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介入

关键词: 复合 介入 病情 患者

观察介入(精选十篇)

观察介入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1例, 男14例, 女7例, 年龄16岁~73岁, 平均年龄43岁。支气管扩张10例, 肺结核7例, 原发性肺癌2例, 不明病因2例。本组病例病史2 d~50年, 均经内科保守治疗, 效果不佳, 或多年反复咯血, 患者一般情况差, 不宜外科手术。5例急诊行介入治疗, 余病例均择期介入治疗。

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 (1) 血液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胸片、CT、免疫八项、凝血四项检查; (2) 术前碘过敏试验, 腹股沟区备皮, 急诊时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Omnipaque、优维显等) , 免做碘过敏试验; (3) 术前6 h禁食、禁水。使用器材:万东公司生产800 m A大型C臂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5F Cobra导管或胃左 (RLG) 导管, 栓塞剂选用1 mm×1 mm×1 mm明胶海绵颗粒, 必要时加用1 mm×1 mm×6 mm明胶海绵条或弹簧钢圈。

2 栓塞方法

(1) 局麻下, 穿刺右股动脉, 采用Seldinger技术置入6F导管鞘, 将导管选择性插至双侧支气管动脉, 如使用76%泛影葡胺, 稀释至40%~60%.导管头端应深入支气管动脉内1 cm~2 cm为宜, 适当加压手推注入对比剂, 观察对比剂不反流入主动脉, 导管头端需稳定, 不弹出支气管动脉。尽可能找到所有支气管动脉, 由于支气管动脉的变异较多, 支气管动脉的支数、开口位置差异较大, 需要术者有较多的导管插管经验及足够的耐心。 (2) 用手术剪将明胶海绵块剪成1 mm×1 mm×1 mm的微粒, 浸于50%~60%的对比剂中, 透视下以“团注”的方式缓慢注入明胶海绵微粒, 直至对比剂流动缓慢、停滞, 如果支气管动脉比较粗大, 可用明胶海绵条1~4根栓塞支气管动脉主干。 (3) 肺癌患者栓塞前灌注化疗药, 使用药物是:顺铂70~100 mg, 丝裂霉素10~14 mg, 阿霉素20~40 mg.

3 结果

1例患者于20 h再次出现大咯血, 再次插管造影, 又找到一支气管动脉, 栓塞该支气管动脉, 上次栓塞之支气管动脉复查造影, 显示栓塞良好;2例少量咯血1 d~3 d, 经内科保守治疗, 停止咯血。其余病例未再出现咯血, 追踪3年, 均未再出现咯血。

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诉轻度胸痛、胸闷, 1例患者对离子型造影剂 (泛影葡胺) 轻度过敏反应, 改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后未见任何反应, 余患者未诉不适。

4 讨论

4.1 影像学表现

熟悉正常支气管动脉解剖, 对术中快速寻找支气管动脉有重要意义。人体支气管动脉多直接发自胸主动脉, 直径1 mm~2 mm, 一般2~4支。右侧多为1支, 并多与右上肋间动脉共干, 左侧常为2支, 自主动脉发出后, 沿两侧支气管进入肺内, 分支供应各级支气管、脏层胸膜、肺血管壁及肺间质结构。少数支气管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透视下约50%的病例支气管动脉开口于第五胸椎椎体上缘至第六胸椎椎体下缘范围内, 个别开口于主动脉弓水平或第六胸椎椎体水平以下[1]。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造影时, 仔细分析是否为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咯血病变区血管造影表现与原发性疾病有关, 但基本表现相似, 主要为供血支气管动脉扩张, 分支血管增多, 病灶区血管迂曲呈网状分布, 支气管动脉发育畸形, 瘤样扩张, 造影剂血管外渗等。一些病例的咯血病灶不是支气管动脉供血或者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 因此, 应仔细检查相应的肋间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等[2]。本组病例均为支气管动脉供血。

4.2 栓塞治疗机制

大咯血患者的出血血管多为支气管动脉, 支气管动脉常与肋间动脉和脊髓动脉血管共干, 栓塞该血管即可达到止血目的。明胶海绵为高分子物质, 是一种中期栓塞剂, 对人体几乎无抗原性, 摩擦系数小, 易于释放, 容易制备, 价格低廉。明胶海绵颗粒较大, 可栓塞至2~3级血管, 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时, 栓塞剂不会直接进入脊髓分支, 不至于引起脊髓损伤[3]。

4.3 适应证

(1) 24 h咯血量大于300 m L的急性大咯血患者, 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如不能及时止血, 危及生命, 病死率高达50%~100%, 需急诊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 (2) 反复咯血, 不宜手术或患者拒绝手术者, 本组1例患者咯血史50年; (3) 经手术治疗后又复发咯血者。

4.4 并发症和注意事项

一般性并发症包括发热、胸闷、胸骨后烧灼感、肋间痛及吞咽困难等症状, 经过对症处理, 1周内基本缓解消失。严重的并发症为脊髓损伤, 常在术后数小时开始逐渐发展为横断性截瘫, 3 d左右发展到高峰, 多数患者在数天至2个月内能完全或部分性恢复。部分学者认为高浓度离子型造影剂泛影葡胺可导致脊髓损伤, 主张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另外一种原因可能是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沟通, 栓塞时引起脊髓损伤致使截瘫, 故栓塞前应注意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有无沟通, 如有沟通应列为禁忌证。本组病例未出现截瘫这种严重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明胶海绵颗粒等材料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临床咯血的效果、意义及方法。方法咯血患者21例, 选择性插管至患侧支气管动脉, 注入明胶海绵颗粒等栓塞材料, 观察止血效果。结果1例患者于20h再次出现大咯血, 再次插管栓塞另一支气管动脉, 咯血停止。另2例患者少量间断咯血1d ̄3d, 经内科保守治疗, 停止咯血。其余病例未再出现咯血。结论使用明胶海绵颗粒等材料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临床咯血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明胶海绵颗粒,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大咯血

参考文献

[1]吴恩惠, 等.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09-220.

[2]李麟荪, 等.介入放射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18-119.

