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关键词: 农民工 预防 计划 艾滋病

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精选14篇)

篇1: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

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各县防艾办,市防艾委各成员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明确各级艾滋病防治领导协调机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宣传任务,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全社会的优势与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加大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力度,有力有序地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遏制艾滋病在我市流行和蔓延,市防艾办制定了-全市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请各、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

落实。

一、工作目标

各县、市防艾委成员单位把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氛围,提高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

具体目标:到底知晓率达60%以上;底知晓率达65%以上;底知晓率达70%以上;底知晓率达75%以上;底达80%以上,争取达到85%。

二、工作原则

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大力开展全民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

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与重要时段集中性的宣传教育相结合;

对一般人群以普及知识为主,对高危人群以结合干预措施的宣传教育为主;

认真把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政策性。

三、计划时间

时间:7月至12月。

四、阶段安排

宣传工作分动员安排、深入宣传、总结考核3个阶段。

动员安排。

每年第一季度为动员安排阶段。市防艾办以文件或会议形式对全市农民工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作出安排。市、县防艾委成员单位进行动员,作宣传工作安排。

深入宣传。

每年第二、三季度为深入宣传阶段。各级防艾委成员单位结合本部门实际,根据年初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安排,积极行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落实工作任务,加强配合协作,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党委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在节假日和农忙期间,播放农民工预防艾滋病节目2次以上,全年累计不少于10小时;报纸、期刊刊登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信息

10条以上,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农业部门把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内容,编入《农民务工培训读本》等培训宣传教材。建设部门把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建筑业农民务工常识读本》,向建筑业农民工发放防治艾滋病宣传材料,督促建筑业农民工集中输入企业结合技能、安全等培训,加强建筑业农民工教育培训。劳动保障部门把防治艾滋病知识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在岗农民工岗前培训内容,每次培训在2课时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重点在春节、农忙两个时期,向返乡农民工发放1封信、1份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和2只安全套,并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工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组织农民工集中的私营企业和单位,每年开展2次以上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工发放1份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工会组织把农民工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纳入

“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在农民工集中场所,举行2次以上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工对艾滋病的认识,加强农民工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减少艾滋病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危害。共青团组织把防治艾滋病教育纳入“千校百万” 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在进城务工青年比较集中场所,举办专题讲座,发放防治艾滋病宣传材料,开展防治艾滋病教育培训,帮助进城务工青年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妇联组织把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总体计划,在进城务工女性人员较集中的场所,开展2次以上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她们掌握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减少艾滋病对女性农民工的危害。工商联组织会员单位,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工作的场所,对以上两个商会企业的农民工进行2次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卫生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艾滋病宣传教育工

作,提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师资培训,编写培训宣传资料。在农村村社制作艾滋病防治宣传牌和墙体标语,每年不少于300个,五年内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开展农民工艾滋病免费咨询。在农民工较多的营业性娱乐场所开展艾滋病行为干预工作。每年组织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4次以上,提高艾滋病知晓率。宣传内容各单位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调整。其他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农民工艾滋病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氛围。

总结考核。

每年第四季度为总结考核阶段。各县、各部门对农民工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完善工作计划,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五、工作要求

各县防艾委、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

意见》精神,高度重视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好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减少艾滋病对农民工的危害,有效遏制艾滋病蔓延。

各县防艾办和市防艾委成员单位要在7月底前向市防艾办报送工作计划,提出具体措施和培训人数等量化指标。从开始,在每年第一季度未,向市防艾办报送当年工作计划,年终报送宣教工作总结。市防艾办设在市卫生局。

篇2: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在学校开展预防毒品和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措施。为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各种优势,大力增强广大师生的预防艾滋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大预防艾滋病工作力度,遏制艾滋病在我市的传播和流行。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预防毒品和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广泛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预防艾滋病及无偿献血等普及宣传工作,培养健康行为,塑造优秀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社会风尚,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完善制度,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二、工作目标

预防艾滋病工作目标是:让广大师生了解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刻不容缓,现在就应行动起来;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毒品预防知识;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行为方式;增强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避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行为。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我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实施,确保预防毒品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工作的重点及内容

1、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重点为:讲解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传播途径、如何预防艾滋病以及相关健康教育知识,要认真把握宣传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政策性。

2、加强课堂教学。将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按规定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课外,还要充分利用每年的 “12.1世界艾滋病日”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广播、黑板报、图片展览等宣传材料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由小手牵大手,搭起一条由学校、学生、家长组成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桥梁,使学生的预防艾滋病知晓率达98%以上。

五、措施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但却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每个人都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注意如下事项,就可以把传染艾滋病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1、不到消毒得不到保证的诊所、医院去打针、拔牙、针炙或手术;

2、打预防针必须做到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3、不到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的理发店去理发;

4、不要用不消毒的针穿耳,不要纹身;

5、不乱用别人的剃须刀、牙刷等;

6、在救护流血伤员时,要设法防止血液直接沾在自己的皮肤或粘膜上;

7、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卫生习惯;

