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发展

关键词: 软件技术 信息化 技术 发展

希望工程发展(共6篇)

篇1:希望工程发展

第一次作业

工程测量的发展动力

1学科地位和研究应用领域

1.1 学科定义

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地面、地下、水下、空中)中具体几何实体的测量描绘和抽象几何实体的测设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主要以建筑工程、机器和设备为研究服务对象。

1.2 学科地位

测绘科学和技术(或称测绘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现代发展的一级学科。该学科无论怎样发展,服务领域无论怎样拓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无论怎样增多或加强,学科无论出现怎样的综合和细分,学科名称无论怎样改变,学科的本质和特点都不会改变。总的来说,整个学科的二级学科仍应作如下划分

——大地测量学(包括天文、几何、物理、卫星和海洋大地测量);

——工程测量学(含近景摄影测量和矿山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

——地图制图学;

——不动产地籍与土地整理。

1.3 研究应用领域

目前国内把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测量按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三个阶段划分;也有按行业划分成:线路(铁路、公路等)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桥隧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矿山测量、海洋工程测量、军事工程测量、3维工业测量等,几乎每一行业和工程测量都有相应的著书或教材。

由Hennecke,Mueller,Werner 3个德国人所编著的工程测量学,主要按下述内容进行划分和编写:①测量仪器和方法;②线路、铁路、公路建设测量;③高层建筑测量;④地下建筑测量;⑤安全监测;⑥机器和设备测量。

由于工程测量的研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发展变化也很快,因此写书十分困难。目前国内外没有一本全面涉及工程测量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的现代专著或教材。国际测量师联合会(FIG)的第六委员会称作工程测量委员会,过去它下设4个工作组:测量方法和限差;土石方计算;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测量。此外还设了一个特别组:变形分析与解释。现在,下设了6个工作组和2个专题组。6个工作组是:大型科学设备的高精度测量技术与方法;线路工程测量与优化;变形测量;工程测量信息系统;激光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电子科技文献和网络。2个专题组是:工程和工业中的特殊测量仪器;工程测量标准。

德国、瑞士、奥地利3个德语语系国家自50年代发起组织每3~4年举行一次的“工程测量国际学术讨论会”。过去把工程测量划分为以下几个专题:测量仪器和数据获取;数据解释、处理和应用;高层建筑和设备安装测量;地下和深层建筑测量;环境和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

1992年第11届讨论会的专题是:测量理论与测量方案;测量技术和测量系统;信息系统和CAD;在建筑工程和工业中的应用。

1996年的第12届讨论会的专题是: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监测和控制;在工业和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数据模型和信息系统;交叉学科的大型工程项目。

从以上可见,工程测量学的研究领域既有相对的固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笔者认为,工程测量学主要包括以工程建筑为对象的工程测量和以设备与机器安装为对象的工业测

量两大部分。在学科上可划分为普通工程测量和精密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满足工程所提出的要求。精密工程测量代表着工程测量学的发展方向,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建设是促进工程测量学科发展的动力。

2工程测量仪器的发展

工程测量仪器可分通用仪器和专用仪器。通用仪器中常规的光学经纬仪、光学水准仪和电磁波测距仪将逐渐被电子全测仪、电子水准仪所替代。电脑型全站仪配合丰富的软件,向全能型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带电动马达驱动和程序控制的全站仪结合激光、通讯及CCD技术,可实现测量的全自动化,被称作测量机器人。测量机器人可自动寻找并精确照准目标,在1 s内完成一目标点的观测,像机器人一样对成百上千个目标作持续和重复观测,可广泛用于变形监测和施工测量。GPS接收机已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定位仪器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将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连接在一起,称超全站仪或超测量机器人。它将GPS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与全站仪灵活的3维极坐标测量技术完美结合,可实现无控制网的各种工程测量。

专用仪器是工程测量学仪器发展最活跃的,主要应用在精密工程测量领域。其中,包括机械式、光电式及光机电(子)结合式的仪器或测量系统。主要特点是:高精度、自动化、遥测和持续观测。

用于建立水平的或竖直的基准线或基准面,测量目标点相对于基准线(或基准面)的偏距(垂距),称为基准线测量或准直测量。这方面的仪器有正、倒锤与垂线观测仪,金属丝引张线,各种激光准直仪、铅直仪(向下、向上)、自准直仪,以及尼龙丝或金属丝准直测量系统等。

在距离测量方面,包括中长距离(数十米至数公里)、短距离(数米至数十米)和微距离(毫米至数米)及其变化量的精密测量。以ME5000为代表的精密激光测距仪和TERRAMETER LDM2双频激光测距仪,中长距离测量精度可达亚毫米级;可喜的是,许多短距离、微距离测量都实现了测量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铟瓦线尺测距仪DISTINVAR,应变仪DISTERMETER ISETH,石英伸缩仪,各种光学应变计,位移与振动激光快速遥测仪等。采用多谱勒效应的双频激光干涉仪,能在数十米范围内达到0.01μm的计量精度,成为重要的长度检校和精密测量设备;采用CCD线列传感器测量微距离可达到百分之几微米的精度,它们使距离测量精度从毫米、微米级进入到纳米级世界。

高程测量方面,最显著的发展应数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系统。这种系统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测量容器的液面高度,可同时获取数十乃至数百个监测点的高程,具有高精度、遥测、自动化、可移动和持续测量等特点。两容器间的距离可达数十公里,如用于跨河与跨海峡的水准测量;通过一种压力传感器,允许两容器之间的高差从过去的数厘米达到数米。与高程测量有关的是倾斜测量(又称挠度曲线测量),即确定被测对象(如桥、塔)在竖直平面内相对于水平或铅直基准线的挠度曲线。各种机械式测斜(倾)仪、电子测倾仪都向着数字显示、自动记录和灵活移动等方向发展,其精度达微米级。

具有多种功能的混合测量系统是工程测量专用仪器发展的显著特点,采用多传感器的高速铁路轨道测量系统,用测量机器人自动跟踪沿铁路轨道前进的测量车,测量车上装有棱镜、斜倾传感器、长度传感器和微机,可用于测量轨道的3维坐标、轨道的宽度和倾角。液体静力水准测量与金属丝准直集成的混合测量系统在数百米长的基准线上可精确测量测点的高程和偏距。

