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医临床路径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腰痛中医临床路径总结报告
(2015)
我科于2015年开展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路径,在实施腰痛临床路径过程中,可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知晓度,对整个流程有系统认识,提高主动性,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使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明显提高,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将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纳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TCD编码:BNS.150)和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的患者或不配合、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不进入本路径。
二、临床路径实施方法
1、具体实施步骤:
(1)筛选病例,纳入路径:根据腰痛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适的病例;
(2)记录相关资料:病人纳入临床路径后,即建立临床路径表和住院病历,记录每天的检查、治疗、护理等措施及结果;同时填写临床路径登记本。
(3)及时总结,修正路径:路径实施完毕后,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异,视情况修正路径内容。
三、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
1、临床路径开展例数:收治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共529例,纳入临床路径432例,其中男198例(45.8%),女234例(54.2%);年龄14~92岁(平均年龄54.2岁);病程1小时-23年(平均住院日19.1天)。
2、纳入临床路径432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推拿使用率99%,针灸(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2%,特色疗法使用率80.2%,辨证施治率100%。
3、实施临床路径后,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流程,界定标准住院日,通过统筹安排,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进行提前排队,避免患者等待耽误时间,及时检查,合理用药,从而达到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治愈好转率的目的。
4、临床路径提高了患者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增进了医患关系:临床路径的应用使我们有效地协调、组织医疗护理工作,增进了医、护、患交流,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措施
1、临床路径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医疗和护理的整体统一,并且让病人及家属充分了解诊疗及护理方案,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减少医患、医护矛盾,提高三方的配合,达到临床路径实施的目的。因此应当对医护进行集中培训,对患者进行如科室教育。
2、治疗方面,通过临床观察,腰痛患者以瘀血证和寒湿证证为主,故治疗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主,口服中成药大活络胶囊中加入草乌甲素片口服以止痛;静脉用中成药没有变化。
3、在临床路径实施中,部分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不够重视,依从性较差,以后应加强青年医护人员关于医患沟通技巧训练,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协调医患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第二篇: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儿 科
中医临床路径
儿 科
中医临床路径
目 录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476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伤络证
血热妄行证
阴虚火旺证
气不摄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 的患者。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
— 451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 过敏原测定、C反应蛋白(CRP)、尿 NAG酶、血沉、ENA抗体谱、血型、肝胆肾脏彩超 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 DNA 抗体(ds-DNA);输血前检查;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学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2)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化瘀。
(4)气不摄血证:益气摄血,活血止血。
2.辨证选择中成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3.中药熏蒸疗法: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治法方药。
4.儿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营养支持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无大量新出皮肤紫癜。
2.关节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变化,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腹痛、呕血、便血、 尿检明显异常、胃肠道穿孔等),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 452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紫癜(过敏性紫癜)(TCD编码:BEZ240、ICD-10编码:D69.004)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8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天) 年 月 日
(第2~ 3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及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完成病情评估签署相关告知书
□密切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与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完成入院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病情,调整和补充诊 疗方案
□完成病历书写及病程记录
□注意防治并发症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辨证膳食指导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中成药治疗
□静点中成药注射液
□中药熏蒸法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凝血功能;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其他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辨证膳食指导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中成药治疗
□静点中成药注射液
□中药熏蒸法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主要护理工作 □护理常规
□入院护理评估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进行入院健康教育及检查前注意事项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紫癜、腹痛情况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 453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时间
年 月 日
(第4~17天)
年 月 日
(第 18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确定出院时间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及病程记录
□防治并发症
□复查相关检查项目
□完成出院记录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通知出院
□开具出院带药
□书写出院小结,预约复诊日期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辨证膳食指导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中成药治疗
□静点中成药注射液
□中药熏蒸法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检查
□对症处理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 □观察病情变化
□指导患者饮食添加
□健康宣教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出院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 □指导出院随访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 454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肺炎的轻症患者。