8、发现艾滋病患者要及时上报,使其得到及时救治,避免疫情传染和蔓延;

9、学校要建立健全疫情的搜集、上报体制,确保师生身体的安全和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xxxxxxx

篇3: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整群抽取雨花台区2个建筑工地的建筑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建筑工地抽取5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教育干预。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总体分干预前调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和干预后调查3个阶段。首先根据严格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干预前问卷调查;之后采用知识讲座、宣传板展示、发放宣传材料和现场咨询等健康教育方式,对农民工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现场宣传后,即进行干预后问卷调查,评价宣传教育干预效果。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等情况。干预前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干预后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1.3 评价指标

知晓率(%)=正确回答题数/应回答总题数×100%,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以及总知晓率。

1.4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采用χ2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调查100名农民工,均为男性,年龄18岁以下组5人(5.0%),19~25组31人(31.0%),26~35岁组23人(23.0%),36~50岁组31人(31.0%),51岁以上组10人(10.0%)。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2.2.1 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及行为知晓率比较:

对涉及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及行为等8个知识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及行为知晓率为25.0%~68.0%,干预后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行为知晓率为48.0%~95.0%,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及行为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8.0%上升至干预后的82.1%,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92,P<0.005),具体见表1。

2.2.2 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为37.0%~73.0%,干预后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6.0%~94.0%,传播途径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6.2%上升至干预后的88.4%,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3,P<0.005)。干预前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35.0%~39.0%,干预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2.0%~90.0%,非传播途径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6.0%上升至干预后的85.3%,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3.22,P<0.005),具体见表2。

2.2.3 被调查对象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和期望接受的宣传方式:

本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报纸和电视(74.0%)。通过这次集中的健康教育于预,农民工普遍认为这两种方式花费时间短,获得知识信息量大,通过与专业人员面对面的沟通,获取的信息准确、可靠。

农民工对HIV自愿咨询检测(VCT)知晓率较高,这可能与我区从2005年开始作为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大众及重点人群宣传,普及VCT知识有关。知道到疾控中心进行免费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农民工由干预前的56.0%上升到干预后87.0%,干预前后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58,P<0.005)。

3 讨论

3.1 加大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宣传力度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特别是经性和血液传播的知晓率较高,这与近几年来对艾滋病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有关。但农民工对日常生活、工作接触不会被传染艾滋病等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与刘金波等[1]调查结果相似,这将会使农民工产生如疏远艾滋病病人、歧视艾滋病病人等错误行为,使人们对艾滋病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2]。因此,在今后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中,应加强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3.2 宣传教育与健康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农民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建筑工地农民工生活工作环境较差,下班后由于疲劳和时间限制,与社会交往很少,通过媒体接受知识有限。调查还发现,集中宣传干预成为民工所期望的主要宣传方式[3]。鉴于农民工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对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的缺乏,采取集中宣传教育费时少、获取信息量大,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组织开展信任度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与陈岳坤[4]调查结果一致。

3.3 艾滋病宣传中可以尝试多种宣传方式

健康教育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现场互动的方式最适用于对流动人员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5]。在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中,应更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播放录像、发放宣传画)、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方式的讲座),以提高教育效果。由于工地的条件导致农民工接受信息有限,需要增加农民工接触媒体的机会[6]。因此,在宣教形式上,宜以电视、报纸杂志宣传为主,可以尝试鼓励专业人员(如医生)进工地开展同伴教育。同伴教育具有易沟通、认同感、安全感、方便、灵活、快捷和经济实用及易于接受、组织与实施等特点。同伴教育活动新颖、活泼和参与性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建筑工人中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同伴教育和综合行为干预都是有效措施,且二者可以达到基本相似的效果[7]。

参考文献

[1]刘金波,周玲,张开金,等.江苏地区1668名流动人员艾滋病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10):1357-1360.

[2]胡连鑫,陈燕燕.杭州市开发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与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6):431-433.

[3]曾毅.宣传教育与于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1):846-848.

[4]陈岳坤.安庆市建筑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3):210-212.

[5]刘金波,周玲,张开金,等.南京市流动入口艾滋病知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2):1426-1427.

[6]骆名进,崔丹,毛宗福.武汉市建筑业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3):175-177.

篇4: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1.艾滋病(AIDS)

(1)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2)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人(也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一般要经过7~10年的时间(潜伏期)才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在这一时期,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但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时,会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等症状。艾滋病的病死率极高,目前还没有可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性传播: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和男性之间传播。性伙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越高。

(2)血液传播: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会被感染。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灸针或其他侵入人体的器械,会感染艾滋病。

(3)母婴传播:艾滋病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孕期、分娩时或产后哺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感染的机会为15%~50%。

在世界范围内,性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我国,目前静脉吸毒和有偿供血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呈增长趋势。

3.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行为

(1)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血浆、白蛋白等);

(2)使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或侵入人体的医疗器械,进行注射、抽血、美容、文身或治疗等;

(3)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

(4)不安全的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同性(尤其男性)之间的性行为、肛门性交、多个性伴侣等;

