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改变(精选九篇)
病理生理改变 篇1
1 流行病学
意外低体温会影响所有年龄的患者, 尤其是老年人, 85%的低体温者年龄大于60岁。从1979-1998年间, 低体温在美国导致了13 970人死亡, 平均每年死亡700人。几乎一半的死者年龄>65岁, 总体男女比例为2.5 ∶ 1。[1]需要收住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病例, 死亡率12%~80%。低体温的流行病学研究将危险人群确定为无家可归者、有心理疾患者、酗酒者和药物滥用者。
2 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
从上世纪早期对人类和动物的观察研究, 以及对神经和心脏外科手术控制性低体温的监测中, 提供了大量数据。观察到病理生理改变会受基础病、低血容量或用药的影响, 而且有赖于降温程度和速度。除缺血诱发的组织梗死外, 低体温引起的改变一般在复温后是可逆的。使生理指标正常化的尝试, 不仅没有效果, 反而是危险的。低体温对循环系统会带来全面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心脏、心电生理、血管、血容量、内环境稳态等几方面。
2.1 从心脏方面来看
轻度低体温时, 会出现心动过速和外周血管收缩, 引起心输出量增加, 血压轻微升高。随之, 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会成比例下降。在体外, 降温至32℃的猪心肌会发生收缩时间延长、收缩力增加40%。中度低体温时, 随着心脏起搏点自动去极化减弱, 会出现进行性心动过缓, 而且对阿托品抵抗。全身血管阻力升高可以对抗心输出量降低。当体温降至20℃时, 心输出量相应下降[2]。严重低温时, 将出现严重的心功能异常。
2.2 低体温下心电生理异常表现形式多样
可以表现为轻度复极异常到心室纤颤、心搏停止。出现复极异常的证据是心电图 (ECG) 上发现J (Osborn) 波 (紧随QRS 波出现的类似弧形T 波的抬高段) , 最容易在下前壁导联上见到。在体温大幅度下降时容易出现。J波并非低体温特有的表现,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他脑损伤, 以及心肌缺血中也会见到[3]。QRS波增宽出现, 意味着心肌传导减慢, 伴随ST段抬高或压低, 以及T波倒置。这些ECG的改变也与酸中毒和心肌缺血有关。收缩时间延长和传导延迟会延长PR间区、加重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体温较低时, QT间区延长也反映了复极延迟。据早期观察, QT间区延长在复温后仍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在体温正常后, 房室传导阻滞仍会存在数天。体温28℃时, 心率降低至30~40次/min。心率的下降和患者体温不一致时, 应该尽力查找基础病因, 比如低血糖、低血容量或用药情况。在体温更低时, 心动过缓会变得严重。当体温降至20℃时, 心率会降到10次/min左右。在体温低于24℃时, 心搏停止的风险很高[4]。
心搏停止可能是低体温的主要表现, 而心室纤颤继发于复温、低碳酸血症、碱血症或医疗操作。缺血、肾上腺能活性升高、电解质紊乱能增加心肌的易激惹性。中度低体温常导致心律失常。常见心房纤颤或扑动或结性心律, 还可以见到多源性室早和快速型心律失常。心室纤颤在体温低于27℃时更常见, 如果有体位变动, PO2、PCO2、心肌温度、生化或者酸碱等指标的突然变化, 心室纤颤更容易发生。室颤发生的机制有:① 神经肌肉功能正常的情况下, 冷却的心内膜和心内膜下传导组织和相对温暖的心肌间存在温度梯度, 所以冲动更容易通过心肌传布。这也能解释为何生化或酸碱平衡的突然改变会对这些组织造成不同影响而容易发生室颤;② 低体温状态下, 心肌和心内膜间的微小差异会引起动作电位周期、动作电位不应期和传导速度明显延长, 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加。
在充分复温前, 严重低体温状态下心室纤颤的除颤常常无效。除非能快速建立体外循环, 否则只有延长心肺复苏时间直到充分复温后, 才能有效除颤。在没有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下, 没有指针用药来预防心律失常。利多卡因在体温低于30℃的情况下无效, 而普鲁卡因胺、普奈洛尔、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 溴苄胺是唯一能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它通过延长不应期而起效, 因此能升高室颤阈, 对传导速度或儿茶酚胺水平没有明显的作用。一般来说, 虽然多巴胺已经用于低血压或者对容量替代治疗无效的患者, 但是这类正性肌力药也存在疗效不佳的问题。
2.3 在血管方面
轻度低体温状态, 由于交感神经系统激动和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这些改变大多数会受药物抑制。中度低体温时, 外周血管收缩已达最大程度。随着儿茶酚胺释放钝化, 全身血管阻力下降。随着血色素升高后血液粘滞度增加和局部的血管收缩性反应的出现, 使全身血管阻力升高得以维持。皮温降低时, 微血管尤其前毛细血管括约肌收缩, 相应皮肤血供减少、皮温降低, 辐射散热减少;但当皮温低至12℃时, 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停止工作, 引起血管扩张, 随之血流量增加带来足够的温度, 恢复括约肌功能, 局部血管收缩。这种扩张与收缩间的波动称为:Lewis 舒缩反应。主要见于指尖、足趾、耳和面部。需要强调的是:有强烈血管收缩作用和经肌肉和皮下注射难以吸收的药物都应静脉用。
2.4 在血容量方面
低体温会引起血容量下降、血液粘滞度升高, 甚至可能广泛地形成微循环血栓而引起内脏器官功能障碍。其中, 低体温导致血容量下降机制有:寒冷诱发性多尿[9];高血糖等渗透性因素增加利尿;长期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组织水肿, 进一步增加毛细血管后静脉压, 血管内液体丧失。
2.5 在神经方面
轻度低体温时, 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刺激儿茶酚胺释放;中、重度低体温时, 儿茶酚胺的释放会逐渐钝化。寒冷会损害外周及自主神经, 引起传导速度减慢。故而会影响循环系统调节机制, 导致体位性低血压[10]。因此在临床上从寒冷环境转移患者时, 要避免头高位和坐位。
2.6 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分为对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影响
由于细胞膜通透性和钠-钾泵功能的改变, 引起细胞外钾转移入细胞内, 而导致低钾血症。另一方面, 高钾血症是酸中毒、细胞死亡的标志, 且预后差, 而低体温会增加高钾血症的心脏毒性, 增加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体温大于25℃时, 血钠、钙、镁和氯浓度不会明显改变。作为对体温下降的反应, 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这有损氧气释放而导致缺氧。可以通过乳酸酸中毒和其它因素引起的酸中毒, 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平衡。低体温时, 组织供血不足会产生乳酸, 寒颤会明显增加乳酸生成, 而低体温时肝脏对乳酸的清除能力受损, 所以导致乳酸酸中毒。复温期间, 由于无氧代谢产物回到循环, 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恶化, 也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严重低体温状态, 酸中毒常常很严重, 以至于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右移。但因为低体温状态下氧需下降, 故而氧气难以释放到组织的影响相对减弱。低体温期间, 对酸碱失衡的处理有争议。实践中, 一些人建议应该维持未经校正的PH值于7.40, 有助于避免激进地使用碳酸氢钠或过度通气。而这些治疗会抑制心输出量, 增加心室纤颤的易感性。另外, 碳酸氢钠经过低温的细胞膜转运速度缓慢, 在复温期间会引起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
低体温状态, 由于胸壁弹性和心、肺顺应性下降, 使得胸部按压时更困难、更无效。虽然血清α-羟基丁酸脱氢酶 (HBDH) 和肌酸激酶 (CK) 水平有时会中度升高, 但可能没有寒冷诱发的心肌缺血性损害。
3 小结
低体温对循环系统引起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经过复温就能逆转。即使程度较深的低体温引起的明显生理学异常也能完全恢复, 但是严重心律失常还是会导致死亡。临床上应该积极防治低体温。
