持随访3~4个月, 鼻息肉患者80 %自觉鼻塞明显好转, 在随诊中28 %的患者发现囊泡及潴留囊肿, 在内镜下予以清除, 视神经管减压术1例视力恢复至0.6。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年龄、具体心理问题做好细致的心理疏导。有反复多次手术史的患者, 常有恐惧心理;高龄患者因自身血管弹性差或动脉硬化、精神紧张易引起血压升高。应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根据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进行术前教育。不仅从手术目的、意义、安全性、如何配合手术等方面进行宣教, 还请有此经历的患者现身讲解等, 使患者易懂、易接受, 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高龄患者更应讲明长期鼻塞的危害性, 手术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2.1.2 术前准备
患者自入院起应用雷诺考特滴鼻液滴鼻, 每日3~4次, 以收敛鼻腔黏膜, 减轻黏膜水肿, 必要时口服抗过敏或抗生素药物。术前1日修剪鼻毛及剃胡须。如拟进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视神经管减压术、蝶鞍区的手术, 应在术前彻底清洗鼻腔或做负压置换术, 并使用含抗生素的滴鼻剂滴鼻。对高龄及有高血压患者, 应监测血压, 并在术前使用降压药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建议其术前晚及术晨排便, 以免术后排便时屏气引起鼻出血。术前30 min给予镇静剂, 如为全麻手术, 按全麻术前准备, 术前6~8 h禁食, 必要时插尿管等。为减少术中出血, 可以在术前30 min肌注立止血1 U。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
告诉患者麻醉效力消失后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 术后2日内鼻黏膜会有反应性肿胀, 鼻塞可能比术前还要严重, 术腔上皮化至少需要1个月, 在此期间鼻腔有结痂和少许分泌物是正常的。嘱患者注意保暖, 以免受凉打喷嚏使纱条松动而出血。
2.2.2 鼻衄的观察护理
嘱患者将口中的液体吐出来, 不要吞咽, 注意检查咽后壁有无新鲜血液。判断术后出血较多情况的依据是:自鼻前部有持续血液流下;纱条或棉球擦拭后仍有渗血;反复从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块。若出血较多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采取加压填塞止血及应用止血药物。减少出血的措施有:局麻患者取半卧位, 饮食应为流质或半流质, 以减少咀嚼, 嘱患者切不可自行将纱条抽出。本组病例均采用进口止血海绵填塞, 无出血现象发生。
2.2.3 全麻患者的护理
患者在全麻清醒前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经常吸出咽部的分泌物和血液, 保持给氧, 术后6 h半卧位, 以减少头部血流量, 减少出血, 并有利于鼻腔分泌引出[1]。嘱患者不要因鼻面部不适而挤压鼻腔, 术后24~48 h内可行鼻额部冷敷, 以减少疼痛和肿胀[2]。
2.2.4 常规检查眼部情况
观察眼部情况对于预防眼部并发症、及时处理并发症至关重要。注意观察眼部有无充血或水肿, 眼球有无固定或外突, 球结膜有无充血水肿, 眶周有无淤血、肿胀, 必要时检测视力、视野、眼压 (粗测) , 如果球结膜充血并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或视力障碍应立即抽出纱条并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有1例患者术后有复视。
2.2.5 观察脑脊液鼻漏
鼻脑脊液鼻漏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术后鼻腔有持续不断的清水样液流出, 则考虑为脑脊液鼻漏的可能。可收集分泌物作糖定量检测, 如分泌物中的糖含量>0.3 mg/L, 即可确诊为脑脊液漏。护理: (1) 拆除纱条, 嘱咐患者禁止擤鼻、咳嗽、打喷嚏及鼻内滴药, 以防颅内压增高; (2) 卧床休息1周, 给予降颅内压及抗感染治疗, 一般1~2周痊愈。严重者可行脑脊液漏修补术。本组无1例发生。
2.2.6 配合医生进行鼻腔换药
术后鼻腔的换药对手术成败关系重大[3]。纱条应在术后第2天分次取出, 不应一次全取出, 以免造成出血过多, 如果出血过多, 可以用1 %麻黄素棉片收敛鼻腔黏膜止血。抽纱条后1周, 每天用雷诺考特喷鼻, 以收敛鼻腔, 清除鼻腔结痂, 并用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冲洗术腔, 应对每个开放的术腔都要冲洗, 以防术腔粘连、窦口闭塞。部分患者在取出纱条时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昏厥等休克症状, 此时应立即平卧或就地平放, 大多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2.2.7 出院指导及随访
病人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 向病人解释说明术后鼻腔清理和随访治疗的重要性, 是清除病变, 彻底治愈鼻窦炎、鼻息肉的关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自行鼻腔冲洗2~3个月, 每天1次, 用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10 mg, 用雷诺考特喷鼻, 防止息肉复发, 减轻水肿, 加速创面恢复及上皮化。 (2) 鼻内窥镜手术后要建立随访制度, 并建立文字档案、病历。因鼻内窥镜手术后创面完全上皮化需3~6个月, 所以要求病人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复查1次, 第2个月每2周复查1次, 第3~6个月每月复查1次, 以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及有无息肉复发, 以保证术后的良好效果。 (3) 嘱病人加强体育锻炼, 冬春季节天气寒冷干燥, 出门要戴口罩, 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预防感冒, 防止鼻腔疾病复发。术后随诊和换药对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非常重要[4]。
