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精选8篇)
篇1: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并针对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作出了阐述.
作 者:周安毅 杨娟 作者单位:周安毅(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530003)
杨娟(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9)分类号:H3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 运用
篇2: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路燕
(安阳工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提要:本文总结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较为突出的是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积极性较低。首先,因为大学英语要教授的内容多课时少,必然会造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发的提出这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应该持有一种探索性情景的态度,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本文通过演示使用发现学习法讲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来介绍发现学习法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探索;兴趣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and points the largest one is that students most show low initiative in English learning.Firstly because College English as a non-major subject can not draw students’ enough attention;secondly because the required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in a large quantity, but the schedule is tight.To solve this problem, teacher should apply the learning method of exploration.Bruner the proposer of the method believes that learners should hold an explorative attitude and use their own abilities to solve problems and discover new things.This passage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by display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text A in unit 4 of Integrated Course I.Key word: teaching;exploration;interest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育目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学生认为教学任务繁重。笔者对自己教授的学生一学期课程做过调查,他们要修专业课、公修课,总计达13门课。于是,有些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精力投入不足,或者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本就不愿意提问。其次,师生交流 1 机会少。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做到讲完课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提问。而现在的成人大学生,师生住宿分散,学生有了问题也很难找到老师,无法随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最后:师生交流形式单一。目前师生间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课堂上因时间有限交流很不充分,师生间的交流只能通过课后学生上交的作业了。但是仅靠作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再加上抄袭现象日趋严重,使得真正的交流更加难上加难了。因此,若教师再采用填鸭式教授法会使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方法授课,不仅使学生对大学英语产生兴趣,而且会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二、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一种应用,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发现学习法提出者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应该有一种探索性情境的态度,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他认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
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四大优点为:提高知识的保持;增加认知潜能;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转引自皮连生,1990:264)。发现学习中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情境,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强调探索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另外,发现学习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从学习探索活动本身得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外部的奖赏。布鲁纳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发现,他“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转引自张大均,1999:60)。这样,学生的思维以及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开放性的锻炼发展,而不是禁锢于现成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兴趣就会加强,学习效率就会提高,会逐渐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也形成了,学习能力也加强了,自然对自己离校后的终身学习有很大益处。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以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学生不是静坐在椅子上的听者,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在其间 2 担任主要角色”(转引自皮连生,1990:264)。
三、发现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模式大多是填鸭式,所以步入大学后,如果教师继续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会感到大学的英语学习与高中并无差别,因此,有些基础好的学生便会忽视作为公修课的英语。但若教师采用发现学习法去教授,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下面就《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中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的讲授来展示发现法的应用。
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美国梦(American Dream),教师应在第四单元最后一节课上给学生布置搜集关于美国梦的资料,包括相关的图片、歌曲及影视作品;并要求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总结出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梦的定义。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享找到的资料,最后让小组代表总结出各组的结论。学生在搜索和美国梦相关信息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的找图片、歌曲及相关文章,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有依据做总结,而不是等待老师的答案,并且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也无法抄袭。同时,学生在寻找过程中也锻炼了如何使用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找有用资料,此技能在高中阶段较少得到锻炼。学生在寻求过程中必须去组织自己已找到的材料及先前学过的知识。