观察介入 篇2

——给教师的建议

作为新教师,我想,大家肯定对“游戏”这个“时间长、空间大、自主性强”的课程内容感到有很多的困惑,尤其对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感到手足无措,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看什么、怎么看?”这是我们在游戏中首先要思考的;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也是需要判断和思考的。

今天,我想通过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和思考,交流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和介入更加从容,更加有效。

一、扫描观察与定点、追踪观察有效结合,让观察更从容

其实,角色游戏的观察也不外乎这三种:扫描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观察,要把握好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我通常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的5-10分钟和游戏结束前的5分钟左右进行的是扫描观察。主要是比较粗线条地掌握全班孩子开展了哪些的游戏主题;幼儿选择了哪些游戏内容,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的行为特点。我是这样想的: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时,孩子们的情绪还没有稳定,孩子们要寻找游戏内容、玩伴,有的孩子还会争抢角色,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而在游戏快结束时,有的孩子又会因为游戏热情减弱,产生无聊、逗留、打闹等消极行为。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我觉得教师是有必要进行扫描观察的。而且在这个时候,教师的站位应该是在一个视线相对开阔的区域,要能够环顾到所有的孩子,避免产生视觉的盲区。

那么在游戏的中间环节,大概20-3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通常采用的是定点与追踪观察。定点观察也就是定点不定人,即对某一游戏内容进行观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交往、游戏情节发展等动态信息,避免指导的盲目性。而追踪观察也就是定人法,即根据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可以观察与了解个别幼儿真实的全游戏状态。

但是这两者也不是随意确定的,我们要根据前一次幼儿的游戏来确定。举个例子:在前一次的游戏中,某某孩子在点心店中表现特别兴奋,出现多次打翻餐具、扔点心的现象,那么,今天的游戏,我可能就会去跟踪这位幼儿,看看他在今天的游戏内容中的表现如何。如果换了一个游戏内容,他还是出现类似的行为,那么,我就要来分析孩子最近情绪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要和这个孩子进行个别交流了。如果这个孩子今天的状态比较稳定,那么我就要分析是玩伴的行为(选择)影响了孩子的游戏,还是这个游戏本身在环境创设或材料提供上因为数量太多、品种太杂、环境拥挤等原因对孩子的刺激过强?又如,前一次的游戏中,我发现小超市的生意冷清,担任角色的孩子无所事事,那么今天游戏我就会选择定点观察,看看不同的幼儿在“小超市”担任角色的情况,以此来分析,生意冷清的原因是否因为幼儿的经验缺失?或者是游戏玩了比较长时间,幼儿已经没有兴趣?这个游戏内容是否需要进行调整、补充或者完全替换成新的游戏内容?。

所以,每次孩子游戏结束后,教师应该在心中基本确定下一次的游戏观察重点。而在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分享、环境调整和材料补充等,才会帮助幼儿的游戏不断推进,促使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发展。

二、仔细观察与耐心等待作为前提,让介入更适宜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看两个幼儿游戏片段,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1、你观察到孩子在玩什么游戏内容?

2、如果看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观看游戏片段)

互动:在刚才的片段中,你认为哪几个片段中,需要老师介入?为什么?(教师自由讨论,然后随机请某个幼儿园的代表来互动)

案例

一、(孩子喝用彩泥做的珍珠奶茶)类似于这个案例的画面在孩子的游戏中其实常常会发生,特别是小年龄的幼儿,经常会把模拟的玩具放嘴里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卫生、窒息)。我们新教师可能会有顾虑,觉得这是孩子的游戏,而且孩子们很投入,担心介入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游戏。作为教师,我是肯定会介入的,告诉孩子这是不卫生的,吃了会有危险,并引导幼儿游戏中模拟喝奶茶,也一样很好玩。通过这个案例,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我们教师需要及时介入。

案例

二、(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虽然,在这个游戏中,也是孩子对周围生活的一种再现,但是,游戏中出现了消极内容——搓麻将,我们教师就一定要及时介入。我的做法是:明确告诉孩子搓麻将是不文明的现象,我们不能学。接着引导幼儿讨论:和朋友在一起,玩哪些游戏既文明又有趣?这样既制止了孩子的消极行为,又启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行为。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班的孩子玩小医院的游戏,能干的护士为了吸引同伴,出去发了很多免费体检的单子,这样就有很多孩子很感兴趣来参加体检,而碰到今天来做医生的是一个不太声响的男孩,他听到小朋友来体检,他好像不太会,小朋友就埋怨他,他很紧张,想放弃游戏。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当然需要介入,那么,我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先以角色的身份加入孩子的游戏,在宽松的氛围中和幼儿聊天,了解幼儿放弃的原因;然后,肯定幼儿今天选择这个角色是大胆的,告诉幼儿做医生这个工作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老师认为你是了不起的;之后,要帮助幼儿回忆经验:你以前体检过吗?幼儿园每次体检,老师都带你们到医生那里检查什么?游戏中,我通过观察,了解原因,在孩子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适时介入,用角色语言和情节加以引导,让孩子的游戏出现兴奋点,使游戏活动得到顺利开展。

另外,当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时(比如,孩子玩开飞机的游戏随便招手上下客人,这个就是认知经验有冲突了。);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当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都需要我们教师介入(打闹,扔玩具玩等)。但是,教师何时介入,最要紧的是向儿童要答案。作为新老师我们要知道介入游戏的重要性。那就是:

1、教师介入游戏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安全性。

2、教师介入游戏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两个幼儿游戏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想一想平时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处理?

案例

四、(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到处游荡)看到别的孩子都开始游戏了,这个孩子还在游荡,很多新教师可能心里很着急,通常会去引导孩子:“你怎么还没找到地方玩?”“到××地方去做××”有的老师可能比较委婉一些,用商量的口气对孩子说:“你要不要到××地方去玩呀?”“你愿意去和××一起做××吗?”大家会这样想很正常,至少反映一点:你关注到了这个孩子!那么,我在这个时候是怎么做的呢:我会静静地观察,等待孩子,看看他会做什么,当我发现孩子到各个区域去都会到一些小电器上摸上两下、摆弄两下后,我明白了,这个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了——修理工。这个时候,我选择的是不介入孩子的游戏。(播放幼儿当修理工的片段)

案例五:(新开设的糖果屋,孩子非常拥挤)每次有新的游戏内容出现,通常就会出现刚才的那一幕,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充当一个“老娘舅”的角色,进入了解谁先进来玩的,谁就留下来,其他孩子会引导疏散到其他游戏中。那我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同样会在一旁观察,看幼儿争抢中是否产生危险,比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推打同伴了或者挤翻物品有砸伤危险时,我肯定会马上介入,但是,如果孩子只是为抢某些角色涨的小脸通红,僵持不肯相让,那我会再等待一会,看看孩子是否能自己解决。因为角色游戏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在争抢后,能够自己协商,游戏继续进行,教师也就不必介入。

