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短期治疗

关键词: 过氧化 自由基 血管 脑梗死

联合短期治疗(精选十篇)

联合短期治疗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河北省涞水县医院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4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4],既往史积分和伴发病积分按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5]”进行,经头颅CT和/或MR证实,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男性52例(81.3%),女性12例(18.7%);年龄64.81岁±7.51岁;既往史积分(4.8±1.5)分;伴发病积分(4.5±1.7)分;病程5 h~72 h;用药距发病时间(13±8)h。联合治疗组70例,男性56例(80.0%),女性14例(20.0%);年龄68.55岁± 6.98岁;既往史积分(4.5±1.8)分;伴发病积分(4.4±1.8)分;病程12 h~69 h;用药距发病时间(14±6)h。两组资料相似,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两组均按照 《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 的原则给予缺血性卒中基础用药 , 包括抗血小板聚集 、 静脉滴注银杏叶制剂 。 普通治疗组给予相同缺血性卒中用药基础 , 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 / d+ 依达拉奉注射液 ( 河北医大药业有限 公司 ) 30 mg静点 , 2次 / 日 。 强化治疗组在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上 , 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 mg / d+ 依达拉奉注射 , 连用14 d 。

1.3临床疗效评定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记录美国 国立卫生 研究院卒 中量表 (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在入院时和入院后14 d各评分一次。临床疗效评定参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5]。

1.4盲法和质量控制本试验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告知患者可能被选中两方案中的一种治疗 。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1509QB05767 ±s )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NIHSS评分、ADL评分情况强化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在治疗前基线情况及NIHSS、ADL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且强化治疗组优于普通治疗组(P <0.01)。详见表1。

2.2 临床疗效 两组均有明显效果,治愈率和有效率强化治疗组明显优于普通治疗组(P <0.05)。详见表2。

2.3不良反应强化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腹胀,1例乏力,以上症状均较轻,无需处理可缓解,继续坚持治疗。

3 讨 论

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他汀类药物能够稳定斑块,抑制炎症反应发生,不仅能够促进梗死区域再血管化,还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6]。荟萃分析近年来完成的大型临床研究,强化他汀治疗可更多地减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能使患者尤其是高危患者获得更大的益处[7]。急性脑梗死后产生大量自由基被认为是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脑梗死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占重要地位。自由基可引起细胞膜的损害,损伤神经细胞,引起继发性脑组织损害。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迟发型神经元死亡、抑制炎症介质形成等作用,减轻脑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临床总有效率为80%,其机制可 能与抗炎 和抗动脉 硬化有关[8]。

本研究发现,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后NIHSS及ADL评分明显改善,仅有消化道等症状,并未发生肌病、横纹肌溶解及肝功能的严重损伤,说明强化他汀治疗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分析强化他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 mg+依达拉奉静点,70例),普通治疗组(阿托伐他汀钙20 mg+依达拉奉静点,64例)。两组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原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控制,血压及神经康复等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 NIHS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强化治疗组显著高于普通治疗组(P<0.01),临床有效率达83%,显著高于普通治疗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短期强化他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普通治疗。

联合短期治疗 篇2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医疗法;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71-02

2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为发病机制,受持续性血糖异常影响较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均受严重危害[1]。胰岛素是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有效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缓解胰岛素抵抗情况[2],从而抑制疾病进展程度。近年来,中医方式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愈发丰富,多项研究均认为中医治疗有助于患者整体生理状态的调节,但胰岛素泵联合中医治疗的临床报道仍较为鲜见,本研究通过总结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预后疗效,旨在为发病患者提供更为可靠的治疗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晋中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10例2性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临床诊断标准:①具有消瘦、多饮、多尿等症状表现;②空腹血糖≥7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③糖耐量试验2h血糖≥11.1mmol/L[3]。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男性57例,女性48例;年龄36~68岁,平均(45.6±8.5)岁;平均体重指数(25.9±2.1)kg/m2;阴虚热盛型29例,气阴两虚型27例,肝肾阴虚型14例,阴阳两虚型26例,温热内蕴型9例。观察组:男性55例,女性50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46.1±8.3)岁;平均体重指数(26.2±2.2)kg/m2;阴虚热盛型26例,气阴两虚型29例,肝肾阴虚型16例,阴阳两虚型26例,温热内蕴型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措施,泵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批号:2012030715),持续输注基础剂量胰岛素药物,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持续治疗2周。

观察组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给予中医辨证治疗,首先根据患者中医症状表现划分具体证型。①阴虚热盛型:具有多饮、咽干、舌红苔黄等主症,伴随烦热、便秘等次症,给予三消汤(生地、当归、茯苓、白术、知母、麦冬、黄连、黄柏、黄芩、天花粉与甘草)治疗。②气阴两虚型:具有咽干、口燥、乏力等主症,伴随多食、脉弱、尿频、气急等次症,采用玉泉丸加味(麦冬、地黄、葛根、五味子、天花粉与甘草)治疗。③肝肾阴虚型:具有咽干、腰酸、视力模糊等主症,伴随头晕、心烦、尿频、脉细数等次症,行左归丸加减(枸杞、山药、牛膝、熟地黄、山茱萸、龟板胶、菟丝子与鹿角胶)治疗。④阴阳两虚型:具有畏寒、乏力、腰酸、咽干等主症,伴随心悸、大便溏结、脉沉无力等次症,应用右归丸加减(肉桂、当归、杜仲、附子、山茱萸、枸杞子、熟地黄与鹿角胶)治疗。⑤温热内蕴型:具有腹胀、乏力、脉滑数等主症,伴随肥胖、胸闷等次症,给予三仁汤加味(竹叶、厚朴、半夏、杏仁、白蔻仁、白通草、飞滑石与薏苡仁)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并根据中医证候评估标准[4]进行评分,其中主要观察项目包括口渴、乏力、多汗、多尿、消瘦及易饥等,评估等级分为无、轻、中、重等4项,依次积分0、2、4、6分,分数越低表示病症越轻微。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与胰岛素应用剂量,应用剂量分别包括日均最高剂量、最低剂量(治疗结束前)及平均剂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治疗前后血糖水平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指标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胰岛素应用剂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胰岛素应用最高剂量、最低剂量与平均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发生头痛2例,腹泻2例,腹胀3例,总发生率为6.7%;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头痛1例,乏力3例,腹泻2例,总发生率为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及分泌受限等为基础病理特征,通常在胰岛素应用后可迅速缓解糖毒性状况,促进胰岛素敏感性与抵抗性,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调整机体血糖平稳状态[5]。近年来,中医治疗糖尿病逐渐受到认可,传统中医理念将该疾病划分为“消渴”范畴,认为疾病发生同气虚、阴虚、脾虚、肝郁及痰瘀等存在密切关联,而发病患者多为脾阳虚损、寒湿停留机运化失职等所致。本研究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将其划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与温热内蕴等证型,根据其辨证分型给予对症治疗。其中,三消汤上消纠正多饮多渴,中消主消谷善饥,下消抑制多饮多溺,具有滋阴益气,清热生津的功效;玉泉丸主治肺胃肾阴亏虚,调节胰岛功能而抑制代谢紊乱,发挥益气中和、消渴除烦及养阴生津等作用;左归丸除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外亦能改善腰膝酸软、神疲盗汗等症状;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本组患者经胰岛素泵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中医证候评分均好于单纯胰岛素治疗患者,表现联合应用中医治疗方式可提高病情改善效果。同时,本组患者治疗期间胰岛素应用剂量低于单纯胰岛素治疗患者,进一步证实联合中医治疗可减轻胰岛素用量,从而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身心负担,存在独特优势性。但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表现中医辨证治疗具有良好临床安全性。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联合胰岛素泵治疗能够良好减轻药物应用剂量,提高预后改善效果,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隋淼,陈军,丁凯,等.门诊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7):607-609.

[2]徐芬娟,宣少平,张青森,等.西格列汀联合预混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9):689-692.

[3]宁红晖,刘勤俭,罗汀,等.2型糖尿病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9):1262-1263.

[4]胡浩,汤冰倩,俞淑琴,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疗效的影响因素[J].江苏医药,2014,40(5):526-528.

[5]王秋颖,王鲁英,向良洁,等.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23):61.