第二节课在讲授第一篇课文(Text A)时,根据发现学习法,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篇文章,回答课后的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划出关键的单词,并推测其词义,答完问题后看推测结果与单词表中的词义是否相符,如果相差不远,此举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增强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单词的能力,进而增强阅读能力。若用传统的方法,第一节课直接讲授单词,然后再阅读文章,这样会使学生很被动,并且大学英语课本上的词汇量较高中的陡然增多,学生本身就有记单词的抵触情绪,若再用填鸭式的讲解单词的方法,学生很有可能记住的单词甚少,因为单词量大且学生对它们印象不深刻。在学生推测并对照词义后,教师再就重点词汇加以讲解。
第三节课,教师讲解课文大意,此节为本单元的重点。学生通过此节课应掌握课文的大意并能找出与主人公相关的主要事件。根据发现学习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后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让它 3 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可让学生的阅读有的放矢,且加快阅读速度。其次,教师让学生回答课后问题并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及重点。在讲解疑难句型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判断而非直接告诉它们答案。例如:“Mr.Craw, snow pretty soon”;“When winter come, you give me job clearing snow at the factory”;“I’d like a buy a house”;“Mr.Craw, I buy a farm.” 对以上课文中托尼的话语进行分析时,先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并要结合上下文看句子的时态。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每个句子都有错误,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问“为什么托尼话语中都是错误呢?”并给学生举例:“如果我们中的一个人到美国去,语言中是否会出现相同的错误呢?”之后让学生总结出错误的原因。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托尼是意大利人,并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发现学习法会使他们对英语阅读非常感兴趣,再也不会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望洋兴叹了。
第四节课,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及划分出文章的部分并总结出各部分的大意。这部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基础好的学生会正确的划分出文章的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跟着老师勉强能把文章读懂,因此,在教授此部分试题时,有的老师直接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对照修改自己的答案,有的老师找学生上黑板写出答案并更正。以上两种方法都会使学生只记住正确答案,并不知道下一次从何下手去总结段意。发现学习法会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总结大意。用发现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人公托尼总结出他到达美国后为实现他的梦想而做的事情,学生把事情列举的同时会发现托尼做这些事情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这样学生会吧文章的脉络理清,并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部分,划分部分的任务就随之完成。对于总结各部分的大意,学生要学会抓住最为主要的要素去总结,即英语中记叙文的要素:Who、What、When、Where、Why、How”,在本篇文章中,主人公为托尼,他所在地为美国,所做的事情为实现他的梦想,通过的方式为具有坚定的信念,如此一来,第一部分的大意为“With determination and Mr.Crawford’s help,Tony achieved his dream of owning a farm.”第二部分只有四个自然段,但是意思颇丰,再次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托尼实现美国梦所拥有的品质,之后扩展到其他的成功人士。让学生比较托尼与其他成功人士品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找出最突出的共同点,并让他们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学生通过反复地联系,慢慢地就会找到总结大意的方法。
四、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公修课,课本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途径单一,交流时间短,倘若教师再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会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发现学习法的使用会使这一状况得到改观。使用此种学习法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具体到大学英语的学习,教师若能使用教授学习法,学生会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学到新的知识,并牢记在心间。并且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参 考 书 目
篇3: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课题形式或是学习方式。可以把它界定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 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理解和运用探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蔡羽, 2005)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是以学生为本, 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以获取知识, 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课型以开放式为组织形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研究性活动。 (林竹梅, 2006)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在接受式学习中, 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已经固定好的, 只要求教师遵照所规定的内容向学生讲授, 并以掌握这些知识为教学的目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囿于课本所设定的知识体系, 它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特别强调学生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从多渠道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能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 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从而深化认识或解决问题。因此, 研究性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1. 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
它的自主性体现在学习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爱好或兴趣来选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单独进行或几个人自由搭配而且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是自主的。这样, 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就处于一种自觉自愿和主动的状态中, 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 更有利于学习的进行。
2. 研究性学习具有亲身体验的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学习的过程, 它将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要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通过在图书馆、网络或其它途径查找资料, 和其他成员进行讨论, 最后将得到的结果整理成文, 每个学生都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 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3.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依个人兴趣、爱好而选定, 因此, 在这方面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由于选择的内容的不同, 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有时, 即使选择的内容一样, 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 学习方法的不同, 其结果也必然呈多样性的特点。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国家政府是政策制定主体, 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仅仅是执行单位, 是行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学校教什么, 教多少, 教到什么程度, 全由国家统一制定。这种自上而下直线式的依从关系反映到课程教学当中, 集中体现为课程知识的神圣化、教师作用的权威化、学生地位的顺从化”。 (钟启泉, 2003) 学生的学习多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也通常是教师教, 学生被动地学习。特别是在英语的学习上, 学生已养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文, 下课后背单词、记语法、做练习的习惯, 缺乏对所学知识质疑的态度和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精神。
