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视角

关键词: 殖民主义 后殖民 殖民 话语

英国视角(精选五篇)

英国视角 篇1

二战结束标志着欧洲发起的近450年的殖民战争告一段落, 人们开始反思殖民主义的罪恶, 揭露殖民主义的丑恶行径。后殖民主义话语是冷战快结束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西方发端兴盛而流向全球的时髦话语。它对从殖民时期直至今天西方对殖民地影响和控制的合理性进行了本体论上的质疑。后殖民理论是用一种新的观点和方法, 去分析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以来, 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在殖民时期与后殖民时期的演化。后殖民主义的重要性在于, 它的分析结果像一座突发的火山, 对西方传统观念和信念进行了彻底颠覆。

“后殖民” (postcolonial) 是相对“殖民”而言的。在这里, “后” (post) 不仅指时间、历史的后, 更重要的是“后殖民”时代在意义、方法、形态上与殖民时期的差异和对立。随着世界各地殖民地在反抗殖民统治过程中先后获得独立, 重新掌握国家主权, 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殖民主义统治时期也即在整体上结束了。但从“殖民”的角度看, 这就是“后殖民”时代的到来。如果说在殖民主义时期, 是文化殖民中的殖民话语促进武力征服的殖民活动的话, 那么在后殖民时代则是资本渗透促进文化殖民。在后殖民时代, 不仅有西方强势集团对第三世界弱势集团的经济渗透和文化殖民, 而且也产生了反抗后殖民方式的“后殖民主义”。

二、后殖民的内涵

所谓后殖民并不是指殖民主义的终结, 而是指殖民之后的殖民。它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殖民”。按照阿里夫·德里克的概括, 后殖民一词包含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 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 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2、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的描述, 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用法比较抽象, 缺乏具体的所指, 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 意义模糊不清。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 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从时间上看, 后殖民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披着“友好外交”的外衣对“落后”民族和地区所实行的一种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政策。后殖民倾向实际上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和民族对“落后”民族和地区的充满偏见、误解和曲解的认知和解释。另一方面是前者对后者的文化渗透或者说文化殖民。这种渗透是以认知和解释为出发点, 同时极力按照西方文化模式改造东方文化, 由此形成全球范围的后殖民语境。

三、英国后殖民小说

后殖民文学包括了英国文学中的部分有关殖民与殖民地的作品。因此, 作为英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英国小说当中存在着许多不少后殖民作品。

最为经典的英国后殖民小说应该算是约瑟夫·康拉德 (Joseph Conrad) 的《黑暗的心》 (Heart of Darkness) 。侯维瑞先生指出:“《黑暗的心》是他 (这里指康拉德) 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彻底的揭露和最无情的谴责。他对殖民主义的暴行的痛恶是显而易见的。”另外, 还有人说过:“在这部小说 (这里指的是《黑暗的心》) 中, 康拉德虽然表现出对西方特别是比利时帝国主义的扩张, 以及对民族削和压迫的不满, 但是也流露出明显的殖民主义的潜意识。”其实, 《黑暗的心》既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 又有殖民主义的一面, 反映了殖民主义话语。

另一部有关殖民的小说是《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小说的主角是代表两个对立世界的英国殖民者和殖民地印度的居民。故事是关于殖民者和当地居民的对立冲突, 反映了作者福斯特既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种族偏见, 又不乏对印度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事业的同情。因此, 有人认为这部小说“不仅蕴涵着鲜明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此外, 还有人认为《印度之行》中除了历史而客观的印度和东西互动关系中的印度形象外, 还有非常隐晦的“东方学”印度的一面。这是一种另类的东方。他指出, “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当然无法完全超越他的年代, 于是, 非常不幸地, 《印度之行》里也就留下了一些东方学的脸谱。”

小说《简爱》 (Jane Eyre) 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质素。正如某学者所言:“作为宗主国的女性, 勃朗特绝对没有意识到她在用罗切斯特的逻辑把伯莎·梅森关进阁楼, 又从简爱的视角把她描写成野蛮的动物时, 使用的是具有压迫性的殖民主义话语。对于勃朗特来说, 伯莎·梅森只是个道具, 一个无足轻重的他者。然而耐人寻味的是, 这个他者却恰恰是来自大英帝国的女人。勃朗特这一看似随意的人物安排却流露出了她作为宗主国臣民的无法掩藏的优越感和对殖民地人民理所当然的贬低。”

除了以上小说外, 《鲁滨逊漂流记》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名利场》 (Vanity Fair) 等众多作品也蕴涵着丰富的殖民解读的意义。其实, 一旦拥有了后殖民主义的新型批评方法, 我们可以重新解读许多小说, 从中发现更多类似的后殖民小说。

四、结语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思潮, 尽管它深奥难懂, 流派纷呈, 其代表人物之间也没有完全一致的理论主张及研究方法, 但结合其独特的新视角来诠释英国小说, 可以修正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而促进对英国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及重新解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后殖民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以及英国后殖民小说的分析, 阐明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思潮, 为解读英国文学作品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历史背景,英国小说

参考文献

[1]汪晖, 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上海:三联书店, 1998:446-447.

[2]李赋宁.欧洲文学史 (第3卷上册) [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3

[3]骆文琳.解读《印度之行》中的殖民主义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3) .

英国视角 篇2

[关键词]英国视角;中国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

[作者简介]赵树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生、河北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余红,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战略总监。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平台应用示范”(课题编号:2012BAH23F04)的成果之一。

中国数字出版内容的国际传播大概有十年的时间了,政府与数字出版企业都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也收获了很多成果,但仍旧有很多问题让我们感到困惑。首当其中的问题便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数字出版内容的认知,包括需求、价格、格式、语言等。只有了解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认知,我们才能把数字出版产品与之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整个行业的命题,也是国家的命题。此命题相对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地对整个国际社会进行研究,典型个案之观照或能带来更深刻的普适性启示。本文即立足于旨在了解“中国数字出版内容海外需求”的英国调研成果,从英国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数字出版内容的国际需求与传播,希望对国内发展数字出版有所裨益。

