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如何

关键词: 追溯 饲料 食品 现状

第一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如何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追溯(traceability)是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中,对食品、饲料以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溯源或追踪能力。追溯对企业和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追溯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同时也可以对上游供应商进行考核,使自身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另外可以满足企业差异化竞争的诉求,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政府而言,可以通过追溯对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并且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企业或政府可以通过追溯系统对产品进行强有力的召回。追溯对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国内食品安全追溯现状,将有助于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的顺利开展以及更有效追溯手段的推广应用。为全面了解我国追溯体系及应用现状,本刊采访了山东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钱恒、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高级工程师文向阳、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泽峻,深入探讨相关政策监管、标准制定、追溯技术等方面情况。

多方监管,政策支撑

由于追溯只是一种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技术手段,目前我国并没有对追溯的监管进行明确规定,只要企业能够符合法律要求,是否采用追溯系统并不重要。我国现行的食品监管体制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级监督部门对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实行分段监管:卫生部门承担综合监督的职能,生产环节由质检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由工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行业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由农业部门负责。因此,可以这么认为:与食品安全监管相同,相应环节的企业是否能满足法律要求,实现全程可追溯,应由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应由企业承担主体责任。

欧美等发达国家与我国对食品安全追溯的理解相似,政府只注重最终结果,对采取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强制规定。但是有些国家对某些产品的追溯进行了强制要求,这点非常值得我国借鉴。例如,2002年欧盟出台(EC)No 178/2002号法规,又称食品安全白皮书,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凡是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不论国产食品还是进口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美国发布的“公共安全和生物恐怖主义防备和反应法案”要求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分销、接收等环节进行记录保存,以实现食品的可追溯;日本也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对牛肉和水产品的追溯提出了许多强制性要求。

2009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采购等供应链各环节提出了建立信息记录的法律要求,以便日后的追溯与召回。随后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则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规定生产企业应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食品批发企业应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购货者姓名及联系方式等,记录、票据的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实施为我国开展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追溯是一种管理技术,数据采集点的确定与管理过程密切相关,ISO 22000、GAP(良好农业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均从管理上对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为了更有效的对我国的食品追溯进行监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某些易出现问题产品的追溯进行强制规定。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追溯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助于我国的食品安全追溯与国际接轨,还有利于国内外食品贸易中的信息交换,避免信息“孤岛”带来的诸多问题,确保产品撤回和召回的高效性,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追溯的基础是编码,目前我国的国家标准已经与国际的GS1体系接轨,国际标准《ISO22005:2007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在国内也已经顺利转换为国标,并且我国已经针对某些行业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如水果、蔬菜和肉制品等,但仍有不完善之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完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利用自身优势,在食品追溯基础标准的制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自2003年起,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始参照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相关应用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相继出版了《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和《食品安全追溯应用案例集》,并通过“条码推进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应用试点及推广工作,为《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做了充分准备。2009年12月22日,《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两项国家标准通过审定,前者规定了食品追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追溯流程和追溯管理规则,适用于各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后者规定了食品追溯的信息编码、数据结构和载体标识,适用于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目前有诸多标准正在制定或准备制定之中。《农产品追溯要求 水产品》《农产品追溯要求果蔬》《农产品追溯要求蜂蜜》《农产品追溯要求茶叶》等4项国家标准将于近期审定;《猪肉可追溯体系基本要求》《农产品追溯要求乳制品》《农产品追溯信息系统设计指南》《肉与肉制品的射频识别(RFID)追溯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也将于2010年完成;加上2008年已经完成的《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本要求》《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标准体系将日臻完善。追溯系统发展迅速,但仍存缺陷。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现状

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环节,要实现可追溯必须借助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它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统一体,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商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业界人士认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继企业ERP之后又一重要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它的作用完全可以超越ERP带给企业的效益,成为食品生产企业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工具之一。

