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精选十篇)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背侧Barton骨折患者96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1例;年龄20~80岁, 平均 (39.71±6.85) 岁;左侧骨折19例, 右侧骨折29例;交通伤13例, 跌伤29例, 其他伤6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21~80岁, 平均 (38.96±6.74) 岁;左侧骨折18例, 右侧骨折30例;交通伤12例, 跌伤27例, 其他伤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背侧Barton骨折诊断标准[3], 均行手术治疗, 均为新鲜骨折, 且无神经血管损伤。年龄>18岁且<80岁。 (2) 排除标准:合并腕部陈旧疾患, 如患侧腕关节炎;存在多发性损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异常。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予以常规检查, 包括X线片、CT检查等, 确保患者手术指征合适, 术前生命体征平稳。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支架治疗, 观察组采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1.3.1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患者取仰卧位, 行臂丛麻醉, 外展患肢。自Lister结节做切口入路, 取桡骨茎突上方6~8 cm处为近端, 桡腕关节为远端, 于背侧做L形切口。于拇长伸肌腱与桡侧腕长、短伸肌腱之间将伸肌支持带切开, 向尺侧拉开拇长伸肌腱, 向桡侧拉开桡侧腕长、短伸肌腱, 切开第3伸肌腱鞘管, 将其牵拉至桡侧, 剥离第2、4伸肌腱鞘管, 以显露骨折断端与桡骨背侧。骨折端血肿与软组织清除后, 行骨折解剖复位, 以桡侧关节面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恢复至正常为宜。关节面复位满意后放置适当的T形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 预弯远端T形钢板为掌屈状, 并置于桡腕关节面2~3 cm处, 保持20°掌倾角将螺钉置入钢板横板进行骨折块固定, 避免螺钉进入关节内, 确保对侧皮质未受损, 保持背侧肌腱可正常活动。借助C形臂X线机观察确认关节面是否平整、骨折是否复位良好。对于骨折端骨缺损严重患者, 可予以髂骨植骨或异体骨, 置入引流管, 缝合切口, 术毕。
1.3.2 外固定支架
行臂丛麻醉, 借助C形臂X线机透视, 运用提按升降、拔伸牵引、摇摆旋转、内外推端等手法对发生移位的骨折块进行纠正。将螺钉分别穿入第2掌骨桡背侧与骨折近端5 cm处。调整外固定支架双球关节与滑动槽, 远端球关节水平于头月关节。复位骨折块, 恢复尺偏角等解剖学结构。复位欠佳情况下, 借助克氏针进行复位, 并固定不稳定骨折块。骨折复位困难者, 应用有限切开复位。针对骨缺损严重患者, 可适当植骨。固定腕关节, 根据术后恢复情况, 逐步调节至功能位。
1.3.3 功能锻炼
根据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确定合理的锻炼强度与时间, 避免因过度锻炼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护理人员术后逐步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腕关节等功能锻炼, 注重拇指外展训练。定期复查X线片, 在骨折断端复位良好, 固定稳定的情况下, 适当采取腕关节屈伸锻炼。
1.4 观察指标
(1) 腕关节功能:根据关节功能评分标准[4], 对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主要包括握力、日常活动、活动范围、疼痛等方面, 其中疼痛、活动范围、握力三项分值范围均在0~6分, 日常活动最高分值为15分。分值越高疼痛越轻、腕关节功能越佳。 (2) 解剖学结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 (3) 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畸形愈合、顽固性腕关节疼痛、固定物松动。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腕关节功能
观察组腕关节功能各指标 (疼痛除外) 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分
2.2 解剖学结构
观察组解剖学结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桡腕关节是由尺骨头下方关节盘与桡骨下端腕关节面形成的关节窝, 与月骨、手舟骨、三角骨组成的关节头构成。桡骨下端关节面3 cm之内的部位是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 该处骨皮质逐渐向远端变薄, 在外力作用下, 发生骨折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背侧Barton骨折, 该骨折特点为骨折块表浅、呈斜三角形, 易出现自发移位, 常规外固定复位往往疗效欠佳, 易引起继发性疼痛、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不整等并发症。
腕关节功能与桡骨远端关节面解剖结构紧密相关, 正常情况下, 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为10°~15°, 尺偏角为20°~25°, 桡骨茎高度约为12 mm。而桡骨远端发生背侧Barton骨折时, 上述解剖结构遭受严重破坏, 进而导致腕关节功能明显受限, 无法正常活动[5]。因此, 骨折复位时应重点关注上述解剖结构恢复情况, 尽可能的恢复患者腕关节功能。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运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 观察两种手术方式对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尺偏角等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外固定支架作为微创手术的一种, 可运用生物力学作用, 对骨折断端实施闭合复位, 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 有助于减少对骨折血供、软组织及骨膜的损伤。而完整的骨膜与损伤较轻的软组织能够明显控制骨量的丢失, 加快骨折愈合进程[6]。同时外固定支架具有佩戴轻便、稳定可靠、可灵活调节等优点, 依据骨折3期愈合情况对固定强度进行适当调整, 扩大腕关节活动范围, 从而有助于恢复腕关节功能, 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 避免二次手术,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尤其是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 能够有效减低骨不连、术后感染等发生率。但外固定支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外固定易松动、骨折复位丢失、钉道感染、畸形愈合、日常生活困难等发生的概率较大。其中畸形愈合可对患者腕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引起顽固性关节疼痛等。T形锁定钢板是一种惰性材料, 材质轻、薄, 组织可塑性强、相容性佳, 接触面积大, 能够与骨面紧密贴合, 固定强度适中, 在治疗肌肉保护不足的腕关节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完全吻合桡骨远端, 减少刺激周围肌腱, 从而有效保护腕关节[7]。另外, 术中行背侧切口入路时, 尽量避免损伤桡神经浅支与拇长伸肌腱, 选用可塑形的T形钢板可避免皮肤受钢板定压而出现疼痛、坏死现象。另外, 术中需依据患者骨缺损、骨折粉碎等情况给予植骨。本研究发现, 在腕关节功能方面, 两组术后腕关节疼痛程度相近;但观察组腕关节握力、活动范围及日常活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桡骨远端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表明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Barton骨折更有助于改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等解剖学结构, 从而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外固定支架治疗安全性更高, 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分析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的优势在于, 该术式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点, 借助稳定的锁定钉板可形成有效的内固定架。通过将螺钉置入钢板, 可形成稳定的三维框架, 以保证骨折端稳定。近端关节面松质骨采用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 进钉时掌倾角应维持在20°, 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骨折近端, 可对移位的骨折形成抗旋转力与压迫提拉复位力, 提高骨折端稳定性, 便于骨折愈合与早期功能锻炼[8]。另外, 采用稍宽的T形板治疗粉碎性骨折或进行植骨, 可通过顶住腕骨与骨折块移位, 尽可能的恢复关节完整性。术后无需应用石膏外固定也是T形锁定钢板一大优势, 对早期功能锻炼, 恢复腕关节功能, 消退肿胀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有利于预防术后粘连, 促进骨折愈合, 减少腕管综合征的发生。
综上所述,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Barton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骨折固定稳定性强, 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安全可靠,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卢俊浩.桡骨远端背侧型Barton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 2016, 18 (3) :514-515.
[2]于景川, 焦弘升, 褚会军, 等.外固定架和加压螺钉组合治疗Barton骨折的临床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5) :469-471.
[3]刘志雄, 刘涛.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3-66.
[4]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3-34.
[5]王仲锋, 王晓, 李国军, 等.3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 2016, 28 (7) :14-19.
