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影像

关键词: 外伤 影像学 胸部 患者

胸部影像(精选九篇)

胸部影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胸部外伤患者30例, 男18例, 女12例;年龄16~67 (35±9) 岁;其中共有交通事故18例, 高空坠落4例, 撞击8例。患者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症状, 主要为气短、呼吸困难、咯血、胸闷、胸痛, 个别患者伴随腹部、头颅轻微损伤症状。

1.2 诊断方法

胸部外伤进行X线、CT检查。其中, X线检查设备所采用的是X线摄片机, 控制电压在120k V、电流为5.5m A, 患者以仰卧或站立位接受扫描。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有针对性的对其肋骨点片透视扫描。CT检查所采用的为多层螺旋扫描机, 控制电压在130k V、电流为200m A, 患者以仰卧位接受扫描。X线、CT检查扫描范围均为全部胸部轮廓 (包括肺部、纵隔) , 且检查顺序为先进行X线扫描, 再进行CT检查。

2 结果

X线检查显示肺血肿患者3例, 肋骨骨折患者5例, 心包积血4例, 肺挫伤3例, 胸腔积液3例, 与病理学分析结果比较可以发现, X线检查的准确率为60%;通过CT检查可发现肺血肿患者5例, 肋骨骨折患者7例, 心包积血8例, 肺挫伤5例, 胸腔积液5例, 准确率为100%。

3 讨论

如今, 伴随着交通事故与其他意外事故发生机率的与日俱增, 胸部外伤已然成为了临床医学上十分常见的外伤之一, 其中肺、心及大血管等器官、组织的损伤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3.1 肺血肿

肺血肿是当肺部组织小血管发生破裂时, 血液进入所形成的肺内血肿。通过X线初次检查能够发现, 患者肺部存在大片实质性影像, 在复查时可以看到伴随实质性影像褪去, 实际存在的肺部血肿才能够得以显现[1];而相比之下, CT检查所表现出的影像结果更为直观、清楚。X线检查示, 肺血肿患者3例, CT检查显示肺血肿患者5例, 影像学价值高于X线检查。

3.2 肋骨骨折

通过X线检查可以发现, 大多数患者存在肋骨骨皮质部分的连续中断的情况, 多处肋骨骨折患者多表现为肋骨断端处错位, 及胸廓部分塌陷等症状。另外, 还有部分患者有胸骨、肩胛骨及锁骨骨折等情况。相比于传统的X线检查, X线DR平片拥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然而在摄片时要向患者询问疼痛部位, 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摄片, 因此医师需在一定程度上注意阅片中细节的遗漏, 才能准确排查骨折情况。相比之下, CT检查对于患者骨折成角、向腔内的突出情况能够做到准确反映。X线检查, 示肋骨骨折患者5例, CT检查显示肋骨骨折患者7例, 影像学价值高于X线检查。

3.3 心包积血

X线检查显示, 心包积血患者存在放大心影情况, 心脏脉动在一定程度上变弱, 未能观察到心脏周围应有的常规弧度, 另外还有部分心尖律动位于心影之内;CT检查所反映的心包积血影像特征如文献所述[3]。X线检查示心包积血4例, CT检查显示心包积血患者8例, 影像学价值高于X线检查。

3.4 肺挫伤

肺挫伤是由直接暴力作用引起的肺部组织受挫、损伤, 常与肺撕裂伤同时存在。X线检查显示, 肺挫伤患者影像显示出斑片或斑点状特征, 另有部分显示大片状实质性影像;而CT检查所显示的肺部脏器病灶特征为大片状、斑片状, 且跨段与叶分布。X线检查示肺挫伤3例, CT检查显示肺挫伤患者5例, 影像学价值高于X线检查。

3.5 胸腔积液

通常情况下, 当患者胸腔积液过少时, 利用X线平片是难以反映的。而CT检查可以实现对不同组织有针对性的衰减值, 因此即使患者胸腔积液量很少, 也可以进行排查, 同时根据显示的CT值还能够判断患者胸部积血还是积液 (当CT值>30HU, 则认为是血密度) 。X线检查结果显示, 胸腔积液所表现出的典型影像特征为肋上部膈内存在内部低、外部高的致密弧形影像;CT检查则表现为在胸腔上半部分, 位于后部边缘区有低密度、弧形影像, 当CT测量值>30HU时, 患者血密度能够判断。X线检查示胸腔积液患者3例, CT检查显示胸腔积液患者5例, 影像学价值高于X线检查。

4 小结

本文通过比较X线与CT检查发现, CT检查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在临床医学方面, 选择胸部外伤患者影像学诊断方法要基于患者的病情需要而定。其中, X线、CT检查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在发现胸腔积液、肋骨骨折、肺挫伤及肺血肿等方面较为有效[5]。然而, 相比于X线检查而言具有以下优点: (1) CT检查过程不需要移动患者身体, 便能够实现全身检查; (2)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像重叠, 提升检查分辨率, 减少病变遗漏, 因此诊断价值较高; (3) CT检查可以实现对少量的胸腔积液、心包积血、创伤性肺部囊肿、气胸等的清晰显示[6]; (4) 这种检查方式还能有效判断患者肺气肿、肺部炎症、支气管扩张及结核等病变, 能够有效实现对患者胸部肋骨骨折、肺部挫伤、纵隔气肿等情况的排查, 因此是对于X线检查的良好补充[7]。在如今临床应用中, 多层螺旋CT扫描的应用更是显示出由于传统普通CT的系列优势, 能够以较快的扫描速度, 在患者的一次屏气中完成整个胸部的扫描, 简便快捷, 且对不配合检查的患者效果亦佳[8]。由本次临床试验可知, 对于胸部外伤相关疾病的检查, X线检查的准确率显著低于CT检查, 对于临床诊断胸外伤患者病情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 王平.胸部外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7) :40-42.

[2] 李英, 林生贵, 吴汉挠, 等.X线平片与CT扫描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 11 (4) :222-223, 238.

[3] 彭焕, 倪志林.胸部外伤294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8) :41-42.

[4] 冉勇.64层螺旋CT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6) :43-44.

[5] 申国光, 申仪, 陆业军, 等.胸部外伤60例X线平片与CT价值比较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3) :3189.

[6] 刘艳红.胸部外伤498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1) :2681.

[7] 田德军.56例胸外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8) :86-87.

