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案例教学研究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活动 学科 教师

新课标下案例教学研究(精选十篇)

新课标下案例教学研究 篇1

一、抓住案例典型性, 实现学生教学内容知识有效掌握

常言道:“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进行案例式教学同样如此。教学实践也证明, 设置紧扣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 能够对知识教学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时, 要用甄别和选择的眼光, 根据内容遴选一些能够贴近教学知识重难点的问题, 进行知识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从“冰山一角”窥见“无垠大海”, 从而实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 提高教学效能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案例初步知识讲解时, 教师抓住概率这一知识点中的概率定义、机会以及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等方面的定义和性质内容, 设置了“掷一枚正方体的骰子, 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这六个数字中的一个, 请分别说出一个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这一典型性问题案例, 让学生结合概率知识点内容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对概率知识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实现了自身对概率知识点内容的有效掌握, 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抓住案例探究性, 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有效提升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要将学生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创新思维等学习能力发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案例式教学作为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同样要遵循这一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应选择具有一定探究思维特性的数学问题, 作为案例式教学活动的内容, 在课堂知识巩固教学环节或知识拓展环节中进行有效设置,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教学知识点内容和已有知识经验开展探究活动;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 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三角形知识内容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图形中正三角形知识的性质时, 利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 向学生设置了“正三角形给人以‘稳如泰山’的美感, 它具有特殊的对称美。请你用三种不同的分割方法, 将图中的三个正三角形分别分割成四个等腰三角形 (图中画出分割线, 并标出必要的角度) ”的探究性问题。听完老师的提问后, 同学们纷纷尝试动手进行操作解答, 很多学生只能采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时,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 让学生回答“三角形中, 三个角的平分线、三个边的中点连线、三个边的中点的性质分别是什么”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从中领会问题的内在性质, 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从而实现学生能运用三种方法进行这一问题的有效解答的目标, 切实提升学生探究解题的积极性。

三、抓住案例概括性, 实现学生整体知识体系有效构建

当前中考更加注重学生对综合性问题的设置, 其已经成为中考问题设置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要在仔细研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采用联系的学习方法, 找寻课堂教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 并运用数学问题这一桥梁进行有效连接, 将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融入设置好的数学问题内容中, 使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 对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进而实现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有效建立。

如例题: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 (2, -3) 和 (-4, -6) 两点。 (1) 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并画出解析式的图像。 (2) 根据函数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 y≤0;y为何值时, x≥0。 (3) 求此函数的图像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这一例题是教师在教授一次函数知识中“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知识点时, 向学生展示的一道数学问题。学生在初步掌握两者关系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解题经验, 解答这一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 学生对两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从而有效实现了对一次函数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下案例教学研究 篇2

刘玉琴,丁俊新

(1.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03;2.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教学论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12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案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所青睐。本文在案例教学法概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理案例的分析,归纳了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总结了4点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最后,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经验,讨论了在实施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而为正确应用地理案例教学法提供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案例教学法

什么是案例?案例就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有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的典型性事件。而“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样的特定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将含有真实、典型性的问题(事实)作为教学的情境提供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通过讨论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合作、平等的精神。

一、分析“案例教学”实例,归纳 “案例教学”实施方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产业布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其中影响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各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不容易使学生深刻理解,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选择了地理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首先,在学生了解了农业区位概念的基础上,我们为学生选定了“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这一案例。

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而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节,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欧洲的城市化进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现代化保鲜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

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等灾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更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上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其次,针对案例进行讨论。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史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综合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请同学们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

讨论3 你认为同学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陈述理由)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区位因素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某一个因素的变化也会造成其它因素的变化,并对环地中海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从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中我们得到什么启迪?

