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悲剧美范文

关键词: 戏剧性 悲剧性 悲剧 浅析

第一篇:诗歌的悲剧美范文

浅析《泰坦尼克号》爱情中的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实际上,对于悲剧,我们不能仅仅从客体一方的角度去看。作为悲剧,它当然是人实践的一个客体。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美是审美实践的结果,所以美的产生也必须放到实践中来解释。悲剧之所以是美的,不在于它的文本中给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幻想,或者展现了人类无比强大的力量。悲剧之美恰恰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存在之痛苦,用最集中的方式描绘了人的脆弱,以及命运的残忍。在悲剧之中,人恰恰不是主宰,作为主宰者的是命运,或曰必然性。作为个人,他必然要从那个自足的世界(“天堂”或者子宫)坠落,来到这个苦难的人间,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或者说出生就是悲剧,同时也是一个更大的悲剧的开始。

我们说悲剧是的美的,仅仅因为,它打开了人类存在的另一个向度。与肯定现实世界的正当性的作品不同,悲剧从本质上讲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或者否定。讲人类的苦,恰恰是因为对幸福的期望。这种幸福不是现实之中能获得的幸福,真正的悲剧不会局限于此,它要言说的恰恰是幸福在现实中的不可给与,以及这种不可能给与的必然性。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虽然几乎所有的人对现实生活状况都或多或少有些不满意,但是在这不太满意的情绪下面总还是隐藏着这样一种信念,即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幸福总是可以在现存体制中得到的,但是这种对现实的揭示并非夸张片面的一面之词,我们知道,马克思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历史都属于人类的“史前史”。所谓史前史,就是充满痛苦与不安,挣扎与绝望的历史,还未曾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历史,所以悲剧揭示了人类的脆弱和命运的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悲剧恰恰是对现实最为深刻的揭示。

这样直接对存在之悲剧性的展示,不由得打开了人对现实的另外一种向度:这个世界是一个悲剧,而喜剧在其他的世界。悲剧和喜剧永远都是对立的两级,然而又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正是对悲剧的审美实践中,人打开了自己的心扉,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对痛苦的责难和对新世界(也就是对喜剧)的向往。在这种“责难”与“向往”之中,美悄然而至。人们常说悲剧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震撼人心”就是来源于悲剧说出了我们想说而说不出的东西。因为它陈述了一个事实,所以我们震撼。看到自己力量的微不足道,也是一种美。因为人并非没有体验过这种悲剧状态,只不过这种悲剧状态太分散,太零散,形式上比较粗糙,毕竟自己体会自己的悲剧和让别人体会自己的悲剧是两会事情。对悲剧的纯粹静态的感受是不可能的,一旦一个悲剧展示在个人的面前,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质问”“责难”与“希望”。正是在这一连串的主客交互作用之中,美才得以产生。而我在前面说我对那个问题的回答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此。悲剧美产生于人对悲剧的审美实践之中,悲剧揭示了人的生存状况,用近乎不可接受的语言表达了一些存在于生活中的事实。正是在这种揭示、排斥、接受与反思中,我们照见自己的本质力量。悲剧是有力量的,那力量的根源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杰克与露丝的生死恋,结局虽不圆满,但他们的爱情悲剧谱写出的人性赞歌却让世人赞叹。在这个爱情被金钱、权力侵蚀的年代,我们更要呼唤真正的爱情,让真爱体现出人性中美的一面。

《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中的感人爱情让人震撼。作为一部灾难片,《泰坦尼克号》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影片中的男主角杰克与女主角露丝的相恋,由于他们身份相差太远,一开始就不被人看好,在相恋后也遭受各种各样的责难。即使是生死不渝的爱情,在灾难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杰克为爱付出了很多,但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以悲剧的形式结束,而他们的爱情悲剧谱写出的人性赞歌却让世人赞叹。

《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露丝年轻美貌,是一个外表遵循规矩,而内心有着强烈反叛意识的女孩,她随着母亲和未婚夫卡尔搭乘这艘豪华舒适的秦坦尼克号巨轮前往大洋的彼岸。事实上,露丝对惟利是图的卡尔并无感情,对于露丝来说,那些上流社会的贵族表面看来高贵无比,其实都是一些自私虚伪的伪君子,在这样环境中,露丝感到压抑,更为重要的是露丝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感到万分无奈。当她试图跳入大海时,幸而杰克及时制止并在危险时刻将她抱了回来,他们的相遇富有戏剧性的色彩。“英雄救美”的故事自然有可能成就一段人间佳话,但一个贵族小姐,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两人“门不当、户不对”,这也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埋下了隐患。