[6]周群广.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 2016, 22 (2) :408-410.
[7]严松鹤, 胡钢, 蔡建平, 等.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4) :401-406.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篇2
【关键词】 四肢骨折;加压钢板;普通接骨板
四肢骨折患者通常伤情严重,而且伴有重要脏器的损伤。传统的普通接骨板内固定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差,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近几年来,我院通过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1年6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0例。其中40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普通接骨板。年龄16-74岁,平均37.6±8.8岁。男29例,女11例。骨折部位包括尺桡骨(9例)、肱骨(7例)、胫腓骨(13例)、股骨(11例)。伤后到接受手术平均时间2.67h。观察组40例,年龄17-75岁,平均37.7±8.9岁。男28例,女11例。骨折部位包括尺桡骨(8例)、肱骨(8例)、胫腓骨(14例)、股骨(10例)。伤后到接受手术平均时间2.56h。2组在年龄、性别比、骨折情况等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普通接骨板治疗。内固定手术完成后,常规进行抗骨质疏松、抗感染等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了石膏外固定,以免手术造成周边组织的再次损伤。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在位于骨表面处置入钢板,并借助X线调整至合适位置,然后置入螺钉,完成手术。
1.3 随访及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均随访12-18个月,平均随访14.7月。随访包括患者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疗效采用Johner-Wruh功能分级标准,分为优、良、中和差四个等级。优:患者无畸形、无神经血管损伤、无疼痛、无感染。关节活动正常,生活自理。良:有轻度的血管損伤,关节活动度大于80%。可以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有轻微的疼痛感,无感染。中:血管损伤程度较重,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具有较强的疼痛感,但无感染。差:血管神经损伤严重,无生活自理能力,疼痛感强烈,并伴有感染。并发症主要观察骨不连、感染、内固定松动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2组疗效评价 综合治疗和随访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65.0%,观察组优良率为92.5%。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近几年来,随着交通事故以及高空作业的增多,骨折患者不断增长。四肢骨折是骨折中较为严重的骨折,对患者以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如何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自理能力、减少疼痛感是主要的治疗目标。内固定术是骨折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在传统的治疗中,使用普通接骨板治疗。但是,从临床疗效来看,治疗的优良率较差。就本研究所涉及的资料而言,使用传统治疗方法其优良率仅为65.0%,与观察组92.5%的优良率相比,存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了疗效上的差异外,普通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还面临着并发症情况。在本组40例病例中,出现内固定松动8例、感染8例、骨不连6例。而观察组仅有2例出现了并发症情况,分别为内固定松动和骨不连。传统治疗方法并发症情况明显多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5。
从锁定加压钢板的结构来看,它充分继承了传统的接骨板优势,同时很好的利用了成交稳定性,实现了对接骨板的预折弯,可以有效减少对骨外膜的刺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并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由于锁定加压钢板对患者组织的损伤较小,副作用低,可以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我院的临床实践来看,锁定加压钢板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相贤.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21).
[2] 黄志华,汤江,贺力.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07).
[3] 植伟宏,范建文,马晓春.四肢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6).
[4] 邱继浩,沈玉平.石膏与小夹板结合使用治疗四肢骨折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例, 其中男6例, 女4例, 年龄21~68岁。右侧5例, 左侧5例, 均为前脱位。本组10例均属交通事故伤及合并同侧肋骨骨折, 其中8例合并2根以上肋骨骨折。受伤至就诊时间为1h~24d, 均为新鲜脱位。根据损伤程度, 本组10例均属GradeⅢ型前脱位, 即肋锁韧带完全断裂、胸锁韧带, 关节囊破坏, 锁骨端向前上方脱位。如图1所示。
1.2 手术方法
给患者手术要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 两肩胛骨中间垫高, 取患侧胸锁关节部弧形切口, 长约8cm。沿锁骨近端及胸骨上端外侧缘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胸锁关节处, 并沿着锁骨近端和胸骨上端行骨膜下进行剥离, 显露锁骨内侧和胸骨上端分别约为3~4cm。且清除脱位关节及周围的血凝块和关节间隙内的碎裂组织, 检查关节内有无骨折, 关节盘有无损伤。若关节盘存在破裂、游离, 则予以切除。
将胸锁关节压向后下方复位, 取8孔“S”形锁定重建钢板, 一端预弯使成“L”形, 根据复位后的胸锁关节再朔形使钢板短端致少两孔在锁骨近端并贴服于锁骨近端和胸骨上端外侧缘, 取2.5mm钻头先在锁骨近端钻孔, 固定一枚锁定螺钉后, 根据成人胸骨厚度调节钻头钻孔深度为1.2cm, 在胸骨上钻孔, 测深器测深满意后上锁定螺钉, 如果用测深器感觉未钻透胸骨, 再调高钻孔深度2mm, 最好不要超过1.4cm。固定满意后, 巡回护士活动患侧肩关节观察固定稳固, 修补胸锁韧带及肋锁韧带。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一周拆线, 三角巾悬吊固定4周后进行功能锻炼。如图2所示。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神经、血管损伤及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10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2~24个月, 平均14个月。术后半年1例68岁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 不当活动, 钢板松动, 内固定失败, 再脱位, 二次手术行锁骨近端切除术.其余9例随访期间X线片示无内固定失败和再脱位发生。术后6个月根据Rockwood评分法[3]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为6~14分, 平均13.2分;其中优7例, 良2例, 差1例, 优良率90%, 疗效满意。
3 讨论
胸锁关节脱位根据锁骨内侧端相对于胸骨柄的位置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外伤性胸锁关节脱位发病率低, 最常见于交通事故, 通常是在上肢外展时肩前方受到间接暴力导致而成, 以前脱位为多见, 后脱位很少见, 胸锁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比较容易成功, 特别GradeⅢ型前脱位, 即肋锁韧带完全断裂、胸锁韧带, 关节囊破坏, 复位后关节很不稳定, 再加上锁骨被斜方肌和强有力的胸大肌、胸锁乳突肌附着, 肌肉的收缩易导致维持复位非常困难。内固定治疗是手术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首选方式, 越来越被广大的骨科医师所关注。目前, 常用的内固定方式有3种: (1) 克氏针张力带固定; (2) 锁骨钩钢板固定; (3) 锁定钢板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有可能发生克氏针断裂或松脱后残端进入于胸腔、甚至心包的严重并发症[3,4,5]。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 放置钩钢板较为困难, 如手术操作的不熟练比较容易引起胸骨后胸腔重要脏器损伤。加压钢板固定, 由于固定了胸锁关节, 而胸锁关节是微动关节, 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锁定重建钢板系统设计合理, 则可根椐需要进行朔形, 固定要牢靠, 手术后早期患者就可进行功能锻炼, 目前得到多数骨科医师的青睐与好评。
本组病例全部使用“L”形锁定重建钢板系统, 比加压钢板固定具有更少的应力遮效应[6], 允许胸锁关节的微动, 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但是手术的操作技术则要求要高, 在胸骨外侧缘和锁骨内侧端上钻孔及拧螺钉时均有可能损伤胸腔内重要脏器, 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结合笔者经验术中应该注意以下见点: (1) 锁定钢板允许单皮质固定, 可以不必钻透胸骨双侧皮质, 可避免损伤胸骨后方的重要组织, 但如果是单皮质固定, 最好胸骨端固定较多的螺钉, 在钢板朔形成“L”形时就要设计长的一端在胸骨端, 因为既使锁骨端固定两枚螺钉双皮质螺钉, 可能比胸骨端固定四枚单皮质螺钉最大拔出力还要好, 如图3所示。 (2) 在胸骨端钻孔时, 最好预先设计钻孔深度, 开如钻孔时根据成人胸骨厚度以1.2cm深度为宜, 根据需要可再调高2mm, 最好不要超过1.4mm。 (3) 一定要修复胸锁韧带及肋锁韧带。 (4) 本组病例一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失败, 二次手术行锁骨内侧端切除术, 因此老人骨质疏松患者慎重内固定手术固定胸锁关节。
摘要:目的 探讨“L”形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 采用“L”形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10例交通事故伤所致胸锁关节前脱位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2~24个月, 依据Rockwood胸锁关节术后评分法, 优7例, 良2例, 差1例, 优良率90%, 疗效满意。结论 “L”形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注意病例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老龄骨质疏松患者不适合钢板内固定治疗。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胸锁关节脱位
参考文献
[1]史艳光, 李江, 岳思阳.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0) :858-859.