综上所述,工程测量专用仪器具有高精度(亚毫米、微米乃至纳米)、快速、遥测、无接触、可移动、连续、自动记录、微机控制等特点,可作精密定位和准直测量,可测量倾斜度、厚度、表面粗糙度和平直度,还可测振动频率以及物体的动态行为。

四、大型特种精密工程测量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建设和对测绘的要求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动力。

3.1 国内览胜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变形监测和库区地壳形变、滑坡、岩崩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其规模之大,监测项目之多,都堪称世界之最。不仅采用目前国内外最成熟最先进的仪器、技术,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对滑坡体变形与失稳研究的计算机智能仿真系统;拟进行研究的三峡库区滑坡泥石流预报的3S工程等,都涉及到精密工程测量。隔河岩大坝外部变形观测的GPS实时持续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点的位置精度达到了亚毫米。该工程 用地面方法建立的变形监测网,其最弱点精度优于±1.5 mm。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精密控制网,精度达±0.3 mm。设备定位精度优于±0.2 mm,200 m直线段漂移管直线精度达±0.1 mm。大亚湾核电站控制网精度达±2 mm,秦山核电站的环型安装测量控制网精度达±0.1 mm。

上海杨浦大桥控制网的最弱点精度达±0.2 mm,桥墩点位标定精度达±0.1 mm;武汉长江二桥全桥的贯通精度(跨距和墩中心偏差)达毫米级。高454 m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对于长114 m、重300 t的钢桅杆天线,安装的垂准误差仅±9 mm。

长18.4 km的秦岭隧道,洞外GPS网的平均点位精度优于±3 mm,一等精密水准线路长120多公里。目前辅助隧道已贯通,仅一个贯通面的情况下,横向贯通误差为12 mm,高程方向的贯通误差只有3 mm。

3.2 国外简述

国外的大型特种精密工程更不胜枚举。以大型粒子加速器为例,德国汉堡的粒子加速器研究中心,堪称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的历史博物馆。1959年建的同步加速器,直径仅100 m,1978年的正负电子储存环,直径743 m,1990年的电子质子储存环,直径2000 m。为了减少能量损失,改用直线加速器代替环形加速器,正在建的直线加速器长达30 km,100~300 m的磁件相邻精度要求优于±0.1 mm,磁件的精密定位精度仅几个微米,并能以纳米级的精度确定直线度。整个测量过程都是无接触自动化的。用精密激光测距仪TC2002K距离测量,其测距精度与ME5000相当,对平均边长为50m的3 800条边,改正数小于0.1 mm的占95%。美国的超导超级对撞机,其直径达27 km,为保证椭圆轨道上的投影变形最小且位于一平面上,利用了一种双重正形投影。所作的各种精密测量,均考虑了重力和潮汐的影响。主网和加密网采用GPS测量,精度优于1×10-6 D。

露天煤矿的大型挖煤机开挖量的动态测量计算系统(德国)。大型挖煤机长140 m,高65 m,自重8 000 t,其挖斗轮的直径17.8 m,每天挖煤量可达10多万吨。为了实时动态地得到挖煤机的采煤量,在其上安置了3台GPS接收机,与参考站无线电实时数据传输和差分动态定位,挖煤机上两点间距离的精度可达±1.5 cm。根据3台接收机的坐标,按一定几何模型可计算出挖煤机挖斗轮的位置及采煤层截曲面,可计算出采煤量,经对比试验,其精度达7%~4%。这是GPS,GIS技术相结合在大型特种工程中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核电站冷却塔的施工测量系统。南非某一核电站的冷却塔高165 m,直径163 m。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求每一高程面上塔壁中心线与设计的限差小于±50 mm,在塔高方向上每10 m的相邻精度优于10 mm。由于在建造过程中发现地基地质构造不良,出现不均匀沉陷,使塔身产生变形。为此,要根据精密测量资料拟合出实际的塔壁中心线作为修改设计的依据。采用测量机器人用极坐标法作3维测量,对每一施工层,沿塔外壁设置了1 600多个目标点,在夜间可完成全部测量工作。对大量的测量资料通过恰当的数据处理模型使精度提高了一至数倍,所达到的相邻精度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精密测量不仅是施工的质量保证,也为整治

工程病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同时也能对整治效果作出精确评价。

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特长双线铁路隧道哥特哈德长达57 km,为该工程特地重新作了国家大地测量(LV95),采用GPS技术施测的控制网,平面精度达±7 mm,高程精度约±2 cm。以厘米级的精度确定出了整个地区的大地水准面。为加快进度和避开不良地质段,中间设了3个竖井,共4个贯通面,横向贯通误差允许值为69~92 mm(较只设一个贯通面可缩短工期11年)。整个隧道的工程投资预计约15亿瑞士法朗,计划于2004年全线贯通。

高耸建筑物方面,有人设想,在21世纪将建造2 000 m乃至4 000 m的摩天大厦,这不仅是建筑师的梦想,也是对测量工程师的挑战。

海宁市城市D级GPS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

摘 要:GPS技术的发展为大地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精度的测量手段.由于其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等 优点,GPS技术已成为大地测量的主要手段.在我国,1995年以后,由于GPS卫星已发射完毕,卫星的分布情况较 好,另外GPS接收机的精度及其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GPS网的布设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先总体叙述了我国

GPS网的发展概况,然后从布设GPS控制网的目的,技术设计,实地选址与埋石,GPS网的野外布设,外业实施方案 的优化,平差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起算点精度对GPS基线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讨论了精度和密度方面应 注意均问题,研究了需要如何设计GPS控制网,以保证精度高,密度分布均匀.

关键词 :GPS技术,精度,密度,技术设计.概 述

1.1 布设GPS控制网的目的利用GPS技术布测高精度三维大地测量控制网是为我国大地测量、大地形变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基准数据的基础工作.GPS大地控制网是一个可以满足各种需要的多用途定位网,其目的和意义是:

1)统一我国陆地和海洋大地基准

由于常规大地测量的技术限制,我国南海岛礁没有与大陆联测,利用GPS大地控制网可以联测,另外利用大陆上点位和近海远海的主要海岛进行联测,可以测定沿海地区和有关岛屿的地面沉降,测定我国沿海地区平均海水面变化,为海洋大地测量提供统一的高精度的大地基准点:为测定海底地形、海洋研究、海洋运输提供保障.

