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题型 听力 大学 教学

过渡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通用8篇)

篇1:过渡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过渡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国语言不能受母语和语法的制约,而应当充分考虑外国文化,了解掌握外国文化习俗,学会应用好过渡语,对于学生快速提高英语英语写作水平和交际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过渡语;语言观;语言迁移;启示

随着中国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的心理过程。过渡语理论从学习者的心理出发,体现了母语对二语/外语的深刻影响,详细研究过渡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问题,并给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以便使其外语水平能够达到较高的语言水准。

一、过渡语的产生及其概念

(一)1967年,Pit Corder提出语言学应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可能使用的各种策略。自从1972年Selinker发表《过渡语》(interlanguage.IT)一文后,世界各地对过渡语的研究很多,人们开始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过渡语的语用方面。自从过渡语诞生之日起,语际语用学由于其实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出现了大量的理论。在我国,过渡语的研究则集中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中。

(二)过渡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该语言体系是处于母语及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上的,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永远不是目的语,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它有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

二、过渡语理论的内容

过渡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过渡语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它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中间存在的一种与两种语言都不相同的,学习者自己的语言体系,那就是过渡语。

(一)无规律的错误阶段

学习者对这一阶段的错误无法解释,也无法纠正。

(二)突生阶段

学习者的目的语输出变得前后一致,学习者已经开始知道―些规律,虽然这些规律从标准的目的语角度来看不一定很正确,但是学习者却感到它们是合理的规律,其对这一阶段犯的错误无法解释和纠正。

(三)系统形成阶段

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表现出更多的―致性,虽然有些内在的规则是不完全的,但是却是连贯的,是比较接近目的语体系的,明显特征是学习者犯的错误只要有人稍微指出来,他便能自行改正。

(四)稳定阶段

学习者已经掌握了目的语的系统体系,语言运用也比较流利,表达意思也没有问题,错误较少,就算犯错也能自己纠正。

三、过渡语的语言观,心理观和教育观

人们开始关注作为过渡语发展的基础的语言的、社会的和心理的过程。

(一)过渡语的语言观

多数中国学生学了好几年的英语,却不能与以英语为母语者交谈。胆怯是一方面的原因,不知道如何使用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谈话时的语言形式没有问题,但这些形式的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就不是很得体,这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或者他们以本民族的文化为中心,不考虑英语民族的文化,这是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知识的问题,导致交际不得体。以前我们对语言形式功能和文化因素考虑得较少,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很少,并且对有些说法、用法感到惊愕,造成了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与外国人交流。例如很多学生不知道“Thank You”的多方面用法:在英语国家里会经常说Thank you.当别人为你做事、帮忙,或者别人问候你时,你要说Thank you!

参观学校后对学生们要说Thank you for having us,别人给你打电话,通完话后你应说Thanks for ringing或Thank you for calling;在商店买东西,看完拿出来的东西之后未买,顾客要说Thanks for your trouble,售货员要说Thank you for coming in.在别人称赞或祝贺你时,要说Thank you.千万不要说谦虚的话。

(二)过渡语的心理观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习得,而不是学习。许多人把学习英语与学习其它课程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记住教师讲的内容就可以了。语言学习、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习得而不是学习。交际能力不是学习获取知识,而是习得知识。“习得”强调的是个体的主动行为,自身的努力汲取和对知识的消化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的努力而获得。

(三)过渡语的教育观

我们要对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进行研究,这样可以丰富过渡语理论,避免使过渡语变得特别的狭窄和抽象。

四、过渡语的迁移

迁移关系到成年人的外语学习过程,母语在外语学习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学习的迁移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技能、方法、原理、态度等。迁移有不同的分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由于跨语言相似性的影响,对习得的任何促进功效,它导致以某种语言母语者和不以这种语言为母语者在行为上的趋同。

负迁移指导致错误,制造过头,制造过少误解的跨语言影响,和构成以一种语言为母语者和不以它为母语在行为上的分化的其他功效

五、过渡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是其在学习外语时各种原因造成的,反映了学生学习外语规律的一个过程。过渡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它的规律变化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进程。

(一)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

教师对错误不能默然视之,这样会让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以致反复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用正确的形式重述学生用错误方式表达的意义,巧妙的指出学生语言中的错误,使其意识到错误,又不感到丢面子。

(二)减少学生的交际压力

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减少学生的交际压力,不要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责骂学生,应该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写作,尽可能的提高其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大量接触目的语,接受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与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目的语准确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多看英文原版电影、书刊等,纠正自己的错误。

六、结论

学习外语知识是一个不断总结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对过渡语的研究可以了解学习者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达到了哪个阶段。学习者在自己过渡语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的处理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交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习得环境,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郭继东.从过渡语发展看大学英语教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魏玲.英语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策略.教学月刊,2013(02).