上述就是应用地理案例教学法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一个简单过程,通过“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案例的学习,我们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把与学生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生活化了,把理论问题实践化了。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精选案例材料,设计案例、分析学生

案例教学成功与否,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材料选择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第一,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第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提供。课题研究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比较好的课题都可以作为相关某一节课的案例。第三,生活中采撷。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觉得饶有趣味,主动性强,便于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并能根据所提供案例,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第四,模拟情景。在讲授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时,可假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对情景的分析,思考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的问题,然后再把所得出的结论应用到课本知识中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第五,媒体报道。媒体报道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成效。

有了充足的案例材料,教师在课前要做以下几项工作:(1)仔细阅读、分析案例,找出案例关键性问题或典型性问题。(2)分析“生情”,估计在课堂讨论中,是否会出现一种观点占上风的可能,或者是否会真正开展讨论。(3)在对学生已有的技能、背景知识、学习能力充分评估后,考虑学生在这个案例学习中到底能获得什么,或者明确通过案例的讨论学习,要达到什么预期的目标。

2.课堂实施

(1)案例导入。教师需要将话题引导到已充分准备的案例的讨论中来。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通常与下列问题联系在一起:案例中的问题是什么?案例中哪些信息有价值?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决策最适宜?怎样实施计划?如何评价?

案例讨论时,居核心地位的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提出具体解决策略,讨论通常分为四步:①引导问题;②讨论疑难问题,一般要花费一定时间讨论疑难问题的特征,这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依据;③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至少提供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各自方案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最佳方案;④讨论如何实施方案,通常也是由学生讨论出多个方案,最后选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3)总结反思。这个阶段,不仅要对案例呈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更要揭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和原理,这是对案例讨论的深入,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升华。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从地理教学目标看,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作能力。

4.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从地理教学方法看,地理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法,从案例的选取,到典型问题的讨论;从个别现象的分析,到理论层面的提高,始终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开放性,只有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问题的探讨激烈了,教学的问题才能解决;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关于“地理案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1.很明显,“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及互相合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切不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其他的一切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较高,常常需要教师拥有更多的灵活和智慧,能及时调整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并能在学生千奇百怪的创新意识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激发学习热情。

3.“案例教学”有时效果也不一定满意,它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课程设置的时间往往难以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深入。既要深入有效地组织好讨论,又不能占用大量学习时间,常常是两难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青睐,而且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也多处设计了地理案例,这足以说明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已初显成效,尤其对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使用该方法,切不可全然照搬,以免“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 孙根年.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 许定龙,郑伟大.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和应用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4).[4]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刘玉琴:(196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中教一级。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案例分析 课堂

一、教学案例描述

教学课题:人教版第二册(上)Unit 7 Lesson 27

时间:1课时英语课

执教教师:丁倩

授课对象:初二某班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拓宽学生的单词量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3)了解英式与美式足球的异同

2.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重点:掌握新单词 quite popular soccer 要求做到会读、会拼、会用

教学难点:从各个方面比较英美足球的不同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 合作学习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工具:实物、图片、视频

二、教学过程及分析

Step 1 Revision and Lead-in

Who is on duty today?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教师先通过日常聊天进行课前热身,随后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五分钟的对话表演,教师提问 what did Marry ask Lucy to do at first?

评析:该部分为复习导入,请同学上台表演,这样就把复习形式从简单的做题变成了生动的对话表演,让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加活跃,也检查了学生对对话中提建议表达法的理解。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交际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她的这一设计很好的体现交际理论。与此同时设计一个问题引出下一节的话题。衔接非常自然,并且以生活中所熟知的物体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简单易懂。

Step 2 New words

1.教师没有枯燥乏味地马上让学生去翻开课本进行陈词滥调的教学,而是把课堂氛围延续下去,将话题进一步深入,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通过与课文息息相关的对话把新单词引出。

T: Do you know what people call football in their spoken English? Let me tell you. They call it soccer. Who can spell soccer?

Ss: Sorry, I cant

T: You cant, let me tell you. S-O-C-C-E-R. Read after me,soccer,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2.丁老师还以实物展示,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英式与美式足球的形状区别。

3.用视频展示了解两类球的击球部位不同。

4.通过听课文让学生了解两种球类并比赛人数的异同。在这环节中还设计了填词,学生阅读文章,并讨论回答问题,最后上台表演,不同形式的操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巩固新单词的学习和运用。

评析:1.活动设计非常巧妙衔接紧凑,课堂教学思路很清晰;通过设计学生所熟悉喜欢的明星来进行讨论,内容对话,自然并且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兴趣继续高涨。2.通过实物和多媒体的直观教学的方法,创设情境,构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很清楚地掌握了英美足球各个方面的不同。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学生体验。

Step 3 Presentation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p32后回答课后P109的问题。在给定的时间内,让同桌间进行互动,且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给予指导。最后以ask and answer的形式校对答案。

Read after the tape without the book.