[2]邢敦凯, 党红胜, 常巍, 等.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 16 (6) :457.
[3]Rockwood CA Jr, Groh GI, Wirth MA, et al.Resection arthroplastyof the sternoclavicular joint[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7, 79 (3) :387-393.
[4]季滢瑶.胸锁关节脱位内固定钢针游走心包肺内一例[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1) :18.
[5]刘建斌, 李春龙, 梁晓芬.胸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锁骨骨折术后克氏针折断坠入胸腔一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8) :570.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篇4
【关键词】 内固定;锁定钢板;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73-01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胫骨骨折中的一种,病情极为复杂严重,患者常有骨折端粉碎、关节面破裂以及不同程度的关节周围的韧带、血管、腓总神经的损伤[1]。手术方案不恰当以及固定材料不合适均易导致患者出现畸形愈合等并发症[2]。目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中逐步应用,现将笔者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入院的经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表现、查体、X线及CT等辅助检查确诊。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9例,年龄 25~62岁,平均年龄(38.5±7.2)岁;骨折原因:37例车祸伤,24例压砸伤,17例摔伤;骨折部位:43例左侧,35例右侧;按Schatzker分型[3]:33例Ⅵ型,27例Ⅴ型,18例Ⅳ型。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型,骨折原因及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行常规的补液、消肿、牵引患肢等对症处理。待患肢周围软组织血供改善、肿胀消退后,在腰硬联合处实施全麻后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苏州苏南捷迈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内固定:根据患者的X线及CT检查结果,确定手术切口的部位,常为膝前正中切口以及膝前外侧切口。充分显露关节面,吸出淤血,直视下将骨折端对准复位平整,撬拔塌陷骨块以平整平台骨塌陷,自体髂骨移植以平整平台骨缺损,胫骨轴线正常时,克氏针临时固定。通过C型臂机观察骨折复位的情况,确认平整后,用适合患者患肢的尺寸锁定钢板,以支撑胫骨平台,高尔夫型钢板用于胫骨平台外侧,T或L型钢板用于胫骨平台内侧,自攻锁定钢钉拧紧,切后放置引流管。对照组患者均行传统钢板进行固定:骨折端的处理与观察组相同,普通空心钉对骨折处进行加固处理。术后两组患者均积极锻炼膝关节,适当采取负重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术后随访一年,记录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ss评分)[4]:≥86分为显效;≤85和≥71分为好转;≤70和≥61分为有效;≤60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多是由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常见的有骨干和干骺端分离,胫骨双髁骨折等。目前临床中一般以手术平整骨折处后,加钢板进行固定,以达到恢复膝关节功能治疗目的。内固定材料的选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5]。有研究指出,普通内固定钢板固定后,常常因骨折端受力较大易发生移位,从而导致经久不愈等并发症的发生[6]。而锁定钢板固定简单,支撑关节面作用强,独特的内支架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骨折端不易发生移位,同时对于骨膜的损伤刺激较少,骨折对合处的血供充足,愈合较快。
综上所述,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坤民,潘斌文.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19):31-33.
[2]唐光耀.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5):18-18.
[3]朱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0-51.
[4]晏林,吴雷.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30):3169-3170.
[5]王海龙,梁正忠,廖湘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3):70-70.
[6]关多庆.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3例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30):3092-3093.
(收稿日期:2014.07.14)
【摘 要】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钢板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内固定;锁定钢板;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73-01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胫骨骨折中的一种,病情极为复杂严重,患者常有骨折端粉碎、关节面破裂以及不同程度的关节周围的韧带、血管、腓总神经的损伤[1]。手术方案不恰当以及固定材料不合适均易导致患者出现畸形愈合等并发症[2]。目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中逐步应用,现将笔者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入院的经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表现、查体、X线及CT等辅助检查确诊。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9例,年龄 25~62岁,平均年龄(38.5±7.2)岁;骨折原因:37例车祸伤,24例压砸伤,17例摔伤;骨折部位:43例左侧,35例右侧;按Schatzker分型[3]:33例Ⅵ型,27例Ⅴ型,18例Ⅳ型。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型,骨折原因及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行常规的补液、消肿、牵引患肢等对症处理。待患肢周围软组织血供改善、肿胀消退后,在腰硬联合处实施全麻后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苏州苏南捷迈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内固定:根据患者的X线及CT检查结果,确定手术切口的部位,常为膝前正中切口以及膝前外侧切口。充分显露关节面,吸出淤血,直视下将骨折端对准复位平整,撬拔塌陷骨块以平整平台骨塌陷,自体髂骨移植以平整平台骨缺损,胫骨轴线正常时,克氏针临时固定。通过C型臂机观察骨折复位的情况,确认平整后,用适合患者患肢的尺寸锁定钢板,以支撑胫骨平台,高尔夫型钢板用于胫骨平台外侧,T或L型钢板用于胫骨平台内侧,自攻锁定钢钉拧紧,切后放置引流管。对照组患者均行传统钢板进行固定:骨折端的处理与观察组相同,普通空心钉对骨折处进行加固处理。术后两组患者均积极锻炼膝关节,适当采取负重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术后随访一年,记录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ss评分)[4]:≥86分为显效;≤85和≥71分为好转;≤70和≥61分为有效;≤60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多是由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常见的有骨干和干骺端分离,胫骨双髁骨折等。目前临床中一般以手术平整骨折处后,加钢板进行固定,以达到恢复膝关节功能治疗目的。内固定材料的选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5]。有研究指出,普通内固定钢板固定后,常常因骨折端受力较大易发生移位,从而导致经久不愈等并发症的发生[6]。而锁定钢板固定简单,支撑关节面作用强,独特的内支架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骨折端不易发生移位,同时对于骨膜的损伤刺激较少,骨折对合处的血供充足,愈合较快。
综上所述,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坤民,潘斌文.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19):31-33.
[2]唐光耀.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5):18-18.
[3]朱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0-51.
[4]晏林,吴雷.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30):3169-3170.
[5]王海龙,梁正忠,廖湘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3):70-70.
[6]关多庆.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3例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30):3092-3093.