摘要:目的探讨意外低体温时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 为临床上尽早发现和合理处理低体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收集已发表的文献, 从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改变方面, 对意外低体温时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意外低体温对循环系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大多数改变随复温能逆转, 无需特殊处理。结论临床上要提高防范低体温的认识, 积极防治低体温。
关键词:意外低体温,病理生理,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 Woodhouse P, Keatinge WR, Coleshaw SR.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a group of inner city hospitals.Lancet, 1989, 335:1201-1205.
[2] Danzl DF.Hypothermia.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2, 23:57-68.
病理生理学教案 篇2
表 主编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自1978 年以来,教研室积极促进教材建设,除参加卫生部组织的规划教材编写外,还主编了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用病理生理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多本,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适用的系列病理生理学教材。苏静怡教授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一版获卫生部第三届全国高等优秀教材三等奖,2003 年吴立玲教授主编的供本硕博长学制医学生使用的《病理生理学》教材,被列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各级标题采用中英文对照,有英文的学习要求和临床病例,每章之后有英文小结。教材附带光盘,由外教将英文专业词汇和小结录入光盘,其中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专业词汇还给出了英文解释,可与中文内容参照学习,对提高专业英语听力也有所帮助。光盘中还录入了教师的电子教案。专科生用病理生理学被列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立项教材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表 主编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书名 主编 使用对象 出版时间
病理生理学 苏静怡 本科生 1991 年, 年(第二版)
病理生理学实习指导 张 敏 本科生 年
心血管病理生理学 吴立玲 研究生 年
病理生理学应试指南 吴立玲 本科生 年
生理、病理、心理、性:男女大不同 篇3
男人和女人的身体差异,除了我们熟知的乳房、卵巢、子宫等生殖系统外,其他那些名称一样的器官,如大脑、骨骼、心脏、肠胃等,是否也存在着隐秘的差异?我们关爱自己,也爱那个他(她),可我们对于彼此的身体差异,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呢?了解自己,了解他(她),从了解身体开始。
大脑
男性的大脑比女性的大脑大15%~20%。
女性语言能力较强,男性的数学能力较好。科学家们发现,女性的大脑中比起男性来要多出15%的灰色物质。而这部分灰色物质主管着思维。男人的脑袋虽然容积更大,但里面充满着更多的液体,这对缓冲外部撞击很有帮助。男人的脑袋里含有更多的白色物质,它主要负责脑细胞之间的联络以及神经冲动在大脑、四肢和躯干之间的传递,所以男人对空间的认知力往往更胜一筹。女人的白色物质主要集中在主管语言的大脑半球,因而女人天生就比男人具备语言天赋。女人脑部供血的速度快于男性,而供血快会减慢认知力的衰退。
男人的脑袋虽然比女人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的流失也更快,特别是主管自制力的那部分脑组织。美国人脑科学专家古尔博士说:“这种脑组织的流失到了45岁时十分明显,这就可以解读为什么人到中年男人比起同龄女人自控力要弱很多,表现在男人对长远后果的考虑要比女人少得多。”
在大脑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女性占有明显的时间优势,她们比男人较早成熟,更早懂事,获得更多的晶体智力,而当进入中老年后,大脑会逐渐衰退萎缩。生理学家根据脑脊髓液的增加来判断大脑的萎缩程度,结果发现,男性比女性萎缩得更快。这一生理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明显,所以年龄越老的人群中,活动能力强、头脑更清醒敏捷的女性人数比男性越多。
女性的记忆力比男性好。她们能更轻松地记住电话号码,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路标返回一个特殊地点。
女性的协调能力比男性强。她们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说绕口令,比男性更流利、更准确。男性对空间中三维物体的运动有更好的理解力。
男性和女性以不同的方式记忆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回想起童年的记忆,特别是与情感相关的事情,无论是她们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男人用行为来记忆,身边女友发脾气的样子让他想起了逝去的祖母,于是甘做下臣。
男性中风发病率比女性高,但是中风对于女性是致命的。患病后,女性衰老得很快。如果能幸存下来,女性患者的情况好像也要比男性糟一些:她们的智力损伤更严重,自理能力更差,自杀率也比男性高。
骨骼
女性的骨盆较宽,而且前倾明显,因此女性在跳跃后落地和保持平衡时,膝部容易过度伸展。
女性的关节更加松弛。
女性对重复性劳损比男性敏感,例如女性鼠标手远远超过男性,这有部分原因在于办公室里的设备大多是针对男性较大的身体设计的。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因为女性骨架及骨质量本来就少于男性,而且增加的机会少——男性的活动量比女性大,降低的机会多——怀孕生产需要耗用大量的钙质,30岁以后帮助减缓钙质流失速度的雌激素也开始流失了。男女维持骨密度的生理机制是各自的性激素,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早进入更年期,所以女性的雌性激素会较早地减少,造成骨质丢失,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男性到晚年通常还能保持较多的雄性睾丸激素水平,睾丸激素对男性机体与雌性激素对女性机体具有相似的作用,它能有效地维持男性的骨密度,延缓记忆力衰退和生理上的老化。
男性的肌肉在体积和力量上都比女性大,尤其是上半身。
疼痛
如果感到剧烈的疼痛,女性更常见的是心跳加速,血压只有微弱的升高,甚至根本没变,而且当疼痛加重时,她们的血压反而会下降。但是在男性中,一有疼痛感,他们的血压马上就会上升,疼痛加剧,血压会继续升高。
在缓解疼痛方面,女性有自己的策略:与男性相比,她们使用更多的止痛药、芳香疗法、按摩等。
当男性和女性受到相同的不愉快的刺激时,对男性而言,刺激的部位很重要,如果是重要部位受到刺激,他们的反应会更强烈。刺激者的性别和个人魅力也影响男性的反应,但不影响女性:如果刺激者是女性,男性更少抱怨疼痛,但对于女性,刺激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没有什么分别。
慢性头痛在两性中的发生率差不多,但因为头痛,女性会感到情绪低落,男性会觉得工作能力丧失。75%的女性头痛患者有抑郁症或焦虑症,在男性中这一数字只有25%。
对药物的依赖性
女性服用安定时,要想获得和男性一样的疗效,需要增大剂量,因为女性肝脏代谢安定的酶比男性活跃40%,从机体内清除安定的速度也比男性快得多。
滥用非法药物的男性比女性多22%,但是女性更容易对安定之类的药产生依赖性,或许这是由于她们对焦虑更敏感的缘故。
女性与尼古丁进行的斗争要比男性多,但女性戒烟也更难,戒烟后更容易变胖,而且会经历比男性更严重的戒烟症状。
在排卵期或排卵后,女性血管内的可卡因水平较低,对可卡因的反应变得迟钝,而男性对可卡因的反应是始终如一的。