教师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跟读(全班,男生,女生 ,分组,单个学生)。

评析: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 让学生以小组成员的形式带着任务去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避免了课堂的呆板和沉闷。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保持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语言的交际功能。

Step 4 Fast reading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American football? ”教师用此话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一篇阅读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生语言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让学生巩固并搞清美式足球在时长,服装要求上与英式足球的差别。

评析:提高快速阅读的速度和扩大词汇量。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生动活泼,既激起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此动力基础上,再设计合理灵活的操练活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实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有趣地掌握尽可能多的英语,越学越有信心。

Step 5 Sum up and homework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在书写在黑板上,复习了本课的三个生词,popular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以及英美式足球的区别。并布置朗读课文对话并进行背诵。

评析:1.这样学生在当堂课就复习和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2.布置作业讲解清晰,重视诵读,体现课后巩固的理念。

三、案例反思

1.成功之处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氛围浓厚。在课堂导入部分,丁老师一改传统的匹配,而是请学生编成对话并且上台表演,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既能活跃气氛又能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英语的交际语用特点。交际法教学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由此可见,交际理论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2)课堂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语言评价和奖励笑脸以比赛谁得的笑脸多等形式进行个人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做到了教学反馈及时、到位,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斯蒂金斯提出“能够驱动学生学习并让学生感到有学生自我价值(academic self -worth)的评价发生在课堂情境中”(Stiggins,1995:238)案例中丁老师合理地采用评价方式,比如口头表扬。当学生表现出色,老师会给予及时的表扬,如:Very good! Excellent! Well done!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学生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激励,他们更有信心地去尝试,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3)教学中过渡自然,衔接紧凑合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的教学观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如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案例中丁老师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力求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对话引出新单词再通过实物对新单词进行操练,这值得借鉴和学习。

(4)教学资源丰富,拓宽了教与学的空间。重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空间需要不断拓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收集课堂上有效的教学资源,并使之成为教学的契机。本节课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设置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如课前把复习形式从简单的做题变成了生动的对话表演;实物展示、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英式足球与美式足球的形状区别;用视频展示了解两类球的击球部位不同;课文填词,并讨论回答问题,最后上台表演、各种形式的操练;这都体现了教与学的空间得到了最大的拓宽,同时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与学生的对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力集中促使学生不断的巩固所学知识。

2.存在问题。

(1)根据互交假设提出,不可理解的输入对学习者毫无益处,只是一种噪音。对初学者来说,听那些不理解的语言等于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外语水平逐步调整教师话语。教师话语与外国人话语相对应,它应有具体、正式和互交的特点。在本堂课中,教师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并未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没有对学生学习的难度正确预测,语速过快,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指令,甚至优生也很难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教师问:Is Beckham the most popular football player of all? 学生回答成:Yes, Beckham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layers. 教师只能再问一遍,学生由于紧张再次讲错,甚至出现了简单的语法错误: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layer忘记加s 因此重视教师话语的得体性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话语输入句法要简单,尤其是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话语在词汇方面应尽量用词义更宽的词来代替更狭窄的词。 另一方面,在教师话语中要尽量出现一些类似于母亲对小孩的话语交互调整,比如重复、即时问题、刺激及扩展等。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松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机会和恰当的方法妥善处理。

(2)环节的设定应具有多样性,不应局限于某一类型。课堂中让学生讨论课文问题,连续两个讨论环节,形式相对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另外,由于教师指示的不明确,使得第一组学生在汇报时出现问题,加上大部分学生未使用目标词汇“popular”因而让学生更熟练地运用目标词汇,从而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学生也存在部分语言问题。因此,教师指示应明确,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作答展示;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运用,对于问题的设定也应更具有针对性,以期能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作业没有分层设计,在作业布置上如能设计些有关足球的海报能可能更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若能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作业。更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的关注,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

四 、结语

这是一节较为出色的初中英语课。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换的教学形式、得体的语言表达以及全程微笑的亲和态度,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实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有趣地掌握尽可能多的英语,越学越有信心。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理念,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生动的优质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新课标下案例教学研究 篇4

