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解读(精选8篇)
篇1: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解读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解读:全球共赏英伦文化盛宴
来源: 新华网
奥运会开幕式一向是主办城市向全世界推介其文化和历史的舞台,伦敦奥运会也不例外。从莎士比亚到罗琳,从工业革命到社交网络,英国人试图通过三个小时的表演和狂欢告诉世界:伦敦影响了,也将继续影响着世界。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自信满满地表示,开幕式的演出展现了伦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华。只不过,对于不熟悉英国文化的观众,有些“精华”似乎颇令人费解。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一些章节加以解读。
倒计时的奥运钟
钟是伦敦地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伦敦人的定义其实就是在能够听到伦敦钟声范围内出生的人。国会大厦的钟——大本钟用钟声宣告新年的到来以及晚间新闻的开始。在历史上英国全境教堂的钟声宣告着危险的降临或是自由的到来。在战争的结束或者加冕礼上,同样能够听到钟声。
而在大型庆典中鸣钟庆祝一直都是英国的传统,奥运会开幕式上倒计时敲响的这口奥运钟直径约为3.5米,重达23吨,不仅是全欧洲最重的一口钟,也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一口谐波调谐钟。它的铸造地就是位于伦敦东区的怀特查普铸钟厂。这是英国最古老的制造业公司,成立于1570年,即伊丽莎白一世王朝时期,其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鼎鼎大名的伦敦大本钟。此外,美国费城自由厅的独立钟,以及上个月英国女王即位60周年庆典中,女王乘坐的“王室之舟”上面发出动听音乐的钟,也出自这里。
奥运钟的另一大特别之处就是钟的表面有三圈装饰性铭文,是怀特查普铸钟厂的标准装饰,而这其中就包括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诸多名句。这口大钟将在奥林匹克公园放置200年,之后会被送回铸钟厂重新调音。
田园牧歌心灵家园
高楼大厦,城市繁华渺如云烟,从莎翁笔下《皆大欢喜》里创造的森林里的理想世界,到现在全球热播的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田园牧歌才是根植英国人生命中的最美生活的模样。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首章《田园牧歌》带领观众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了英国人的心灵家园。白云下,初夏明媚阳光中,农家小屋炊烟袅袅,周围流水潺潺,羊群、牛群缓步草坪,水车缓缓翻滚。人们或田间劳作、或屋后游戏比赛、或享受惬意的野餐。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几百年前的生活,89位动物“演员”,包括40只绵羊、12匹马、3头牛、2只山羊、10只鸡,10只鸭、9只鹅和3只牧羊犬,在34名演员的带领下演绎了这幅英国“农家乐”,而表演舞台由总面积达7346平方米的草皮组成,上面的稻谷也是真的。
此时童声合唱团的声音从英伦三岛传来,其中圣歌《耶路撒冷》在“伦敦碗”唱响,爱尔兰民谣《伦敦德里小调》来自北爱尔兰著名景点巨人之路,苏格兰“国歌”《苏格兰之花》来自苏格兰的精神象征——爱丁堡城堡,来自威尔士的罗西里海滩的《天堂的面包》则是英国著名赞美诗,在国家重要场合演唱。
向莎翁致敬
奥运会开幕式怎么会少了这位英国大文豪的影子。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被誉为“时代的灵魂”。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此次,他的名作《暴风雨》巧妙地连接起第一章《田园牧歌》和反映工业革命的第二章《混乱时代》的表演。《暴风雨》创作于1611年,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传奇剧”,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诗的遗嘱”。《暴风雨》描写了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带着女儿米兰达和魔术书流亡到一座荒岛,在那里调遣精灵,呼风唤雨。
由英国著名导演肯尼斯·布莱纳扮演的著名英国工程师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缓缓诵出其中名句——不要恐惧:岛上已充满了躁动,预示着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巨大影响。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主持修建了大西方铁路、系列蒸汽轮船和众多的重要桥梁,是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而导演肯尼斯·布莱纳以改编多部莎翁名著闻名。
工业革命的喧嚣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人在开幕式上专门用《混乱时代》向曾经的世界工厂致敬和对这一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时期进行反思。
史学家大多同意将1708年9月定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当时英格兰西部的什罗浦郡一个名为阿布拉罕·达比的修士利用焦炭取代木材冶炼钢铁。这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开端。
工业革命时代又称机器时代,机器首次取代人成为生产线上的主角。机器的广发使用,导致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英国成为世界首富,军力随之骤升,将战火燃烧到了世界各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战争带来胜利的喜悦也带来生命消逝的哀伤。场地中的一块红色罂粟花盛开的地方几名士兵肃穆而立,和大家一起在悼念过去和现在所有战争中的亡灵。罂粟花在英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1915年5月3日,加拿大军医、中校约翰·麦克雷在战争中目睹一年轻战友牺牲之后,写下不朽战地诗篇《在弗兰德斯战场》。其中写到:在佛兰德斯战场,罂粟花随风飘荡,一行又一行,绽放在殇者的十字架之间。罂粟花因此在英国被赋予特殊意义。每年11月11日是英国纪念战争先烈的“荣军日”,届时上到女王、下至平民,都会佩戴纸制的罂粟花以表哀悼。
女王和邦德
还有什么让世界上最著名的特工詹姆斯·邦德带领英国女王出场更酷的方式呢?保守的英国人幽默不玩则已,一来就请出了国家元首。在开幕式文艺表演第四章《喜悦与光荣》中,邦德的新使命是带领女王从白金汉宫搭乘直升机,并使用英国国旗图案的降落伞空降“伦敦碗”。这一之前被英国著名小报《太阳报》在今年4月1日愚人节上爆出独家“消息”没想到成为现实。
《007》电影中最新一任詹姆斯·邦德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执行了这项光荣的使命。当然真正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没有跳伞来到开幕式现场,她在丈夫爱丁堡公爵的陪伴下,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一同步入会场。
