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关键词: 大纲 答题 试卷 考试

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共8篇)

篇1: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8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名称:

内科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论述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内科学》《实用内科学》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实用内科学》: 上册

第十一篇 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篇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三篇 营养性疾病

第十四篇 代谢性疾病

第十五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下册

第十六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七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八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九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二十篇 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十一篇 免疫性疾病

第1页,共6页

第二十二篇 风湿性疾病

第二十三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十四篇 精神障碍

《内科学》: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章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第五章 支气管扩张症

第六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第七章 肺结核

第八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九章 间质性肺疾病

第十章 肺血栓栓塞症

第十一章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第十二章 胸膜疾病

第十三章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第十四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第十六章 烟草病学概要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心力衰竭

第三章 心律失常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五章 高血压

第六章 心肌疾病

第七章 先天性心血管病

第八章 心脏瓣膜病

第九章 心包疾病

第十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2页,共6页

第十一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十二章 主动脉与周围血管病

第十三章 心血管神经病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

第三章 食管癌

第四章 胃炎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第六章 胃癌

第七章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

第九章 结直肠癌

第十章 功能性胃肠病

第十一章 慢性腹泻和便秘

第十二章 脂肪性肝病

第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

第十四章 药物性肝病

第十五章 肝硬化

第十六章 原发性肝癌

第十七章 感性脑病

第十八章 胰腺癌

第十九章 胰腺癌

第二十章 消化道出血 第五篇 泌尿性系统疾病

第一章 肾小球疾病概述

第三章 肾小球肾炎

第四章 肾病综合征

第五章 iga肾病

第六章 继发性肾病

第七章 间质性肾炎

第3页,共6页

第八章 尿路感染

第九章 肾小管疾病

第十章 肾血管疾病

第十一章 遗传性肾脏疾病

第十二章 急性肾损伤

第十三章 慢性肾衰竭

第十四章 肾脏替代治疗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 贫血概述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第四章 巨幼细胞贫血

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八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第九章 白血病

第十章 淋巴瘤

第十一章 浆细胞病

第十二章 骨髓增生性疾病

第十三章 脾功能亢进

第十四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第十五章 紫癜性疾病

第十六章 凝血障碍性疾病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八章 血酸性疾病

第十九章 输血和输血反应

第二十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

第一章 垂体瘤

第三章 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

第4页,共6页

第四章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第五章 生长激素缺乏性侏儒症

第六章 尿崩症

第七章 抗击鸟激素分泌失调综合症

第八章 甲状腺肿

第九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十一章 甲状腺炎

第十二章 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

第十三章 库欣综合征

第十四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五章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第十六章 嗜铬细胞瘤

第十七章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八章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第十九章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第二十章 伴瘤内分泌综合征

第二十一章 糖尿病

第二十二章 低血糖症

第二十三章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第二十四章 肥胖症

第二十五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第二十六章 高尿酸血症 第八篇 风湿性疾病

第一章 风湿热

第三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五章 脊柱关节炎

第六章 干燥综合征

第七章 原发性血管炎

第八章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第5页,共6页

第九章 系统性硬化病

第十章 雷诺现象与雷诺病

第十一章 骨关节炎

第十二章 痛风

第十三章 骨质疏松症

第十四章 纤维肌痛综合症 第九篇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一章 中毒

第三章 中暑

第四章 冻僵

第五章 高原病

第六章 淹溺

第七章 电击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实用内科学》(上、下册)陈颢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版 《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版

第6页,共6页

篇2: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 试 大 纲

科目名称:

企业管理概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案例分析题

1、综合案例素材

2、围绕案例素材回答问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括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学、企业信息管理、创新与创业等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企业

第一节 企业的发展

第二节 企业的法律形式 第二章 管理与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一节 管理的任务和定义

第二节 管理者

第三节 目标管理

第四节 管理职能

第五节 学习企业管理的目的

第1页,共4页

第三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

第二节企业的管理者

第三节企业环境 第二篇 组织与战略 第四章 企业组织结构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思想

第四节 企业变革与发展 第五章 企业战略管理

第一节 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

第二节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第三节 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第四节 企业战略评价与控制 第六章 企业管理体系

第一节 管理体系概述

第二节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第三节 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四节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涵与实现要求 第三篇 资源管理

第七章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

第二节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第四节 企业人力资源评价

第五节 人力资源的组织与使用效率管理 第八章 公司理财

第一节 公司理财的有关基本概念

第二节 财务分析

第三节 投资管理

第四节 融资管理

第2页,共4页

第五节 股利分配管理 第九章 企业设施与工作环境

第一节 基础设施管理

第二节 设备管理

第三节 工作环境管理

第四节

5S管理

第十章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第一节 信息、系统与管理

第二节 信息系统基本分类与架构

第三节 信息系统的IT基础 第四篇 产品运作

第十一章 市场研究与市场营销

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研究

第二节 市场营销策略

第三节 市场促销策略 第十二章 生产运作管理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运作

第二节 生产/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

第三节 生产运作流程分析

第四节 牛产计划组织 第十三章 质量管理

第一节 质量与质量管理概述

第二节 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生产制造过程控制常用的几种工具 第十四章 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第一节 企业物流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以信息为摹础的企业物流系统

第三节 物流领域的若十新观点及发展趋势

第五节 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概念

第六节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理 第五篇 创业与创新

第十五章 创业和创立期企业管理

第3页,共4页

第一节 创业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融资过程

第三节 创立期企业的组织体制与管理 第十六章 企业创新与创新管理

第一节 企业创新概述

第二节 企业创新的主要方面

第三节 企业创新管理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企业管理概论》尤建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篇3: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1.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

出版活动都要接受出版行政管理。这里讲的出版活动,不 包括( )。

A.出版物的出版

B.出版物的印制或者复制

C.出版物的进口

D.出版物的交换赠阅

2.我国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 )。

A.登记制

B.审批制

C.保证金制

D.登记备案制

3.对出版物的管理不包括以下内容:( )。

A.出版物只能由出版单位出版

B.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

C.出版单位实行财务审计制

D.出版物不得载有禁止内容

4.对出版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包括( )。

A.出版单位法人制

B.年度出版计划与重大选题备案制

C.出版单位年检报告制

D.出版单位利润上缴制

5.图书版本记录不包括以下项目:( )。

A.书名(或者图片名)