根据标识载体的不同,追溯系统可以分为传统纸质标签数据采集和电子标签数据采集两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以及产品附加值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标识信息载体;根据查询方式的不同,追溯系统可以分为传统手工查询方式、互联网查询方式、短信及语音查询方式;根据追溯系统形成方式的不同,则可以分为传统的项目式追溯系统和基于数据链化技术的追溯系统。

据2008年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统计报告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就已经出现基于GS1编码体系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而我国则在本世纪初刚刚起步,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多个成功的应用案例。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于2003年开始在山东开展农产品供应链的跟踪与追溯研究,通过在山东省大量试点以及与国际同行合作,在企业内部追溯、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等不同层面形成了成熟的解决方案,构筑了ChinaTrace平台和系列追溯软件产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同时,多家企业、单位对食品追溯系统进行了研究、试点应用,如2003年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上海分中心合作实施的“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北京市农业局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而推广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华芯同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中国牛肉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北京世纪三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世纪三农“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此后,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通过数据链化方式设计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虽然我国在追溯系统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虽然食品生产企业对自身的业务流程非常了解,但是往往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通过企业自己的力量建设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而追溯产业界的软件开发公司、解决方案供应商虽具有较高的系统研发、集成和实施能力,但是目前这类产业企业较少,并且国内外知名软件公司又由于目前该产业利润较低,系统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应用行业特点过于鲜明而不愿涉足。因此,能够互联互通,既满足企业要求又能够与政府监管联系起来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及解决方案较少。鉴于上述情况,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建议研发一套既符合产品质量监管要求,又能融入企业自身管理业务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使企业可以自行设定追溯业务流程,参与到自身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建设中,从而使信息化追溯建设成为食品企业与软件公司的共同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食品企业自身的积极性,还能大大减少软件公司的开发量,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数据采集的协同性,从而使全国范围的质量监管和追溯系统建设成为可能。

追溯平台实例:天地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天地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是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项重点工程,通过它可以达到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劳动效率,节约人工成本,增强企业创造力的目的。天地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要由关键数据采集点注册、关键数据采集点的选取、数据关联规则定义、关键数据采集点业务流程规则定义和追溯系统的形成等基础模块组成,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响应快速,方案采取“当天采集、当天可追溯”的设计原则;全面追溯,可以追溯到各种原料的信息,如产地、检验、运输、库存等信息;及时召回,可通过系统追溯到问题产品的批次、生产、配比细节信息,便于及时召回由原料质量问题而引起的问题产品,为企业挽回损失;指导生产,系统可以建议的形式指导库存管理、领料、生产优化等过程;方便采集,只通过扫描一个条码,输入一个数据,即可将数据自动存入系统,方便用户操作;系统灵活,采用三层架构和C/S、B/S相结合的策略,使系统适应性更强,可扩展性更高;快速实施,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该系统融合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按照系统指示进行操作会减少错误发生,增加劳动的有效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由于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可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提升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追溯系统应用区域化

目前,追溯系统在我国食品行业的应用程度并不高,企业对食品安全监控及追溯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但是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大力宣传,食品企业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已经开始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要求应用追溯系统进行转变。

为确保奥运食品的质量,北京构建了多个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这些体系在奥运食品追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四川、山东、新疆等地在农产品追溯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山东,淄博市政府免费为全市食品企业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不仅使食品企业能够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行生产,还便于政府进行监管;目前上海也已建成世博食品安全监管信息追溯平台,确保入园食品都能实现可追溯。我们期待追溯系统能够在更多地区的食品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泽峻