(收稿日期:2014.07.14)
【摘 要】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钢板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内固定;锁定钢板;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73-01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胫骨骨折中的一种,病情极为复杂严重,患者常有骨折端粉碎、关节面破裂以及不同程度的关节周围的韧带、血管、腓总神经的损伤[1]。手术方案不恰当以及固定材料不合适均易导致患者出现畸形愈合等并发症[2]。目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中逐步应用,现将笔者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入院的经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表现、查体、X线及CT等辅助检查确诊。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9例,年龄 25~62岁,平均年龄(38.5±7.2)岁;骨折原因:37例车祸伤,24例压砸伤,17例摔伤;骨折部位:43例左侧,35例右侧;按Schatzker分型[3]:33例Ⅵ型,27例Ⅴ型,18例Ⅳ型。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型,骨折原因及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行常规的补液、消肿、牵引患肢等对症处理。待患肢周围软组织血供改善、肿胀消退后,在腰硬联合处实施全麻后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苏州苏南捷迈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内固定:根据患者的X线及CT检查结果,确定手术切口的部位,常为膝前正中切口以及膝前外侧切口。充分显露关节面,吸出淤血,直视下将骨折端对准复位平整,撬拔塌陷骨块以平整平台骨塌陷,自体髂骨移植以平整平台骨缺损,胫骨轴线正常时,克氏针临时固定。通过C型臂机观察骨折复位的情况,确认平整后,用适合患者患肢的尺寸锁定钢板,以支撑胫骨平台,高尔夫型钢板用于胫骨平台外侧,T或L型钢板用于胫骨平台内侧,自攻锁定钢钉拧紧,切后放置引流管。对照组患者均行传统钢板进行固定:骨折端的处理与观察组相同,普通空心钉对骨折处进行加固处理。术后两组患者均积极锻炼膝关节,适当采取负重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术后随访一年,记录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ss评分)[4]:≥86分为显效;≤85和≥71分为好转;≤70和≥61分为有效;≤60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多是由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常见的有骨干和干骺端分离,胫骨双髁骨折等。目前临床中一般以手术平整骨折处后,加钢板进行固定,以达到恢复膝关节功能治疗目的。内固定材料的选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5]。有研究指出,普通内固定钢板固定后,常常因骨折端受力较大易发生移位,从而导致经久不愈等并发症的发生[6]。而锁定钢板固定简单,支撑关节面作用强,独特的内支架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骨折端不易发生移位,同时对于骨膜的损伤刺激较少,骨折对合处的血供充足,愈合较快。
综上所述,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坤民,潘斌文.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19):31-33.
[2]唐光耀.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5):18-18.
[3]朱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0-51.
[4]晏林,吴雷.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30):3169-3170.
[5]王海龙,梁正忠,廖湘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3):70-70.
[6]关多庆.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3例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30):3092-3093.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 其中男1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43.5±7.3) 岁, 其中左18例, 右22例, 合并休克3例, 腹部损伤5例, 四肢脊柱骨折6例。致伤原因:摔伤26例, 车祸伤10例, 高出坠落伤4例。8例为开放性骨折, 32例为闭合性骨折。根据AO分类标准:A3-3型10例, C2-3型14例, C3-3型16例, 均采用经掌侧入路, 骨缺损严重者置入人工骨。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臂丛麻醉满意后, 于上臂近端上气囊止血带, 消毒铺巾, 取桡骨远端掌侧入路, 沿桡侧腕屈肌切开掌横纹, 切口长约8cm, 逐层切开, 沿桡侧腕屈肌桡侧切开, 在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之间分离, 将桡侧腕屈肌, 拇长屈肌及正中神经向尺侧牵开, 注意保护桡动脉, 将旋前方肌在桡骨桡侧纵型切开并向尺侧翻转, 显露桡骨远端骨折断端, 必要时切开部分掌侧关节囊, 直视下牵引复位骨折块及关节面, 纠正骨折断端缩短畸形, 掌倾角和尺偏角, 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断端, 并选择合适大小T-LCP在距桡腕关节面2~3mm处置于桡骨远端掌侧骨面, 滑动孔临时固定, C-型臂机透视接骨板位置满意后分别拧入桡腕关节面下锁定螺钉及近端螺钉, 以使关节面下螺钉提供尽可能的轴向和角度稳定性, 对部分骨缺损患者, 予植骨, 骨折粉碎严重的部分骨块, 予克氏针辅助固定。切口冲洗, 置引流, 逐层缝合。
1.3 术后处理
一般不加石膏外固定, 对骨折粉碎明显的C型骨折予石膏托临时固定2~3周。术后第1天就开始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的主动屈伸及肘, 肩关节主被动活动, 拔除引流管后即开始腕关节的主动, 被动活动。术后第2天减少创口敷料后, 开始腕关节的功能锻炼。术后石膏固定患者去除石膏外固定后即开始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对骨质疏松较严重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者需用U型石膏超肘关节将前臂制动于旋后45°位3周, 固定期间活动掌指关节, 减少粘连。
1.4 疗效评定
术后定期复查正侧位X线片,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依据结果测量患者的测量掌倾角、尺倾角、尺骨变异、径向长度、关节面落差等临床指标, 并于术后逐步开始力量性锻炼;评估患者左右双手的腕关节疼痛程度、旋后、旋前、背伸、掌曲、桡偏和尺偏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Gratland-Werley标准进行功能评定[10]。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25个月 (12~45个月) 。X线片复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16周 (10~28周) (图1-2) 。术后桡骨远端掌倾角平均10.2° (4.9~14.7°) , 尺偏角平均21° (12~26°) , 尺骨变异平均0.2mm (-5~5mm) , 径向长度平均12.5mm (8.6~20mm) , 关节面落差平均-1.1mm (-4~0mm) (表1) 。腕关节活动度背伸平均75° (43~80°) , 掌屈平均78° (48~90°) , 尺偏平均25° (22~32°) , 桡偏平均22° (16~29°) , 桡骨远端缩短>7 mm 1例, 缩短>2mm 1例。根据Gratland-Werley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32例, 良5例, 中2例, 差1例, 优良率达92.5%。本组患者中, 1例患者术后出现正中神经麻痹但3个月后均自愈, 1例患者出现下尺桡关节炎, 2例患者出现关节间隙轻度狭窄但无腕关节功能障碍, 未见骨感染、骨分离、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
3 讨论
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 但手法复位比较困难、复位后长度丢失率高, 导致远端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关节面不平、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继发疼痛及腕关节功能障碍[11]。一项大样本的Meta分析证实, 使用掌侧入路T-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对保持桡骨高度, 骨折愈合及复位丢失率优于其他常规治疗手段[12]。正常情况下, 桡骨远端有10~15°的掌倾角和20~25°尺偏角, 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高10~15mm;发生骨折后, 上述正常结构发生改变, 腕关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时, 腕关节将随着负载形式改变而逐步出现关节软骨退变, 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13], 因此, 治疗上应尽可能恢复桡骨远端的正常解剖形态, 尤其是关节面的完整性和桡骨高度。