今年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周年,也是风靡全球的系列谍战电影《007》面世50周年。在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的时间是第二长的。从二战时的司机和机械工,到英联邦的首领,英女王将历史联系在了一起。她曾宣布过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开幕,而1948年伦敦奥运会则由她的父亲乔治六世宣布开幕。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公映。丹尼尔·克雷格是第六任007,2005年首次出演邦德,片名为《皇家赌场》。
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作为帆船运动员参加过1968年,1972年以及1976年三届奥运会,从2001年起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本届奥运会将是他最后一次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参加奥运会。
孩子,我们的未来
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孩子是开幕式《梦幻岛之路》这一章的主题之一,而另一主题就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在世界率先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英国医疗系统,该系统创建于1948年。
这一幕中用到320张道具床,而600名舞蹈演员都是货真价实的医务工作者。白色道具床组成了孩子的鬼脸和四个大写字母组成的单词GOSH,这是伦敦最著名的儿童医院——大奥蒙德街医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的首字母缩写。而为孩子们朗读童话故事《彼得·潘》的中年女性则是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
此次经典的哈利·波特虽然没有出现,但表演台中十多米高的人物形象正是她笔下哈利的死对头伏地魔。同时登台的经典童话邪恶形象还包括彼得潘中的库克船长、《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心皇后、《101斑点狗》中的女皮草狂库伊拉,这些“坏蛋”随着英国童话最有名的保姆形象玛丽的出现而消失了。
憨豆先生和《烈火战车》
从查理·卓别林和斯坦·劳莱到詹姆斯·邦德和哈利·波特,英国电影不乏知名人物。《插曲》这一章节向观众展示了一些最受欢迎的英国电影片段,包括与奥运会主题密切相关的《烈火战车》。而英式幽默再次出现,并由英国著名演员罗温·艾金森——憨豆先生来完成,他一本正经端坐在现场的交响乐团中,一边弹着一指钢琴,一边做着白日梦——穿越时空,出现在《烈火战车》中的经典一幕中,与主人公海边一同跑步训练。
现场由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正是来自《烈火战车》,指挥是世界著名指挥家、英国人西蒙·拉特尔爵士。
《烈火战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曾获198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讲述剑桥大学犹太学生哈罗德·亚伯拉罕为了对抗种族偏见,为同胞争光,一心想成为赢得奥运会百米赛金牌的第一个犹太人。最后,自信而有拼搏精神的他终于夺得百米冠军,而影片另一位男主角埃里克·利迪尔正是英国著名短跑运动员,曾在1924年第八届巴黎奥运会夺得男子400米冠军。
埃里克·利迪尔与中国渊源深厚,他中文名字是李爱锐,其父为詹姆士·丹露帕·利迪尔牧师,母亲名为玛莉·雷登,是一名护士,父母均为苏格兰人,是英国伦敦会差派中国的传教士。埃里克生于中国,在巴黎获得盛誉后回到中国传教,并在1945年2月21日死于日军战俘营。他生前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尽力帮助过许许多多贫苦的中国农民。
网络时代
这一章节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户普通英国人家的故事。周六晚上,爸爸妈妈在家里看电视,十来岁的儿子在打电脑游戏。女儿琼准备出门跳舞。在地铁里,她看到一个男孩,一见钟情。但是这个男孩坐在另外一辆地铁上。她把手机丢了,男孩碰巧捡到了。他在一家又一家的酒吧里找寻着她……酒吧里播放着各个年代的流行歌曲。
浪漫的爱情故事通过英式情调慢慢展开。故事的结尾,男孩和女孩通过社交网络取得了联系。谁发明了互联网?伦敦人、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
在这一章节中,开幕式导演团队试图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将英国生活展示给世界:英式住宅、英国地铁、酒吧文化,甚至包括一辆英国知名品牌迷你汽车。
与主同行
《与主同行》是英国乡村牧师亨利·弗朗西斯·莱特临终前创作的一首赞美诗。1847年,病榻上的莱特在极大的悲痛中,提笔写下了这首感人的圣诗和曲谱。歌曲真诚表达了死亡的恐惧和对信仰的坚定,是流传世界名曲。
开幕式导演团队事先向观众征集了他们想念和怀念的人的照片。开幕式现场,成千上万的电子照片在开幕式现场大屏幕上展现。全场观众与演员们一起怀念那些当晚无法在自己身边的人。
《与主同行》也是圣雄甘地最喜欢的乐曲。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上乐队也曾演奏这首乐曲。这首曲子跟体育的渊源匪浅,从1927年起每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现场观众都会齐唱此曲。
自行车时刻
自行车不光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在英国人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古代雅典,参加奥运会的队伍都会从家乡带来一只鸽子,在奥运会结束的时候放飞回家,鸽子的脚上会绑上信息,告诉家人准备欢庆胜利者的回归。传统奥运会开幕式上都有和平鸽放飞仪式,但自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就没有再用真鸽子,而逐渐用各种鸽子的替代方案来执行这一传统仪式。
伦敦奥运开幕式表演中出现的75辆“鸽子自行车”就是代表了从古至今奥运会上放飞的和平鸽。这种鸽子自行车是在自行车上装了翅膀做成的。而这一奇妙的混合体是受到了美国自然主义者刘易斯·海勒的一句话的启发,他曾经说“骑自行车是我所知道的最接近鸟儿飞行的方式”。
英国跟自行车有着悠长和骄傲的联系。现代自行车是苏格兰的一位铁匠发明的。而就在上周,布拉德利·维金斯还成为了第一个获得今年环法自行车大赛总冠军的英国人。
盛会开始
这一章节标志着伦敦奥运会正式开幕。标准程序包括:组委会主席讲话、国际奥组委主席讲话、升奥运五环旗、唱奥运会会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代表宣誓。
古希腊奥运会上,有奥林匹克的誓言,参赛选手要向神表明心迹。现代奥运会前五届没有举行宣誓仪式,国际奥委会本准备在第6届举行,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未能施行。奥林匹克的官方誓言是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首次出现的。它由主办国的官员和裁判共同宣读。
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代表全体参赛运动员宣誓的是英国柔道运动员萨拉·史蒂文森。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正式宣布伦敦奥运会开幕,将开幕式推至高潮。
永不熄灭的光
伦敦奥运圣火经过在英国70天的传递,于27日晚来到“伦敦碗”。