(5)患有生殖道感染或性病;

(6)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可在孕期和哺乳期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4.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

测的意义

(1)及早了解感染状况。

(2)改变危险行为,避免自身

感染。

(3)采取措施,避免感染对方。

(4)尽早做出对婚育的选择。

(5)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对后代的影响

5.艾滋病病毒感染“窗口期”

(1)一般为1~6个月。此时,人体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已具有传染性,但血中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

(2)具有高危行为者,要分析是否在“窗口期”。在高危行为后仅一次艾滋病病毒检测阴性,还不能排除感染的可能。需要在2~3个月后再次检测,方能判断是否感染。

1.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途径

(1)怀孕期间,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2)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皮肤或黏膜接触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分泌物或血液,可能被感染;

(3)产后哺乳过程中,艾滋病病毒可通过乳汁感染婴儿。

2.艾滋病对儿童的威胁

(1)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所生育的儿童,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是1/3。

(2)目前,艾滋病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的最主要途径。

(3)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若未获得治疗,大部分会在5岁前死亡。

(4)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所生育的儿童,将面临不能获得良好的呵护,沦为艾滋病孤儿的悲惨

境遇。

3.艾滋病病毒感染与妊娠

(1)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初产妇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经产妇相比,更易将病毒传染给胎婴儿。

(2)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可增加母婴传播的机会。

(3)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孕妇艾滋病病情加重,并增加母婴传播的机会。

(4)7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乳汁中含有艾滋病病毒,其中初乳的艾滋病病毒含量最高。

(5)婴儿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与产前检查或分娩方式有关。为艾滋病感染的孕产妇进行会阴侧切、胎头吸引、人工破膜、羊膜穿刺术等操作、均会增加母婴传播的危险。

(6)妊娠期阴道分泌物中病毒的含量高。此时要减少性接触,性生活时使用避孕套。

1.孕期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关键时刻。

2.怀孕妇女都应尽早孕期保健,接受预防艾滋病的咨询,并免费进行艾滋病检测,尽早了解自己的感染状态。有高危行为者更应接受检查。

3.不论HIV检测结果如何,都应改变危险行为,采取安全措施,正确使用安全套。

4. HIV检测结果阳性说明体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产道、母乳感染给胎儿。

5.孕早期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应充分了解艾滋病对胎婴儿和自身的危害,知情选择是否继续怀孕。

6.决定终止妊娠的孕妇,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手术。终止妊娠后,可依病情需要积极治疗。

7.继续妊娠者,要定期产前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自孕期或在产时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8.一定要住院分娩,医生助产时会避免侧切、胎头吸引、破膜、产钳助产等不安全的操作,以减少经产道感染胎婴儿的机会。

9.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在孕期或产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10.婴儿出生后,应及时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11.对婴儿实施人工喂养,尽量不要母乳喂养,避免混合喂养。

12.婴儿在12个月和18个月的时候应分别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以确定婴儿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

13.应同其他儿童一样完成全程计划免疫。

14.儿童应接受保健、生长发育监测。

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要从婚前开始,准备结婚的青年男女都应接受婚前保健,获得咨询,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尽早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感染状态,慎重决定婚育。

2.学会正确使用避孕套,一方感染艾滋病病毒,性生活时必须使用安全套,以免对方感染。

3.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应慎重决定是否怀孕。

4.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因为不安全性行为是艾滋病、性病得以迅速传播的温床。

5.杜绝毒品和一切不良嗜好及行为。

6.在艾滋病高发地区或有危险行为的男女双方,尤其应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

篇5:小学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xx小学在全校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我校广大师生防艾知识水平,为遏制艾滋病传播与蔓延作出努力。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预防艾滋病工作

对于我校开展预防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活动。

二、主要工作

1、为了提高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水平,增强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共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利用学校广播站时间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并教会他们一些学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如何倾听,促进同学们交流,尊重别人,学会如何与人亲密相处,学会如何拒绝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诱惑,提高自尊,将其学到知识融入预防艾滋病中去。

利用板报对预防的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篇6:预防艾滋病宣传防治教育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汤河学校

二○一三年十月

预防艾滋病宣传防治教育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校组织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艾滋病的宣传防治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我校高度重视,明确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迅速成立了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于福东任组长,、张宝龙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医及各班班主任(王志戈等5人)任成员,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二、认真部署,制订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方案。

我校结合校情,将艾滋病防治工作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确立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树立正确的理念,帮助青少年建立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避免可能导致艾滋病的危险行为。让青少年直接参加防艾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并推动社会防艾工作深入开展。”确立了活动主题——“消除歧视,共享阳光”。从而更好地做好艾滋病的宣传和防治工作。

三、组织活动,扎实开展艾滋病的宣教工作。

1、校园广播宣传:政教处李玉付主任做了预防艾滋病专题讲话,教师大会上,张宝龙副校长传达了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学生会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艾滋病防治知识3次。