篇2:过渡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对中介语石化理论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其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旨在帮助英语教学者正确对待学习者语言习得及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清楚地了解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从而有效地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

作 者:周楠 赵巍 ZHOU Nan ZHAO Rui 作者单位:周楠,ZHOU Nan(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沈阳,110034)

赵巍,ZHAO Rui(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04)

篇3:过渡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 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从词源来看,“euphemism”一词首次出现是在Thomas Blount的Glossographia(《词集》,1656)一书中,定义为“对粗俗词的一种好听的或善意的表达(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它来自希腊语“euphemisos”,前缀“eu”意为“good or sounding well”,词干“pheme”表“speech or saying”之意;故“euphemism”意即“用以替代刺耳、生硬、直接的词,表和善的、含糊的、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substitution of mild or vague or roundabout expression for harsh or blunt or direct one)”,从而形成“words of good speech”。《韦氏第3版新国际英语词典》给予的定义是:“A polite, tactful or less explicit term used to avoid the direct naming of an unpleasant, painful, frightening reality”。根据《语言和语言学字典》(Language&Linguistic Dictionary),委婉语是“一种不明显的、令人愉快的、含糊的说话方式,用来替换令人讨厌的或不体面的词(an unobvious, pleasant or ambiguous way of speaking in used to substitute an offensive meaning or an unrespectable expression)”。我国学者的观点是:“英语辞格‘euphemism’,即西方古典修辞学中的‘euphemisos’是指‘提及令人不快的事物时用以保持得体的一种修辞方式’。”(李国南,1999)有关汉语委婉语的解释如下:在《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分设“婉转”和“避讳”;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给予的界定是:“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所作解释为:“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语’。”

2. 英汉委婉语的社会心理分析

委婉语的使用是人们为了在交际中以礼相待,避免冒昧或无礼。而委婉语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文化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交际功能。它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在东西方文化里得到认可和禁止的言谈举止准则,同时也涉及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就英汉语而言,二者都拥有许多共同的委婉语言手段,并展示出种类不一的表现手法;同时,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各自具有独特的委婉表达方式。那么,从其产生的社会心理来看,有以下几类。

2.1 对忌讳之事如疾病、死亡、性等的避讳心理。

在人类文明早期, 社会科学文化不发达, 为避凶趋吉, 有些词就成了不能随意说的禁忌语。人们在交谈时, 忌讳将这类词语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而是选择措辞委婉、语气缓和的委婉语, 目的是避免引起人们的恐惧感和不祥联想。比如, 人们在谈及“死” (die) 时, 为反映人们对此及来世的态度, 也为了体现对逝者的怀念、尊敬之情或是唾弃、咒骂等态度, 或对死者亲友的同情等, 会常使用如下词语或表达方式。比如, 在英语中用一个单词表达“死”这个概念的有:perish, decease, drown, croak等词;用写实手法来表示的词组有:lose one’s life, cease to exist, be no more, commit suicide等;用比喻来表达的词组有:pass away, check in, cross the Styx, go west, go to glory等。而在汉语中, 有用一个汉字来表达的, 如《礼记·曲礼》里的:“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有两个字表达的:“夭折”、“断弦”、“玉碎”、“捐躯”等词;有三个字的:“玩儿完”、“登鬼录”、“赴黄泉”等;也有四字词:“粉身碎骨”、“一命呜呼”、“香消玉殒”等。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有不同的“死”的委婉语。如在道教中, 人们使用“仙逝”、“升天”、“升仙”、“驾鹤西游”等。而“涅磐”、“圆寂”、“坐化”、“归真”、“寂灭”等词则来源于佛教。生前行善积德之人死后将“升天”“去到极乐世界了”, 而邪恶之人将“下地狱”“见阎王”。

2.2 避免冒昧和无礼的礼貌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当人们不得已要涉及一些令听者不适的话题诸如年龄、体形、贫穷等话题时,会选用较温和委婉的词语来表达,以避免造成尴尬或伤害对方,力求和谐、融洽的交际氛围使得交际顺利进行。比如,英美文化推崇个人主义,子女成人后便不再与父母同住,老人也不随儿女一起生活,另外在竞争激烈、追求效率的西方社会,老年人无任何竞争优势,以致老年生活寂寞凄凉,因此谈“老”是个极敏感的话题。英语中相关委婉语也特多。如seasoned man(历练的人),senior citizen(资深公民),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较长的人),golden years(金色年华),distinguished gentleman等;“养老院”也被说成“nursing home, home for adults, rest home, adults community”等。英语委婉语研究学者Neaman (1990)曾风趣地指出,美国没有“老的”(old),要么是“老练的”(seasoned),要么是“保养得很好的(well-preserved)。

而东方文化则不同,“敬老尊贤”和“养儿防老”的这些传统观念,使得中国人重家庭、提倡伦理道德。年老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老年人普遍受到尊重,因此相关的委婉语不多。常见的只有“风中之烛”、“年事已高”、“这把岁数”等寥寥数词,而“华发”、“夕阳红”、“忘年交“等词也饱含敬意。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于姓氏前后以表尊敬和亲切之情,如:“老张”、“王老”等。另外,“老”字还带有权威和智慧之意,如“姜还是老的辣”、“老成持重”。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汉民族也有了忌问年龄的倾向,尤其女性不喜欢与“老”挂钩的称呼。从委婉语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上,可看出人类文化的共性及不同文化间可以相互借鉴、影响的一面。

2.3 对某些不愿提及或有意回避的词句的掩饰心理。

某些具有美化功能的委婉语来源于普通百姓或机构部门对某些不愿提及或有意回避的词句的掩饰心理。比如职业委婉语,将地位低微的职业美化;再如英语中用“sanitation engineer”(环卫工程师)来替代“garbage collector”(垃圾工人);“mechanic”(机修工)成了“automobile engineer”(汽车工程师);“waiter”或“waitress”(服务员)称为“dining-room attendants”(餐厅管理员);“janitor”(看门人)成了“security officer”(安全官员)。连“housewife”都可用“house-maker”甚至“household executive”替代。虽然这种称呼变化对职业实质无半点改动,但能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也反映出英美文化中“平等”、“自我”的取向。相反,汉语中的职业委婉语不多,因为多年来,政府提倡的“工作不分贵贱”、“劳动最光荣”的职业观深入人心,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秉承诚实谦虚的美德,不会因职业舒适清闲而夸夸其谈,或因职业艰辛低下而缄口不提。但受英语委婉语的影响,人们也开始使用一些婉称来美化职业。例如,销售人员大多冠以“业务经理”或“区域经理”的称号,“售楼员”可以叫“置业顾问”,“剃头匠”称作“发型师”或“美发师”等。