B.著作者(或绘制者)、编辑者、翻译者的姓名(或笔名、 单位名称

C.著作者通讯地址及电子邮箱

D.出版者、印刷者和发行者的名称

E.出版年月、版次、印次、印数

6.与图书相比,期刊最基本的特点是:( )。

A.系统性较强

B.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强

C.有固定名称,按顺序编号连续出版

D.开本较大

7.书刊版心的主要组成成分不包括( )。

A.文字

B.图表

C.天头和地脚

D.间空和线条

8.下列关于出版物总发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总发行的销售形式主要是批发和零售

B.一种出版物的总发行权只能由一个单位拥有

C.总发行是指总发行单位统一包销出版物

D.大型出版物零售单位也是总发行的销售对象

9.出版物从出版单位到达消费者手中通常需要经过的环节 不包括( )。

A.回款

B.批发

C.零售

D.总发行

10.下列表述中,没有错误的是( )。

A.编辑在处理上级领导机关提供的法律法规和文件汇编

书稿时,由于不需要也不能对法律条文做任何改动,所 以不需要通读全稿。

B.书稿复审应当审读全部稿件。

C.因时间仓促,书稿三审无法达到规定要求,可以在审读 校样时再进一步修改。

D.在出版社终校时,作者同时审阅另打印的一份校样并进 行了修改,编辑或校对人员应将作者修改的内容全部 誊抄到终校样上,并仔细核对,防止遗漏。

11.编辑工作者不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 )。

A.文化产品的设计师

B.文化成果的发掘者

C.知识产权的所有者

D.文化传播的把关人

12.开展现代出版活动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

A.形成出版产品的物质资源

B.出版人力资源

C.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

D.形成出版产品的精神资源

13.下列关于出版物属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出版物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

B.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内容构成

C.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表现为商品 属性

14.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用来查找汉字古义及古文字形体的 是( )。

A.《辞海》

B.《辞源》

C.《说文解字》

D.《康熙字典》

15.某种图书定价40元,共印10000册,若以65%的发 行折扣率全部售完,则该书的造货码洋和销售实洋分 别为( )。

A.40万元、26万元

B.40万元、14万元

C.26万元、40万元

D.14万元、26万元

16.下列关于编辑和读者之间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

B.编辑要满足读者的一切需求

C.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

D.编辑负有引导读者的责任

17.某书第1版第1次印5000册,后又重印了两次,各4000册。 现在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全面修订后再印4000册,则此次印 刷的版本记录应为( )。

A.第2版第4次印刷,印数为13001~17000册

B.第2版第1次印刷,印数为13001~17000册

C.第2版第4次印刷,印数为1~4000册

D.第2版第1次印刷,印数为1~4000册

18.“三校一读”制度中的“三校”是指( )。

A.作者、编辑、校对人员共同参与校对

B.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C.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D.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19.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保护期一般 为( )。

nlc202309022017

A.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

B.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40年

C.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30年

D.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20年

20.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 )。

A.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

B.未公开发表的作品

C.作者死亡已超过50年的作品

D.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二、简述题(第1、2题各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2.侵犯著作权必须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3.结合所读过的书刊,简要陈述整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总体 要求。

三、综合题:阅读下列材料后,请以此为启发,写一篇文章(60分)

写作要求:

1.自拟标题,参考词:书香,特色,责任,格调,文化;

2.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3.字数控制在1200字左右;

4.如有错别字和病句要酌情扣分;

材料:

不官不商,有书香

杨 绛

解放前钱钟书和我寓居上海。我们必读的刊物是《生活周刊》。寓所附近有一家生活书店。我们下午四点后经常去看书看报;在那儿会碰见许多熟人,和店里工作人员也熟。有一次,我把围巾落在店里了。回家不多久就接到书店的电话:“你落了一条围巾。恰好傅雷先生来,他给带走了,让我通知你一声。”傅雷带走我的围巾是招我们到他家去夜谈;嘱店员打电话是免我寻找失物。这件小事唤起了我当年的感受: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生活书店后来变成了三联书店。四五十年后,我们决定把《钱钟书集》交三联出版,我也有几本书是三联出版的。因为三联是我们熟悉的老书店,品牌好,有它的特色。特色是:不官不商,有书香。我们喜爱这点特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C

6.C 7.C 8.A 9.A 10.B

11.C 12.C 13.C 14.C 15.A

16.B 17.A 18.B 19.A 20.D

二、简述题答案略

三、综合题答案略

篇4: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 试 大 纲

科目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简答题

2.案例(材料)分析题 2.论述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两者关系及其发展历史 2.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相关要求

3.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能 4.解读有效教学行为

5.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解决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与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第一节 课程开发 第二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第1页,共3页

第三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准则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教学组织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第一节

课程实施

第二节

改善课程实施的策略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评价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类型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 第四节

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第五节

课堂教学评价的涵义、对象和原则 第七章

有效的教学行为 第一节

教学行为分类框架 第二节

主要教学行为 第三节

辅助教学行为 第四节

课堂管理行为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汪霞、王文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2页,共3页

2.《有效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5: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名称: 881物理化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1.对本门课程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其含义及适用范围;

2.掌握物理化学公式应用及公式应用条件。计算题要求思路正确,步骤简明。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

1.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压缩因子定义。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pVT变化、相变化与化学反应过程中W、Q、U、H、S、A与G的计算;熵增原理及三种平衡判据。

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的简单应用;克拉贝龙方程及克-克方程的应用。

2.多组分热力学及相平衡

偏摩尔量、化学势的概念;理想气体、理想稀溶液的化学势表达式;逸度、活度的定义以及活度的计算。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稀溶液依数性的概念及简单应用。

相律的应用;单组分相图;二组分气-液及凝聚系统相图。

3.化学平衡

等温方程;标准摩尔反应Gibbs函数、标准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的计算;温度、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平衡的影响;同时平衡原理。

4.电化学

电解质溶液中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活度与活度系数的计算;电导测定的应用。

原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Nernst方程;电动势测定的应用;电极的极化与超电势的概念。

5.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的概念。

零、一、二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及速率方程积分式的应用;阿累尼乌斯公式;对行、平行反应(一级)速率方程积分式的应用;复杂反应的近似处理法(稳态近似法、平衡态近似法)。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光化反应的特征及光化学第一、第二定律。

6.界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与Young-Laplace方程;Kelvin公式;溶液的表面吸附;润湿与铺展现象及杨氏方程;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Langmuir吸附等温式。

了解胶体的光学性质、动力性质及电学性质;掌握胶团结构的表示,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了解乳状液的稳定与破坏。

三、试卷题型及比例

概念题(选择、填空、简答、证明)、计算题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篇6: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理论化学》是2014年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理论化学》考试要力求反映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培养综合素质高、复合型的化学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本科目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备对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理论化学》试卷满分150分。其中,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合计100分为必答,另外50分可选择无机化学(50分)或分析化学(含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50分)作答。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答题时允许使用计算器。

四、考试内容:

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100分)

该科目大纲共计十九章,其中第一至第十章考题占75分,第十一至第十九章(结构化学部分)考题占25分。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概论