医学影像学-胸部练习2014 篇2

1.正常情况下纵隔内最大的淋巴结

A.气管旁淋巴结B.食管旁淋巴结C.隆嵴下淋巴结D.支气管肺淋巴结E.肺内淋巴结 2.胸骨角平面的后方平对

A.第2肋软骨B.第3胸椎椎体c.第2胸肋关节 D.第4胸椎椎体 E.第5胸椎椎体 3.迷走神经位于上纵隔五层中的

A.胸腺层 B.静脉层 c.动脉层 D.气管层 E.食管层 4.位于左心房后方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

A.心包横窦 B.心包斜窦 C.心包前下窦 D.心包后间隙 E.心包下间隙 5.上舌段支气管发自

A.中间支气管 B.中叶支气管 C.舌叶支气管 D.下叶支气管E.上叶支气管 6.尖后段动脉多直接发自

A.叶间动脉 B.基底动脉干 c.左肺动脉弓 D.左肺上叶动脉 E.舌叶动脉 7.显示肺门区的最佳横断层面

A.第5~6胸椎 B.第7胸椎 c.第8胸椎 D.第6~8胸椎 E.第5-8胸椎 8.主动脉弓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S I B.S II C.S I+II D.sⅢ E.sⅣ 9.在CT图像上,由于动脉搏动而显示欠清晰的纵隔间隙

A.气管前间隙 B.血管前间隙 C.气管后间隙 D.主动脉肺动脉窗 E.隆嵴下间隙 10.CT图像上易误认为淋巴结肿大的纵隔血管

A.主动脉弓 B.肺动脉干 C.左肺动脉 D.上腔静脉 E.头臂干 11.胸锁关节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头臂静脉 B.上腔静脉 C.头臂干 D.右肺尖段 E.左肺尖后段 12.上腔静脉起始处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左锁骨下动脉 B.左颈总动脉 C.头臂干 D.主动脉弓 E.胸导管 13.主动脉弓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上腔静脉 B.胸腺 c.右肺后段 D.左肺前段 E.奇静脉 14.奇静脉弓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血管前间隙 B.气管前间隙 c.气管后间隙 D.主动脉肺动脉窗E.气管杈下间隙 15.主动脉肺动脉窗内的结构不包括

A.动脉韧带 B.心丛 c.左喉返神经 D.左迷走神经 E.动脉韧带淋巴结 16.主动脉肺动脉窗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右肺尖段 B.右肺前段 C.右肺后段 D.左肺尖后段 E.左肺前段 17.在横断层面上,右肺门出现的标志性结构

A.奇静脉 B.奇静脉弓 c.上腔静脉 D.气管权 E.主动脉弓 18.在横断层面上,左肺门出现的标志性结构

A.升主动脉 B.胸主动脉 c.主动脉弓 D.气管权 E.奇静脉弓 19.在横断层面上,出现于主动脉弓以上层面的肺段

A.右肺上段 B.右肺前段 C.右肺后段 D.左肺前段 E.左肺尖后段 20.肺动脉杈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气管权 B.奇静脉 c.心包上隐窝 D.隆嵴下淋巴结 E.上腔静脉 21.肺动脉杈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右肺前段 B.右肺后段 C.上段 D.上舌段 E.左肺尖后段 22.肺动脉杈横断层面上的左肺动脉末端勾绕 A.左主支气管 B.上叶支气管 C.左上叶动脉 D.左上肺静脉 E.左上叶静脉 23.中间支气管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叶间动脉 B.左主支气管 c.奇静脉食管隐窝 D.隆嵴下淋巴结 E.右心室 24.下列肺段中,右肺横断层面上先出现的肺段是

A.内侧段 B.外侧段 c.内侧底段 D.外侧底段 E.前底段 25.右肺横断层面上最后消失的肺段

A.上段 B.内侧底段 C.前底段 D.外侧底段 E.后底段 26.在右肺横断层面上,各底段中最先消失的肺段

A.内侧底段 B.前底段 C.外侧底段 D.后底段 E.内侧前底段 27.在肺门横断层面上,其最下部的结构

A.肺动脉 B.主支气管 C.上肺静脉 D.下肺静脉 E.支气管静脉、28.左、右下肺静脉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内侧段 B.外侧段 C.上舌段 D.下舌段 E.内侧前底段 29.左肺动脉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尖段 B.前段 C.后段 D.上段 E.尖后段 30.右肺动脉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前段 B.后段 c.外侧段 D.上舌段 E.上段

二、填空题

1.上纵隔内的结构自前向后分为、、、和食管层,其中食管层内的主要结构有、、、和。

2.后纵隔内的结构自前向后分为四层,最前层是 及,仅占据后纵隔的上份;最后层是位于脊柱两侧的 及。

3.心包横窦位于、后方与、之间,呈哑铃形,分为左、右侧扩大部和中间的狭窄部。

4.心包斜窦位于 后方与 后壁之间,其两侧是 和,是人体仰卧位时心包腔的最低处。

5.气管前间隙是、和 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向上到达胸廓上口,向下至气管隆嵴,以 为界分为上、下部。

6.膈脚后间隙位于脊柱前方的左膈脚与右膈脚之间,其两侧是,内有、、和 等,是后纵隔的最低部分。

7.ATS图的5区淋巴结为,6区,7区,8区,9区。8.主动脉弓三大分支横断层面上的纵隔淋巴结(ATS图)有、和。

9.在横断层面上,气管权下间隙的前方为

,两侧是 和,后方是,内有。

10.胸骨角平面是 的分界平面,后方平对第 胸椎体下缘,该平面内有主动脉弓的起止端、和 等。

11.在横断层面上,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三者呈 形,是断层影像上的标志性结构,其末端勾绕左侧的 和右侧的 或(和)。12. 是横断层面上右肺门出现的标志,及其下方的 是左肺门出现的标志。

13.在横断层面上,右肺上叶支气管出现的标志是,左肺上叶支气管出现的标志是。14.在典型的四心腔横断层面上,右心房位于,右心室位于,两者呈 排列关系;左心房位于,左心室位于,两者呈 排列关系。15.肺根内结构自前向后为、和,右肺根结构自上而下为、和,左肺根结构自上而下为、和。16..右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发出上叶支气管,主干继续下行称为,再向下行分为 和。17.右肺动脉经奇静脉弓下方进人肺门后发出上叶动脉,主干继续向右下行称为,至斜裂处分为 和。18.右肺下叶支气管在起点稍下方的后壁上发出上段支气管,主干继续下行称为,再分为、、和,分别分布相应肺段。19.肺静脉有 和 两种属支,其中 支是肺段划分的标志性结构。20.肺段呈圆锥形,内有、和 相伴行,肺段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 走行。

24.胸膜分为壁胸膜和脏胸膜,两者在——处相互延续形成密闭的 ;壁胸膜依据贴附部位又分为、、和。25.肋膈隐窝又称为,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呈 形,部较深,是胸膜腔的最低处。

三、名词解释

1.血管前间隙 2.肺韧带 3.主动脉肺动脉窗 4.肺段 5.隆嵴下间隙 6.奇静脉食管隐窝

四、问答题

1.上纵隔的层次及各层的主要结构。2.纵隔淋巴结的ATS分区法。3.胸骨角横断层面的标志意义。

胸部影像 篇3

【关键词】胸部;X线;平片;漏诊;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R816.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00-0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机构胸部疾病检查诊断的准确率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胸部X线平片作为当前临床检查胸部疾病的首选方法,同时也是胸部组织总和投影的一种平面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范围。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升,X线平片诊断胸部疾病的应用次数逐步降低,也使得胸部X线平片漏诊问题时常发生。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胸部X线平片的漏诊因素的研究,有助于降低临床漏诊的发生率,改善胸部X线平片诊断的质量与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20例胸部X线平片漏诊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2例,女性有8例,他们的年龄在50-83岁之间。这些患者在临床胸部疾病的诊断中均利用X线平片进行诊断与确诊,均符合本组所研究的目的。

1.2方法

20例胸部疾病患者在临床X线平片检查的过程中,在X线平片拍摄完成之后,由上级医生对图像进行检查与判断。

2、结果

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对胸部X线平片漏诊因素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2.1针对胸部X线平片出现漏诊的原因研究