奥运会火炬接力是奥运会的前奏,是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间强有力的连接,是仅次于奥运会本身的最重要的传播工具。火炬在接力传递活动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友谊与和平的信息,点燃人们对奥运会的激情。伦敦奥运会火炬由7位不到20岁的年轻火炬手共同点燃,再一次回应了奥运会“激励下一代”的口号。
小贝和足球
足球可谓英国第一运动,大卫·贝克汉姆则是英国足球运动员的优秀代表。他出生在伦敦东区,这正是奥运会主要场馆的所在地。贝克汉姆曾先后效力英格兰曼联、西班牙皇家马德里以及美国洛杉矶银河等俱乐部。作为奥运大使,也为伦敦成功申办奥运立下汗马功劳。此次小贝也是一路护送奥运火炬从水路抵达奥运会开幕式举办地“伦敦碗”外。
永远的披头士
披头士是20世纪最知名的英国摇滚乐队,1956年成立于利物浦,成员包括主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后来加入的林格·史塔,乐队于1970年解散。
《Hey Jude》是披头士乐队(又称甲壳虫乐队)成员之一保罗·麦卡特尼爵士为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侬与前妻的儿子朱利安写的,歌曲创作时朱利安不过五岁,歌曲在1968年发行,作为单曲发行了800万张。歌曲鼓励面临父母离异的小朱利安“不要沮丧”,“不要害怕”,“不要消沉”,勇敢面对未来,生活会更美好。麦卡特尼的演唱会也经常将这首歌曲作为保留曲目,在全场“啦啦啦”的大合唱中压轴表演。(记者易凌
常爱玲)
篇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解读
在我所喜欢的国度中相比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是个很早也很频繁进入我视角的国家,喜欢英国不仅是他的绅士风度影响了世界,那个安静优雅的国家里有莎士比亚,拜伦,夏洛蒂?勃朗特,简?奥斯丁有费雯丽,奥黛丽?赫本 乔治?伯纳?萧/萧伯纳还有,卓别林
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沙公爵,和那些穿着格子裙吹风笛的男人。
奥运会开幕式,如果说悉尼是水艺的顶峰,雅典是艺术的精品,北京又将恢弘做到了极致,那么伦敦将奉献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盛会?我一直期待。
2012年7月27日伦敦之夜,英国人以叙事口吻英国式的幽默轻松随意的拉开了本届奥运会的大幕。
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想世界是自然和森林,田园牧歌是根植于英国人生命中的最美的生活。开幕式文艺表演的首章《田园牧歌》带领观众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了英国人的心灵家园。
传统的牧场,草地田野,河流城堡,耕作的农民,野餐的家庭和舞蹈着的人们…浓郁英格兰乡村风光再现了主题《绿色喜悦》宁静温馨。
激昂的音乐声中高耸的烟囱拔地而起,劳作的工人,飞溅的钢水……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全世界。著名演员布拉纳朗诵莎士比亚著名戏剧《暴风雨》中的经典选段,“不必害怕,在这岛上众声喧哗”。描述英国在工业化变革。失去土地的底层劳动者为了自己的权利而奋斗,妇女为争取参政权而抗争。场景让人仿佛进入了荻更斯小说的情节中。英国人以讲述历史的口吻引领我们从传统到现代的穿越,正如主持人所说,这就是一场穿越,历史的穿越。历史的变迁,几百年的改革,被演变成短短的几分钟,演变到了现在的一个崭新的时代。
接下来英国人几乎是用极其随意的自豪展示了他们骄傲,披头士、《猜火车》、007、“憨豆先生”……一个个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记忆。
令人感动是“孩子,我们的未来”这一章。这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在世界率先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英国医疗系统,幕中用到320张道具床,600名真实身份的医务工作者充当舞蹈演员。白色道具床组成了孩子的鬼脸和四个大写字母组成的单词GOSH,这是伦敦最著名的儿童医院大奥蒙德街医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的首字母缩写。表演中穿插了童话故事《彼得?潘》孩子们被保护照料的安全健康。
五环展示历来是每届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固定的展示动作,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的梦幻五环,雅典奥运会的水中五环,悉尼奥运会上的马匹跑出来的五环,都让人印象深刻。
伦敦的巨大的五环,从空中和地面交融,金色瀑布漫天泻下,很有创意
点火方式算是点睛之笔。7名年轻人点燃了送给每个代表团的每个“花瓣”,花瓣渐渐升起,合拢成璀璨主火炬。
寓意着奥运回归其“贵在参与”的本质。伦敦用自己的方式角度诠释了对奥运的理解,年轻人代表着未来。
而对于未来,导演则在最后用一首披头士的经典歌曲《hey,jude》来展望。歌中唱道:“你还不明白吗?只有你,嘿,Jude.你行的。未来肩负在你身上。”
有人说北京的开幕式是神的天地,伦敦的开幕式是人的世界,我以为这只是个比拟,这和国家的文化有关,正如中国人插花讲究的是造型和意境,而西方人则在意的是气氛。无论如何这是一场处处充满英伦元素的大PA R T Y,戏剧、人性、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篇3: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解读
古代奥运会开幕式起源于宗教神话仪式,宗教文化甚至是奥运会仪式唯一的作用。而现在,以祈求神灵庇护为目的创造的祭祀活动已经逐渐转变为现代的多元文化对话与沟通的视觉艺术盛会。开幕式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文化走向多元文化的变迁。
现代奥运会从1896年的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开始,只有基本礼仪,音乐上基本是宗教音乐风格的赞歌。开幕式也无国家民族之间的分别,整个是对古代奥运会的模仿。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等电子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奥运会开幕式更加直观、快速的呈现在大众视野面前,多元文化的交流也更加便利。开幕式也成为了宣传本民族文化、建构国家形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最佳平台。在第四届奥运会上新增加了统一的入场仪式、统一的服装、运动员在本国国旗引导入场。1913年顾拜旦先生设计出奥运会五环标志。第七届奥运会上首现放飞和平鸽仪式、运动员宣誓和独立的会徽。1936年柏林奥运会创立火炬接力仪式。这样的文化符号增进,使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规范,也为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各种文化符号的加入,奥运会开幕式已基本成型。
20世纪70年代起,奥运会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大洲,也承载着各民族不同形式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碰撞,通过每一场开幕式,人们都能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二、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价值—文化价值
美国传播学者凯瑞认为,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这个过程因而成为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