1.1 热力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2 热力学基本概念:体系与环境,体系的性质;热力学平衡态和状态函数 2.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和功 2.2 热力学能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与数学表达式 3.体积功与可逆过程 3.1 等温过程的体积功 3.2 可逆过程与最大功 4.焓与热容 4.1 焓的定义

4.2 焓变与等压热的关系 4.3 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

5.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5.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5.2 理想气体的Cp与Cv之差 5.3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6.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6.1 节流膨胀与焦耳-汤姆逊效应 7.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相变过程的应用 8.化学热力学

8.1 化学反应热效应 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反应进度;

8.2 赫斯定律与常温下反应热效应的计算:赫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与标准摩尔燃烧焓

8.3 标准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2.热力学第二定律 3.卡诺定理 3.1 卡诺循环 3.2 卡诺定理

4.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

4.1 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的概念 4.2 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体系的熵变 5.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判据 5.1 克劳修斯不等式 5.2 熵增加原理 6.△S的计算 6.1 简单状态变化过程△S的计算 6.2 相变过程△S的计算

7.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与熵的统计意义 7.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 7.2 熵和热力学概率—玻兹曼公式 8.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8.1 热力学第三定律 8.2 规定熵

8.3 化学反应过程熵变的计算 9.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 9.1 亥姆霍兹自由能及△A判据 9.2 吉布斯自由能及△G判据 10.过程△G的计算与应用 10.1 理想气体等温过程△G的计算 10.2 纯物质相变过程△G的计算 11.热力学关系

11.1 四个热力学基本关系

11.2 对应系数关系式与麦克斯韦关系式 第三章 化学势 1.溶液组成的表示法 2.偏摩尔量与化学势

2.1 偏摩尔量的定义和集合公式

2.2 化学势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3.稀溶液中两个经验定律 3.1 拉乌尔定律 3.2 亨利定律

4.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1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4.2 非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5.理想溶液的定义、通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5.1 理想溶液的定义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5.2 理想溶液的通性 6.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7.稀溶液的依数性 7.1 蒸汽压下降

7.2 凝固点下降和沸点上升 7.3 渗透压

8.非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与活度的概念 第四章 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与标准平衡常数 1.1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1.2 标准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2.1 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复相化学平衡 3.1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2 解离压力

4.平衡常数的测定与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5.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5.1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5.2 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改变的计算 6.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1 温度对平衡常数影响—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6.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3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同时平衡与反应的耦合 第五章 多相平衡

1.多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 2.克拉贝龙方程 3.相律

3.1 独立组分数、自由度 3.2 相律

4.单组分体系的相图—水的相图 5.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5.1 双液系:理想和非理想完全互溶双液系;杠杆规则与蒸馏原理;部分互溶和不互溶双液系

5.2简单低共溶混合物体系

5.3形成化合物体系:稳定化合物;不稳定化合物 5.4 完全互溶和部分互溶双液系的相图 6.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6.1 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法 6.2 部分互溶的三液体体系 6.3 二盐一水体系

第六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非必考内容)第七章 电化学

(一)电解质溶液

1、离子的迁移

(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法拉第定律(2)离子的迁移和离子迁移数的概念

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1)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2)电导测定的仪器及方法

(3)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规律

(4)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离子摩尔电导率

3、电导测定的应用

(1)求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电离平衡常数

(2)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3)电导滴定

4、强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1)溶液中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离子平均活度、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离 子平均质量摩尔浓度

(2)离子强度

5、强电解质溶液理论(基本了解)

(1)离子氛模型及德拜-尤格尔公式

(2)不对称离子氛模型及德拜-尤格尔-盎萨格电导公式

(二)可逆电池电动势

6、可逆电池

(1)可逆电池必须具备的条件

(2)可逆电极的种类及电极反应

(3)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原理、所用主要仪器)

(4)电池表示式(电池组成及结构的书写惯例)

(5)电池表示式与电池反应的―互译‖

7、可逆电池热力学

(1)可逆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

A.能斯特(Nernst)公式及其中各参数的意义 B.电池标准电动势的测定和求算

(2)电池电动势E及其温度系数与电池反应热力学量的关系

(3)离子的热力学量

8、电极电势

(1)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A.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B.溶液–溶液界面电势差、盐桥(构成及作用)

C.电池电动势的产生

(2)电极电势

A.标准氢电极(构成及规定)

B.任意电极电势数值和符号的确定

C.电极电势的能斯特(Nernst)公式

D.参比电极(种类及作用)

9、由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

(1)单液化学电池

(2)双液化学电池

(3)单液浓差电池

(4)双液浓差电池

(5)双联浓差电池

10、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1)判断反应趋势

(2)求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3)求微溶盐活度积

(4)求离子平均活度系数

(5)pH值的测定

(6)电势滴定

(三)不可逆电极过程

11、电极的极化

(1)不可逆电极电势

(2)电极极化的原因(浓差极化、活化极化)

(3)过电势(概念、测量方法及仪器)

12、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1)阴极反应

(2)阳极反应

1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现象及原理

(2)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

14、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定义及种类

(2)常用化学电源(锌锰干电池、铅酸蓄电池等)(3)高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第八章 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一)表面现象

1、表面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物理意义)

2、纯液体的表面现象

(1)附加压力

(2)曲率对蒸气压的影响

(3)液体的润湿与铺展

(4)毛细管现象

3、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1)气固吸附(定义、作用)

A.气固吸附的类型(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比较)

B.吸附平衡与吸附量 C.吸附曲线的种类及特征

(2)朗格缪尔(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A.朗格缪尔气固吸附理论(基本假设、吸附公式推导及应用)

(3)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4)其它吸附等温式

4、溶液的表面吸附

(1)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A.正吸附、负吸附

B.表面活性剂(定义、结构特征)

(2)吉布斯吸附公式

(3)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层结构

(4)表面膜

5、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1)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2)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

(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作用类型、原理及与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的关系

(二)分散系统

6、分散系统的分类

7、溶胶的光学及力学性质

(1)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现象、应用)

(2)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沉降与沉降平衡)

8、溶胶的电性质

(1)电动现象(电泳、电渗)

(2)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3)溶胶粒子的双电层

(4)溶胶粒子的结构(书写或示意图表达)

9、溶胶的聚沉和絮凝

(1)外加电解质对溶胶聚沉的影响

(2)溶胶的相互聚沉

(3)大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10、溶胶的制备与净化方法

11、高分子溶液(简单了解)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1、化学动力学概论

(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及目的(2)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3)反应机理的概念(总反应、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合反应、反应分子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化学法和物理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3)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4)反应级数的概念

(5)质量作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关系

(6)速率常数(其单位与反应级数的关系

3、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1)简单级数反应的定义,简单反应与简单级数反应之间的关系

(2)一级反应、二级反应、三级反应、零级反应(对应的速率公式及其特点、半衰期公式及特征)

4、反应级数的测定

(1)积分法

(2)微分法

(3)过量浓度法(孤立法)