上面的两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是你观察到孩子的游戏出现问题后都需要教师介入。有时候,适当地退后,合适地等待,或许,你会看到惊喜的一幕。

所以,作为新老师,我们也应该知道,教师的不适宜介入,会影响游戏价值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1、教师介入的频率过多,主观介入过强,会影响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游戏中过度干预,会丧失幼儿的主体性,挫伤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幼儿潜能的发挥。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令人困扰的游戏现象,使教师处于一种是等待还是介入的两难境地,这里我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游戏实例:

案例六:(能干的孩子从无业游民到新闻记者)有一些很聪明,很能干的孩子喜欢在游戏中扮演小丑或是其他一些特别微不足道的角色,穿梭在各个游戏区域,而且乐此不疲。这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想引导他们能够有所作为,给他们介绍工作,但是孩子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怎么办?我想给大家的建议是:游戏是孩子自主的活动,它最重要的价值是愉悦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要学会认同

认同之后,我们要等待适合孩子的角色出现,也就是游戏中出现的契机。有一次,孩子们想到了玩世博新闻播报的游戏,可是,每天的新闻从哪里来呢?大家觉得需要有一个记着到处采访,寻找一些讲文明的新闻,这个时候,我们的天才就第一个报名当记者,并开始了新闻采访的工作,但是,走的地方一多,他会把很多新闻忘记,于是,我建议他把拍到的新闻记下来,他马上想到了简单记录,然后到电台播报新闻,在这个角色中,他既满足了游戏的兴趣,又找到了角色的胜任感。

这个游戏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认同理解

思考并等待

关注并支持

放射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篇3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46例。

结果:经治疗的全部患者症状改善,部分疼痛减轻或部分疼痛消除;肿瘤缩小,AFP、γ-GT、AK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5例得以实施介入后再手术。本组完全缓解(CR)率为39(18/46),部分缓解(PR)率为50(23/46),病情稳定(S)者占10.9(5/46),继续发展(P)者占4(2/46),CR与PR合计达89.1(41/46)。患者全部生存3个月以上,其中生存半年者44例,达到95.7%,生存1年者32例,达69.6%。

结论: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是首选疗法,创造条件使患者有介入后再手术的机会。

关键词:肝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 肝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82-02

中晚期肝癌多手术切除困难,生存期短。我们采用放射介入治疗46例中晚期肝癌,并观察分析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02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选择经AFP、酶学、B超、CT等检查确认为手术有困难或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住院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10天~1年余,其中Ⅱ期29例,Ⅲ期17例,多为中晚期肝癌患者;AFP阳性43例,阴性3例(经病理学确诊);治疗前肿瘤最大平均直径为10cm。

1.2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先行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将导管送入肝总或肝固有动脉,由导管灌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术后给予补液、应用抗生素、碱化尿液、利尿等对症处理。1周后复查血象,肝肾功能及AFP等,1~3个月重复化疗栓塞。治疗1次者15例,2次11例,3次13例,4次4例,5次2例,6次1例。总共108次,平均每例为2.3次。化疗方案:5-FU1.0g,丝裂霉素16~20mg(或表阿霉素50mg),顺铂80mg。化疗后,均用40碘化油5~15ml缓慢注入肝动脉,选择性栓塞肿瘤血管,最后用明胶海绵栓塞供应肿瘤动脉的主干或分支,侧支循环血管以及来自膈动脉的供应肿瘤的血管均作栓塞。对肿瘤巨大者,分期行动脉栓塞。对有肺转移灶的病例,术中并作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达到超选择性化疗或栓塞。化疗栓塞毒副反应:17例的体温达39℃以上,25例达38℃以上,最长持续3周。全部病例均有腹痛或胀痛,隐痛,纳差及呕吐,多数能耐受,且经支持治疗3~21天,均能减轻至消失。有8患者白细胞增多,少数发生心律不齐,3例股动脉穿刺伤口出血,出现血肿,3例有巩膜轻度黄疸。一般间隔21~40天行介入后手术。

2 结果

全部病例的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治疗后15例有手术适应证,除1例拒绝手术外,行介入后手术者1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CR)者18例,占39.1%,部分缓解(PR)23例,占50%,稳定(S)5例,占10.9%,病情继续发展(P)者2例,占4.3%;CR与PR合计为89.1%。肿瘤体积的变化:按B超、摄片、CT顯示的肝区主要病灶,测量其大小,治疗2次以上的31例中,与疗前时相比,肿瘤缩小50%以上者17例,缩小25-50%的9例,缩小;25%以下者5例;平均缩小率为46.8%。按肿瘤最大径测量的平均值由治疗前的12.3cm缩小为7.24cm;AFP及酶学变化:治疗2次以上的患者中有29例中阳性,其中24例下降明显,3例转阴,2例无变化。

生存期:本组46例,随访至2007年10月,有31例存活。随访率为100。生存3个月以上100%;半年存活率为78.2%;1年者为39.1%;1.5年以上者为15.2%。

3 讨论

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基础:①超选择肿瘤的供血动脉,并由导管直接向肿瘤动脉中推注化疗药物,约2/3以上有药量在靶器官,仅不到1/3药物剂量在全身其他部位[1]。②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其组织浓度明显提高,是全身药物浓度100~00倍[1]。③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增加1倍,杀灭癌细胞疗效可增加10~100倍[2]。④肝癌供血的95~99%来自肝动脉,而肝组织血供的70~75%来源门静脉,肝动脉供血仅仅占25~30%,栓塞肝动脉可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组织因缺血而发生坏死缩小,而对肝组织血供影响[1]

文献报道,肝癌发现时,大多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困难,如不行治疗,其平均生存期为1~4个月。日本肝癌协会统计的2500例肝癌手术切除病例,其1年存活率为28%,肝动脉结扎术患者的1年存活率7%[3]。余宏超等报告全身非计划化疗治疗肝癌642例的结果,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存活半年者仅占18.7%,1年者占6.5%[4]。本组46例均选用三联大剂量化疗栓塞治疗3个月、半年、1年以上的生存率分别100%、95.7%和69.6%。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小剂量或单用化疗药物等疗法,也较全身化疗、肝动脉结扎术治疗显着。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有效疗法,它使肿瘤缩小,AFP明显下降,肿瘤组织坏死,生存期延长。给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创造条件,使他们有介入后再手术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腹部介入放射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5,58

[2] 贾雨辰.肝癌介入治疗进展.实用外科杂志,2006,11(5):271

[3] 杨学良.肝癌导管灌注化疗和栓塞疗法的初步探讨.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15(1):54

神经血管介入治疗60例麻醉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 男41例, 女19例;年龄40岁~70岁, 平均年龄为61.5岁。其中患有高血压45例, 糖尿病25例, 合并冠心病13例, 下肢动脉闭塞2例, 糖尿病肾脏损害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ASA分级:Ⅱ级33例, Ⅲ级15例, Ⅳ级12例。手术时间为 (140±80) min.