中国数字资源的战略地位及需求

对于英国来说,中文研究越来越值得关注,甚至已处于比较高的战略地位。很多英国学者和专家在从事中国研究,甚至全欧洲很多地方都在做当代中国研究,这是近10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这样一个数字化时代,那些研究者和学习者们日趋倾向使用数字化资源,而数字资源的主要获取来源是图书馆。

作为重要的机构需求者,图书馆是科学研究的服务提供者,帮助读者获取、分类以及归档纸本与数字化的研究文献,并向特定范围内的科学团体和研究者免费开放,其中尤以大学图书馆最为典型。英国大学图书馆对纸本及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的配备都是根据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数量而定。近些年来,英国各大学都面临中国学生和中文研究者日趋增多的情况。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有了相应的读者就必须配备相应的研究资源,所以,英国各大学图书馆都在购进越来越多的中国数字出版内容资源。总体来看,英国各大学图书馆采购中国数字出版内容的情况大同小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商学院和爱丁堡大学等四所大学的中国数字资源较好,其他大学图书馆稍差。事实上,中国数字资源在英国的全球数字资源中占比仍旧很小,无论如何,从事中文研究的学生比例终归还是少数,人数增长需要一个过程,甚至不可能变成很大的群体。

值得肯定的是,从英国图书馆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的数据库比其他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都要好,英国大学图书馆几乎没有,或很少有日本、韩国的数据库。相比之下,中国的数字出版内容已经够多了。

大学图书馆受到经费有限与高价格的困扰

国际社会到底有多少经费购买中国数字资源,购买的原则是什么,他们愿意为这些数字资源支付怎样的价格,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经费是影响国际社会购买中文数字资源的一个要素。与中国一样,英国各大学图书馆间的数字资源并未实现全国共享,也就是说,数字资源需要各大学图书馆单独购买。很多中国数字出版公司不太了解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名校图书馆的中文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其实,欧洲所有图书馆的此项经费都不太多。

在牛津大学,只有牛津大学图书馆中文分馆购买中文图书资源,其纸本与数字资源的采购经费主要来自总图书馆,经费多少取决于从事中国研究的群体大小,这个群体包括中国学生、华人以及从事中文研究的英国学者。近些年来,这个群体有所增加,牛津大学的中国学生已有800多人,按照常理中文图书的采购经费应该增加,但因为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总预算下降了,所以中文分馆的经费也有所减少,原来每年采购经费在10万欧元(约83万元人民币)以上,现在却不到10万欧元了,英国各名校的中文资源采购经费大都在此数额上下波动。有限的经费导致很难大规模购买中文数字资源,满足要求很困难。牛津大学用这笔经费的50%购买中文数字资源,主要通过数据库公司购买中国知网、方正阿帕比、超星等数据库,有的是一次性付款,有的是按年付款;还有一些购买决策要考虑教师们的想法,即牛津大学的学者是否适用,牛津大学各学院可能需要中文资源,但并不自己购买,而是要求牛津中文图书馆购买。所以,一部分数字资源是常规购买,一部分是为学者的研究课题购买。这给予牛津类似的欧洲大学中文图书馆或中文藏书库都带来很大压力,因为大学内各学院各专业都不太愿意自己花钱购买中文资源,他们更希望中文馆或中文藏书库购买中文资源。

爱丁堡大学的情况稍有不同。通常,如果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中文藏书库管理员看中某个中文资源,首先是筹钱,然后购买试用,试用一段时间觉得挺好,特别想要,就会和图书馆采购部门一起处理购买事宜,并由采购部门最后把关。购买相应的数字资源是有固定预算的,爱丁堡大学每年会拨给图书馆相关经费。另外,如果大学里一些学院的中国生源比较好或者招收从事中国研究的学生比较多,那些学院就会从学校获得比较多的国际学生培养费用,这些学院也会给图书馆一点经费支持,支持跟该学院相关数字资源的购买,所以这两年爱丁堡大学图书馆中文藏书库基本维持了中文数字资源的购买力。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现有电子书30万册以上,其中包括已购买的中文数字资源,如中国超星、方正阿帕比、知网博士硕士论文全文库、上海图书馆的全文晚清期刊以及四库全书电子版等数据库。

价格是影响中文数字资源购买的另外一个要素。即便能够维持一定的购买力,爱丁堡大学仍然认为中文数字资源涨价很厉害,使得图书馆中文库的采购经费总是不太宽裕,很多东西都不能很爽快地购买,要经过反复斟酌和讨论,甚至因为价格太高还不得不放弃购买中国的民国期刊数据库。中国数字资源被认为价格太高的原因有二。首先,英国各大学图书馆普遍认为中国数据库的数据量较少,所以中国的数字资源比其他国家的数字资源相对价格要高;其次,英方认为中国数据库存在双重价格,即在中国国内销售的价格和在国外不一致。中国数字出版企业认为国外图书馆经费充足,所以定价比国内高。但英方认为,英国从事中文研究、利用中国资源的人数毕竟有限,一个大学的几万名学生中,充其量只有几百人在使用中文资源,若是英文资源,全大学都可以使用,这个价格就没有问题,所以,数字资源的价格不能依据大学的大小,而应通过人均使用价值进行判断,中文数字资源海外定价高,但下载量少,致使人均使用价值太低,而人均使用成本又太高,再加上图书馆分配到中文数字资源的采购经费有限,最终影响了英国大学图书馆对中文数字资源的采购。就目前而言,有限经费与高价格之间矛盾的解决尚需时日。