戒掉成瘾的药后,女性通常会由于不幸的感情经历或糟糕的感觉再次开始用药,而男性通常是在感觉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复发的。
女性胃中分解酒精的酶大约只有男性的1 / 5,因此酒精对女性的作用和影响比男性大。
皮肤
男性平均拥有1.8平方米的皮肤,女性则拥有1.6平方米。
由于荷尔蒙的影响,男女的皮肤差别很大。女性皮肤细腻、光滑、白皙而且娇嫩,黑色素含量少于男性,并且往往比男性薄,因此也更容易受到伤害,需要更多的保养,比如防晒、保湿、抗皱等。
女性皮肤在反应和传递体内各种信息时,其敏感度要比男性强,在情绪激动或兴奋时,女性更容易脸红、皮肤发热。且女性在经期和孕期容易引发多种皮疹,男性的皮肤就没有此种经历了。
男性的毛皮脂腺和汗腺比女性多,皮肤油性更大,出汗更多,比较粗糙且毛孔大,油脂分泌旺盛。不过,男性的皮下血管收缩和舒张调节机制要比女性强。男性皮肤中不仅油脂多,而且对荷尔蒙的反应也大,青年男性脸上的青春痘明显要比女性多。
在一生中的任何年龄段,男性的皮肤都要比女性的皮肤厚。但是男性的皮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薄,而女性的皮肤在绝经前会保持在一定的厚度,绝经后皮肤会突然变薄。
男性皮肤对长期的阳光暴晒比女性更敏感,受相同剂量的阳光辐射,男性比女性产生更多的皱纹。
男性患皮肤癌的几率是女性的两倍。
由于雄性激素旺盛,秃顶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常见。
脂肪
男性的脂肪组织只有女性的一半。女性身体脂肪含量占27%,男性脂肪含量只占到体重的15%。女人身上的脂肪储备主要位于腹部和臀部,分布均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梨形身材;男性身上的脂肪主要位于上腹部,也就是苹果形身材,而男性的这种身材患心肌梗死的概率比女性高。
头发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分散性脱发。头发大量脱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心理压力,未治愈的感染或不正确的饮食结构,也可能是某些疾病所致,皮脂分泌过多或皮脂分泌性质改变都可引起脱发。
胃肠
吃饭的时候,女性比男性吃的速度要慢,这不仅仅是文化教导的作用,也与生理状况密不可分,女性的胃消化食物的时间要比男性的胃慢三分之一,因此在饱餐后不容易有饥饿感。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女人比男人更能扛饿,一方面是因为男性的运动量通常比女性大,更主要的是男性分泌的胃酸比女性多,因此,食物的分解和消化也更快,但也因此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胃灼痛。医学实验的结论表明,50岁以上的男性比女性患胃癌的几率高出3倍以上。
女性月经期间,牙龈更容易感染,并容易发展成为严重的难以治愈的牙龈炎。
男性胃排空食物的过程比女性快1 / 3,对液体的排空要比女性快两倍。所以,餐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饱胀感,更容易打嗝。
女性得刺激性肠道综合征的几率要比男性高6倍,但女性患病后感知疼痛的程度要比男性低,这与女性对疼痛的承受力没有关系,主要原因是大脑对肠胃的供血模式,女性的大脑更容易感知肠道的疾病,并且控制痛觉神经的敏感性。
女性患胆结石的概率要比男性高3~4倍,这是因为男女分泌胆汁的成分有差别。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能直接影响肝脏的代谢,使肝细胞分泌胆汁的成分发生改变——胆酸含量减少,胆固醇含量增加。此外,雌激素还能干扰胆囊收缩功能,使胆汁排出受阻,造成胆汁淤积,促使胆结石形成。而且多次妊娠和多胎生育的女性发病几率较高,因为妊娠期间血液中胆固醇上升,胆汁中胆固醇亦随之增多,胆固醇与胆汁、卵磷脂比例改变形成不平衡状态,造成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
肺
在相同的比例下,女性的肺比男性的肺小。 男性的肺约比女性大50%,因此他们的呼吸能力比女性强。男性的肺活量平均为3600~4600毫升,女性的在2400~2800毫升。成年的女性平均肺活量约为男性的70%,而且趋于稳定。
吸相同数目的烟,女性患肺癌的危险比男性高20%~70%,因为她们对香烟中的致癌物质更敏感,吸烟对女性肺的危害比男性更大。吸烟会损害女性特有的一种基因,并刺激女性敏感的身体,伤害的不仅仅是肺,还有生殖功能。抽烟的女性遭遇生育上的麻烦要比不吸烟的女性高出许多。
女性戒烟,比同龄的有相同烟龄的男性更难。原因之一是女性更倾向于用别的食物替代香烟,她们害怕因此成为“胖美人”而难以坚持戒烟。
与男性相比,女性吸烟更多是为了治疗抑郁症、控制体重及排解愤怒。
男性肺一旦损伤常在中央区域大气管上,可以更早地发现警报信号。而女性的肺损伤主要发生在肺的外周小气管上,所以发现症状时癌症已经在进行中了。
心脏
每个人的心脏和本人的拳头大小相近,因为体形和骨骼的差别,男性的心脏基本都比女性大。
雌激素对心脏的保护功不可没,而女人因为有较多的雌激素,因此心脏比男性受到更好的保护。男性因为雌激素少,相比女性,失去一道天然屏障。不过一旦女性到了绝经期,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因此相当数量的女性在绝经后的10年左右,出现心脏问题的比例大大提高,最终与男性大致相同。
男性即使在很年轻的时候,甚至不到30岁,就可以出现冠心病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而女性通常要到55岁以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猝死等疾病才会发生。
医生容易把女性的心脏病症状归结为癔病或是情绪方面的原因,遭到这种对待的女性是遭受同样待遇男性的两倍。令人吃惊的是,事实证明这是真的。
男性和女性最适当的血脂水平不同。男性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可以低到35mg/dL,而女性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如果低于45mg/dL,患冠心病的危险就会增加。对于男性来说,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能高达400mg/dL而没有患冠心病的危险,对于女性而言,最适当的水平是低于200mg/dL。
肥胖对男性的危险性比对女性更高,因为男性的脂肪都集中在腹部,而女性倾向于把多余的脂肪集中在臀部和大腿处。
女性第一次心脏病发作比男性更危险,也比男性更容易复发。存活下来的女性也不如男性那么容易恢复到以前的健康水平,也不像他们那样容易开始性生活。
寿命
在步入老年之前,由于身体机能的差别,或者精神压力的差别等,造成男性的生命风险更大,青壮年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同龄女性高出近3倍。从生命长度来说,年龄越老,男女性比例差别越悬殊,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男女之比为40∶100。根据多数国家的男女预期寿命看,女性比男性的寿命长4~5年。
感知觉
女性哭泣的次数比男性平均多4倍,女人们大多在晚上7点到10点容易感受悲伤而落泪。
女性得抑郁症的几率比男性高,原因是,男性的大脑产生更多的类似多巴胺的物质,会阻止情绪低落。
女性的听觉和嗅觉比男性好,对光感的反应比男性更敏感,并且能更好地觉察细节。
味道
最早的男人味、女人味的含义没有现在这么浪漫,仅仅是指身体气味。男人的体味由汗香和性香两部分组成。汗香来自于体表汗腺的分泌物,分泌物经过细菌的“酿造”,产生了气味物质丁酸酯。一旦油脂分解过多,体味走了样,男人也就变成了“臭男人”。性香的产生源于人体分泌的外激素。这些外激素由腋窝、头、面、前胸以及生殖器等部位的外分泌腺制造,又成为信息素。美国科学家已经从皮肤细胞中分离出了11种信息素。这些神秘的物质影响着两性之间的吸引,形成自身独有的信息,像指纹一样独一无二。
女人的味道当然离不开荷尔蒙的分泌。青春期少女随着性的发育成熟,身体会散发出甜甜的奶香,只有异性之间感觉比较明显。
另外,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排泄物质也可以产生气味,这些气味共有900多种,其中呼吸系统排出的有149种,粪便排出的有196种,汗液中有151种,通过皮肤排出的有271种,正是这些气味物质,混合成为独特的男人味、女人味。
病理生理学考试方法的探索 篇4
关键词:思维能力,考试,改革