1.2 手术技术及麻醉方法

共采用三种麻醉方法, 其中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15例, 非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10例, 局部麻醉加强化镇静35例。实施手术前, 患者禁食5 min, 在接受放射介入治疗的前30 min进行咪达唑仑5~10 mg肌肉注射, 再根据患者的心率状况给予适量的阿托品0.5 mg或长托宁1 mg.

进入手术室后, 开放患者上肢静脉通路, 有些病例进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 同时对患者的心电、静脉血氧饱和度 (SpO2) 以及局麻下行非患侧的桡动脉穿刺进行有创血压实时监测, 面罩持续供氧。用1%利多卡因对局麻病例在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置管时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手术的实施过程中, 依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给予一定剂量的芬太尼、瑞芬太尼、哌替啶、咪达唑仑等止痛镇静药物, 从而降低患者痛苦的程度, 保持患者安静合作。如果手术中患者配合良好, 可以采用非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 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 采用微量泵连续推入异丙酚2~5 mg/ (kg·min) 、瑞芬太尼0.05~1.0μg/ (kg·h) 维持麻醉。对于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病例, 依次用咪达唑仑0.07 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2 mg/kg进行麻醉诱导。插管后用呼吸机行机械通气, 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麻醉维持, 再辅助吸入异氟醚, 手术中间断地给予维库溴铵0.05 mg/kg维持肌肉松弛。随着手术的进一步深入, 要维持患者的血压不低于基础血压的30%, 降压效果不是很明显的时候, 采用0.1~0.5 mg/kg乌拉地尔。并且要每个小时持续静脉注射0.02%尼莫地平3~4 m L, 以防止脑血管痉挛。同时备用控制血压、心率的药物。手术中肝素化时监测激活凝血时间 (ACT) 值200 s~300 s.手术完成后, 停止降压, 缓慢升压到原有水平, 停止异丙酚的注入, 降低瑞芬太尼用量至0.05μg/ (kg·min) , 最后拔除气管导管将患者送至ICU进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2 结果

手术中, 患者配合良好, 无不良反应出现, 静脉血氧饱和度均在99%以上。手术后, 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 患者苏醒较快, 生命体征稳定, 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手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60例患者中大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 对于这类患者, 医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细致的体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预测, 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在手术前备好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还要重点考虑麻醉中药物之间的相互反应状况。

本组所应用麻醉药物中咪达唑仑可使脑血流和颅内压轻度下降,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 有利于维持血压的平稳, 但一次给药8~10 mg会产生呼吸抑制;异丙酚是一种快速短效的静脉全麻药, 镇静、催眠效果好[1], 但其镇痛作用不明显。诱导剂量的异丙酚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抑制, 可使动脉压显著下降, 静脉注射异丙酚2.0~2.2 mg/kg, 收缩压下降可达25%~40%, 对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亦有类似影响[2]。

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镇痛药物, 在60例患者的手术中, 采用的是安全有效的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如果采用单纯的局部麻醉, 遇到手术操作困难而不得不延长时间的情况下, 患者无法忍受较长时间固定体位不动而出现烦躁的情况, 如果采用静脉强化麻醉, 会造成患者呼吸困难。但是异丙酚的镇静催眠效果显著, 这使得静脉强化麻醉成为可能。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病例, 手术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控血压、呼吸和心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采用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围术期注意事项: (1) 麻醉期间要注意避免血压骤升, 麻醉过浅极易导致动脉瘤的破裂, 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2) 在血管腔内放置覆膜支架过程中, 应该将收缩压控制在7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以防止血流冲出释放的覆膜支架而导致覆膜支架移位; (3) 采用气管内全麻期间, 医师应中断呼吸, 模拟患者屏气; (4) 在将覆膜支架放入血管腔内的瞬间经常出现血压骤降, 因此, 控制性降压应进行扩容, 降压以硝酸甘油为主, 0.5~1.0μg/ (kg·min) 静脉持续微泵输注并辅以吸入麻醉药, 必要时加以控制[3]。在支架放置后要及时提升血压, 防止由于长时间血压过低引起心肌缺血; (5) 在手术中的医疗器械刺激下, 有可能致使患者脑血管痉挛, 脑部缺氧, 所以要提前使用钙离子拮抗剂; (6) 手术过程中每小时要持续静脉泵入3~4 m L 0.02%的尼莫地平; (7) 在覆膜支架放置后, 扩张的血管壁会引发心率减慢[4], 为此我们要在放置覆膜支架前, 采用静脉注射阿托品来预防此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kin A, Esmaoglu A, Guler G, et al.Propofol and propofol-ketamine in pediatric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J].Pediatr Cardiol, 2005, 26 (5) :553-557.

[2]邢群智, 孙丽露, 习红丽.靶控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用于食管癌根治术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05, 45 (18) :48-49.

[3]高淑文, 许永广, 满敏, 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及围手术期处理 (附6例报告) [J].山东医药, 2001, 41 (10) :10-11.

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篇5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肝动脉超选

【中图分类号】R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05-0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占位病变,占良性病变的41.6%,传统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介入放射学迅速发展,介入治疗是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我科与2002年1月—2009年6月共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4例病人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41—62岁,平均53岁。全部病例均经B超、CT、临床资料确诊。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肿瘤较大者腹部可触及肿块,血查AFP均为阴性,肿瘤位于肝右叶14列,肝左叶6例,左右肝叶同时发现4例,直径6—20cm。共进行治疗42次,其中6例治疗1次,8列治疗2次,4例治疗3次,2例治疗4次。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有股动脉;穿刺成功将5F鞘置入股动脉,将4F—5F肝管(或Yashiro導管)选择性插入肝固有动脉。做动脉造影,了解肿瘤大小、形态、血供情况,进一步明确诊断。再将导管超选如肿瘤的直接供血动脉内,在X线透视监护下经导管将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缓慢推入病变进行栓塞。术毕拔管,局部压迫、包扎病人送回病房。

1.3 药物选择:栓塞药物,平阳霉素8—24mg、栓塞剂、超液化碘油5—10ml。乳剂配制方法,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2—10ml溶解平阳霉素8~24mg,按1︰1—1︰3比例,加入到相当量超液化碘油中,经反复抽吸,制成充分乳化的栓塞剂。

