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水平(精选八篇)
不同剂量水平 篇1
关键词:特种野猪,猪瘟活疫苗,免疫剂量,抗体效价,抗体监测
为了掌握特种野猪猪瘟疫苗免疫后抗体效价的消长情况,为制订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提供依据,确保特种野猪养殖业健康发展,实现养殖增收,笔者于2015 年3—5 月份,分别在3 个特种野猪规模养殖场同群母猪所产的仔猪中,进行猪瘟疫苗不同免疫剂量试验,基本掌握了猪瘟免疫抗体消长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
1. 1 试验猪群
试验选择了3 个特种野猪规模养殖场,每场存栏能繁母猪均在300 头以上。每个场随机抽取同日生产的母猪6 头,从其产出的仔猪中,随机选择个体基本一致的仔猪30 头作为试验对象,进行猪瘟疫苗不同免疫剂量效果试验。
1. 2 疫苗及试剂
猪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 由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为2014129; 主要成分与含量为猪瘟兔化弱毒株( cvcc Av1412) ,每头份至少含7 500 个兔体感染量; 规格为20 头份/瓶。
抗原血清、稀释液、试剂盒均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批号为20150365。
2 方法
根据贵州省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条件和检测试剂情况,利用具有灵敏性、特异性、检测迅速等优点的正向间接血凝( IHA) 方法进行猪瘟抗体效价检测。
2. 1 血清采集
20 日时龄采血作母源抗体监测,监测后将仔猪随机分为3 个试验组,每组30 头,于25 日龄分别免疫猪瘟活疫苗,第1 组注射1 头份,第2 组注射2 头份,第3 组注射5 头份。
于35 日龄分别采集各试验组仔猪血清共90 份。采集血清时从前腔静脉采血2 m L,采血要无菌操作,严重溶血的弃去,分离血清并逐份做好详细记录,待检。
2. 2 测定方法
按正向间接血凝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测定待检血清中猪瘟抗体效价,观察记录结果。以50% 红细胞出现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血凝效价,根据农业部猪瘟抗体免疫效价有关标准,血凝效价达1∶16 为合格,1∶16 以下为不合格。
3 监测结果
分别采集20 日龄仔猪血清( 母源抗体监测)90 份血样; 经首免不同免疫剂量后,采集3 个组35 日龄仔猪共90 份血样,逐份检测血清中猪瘟抗体水平,分析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和不同免疫剂量抗体水平。测定结果表明: 20 日龄仔猪母源抗体效价1∶16以上的有87 份,1∶16 以下的有3 份,合格率为96. 7% 。35 日龄时猪瘟抗体效价结果,试验1 组( 免疫1 头份) ,1∶16 以上的有28 份,1∶16 以下的有2 份,免疫合格率为93. 3% ; 试验2 组( 免疫2 头份) ,1∶16 以上的有30 份,免疫合格率为100% ; 试验3 组( 免疫5 头份) 1 ∶ 16 以上的有30 份,免疫合格率为100% 。血清中猪瘟抗体水平数据见表1。
4 讨论与分析
从表1可知:相同疫苗不同剂量的对比试验,经35日龄采血测定,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免疫合格率分别为93.3%、100%、100%。试验结果表明:免疫2头份、5头份效果好于1头份,1头份剂量基本能够达到免疫效果,不同的免疫剂量所达到的免疫效果无明显差异。特种野猪免疫猪瘟活疫苗,其免疫效果良好,完全能达到免疫预防目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高血清抗体水平(1∶128以上)的分别占各组检测猪群的20.0%、33.3%、30.0%,试验中,猪瘟疫苗2头份免疫剂量较为理想。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特种野猪免疫程序还沿袭规模猪场免疫程序,有的特种野猪场乳猪生下后第5天进行猪瘟免疫注射,有的为第21天。不同特种野猪场,免疫剂量不同,加之疫苗稀释、注射等环节上操作不当,特别是特种野猪有野性,在注射时稍有不慎,就出现注射不到位或遗漏情况,导致免疫后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
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 篇2
[关键词]无排卵型;月经失调;孕激素;剂量;临床效果
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规则子宫出血的疾病。无排卵型月经失调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对患者的健康具有不良影响。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孕激素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然而不同剂量的孕激素治疗效果不同。所以,对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疗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三组患者100mg/d、200mg/d、300mg/d孕激素治疗,观察不同剂量孕激素对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21~55岁,平均(36.4±4.5)岁,患者的停经时间为2~6个月,平均停经时间为(3.5±1.0)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均低于9.51nmol/L,B超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超过0.5em。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所有患者均符合第6版《妇产科学》中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诊断评价标准;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且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系统疾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
1.2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安宫黄体酮(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33020715)药物为片剂,2mg/片。对三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孕激素进行治疗,方法为:对于A组患者,给予其100mg/d药物治疗,在每天晚上临睡前给其口服100mg安宫黄体酮治疗;对于B组患者,给予其200mg/d药物治疗,在每天早上及晚上临睡前分别给其口服100mg安宫黄体酮治疗;对于c组患者,给予其300mg/d药物治疗,在每天早上及晚上临睡前分别给其口服150mg安宫黄体酮治疗。对三组患者持续治疗10d,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观察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在停药后,患者出现撤药性出血,月经出血量评分及子宫内膜厚度均在正常范围;有效:在停药后,患者出现撤药性出血,但月经出血量未达到正常水平,且子宫内膜厚度大于正常厚度;无效:在停药后,患者未出现撤药性出血,且子宫内膜厚度无减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96.7%,96.7%,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