2)精确确定大地点的地心坐标

为了准确确定远程武器运动轨迹,必须建立以地球质心为原点的地心坐标系,以确定发射点、目标点和地面跟踪站相统一的坐标.

3)检核和加强天文大地网

4)结合其它大地测量数据精化大地水准面

5)推求世界大地坐标系、研究地球重力场

6)监测地壳形变

1.2 主要研究问题

随着高精度GPS网的布设GPS技术的发展,高精度GPS网的设计也有所改变,90

年代初,由于卫星星座的分布不均匀、星历的不完善,接收机的精度偏低、相关资料较少等因素,因此在网点的选取和网的设计时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实施的.95年以后,由于GPS卫星己发射完毕,卫星的分布情况较好,另外GPS接收机的精度及其稳定性有了很大的 提高,GPS网的布设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从布设GPS控制网的目的,技术设计,GPS网的野外布设,外业实施方案的优

化,平差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起算点精度对GPS基线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针对

精度,布网密度情况对外业实施方案的制订进行了研究.

技术设计

1.2.1 基本要求 .

1)每幅村庄地籍图上布设2个以上GPS控制点

2)海宁市六大镇(硖石、长安、袁花、斜桥、盐官、许村)镇区边缘增设的GPS点不少于10~30个;(具体点数、点位与甲方商议后待定)

3)新增的五条公路的转折点中心均布设GPS控制点.(具体点数、点位与甲方商议后待定)

1.2.2 布网原则

1)本项目要在700平方公里单位内布设约9500个GPS点,点与点之间的平均边长约为260m.

2)为了提高本GPS控制网的利用效率,须保证任意一个GPS点与一个(含一个)以上的GPS点通视.

3)GPS控制点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均匀分布,以提高网的图形强度,必要时可增设若干一级GPS点

4)应联测测区内所有的C、D级GPS控制网及等外以上级水准点.确保每个平差区内有3个(含3个)以上的约束点,约束点在不同的平差分区内可重复利用.

5)如果联测的已知高程点数量或分布均匀度不能满足高程拟合的不同,选择不同数量的点,按四等水准的要求进行水准联测,以确保高程拟合达到一定的可靠性与精度,使GPS点的高程精度满足作为测图控制点的要求,即高程中误差不大于±5 em.

6)为保证边长相对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当所选定的一级GPS点与相邻一级点的距离小于150米时,须采用折叠图形布网.布网设计

GPS卫星定位网的主要特点与常规大地测量网是一致的,即高精度,网点分布均匀,能为多种目标服务,但由于GPS测量中测定的是基线向量,因此其误差传播要比常规网慢,精度分布也要更为均匀,GPS网的精度和密度设计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和作业技术条件等因素. GPS网优化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网的精度,可靠性和经费等,对GPS网而言,除了要求点位的绝对精度较高外,还要求全网的精度比较均匀.前者很大程度上由基线的选择来决定,后者主要由GPS网的布设方法,如图形结构强度,基线向量的测量精度等决定.

对于GPS网来说,建网费用主要由精度和网点数决定,此外也受外业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由于精度和网点数是由建网的目的决定的,而自然地理条件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费用优化主要通过网的图形结构和选择最佳布测方法来实现.在实际设计网时,主要从平面基准,GPS网的精度,密度设计,基准设计,GPS的网形设计.

篇2:希望工程发展

工程机械维修的发展

[摘要]随着电液技术、CAD技术和材料工程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广泛应用,具有集成化、智能化的新型工程机械的更新周期将进一步缩短,恢复性修理将更多地被改善性修理所取代,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将成为修理工艺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故障 原位检测 离位检测

一、维修理念的变革

(一)事后维修思想。20世纪初期,工程机械维修一般都是在发生故障以后才进行的,即事后维修。它的最大优点是充分地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统部件的寿命,但事后维修是非计划性维修,浪费了较多的剩余修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二)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设备的磨损机理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机件工作-产生磨损-发生故障-影响使用并危及安全。为使每个机件都达到使用可靠和安全,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这种维修思想包含了主动预防的思想内容,其实质是通过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改变了事后维修缺乏计划性的被动局面。但这种维修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修工作以直接经验作为指导,只能提出一般性的维修原则,缺乏针对性;二是只着重解决维修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忽视了维修的整体内涵,缺乏对维修管理的研究。由于事先很难预料大量的随机性的故障,尽管做了许多的预防性维修工作,也很难获得预期效果;三是刻板地实行定时定程维修的离位分解检测维修,不可避免地使维修工作出现频繁分解拆卸的现象,导致维修工作针对性差、工作量大、耗时多、费用高,而且还会因拆装可能埋下一些新的故障隐患,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可靠性。

(三)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近二三十年来,在预防为主维修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广泛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诊断手段,逐步形成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这种维修思想是以对维修对象的系统监控为手段,用大量的原位检测代替离位检测,将单一的定时定程维修改变以可靠性数据分析为依据的维修。它使维修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主客观更加一致,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盲动性。其基本要点:第一,维修工作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大到维修时机、维修方法、维修周期的选择和维修工作量计算、维修范围的界定,小到一个机件修复后的可靠性系数、一个项目的诊断检查的标准,都要以保证和提高设备的整体可靠性为依据。第二,工程机械的可靠性是由设计、制造和使用三个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要提高其可靠性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第三,可靠性指标是评价维修质量最科学、最有效的依据和标准。

二、维修业的现状

在国外,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维修业发展,设有专职的维修管理机构,维修企业形式多样,维修市场已趋于成熟,民间维修团体也有40多年历史,经常举办维修设备展览和维修理论、维修工艺大型学术会议,有力地促进了维修业的发展。70年代初,我国工程机械维修研究和应用才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建立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推广应用维修新设备、新工艺,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工程机械维修业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机械维修业的宏观管理缺乏统一的归口部门。目前,工程机械维修业受到国家部委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几个部门的管理,权力分散、责任不清,难以在政策上上协调统一,使我国的维修业人管理陷入“真空地带”。二是缺乏保护维修业正常发展的法律法规,致使维修业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三是工程机械维修企业性质相对单一,基本上局限于集体、私营性质的中、小型维修企业,融资意识谈薄。四是维修业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标准、制度不够完善,维修质量评价无据可依。

