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四次月考试题

关键词: 个位 接近 填空 考试题

初三第四次月考试题(共4篇)

篇1:初三第四次月考试

周南中学初三历史第四次月考

一、选择题(36分)

1、如果你要探究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应该去的省份是

A山西B陕西C云南D浙江

2、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种植粟种植水稻加工玉器烧制彩陶

3、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B黄帝C 禹D秦始皇

4、先后通过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是

A舜—禹—尧B尧—舜—禹C尧—禹—舜D禹—舜—尧

5、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

A晋文公B楚庄王C齐桓公D越王勾践

6、长沙在战国时期应该属于下列哪个诸侯国的管辖范围内

A齐国B楚国C吴国D越国

7、“分裂、战争、变革、百家争鸣”这是说的哪个时期的现象

A夏朝B西周C春秋D 战国

8、中国历史悠久,如果仅以国家的出现为文明的开始,中国文明至少距今已有 A2100年左右B3100年左右C4100年左右D5100年左右

9、“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所载这项措施的颁布者是 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北魏孝文帝

10、秦朝的疆域最西到达

A陇西B 临洮C葱岭D嘉峪关

11、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D修长城、凿灵渠

1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大泽乡起义D黄巾大起义

13、某校同学表演历史剧《汉武大帝》,下列各项与历史不符合的是

A破格录用主父偃B在长安兴办太学C派张骞出使西域D大力扶持佛教

14、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汉武帝B秦始皇C北魏孝文帝D唐太宗

15、“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这句话反映的史实是

A通西域,南征越族B通夷洲,东击倭寇

C通西域,北击匈奴D通匈奴,西征大月氏

16、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牧野之战D涿鹿之战

17、请问三国时期下列哪一政权版图东西跨度最大

A魏国B 吴国C 蜀国D东汉

18、北魏孝文帝的最大功劳是

A建立国家B维护统一C迁都洛阳D促进民族融合二、判断题(10分)

19、启是通过世袭制建立夏朝的。()

20、战国七雄中地处最东的是齐国。()

21、汉代丝绸之路的终点站大秦就是波斯帝国。()

22、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都是以少胜多。()

三、材料题(36分)

24、(18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翦伯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何时完成?(4分)

(2)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4分)

(3)材料二中的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长城万里遍烽烟”的局面?结果怎样?(4分)

(4)秦王和汉武是如何对待儒家学说的?(4分)

(5)由秦亡汉兴你认为今天的社会用怎样的理念治理国家好?(2分)

25、(18分)

材料一:三国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并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南下,形成南迁浪潮。

材料二: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三国两晋时期哪几种历史现象(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下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3)材料二所讲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的什么趋势?(2分)

(4)江南地区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2分)

(5)从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中你得到什么认识?(4分)

四、探究题(18分)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两次改革。请根据史实探究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2)假如你是秦国的平民,你对商鞅的法令中哪一项最支持?为什么?(4分)

(3)假如你是北魏的鲜卑族官员,你必须向汉人学习哪些东西?(4分)

(4)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吗?为什么?(4分)

(5)两次改革给你什么启示?(2分)

篇2:初三第四次月考试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之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绬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令。”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复上疏曰:“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丰﹑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后汉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A.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举:推荐 .B.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缘:缘分 .C.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绬交通交通:勾结 ..D.遂共谮震云谮:诋毁.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B.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作《师说》以贻之斧斤以时入山林 ..

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D.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王密暮夜上门送礼,以为无人知晓,杨震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驳斥他无人知道的想法而拒绝受礼。

B.皇上任命杨震代理太尉,他坚持用人唯贤,不徇私情,即使皇帝的舅舅亲自去见他,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也遭杨震拒绝。

C.杨震本已掌握了樊丰等人假传诏书的罪证,准备上书皇帝,但未做好保密工作,反被对方抢先在皇上面前诬告,故先被撤去太尉之职,后又被遣返原籍,并在回家路上赐毒酒令其自尽。[来源:Z,xx,k.Com]

D.杨震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本可以为子孙谋点福利,可是他认为给子孙的最好的福利是给他们留下好的名声,让后世人称他们是清正官吏的后代。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绬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3分)

(2)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3分)

课内翻译(4分)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分)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太常引辛弃疾

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

8.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简要赏析,并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9.散文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结合本词内容,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______,______。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

处?(6分)(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3分)

②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3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⑤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⑥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

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⑦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8分)

五、语言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到开国君主,小到帮会头目,一般来说都有些赌徒气质,而饱读诗书的士人,大多不敢出头造反,他们最好的选择是因人成事,傍一个有政治前途的主公,主公成功了他则....

可宣麻拜相。

B.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依靠网民。....