2、举办专题知识讲座:4月28日上午,学校在大会议室对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并对教师进行艾滋病预防专题讲座和培训,以此强化全校教师以及在校生的防艾禁毒意识。

4、召开主题班会:4月29日下午第三节,我校中学部5个教学班都召开防治艾滋病主题班会,并对学生下发预防艾滋病知识手册,动员学生对家庭、社区开展宣传。

总之,在防艾宣传活动期间,我校根据《区教育局和防控部门关于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宣传主题,扎实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目前,我校师生身体状况良好,无一人感染艾滋病或性病,无一人吸毒。

汤河学校

篇7: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学校是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场所,为做好学校禁毒与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师生预防艾滋病意识及自觉抵制不良习气的能力,我校根据《沈阳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要求,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理》、《沈阳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把预防艾滋病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体系,求真务实,认真抓好禁毒和防艾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教育宣传工作,做到组织落实。学校成立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朱刘玉荣同志任组长,副校长桑桂清同志任副组长,全体领导班子为成员,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开展专题讲座,张贴宣传画,学生的培训率、知晓率达98%以上。

1、利用班会课、及团队活动课、校会、校园之声、板报宣传栏、图片展、专题讲座等途径,广泛开展宣传禁毒与预防艾滋病知识活动。包括宣传挂画、《珍惜生命拒绝毒品》的教育挂图,举办了校内的图片展览等活动,给学生敲起警钟,使学生大大地增强了“拒毒防艾”的意识。

2、着手开展“画一幅画、写一篇作文、作一次演讲、办一场文艺演出、组织一次班队活动、评选一批先进”活动,提高教育宣传活 动的实效性。

3、开展禁毒、预防艾滋病宣传采取经常性、多种形式,利用学校板报把禁止毒品与预防艾滋病的小知识、小常识刊登在板报上。总之我校禁毒与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始终采取多形式、多样化的普及教育。

二、多方配合

1、建立学校与派出所的组织联系,推进警校共建活动,互通情报,共商对策,发现苗头,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燃。同时,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活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向家长讲授毒品与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学生吸毒等知识,让学生与家长联系起来。

2、在校内适当地方设置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标语、警句、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宣传牌,开设禁毒防艾宣传活动展览,校园之声广播站也经常讲禁毒和艾滋病预防知识。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校形成了一个禁毒、拒艾的良好风气。

预防艾滋病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存在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全力支持、共同努力、共同关心,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控制,有效预防,真正体现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窗口的地位。

泉园小学

篇8: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探索有效的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教育模式, 为进一步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该课题组于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西安市建筑工地农民工开展了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工作, 并对此结果进行效果评价,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西安市城区4家建筑工地的1, 150名农民工进行基线调查, 回收问卷1, 144份, 回收率99.48%, 剔除不合格问卷8份, 有效回收率为98.78%。干预后对1, 140人进行评估, 回收问卷1, 137份, 回收率99.74%, 剔除不合格问卷6份, 有效回收率98.78%。

1.2 方法

抽样方法:先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法, 在西安市区随机整群抽取4家建筑工地, 再按照工地提供的工作人员情况 (班组和工作分工情况) , 运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一定班组, 对班组内的每一个人进行基线及健康教育后的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对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基线调查和干预后效果评估调查。问卷是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2,3,4]自行设计的, 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对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及被调查者对疾病本身的态度和行为。在调查前, 首先选择20个农民工对调查问卷进行预调查, 确认问卷的信效度。通过预调查后问卷29个条目总的克朗巴赫系数 (Cronbach, s alpha) 值是0.93, 而每个维度的克朗巴赫系数值均大于0.90。

干预方法:利用张贴海报、发放小册子、开通广播电视节目、设置宣传橱窗、科普讲座、图片展览、同伴教育、有奖问答、多媒体、电影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质量控制: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2人一组进行调查, 被调查者采用匿名自愿的方式接受调查。被调查者填写书面的知情同意书。调查表收回后, 由核查人员进行基本信息的核实, 如果发现有漏填或填写不完整的当场补填后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 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知晓率、赞成同意率和行为实行率用百分数表示, 健康教育前后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差异用P值表示。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干预前和干预后建筑工地农民工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婚姻状况、性别没有差异, 均衡可比。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基线调查

结果显示, 4家建筑工地农民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低, 大部分题目的知晓率都在50.00%以下。干预后, 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对艾滋病的3大传播途径以及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均有明显提高, 见表1。

2.3 建筑工地农民工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在干预后有明显地改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4 干预后建筑工地农民工对预防艾滋病的行为

行为明显改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按照《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2010年) 》所定目标, 到2010年底, 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要达到80%以上。本次基线调查结果显示, 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只有55.70%。但经过健康教育后, 他们的知晓率明显的提高, 达到92.96%。超过了我国国家的标准。本研究证明, 如果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建筑工地农民工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 是能够明显的提高建筑工地农民工的艾滋病相关知识, 大大的改善他们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 本结果与刘熹等的研究结果一致[4,5]。