仪式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文化价值上。奥运会开幕式有文化表演、运动员入场、升旗、宣讲、点火炬等仪式展演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与文化息息相关。现代奥运会仪式已经由简单的作为运动形式的某种仪式而逐渐抽象成具有文化交流与认同的仪式,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主要用来向世界观众展示举办国的文化。
文化是奥运会开幕式的内容,也是其价值所在。邬烈炎在《外国艺术设计史》中谈到“奥运会不仅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创造最好的成绩,而且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创造出最伟大的作品。”每一届开幕式上的各种演出、人物、音乐、舞美、服装等,这些所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围绕着开幕式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通过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传播变成了一种典型的媒介事件,“邀请”亿万观众“参与见证”伟大的历史时刻,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在无形中了解接受着英国的文化。英国人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骄傲,用工业革命、互联网、007、憨豆、乐队等英伦文化符号向人们传递英国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旨在唤起全世界对于英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接受、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织与融合。
三、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分析
1、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符号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为“奇妙岛屿”,展示了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开幕式的大屏幕展示了一个几分钟的纪录片,展示了英伦三岛的风土人情,它带领着人们的视线穿过伦敦塔桥等伦敦的地标性建筑,来到主体育馆“伦敦碗”的现场,农夫、绿地、牛羊、人们欢歌笑语,仿佛一幅田园画卷。英国的乡村文化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国人眼中美好生活的记忆。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的一句台词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草地被席卷,篱笆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巨大高耸的烟囱和厂房工地。这一部分英国人并没有炫耀工业文明带来人类的进步,而是想告诉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的贪欲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007特工詹姆士邦德护送女王从天而降来到“伦敦碗”。由儿童和伦敦GOSH儿童医院几百名医务人员展示的英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随后出现了英国著名的童话形象,憨豆先生这个英式幽默的代表人物出现在《火的战车》中,他的表演亦庄亦谐,交响乐表演与做着各种滑稽动作甚至还放了一个屁的憨豆先生一起,强烈的反差让人理解了这就是属于英国人特有的幽默。英国电影、电视片段的展演,一首首经典的英式摇滚乐响起,点燃了所有观众的激情和梦想。开幕式中几乎出现了英国流行音乐史上的知名歌手和乐队,就像一场盛大的音乐剧。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英式住宅、酒吧文化、地铁爱情、家庭温馨这些画面给我们展现了英国平凡人的方方面面。这些英伦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元素,像跳跃的音符,谱写了一首文化之歌,把英国的传统和流行文化输出到全世界,显示了英国发达的创意文化产业,提升了英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特色
开幕式作为一个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舞台,其多元文化是必须的。伦敦奥运会上,英国人似乎加入了太多“不和谐”的元素。争议性文化也是英伦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幕式上展现了争议性的音乐和电视。
曾被认为是“引人吸毒”的《猜火车》,曾遭禁播的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歌曲,在开幕上都有所呈现。《上帝拯救女王》这首作品拿英国女王开涮,把女王的臣民描述成白痴,直接向政府开火。同样还有歌曲《放松》,因其单曲碟片的外包装上含有色情图片而被禁播。这两首被禁歌曲入选了奥运会开幕式歌曲名单。这种影响国家形象的负面元素也被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了英国人宽广的胸襟和英国文化的包容性。开幕式就是要充分展示国家形象,获得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获得本民族的认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唤起了很多英国人心中的美好记忆,重塑了英国的文化价值观,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二是获得世界的认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为世人理解和接受。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让英国人重温经典的记忆,为英国发达的现代文明骄傲自豪,也邀请世界人民了解接受英国的文化,向伟大的文化致敬。
仪式传播就是文化传播,当今社会,每个民族都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奥运会主办国家都会充分利用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进行文化输出,建构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形象。奥运和文化即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开幕式作为一种进行文化传播的承载形式,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价值。
摘要:仪式、传播和文化三者紧密相连,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种仪式,具有文化性,其仪式传播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上。本文试图分析开幕式的仪式传播价值,尤其是文化价值以及伦敦奥运会的文化元素和仪式传播特点。
关键词:奥运会开幕式,仪式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5.