C.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D.有人常在各种媒体上说自己被他人的善举感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对公益之事报以冷漠的态度,这样的口惠而实不至真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病。......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歌王的这次告别演出将是一场顶级的艺术盛典,老帕已经做好了最后一次在中国观众面前秀出他无与伦比的高音的准备。

B.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C.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达成高度的共识。

D.古城淮安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洪泽湖、铁山寺、明祖陵、周恩来故居等名胜古迹无不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a,一连好几天,b,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c。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6.下面是某市某日今天夜里到明天的天气预报概况,请你阅读后根据要求答题。(4分)

日期:2011年某月某日

天气:小雪转多云,气温-5℃/-3℃,风力 3—5级

由材料提供的信息,请你对人们的活动做出得体的提示:(每条不超过10个字)①对喜欢晨练的人:

②对骑车早行的人:

17.阅读下面关于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后出生)和传统农民工(1980年前出生)受教育水平比

较表,请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突出特点和二者的共同问题各写出一条结论。(4分)

结论:(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小区保安尽心尽职,管理有方,数年来该小区未发生一起失窃事件,居民欲送一面锦旗以

表彰小区保安,请为锦旗内容拟两句话。(不超过12个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19.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篇3:高三地理第四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设计意图

命题重点以考察学生四大基本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为主,试卷来源于衡水五校高考模拟,并有所删改。

二、考查范围

必修一、二、三。

三、现状分析

应考人数159人,实考人数148人。最高分66分,最低分24分。80分以上人数为0,及格人数为10人,后进生人数为4人。一班平均分52分,二班平均分45分,三班平均分45分。

四、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第一次考完卷,课本上需要识记的内容,一知半解,或者知道但不能灵活运用,做题存在很大障碍。

2、区域地理掌握不好,不能够利用经纬度定位,空间定位的能力差,区域特征更是存在问题。

3、审题不清,读图分析能力较弱。选择题抓不住关键词,如第27题读图题,学生无法从中获取信息,缺少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意识,审题不到位。

4、答题不规范。很多同学在答题过程中存在,没有用规范的学科语言,多用口语化语言等。答的点太少,不能答到要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五、整改措施

因为第一次带高三,而且自己带了文科3个班,班额比较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处理的不是很成熟,在处理教学任务和抓落实上往往顾此失彼,自己也比较迷茫。但仍然用自己的全部激情来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成绩。

1、狠抓学生的基础

夯实基础,常抓不懈,强调基础知识的反复识记。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平时教学时对知识点要求必定要到位,重视知识结构和网络的构建。

2、地图运用为基础

抓住地图不放松,以图为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空间概念。教学中充分应用各种地图多种手段,强化读图、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图形、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善于寻找隐藏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无用信息,学会并习惯利用已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消除畏惧心理。

3、能力训练为中心

渗透一个观念“地理不是背出来的”,必须强调在识记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中准确、完整、简洁地用专业术语表达地理问题,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应试技能。教给学生比较、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强调分析问题正确的思路,强调会解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

4、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平时复习就要重视学法指导。要把属于学生自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发挥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机会;要有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平时答题语言要规范,尽量要用专业术语,弄清概念,避免失误,有把握的答案精确些,无把握的答案只要无原则性错误可以多答些,力争全面。

5、适当分层教学

篇4: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考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加,雾霾逐渐消散。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②2013年10月2-7日北京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是影响雾霾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后,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与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雾霾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③以北京为例。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从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城区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雾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度最大。④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同时,由于大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的社会负面影响。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2013年“雾霾”再次成为热词,说明雾霾天气对公众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升级。雾霾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对于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1.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殆:疲惫 B.书画特臻其妙

臻:达到 C.辋水周于舍下

周:环绕 D.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

敦:勉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事母崔氏以孝闻

以手抚膺坐长叹

B.尝聚其田园所为诗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C.舍笔而绝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王维“绘画技艺高超”和“笃信佛教”的一组是

A.笔踪措思,参于造化

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 B.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 C.非绘者之所及也

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D.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

②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③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释】①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8.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作简要赏析。(5分)9.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2分)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了。外面说,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确定方位,让他们坚持住。这话就是说,活命还很渺茫。

大家在巷道里坐了下来,阿宠也趴下了,阿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它。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找风源的人一出去就迷路了,到了晚上才摸回来。他们告诉阿别,这是一个老巷道,一时摸不清它通向哪里,如果当时阿宠把他们引向别处,一定会比这儿好找到出口。

阿别一听不高兴了,把头扭过去,不理说话的人,却把阿宠搂得更紧了。

夜晚来临,人们相继睡去,可是睡下不久,就都激灵醒来,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一晃,两天过去,救援没有进展,希望像撕破的纸屑,一点点飘落。许多人饿晕了,支撑不住了,已经有人把目光一次次集聚在阿宠身上。阿别明白大家怎样想的,但是那是他拼老命也不会让他们做的。

人们理解阿别的心思,没人率先行动,这让阿别很是慰藉。可是到了第五天,人们实在熬不下去了,眼冒金花,奄奄一息。阿别与阿宠商量,他说,阿宠呀,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死去吗?阿宠没有回答,它也饿得虚脱了几次,没有力气回应主人的话了。

翌日清晨,饥饿如恶魔又一次降临。矿工们只剩下活命的欲望了。有一个人忍无可忍,手握尖刀爬到阿宠身旁,他面目狰狞,满眼贪光,可是他很快发现,不用他再费劲了,阿宠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在一个煤坑边,阿宠的一条腿搭在坑沿上,嘴巴上有粘粘的未干的血痕,显然是阿宠自己咬断了大动脉,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