三、维修体制的改革设想

维修体制的改革,影响着维修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要使工程机械的维修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适宜的维修体制。第一,要尽快成立责权统一的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机械维修业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其整体发展。第二,要加大行业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使维修业有法可依、有据可凭,加快从行政命令型向依法管理型发展的步伐。第三,积极营造工程机械维修业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制订扶持维修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引进外资,加大合并和重组力度,改变维修企业性质相对单一的现状。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逐步形成合资、独资、集体和私营多家并存竞争和相为补充的局面。第四,促使工程机械维修业从专业分立向资源共享方向发展。现代化的设备集机械、电子、液压、计算机、传感技术于一体,对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能完成单一专业和工种的维修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重复性投资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拥有少量维修资源的企业,只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适应发展的趋势。第五,将传统的定点维修方式转变为定点维修与机动维修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业化的巡回维修队伍,配备高性能的机动维修设备,实现现场维修服务。

四、维修业的发展方向

(一)以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光电机械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将日益广泛。目前,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实践表明,工程机械性能越先进,结构就越复杂,其维修活动就越依赖于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事后维修、预防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思想,各有长短,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机械地规定某个维修单位或某种机型只能采用某一种维修方式,即不符合实际,又难以奏效。当前,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维修主要是,以状态监测为基础,可靠性维修为中心,以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视情维修。今后,随着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的工程机械将装备机电一体化的在线自动监测和故障诊断等仪器设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将成为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主导思想。

(二)建立智能网络维修服务系统。建立智能网络维修服务系统将成为21世纪工程机械维修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瑞士,工程机械维修服务网已遍布全国,各地区均有配件中心仓库,业务人员仅用两三分种就可以掌握维修站点和某种配件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运用网络技术,还可以超越国家、地区和时空界限,将工程机械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生产厂、维修厂、配件站和使用单位联系起来,实现远程、快速、优质和全方位的服务。生产厂以此作为售后服务的主要手段,通过与工程机械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维修服务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从施工现场获得信息,按最佳效率时就有权取的措施完成售后服务。

篇3:希望工程发展

1.1 国际工程担保的起源

美国是工程担保的发源地, 从1894年美国通过第一部工程担保法案———《赫德法案》至今, 已经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工程担保主要依靠信用手段来增强项目管理中各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 有效地转移了工程违约风险, 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工程担保在美国的成功运用, 引得许多国家先后效仿, 相继在法律法规上做出了工程担保的相关规定。许多国际组织和行业联合会也纷纷在其制定的合同条件中加入有关工程担保内容。例如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制定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招标文件范本》、美国建筑师协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标准合同》、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新工程合同条件》等。

1.2 国际工程担保的发展

发展至今, 国际工程担保已经衍生出投标担保、履约担保、业主支付担保、预付款担保、维修担保、分包担保、差额担保、完工担保、保留金担保等十余个担保种类。目前,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工程担保制度。

2 国际工程保险制度

2.1 国际工程保险的起源

国际公认的工程保险起源是来自于英国的锅炉爆炸险, 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856年。当时的英国, 有很多旨在防止锅炉爆炸事故发生的工程师团体, 但不过只是采取一些预防手段, 尚不签发保单。直到1866年, 美国的工程师仿照英国的这种模式, 在哈特福德市成立了哈特福德蒸汽锅炉检查和保险公司, 它收取一定的费用, 定期的为被保险人提供检测服务, 并在锅炉或机器损失发生后提供经济补偿。

2.2 国际工程保险的发展

发展至今, 国际工程保险市场已经衍生出了非常丰富的险种: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合同风险以及承包者的设备保险、机器损坏险、完工险和行业一切险、雇主责任险、潜在缺陷的风险、利润损失险/业务中断险、十年责任险/两年责任险等等。国际工程的工程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一般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会委托专业风险管理机构和专业保险顾问 (相当于保险经纪人或具有与保险经纪人同样职能) 来负责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这些专业的机构和个人凭借自己专业的风险管理和工程保险知识以及实践经验, 受业主的委托向保险公司够买工程保险, 为业主制定最优惠的工程保险方案争取最合理的保费, 并提供购买保险后的后续服务。

3 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为了推广和完善我国的工程担保和工程担保制度, 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建筑意外伤害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质[2003]107号) 、《关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 (建市[2004]137号) 、《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 (建质[2005]133号) 、《关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意见》 (建市[2006]326号) 等诸多相关文件。

3.1 国际工程担保制度经验借鉴

3.1.1 担保内涵借鉴

我国工程担保制度规定的担保责任承担方式有两种:代为履行被保证人合同义务和赔偿损失。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工程建设, 发生违约风险后并不是简单的赔偿损失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反观国际工程担保制度,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程担保制度都采用保证担保模式。这种担保模式更强调对“完成工程建设”的保证, 即使被保证人违约后, 担保人被要求按照建设工程约定的质量、成本、进度标准来继续履行被保证人的合同义务。

3.1.2 担保模式借鉴

目前国际工程担保市场普遍采用的担保模式是高保额有条件保函模式。这种担保模式的特点是担保额度高 (合同约定的全部责任或者合同价格的100%) 、对违约索赔反应迅速。其“有条件”表现在当受益人向担保人发出索赔申请时, 须证明被担保人的违约, 但是如果被担保人同时证明了受益人也存在违约行为, 担保人则可以免除担保责任。这种“有条件”担保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担保的公平性。

3.1.3 工程担保行业信用体系借鉴

工程保证担保实质上依赖的是担保各方主体的信用, 国际工程担保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建立了完善的工程担保信用体系, 如美国的工程担保人信用评级体系。这种信用评级通过对担保人的综合评测将之分出各个等级, 在市场上的作用体现为优胜劣汰, 但是这种信用评级体系在我国目前还处于空白区域。

3.2 国际工程保险制度经验借鉴

3.2.1 推广方式借鉴

从国际工程保险的发展经验来看, 多数国家在工程保险的推广过程都采用强制推广的方式, 如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都在相关法律中规定, 建设工程的参与方都必须办理相关责任保险。强制推广的特点快速、规范、覆盖面广。而这正是我国工程保险落后于国际工程保险水平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工程保险的强制推广经验在国内实行。

3.2.2 工程保险种类借鉴

在本文前述的国际工程保险种类可以得知国际工程保险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已经衍生出非常丰富的保险种类。对比国内, 我国的建设工程领域主要采用的工程保险有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设计/监理责任险和建筑意外伤害险, 保险种类单一, 覆盖面狭窄。国际工程保险的许多种类例如机器设备损坏险、业务中断险、工程潜在缺陷险等还未被我国的建设工程采用, 国内工程保险种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扩展。