公共图书馆追求到馆人次,排斥数字资源

英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规模很大的图书馆之一,但其数字资源并不太好,或者说英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都不太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英国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评价标准大相径庭,公共图书馆的评价标准是借阅量或到馆访问人次,并借此证明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价值,而大学图书馆的评价标准是藏书量。目前,英国各公共图书馆还未把网站的访问人数或电子书下载量算作到馆人数,所以,尽管各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平台通常有少量英文电子书供读者下载,但各图书馆对于电子资源的开发并无热情,甚至还有排斥情绪。英文数字资源尚且面临此种窘境,遑论中国数字资源了。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查宁阁图书馆(Charing Cross Library)。作为英国最大的中文公共图书馆,该图书馆向伦敦及周边区域提供中文图书免费借阅服务。英国政府每年给查宁阁的拨款数额为7万英镑左右(约70万元人民币)。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13个公共图书馆中,查宁阁获得拨款数额是最多的,这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到那里借书,导致查宁阁相关书籍的借阅量较高,而拨款额度主要参考图书馆的借阅量与会员数量。查宁阁图书馆每年都要考核工作量,还要求工作量每年有所提升,所谓工作量就是借阅量和到馆人次。查宁阁全馆藏书保持在7万余册,中文期刊70多种,但该馆并没有中文电子书,也没有中文数据库,因为网站访问人数和下载量不算到馆人次。此外,查宁阁知道中文读者们早已精通从起点中文等网站寻找数字资源的各种办法,因此,中文数字资源的配备就变得更不实用且无意义。甚至,读者的这些做法还影响到了纸本书采购,查宁阁从2013年已停止采购纸本的浪漫小说,因为,那些浪漫小说大部分都来自网络,而读者早都看过,即便购进也不会产生借阅量。

一些中国数据库的封闭性也削弱了英国公共图书馆的购买动力。查宁阁图书馆每年订阅着70多种中文纸本期刊,这笔期刊订阅费用同样可以换购中国知网400多种数字期刊,但换购的尝试并未成功,原因是双重的。一方面,中国知网的理念是校园网或局域网内的有限开放。因为担心公共图书馆对全世界的免费开放会导致版权的失控,知网并不愿意把数据库卖给查宁阁,后来,知网只同意授权查宁阁官网对外开放20个免费账户的权限;另一方面,查宁阁的理念是免费提供中文纸本书刊借阅服务,如果在官网开放中国知网的数字期刊资源,对外开设多少个账户,就意味着相应减少了多少数量的到馆人次,就等于减少了查宁阁的工作量,即便20个网络阅读账户,也是现有体制下的查宁阁无法接受的,而申请下载量等同借阅量的报告也未获得伦敦威斯敏斯特城市委员会批准。于是,双方无法对接、无果而终。所以,除非将来可以把下载量算作借阅量,英国公共图书馆才有可能对中国数字资源感兴趣,但这比较困难,城市委员会在这一方面进展比较缓慢,也还需要向英国政府汇报。

格式与系统需要统一

数字出版的格式问题在国内已是一个热门话题,走出去之后就更是一个问题。

首先,各个中文数据库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格式,或者说,每个数据库的格式都不一样,也很少有哪个中国公司能提供统一的格式。这导致英国大学图书馆每买一个新的数据库,就要安装一个新的应用,非常麻烦,用户使用成为很大的问题。所以,把格式统一起来很重要。XML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通用格式。

其次,很多中文数据库没有统一的系统,各自为政,不能通过统一的网页或平台登录,可能数据库提供商自己并未觉察有什么不便,但给英国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多麻烦。统一的系统和平台很重要,可以尝试把所有孤立的数据库都关联起来,通过一个入口进入。其最终目的是,无论用户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通过简单地登录一个机构或一个大学图书馆,方便快捷地使用这些数字资源。大多数图书馆用户很需要这样一个系统,相较而言,英国的出版社和平台研发商已经有了这个概念。

对中国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而言,只需要记住一个原则就够了,那就是一切都是为读者服务的,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建立因地制宜、方便实用、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化格式与系统是当务之急。

标注数据不需要翻译

中国数字出版内容“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言问题。国内致力于此的传播者一般都提倡尽量把相关内容翻译成英文,至少把相关数字文献的标题和摘要翻译成英文,并配置最全的MARK数据(即书目或文章数据,包含图书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分类、简介、索书号等信息),以方便国际受众查找和阅读。但从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来看,他们会对采购的数字资源配置MARK数据,不需要中方自己做,而他们所谓的MARK数据就是汉语拼音,根本不做翻译。他们认为,不懂中文的人不会去搞中文研究,而懂中文的人则没必要翻译,一旦翻译了就特别麻烦,之前的确有些中文图书标注了英文书名,导致一些英国人以为是英国文献,下载后才发现是中文文献,所以,中文的内容还是中文标注,直接写拼音就好,读者一看就知道是中文文献,也有利于图书馆的分类。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中国数字出版内容本身就是用英文出版的,则另当别论,标注数据都用英文即可,也不会有误导读者之嫌。

英国视角 篇3

一、相似的逻辑,相似的泡沫

1. 法国密西西比股票泡沫形成背景。

公元1653年,英法联军经过近二十三年的战争击败荷兰,取得了荷兰在美洲、亚洲的部分殖民地以及相关航道航行的权利。这样,英国与法国成为西欧最强的两个殖民地国家。公元1661~1715年期间,路易十四执政法国。由于路易十四穷兵黩武,法国常年陷于与英国等国家的战争,军费开支巨大,加上国内政治腐败堕落,王侯将相奢侈无度,政府欠下巨额的公债。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年仅七岁的路易十五即位,奥尔良公爵摄政。在其摄政初期,法国政府公债远比英国庞大,达到28亿法郎,相当于当年法国财政收入的26倍,法国政府实质上已破产。

奥尔良公爵急于拯救法国经济,以免财政危机演化成政治危机,他启用民间经济学家约翰·劳的金融计划以解决政府公债。该金融计划的核心是:当一国的就业不充分时,可以增加货币发行;通过货币发行在保持物价不上涨的前提下增加就业与国民产出,一旦国民产出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增加,从而促进就业与国民产出,如此循环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此金融理论的诱惑下,奥尔良公爵于1717年批准了约翰·劳成立私人银行——通用银行(第二年更名为皇家银行)。在该银行成立的最初三年,由于货币发行适度且有贵金属作为担保,法国经济迅速恢复。随着银行发行的货币量越来越大,在约翰·劳的建议下成立法国印度公司(后称密西西比公司),主要在北美洲进行经营与掠夺以弥补货币发行所需的贵金属。后来,法国印度公司被法国皇室不断授权与合并,于1719年成为法国最大的股份公司。该公司成立以后,公司董事会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经营与掠夺上,而是想方设法发行股票,然后将收入用于偿还公债与挥霍。随着股票的每一次增发,皇家银行也随之大量发行货币。同时,约翰·劳通过散布关于密西西比公司经营的各类利好消息,刺激人们疯抢密西西比股票,这样使得密西西比股票在短短六个月内从116法郎/股上涨到9 000法郎/股。