[3]邬烈炎.外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77.
[4]闫伊黙,刘玉.仪式传播: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J].文化研究,2009(2):116-118.
[5]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庆工程大学,2010.
[6]陈明玥.仪式传播与城市对外形象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播为例[D].重庆工商大学,2012.
篇4:LONDON伦敦奥运开幕式解读
田园牧歌心灵家园
从莎翁笔下《皆大欢喜》里创造的森林里的理想世界,到全球热播的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田园牧歌才是根植与于英国人生命中的最美生活的模样。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首章《田园牧歌》带领观众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了英国人的心灵家园。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几百年前的生活,89位动物“演员”,在34名演员的带领下演绎英国田园诗意。
无人猜中不设主火炬塔
子夜零时,当环绕一周、象征204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铜花瓣依次燃起,最终汇成一个巨大的主火炬。而奥运会结束后,由204个铜花瓣组成的这个主火炬将被拆散,各参赛代表团将带走属于各自的铜质花瓣。
007的皇室任务
还有什么比让世界上最著名的特工詹姆斯·邦德带领英国女王出场更酷的方式呢?保守的英国人幽默不玩则已,一来就请出了皇室成员。在开幕式文艺表演第四章《喜悦与光荣》中,邦德的新使命是带领“女王”从白金汉宫搭乘直升机,并使用英国国旗图案的降落伞空降“伦敦碗”。
憨豆先生“客串”
《烈火战车》经典片段
《插曲》这一章节向观众展示了经典电影《烈火战车》的片段,英式幽默再次出现——憨豆先生一本正经端坐在现场的交响乐团中,一边弹着一指钢琴,一边做着白日梦——穿越时空,出现在《烈火战车》中的经典一幕中,与主人公海边一同跑步训练。
工业革命的喧嚣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人在开幕式上专门用《混乱时代》向曾经的世界工厂致敬,并对这一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时期进行反思。
战争带来胜利的喜悦也带来生命消逝的哀伤。场地中的一块红色罂粟花盛开的地方几名士兵肃穆而立,和大家一起在悼念过去和现在所有战争中的亡灵。
全世界都在唱歌
在电子乐大师迈克·欧德菲尔德(Mike Oldfield)与亨德尔庄严的皇家古典乐共同营造出的肃穆氛围中,英国女皇隆重入场。随后8分钟的串烧则将英国人引以为傲的Beatles,Rolling Stone,Sex Pistols、The Who与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船)等经典摇滚一网打尽!Arctic Monkeys(北极猴)以一首Beatles经典的《Come Together》号召所有的运动员团结友爱。
篇5:201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周星 时间: 2012-08-06
见识过4年前盛大的北京奥运会,国人对于和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比较明显很强,开幕过后褒贬双方的议论也在所难免。其实,无论是哪一届奥运会,都是特定国家文化形象的体现,计较长短并不合理。而北京奥运会的宏大气势和整齐划一的东方审美观,与伦敦奥运会的平民化文化呈现色彩谈不上孰高孰低,都是各自文化性格独具体现的好范例。站在完整呈现的自身范畴里探究赏析,看清一种文化观念和传统在特定界域中是否有逻辑表现才是认知要务。
无疑,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是主打历史变迁、人本感知和轻松幽默特色的开幕式,而其中固有的文化承传与创意精神凸显是赢得人们赞赏的主要原因。不拘于常规,注重独立性和本土性的创新,是伦敦奥运会的基本启示。其实在文化呈现问题上,不拘成规应该是一个法则,天下没有一定之规,以为开幕式就是盛大无比的团体操的年代曾经主宰了我们的视野,而脱胎而出的北京奥运会,将现代科技和古老文化的精华拼接为阵势齐整、规模宏大的国家精神令人刮目相看,开启了中国强盛年代的雄起帷幕,世人惊讶自然不奇怪。同样,伦敦奥运会另辟蹊径的返归,亲近历史承衍的细微过程,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为凸显。伦敦奥运会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妙构而自然、异想却灵动、巧思现文化。
妙构而自然
当整个伦敦碗化身为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大舞台,我们讶异的是历史已经久远的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落座在喧嚣的都市,怀想性的古老牵拉让我们的视野和心都和这英国茅草屋、一棵橡树一起翻入那穿着老式板球服的运动员们的世界,运动的主题依稀在切近温馨的英国田园风光,那鲜灵的绵羊、马匹和鸡、鹅、牛、牧羊犬等等错杂登台,仿佛是山林重现,醇厚年代的穿越带你返归田园风光,人们所暗存的亲近自然的诗情画意感被引逗而出。没有喧嚣的开场是一个心理亲近的设计,既含有文明初始的景观,更是现代生活精神本源的暗示,而让现场安宁凝视的创意则特别值得吟味——文明不乏喧闹和炫耀,但真正的人心却需要安稳度日。自然,这一创意在和第二个段落反差下具有衬托的效果。
人类文明剧烈转变从蒸汽机开始,这是英国人开拓并且自豪的历史,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乡村场景草坪过渡到工业革命和各类生产机器诞生的场面,瞬间让我们回到文明的不可阻挡和难舍的牺牲。轰轰烈烈的工业大烟囱升腾的时刻,是组织很好的一段,草坪被卷起、农舍被撤走和下场人员不动声色连为一体,这在设计上显然自然而生动,设计构思的巧妙还在于矿工、纺织工人、工程师打扮的群众演员似乎杂乱却生活化的装扮,让观众沉入历史的氛围。几万人的大型晚会的转场能做到流转自如,是整个开幕式期求自然进展和不动声色理念的实现,务实人生的历史观的呈现值得借鉴。随后历史镜头般出现的铸钢现场又锻造出奥运五环的构思浑然,在历史重现和现实价值上都得到实现,无疑是英国注重创意产业精神的具体化。而没有回避历史进程具有影响力的来自英格兰东北部的工人徒步到伦敦议会大楼抗议的历史镜头与女权运动期求妇女解放抗议行为的再现等等,都是设计者正视历史发展价值的体现。
异想却灵动