普通加压钢板是通过螺钉的挤压产生骨板接骨板与骨面的摩擦而获得的稳定性, 骨膜会受到挤压, 不稳定的骨折往往因骨折块粉碎而使用加压板难以奏效, 术后并发症多[14]。锁定加压钢板是目前骨科最新发展的内固定, 其理念是为可以用作内固定架, 可以在螺钉钢板之间产生轴向和角度稳定性, 钢板可不与骨膜接触, 保护了血运, 促进骨折愈合[15]。锁定加压接骨板则结合了锁定和加压两个原则, 既起到内固定支架作用, 又可起到加压、桥接、支撑、保护和张力带5项功能[16]。因此, 桡骨远端合并干骺端及骨干粉碎性骨折采用T型锁定加压钢板 (T-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T-LCP)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T-LCP能在桡腕关节面下及骨折断端提供了足够的轴向支撑及角度稳定, 同时接骨板与骨皮质无需紧密接触即可使固定的骨块与之形成一整体, 这样便减少了对骨折片血运的干扰, 降低了术后骨折复位的丢失率,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17]。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的手术入路可根据骨折的移位方向和骨折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掌侧、背侧及联合入路均有报道[18]。当腕关节过伸位受力所致Colles骨折, 桡骨远端背侧皮质嵌压并出现骨折缺损, 外力持续作用, 掌侧皮质断裂, 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此时将接骨板置于背侧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反之, 当腕关节屈曲位受力所致Smith骨折, 此时将接骨板置于掌侧符合生物力学要求[19]。我们通过本组病例认为采取掌侧入路较好。桡骨远端掌侧骨皮质断端骨床通常较平整, 有比较明显的复位标记, 同时背侧完整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掌侧复位, 接骨板与骨面贴合较背侧明显优越, 术中可将旋前方肌修复缝合并将接骨板覆盖, 明显减少了对肌腱神经的干扰, 便于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桡骨远端为干骺端, 多为松质骨, 出现桡骨远端不稳定的骨折后, 往往骨质明显压缩, 多呈粉碎状, 加上桡骨远端背侧形态上的特点, 骨折复位时缺乏有效地解剖标志, 给准确复位及固定带来困难, 有时需切除Lister结节, 并对接骨板需做预弯塑形, 但预弯后钢板上的锁定孔螺纹常发生变形使螺钉拧入困难, 同时钢板置入后对背侧肌腱及软组织的干扰大, 可出现腱鞘炎和继发肌腱断裂, 特别是拇长伸肌腱有断裂的可能, 另外背侧入路术后切口暴露, 影响美观。同时有实验表明掌侧锁定钢板比背侧固定钢板更稳定[20]。本组病例手术均采用了掌侧入路, 11例术中背侧骨块复位困难病例在背侧做了辅助的小切口, 并以克氏针固定骨块, 4周后拔除克氏针。术中发现部分患者骨折及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后, 出现了局部明显的骨质缺损, 尽管T-LCP具有角稳定, 但如果不补充填这些骨缺损, 取出内固定后可能会出现桡骨高度丢失, 关节面的塌陷, 影响腕关节的功能, 本组复位后局部有较明显骨缺损10例, 予植骨治疗, 术后未出现明显关节面的移位, 同时植骨有利于骨折愈合, 远期随访效果良好。根据Gratland-Werley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 本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达92.5%, 临床疗效确切。
通过本组病例我们认为掌侧入路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骺端及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 它可提供较好的轴向和角度稳定性并具有整体固定特点, 有利于术后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骺端及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2年5月, 我院骨科采用掌侧入路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骺端及骨干粉碎性骨折40例, 其中男1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43.5±7.3岁 (25~74岁) 。根据AO分类标准:A3型10例, C2型14例, C3型16例, 均采用经掌侧入路, 骨缺损严重者置入人工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25个月 (12~45个月) ,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6周 (10~28周) 。根据Gratland-Werley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32例, 良5例, 中2例, 差1例, 优良率达92.5%。1例患者术后出现正中神经麻痹但3个月后均自愈, 1例患者出现下尺桡关节炎, 2例患者出现关节间隙轻度狭窄但无腕关节功能障碍, 未见骨感染、骨分离、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掌侧入路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骺端及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 它可提供较好的轴向和角度稳定性并具有整体固定特点, 有利于术后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128例,男88例、女40例;年龄18~70岁,平均37.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1例、摔伤46例、压砸伤21例。采用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36例、Ⅱ型68型、Ⅲ型2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A组采用钢板内固定,B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1.2 手术方法
对于闭合性骨折,Ⅰ型行加压包扎,Ⅱ型行石膏外固定,Ⅲ型行跟骨牵引,同时抬高患肢,给予甘露醇或七叶皂苷钠等脱水消肿,待肿胀消退、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进行手术。Ⅰ型于伤后5~10 d手术,Ⅱ型和Ⅲ型于伤后10~15 d手术。开放性骨折行急诊手术。手术在全麻或硬膜外麻下进行。先固定腓骨,再处理胫骨。分别采用两种固定方法:A组以钢板固定,B组以有限切开复位LCP固定。
1.2.1 钢板内固定组
先行腓骨外侧直切口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再行前外侧切口,显露胫骨骨折端及踝关节,以距骨关节面的弧度为模板行胫骨关节面整复,胫骨关节面解剖复位后,如干骺端骨缺损则作植骨治疗,选用长度合适的解剖钢板塑型帖附于胫骨下段,螺钉固定,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2.2 LCP组
手术均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先予手法牵引间接复位胫骨骨折端,必要时用克氏针撬拨及辅助小切口来复位。C臂机透视检查复位满意后克氏针临时固定以维持复位。取胫骨远端前外侧直切口约4 cm,在骨膜与深筋膜之间将备用的胫骨远端外侧LCP紧贴骨膜逆行插入,置于骨膜及肌肉之间的胫骨外侧,钢板须跨过骨折线,钢板近远端各置入3~4枚锁定螺钉固定,经C臂透视确定位置满意,关闭切口,放置引流。术中均未植骨,术后未行外固定。
1.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棉垫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抗炎消肿,术后2 d开始踝关节屈伸活动为主的功能锻炼,并严密观察切口情况。术后4~6周开始扶拐下地,并逐渐负重行走,术后3~4月X片有明显连续骨痂形成后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随访10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采用Mazur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92分,踝关节无肿痛,正常步态,活动自如;良87~92分,踝关节轻微肿痛,正常步态,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分,正常步态,活动时疼痛,需服用止疼剂,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差:<65分,行走或静息痛,跛行,踝关节肿胀。
1.5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普通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χ2=26,P=0.0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明显低于普通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χ2=34,P<0.05。
3 讨论
Pilon骨折也称胫骨远端平台骨折,是指累及胫骨下关节面的胫骨下段骨折,可能同时伴有内踝、外踝或后踝骨折。Pilon骨折多为开放性损伤或伴有严重的软组织闭合性创伤。骨折可有干骺端或关节面粉碎,并向骨干延伸,骨折极为不稳定,并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胫骨远段外侧紧贴腓骨,肌腱韧带多,软组织覆盖较少,因此其血运较差,骨折后容易造成髓内血管损伤,严重影响骨折的愈合,术后易出现骨不连、骨髓炎、软组织感染等,对踝关节的功能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病残率高,是当前最有挑战性难题之一[2]。
治疗Pilon骨折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胫骨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和保护骨折端及软组织血运。虽然钢板固定可直视下将其解剖复位,特别是骨折波及关节面时,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但是术后显露大,软组织血运损伤也大,骨不愈合、延迟愈合和感染时有发生[3]。LCP是一种生物学固定法,它结合了锁定和加压两个原则,其钢板的椭圆形结合孔内既可使用锁定螺钉,也可使用AO标准螺钉,比传统钢板具有更好的稳定性[4]。另外LCP允许接骨板与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保护了胫骨骨膜和骨的血运,骨折愈合较传统钢板更快[5]。
本组结果表明,两组手术时间基本相同,但LCP组优良率75%,显著高于钢板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比钢板内固定组明显低,且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比钢板固定组快,这是LCP生物学坚强固定优势的体现[6]。由此可见,LCP生物学坚强固定法可作为治疗Pilon骨折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Babis G C,V ayanos E D,et al.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form fractures[J].Ctin Orthop Relat Res,2007,341(1):99-105.
[2]Koulouvaris P,Stafylas K,Mitsionis G,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various therapy concepts in severe pilon fractures[J].Arch ive Orthop aedi and c Trauma Surg,2007,127(5):313-320.