一、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TCD编码:BEZ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炎(ICD-10编码:J18.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 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闭肺证
痰热闭肺证
毒热闭肺证
正虚邪恋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肺炎)。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TCD编码:BEZ020)和肺炎(ICD-10编码:J18.901)。
2.符合轻度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 455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
(3)肺炎支原体检测
(4)胸部 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血培养、呼吸道病
毒检测、肺部CT、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测、心肌酶谱、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心电图 检查、人型PPD、血液 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
风热闭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开闭。
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泄肺开闭。
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泄肺开闭。
阴虚肺热证:清热宣肺,养阴益胃。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宣肺化痰。
2.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
3.外治法
(1)中药敷胸
(2)药物穴位敷贴疗法
(3)肺炎贴经皮治疗
(4)雾化吸入疗法
(5)中药敷脐
(6)中药灌肠
(7)拔罐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咳嗽明显减轻,无气急,无气喘,一般状况良好。
2.连续 3天腋温<37.5℃。
3.肺部罗音消失,X线胸片显示炎症消失或吸收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 456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 肺炎喘嗽变证出现或伴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重
度肺炎表现或有先天性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 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 457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肺炎)轻症(TCD编码:BEZ020,ICD-10编码:J18.901)
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天) 年 月 日
(第2~ 3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舌象、指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与监护人沟通,向其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或补 充诊疗方案
□完善入院检查,据检查结果予相应处理
□注意病情变化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按不同年龄选择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流 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 养)
□辨证内服中药汤剂、中药煮散剂
□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外治法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C反应蛋白(CRP);
□血生化检测;
□肺炎支原体检测。
□胸部 X线片。
□其他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按不同年龄选择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流 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 养)
□辨证内服中药汤剂、中药煮散剂
□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外治法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主要 护理 工作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静脉抽血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分层指导患者的喂养和 锻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 458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时间
年 月 日
(第4~ 9天)
年 月 日
(第10~ 14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性和预后评估
□据检查结果予相应处理
□注意病情变化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出院时间。
□符合出院标准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 访方案,
□指导出院后康复,预约复诊日期。
□通知出院
□完成出院前的有关记录
□健康宣教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按不同年龄选择喂养方式(母乳喂 养、流质、半流质等)
□口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
□口服中成药
□静点中药注射液
□外治法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检查 □对症处理
出院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配合治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的体质进行营养喂养指导
□配合康复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送患者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 459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 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 件”。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肺脾气虚证
气阴两虚证
肺胃积热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患儿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60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患儿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时,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 460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
(4)血微量元素测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T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CD4/CD8)、唾液分泌型 IgA(sIgA)及鼻、胸部 X线
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脾气虚证:补益肺脾。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3)肺胃积热证:清宣肺胃。
2.其他疗法
(1)捏脊疗法。
(2)中药穴位注射。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和病情符合同年龄组正常标准。
2.异常的免疫功能、血微量元素等得到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在治疗期内,患儿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因病情需要,针对性抗感染、对症、支 持等相应治疗时间超过 10天者,退出本路径。
2.治疗期间患儿出现其他意外情况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 461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身高: cm(脱鞋) 体重: Kg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完成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疗程时间≤60天 实际治疗时间: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天) 年 月 日
(第2~28天)
年 月 日
(第29~ 60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便常规
□血微量元素
□其他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口服中药汤药/中成 药
□捏脊疗法
□中药穴位注射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向家长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完成复诊记录
□据检查结果予相应处理
□注意病情变化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宣教
□复查异常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制定随访计划、门诊随访
天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治疗后随访1~6月情况
时间
年 月 日
(治后 2个月)
年 月 日
(治后 4个月)
年 月 日
(治后 6个月)
疾病改善情况
随访 2月内呼吸道感染情况
□上呼吸道感染
次 平均病程 天
□气管支气管炎
次 平均病程 天
□肺炎
次 平均病程 天
随访 4月内呼吸道感染情况 □上呼吸道感染
次 平均病程 天
□气管支气管炎