联合短期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妊娠期剧吐患者4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对照组患者中, 年龄18~32岁, 平均年龄 (24.8±3.6) 岁, 停经时间35~82d, 平均停经时间 (45.4±5.2) d, 患病时间4~10d, 平均患病时间 (4.8±2.6) d;观察组患者中, 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 (25.3±3.8) 岁, 停经时间35~82d, 平均停经时间 (45.4±4.8) d, 患病时间3~8d, 平均患病时间 (4.5±2.8) d;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末次月经及平均患病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同时在入院治疗前的基本检查中, 以上患者均无心、脑及肾脏方面的疾病, 同时血液和免疫系统的指标也在正常范围之内, 各项的比较中, 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纳入实验研究。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给予因妊娠期剧吐引起的内环境紊乱调节, 水、离子补充治疗。 (1) 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 将高营养注射液进行注射以补充因呕吐导致的体内大量营养物质的丢失。按照500ml/次, 1次/d的剂量对其进行治疗。 (2) 观察组:同样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 选用维生素B6, 按照200mg/500ml的剂量联合高营养注射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1次/d。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

1.3疗效评定[2]

根据临床治疗效果, 可将疗效分为3个等级, 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1) 显效:呕吐及其先驱症状完全消失, 在血尿常规的检查中指标均为正常值。 (2) 无效:呕吐及其先驱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对于血尿常规的检查中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 (3) 有效:临床症状及其检查结果介于显效和无效之间。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以 (±s) 表示, 通过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法;P<0.05, 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在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中, 观察组患者在显效率60.0%、有效率40.0%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0.0%、20.0%, 即观察组总有效率100%较对照组60%有明显优势,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6d内治愈100%明显优于对照组65%, 差异较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情见表2。

3 讨论

由于妊娠期剧烈呕吐严重影响孕妇及其未分娩胎儿的营养摄入及其吸收, 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甚至会导致胎儿的死亡[3], 因此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 常规采用高营养注射液进行营养补充, 本次实验结合维生素B6对患者进行治疗。

有报道显示[4], 维生素B6在妊娠期镇吐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在本次为期2周的临床实验中, 结合维生素B6的患者在6d内均治愈, 镇吐效果极佳;而单纯采用静脉注射高营养注射液的对照组患者, 仅有65%的患者治愈, 治疗效果明显劣于观察组, 验证了之前的报道。同时在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 同时在显效率和有效率方面, 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有着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因为维生素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采用维生素B6对妊娠期患者进行治疗, 本次实验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症的发生, 更加的安全可靠。但是本次实验也存在着不足, 纳入观察的患者样本数量略显不足, 有一定的局限性[5]。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对妊娠剧吐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 采用高营养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6有着明显的临床疗效, 同时可大大缩短治疗时间, 无并发症的发生, 更加的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集中探讨在短期内将高营养护理和维生素联合应用较常规护理方法对于妊娠剧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产科治疗的妊娠期剧吐患者40例, 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注射高营养注射液的方法进行常规营养补充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营养补充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维生素进行静脉注射。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 在临床疗效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同时在治疗时间的对比中, 6d内痊愈的患者比例更高, 以上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短期内采用高营养注射液联合维生素静脉注射治疗妊娠剧吐患者临床价值高, 可大力推广。

关键词:妊娠剧吐,静脉注射,短期,高营养联合维生素,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丁太峰, 宋莉, 李冬玲.短期静脉高糖营养联合胰岛素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4) :75-76.

[2]陈建伟.妊娠剧吐129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6) :904-906.

[3]熊丽丽.维生素B6不同用药途径对妊娠剧吐疗效的对比[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9) :3085-3086.

[4]张航清.维生素B6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45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1) :1847.

联合短期治疗 篇4

随着后现代时代(post-modern)的来临,咨询(counseling)的学派也有所变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的晤谈过程不同于传统的问题焦点(problemfocused)取向,转以建构解决之道(solution-building)为焦点,让当事人来谈问题的“解决之道”(solution),可以从咨询晤谈互动中被厘清、“概念化”(conceptualizing),并逐步“建构”之。SFBT归属短期治疗(short-term therapy)之一支,也被称为后现代及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取向,是心理治疗范式(paradigm)转移的代表之一(Kim, 2006)。

自SFBT创始人之一Steve de Shazer 于1982年开始著书发表SFBT的相关论点开始,SFBT的发展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源自于家族治疗的SFBT是透过Steve de Shazer、Insoo Kim Berg以及来自不同背景的伙伴所组成的工作团队率先提倡的。20世纪70年代期间,de Shazer和Berg无法满足当时主流治疗取向及其操作方式,乃透过与单面镜后团队细心地观察整个治疗过程,正式与非正式地聚会探讨咨询录像带的历程与咨询效果,聚焦于使当事人满意的有效介入,探究晤谈效果与介入之间的关系,而不断地修正与发展SFBT的哲学与技巧。终于在1978年,de Shazer和Berg的团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瓦基之短期家族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机构,从而正式创立了SFBT这个新兴学派。之后,de Shazer与Berg的团队便一直以这个新颖的咨询取向来与当事人工作,并努力使SFBT此一取向的特征越显明确独特(de Jong & Berg, 2012; Franklin, Trepper, Gingerich, & McCollum, 2012)。

所谓“最好的实务”即对特定当事人-咨询师系统是“有效”的(Fiske, 2008);SFBT一路的发展,都是看重咨询的“有效性”,并透过临床实务结合研究历程检验确认咨询的有效之处,而非先有某理论假设再加以验证之,所以SFBT的有效性深得实务工作者及当事人的好评(Trepper, McCollum, De Jong, Korman, Gingerich, & Franklin, 2010)。关于SFBT的疗效,如同Kim(2006)、Stams等人、Macdonald(2007)及Trepper、Dolan、McCollum和Nelson(2006)于汇整SFBT研究后的宣称:SFBT 可以产生小而正向的治疗效果,且特别在个人行为改变上有成效。SFBT乃被证实与其他学派具有一样程度的效果,不过,对于特定议题以及某些类型的当事人(如某些接受传统治疗方式无效者),SFBT所需的晤谈次数更少而更具经济效益,甚至比其他取向更能满足“当事人自主的需求”。

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SFBT已广为人知。SFBT的相关著作、研究及其应用领域亦不断增长,其中包括:小区心理卫生中心、州立与私立医院、心理和社会工作机构、学校与牧师协谈工作机构、儿童保护服务、收容福利机构与监狱司法系统、企业机构组织等场域;中小学生、青少年、成人、夫妻、家庭、青少年、偏差行为学生、中辍生、高关怀族群、特殊教育学生与家长等对象;药酒瘾、网络沉迷、非自愿个案、多动或其他行为问题、精神疾病、家暴与虐待、亲子关系、生涯、低自尊、情绪与创伤、危机干预、人际关系主题;以及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家庭咨询及督导、网络咨询、管理与教练等领域;真可谓一个实用性与应用性高的咨询派别(许维素,郑惠君,陈宇芬,2007;许维素,蔡秀玲,2008 ;许维素,2009,2013;de Jong & Berg, 2012; Franklin, et al., 2012)。如同Macdonald(2011)所强调,虽然SFBT不是能适用于所有人与所有事情,但是,所有的人与事皆可试着采用SFBT这个取向来加以协助或介入。

美国咨询领域大师Corey(2013)认为,当心理治疗能着重于解决之道及未来导向,协助当事人透过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晤谈,让当事人重新以个人优势(strengths)为导向,那么,如SFBT的短期心理治疗是很有可能于很短时间内发挥效用的。然而,SFBT之短期治疗的色彩,并非意指一定得在特定次数的短期内工作,反而是强调“不做没有必要的晤谈”。明显地,SFBT支持的咨询在较为短期的时间内就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并拥有当事人改变的加速与持续、治疗满意度的提高,以及较少的咨询师专业耗竭等优点,所以相当符合临床实务、政府部门、保险制度等现代社会需求(Kim, 2006)。

近二十年,SFBT也进入中国台湾、大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亚洲其他地区的咨询服务工作之中;特别是因SFBT与华人文化的契合,使其深受华人区域实务界好评。故此,SFBT以短期为导向,以解决之道与优势为焦点,不重视过去及历史、看重现在及未来的时间点等优点,于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值得推广的咨询派别。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咨询哲学:从社会建构论的影响谈起

透过de Shazer广泛的阅读兴趣,SFBT深受Gregory Bateson早期的沟通学作品及系统观点、Milton Erickson催眠心理治疗取向、Palo Alto之MRI策略学派、东方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影响(de Shazer, Dolan, Korman, & Trepper, 2007;Trepper et al., 2010)。尤其是社会建构论的诸多观点,特别能说明SFBT的哲学精义。