一、典型问题案例应体现情感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促进学生内在学习情感激发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学工作者的任何教学活动, 学生进行的任何学习活动, 都需要建立在积极情感因素基础之上,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抽象性、复杂性的教学形式, 更加需要情感的有效支撑, 而情感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能动探索、有效解答的内在源泉和保障。问题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的选择时, 可以抓住数学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以及历史性等激励特性, 设置出切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情感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活动, 得到内在情感上的共鸣, 形成积极向上、自觉主动的内在学习情感, 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

案例1:一辆汽车从A点出发向西行驶100千米到达B点, 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50°走了200千米达到C点, 最后改变了方向, 向东行驶了100千米达到D点, 求的值。

案例1是关于“向量的概念”知识的问题内容, 通过上述问题案例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上述案例将该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行程问题”进行了有效结合, 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 使学生内在心理受到“刺激”, 有效实现探究问题、主动思考等学习情感的激发。

二、典型问题案例应具有丰富性, 凸显知识整体特性, 促进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2:设O、A、B为平面上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 求证当实数p、q满足1/p+1/q=1时, 连结向量的终点的直线经过一个定点。

案例2是有关“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识的数学问题案例, 教师在该问题设置时, 遵循新课标标准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索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抓住该知识点内容的密切联系和区别, 在深刻研究分析教学目标要求基础上, 所设置的一道数学问题案例。在解答中,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特性,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找寻问题解答思路和途径, 在探析过程中, 学生发现“本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平面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能力”, 经过讨论辨析, 从而得出解答问题的方略是“定点应该是点O、A、B确定之后能由之唯一确定的点。可以采用构造法, 在连结两个向量终点的直线上任取一点, 依据向量共线的条件列出向量之间的关系式, 转化为与已知条件有关的量, 再将变量特殊化, 即构造出定点, 可以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求证。”

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抓住了数学问题案例内容的丰富特性, 认真研究分析各知识点之间关系基础上, 所设置的一道具有整体性的教学问题案例。学生在解题中, 探究知识的能动性和思考分析的发散性得到了有效凸显, 并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 找寻到解答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典型问题案例应彰显时代性, 符合高考命题要求, 促进学生综合数学思想提升

众所周知, 数学知识内容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时代特性越来越强。通过对近年来,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以来的高考问题案例的分析, 可以清楚的发现, 问题案例的设置更加注重实用性, 更加注重能力性, 更加注重发展性。而且, 高考试题的综合性更加鲜明, 包含着更多的能力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时, 首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认真研析高考政策要求, 实现与高考政策的同频互动。其次, 在问题设置时, 不仅要注重问题的综合性, 更要重视问题的思想性, 引导和教会学生运用发现的、整体的目光, 让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进行类比、化归、分类、辨析等数学思想的运用,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案例3:已知向量, 定义函数 (1) 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和最大值及相应的x值; (2) 当时, 求x的值。

案例4:如图, 摩天轮的半径为40 m, 摩天轮的圆心O点距地面的高度为50 m, 摩天轮做匀速转动, 每3 min转一圈, 摩天轮上的点P的起始位置在最低点处。 (1) 已知在时刻t (min) 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f (t) =Asin (ωt+φ) +h, 求2 006 min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 (2) 求证:不论t为何值, f (t) +f (t+1) +f (t+2) 是定值。

上述两个问题是有关“三角函数”的高考问题案例, 通过对上述问题案例的分析, 可以发现, 案例3在解答过程中, 需要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法、辨析法, 案例4需要运用化归、整体、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对这些问题案例的分析和解答, 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促进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品质。

总之, 问题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紧扣典型问题案例特性, 凸显学生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在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中, 实现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双提升。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标纲要及学科实施纲要要求, 对当前高中数学学科问题教学中, 运用典型问题案例进行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论述。

新课标下英语写作教学 篇5

穆新民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1]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笔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不少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往往在高考复习冲刺阶段以练代讲,突击进行写作训练,有的教师让学生被动地背诵一些英语范文以代替写作教学。这些做法显然违背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利于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深入地研究有效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要研究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活动,通过积极主动尝试写作,大胆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结合词汇教学强化英语基本句型训练