当露丝的未婚夫知道杰克救了自己的未婚妻后,尽管心里很不情愿,但为答谢杰克的救妻之恩,也邀请杰克到头等舱里进餐。卡尔的邀请,其实是很不真诚的,表面上是给杰克一个与上流社会接触的机会,但内心深处则是想在晚宴上让杰克出丑。当杰克为自己穿什么样的衣服参加这次晚宴发愁时,好运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一位好心的富贵夫人把她儿子的衣服借给杰克穿,正是凭借这身借来的衣服,使杰克在宴会上少了很多尴尬。但露丝的母亲相当势利,根本瞧不起杰克,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嫁给钢铁大王之子卡尔,一直在寻找机会给杰克难堪,一门心思想让杰克出丑,她当着众人的面说“请你谈谈三等舱的情况怎么样?”在这艘巨轮上,三等舱位在船身较下层,也最便宜,三等舱的乘客大都是为计划在大西洋对岸营造新生活的移民,三等舱其实是一个符号,是穷人的代名词。虽然杰克的回答得到了在场贵族的称赞,却没有得到露丝母亲的认可。

爱情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在杰克的开导和陪伴下,露丝也逐渐找回了久违的笑容,当杰克将露丝带到他曾经去过的船头时,杰克引导露丝站到船头的栏杆上,迎着风张开双臂,这个经久不衰的“迎风飞翔”姿势,可以说这是影片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美丽活泼的露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了,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他们的爱情不可能是光明正大的,只能偷偷摸摸,爱情对于这一对地位不同的人而言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想要真正享受幸福谈何容易。

在二人沉浸在浓情蜜意中时,悲剧渐渐降临到杰克身上,卡尔设计诬陷杰克偷取了钻石项链,警察将杰克铐起后锁在了底舱。显然,杰克是被冤枉的,但是“铁证如山”,任凭杰克如何解释,也是无济于事。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是不会发生在贵族身上的。在那些有钱看来,穷人身上有任何值钱的东西,都是从他们那些贵族身上偷来的。底层人物的悲剧是以一种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艰难的生存和斗争的不利地位,表现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而杰克的悲剧在不可抗拒的故事情节中凸显出底层人物的无奈。但杰克又是幸运的,心爱的露丝在自己被诬陷的时候,并没有听信那些看似真实的事实,而是始终相信杰克不是小偷,从所爱的人那里得到的信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永不沉没的轮船”——泰坦尼克号,当他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时,就显得那么脆弱,轮船很快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成了绝唱,而在撞上冰山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杰克与露丝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也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事实上,乘客的舱位等级与生还几率是直接相关的,“泰坦尼克号头等舱的乘客人数虽然最少,但只要坐入头等舱,其生存几率显然最高,高出二等舱乘客存活几率的20个百分点、三等舱乘客存活几率的39个百分点。虽然二等舱乘客比三等舱乘客少一半之多,但其生存几率比三等舱乘客的生存几率还是高出18个百分点。”[2]头等舱的乘客露丝而言,她有更多的机会逃生,但她没有这样做。露丝义无反顾地回到空无一人的船舱里找到杰克,在紧要关头找来斧子救出了他。后来,他们来到甲板上,露丝在杰克的劝说下上了救生艇,然而在登上救生艇的最后一刻,露丝改变了主意,她重新回到泰坦尼克号上,决定与杰克生死与共,不离不弃。露丝有机会坐上救生艇独自逃生,最终都为了杰克放弃了,她不想抛弃自己所爱的人独自离去。爱情对于他们而言就是酸甜苦辣、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社会等级的差异在巨大的突发灾难降临之时仍然有可能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但爱情的力量反而使这一对有着明显身份差异的恋人坦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影片向观众诠释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情感境界。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杰克把露丝送上了漂浮的木板上,然而,脆弱的木板支撑不了期望沉重的爱情。杰克泡在刺骨的海水里,明知自己不会坚持太久,但他却以自己仅剩的一点活气鼓励露丝:“你可以脱险”,“你要答应我,一定要活下去”,并要她发誓永不放弃。面对死亡,杰克是那么平静、坦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虽然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结局,但他们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即使海枯石烂也永不变心的爱情境界让观众动容。杰克最终还是诗意般地、悲剧地死去,杰克的死在象征意义上比身体和意识的消失更具有分量。在面临生与死的危急时刻,在那种九死一生的灾难面前,仍坚守着那份短暂的爱,他们虽然未能最终战胜突如其来的灾难,但却在生死之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人性赞歌。悲剧的力量,洗礼人性、提炼人性,观众可以找到人性中最美丽的东西。这样匆匆结束的一场爱情故事,虽使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悲剧色彩更浓,却彰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古今中外,爱情都是个永恒的、令人心醉的主题。爱情是神圣的, 但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徳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仅有爱情而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可靠的,反对金钱对爱情的亵渎,但并不是说爱情不容沾染一丝铜臭气息,想要获得超凡脱俗的爱情不经过一番修炼恐怕不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有钱人,少奋斗十年”、 “农家女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择偶观在社会大行其道时,不禁要问,难道真正的的爱情只有在《泰坦尼克号》等影视作品中才会出现吗?我们只能在神话传说中向往、憧憬真正美好的爱情吗?在一个爱情被金钱、权力侵蚀的年代,我们更要呼唤真正的爱情,需要真正的爱情,因为真爱是人性美的重要体现。