B、c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13.3%,26.7%,B、c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剂量的增大,患者的不良反应也在增多。见表3。
3讨论
在临床上,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病是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的常见疾病和好发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的激素分泌稳定,其月经周期就会正常,然而在其激素分泌紊乱的情况下,女性就容易出现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尤其是一些女性伴有排卵障碍,常会导致其孕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其子宫内膜不能进行正常脱落而造成月经无规律,这就称为无排卵型月经失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导致多种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发病率上升尤为明显。该病不仅容易造成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影响其正常工作及生活,而且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不利。
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病因主要为孕激素分泌紊乱或分泌不足,故临床上常对此类患者采用孕激素治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找到能够有效治疗疾病且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少的给药剂量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黄体酮是常用的孕激素之一,对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黄体酮是由人体卵巢的黄体所分泌的一种激素,该激素对患者的子宫内膜具有较大影响,其可以促使处于增生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的子宫内膜,并促使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变样,达到萎缩及脱离的目的,最终起到保护子宫内膜及良好的止血效果。
为探讨不同剂量孕激素对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分别给予100mg/d、200mg/d、300mg/d孕激素治疗,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效果相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剂量的增大,患者出现恶性呕吐、腹痛及眩晕等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不同剂量水平 篇3
关键词:布托啡诺,术后镇痛,肾上腺素
术后疼痛可使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引起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内分泌系统和凝血功能等发生一系列改变, 从而对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 良好的术后疼痛不仅仅体现医疗的人本精神, 而且对改善手术病人的生活质量, 促进机体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手术后自控镇痛 (PCA) 已在国内普遍开展, PCA的方法主要为静脉自控镇痛 (PCIA) 和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 尤以PCIA的应用较为广泛。在实施静脉自控镇痛 (PCIA) 过程中, 本文对不同追加剂量和锁定时间对术后镇痛效果和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近期内行择期手术患者210例, 男103例, 女107例;年龄20~60岁;体重指数 (BMI) 小于25kg/m2;ASA分级为Ⅰ~Ⅱ级;手术部位:胸部54例, 上腹部77例, 下腹部79例;术前无高血压病史, 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所有患者均签署术后镇痛知情同意书。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布托啡诺PCIA组和对照组, 布托啡诺PCIA组6组 (按布托啡诺浓度分别分为高、中、低3个剂量组:0.004%、0.006%、0.008%;按不同的销定时间分为T1、T2、T3组) ;对照组为吗啡PCIA组 (吗啡浓度为0.025%) , 每组30例。
1.2 麻醉及镇痛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内全麻, 麻醉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连接Philips MP30多功能监护仪, 持续监测HR、ECG、BP、SPO2, 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建立中心静脉通道。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1, 维库溴铵0.1mg·kg-1, 丙泊酚1.5~2.0mg·kg-1, 芬太尼3~5μg·kg-1。中术行机械通气, 气管内吸入异氟醚, N2O和O2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待自主呼吸恢复良好, 吞咽和咳嗽反射活跃, 吸痰后拔除气管导管, 接静脉镇痛泵, 并给予负荷剂量。
药物浓度:高、中、低量组布托啡诺浓度分别为0.004%、0.006%、0.008%;给药速率分别为0.0016、0.0024、0.0032 mg·kg-1·h-1;各组负荷剂量均为0.005mg·kg-1。锁定时间:在布托啡诺浓度为0.006%, 给药速率0.0024 mg·kg-1·h-1的条件下, 不同的锁定时间T1、T2、T3组销定时间分别为5、10、15min。对照1组, 吗啡浓度为0.025%, 给药速率为0.005 mg·kg-1·h-1, 负荷剂量为0.05mg·kg-1, 锁定时间10min。