通过将X线平片图像与上级医院胸部CT影像学图像进行对比性分析以及对患者的病史进行系统研究发现:20例胸部疾病患者中,只是单纯地照射正位胸片且缺少侧位胸片而被漏诊患者有6例;部分肺野区中由于缺少对窗位的观察与调整窗宽而被漏诊患者有8例;由于X线平片图像质量差、影响病变组织观察而被漏诊患者有2例;由于临床治疗中填写申请单较为简单或者患者的病史填写不全面而导致X线平片的图像资料缺少重点标注与观察而被漏诊患者有4例。

2.2针对胸部X线平片出现漏诊的病变部位的研究

通过将X线平片图像与胸部CT影像学图像进行对比性分析以及对患者的病史进行系统研究发现:20例胸部疾病患者中,右侧肺尖接近胸膜处被漏诊患者有3例,左侧肺尖接近胸膜处而被漏诊患者有4例;主支气管与器官病变而被漏诊的有4例;右侧或者左侧膈下区域而被漏诊患者有4例;因为和心影有重合的部位,心影后方部位被漏诊患者有3例;上纵隔旁被漏诊患者有2例。

3、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胸部X线平片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再加上其检查流程操作简便,价格较低,射线的数量较少,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小,一直被广大患者所认可与结束。但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胸部X线平片的诊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影像学医生对患者的X线平片图像资料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仔细地综合性分析与归纳总结,这一过程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说患者临床资料不健全、X线平片图像不清晰、胸部疾病患者的疾病较严重需即刻治疗。因此,胸部X线平片漏诊现象时常发生,给患者的及时治疗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胸部X线平片漏诊因素的研究,有助于降低胸部X线平片漏诊的发生率,提升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效果与生存质量。

影像学的临床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影像学医生脱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对图像资料进行诊断,很难做出正确的临床疾病诊断。而临床医生在填写胸部X线平片检查申请单的时候,申请理由过于简单,影像学医生缺少相应患者临床资料就没有途径对临床资料与胸部X线平片的图像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与对比性重点观察。再加上很多医疗机构的影像学医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在对胸部X线平片图像资料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缺少对部分肺野区中窗位的观察与调整窗宽,这是导致胸部X线平片漏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胸部疾病患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临床主治医生需要在填写胸部X线平片检查申请单的时候,详细地标注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史、检查体征等,为影像学特征检查提供最直接的数据与文字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20例胸部X线平片漏诊患者中,单纯地照射正位胸片且缺少侧位胸片而被漏诊患者有6例。这是因为很多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更多时候满足于胸部正位平片的检查,对于侧位平片检查的重要性与价值缺少足够的认识,再加上心脏器官与周围组织的遮掩,使得很多胸部病变组织在正位平片中被忽视而出现漏诊现象。

综上所述,胸部X线平片出现漏诊的常见病变组织与原因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需要影像学医生与临床主治医生要深刻认识到胸部X线平片对胸部疾病科学诊断的意义与重要性以及出现漏诊的原因,在临床实践中对时常被漏诊的病变组织仔细观察与研究,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胸部X线平片漏诊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晓华.急性胸背部外伤骨折X线漏诊原因与预防[J].中外医疗,2010(10):913-914

[2]董德柱,李素芹,李玉报.26例早期肺癌X線平片误漏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7(05):734-736

实验猕猴胸部结构的CT影像学表现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1.1 猕猴的选择

选择本单位非人灵长类实验中心自繁自养的, 经过触诊、叩诊、听诊、体温、呼吸率、心率、呼吸运动、血液常规、生化等检查和通过普通级实验猴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检测, 均为健康合格的青年猕猴10只 (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闽2010-0002, 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闽2010-0005) , 雌雄各半, 年龄5~10岁。

1.1.2 饲养管理

全价营养颗粒饲料及青饲料, 每天定时定量喂食, 自由饮水, 分笼饲养, 每笼1只。动物房温度为18~28℃, 相对湿度为40~70%。试验前一周停止喂养含钙质的饲料添加剂。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1) 采用东芝Aquilion16排螺旋CT, 该仪器具有0.5~10mm断层扫描功能;

(2) 麻醉药品选用吉林省华牧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速眠新注射液;

(3) 使用Vitrea图像制作软件。

1.3 试验方法

1.3.1 动物CT扫描

分批对10只猕猴进行CT断层扫描试验。试验前后及过程中记录动物的心率、血压。试验开始先对动物进行全身麻醉, 肌肉注射速眠新Ⅱ注射液。试验猕猴麻醉后, 置于CT诊断床上, 取头前尾后仰卧位。胸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扫描床平面并与床面长轴的中线重合。检查范围从胸骨切迹平面直到肋膈角下界。以120KV/125mAs条件, 2mm层厚, 1mm层距, 对动物胸部进行容积数据采集, 获取正常猕猴胸部CT影像图片。

1.3.2 CT图像的后期制作

将获得的具有解剖意义的扫描图像的每个层面的主要结构 (肺叶、气管、心脏、血管、骨骼等) 进行确认和标注。采用3D图像后处理技术, 进行三维重建肺纹理及气道。

2 结果

2.1 猕猴CT扫描结果

胸部的组织复杂, 有含气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及骨组织。因为这些组织的密度差异很大, 其CT值的范围广, 所以在观察胸部时, 需采用窗宽和窗位条件都不同的纵膈窗和肺窗, 纵膈窗主要观察纵膈内的软组织, 肺窗主要观察肺野。胸部CT主要获取横断面, 猴的大小不同, 胸部横断面CT扫描获得的图像数量不同, 每只猴平扫获取连续的胸部横断面CT解剖断层图像约93~112张。

2.1.1 纵膈窗结果

选择纵膈窗具有解剖意义的扫描图像6张, 进行确认和标注。正常纵膈窗CT代表性层面表现 (见附图1:猕猴正常纵膈窗CT图) 。

2.1.2 肺窗结果

选择肺窗具有解剖意义的扫描图像6张, 进行确认和标注。正常肺窗CT代表性层面表现 (见附图2:猕猴正常肺窗CT图) 。

2.1.3 肺纹理及气道三维重建

采用透视法进行重建, 三维容积显示 (见附图3:肺纹理及气道三维容积显示图) 。

2.2 正常胸部CT表现

2.2.1 胸壁

胸壁由骨性胸廓支架和软组织组成, 其骨性支架由脊柱胸段、肋骨、肋软骨、胸骨和肩胛骨组成。纵膈窗观察骨性支架呈高密度影, 胸骨柄呈前凸后平的梯形, 胸骨体呈长方形, 胸椎位于后胸廓中央, 肋骨断面呈弧形排列, 肩胛骨于胸廓背侧呈长形斜条状结构。软组织由胸壁肌肉、胸膜等结构组成, 观察这些结构界面不够清晰。

2.2.2 纵膈

纵膈位于胸廓内两肺之间, 上自胸廓入口, 下至横膈, 前为胸骨, 后为胸椎, 主要含有气管、主支气管、食管、血管、心脏等结构。纵膈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后纵膈三部分。前纵膈位于胸骨后方, 心脏大血管之前。前纵膈内有胸腺组织、淋巴组织、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胸腺位于上纵膈血管前间隙内, 胸腺的密度取决于其内的脂肪含量。中纵膈为心脏、主动脉及气管所占据的部位。心脏斜位于中纵膈内, 在不采用增强扫描的情况下, CT上可大致可区分心脏的四个房室腔。后纵膈为食管前缘之后, 胸椎前的范围。后纵膈内有食管、降主动脉、奇静脉等结构。CT不能显示走行于纵膈内的神经。