2. 英国南海公司泡沫形成背景。

自1688年“光荣革命”胜利后直至1720年,威廉三世、安妮以及乔治一世相继成为英国的国王。同样,由于连年战事与王室的奢侈挥霍,英国也遭受了公债的巨大压力。

南海公司于1711年在英国皇室特许授权下成立,特许授权规定南海公司只能在南美洲区域经营且具有交通与对外贸易的专属权,其股东是时任英国皇室财政大臣的罗伯特·哈里,主管是约翰·布伦特(前刀锋公司主管),公司董事成员中的三分之一具有显赫政府职务,如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罗伯特·本森等,但是这些董事成员没有一位到过南美洲,更别说具有南美洲经营的经验。南海公司成立的初衷旨在通过掠夺秘鲁、墨西哥等南美洲地区的财富来缓解英国政府公债压力。但是由于南美洲地域当时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南海公司在成立初期及以后近十年的期间,对南美洲的经营很惨淡,因此,南海公司的股价也波澜不惊,表现平平。到1715年底,乔治一世继位,英国由托利党转为由辉格党执政(由托利党主导的南海公司,在布伦特的精心操控下转为了由辉格党主导,且乔治一世成为公司的股东),此时英国公债进一步沉重。到了1719年,天时、人和的天平转向了南海公司。在布伦特处心积虑的策划下以及接受巨额贿赂的财政大臣艾思拉比与邮政大臣克莱格斯父子在上下议会的游说下,南海公司成功接手了英国政府债务,成为继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后掌控英国政府债务的三大金融机构之一。南海公司接手英国政府债务计划实质上是布伦特复制了1719年法国的约翰·劳的金融计划,使该金融计划在英国复制式实施。

3. 英法两国股票泡沫的形成。

从1719年约翰·劳金融计划的实施直至1720年“密西西比泡沫”破灭之前,短短半年,密西西比股票从最初的116.1法郎/股疯涨到9 000法郎/股。即使这样,在股票泡沫破灭之前,贵族、主教、商人以及小市民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抢购股票。约翰·劳也因此被法国皇室授予公爵称号。

近似的疯狂也在英国上演。1720年1月南海计划被提交到议会讨论时,南海公司股价不到120英镑/股,而到计划通过以及新闻媒介对其各类经营计划盲目报道时,即1720年底,南海公司股价已达1 100英镑/股。在南海公司股价上涨的示范下,全民炒股,整个伦敦股票市场所有的股票(已近200只)价格上涨幅度最小800%,而最大的高达6 000%。

二、相似的悲剧,迥异的查处方

相继发生在法国、英国的股票泡沫破灭,给各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各自政府也调查、处置了始作俑者。

1.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破灭的悲剧及查处。

不到两月,密西西比股价从9 000法郎/股下跌到不足1 000法郎/股,比股价下跌更厉害的是皇家银行发行的货币,直至停止使用发行的货币。这标志着法国皇家银行的破产与法国金融系统的崩溃。

于是,整个巴黎陷于一片恐慌、愤怒之中,街头暴力事件激增。奥尔良公爵为稳定社会,把约翰·劳驱离了法国。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给君主专制的法国带来的伤害只能留给时间的手慢慢抚慰。

2. 英国“南海泡沫”破灭的悲剧及查处。

南海公司的股价也如过山车般,不到八个月价格攀升到1 100英镑,随之三个月又跌回到120英镑的起点。尽管“南海泡沫”破灭对英国的金融及财政的影响不及法国深重,但是对英国社会稳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法国。新闻媒介在股价上升时兴风作浪,在股价严重下挫时推波助澜,煽动着英国各个城市市民每一根绷紧的神经。股价的骤跌使满怀憧憬的股民陷入无尽的懊悔与愤怒,撼动着英国社会稳定的根基。英国议会紧急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南海事件。1721年初,查尔斯·斯奈尔向议会递交了调查报告,英国国王与议会依据该报告对重大责任人进行了批捕与查处。

特别委员会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南海公司进行调查,以及独立的第三方依据调查结果出具调查报告,标志着近代民间审计在英国的诞生。

三、近代民间审计诞生在英国的原因

尽管英法两国都是近代殖民地强国,但是民间审计的诞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与物质条件。对比近代英法两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英国具备了近代民间审计产生的条件,而法国不具备。

1. 君主立宪制是近代民间审计产生的政治基础。

已故杨时展教授在给文硕院长《世界审计史》作的序中指出: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尽管英国“光荣革命”形成“议会至上”的民主政治体制与现代民主政治具有较大差异性,但是其对民间审计的诞生至关重要。在1688年以前,英国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租税沉重,庇护天主教打击新教,“圈地运动”导致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在1640年爆发了以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近50年的内战,于1688年资产阶级政党最终以政变的形式通过了《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议会成为英国唯一立法机构与征税机构,国王被剥夺了组织法庭、军队及干涉议会等权利,但是国王仍在政治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下议会的建立与议员在一定范围内的普选以及对国王权利的限制,这样,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英国建立了。

在1794年“法国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之前,法国一直是封建君主专制,森严的封建等级、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厉的行会保护制度、对君王的绝对服从,这样的政治气候只能生为皇家服务的对下级进行监督的国家审计而不能产生民间审计。

职业会计师查尔斯·斯奈尔接受特别委员会的委托,对南海公司进行独立调查并出具调查报告,此事件标志着近代民间审计在英国揭开了序幕。然而,它与近代国家审计存在两点差异性:第一是调查者独立于双方;第二是被调查者不是调查者的下级。这两项差异是近代民间审计诞生的前提条件。

2. 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信息的可鉴证性是近代民间审计产生的物质基础。

“南海泡沫”破灭导致英国各个城市的市民对议会与国王的严重不信任与愤怒,为避免社会危机,议会与国王聘请知名的独立第三方职业会计师进行调查以增强调查结果的可信性。审计的本质是一种增强除责任方以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鉴证业务。