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阿仑尼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

(2)活化能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

A.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B.活化能的求算方法

(3)阿仑尼乌斯公式的一些应用

6、简单碰撞理论

(1)简单碰撞理论的基本假设

(2)碰撞数、有效碰撞分数的物理意义(3)简单碰撞理论的成功与失败

7、过渡态理论

(1)势能面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反应途径、过渡态理论中的活化能(3)过渡态理论的成功与失败

8、单分子反应理论(简单了解)第十章 复合反应动力学

1、典型复合反应动力学(速率公式及动力学特征)

(1)对峙反应(可逆反应)(2)平行反应(竞争反应)(3)连串反应(连续反应)

2、复合反应近似处理方法

(1)稳态近似法(中间产物非常活泼且浓度极低)

(2)平衡态近似法

3、链反应

(1)链反应的三个步骤

(2)直链反应

(3)支链反应

4、反应机理的探索和确定(稳态近似法和平衡态近似法的应用)

5、催化反应

(1)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催化剂的作用)

(2)不同类型的催化反应(均向催化反应、复相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

6、光化学概要

(1)光化学定律、量子效率和能量转换效率、光化学反应

(2)光化学与热反应的比较

7、快速反应及其研究技术(简单了解)第十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

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1)黑体辐射和能量量子化(2)光电效应和光的波粒二象性(3)原子结构模型及氢原子光谱(4)实物微粒的二象性(5)不确定关系

2、量子力学基本假设(1)状态的描述(2)力学量的描述(3)状态方程(4)测量问题(5)态叠加原理

3.Schrodinger方程和一维势箱中的粒子 4.三维势箱中的粒子 第十二章 原子结构

1、单电子原子的 Schrodinger方程

2、单电子原子的 Schrodinger方程的解(1)坐标变换(2)分离变量

(3)Φ方程、R方程和Θ方程

(4)单电子原子波函数(5)量子数的物理意义(6)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3、电子自旋和Pauli原理

4、多电子原子Schrodinger方程及其解

5、屏蔽效应和原子轨道能级 第十三章 原子光谱

1、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1)相对论效应(2)电子自旋效应(3)选择定则(4)塞曼效应

2、多电子原子的角动量和光谱项符号

3、由电子组态求光谱项(1)不等价电子的光谱项(2)等价电子的光谱项

4、多电子原子光谱 第十四章 分子的对称性

1、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

2、对称类型—点群

3、分子的对称性及极性

4、分子的对称性及旋光性 第十五章 分子轨道理论

1、氢分子离子H2+的结构

(1)氢分子离子H2+的Schrodinger方程(2)氢分子离子H2+的Schrodinger方程的解(3)关于积分Sab, Haa和Hab(4)结果的讨论

2、分子轨道理论大意

3、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和成键三原则

4、双原子分子

(1)同核双原子分子

(2)异核双原子分子

5、双原子分子的光谱项

6、简单分子轨道(HMO)方法和共轭分子结构

7、电荷密度、键级、自由价、分子图和化学活性

8、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 第十六章 价键理论

1、海特勒-伦敦法解H2分子

2、价键理论大意

3、价键理论对一些简单分子的应用

4、杂化轨道理论

(1)s-p杂化

(2)s-p-d等性杂化轨道的简单讨论

5、定域分子轨道和离域分子轨道-甲烷 第十七章 分子光谱

1、分子光谱的产生

2、跃迁矩

3、双原子分子的转动光谱

4、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

5、线性AB2(D∝h)型三原子的简正振动

6、红外光谱

7、拉曼光谱

8、核磁共振

9、光电子能谱

第十八章 晶体结构(了解)第十九章 X射线结构分析(了解)

无机化学(50分)

(一)基本原理

1.物质状态:气体、液体、固体(晶体和无定形固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溶液的组成、浓度、性质;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2.化学热力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应热的求算;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标准状态、状态函数、参考单质的概念和意义;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方程的应用。

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表示,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历程、活化能等概念的含义;了解有效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的关系,从热力学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4.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强度、活度、活度系数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5.酸碱电离平衡:酸碱理论的发展;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的有关计算;缓冲溶液;盐类水解;酸碱质子平衡。

6.沉淀溶解平衡:溶度及规则;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的有关运算及其应用;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7.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的概念及测定;常见电极类型和原电池的表示;电极电势与自由能的关系;电动势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影响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的应用;常见电池的类型和反应原理;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8.原子结构:波尔氢原子模型;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原子轨道和波函数,电子云和几率密度,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径向分布与角度分布,钻穿效应和屏蔽响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族区域的不同;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

9.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离子键理论,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晶格能的计算;价键理论,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共价键形成规则,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论点和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论点和应用;晶体的基本类型,晶体的晶格(点阵)结构,晶胞的计算;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0.配合解离平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论点及其应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对配合物性质和结构的解释;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配合解离平衡及其相关计算。

(二)常见元素基本知识

主族元素包括第一主族到第七主族除了放射性元素之外的所有元素,稀有气 体主要考察氙的化合物;副族元素主要包括Ti,V,Cr,Mo,W,Mn,Fe,Co,Ni,Pt,Cu,Ag,Au,Zn,Cd,Hg。

考察这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的制备原理、成键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涉及到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常见水合离子的颜色,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化学(50分)

化学分析部分(30分)

(一)定量分析概论 1.分析方法的分类 2.分析结果表示 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4.定量分析计算

(二)误差与数据处理

1.分析化学中误差与偏差及表达方式 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3.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3.1随机误差正态台分布 3.2总体平均值估计

3.3 t分布、置信度、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3.4 显著性检验(t检验法;F检验法)3.5 可疑值取舍 3.6 回归分析法

(三)酸碱滴定法 1.酸碱反应与平衡

2.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和分布系数 3.酸碱组分H离子浓度计算 3.1 强酸(碱)体系

3.2 一元和多元弱酸(碱)体系 3.3 混合体系和缓冲体系 4.缓冲溶液及应用 5.酸碱指示剂 6.滴定原理 6.1滴定曲线

6.2滴定突越及影响因素 6.3准确滴和分别滴定的判别 7.终点误差 8.酸碱滴定应用 9.非水滴定

(四)络合滴定法 1.分析化学中络合物 2.络合物平衡常数

3.副反应、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4.络合滴定原理 4.1 滴定曲线

4.2 滴定突越和影响因素 4.3 金属指示剂 5.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 6.络合滴定中酸度控制 7.选择性滴定 8.滴定方式及应用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 1.氧化还原平衡 1.1 Nernst方程

1.2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1.3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1.4 氧化还原滴定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程度1.5 诱导反应和催化反应 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2.1 滴定指示剂