[3]夏洪刚,李杰,吕德成.Ⅱ-Ⅲ型Pilon骨折治疗与影响疗效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88-90.
[4]刘建全,王大平,熊建义,等.锁定加压钢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9(3):892.
[5]刘发平,方舟,周敏,等.一期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4):1125-1126.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患者, 男9例, 女4例;年龄28~64岁, 平均34岁。患者初次致伤因素为交通伤8例, 摔伤4例, 棍棒打伤1例;左侧7例, 右侧6例;肱骨骨折2例 (11A型1例, 12B型1例) , 胫骨骨折4例 (41A型1例, 42B型1例, 42C型1例, 43C型1例) , 股骨骨折7例 (31A型1例, 32B型2例, 32C型2例、33A型1例, 33C型1例) 。开放骨折3例, 闭合骨折10例。13例患者分别于伤后4 h至7 d行切开或闭合微创LCP内固定术。患者骨折内固定失败发生于初次手术后2.3~12个月, 其中螺钉退出2例, 断钉1例, 钢板断裂6例, 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3例, 手术部位感染1例。1.2手术方法13例患者中11例再次行内固定和髂骨取骨植骨术治疗, 其中7例内固定物取出后再次行LCP固定, 3例行髓内针固定, 1例行背扩肌皮瓣修复术治疗, 其余2例患者未进行手术仅予石膏托外固定治疗。
2 结果
11例再次手术患者和2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于出院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5~14个月, 平均6个月。X线片示患者骨折于再次术后3.5~8个月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按照王亦璁[6]对内固定失败原因的阐述, 13例中7例由于治疗理念理解不足造成 (LCP当作普通钢板进行塑形1例, 未正确运用手术器械3例, 骨折缺损未植骨3例) ;6例由于内固定选择错误造成 (1例由于LCP选择错误, 5例由于未遵循“长钢板, 少螺钉”的原则, 而是螺钉过多、过密致内固定失败) 。13例中有6例患者同时由于术后在骨折端未有明显骨痂形成时就过早负重, 也是致内固定物失败的原因 (见表1)
3 讨论
LCP是AO在动力加压接骨板和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的基础上, 结合AO的点状接触钢板和微创内固定系统的临床优势研发的一种全新的接骨板内固定系统。该系统整合了不同的内固定方法与特征, 钢板的结合孔呈长椭圆形, 一侧为动力加压孔的3/4, 可以在该孔使用标准螺丝钉, 通过其在螺钉孔内的偏心滑动, 达到骨折块间的动力加压固定;另一侧为带内螺纹的锁定螺钉孔可以与锁定螺钉的外螺纹嵌合紧密。作为一种锁定内固定支架, 这样一块钢板可以同时满足锁定、加压或两者结合的内固定方式, 因此被认为是邻近关节的干骺端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较为理想的固定材料。然而, 当锁定钢板认识不足和使用不当时, 可能使治疗结果不尽如人意。作者通过总结失败病例, 认为使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的结果受以下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3.1 治疗理念理解不足
LCP的锁定功能使接骨板、骨与螺钉之间形成一个结构体, 将传统接骨板与骨面间通过紧密接触产生的力转化为接骨板与螺钉之间的力[7]。LCP的加压功能使骨折端的骨折块能更好的接触, 增加其稳定性。LCP最突出的特点是保护骨皮质血运及减少接骨板与骨面间摩擦力的作用, 加强对固定段骨皮质、骨膜及骨折愈合端血供的保护, 促进骨的快速愈合、减少感染、骨吸收、延迟愈合、骨不连及再次骨折的发生[8,9]。但是, 临床中出于美观的考虑, 术者过度强调解剖复位, 骨膜剥离过多, 游离骨块过度剥离, 导致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本组有1例粉碎骨折, 骨折端的血运损伤比较严重, 局部骨质活性差, 为强调解剖复位而导致骨折不愈合。同时术者将LCP当成普通接骨板应用, 加以塑形, 致1例LCP断裂。再者骨折缺损未进行一期植骨, 本组2例术后X线片显示对侧有骨皮质缺损, 但未植骨而至钢板断裂。
3.2 内固定选择不当
锁定加压钢板在操作中必须慎重, 绝不能将普通加压钢板的操作方法生搬硬套到锁定加压钢板的操作中去。锁定钢板的螺钉与钢板间紧密锁扣形成整体的支架, 这样应力更多地集中在钢板上。在骨折愈合之前, 钢板承受的应力较普通钢板更大, 更易断裂。必须遵循“长钢板, 少螺钉”的原则, 钢板越长, 弹性模量越大, 越不易断裂, 操作时螺钉亦远离骨折端, 若中间增加螺钉, 则应力明显集中于骨折处钢板的一点, 极易发生金属疲劳断裂。下肢骨折至少两侧要分别固定2~3枚螺钉, 肱骨或前臂骨折, 因为旋转应力占主导地位, 骨折每端应各使用3~4枚螺钉[10,11,12]。有学者提出简单骨折至少要在每个骨块上固定2枚螺钉、3层皮质, 粉碎骨折至少要固定2枚螺钉、4层皮质才能达到稳定。理想的钢板长度决定于2个值:钢板的长度比 (钢板长度/骨折长度) 和螺钉的密度 (螺钉数/螺钉孔) 。粉碎骨折长度比应在2~3之间, 简单骨折应在8~9之间, 而螺钉密度应在0.4~0.5之间, 这表示要求少于一半的钢板孔插入螺钉[13]。也就是说只有保证了正确的钢板的长度和螺钉间距才能完成对骨折的稳定固定。为减小钢板的应力, 简单骨折端附近的2~3孔应空置, 粉碎骨折应尽量使用骨折端附近的钉孔, 同时使用较长的钢板以增加稳定性。固定LCP时可以使用单皮质或双皮质螺钉, 单皮质锁定螺钉的抗拔出力约等于同直径双皮质普通螺钉, 在微创锁定钢板中一般行单皮质固定强度已足够, 但对于骨质疏松以及扭转应力大的肱骨干骨折, 要求应用双皮质锁定螺钉, 以增加抗拔出力。本组1例因为钢板选择错误, 内固定物失效。5例因选择LCP过短, 螺钉过多、过密致应力集中, 钢板断裂。
3.3 术后下地负重过早
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但早期功能锻炼不等同于早期负重。由于许多医生错误的认为LCP的强度可以承受早期完全负重。这种观念以及患者不配合的过早负重, 造成钢板或螺钉断裂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我们认为, 应在X线片出现骨愈合的征象后进行完全负重, 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伴有骨缺损的情况下, 早期负重易导致钢板断裂。Kregor等[14]认为在X线观察到有明显骨痂形成时, 再开始渐进性负重活动比较安全。本组其中1例股骨干骨折因内侧有骨缺损, 而过早负重出现钢板断裂。在这例患者的X线片上可见在内固定周围均有较多的骨痂生长, 但骨折线未完全闭合。这说明患者并非缺乏骨折愈合的局部条件, 而是因骨折端反复受力, 造成新生的骨痂破坏, 最后导致内固定金属疲劳断裂。所以术后必须控制患者的不恰当负重, 在整个治疗周期内应不断向患者灌输“过早负重易使钢板断裂”的理念, 以提高其警惕性, 并提醒患者出院后拍片随诊, 由医生决定下地负重时间并指导其正确地康复锻炼。
3.4 手术操作失误
手术操作技术的失误也常常是LCP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LCP要求手术者在熟练掌握其原理的基础上, 详细了解其操作技巧。由于锁定螺钉不具备骨折复位功能, 一旦锁定螺钉通过钢板拧入骨质, 这个节段的骨折端就不能通过拧入额外的螺钉或通过使用加压器械复位。因此, 螺钉拧入的顺序就显得至关重要, 术中如果需要联合使用锁定钉和普通螺钉, 必须是先普通螺钉复位, 后锁定钉加强固定, 如果已经使用锁定螺钉固定, 则需拧松锁定螺钉, 再进行普通螺钉加压处理, 否则将导致复位不良。锁定孔不允许螺钉改变拧入的角度, 如果螺钉斜向进入螺钉孔, 螺钉的锁定螺纹对线不良, 将导致螺钉松动和复位丢失。拧入锁钉时使用非限力手柄, 若螺钉拧入过紧, 可能导致螺纹错扣, 后期内固定取出时可由于内固定锁定螺钉与钢板之间的融合而导致取出失败。因此螺钉的拧入必须仔细操作, 正确使用向器, 锁定螺钉沿锁定孔的轴线置入, 否则不能达到正确锁扣效果。
3.5 皮肤软组织条件
皮肤软组织条件也是影响手术后成败的关键因素, 不论采用传统的加压技术治疗单纯骨折还是采用桥接技术治疗复杂骨折, 一定要考虑局部的软组织条件, 对于骨折部位肿胀, 张力性水疱形成等情况时, 一定要肿胀消退。张力性水疱虽不一定增加感染危险, 但仍要慎重, 否则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缺血坏死, 钢板外露而失败。Namazi等[15]对34例胫骨骨折施行传统切开复位LCP固定患者进行随访, 有8例出现严重软组织损伤, 钢板外露, 须施行皮瓣修复。本组有1例, 由于皮肤条件差,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后出现皮肤坏死, 钢板外露而失败, 最后行背阔肌皮瓣修复。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篇8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 内,骨折,内固定器,治疗结果