第二篇:如何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中小企业就其发展而言,还存在一些独特的经营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营决策权和所有权往往统一且高度集中,这样有利于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树立明确的经营目标和体现强烈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优势;二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因此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向亲朋好友借款,主要为内源型融资,资本额少且比较分散,加上外部融资能力的限制,尤其是银行贷款难,使得中小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比较大;三是经营过程中运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思想的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实现通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来对经营者实行监督控制和激励,从而达到保证管理者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目标。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二是有利于降低企业筹资成本。筹资对企业顺利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筹资的渠道很多,如何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有效降低筹资成本,都与财务管理的好坏密切相关。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和执行阶段作用很大,决策阶段财务管理可帮助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执行阶段搞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投资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其大部分又不是财务人员出身,而且以业务为主,其决策通常以业务判断为标准,缺乏全局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同时一些经营者,也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和重销售轻理财现象,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不知道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设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包括财务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财务人员定期培训与考核制度,主要靠经营者的经验判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根据,很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具有家族化的特点,在企业经营初期,企业的关键财务人员往往由企业决策者十分信任亲戚或朋友来担当,这些人的素质很难胜任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使得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另外,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

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这些财务人员在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上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导致财务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出现。

(四)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向亲朋好友借款,主要为内源型融资,资本额少,相比之下在各种融资方式中,银行信贷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相对不够发达,上市门槛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较低,资信度相对较差,导致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能融资且银行对其授信额度受到较大控制。再加上近年来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通常不愿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和中小企业缺乏能够参与的直接金融,导致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大大高于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所面临融资难、担保难的现状。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不分管理者专业水平差。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于企业的投资者,正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第二,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心头之痛。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一直是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主要因为中小企业自身质素不高,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同时,法律和金融扶持不足,体现银行业普遍强化了信贷管理,以规避贷款风险为第一原则,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在同等数额上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贷款成本高使银行缺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益驱动。再者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而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非法阶段,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满足不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三,项目论证缺乏科学性。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抱有尽快收回投资的短期目标,而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同时中小企业投资具有盲目性,投资方向也难以把握。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政府方面,同时也应由政府来实施。主要体现在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以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政策,彻底改变由于金融政策缺陷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不公正待遇。

(二)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完整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材料采购、领用、销售建立一套规范体系,形成制度化,从源头上堵塞漏洞,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财产进行清查,督促财务人员按照国家税收,财务有关规定正确计提拆旧,计提坏账准备,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资料,为正确进行财务核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必须明确企业内部监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保证内部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停留于形式。要健全监管机制,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队伍的素质,保护监管者的合法权益,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实行全程监管,只有这样,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确保落到实处。

(三)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

从财政部门来说,一要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企业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二要完善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主财务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促使中小企业主转变观念,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同时,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还应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活动,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四)改变理模式,引进科学管理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必须培养、引进、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要让家族外人才担任财务管理岗位,要意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接受先进的管理思想,让财务管理人才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一定要摒弃任人唯亲的陈旧观念,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引进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要大力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要强化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监督意识,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而培养企业整个员工的综合素质,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改善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以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不败,促进企业健康持久发展。

(五)提高企业信用等级,拓宽融资渠道,树立新的融资观念

中小企业资难问题表面上看是融资渠道狭窄,深层原因则与企业的信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中小企业在资金筹集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主要是这些企业平时不注重自身的信用形象,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损坏了自身信用,在社会上的信用度很低,或者这些中小企业

在信贷时找不到合适的担保单位,不能及时足额地筹到资金,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企业内部信用机制,要树立起守信用的意识,把企业信用和产品质量放在同一重要高度来对待。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应从自身找原因,认真对待和提高本企业资信状况,增加企业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改革长久以来在社会上留下的弄虚作假、诚信缺失的印象,要认真对待并及时归还银行贷款,为自己的贷款提供真实合法的担保,树立良好的信用状况;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以优化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我国中小企业才能拓宽融资渠道,筹集更多的企业急需资金,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中小企业还应积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树立创新观念。充分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创新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提供内部或外部的保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进而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不过,创新也应当与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成长特征等结合起来,只要新的融资方式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它就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说,股市就是探索更多的融资渠道的关键点,因为它可以规范和监督证券交易以协助不同中的小企业直接筹集资金。此外,对一些发展良好且具有高信誉中小企业,可以批准其发行短期债券。再者,对于那些没有资格发行证券的企业来说,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投资基金是一个很好的资金来源。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的中小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财务控制,简化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会计秩序,才能强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作者:

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确保我国食品的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保障对策

Currentstatus of food safety in China

Abstract:Food safety is currently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our current basic situation of food safety and food safety issues arising analyzed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food security early warning forecasting mechanism,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food social credit system safety,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improving detection equipment, improve the detection capabiliti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our food.Key words:food safety; Analysis; safeguard measures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仍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疾病的死灰复燃等,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1]。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走向食品内部,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2]。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其制毒制假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2.1国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贫乏

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大都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 人们对人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多数人并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是安全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还不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有限性,给不安全食品的市场需求带来机会;同时,一旦出现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就会加剧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恐慌。

2.2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 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

滋生, 造成食物中毒。其中细菌性污染, 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 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 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真菌毒素污染。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 随时都有可能污染食品, 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谷物等易检出黄曲霉毒素B1[3]。

2.3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 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4]。近年来频频发生二恶英污染的问题, 正是由于焚烧垃圾而造成的, 而二恶英是环境检测中很重要的一级致癌物质。

2.4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2.4.1农业种植业超标使用化肥、农药

在市场经济下,广大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相当一部分片面追求高产。为了达到高产追逐利益,很多农民盲目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化肥、农药用量严重超标。由于农民长期用惯了杀伤力强、高毒性的农药,见效显著,所以近年来高毒高残留农药用量呈直线增加,增长比例严重失调。正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药"当家。据统计,我国目前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933 万亩,32.8%的蔬菜种植户在叶菜上用过有机磷农药[5]。然而,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影响,大部分农民都没有对其所生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安全处理,这些最终导致了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因农药残留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食物中毒事件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地方虽没有大范围的急性药物中毒事件,但药物残留过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20%。

2.4.2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化学物质污染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 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有200多种,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影响和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 并将干扰生物体原来的平衡分泌机制, 又称为环境激素。这些物质在体内累积数年而难以排出体外, 当到一定数量时, 就会导致人体组织发生病变[6]。近年来,世界各大洲均有这些化学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 同时也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2.5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

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滥用激素、抗生素在畜牧和水产品养殖业领域,为了提高产量,缩短产品的成熟期,因而滥用激素、抗生素类饲料。据了解,我国抗生素一半用于临床,一半用于畜牧养殖业,专家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 万吨,其中有9.7 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7]。滥用抗生素、激素饲料或者药物,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口感及其内在品质,从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明文禁止使用的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其大量残留富集在产品上进而对人体产生了重大危害。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不断爆出食品添加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双汇产品瘦肉精事件、畜牧水产领域大量使用抗生素事件等,滥用抗生素、激素引发水产品信任危机。

2.6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污染严重

2.6.1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

食品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当前,许多不法商人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劣质原料质量,甚至添加有毒物质,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2.6.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及滥用非食品加工用添加物

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

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据调查显示,曾有商家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等。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已成为食品行业的通病[8]。

2.6.3食品储运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

目前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食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会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卫生习惯差,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的,甚至成为腐烂变质的食品。

2.7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技术, 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 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 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研究认为, 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 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9]。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 转基因食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2.8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 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2.9管理缺陷,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 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 现行的法律体系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条款笼统,操作性不强。同时食品法律法规的处罚较轻,企业违法后付出的代价较低[10]。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多头执法,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监管效果。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3.1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 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参与者[11]。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3.2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世界各国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多层式法律体系。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的力度。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和食品召回制度,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反应联动网络平台,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建设[12]。

3.3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尽快弥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手,把标准

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食品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GM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改善检测设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硬件方面的差距;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

3.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势,政府应通过建立快速高效的预警预报体系,以确保局势得到控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及时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并就我国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

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13]。

3.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我国已加入WTO,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AOAC、CAC、FAO、ISO、WHO等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 供技术支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进而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红波.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

[2]张远.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9).

[3]Zheng K, Heydari B, Simon D K. A common NURR1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4]Parkinson disease and diffuse Lewy body disease[J]. Archives Neurology,2003, 60(5): 722-725.