(一)社会建构论的重要观点

二十一世纪, SFBT归属于社会建构论的一支,展现了心理治疗领域重要的范式转移,为咨询实务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多元化观点,对于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影响甚大。过去,现代理论者(modernist)看重客观与科学的观点,强调唯一、外在的现实(reality),探寻着人们的本质与真实,认为人们寻求咨询或者来谈问题,乃因为当事人认为所拥有的问题,背离了大众认定的“正常”行为范畴,并且,此问题肇因于过去的经验,而决定了现在的行为,值得加以揭露。然而,迥异于这些现代理论的个别治疗与家庭系统治疗工作重点,社会建构论特别看重以下几个观点(Corey, 2013; Kim, 2006; Hearling & Bavelas, 2011; Nelson & Thomas, 2007):

(1)社会建构论并不认为任何知识是理所当然存在的,这一观点挑战着传统的、约定俗成的知识来源,也提醒着人们要去质疑对世界“应为如何”的假设。社会建构论强调着多元差异的框架,认为需要各个拥有知识者的统整与合作。社会建构论相当看重当事人主观的现实,不会质疑其是否正确或合于逻辑,并特别呼吁,没有所谓的生活的“正确”或“唯一”的方式,也没有哪一个人理解知识的方式会比另一人更为优秀。

(2)社会建构论认为,了解与描述“世界为何”的语言与观点,是具有个人历史与文化脉络的独特性与关连性的。任何对现实(reality)的了解都是基于语言的使用,以及人们处于其生活情境的功能运作;而特定主流社会脉络中的历史事件与语言的使用,会对个人真实(truth)的范畴有所限制。至于当事人描述故事的语言形态与用字,具有创造当事人经验的独特意义;亦即每一个诉说故事的当事人,都有其对特定情境的主观知觉。而其表达,也有着个人化的真实。

(3)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不是来自孤立的心及个人化的经验,知识与语言并不是固定不变或普遍存在的,也不存在着语言表达者所谓的背后深层的结构。人类的知识是被建构而来,而非被发现的,而且,知识是需要依赖脉络而存在的。知识与意义是人们解释历程的一些面向,是以交谈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是他们共同完成并一起协商而得的。所以,知识是源自人们相互主观及互动关系的特殊性,透过对话诠释、分享及关连性经验的过程,而被创造出来;亦即,此一过程并不是知识引起的个体内在过程,而是一个相互沟通的社会过程。

(4)社会建构论相信,知识的建构是透过“社会互动”而来,所谓的知识与社会互动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共同建构的。换言之,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创造了意义。众人所认为的“事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互动的产物,且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故事化生活(socially storied lives)。而所谓的“理解”(understanding),亦是从社会互动中相互协商而来,这些协商得来的理解,被视为是实际影响社会生活的实务运作,并非仅是抽象的概念。一如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层面是通过沟通产生影响,而沟通是社会行为顺序里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每个人在与不同的人沟通时,其行为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在沟通互动时,要去理解整个沟通脉络与历程,而非只着眼于单一事件与讯息;进而,改变一个人,不仅只是处理内在议题,而是可以透过改变沟通互动以及外在系统而得(Nelson & Thomas, 2007)。

(二)社会建构论与SFBT的咨询理念

基于前述,对于咨询历程,社会建构论的工作哲学提醒着:当事人对问题的解决之道并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应由拥有资源与力量的当事人,来加以建构编辑。社会建构论并不高估专业人员的专家角色,而更看重当事人对于自己生命的专家性,并置当事人于一个优势位置,认为当事人能理解自己、知道什么对自己最好,并能产生生活经验的意义。咨询的历程则是由当事人与咨询师共同建构出一种所期望的现实,因而当事人与治疗师平等的位置与合作的关系是更被提倡的,甚至比心理评估(assessment)或咨询技术更为重要。

再者,由于“沟通”是心理治疗的基本工具,于心理治疗的沟通过程中,此一沟通本身就受到晤谈沟通历程的影响,所以,焦点解决晤谈知识的产生无法单靠咨询师或是当事人来启动,而是一种对话的产物,是双方参与者的共同资产。治疗的对话以及寻找解决之道的过程,都是由咨询师与当事人在合作关系中一起发挥创造力而得的,且此共同合作的过程是透过每一时刻的、可明确辨认的互动与共同理解基础(grounding)而形成。为了理解当事人并帮助他们建构所欲的改变,了解当事人的叙说以及对其语言历程的解构,乃成为咨询工作的核心(Corey, 2013; Kim, 2006; Hearling & Bavelas, 2011; Nelson & Thomas, 2007)。

所以,SFBT视咨询是一个独特的过程:咨询师主动投入于协助当事人以不同的方式与角度来诠释自己、所处的情境、个人的行为、人际互动及模式,进而运用既存的力量与优势来确认与发展自己的解决之道。SFBT相信,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谓的“来谈问题”是存在于当事人的语言、经验以及脉络之中的,咨询过程就是在描述当事人经验本身的同时,脉络化(context)地理解当事人;往往,人们不是藉由收寻新信息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重新整理已知的一切来突破困境(de Shazer, et al., 2007; Nelson & Thomas, 2007)。因而,在咨询历程中,SFBT的咨询师并非找寻或进行绝对性的解释与诊断,并且不特别注意当事人历史背景及病理诊断,反而特别注重倾听当事人如何主观理解自己所关注的议题及身处的情境,包括他们使用什么语言及如何描述自己的故事;同时,咨询师也会以当事人希望问题解决后的不同生活为咨询目标,并使当事人善用其个人优势与内外在资源,以共同建构出让当事人可以美梦成真的特定行动方式。尤为可贵的是,若当事人于治疗脉络中共同创造了关于改变的行动信息,往往在回到自己生活中后,将会将其变成足以内化的、持久的、非特定脉络化的行为(Trepper, et al., 2010)。

是以,对于当事人在咨询中所提问题的解决之道,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SFBT所秉持的观点为:

(1)咨询是基于建构解决之道(solution building),而非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2)谈论更多解决之道而非问题,将促使当事人拥有处理问题的自主性。

(3)问题不见得能被解除,但解决之道仍可尝试去建构。

(4)事情没有绝对的因果论,当事人的解决之道也不见得必然会与任何被当事人与咨询师所确认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连。

(5)发展解决之道历程的语言,不同于探讨问题的语言。

(6)适合的解决之道(如所欲目标、偏好未来与解决方法),不见得适合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所需要的解决之道也有其独特性。

(7)解决之道即在当事人的个人经验之中。

咨询工作的重点在于辨认与强化潜在的解决之道,包括在过去类似的情境中、在目前某些时候或在类似情境下,有效处理或减轻问题的方法,或者曾对其他人有帮助之处。

三、极致希望与尊重之发挥

深受社会建构论影响的SFBT,为一“以现在与未来为焦点”“以可能性及目标为导向”的取向,重视当事人的优势、复原力、成功经验及有效用之处,颠覆过去看待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窠臼,强调应减低对过去的失误、个人的弱点、问题及病理诊断的关注,可谓是“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模式”(competency-based model)。对照过去传统以问题为焦点的咨询取向,SFBT乃有其独特的咨询历程重点(Corey, 2013; de Shazer, et al., 2007; Trepper, et al., 2010):

若以一个阴阳太极图来表示SFBT的独特性,以问题为焦点的咨询取向,看重的是探索黑的部分,而SFBT深入探讨的,则是白的部分(见图1)。亦即,以问题为焦点的咨询取向,希望能找到形成问题恶性循环的模式,进而打断之、重建行为模式;而SFBT的意图,则是直接找寻可以立刻造就正向循环的力量与要素,进而立即串连以形成正向循环。

以SFBT咨询的动态历程来看,当事人来的时候,往往只谈到问题(如图2中黑的部分),经过SFBT的历程,当事人开始看到目标、资源、优势、力量,白的部分(正向知觉)不断增多,那么黑的部分,即使整体的比例都没有改变,但在当事人的知觉里,黑的部分所占“比例”也是会相对减少的。所以在当事人正向知觉扩大、看到自己的目标与优势力量之后,再回头看问题,对于问题的定义、感受以及想要的目标,都会随之改变。这也是SFBT所谓的“知觉”(perception)扩大与转移的工作。而SFBT这种检索与造就正向循环与扩大的过程,就可能会较问题导向派别所需的时间来得较短些,同时这样的咨询模式更容易促使当事人觉得咨询过程并不会那么痛苦,如此,除了相信自己是有力量可以去面对之外,也会更容易信任咨询师并投入于致力改变(许维素,2009,2013)!