在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 课程的考试方法、内容的考试改革速度的相对滞后仍是目前影响学生个性发挥、素质教育的瓶颈[1]。为适应素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发展, 必须对高等学校的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 使考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才能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我们进行了病理生理学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探索[2]。但重记忆, 轻创新的传统考试方法不能准确地评估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性。因此, 我们取消“一考定全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 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来检验。
1 变终结性评价模式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病理生理学》具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并列的桥梁医学课程的特点, 要学好病理生理学知识, 医学生必需具有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些思维只能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培养, 也只能在平时的考核中得以检验, 唯一的期末闭卷考试不能检测出学生是否具有这些思维能力。为此, 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我们课堂教学采取以问题为中心, 以疾病发病机理的揭示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相应的, 我们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平时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 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综述及未来研究方案的书面报告;形成性评价分数占总分的20%。终结性评价采取期末闭卷考试, 题型为客观题与主观题各半, 主观题增加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跨章节论述题和开放性论述题;闭卷考试分数占总分的60%。这种评价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中思考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又使他们在课后主动花更多时间去查阅资料, 多角度理解各章节的内容, 融会贯通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及病理生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这能切实加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能力。
2 构建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模式
众所周知, 大学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便课后自主学习。因此,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主学习两部分。我们采用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研究性教学方式, 既提供了对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进行评价的平台, 又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另外, 教师在课堂中对每个同学参与思考讨论的情况了如指掌, 可以对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进行准确评价。课堂时间十分有限, 对课堂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写出小综述。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还能受到启发形成新的创新思维。我们每学期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查阅资料写出综述, 并分别进行修改指导, 择优发表。例如, 在心力衰竭这章教学时, 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脏的泵功能? (2) 哪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容易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 (3) 钙离子的运转失常在心力衰竭中发生中的作用? (4) 钙离子的运转失常的可能机制是什么?前两个问题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后回答, 通过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评分。后两个问题比较综合, 可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后写出小综述, 并给予课后自主学习评分。最后, 二者都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分数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能全程多角度, 多方面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能力。
3 构建理论考试、实验操作、病案分析、实验设计相结合的实验评价体系
作为将来要治病救人的医学生, 具有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尤其重要。通过多年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实践, 我们发现实验操作能训练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中引入病案分析能促进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然而, 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验课中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前几届学生显著下降。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开展了以实验设计为主, 包含验证性实验, 综合实验, 病案分析在内的实验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 必须采取相应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检验。因此, 我们采取了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病案分析, 自主实验设计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实验理论考试主要考实验动物的选择、分组, 观察指标的设定原则;动物模型的复制原理, 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考实验动物给药方法、处死方法, 气管、输尿管、血管、十二指肠分离插管的手术操作, 和实验紧急情况的解决方法。病案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考核主要采取课后作业形式。学生以组为单位将本组同学总结的病案分析结果和实验设计结果发到教师的邮箱, 教师评阅后给予评分, 并将需修改之处发给同学, 要求重新讨论修改。这种综合评价的实验考查方法使考学结合, 既能训练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也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考试改革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十分关键的一步, 它关系到医学教学改革是否能真正提高学生思维、素质、能力的评定。
参考文献
[1]白波, 李伟, 王家富.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15~18.