[4]郝记明, 马丽艳, 李景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科学,2004(2).

[5]高宏星.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粮食加工,2005,(2):12-15.

[6]伍立玲,吴瑞春.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50-151.

[7]Kannan R,Sahal D,Chauhan VS.Heme-artemisinin adducts are crucial mediators of the ability of artemisinin to inhibit heine polymerization[J].ChemBiol,2002,9(3):321~332.

[8]姜萍, 殷正坤.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几个问题[J].科学学研究, 2002, 20 ( 1): 62- 661.

[9]陈君石.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形势[J].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 9 (2):254- 256.

[10]张星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食品科技,2001.3.

[11]Jin H. Romnano G, Marshall C, Donaldson AE, et al. Tyrosiehydroxylase gene regulation in human neuronal progenitor cells doesnot depend on Nurrlas in the murine and rat systems[J]. JCellul Physiol,2006,201(1): 49-57.

[12]张雨,黄桂英,刘自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山西食品工业,2004,4:39-42.

[13]吴澎,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安全, 2004(4) : 17~18.

第四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食品安全是目前全国上下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今后食品安全监管中应该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检测体系、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等一系列应对措施; 从而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 使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质量管理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Food Safety in China

Food Science&Engineering,No.

1Abstract:There are the hot issues about food safety causing attention of n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generating reasons infood safety of China are discussed. Therefore,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of putting forward that future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of the unified coordina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clear should be set up and improve; perfecting ou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inspec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equipment;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detection an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food safety in our country, to make people eating rest assured food.Key words:Food safety;Present situation;quality management;

0 引言

在我国食物供给体系和食品工业体系形成、建设过程中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监督检验部门等均注重了对食品质量的控制,其中包括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我国的食品卫生整体质量有了相应的提高,在保障人民生活和卫生健康需要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这是我们长期工作努力的结果。国家自九十年代初起相继颁布了《食品卫生法》等有关保障食品卫生质量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定和管理办法,比如,《粮食卫生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办法》等。各地政府为贯彻执行相关法规也发布了一些实施办法。在实际食品生产和市场流通中,这些法规、条例和办法的实施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对食品质量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虽然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我国的食品生产和供给中还存在着食品制成品的合格率不高,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没有得到控制,一些中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检验手段不齐,法律意识不够,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条例、标准的自觉性和力度不够,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

力量与所担负的工作量相比还很不足,执法水平还需提高等情况。这些问题在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导致了我国目前食品不安全状况的存在。

1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1.1 食品添加剂不符合标准规定。发酵性食品违规添加防腐剂苯甲酸的情况较多,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1.2 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少数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掺入大量的代用品,经过极为简单的加工、调味、膨化等工艺过程配制而成,危害极大。

1.3 卫生指标不合格。在有些食品中,绝大多数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不合格,严重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1.4 包装类食品标签不规范。

1.5 水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比较严重。保藏、运输、保鲜过程控制不严,造成新鲜度指标不合格,经营者往往使用重金属超标的营养液来保证新鲜度。另外,由于近年来海水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镉”超标是环境污染带来的结果[1-3]。

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2.1 食品生产经营者过度竞争。食品生产一般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低技术产品的背后,是劳动密集型优势。生产能力过剩使价格成为食品的主要竞争要素,价格的相互压低导致了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巨大的竞争压力使生产者、销售者不惜挺而走险,以造假、售假追求利润。

2.2 政府监管问题严重。部分政府监管部门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作为管制性行业,食品生产经营的行政审批手续较严,这成为一些部门寻租的筹码,一些部门热衷于建立实验室,名为加强监管,实际是为了有偿服务;还有的部门以罚代管,追逐小集体利益,放纵违法行为。从部门利益出发的管理,难免会变质,使食品安全监管目标难以实现。

2.3 消费者协会缺乏独立性。我国从1985 年开始建立消费者协会组织,挂靠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下,这种体制使消协在初期可以借助行政力量,迅速成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它也阻碍了消协作为民间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难以发挥独立的社会监督作用。