那边,阿别的泪,把耳朵都灌满了。

(选自《天池》2010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阿宠看不见以后,阿别安慰它说要为它看路,而阿宠依然躁动和嘶鸣,说明阿宠已深深陷入失明的恐惧里,不能自拔,当然对阿别的安慰难以置信。

B.阿别告诉阿宠说它到死都要生活在这暗无天日的井下,阿宠就不吃食了,看得出来它是一匹有灵性的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C.阿宠是煤矿里的“老员工”,它对巷道非常熟悉,而且对自己的预感非常坚定,当它挣脱了缰绳奔跑的时候,几十个身强体壮、经验丰富的矿工也抓不住它。

D.“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承上启下,既是对此前事件结果的交代,又为后面情节作了铺垫。

E.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匹雪青马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2)小说中的阿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形象?各有什么作用?(6分)

(4)你认为小说中的阿宠有春天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留得青山在 吴钟麟

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

1957年我就读于华东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

B.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

C.本文记述了施蛰存先生的几件事,有记叙,有议论,评传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施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D.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

E.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

(2)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3)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6分)

(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8分)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

B.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经典歌曲《与主同行》编舞并参与领舞的人是长袖善舞、身姿妙曼的孟加拉裔舞蹈家。

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D.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遗憾的是,近年来,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2年10月18日,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首次获奖后在北京公开亮相。

B.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C.南方没有集体供暖,只能实行个体式采暖,居民可采用电取暖或燃烧取暖的方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取暖的问题。

D.《中国好声音》已经落幕,但是关于它的讨论没有降温。不管是赞美还是质疑,这个诞生于今年夏天的电视节目点燃了国人的热情。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恶性读书,等于恶性吃金鱼,而其起因是恶性考试。___________。

①譬如公司雇用人员修理机器,必考验其技术

②但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便是恶性读书

③有今日无与伦比的考试制度,才有今日无与伦比的恶性读书

考试本来有其用处

⑤文官录用也必考验其学力,这自不必说

A.③①⑤②④

B.①⑤④②③ C.④①⑤②③

D.④②③①⑤

16.春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的儿子(在北京读大学)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

让人心痛。(1分)

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己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情感概括及简要分析各1分;答出任何三点即可给满分。)10.(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1.(1)DC(【解析】D给3分,C给2分,E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阿宠的躁动和嘶鸣不是因为失明的恐惧,而是预感到了塌方的危险。B项说一匹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言过其实。E项 “表现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表述不准确,主要是批判人性的自私和冷酷,故给1分)

(2)①善良有爱心。悉心喂养阿宠;像哄孩子一样安慰阿宠;誓死守护阿宠的生命。

②敏感细心。观察阿宠的表情和动作就知道它上火了;最先明白是阿宠把大家救出困境;被困之后,又是第一个发现巷道里有空气;

③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被困后没有惊慌,吩咐矿工们找风源,存体力,关手机。(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可任举一例分析)

(3)①动作、神态描写。“手握尖刀”“面目狰狞,满眼贪光”表现了那个人的凶残和贪婪。②对比、衬托。那个人和阿宠形成对比,凸显了阿宠的善良和无私。③细节描写(或比喻)。“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借对血液流淌的细节描写,突出阿宠的善良无私,加强了对读者的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了更加鲜明的印象。(每点2分)(4)答案一:阿宠有春天。(2分)

①阿别给了它春天般的关爱:阿别心疼它;喂草料时给它多兑苞谷;像哄孩子一样地跟它说话;在别人饥饿想要杀掉它时,决定拼死保护它。(2分)

②阿宠也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别人:它虽然命运悲惨,却任劳任怨地在井下拉车,并在危难时救人性命,最后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饥饿垂死的人们。(2分)

③阿宠不仅得到了爱,也为别人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爱,生活中的我们享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帮助。(2分)答案二:阿宠没有春天。(2分)

①它命运悲惨:出生不久就到井下工作,工作环境差,导致眼瞎。(2分)

②不被珍惜关爱:它救了大家,大家反而抱怨它带错路;危险发生后,人们要杀它以保命。(2分)

③它的生命中没有多少温暖和希望,所以它没有春天。它的春天淹没在人类的贪婪和私欲里,阿宠的故事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和善待生命。(2分)12.(1)DC(【解析】D给3分,答C给2分,E答给1分。答A、B不给分。E“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是在深挖灵魂,做自我检讨,而《才与德》一文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表述。故给1分。A施蛰存说“没有拜读完”,只是一种调侃,体现的是他幽默风趣的特点,作者认为施教授不应当在公开场合这样说,而不是不应该不读完作品。B“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程度过重,客观上有讽刺的效果;不是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敷衍和自我保护。)(2)①生活中,幽默风趣,慈祥可爱。

学识上,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见解独到。

③在动荡中,低调忍耐又机智灵活,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施蛰存所说的“抄”是一种幽默诙谐的说法,其中暗含着小说创作的技巧和规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低碳校园活动方案 下一篇:我眼中的秀贞----《城南旧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