2 结果

2.1 血管造影表现:本组病例表现为,11例病人供血动脉轻度增粗,例病人供血动脉明显增粗,周围血管受压移位。动脉早期血都显影,表现点状、团装造影剂浓染,环状分布,呈“树挂果征”。血窦长常与注射造影剂1—2S出现染色体,8—10S内显影最清,19S后显影渐渐消失,表现出血管瘤特有“早出晚归”征象。

2.2 临床表现:所有病人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T复诊病变缩小80%4例,病变缩小50%以上12例,缩小50%~30%3例,病变缩小30%以下1例。术后1—7天内病人不同程度的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对症治疗均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海绵状血管瘤多认为起源于肝内的胚胎性血管错钩牙,由于某种因素作用,引起肿瘤样增生而形成的,组织学上可见由大片相互吻合,大小不一的薄壁窦构成,血流速度缓慢,内膜衬衣单层幼稚血管内皮,管壁缺乏肌层及弹力层,缺乏神经调节,属于肝内门静脉畸形。肝海绵状血管瘤根究异常血窦腔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高流量肝海绵状血管瘤,由均一细小异常血管窦钩秤瘤体,CT增强扫描,快速强化;低流量肝海绵状血管瘤,由由腔径较大的异常血管窦构成瘤体,CT增强扫描,双期向上常见不到明显强化;中流量肝海绵状血管瘤,由腔径大小不一的异常血管窦构成瘤体,CT增强扫描,出现由瘤体边缘向中心的进行性强化,认真分析CT增强动态扫描,有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和介入治疗的选择。高流量和部分中流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其供血来自肝动脉,门静脉周围支是其主要引流静脉但是,少数显著地肝海绵状血管瘤,门静脉为其主要供血血管,因此在时机介入治疗中,经肝动脉造影未发现肿瘤血管征象时,必须进行直接或间接门脉造影,明确病变供血的靶血管,选择最佳治疗途径。本组病变均为肝动脉供血,经肝动脉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3.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有扩张的血窦构成,具有正常血管功能,如仅用碘油栓塞,碘油随时间延长而慢慢走远。平阳霉素是一种温和的血管硬化剂,可以缓慢的破坏血管形成血栓。因此我们采用平阳霉素加超液化碘油乳剂做栓塞剂,碘油既便于透视下栓塞释放及影像随访,同时作为载体将平阳霉素带入并聚集在肿瘤内,引起瘤腔持久栓塞,达到治愈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本组病例经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3 根据我们工作中经验和有关临床报告,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3.1严格掌握适应症:一般病变较小,(小于4cm)趋于稳定者不必行介入治疗;病变巨大(大于5cm)并有继续增大趋势者和病变破坏裂引起腹腔出血者或病变位于肝包膜下有出血可能者,可行介入治疗本组病例直径大于6cm。

3.3.2介入治疗时,导管尽量超选入靶动脉,避免对正常肝脏组织损坏,导管选择尽量较小,一般多为4F导管,必要时采用SP导管,尽量做到每支供血动脉单独栓塞。

3.3.3严格掌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用量或推进速度,平阳霉素碘油乳剂一般控制在3~10ml,推注速度缓慢,并在透视下监视进行,避免误栓。对较大的病变(10cm以上)分次进行治疗,治疗间隔时间最好3个月以上,碘油总量已10ml为好,这样可尽量减少栓塞后综合征,防治并发症出现。

3.3.4仔细分析肝动脉造影,分析病变血管造影征象,观察是否符合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造影特点,以除外肝癌等其他肝占位病变。CT检查是肝血管瘤价差重要方法之一,增加扫描对诊断具有较强特异性,平扫可做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重要方法之一,增加扫描对诊断具有较强特异性,平扫可作为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疗效最简单评价方法,一般2—3月检查一次,观察6—18个月。

总之,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严格掌握适应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单鸿、罗鹏飞、李彦豪主编,临床介入治疗学,广州东科技出版社,1997,123—125。

[2] 李彦豪、曾庆乐、陈勇,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10,1,59—61。

[3] 马新明、王敬忠,肝血管瘤选择动脉造影加栓塞治疗,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10,,896—897。

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篇6

关键词:肺癌,介入疗法,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 其中男60例, 女16例;年龄33~85岁, 平均62.1岁。均有咳嗽, 咯血, 胸咳痰, 胸闷, 气短, 消瘦和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经X线胸部正侧位及体层片经刺肺活检技术、CT或MRI检查结合病理诊断确诊。其中中央型49例, 周围型27例。经病理诊断, 鳞癌43例, 腺癌19例, 未分化癌14例, 其中1例曾患鼻咽癌。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5FCobraⅡ型导管, 采用Seldingerc’s穿刺技术, 经右或左侧股动脉穿刺, 插入25cm长的导管鞘。在X线可视监视下在4~6胸椎水平寻找到靶动脉后行支气管动脉造影, 观察肺癌供血情况及支气管动脉解剖特点, 用5FCobra导管在胸主动脉T4~T6平面寻找患侧支气管动脉开口, 手推3~5mL造影剂证实后, 导管接高压注射器作支气管动脉造影, 明确肿瘤的供养血管, 且无脊髓动脉从该动脉发出, 然后将抗癌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50~100mL, 经导管缓慢注入肿瘤血管内。抗癌药物常选用5-Fu1.0、MMC20mg、DDP30mg、CPB300mg、吡Ⅱ吡星20~40mg, 最后拔管。此时注意在退出导管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以免导管头退出时导管内药物损伤皮肤。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止吐剂、补液、支持疗法。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期 (3~4周) 常规复查胸部平片、CT, 判断肿瘤的大小以CT为准, 明确BAI的治疗效果。对一些患者必要时于4周后行第2次及多次介入治疗。本组76例中有69例行2次BAI, 7例行3次BAI。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疗效评定标准: (1) 完全缓解与部分 (CR+PR) :可测知病灶或可评估病灶完全消失或缩小50%, 继发病变完全消失或不恶化, 且无新病变, 持续4周以上; (2) 稳定与进展 (NC+PD) 可测知或可评估病灶缩小<50%或增大, 继发病变不恶化, 无新病灶出现或继发病变恶化, 出现新病灶。