2.4 中介机构发育不良。食品的生产、销售乃至消费的知识越来越复杂,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终端受众,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鉴别食品的安全性,最便捷的方法是借助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消费。我国建国后长达30余年的计划体制,使政府成为包办一切、包管一切的全能型政府,社会的自治能力完全退化,其表现就是中介机构的全面消失。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但依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求[4-6]。

3 食品安全发展的对策

3.1 应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提高全民安全消费意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建立用科学的营养知识引导消费和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合理协调。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营养知识教育,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居民的营养科学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方向,提高全民科学、合理膳食的自觉性,把营养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提高营养师的社会地位,逐步在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推行营养师制度。

3.2 加强法制建设.保护食物资源环境

保护食物资源环境,保障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加大耕地、草地、水资源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逐步改善食物资源环境,保障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型等食物生产技术,缓解耕地、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强化食物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加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治污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食物生产,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逐步增加其市场供给。积极稳妥地发展高质量、高效能的保健食品,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加强对食物种植、养殖阶段农药、兽药的管理,完善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7]。

3.3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大量的食品安全事故是恶性的造假,是人为故意的,所以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强法律监管体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分10章104条,分别为总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明确了分工,参与者更多,包括行业自律、媒体监督等[8]。

3.4 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按《食品安全法》规定,地方政府要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负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承担起当地的食品安全责任,在以往出台的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中未曾明确。在该法相关的条文中还规定,地方政府要对本辖区内出现的食品安全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否则要承担失职责任。

3.5 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9,10]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技术含量低、不统

一、不完善。据统计,我国共有食品标准约3500 项, 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约2600项,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食品监督管理标准体系,但这些标准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原因在于:①标准分散于多个部门,使食品安全标准既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②标准不配套,不仅表现在标准个体之间,更表现在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③标准技术含量低,特别是与国际现行标准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加大我国食品检测机构建设资金的投入, 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 积极提高检测能力,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 为食品生产的全程监控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检测数据。

3.6 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研究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并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应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兰兰.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J].理论视野 .2010,6.

[2] 曾献东,罗双双,张晓敏.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观察 .2009,11.

[3] 汤云,朱云松.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8,7.

[4] 王卫东.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做好食品安全工作[J].黑河学刊 .2011,8.

[5] 谢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24.

[6] 张芳.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修正[J].东方法学.2009,2.

[7]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8]王选平.论食品安全危害性与卫生监督[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2):141—144.

[9]石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探讨[J].中国药业,2007,16(24):9一10.

[10]程建国.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4):16-17.

第五篇: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摘要:

由于越来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而本文将根据国内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美国发达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对比,并且分析使得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从而对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

国际

改进措施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随着禽流感,二恶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止关系到当代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并且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民生,更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地位。

从全球角度看, 食品安全可以分两个阶段, 食品数量的安全和食品质量的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数量安全基本得以解决, 食品供给不再是主要问题。食品质量安全,即食品安全指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这说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1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

1.1 食品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美国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了由总统食品安全顾问委员会综合协调,卫生部、农业部、环境署等多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农业部(USDA)和国家环境保护机构(EPA)等机构分工负责相关食品的安全,并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食品安全机构对总统负责,对国会负责,对评估条例和实施行动负责,对公众负责,他们通过与立法者沟通参与法律及条例的制定,公开发表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言论,确保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美国还建有联邦、州和

1

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食品机构中资深的科学家和公共健康专家互相合作,努力保证美国食品的安全性。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上,联邦政府不依赖于各州政府,他们在全美国设立多个检验中心或实验室,并向全国各地派驻大量的调查员。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签订协议,授权当地一些检验机构按照联邦政府的方法检验食品。[1]