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 它以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为目标。很显然, 仅靠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不可能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 它能弥补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不足。研究性学习也强调知识, 但它不限于书本上已有的知识, 而且强调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从而深化对知识的认识。研究性学习强调能力, 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只是一个方面, 它更注重的是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并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激情和创造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心, 而接受式学习方式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在教学实践中, 如果将二者结合, 实现优势互补, 将更有利于高校实现其培养人才的目标。
要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 单靠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方式应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去, 从而在不同领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也应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 英语学习有其自身特点。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赵永祥, 2004) 而且,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然包含对其文化的探究, 这同样离不开自主探索的精神。
四、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
1.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
人们常谈的“学问”一词包括“学”与“问”两方面的含义。没有疑问的学习, 学习者就成了知识的存储器。只有在疑问中学习, 学习者才能发挥主动探究的精神去寻求答案、获取知识。研究性学习模式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时, 教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给学生, 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经过探索和反复尝试, 最终获得知识。如果将它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 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 紧扣教材内容的主题, 向学生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 2 Section 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向学生提问:
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 学生对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后果及政府、国际组织对此而做出的努力有了大致的了解, 对如何保护环境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再转入文章的学习, 学生将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而且在认识上能更深一层。鉴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任务重而课时相对少的特征, 问题的提出可以在上一次课结束前进行。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又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准备时间。由于学生对环境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侧重点不同, 他们的答案也会有所不同, 这将能进一步丰富课文的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还要及时地总结相关的观点。
2. 项目研究式的研究性学习
“知识的真正获得不是靠知者的‘告诉’, 而在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所得”。 (钟启泉, 2003) 而项目研究式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获得的全过程。相对于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来说, 项目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强调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而且强调学习活动的任务性和实践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项目研究式的学习模式可以以某一单元的主题为项目开展学习活动。还是以上文所提的“环境保护”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告知以学校周围任何湖泊的污染情况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等为调查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和对湖泊周围环境的调查、动植物生活习性及其生存环境的调查找到所需的资料, 而后, 根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英语小论文。这一过程都可以在课后完成。最后教师可以开一节汇报课, 让小组的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然后对论文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对知识的整合、对语言的运用及思辨的能力, 而且对他们今后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有很大的帮助。
3. 角色扮演式的研究性学习
本杰明·弗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告诉我, 我会忘记;教我, 我会记得;让我参与, 我就能学会。) 这句话说明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参与的重要性。而我们所说的角色扮演式学习就是学习者参与和体验的学习。角色扮演式的学习就是“将学习者置于具体的认知情境中, 并让他们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 从而让他们更真实地融入情境任务中, 实现从‘局外人’到‘剧中人’的角色换位, 并能够进入角色状态进行思考, 切身体会情境任务的性质, 亲身体验任务完成和目标实现的全过程, 从而建构起个性化的知识与能力”。 (钟启泉, 2003)
要想使学习者完全融入情境中并完成角色任务是比较耗时的, 因此这一学习方式的运用可以由课堂扩展到课外。大学校园中会经常开展“英语角”一类的活动,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活动开展角色扮演式的学习。事先选定好话题, 如购物、问路、约会、看病等, 然后, 对场景加以布置, 能使参与者融入情景, 完成角色任务。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二者应该是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 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阶段, 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探讨研究性学习方式, 并不是说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时时都要运用它, 而是应该视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条件、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定。有时, 它可能还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需要教师自己把握, 视情况合理选择使用。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 并针对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作出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2) :24-34.
[2]蔡羽.研究性学习与英语教学[J].贵州教育, 2005, (16) :45.
[3]林竹梅.研究性学习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研究, 2006, (8) :140.