在英语中,有关政治生活的委婉语屡见不鲜。在欧美国家,宣传工具为避免由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矛盾激化,粉饰现实,会大量使用委婉语。比如,用liberate代替capture,用redeployment代替withdraw,用pacification代替war,将strike(罢工)说成industrial action(工业行动),dismiss(解雇)说成downsize(裁员)等。美国官方自称没有“poor people”,只有“low-income group”(低收入阶层),美国大城市没有“slums”(贫民窟),只有“old, more-crowded areas”(旧的,居民拥挤的地区)。“死亡”在核语言中被称为collateral damage(次要的损失)。美国前总统里根用the peacekeeper(和平维持者导弹)重新命名MX导弹,但防卫专家们炮制出在他们看来更为恰当的damage limitation weapon(损失限制武器)这一术语来。在我国,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政治委婉语也逐渐增多。比如,称贫穷落后地区为“欠发达地区”,称失业或无业人员为“下岗职工”或“富余劳动力”,“负增长”表示经济方面的下降,“宏观调控”实指经济领域中的政治行为,等等。

3.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中,在交际中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数人对此并不重视,还有人认为学习和研究委婉语是语言学家的事,以致在英语教学中长期被忽略。实际上,若不了解委婉语,就会在交际中会犯大忌,轻则令对方尴尬,重则冒犯对方,导致交际失败。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注重词句的语义意义,而忽视了语用意义和语用效果,使得学生难以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恰当准确地运用英语委婉语。那么,教师应如何通过委婉语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文化,教会学生如何在与说英语者交谈中避免语用失误并能正确使用和理解委婉语以达到交际的预期目标。对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教学中注重委婉语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达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下运用委婉语,让学生切身感受委婉语。

3.1.1 课堂提问时

面对学生的沉默或害羞胆怯的学生, 用“Could you tell us your view of the topic?Take it easy, Just take a try.I’m sure youhave something to say.”这类委婉表达的效果绝对好过“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it!”, 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同时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在公众场所演讲或陈述时的紧张感。

3.1.2 评论学生的成绩或表现时

可以用“I believe you may have some reason for not doing a good job this time.”或者“I’m afraid that today you made me somewhat disappointed, could you do better next time.”等委婉表达, 而不是直截了当地批评和责备, 能让学生以此明白自己的不足, 但又不会被伤及在同学面前的自尊。其中的内含意义也会激励学生要多加努力。

另外,在批改书面作业或点评口头作业时,甚至布置作业时都可以运用委婉语。这样的方式能顾及学生的“面子”需求,尤其能给欠缺自信的学生鼓励和肯定。

3.2 注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离开了文化的语言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每种文化都有关于礼貌行为举止的特定规则及在特定场合使用的特定词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有其习惯的行为方式。在甲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到了乙文化背景下可能就很无礼鲁莽。学外语的困难之一就是要了解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哪些是礼貌行为,哪些是无礼行为。这些知识是不会出现在字典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通过渠道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意识,反过来加深委婉语的记忆和理解。建议如下:

3.2.1 引导学生扩展并准确掌握委婉语知识

很多时候,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如何说而非说什么。委婉语的使用会受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等限制,同时也与交际双方的关系、性别、年龄、身份等有关。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分辨各类委婉语的能力,并教会他们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正确运用。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素材,比如书籍报刊、影像资料等,其中涉及的真实的交际场景可以让学生更易掌握相关委婉语的运用、理解和注意事项。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母语为英语的人,所以,通过阅读含有文化背景、社交准则、民族风俗等内容的地道英语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灵活地使用委婉语,避免或化解尴尬处境,使交际顺利进行并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3.2.2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讲授的课堂知识加上学生所作的课后巩固和拓展还不够,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到准确恰当的“知识输出”,才能算是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教师应引导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将所学的委婉语运用到实践中,多写多说,以达到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

4. 结语

本文从委婉语的产生及不同心理下的使用领域探讨了英汉委婉语共同的心理基础和思维模式,也能从中看到不同语言背后折射的社会、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毕竟,委婉语是与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因素紧密相连的。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加深对中西语言与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障碍,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对委婉语的研究和学习还得与时俱进。

摘要: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分析, 并就此提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有助于我们对英汉委婉语的语言特征及它们所反映的英汉文化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并在交际中恰当准确地解读和使用委婉语。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社会心理分析,英语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李国南.委婉语与宗教[J].福建外语, 2000, (3) :1-6.

[5]Neaman, Judith, S., Silver Carole G.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6]陆宇萍, 陈硕.英汉委婉语对比[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3, (3) :67-71.