第二篇:一只鸟的爱情悲剧爱情诗歌

孤单的鸟站在黄土墙边,孤独的守望

与等待

没有明天,你就是明天

是我诗意的远方和未来

你的手在远处细腻成温柔

想想就挺美好

等待

守着等待,

守着你明亮的眸光,星星在夜里闪亮。

你出现了

带着梦幻的颜色和神奇的翅膀。

真实的有点出乎我的想象,矜持又开朗。

你笑着和我说话,我听到满树花开的香。

语无伦次地说着风起云涌的心思

是秋天到了吗?

风吹满地落叶黄。

你羞涩的成熟

燃了我整整一个季节的光。

我不好吗?

如果可以

我愿意把生命码成你喜欢的样子

重塑自我

与消灭自我

我愿意为你重塑千遍

也不厌倦

你还是走了

曾经的盼望成了想象与绝望

一只鸟的爱情悲剧

就这样被孤独地定格在

树上

(很遗憾不能配照片哈)

第三篇:浅谈刘长卿诗歌当中的悲剧意识

2014103136 聂玮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要】: 刘长卿,中唐早期诗人,自诩 “五言长城”。其诗歌里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世事沧桑、 人情变故的无奈,常体现出一种浓浓的悲剧意识。这种悲情与他的挣扎、抗争相互交融体现在诗中,使刘诗孤高幽深、又带有轻轻的哀怨。本文试从造成其诗歌悲剧意识的原因加以分析,并例举其悲剧意识的类型方面对刘长卿诗歌中的空漠哀愁加以阐释。

【关键词】: 刘长卿 诗歌 悲剧意识

历数中国古代文人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之所以能做出流传千古的好诗都与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人生阅历有很大关系,不同时代、不同际遇所造就的诗人以及其诗歌创作的风格都不一样。那么在盛产诗人的唐朝,除了盛唐气象和晚唐之悲,处在唐朝由盛转衰转折点上还有一位诗人,在历尽了繁荣强盛之后,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经历在诗歌史中诗歌唱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个人就是刘长卿。

纵观刘长卿的诗歌创作,我们多能感受到其诗风的寂寞感与深深地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在唐代诗歌创作发展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对自然天道无常的怀疑,上下求索而不得所形成的自然悲剧意识;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所形成的生命悲剧意识;对追逐功名、怀才不遇、官场失意所产生的政治悲剧意识;对远离故土、漂泊无依而没有归属感所形成的人生空漠之悲······而关于悲剧意识,不论东西方都认为其核心在于对不可抗因素或者命运所表现出来的不满而进行的抗争与追求。在唐代诗人中,刘长卿就是悲剧意识的典型代表之一。