[4]陶明法.“研究性学习”现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1) :9-13.
[5]赵永祥.怎样理解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云南教育, 2004, (5) :17-18.
[6]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7]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学习策略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学习策略 化学学习策略 化学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涵义、结构与特征
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于1956年由布鲁纳首先提出,而后逐步发展和完善。虽然人们对“什么是学习策略”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基本都认同“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非方法)”[1];而且学习策略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技能,后者指向特定的学习课题,前者是对后者的调用,是一种具有控制与调节功能的上位技能,即学习策略更具有上位性。为了便于理解,也有学者用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来形象地辨析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关系,认为学习方法好比战术,涉及用具体的手段解决具体的问题,而学习策略则好比战略,涉及多种综合因素,是一个抽象的总概念[2]。
关于学习策略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要素。根据作用的不同,丹塞路把学习策略分为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根据学习的进程,加涅把学习策略分为选择性注意策略、编码策略、记忆搜寻策略、提取策略以及思维策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1994年丹博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其中,能对信息进行直接加工的有关方法技术属于认知策略,而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控制、监视和指导方式与方法,属于元认知策略[3]。后来,迈克卡等人又进一步将学习策略拓展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部分。其中,认知策略主要指向人类对于客体的了解和认知,元认知则是一种对认知的认知,此外,资源管理策略可理解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环境、时间、资源及各种学习情绪的管理。经过以上分解所得的每一类学习策略还有很丰富的内涵,在具体运用时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解。有学者就曾认为,“认知策略包括选择信息策略、信息编码策略、深加工贮存策略、检索应用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督策略、反馈调节策略、总结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他人支持策略”[4]。
学习策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其中学习策略的稳定性表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的规划性,以及兼具的外显性和内潜性两个方面。(1)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的规划性。学习策略是受到一定的目的驱动的。失去了目的的指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颓废和迷茫,并容易滑入低效、机械的学习状态。明确了目的,学生就会自觉学习和摸索最佳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在有了明确的目的之后,还需要依靠合理的规划去推进学习进程,进而逐步提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所以,学习策略既然具有目的性也必然具有规划性。也就是说,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内容以及自身的学习基础,应该分别采取各自不同的学习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效果。(2)兼具的外显性和内潜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体使用哪些策略并外显为相应的行为和操作,都是可以直接观察的。但是,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意识是如何对学习策略做出抉择的,则深潜在学生头脑之中,这些都不具有外显性,即学习策略同时兼具内潜性。
学习策略的动态性是指学习策略会因学科特征、教学目标、评价方式等的变化而变化。(1)因课程目标的变化而调整。课程目标是制订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依据和基础,而课程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现行“课程目标”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学生在进行具体的学习活动时,必须将学习策略指向三维目标。如尝试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形成必要的学科观念,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等等。(2)因评价方式和学科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学科在中考、高考中的权重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动态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也时常发生变化,面对不同的要求和考试评价方式,必须对学习策略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这样才能有的放矢。(3)因学习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学习的效果因知识难度、身心条件、个人兴趣等时常发生变化,能及时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现状,这属于元认知的范畴,而对进步、退步原因做出分析,做出学习行为和策略的调整并形成新的规划,则需要综合运用到多种类别的策略。换言之,学习策略不是死板机械的,它因人因时而异,需灵活掌握和使用,并注意把握好度,不可“形而上学”。
二、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意义
化学学习策略是学科化了的学习策略,所以,化学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顺利掌握化学学习内容,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在将通用学习策略和化学学科结合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者的关注点不完全相同,所以,对化学学习策略结构的划分也略有差异。如有学者认为化学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思维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调节策略、动力策略、监控策略。也有学者认为化学学习策略包括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其中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包括信息组织策略、信息简约策略、信息类比策略、信息引申策略、信息转换策略、信息评价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5]。总的来说,这些化学学习策略的分类方法与通用学习策略的分类基本一致。