鼻窦内镜手术的最终目的是恢复鼻窦黏膜状态, 其特点是一次性完成所有鼻腔鼻窦的病灶清理, 具有损伤轻、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但术后换药时间较长, 易感染及粘连, 如护理不当会导致手术的失败。针对此类患者的特点, 在术前应做好精心的心理护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后细致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并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 如有复发的迹象, 尽可能地将复发扼杀在萌芽状态, 可使鼻息肉患者彻底治愈。
参考文献
[1]徐建群.鼻内镜下矫正后段鼻中隔偏曲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 2006, 18 (9) :678-679.
[2]郭育华, 黄幼风.鼻内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原医刊, 2005, 32 (22) :64.
[3]张梅.鼻内窥镜手术患者的护理[J].职业与健康, 2004, 9 (9) :20.
鼻内镜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9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5年元月至2008年12月, 共行鼻内窥镜术282例, 男152例, 女130例, 年龄18~68岁, 平均34岁, 病程6个月~20年, 单纯鼻窦炎68例, 鼻息肉92例, 鼻窦炎合并鼻息肉122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进入陌生环境及担心手术效果, 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耐心细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并邀术后患者讲述亲身体会,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及时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粪便常规, 生化全套, 凝血及胸片、心电图、鼻部冠位CT等, 以了解病人潜在的健康状况, 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1天为患者剪去鼻毛、洗净面部, 男患者剃须。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局麻者予半卧位, 全麻者予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 有利于呼吸、引流及减轻鼻部疼痛和额部胀痛。鼻内镜手术患者由于鼻腔填塞致通气不畅, 需用口呼吸, 为防止口唇干裂, 要经常不断湿润口腔, 并鼓励多饮水。全麻术后6h后和局麻术后予冷流质饮食, 第2天可给予半流质软食, 注意营养供给, 勤动员患者进食一些流体食物[2]。
2.2.2 心理护理
术后由于鼻腔纱条填塞压迫, 可引起鼻部肿胀、疼痛, 双眼结膜充血、流泪,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纱条填塞的必要性, 待纱条取出后症状即可逐渐消失。必要时予鼻部冷敷及按医嘱使用止痛剂和镇静剂。
2.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精神状况。观察渗出液的量、性状, 有高血压病史者, 密切观察血压的同时, 遵医嘱按时予降压药, 观察有无鼻出血、眶内及颅内并发症。若患者渗血较多, 从口中吐出大量鲜血, 表明有活动性出血, 协助医生行鼻腔重新填塞。眶内并发症主要为眶内血肿、视神经损伤, 症状为流泪、结膜水肿、眶周淤血、复视、视物模糊, 甚至一性失明;颅内并发症主要为脑有液漏, 表现为填塞纱条取出后, 从前鼻持续不断流出清水样涕。本组病例中未出现眶内及颅内并发症。
2.3 出院护理指导
鼻内镜手术仅为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开始阶段, 是消除病变、彻底治愈鼻窦炎的关键阶段。而术后的综合治疗和随访则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因此患者出院前应做好出院指导和随诊工作:嘱患者定期复诊, 2个月内每周复诊1次, 2个月后每半月复诊1次, 直至半年, 及时清除新生的肉芽和小息肉, 分离粘连, 直至术后完全愈合[4]。出院后应戒烟酒, 加强体育锻炼, 患者出院后应每日进行鼻腔自我护理,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
3 体会
本组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细致的护理, 达到痊愈或好转, 这说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熟练和正确地对患者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干预, 才能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喉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6.
[2]张晓贺, 荆素卿.慢性鼻炎患者术前术后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7, 4 (1) :91~92.