007邦德的出场构想不凡,这一个产自英国的影视人物与英国王权代表女王的勾连,是一个微妙的设计,扮演者丹尼尔·克鲁格乘直升飞机携带女王自天而降在体育场内,女王稀罕地从王宫启程飞临高空的设计,大胆不说,还充满英国人刻板样的机智,两只小狗的不断出现充满生活情趣,而女王的端庄不苟言笑却始终如一,当女王“自天而降”步入现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恭迎则巧妙实现了真实的礼仪。在行为异想天开而人物忠实议程上,设计者的出人意料和可接受的分寸都把控恰当。创意的独特还表现在医生护士推着手术床进入现场,孩子们的欢悦、酣睡和起舞的层次设置。自然,在象征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的设计中,英国人的得意未必为人察知,但为下一代所构筑的生活保障,却和前边工业文明兴发、女权运动兴起一样,是借助全球转播的机会宣传自身贡献社会的得意之举。在整场开幕式中,英国人的文化宣传的确出色,除了设置整体已经将一个巧思妙想显露无疑之外,在艺术文化中的英国贡献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诸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式摇滚的精华,包括披头士、皇后乐队、大卫·鲍伊和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等等的出现,人们满耳朵的现代音乐旋律回旋不已。而世人所熟悉的英国皇家交响乐团和全世界观众都知晓的憨豆先生的演奏,让英国标志性艺术文化元素的深刻印记得到进一步加强。憨豆的段落异想天开,一个喜剧幽默人物和端庄交响乐团的合演,居然天衣无缝:他一指禅般只弹一个音,于是节奏的重心似乎为了他而设,而不安分的自拍炫耀、拿餐巾纸的噱头、用雨伞按住琴键等夸张行为都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迷离中沉醉的穿越在享誉世界《烈火战车》中的镜头,玩闹却流利,精神实质不因憨豆的搞笑而消减,却依然是当年银幕上激动人心的体育精神的回响。如此严肃的场合却敢于如此俏皮地表现,就是创意的文化精神在起着作用,无论是憨豆的文化形象还是电影音乐的历史内涵,无论是憨豆现场调皮的举止还是穿越到历史中的捣蛋,都包容在幽默有度、交响乐庄重把控、电影励志精神支撑的场域中。于是穿越回来的憨豆的收束,就那样让指挥无可奈何地微笑,也让大家充满快慰的容忍,而毫不觉得多余的时间竟然瞬间过去。
巧思现文化
无疑,开幕式的文化意味表达是最为值得赞许的,一切构想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内容,人世间的技术跃进难免变成技术摆布而失去文化支撑,巧思是为了凸显内涵才是技术服务人文的成功所在。前述之英国从乡村到工业文化变化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而对于千万志愿者的尊敬举措也深为人感佩。那个放飞和平鸽的构思是人骑自行车的模拟,一下子让环保绿色和奥运精神得到完善结合。最为人们期待的火炬点火的奇妙高超,无论是点火者还是火炬构想都微妙韵味。人们猜测的点火者贝克汉姆仅仅是从水面护送火种,但接过火种进入伦敦碗的火炬手居然是没有人猜到的5块奥运赛艇金牌获得者雷德格雷夫,就是要打破常规的意味显然。随后雷德格雷夫将火炬交给了谁也没有想到的七人点火小队。这七名16到19岁的少男少女护送火炬的举止,不仅让伦敦奥运会成为主火炬手人数最多的一届,更重要的是它落实了本届奥运会的口号“激励一代人”,其中的文化意味耐人寻味。七名年轻人将火炬又交给了包括林戴维斯、伍德肖、隆特森、潘基文在内的七位名宿前辈,随后这七位前辈用这支火炬点燃了另外六支火炬,并将它们再度交还给七名年轻人,仪式扣紧人心而寓意了奥运圣火代代相传的意味自然呈现。七名青年手持圣火跑到场地中央,围成半圈点燃平铺在场地上的铜花瓣,缓缓上升的铜花瓣逐渐合拢上升,并最终组成了雄伟壮观的奥运主火炬。
许多人感觉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像电影场景,而开幕式导演确实是曾执导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丹尼·博伊尔,但我们说开幕式的别具匠心却又亲民、亲文化、亲近历史的表现更为重要。当收尾部分英国著名音乐人、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现场演唱名曲《Hey Jude》,伦敦碗中几万观众一起合唱,传扬着要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心声,而悬挂头顶的五个巨大的圆环在烟火中慢慢叠化,歌声和光芒相互呼应,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璀璨的奥运之夜。创意为了文化呈现,创造切近历史生活,这是伦敦奥运开幕式启发我们的所在。依然要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东方文化和博大宏伟的体现,其时的惊讶世界证明其出类拔萃;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则是另外一个文化的体现,机巧和创意的韵味也相当出色。多种多样的开幕式是观众之福,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篇6: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歌单汇总
Captain Algernon Drummond, William Johnson CoryLand of Hope and Glory The JamMap of the Problematique Big Ben Chimes Sex PistolsLondon Calling Simon MayJerusalem ElgarArrival of the Queen of Sheba Eric Coates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Monty NormanTubular Bells Mike OldfieldChariots of Fire BBC News 1954 Arthur WoodBlack and White Rag SugababesEnola Gay David RoseFood Glorious Food Irwin Kostal, Richard Sherman, Robert ShermanWhen I Was a Youngster Eric ClaptonGregorys Girl Theme William PittMy Generation The Rolling StonesMy Boy Lollipop The KinksShe Loves You MudTrampled Under Foot The SpecialsStarman QueenPretty Vacant Duran DuranBlue Monday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Back To Life Happy MondaysSweet Dreams(Are Made of This)The VerveFirestarter Underworld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 BlurBonkers TigerstyleBillie Jean, Queen & David BowieNaanthaan Ungappanda)Arctic MonkeysValerie RadioheadUprising Kano & Mikey JPass Out MIAViva La Vida The Chemical BrothersTake Me Out Kaiser ChiefsShake a Leg AdeleThe Hindu Times OasisHeaven William Monk/Henry FrancisEclipse The BeatlesHey Jude David BowieCoronation Street Theme Ron GrainerMonty Python Theme/The Liberty Bell David Bowie-Absolute Beginners