1.3 监测项目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 记录术后24h患者VAS评分, VAS<3为优, 3~4为良, >5为差, 此时病人需肌注哌替啶。 (2) 记录术后24h患者Ramsay评分法:2~3分为优, 3~4分为良, <1分、5~6分为差。 (3) 记录术后24h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腹胀、尿潴留、皮肤瘙痒的发生次数。 (4) 按文献方法测定血清肾上腺素 (EPI) 。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 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各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手术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2.2 各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血清EPI水平测定结果
中剂量组和T2组的VAS评分均<3分 (优) 、Ramsay评分均为2~3分 (优) , 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高剂量组Ramsay评分、低剂量组VAS评分为良的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其它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EPI水平结果表明:高、中、低剂量组、T1、T2、T3组的EP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 (P<0.05) , 且中剂量组、T2组与其它各组比较也显著下降 (P<0.05) , 结果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排除全麻后不良反应对观察的影响, 各组均记录术后24h出现的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 因而无法判断尿潴留情况, 各组均未观察到患者出现皮肤瘙痒,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腹胀、嗜睡。高剂量组发生不良反应12例 (40.0%) , 中剂量组生不良反应4例 (13.3%) , 低剂量组生不良反应13例 (43.3%) , T1组发生不良反应15例 (50.0%) , T2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 (26.7%) , T3发生不良反应16例 (53.3%) ,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7例 (56.7%) 。中剂量组和T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其它各组, 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完善的术后镇痛能使病人早期活动, 减少下肢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 也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 从而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有效的术后镇痛还可以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提高机体术后对感染并发症及慢性疼痛状态的抵抗力[1], 促进机体恢复。
布托啡诺作为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 主要通过对激动κ受体而产生镇痛作用, 其镇痛效应强 (为吗啡的5倍) , 镇痛时间久[2]。布托啡诺对μ受体作用较弱, 使其呼吸抑制和成瘾的发生率降低;对δ受体几乎无活性, 因而不易产生烦躁焦虑感。这些特性使布托啡诺在疼痛治疗中的普遍运用成为可能[3]。本研究结果观察到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T2组与吗啡自控静脉镇痛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中低剂量的布托啡诺且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结合锁定时间来看, 以中剂量的布托啡诺, 锁定时间为10min镇痛效果最佳。布托啡诺在镇痛的同时具有镇静作用。结合锁定时间的考查, 当布托啡诺浓度较高和锁定时间较长时, 嗜睡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布托啡诺浓度较低和锁定时间较短时, 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 临床上应合理给药, 注意监测。布托啡诺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布托啡诺影响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血压升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常见有:嗜睡、头晕, 头痛、意识错乱;幻觉、定向力障碍、欣快、癫痫发作、兴奋发生率≤1%;对代谢及内分泌系统产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血管升压素分泌、肾素释放及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有抗利尿作用, 所以会出现排尿困难;在胃肠道系统常表现为:恶心、呕吐, 但仅见于少数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剂量组和T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其它各组 (P<0.05) 。提示布托啡诺的作用剂量以中浓度为宜, 而且锁定时间以10min为佳。
手术后损伤的组织可向细胞外液中释放一些能引起疼痛的内源性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统称为致痛物质, 如5-HT、前列腺素、SP等。这些致痛物质除能直接兴奋伤害性感受器外, 还能通过改变局部生化微环境, 间接地使伤害性感受器敏感化[2]。致痛物质还可以改变毛细血管的舒缩状态和通透性, 从而影响疼痛的产生和发展。肾上腺素 (EPI) 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是反映机体应激的一个敏感指标。当机体发生强烈应激时, 肾上腺素分泌大量增加, 不仅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心肌氧供需失衡, 还可使心血管系统兴奋性增高, 导致心律失常。
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中、低剂量组、T1、T2、T3组的EP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 (P<0.05) , 且中剂量组、T2组与其它各组比较也显著下降 (P<0.05) 。这可能是手术创伤可引起全身应激反应,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高, EPI分泌增加。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认为布托啡诺自控静脉镇痛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手术后疼痛, 能明显抑制患者术后EPI浓度的升高, 维护心血管系统稳定, 有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 自控静脉镇痛能有效减轻或消除术后疼痛, 不同浓度布托啡诺和不同的锁定时用于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疗效不同, 使用0.006%的布托啡诺浓度、锁定时间为10min可以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发生率均降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祖谦.硬膜外麻醉与镇痛对术后转归的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7, 18 (5) :283.