(1)变化的英国社会阶层结构以及狂热的全民投机性。农奴制的废除以及自13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广大农民成为手工业者。行会制度的削弱使大批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破产。这些失去生产资料的人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中下层居民。在“南海泡沫”日益膨胀的进程中,南海公司为了尽可能地卖出股票,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吸引中下层居民参与“饕餮盛宴”,而对上层贵族则提前销售股票或贿赂,这样形成了英国“全民炒股”的盛况,一旦股票泡沫破灭,就造成了全民灾难。而在法国,土地封建所有制以及行会的严格管制,使得工业化进程缓慢,由此没有形成“全民炒股”。“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只是对巴黎以及整个法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并没有危及社会稳定。

(2)信息不对称、纸质传播介质及信息的可鉴证性。在英国,纸质新闻媒介在泡沫破灭前后推波助澜。在泡沫形成初期,掮客与股票发行人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雇佣新闻媒介作为鼓吹手,鼓吹各个股份公司的经营计划,刺激市民的投机性;在泡沫破灭之后,新闻媒介又群情激奋,煽动悲情,引起社会暴力事件,危及社会稳定。而在法国,关于股票的各类消息主要是通过咖啡馆内人与人之间口头直接传播,由此限制了各类消息传播的范围。

对比英国与法国,新闻媒介对信息预期使用者的影响范围、使用者的心态以及事后对信息的可鉴证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两次股票泡沫破灭带来的制度缺陷反思客观上对民间审计产生了需求。英国伦敦证券市场在17世纪末经历了第一次股票泡沫破灭,1690年有93家股份公司的股票进行买卖,而到了1698年由于公司倒闭,只剩下20只股票进行买卖。30年以后,相似的疯狂再次发生。在1720年,可供买卖的股票数量猛增到200家,但是在“南海泡沫”破灭以后的1721年股票数量锐减到8只。

不足30年,英国经历了两次股票泡沫破灭的打击,期间英国政府也颁布一些法案以规范股份公司的设立与交易,但效果并不显著,且第二次比第一次对英国的打击更为严重。

英国视角 篇4

政治辩论作为一种政治决策的手段, 说话者不仅要传达一定的政治理论和观点, 同时与相反持方和观众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加入自己对议题的态度和看法, 方能使听话者产生共鸣, 为自己的所持方拉票。

本研究选取的语料是2015年12月3日Hilary Benn在“是否要对叙利亚境内的IS恐怖分子展开空袭”的问题的总结发言, 辩论进行了十个小时, 最后议员Hilary Benn的总结发言对于最后“赞成对叙利亚展开空袭”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其发言也在之后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此研究主要是将他的话语从视频转写为文本, 根据其发言的内容将语篇分为开场, 理据, 反驳, 总结四个部分, 进而研究其语言中的介入资源分布特点, 分析其语言是如何建立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说服现场的议员。

1 介入系统

评价理论是由Martin和White等人提出 (Martin&White2005) , 旨在研究评价语言使用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王振华, 2001) 。评价理论主要是用以揭示说话者的主体性以及其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态度和目的。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 评价理论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分析各种语篇, 其中包括新闻 (王振华, 2004) , 小说 (单慧芳, 丁素萍, 2006) , 法律 (王振华, 2004;潘小钰2008) 等。评价理论三个子系统组成:态度, 介入和极差 (Martin, 2000, 引自Thompson, 2008) 。

根据声音的不同来源, 介入系统可以从自言和借言两个子系统。 (Martin&White, 2005::117) 自言是命题的声音只来自于说话者本身, 只陈述其的观点, 没有给予其他声音介入和质疑的空间, 而借言则是借用其他的声音或者是多人的声音来支持所要表达的命题和观点。在借言的过程, 说话者可以将现实的或者是虚构的听众参与语言之中, 同时留有一定的质疑空间,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减轻了对话语的责任。由于借言来源除说话者之外的不同的声音, 具有对话性的特征, 因此相对来说会比较复杂。

根据说话者是否限制和挑战其他声音, 借言可分为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所谓对话收缩是运用语言来排斥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直接表明赞同或者反对某一观点, 限制其他声音和观点的表达, 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

对话收缩可分为否认和宣告两个部分。否认是直接否认某命题或者站在命题的对立面进行反驳, 可从否认 (deny) 和对立 (counter) 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如表1所示) 。

宣告可以选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命题, 强调自己的命题, 和利用其他的声音来支持自己的命题三个方面来讨论 (如表2所示) 。

对话扩展指的是说话者不限制内容的范围, 甚至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拉近与对话者的距离, 主要的实现方式有两种 (如表1所示) :容纳 (如could, may, perhaps等) 和归属 (如X said, it is said that等) , 容纳表示所涉及的命题只是多种可能其中的一种而已, 承认存在有其他的可能性, 而归属主要是借用其他声音提出命题来为己所用。

Ho (2011) 在Martin等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将自言细分为三个种类:文本间断言, 文本内断言和叙事。文本间断言和文本内断言是根据命题是否在语篇中有理据支持, 而叙事更偏向例证的陈述, 说话者不是通过阐述观点, 而是用例证来制成前面的命题。

2 介入资源分布情况

经过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统计发现文本中总共出现了85次介入评价, 由于辩论语篇的特点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需要, 借言的出现次数远远大于自言。其中, 自言出现了20次, 占总比的23.5%, 借言出现了65次, 占总比的76.5%。从借言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在辩论以说服参与者胃目的的语篇当中, 借言是政治辩论不可或缺的评价手段, 也再一次说明了语言的人际功能的实现不仅仅是在于说话者单声的独白, 还需要加入不同的声音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在借言的四个子系统中, 各个系统的出现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表2所示) 。容纳的占比 (44.6%) 是相对其他三个子系统来说相对比较高, 这表示发言者在发言的时候不是全部都以强硬的对话收缩方式, 他更注重的是与观众站在一个看起来相对平等的位置, 放低自己的姿态, 给听众一定选择的空间, 但同时也坚定自己的立场和理解来引导和说服听话者。

辩论是以表明立场观点为出发点的语篇, 因此发言者在一定程度需要用直接简单的语言来明确自己的立场。在Hilary Benn发言的自言系统中, 主要的采用的是文本内断言, 出现了16次, 占总比的80%。这个数据说明在政治辩论中, 语言的理据性是不可缺少的, 语言的理据性强显得逻辑性越强, 越能够引导听众与自己站在同一阵线。