肺动脉高压生理病理机制研究 篇5
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 , PAH) 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的一种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状态, 可导致右心衰竭, 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也可以是并发症, 还可以是综合征。其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静息状态下, 右心导管检测肺动脉平均压≥25mm Hg。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且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 PAH的病理生理机制
虽然PAH诱因繁多, 诊断分类复杂, 其组织学特征较为相似, 主要表现为肺动脉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 引起右心室负荷增加, 最终产生右心衰竭。导致血管阻力增加的三大病理变化因素包括血管收缩、血管壁重构和原位血栓形成。此外, 炎症反应作为肺动脉高压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已经在临床上作为肺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依据。
2.1 肺动脉血管收缩。Wood等[1]于1958 年首次提出了血管收缩在PH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地位。肺循环与体循环的功能在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 其中最显著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生理性缺氧时, 肺动脉血管收缩而体循环动脉血管舒张。这一现象被称作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HPV) 。呼吸系统疾病或高海拔等相关的广泛性缺氧引起的HPV, 可导致肺血管阻力恶性增加, 右心超载, 甚至最终形成肺动脉高压。
HPV受血管内皮的调节, 但最主要的发生机制在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PASMC) , 与缺氧诱导PASMC内钙离子浓度增加有关。相关途径包括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 (Kv) 、钙离子通道以及ROCK介导的钙离子敏感性等。
2.2 肺血管壁重构。肺血管壁重构 (PVR) 是指动脉血管的性状大小、管壁厚度、组织结构等一系列变化。PVR是PH过程中的标志性病理学改变, 在PH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在肺动脉血管壁和动脉循环中, 多种细胞参与了血管重构的发生。内膜层和外膜层的损伤可能激活某些病理信号, 导致血管效应因子分泌失衡, 引发中膜层血管收缩、增殖、凋亡障碍, 形成新内膜层和丛状损伤。血小板, 炎症细胞以及血管祖细胞等均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 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其中, 血管壁三层细胞 (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 的过度增生和肥厚造成血管重构是导致管腔阻塞的最主要的病理基础。
2.2.1 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作用。PAH时非肌型小肺动脉发生平滑肌细胞增生;严重肺动脉高压的肺动脉内皮与内弹力板之间出现由肌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构成的“新生内膜”;肺动脉高压过程中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速度失衡可导致肺动脉重构。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过程中, 首先被激活增殖并合成基质的是外膜成纤维细胞; MMP2、MMP9 上调并介导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进入血管中膜甚至内膜。循环干细胞是否直接导致外膜增厚或仅仅促使外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3]。
2.2.2 内皮细胞的作用。在肺动脉高压病人的肺动脉血管中, 研究发现内皮细胞表现为过度增生, 凋亡抵抗性质, 内皮细胞增殖可引起内皮生长、微小瘤和丛状损伤。所谓丛状损伤, 是指内皮功能紊乱, 包括内皮细胞无序增生和新生血管发生, 是肺动脉高压中常见的病理特征之一。血管新生是基质膜溶解, 内皮细胞迁移、粘附、增殖和管腔形成后所致的新血管从已有血管中出芽生长的过程。在缺氧早期, 内皮细胞血管新生作用作为一种有利的适应性反应改善气体交换。然而, 持续性缺氧促使紊乱过度的血管新生作用, 增加近端肺动脉血管压力增加, 导致肺动脉高压。
2.3 原位血栓形成。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中,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抗凝系统的相关蛋白缺失或者障碍, 抗凝途径功能絮乱, 凝血酶活性增加, 血液处于易凝状态, 形成血栓栓塞。肺循环中原位血栓长期未能溶解, 引起血管肌化和纤维化, 最终导致肺动脉血管阻力增加。
血液凝集主要发生在细胞膜表面, 例如内皮细胞。血小板、炎症细胞等等。内皮在凝血过程中表现活跃。一方面, 一些凝血酶、凝血因子以及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另一方面, 内皮可以通过影响组织因子表达水平, 调控凝血作用的外在途径;同时, 内皮可持续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影响纤维蛋白溶解水平[4]。当内皮受到损伤, 内皮细胞产生的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因子之间的平衡, 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释放减少, 纤维蛋白溶解失效, 促进肺血管血栓形成。原位血栓的形成也可能与血小板活化相关。血小板激活后, 可释放多种调控因子, 催化血液凝结。
2.4 肺炎症反应。近年来, 肺炎症反应作为PH的重要发病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有学者指出, 肺炎症反应相关的一些临床病例可能与慢性PH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而在PH临床患者中发现, 肺组织血管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大量聚集, 浸润血管壁, 同时血清中促炎症因子, 如IL-1β、IL-6 等水平显著增高[5]。研究表明, 持续性缺氧在促进血管形态学产生改变之前, 可迅速引起复杂的肺动脉特异的促炎症反应微环境, 从促进不同的细胞因子、炎症趋化因子、粘附分子和分化因子等增多, 炎症细胞募集和分化, 单核细胞、树突细胞和少量T细胞在血管壁持续积累, 最终导致血管重构[6]。
慢性缺氧过程中, 肺动脉血管中炎症反应相关的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粘附因子、生长和分化因子大量持续性上调, 形成了复杂的基因表达体系。其中包括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CP) —1、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IL-1、IL-6、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可溶性P- 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骨桥蛋白 (OPN) 、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1) 、血管细胞粘附因子 (VCAM-1) 、间质细胞衍生因子 (SDF) -1、PD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生长相关癌基因蛋白 (GRO) -α、内皮缩血管肽等等[7]。
参考文献
[1]P.Wood.Pulmonary hypertens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vasoconstrictive factor.Br heart[J].1958;20:557-570.