篇4:中介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外语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1.中介语理论及其特点

中介语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状况;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也就是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轨迹,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及“共时”和“历时”的统一。根据塞林格的定义,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语,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每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在形成其特有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塞林克就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了五点:可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反复性,石化现象。

2.中介语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A.对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的启示

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目的语模式至关重要。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对学习正确的语言使用加以巩固和强化。在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的提供目的语模式,同时这种模式应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运用都能逐渐地向目的语靠拢。而且,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的调节和灵活运用手中的教材,增加目的语输入的强度和难度,避免低层次的无效重复,提高中介语的质量。中介语理论能帮助教师认识到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適当地使用母语解释语言学习中的难点,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用外语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加快学生外语思维的形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B.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设计的制定的启示

众所周知,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有固定的次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设计也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固定的次序。中介语的发展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进行的,教学计划在兼顾认知和学习的前提下,应适当地强调习得,为学生创造习得条件。而且,外语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重视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步改进和发展中介语。

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和记忆能力对中介语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相当认识和分析能力的成人学生时,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和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他们的认识能力相符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些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练习形式,促使他们的语言运用变得更加准确。学生对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体验,他们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较好的认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能够使他们的语言更加自然、恰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使得他们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来促进自己的中介语更好地发展。练习的设计要有不同的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教师设计一个练习或者是纠正学生语言中的错误时,他首先考虑的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这一练习是否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在这一练习中,这一练习在多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和反应能力。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对交际能力和语言的准确程度具有不同要求的练习。

C.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错误的态度

中介语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成果主要之一就是,它彻底地改变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运用的态度。从外语教堂的最初阶段开始,教师就期望学生的语言表现与目的语达到一致。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方面,教师都是以目的语为标准来要求学生的。而根据中介语理论,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学生的语言运用是介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它的发展和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符合或不符合目的语的标准来衡量它。

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并不需要随时更正。教师只需尽量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不断地模仿。这样,学生语言中的错误由于在语言环境中得不到巩固和强化而会逐渐消失,而其正确的语言运用形式也会逐渐确立。

教师应当从中介语自身的规律出来衡量学生的语言运用。区分不同的错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尤其是有规律的错误。在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所期望的语言表现就应该是学生语言的不断改进。衡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学生的语言表现,应该是判断他的语言中有多少成分是符合目的语系统的,他的这些错误是自由的、任意的,还是系统的、规则的,这些错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教学逐渐发展成为更加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同时也说明,我们以往所采取的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语言水平测试形式,应该逐步变成一种以不同的语体、结构和不同的语言运用模式为基础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语言测试形式。

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他们不断地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立一个语言系统,这一系统能够使他们理解第二语言,并且能够用其进行自由地表达。学生在自己中介语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地处理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行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做出正确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并给予合理的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中介语系统连续不断地向前发展,直到他们能够运用第二语言进行清晰、明确、有意义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马丁•韦德尔,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唐承贤.差错分析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4]王建勤.中介语产出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5]吴 臻.中介语与外语学习[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篇5:过渡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功能;外语教学

称呼语指称谓语中的面称词,用来直接指听话人。称呼语的误用和滥用易导致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比语法错误更严重,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因此,在交际中掌握称呼语的语用功能,避免误用和滥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应成为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

下面将从揭示话语主体的人际关系、表达说话人感情、以言行事几个角度分析英语称呼语在实际使用中的语用功能。

(一)人际关系指示功能

布朗和吉尔曼在关于第二人称t/v研究中提出了“权势”和“同等关系”两个术语,以此来概括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的概括虽然还有者其他一些模式,“权势”和“人际关系”的因素在面对面交往中确实普遍体现的。(祝畹瑾,2013)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是称呼语最重要的功能。

lane: i didn’t think it polite to listen,sir.在这个例子中,algernon称呼lane用了比较亲近的t式称呼lane,而lane 回答时使用了表示尊重的v式称呼sir.通过称呼语的使用不同,由此可以推断出algernon的地位要高于lane,实际上,确实如此,lane是algernon的男仆,地位明显低于algernon。

(二)表情功能

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可以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情绪。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因此在分析称呼语的表情功能时,必须要结合语境。表情功能是称呼语最为丰富和有趣的功能。

cecily: certainly,miss prism.my little task of reconciliation is over.chasuble: you have done a beautiful action today,dear child.在例4中,chasuble十分满意 cecily的表现,所以使用“dear child”来表达自己对cecily的赞赏。

(三)以言行事功能

称呼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行事功能。它有时独立存在,既用以指称受话人,又同时在施行一种言外行为如请求、指责、间侯、警告等。称呼语的行事功能依赖于它出现时的各种语境,通过语境信息表现言语行为。

在例3中jack害怕algernon会毁掉他的全部计划而使用比较具有攻击性的“you young scoundrel”来威胁他离开。

二、英语称呼语教学建议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发现,英语称呼语在话语交际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相关调查证明英语学习并不能完全掌握其语用功能,交际中频繁出现语用失误。因此,接下来将浅析语用失误特点并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kasper 指出:不仅一般语用语言知识是可教的,而且社交语用知识也是可教的;语用知识的讲授对语用能力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可以从英语称呼语语用功能的角度根据社会阅历及英语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教学。首先,针对于年龄较小的初学者,先讲授称呼语引起注意的功能。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词汇教学,讲授不同情境下称呼语的使用方法。其次,对于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学生,讲授其人际关系指示和表情功能。授课过程中可结合句法教学,讲授不同情境下的基本模式。最后,对于社会经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的学生,讲授以言行事的功能并鼓励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根据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中文语用能力分层教学更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中英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差异不大,这种可以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效果,使中英称呼语语用能力同等提升。但是,在具体表达中,中英称呼语差异较大,这也是产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强调中英称呼语的使用差异,避免母语负迁移现象也很重要。

三、总结

篇6:数学片段教学过渡语

2、能静下来思考,真好。谁还没发过言,好,请你!善于发现,(发现数学的美或特点。。),乐于分享,(分享数学学习的快乐),真好!

3、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探索新知识,真好,就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新朋友的奥秘吧!

4、有什么共同点啊,聪明的六七班同学,先认真观察,然后再把你的发同与同桌一起分享吧!