篇7:观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作文
在倒计时的隆隆鼓声中,奥运会也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八点开幕式准时开始了。每一个表演都带有中国气息,把中华民族的艺术和文化都有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赞不绝口。
我最喜欢的是“飞天”。一个个婀娜多姿的演员,在空中盘旋飞舞,变换着各种各样的舞姿,仿佛闪烁在夜幕中的点点繁星。一会儿仙女的身影消失了,一个红裙女孩出现在观众面前。她一路飞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一个身穿宇航服的演员,向宇宙深处飞去,他带着中国人的期盼,飞向遥远的太空,去圆我们千年的飞天之梦!还有那一个个小方块字,组成了美丽的图形,千变万化,展示着我们的心声:天地和谐,国家和谐。
篇8: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解读
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认为除了从传递观的角度来理解传播, 还可以把传播从仪式的角度来定义, 因此传播即一个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共同信仰的表征, 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与分享、参与、联合、团结这些概念密不可分。“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3)
奥运会开幕式正是这样一场以体育精神为旗帜的“神圣”典礼。但这场盛典的现场转播, 却并非真正的“现场”。电视媒体在转播过程中, 通过各种手段解构了现场, 而且似是而非地重新构建了新的“现场”。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张艺谋担当导演的开幕式本身, 而在于电视机构对开幕式的转播。本文拟比较分析英国广播公司 (BBC) (4) 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5) 这两家具有不同属性却颇具代表性的欧美媒体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 两者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把体育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
转播时间与片头
英国广播公司体育部 (BBC SPORT) (6) 全程4个多小时直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由于时差的原因, 为了最大化地提高收视率, 保障广告商的利益, NBC没有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其在美东部转播的时间推迟了约12个小时, 在西部推迟了15个小时 (7) 。录播视频经过重新剪辑与画面优化, 表演各部分的长度有人为调整, 除去中间多次插播的广告, 时间总长度较短。
在开幕式进场仪式之前, BBC与NBC分别制作了4分钟与12分钟的片头。BBC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体育元素, 以一段50秒的动画作为开场, 主题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孙悟空, 一路降妖伏魔, 最终到达体育场点燃圣火坛。紧接着的短片以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安门等北京城内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古建筑为拍摄背景, 三位主持人简要地介绍了奥运会及其主办城市北京的基本情况, 并以蒙太奇的手法剪接历届奥运会上游泳、田径、体操、赛艇赛场上的夺牌场景以及训练场上的情形。
NBC的片头分为上下两部分。从徐徐推开一扇中式古典窗格开始, 上半部分共5分30秒, 添加大量的中国元素, 包括古老的长城、颐和园、天安门、故宫, 自然的漓江, 以及现代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上海陆家嘴等, 呈现出一个内涵丰富的中国。结合了各国运动员从事体操、沙滩排球、田径、游泳等项目的训练比赛场景, 以展现出“不懈拼搏”的精神, 这也是从各位运动员口中不断重复的口号。 (8) 画面除了与BBC选用类似的传统建筑外, 还展示了现代中国都市的高楼大厦, 取“传统与现代”、“宁静与繁华”的二元对立之意, 幕后解说词从中国历史谈起, 介绍各个方面的中国国情。
下半部分约10分钟, 进一步从中美乒乓外交与尼克松访华说起, 重点介绍北京在城市建设上的变化, 回顾了2001年取得举办权的场景和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 以及奥运火炬传递被藏独分子破坏等涉及政治的话题。整体上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秩序与混乱”、“喜事与灾难”等多组二元对立, 因此节目被赋予了政治与文化意义。
转播形式
除了片头, 英国广播公司体育部 (BBC SPORT) 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则在仪式主体部分的前后加入了记者评述与采访, 对开幕式做深入评论。由于BBC的公共广播事业的属性, 整个直播过程不插播广告。