由于SFBT晤谈的焦点是以现在与未来为导向的,其主要治疗任务在于探讨当事人自身所欲的未来,以及需要做什么以达成想要的不同,而非以过去的问题或现在的冲突为主要核心;当然,SFBT晤谈都是以使当事人更为健康为发展方向的。SFBT的核心假定是:咨询的目标乃由当事人所决定,而咨询师之任务则是以尊重的、合作的、不评价的姿态,在当事人价值观及其逻辑推论的参照架构(reference frame)运作内,针对当事人目标协助其建构出具体、正向化、行动化、情境化的小步骤,并平稳地一步步前进。也由于当事人的解决之道是以其个人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而非是其他专家的灌输,因而SFBT相当适用于各种文化背景者(Macdonald, 2007)。

是以Berg与 Dolan(2001)认为,若为SFBT下定义,则可直言SFBT是一种“希望与尊重的实用主义”(pragmatics of hope and respect)!

参考文献

[1]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3]许维素,郑惠君,陈宇芬.女大学生焦点解决网络实时咨商成效与相关议题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7,39(2):217-233.

[4]许维素,蔡秀玲.高中职辅导教师焦点解决团体督导成效之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8,39(4):603-622.

[5]Corey, 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0th ed.)[M]. Brooks & Coles, 2013.

[6]De Shazer, S., Dolan, Y. M., Korman, H., & Trepper. T.et al. More than miracle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M]. Philadelphia: Haworth Press, 2007.

[7]De Jong, P. D., & Berg, I. K.. Interview for solutions (4th ed.)[M]. CA: Brooks & Cole, 2012.

[8]Fiske, H.. Hope in action: Solution-focused conversations about suicide[M]. NY: Routledge,2008.

[9]Franklin, C., Trepper, T. S., Gingerich, W. J., & McCollum, E. 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 handbook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M]. NY:Oxford,2012.

[10]Hearling, S.& Bavelas, J. B.. Can questions lead to change? An analogue experimen[J]. Journal of Systemic therapy, 2011, 30(4): 30-47.

[11]Kim, H.. Client growth and alliance development in Solution-focused brief family therapy[D].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6.

[12]Macdonald, A. J..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M]. London: Sage,2007.

[13]Macdonald, A. J.. Solution-focused training manual[M]. Landon,2011.

[14]Nelson, T. S. & Thomas, F. N.. Assumptions and practices within th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tradition. In T. S. Nelson, & F. N. Thomas (Ed) Handbook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Clinical Applications[M]. NY:Haworth Press,2007.

联合短期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4例 (36髋) 成人ANFH住院患者, 其中男19例 (28髋) , 女5例 (8髋) ;年龄为23~55岁, 平均 (40.1±4.3) 岁;单独左侧病变10例 (10髋) , 单独右侧病变2例 (2髋) , 双侧病变12例 (24髋) ;按1995年由Smith改良的Ficat分期, 分为Ⅰ期6例, Ⅱa期14例, Ⅱb期4例;排除影像学分期>FicatⅡb期、股骨头坏死和手术禁忌证患者[2]。

1.2 手术方法

应用美国Zimmer公司生产的多空金属钽棒进行手术, 手术方案经上级医师和科室质控小组讨论确定。手术在C臂机透视下准备完毕后, 确认中心隧道在体表位置, 双下肢处于牵引状态, 确认进针点 (小转子上缘对应的股骨外侧骨皮质) 和进针方位 (坏死病损去中心作为进针终点) , 将关节内旋10~15°, 以减少股骨颈前倾角度, 从进针点向导针点方向插入直径为3.2 mm的导针, 深度达股骨头表面内侧5 mm, 确认导针位置理想后采用空心钻扩孔, 过程中及时清理骨碎屑, 扩孔达到目标坏死位置前, 取活检, 然后去除坏死区域组织并进行适量植骨, 使扩孔直径达到10 mm, 深度距股骨头表面5 mm位置, 常规测量距离股骨头内表面5 mm位置确认假体的长度, 选择延长杆与丝攻末端结合, 常规链接T型手柄, 进入股骨外侧骨皮质, 确保螺纹深入骨皮质, 使用T型手柄植入并旋入骨小梁金属钽棒到目标位置, 最终确认假体位置后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1) 患者随访和复查率; (2) 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法评价[3], >90分为优, 81~90分为良, 71~80分为可, ≤70分为差; (3) 股骨头生存率:术后, 股骨头生存情况以股骨头塌陷或全髋关节置换为股骨头生存终止, 记录股骨头生存率。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术后12个月随访24例患者, 其中1例 (2髋) 失访, 其余23例 (34髋) 均获得有效随访和复查, 随访和复查率为95.83%。

2.2 髋关节功能

髋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 (15髋) , 良5例 (7髋) , 可7例 (10髋) , 差1例 (2髋) , 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64.71% (22/34) 。

2.3 股骨头生存率

经影像学复查, 23例 (34髋) 患者中, 影像学塌陷3例 (5髋) , 行关节置换2例 (2髋) , 股骨头生存率为79.41% (27/34) 。

3 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致残性骨关节疾病, ANFH的治疗多采用手术以改善髋关节功能, 但各种手术的效果不同, 尤其在降低股骨头颈力学强度方面存在差异, 进而影响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局部循环功能, 影响股骨头的生存率[4]。股骨头坏死手术以建立新的血液供应和促进新生骨生长为目的, 阻碍股骨头进行性坏死。本研究采用髓芯减压钽棒联合自体骨植入治疗, 多孔钽棒能够对股骨头进行多方位支撑, 其蜂窝状结构的孔隙约430μm, 弹性模量接近于成人骨质, 平均屈曲强度为10 N.m与人腓骨 (8~12) N.m相当, 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 符合生物力学特征, 且与成人骨之间的摩擦力适中, 稳定性较好。自体骨植入术可提高股骨头的生存率, 提高植入骨的成长性, 最大程度修复骨缺损。本研究中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64.71%, 股骨头生存率为79.41%, 与尚咏等[5]结果接近。

综上所述, 髓芯减压钽棒联合自体骨植入治疗成人早期ANFH患者, 效果确切, 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和生物兼容性, 能够提高髋关节功能和股骨头生存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冯宾, 钱文伟, 翁习生, 等.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5, 37 (2) :133-139.

[2]李郅涵.国内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案现状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2) :75-80.

[3]赵德伟, 胡永成.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 (2012年版) [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3) :479-484.

[4]孙云明.髓芯减压联合干细胞移植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PINP、CTX、OST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14) :3972-3973.

联合短期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内科2011年2月-2013年10月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 皆采用急诊PCI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将80例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8~75 (58.64±10.25) 岁。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9~72 (59.04±10.34)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入院后及时采用500mg阿司匹林泡腾片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6199) 嚼服, 负荷量600mg氯吡格雷 (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90) 口服, 手术完成后给予75mg氯吡格雷, 100mg拜阿司匹林 (Bayer Health Care AG, 注册证号H20050059) , 皆为每天1次, 同时联用依诺肝素钠 (Aventis Intercontinental, 注册证号H20100483) , 总计5~8d。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方式上短期应用泮托拉唑 (沈阳圣元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7169) 40mg口服, 每天1次, 连续服用3~5d后改成口服 (每天1次) , 出院前停用。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若有适应证, 皆采取同样的治疗方法, 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事件、心血管事件 (MACE事件) 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并进行对比分析。其中MACE事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继发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等[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7.50%, 对照组则为25.00%,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MACE发生率为50.00%, 对照组则为45.00%, 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我院近几年接诊的心内科中比较常见, 常用的治疗方法为PCI术, 但是该种手术治疗下, 患者自身应激反应、围术期应用大量的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极易引发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事件, 这在有关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出血高发期主要为病程1周之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学者的讨论与研究后, 2008年AHA、ACG、ACCF联合发表《减少抗血小板药物和NSAIDS的消化道出血风险专家共识》, 其中明确指出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抗血栓治疗的同时应联用泮托拉唑处理[3]。本组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皆采取PCI治疗, 其中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处理, 而研究组在对照组方式上加用泮托拉唑处理, 结果显示, 短期应用泮托拉唑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不会增加MACE发生率, 并且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短期应用泮托拉唑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医院急诊内科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双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治疗, 而研究组在对照组方式上加用泮托拉唑 (短期应用) 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心血管事件 (MACE事件) 、消化道出血事件情况。结果 研究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7.50% (3/40) , 对照组则为25.00% (10/40) ,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MACE事件发生率为50.00% (20/40) , 对照组则为45.00% (18/40) , 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短期应用泮托拉唑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不会增加MACE事件发生率, 并且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值得借鉴。

关键词:泮托拉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 魏鹏, 付强, 宗斌, 等.短期应用泮托拉唑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8 (18) :8139-8141.