[2]韩传宝, 钱燕宁, 周钦海.术后镇痛对机体应激反应的调控[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2005, 26 (2) :74~77.
不同剂量水平 篇4
一、材料与方法
㈠试验产品 复合微生态制剂, 由地衣芽孢杆菌B36、凝结芽孢杆菌C11、丁酸梭菌CB8、干酪乳酸杆菌L16组成, 课题组研制。
㈡试验地点和时间 试验在永宁望远养猪场进行。时间从2012年3月24日至5月8日, 试验期45 d。
㈢试验设计
1. 试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 采用单因子试验。
2. 试验动物与分组。选择体重、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的试验35±3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96头, 根据体重、窝别、性别随机等分为4个组, 每组设4个重复, 每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正常日粮, 试验I组添加低剂量 (0.1%) 复合微生态制剂;试验II组添加中剂量 (0.2%) 复合微生态制剂;试验III组添加高剂量 (0.3%) 复合微生态制剂。
3.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注:每千克预混料含VA350 KIU、VD3650 KIU、VE400IU、VK3100 mg、VB25 mg、VB2180 mg、VB650 mg、VB120.8mg、烟酸1 100 mg、泛酸钙200 mg、叶酸5 mg、生物素1.8mg、胆碱12.5 g、铁4 000 mg、锌4 800 mg、锰3 200 mg、铜3 000 mg、碘30 mg、硒12.5 mg。
4. 饲养日常管理。仔猪断奶后, 根据来源、体重、性别分成不同组别, 转至高床仔培舍, 每圈6头, 饲养面积为0.54 m2/头, 开始饲养试验。试验前3 d继续饲喂乳猪颗粒料, 然后按乳猪料和仔猪料各半过渡2 d后全部换成试验料, 为粉料, 饲喂3次/d。猪舍温度保持20℃以上, 自由饮水。根据正常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试验期内猪群不服用抗生素。
5. 观测检测指标。一是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时空腹称重;观察仔猪采食、饮水、活动等情况, 详细记录每圈的饲喂量;试验结束后计算各个组的日增重、采食量、料重比;二是试验第44日龄, 各重复随机选取猪只各一头, 仰卧保定后于前腔静脉采集血样5 m L, 送医院检测分析血液蛋白;三是试验结束前一天8~9时按各重复收集粪便, 混匀, 取0.5 g左右, 用培养计数法测定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数量。
6. 统计分析。采用Excel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 然后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试验结果
㈠生产性能 生产性能指标统计结果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 (P<0.05) 。下同。
1. 日增重。由表2可看出, 试验I组、试验II组和试验III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7.88% (P<0.01) 、8.42% (P<0.05) 和9.88% (P<0.05) ;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2. 料重比。由表2可看出, 试验I组、试验II组和试验III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4.57% (P<0.05) 、4.62% (P<0.05) 和4.60% (P<0.05) ;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㈡血液蛋白 血液蛋白指标统计结果见表3。
1.总蛋白。由表3可看出, 试验I组、试验II组和试验III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7.86% (P<0.05) 、5.55% (P<0.05) 和6.52% (P<0.05) ;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2.白蛋白。由表3可看出, 试验I组比对照组提高5.30% (P>0.05) , 试验II组比对照组降低6.34% (P>0.05) , 试验III组比对照组降低3.63% (P>0.05) ;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3. 球蛋白。由表3可看出, 试验I组、试验II组和试验III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9.10% (P<0.05) 、13.12% (P<0.05) 和12.28% (P<0.05) ;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㈢粪中微生物 粪中微生物指标统计结果见表4。
1.大肠菌群。由表4可看出, 试验I组、试验II组和试验III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7.95% (P<0.01) 、12.82% (P<0.01) 和17.20% (P<0.01) ;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2.沙门氏菌。由表4可看出, 试验I组、试验II组和试验III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9.35% (P<0.01) 、17.74% (P<0.01) 和15.38% (P<0.01) ;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三、小结与讨论
微生态制剂进入体内主要通过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和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改变而发挥作用, 使失调的肠道微生态重新达到平衡, 同时微生态群有序地定植于黏膜、皮肤等的表面或细胞间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上, 形成一层生物膜, 封闭了致病菌的侵入门户, 具有了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2]。