BBC的转播节目在进场仪式之前以及最后点火之后, 现场主持人都会和邀请来的两位前体育明星嘉宾——美国田径“飞人”迈克·约翰逊与英国5枚划艇奥运金牌获得者雷德格雷夫爵士, 交流切身感受, 谈到对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惊喜之处。而采访区内的3名记者也会发表评论, 包括为观众提供事件的“政治背景”, 称中国耗资巨大承办奥运会, 以展示21世纪中国的复兴与超级力量。话题除了开幕式本身, 还涉及2001年以来北京所遭遇的对承办水平的怀疑与之后中国组织者的解决方法, 以及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展望。进场仪式至点火仪式的全程直播过程中, 全部为幕后解说。
NBC的记者在乒乓球馆与体操馆分别对美国女子沙滩排球主力密斯迪·梅·特瑞纳与凯利·沃什, 以及美国男篮“梦八”成员科比·布莱恩特与绰号“小皇帝”的勒布朗-詹姆斯这4位美国运动明星作了简短的采访, 谈及他们与参与过往奥运会相比, 喜欢这届奥运会的哪些方面。与BBC一样, 进场仪式至点火仪式的全程直播过程全部为幕后解说。会后现场还参访了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男篮运动员姚明, 它也是当晚中国代表团入场的旗手, 怀抱着一位在汶川地震中幸存的9岁男孩, 主要从姚明个人的角度, 谈论奥运会对姚明自己、对整个中国具有什么意义。
转播画面
用时约一小时的文艺表演分为灿烂文明与辉煌时代两个部分。各分为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 以及星光、自然、梦想几个段落。在鸟巢这个庞大的体育场中动用上万名演员的集体表演本身就是宏大的场面。BBC直播的画面信号与CCTV基本一致。从景别上分析, CCTV的直播节目大量运用了全景式长镜头的拍摄手法, 契合了导演所想创造的恢弘气势, 而经常性以远景为主的全景式长镜头拍摄手法也配合了“宏大叙事”的框架。而NBC则更加注重中景与近景的选取, 胜在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把握。
以开场第一幕表演画卷为例, 前者注重宏观的整体, 开始便播放了一分钟的远景长镜头, 画卷徐徐展开后仅有一个双人舞蹈的中景, 之后又回到了全景的画面。而NBC以舞蹈演员正面走入画卷的半身镜头伊始, 近景、中景、远景相结合, 舞蹈演员的黑色对襟中式服装、略显紧张的表情、舞姿等细节都得以呈现。
另外, 两家媒体的镜头都未忽略出席开幕式的各国政要。NBC对体育代表团的进场画面做了缩编, 在美国代表团入场时, 对团内的体育明星, 以及台上的布什总统夫妇都给予了长时间的关注。一些体育代表团进场时, 也会以蒙太奇的手法转到看台上相关的政治人物。BBC在这一点上也一样, 不过对开场时的政治人物入场却是一带而过。
转播解说
与中国观众熟悉的激昂豪迈的“宏大叙事”式解说相比, NBC、BBC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解说词各具特色, 就节目本身而言, 转播画面与解说词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两者不可或缺。
NBC的解说方式比较像脱口秀, 临场发挥。“今晚是现代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一天。”NBC三名男主播共同在现场作开场白。文艺表演结束后, 一连两声“惊奇”的赞叹。终场陈述:“接下来的几个星期, 今晚的意义会被社会、文化、政治角度所解构, 不过毫无疑问, 艺术表现是绝对重要的。”最终赞赏了奥运会开幕式的艺术价值, 不过政治文化因素贯穿着节目始终。
而BBC的解说重在描述, 关注奥运的体育价值, 但并不回避政治与文化。3位评论员 (Huw·Edwards、Hazel·Irvine与Carrie·Gracie) 把此次开幕式视作一个“美妙的开始”, “整个开幕式的主题在于和谐。”“运动员为奥运会而努力训练, 这一刻属于他们。”“不过许多年来, 体育和政治都处于一个不轻松的平衡状态。”“中国已经具备了成为富裕国家的实力。”BBC的解说也提供了不少关于国际形势与中国国情的背景陈述。
小结
谁是这场开幕式“真正”的导演?张艺谋还是电视转播机构的把关人?同样对于奥运会开幕式这一事件,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与英国广播公司的转播节目各具特色的背后, 不仅仅是体制的原因, 更具备政治文化的因素。无论是高度商业化的全国性电视网, 抑或是公共广播体制的践行者, 政治始终是体育无法回避的现实, 体育不仅仅是体育, 体育始终与政治、文化不可分割,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①见南方网《IOC女发言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惊人》, http://news.southcn.com/china/important/content/2008-08-11/content-4529721.htm
②见新浪网《五大洲40亿观众收看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是如此神奇》, http://2008.sina.com.cn/hx/other/2008-08-10/1304180663.shtml
③詹姆斯·W·凯瑞[美]:《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
④作者注:BBC为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简称, 即英国广播公司, 成立于1922年, 总部设在伦敦市, 为英国政府资助却独立运作的媒体。1936年成为全球最早播送电视节目的机构。1960年起对夏季与冬季奥运会拥有独家转播权, 官方主页为http://www.bbc.co.uk/
⑤作者注:NBC全称为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即全国广播公司, 成立于1926年, 1941年起开播电视节目, 美国三大全国性广播电视网之一, 总部位于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 隶属于NBC Universal集团, 收视覆盖整个北美洲, 官方主页为http://www.nbc.com/
⑥2000年起成为英国广播公司旗下一个完全专业的部门, 报道包括网球、足球在内的多项体育赛事, 拥有英国最全面最受欢迎的体育网站, 见http://www.bbc.co.uk/sport
⑦见新浪网《美国一周收视:NBC转播北京奥运会收视爆棚》, http://ent.2008.sina.com.cn/v/2008—08—19/23572140098.shtml
相关文章:
期待中的伦敦奥运会02-21
伦敦艺术大学申请02-21
2022年伦敦奥运会跨栏赛程,刘翔110米栏比赛时间02-21
伦敦塔桥介绍英语作文02-21
伦敦奥运会裁判成主角作文02-21
202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分析02-21
整理的四级英语作文02-21
我的奥运我为你加油的作文02-21
读《奥运精神伴我成长》后感02-21
我敬佩的奥运英雄作文350字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