[2] 苏苗雪, 卢秋平, 陈秀琴, 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血清钾含量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9) :104-105.

联合短期治疗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本社区2009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初诊T2DM患者, 均符合WHO关于T2DM诊断标准[3]。排除有心、脑、肾等严重脏器合并症者;服药以及治疗依从性差者;1型糖尿病;非初诊T2DM;中途退出治疗研究者。本组患者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HbA1c>9%。其中男52例, 女48例, 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 (45.4±10.7) 岁, 平均体重指数 (BMI) (23.33±2.67)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社区门诊治疗, 治疗前抽血采用ELISA法检测FPG、2hPG,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脂指标 (TG、TC、LDL-C) 、HbA1c, 胰岛功能 (FINS) 将血液标本送外院检验, 并计算HOMA-β、HOMA-IR。以连续3dFBG<6.1mmol/L为血糖水平治疗目标。予以MH (生产厂家:北京圣永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 500mg, 3次/d;同时联合GT (生产厂家:扬子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患者的首次使用剂量为1mg/d, 早餐前口服。根据患者FPG水平调整GT适宜剂量, 每周调整1次, 如有低血糖事件发生时则降低GT剂量为1~2mg。治疗随访12周。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血糖、胰岛功能等指标变化

治疗12周后, 患者FPG、2hPG、HbA1c、FINS水平与治疗前相比, 均显著下降 (P<0.05) 。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TG、TC、LDL-C等血脂指标变化

治疗12周后, 患者TG、TC、L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 均显著下降 (P<0.05) , 详见表2。

2.3 治疗前、后患者HOMA-β、HOMA-IR水平变化

治疗后患者HOMA-β、HOMA-IR等胰岛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P<0.05) , 详见表3。

2.4 安全性评价

本组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3例, 均发生于午餐前, 由患者运动过大以及早餐饮食量减少所致, 指导患者调整饮食及运动量, 避免低血糖不良反应。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浮肿、腹泻、肝肾功能异常等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IR与β-Cells功能缺陷均为T2DM疾病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一般初诊T2DM患者检测其β-Cells功能已仅为健康人群的50%, 随着T2DM病程时间延长, 病情发展, 患者β-Cells功能进一步减退。临床已有研究证实, T2DM患者早期β-Cells功能受损有一部分是可逆的, 而晚期T2DM患者β-Cells受损为不可逆的。β-Cells功能、葡萄糖负荷、IR为决定T2DM患者血糖水平的三个关键因素。临床多数研究[4]认为, 对初诊T2DM患者早期给予胰岛素替代或者是药物口服联合治疗方案, 可促使初期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解除机体慢性高血糖水平所引起的糖毒性, 促使T2DM患者β-Cells功能尽快恢复, 延缓β-Cells衰退进程, 控制T2DM疾病进展。

所有T2DM均可从强化血糖治疗中获益, 但社区T2DM患者总体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许多研究[5]证实对初诊T2DM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快速恢复血糖水平, 有效防止“葡萄糖毒性”不可逆性β-Cells损伤, 使T2DM患者葡萄糖低感知发生逆转。而晚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将丧失恢复β-Cells葡萄糖感知能力的机会, 使治疗仅起到降低血糖水平作用, 而对β-Cells胰岛素分泌功能恢复无效。但由于社区患者对胰岛素的恐惧, 受教育水平影响其对胰岛素使用剂量调整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无法接受注射方案。因此, 本社区医院对新诊断的T2DM患者, 直接采用“GT+MH”方案进行12周的短期强化治疗。GT是一种新型磺酰脲类降糖药, 其药理机制可通过胰内/胰外双重起效。胰内通过刺激机体胰岛功能细胞, 分泌胰岛素起到降糖效果, 胰腺外主要是通过利于葡萄糖进入细胞, 提高其代谢利用率。MH则通过抑制糖原异生以及分解作用, 减轻机体内的肝葡萄糖输出, 提高葡萄糖运转能力以及外周组织对其摄取和利用率, 减轻IR而发挥降糖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减轻机体胰岛素缺乏及IR程度, 降低药物副作用、失效发生率以及提高血糖控制水平等优点。

本文中, 对初诊T2DM患者均予以口服降糖药物短期强化治疗。结果显示, 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FPG、2hPG、HbA1c均明显下降, HOMA-IR参数值明显降低, HOMA-β水平明显上升, 证实患者经强化治疗后β-Cells功能改善, IR降低明显, 血糖控制率较好。且本组患者治疗12周后, TG、TC、L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 均显著下降 (P<0.05) , 证实采用强化治疗后, 可减轻初诊T2DM患者脂质过氧化作用, 降低对LDL的清除干扰, 纠正脂类代谢紊乱, 改善初诊T2DM胰岛素不足及抵抗状态, 提升脂蛋白活性。

综上所述, 对初诊T2DM患者, 予以GT与MH的联合短期强化治疗, 可有效控制血糖, 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糖脂代谢, 不良反应少, 值得社区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格列美脲片 (Glimepiride Tablets, GT) 与盐酸二甲双胍 (Metformin hydrochlorid, MH) 联合短期内强化治疗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 (T2DM)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选本社区2009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初诊T2DM患者, 均予以12周的GT与MH联合短期强化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BMI、血糖 (FPG、2hPG) 、空腹胰岛素 (FINS)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血脂指标 (TG、TC、LDL-C) 、HOMA-β、HOMA-IR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 本组患者FPG、2hPG、HbA1c、FINS、TG、TC、L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 均显著下降 (P<0.05) 。患者治疗后HOMA-β、HOMA-IR等胰岛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P<0.05) 。发生低血糖事件3例, 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初诊T2DM患者, 予以GT与MH联合短期强化治疗, 可有效控制血糖, 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糖脂代谢, 不良反应少, 值得社区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医院,血糖,初诊,糖尿病

参考文献

[1]徐秋, 李生兵.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68例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9) :858-860.

[2]赵继伟.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72例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5) :148-149.

[3]邢倩, 白然, 蒋召芹, 等.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3) :274-276.

[4]吴萍.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35 (14) :3043-3044.

短期国际联合设计教学的组织 篇8

短期国际联合设计教学(workshop),指的是两个及以上、不同国家的设计学院,针对某一个学术的热门话题,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组织不同国家与地区、相关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混合编组,分专题,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简称“工作坊”。

工作坊的类型:按成果类型分,常见的有针对某个问题的综合探讨,给出一系列的建议,用图和文字的方式表达;另一类是动手做的,在现场,按1∶1的比例用材料将想法搭建出来。

工作坊的选题:主题,是当前学界的热点问题,如“城中村”,还有“城市更新”、“可持续”等也都是热选话题。具体的研究对象,会根据当时的机缘选择,如结合相关的横向或纵向科研课题、获得相关基金会的支持或者选择离学校较近的研究对象,以方便调研、节省交通费用。

举行工作坊的时间宜选在举办地气候舒适的季节,如春末夏初,秋天等,使户外的参观愉悦,减少生病的概率。欧美的学生到中国来,是选在他们春假的日子或秋天,通常都在6~10天左右。而中国学生出国,由于出国的费用不菲,且基本上是由同学们自己承担的,所以,通常会将出去的时间定在30天左右,工作坊10~14天,参观2周左右。

2. 成功举办工作坊的前提

首先,要领导有意愿,想做这事;然后是要有老师,愿意尝试去做;再有一个足够引起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有1~2万的专项教学经费;有10名以上的学生能用英语做专业的交流;有一个容纳15~30人的物理空间,可以在一起讨论。