2.2 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越

2.3 滴定过程中电势计算(计量点前、计量点和计量点后)3.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4.三种氧化还原方及应用 4.1 高锰酸钾法 4.2 重铬酸钾法 4.3 碘量法

5.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六)沉淀滴定法 1.滴定曲线 2.银量法及应用 2.1 莫尔法 2.2 佛尔哈德法 2.3 发杨司法

(七)沉淀重量法 1.重量法概述

2.沉淀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2.1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2.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溶解度求算 3.沉淀类型和沉淀形成 4.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4.1 共沉淀 4.2 后沉淀

4.3 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 5.沉淀条件选择

5.1 晶形沉淀 5.2 无定型沉淀 6.均匀沉淀法

(八)吸光光度法 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吸收光谱

3.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4.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5.光度分析及误差 6.其他吸光光度法 7.吸光光度法应用

仪器分析部分(20分)

(一)电化学分析法 1.电化学分析基本原理 1.1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

1.2.能斯特方程表示电极电位与电极表面溶液活度间的关系 1.3.电极类型及能斯特表达式

1.4.电极-溶液界面传质过程和Contrel方程 1.5.法拉第定律 2.电位分析法 2.1 电位分析法原理

2.2 常用离子选择电极的特性及其电位的能斯特表达式 2.3 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及其适用条件2.4.离子计

3.电重量分析和库仑分析法 3.1 电解原理

3.2 电解方程表达式及其含义 3.3 控制电位电解的特点及有关表达式 3.4 控制电流电解的特点及有关表达式 3.5 库仑滴定法的原理和应用 4.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

4.1 直流极谱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局限性 4.2 尤科维奇方程和极谱波方程

4.3 单扫描极谱法、脉冲极谱法和溶出伏安法的基本原理(施加电压方式及提高信噪比方法)

4.4 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二)色谱分析法 1. 色谱基本理论 1.1 色谱法及其特点 1.2 色谱流出曲线 1.3 色谱分析基本原理 1.4 分配过程 1.5 保留值

1.6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1.7 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 2. 气相色谱法

2.1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2 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2.3 常用检测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2.4 气相色谱填充柱和开管柱的比较 2.5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 高效液相色谱法

3.1 高效液相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2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

3.3 常用检测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3.4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模式及其适用范围和选择原则

(三)光学分析法 1.原子发射光谱法

1.1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2 光谱项的含义和电子跃迁的选择定则 1.3 发射光谱法中常用光源和特点 1.4 光电直读光谱仪和摄谱仪 1.5 发生光谱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原子吸收光谱法

2.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2 原子谱线轮廓和谱线变宽影响因素 2.3 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化的原理和优缺点 2.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的组成 2.5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3.2 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及其偏离因素

3.3 单波长与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与组成3.4 单组份与多组分定量分析 3.5 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 3.6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4.分子荧光光谱法

4.1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4.2 分子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4.3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4.4 分子荧光光谱仪的构成和作用 4.5 荧光定量分析 5.红外吸收光谱法

5.1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和产生的条件 5.2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5.3 影响基因频率位移的因素 5.4 红外光谱仪的构成和作用 5.5 试样的制备

篇7: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1.专有出版权

2.重版率

3.直接成本

4.出版物标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中国近代颁布了哪些著作权法?各有什么特点?

2.简述选题策划的主要内容。

3.图书质量检查的范围包括哪些?

4.简述大数据对出版业的影响

三、写作(711分)

阅读以下材料后,请以此为启发,写一篇文章。

GoPro CEO Nick Woodman:

我们是一家内容生产公司

11月12日,201 5年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Re/code执行主编Kara Swisher和GoPro CEO Nick Woodman就中国市场、内容战略、媒体发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GoPro是全球知名运动拍摄设备品牌,也是一个分享平台和内容生产平台。以下是对话的部分内容:

Nick Woodman:GoPro是一个全球化公司,做内容是我们的第一大战略。我们之所以能在全球有这么快的扩张速度,是因为我们的受众非常欣赏我们的内容。我们在中国市场增长飞快,也是得益于我们的内容。我们是一家内容生产公司。

Kara Swisher:跟大家说一下你的内容战略,因为这是你的核心,你并不只是卖设备。

Nick Woodman:对,我们就是一个内容公司,内容是我们的核心,硬件只是辅助。我们要确保我们的大量投入是在软件开发当中,这些软件不仅仅是去捕捉内容,还要把内容放到云端,让用户的手机能够去接入、分享,所以GoProS~是以硬件为中心去开展业务的。

Kara Swisher:你如何看待你们所创建的内容呢?

Nick Woodman:我们要推动人们去追寻自己的激情。比如我们去推动大家旅行,让他们通过GoPro编纂他们的游记,跟大家分享。我们会一直给他们一些奖励,比如500美元一张照片,1000美元一个视频。这样的话,他们一直获得GoPro的一些报酬,他们会成为专业的旅行者,他们一直是在路上创造内容。

有人认为,“现在、未来引领媒体发展的,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考生,你怎么看?请自拟标题,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鲜明,主题明确。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5分,共20分)

1.专有出版权:专有出版权是出版者通过与著作权人签订合同而取得的出版该作品的专有权利,依法受到保护。侵犯专有出版权的行为人在必须承担民事责任之外,常常还必须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2.重版率:重印书及再版书在出版社出书品种中的比率,是出版社选题水平的重要标志。

3.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指可以分清为哪种产品消耗、直接反映某一出版物品种生产过程的各项支出。直接成本包括稿酬、校对费、租型费、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费用、制版费用、印装费用、出版损失和其他直接费用等。

4.出版物标识:主要包括中国标准书号、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中国标准书号由不同长度的5段共13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段之间以短线隔开,前面冠以ISBN作为标识符。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是报纸、期刊、年鉴和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等连续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又称“刊号”。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中国近代颁布了哪些著作权法?各有什么特点?

《大清著作权律》《中华民国著作权法》。中国近代的著作权保护,在没有立法建制前,主要沿用宋代以来的老办法——由地方政府颁布著作权保护告示。19世纪起,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的著作权法律观念渐渐传入中国。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保护法律。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共5章45条,很多内容和条文是对《大清著作权律》的沿用和变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其进行了修订,在著作权内容、登记注册生效制度、外国人作品保护等方面做了一些补充。

评分标准:回答出《大清著作权律》《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给5分,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占10分。

2.简述选题策划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三方面:一、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二、出版物的营销方案设计;三、选题的实施方案设计。选题的内容和形式包括读者对象、主体与名称、体裁和篇幅、开本、装订形式等;营销方案包括市场分析、市场预测、营销策略等;实施方案包括作者选择、进度控制等。

评分标准:共有3部分主要内容,各占5分,

3.图书质量检查的范围包括哪些?