次 平均病程 天
□肺炎
次 平均病程 天
随访 6月内呼吸道感染情况 □上呼吸道感染
次 平均病程 天
□气管支气管炎
次 平均病程 天 □肺炎
次平均病程 天
中医
证候
改善
情况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 462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治疗后随访7~12月情况
时间
年 月 日
(治后 8个月)
年 月 日
(治后 10个月)
年 月 日
(治后 12个月)
主要 工作
□完成随访记录 □完成随访记录 □完成随访记录
□评定疗效
疾病改善情况
随访 8月内呼吸道感染情况
□上呼吸道感染
次 平均病程 天
□气管支气管炎
次 平均病程 天
□肺炎
次 平均病程 天
随访 10月内呼吸道感染情 况
□上呼吸道感染
次 平均病程 天
□气管支气管炎
次平均病程 天
□肺炎
次平均病程 天
随访 12月内呼吸道感染情 况
□上呼吸道感染
次 平均病程 天
□气管支气管炎
次 平均病程 天
□肺炎
次平均病程 天
中
医
证
候 改
善
情
况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签名
— 463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轻度患儿。
一、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喘(TCD编码为: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 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2.病期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 防治指南》(2008年)。
急性发作期: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两 肺听诊闻及哮鸣音。
3.急性发作期严重度分级: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 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轻度:走路时可有气短,说话时及休息时无气短;可平卧;讲话能成句;意识清楚, 可有焦虑、烦躁;呼吸频率轻度增加;常无辅助呼吸肌活动及三凹征;两肺呼气末期可 闻及散在哮鸣音。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 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
寒性哮喘证
热性哮喘证
外寒里热证
虚实夹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 方案”。
— 464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且其家长或监护人同意者。
(四)标准治疗时间≤7天(每个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喘(TCD编码为:BNF040)和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 J45.901)。
2.急性发作期的轻度患儿。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儿处于中度、重度、危重度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不进入 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寒性哮喘证:温肺化痰、降气平喘。
(2)热性哮喘证:清肺化痰、降气平喘。
(3)外寒里热证:解表清里,止咳定喘。
(4)虚实夹杂证:温肺平喘,补肾纳气。
2.针灸疗法:取定喘、天突、内关等穴位。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消失。
2.两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哮鸣音。
3.没有需要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患儿出现中、重或危重度哮喘发作,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炎、平 喘等相应西医治疗措施,退出本路径。
2.治疗期间,患儿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或其监护人的意愿影响治疗依从性,退出本路径。
— 465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TCD编码为:BNF040、TCD-10编码为:J45.901)
疾病分期:急性发作期 病情程度:轻度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身高: cm 体重:Kg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7 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天) 年 月 日
(第 4天) 年 月 日
(第 7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
□可选择检查项目
□血气分析
□肺功能
□胸部 X线片
□其他项目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初步诊断
□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辨证口服中成药
□针灸疗法
□交代注意事项
□询问治疗后情况
□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评估疗效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辨证口服中成药
□针灸疗法
□交代注意事项
□询问治疗后情况
□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复查项目(根据需要)
□血常规
□血气分析
□肺功能
□胸部 X线片
□其他项目
□评估疗效情况
□交代注意事项
□制定随访方案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 原因:
1. 2.
□无 □有 原因:
1. 2.
□无 □有 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 466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 儿。
一、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喘(TCD编码为: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 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2.病期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 防治指南》(2008年)。
慢性持续期:近 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 胸闷等症状。
临床缓解期:无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 并维持 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 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瘀内伏证
(2)肺气亏虚证
(3)脾气亏虚证
(4)肾气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 方案”。
— 467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患儿接收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90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喘(TCD编码为:BNF040)和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 J45.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儿。
4.患儿处于急性发作期,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血清特异性IgE、过敏源,肺功能、胸部 X线检查
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痰瘀内伏证:化痰祛瘀。
(2)肺气亏虚证:益肺固表。
(3)脾气亏虚证:健脾化痰。
(4)肾气亏虚证:补肾益气。
2.穴位敷贴
3.膏方(冬至时开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没有发生。
2.两肺听诊未闻及哮鸣音。
3.没有需要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患儿出现哮喘急性发作,退出本路径。
2.治疗期间,患儿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或其监护人的意愿影响治疗依从性,退出本路径。 — 468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TCD编码为:BNF040、TCD-10编码为:J45.901)
疾病分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身高: cm 体重:Kg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标准治疗时间≤90 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天) 年 月 日
(15~ 30天) 年 月 日
(31~ 45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
□IgE □过敏源
□肺功能
□胸部 X线 □其他项目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初步诊断
□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辨证口服中成药
□穴位敷贴
□膏方(冬至时开展)
□交代注意事项
□询问治疗后情况
□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评估疗效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
年 月 日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辨证口服中成药
□穴位敷贴
□膏方(冬至时开展)
□交代注意事项
□询问治疗后情况
□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评估疗效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辨证口服中成药
□穴位敷贴
□膏方(冬至时开展)
□交代注意事项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 原因:
1. 2.