2.2.3 肺和肺叶

肺位于胸腔内, 纵膈的两侧。猕猴的肺左右不对称。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分为4叶, 即上叶、中叶、下叶和奇叶;左肺分3叶, 分别为上叶、中叶、下叶。CT扫描斜裂和水平裂表现为线条状致密影或低密度的乏血管带。试验猕猴肺部CT断层图谱表明, 两侧肺野充气良好, 边缘与胸壁相适应, 无局部胸膜增厚和胸腔液体的积聚征象。肺结构正常, 肺野密度均匀, 肺纹理清晰, 走行自然, 肺野透光度良好。肺内无结节或其他异常密度增高影。

2.2.4 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和支气管的CT表现除了与管径大小有关外, 还与其走行方向有关。当支气管走向与扫描层面一致时, CT显示其纵断面, 如右上叶支气管及其前段支气管。当支气管的走向与扫描层面垂直时, CT显示其横断面, 如右肺中间支气管, 两肺下叶支气管。当支气管的走向与扫描层面斜交时, CT显示支气管为卵圆形断面。横断面的支气管最易为CT显示。正常气管和支气管内充盈空气, 显示低密度的“含气影”特征。

2.2.5 肺血管

肺血管与支气管相同的是, 肺内血管的CT表现主要取决于其管径的大小和走行方向。与支气管不同的是, 支气管内一般含空气, 呈低密度影, 而血管内充盈血液, 显示高密度影, 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但肺动脉和肺静脉通常情况下无密度差异, 它们之间的鉴别有一定困难, 主要依据各自与相应支气管的位置关系或连续层面分析方能决定。靠近肺门的大血管一般易显示, 而肺内血管的显示率不等, 往往需借助连续层面追踪观察到肺门血管干处, 才能判定是肺动脉或是肺静脉。总的说来, CT图像上的血管外形比较光滑规则, 从肺门向肺周围逐渐变细。肺血管的断面影接近肺门及纵膈方向时较粗也较多见, 越近肺外周越少和越细。

2.2.6 肺纹理及气道三维重建

利用3D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容积再现技术, 将螺旋CT容积扫描的气管和肺的数据, 根据其CT值及表面特征, 使气管和肺被赋予不同的透明度, 通过图像重组, 从而显示出具有立体视觉效果的肺纹理及气道的全貌。

3 讨论

(1) CT以断面体层成像、无影像重叠、不受层面上下组织的干扰、分辨率高的优势, 成为研究活体断层解剖的有利手段[3]。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CT在兽医临床中的研究与应用, 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头部, 现对动物的胸部、腹部、脊柱、骨关节和大动物的肢体进行CT扫描也日益增多[4]。近年来在灵长类开展了应用CT对肺的整体和不同部位的含气量及分布的评价研究[5]、诊断胃的鳞状细胞癌的研究等[6]。目前, 我国已有学者利用人医的CT进行大熊猫、华南虎等国宝级动物进行身体疾病检查的范例, 但在兽医及实验动物领域尚没有对正常动物应用CT技术的研究和利用的报道。本次工作尝试对正常成年猕猴胸部进行CT影像断层解剖的观察研究, 使活的动物体内部结构可视化、微观化、数字化, 它不仅推动了猕猴形态学、解剖学研究的深入, 使动物解剖学的临床应用更加直观具体。同时通过建立正常CT解剖图谱, 提高了猕猴胸部疾病的诊断水平, 更好地为科研提供合格的实验动物, 并为建立相关的动物模型提供了影像学背景资料, 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科研价值;

(2) 由于本项工作还在摸索探讨中, 遇到一些方法上的问题也值得继续思考和关注, 如我们曾经试用单层CT, 但扫描会出现伪影, 不能清晰成像;另外, 现在采用16排螺旋CT获得的胸部图像, 对细小的肺动脉、肺静脉界面、心脏的内部结构、肌肉组织及细微结构等显示仍然不清。对此, 下一部我们准备使用增强剂来清晰显示心脏和血管;另外还将探讨猕猴CT扫描的条件与人的区别, 以找出最佳显示条件;

(3) 由于猕猴肺的结构和气管的分布走向与人类有一定的差异, 正常猕猴肺叶是左3 (即左前叶、左中叶、左后叶) , 右4 (即右前叶、右中叶、右后叶、右奇叶) 。而正常人体是左2右3。人类奇叶的发生率只有0.4~1%[7]。再者我们还发现猕猴的肺泡的细微结构也与人类有较大的不同。为此我们利用3D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容积再现技术, 显示出具有立体视觉效果的肺纹理及气道的全貌, 这样更有利于对肺和气管各级结构的确认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三维重建处理技术还可重建胸廓及胸部的冠状面、矢状面等结构, 因此CT及后处理技术是目前研究动物解剖学较为理想的方法;

(4) 目前猕猴的解剖学研究方面还有很多空白, 如实体断层解剖, 若今后能够开展实体断层解剖的研究, 与CT图像相结合, 二者相互比较, 相得益彰。完善实物静态与影像动态的研究, 必将进一步推进猕猴解剖学的发展。

A.胸腔入口层面:1.气管;2.肋骨;3.肩胛骨;4.胸骨柄;5.食管6.胸椎;B.主动脉弓层面:1.上腔静脉;2.胸椎;3.胸骨体;4.主动脉弓;5.气管;C.主动脉窗层面:1.上腔静脉;2.奇静脉;3.胸腺;4.升主动脉;5.降主动脉;D.气管分叉层面:1.胸骨体;2.升主动脉;3.主肺动脉;4.左主支气管;5.降主动脉;E.经四腔心层面:1.右心室;2.右心房;3.左心室;4.左心房;5.胸主动脉;F.下腔静脉层面:1.下腔静脉;2.心脏;3胸主动脉。

A.肺尖层面:1.气管;2.右上叶尖段;3.左上叶尖段;B.气管隆突层面:1.右上叶前段;2.气管隆突;3.右上叶后段;4.左上叶前段;5.左中叶背段;C.右上叶支气管层面:1.右主支气管;2.右上叶支气管;3.右上叶后段支气管;4.左主支气管;5.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D.左上叶支气管层面:1.心脏;2.右中间支气管;3.右中叶背段;4.左上叶支气管;5.左中叶支气管;6.左中叶背段;E.中叶支气管层面:1.右肺中叶;2.右中间支气管;3.右下叶背段支气管;4.右下叶背段;5.左肺舌段;6.左中叶支气管;7.左中叶背段支气管;8.左中叶背段;F.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层面:1右肺中叶;2.右下叶前基底段支气管;3.右下叶外后段支气管;4.右肺奇叶;5.左肺中叶;6.左下叶外基底段支气管;7.左下叶后基底段支气管。

1.右上叶支气管;2.右主支气管;3.右中间支气管;4.右下叶支气管;5.右肺奇叶;6.气管;7.左主支气管;8.左上叶支气管;9.左中叶支气管;10.左下叶支气管。

参考文献

[1]王中洲.猕猴与科学实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36-137.