中国目前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1.2亿人以上, 他们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 获得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差, 他们是收入群体, 生活条件差, 卫生习惯不好, 性冲动化解能力差, 艾滋病防范意识薄弱, 缺乏艾滋病的相关知识[6,7,8,9,10]。要开展农民工的健康教育, 尤其是建筑工地农民工的健康教育,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任务, 同时有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表明, 张贴海报、发放小册子、开通广播电视节目、设置宣传橱窗、科普讲座、图片展览、同伴教育、有奖问答、多媒体、电影等方法是进行农民工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总而言之, 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庞大, 基础生活条件差, 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 因而健康教育是提高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开展适宜农民工的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 以预防及减少农民工艾滋病的发生,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对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干预效果, 普及农民工的艾滋病相关知识, 控制和减少艾滋病的发生。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的抽样方法, 首先对西安市4家建筑工地的1, 136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 获得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基础资料, 然后从2011年11月-2013年3月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再用相同的问卷获得建筑工地农民工教育后的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资料, 最后通过统计分析, 对比干预前后的各个条目的得分, 并计算其卡方值及P值。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及干预, 建筑工地农民工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P均<0.005) ;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及行为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P均<0.005) 。结论 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手段, 不但可以提高建筑工地农民工知晓相关的艾滋病知识, 而且可以改变他们对艾滋病的态度及个人行为。应该开展适宜建筑工地农民工的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 预防及减少农民工艾滋病的发生, 从而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农民工,健康教育,评价

参考文献

[1]Li L, Morrow M, Kermode M.Vulnerable but feeling safe:HIV risk among male rural-to-urban migrant workers in Chengdu, China[J].AIDS Care, 2007, 19 (10) :1288-1295.

[2]Hong Y, Li XM, Stanton B, et al.Expression of HIV Related Stigma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J].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 2008, 22 (10) :823-831.

[3]Sheng Lei, Cao Wukui.HIV/AIDS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in China[J].Chin Med J, 2008, 121 (13) :1230-1236.

[4]刘熹, 洪英, 田红梅, 等.成都市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干预效果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0, 25 (4) :199-202.

[5]姚晚侠, 姚聪, 刘淼, 等.对我国西部进城民工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2) :305-306, 313.

[6]Yan Hong, Bonita Stanton, Xiaoming Li, et al.Rural-to-Urban Migrants and the HIV epidemic in China[J].AIDS and Behavior, 2006, 10 (4) :421-430.

[7]Li L, liang Li, Wu ZY, et al.Individual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social norms:Reports on HIV/AIDS related stigma among service providers in China[J].Int J Psychol, 2009, 44 (6) :443-450.

[8]刘攀, 汤先忻.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10, 23 (2) :39-41.

[9]姚晚侠, 牛丽英, 李桂兰, 等.对进城民工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3) :477-478.

篇9: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关键词]同伴教育;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同伴互助的方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贝尔(AndrewBell)和传教士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采用的“导生制”教学——教师们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学生,并将其培训成可以督导其他学生的“班长”,被学者们认为是最早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同伴教育。此后,同伴教育迅速在全球的社会发展领域发展起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瑞士、荷兰、印度等国向全世界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经验。

1.同伴教育的概念界定

同伴教育在教育界中属于新兴的教育方式,许多学者认为用它可以来影响人的认知,从而改变人的认知习惯,它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价值观的引领,注重学习者的自身体验,从而解决特殊问题。Varenhorst(1984)认为,同伴教育是由接受过培训且接受在教育过程中监督的学生来执行的对他们价值观、行为引导的过程,要求教育对象年龄相近;Amy Medley(2009)等学者认为同伴教育干预措施是指在小组中或同伴一对一的形式下与目标人群分享人口的、风险行为的艾滋病毒或艾滋病信息;Sussman(1973)认为,同伴教育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和督导的学生,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听、支持或咨询服务。

目前,同伴教育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但同伴教育有明显的特点。Michael Shiner,1999认为,同伴教育应具备三个特征:同伴组成、明确的干预目标和预设的操作方法、干预中的同伴教育者角色。Tuner G.,1999等学者同样认为同伴教育的基本原理并不清晰,但是以下十点可以用于定义同伴教育:(1)同伴教育比其他方法成本效益更好。(2)同伴是可靠的信息源。(3)同伴教育会为参与者增能。(4)同伴教育利用已有的分享信息和建议的方法。(5)同伴比专家更能够传递信息,因为人们通常与他们的同伴一起辨认信息。(6)同伴教育者通常担任积极的模范角色。(7)同伴教育让提供同伴教育者受益。(8)同伴提供的教育是可接受的而其他的教育则不可以。(9)同伴教育能够被用于教育那些传统方法难以接触的人群。(10)同伴们通过持续的交往、接触加强学习。

通过前辈们对同伴教育的概念的阐述,笔者认为,同伴教育是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年龄相仿,教育者在价值观传导、生活经验的传递、认知行为、思想观念上对被教育中以正面的引导。