[2]K.R.Stenmark, LK.A.Fagan, M.G.Frid.Hypoxia-indced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Circ Res.2006;99:675-691.
[3]卢献灵, 何建国.LU Xianling, HE Jianguo[J].临床内科杂志, 2008 (10) .
[4]A.Chaouat, EWeitzwnblum, T.Higenborram.The role of thrombosis in severe pulmonary hupertensiion.Eur Rwspit[J].1996;9:356-363.
[5]M.Humber, G, Monti, G.Brenot.Increased interleukin-1 and interleukin-6 serum conventrations in severe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5;151:1628-1631.
[6]D.L.Burke, M.E.Frid, C.L.Kunrath.Sustained hypoxia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 pulmonary artery-specific chronic inflammatory microenvironment.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9;297:238-250.
病理生理改变 篇6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创设教学情境。
1) 创设直观情境。此类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展示病理标本、图片、模型等使学生建立起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结合讲解, 充分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 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科学的认识。比如在学习慢性肝淤血时, 可以先借助实物标本或者图片对比呈现人体正常肝脏和慢性淤血的肝脏 (槟榔肝) ,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慢性肝淤血槟榔样红黄相间的独特外观的感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比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问题:槟榔肝与正常肝在形态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出问题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的提出假设。教师在综合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得出最后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学改变及成因形成较深刻的认识。
2) 创设工作探究情境。设置此类情境可以从教学内容 (比如休克) 出发, 选择生动的、工作中真实的病例, 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和探究。所选病例难度要适中, 既要有挑战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又不能过于复杂, 使学生一片茫然, 失去探究的兴趣。所提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 便于学生开展深刻的思考和学习。教学情境下的学习更多的发生在学生思考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并从中获得结论的时候, 而不是发生在他们记忆一个“正确的”做事方式的时候[3]。思考与解决所提的问题还应该能够满足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如掌握了什么, 理解了什么等。
为使学生顺利融入工作探究情境, 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了解学生以前学过的课程外, 更应注意检测学生对本病例涉及的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了解。如发现不足, 教师需要及时的复习和补充相关知识。最后, 还需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查阅资料、检索文献、逻辑推理等能力。如发现问题, 都需及时辅导, 甚至对病例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难度) 。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情境中去。
此后, 还需分组讨论、结果展示、引导反思等教学环节, 整个教学过程耗时较长。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环节, 有效利用时间。
教学情境设置后, 还应及时评价该情境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观察和非正式的提问, 了解在该情境下学生学到了什么概念、过程、态度。通过评价, 教师可以对设计的教学情境进行反思修正。
成功创设工作探究情境通常能够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过程, 实现知识的主体性建构。
3) 创设生活情境。研究指出当学习比较实用、很有意义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基础的时候, 学生更愿意保留新知识。生活情境不仅能拉近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还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知识的迁移, 体现学习的螺旋上升[4]。如我们在学习肉芽组织时, 可以设立一个同学们都有情感体验的情境:创伤 (如摔伤) 后不久, 创口会逐渐长出鲜嫩的肉芽。然后, 继续深入的提出问题:肉芽是什么颜色, 为什么?为什么触碰后容易流血?肉芽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 为什么?数月后肉芽变成什么样子, 为什么?在这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更容易积极的思考。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提示和启发。在不断提出假设、质疑、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 形成对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和转归的认识。辅以皮肤创伤后鲜嫩的肉芽组织长出的高清图片帮助设立情境, 会使情境变得更加生动。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时间等具体情况, 灵活设计, 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章秀惠, 王永锋.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性认识[J].辽宁教育, 2006, (5) :37.
[2]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1) :21-25.
[3]George W.Gagnon, Jr.&Michelle Collay[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9.
病理生理改变 篇7
1 考试方法改革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目标的要求, 结合实际, 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
1.1 无人监考考试
2007年6月开始在临床医学、麻醉、检验等7个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中采用无人监考考试的方式进行, 至今已5年, 有79 %~92 %的学生报名参加,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施方法:参加者自愿写申请, 填写个人和班级承诺书;对顺利通过考试者, 颁发诚信考生荣誉证书;对违纪考生, 一经核实, 严格按学校规定处理。为配合此次工作, 安排了心理学知识讲座, 召开诚信考试动员会, 党员和学生干部佩带胸卡;考前学生进行宣誓。无人监考因没有监考老师的来回走动, 考生心理放松, 能正常发挥水平, 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 交出一份诚信答卷;强化了诚信教育, 并落到实处。目前, 我国正在努力培养全民族的诚信意识, 建立健全信用机制。高校应抓住学生可塑性极强的特征, 在学生中大力弘扬诚信的良好品德,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本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2篇:其中一篇获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
1.2 开卷考试
对于专科学生、部分本科生, 病理生理学是考查课和选修课, 采用开卷考试。开卷考试多结合临床实际出题,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讨论, 在答题过程中可参考教材、笔记等。卫生院专科班学生年龄偏大, 通常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有一定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3年的每学期末均采取2 h开卷考试, 试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知识型 (即纯理论) 题为辅;考试时允许学生携带参考书籍和有关资料, 独立完成考试。
1.3 计算机与人对话考试
主要针对本科医学课时少的专业的班级。2010年6月在预防医学本科班结课考试中使用了抽题面试 (口试) 的方法。一人一机、一师考一生, 学生在电脑上看题并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标准答案给出分数。暨人、机对答方式相结合、客观题和综合题相结合。题型主要为客观试题, 如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电脑面试答题是学生在考试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并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避免了学生的作弊行为, 锻炼了学生心理应激适应能力和快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1.4 平时成绩与阶段考试相结合
主要在无实验课的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分三部分考核:平时成绩、期中考核、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侧重于后几章的课程内容。平时成绩占10 %, 期中考核40 %, 期末考试占50 %。
1.2 考试内容改革
1.2.1 加大实验设计的分值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几年来在临床医学学生中开展实验设计课, 内容为缺氧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以往在实验分数中只作为附加分或基本实验过程, 所占分数比例很小 (5分) , 在近两届学生中将实验设计分数增加到10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设计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1.2.2 撰写小论文
在理论学习达到2/3以上时, 由教师命题, 确定书写格式及要求;给学生2~3周时间查资料、做准备。在课程将结束时上交论文, 教师批阅并进行总结, 计入总成绩中。题目包括脑死亡的最新研究进展、体液因子与休克的关系、应激与抑郁症等。
1.2.3 临床病案分析
病理生理学与临床关系密切, 将结合临床典型病例教学贯穿于授课中, 使枯燥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受学生欢迎。病案分析具体方法是允许学生在2 h内对试卷所示的典型、略有深度的病案进行分析, 允许看教材及参考资料。这种方法对考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仅可以进行分解式的考核, 亦可以从总体上进行综合性考核。如:孕妇妊娠7个月, 因外伤出现宫内死胎, 3 d后进行手术。术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手术切口出血不止、血压下降。诊断:亚急性型DIC。分析问题:DIC的发生原因、诱因和机制。
1.2.4 写综述或学习报告
研究生及本科生部分专业采用书写学习报告的方法考试。综述及学习报告的题目可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医学热点、经典案例确定, 也可由教师确定多个题目, 学生选题。学生利用一定时间查阅资料, 在结课后2周内完成综述或报告。对有发表意义的报告, 经过教师修改后推荐发表。医学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 即与人打交道, 在课程的教学中, 很容易做到将人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和代谢活动与临床的实际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密切跟踪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食品、克隆人、糖尿病、抑郁症、高血压等医学热点问题, 以课堂讨论形式写学习报告或综述, 并以一定比例纳入学生学期总成绩中。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资料存档问题
如平时作业、学习报告等资料的存放, 面试资料的保存等受空间条件限制。
2.2 教学进程和课程安排对考试的影响
不同专业考试课与考查课同班上课;部分专业基础课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同步上课或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之后开设, 影响考试方法的选择。
2.3 条件限制及缺乏相应的支持
考试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学校配套设备的支持不够、经费少、监考人员不足等均制约改革的进行。
2.4 改革理念急需更新