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内容、编校、设计、印制中有一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

评分标准:四项中有一项回答不出来或不知道其主要内容,扣3-4分。

4.简述大数据对出版业的影响

大数据对于出版业生产经营而言将有前所未有的帮助:①帮助出版社优化产品研发和生产的过程。对图书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把研发和生产过程进行放大观察,从中提炼规律并加以利用。②帮助出版社做好精准策划和精准营销。电商平台和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可以使得对个人和群体的实时观察成为可能,为预测群体行为和了解个体偏好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从而实现精确策划和精准营销。③帮助出版社做好用户体验和产品效果的评估。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出版社不仅能统计图书的销售,还能绘制出“读者图谱”,包括用户的年龄、收入和地理位置等,以增强对用户体验与产品效果的了解。

出版业也将面临严峻挑战:①大数据收集渠道不畅。高度信息化的环境是收集海量数据的基础,但目前出版大环境中数据的收集渠道仍存在一些问题。②大数据高效分析能力与人才均欠缺。实现大数据的高效分析,不仅需要由大量新兴技术组成的高性能的专业的分析技术架构解决方案,还需要高效分析能力和数据分析人才,而这些资源在出版领域仍然比较匮乏。③决策习惯的改变仍需时日。出版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通常是建立在经验或者传统数据粗糙的分析基础上的,要改变各层次决策者旧有的决策习惯,使其学会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决策,仍需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评分标准:本题答案相对开放,考生若有独特见解,可给高分。

三、写作(70分)

评分标准:开放式答案,可从多种角度进行回答。要求言之成理,逻辑清晰,表述准确,有独到见解。基本要点表述清楚得分60%;逻辑清楚、论据充分得分80%-90%;语言流畅可以加分;就某—方面有突出论述,或观点新颖,可以加分,或得高分。

篇8:2018年宁波大学105101、100201内科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名称:

750临床医学综合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内科学》考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掌握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2、掌握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的判读;

3、掌握内科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4、了解学科发展的热点方向。

(三)试卷题型结构 1.选择题 2.简答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内科学》《实用内科学》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实用内科学》: 上册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 第一章 现代分子生物学关键技术 第一节 重组DNA技术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几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四节 RNA干扰技术

第1页,共34页

第二章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第三章 表观遗传学与临床 第三篇 医学遗传学概论 第一章 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基础 第二章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第三章 基因治疗

第四章 遗传类型与相关疾病 第五章 临床染色体异常 第六章 遗传咨询 第四篇 疾病的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系统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第二节 固有免疫系统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系统 第二章 免疫损伤与疾病 第三章 移植免疫

第四章 常用免疫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章 疾病的免疫治疗基础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第一章 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第二章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检查 第三章 与抗菌药物治疗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第四章 细菌耐药机制和耐药性变迁 第五章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第六篇 临床药理学概论

第一章 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和任务 第二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

第四章 药物不良反应及上市后监测

第2页,共34页

第七篇 循证医学概论

第一章 循证医学的任务和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临床研究证据的来源和分级 第三章 循证诊断 第四章 循证治疗

第五章 临床研究证据的严格评价 第八篇 肿瘤学概论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抗肿瘤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九篇 老年医学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老年人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增龄改变 第三章 老年病的特点和老年人主要的内科疾病谱 第四章 老年病的诊断 第五章 老年患者的治疗 第十篇 危重病与危重患者监护

第十一篇 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篇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三篇 营养性疾病

第十四篇 代谢性疾病

第十五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下册

第十六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七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八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九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二十篇 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十一篇 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二篇 风湿性疾病

第3页,共34页

第二十三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十四篇 精神障碍

《内科学》: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章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第五章 支气管扩张症

第六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第七章 肺结核

第八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九章 间质性肺疾病

第十章 肺血栓栓塞症

第十一章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第十二章 胸膜疾病

第十三章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第十四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第十六章 烟草病学概要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心力衰竭

第三章 心律失常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五章 高血压

第六章 心肌疾病

第七章 先天性心血管病

第八章 心脏瓣膜病

第九章 心包疾病

第4页,共34页

第十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十一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十二章 主动脉与周围血管病

第十三章 心血管神经病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

第三章 食管癌

第四章 胃炎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第六章 胃癌

第七章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

第九章 结直肠癌

第十章 功能性胃肠病

第十一章 慢性腹泻和便秘

第十二章 脂肪性肝病

第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

第十四章 药物性肝病

第十五章 肝硬化

第十六章 原发性肝癌

第十七章 感性脑病

第十八章 胰腺癌

第十九章 胰腺癌

第二十章 消化道出血 第五篇 泌尿性系统疾病

第一章 肾小球疾病概述

第三章 肾小球肾炎

第四章 肾病综合征

第5页,共34页

第五章 iga肾病

第六章 继发性肾病

第七章 间质性肾炎

第八章 尿路感染

第九章 肾小管疾病

第十章 肾血管疾病

第十一章 遗传性肾脏疾病

第十二章 急性肾损伤

第十三章 慢性肾衰竭

第十四章 肾脏替代治疗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 贫血概述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第四章 巨幼细胞贫血

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八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第九章 白血病

第十章 淋巴瘤

第十一章 浆细胞病

第十二章 骨髓增生性疾病

第十三章 脾功能亢进

第十四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第十五章 紫癜性疾病

第十六章 凝血障碍性疾病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八章 血酸性疾病

第6页,共34页

第十九章 输血和输血反应

第二十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

第一章 垂体瘤

第三章 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

第四章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第五章 生长激素缺乏性侏儒症

第六章 尿崩症

第七章 抗击鸟激素分泌失调综合症

第八章 甲状腺肿

第九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十一章 甲状腺炎

第十二章 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

第十三章 库欣综合征

第十四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五章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第十六章 嗜铬细胞瘤

第十七章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八章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第十九章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第二十章 伴瘤内分泌综合征

第二十一章 糖尿病

第二十二章 低血糖症

第二十三章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第二十四章 肥胖症

第二十五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第二十六章 高尿酸血症 第八篇 风湿性疾病

第7页,共34页

第一章 风湿热

第三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五章 脊柱关节炎

第六章 干燥综合征

第七章 原发性血管炎

第八章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第九章 系统性硬化病

第十章 雷诺现象与雷诺病

第十一章 骨关节炎

第十二章 痛风

第十三章 骨质疏松症

第十四章 纤维肌痛综合症 第九篇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一章 中毒

第三章 中暑

第四章 冻僵

第五章 高原病

第六章 淹溺

第七章 电击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实用内科学》(上、下册)陈颢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版 《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版

《外科学》考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第8页,共34页

(一)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包括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疾病和外科手术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外科基础论述需要掌握外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疾病掌握其原因、发展规律、病理、临床表现、系统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手术适应症等。手术学掌握基本手术操作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三)试卷题型结构

1.选择题(每题3分),共30道; 2.简答题(每题15分),共2道。

二、考查目标

考试大纲适用于宁波大学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核考生对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01章 绪论