英语文章的写作离不开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加强英语基本句型训练,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基本时态和语态,熟记一些常用的固定词组和习惯搭配。特别是在日常词汇教学中,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通过词汇教学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句型的能力,为开展写作教学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说的能力依赖于听的能力,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听和读属于输入(input),只有达到足够量的输入,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output)[2]。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足量的输入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通过听力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让学生听懂听力材料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听力材料进行讨论或复述,或者把听到的内容改写成短文。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多样化的英语表达方法。由于写作是口头表达的文字记录,所以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必然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进行听说(Listening and Speaking)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除了让学生听录音、进行对话和表演之外,还可要求学生把对话改写成短文或复述对话的内容,既可培养学生的掌握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三、开展泛读教学,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各种题材的范例,通过篇章结构的分析,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英语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增进对写作要领和写作方法的了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提出的问题,不仅深化了的文章内涵,而且锻炼了学生使用英语遣词造句的那里,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在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一些文中的名言警句和精彩的段落,以便在写作时模仿或引用。大量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加强学生的语感,对掌握英语写作技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认为,任何一篇英语材料都包括三种图式[3]: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读者的阅读能力是由这三种图式来决定的。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原文语言的掌握程度包括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涉及的有关事物、事件内容的知识图式,如购物的图式,庆祝国庆节的图式,有关美国历史的图式等;而形式图式则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体裁和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包括关于英语不同文体如记叙文,诗歌、戏剧、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不同文体在结构、语言上的差异等。大量的阅读必然有助于建立和强化学生的“形式图式”,使学生逐步了解英语文体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写作技巧。

四、利用精读教学分析文章脉络结构,强化不同英语文体的写作特点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体是这个载体的组织形式,是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模式。利用精读教学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常见文体的写作特点,归纳各种英语文体的结构类型和特征,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和强化“形式图式”,把握记叙文(narrative)、说明文(expositive)议论文(argumentative)、新闻报导(news report)等体裁的结构特点,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英语写作常识和技巧。

五、结合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写作任务,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

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写的高中英语教材(SEFC)在每个单元有一篇与单元话题相关的写作任务,我们可以用作每周一篇的作文练习题目。同时,我们还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话题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写作题目,让学生情绪饱满地主动去练习写作。例如:高一第一单元的话题是Good friends,我布置给学生的写作题目是My Best Friend,要学生写完作文后,互相交换,阅读他人的作品。这样不仅调动学生了的练习写作的兴趣,还倡导学生以体验和交流的方式相互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再如:高二上第9单元的话题是Saving the earth,在结束本单元学习时,我布置了三个半开放性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写:(1)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is faced a lot of problems with the environment…

(2)The city of Zhengzhou lies at the crossing of China, which is famous as a commercial center and green city.But in my view the environment…

(3)As a native of Zhengzhou, I am concerned about the environment here very much.I have thought of a plan to make our city more beautiful…

这样学生可以站国家环保局局长、市长、市民的不同角度去谈论环境问题,而且人人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当我校团委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后,我及时地为学生编写了一个写作练习题:“结合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请你用英语写出自己对洪战辉的事迹真实体会。”

这样的作文练习题目时代感非常强,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使用学过的语言表达思想充分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优质高效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是英语作文教学创新探索的物质前提。我们在布置作文题目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写完作文。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一起欣赏,同时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还可把老师写的作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比较发现找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之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英语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七、注重发挥积极情感态度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激励作用

新课标下案例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三 复习课程 整合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我省已开展两年多的时间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亲历此次改革,感受颇丰。此次改革采用“模块”加“专题”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单元,中外合编的历史知识体系具有较多的优势和浓郁的创新性,但这种知识体系又有明显的缺陷,即知识有较多的跳跃、缺失和重复。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新课程有些“手足无措”,缺乏明确的方向。每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并不是命题专家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他们在深入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吸取往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经验教训而命制的。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多用心思,多下工夫,科学整合知识,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在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反思新课程高三历史的复习教学中,笔者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两单元为案例,探讨新课标下高三复习中课程整合的运用。

在必修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两单元教学中贯穿了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强国御敌道路的过程,故在这两单元的教学中我把课本整合为三个部分:第一,走西方人的路;第二,走俄国人的路;第三,走自己的路。(注:在三个部分中,都是教师先给出“探究学习”的题目,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这三部分的标题。)

一、走西方人的路

[探究学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段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主要尝试了哪些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与实践活动?有什么共同点?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探究总结]

1.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

3.康梁提出维新思想,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引进了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等民主革命思想并发动了辛亥革命。