管理层面及教师改革理念急需要更新, 多数人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投入科学研究相比, 相差甚远。如何调动积极性, 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3 对未来考试改革的思考
大学有责任让考试变成一件有趣味的事, 考试的形式必须多样化,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 既学到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也培养了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身心方面健康成长。学生考试作弊不能简单地责怪学生, 相反,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 如何进行考试改革, 如何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 否则全面的教学改革就难以进行。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从以下工作入手, 推动考试改革的进程。
3.1 开卷考试
多进行开卷笔试, 主要为综合题, 其中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能。开卷试题选择经典病例将是未来的主要工作。
3.2 口试
中国几千年的考试注重的是笔试, 但西方人很重视口试。口试侧重记忆性的知识, 难以作弊, 可考察学生思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目前主要在医学小专业中使用。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解决面试考试中抽题的公平性、如何扩大面试学生的范围等问题。
3.3 无人监考考试
开展无人监考考试已有5年的经验, 坚持进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一步研究使其更易操作, 更加科学化、易推广。
3.4 考察课取消百分制
医学教育课程量大, 选修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每学时缩减至45 min, 内容不减, 易出现满堂灌。考试的题型多变, 使学生陷入疲于应付考试的情况。知识性的灌输已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如考察课取消百分制, 改为合格与不合格, 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投入到主要课程的学习, 走进图书馆、网络中心, 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
3.5 将各种方式的测试按一定比例纳入到课程的总成绩中
将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技能操作、日常作业、课堂提问、病例分析、撰写论文等按一定比例纳入到课程的总成绩中, 也可将学期的考试分为期中和期末两部分,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6 尝试各种方式的考试改革
考试方式可实行A4考试、读书报告、实习训练、调查研究、课堂评价等[2], 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方式等。
总之,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 高校中仍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记忆、轻创新, 重理论、轻操作”的不合理的考试模式[3]。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改革任重道远,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敢于超越常规, 突破原有的模式去组织教学和考试。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胆合理的取舍, 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 改变考试方法, 使考试成为学生必经的乐于接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程琴, 谢大蓉, 刘克林.高校考试改革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7) :682-683.
[2]韩丽莎, 潘桂兰, 杨占君, 等.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2) :243-244.
病理生理学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探索 篇8
近两年来, 我校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 通过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 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挖掘其学习潜能, 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
1 分层次实验教学的开展
1.1 对象
江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2007级本科生。
1.2 方法
分层次实验教学在现有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增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形成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综合性实验为主导、创新性实验为目标的综合型教学模式。
1.2.1 验证性实验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继续保留。一些传统的经典实验, 除了起到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作用以外, 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验证性实验的锻炼,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接下来的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
1.2.2 综合性实验
在学生掌握了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后, 我校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该实验本为验证性实验, 我校对原本的实验进行了改良, 设计成横跨形态学实验与机能学实验2个领域的综合性实验。该实验既要求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 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病理学知识, 通过该实验的开展, 使学生对2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复习, 锻炼了其综合思维能力, 为即将进行的临床实习打下了基础[2]。综合性实验强调跨系统和学科的综合, 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的综合, 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3]。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 学生需完成实验前的文献检索、实验中的小组讨论以及实验后的结果汇报,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过程。学生通过这类训练, 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 为接下来的创新性实验打下基础。
1.2.3 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4]。创新性实验的两大功能在于:一是通过给每位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 使学生百分之百地受到具备研究与创新性专业课题的训练, 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打好专业基础;二是让部分实践创新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让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并承担部分基础性工作, 让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实践开阔视野, 提高其创新能力, 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以及加入到科研队伍奠定基础[5]。我教研室将创新性实验的开展与我校开展的大学生科研相结合, 采取主动报名的方式, 吸引一批在综合性实验中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入研究生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创新性实验通过“一带三”的形式开展, 即1名教师辅导学生人数不超过3名, 以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辅导学生。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首先在研究生的指导下学习实验室基本技术。经过1个月左右熟悉科研工作基本流程, 然后, 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设计课题, 撰写开题报告, 开始实验。学生每周一次学术会议, 汇报课题进展情况, 在教师指导下随时发现问题, 及时修正技术路线直至最后完成课题, 并在教师指导下撰写科研文章。
2 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效果
2.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分层次实验教学, 我校将使传统的单一验证实验改进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位一体”的组合方式。教学效果证明, 分层次实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型学习、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有目的的主动型学习。在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中, 学生往往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地完成实验, 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在综合性实验中,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堂内容, 还需要自学尚未接触过的内容。这种主动学习比以往的“听课式教学”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也明显更受学生欢迎。在创新性实验中, 学生进入未涉足的科研领域, 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设计课题, 激发出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93.2%的学生表示, 分层次实验教学相较以往单一的实验教学更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2.2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比验证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机能学实验技术, 还要求学生掌握形态学实验的切片制作技术并具备基本阅片能力。我教研室作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拥有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各种设备。为保证教学质量, 我教研室专门配备了技术人员来指导学生制片。实验室技术人员均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 与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教学。学期末的实验操作考试结果证明, 经过了分层次实验教学的这两届本科生, 其实验操作能力明显高于以往只完成了单一验证性实验的学生, 考试不合格率明显降低。其中参与了创新性实验的学生, 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全部为“优秀”。
2.3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不只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 学生需要进行文献检索、小组讨论、结果汇报, 综合性实验的过程实质上复制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而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性实验的学生, 其训练过程实质上已无异于研究生的科研训练。目前已有多名参与创新性实验的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 将创新性实验的成果发表于正规学术刊物, 如《数理医药学杂志》、《江汉大学学报》等。很多学生已表示将在今后报考硕士研究生以继续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这种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出的学生科研积极性, 有效避免了往届学生单纯为了就业或考研的盲目性。
综上所述, 新型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位一体”的分层次实验教学在2年来的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已初见成效。与此同时, 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实验室硬件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教师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改进, 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清君, 李文斌, 张敏.改进病理生理实验课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63~64.