[2]孙祖越.常用实验动物解剖病理取材图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25-27.

[3]曹丹庆, 蔡祖.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303-325.

[4]谢富强.兽医影像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2, 215-220.

[5]Schmitz HC, Weishaupt D, Borel N, et al.The use of ultrasound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oesophago-cardial region of the stomach in a rhesus monkey[J].Lab An-im, 2004, 38 (1) :92-97.

[6]Mullan BF, Galvin JR, Zabner J, et al.Evaluation of in vivo total and regional air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in primate lungs with high-resolution CT[J].Acad Radiol, 1997, 4 (10) :674-679.

胸部影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5 例患者均有明确的胸部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CT扫描检查,检查时间均为伤后30 min至48h。其中,男性48 例,女性17 例。年龄13~66 岁,平均(32±4)岁,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创伤原因:车祸伤45 例,坠落伤9例,击打伤4 例,挤压伤5 例,刀伤2 例。其中有闭合性肋骨骨折者17 例,合并有胸部以外损伤(头颅、四肢、骨盆骨折)者35 例,无肋骨骨折者13 例。临床表现:多数呼吸困难,胸痛,少数咳嗽、发绀、咯血或痰中带血,少数出现创伤性休克[2]。

1.2 检查方法:65 例均经摄胸部X线片检查及胸部CT检查。X线检查使用加拿大产IDC数字X线机,能站立者常规胸部正侧位,部分加照斜位或切线位,不能站立者采用卧位倾斜床面行头高足低前后位片,病情危重者行卧位前后位片。投照条件:采用110 k V,6.3 m As,焦片距180 cm。CT检查使用CT/e型螺旋CT扫描机,行常规胸部CT检查,层厚、层距5~10 mm,采用肺窗(窗位-600 Hu,窗宽1 200 Hu)、纵隔窗(窗位40 Hu,窗宽300 Hu)、骨窗(窗位350 Hu,窗宽2 000Hu)观察,多数病例复查2~3 次。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廓骨折改变:多数患者在常规正斜位胸部X线片上能清晰显示肋骨骨折,且骨折多发生在侧胸壁处(肋骨腋侧),表现为骨皮质线中断,或伴有移位;本文收治的65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肋骨骨折,少部分患者在X线片或CT检查不易显示肋骨骨折,需要用螺旋CT薄层扫描或三维重建方能显示肋骨骨折。其中X线片发现肋骨骨折52 例,占80%,其中34 例为多发肋骨骨折;锁骨骨折18 例,占28%;胸椎骨折6 例,占9%。CT发现肋骨骨折例35 例,占54%;锁骨骨折28 例,占43%;胸椎骨折10 例,占15%。胸骨骨折5 例,占8%。X线片检出35 例骨皮质不完整或连续性中断或相互错位肋骨骨折,CT检出30 例。

2.2 肺部损伤改变:肺部改变主要有肺挫伤、肺撕裂伤和肺不张及肺萎陷。 1肺挫伤:CT扫描发现39 例,胸部X线片发现17 例,漏诊5 例,误诊4 例,影像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且轮廓模糊,伴有斑点状模糊阴影或边缘模糊不清的片絮状影,病变范围较广泛,常累及多个肺叶肺段,CT肺窗显示清晰。2肺撕裂伤:CT扫描发现15 例,表现为创伤性肺囊肿、气液囊或肺内血肿。其中7 例表现为肺囊肿、气液囊,3 例为单发,5 例为多发。胸部X线片只见2 例,1 例为单发直径较大的肺囊肿,1 例为气液囊。4 例肺内血肿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卵圆形、分叶状或圆形致密影。3肺不张及肺萎陷:CT扫描发现12 例,胸部X线片仅发现5 例,漏诊4 例。肺不张以下叶后基底段肺组织多见,表现为类三角性致密影。肺萎陷是由肺叶呈均匀收缩,向后方及肺门处萎陷,表现为肺门处软组织块影。

2.3 胸腔外伤改变:主要为气胸和(或)血胸,CT扫描发现气胸39 例,血胸15 例,血气胸11 例;胸部X线片发现气胸31例,血胸19 例,胸部X线片漏诊15 例,但中量以上气胸及胸腔积液能反映其全貌。气胸表现为肺组织与胸壁间新月状、弧形气体影,内无肺纹理。血胸显示为胸腔底部半月形略高密度影,血气胸表现为胸腔内液平面。气胸胸腔外带透亮度异常增强,内未见肺纹理走行,内缘可见肺压缩边界线,胸膜腔随气体进入量增多时肺组织压缩更明显,严重时全肺压缩呈团块状向肺门区聚拢,气管、心影向对侧移位,气胸和胸腔积液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胸壁外伤累及壁层胸膜与纵隔胸膜时,使胸腔内气体通过破损处进入胸壁软组织间,最多见位于皮下脂肪层间隙;或通过纵隔胸膜破损处由纵隔向上进入颈部、胸壁间软组织处形成皮下血肿,表现为颈部或胸壁软组织内可见条带状或片状透亮影,胸部X线片与CT扫面均能发现。

3 讨论

除不易检出胸骨、胸椎骨折外,X线片(包括正位、斜位/切线位片)可直观准确地反映胸廓骨骼的单块骨折、多块骨合并骨折、单块骨多处骨折及骨折移位的全貌,优于CT扫描[3]。CT扫描难以判断有无裂隙骨折且不能显示骨折全貌及骨折数目,但对胸骨及胸椎骨骨折的检出率优于X线片

肺挫伤出现早,病变吸收最快为伤后48 h,于3~10 d完全吸收,若此期间无吸收反而加重者,应考虑为肺实质内仍有继续出血或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存在。肺挫伤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伴有斑点状略高密度影或边界不清的云絮状影,病变局限于受伤部位或对侧部位,也可表现为大片斑片状密度增高影,病变范围较广泛,常累及多个肺叶肺段,且只在肺窗显示,实变影不按肺叶肺段分布是肺挫伤较有意义的征象。创伤性湿肺较挫伤出现晚,单纯创伤性湿肺表现为云雾状或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典型表现为“面纱征”[4],二者常合并存在,有时影像学难以区别。

本组65 例患者观察结合文献报道,由于患者胸部损伤骨折或病变多种多样,X线检查是胸部创伤检查的常规手段,具有经济、快速,便于检查等优势,特别是床头摄片简便易行,能清楚地显示出胸廓的全貌及骨折的部位,但对于胸部深部隐蔽的微小损伤不能准确显示,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而且检查范围小,容易因患者的呼吸等方面造成重叠影像,大量胸腔积液易掩盖肺部病变,密度分辨率低,对少量气胸、少量胸腔积液及肺挫伤也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5]。而CT检查覆盖面广,检查范围宽,密度分辨率高,能清楚地显示胸廓的全貌,骨折的部位及肺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大大提高了胸廓和肺损伤的检出率,减少误诊的发生,且能发现更深层的病变,能发现少量气胸、少量血胸及胸骨、胸椎等隐蔽部位的骨折,能发现大量胸腔积液掩盖的肺部改变,不受患者的呼吸、自身原因影响出现重叠影像,全身复合伤患者一次可进行多部位检查,为临床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但CT检查在观察胸廓全貌、肋骨骨折检出及定位不如X线片

对比分析结果,X线与CT检查是确诊胸部外伤中的重要检查方法,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互相弥补,X线检查在临床上仍作为常规检查的首选,CT检查可作为X线检查的重要补充,但其价格较为昂贵。合理应用X线片及CT扫描能有效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检出率,为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有效、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高正今.创伤性湿肺早期CT征象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4):240-242.