5、对了,先不忙着举手呀,再认真地思考思考吧。相信你会有更精彩的发现的。

6、能懂得用数学知识来讲道理,真好。

7、真理不辨不明啊。感谢这两位同学精彩的辩论啊。多有价值的发现啊,掌声,能获得这么多的粉丝,老师真羡慕你啊。8、0虽然小,但在计算时,作用可大了,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的。是啊,细节决定成败,你的认真与细心,真得令老师感动,向你学习!也期望全班同学也向你一样啊。

9、声音响亮,充满自信,回答得非常完整,真好!

10、能把问题考虑得如此周到,真好!

11、能提出这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棒

12、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1】2】3来一一举例,真不愧为我们班的数学王子呀。

13、真敏锐的数学眼光呀,你们发现了吗。

14、瞧,不仅声音响亮,还说得非常有条理,真好。

15、同学们,出错了不可怕,可怕地是你对待错误的态度的,对了,先抓抓你自己身上的病虫,再帮帮

16、是呀,态度决定一切呀。

17、遇到困难呢,该怎么办呀!

18、老师要表扬第一与第三小组的组长,当组员遇到困难时,小组长多像个热情的小老师呀。

19、小组的四个人全做对的请举手,是呀,共同地进步是我们小组合作的重要目标的,决不能落下哪个人的。20、要表扬1、3、4小组,他们合作可认真呢,瞧

21、你的汇报是全组人共同的想法吗?哦,你说,这是你的想法,后一半是别人想出来的,看来,人多智慧也高啊。

22、多热烈地讨论啊,能在小组内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见解)(观点)(方法),真好!哪个小组愿意来第一个向全班同学(展示)分享下你们组的智慧,(好主意)

23、不着急,你可以按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怎样来说说,其它同学先别忙着举手,对了,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会等待

24、多好(妙)的主意(方法)(总结)、全班同学都听懂了吗,咦,你说,他讲的快了点,好,你愿意再说一遍你的好方法吗,听懂了吧,同学们,响亮的发言,认真的倾听,真好,把掌声送给他们。

25、你们有信心独立解决这道题吗?都信心满满啊,开始吧!

26、吴正宪在课堂中常说的一句话(供参考):你说的你明白,他说的他懂的,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大家都懂呢

27、我要给你鼓鼓掌了,你不仅看到了它们的不同,还找到了它们不变的地方。

28、我们今天不仅一块学会了(把东西进行分类),还能把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整理成图,整理成表。同学们还知道了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29、现在马上就要下课了,你能不能(相不想)把你的收获讲给大家听啊。

30、谁来第一个告诉大家。就请你吧。我知道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分类的现象。我学会了分类。我知道了分类与整理都要有一个过程。都要慢慢来进行。经历了分类的过程,真好。经历之后,心情怎么样,很开心,高兴。谢谢你,老师与你一样开心高兴,请坐吧。

31、同学们,这节课啊,我们不仅经历了分类与整理的过程,还把你们分类的结果整理成了图或表,大家还发现,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以后在生活中还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的,你会不会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啊。好的,(就请带上 接受老师的)

32、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合作、一起讨论,一起探讨、一起发现、一起验证、一起总结。。过得可开心呢,兴奋呢,快乐

33、口算,没问题吧,看谁反应快。开始吧 34、21*3= 21*30= 两道题有联系吗?琢磨琢磨吧。10倍。好,继续!34*2=68 34*20=680 15*2=30 15*10=300 瞧,掉陷井了吧。

35、能把这些数学信息组合起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吗?!

36、我会计算出14*12,结果和150做比较,出问题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还没认真、正经地好好学过,研究过,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会做?老师要求:不仅会乘,还要把道理说清楚,会吗?有了第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第三种呢/

37、小组之间,互相当小老师,看能不能将对方说懂,开始吧

38、(拍手);能轻声入耳,有序发言,训练有素,讨论热烈。真好。谁愿意与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好方法?

39、师:我建议,你觉得哪个地方他们组讲得还不够清楚,你就问他们哪个问题,让他们解释,考考他们。

40、为什么把48与120加起来?因为他们是*14与1*12的结果,你们反对啊?

41、为什么把2写在10位上。鼓掌

42、问的特别有水平,回答得也很精彩。

43、我想请问:干吗把这两个数加起来。44、48哪里来的。120哪里来的,1在百位,2在十位,虽然写12,但它表示什么。干嘛这里空着。写0更清楚,不写0很简洁。4个12,10个12哪里来啊,请你上台指一指吧。

45、没拿尺子画得还比较直,要是用上尺子,一定会画更直了,我希望大家画得更直。

46、能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真好,这转化可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呢,(板书)咱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转化的吧。

47、是啊,思路是一样的,但格式不一样,表达的形式方法不一样。

48、把12拆成2*6,把14拆成2*7,12*14=2*6*2*7=4*42,折完之后干什么很重要啊。能不能比这个更简捷些,直接折成二位数乘一位数。

19、看你得意的样,请你,同学们,同意他的意见就点点头,不同意的就摇摇头吧。

50、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00分之一元,也就是0.01元。你讲的真好,老师为你而骄傲。

51、几个同学可以讨论讨论。思路有了吗?谁来说说。小老师到前面来。

52、师:我建议,你觉得哪个地方他们组讲得还不够清楚,你就问他们哪个问题,让他们解释,考考他们。

53、为什么把48与120加起来?因为他们是*14与1*12的结果,你们反对啊?