学校学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一个完整的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回合,包括两次工作坊,分别在主办双方的学校举行。通常发生在两个洲,如亚-美,亚-欧,美-欧等,无论是选题、教学经费的支持、与教学系统的协调还是提供教学场地、批准学生出国并为此担负责任等等,没有学校学院两级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是不可能成事的。

适合担任国际联合设计教学的指导教师,首先需要能够在专业上的顺畅交流,基本上通用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带队出国的老师最好是喜欢和学生一起旅行的老师。政策上的配套支持,包括指导教师的差旅费补贴及工作量计算。否则,这种教学方式就只能是个别的、偶然的;而不可能转变成常规的,可持续的教学方式。

通常,都会认为办一个工作坊需要花费“巨资”。工作坊要花钱不假,但不一定耗费巨大。一般而言,国际旅行的费用是由各国的师生各显神通去解决的,国外的老师通常可以申请到所在学校的资助,学生也能得到所在学校部分的资助;中国学生出国的费用,是由父母支持的。在中国举办的工作坊,期间参观的交通费,结束时成果汇报后的庆祝环节的party费用是一定需要的;工作坊期间老师们1~2顿的工作餐费;还有就是外请的相关讲座,如果有费用,会容易组织一些。其他的费用,如宣传的费用、纪念品、会餐,如果费用紧张,可以简化,也不至于影响主要的教学效果。工作坊需要的物理空间,如专用教室、举办讲座的教室及设备、展览空间、无线上网等,默认是由学校免费提供的;如果要将工作坊的过程用DV的方式记录,而且是专业人士做,商业行为,或成果要正式出版,费用当然就不菲了。但常规的工作坊,其成果或重要程度不见得都需要如此规格的记录与后期制作。所以,在国内,有1~2万元的预算是可以办一次工作坊的。

举办工作坊的软、硬件要求:一间教室,可以容纳所有工作坊的成员,有4~6人可以一起工作的大桌子;有软木板,可以把草图贴上,做小组讨论;有多媒体教室或激光投影仪,可以举行系列讲座;有展览厅,可以展出工作坊成果,并举行交流会;可以无线上网;打印、扫描、复印、咖啡小食,方便就好,不一定都要专用。

住宿:通常会选择住在学校的留学生宿舍,或招待所等;如果是动手做的工作坊,例如为城中村里的孩子营造一些玩耍的空间,或需要做深度调研的,就会选择住在工作对象的附近;以2人间为基本单元,最多不要超过4人间,以免互相影响,休息不好,影响工作效率。在国外,工作坊期间,会住在学校附近的有管理的学生宿舍,也有住同学家的;旅行期间,会选青年旅社,或家庭式旅馆。

饮食:国外的同学来到广州,都会表示很喜欢这里的食物;中国学生到国外,由于价格原因,大家会非常节省,有时一天可能只吃一顿热食。到超市购买食物,自己每天做一顿,会比较实惠,喝热饮,会比较适合中国人的肠胃。

读者也许会觉得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笔者的了解,举办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联合设计教学,一直是欧美学校的教学方式,随着中国热,国外的学校都很有兴趣与国内的学校举办联合设计教学。通过国际会议、出国读书的校友介绍等方式,和国外的老师取得联系,往往都能一拍即合;也有国外的学校直接到学校来访问并主动提议的,则积极回应就是了。

3. 工作坊前期

组织工作坊时,要完成4份重要文件:

(1)任务书:内容包括:主题、研究对象、时间、地点、参加的学校、指导教师、学生总人数、提供基本的背景概况及相关的基础图纸。

(2)执行计划:开题、参观、讲座、讨论、汇报、宣传、庆祝等落实到具体的时间、地点、人(主持人、主讲人、翻译、志愿者)的详尽计划。

(3)邀请函:由邀请方发出,内容包括任务书和执行计划的基本内容,并要清楚说明各项花费的出处、工作坊期间的食宿安排、及所有人的名字、单位、护照号码等。

(4)申请报告:上述三份文件的综合,是向学院、学校两级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陈述举办工作坊的信息,取得他们的批准,获得学校代码证,用来签证。

选拔学生的方式:在全院公开选拔。通过张贴海报,老师开题,建立公共网上信箱报名,预先告知工作坊举行的时间、地点和主题等,让有兴趣的同学有1~2周的时间准备,面试时(每人5分钟)要求用英文陈述。

对学生的要求:参加国内部分的工作坊,基本上只要具备与工作坊所需解决问题相应的专业能力及专业上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自愿报名的人数多于需要的人数,可以用面试的方式选拔,也可以用抽签的方式,如果希望保持团队男女生在人数上的平衡,则可以分别抽签,也许后者的选拔方式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即便个别同学的英语口语不流畅,其实也不是太要紧;对家庭条件相对困难、但很踏实好学的同学,要有所倾斜。

参加出国部分的工作坊,除了上述条件,还有经济上的限制,出国1个月,每位学生大约需要1.5~2.5万元人民币的费用。

正式成员/侯选队员/志愿者:毕竟,能在读本科期间,就参加有组织的出国专业学习,还是相对稀缺的教学资源,正式成员有可能由于各种不可预计的原因无法成行,所以,在形成团队名单时,宜有候补队员;在国内举办的工作坊,可以考虑有志愿者,这样,前期非专业部分的准备工作就有较充足的人力,参观/听讲座,志愿者也可以去,也不太会增加额外的费用,赶图的时候,也有可能搭把手。

团队的合理规模:工作坊的合理人数,其限制因素:(1)团队工作效率;(2)不同国家学生的混合比;(3)经济,总人数一般不宜超过一辆大巴士的容量(42人)。工作小组以每组4~6人为宜;在一个工作小组里,讲同一种母语的学生至少要有2人;出国的小组编队,无论是讨论或做事的效率,还是参观时坐的士,或一起煮饭,较合理的人数是4人一组,总人数则是4的倍数,12人或16人,是较合适的规模。

团队的合理组成:(1)尽量保持男女生的均衡。通常男生志愿参加这类活动的比例没有女生高,估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经济与现实的考虑,男生会较早地希望自己在经济上独立,所以在高年级时多会将课余时间投入工程实践,以增加将来找工作的竞争力并开始有收入。而参加工作坊则是时间/精力/金钱的超强支出;这和近年来读研,无论是在本国或出国读研,都是女生比男生多的原因是一样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男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自信,或低估了。所以,指导教师在开题、组团队时要有意识地鼓励男生加入,尤其是出国的工作坊团队,男女生的均衡,还是蛮重要的。(2)根据工作坊要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团队里各年级成员的混合比。根据笔者的经验,通常高年级的同学,专业能力当然相对而言是较强的,但能在学生低年级时就带他们出去经历,对于解决“学习动力”这个难题,是很有效的。所以建议通常由大五、研一、研二的学生组成工作坊成员的主体,低年级的同学参加的比例不超过25%,团队也可以吸收已工作的师兄师姐参加,这样的年龄跨度可以更大,同学们互相学习的效果更好。如果是以动手做为主的工作坊,或以旅行开阔眼界为主的工作坊,则以低年级学生为主也无妨,每个小组有一位高年级的学生,则相对保险些。(3)考虑团队成员性格或能力上的互补。团队中如果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比较考虑别人感受,则整个海外学习旅行的过程会比较顺利。

一些重要的规则:(1)守时:首先,要有合理的计划,使工作的强度适中,在此前提下,守时是保持团队工作效率的重要原则,也能最大限度地使全体团队成员满意;(2)专注:工作坊都是团队工作,组员之间有年龄及专业上的差异,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合作,工作强度大,难度高,如果有组员在工作坊期间做与工作坊无关的事情,会影响团队的整体工作状态。(3)对工作成果合理的预期,这是考验老师与组长的地方,能否将团队的精力用到位。(4)安全:因为有老师带,家长都会放心地让孩子出国,所以老师的担子很重;通常,会通过买保险(签证也要求)、要求学生写保证书、规定夜归的时间、不允许单独行动、在旅行途中不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等来达成目的。(5)不生病,喝够水,定时吃饭,保证均衡饮食,防止受凉受风,有效率地休息(同一个工作小组的同学,住一起,同一个房间保持同一个节奏的作息)。

签证:目前,从国外来的学生大多持旅游护照,所以一般不要求中方学校提供邀请函,但中国的学生出访欧美国家,要成功签证,邀请函是必需的,稳妥的做法是登陆相关国家的大使馆或领事馆的官网查看签证的具体要求,与他们的文化交流处取得联系,见面咨询细节,按其要求认真办理;每个国家的签证要求具备的文件及其格式都不一样,如果全部自行办理,有可能因为不熟悉细节,而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最糟糕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拒签,而通常为了省钱,会提前订机票,酒店的定金也已付了,所以,建议找一间中介,协助办理签证、交通、住宿等。