2.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同伴教育在我国真正发展起源于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中国红十字会为预防艾滋病而推广的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引发了一大批学者开始同伴教育的系列研究,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大学生、中学生、妇女、青少年、吸毒人员、流动人口等群体的艾滋病预防教育。目前,此方法在我国多个省市用于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活动。

国内不少学者做过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的现状:霍楠等,2011认为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体系不全、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不正确、大学生缺乏从事防治艾滋病相关事业的积极性。张琼华,2013认为:教育者在方法的选择上不能做到上下兼顾。导致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受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缺乏必要的尊重和信赖,导致教育的失败;在教育方式上保守,不能真正掌握同伴教育的方法;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足。王继承等,2014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日益复杂化,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脱节化,教育效果的碎片化。戴玲2007认为:同伴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 是全世界艾滋病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

性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需求,许多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性早熟,性知识缺乏,学生学习性知识处于“无师自通”的状态,依靠互联网,影像资料,信息的正确性有待考究。在许多学生对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知识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全面掌握艾滋病知识的,对婚前性行为普遍持肯定或无所谓态度,男男同性恋性行为成快速上升趋势,从社会人员延伸到在校大学生,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笔者认为,除了知识的传授,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讨论

运用同伴教育进行艾滋病的预防教育在我国已实行了若干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过文献的研究,和自身工作的实践,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同伴教育主持人水平不一,难以确保每次的培训效果的统一。性教育在中国仍然处于灰色地带,存在有些地区、有些教育决策者不敢放开开展此项活动。同伴教育是通过同伴的角色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不同地区的受教育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开展活动是,活动内容的选择,效果的评价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为我接下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继承,许天娇,朱玉霞,朱敏敏.2015《美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育学理论 研究》.

[2]罗玲,彭少峰.2015《同伴教育研究评述》,《社会工作》2015年第1期.

[3]林国南.2005.《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实施及评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霍楠岳,日失,宋兴怡,徐选国,姜峰.2011.《同伴教育在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实践模式》,《医学与社会》第24卷第1期.

篇10: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兴义市三江口镇民族中学七年级(2)班

为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提高在校学生艾滋病防范意识,认真开展学校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沙雅县人民政府对教育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艾滋病流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危害。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部署,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作。

二、措施(一)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落实各学段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并做到有教案、有课时、有检查。(二)每学年专题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学时安排,(三)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措施落实情况和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

三、要求

(一)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艾滋病、性病。

2、增强预防艾滋病、性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艾滋病、性病的基本概念及其危害。

2、了解艾滋病、性病的传播途径。

3、掌握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方法和措施。

4、减少歧视,正确对待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

5、了解获取相关信息、寻求帮助的相关途径和机构。

6、了解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的相关政策与法规。(高中以上学段)

(三)教学内容 l、初中学段(1)性生理发育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2)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和性病(STD)。(3)艾滋病国内外流行现状、趋势及其对个人、家庭造成的危害。(4)艾滋病、性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和不传播的途径。

(5)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 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②增强抵御不良行为和侵犯的能力,提高生活技能。③不去无行医执照或无消毒措施的街头诊所、美容所等场所打针、输液、扎耳朵眼、纹身等。④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牙签、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

(6)不惧怕、不歧视艾滋病病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7)了解我国获取相关信息、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机构。

2、高中学段 在初中学段的基础上,强化和增加以下内容:

(1)与青春期性生理发育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责任感教育。(2)艾滋病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重点在对家庭所带来精神打击、经济压力、家庭的破裂;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劳动力损失、生产率的降低、社会发展倒退等)。(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和“潜伏期”。(4)与无偿献血有关的知识。(5)毒品的危害,吸毒与艾滋病。

(6)如何判断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7)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 ①在与异性交往中,自尊、自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②学会拒绝的技能,避免婚前性行为。③需要输血时,避免输入未经检验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8)同情、关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反对歧视行为。(9)了解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四、目标与成效

篇11:潘塘中学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学生的预防艾滋病意识和自觉抵制毒品侵袭与预防艾滋病的能力。为此,我校在既有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将预防艾滋病教育继续纳入教育工作的重点,制订以下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拟订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时间表,让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地依次开展,做到层层落实,具有实效。

一、总体工作思路

由于我校处在交通要道旁,周边人员较复杂,给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家庭教育力量较为薄弱,也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教育压力。因而,我校领导下决心,把预防艾滋病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德育教学计划之中。其中,确定以环境教育为核心,法制教育为龙头,将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融入其中,以心理教育,常规管理相配合的工作思路。建立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郑利丹

成员: 黄运刚 姜新福 全体班主任

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时间表

确定时间表,有助于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今年,学校将把预防艾滋病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加强学校的软环境建设,也同时加强预防艾滋病意识。拟将组织的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系列活动,以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同时,让学生站在法制的高度认识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更有效地取到教育效果。

三、预防艾滋病工作实施步骤

预计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使预防艾滋病教育深入开展,具体计划如下:

1、学校开展一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专项宣传活动。通过上好专题课和组织学习观看预防艾滋病教育片等,在校园内张贴宣传画与科普知识信息;在学校宣传栏制作预防艾滋病专题板报等,学校将继续利用班会课、思品课、校会、广播等途径,广泛开展宣传预防艾滋病预防知识;广泛征订适合学生阅读的预防艾滋病系列丛书用各类宣传教育报刊、杂志用各种宣传资料,包括各种宣传挂画、教育挂图和预防艾滋病科普VCD等,并举办校内相关的图片、诗歌、征文、禁毒知识竞赛,以期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以期把预防艾滋病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2、学校预计在六月份左右,以“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读一本禁毒书籍,看一场毒品预防教育专题片,听一场毒品预防教育专题报告,写一篇禁毒感想的文章”的活动,为提高广大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增强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使校园内形成一个人人防毒、拒毒的良好氛围。

3、注重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相协作的教育合力,共同加强对学生的预防艾滋病教育。

预防艾滋病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不懈探索,不断努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重要阵地的作用,把预防艾滋病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家庭、社会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做出积极的努力。

潘塘中学体卫艺处

篇12:2013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总结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开展,事关青少年健康发展、民族兴衰,事关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一项长期不能懈怠的工作。我校按照《关于做好2013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工作计划,科学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工作目标,对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安排,并将“防控”作为卫生常规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为强化学校领导的责任意识,学校印发了关于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制定了防止《突发传染病、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成立了以校长邢关宁为组长,分管领导党支部书记段仔学亲自抓,有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由戴雄、李任琪负责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防控工作的部署、指导、督促和日常管理工作。将艾滋病预防知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预防艾滋病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不少于两次以上专题讲座。

二、强化制度,重抓落实

为规范化、制度化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学校实施领导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督查评比制、教师业务培训制以及各项 1

保障制度,“防控”应急预案建立了常规管理、报告机制、疫情处理等各项制度,先后两次聘请中屏卫生院医生为学生进行专题报告会,为整个工作开展夯实了基础。自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学校通过同伴教育,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知识竞赛、黑板报、广播、宣传图片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12.1”艾滋病宣传日,举行了较大规模、丰富多彩的校园宣传活动。同时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和专题活动,来关注艾滋健康教育。

三、注重督查,突出成效

除了在学校推进健康教育外,还面向社会、走进社区,利用给家长一封信,告家长书等形式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结合市、县健康知识宣传月、宣传周活动,组织健康知识竞赛,利用媒体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四、存在问题

1、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配备的科普材料不足,种类稀少。

2、没有专任健康教育教师、校医。

3、学校公共卫生防控网络建立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今后工作打算

1、充分落实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

2、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把预防艾滋病

2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

3、进一步加强与卫生、计划生育、共青团、科室宣传有关部门和机构协调配合,发挥多部门优势。

篇13: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西柳州市三家大型建筑企业在建项目中工期较长中、人员较多的的工地农民工。

2. 方法。

以工地管理人员及农民工骨干(工头)为切入点,首先对建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控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培训,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再深入工地用讲座、座谈、投影、录像等形式对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农民工骨干进行宣传、教育,通过给广大工地农民工发放宣传资料、进行艾滋病防控知识讲座、放电影、开展有奖问答、赠送安全套、宣传台历,在工地张贴宣传画,组织农民工观看《飘扬的红丝带》文艺演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过管理人员及农民工骨干,将艾滋病防控知识传授给工地的农民工朋友及家属。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达到提高其对艾滋病的认知,自觉做好自我保护,减少高危性行为,遏制艾滋病的流行的目的。问卷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内容涉及一般情况、艾滋病知识、安全套使用、个人行为等;以自身对照作宣传教育前后的调查。以自愿为原则,现场填写或发放调查表给农民工工余时间填写后统一收回。收回的调查表,通过筛检,将信息完整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资料输入由专人用Excel2003建库录入资料,并进行校对,用PEMS3.1医学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判断标准,推断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本次收回有效调查表:干预前829份,干预后874份。干预前后性别(t=1.7096、p>0.05)、年龄(x2=2.28, 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资料具有可比性。通过宣传教育,广大农民工在艾滋病认知、安全套使用等结果见下表。

1. 农民工对艾滋病认知。

知道艾滋病是致死性传染病(从80.70%提高到86.27%),可使人丧失抵抗力(从67.91%提高至81.69%)、目前可以治愈(误解从12.06%下降到2.86%),教育前后都有显著性差异,认识明显提高。

2. 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认识。

通过宣传教育,农民工对艾滋病传播途径中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共用注射器传播等的认识,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但对性途径传播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其认识;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对握手传播的认识误区很小,只有个别人认为握手可以传播艾滋病,对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同桌吃饭、共用工具、蚊叮虫咬等)的担忧明显减少,但对接吻传播仍有一定的认识误区(10.76%),需要提高认识。