54、为什么把2写在10位上。鼓掌

55、问的特别有水平,回答得也很精彩。

56、我想请问:干吗把这两个数加起来。57、48哪里来的。120哪里来的,1在百位,2在十位,虽然写12,但它表示什么。干嘛这里空着。写0更清楚,不写0很简洁。4个12,10个12哪里来啊,请你上台指一指吧。

58、没拿尺子画得还比较直,要是用上尺子,一定会画更直了,我希望大家画得更直。

59、能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真好,这转化可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呢,(板书)咱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转化的吧。

60、是啊,思路是一样的,但格式不一样,表达的形式方法不一样。

61、把12拆成2*6,把14拆成2*7,12*14=2*6*2*7=4*42,折完之后干什么很重要啊。能不能比这个更简捷些,直接折成二位数乘一位数。

62、看你得意的样,请你,同学们,同意他的意见就点点头,不同意的就摇摇头吧。

63、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00分之一元,也就是0.01元。你讲的真好,老师为你而骄傲。

64、几个同学可以讨论讨论。思路有了吗?谁来说说。小老师到前面来。

65、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计数器,还有一些珠子。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拨数游戏好吗?看来,同样的三颗珠子,拨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既然大家已经找到规律,猜猜看,第五个数该怎样拨呀!瞧,出现不同的声音呢?认为能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66、认为能的同学,如果允许同桌间合作,你们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拨出3万这个了吗?瞧,普普通通的计数器上,还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呢?那这些新的计数单位究竟有多大,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67、刚才你的发言很精彩,把两个要素都说出来了。68、平行4边形有什么特征?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可以把平行4边形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比较。

69、三角形是个封闭图形,这句话说的很专业,70、对,他画的多认真啊,谁再来画一条高了,虽然没举手,但请来好吗?不会,试试,想好了再试,瞧,画对了,其实学习也不难,学习就是猜想,尝试,敢于尝试不就行了吗? 71、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追问这样的4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4边形,知道了平行4边形的特征,掌握的怎样画行4边形,还增长了学问,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去问的呀。72、但是很重要,不过,我觉得说但是之前,应该先说他的创意好不好?首先应该看到别人的好后再说但是。73、谢谢你的操作,验证了刚才那位同学发言中的猜想。74、比一比看谁画的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75、不知不觉啊,我们认识到三角形的不少特征,请打开课本,阅读第6。画出你认为重的内容,你觉得黑板上还应该板书哪些内容呢!

76、是的,生活中有很多三角形,只要我们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很多数学问题的

77、好,你也是一位数学家,整百数又怎么看,只要看头两位能不能被四整除,好极了,你们都是数学家。

78、看来,我们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学过的知识来思考,这样我们能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79、小朋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的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

80、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谢谢!81、他们的问题可能出在哪。同意他的想法吗?同意。对于数学,你有很好的直觉,但光有直觉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问自己3个字,为什么。为什么圆有无数条直径呢?先听听这位同学的意见,别的同学继续思考。我最喜欢刚才他说的一个词,猜猜看,没错,什么叫任意?看来,学习数学,可不能只浮于表面,还得学会问自己3个字,为什么。瞧,画一画,量一量是研究问题的方法,而看一看,想一想。我也想试试,不过,尽管我是老师,但如果画错了,也别客气,大声的喊出来,看谁反应最快?学习数学,贵在联想。乔,动手操作又一次帮助我们获得的结论。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样描述有点复杂,能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吗?这就是数学语言的魅力,准确,简洁。多美妙的发现呀,继续来观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组合作真好。非常好,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谢谢!

82、你也是一位数学家,整百数又怎么看,只要看头两位能不能被四整除,好极了,你们都是数学家。看来,我们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学过的知识来思考,这样我们能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朋友,你埋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的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谢谢!

83、垂直与平行:重新思考下,觉得“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个东东还是放到后面说(两支笔在桌上,你能摆出不相交的形状吗?咦,有个同学说:其中有支笔掉到地上了)。前面还是复习直的线后,要学生在纸上随便画两条直线。然后要学生对黑板上的作品进行分类……。(老师开始不说同一平面这个概念。就先让学生画线,等学生用笔来比划的时候在说同一平面这个概念)

84、垂直与平行:也可以创设情景,把两根小棒,丢进大盒子里,猜猜两根小棒,请你把猜想画在纸上,再验证看看谁猜对了,然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我给你的笔记只是一种基本流程,要想在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过程上多加些分,请一定多去看看一些名师的教学案例或课堂实录,网络上很多的)

篇7:过渡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地理教学 过渡语 运用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过渡语是衔接教学各环节非常重要的桥梁,恰如其分的运用课堂教学过渡语不仅是评价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重要性和过渡方式做以概括和总结,希望对今后的高效课堂乃至教育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课堂教学过渡语,作为教师教学语言素质的一方面,属于教学基本功范畴,是教学技能之一。作为一名教师不知何用和不善其用都会大大影响课堂的效果和质量。对于一位新教师来说,能否灵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过渡语在高效课堂中显得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过渡语呢?