2 结果

本组病例所有患者第1次BAI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 胸痛、咳嗽明显减轻, 第2次BAI术后, 仅有4例患者感轻微咳嗽、胸痛, 其余患者无明显咳嗽、咯血及胸痛等不适。经X线、CT等影像检查, CR13例 (17.1%) , PR40例 (52.6%) , NC23例 (30.3%) , 有效率 (CR+PR) 69.7%。本研究中有52例患者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 其分支可见粗细不均、走行紊乱呈网格状的肿瘤血管, 实质期和静脉期可见圆形、类圆形肿瘤染色、注入超液化碘油和化疗药物的混悬液后, 肿瘤血管及染色减少。应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后, 肿瘤血管及染色完全消失, 支气管动脉主干保持通畅。76例患者中12例患者因各类因素而失访, 随访64例, 现存活20例中, 半年生存率100%, 1年生存率79.8%, 死亡44例, 中位生存期14.6个月, 半年生存率96.8%, 1年生存率72.9%, 2年生存率33.4%, 3年生存率8.9%。

3 讨论

本组76例当确诊为肺癌时, 基本失去进行手术治疗机会。中晚期肺癌全身化疗效果较差, 非小细胞肺癌静脉化疗有效率多在20%~40%, 很少能达到完全缓解, 且部分初治病人及复发病人对常规化疗不敏感。肺癌的供血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 尤其是中央型肺癌单独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参与周围性肺癌的供血, 供血部位以肿瘤边缘为主;而支气管动脉以癌肿中心为主。

BAI原理为大剂量冲击化疗, 目的是以高浓度的抗癌药物在短时间内杀伤大量的癌细胞。局部药物浓度远远高于静脉给药, 其杀伤癌细胞的作用亦高于静脉给药。本组76例均采用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 有效率达69.7%,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与常规化疗相比, 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轻, 患者痛苦小, 恢复较快。BAI的疗效优于常规化疗的关键在于能增加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 延长肿瘤细胞同高浓度药物的接触时间, 减轻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 显著的提高了化疗效果。在本组病例中, 有13例在介入治疗前曾接受全身静脉化疗, 疗效不佳, 采用BAI术后症状明显好转、肿块均明显缩小, 其中3例疗效达CR, 5例疗效达P R, 5例疗效达N C。

本组病例中, 部分患者BAI术后2~3d出现恶心、呕吐, 经对症治疗后即好转。其中, 有1例出现脊髓损伤, 该病例为中央型肺癌, 造影示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 第1次BAI术顺利, 术后症状明显好转, 肿块缩小, 肺不张完全缓解;1个月后行第2次BAI术, 术中造影仍见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供血, 肿瘤染色, 术后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双下肢肌力减弱, 以左侧为明显, 后经积极治疗, 症状渐好转、恢复正常。支气管动脉造影可发生横断性脊髓炎。因此介入治疗时在造影及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选用低浓度造影剂, 尽可能使用非离子造影剂, 用量要少, 注入速度要慢, 以手推为宜, 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宫颈癌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12—2009-12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宫颈癌35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2.5岁,已婚33人,未婚2人,其中Ⅱb期8例,Ⅲa期12例,Ⅲb期15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营养与饮食:应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在食物的烹调方面尽量适合患者的口味,以增加食欲,尤其是晚期肿瘤体质衰弱者,可在三餐之间增加牛奶、豆浆、鸡蛋和新鲜水果等。

(2)化验检查: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做好血、尿、粪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验;协助患者完成影像学检查,为动脉介入化疗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3)详细了解病情,全面评估患者心理及健康状况,制定护理计划。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T、P、R、BP),了解患者临床检验结果及影像学检查,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4)术前常规行碘过敏试验,并准备好各种抗过敏急救药物及用品。介入前1~2 d进易消化少渣食物,以防术后便秘而用力排便导致穿刺点出血,术前禁食8 h,禁水4 h。术前做好皮肤准备,按医嘱使用药物,例如:安定、地塞米松、恩丹西酮等,目的是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并预防造影剂、化疗药的副反应。

(5)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导管、导丝、血管鞘等。备好术中常规使用的药物,包括:造影剂、抗生素、栓塞剂、化疗药、止吐药、抗凝剂、止痛药及急救物品。

2.2 术中护理

取平卧位,双手自然放置于造影床边,用支架承托患者输液侧手臂、身体相对制动,以利于导管插入及荧屏图像监视。正确配制化疗药及抗生素,确保剂量、浓度、用法准确。再次检查导管、导丝、栓塞剂等用物。用鼓励、安慰性语言保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获得安全感。评估心率、脉搏、呼吸和血压,并观察神志、尿量,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手术医生作相应的处理。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休克等造影剂过敏反应;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对注射大剂量化疗药物者应观察呕吐情况。一旦发生呕吐应置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必要时使用吸痰器帮助清除口腔呕吐物。

2.3 术后护理

术后应严密观察T、P、R、BP以及尿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术后安返病房后患者平卧,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6~8 h,触摸足背动脉,若搏动良好,可在穿刺部位用砂袋压迫止血6~8 h。若患者平卧时间过长,可用手紧压穿刺处向健侧转卧,嘱患者避免屈膝、屈髋及用力咳嗽或打喷嚏,以免局部压力增高而导致出血。术后24 h后方可下床活动,72 h内避免剧烈活动。密切观察穿刺点及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穿刺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肌力等,与对侧肢体及术前作比较。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形成或瘀斑,骶尾部骨突处有无红肿、硬结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胃肠道反应:由于介入手术时术中牵拉,栓塞剂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均可诱发恶心呕吐,护士应注意观察恶心呕吐的性质及持续时间,以防电解质紊乱。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心理刺激。指导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口、清淡饮食。频繁呕吐者可暂禁饮食,根据医嘱给恩丹西酮静脉推注。

(2)发热:介入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大部分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在37.5~38.5℃,多由于肿瘤组织缺血坏死,毒物吸收或机体对化疗药物、栓塞剂刺激的反应。未做特殊处理,做好解释工作,嘱患者不必紧张,多饮开水,加强营养,注意休息,3 d后体温降至正常。应定时测量体温。体温高于38.5℃,予物理降温,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

(3)疼痛:因栓塞后动脉供血减少而引起的局部缺血所致,加之造影剂、栓塞剂的刺激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应急性动脉栓塞时患肢也可疼痛。护士应了解并倾听患者诉说对疼痛的感受、忍受程度,尽快缓解其躯体的不适。剧痛伴会阴部胀痛硬结者,遵医嘱肌肉注射度冷丁,局部热敷及理疗。疼痛较轻时,护士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听音乐、阅读书报等,以分散注意力,增进患者身体与心理的舒适,减轻疼痛感受强度。3~5 d疼痛逐渐消失。