㈠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水平 (0.1%、0.2%、0.3%) 课题组研制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能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 其中, 平均日增重, 低剂量组提高极显著 (P<0.01) , 中、高剂量组提高显著 (P<0.05) ;料重比, 3种剂量皆提高显著 (P<0.05) , 试验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㈡对血液蛋白的影响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水平 (0.1%、0.2%、0.3%) 课题组研制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增加断奶仔猪的血液蛋白含量, 其中, 总蛋白, 3种剂量皆提高显著 (P<0.05) ;白蛋白, 3种剂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0.05) ;球蛋白, 3种剂量皆提高显著 (P<0.05) , 试验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㈢对粪中微生物的影响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水平 (0.1%、0.2%、0.3%) 课题组研制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减少断奶仔猪的粪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 其中, 大肠菌群, 3种剂量皆降低极显著 (P<0.01) ;沙门氏菌, 3种剂量皆降低极显著 (P<0.01) , 试验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试验验证了添加不同剂量水品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可以增加仔猪血液蛋白含量, 降低粪中有害微生物数量。断奶仔猪因为受断奶应激、换料应激的影响, 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受到破坏, 有害菌数量减少, 适当剂量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在此阶段促进有益菌增殖, 帮助仔猪建立有利于生长的新的菌群平衡, 起到促生长效果。复合微生态制剂可明显缩小外界环境对动物机体的不利应激, 使断奶仔猪健康生长和生产。同时, 本次试验也发现, 使用低剂量水品 (0.1%) 复合微生态制剂, 效果更好, 表明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并非量越大越好, 以添加0.1%为佳, 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可能因为有益微生态制剂过多会产生竞争。
参考文献
[1]穆巍, 阎宏, 李静, 等.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畜牧兽医, 2007⑸:70-72.
不同剂量水平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广东省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妇产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接收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0例。研究组年龄最大39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 (32.0±4.7) 岁, 病程最长30个月, 最短7个月, 平均病程 (20.1±5.3) 个月, 10例患者病情为轻度, 15例中度, 5例重度;对照组年龄最大40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 (31±5.2) 岁, 病程最长29个月, 最短5个月, 平均病程 (19.8±6.5) 个月, 8例患者病情为轻度, 15例中度, 7例重度。两组患者术中见盆腔粘连, 有蓝紫色结节性异位灶或卵巢囊肿内含巧克力样黏稠液体, 术后病理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本月月经周期的第1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 剂量为6.25 mg/d, 持续治疗6个月。研究组患者则在本月月经周期第1天口服米非司酮, 剂量为12.50 mg/d, 连续治疗6个月,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
1.3检测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采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 借助化学发光光法测定患者LH、FSH、E2、P的含量。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其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盆腔包块没有出现增大或者略缩小现象, 患者的局部体征仍部分存在;无效: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出现恶化, 其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复发判定标准[5]:治疗3个月后疗效评价为显效或有效, 但1年后检查再次出现临床症状且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或加重, 或再次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较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LH、FSH、E2分别为 (10.53±3.22) U/L、 (8.16±2.72) μg/L、 (220.72±109.15) pmol/L, 对照组分别为 (10.55±3.28) U/L、 (8.15±2.76) μg/L、 (220.55±109.05) pmol/L,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血清P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后, 研究组显效18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10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比较治疗后, 研究组出现1例闭经, 不良反应率为3.33%;对照组出现1例闭经, 1例眩晕, 不良反应率为6.6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小结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LH、FSH、E2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血清P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且不良反应率较低,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汤捷, 肖梅.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5 (4) :229-231.