3.2.3 保险费的确定方式借鉴

发达国家对工程保险的费率的计算一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保险期限、不同技术复杂程度等影响因素来确定。以日本为例, 工程保险费用=基本费率×保险期限系数×调整系数。其中的调整系数根据日本各地区具体因素 (如经济发展、建筑环境等) 来确定。这样的保险费用确定方法, 对于我国的无差别统一确定方式应当借鉴。

4 结论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在国内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研究。国际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的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提供借鉴。

国际工程担保的内涵明确, 就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完工;高保额有条件的担保模式发展成熟, 这是我国工程担保制度缺少的;工程担保信用体系完善, 而我国还处于空白。对工程保险的发展历史来看, 达到国际水平的发达国家的工程保险制度中强制的推广方式、丰富的险种类型和担保费用的确定方法都是我国尚不成熟的地方, 值得我们借鉴。

摘要:本文在研究了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在国际和国内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分析了我国的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制度,经验借鉴,完善

参考文献

[1]韩丽红.浅析我国工程担保、工程保险业的现状及发展[J].硅谷, 2008, (22) :56-59.

[2]王进, 刘武成.论入世后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J].基建优化, 2002, (4) :71-72.

篇4:孕育希望 优势发展

习总书记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每个人都梦想。”沌口小学广大师生也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沌小”成为“一所有梦想的学校,一个梦想可以实现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近她,走进希望课堂,聆听她成长的脚步。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实施的希望教育坚持“育人先育心”,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为切入点,培养每一个学生对明天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以激励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风格。基于此,学校在专家的引领下,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经验,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历经两年多的探索,终于提炼形成了“希望——发展”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内涵

“希望——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调控、点拨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强调点燃学生学习的内心希望和满足学生发展的希望;强调知识获取的体验和能力的形成;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特征

1. 注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任何教学活动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都得让学生想学、愿意学,即点燃学生学习的内心希望。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预习前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来源于教学目标,又要来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建设学习共同体

国内外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让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分享彼此的观念、情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并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使每一个学生不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3.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把课堂留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全程只是引导、调控、点拨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和创造性的学习贯穿始终,从而产生知识的顿悟、情感的升华和人生的体验。

4. 重视评价和反馈

教学活动中评价方式多样,可以是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还可以是家长评价。通过评价,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模式,使之不断发展完善。

三、遵循的原则

1. 面向全体的原则:全员参与、全学科覆盖、全面发展

优质教育的原则之一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发展;又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教育措施,例如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接受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的要求。

2. “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的有差异的众多学生,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探究学习是人们为获得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而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紧密联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3. “教师功在前,学生学在后”的原则

“教师功在前”是指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我们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要备理论、备生活,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进行课堂预设。预设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充分理解,涵盖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展示了教师与作者思想的交流,融入了教师对文本情感的升华,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课前教师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将要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预设。教师“功在前”,在学生学习时才能有备无患,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才能谈得上打造高效课堂。

四、模式的操作流程

(一)“希望——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希望——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可概括为:

课前自学,点燃希望→质疑解疑,锻炼能力→小组展示,转化能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二)“希望——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为“四个”环节,“八个”策略。

“四个”环节。

1. 课前自学,点燃希望

(1)操作:以“导学案”为载体,让学生在课前利用自习课或在家里自学,教师要对学生明确要求、指导学法,不同班级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自学内容。如低年段,按照“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课文中圈出课后的生字)、认(大声拼一拼这些字)、标(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读(读一读课文)、思(看一看课后习题)、找(在课文中找一找课后习题答案)、划(在课文中划出相关句子)”七个自学步骤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分别布置任务。能力强的学生完成所有步骤,能力稍弱的完成前4步。这样学生课前通过自学,基本完成目标内容,以便带着成就和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

nlc202309041706

(2)时间:15分钟左右。

(3)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4)意义:①“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在燃起学生求知的希望。

②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2. 质疑解惑,锻炼能力

(1)操作: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解决学生自学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时采用分组分任务形式,有时采用分组不分任务的形式。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巡查,最大限度掌握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况,二要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成果,为成果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2)时间:8分钟左右。

(3)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意义: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确保人人参与,学习高效。

3. 小组展示,转化能力

(1)操作:本环节主要是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成果交流展示,可分为课前定向展示和课中不定向展示。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要注意倾听其他学生的不同观点,并积极进行质疑、补充、纠正和评价,实现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对知识加深理解,并通过说写、讲、读、对话、表演等形式,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精讲,主要是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解题规范的强调。要恰当地评价和激励学习团队,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展示,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2)时间:20分钟左右。

(3)目的:①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那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②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意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错误纠正、多样化训练,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促进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协作、创新精神。

4. 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操作:本环节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知识,提高能力,在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

(2)时间:12分钟左右。

(3)目的: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提出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再次学习、探究、讨论,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习惯上有所提升,满足发展希望。

(4)意义: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八个”策略。

在我校“希望——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过程中,我们逐步归纳出八个策略,即师生配合,学导互动;三维评价,灵动静美;勤动专注,调整情绪;生动真挚,助思提效;有情有理,扩大容量;意义记忆,导图整理;有志有恒,自主内化;实践反刍,内外兼修。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四个环节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从上述八个策略选取应用。这样,既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可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不会形成教条主义思维,避免课堂教学单一。

两年多来,沌口小学在对“希望——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实现了优势发展,整体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课程文化进一步物化和深化,“希望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习兴趣浓厚;让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工作积极性高。然而,这一切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坚守这一阵地,不懈怠、不放弃、认真做、用心做,相信不久沌口小学就不仅仅是“一所有梦想的学校”,而是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都认可的“一个梦想可以实现的地方”。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

篇5: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摘要:沼气工程作为一个有效处理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工程,既是一个提供干净、便利燃气的能源工程,又是一个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生物质多层次利用和可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工程。为此,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沼气工程技术现状,包括发酵原料、发酵工艺、装置设备及沼气净化与贮存等,就目前我国沼气工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字:沼气工程;建设;现状