除了自言和借言的分布差异, 分析发现, 由于呈现内容的不同需要, 语篇中各个部分介入系统的分布也有其特征 (如表3所示) 。

发言者主要是否认, 宣告, 容纳和文本内断言为主要方式, 以容纳, 否认和文本内断言开场, 放低自己的身份阐述自己对前面发言者尊重, 与听者拉近距离。在摆出理据和反驳他人意见的时候, 运用的更多是容纳和对话收缩的方法, 一方面给予听者一定的选择空间, 但又在一定节点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部分则以文本内断言为主,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功能分析

3.1 否认

无论是否定还是对立, 都存在一种相对立的声音存在在语篇之内或者语篇之外, 说话者在否认某一种观点的同时也承认了这些观点的存在。由于政治辩论涉及两个不同的立场, 因而发言者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定会通过对相反的观点进行否定而来立论, 或者否定某种现象来说服听众。在Hilary Benn发言中, 否认主要是用在反驳之前其他人发言的质疑和最后总结 (如3.2表4所示) 。大部分的否认系统, 包括否认和对立都是用于对ISIS组织的行为的批评和对质疑的反驳, 如:

1) Now Mr.Speaker, it has been argued in the debate that air strikes achieve nothing.Not so. (否定)

2) However unlike Daesh, none of us today act with the intent to harm。 (否定)

3) It is why this entire House stood up against Hitler and Mus⁃solini.It is why our party has always stood up against the denial of human rights and for justice. (对立)

例1) 和例2) 是说话者进行反驳所采用的方式, 例1) 直接对他人的质疑进行否定, 缩小对话的范围。例2) 则是用“how⁃ever”, “unlike”和“none”三个表示否认的词对ISIS的故意伤害平民的行为表示否定, 在对“发动空袭会对平民造成伤害”这一观点的否认的同时, 也说明发动空袭的不是以伤害平民为目的的, 将“我们”与ISIS拉开距离, 但却拉近了说话者与听者的距离, 从而引起听话者的共鸣。例3) 是笔者在总结的时候采用两个对立立场的句子, 表达对ISIS行为的否定和谴责, 说话者没有攻击对方参与辩论的人, 而是将矛头指向了ISIS的行为, 以此引导听众站在同一立场思考问题。

3.2 宣告

在论点陈述中, 单凭叙事陈述是不足及表明立场的, 因此在立论或者反驳的时候需要说话者在摆出证据后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对事物的看法。宣告一方面是用于表明说话者的观点, 另一方面是说活语气上又不如单声叙述那么直接, 而是运用多声音的观点来表明立场, 经常用的是三种方式有:一致, 强调和支持。经过文本分析, 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宣告是出现在说话者说理和反驳的过程中。其中, 说话者采用得比较多的方式是一致和支持 (如3.2中表3所示) , 让其他声音与自己站在同立场或者支持自己的观点。在面对叙利亚地面部队收到溃击的问题上, Hillary Benn用了一系列宣告的手段对这问进行解释, 如:

4) 47.But we know that most of them are currently engaged in fighting President Assad.But I tell you what else we know:it’s whatever the number-70, 000, 40, 000, 80, 000-the current size of the opposition forces mean the longer we leave taking action, the longer Daesh will have to decrease that number. (支持)

5) And of course we should take action-it is not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to cut off Daesh’s support in the form of money and fighters and weapons, and of course we should give hu⁃manitarian aid and of course we should offer shelter to more refu⁃gees, including in this country, and yes we should commit to play our full part in helping to rebuild Syria when the war is over. (一致)

例4) 说话者首先是用了两个“we know”对地面溃击的情况作了阐释, 其实是使说话者和听话站在同一战线, 让说话者和听话者均成为说理的声音, 成为所阐述观点和事实的支持者, 表明大家都知道当地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果我们不进一步采取行动, 就会有更多的人遇害。其中的立场内容不允许有其他的质疑, 限制了对话的内容。在这个理据的说明的最后, 以例5) 阐述了自己观点, 用了3“of course”表明对采取空袭, 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和为难民提供庇护等观点的认可, 同时表明种种的观点是理所应当的, 是具有常识性的, 不应被质疑的。

3.3 容纳

容纳主要是通过情态动词, 修辞性问句和模糊语 (如I think, on my view) (潘小钰, 2008) 。经过分析可得知 (如表3所示) , 容纳在此语篇中使用的频率相对较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说话者是属于工党的, 但是他却持有与大部分工党的议员不同的立场, 因此在发言的过程中, 他的语言语气也比较少对党内的意见进行直接的批评。Benn非常清楚自己要说服党内议员更好的方式是放低自己的姿态, 扩展他与听话者的对话空间, 在承认存在其他可能性的前提下, 摆出自己的观点。

例6) 是说话者为了得到党内议员的支持, 在开场便使用模糊语和情态动词批评保守党领袖, 也就是英国首相。Benn认为英国首相说反对空袭的议员是“恐怖分子同情者”的说法不是很合适。这一举动使持续十个小时的相互对峙的局面稍微平静下来, 放下警惕倾听说话者的观点。

6) I think the Prime Minister must now regret what he said yes⁃terday and his failure to do what he should have done today which is simply to say, "I am sorry."

另一方面, 为了让议长和那些持不同观点的议员们能听得进去他的演讲、不要被本身固有立场所蒙蔽, 在论述的过程中, 说话者很注重与他人达成共识。

3.4 文本内断言

自言系统也可以按照对话性的强弱赋值, 对话性强的为高值介入, 对话性弱的为低值介入, 自言系统按照赋值的等级性可排序为:文本内断言>文本间断言>叙事。 (刘丹, 2013) 文本内断言是三种方法里面对话性较高的。由于政治辩论话术目的是说服听众, 有凭有据的说理更能使人信服, 因此采取对话性相对较高的方法可以是听者更能理解说话的逻辑。政治辩论毕竟是一个发表观点来说理的过程, 因此在借助他人声音之外, 或多或少需要对某些事实进行直接陈述, 如表4所示, 文本内断言是语篇中自言系统使用频率较高的, 主要是出现在理据说明和最后总结两个部分。

例7) 是说话者在阐述了ISIS对当地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以及法国遭遇袭击之后, 说话者将法国和受害的人民陈述出来, 前面呈现的理据和后面陈述的述求对于听众来说有很强的说服力。

7) Now France wants us to stand with them, and President Hol lande, the leader of our sister Socialist Party, has asked for our as sistance and help.