(4)尿潴留:与穿刺部位加压沙袋,且术后需卧床24 h,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术后可保留尿管24 h,这样既满足患者生理需要又可减少活动,预防出血。注意保持尿管通畅,会阴清洁。24 h后若无出血可拔除尿管让患者自行排尿。

3 小结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晚期难以切除病例,介入选择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插管化疗及栓塞治疗是近10 a来发展起来的又一新治疗手段。通过介入栓塞治疗可以阻断肿瘤的血供,使之缺血坏死,同时局部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增加对肿瘤的毒性作用,可使局部肿瘤缩小,常为患者创造Ⅱ期手术机会。对提高中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甚至治愈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保证介入治疗顺利进行是护理工作的重要问题。要求护士有高度责任感,精湛的护理技术,以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经腹介入治疗盆腔脓肿的疗效观察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3月收治的盆腔脓肿患者120例, 年龄25~53岁, 中位年龄38岁。治疗前均行超声检查于子宫后方或附件区探及液性暗区, 盆腔内可见短线状、带状强回声的囊性包块, 囊液透声差, 脓肿大小5.2cm×4.6cm×3.2cm~9.0cm×8.3cm×7.3cm。妇科检查或三合诊可扪及包块。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使用HDI-3500型彩色超声, 经腹超声, 探头频率5Hz, 专用穿刺导向器, 穿刺针20G, 长15cm, 适当充盈膀胱, 取平卧位, 清晰显示脓肿, 常规消毒下腹部, 经腹穿刺需用2%利多卡因局部皮肤麻醉, 在消毒超声探头引导下, 将穿刺针沿穿刺引导线针置于脓腔中心, 抽出脓液, 后用庆大霉素8万U+甲硝唑溶液仅复冲洗脓腔, 尽量将脓腔内脓液及残渣冲洗干净并抽出, 将庆大霉素8万U留置于脓腔内继续发挥治疗作用。将抽出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并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对照组给予青霉素+甲硝唑静脉滴注, 并口服中药治疗, 黄芪、生薏仁、丹参各30g, 茯苓、香附、丹皮、赤芍、元胡、乌药、牛膝各15g, 桂枝、桃仁各6g, 每天1付, 水煎服。10d后复查, 无效者待病情控制后行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者75例, 另外5例因脓液黏稠抽液困难, 抽吸后脓腔内注入α-糜蛋白酶4000U, 1周后再行第2次穿刺抽液, 7d后复查, 脓腔塌陷缩小, 1个月后复查脓肿全部消失, 无复发, 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10d后超声复查脓腔缩小20例, 消失5例, 总有效率62.5%, 其余病例采用手术治疗。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盆腔脓肿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以往多是保守药物治疗, 病程长, 病人痛苦得不到及时缓解, 疗效差, 特别是年轻患者日后要求生育的患者, 久治不愈, 易造成不孕, 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 创伤大, 并发症多, 医疗费用高[2]。近年来采用经腹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盆腔脓肿, 创伤小, 快捷方便, 安全性高, 方法简便, 痛苦小, 可重复性高, 治愈率高, 逐渐替代有创手术已成日后医学发展趋势[3]。超声穿刺治疗盆腔脓肿具有以下优点[4]: (1) 全程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 可清楚直接观察到针尖所在的位置, 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以鉴别介入操作中的血管结构, 及时减少了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 (3) 脓腔内直接给药提高了药物疗效, 缩短了治疗时间; (4) 超声穿刺治疗盆腔脓肿, 简单方便, 易操作对患者损伤小, 无须开腹手术, 无需麻醉, 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 避免了手术的麻醉意外, 且可重复操作。因此, 在适应证范围内的盆腔脓肿的治疗上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盆腔脓肿一般是由盆腔腹膜炎导致腹膜充血、水肿、纤维性渗出, 大量脓液渗出聚积形成, 由于炎症形成广泛粘连, 抗生素等治疗药物作用于全身, 肿块局部药物浓度低, 疗程长, 费用高。部分患者又因肠管粘连较重不能施行手术, 而超声介入治疗脓肿, 将脓液吸出进行彻底广泛的冲洗, 减轻了脓肿与周围脏器粘连, 局部注入抗生素, 使高浓度药物直接注入脓腔, 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缩短了治疗时间, 减轻了患者痛苦[5]。

随着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和医务工作者对超声介入穿刺技术的日趋成熟, 对盆腔脓肿诊断明确, 又因超声介入治疗无创伤、便捷、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费用低廉, 避免手术中、术后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和高额的住院费用, 因此, 逐渐被患者所认可接受。

综上所述, 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治疗盆腔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简便准确、疗程短的治疗方法, 充分发挥了介入超声微创技术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0-274.

[2]汪龙霞.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盆腔脓肿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 (5) :350-352.

[3]吕明德, 董宝玮.临床腹部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1:268-271.

[4]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686-1689.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0年7月就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40例) 与治疗组 (40例) 。其中, 男50例, 女30例;年龄39~67岁, 平均52.3岁。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在8 h以内, 平均5.3 h,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80例患者病变部位分布情况:左大脑前动脉17例, 左大脑中动脉23例, 右大脑中动脉15例, 右大脑后动脉25例。患者过往病史情况:高血压史47例, 有糖尿病史14例, 动脉硬化史20例。患者梗死对侧肢体肌力均处于1~4级, 手术前行CT扫描排除头颅内出血, 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及就诊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首先, 明确闭塞血管部位, 在DSA系统下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将5F造影导管送入颈内动脉进行脑血管造影, 然后以1 ml/min的速度用微量泵经导管静滴尿激酶溶液 (50万U尿激酶溶于90 ml 0.9%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 可根据病情酌情给予20%甘露醇20 ml。溶液注射完毕后大约1 h, 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服用120 mg/d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 口服100 mg/d阿司匹林抗凝治疗, 每日用尿激酶溶液处理 (10万U尿激酶溶于250 ml 0.9%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 连续治疗2周。

1.2.2 对照组

采用尿激酶溶液静滴 (100万U溶于250 ml0.9%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 术后处理跟治疗组一致。