[2]赵永峰,田忠祥,王丹.创伤性湿肺的X线与CT平扫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6):501-503.

[3]熊建国.螺旋CT对胸部外伤急诊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原医刊,2006,33(5):45-46.

[4]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8.

浅谈胸部异常积气的影像学诊断意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本院门急诊和住院患者诊断为气胸、纵隔积气、心包积气、皮下气肿病例共332例, 其中男257例。女75例, 男女之比为3.4:1。均以胸片为主作出胸部异常积气的分类和分型诊断。对部分患者加摄仰卧位水平侧拉投照或CT检查。并对332例病例逐一作出回顾读片, 部分作出了修正诊断。

2 结果

2.1 332例胸部异常积气部位及原因见表1。

2.2 纵隔积气的分型结果见表2。

2.3 外伤性气胸占气胸患者的81%, 其中有32%伴有纵隔积气, 纵隔积气患者中有8例是在回顾读片及上级医师复片时作出诊断的。这漏诊的8例纵隔积气病例多为纵隔旁型, 次为肺尖型。胸骨后型中有5例是CT检查发现的, 有3例是因患者病情较重。高度可疑伴有纵隔气肿, 由放射科医师主动加摄水平侧位发现的。这类患者有17例。检出率为18%。皮下气肿的诊断不难, 但是由于皮下气肿的皮下含气透亮带易遮盖纵隔气肿, 5例CT发现的纵隔积气均因此使胸片漏诊

2.4 本研究四例心包积气占胸部异常积气的1%。

3 讨论

3.1 胸部异常积气为急诊放射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多为外伤 (81%) 引起, 次之为自发气胸 (14%) 。因胸腔穿刺、引流、手术等引起胸部异常积气有气胸、纵隔积气、心包积气、皮下气肿本研究17例占5%, 2例医源性心包积气为心脏手术所致, 除此无一例为单独出现, 均伴气胸出现, 外伤所致的心包积气虽占0.6%, 但提示病情危重, 需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3.2 日常工作和回顾读片使笔者认识到把气胸、纵隔积气、心包积气和皮下气肿通称为胸部异常积气的名称下不仅有利于全面诊断、鉴别诊断。对培养放射科医师的思维也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依次对这四种异常作出分析及其伴随诊断为临床提供了诊治的正确依据。

3.3 气胸分为 ①一般性气胸:是由于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之间的气体透亮影的对比, 被液压缩的肺表面的脏层胸膜现实为一层纤细的边缘, 从而可确定气胸存在与肺被压缩的程度;②局限性气胸:由于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有较广泛的胸膜粘连将胸膜腔分隔成不相通的几个部分, 因此气胸发生时可局限与胸膜腔的一处, 成为局限性气胸;③开放性气胸:胸腔内压力和大气的压力相等, 病侧肺完全萎缩胸廓扩大;④张力性气胸:由于并侧胸膜腔内气体只进不出, 或进多出少。所以胸膜腔压力可超过大气压力, 把纵隔推向健侧;⑤因治疗肺部结合灶而致人工气胸

心包积气伴有积液, 即为液气心包, 可发生在心包中产生细菌感染, 胸部创伤, 心脏手术后, 肺结合空洞以及由于或癌肿所引起的事关和其他含气器官穿孔时。

纵隔积气原因多为自发性、外伤性、食管和气管破裂、胸部手术后和其他原因。如继发于气腹、腹膜后充气, 颈部的手术如气管切开等。皮下其中虽易发现, 但他的出现与否对治疗效果的观察有很大意义, 如不及时发现造成皮下感染后果也是严重的。

3.3 胸部异常积气为多种原因引起的胸部肺外组织积气。胸腔积气为气胸, 纵隔积气又称为纵隔气肿。心包积气十分少见, 但如为外伤引起提示病情危重。皮下气肿虽易发现, 但它的出现与否对治疗效果的观察也有很大意义, 如不及时发现, 造成皮下感染后果也是严重的。

3.4 纵隔气肿有其特殊性。气胸发展为皮下气肿其必经之路是纵隔气肿。有4例气胸患者发现皮下气肿后采用水平侧位投照也未能发现纵隔气肿, 后经CT检查发现壁层的膜外积气才确诊为纵隔气肿。纵隔膜器与壁层胸膜之间正常情况下是不含气体的。因气胸、手术等原因气体进入纵隔与壁层胸膜之间出现条状低密度条带状影。据此出现各种X线征象为“V”字征、左半膈连续征、膈面连续征、Naclerio’s征。“V”字征又分上“V”字征与下“V”字征。笔者发现如按气体所在部位把纵隔气肿分为①纵隔旁型, 如“V”字征;②肺尖型, 如肺尖帽征时;③膈上型。如横膈连续征、左半膈显影征时;④胸骨后型。这四种概括了纵隔气肿的全部位置, 易记好掌握, 比传统的死记各种征象更有利分析, 使纵隔气肿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3.5 从理论上看, 纵隔气肿与心包积气较难鉴别。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心包积气仅见于极危重的外伤患者和有明显异常的心电图变化的心包疾患。笔者的体会是只要记住胸部异常积气中有心包积气的可能, 从这一概念出发心包积气的诊断是不难的。

3.6 值得一提的是CO中毒病员由于组织内氧的析出可出现纵隔的皮下积气, 此时既无外伤也无气胸, 但伴随着CO中毒病员即时进入高压氧舱治疗, 目前这种异常积气放射科已很难见到。

胸部影像 篇7

关键词:胸部CT,扫描顺序,影像质量评分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接受胸部CT检查的成年人越来越多, 提高CT扫描图像质量较为重要。我们新近对35例成年人进行了由下至上顺序的胸部CT扫描, 评估其成像质量, 并与常规胸部CT扫描方法比较, 现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成人患者。纳入条件: (1) 有胸部CT检查适应症, 并进行了胸部CT检查。 (2) 年龄≥18岁。排除条件: (1) 不能在一次屏气情况下完成胸部扫描。 (2) 吸烟者。符合上述纳入标准, 且除外排除条件后, 本文共入选69例近期接受胸部CT检查的成年人患者, 男37例, 女32例, 年龄24~78 (51.74±16.23) 岁。

1.2 方法

1.2.1 分组及胸部CT扫描方法

分组方法:根据接受胸部CT扫描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 (35例) 和对照组 (34例) 。

胸部CT扫描方法: (1) 机器型号:CT机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 (2) 扫描参数及方法:发射管电压120kV、管电流40mA。螺旋扫描, 螺距16, 球管转速0.5s/r, 采集矩阵512×512, 扫描时间12~13s。扫描完成后, 采用软组织和骨算法分别进行重建, 软组织窗W350/L35, 肺窗W1200/L600, 重建间距1.25mm。 (3) 扫描顺序:观察组扫描顺序从肋膈角开始扫至肺尖 (由下至上) ;对照组从肺尖开始扫至肋膈角 (由上至下) 。