为了引起议员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发言者在最后总结部分用了大量的理据性断言, 这些陈述的理据在前面的发言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到。例11) 出现在演讲的最后部分, 说话者连续用了四个“They hold…in contempt”的句子结构强烈地谴责ISIS种种恶行。连续的文本内断言使得语气更加强烈, 也表达了说话者的笃定和气愤。

8) They hold us in contempt.They hold our values in con tempt.They hold our belief in tolerance and decency in contempt They hold our democracy, the means by which we will make our de cision tonight, in contempt.

4 结束语

通过分析Hilary Benn发言中介入系统的分析发现, 由于政治辩论语篇以说理说服为目的, 其中运用的介入资源也会达到一定的说服效果。为了使听众站在说话者的持方, 说话者不能只是采用单声的观点, 其中还需要其他声音的介入, 其中宣告, 否认, 容纳和文本内断言是不可或缺的, 而它们在辩论发言的作用中是不同的, 对于处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发言的各个部分的目的不同, 分布也不是均匀的, 在开场时应该使用较多的容纳手法, 说理和反驳的时候更多使用的容纳, 否认, 宣告的手法, 而最后的呼吁和总结应该更多地使用文本内断言坚定立场。通过研究探索, 我们可以知道在一篇高质量的辩论发言中, 说话者可以通过妥善地利用介入资源来实现说理和说服听众, 同时也发现自言和借言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Martin J R, 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 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2]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3]Ho V.Non-native Argumentative Writing By Vietnames Learners of English:A Contrastive Study[D].Georgetown Uni versity, 2011.

[4]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刘丹.英汉论辩体裁介入系统跨文化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 2013 (3) :31-35.

[6]潘小钰.介入资源和法庭辩论说服的实现[J].修辞学习2008 (2) :50-55.

[7]单慧芳, 丁素萍.用评价理论分析童话《丑小鸭》[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3) :14-17.

[8]王振华.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派——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视角[J].外语学刊, 2004 (3) :51-59.

[9]王振华.评价理论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 2001 (6) :13-20.

[10]王振华.“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 2004 (5) :31-36.

英国视角 篇5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1. 国外学者观点

国外学者中对法律文化的界定, 以法律文化研究的先驱, 弗里德曼 (Lawrence M.Friedman) 的观点最具有影响力。他认为, “法律文化一词泛指一些有关的现象。首先, 它是指公众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态度和举动模式。这种态度各人不同, 但是我们可以谈一个国家或集团法律文化是法律专业人员的法律文化, 即律师、法官和其他在法律制度的神奇圈子里的工作者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原则。”可见弗里德曼把法律文化限定在主观意识范畴。“态度”和“观念”是其法律文化概念的核心。他描述了美国法律文化的两大特点:一是权力的分散, 二是美国人有强烈的“要求意识”。

2.国内学者观点

在中国, 将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研究课题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是关于法律文化概念的问题, 见解各有不同。

武树臣先生从研究对象和方法两个联合的层面去研究法律文化的概念。“所谓法律文化, 简言之, 就是指支配人类法律实践活动 (立法、司法和思维活动) 的价值基础和这个价值基础社会化的过程或方式。前者即法律实践活动的总体精神, 它来源于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带有极强的民族性和稳定性;后者即法律实践活动的宏观样式, 它是国家出于确定或维持某种社会秩序的目的, 创制和实现法律规范的工作程序或方法。从某种角度而言, 法律文化又是一种研究方法的代名词, 它把人类法律实践活动视为统一的整体, 着眼于人类法律实践活动表现在地域上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从而探索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 并为实现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宏观的策略性意见。”根据此观点, 法律文化划分为“法统”和“法体”两个方面。然而, 倪正茂先生认为法律文化是社会性的与法律直接相关的文化。因此, 法律文化逻辑地涵盖了社会性的与法律直接相关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质文化、主体文化以及政治文化、经济文化, 等等。笔者在文章里所依据的制度法律文化就来源倪正茂的法律文化概念。

二、美国法对英国法的继承

美国法在法律概念、术语、制度等方面来说, 吸收了英国法的基本内容。他们都没有明确地提出大陆法系中的“民法”这一概念。同时, 他们共同拥有许多有特色的概念和原则。本文主要简单地叙述两点:崇尚程序和类推推理原则。

1. 崇尚程序

在英美法系中, 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崇尚程序, 也就是所谓的“程序优于权利原则”。它指一项权利能否得到保护, 首先要看当事人所选择的程序是否正确, 如果程序出现错误, 其权利就得不到保护。这与英国的传统有关。英国的普通法是由当事人依据一定的令状向法院起诉, 由法院以判例的形式发展起来的。由每一种令状开始的诉讼都有它固定的程序, 每一种诉讼程序都有一套专门的术语, 不得在另一种诉讼程序中使用。在亨利二世时已基本形成“无令状即无救济方法”这一原则。同普通法相比较, 衡平法的诉讼程序比较简单, 不设陪审团, 一般采用书面形式审理, 判决由衡平法院直接负责执行, 违抗者以蔑视法庭论处, 重者可下狱, 但是也有其自己特有的诉讼程序。

美国法吸收了崇尚程序这一特点。在1780年马萨诸塞州的州宪中就有:“未经正当法律程序, 任何人生命、财产不得剥夺”。美国第14条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任何州不得制定或执行剥夺美国公民之特权或豁免权之法律。亦不得未经正当法律程序剥夺任何人之生命、自由、财产。在其管辖区内, 亦不得拒绝给予法律上之平等保护。”