研究和促使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策略对化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内在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学习而言,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学会学习”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或被动地接受,帮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个人的素质。(2)能拓展化学教育研究思路,是扩大研究视野的必要。实践表明,学习策略的训练与掌握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而在化学教育研究领域中,这方面尚属薄弱环节。所以,提高化学学习策略研究的意识,大力开展相关实践研究,有利于丰富化学教育研究的内涵,同时汲取其他学科研究的经验,提升化学教育的质量。(3)能彰显化学的学科价值,是培养化学人才的必需和必然。作为一门九年级才开设的课程,许多学生对于化学充满了陌生感和畏惧感,由于一时不能适应、没能入门或认知的偏差而失去了在化学学习上的兴趣和动力,社会上许多人也对化学充满了敌意或误解。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价值,帮助他们把握化学学习的规律和技巧,从而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和障碍,将会有更多学生懂得欣赏化学,乐意探索化学,立志于从事化学研究事业,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将会有更多人愿意接触化学、了解化学、热爱化学。
三、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1.认知策略。
认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决定了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和基础,而其他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服务于认知策略。因而,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各种认知策略。
人类对陌生的事物往往既存在好奇的心理和探索的欲望,但也可能产生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化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形成基本的学科观念,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就能够帮助学生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产生持续的动力。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以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接触的生物和物理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将化学与它们进行关联和对比,让学生形成一种熟悉感,以消除畏惧心理,这也就是运用信息对比策略或类比策略。如物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常常是“物体”,而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则是“物质”,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与此同时,许多物理实验正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和铺垫。探究蜡烛的燃烧应是一个化学实验,但过程中蜡烛的熔化又是一个典型的物理过程,蜡烛燃烧后转化为其他物质则是化学变化,在温习旧知以及在将新知与旧知加以对比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结构。当然,这样的认知方式不仅仅适用于学科之间,更广泛地运用于后续的学科知识体系内部。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其学科魅力也正在于此。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实验对于化学学习的作用,尽可能以实验为载体和研究对象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探讨、交流中认识化学实验现象的本质,感知化学物质的特点,掌握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练习化学语言的使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感受和掌握多种认知策略。例如,从实验现象中选择关键和有效的信息,而后与已知的化学知识之间进行对比和关联,选择有效的理论进行解释,这里就涉及信息选择、信息检索和信息对比等策略;根据实验结果对化学反应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又涉及信息编码策略,这是一种由事物表象走向实质的认知过程;对多个化学实验进行对比,形成对一类化学反应本质的规律性概括并加以抽象提炼和记忆,又涉及“深加工贮存策略”。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将不同的钡盐和硫酸盐溶液进行混合,实验中都形成了白色沉淀,学生尝试着书写对应的离子方程式,结果发现,它们属于同一类反应,可以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进行表达,学生就能深入地领悟到离子反应的实质。
此外,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十分推崇“情境教学”,注重借助良好的学习情境去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例如,实物化的实验就是一种辅助和引导认知的现实情境,而有些在实验室无法实现的实验,借助多媒体得以实现,这是一种间接的情境创设方式。此外,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生产情境相结合,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近生产流程,也可以帮助他们对化学知识形成形象的认知。当然,不同的学习任务可能需要不同的情境来配合,而不同的情境中又可能会具体运用到不同的学习策略,需灵活对待,以有效为原则。
2.元认知策略。
学习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正确的动机,帮助学生对化学学习形成应有的认识乃至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一种动力策略。那么,如何才能形成这种动力呢?一要明确个人的成长目标和学习目标,即明确化学学习对于个人学业成长的作用。二要主动走进学科天地,细心感受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与体系,领悟学科魅力,从中找到思想的源泉和学习的要领,进而认同化学学科是一门可以有效提升个人科学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三是有意识地去关注化学学科对于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进而立志学好化学,将来投身化学研究工作,运用所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此外,计划策略、调节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则往往是在具体的化学学习动态中常常要运用到的元认知策略。由于化学学科起点较高,直到九年级才开设,其知识体系较为庞大,知识点又较为松散,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精力分散、耐力不足、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等问题。所以,在一开始,就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计划既要考虑到学习的进度又要考虑学习的容量和难度,与此同时,可能还需要结合个人学习的实际状况,对于预习、巩固、检测等学习过程进行规划。