第02章 无菌术

第03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第04章 输血

第05章 外科休克

第06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08章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第09章 疼痛治疗

第10章 围手术期处理

第11章 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第12章 外科感染

第13章 创伤

第14章 烧伤、冷伤、咬鳌伤

第15章 显微外科

第16章 肿瘤

第17章 移植

第9页,共34页

第18章 内镜外科

第19章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第20章 颅脑损伤

第21章 颅脑和脊髓先天性畸形

第22章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第23章 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第24章 颈部疾病

第25章 乳房疾病

第26章 胸部损伤

第27章 胸壁疾病

第28章 脓胸

第29章 肺部疾病

第30章 食管疾病

第31章 原发性纵隔肿瘤

第32章 心脏疾病

第33章 胸主动脉瘤

第34章 腹外疝

第35章 腹部损伤

第36章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第37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第38章 小肠疾病

第39章 阑尾疾病

第40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第41章 肝疾病

第42章 门静脉高压症

第43章 胆道疾病

第44章 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

第45章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46章 胰腺疾病

第10页,共34页

第47章 脾疾病

第48章 动脉瘤

第49章 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第50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和诊断

第51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

第52章 泌尿系统损伤

第53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第54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结核

第55章 泌尿系统梗阻

第56章 尿石症

第57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第58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的其他疾病

第59章 肾上腺疾病的外科治疗

第60章 男性性功能障碍、不育和节育

第61章 骨折概论

第62章 上肢骨、关节损伤

第63章 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

第64章 下肢骨、关节损伤

第65章 脊柱和骨盆骨折

第66章 周围神经损伤

第67章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第68章 腰腿痛和颈肩痛

第69章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第70章 骨与关节结核

第71章 非化脓性关节炎

第72章 运动系统畸形

第73章 骨肿瘤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第11页,共34页

《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0月第8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题方式

第12页,共34页

《病理生理学》考纲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凝血瘀抗凝血平衡紊乱,(心/肺/肝/肾/脑)功能不全等。

(三)试卷题型结构

1.选择题(每题3分),共15道; 2.简答题(每题15分),共1道。

二、考查目标

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理解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考试涵盖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等几部分内容。要求考生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较系统地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具备运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推理方法举一反三地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考查目标】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考查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病理生理学在研究疾病时侧重于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理。

第13页,共34页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

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临床观察特别是动物实验在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三、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沟通基础与临床医学,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病理生理学发展的历史

疾病概论

【考查目标】

1.要求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2.了解死亡和衰老的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考查内容】

一、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历史演进,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健康、亚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疾病的概念及本质。

二、致病因素和疾病发生条件的一般概念

病因和致病条件的概念及特点。病因的种类。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14页,共34页

四、疾病发生的基本机

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

五、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康复的概念与分类。

死亡的概念,死亡的时相,死亡的标志和判定标准。

七、衰老

衰老的概念与主要的学说。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考查目标】

1.掌握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脱水、钾代谢紊乱)的一般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2.熟悉水中毒、水肿的一般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3.了解机体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机制。【考查内容】

一、脱水

(一)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概念、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特点、防治原则。

(二)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概念、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特点、防治原则。

第15页,共34页

(三)正常血钠性水紊乱(等渗性脱水)

概念、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特点、防治原则。

二、水肿

概念、分类、基本机制、水肿的特点、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常见水肿类型、特点和发病机制。

三、钾代谢紊乱

(一)高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二)低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

酸碱平衡紊乱

【考查目标】

1.掌握单纯型酸碱中毒的一般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规律。2.熟悉反映酸碱平衡的各项指标及其意义。

3.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规律。【考查内容】

一、反映血液酸碱平衡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pH值、PaCO2、SB、AB、BB、BE和AG。二、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

(一)代谢性酸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AG增高型代酸、AG正常型代酸)、机体的代偿调节、机能代谢改变、防治原则。

第16页,共34页

(二)呼吸性酸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三)代谢性碱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盐水反应性、盐水抵抗性)、机体的代偿调节、机能代谢变化、防治原则。

(四)呼吸性碱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代偿调节、机能代谢变化、防治原则。

三、混合性酸碱紊乱

相加型、相消性。

【考查目标】

1.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病因及其特点。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3.了解常用的血氧指标及氧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考查内容】

一、缺氧的概念。

二、常用的血氧指标

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

三、各类型缺氧的病因、血氧变化特点和组织缺氧的机制

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第17页,共34页

四、机能与代谢变化、五、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年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机体代谢状态、锻炼适应情况。

六、氧疗及氧中毒。

【考查目标】

1.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体温升高的分类,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3.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处理原则。【考查内容】

一、发热的概念

区分发热、过热与生理性体温升高。

二、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性质

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来源和种类、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POAH和OVLT)中枢发热介质(前列腺素、环磷酸腺苷,Na/Ca比值)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发热的时相、热代谢特点和临床表现 热限及其成因、第18页,共34页

2+

三、机能代谢变化。

物质代谢的改变:糖、脂肪、蛋白质、水盐及维生素代谢的变化。

生理功能的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呼吸功能及消化功能的改变。

防御功能的改变:抗感染能力的改变、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急性期反应。

四、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治疗原发病 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考查目标】

1.熟悉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2.掌握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发生的环节和机制。3.熟悉与信号转导异常有关的疾病。【考查内容】

一、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膜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路(G蛋白耦联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丝/苏氨基酸激酶型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离子通道型受体),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第19页,共34页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靶蛋白活性的主要方式:可逆磷酸化快速调节靶蛋白的活性、调控基因表达产生较为缓慢的生物效应。

二、信号转导异常发生的环节和机制

细胞外信号发放异常:神经体液因子分泌异常、病原体及其产物的剌激、理化因素剌激。

受体或受体后信号转导异常:遗传性受体病、自身免疫性受体病、继发性受体异常、受体后的信号转导通路成分异常。

三、与信号转导异常有关的疾病

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肿瘤、心肌肥厚和心衰的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机制。

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考查目标】

1.熟悉细胞周期调控机制。

2.掌握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了解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的防治。

4.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过程、调控机制及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5.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考查内容】

一、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周期的基本概念、细胞周期调控的机制。

(二)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

细胞增殖过度:Cyclin的异常、CDK的增多、CDI表达不足、检查点功能障碍。

第20页,共34页

细胞增殖缺陷

(三)调控细胞周期与疾病防治

合理利用增殖相关信号

抑制Cyclin、CDK的表达和活性

提高CDI的表达和活性

修复或利用缺陷的细胞周期检查点

二、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比较、细胞凋亡的生理学意义。

(二)细胞凋亡的过程:凋亡信号的转导、凋亡基因激活、细胞凋亡的执行和凋亡细胞的清除。细胞凋亡的主要变化: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包括DNA片段化、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及其作用、凋亡蛋白酶的激活作用)。