近几年,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及机动车辆的增加, 四肢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且伤情严重, 并伴有相邻重要神经和血管及部分脏器的损伤。传统的保守治疗 (如石膏、牵引固定等) 对患者的软组织有较大损伤, 患者恢复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2]。锁定加压钢板技术因其具有稳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部位弹性固定等优势, 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42例四肢骨折患者行LCP手术, 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5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42例) 和对照组 (43例) 。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15~69岁, 平均 (37.1±3.5)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7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 高处坠落8例, 挤压伤7例, 摔伤4例, 其他3例;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0例, 股骨骨折12例, 胫腓骨骨折10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9例;年龄15~66岁, 平均 (36.5±3.9)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7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9例, 高处坠落11例, 挤压伤6例, 摔伤5例, 其他2例;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0例, 股骨骨折13例, 胫腓骨骨折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行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 常规X线或CT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骨折类型。如患者出现肿胀、感染等症状, 应改善血液循环、肿胀情况及抗感染药物治疗。
1.2.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后, 根据钢板大小行局部骨膜剥离, 骨折固定器套在骨折部位后方, 将钢板安置在骨面上, 钻孔, 将螺钉拧紧。观察组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在骨折近端或远端做切口 (2~3cm) , 分离软组织, 形成一个软组织隧道, 将锁定加压钢板放置在骨表面, 并在X线下调整钢板位置, 钢板位置调整至正确位置后在远端及近端分别置入螺钉1枚, 观察骨折复位状态, 复位完成后, 于远端及近端各植入2~4枚单皮质锁定螺钉, 将皮肤切口缝合[4]。
1.2.3术后处理
术后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及关节的锻炼, 训练1周后可扶双拐下地行走, 术后1个月左右患者可尝试单拐行走, 根据患者具体康复情况可尝试脱拐行走;术后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3~5d, 可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帮助患者伤口愈合。患者出院后随访3~12个月[5]。
1.3 疗效判定标准[6]
参照Johner-wrhu评分标准, 优:关节形态正常、无疼痛, 肢体缩短<1cm, 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良:关节形态正常、偶有疼痛感, 肢体缩短<2 cm, 活动范围<正常范围的50%;一般:关节常有疼痛感, 肢体缩短<3cm, 活动范围>正常范围的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 (6.4±1.2) 个月, 对照组患者为 (8.7±1.4) 个月, 观察组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优良率为92.9%, 对照组为79.1%,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四肢骨折不仅造成骨折端骨质破坏, 同时会造成骨折部位周围血运、软组织严重损伤, 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 (感染、关节功能受限等) [7]。对于四肢骨折的患者有效的固定能够巩固解剖复位效果, 同时也关系到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内固定的效果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随着临床医生对骨折内固定方式不断探索, 骨折内固定的方式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 在强调微创的同时对于机械力学向生物力学的转变也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8,9]。锁定加压钢板为一种内固定方法, 其在保留断骨生物学完整性的同时, 还创造了对骨折愈合更加有利的生物学环境[10]。锁定加压钢板长钢板、少螺钉的设计, 使钢板与螺钉间能稳定成角, 与传统钢板比较具有更强的抗扭转、抗弯曲能力, 对骨折区骨折愈合的微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 锁定螺钉尾端的螺纹和锁定孔的内螺纹完全吻合, 拧紧后可以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对骨折块整体进行牢固的加压。
综上所述,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具有骨愈合时间短、治疗优良率高、并发症少、适应范围广、有利于软组织的修复等优点,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大斌, 杨璐, 乔宝成.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保守治疗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3) :1559-1560.
[2] 李首军.对47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8) :154-155.
[3] 张海波, 王义生.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24) :1857-1859.
[4] 周陈斌, 李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7) :1405-1406.
[5] 李首军.对47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8) :154-155.
[6] 张曦, 许建湘, 吕正祥, 等.锁定加压钢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2) :196-197.
[7] 张株根.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 :120-121.
[8] 杨卫华, 秦顺利.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5) :975-976.
[9] Kouvidis GK, Sormners MB, Giannoudis PV, et al.Comparison of migration behavior between single and dual lag screw implants for intertrochanterie fracture fixation[J].J Orthop Surg Res, 2009 (4) :16-17.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篇9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植骨;Pilon骨折;骨折愈合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85-01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locking plate fixation plus allogeneic bone grafts Pilon fractur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eatment. MethodThe review 25 cases Pilon fractures are elective line locking plate fixation plus allogeneic bone grafts treatment results were observed. Results25 cases fractures are healing, fracture restoration is good, no postoperative then shift condition.ConclusionLocking plate fixation plus allograft bone graft Pilon fracture with satisfactory effect and treatment with surgery is simple, fixed firmly, postoperative fracture healing fewer complications, and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high etc.