这里其实也涉及对个人学习状态和效果的监控与评估,需要运用到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当然,学生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调整则不仅仅是落实在学习计划方面,更多的还需要对学习行为本身作出调整。例如,当发现自己学习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时,则应及时提醒自己激发和加强“注意”,更加投入;当发现自己的身心疲惫实在无法集中注意力时,则应及时加以合理调节,或者转移兴趣点,转向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指导和调整后续学习的方式、方法。这些都是建立在监控和评估基础上的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有所交叉,但又各有侧重。如对于时间的管理上,从元认知策略的视角来看,时间管理涉及的是计划策略,时间服务于学习的整体计划;从资源管理策略的视角来看,时间就是一种资源,是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宝贵资源。所以,能够合理地安排各门功课的学习时间以及安排本学科中各知识模块的学习时间,科学分配复习、练习、预习的学习时间,都属于时间管理策略的范畴。此外,快速、高效地记录听课笔记,整理听课内容,制作适合个人的知识框架图,设计属于自己的经典的错题集,科学地将各种电子和纸质的学习资料进行归类和存档,这些都属于资源管理的范畴。而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能够快速有效地争取同学、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又是一种必要的“寻求他人支持策略”,也隶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除了以上三大类别及进一步加以细分的学习策略,在各种文献中还出现了一些涉及具体学习目标、任务、情境的学习策略,诸如自主学习策略、解题策略、阅读策略等等。此外,随着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学习成效往往取决于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有些学者开始研究和探讨如何借助某些概念图等手段将各种学习策略进行综合,这些有益的探索将进一步促进化学学习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文羡.学习策略指导在卫校化学教学中的实施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4]吴永明.初三化学学习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
[5]杜敏.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篇5: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学习模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富有意义的学习语境,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文章就《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教”与“学”的结合谈了自身的看法及实践效果.
作 者:谢正新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 刊 名: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H319 关键词:互动学习 涵义 功能 实践
篇6: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然科学 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篇7: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新世纪对学校教改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在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模式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地进行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过程性和自主性等五原则。它彻底地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
为配合我校开展的“创新式教育”实验研究,笔者大胆地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实施原则“因地制宜”地“移植”到日常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索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一、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1.新的特征:
(1)开放课堂,教师重组。学校图书馆、化学实验室和常规教室三位一体,同时构成课堂。图书管理员、化学实验员和化学教师共同组成任课教师组,以化学教师为中心,三地多人展开教学。
(2)“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材和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和地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同时又是参谋、助手、顾问和咨询者;既有师道尊严的一面,又有平等交流的一面。
(3)“实践性”和“书本性”密切联系。实践的核心必须是课本的重难点,实践的过程必须是用化学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或解释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
(4)“过程”与“结果”必须兼得。强调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及所形成的能力与水平,以及在过程中有所“悟”的知识或原理,都必须符合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5)“双基性”和“创新性”相互倚重。学生必须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创新的天空中。
(6)必须注意实效性。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课本精心挖掘出来,确实是值得学生探究并有能力探究的内容,不可滥用,必须考虑时间和效率的比值。
2.新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近化学和探索化学问题的体验,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接触科学研究的模式: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化学信息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会合作与分享。
二、实践和探索
以高一新教材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为内容,以笔者所教的本校级1班和2班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1班按传统授课,2班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初步实践。
1、开题阶段
时间为第一课时,教师首先介绍整一章书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介绍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分布。
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节氧族元素
(1)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元素周期律)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3)了解单质硫的化学性质;
(4)常识性了解臭氧和过氧化氢,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重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氧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第二节二氧化硫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与氧气反应、漂白性);