[3]许庚, 李源, 谢民强, 等.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术后术腔粘膜归阶段的划分和处理原则[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 34 (5) :302~305.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65例临床分析 篇10
[关键词] 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19-02
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其发病率约为4%。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头痛、流涕、耳鸣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之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鼻甲切除术,然而该法对机体的损伤较大,故逐渐被淘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鼻内镜鼻窦手术由于具有微创、损伤小、复发率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本研究将2009年1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应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甚佳,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1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12±5.77)岁;病程0.5-35年,平均(8.53±3.91)年;单侧21例,双侧44例;分型分期:I型22例(I期4例,II期6例,III期12例),II型29例(I期7例,II期13例,III期9例),III型14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和鼻内窥镜鼻腔检查。手术即将开始前应用20ml 1%丁卡因联合2ml 1‰肾上腺素进行表明麻醉,麻醉鼻腔黏膜3次,5min/次;同时将4滴1‰肾上腺素加至10ml 2%利多卡因中,取1ml浸润筛前神经,并取4ml浸润蝶腭神经,之后开始手术:对鼻息肉的病灶所在进行观察,仔细分辨中鼻甲及其残端、上颌窦窦口、钩突等,之后将后钩突切除,使上额窦自然口开放,将额隐窝中的病变组织切除以开放额窦,将筛泡切除以清理前组筛窦,将甲基板垂直部切除以便清理后组筛窦,切除时应小心以免损伤正常的筛窦黏膜,对蝶窦前壁探查并于其下方做一小口以使蝶窦处于开放状态。
1.3 术后处理 术后2-3d内取出纱条,并应用1%麻黄素处理鼻腔局部,同时应用盐酸氮卓斯汀喷鼻剂。对术腔进行清理,1次/d,连续清理一周,并将痂皮、分泌物等异物排出体外。手术结束约4个月后,用一定体积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3次/d,连续冲洗5周左右。之后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清理,3周一次,当术腔彻底上皮化后即可停止清理。对患者进行随访,并持续进行约5个月的规范化治疗,之后定期复查,参照病情收缩鼻黏膜,清理肉芽和囊泡,清除分泌物,分离粘连,清洗术腔等。
1.4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分为三个级别:当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粘膜上皮化,未产生脓性分泌物时为治愈;当其症状显著好转,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窦腔粘膜肥厚或部分水肿或形成肉芽组织,有脓性分泌物存在时为好转;当其症状无变化,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术腔粘连、窦口闭锁或仍然狭窄,存在息肉和脓性分泌物时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数+好转数)/总数×100%。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其中治愈43例(66.15%),好转16例(24.62%),无效6例(9.23%),总有效率为90.77%;术后出现皮下出血和眼睑肿胀3例(4.62%),术腔粘连1例(1.54%),共出现不良反应4例(6.15%)。
3 讨 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在内镜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主要目的为恢复鼻道通气、鼻窦及其内部纤毛的清除能力,最大程度保留鼻窦正常黏膜,降低因囊泡引起的窦口闭锁、窦腔狭窄、组织粘连以及瘢痕挛缩等。它可使鼻内镜经鼻孔进入鼻腔手术,再与相应的专科手术器械相结合,能够完全清除病灶,保留正常黏膜,恢复鼻腔鼻窦正常功能[2]。为降低变态反应发生率,应口服类固醇药物以缓解鼻腔黏膜的充血水肿情况。术前应用相应的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并使术野清晰,还可有效清除鼻腔鼻窦病变,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可于术前应用非那根冬眠、哌替啶等药物可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提高麻醉效果,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术前应行鼻窦CT冠状位和水平位扫描,以观察和了解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以便采取最佳手术方式[3]。
和传统手术的术野相比,鼻内镜手术需仔细、认真对镜下组织结构进行辨别,若有需要可切除部分中鼻甲外侧壁,若中鼻甲出现骨折导致骨折相对内移,则能够使术野更好、更广、更清晰。在手术过程中,应小心对鼻窦口黏膜进行处理,防止破坏正常结构,尽量做到微创,若病变黏膜已恢复正常则可不予处理[4]。术后若鼻腔仍然存在炎症,则会出现血痂、囊泡、肿胀等,故术后的鼻腔处理对其正常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术后患者应定期观察并处理术腔中的坏死和病变组织,清除肉芽或囊泡,以提高疗效[5]。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77%,不良反應发生率为6.15%。
综上所述,经鼻内镜手术可有效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其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菊红,曾桓光.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观察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268-269.
[2] 赵晋华.经鼻内镜鼻窦手术36例临床观察和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42-43.
[3] 张永杰.经鼻内镜鼻窦手术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8):49-50.
[4] 罗松.鼻内镜鼻窦手术106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