诗如其人,这与刘长卿的悲观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曾说过:“才性异区,文辞繁诡”[1],这说明作家个性之不同将形成作品风格的差异。正是由于其个性的悲剧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的风格,使他的诗歌从整体上看倾向于一种悲剧之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性格上的悲观呢?这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一)、家境清贫之苦:刘长卿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常见于创作的诗歌当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家境的贫寒与清苦:其诗《酬包谏议见寄之作》:佐郡愧顽流,殊方亲里闾。家贫寒未度 ,身老岁将除。过雪山僧至,依阳野客舒。药陈随远宦,梅发对幽居 。落日栖鹗鸟,行人遗鲤鱼。高文不可知,空愧学相如[2]。就透露刘氏晚年生活的情景与心境,诗人不仅晚年过着清贫的生活,其早年的生活也未见得丰裕。初年的家寒凝炼了诗人刚愎自用与沉郁的性格,清寒生活培养了诗人刻苦耐劳、自命清高与坚韧刚强的性格 。

其《睢阳赠李司仓》:云白露变时候,萤声暮啾啾。飘飘洛阳客,惆怅梁园秋。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一身不家食,万事从人求。且喜接余论,足堪资小留。寒城落日后,砧杵令人愁。归路岁时尽,长河朝夕流。非君深意愿,谁复 [1][2]刘勰,《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第309页 刘长卿,《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第417页 能相忧?[1]我们可以看出诗中表达了他流离浪迹陌生之地的心情。生活的痛苦加深他生存的悲剧感,而他的欲求导致他困在曲折的命运里。“而我倦栖屑[2]”,是指他为了生活困苦而奔波劳碌,同时为了科举的事,一年复一年来回奔走应考 。

[3]至于,生计住宿皆需要费用。“ 穷居长蓬蒿”自居的处所长满蓬草,是简陋生活的写照。显然,诗人未及第 ,必须面对生活的贫苦,为了谋生之计远游异地,乞求亲友的资助,所以家境的贫穷也是促使他早年矢志苦读、争取功名的原因之一。因此可说这种人生经历所带给他的某种程度上的早熟使他更能体会人生中别人所不易察觉的东西,对于人情冷暖体会的更加深刻,这种早熟与敏感体现在诗歌当中就是一种颇为悲剧性的感伤。

(二)、科举不第之怨 “学而优则仕”,这是传统文人植入骨髓的观念。刘长卿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希望能通过科举之路一展宏图,从十八岁到三十多岁,他一直为科举奔忙,但却屡试不第。其间,屡经科场失败之折磨的他曾在 《落第赠杨侍御》诗中云:“念旧追连茹,谋生任转蓬。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4]”全诗刻画出了一个屡困屋场的寒门书生如惊弓之鸟般无枝可栖、报国无门的尴尬。咏物诗《杂咏八首》,更是明确表明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被人引荐的强烈愿望,是典型的投卷之作。以下两首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这类感情:“此地常无日,青青独在阴。太阳偏不及,非是未倾心。”《游南园偶见在阴墙下葵因以成咏》“百丈深涧里,过时花欲妍。应缘地势下,遂使春风偏。”《入百丈涧见桃花晚开》作者自比为阴墙下葵花和涧底之桃花,因地势原因,得不到阳光和春风的眷顾,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与众花争妍,此时诗人的感情亦不仅仅是渴望,更多的是愤懑,对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此外。刘长卿作有代言体宫怨诗,借不幸失宠妃子和宫女之口来表达自己不遇的感受,如《王昭君歌》《昭阳曲》《长门怨》《上阳宫望幸》,诗风凄清,可见作者对君王社稷的一片“痴心”,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社会文人的凄惨处境,一直追求而不得的悲愤。

(三)、乱世流离之悲

经历了多次科举不第的刘长卿终于在他32岁时中进士第,但是还没有得到官做,安史之乱便爆发了,玄宗带领一帮大臣仓皇出逃,刘长卿不得已, 只有南奔,后流落苏州、扬州一带。至德元载,肃宗即位。第二年,宰相崔涣宣慰问江南,兼知选贤举能并补授官吏。刘长卿才终于获得苏州属县之长洲县尉之职,第三年曾摄海盐令。 但因为他为官刚正不阿, 被贪官污吏诬陷而被捕入狱。 后来,适逢大赦才得以重见天日。 上元元年被贬到潘州做南巴县尉,但没有到任,得以漫游江南,约于广德元年至大历初年,方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大历四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犯赃,被贬为睦州司马。后来迁为隋州刺史。建中三年因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遂辞去官职,客居扬州乡村。他大约卒于贞元六年。综观刘长卿的一生,在诗人约65年的生命历程中,贬谪事件占去了约16年的时间,影响了他的一生。