1.2.2 胸部CT图像质量评估方法

采用5等级法进行胸部CT图像质量评估: (1) 优:图像没有条纹或斑驳, 评5分; (2) 良:纹或斑驳面积不到10%, 评4分; (3) 中:条纹或斑驳面积达到10%~25%, 图像有缺陷, 但可用于诊断, 评3分; (4) 差:条纹或斑驳面积接近25%~50%, 图像勉强可看, 有碍诊断, 评2分; (5) 劣:条纹或斑驳面积>50%, 不能观看, 且不可用于诊断, 评1分。扫描结束后, 盲法采集肺窗, 在下列部位取样评分: (1) 前胸壁; (2) 后胸壁; (3) 肺野; (4) 纵膈。各部位图像评分之和为图像质量总分, 得分越高代表图像质量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处理本研究统计学数据, 胸部CT图像质量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性测试,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对象胸部CT扫描各部位图像评分及总分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bP<0.01

3 讨论

CT扫描是显检出各种胸部病变较精确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影响扫描后者质量因素除了CT机性能外, 噪声和伪影都较为重要, 其中与受检对象有关的是移动性伪影, 人体呼吸时肺组织随着节律上下移动, 呼吸伪影出现率以肺底最多、肺尖最少。一些作者[1]新近发现, 改变胸部CT扫描起始顺序可有效地消除膈肌波动及肺下部血管末端影像伪影。为此, 我们也选择了一组近期在我我院进行胸部CT检查的成年人为观察对象, 他们随机被分为观察组 (扫描顺序从肋膈角扫至肺尖) 和对照组 (常规胸部CT扫描顺序) , 出片后比较两组对象的图像质量评分。我们统计结果证实, 观察组的胸部CT扫描各部位图像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明确提示由下至上的胸部CT扫描顺序可明显改善成像质量评分, 这与国内医学影像界一些类似研究结果接近[1,2,3]。

目前, 多数基层医院还在使用单和低排次螺旋CT机, 扫描速度较慢, 一次性提取信息量较少, 因此, 寻求即可降低曝光剂量又不影响影像质量的CT扫描方法也成为专科人员急待解决问题之一。鉴于胸部CT扫描起始顺序可以减少受检者配合要求, 缩短扫描时间, 又提高了影像质量, 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保兵, 周利成, 沈敏, 等.两种扫描方法对胸部CT影像质量的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 (3) :325-326.

[2]崔现成, 陈为军, 郝永, 等.关于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质量控制的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 2006, 21 (11) :86-87.

胸部影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3~72岁。临床5例无明显症状,11例表现为咳嗽,3例表现为胸痛,1例表现为呼吸困难。

1.2 检查方法

X线平片用岛津500 MAX线摄片机,17例摄站立位胸部后前正位片,3例摄卧位胸部前后正位片。CT用GE64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20 kv,240~350 mAs,螺距0.984:1,重建层厚0.625 mm,然后把图像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通过GE 4.0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常规轴位及冠状位重建。

2 结果

20例均表现为胸4椎体下缘右旁区域一直径数毫米到15 mm左右结节状或椭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左缘与气管右侧壁相邻,下缘与右主支气管上壁相邻,右缘紧邻纵隔胸膜,相邻结构未见受压、推移或侵蚀破坏改变(如图1)。CT扫描证实为奇静脉沿胸椎右侧上行,并于胸4椎体水平向前跨过右主支气管形成奇静脉弓投影所致,增强CT扫描显示更清楚(如图2、3、4)。该组站立位所测得的奇静脉弓直径普遍比卧位者小,CT扫描所测得的奇静脉弓直径又比平片所侧的直径小。本组20例CT扫描奇静脉管径均在正常范围(正常人奇静脉CT测量血管直径为6~10 mm,奇静脉弓部最粗可达12 mm)[1]。

3 讨论

3.1 奇静脉解剖

奇静脉起自右腰升静脉,沿胸椎体的右侧上升至第4胸椎体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上方,注入即将进入心包腔的上腔静脉[2]。奇静脉沿途收纳食管、纵隔、心包和支气管来的静脉,还接受右侧的除第1肋间静脉以外的肋间静脉的汇入。

3.2 奇静脉弓在X线平片中显影原因

奇静脉其余各段因与相邻结构缺乏密度对比,,不能在X线平片中显示。奇静脉弓因其毗邻关系特殊X线平片可见显示:(1)奇静脉弓左侧缘紧邻气管,下缘紧邻右主支气管,右边紧邻纵隔胸膜有肺组织衬托,形成很好的密度对比。(2)标准胸部后前位投照,中心线经第4或第5胸椎高度垂直暗盒摄入[3],所以标准胸部后前位摄片时奇静脉弓呈轴位投影而呈结节状,当中心线稍向头侧或足侧倾斜则呈半轴位投影,表现为椭圆形。站立位所测得的奇静脉弓直径普遍比卧位者小,是因为卧位时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静脉回流不畅所致奇静脉代偿性扩张所致。CT扫描所测得的奇静脉弓直径比平片所测得的直径小,是因为平片所测得的奇静脉弓的直径不是真正的奇静脉弓的大小,其中包含了气管壁的厚度和纵隔右侧壁的厚度。

3.3 误诊原因

主要原因是放射医师对正常胸部平片了解不够,对胸部正常结构在X线平片上的表现认识不足。其次,胸部投照因素(包括投照体位、中心线、千伏、毫安秒)等影响,加上奇静脉大小、走行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奇静脉弓在胸部X平片上不显示,但是某些患者又表现得特别突出。如果部分医师不熟悉奇静脉解剖、毗邻关系及X线摄影技术就很容易把奇静脉弓影误认为病变。

3.4 鉴别诊断

奇静脉弓影须与纵隔占位性病变鉴别。奇静脉弓位置较特殊,位于胸4椎体下缘右旁区域,左侧缘紧邻气管,下缘紧邻右主支气管,右边紧邻纵隔胸膜,且正常者直径多数不大,约数毫米到15 mm左右。纵隔内占位性病变可以发生在纵隔任何区域,且纵隔为软组织结构,纵隔的占位性病变也为软组织结构,密度差异不大,常规X线检查中,往往需等到肿块长到一定体积,将纵隔胸膜推移向外,出现纵隔的轮廓异常之后,才能发现病变[4]。因此结合奇静脉弓位置、形态特点及纵隔肿块性病变的特点,两者鉴别并不困难。

参考文献

[1]张开华,唐建华.CT观察奇静脉的临床应用.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7:23.

[2]郑思竞.系统解剖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4:9.

[3]赵斌,李萌.医学影像技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8.