出国的前期准备,分为专业的准备和旅行的一般性准备,需要一位英语足够好又做事仔细的同学担任联系人,然后有一个核心工作小组,做前期的准备工作。专业上的准备包括对任务书的解读,搜集相关资料,对任务做一些预想;旅行前的准备,包括:确定出国人员名单,邀请函,写申请报告,办护照,办签证,订来回机票,城市(国家)之间的交通(飞机、火车或轮船),定旅行的城市,具体的参观内容等。

国外参观:在制订参观路线、参观对象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贪多,尤其是去欧洲,国家之间的距离都不远,想看的东西又实在是太多了,2~3周的参观时间,建议每次只去1~2个国家,每个城市停留的时间不少于2天,每天只重点参观一个内容,如一个建筑,一个公园,一条街,一段水岸等;二是参观的内容,既要体现专业特点,但也不宜过于偏食,如只看建筑,只看现代建筑等。制定一个合适的参观计划,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通常都是先由核心小组的同学确定参观的城市,再由各小组提供每个城市参观的内容建议。

如何省钱:人在国外,尤其是第一次出远门,用的又是爸妈的血汗钱,同学们会尽量节省。原则上,在国内计划周详,能最大限度地“省”:早计划,以最优惠的价格订到国际机票,制定合理的参观路线,预先定好区间的交通方式和票及住宿,办理国际学生证和教师证,可以在参观博物馆时有优惠,搜索参观目标免费开放的时间,尽量安排在行程里;以4人为1组,带电热水壶和可以煮面的锅,从超市购物,自己煮。

工作装备:每人必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相应的配件、转换插座,指北针、速写本、笔;与工作坊内容相应的参考书,团队协调,别带重复了;每2~3人必备:电插板,煮水壶;可以煮4人份汤面的锅;不一定需要,带着也行的:激光测距仪,全球定位系统,对讲机等。

生活装备:衣服,满足功能要求,与目的地天气相适应。旅途中有可能男女混住,所以睡衣要带中性的;洗漱用品,带与出行相适应的分量就可;重要的个人用品,要带备份,如眼镜、头绳、电池、可以用于微波炉里的饭盒等;食物,带面食的话,按一天一顿的份量带即可;药品,按个人的身体情况带,通常需带治感冒、调理肠胃的药;拖箱,能节省体力;背囊,放笔记本电脑等长途旅行时随身携带;随身小包(腰包或挎包),放重要的文件、钱、相机等;备用布袋,以备回国时买的东西不够放的。

换钱,带现金,不是很安全,但目前用信用卡还不是很方便,尤其是旅行的时候,转换城市频繁;全球通的手机,也因为价格的关系,只有老师和小部分的同学会开通,比较理想的是一个组有一部手机,方便联系。

限重:所有的航班对行李的尺寸、重量都是有限制的,要事先搞清楚,超重的罚款,有可能会比所带的东西更贵,还要弄清楚哪些食物海关是不允许带的。

4. 工作坊期间

参观与实地调查:通常会安排对所在城市感知性的认识,如城市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最古老的部分,最新的部分,有特点的部分。以广州为例,会安排“云山珠水”:新老城市中轴线、大学城、城中村等,形式上类似“一日游”,以坐车游览为主,定点下车,限时参观;针对特定对象的调研,会到现场做1~2次的实地调研。

讲座的组织:围绕工作坊的主题,组织相关讲座,数量在4~6个之间,内容涉及城市的历史、未来,相关学科对主题理解,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迅速切入主题

讨论:用所有成员都能听懂的语言讨论,是要遵守的原则;讨论的时间不宜太久而没有结果,这样会导致疲劳与负面情绪的生成。

汇报:国内目前的教育对这一个环节还不够重视,训练也不系统。汇报是需要像设计那样有“一草”、“二草”、“正图”的。具体而言,在工作坊的中期,每个工作小组要解决的问题会在概念的层面开始清楚,各小组的代表会和指导教师一起,把各小组的汇报排序,成为一个“故事”,定好中英文汇报的人选,在正式汇报的前一天,会先预演,然后是正式的汇报,文稿需要事先写好。工作坊的成果如果要对外汇报,如向当地政府部门或听汇报的人数超过20人,则用ppt较为合适;如果是内部的,人数在20人以内,用A1规格的图纸汇报也有其优势,所有的思考能同时呈现,可能促使讨论更深入、充分;要注意图纸的深度,因为观者在4~6m处,图画得太小,就不容易看清楚,影响讨论的展开;总之,“说”的能力,目前国内的重视程度不够,同学们没有足够的训练机会,在本科的教学过程中,核心理论课程都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没有师生比在1∶15以内的讨论课,让同学们“说”;设计课,则多是老师与同学一对一的讨论,有系统有目的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只局限在个别教师的教学个案里,没有成为教学的标准。

上述4个内容,老师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合理安排各自所占的时间,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听讲座的时间如果安排过多,后期工作时间太少,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

5. 工作坊后期

如果要记录过程,用DV的方式当然不错,实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与艺术学院的相关专业合作;(2)在建筑学院的学生里物色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拍摄并进行后期制作;(3)学生拍摄,后期委托专业的公司制作。文本,呈现的是工作的成果,如果能在开始时就将相关的格式定下来,则后期成果汇总的效率会提高。举办展览、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则取决于经费、精力和工作成果所达到的水准;工作坊的结束,也可能是设计课(毕业设计)的开始,或转化成为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专著等。

6.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几个学校参与?最基本的是两个学校,好处是组织协调的工作比较容易,参与的学校越多,协调的工作量越大,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所给出的解决方式,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同,有的时候会很不一样,这对于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活跃思维,养成倾听的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学生一定要混编吗?通常情况下,是的。因为举办工作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一起。邀请不同高校的学生,同一高校的学生成一组,对同一个地块做城市更新的提案,然后再来比较和讨论方案的异同,也是一种组织方式。

是否公平使用教学资源?参与国际联合设计教学的学生人数,目前不可能覆盖所有学生,尤其是开始试行时,而使用的教学资源却是所有学生共有的。所以,在组织的过程中,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分享到,如讲座、汇报、展览,应该是公开的,让所有人都能听到、看到;去参观的车,坐满;所有的开支都应尽量节省。让参与的学生负担部分的费用,也是合理的。

工作坊与“正常”的教学安排的关系:工作坊举行的时间:如果是中国的学生出国,研究生的二年级,本科大五的秋季学期,则与现行的教学安排冲突不大;春季是本科毕业设计的学期,如果要安排,则毕业设计要提前在寒假前开题,才有可能成行。如果希望组织2~4年级的本科生出国,则有三种办法,一是允许他们出国期间的设计课作业缓交,其他的理论课程允许请假,回国后自行补上;二是在做教学计划时,就将目前安排在期末的集中周安排在春秋两季的五一、国庆长假前后,这样,就为所有的同学在时间上保障了参加国际联合教学的可能;三是将工作坊作为其中的一个8周的设计作业:2周的前期准备、4周国外学习与参观、2周的后期成果整理。第3种教学组织的方式,既能将难得的学习机会的成果最大化,学习的强度也比较适中,不至于消化不良。关于是否应在低年级推行这种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应该允许这种可能存在,低年级的同学虽然“专业”能力弱一些,但是早一些让他们“open eye,open mind”(开眼立志),会有助于他们在专业上的自觉。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教学计划是在学生入学前就制定了的,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动,国际联合设计教学,是个相对较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尚未从教学计划、相关制度上与之匹配;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坊,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没有学分;原来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工作坊后期的总结提升工作做得不够,影响了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则出国的经费基本上要自筹,也没有任何的教学工作量,带着十几二十个独生子女到国外一个月,老师的责任则很大。

目前来看,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没有制度上的肯定和经费上的支持,是限制国际联合教学的最大瓶颈。

总之,工作坊与常规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共同学习,参加过的同学都很认可这种学习方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在一起,会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并为更长久的联系建立可能;看到在同一个地球上,人们生活方式的如此不同,会开阔眼界,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心态,与花巨资出国读学位相比,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以相对经济的方式走出国门看世界,减少迷信和幻想。但国际联合设计教学是比常规的设计教学要投入更多教学资源的一种教学方式,要使之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需要在教学经费和相关的体制上的配合。