5.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思想与实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些都值得肯定,但从实现我国的独立自主、富国强兵上来说均告失败,说明了地主阶级的改革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有识之士们需要找到一条新的救国道路,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俄国学习,开始走俄国人的路。

二、走俄国人的路

[探究学习]

走俄国人的路,我们经历了哪些主要历史事件?结果如何?得出了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回答](略)

[探究总结]

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李大钊首先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了中国,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在随后的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缺乏斗争的经验导致革命遭受重大失败。后来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等事件都证明直接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是行不通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三、走自己的路

[探究学习]

在总结向苏联学习的经验中,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他们做出了哪些救国救民道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

[学生回答] (略)

[探究总结]

1.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这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的观点。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分析城市中心论的失败原因,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做出了科学完整的论述。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中国共产党已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完全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解放战争时期,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总任务。在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他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5.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文章,开始独立自主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尽管中间出现了一些失误,但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学说。

6.社会主义建設新时期,邓小平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其后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使得邓小平理论逐渐成熟,中国人“摸着石头过河”,从此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和发展道路的探索。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

新课标下案例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三,复习课程,整合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我省已开展两年多的时间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我亲历此次改革, 感受颇丰。此次改革采用“模块”加“专题”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种以模块为架构, 以专题为单元, 中外合编的历史知识体系具有较多的优势和浓郁的创新性, 但这种知识体系又有明显的缺陷, 即知识有较多的跳跃、缺失和重复。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面临新课程有些“手足无措”, 缺乏明确的方向。每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并不是命题专家随心所欲的产物, 而是他们在深入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吸取往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经验教训而命制的。因此, 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多用心思, 多下工夫, 科学整合知识, 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在认真研究高考试题, 反思新课程高三历史的复习教学中, 笔者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两单元为案例, 探讨新课标下高三复习中课程整合的运用。

在必修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两单元教学中贯穿了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强国御敌道路的过程, 故在这两单元的教学中我把课本整合为三个部分:第一, 走西方人的路;第二, 走俄国人的路;第三, 走自己的路。 (注:在三个部分中, 都是教师先给出“探究学习”的题目, 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这三部分的标题。)

一、走西方人的路

[探究学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段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主要尝试了哪些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与实践活动?有什么共同点?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略)

[探究总结]

1.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 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

3. 康梁提出维新思想, 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4.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引进了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等民主革命思想并发动了辛亥革命。

5. 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思想与实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 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些都值得肯定, 但从实现我国的独立自主、富国强兵上来说均告失败, 说明了地主阶级的改革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有识之士们需要找到一条新的救国道路, 此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俄国学习, 开始走俄国人的路。

二、走俄国人的路

[探究学习]

走俄国人的路, 我们经历了哪些主要历史事件?结果如何?得出了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回答] (略)

[探究总结]

新文化运动后期,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李大钊首先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了中国, 主张学习俄国, 改造中国。“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在随后的国民大革命时期, 共产党人缺乏斗争的经验导致革命遭受重大失败。后来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等事件都证明直接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是行不通的,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走自己的路。

三、走自己的路

[探究学习]

在总结向苏联学习的经验中,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他们做出了哪些救国救民道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

[学生回答] (略)

[探究总结]

1.国民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这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2.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总结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的观点。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分析城市中心论的失败原因, 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3.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做出了科学完整的论述。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 中国共产党已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完全结合,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解放战争时期,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总任务。在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 他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5.新中国成立初期, 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文章, 开始独立自主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尽管中间出现了一些失误, 但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学说。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号召大家“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其后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 使得邓小平理论逐渐成熟, 中国人“摸着石头过河”, 从此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 篇8

导入, 尤其是学生的情感导入, 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学理论认为, 导入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整篇文章的兴趣和态度。一节课的导入与该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好的导语设计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能将学生的心抓住, 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期待欲,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使教与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中, 能围绕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内容、体裁、写作背景等方面的特点、重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 设计新颖而别致的导入环节, 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天地,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地说, 导入新课, 设计导语,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符合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 与教学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 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 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 符合教学内容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有的导语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 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 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 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 违背科学性的导入, 即使非常生动、非常精彩, 也不足以取。

3.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好坏, 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不能拿过深的教学内容作为导语, 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 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变化。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驾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 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 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 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应付新授课, 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