3. 对安全套认识和使用。

提高了广大工地农民工安全套使用率(从36.19%提高到52.52%),使更多的人懂得了使用安全套可预防艾滋病(从47.29%提高到66.36%)。

(三)讨论

农民工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了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其常住地的农村户口劳动者。由于人口的高流动性不仅加剧HIV传播的速度, 同时增加AIDS监测和控制的难度。由于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少, 医疗保障不完善且经济条件差, 因此一旦感染HIV将很难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容易导致疾病的扩散和蔓延,且由于艾滋病潜伏期长,在发病之前无法察觉, 所以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了艾滋病可能传播的危险性。如何提高这一人群的艾滋病防控水平,对社会控制艾滋病流行有很大意义。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建筑工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工对艾滋病认知和改变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统计结果表明,以工地管理者为切入点,对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多的人懂得了其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正确认识安全套在预防艾滋病中的作用,提高了安全套在这一人群中的使用率,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有结果相似。由于建筑工地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大,劳动强度大,工余生活单调,通过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不但活跃了他们工余生活,也增加了他们在防控艾滋病方面的知识,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程度,使更多的人懂得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懂得了安全套的作用,提高了安全套的使用率。这些农民工为计时或计件工资,要组织他们进行培训、讲座比较困难,也很难为雇主接受,也很难让他们安静地坐下来听讲座,而工地管理者和农民工骨干,其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理解能力较强,对他们进行培训后,可以成为日常宣传员,通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传授,结合宣传画册、有奖问答、文艺演出等形式,在不经意间将相关的知识灌输给他们的工友及其家属,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通报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www.moh.gov.cn:2006.11.22.

[2]张毅.农民工:城镇化过程中的主流群体[N].人民日报, 2005-02-17.

[3]马国英.建筑业农民工状况扫描[N].人民日报, 2003-01-16.2.

[4]覃孟楚.2006柳州年鉴[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12) :458-466.

篇14: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关键词】中小学;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现状;国内研究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好的一面,往往还有很多诱惑,俗话说:“打开窗户飞进来的是麻雀,但更多的是苍蝇。”那由于中小学生们正处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阶段,且好奇心和模仿性很强,自制力和分辨力较差,加上在禁毒防艾这一方面的教育仍严重缺失,所以中小学禁毒与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研究也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通过阅读现有文献,并初步梳理关于我国中小学禁毒防艾教育现状与问题的研究。

李延莉,张若谷对贵州省六所中小学校进行了禁毒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毒品的危害有一定认识,但认识不足,如有24.19%的学生不知道注射毒品易导致艾滋病感染,有4.4%的学生认为毒瘾很容易戒掉,可见青少年对毒品的防范意识还待于加强。而贵州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发挥不够好,学生拒毒的思想基础不够牢,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不够强。第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接受毒品预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存在差距,起点不一致,发展不平衡。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两专”难于保障。“两专”是指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专门教师和专项经费,它是开展禁毒预防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第三,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力难于形成。

云南省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始于1990年,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云南省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提到云南省禁吸工作中存在着的新生吸毒人员尚未能控制,25岁以下青少年是新生吸毒人员的主要构成群体。文中将问题和原因各归纳为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做法上流于“形式”;缺乏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不够;实效性不高。产生问题的原因,即对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门人员和专项经费;受毒品和社会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我国虽加大了宣传力度,但并没有得到很好遏制青少年减少吸毒人数的作用。侯远高教授将毒品与艾滋病在民族地区泛滥的成因分为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体制原因、主要原因和社会根源等,在对凉山地区毒品与艾滋病传播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他指出凉山禁毒防艾工作的核心在于乡村治理和民族文化建设,把扶贫创新、禁毒防艾、社会公益与民族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吸纳知识精英和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民族自强意识,凝聚社会和人心,培育新的发展主体,构建凉山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本,从人类学的语境上分析凉山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收集的文献资料,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小学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研究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视角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众多研究者对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结论大体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小学生对毒品预防意识不够,能够自觉抵制毒品能力不足以及对毒品、艾滋病知晓率偏低。

二、对中小学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有做到,但大多以講座和课外活动的形式来呈现,缺乏统一的规划、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明确的教学目的,导致不能足够的得到中小学学生们的重视。

三、关于中小学禁毒防艾教育宣传的反作用力。并没有使得青少年吸毒人数减少。

四、我国有许多草根防艾组织,但大多数是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和扶植。还有部分民族地区的禁毒工作没有针对主体和对象的特殊性,大多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对中小学学生、家长、教师的禁毒防艾培训工作是薄弱的、缺失的。

五、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的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不足也将会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最后,在已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大多是提出建议或意见,真正实施到中小学的并不多。这又回到了我们最初、最根本的问题上:说的多,做的少;计划多,落实少;任务多,实施少。缺乏对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延莉,张若谷.中小学生禁毒知识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2.1,第36期:30-31.

[2]赵翔.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的困惑与出路---以贵州为个案进行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2007.01:70-71.

[3]云南省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2:25-28.

[4]侯远高.西部民族地区艾滋病疫情及防治策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

[5]夏国美.社会学视野下的禁毒研究——青少年吸毒问题调查[J].社会科学.2003.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青贮饲草供货协议书 下一篇:禁毒教育和预防艾滋病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