(3)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重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硫酸
(1)掌握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脱水性、吸水性、强氧化性);
(2)了解硫酸的用途;
(3)掌握检验硫酸根的方法和原理。
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第四节环境保护
通过参加环境教育活动,学习一些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针对重点和难点,笔者给出建议研究的问题。然后,全班按事先分好的9个小组,以竞标的形式争抢问题或自己提问;
建议项目如下:
(1)氧族元素与碱金属、卤素的比较研究;
(2)臭氧和过氧化氢的介绍;
(3)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除漂白性以外);
(4)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研究;
(5)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情况和对策;
(6)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7)鉴别硫酸根时,某些离子的干扰和对策;
(8)硫酸的用途;
(9)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篇8: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模糊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少年、中年、老年这些词的外延都是不明确的。虽然模糊理论在许多领域中得以运用, 但是对模糊语言进行专门的研究却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学者罗素 (Russel1) [1]在1923年的论文中把模糊定义为“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 而是多对一时, 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国内学者张乔[2]则详细区分了fuzziness与vagueness, generality, ambiguity的不同, 认为模糊与其它三者的不同在于其不确定的所指范围无法通过语境来解决。我国最早研究模糊语言的语言学家当属伍铁平教授, 他给模糊语言下的定义是“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 外延不明确的概念叫模糊概念。”[3]
真正提出“模糊限制语” (Hedges) 是出自于G.Lakoff论文“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模糊限制语是指有意使用的不明朗或模糊的语言表达形式, 是指那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4], 是模糊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Lakoff列举出了十多个英语模糊限制语, 如approximately, roughly等。此后, 语言学家从词性、句法结构、语境等方面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 提出了多种分类形式。
模糊限制语言的分类
模糊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语言的模糊性, 狭义指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模糊言语是个人在交际活动中的产物, 是语言表达中的模糊现象。
对于模糊限制语言, 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 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也各执一词, 在语言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较有影响的分类是以Prince命题的真值条件为标准, 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 认定存在两大类模糊限制语, 即:近似语 (Approximators) 和遮掩语 (shields) 。[5]近似语是指说话人在对所传达的命题真值条件进行修正时所运用的影响命题内容的模糊限制语, 其中包括程度变动语 (adaptors) 和范围变动语 (rounders) 。遮掩语则指说话人在表明自己观点或间接引用他人判断时对命题的许诺程度造成影响的模糊限制语。另外Zadeh在1971年按其作用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一类的作用是直接修饰模糊词, 不能修饰非模糊词。如:我们可以说very small, 但不能说very rectangle。因为small是模糊词, 而rectangle不是模糊词。这一类词还有:more or less, much, slightly, highly等。另一类的作用是说明他们从哪个方面作用于模糊词, 包括直接缓和语 (plausibility fields) 和间接缓和语 (attribution fields) 。其后Zadeh在1972年又从语法角度将英语模糊限制语分为四类[6]: (1) 表示某些形容词、副词:如maybe, usually, always, quite, very, 等。 (2) 诸如“-ish”, “-likely”, “-1y”等后缀。例如:reddish, greenish, childish, friendly等。 (3) 表示说话者对某事犹豫不决或不确定的词, 起着方式状语或者程度状语的作用。 (4) 说话者表达自己观点或意见时, 为了显得更加有礼貌而使用的某些句式结构。例如:I think, I guess, I wonder等等。因而, 根据hedges本身语义出发, 模糊限制语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前者又可分为“程度变动词”、“范围变动词”、“频率变动词”, 后者包括“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
模糊限制语言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语用功能
作为模糊语言的一种, 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作用和加大语言交际效果, 使语言表达委婉、诚恳、充满柔性, 从而更好地改善和维系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英语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种交际性质的活动, 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 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保持课堂的和谐融洽, 模糊限制语的运用可以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会话含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语用功能如下:
降低焦虑感, 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提问、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和presentation是英语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一旦遇到沉默不语的班级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来提高讲话的艺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这时模糊限制语是经常可供选择的策略。比如对于枯燥又难解的语法学习, 如果教师提问“Who wa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usage of past perfect tense?”学生们就会更容易接受, 因为“something”大大地缓和了语气, 表示无论说多少都是可以的, 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压力, 缓解课堂焦虑感,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此外,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是“Your answer is wrong.”很可能在下一次回答问题的时候该学生就会格外紧张, 间接引起课堂焦虑。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语言和语气时提倡使用委婉模糊语言。又比如在经过小组讨论后, 教师对小组的presentation做出这样的评价:You always surprise me.这里always这个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得老师的评价更加中肯, 易于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由衷赞扬与鼓励, 从而激发起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热情,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严谨语言表达, 留有余地
模糊限制语之所以能在精确性较强的语境中出现, 是它具有灵活性, 供人们灵活掌握。用精确的语义来说明“必要”。因为模糊语义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语义的边缘成分上, 而其中心成分还是确定的。[7]比如教师说:It is said that about thirty cars were damaged in that accident.这句话没有指出具体的车辆数目。从表面上看, 明显违反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但“about”这个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使其中心成分“thirty”是确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当教师需要表达自己没有绝对把握的内容时, 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避免提供错误信息, 减轻自己对结论所承担的责任, 使自己在担当与不担当某一责任之间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 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缓和语气, 使语言表达委婉、谦虚
在言语交际中, 模糊的语言与精确的语言同样重要, 有的时候只有模糊语言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满足交际的需要。在日常的英语交际中,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就是恪守礼貌原则的常用策略, 缓和语气是模糊限制语的主要功能之一。例如, 教师说:I would suggest all of you read again so that you can catch the main idea.句中“suggest”一词减弱强加于人的语气, 尊重学生,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个任务。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提出否定评价时, 教师也经常运用到模糊语言, 比如:I’m afraid I can’t agree with you on this point.在这句中“I’m afraid”的使用对不同意学生观点这一事实进行了缓和, 使得语气更加委婉和客气。模糊限制语有助于营造轻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教师不是在管制学生而是在平等的情况下与学生沟通研讨学术问题, 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保护多方面子, 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出生的, 具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批评与评价学生时, 更多地采用模糊限制语, 照顾到学生的自尊, 维护好师生关系。而当教师对于部分知识的缺乏或者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不能作出满意的回答时, 如果直接表达自己知识的缺失虽是谦虚诚恳的表现, 但总是件尴尬的又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运用模糊进行正确表述, 可引发学生寻找暗含于模糊中的真正含义。还有当我们在课堂上列举大量事例时, 突然思维中断想不起某些信息被卡时, 用模糊限制语可使我们自然过渡。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 模糊语言有着自身的性质和功能。以90后学生为主的大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的课堂用语不再是简单的传递语言知识工具, 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因素。成功的课堂互动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还应搭建一个民主的课堂互动文化。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基本的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恰当巧妙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与学生礼貌得体地交流, 营造活跃的教学气氛。但是错误地使用模糊语也会给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对课堂语言的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Bertrand Russel1.Vagueness[J].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1923, (June) :84—92.
[2]Zhang Qiao.Fuzziness—vagueness—generality—ambi-gu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2) :13—31.
[3]伍铁平.模糊语言的诞生及其意义[J].百科知识, 1987: (1)
[4]Lakoff, 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Logic of Fuzzy Concepts[A].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Papers[C], 1972.
[5]Prince, E., C.Bosk, and J.Frader.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s 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 ion s[M].J.diPietro (ed.) .Norwood, N.J.:Ablex.1982.
[6]Zadeh·L·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Journal of Cybernetics, 1972, (2) :3-34
相关文章:
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02-17
深度探讨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合理方法02-17
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02-17
运用双语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思考02-17
基于“团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兼论《HRM》、《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02-17
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02-17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02-17
做一个善于思考不断创新的班主任02-17
案例教学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