□无 □有 原因:
1. 2.
□无 □有 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 469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时间
年 月 日
(46~60天)
年 月 日
(61~ 75天) 年 月 日
(76~ 90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治疗后情况
□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评估疗效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辨证口服中成药
□穴位敷贴
□膏方(冬至时开展)
□交代注意事项
□询问治疗后情况
□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评估疗效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辨证口服中成药
□穴位敷贴
□膏方(冬至时开展)
□交代注意事项
□询问治疗后情况
□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复查项目(根据需要)
□血常规
□IgE □过敏源
□肺功能
□胸部 X线 □其他项目
□评估疗效情况 □交代注意事项
□制定随访方案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 原因:
1. 2.
□无 □有 原因:
1. 2.
□无 □有 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 470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轻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 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 2周至 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 2个月。
3.疾病分型
(1)轻型
(2)中型
(3)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脾肾阳虚泄泻证
— 471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
急性泄泻≤5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0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 K52.904)。
2.轻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电解质、便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中药汤剂
(2)中药煮散剂
(3)中成药
2.小儿推拿疗法
3.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2)中药灌肠法
(3)针灸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大便成形,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 472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2.便常规、血电解质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门诊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若检查结果出现侵袭性细菌感染;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合并心、脑、肝、肾、 肺及造血系统疾病,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的意愿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 473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TCD编码:BNP110,ICD-10编码:K52.904)
疾病分期为急性期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标准治疗时间:≤5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天) 年 月 日
(第2~ 4天)
年 月 日
(第 5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心肌酶
□电解质
□便培养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
□小儿推拿
□其他疗法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向家长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 案
□完成复诊记录
□病情评估
□判断治疗效果
□制定随访计划
年 月 日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 474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三、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迁延性及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TCD编码:BNP110,ICD-10编码:K52.904)
疾病分期为迁延性及慢性期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标准治疗时间:≤9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天) 年 月 日
(第2~ 4天)
年 月 日
(第5~ 8天)
年 月 日
(第 9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 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 查
□血常规、尿常规、 便常规
□大便轮状病毒检 测
□心肌酶
□电解质
□便培养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
□小儿推拿
□其他疗法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向家长交代病情和 注意事项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年 月 日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病情评估
□判断治疗效果
□制定随访计划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 475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 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 2周至 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 2个月。
3.疾病分型
(1)轻型
(2)中型
(3)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 476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脾肾阳虚泄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急性泄泻≤7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 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
(3)C-反应蛋白(CRP)
(4)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②湿热泄泻证: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③伤食泄泻证: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④寒湿泄泻证: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⑤脾虚泄泻证: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 477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2)中药煮散剂
(3)中成药
2.小儿推拿疗法
3.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2)中药灌肠法
(3)针灸疗法
(九)出院标准
1.大便成形,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2.便常规、血电解质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2.若检查结果出现侵袭性细菌感染;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合并心、脑、肝、肾、 肺及造血系统疾病,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的意愿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 478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TCD编码:BNP110,ICD-10编码:K52.904)
疾病分期为急性期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标准住院日:≤7天 实际住院日: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天) 年 月 日
(第2~ 4天)
年 月 日
(第5~ 6天)
年 月 日
(第 7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进行脱水程度评估、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评估等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 记录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病情,防治 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向家长交代病情和注 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根据检查结果及时 予以相应处理
□上级医师查房,评 估治疗效果,调整或 补充诊疗方案