1.2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的高水平来自于严格的管理,美国政府的三大权力分支——立法、执法和司法,都对确保食品供应的安全性有重要作用。美国关于食品的法律法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议会通过的法案称为法令,如《美国法典》第21部中有关食品和药品的法律,《行政管理程序法令》、《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令》和《新闻自由法令》等。二是由权力机构根据议会的授权制定规则和命令,包括:《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产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障法》、《公共健康事务法》及《2000年公共健康安全和生物恐怖注意预防应对法》等。美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订与修订采用向公众公开的方式,不仅允许而且鼓励被管理的行业、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规章的制订和颁布过程中。当遇到特别难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向管理机构以外的专家进行咨询,管理机构可选择召开公开会议或召开咨洵委员会会议。[2]

1.3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三个方面。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的特性描述和危害显性评估三个环节。对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法律和经验对食品进入市场前的潜在危害和已进入市场的食品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以控制风险;危害的特征描述是以此为基础,运用数据说明关于潜在危害不同的显现水平和模式,说明哪些数据对危害的特性描述最相关;对危害显性评估是对食品安全事故中急性危害的短期发作和慢性危害的长期作用可能发生的概率、损失的程度加以分析,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打好基础。美国的法律要求食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确定食品添加剂、动物药品和杀虫剂的使用不会引起危害,而对食品中固有的有害成分或不可避免的食品污染,则要求管理机构进行干预。作为风险管理的样板,美国联邦食品管理机构每年都举行会议,共同商讨以风险为基础的食品抽样检测计划,以测定药品和化学物在食品中的残留,检测结果作为标准制定的基础、执行的基础及其它进一步行动的基础。风险沟通贯穿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使公众健康免于受到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例如,在突发食品安全风险时,政府将通过全国范围内各层级的食品安全系统电信网和大众媒体将紧急情况告知社会大众,并通过信息分享机制告知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和其它国家,使消费者和相关组织能及早进行预防。另一方面将管理部门风险分析程序也向社会大众公开,接受社会大众的评论和建议,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3]

1.4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2

美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贯穿于“从田头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一是生产标准体系。强制要求企业生产食品必须严格按生产标准进行,否则将受到严格处罚。美国食品生产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操作规范。其中,国家标准由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农业市场局、粮食检验包装储存管理局及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环境保护局以及由联邦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由民间团体制定,是美国食品质量标准的主体。企业操作规范由农场主或公司制定。美国《联邦法规法典》的“农业篇”中有农产品标准(包括等级标准)352个,其中,在农药残留限量方面,到1999年8月止,已制定标准8100多项。二是质量认证体系。对食品质量进行认证是美国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食品经过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后,就可在商品上贴上标签,告诉消费者,该食品通过了质量认证,是安全的。目前美国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必须通过三项质量认证,即管理上要通过ISO9000认证,安全卫生要通过HACCP认证,环保上要通过ISO14000认证。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等级制度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在生产源头控制食品生产,从而保证进入市场的食品质量符合安全要求。三是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美国除建立联邦食品检测体系外,还有各州、各行业的检测体系及生产单位、家庭农场自检中心。美国农业部从技术、规划、发展等方面提供支持,即对“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实行控制和管理,由此形成了严密的食品质量安全网络组织体系。四是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制度(HACCP)。HACCP作为一种方法模式,是由GMPs(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和SCP(卫生控制程序)几部分共同构成。自六十年代由美国提出后,已作为专门的标准,应用于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运用HACCP可发现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制定综合有效的计划,预防或控制风险。五是食品召回制度。在政府食品卫生部门的监控下,一旦有食品被发现不合格,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便会主动召回,清退消费者已付款项。美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多是大企业,一般不愿冒信誉受损、失去顾客的风险,未出现过生产厂商拒不召回的情况。[4] 2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2.1 农产品生产过程存在隐患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几乎所有农作物都要使用一定数量的农药。尽管我国已对农作物施用农药种类和剂量做了明确规定, 允许使用的农药大都是高效低毒的, 降解快, 对人畜危害性小。但很多一部分人为了降低成本, 为了获得更快更好的杀虫祛病的目的,违反规定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胺磷、氧化乐果等。我国居民在日常膳食中的各类农药摄入量, 往往数十倍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仅农药六六六的摄入量标准, 中国就是美国的 84 倍、日本的 15 倍。据统计, 有38 %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例高达 80 %。[5]许多人对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 盲目施用过量的化肥, 既造成土壤板结、土质变坏, 还造成农作物中硝酸盐过多[6]。过量的硝酸盐在人体内易转化成亚硝酸盐, 进而合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甚至一些农户为了提高作物产量, 改进其外观品质, 滥用植物激素, 如胀大剂、催红剂、增甜剂等, 使作物中激素和稀土元素残留量大, 食用后会造成儿童早熟, 成人内分泌紊乱等。 2.2 加工制造中道德缺失