多次应举不第, 及第后又恰逢安史之乱, 在乱离中奔命。安史之乱后, 方得做官, 但又命运多舛,两遭贬谪,虽最终官至刺史,却又因为身处乱世,疲于兵灾而无所建树,最终终老江湖。可为不幸之甚矣。严酷的现实投射在诗人心 [1] 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九第三十九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刘长卿,《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第47页 [2] 刘长卿,《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第47页 [4] 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九第七十五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1]中身上,使诗人密切地关注自己身边的琐事和分合聚散,而对于年轻时期保家卫国,造福黎民的志向逐渐淡化而至于无。这种变化反映在是做上就是诗歌在是做上就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和悲剧意识,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他被贬谪漂流的感慨和退居山林的山水隐逸的闲情,以及大量的赠送之作。如《别严士元》、《送灵澈上人》、《寄万州崔使君》 等,多写离别之情,关怀之意,以及朋友间的深厚友谊,还有怀念已故朋友之诗而与社会现实无关。

正是以上原因导致了他悲剧性的人生和具有悲剧意识的创作风格,这种“悲”体现在诗歌中也有不同的特点:

(一)、离别之悲:刘长卿交友广泛,友人中有晚辈,亦有官场上患难之交,也有方外之士⋯⋯他生性厚道,无论贫贱他都真诚待之,尤其是曾有恩于自己的故人。其诗集中仅表达与亲朋之间离情别绪的就有250首之多,约占其全部诗歌的一半。这源于其忠厚的品行,但跟作者人生坎坷、长期过着不如意的日子也有关。如《送裴郎中贬吉州》《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两首诗中的裴郎中被远贬他乡、身处逆境,人情冷漠的世人唯恐避之不及,同在贬途、自身难保的刘长卿却用一颗真心去抚慰对方,热情地一送再送,全然不顾自身安危。患难之交见真情,真挚的友情成了他生活的支撑点之一,一旦离别来临,作者的心情就异常忧伤,充满想留却留不住的无奈。

(二)、漂泊之悲:安史之乱起,诗人南奔,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除安史之乱结束后曾回过一次京城长安外,其余的时间都在南方度过,直至老死。一生漂泊,孤苦无依,多感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乡愁伴其度过了一生的大半岁月,尤其是到了晚年,这种感情更是炽烈。他的《新年作》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1]”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来临,作者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思念家乡的心情更为迫切。头发花白依然寄人篱下,独在天涯与岭猿为伴、与江柳共风烟的诗人禁不住潸然落泪。赴南巴途中所作《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更写出他对故土亲人的魂牵梦萦。因此怀乡诗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悲凉的环境感染着诗人的情绪,而他又以同样的心情去体会万物,于是,万物皆被淡淡的哀愁所笼罩。春夏秋冬,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从未停止过,他的诗常用“夕阳”、“落叶”、“水”、“白发”、“猿”等意象构成凄凉之意境,也跟他的游子身份有关。

(三)、仕途之悲:仕途上的坎坷表现在刘长卿的身上就是前人盛唐时慷慨激昂的进取精神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的失望、 无奈的叹息与咏唱, 流露出一种惆怅衰飒的心绪和冷落寂寞的诗歌情感基调。而这在其边塞诗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如盛唐时高适的 《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王翰的 《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既慷慨激昂又情怀壮烈, 充满着立功疆场, 献身报国的精神。 而到了中唐,到了刘长卿笔下, 却只有 “黄沙一万里,白首无人怜。报国剑已折,归乡身幸全。„„草枯秋塞上, 望见渔阳郭。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从军六首》)了。诗人的眼里只剩下 “白首无人怜”,暗处庆幸 “归乡身幸全”,至于国家苦难,谁人承担, 则只有 “今人薄” 了。很显然,这与盛唐时人那种慷慨激昂, 情怀壮烈 “死节从来岂顾勋” 的风格与思想感情已是大相径庭。

贬谪的经历给诗人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对身世的幽愤不平的情感反复 [1] 刘长卿,《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第67页 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屈原贾谊的形象就是一个证明,以此表现自己的幽愤,如“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又如名篇《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