一、课堂教学过渡语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于教材的每个部分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架设一座桥梁式的过渡语,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通过并深入发展。

2.“串糖葫芦”的作用。教学过渡语,就像串糖葫芦一样,把这些“山楂”(教学内容)串起来使其上下贯通,环环相扣,不落痕迹地把学生的思路由一个教学环节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给学生清晰的教学脉络。

3.激发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课堂教学过渡语,可以提醒学生下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起到引导作用。

4.温固而知新的作用。在教学过渡时,采用铺垫式的过渡语,不仅使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而且有意的让学生思考已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存在哪些内在的联系。

二、地理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方式

1.自然过渡式。即教者直接引入施教的内容。此类用语大多用于一堂课的开头。教师在上课时,直接说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内容的语言来过渡。例如:《美国》这节的学习,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过渡语:“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同时也是经济危机非常严重的国家,大家知道它是谁呢?”依据学情,学生的感知,设计过渡语导入,没有任何跳跃,自然引入新课。

2.承上启下式过渡。此种类型的过渡语,是一种基本用语形式,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行。例如,《大洲和大洋》这节内容,教师的过渡语就可以直截了当的这样设计:“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那么在地球上最明显的差别就是陆地和海洋的差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陆地和海洋,即大洲和大洋。”

3.小结式过渡。这类过渡语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择其重点作以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施教内容。例如,《黄土高原》这节内容,我们在学习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后,接着教师问:“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想出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呢?请大家根据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结合教材图文资料来总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学生不仅能把教学的重点在脑子里再现出来,而且加深印象,巩固教学效果。

4.疑问式过渡。教师用一句话把上环节中所讲述的内容说出来,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引入下环节施教内容。这类过渡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又较好的一种过渡手段。例如,《中东》这节内容,在观看了海湾战争、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图片和相关视频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里的战争和冲突不断,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地区?”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产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过渡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再深入研究问题的提出方式,把握问题的层次和梯度,配之以声情并茂的表述,又将给课堂教学润色不少。

5.铺垫式过渡。这类过渡语一般是把上一环节或几环节所学主要内容,复述一遍(或结合板书复述),然后过渡到下环节施教内容上来。例如,《新疆》这节内容,教师通过对新疆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的复习,并配以板书,得出恶劣的自然条件,自然而然地引到新疆在这种环境下要因地制宜进行发展,即特色的绿洲农业、畜牧业以及西部的能源开发。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还可以帮助中等生、学困生重温上一环节的知识点,既有“温故”作用,又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

6.转折式过渡。通过前一环节内容的学习,利用过渡语承转到下一环节内容的学习。这种过渡方式通常用于教学的环节之间。例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这节课中,对于近几年旅游业下滑的内容,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过渡语:“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了这里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傣家人们的生活也富裕起来了,但是不是这样就高枕无忧了呢?接着引出旅游业下滑的问题。通过承接前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又通过转折式的语言,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目前的旅游业仍存在很多问题,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一堂课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使学生有个清晰的内容框架,认清内在的联系,恰当的过渡语相当重要。课堂教学过渡语既是教师行业的用语,又是一种语言艺术,因此不仅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多听,还要多思考,勤于精心设计,逐步达到会用、善用、巧用的程度。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精炼教学过渡语,发挥它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所获,为课堂教学增辉添彩。

参考文献:

[1]罗建国.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0):59-59.

[2]刘品德.精妙的数学课堂过渡语[J].广东教育,,(3):37-38.

[3]覃旦军.巧用教学语言,激活学生思维[J].湖北教育,2001,(7):30-30.

[4]张岩.巧设过渡语言,优化课堂教学[J].黑龙江教育,1994,(12):27-28.

[5]唐有泉.巧设过渡语[J].湖南教育,1991.

[6]陈平.谈课堂过渡语的运用[J].现代技能开发,,(3):35-35.

篇8:过渡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 听力理解的性质与过程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和知识等各种因素。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言语理解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研究者们对言语理论所作的大量的实验研究成果显示, 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认知过程, 是多种语言能力、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语言学区分三种听力 (和阅读) 理解模式, 即“自下而上” (bottom-up) 、“自上而下” (top-down) 的模式和互动 (interactive) 模式

自上而下指的是从情景中获取线索, 将听到的内容与原先具有的知识形成连接。情景线索来自于特定的情景, 如说话者、话题、文本的目的、当时的场景等。先前的知识, 又被称为图示知识, 是我们的长时间记忆中所留存的有关各种话题的思维框架。

“自下而上”模式指利用语音、词语和句子本身的知识以及对语言因素的分析来进行听力理解, 即从语音、单词、句子到整个语篇的意义。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 我们利用语言知识来推断所听的材料的意义。我们将言语分解成可辨别的声音, 然后将声音组合成词、词组、句子、语调模式

早期的听力教学研究, 如Oxford (1993) , Rubin (1994) , Rost (2002) 都提到听力理解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过程的作用。目前的认知过程研究进一步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有必要学会利用这两种过程, 尽量发挥他们的优势。

2. 国外二语听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下面简要介绍国外二语习得领域的主流教学模式及其在听力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基于理论的教学模式

2.1.1 范例教学法 (Sample Teaching) 。

范例教学, 又叫范例式教学, 是西德根舍因首创的其后又有许多教育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理论观点为指导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方法, 叫做范例教学法。

2.1.2 暗示教学法 (Hint Teaching) 。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暗示学专家洛扎诺夫创造的, 被称为一种“开发人类智能, 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的原理是整体性原理。

2.1.3 案例教学法 (Case Teaching) 。

案例教学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 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有时也用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采用案例教学, 要引起教学活动结构, 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的变化。

2.1.4“纲要信号”图示法 (Outline Signal Graph) 。

纲要信号”图示法是苏联沙塔洛夫创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 就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所讲内容的图表。这种图表形象直观, 既能帮助学生记忆, 又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 便于老师和家长检查, 督促学生的学习。

2.2 相对应的在听力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教学组织方式

2.2.1 分组教学 (Team Teaching) 。

(1) 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 有跨学科分组和学科分组两种。 (2) 内部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等因素把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二次分组, 如A、B、C组等。