5. 导语要短小精悍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 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 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6. 形式要多种多样

导入的方式很多, 设计导语时要注意配合, 交叉运用。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 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常用一些导入方法:

1.由问题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 在章节教学之始, 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该课的学习目标、研究主题

2.由故事引入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 在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史中, 充满了动人的妙趣横生的故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需要, 选用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以开头有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 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兴趣, 从而仔细听下去, 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由诗句、谚语、俗语导入

由诗句、谚语、俗语导入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缩短课堂和生活的距离, 既可以在美的意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又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收到寓教于乐之效果。

4.由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

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5.由社会热点导入

以社会热点导入课堂教学,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能促使学生关注世界, 关注社会, 关注自然, 关注生命, 关注人类发展。

新课标下的写字教学 篇9

一、注重写前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

写字是语文的基本技能。新课标在第一学段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在写字教学方面, 要想让小学生把字练好, 一定要从一年级抓起。刚入学的孩子如果指导不当, 很容易养成不良的写字习惯。

怎样教学生写好字呢?首先是训练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字的姿势是否正确, 不仅关系到能否把字写好, 还关系到儿童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我在教学生写字前, 就教给他们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教学中进行严格训练和督促检查, 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是指导正确的握笔姿势:拇指食指一起捏, 指离笔尖约一寸, 中指在下托起来, 笔杆斜靠虎口上。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 如果错误的握笔姿势形成定式, 再要矫正就难了。

二、培养读字能力是写好字的基础

写字教学基本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读”字能力, 读字能力是通过仔细观察, 准确把握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 笔在心后”。新课标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 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一要“眼看”与“手写”结合, 重视观察过程。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对字形进行整体感知, 准确地把握范字的笔画、部件的结构关系及笔画的分布组合特点, 并努力记住它, 再进行范写指导。我在写字时尽量让学生看清每一基本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过程, 避免学生写倒笔画或将一笔拆写成两三笔;对相似的笔画和字形, 我就在示范中进行比较, 指出可能出现的不正确的写法。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 反复地训练, 学生才能慢慢地把握好字形, 最终离开田字格安排好字的结构。有了整体上的认识, 就可以让学生一笔一画地写。每写完一个字, 要求与范字进行比较, 查找差距, 然后再写一个。

二要“口说”与“手写”结合, 重视表达过程。表达是小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 因为表达要以观察和思维为基础。表达得不好, 未必就是掌握得不好, 但表达得好, 则肯定掌握得好。在写字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忽视表达的作用, 这是写字教学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每一次写字中, 我要求学生说写法, 说一说这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每一个笔画、部件写在哪里, 写时应注意什么。如写“不”字, 全班学生会边描红边说:按下去, 横过来, 顿一下, 收回来 (一) ;按下去, 撇过来, 撇出尖 (丿) ;按下去, 竖下来, 顿一顿, 收回来 (〡) ;弯一弯, 顿一下, 收回来 (丶) 。写字不仅是指导书写的过程, 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过程。

三、加强品评激励是写好字的关键

书写练习完成, 便可组织学生品评鉴赏, 这是写字训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品评的过程应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形式要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 易于学生接受。常用的品评方式有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体验到写字的乐趣, 增强写好字的信心。具体做法有: (1) 写字过程中的当场表扬 (坐姿、握笔) 。 (2) 作业本上的符号表扬。如五角星、小红旗等。 (3) 小组竞赛。每节写字课上,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 (包括写字的姿势) 。获胜组奖一朵“小红花”。 (4) 优秀的书写作业展览或传阅。 (5) 个人竞赛。每个单元都举行一次写字比赛, 前三名的学生奖卡通小动物。 (6)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项书法竞赛。

通过品评鉴赏, 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写字的自信心;找出自己的差距, 纠正缺陷, 切实提高书写能力。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10

一、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 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也就是这个道理。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更为直接, 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 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积累的很好体现, 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 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 诸如对社会现象的分析, 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读”与“背”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认认真真地读, 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 也主要靠熟读和多背诵。有些文章, 它的好处、妙处, 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致不容易分析出来, 讲解也难以深透, 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 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

二、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 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 首先是需要, 其次是满足, 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

三、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教师应首先有整体阅读意识, 谙熟整体阅读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 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 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背影教学案例研究 下一篇: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