□完成病历书写、病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天
年 月 日
程记录及上级医师查 房记录
□完善入院检查
□防治并发症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根据检查结果及时 予以相应处理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 疗评估
□完成当日病程和上 级医师查房记录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和预后评 估
□上级医师查房, 同意其出院
□完成当日病程及 出院记录
□向患儿及家长交 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及随访方案□开具 出院诊断书
□开具出院带药
□指导出院后合理 喂养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流质、半流质饮食, 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 奶粉喂养
□中医辨证
□中药内服
□小儿推拿疗法
□其他疗法
□儿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 便常规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C-反应蛋白(CRP) □心肌酶
□电解质
□其他检查依患者具 体情况而定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流质、半流质饮食, 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 糖奶粉喂养
□中医辨证
□中药内服
□小儿推拿疗法
□其他疗法
□儿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复查异常项目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流质、半流质饮食, 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 糖奶粉喂养
□中医辨证
□中药内服
□小儿推拿疗法
□其他疗法
□儿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项目
□对症处理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 479 —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主要 护理 工作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配合监护
□配合急救及治疗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 施
□保持肛周清洁,观 察便色、便次并记录 □注意腹胀及排气情 况
□饮食指导,健康宣 教
□配合治疗
□保持肛周清洁,观 察便色、便次并记录
□注意腹胀及排气情 况
□饮食指导,健康宣 教
□协助办理出院手 续
□交代出院后注意 事项,进行卫生宣 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 煎服方法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 480 —
第三篇: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在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科相关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组织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根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定期向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出版发行:010-5129 6515 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70个专业304个病种)
书名
1. 2. 3. 4. 5. 6. 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4个病种
作者
出版社
中医诊疗方案22个专业95个病种 医政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5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4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 医政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5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政司
定价 ¥98.00 ¥150.00 ¥150.00 ¥68.00 ¥130.00 ¥130.0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70个专业304个病种)
全套价格优惠… …
有需要 请电话咨询:
出版发行部:010-5129 6515,1312 1717 122
四、试点范围
(一)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通过验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
(二)试点专业、试点病种
1.第二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见附件)。
2.每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所在科室至少参加1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各医院和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试点病种。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自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2年2月)。 1.印发试点工作方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视频会议。
3.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和试点医院、试点科室制订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对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进行培训。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和试点科室组织实施试点工作。
3.各试点科室每月组织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各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每2个月组织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定期召开本协作组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会议,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讨,交流经验。
5.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不定期召开辖区内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定期对各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三)实施工作评估总结(2012年8月)。
1.各试点科室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2012年8月中旬前将总结材料报送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各试点科室试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形成总结评估报告,于2012年8月底前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试点单位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和总结。组织召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工作。
第四篇:肾风(IgA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 IgA肾病的患者
一、肾风(IgA肾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肾风。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IgA肾病(ICD-10编码:N02.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肾风(IgA 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 —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 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 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肾脏病学》(王 海燕主编,第 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肾风(IgA肾病)诊疗方案”。 肾风(IgA肾病)临床常见证候:
1.基本证候
气阴两虚证
脉络瘀阻证
风湿内扰证
2.合并证候
风热扰络证
湿浊犯脾证
下焦湿热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肾风(IgA肾病)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0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肾风(IgA肾病)。
— 172 —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肾风和 IgA肾病(ICD-10编码:N02.8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尿红细胞形态分析、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4)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或 eGFR (5)凝血功能