3

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种类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量, 超量使用便可能对人体造成重大危害。经有关部门检测, 就有在面粉中发现超限量 5 倍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 在腌菜中超标准 20 多倍的苯甲酸; 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7]。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 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使用范围的化学物质 (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如: 熏蒸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 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 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 延长保质期; 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等。食品加工用原料质量差、劣, 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 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 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更有甚者是生产假冒伪劣的食品造成众多消费者身亡, 如: 2003 年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2004 年 5 月广州毒酒致人伤亡事件等。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了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长。我国发生的食堂和饮食服务业中的食物中毒, 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 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 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8]。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每年都有发生, 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易发生此类中毒事件。 2.3 市场和流通中监管难度大

许多个体食品加工、制作点不经许可,不受监督,随意布设, 给居民日常生活的饮食安全带来隐患。如:遍布城市的饮食摊点、农贸市场内的现场制作小作坊和熟食制品摊点等。这些摊点的经营者缺乏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缺少食品卫生相关知识, 不具备完善的生产手段和食品保障, 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食品经营要求。这些摊点的流动性强, 难于监管和控制, 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重要根源之一。

3. 根据美国的相关经验结合生活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表明,尽管我国已经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一定解决工作,可并没有长期有效的实行,以下是个人自己的观点。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首先,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民众进行学习,加强政府在相关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其次,教育从小做起,让下一代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同时,让他们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者。再次,加强道德、诚信、公德的教育,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信力建设、提高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生活中的作用。对企业更应该一经发现全民通知,并取消该企业再次从事食品方面的经营。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加大社会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中不道德现象的关注,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 3.2制订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制订既符合国际贸易有关原则,又适应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和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从基础上提高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

4

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

3.3加大监督力度,制订严厉的惩罚机制

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安全,加大对触犯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企业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食品市场准入门槛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制度,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不定期地对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加大抽查的力度和覆盖面。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长期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并行有效的惩罚机制。

3.4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 HACCP 体系

发达国家对 HACCP 的引用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国对 HACCP 应用和研究较落后, 而且在应用中照搬美国模式。我们要建立适应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特点,适应中国食品原料的生产方式,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适应中国现存的食品安全危害的发生特点的HACCP 体系。

3.5 建立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以及食品召回制度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中, 监测体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监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的不完善, 监测水平发展的不均衡, 检测技术储备的缺乏以及基层监测人员的质和量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的瓶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在从源头抓起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逆生产顺序管理。食品不仅要可追溯,还要能够对不合格产品实行召回制度。据研究, 召回缺陷食品引起的所有者经济损失, 平均占公司财产的 1. 5 %~3 %。这将促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在召回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与提高食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之间进行博弈[9]。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和食品召回体系。

3.6建立食品安全协同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有效掌控

协同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些个许多系统就称为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大系统中的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的平衡结构、以及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10]。 协同预警系统能够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各相关监管部门协调配合,高效率,高掌控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警情处理。

参考文献:

[1]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2]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3]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4]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5

[5]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6] Peter F. Food safe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oo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chain[R].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2002 [7]汤天曙.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 23( 2) :4-8 [8]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9]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10]唐晓纯.多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6期

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下一篇:论我国食品安全的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