2.2.2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

通常把班级分为由2一名能力、性格、种族不同的异质小组, 然后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 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环节, 穿插全班讲授或组际交流, 使全体学生对同一课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并参照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学生予以评价。主要特色: (1)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2) 任务分割, 结果整合。 (3) 个人计算成绩, 小组合计总分。 (4) 公平竞赛, 合理比较。 (5) 分配角色, 分享领导。 (6) 既有帮助, 又有协同。

2.2.3 师生教学合同制 (Contracted Learning) 。

这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具体步骤:集体授课 (基本框架原理) —学生讨论—“学习合同” (规定学生在期限内的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及成绩评定的方法等) —学生汇报、提问、讨论—教师评估 (合同结束) 。

3. 国内英语听力研究

我检索了中国知网上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研究英语听力教学的文章, 发现在听力教学实践方面, 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既有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 也有结合视、听、说的教学尝试。郭鸿雁的英语听说能力封闭式培养模式不失为一种教学改革尝试, 王一普撰文指出英语听说课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其在不同课堂活动中的角色转换机制的实现有利于营造听说课的听说气氛;王守元提出要注意听力教学的阶段性;王蓉、尤其达对视听说进行了改进尝试与反思。

关于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文章主要应用了两类理论:“输入假说” (input hypothesis) 理论和图示理论。

鲍春燕运用Krashen的i+1理论, 先把实验班学生按英语水平分为3—5个层次, 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的音频或视频材料。教师扮演“监督员”和“咨询师”的角色。实验证明以i+1理论为理论依据的分层听力教学法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取得较好效果。郭红、戚德山应用输入输出假说理论, 设计“以听导说”教学模式。实验证明, 该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化显性语言知识为隐形语言知识的能力, 实验班的听力水平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任仙敏、邱培磊、宣菡静根据Krashen的输入理论, 针对三本院校学生基础差、缺乏主动性的特点, 用SPSS软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对两组共194名三本院校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听力教学模式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三本院校的听力教学中, 多媒体自主式视听说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很有成效。周立荣使用前测、后测、有声思维等方式检测以图示理论为基础的听力教学模式的实效。

4. 对我院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结合我院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我认为, 国内外听力研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调整课堂英语听力教学目标

改变传统的课堂英语听力教学目标, 即通过课堂上学生多听、多做来提高听力水平。制定新的听力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听力策略,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然而国传统的课堂英语听力教学目标消极地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效率低下, 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新的教学目标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自主学习的效率。

4.2 改变传统的课堂听力教学方法

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放磁带, 学生听。这种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我国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基于培养学生运用听力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要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4.3 改变传统的课堂听力教学内容

4.3.1 教学生如何制定计划

预先做好听的准备活动对于能否上好一堂听力课是非常重要的。在听之前, 教师应该为学生要听什么以及预期他们要完成什么任务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 教师应先告知学生听力内容的主题。其次, 教师应启发学生有目的地去听。一旦学生有了目的, 他们就能知道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什么信息需要掌握, 以及掌握的程度是多少。通过利用这些已知的有用信息, 学生们就能预测他们可能会听到什么。预备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决定听什么, 并且在接下来的听的过程中, 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信息上。

4.3.2 教学生调整理解

在听的过程中, 学生应学会不断调整对已获取信息的理解和决定采取何种策略。学生需要不断地对他们所听到的内容进行评价。作为教师, 我们应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评价: (1) 与预先的推测是否一致; (2) 对比前后听到的内容, 判断是否内部一致。在听的阶段, 教师是无法进行干预的, 这是由听力的短暂性特点决定的。周期性地进行决策技巧和策略使用的练习能够使推理更加准确, 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调整对内容的理解。策略练习包括:逻辑推理、联系的合理运用、相关意识及单词的推导技巧。

4.3.3 教学生做评价

在听力练习时, 学生能够对所决定的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对使用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来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通过小组或全班的形式对个人所采取的听力方法进行讨论, 也能够促使学生反思和进行有价值的评价。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交流个人成功的方法与途径。将注意力集中在听的过程和结果上, 能够帮助学生思索他们的学习, 以及有意识地调整他们的策略。

4.3.4 教师角色的调整

为了能够让学生具备成功的听力策略, 至少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前两年, 教师应该根据上述几点进行教学。与传统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角色的特点不同, 刚开始教师需要为初学者扮演元认知角色, 随着初学者听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师应逐渐把该角色交给学生来承担, 转而扮演辅助者角色。

5. 结语

听力理论及教学模式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于听力教学, 为听力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结合国外的研究和我国的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形成一套新的、有自己特色的、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 是我国听力教学研究者和教师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摘要: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二语听力教学的部分理论和模式, 并探讨了这些理论与模式我院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英语听力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总结了部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我院乃至其他院校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方法, 为听力教学研究者及英语教师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二语听力教学,听力教学理论,听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Heidi Byrnes.The role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A theoretical bas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Sept1984.

[2]Rost, M.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M].London:Longman, 2002.

[3]Samuel, S.Joy.Factors Influencing Listening:Inside and Outside the Head Theory into Practice[M].Summer1984.

[4]Thompson, I.&Rubin, J.Can strategy instruction improv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6.29/3:331-42.

[5]鲍春燕.基于i+1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J].英语教学, 2009.

[6]郭红, 戚德山.输入与输出假说的实证性研究[J].外语学刊, 2009.

[7]郭静姝, 郭鸿雁.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8]任仙敏, 邱培磊, 宣菡静.三本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对比[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王蓉.对影响学生听力学习的非语言因素的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0]王守元, 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语电化教学, 2003.

[11]王一普, 丛颖.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英语教学部管理者角色研究[J].中国外语, 20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下一篇: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班主任工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