【keywords】Locking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grafts; Pilon fractures; Fracture healing
胫骨Pilon骨折系指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常常是一种高能量损伤。随着建筑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多能量损伤所致的胫骨Pilon骨折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该损伤骨折类型复杂,治疗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疗效差[1]。我院自2008年10~2010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加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Pilon骨折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9~55岁,平均37.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18 例;均为闭合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6~14 d。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2]:I型2例;Ⅱ型17例;Ⅲ型6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择期手术,术前予以石膏托外固定7例;行跟骨骨牵引18例。予以消肿对症治疗。待踝部肿胀部分消退、水泡消失、皮肤褶皱出现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合并腓骨骨折者,首先整复腓骨,采用重建钢板或腓骨远端解剖板内固定,以恢复腓骨长度,利于恢复肢体正常解剖关系,利于胫骨复位。
胫骨骨折采用前内侧切口,平行胫骨前缘外侧旁开5mm做一纵行切口,向下延长,远端弧形直达内踝显露胫骨,暴露胫骨远端关节面,首先整复骨折远端,将嵌压、移位的关节面整体撬拨下压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X线机监视下见关节面复位满意,然后恢复胫骨远端长度,使其解剖对位,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再次确认复位满意,在关节面与骨干之间的干骺端缺损处用复水后的同种异体骨植骨填充骨缺损,压实。选择胫骨远端外侧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远端钻孔测深后选择合适长度的3~4枚锁定螺钉拧入并锁定。接骨板近端用3枚锁定螺钉固定。钢板螺钉内固定完成后取除不必要的克氏针,生理盐水冲洗,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于深筋膜下,逐层关闭手术切口。术后根据内固定情况选择外固定,对内固定效果不确切者石膏固定4~6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小腿抬高。应用抗生素5d预防感染,术后第2d即开始不负重下的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训练,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踝关节活动度,3个月内不负重,3个月后根据复查情况,逐渐轻负重训练。内固定不确切患者,可行石膏固定4~6周,抬高患肢,主动功能锻炼,拆线后辅助理疗,不负重早期锻炼。
2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本组病例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良好,无术后再移位情况。踝关节功能采用Bourne标准[3],优12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为84%。
3讨论
Pilon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是较严重的粉碎性骨折,负重面及轴线遭到破坏,是临床上较难治疗的关节内骨折。治疗上主要是腓骨的复位固定,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干骺端植骨及骨干与干骺端的重新连接。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文献报道对于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多样[4,5],其临床疗效各家报道不一。锁定技术的出现明显改善了传统内固定的效果,具有明显的优点[6,7]:①螺钉与接骨板成角稳定性对Pilon骨折的远骨折端提供了产生良好的稳定作用,支撑维持骨折的复位;②其解剖形态及其应用理念使其应用方便,无需塑形;③作为一种内固定支架,最大限度保护骨膜和骨的血运;④钉板间成角稳定性对骨折端固定较其他钢板固定明显加强,尤其是适合粉碎性骨折。
Pilon骨折在恢复胫骨长度,塌陷的关节面撑起后都会存在骨质缺损,缺损区植骨不仅能良好维持整复后关节面的稳定,而且对于骨折的愈合起着良好的爬行替代作用。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材料中,自体骨移植常常是骨缺损的首选材料,其疗效确切但需要另作手术切口,额外创伤及可能会遗留供区疼痛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心理负担。而同种异体骨来源广泛,制备的骨条均经严格供体组织筛选,经深冻、清洗、冻干、辐照等操作工艺加工而成,植入后通过爬行取代成骨,是自体骨移植的替代或补充材料。孙磊[8]等认为,同种异体骨具有自体骨样的生物特性并有可以长期储存等优点,是一种优良的骨重建物质。异体骨移植的缺点主要在于异体抗原性,同种异体骨制备时清除了其细胞成分和一部分基质成分,抗原性显著减弱,移植后不会引起严重的局部和全身免疫排斥反应。本组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无一例发生严重免疫排斥、感染等严重副反应。
在治疗Pilon骨折中,经逐块碎骨复位关节面,然后复位远近端骨折后,以锁定钢板固定,可使复杂骨折变得简单;骨缺损区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应用简化了手术,减少损伤,使骨折关节面的复位得到进一步稳定,促進了骨的重建和骨折的愈合。锁定钢板内固定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治疗Pilon骨折设计合理,效果满意,具有手术简单、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良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术前术后
参考文献
[1]王学谦,主译.创伤骨科学[M].天津科技出版公司,2007.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5
[3]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2009-2010
[4]肖睿,唐强,蔡程,等.三种方法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21-22):1657-1658
[5]王爱国.42例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及随访[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2):953-954
[6]Greiwe RM.ArchdeacenM.Locking Plating technology:Current coneepts[J].J knee Savg,2007,20(1):50-55.
[7]陈 凯,杨长伟,王秋根.锁定加压接骨板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5(28):138-139.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51例, 其中男37例, 女14例, 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64岁, 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3例, 三部分骨折28例, 四部分骨折10例;对照组51例, 其中男31例, 女20例, 年龄49~78岁, 平均年龄63岁, 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1例, 三部分骨折31例, 四部分骨折9例。两组患者致伤原因均为车祸、摔伤或压砸伤, 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治疗组) :
患者取仰卧位, 采取颈丛麻醉或全身麻醉, 于三角肌和胸大肌的间隙入路, 可作“7”字切口, 以显露肱骨近端。凭牵引、牵拉缝线使骨折间接复位,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安放在肱骨大结节顶端下方0.5 cm处和结节间沟后缘1.0 cm处。用螺钉在骨折的远端和近端进行固定, 注意钢板跨过骨折线, 同时在钢板远近端置入4~5枚的锁定螺钉固定。可以先打入一枚加压螺钉用以纠正侧方的移位, 然后再打入锁定螺钉固定, 最后要去除加压螺钉。在C臂透视检查位置满意后, 将临时固定的克氏针拔除, 关闭切口, 放置引流。
1.2.2 用钢板固定治疗 (对照组) :
患者取仰卧位, 麻醉方法、手术入路同治疗组, 在骨折复位后于骨折的块间用拉力螺钉固定, 然后使用三叶草型钢板进行支持钢板固定, 螺钉固定, 冲洗止血, 放置负压引流, 再逐层关闭切口。
1.3 疗效判定标准[2]:
于术后3周及5个月左右拍片复查, 根据参照Neer百分制评分系统 (其中疼痛35分, 功能30分, 活动25分, 解剖位置10分) 将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复查后评定分数为80~100分的为显效, 70~79分的为有效, <70分的为无效。显效率和有效率计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数据, 对结果进行比较, 卡方检验, 用软件完成对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若P<0.05, 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治疗组:显效31例 (60.78%) , 有效15例 (29.41%) , 无效5例 (9.81%) , 总有效率90.19%。 (2) 对照组:显效20例 (39.22%) , 有效17例 (33.33%) , 无效14例 (27.45%) , 总有效率72.55%。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卡方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的骨折, 多因骨质疏松、滑跌所导致, 为一种病理性的骨折[3]。传统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包括拉力螺钉内固定、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直角钢板内固定等, 这些方法的螺钉、钢丝、克氏针等在内固定后大多数需要辅以外固定, 这其中还以三叶草型的钢板疗效较好, 但肱骨近端的形态与三叶草型的钢板并不相匹配, 造成折弯比较困难, 对关节早期的功能恢复十分不利。因此, 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具有加压和锁定的双重功能, 能够更好的达到解剖复位、加强内固定、修补肩袖和恢复早期锻炼的目的[4]。临床上将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采用普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后, 发现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19%。尽管对照组采用普通钢板固定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总有效率也有72.55%, 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0.19%)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55%) , 可见显著性差异明显, 这表明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能够使骨折获得到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 因此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是一种疗效好、保护骨膜、使患者更早恢复的治疗方法。总之,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能明显提高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率, 使患者的病情进展得到了显著的逆转, 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其在临床上的作用十分重要,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芦晓刚, 孟国成, 龙波, 等.普通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2 (4) :369.
[2]姚旭风, 李璐, 王灵杰.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11, 20 (11) :821.
[3]秦汉兴, 吴显培.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3例[J].现代医院, 2012, 12 (12) :32.
相关文章:
T型锁定加压钢板02-04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02-04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手术02-04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02-04
爱婴医院整改措施02-04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髁间骨折6例分析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