引言

随着全球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所出现的问题,包括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许多国家把生物质能作为重要的能源予以重视。虽然生物质能在燃烧过程中也释放二氧化碳,但由于其在生长过程中也要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生物质能被认为是对环境影响中性的能源[1],特别是由于生物质能的可再生性,使生物质能成为了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农村存在着大量的生物质资源朱能利用。农村农业资源紧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受到了我国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由此,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应时而出。1 沼气的传统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沼气较多的国家,最初主要是农村的户用沼气池,以解决秸秆焚烧和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后来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始于1936年,此后,大中型废水、养殖业污水、村镇生物质废弃物、城市垃圾沼气的简历扩宽了沼气的生产和使用范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起的沼气发酵综合利用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将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高效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地区利用沼气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通过沼气发酵综合利用技术,沼气用于农户生活用能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沼液用于饲料、生物农药、培养料液的生产,沼渣用于肥料的生产。沼气发酵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使农村沼气和农业生态紧密结合,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绿色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 农户沼气项目模式

农村沼气项目在农户层次上可以分为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三位一体”两种模式

2.1 “四位一体”模式

北方“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是以沼气为核心。通过沼气发酵使系统内的物质、能量实现多层次转化,多级利用,并通过各子系统问的物质能量转换。使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能利用三者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的结构是沼气池、日光温室、猪舍和厕所,简称“北模”。具体建造方式是:在农户庭院内建日光温室,在温室的一端地下建沼气池,沼气池上建猪舍和厕所,猪舍与厕所为沼气池提供基本的原料,温室内种植蔬菜或水果。温室可提高沼气池的外界环境温度,延长产气时间,沼气池除为农户提供生活能源与照明之外,还能产出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沼液、沼渣)以供温室内植物使用。2.2 “三位一体”模式

南方“三位一体”模式是指以养殖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粮食、果业、蔬菜、茶、桑蚕等现代农业技术,并对沼气、沼液、沼渣充分利用,形成物流、能流往复多层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有“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桑”、“猪一沼一鱼”,“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茶”、“猪一沼一药材”等。其基本内容是每户建沼气池、畜舍(猪或牛、羊等)、果园(大田作物或鱼塘),利用猪舍的废弃物(粪污水)进沿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供炊用等,粪污水经发酵形成的沼液、沼渣是良好的有机肥料,正好用于蔬菜、果树、农作物的施肥,亦可进鱼塘喂鱼,从而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2.2 沼气项目产品沼气工程的主要产品是沼气、沼渣和沼液。2.2.1 沼气

沼气是一种优质的燃料,热值较高,热效率比较稳定。使用方便,其技术经济性仅次于液化石油气。一般沼气中含甲烷(Cl-h)55%~70%、含二氧化碳35%左右、还有少量的水蒸汽、硫化氢、氮、氢、氧等气体。沼气热值取决于沼气中甲烷含量。纯甲烷的低热值为38194MJ/m3,如以60%的甲烷计,则沼气热值为23136 MJ/m3。沼气可作为燃料,用于农村日常生活,如:炊事、采暖、照明。2.2.2 沼渣

沼渣中含有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氨基酸的含量十分丰富,且多为可溶性营养物质,可用作饲料添加剂养猪养鱼。沼渣同时还是一种高效绿色肥料。沼渣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较全面的养分。其中有机质36.0%~49.9%,腐殖酸10.1%~24.6%。租蛋白5%~9%,全氮0.8%~1.5%,全磷0.4%~O.6%,全钾0.5%~1.2%,以及富含矿物质的灰分。2.2.3 沼液

沼液是含有多种养分的速效肥料。长期施用沼液肥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疏松,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温,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有效磷等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沼液可对作物实施喷灌、浇灌、滴灌,具有杀虫、防虫、抗旱,增产增收等多种作用,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必不可少的肥源。因此,沼液和沼渣可广泛用于种果树,2 养鱼、种花和种植业上。2.3 沼气项目循环模式

沼气项目整个的循环模式如图2-1所示: 国外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在国外发达国家,沼气主要用于发电。德国,到2000年,大约有800个达到60KW装机电力和600m3消化装置容量的沼气工程,总装机功率达到48KW,所有消化装置累积每年生产约为2.5亿m3沼气[2]。德国的Pastitz沼气工程是欧洲现代先进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示范工程,由ECB和Enviro等公司提供技术。该工程将畜粪及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混合处理,然后100%地进一步加入产绿色能源的循环,产出绿色的电能、热能和安全回田的无味优质的肥料[3].德国FEL公司正在研究将甲烷转换成水和二氧化碳等,作为技术储备[4].

美国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沼气回收,不久将立法强制某些垃圾填埋场回收沼气。美国现有61个填埋场使用沼气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40兆瓦。美国饿克拉何马州一家沼气工厂饲养了75000多头牲口,每天用200t动物粪便作为产沼气原料,大量生产沼气,并通过地下管道将沼气和天然气一起输送出去,作为工业动力能源[5]。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建有处理2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内有7500m3的剩余污泥厌氧发酵池。所产生沼气用于锅炉燃料,加热料液或沼气发动机驱动鼓风机。为污水好氧处理系统供氧,提供能源,净化污水、处置污泥,是一项应用普遍的技术[6]。当地还建有一座日处理能力达到3---6t的有机垃圾和猪粪便等固体废弃物的高温厌氧发酵工厂,发酵后的物料经固液分离,干泥作有机肥料,清液循环回入发酵池[7]。

英国则利用人和动物产生的各种有机废物,通过微生物厌氧消化生产的沼气。替代英国25%的煤气消耗量。在英国,建立了甲烷自动化工厂.苏格兰已 3 设计出一种小型甲烷发动机,可供村庄、农场或家庭使用。英国以垃圾为原料实现了沼气发电18MW[],今后lO年内还将投资1.5亿英镑,建造更多的垃圾沼气发电厂。

在丹麦,厌氧发酵工厂朝着大型化,集中化方向来建造.目前正在建造的一座世界最大的都市废弃物厌氧发酵厂,年处理量可达23万t,产生电力除可供应厂区使用外。多余的电力1.2MW还可回馈市电力系统[8]。