(三)细胞凋亡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因素和抑制因素;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系统的多样性、偶联性、统一性和多途径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氧化损伤、钙稳态失衡以及线粒体损伤。

(四)细胞凋亡与疾病:细胞凋亡不足引起的疾病;细胞凋亡过度引起的疾病;细胞凋亡不足和过度并存引起的疾病。

(五)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考查目标】

1.掌握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基本表现中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和细胞体液反应。2.熟悉应激原及其分类,全身适应综合症的概念和分期,应激反应中的功能代谢变化。3.了解应激反应与疾病的关系

第21页,共34页

【考查内容】

一、应激的概念

应激、应激原的概念与分类。

二、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全身适应综合征

蓝斑一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结构基础、主要中枢效应、主要外周效应、代偿意义与不利影响、与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关系

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结构基础、主要中枢效应、主要外周效应、代偿意义与不利影响

其它激素:β一内啡肽、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等的变化及其意义。

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及主要变化: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二)急性期反应

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种类、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三、细胞应激反应

热休克蛋白的概念、分类、生物学功能及其表达调控。

五、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代谢变化(高代谢率,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

功能变化(心血管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免疫系统变化,消化系统变化等)。

六、应激与疾病

第22页,共34页

应激性疾病与应激相关疾病的概念。

应激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

【考查目标】

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3.掌握发病机制中自由基、钙超载和白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4.熟悉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5.了解脑、肺、肠、肾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考查内容】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概念

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的概念。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与条件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缺血时间,侧支循环,器官对氧的需求程度,再灌注的条件)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自由基的概念、分类、来源及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钙超载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白细胞激活的机制及其损伤作用。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第23页,共34页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功能变化、心律失常、心肌能量代谢变化、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的表现及发生机制。

(二)脑、肺、肠、肾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表现及发生机制。

五、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防治原则

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控制再灌注条件 改善缺血组织代谢

清除自由基、减轻钙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 细胞保护剂的使用。

【考查目标】

1.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休克的分期及各期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和相应临床表现。

2.熟悉休克常见病因及常见的分类,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休克时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及发病机制。

3.了解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及发生机制,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休克的概念

休克的概念 休克研究的历史

第24页,共34页

休克的始动环节:血容量降低,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

二、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根据始动环节分类 根据血液动力学特点分类。

三、休克的发展过程

休克的分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发生机制(休克早期、休克期和休克晚期)。

有关微循环障碍发生的机制:神经机制一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作用。体液体制一儿茶酚胺、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加压素、激肽、花生四烯酸产物、氧自由基等的作用。细胞机制。

四、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变化

肾、肺、心、脑和肝胃肠等主要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及其发生机制,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对休克过程发展的影响

SIRS, MODS, MSOF的概念。

五、防治原则

病因学治疗 扩充血容量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纠正酸中毒 防治细胞器官损伤。

第25页,共34页

凝血瘀抗凝血平衡紊乱

【考查目标】

1.掌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2.熟悉DIC的常见病因,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3.了解DIC的分型,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DIC的基本概念

二、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凝血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血细胞受损。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的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不恰当使用纤溶抑制剂。

四、DIC的分期和分型

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的主要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第26页,共34页

分型:按DIC发生快慢分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按DIC代偿情况分型(代偿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五、DIC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

六、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病 改善微循环

重建凝血和纤溶间的平衡。

心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掌握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基本发生机制、心脏和心外的代偿反应。

2.熟悉心力衰竭的诱因与分类,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各重要器官功能的变化。3.了解心力衰竭时神经 — 体液的代偿反应,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

二、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脏(容量、压力)负荷过重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感染、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心律失常、妊娠和分娩。

三、心功能不全的分类

第27页,共34页

按发生部位分类: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按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低排出量性心力衰竭和高排出量性心力衰竭。

四、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心脏的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室重构 心脏以外的代偿:血容量增加、血流重分布、红细胞增多、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强的发生机制及意义。、五、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收缩相关的蛋白质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心肌舒张功能障碍:钙离子复位延缓,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七、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心输出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器官血流量重分配的表现及发生机制。静脉淤血:右心衰引起的体循环淤血和左心衰竭引起的肺循环淤血的主要表现。

八、心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病及消除诱因

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塑

第28页,共34页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

肺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基本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的机能代谢变化。肺性脑病用氧治疗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熟悉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3.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考查内容】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的概念、诊断标准和分类。

二、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常见病因。外周性气道阻塞引起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特点。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弥散障碍:常见病因、血气变化特点。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分类、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及血气变化特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

三、呼吸衰竭的机能代谢变化

第29页,共34页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肺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呼吸功能变化 循环系统功能变化 肾功能的变化

四、防治原则。

防止与去除病因 提高PaO2 降低PaCO2

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功能

肝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熟悉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病因和机制。

2.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掌握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比较公认的几种学说。3.熟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4.了解肝性脑病临床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了解肝肾综合征的概念、分类及发病机制。【考查内容】

一、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和肝功能衰竭的概念

第30页,共34页

肝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细胞及肝非实质细胞损害与肝功能障碍。

二、肝性脑病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GABA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各学说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

(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氮负荷增加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 脑敏感性增高

(四)防治原则

防治诱因

降低血氨

左旋多巴、支链氨基酸的使用。

三、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的概念、分类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激肽系统活动异常,前列腺素、白三烯的作用,内皮素的作用,内毒素血症。

肾功能不全 第31页,共34页

【考查目标】

1.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和类型。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经过、少尿的发生机制和少尿期的代谢紊乱。2.熟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3.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组织损伤及其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5.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过程;尿毒症的概念。

6.了解尿毒症的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肾小管功能障碍。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概念、分类(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因:肾缺血,肾中毒。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阻塞、肾小管原尿返流、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

(三)发病过程:少尿期(少尿或无尿、水中毒、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多尿期,恢复期。

(四)非少尿型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特点。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病因。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健存肾单位减少、矫枉失衡,肾小球过度滤过。

第32页,共34页

(四)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机能代谢变化: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夜尿、多尿、低渗尿,钠、钾、镁代谢障碍,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磷,低血钙);肾性高血压;贫血;出血倾向:免疫功能障碍;肾性骨营养不良。

四、尿毒症

尿毒症的概念。

尿毒症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病机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障碍,皮肤症状,物质代谢障碍(糖耐量降低,负氮平衡,高脂血症)。

尿毒症的毒性物质作用: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胍类化合物的作用,中分子物质的作用,其它毒性物质的作用(尿素、胺类、酚等)。

脑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了解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2.掌握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概念、脑的结构基础、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 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脑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二、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的概念 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33页,共34页

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概念

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脑结构基础

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下一篇: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