摘要:以笔者组织过的与欧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举办的联合设计教学工作坊的经历,详细说明组织工作坊的前提、前期准备、教学期间、后期成果汇集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及限制工作坊成功举办的因素。

联合短期治疗 篇9

关键词: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TRAb;甲巯咪唑;甲状腺激素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32-01

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是一种伴有甲状腺激素(TH)分泌增多的器官性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目前GD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以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治疗为主。本研究对甲巯咪唑治疗初发Graves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诊治的初发GD患者3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2008 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提出的GD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3.27±12.90)岁;另选我院同时期健康体检者3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男性12例、女19例,平均年龄(37.23±13.0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及检测:给予GD患者忌碘饮食,甲巯咪唑(商品名为他巴唑)10mg每日3 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2月检测甲状腺功能、TRAb(德国ADVIA公司的Centaur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及相应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采用( x±s)表示,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TRAb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初发GD患者的血清FT3、FT4、TRAb的水平显著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SH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甲状腺激素及TRAb水平( x±s)

组别 FT3(pmol/L) FT4(pmol/L) TSH(uIU/mL) TRAb(U/L)

GD组 25.72±8.25 77.80±16.81 0.01±0.00 12.69±5.94

对照组 3.83±0.60 14.01±1.36 2.52±0.78 0.64±0.25

t 14.73 21.06 17.59 11.29

P 0.00 0.00 0.00 0.00

2.2 初发GD患者经ATD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血清FT3、FT4、TRAb水平较治疗前均逐渐下降, TSH水平较治疗前逐渐上升(P<0.01)。(见表2)。

表2 不同时期初发GD患者甲状腺激素及TRAb水平比较( x±s)

FT3(pmol/L) FT4(pmol/L) TSH(uIU/mL) TRAb(U/L)

治疗前 25.72±8.25 77.80±16.81 0.01±0.00 12.69±5.94

治疗1月后 15.89±5.62 37.91±8.85 0.02±0.00 9.22±4.15

治疗2月后 9.12±2.61 26.61±7.29 0.09±0.03 6.28±2.64

F58.79 157.11 113.03 15.55

P 0.00 0.00 0.00 0.00

3 讨论

Graves病( Graves disease,GD) 是一种伴有甲状腺素合成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高代谢症群,弥漫性甲状腺肿,眼征,皮损和甲状腺肢端病等。本文中,入选的GD患者临床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甲状腺毒症,其中怕热多汗、乏力、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窦性心动过速、细震颤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目前国内对于 GD 的治疗仍以抗甲状腺药物为主[1]。由表1可以看出,初发的GD患者的血清FT3、FT4、TRAb的水平显著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提示TRAb 是 Graves 病的诊断的重要指标。由表2可以看出,初发GD患者经ATD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随着病情的缓解,FT3、FT4、TRAb水平较治疗前均逐渐下降,而TSH水平较治疗前逐渐上升,且FT3、FT4下降较为明显,甚至接近正常参考值,说明抗甲状腺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2, 3],同时短期治疗效果好。

TRAb可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TSH受体上,产生与 TSH 相似的作用,但无负反馈作用机制,是引起 Graves 病甲亢的重要原因 [4]。多数患者 2个月后甲状腺功能下降较为明显,甚至恢复正常,但血清 TRAb 水平的恢复明显晚于甲状腺功能;这说明 TRAb 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 GD病情的发展情况,进一步证实了抗甲状腺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凭. Graves病的诊断与治疗.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 24 (1): 68-69.

[2]Wille T, Müller B, Noth D, et al. Long-term follow up after antithyroiddrug treatment in Graves' disease. Praxis (Bern 1994), 2006, 95(29): 1121-1127.

[3] 盧振芳, 段文若, 何娟等.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在Graves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0, 20(45): 30-31.

[4] Aleksi? A, Aleksi? ?, Stojanovi? M. TSH receptor antibodies for confirmingthe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remission duration, in newly diagnosedGraves' disease patients. Hellenic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2009, 8: 146-150.

联合短期治疗 篇10

关键词:肥胖,青少年,运动,饮食控制

肥胖是导致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子, 肥胖往往伴随着胰岛素抵抗、血糖耐受不良及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症状, 会使罹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并由此诱发一系列病症。只控制病人的饮食而不加以配合适当的运动, 减肥效果一般不理想;而单纯地依赖运动而不对饮食加以控制, 或者是采用药物、手术等手段, 会影响身体健康[1,2]。单纯性的肥胖已经被认定会对成年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3], 而青春期的肥胖问题则是成人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尤其是成年人心血管病的潜在影响因素, 已经渐渐成为全球性的关注问题。本次采用全封闭短期减肥训练营模式进行研究, 通过合理的饮食干预手段并结合运动训练对肥胖儿童身体成分的短期影响的探究, 旨在建立一个健康、科学的减肥模式以及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快速减肥方案, 为大众的健身和减肥提供实践的依据[4,5,6,7]。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招收参加假期减肥短训班的84名年龄在12~16岁的学员。所有参加训练的儿童肥胖的程度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肥胖标准, 并且经过体检后排除重要脏器的疾患和内分泌失常, 所有儿童均近期无用药史。

1.2 研究方法

1.2.1 饮食干预以及运动方法

所有参加训练的学员均统一训练、住宿、就餐以及作息, 训练时间为1个月。学员3餐的供给是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正常需求以及发育特点还有减肥实际的需要, 确立食谱参考, 总的原则是低脂肪、低能量以及高蛋白;与此同时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及时补充微量元素以及维他命;早、中、晚3餐各自的供能比 (见表1) 分别为35%、40%以及25%;三大供能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的供能比为20%、65%以及15%;根据儿童每人体质状况以及基础代谢的不同, 控制每个人每天能量的摄入维持在1 100~1 500卡路里。

根据每个学员的最大氧消耗量制订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 运动时间分为上午、下午各2 h, 晚上1h。主要训练项目包括:快走、羽毛球、拉伸运动、排球、有氧操、篮球、乒乓球等运动, 达到最大心率的60%或最大氧耗量的55%。

1.2.2 人体成分的数据测定

使用儿童发育营养监测系统进行测试, 采用直接节段生物电阻抗技术, 利用DSM-BIA法, 在训练之前、后分别对每人进行指标测试。测试者裸足站立测试台上, 用脚掌触碰足跟部的电极, 两手握住手电极, 测试员在电脑系统中输入个人信息之后开始进行测试, 时间为3min[8]。

1.2.3 检测人体成分指标

分别在参加实验前以及实验结束时对所有参与该项活动的儿童检测以下身体成分指标:无机盐、蛋白质、水分总量、脂肪、骨骼肌含量、检测、身高、体重、生长水平, 判断肌肉的发育程度, 经过计算得出基础代谢率、体脂的百分数以及肥胖度等身体指标, 之后根据所检测到的结果, 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每个肥胖儿童的成长数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对实验前以及实验后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样本t检验

2 结果

通过1个月的饮食干预以及运动强化训练之后, 肥胖儿童的体重、BMI、体脂以及体脂的百分比相对于干预之前有明显减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身体的无机盐、水分、肌肉以及蛋白质则没有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训练前后的差值均数为2.32, 标准差为2.58, t=2.374, P=0.045, 可以看出合理饮食及强化训练会影响儿童身体整体的指标。

3 讨论

肥胖是指构成人体的生化成分当中, 脂肪的蓄积超过限度, 超过正常人体标准体重的20%则是病理的状态。肥胖一般分为2种类型:一类为继发性肥胖, 均占肥胖者的5%;另一类则被称之为获得性肥胖或者单纯性肥胖, 约占肥胖者总数的95%。肥胖与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 常以行为偏差、体力活动过少以及过度进食为主要特点;肥胖在生理方面表现出全身性的脂肪组织增生, 而且大多数会合并多种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9]。目前治疗肥胖方法包括运动疗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以及节食疗法等。据WHO的调查显示, 迄今为止全球肥胖人群的数目正在以每5年翻1倍的速度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国务院所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超重比率是22.8%, 估计人数大约为2亿人;而肥胖率则达到了7.1%, 人数估计约为6 000余万人;与12年前的调查相对比, 成人的超重率同比上升了39%, 而肥胖率则同比上升了97%[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药联合治疗 下一篇:内外固定联合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