4、我国沼气的发展方向

以处理畜禽粪污、秸秆和各种农业废弃物为主的沼气发酵农业模式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结合点,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推广,今后,沼气的发展方向就是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高产为目标,其技术体系总体上以增产增收为主导,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牺牲生态环境与浪费资源的现象,对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和培育的技术储备极其薄弱。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均有限的资源环境压力却越来越大。1980年,在银川“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术语。20多年来,我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设农村沼气,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村沼气建设的直接产品是沼气,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化石能源,而且能效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建设一个户用沼气(池容8m3),年均产沼气385m3,可解决3~5口之家一年80 %的生活燃料,相当于替代0.8t标准煤。一个年出栏l万头育肥猪场的沼气工程,年可处理鲜粪3600t左右,年处理污水17万多吨,产沼气约29×104m3,相当于每年可替代600t标准煤。如果1.46亿适宜沼气农户全部建设农村沼气,相当于替代1.17×108t左右标准煤。

沼气发酵残留物有沼渣和沼液,也称沼肥。沼肥的成分复杂,因原料种类、配比和发酵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经专家研究,已经确认沼肥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除含有N、P、K等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水解酶、氨基酸、有机酸、腐殖酸、生长素、赤霉素、B族维生素、细胞分裂素及某些抗菌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沼液的速效营养能力强,养分可利用率高,是一种速缓兼备的有机复合肥,主要用于浸种、叶面喷施、果园滴灌、水培蔬菜等。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渣、沼液按食物关系,作为下一级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的系列化再生利用,沼气综合利用是生态农业主要有效模式的具体运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沼肥的科学施用已成为沼气利用的研究重点。我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4 农村沼气将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上联养殖业,下承种植业,促进了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推进了农业种养一体化,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形成了“种植业(饲料)一养殖业(粪便)一沼气池一种植业(优质农产品、饲料)一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小盂,谭江林,陈金珠.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江西林业科技[J],2006(5):45—49.[2] Lissens G,De Baere,L De Baere L.solid waste digester:process performance and practice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digestion.Water Science and Teghnology[J],2001,44(8):91-102 [3] Gunaseelan V N.Anaerobic digestion of biomass formethane production:a review Biomass and Bioenergy[J],1997,13(1):83-114 [4] Mata--AlvarezJ,PavanP.The performance of digesters treating the orgac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s differently sorted,Biological westes[J],1990,33:99-181 [5] GhashS,Sajjad A.Pilot-scale gasification of monicipal solid wastes by high-rat,and two-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TPAD).Water Science and Tedmology[J],2000,41(3):101—110 [6] Zhang Rui-hong.Biogasification of rice straw with allanaerobic-phased solids digester system,Bioresonrse Technology[J],1999,68:235-245.[7] Saint--JolyC,Lotti J P.Determinant impact of waste collection and composition on anaerobic digestion performance:industrial results.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2000,4l(3):29l~297.[8] Jansen J C,Hansen TL.Assessment of sampling and chemic alanalysis of source-separated organic household waste,Waste Management[J],2004,24:393--400.Biogas Project Development Status Abstract:Driving force insuficient is one of malfunctions that the engine frequently happen,since malfunction cause is complicated and overloaded,it is the dificult point in engine malfunction diagnose.Originate from the engine controls principle,from the new visual angle,has set forth four kind causes of engine driving force in suficient,started off from this,have summed up the locations where failure maybe happen,have given a malfunction diagnose technologicalprocess out.

篇6:工程制图的发展轨迹

【摘要】工程制图的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工程制图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生产制造迅速发展的需要,工程制图需要实验,以实验推动课程,形成实验发展理论,理论推动实验的良性循环,是工程制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正近年来,计算机制图在理论及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与普及,对传统的工程图学理论及实践体系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给工程图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此时,回顾一下历史,追忆历史长河中工程图学的发展轨迹,将有助于我们认明方向、把握机遇。

【关键词】 工程制图 历史 发展 计算机

一、工程图学的含义

图——用绘画方法表现出来的各种实物的形象。人类从远古走到现代,几乎每个脚印都含有“图”的踪迹。从猿过渡到被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定义为“人”的那一时期起,人类就与“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字还没有形成之前,“图”是人类表达某种意图、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图”仅仅是在地面上或树皮、岩石上的简单刻划,毕竟在那个时期“图”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并被人类所应用了。

广义的理解,工程图是用各种线型组成的象形“文字”,只是这种“文字”的笔画不是横、竖、撇、捺,而是直线、曲线。对工程图而言,它所表现的对象是属于工程行业的事物,所以称为工程图。

图是一门专业基础学科,以画法几何的投影理论为基础,以直尺、圆规、图板为工具,以黑板、木模、挂图为媒介,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机械工程制图》是体现工科特点的入门课程,也是工科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作为创造性思维基础的空间想象力及构思能力和促进工业化进程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程图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文件,是在世界范围通用的“工程技术的语言”。正确规范的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根据投影原理、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表示工程对象,并有技术说明的“图”,称为“图样”。图样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设计者通过图样来表达设计意图,使用者通过图样了解工程设备的结构和性能。那么图样的产生过程就称为工程制图。

工程制图可根据行业标准、专业特点以及图形使用范围,分别称为“机械制图”、“建筑制图”、“园林制图”、“电气制图”、“家具制图”等。而计算机绘图不在此列,计算机绘图是一种绘图软件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可以理解为比圆规、三角板更高档次的绘图工具,学习它就是学习如何使用工具。

二、工程制图的历史

有史以来,人类就试图用图形来表达和交流思想,从出土文物中考证,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前),就能绘制一些几何图形、花纹,具有简单的图示能力。