2.类推推理原则

类推推理与遵循先例原则在实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用来决定怎样判断新的案例。

在类推推理中, 法院通常是以一项在先例中宣告的规则为开端, 而且这条规则明确不能适用于手头的案件之中, 然后 (法院) 就可以因为理由不充分而决定不给予手头的案件以不同的处理 (结果) 。这样, 法院就可以用相同的处理方式来重新阐述这项已宣告的规则 (或阐述一项新规则) 。这种推理方式是以一个权威性的基点或判例开始的, 不同于逻辑性的演绎推理。它是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到一个具体的案例的推理。类推推理模式与现代刑法中的禁止类推是不相冲突的, 因为它所依据的是一条有了法律效果的案例。美国法官在处理上也应用这一方式。如在传统的规则上只有丈夫才能对通奸提起诉讼, 而妻子是没有这样的权利的。在奥本海诉克雷迪尔案中, 是这样说的:“在普通法上给予对与妻子通奸的行为起诉的权利, 无论这种授权是基于何种理由, 那么就今日而言, 妇女可基于同样的理由对与其丈夫进行通奸的类似不法行为提起诉讼。”

三、美国法在英国法基础上的发展

美国法主要接受的是英国在美洲进行殖民统治时代的英国现行法。美国独立之后, 各州开始制定成文宪法, 特别是十九世纪的美国编撰运动对各州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美国法律的发展必然呈现出其不同的特色。

(一) 法律渊源方面

美国继承了英国的法律渊源形式, 主要有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但由于美国的联邦体制, 美国的法律渊源更加的多元化。

1.普通法

普通法指发轫于英格兰, 由拥有高级裁判权的王室法院依据古老的地方性习惯, 或是理性、自然公正、常理、公共政策等原则, 通过“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则, 在不同事情的判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备司法连贯性并在一定的司法共同体内普遍适用的各种原则、规则的总称。作为法律渊源, 普通法区别于由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成文法规, 实际由法院即法官创造, 故实际上又称“判例法”。由此可见, 普通法是全国意义上的统一法。而美国的普通法却由于其联邦制度而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因为在1938年的“埃里铁路公司诉汤普金斯”案中明确提出不存在联邦普遍适用的普通法。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美国有五十个州, 就有五十个不同的普通法。当然, 在属于联邦当局立法管辖的某些事项上还是可以有联邦普通法的。

2. 衡平法

衡平法是一种对普通法的补充和救济手段。如14世纪以前, 按照英国的普通法制度, 当事人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 须先向大法官申请以国王的名义发出的令状。但是令状的种类和范围都有限, 因此, 许多争议往往由于无适当令状可作依据, 而无法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同时普通法规定的刻板和救济方式的有限而难以获得“公允”的解决的当事人为保护自己的权益, 根据古老的习惯, 便向国王提出请愿。因此1349年起, 允许原告人直接向大法官提出申请, 由大法官审理。15世纪末又进一步设立衡平法院, 专门负责审理衡平案件。大法官秉着“公平、正义和善良”的原则, 在疑难案件上提供补救。美国也一直采用衡平法, 但在1798年的《司法条例》中取消了联邦衡平法院与普通法院的区别。到现在, 只有少数几个州保持着这种区别。

3. 制定法

制定法作为美国的法律渊源, 包括联邦制定法和州制定法。联邦制定法包括联邦宪法以及最高法院的具有约束力的宪法判例法、联邦行政机构发布的执行规章以及联邦条约。各州制定法包括州宪法、州法律和郡、城市法律规章。这是美国的一大特色。美国独立后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成文宪法, 如1781年《联邦条例》、1787年《联邦宪法》等。在19世纪的法典编撰的大背景下, 英国明确地提出法典编撰的主张, 鼓吹美国实行法典化。在这种情况下, 州制定了刑法典、民法典和诉讼法典。十九世纪末以来, 制定法在美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领域, 有以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首的反垄断法;在劳工关系和社会福利方面, 也有一系列的成文法典, 如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等。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意义上的制定法要经过司法判决的解释和发展才能正式生效。

(二) 宪政方面

美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宪政文化的国家。相比于英国, 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成文宪法保障美国的联邦和州双层体制;二是彻底的三权分立原则。

1.联邦主义

1781年《联邦条例》的第二条规定:“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以及其他一切非由本联邦条例所明文规定授予合众国国会的权力、司法权和权利。”由此可见,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为两个互相对等的权力, 两者处于平等地位。宪法明确规定联邦的管辖权, 《权利法案》中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为授予中央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限, 皆保留于各州或人民。”由于联邦主义, 不可避免地存在联邦和州的司法管辖权。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第三条第一项规定“美国之司法权, 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所设置之下级法院”。紧接着, 第二项就规定了联邦问题案件以及不同州公民为当事人的案件。通过马丁诉亨特案, 联邦最高法院获得了对州最高法院判决的审查、撤销权。通过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获得了联邦“默示权”。

2.三权分立原则

由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 立法机关——议会产生行政机关, 行政职位的保持和权力都要靠立法机关。英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封建主义国家, 司法权只是王权下面的一个部分。这可以根据上文所叙的普通法和衡平法的由来得到认证。当十七世纪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的时候, 司法独立也只相对于行政部门。而美国一独立就走上了宪政治国的道路, 洛克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影响比较深。作为美国权力机构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 每个系统起着各自的作用, 同时又相互制约, 它们是最直接的政策制定者。

总的来说, 美国法是在继承改造英国法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通过上面文章的论述, 可见美国法与英国法一样接受遵循先例、崇尚程序等原则, 一样有着一些基本的法学概念。然而虽然英国的普通法被广泛地采纳了, 但是法院在决定普通法和制定法中的哪些部分应当得到沿用方面, 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在某种情况下否定结论, 所以英国法的某些规则被采用了, 有些则被舍弃了。由于两国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不同, 也产生了不同的法律制度。美国的法律更具有灵活性、复杂性;美国具有浓厚的宪政文化, 崇尚于诉讼。同时, 英国法律中多少带有一点封建主义的特点;而美国法律多少带有一些种族歧视的特点。总而言之, 美国虽然属于普通法体系, 但是它具有其独特的法律文化。

参考文献

[1] (美) 迈尔文·艾隆·艾森伯格.普通法的本质[M].张曙光, 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距离学习02-21

地基支护02-21

锚索+喷联合支护02-21

锚喷支护在建筑基坑边坡支护中的应用02-21

巷道支护方法与支护02-21

内审视角02-21

叙事视角02-21

哲学视角02-21

实证视角02-21

语法视角02-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距离学习 下一篇:内审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