胸部影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食品厂工人, 男性, 年龄35~47岁, 平均年龄41.3岁, 3例患者接触硫化氢后2~3h内就诊, 入院时浑身臭蛋气味。3例均呈深昏迷状态, 瞳孔直径0.25~0.5cm,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全身皮肤粘膜紫绀, 大小便失禁, 2例四肢强直伴角弓反张, 2例体温<35.5℃, 1例心率<28次/min, 2例脉搏氧<60%, 3例呼吸次数均>35次/min, 双肺呼吸音粗, 2例闻及湿罗音。实验室检查:3例存在不同程度低氧血症, 均合并不同程度心脏、肝脏损害。

1.2 检查方法

对3例硫化氢气体中毒病人于入院后第3天首次床边胸部X线检查, 1例第7天床边胸片复查;1例第7天床边胸片、第14天胸片复查;1例第6天床边胸片复查、第12天、26天、40天、48天胸部CT复查。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职业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BZ31-2002《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本组3例均为重度中毒。

2 结果

病例1男, 37岁, 入院第3天首次床边胸部X线检查示两肺纹理增强, 第7天后复查床边X片示两肺纹理增强, 肺野透亮度降低, 右上肺斑片状模糊阴影。经积极抢救治疗, 终因大脑皮质、脑干严重受损呈植物生存状态。

病例2男, 39岁, 入院第3天床边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 肺野透亮度降低, 右上中肺、左上肺斑片状阴影, 边缘模糊, 两肺门影增浓。入院第7天床边X片复查示两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 第14天胸片复查示两肺病灶基本吸收 (图1, 2) 。

病例3男, 47岁, 入院第3天、第6天床边X片示两肺纹理增强, 未见实质性病灶, 第12天CT检查示两肺纹理增强, 肺野透亮度降低, 两肺斑片状、细小结节状病灶 (图3) 。第26天、第4 0天复查C T示两下肺斑点状模糊阴影, 右侧胸膜腔少许渗出、积液, 提示肺内病灶吸收好转, 第4 8天复查C T肺内病灶基本吸收。

病例2、病例3予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糖皮质激素、镇静剂、脱水剂应用, 循环支持, 抗炎, 保护心、肝、脑重要脏器功能, 营养支持对症治疗、机械通气、高压氧治疗, 分别住院33、50d, 恢复良好, 顺利出院。

3 讨论

硫化氢为无色气体, 具有臭蛋味, 分子式H2S, 溶点-82.9℃, 易溶于水、油中, 它是因粪便和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腐败而产生, 或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硫化氢是一种毒性比较剧烈的窒息性气体, 具有细胞窒息以及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虽有恶臭, 但极易使人嗅觉中毒而毫无觉察, 暴露在1000mg/m3硫化氢浓度下, 可发生“闪电样”死亡。

硫化氢气体中毒的肺部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肺出血、肺水肿等。H2S是具有刺激性的窒息气体。急性中毒几乎均为由吸入所致, 呼吸系统为其主要的靶器官之一。H2S吸入后遇呼吸道黏膜上的水分子很快溶解, 并与Na+结合形成硫化钠 (Na2S) , 引起呼吸道炎症、中毒性肺炎甚至肺水肿;H2S能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Fe3+结合而阻碍其还原为含Fe2+, 从而抑制电子传递和分子氧的利用, 以致影响细胞氧化过程, 引起组织细胞缺氧[1]。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进入肺毛细血管的H2S阻碍了肺泡的氧气交换过程, 致肺组织缺氧, 并阻碍肺泡与毛细血管氧交换功能, 使毛细血管充血、水肿、通透性增加, 使血液和组织液漏至肺泡和肺间质内, 致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损伤加重, 液体交换屏障作用和肺的水清除功能受损;又由于大分子蛋白物质和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从而影响肺循环血液动力学变化, 继发肺血管内外压力差的改变而出现肺水肿[2]。综上所述, 缺氧是硫化氢气体中毒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产生的根本因素。

硫化氢气体中毒分Ⅲ度:轻者主要是刺激症状, 肺部可有干啰音, 脱离接触后短期内可恢复, X线可无异常发现或肺纹理稍增强;中度中毒者粘膜刺激症状加重, 肺部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X线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或有片状阴影;重度中毒出现昏迷、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 X线胸片显示肺水肿。

早期的肺水肿和急性吸入性肺炎形态相似, 在X线上均可表现为两肺广泛性肺纹理增粗, 由肺门向周围肺野内放射性分布, 肺内有密度较淡的斑片状, 云絮状模糊阴影, 病变较对称地分布于两侧肺野的中内带, 肺门区密度较深, 向外逐渐变淡, 呈蝶翼征。肺水肿的X线表现是非特异性的, 心影正常和结合病史, 不难和心源性肺水肿、肾源性肺水肿相鉴别。本组病例3入院第3、6天床边X片肺内未见实质性病灶, 第1 2天C T示两肺斑片状、细小结节状病灶, 白细胞计数1 7×1 0 9/L, 中性0.7 8, 第2 6天、第4 0天C T复查肺内病灶吸收缓慢, 提示合并感染。肺水肿和感染性肺炎X线形态上有时难以区分, 肺水肿吸收较快, 而感染性肺炎吸收较慢。短期内摄胸片或C T复查对鉴别肺水肿和感染性肺炎有一定帮助作用。

首次摄胸片无异常改变者短期内复查极有必要, 尤其对肺部症状较为明显而肺内阴性者尤需注意, 因为肺水肿可延迟出现, 本组病例1呈上述改变。

本组病例2行4次CT复查, 与X线胸片比较, 显示肺内病灶增多, 发现一侧胸膜腔少许渗出、积液。惜本组病例数少, 提示硫化氢气体中毒患者病情允许, 适时C T检查有必要, C T检查在显示硫化氢气体中毒肺部早期病变、病变细节等方面优于普通X线。

总之, 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剂, 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 主要通过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使其失去传递电子功能至阻断生物氧化过程, 造成组织缺氧。硫化氢引起肺水肿的病理基础, 主要是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 造成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硫化氢气体中毒致肺部改变多种征象并存, 主要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 肺野透亮度降低, 肺水肿, 短期内追踪复查, 能清楚地显示硫化氢气体中毒致肺部的X线、C T形态学改变, 可为临床治疗、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附图及说明

病例2, 两肺纹理增强, 肺野透亮度降低, 右上中肺、左上肺斑片状阴影, 边缘模糊, 两肺门影增浓

同一病例, 10d后复查, 两肺病灶基本吸收

病例3, CT扫描, 两肺纹理增强, 肺野透亮度降低, 两肺斑片状、细小结节状病灶

摘要:目的探讨硫化氢气体中毒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对3例硫化氢气体中毒病人于入院后第3天首次床边胸部X线检查, 1例第7天床边胸片复查;1例第7天床边胸片、第14天胸片复查;1例第6天床边胸片复查、第12天、26天、40天、48天胸部CT复查, 对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例急性硫化氢气体中毒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 肺野透亮度降低, 双肺炎症, 肺水肿。结论硫化氢气体中毒肺部X线、CT表现各种征象并存, 主要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 肺野透亮度降低, 双肺炎症, 肺水肿。胸部X线、CT检查可为临床治疗、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中毒,H2S,影像学,胸部

参考文献

[1]胡颖颖, 牛魁, 朱桂珍.急性中毒合并肝损害2例报告[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994, 7 (3) :186.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市民化水平02-10

胸部外伤02-10

鑳搁儴鍙樺皬鎬庝箞鍔烇紵02-10

胸部损伤护理02-10

重症胸部创伤02-10

胸部锐器伤02-10

胸部CT平扫02-10

急性胸部创伤02-10

小儿胸部摄影02-10

胸部三维放疗02-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市民化水平 下一篇:胸部锐器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