1.3 临床疗效判定

所有患者治疗2周后, 根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进行血管再通情况判定, 计算总有效率[2]。 (1) 血流量增加:动脉显影充分, 血流量增加, 血流速度增快。 (2) 部分再通:远侧动脉充盈增多, 血管狭窄口径增大, 血流速度加快。 (3) 完全再通:远侧动脉充盈良好, 闭塞血管再通。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2周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经治疗后出现恶化, 2例患者死亡, 与治疗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具体情况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经过治疗后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根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 对照组患者经介入溶栓治疗1 h后脑血管造影显示血流量增加10例 (25%) , 部分再通4例 (10%) , 完全再通2例 (5%) ;治疗组血流量增加13例 (32.5%) , 部分再通10例 (25%) , 完全再通16例 (40%) 。治疗组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此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点。研究证明, 此病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患者动脉壁缺乏弹性, 血管内形成血栓致使动脉血流减少或者中断。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功能障碍, 如头痛、面瘫等, 常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3]。

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依靠手术切除血栓、应用链激酶溶栓及再通血管等手段, 但是疗效一般, 并且并发症多。介入溶栓治疗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 通过可以调节速度的微量泵来对患者进行静滴治疗。这种给药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局部用药浓度, 对脑组织损伤小, 因此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4]。尿激酶是一种非特异性纤溶直接激活剂, 不具有抗原性, 通过降解纤维蛋白而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5,6]。在手术过程中, 治疗组使用尿激酶总量为50万U进行介入溶栓治疗, 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经治疗后出现恶化, 2例患者死亡, 总有效率为60%, 而治疗组无恶化及死亡病例, 总有效率为97.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介入溶栓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致死率。本研究发现介入溶栓治疗能够及时有效地将溶栓药物送至病变部位, 对照组患者经介入溶栓治疗1 h后脑血管造影显示血流量增加10例 (25%) , 部分再通4例 (10%) , 完全再通2例 (5%) ;治疗组血流量增加13例 (32.5%) , 部分再通10例 (25%) , 完全再通16例 (40%) , 治疗组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 且并发症少, 总有效率高, 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良好手段。

参考文献

[1]张锦祥, 程恩, 王世伟, 等.应用抗栓酶介入性治疗急性脑血栓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3, 27 (2) :38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3]贺茂林, 陈清棠.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现状和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5, 3 (4) :189.

[4]贺茂林, 陈清棠.机遇和挑战:面向21世纪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5 (7) :259

[5]Mori E, Tabushi M, Yoshida T, et al.Intracarotid urokinase withthromboembolic occlus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J].Stroke, 1988, 19 (7) :802-812.

观察介入 篇10

比如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生活甜蜜蜜”后期,就生成了区域活动“甜蜜生日会”。一位教师将这个区域活动设计成以娃娃家的宝宝过生日为主线,贯穿了甜品制作间(美工区)、快乐甜品店(角色区)的一个区域活动,活动中各个区域都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操作形式多样,区角也布置得很温馨、很漂亮。在整个区域活动中,幼儿都积极认真参与,围绕目标进行活动。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教师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甜品制作间的孩子在包糖果的时候,不能单独完成包扎的内容,一个孩子怎么包都包不好,很着急,后来甚至有些烦躁了。教师没有观察到这个细节,没有及时介入对孩子进行帮助和指导。后来这个孩子离开了这个区域,想选择其他区域,但是其他区域似乎都已经有那么多人了,这个孩子就走来走去,闲逛了很久无所适从。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介入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教师的观察应该立足于孩子是否喜欢本次区域活动的内容,区域中的材料能否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些操作材料能否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是怎样进行活动,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幼儿从本次活动中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获得了哪些有益的经验。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观察,才能引发教师的反思和改进,不断促进区域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合作游戏式的介入

在我们幼儿园,社会性游戏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互动和语言交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往往是自己玩自己的,也仿佛是一场“无声电影”。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到这个区域对幼儿说“你们在干什么?”“你应该说些什么?”之类的话,将会打断幼儿的活动,真是大煞风景。如果教师能以符合游戏情景的一个角色进入这个活动,并用自己的一些语言来引发这个区域的孩子互相关注、互动起来,那就是一种非常自然、有效的介入指导方式。

小班区域活动“应该怎么做”是一个引导幼儿学会关心朋友、学习交往礼仪的区域活动,可是娃娃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宝宝们都抢着在做饭,没有人注意客人来了,没有谁接待客人。客人进到娃娃家以后自己找个位置坐了一会儿,觉得无趣,就出来了。教师观察发现这种情况后,马上带着一份礼物扮演另一位到娃娃家做客的客人,介入这个游戏。首先“客人”敲门,并一直等到主人们应答后才进入。进门后,“客人”也不着急坐下,而是假装询问:“我坐哪里好呢?”接着“客人”礼物送给娃娃家的爷爷奶奶,并祝愿他们身体健康。随后“客人”与娃娃家里的小宝宝搭讪聊天,还请宝宝领着“客人”参观家里的布置,介绍家里的成员。到厨房里参观的时候,“客人”也主动与在厨房忙活的爸爸妈妈聊天……这样通过教师的介入,娃娃家的所有成员都与客人有了一个互动,接下来进入娃娃家的客人们也会学着刚才教师做客的样子,与主人互动,娃娃家的主人呢,也就知道了客人来了应该怎么招待客人了。

二、给予适当的任务

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上,教师力求投放多层次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在有些幼儿的眼中,操作的方式和方法太简单,他们要做的东西一下子就做好了,然后就吵吵闹闹,或者东游西荡、无所事事。这时教师观察发现了这种情况,就深入区域,欣赏幼儿的作品,赞美幼儿的闪光点,同时以提建议的方式给幼儿适当的任务,比如:“这里还有一些材料……你可以用这些材料把你的作品装饰得更美。”

中班区域活动“心情大不同”中,美工区的孩子在圆圆的脸上画出了不同表情的五官,然后幼儿就觉得已经完成了。教师介入区角,称赞幼儿画出的表情很丰富、很可爱,然后启发幼儿利用美工区的毛线、彩纸、蜡笔等材料制作任务的头发、衣服等。也可以画上一些背景事物,比如画出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生气、高兴,这样小朋友不仅在接下的时间有事可做,而且他们的画看起来也更有意义。

三、提供必要的帮助

由于孩子的知识和经验有限,他们在活动中常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的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通常选择退缩,所以教师这时要适时地介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或者是针对一些孩子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最后,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教师再给予适当评价和鼓励,幼儿从活动中收获了成功,体验了克服困难的成就,获得了快乐的体验,这些都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介入侦查02-11

微创介入02-11

介入行为02-11

提前介入02-11

介入资源02-11

司法介入02-11

网络介入02-11

介入系统02-11

介入治疗术02-11

手术介入02-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介入侦查 下一篇:司法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