[1]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等等。

时代变乱的痛苦及个人坎坷的生活遭遇, 使诗人常有不胜沧海桑田、 世事变幻无常之感。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诗歌总是饱蘸着多难的人生经历,满腹的悲伤、挣扎的苦痛而酝酿的悲剧之歌。他的悲剧不仅是一己之悲,更是所处社会和时代的悲剧。他的生存状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中国文人往往就是在吟唱悲剧的过程中,在对痛苦的体会、挣扎和抗争中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答卷的,刘长卿更是如此。通过解读刘长卿的诗歌,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在坎坷人生中的无奈与抗争,以及渴望改变现实而不得的心灵状态。最终,蚌病成珠,浓郁的悲剧意识无法消解,诗人把它倾注到诗歌中,情郁于中而泄于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与佛老禅宗的交心,与酒神的交流,通过梦境中的畅游和放松来排解心中的忧愤,也从而成就了他的独特风格,成为了诗歌史上璀璨的明珠。

[1] 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一第二十三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第四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大班诗歌学习

梦来过了

我一睡觉,

梦就来了。

我一醒来,

梦就走了。

梦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我多么想知道,

想把它们找到!

在枕头里吗?

我看看——没有。

在被窝中吗?

我看看——没有。

关上门也好,关上窗也好,只要一合眼,梦就又来了。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富于童趣的小诗。语言简洁、生活化,就像是随口说出的。 很担心孩子会“笑场”。因为大班的孩子们从认知的角度清楚地知道梦“不存在”。因此进行了设计。

我的设计有效果。我拉上了窗帘,把教室的光线变暗了。一开始,用轻柔的语气导入。“夜晚来到了,大地一片漆黑,安安静静的。许多人进入了梦乡,做起了梦。”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告诉孩子,今天我们教室的布置是因为我们一起要来说说梦。并要求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来讲述自己的梦。孩子进入了这样的氛围,于是缓缓、轻轻的讲述着自己的梦境。我,则为孩子的梦小结:甜甜的梦、美丽的梦、有趣的梦、奇怪的梦、可怕的梦。从梦的内容,我们一起探讨:为什么会有梦?戴文婷说:是因为白天想的事,晚上就会做梦。我告诉她,科学家也是这么解释的,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非常自豪。戈义轩说:梦是不存在的。徐俊杰说:梦是一种幻想;薛佳伟说:梦是自然现象;非常想要的东西会在梦里出现;在梦里我会变得特别厉害;在梦里我有变身机器„„看,孩子们对梦解释得多么透彻。

诗歌的学习,对大班孩子来说不具挑战性。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说到诗歌的内容——找梦。陈家伟就说:不用找,眼睛一闭就有了。马上就点题了。但孩子们没有因此笑场。他们感受着诗歌的趣味,就像刚才述说着对梦的理解一样。因为诗歌,就是孩子们的心声。虽然在认知层面清楚地知道梦境的不存在性。但,梦的神秘、梦境的有趣,又是孩子喜欢与向往的。我自己就一直喜欢与人讲述自己的梦境。诗歌中找梦的情节,天真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朗诵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还对找梦的情节进行了仿编。“在衣柜里吗?我看看,没有。”“在洗衣机后面吗?我看看,没有。”“在鞋子里吗?我看看,没有。”“也许乘着飞机到天上去找,能找到呢?”多么有趣的仿编活动,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飞进了诗歌的意境里。

第五篇:幻美天堂的爱情诗歌

因为缘分弥补了我们人生的空白

我们追逐

放飞了我们天堂的白鸽

一天一天

轮回了我们未来的愿望

因为有你

相拥了我们美好的幸福

你的微笑

改变了我人生的价值

我们的足迹

相依相偎

至此我们的生命

被彼此取代

我愿意

每天陪你去看日出

让太阳的朝气

充满我们的爱意

你愿意

每天为我去唱首歌

让纯净的歌声

怀抱我们的天堂

因为你

我只想好好的爱你...

你的告白

奇迹了我人生的明天

我们的天堂

多麽纯粹

从此爱的平行线

与彼此相交

我愿意

每天陪你去看日出

让太阳的朝气

充满我们的爱意

你愿意

每天为我去唱首歌

让纯净的歌声

怀抱我们的天堂

因为你

我只想好好的爱你...

只想陪在你身边

不需要多么华丽

只要你在我怀抱...

我愿意

每天陪你去看日出

让太阳的朝气

充满我们的爱意

你愿意

每天为我去唱首歌

让纯净的歌声

怀抱我们的天堂

因为你

我只想好好的爱你...

我们存在这一个天堂

比想象之中

更加幻美......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下一篇:鲁迅的悲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