[2]沈延春, 陈琼霞, 李艳, 等.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功能及形态学改变[J].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2 (1) :69~71.
[3]吴建新, 田昆仑, 袁国林.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7 (4) :57~59.
[4]江瑛, 张立克, 郝刚, 等.设计性实验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8) :926~928.
病理生理改变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河南职工医学院2004级三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 1班123人作为实验班, 采取病例教学法;2班116人作为对照班, 采用传统教学法。
1.2 方法
为了使教学效果具有可比性, 对照班和实验班采取“四统一”授课, 即统一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 (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材) 、授课教师。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 即理论课主要由教师进行讲授, 实验课主要开展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而实验班则采用病例教学法, 具体过程如下。
1.2.1 病例的筛选
(1) 病例选择的要求。病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病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选择病例时要以实际病例为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去粗取精, 使病例既简明扼要、又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和知识点, 且难易程度适中。 (2) 病例类型。教学中病例分为2类:一类是章节后病例。此类病例紧扣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 涵盖基础知识多, 病理过程相对单一。另一类是课程完全结束后的综合性病例, 此类病例能使所学病理生理学知识横向贯通。综合性病例一般包括三大主线: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衰竭、缺氧—酸碱平衡紊乱—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DIC—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1.2.2 实施过程
章节后病例一般在教师系统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 学生对病因、发病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有了初步认识后, 通过多媒体把病例展示给学生。如在讲授完“钾代谢紊乱”一章后, 展示病例:“5岁男孩, 脓血便8天, 高热3天, 食少, 多饮、多尿, 近2天乏力, 呼吸困难2小时入院。查体神志不清, 口唇发绀, 腹膨隆, 肠鸣音消失, 四肢呈弛缓性瘫痪。血钠140mmol/L, 血钾2.31mmol/L, 血氯97mmol/L。治疗经过:除补液与抗炎外, 静脉输入0.3%氯化钾, 6小时呼吸困难缓解, 10小时四肢瘫痪消失, 神志有所好转。此时血钾3.5mmol/L。继续补钾5天, 痊愈出院。”提出问题:患儿是否存在低钾血症?为什么?是否缺钾?为何出现乏力、腹膨隆、肠鸣音消失、四肢呈弛缓性、瘫痪等临床表现?为什么补钾要补5天?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加深其对本章重点、难点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课程结束后的综合性病例及相关问题于上课前一周打印后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病例提供的资料和问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教科书、参考书或相关文献, 并写出发言提纲;上课时, 分组讨论, 由学生代表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 并提出不能解决及新发现的问题, 其他学生补充, 意见不一致时全班学生可展开讨论, 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对于相对简单、直观、学生意见一致的问题, 简要总结;而对于相对复杂、需综合分析、学生分歧比较大的问题要精讲, 以加深学生理解。
1.3 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 (当场回收) 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以了解学生反映和评价病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1.3.1 问卷调查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23份, 收回有效问卷123份, 有效回收率100.00%。
1.3.2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对照班和实验班期末考试采用同一试题, 分别对主、客观试题的平均正答率及总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见表1)
表1显示, 85%以上的学生认为采用病例教学法可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巩固、深化理论知识,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2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看出, 实验班总成绩和反映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的主观题平均正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班 (P<0.05) , 而反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记忆情况的客观题的平均正答率对照班略高于实验班, 但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班比较, *P<0.05
3 讨论
长期以来, 病理生理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虽然系统性强, 但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 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够, 导致教与学、学与用处于分离状态, 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而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病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病例为依据、以问题为基础, 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等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盲目接受知识变为有目的的对知识主动探索[3]。
通过2种教学法教学效果的比较, 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的客观题如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选题等, 2班正答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2班已达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对于反映学生利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论述题和病例分析题, 实验班平均正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班, 说明病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实验班的平均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班, 说明病例教学法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问卷调查也显示, 病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有明显优势:一方面, 运用病例教学法不但能将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 完成了其桥梁课程的作用, 而且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感性化,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同时, 学生在准备病例答案过程中,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相互讨论, 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 病例教学法还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组织和引导好学生进行病例讨论, 教师必需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 (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内、外、妇、儿科等临床知识) 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要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开展病例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病例教学法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临床思维能力, 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而提高了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比较病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04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抽取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 1班作为实验班, 采用病例教学法;2班作为对照班, 采用传统教学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2种方式评价2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问卷调查显示, 85%以上的学生认为病例教学法可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巩固、深化理论知识,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班优于对照班。结论病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惠铭, 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李杨, 李峰, 孙连坤, 等.构建病理生理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5, 7 (2) :132~134.
相关文章:
AM调制解调02-05
2FSK调制信号02-05
烟草调制与教学实习报告02-05
ask调制及解调实验02-05
有源调制技术02-05
探讨钻井法凿井泥浆再生调制与废弃处理02-05
脉宽调制及解调02-05
QPSK调制信号02-05
相位调制02-05
烤烟调制技术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