(6)蛋白电泳
(7)免疫指标(ANA谱、IgG、IgA、IgM、C
3、C
4、RF、ASO)、CRP、ESR (8)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9)腹部超声、胸部 X线片、心电图
(10)肾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及病理类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ANCA、抗 GBM抗体、HLA-B
27、尿微 量蛋白分析、尿 NAG酶、尿渗透压、超声心动图、双肾ECT、双肾血管彩超或CT/MRI、 甲状腺功能、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血和尿轻链定量、肿瘤标志物、血型、骨髓穿刺、 电测听、检眼镜和裂隙灯检查等。已明确为 IgA肾病,如果病情变化需要,可再次行肾 穿刺。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基本证侯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脉络瘀阻证:活血通络。
风湿内扰证:祛风除湿。
(2)合并证侯
— 173 —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风湿扰络证:疏风散热,凉血止血。
湿浊犯脾证:芳香化浊,醒脾利湿。
下焦湿热证:化湿清热,止血宁络。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其他疗法。
4.内科基础治疗。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若出现尿蛋白增多、肾病理有活动性表现,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类 药物的患者,退出本路径。
2. 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或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需要肾替代治疗者,退出本 路径。
3. 对于新出现的严重感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
泌疾病等其他系统并发症,可能需要同时处理而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退 出本路径。
4. 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或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或肾穿刺并发症,可导 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退出本路径。
5.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肾风(IgA肾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肾风(IgA肾病) (ICD-10编码:N02.8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住院日期: 年 月 日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天) 年 月 日
(第 2-7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进行实验室检查
□明确有无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病情评估及建立初步诊疗方案
□需要肾穿刺者,完成肾穿刺术前评估,并签 署肾活检的知情同意书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调整中药处方
□根据情况调整基础用药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相关检查及注意事项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病情较重者监护
□低盐或低脂或优质低蛋白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其他疗法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尿红细胞形态分析、2 4小时尿蛋白 定量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或 eGFR □凝血功能 □蛋白电泳
□免疫指标(ANA谱、IgG、 IgA、IgM、C
3、 C
4、RF、 ASO)、CRP、 ESR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腹部超声、胸部 X线片、心电图
□其他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病情较重者监护
□低盐或低脂或优质低蛋白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其他疗法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完成护理记录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与心理护理
□肾穿刺术后护理
□健康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签名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时间
年 月 日
(第 8-14天)
年 月 日
(第 15-21天)
年 月 日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完成肾穿刺病理诊断和病 情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结合病理 诊断和临床表现,制定个体 化诊疗计划。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侯判断,调整 中药处方
□根据情况调整基础用药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
情调整治疗方案,确定出院时间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侯判断,调整中药处方 □根据情况调整基础用药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计划
□形成个体化中医治疗方案
□完成出院小结
□通知出院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病情较重者监 护
□低盐或低脂或优质低蛋白 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其他疗法
□内科基础治疗,根据病情 调整长期用药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病情较重者监护
□低盐或低脂或优质低蛋白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其他疗法
□内科基础治疗,根据病 情调整长期用药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停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
□肾穿刺术后护理
□饮食指导与心理护理
□规范的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与心理护理
□出院随访宣教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第五篇: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症瘕(子宫肌瘤)
一、组织管理 领导小组 1.组成: 组
长:屈兴玲
副组长:李秀玲
刘洪丽
王爱云
成
员:吴宗真
储学贞
李婷婷
翟春杰
2.职责
1)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按照医院对临床科室执行临床路径的总体部署,负责组织《症瘕(子宫肌瘤)中医临床路径》制定,组织临床实施工作。
2)负责及时传达和部署文件和精神,及时反馈各科室实施情况、要求和问题。
3)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完善临床观察工作机制,组织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开展工作。
二、实施计划
(一)培训
1.由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制定本病种试点实施方案。 2.科室依据症瘕子宫肌瘤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学习。
(二)组织实施 1.临床实施
1)科室实施临床路径观察工作,收集病例,填写临床路径表单,定期
— 1 —
进行疗效等分析评估。
2)科室每月对该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每月的1日上报本科室出院病例数、入路径病例数和出路径及变异例数。
3)科室于每月的2日将统计的入路径病例数及入径率上报到医院医政处,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路径实施情况做分析评估。
4)领导小组将对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 3.分析评估
(1)科室对临床路径实施期间发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进行总体分析评估,书写年度性总结报告。
(2)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路径实施工作总结座谈,总结科室工作情况,交流科室工作经验。在每月医政处组织的各临床科室实行临床路径总结交流会上,积极与兄弟科室沟通,吸收经验。
(三)评估总结、分析
1.领导小组于年底对各科室路径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院医政处。
2.对科室实施临床路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总结报告。 3.年末向医政处报送汇总表,并对路径执行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4.对路径及诊疗方案不断改进,以提高临床疗效。
妇产科
2010年1月
— 2 —
相关文章:
中医临床实践教学02-15
临床教学中医患关系论文02-15
中医临床路径02-15
中医辨证用药临床分析02-15
中医临床护理02-15
设备检修安全协议02-15
检修计划安全方案02-15
大检修安全总结范文02-15
变电检修安全文化论文02-15
汽车冲压模具开发过程及管控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