自秦汉起,我国已出现图样的史料记载,并能根据图样建筑宫室。在春秋时代的一部技术著作《周礼﹒考工记》中,有画图工具“规、矩、绳、墨、悬、水”的记载。

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已运用设计图(有确定的绘图比例、酷似用正投影法画出的建筑规划平面图)来指导工程建设,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图”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和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宋代李诫(仲明)所著《营造法式》一书,总结了我国历史上的建筑技术成就。全书36卷,其中有6卷是图样(包括平面图、轴测图、透视图)这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建筑图样的巨著,图上运用投影法表达了复杂的建筑结构。这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苏颂所著的《新仪象法要》,元代农学家王桢撰写的《农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等书中都有大量为制造仪器和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器具和设备的插图。清代和民国时期,我国在工程制图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十八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一些国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法国科学家蒙日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平面图形表示空间形体的规律,应用投影方法创建了画法几何学,从而奠定了图学理论的基础,使工程图的表达与绘制实现了规范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增长,工程制图学科得到飞快发展,学术活动频繁,画法几何、射影几何、透视投影等理论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并广泛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与此同时,由于生产建设的迫切需要,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批准颁布了一系列制图标准,如技术制图标准、机械制图标准、建筑制图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著名学者赵学田教授就简明而通俗地总结了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1956年原机械工业部颁布了第一个部颁标准《机械制图》,195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标准《机械制图》,随后又颁布了国家标准《建筑制图》,使全国工程图样标准得到了统一,标志着我国工程图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后,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已深入应用于相关领域,传统的尺规作业模式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到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绘图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除了国外一批先进的图形、图象软件如AutoCAD、CADkey、Pro/E等得到广泛使用外,我国自主开发的一批国产绘图软件,如天正建筑CAD、高华CAD、开目CAD、凯图CAD等也在设计、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得到广泛使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计算机技术将进一步与工程制图结合,计算机绘图和智能CAD将进一步得到深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技术规定不断修改和完善,先后于1970年、1974年、1984年、1993年修订了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并颁布了一系列《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新标准。截止到2003年底,1985年实施的四类17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已有14项被修改替代。此外,在改进制图工具和图样复制方法、研究图学理论和编写出版图学教材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工程制图的现状改革

(一)基础内容改革

在工程制图基础内容改革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戴立玲、卢章平等的工作。他们编著的《图学基础教程》是一本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清晰易懂、特色鲜明的教材。主要体现在:第一,教材在体系上跳出了传统的框架[4]。全书由图与图学基础;计算机中的图形与图象;思维过程的图形化;意象性图形设计、表达与理解;空间有形物体的平面表达;空间形体的图形转换及阅读;数据与函数信息的图形化表达与应用等七章组成。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作者能通过长期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图为主线,把图学的主要基础都包含在一本书里,体现了体系的完整性。第二,教材内容丰富,但不繁杂,也不是简单罗列,而是紧紧抓住图在人类思想交流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这一核心,介绍了图的广义内涵,并从“意象类图源”、“空间有形物体”及“数据与函数”等方面作了基础性介绍,同时将计算机图形技术融入其中,使传统的图形表达方法与现代图形技术相结合,符合教学改革方向,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第三,教材内容宽泛且有高度。内容宽泛是指涉及到了各种各类图及表达方法。有高度是指分析了图在人思维中所起的作用,能引导读者打开思路,认清图的本质,从而达到对图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的应用的目的。作者从日常所见所闻出发,将客观事件归纳整理,上升到理性,形成规范的表达形式,以引人入胜,而这些客观事件可能已经包含了读者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比如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中的图形处理功能归结为思维过程图形化,使读者在自己熟悉的软件的基础上来理解思维过程图形化,把原本比较复杂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

(二)多门课程整合改革

在内容整合改革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香峰编写的《机械设计制图》。该教材为了突出工科类各专业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应用性为指导从相关课程整体优化出发,将原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设计制图基础课,构筑了一个公共平台与综合提高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整合课程由一个教师从头至尾全面贯彻。从单门课程优化的初级阶段走向多门课程整合的综合阶段。根据新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图形表达、图形思维、力学计算平台,从而形成机械设计基础的第一层次。这一层次的内容着重手工草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力学计算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形象思维方式的融合,兼顾工程意识启蒙。课程第二层次以基础知识在设计中的应用和突出工程意识为原则,以设计为线索安排课程内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衔接出发由设计这条主线按零件设计内容构造综合性知识单元,体现各种基础知识在该单元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品课程建设

自2003年以来,全国已经有二十多门工程制图类课程进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行列,它们在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材建设、解题指导、学习方法、参考资料、授课录象、教学研究、课程网站等方面都在按照“五个一流”的目标进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工程制图未来发展

在社会生产中,图样已成为人们传递技术信息和思想的媒介与工具,因此,凡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有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在军事工程领域,如军工生产部门和作战部队,特别是技术兵种中,图样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管理、使用、维修机械设备和武器装备时,常常需要通过阅读机械图样来了解它们的性能、结构、操作方法、拆装维修等,专业训练中,也时常阅读机械图样。因此,当代军事技术人员都应具备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

而且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网络及动画等教学手段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电子挂图、电子讲稿、CAI课件的应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虽然工程制图经过基础内容改革、多门课程整合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缓慢,缺乏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根本原因是课程发缺乏实验。纵观理、工类课程,凡是有实验的课程,发展快且可持续。因为,实验是认识客观的有效方法,它是通能够过观察、验证、试验、推理、推论、比较、选择等方法来认识客观事物。实验既需要理论指导,又能促使理论的发展。实验需要有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它与工程的联系更密切。计算机绘图能力及三维建模能力成为毕业生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维建模为基础的创新设计能力受到重视。下面列出的实验,有的是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有的是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内容,有的是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生有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论文,本科生每年都有优秀毕业论文产生。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实验体系,推动工程制图课程向深入发展,开出了新的课程《实验工程制图》,编写出版立体化教材《实验工程制图》、《实验工程制图习题集》、《实验工程制图解题指导》、《实验工程制图程序包》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学时不增加的条件下,大大拓展了工程制图内容的深广度。实验体系由(1)计算机辅助读图实验;(2)轴测投影图反求建模实验;(3)应用拍照反求零件实验;(4)工程曲线设计实验;(5)工程曲面设计实验;(6)空间角度计算实验;(7)钣金展开实验;(8)零件图参数化实验;(9)装配图设计实验;(10)空间轨迹图形实验;(11)物理属性可视化实验;(12)零件加工动态仿真实验;(13)图形力学实验;(14)图形运动学实验;(15)零件加工动态仿真实验等15个模块组成。综上所述,其结论是实验是工程图学教育阶段的实践基础,实验是工程图学研究教育的必要载体,实验是工程图学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有效方法,实验是有待于工程图学教师研究开发的领域,实验是工程图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

工程制图需要实验,以实验推动课程,形成实验发展理论,理论推动实验的良性循环是工程制图课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回顾在工程制图领域中古代的光辉业绩,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成就,面对现状,瞻望未来,一定能激励我们努力学习,掌握绘图、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逐步实现制图技术自动化。

六、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希望之光02-07

希望英语答案02-07

希望工程图书室项目02-07

新春的希望02-07

希望工程02-07

埋葬希望范文02-07

希望英语02-07

希望工程建设论文02-07

希望工程感谢信范文02-07

优秀希望工程广告词02-0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希望之光 下一篇:埋葬希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