[2]刘立群, 何善阳, 游泽山, 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当归四逆汤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治疗中的应用.广东医学, 2013, 34 (6) :962-965.
[3]徐晓飞.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对比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2) :133.
[4]周艳红, 邓少嫱.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4) :75-76.
不同剂量水平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为实验组,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24例, A组入院后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qd两周, 其中男17例, 女7例, 年龄32~77岁, 平均 (56.75±11.59) 岁;B组入院后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qd两周, 其男16例, 女8例, 年龄44~78岁, 平均 (59.50±10.09) 岁;另外选取健康对照组32例, 取肘静脉血分离血浆冻存待测, 其中男23例, 女9例, 年龄16~88岁, 平均 (49.37±17.64) 岁。
1.2 排除标准
①2~4周内发生出血性疾病。②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③肝肾疾患、心肌炎、心肌病。④8周内未曾应用过免疫抑制剂和调脂药物等, 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1.3 试验方法
对照组清晨采空腹肘静脉血6mL, 实验组分别采用药前及用药后两周空腹肘静脉血6mL, 室温下静止30min, 离心每分钟3000转, 离心15min后用EP管留取2mL血清, 储存于-20℃冰箱中待测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采用常规酶联免疫法法。主要药品及试剂为瑞舒伐他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定量检测试剂盒 (ELISA) 。
1.4 结果判定
测定450nm波长下OD值, 根据标准品和样品的OD值, 计算样本申人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含量。根据标准品的浓度及对应的OD值, 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 再根据样本的OD值, 在回归方程上计算出对应的样品浓度, 也可以使用各种应用软件来计算。最终浓度为实际测定浓度乘以稀释倍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间相关性。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不符合χ2检验应用条件的情况, 选择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正常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各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实验组较对照组CD40L水平显著增高 (P<0.01) , 见表2。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B组与A组用药后CD40L水平均显著性下降 (P<0.01) ;实验组B组较A组用药后CD40L水平显著性下降 (P<0.05) 。见表3。
注:★实验A组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 ●实验B组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 ▼实验组B组与A组用药后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目前研究已经明确炎症在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与发病过程紧密相关。Van derwal[7]等人对因急性冠脉事件死亡的人的尸捡标本进行研究, 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发现在板块破裂出有大量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表达。CD40L是一种跨膜糖蛋白, 可溶性CD40L具有强的生物活性, 可与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CD40相互作用, 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大量与AMI相关的生物活性因子, 参与AMI斑块内主要细胞成份的炎症反应调节, 在这些过程中贯穿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动物实验证实[8]在实验大鼠体内注射CD40L的特异性抗体可明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并可影响进展期的斑块稳定。我们通过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2例对照组患者CD40L研究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D40L水平显著增高, 这与学者严金川[9]等研究得到的结果相似, 严金川等应用间按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证实,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及血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CD40L高于对照组, 但其单核细胞表达CD40L与对照组无差异:PTCA患者前后sCD40L有差异, 而单核细胞表达CD40L无差异, 提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中升高的sCD4OL可能来自不稳定的斑块,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D40L表达升高可能是由于患者血中存在刺激单核细胞高表达CD40L的成分。再次证实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D40L水平显著增高, 并且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及炎症反应, 而CD40L与斑块的不稳定性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Schonbeck[10]对发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促进人血管细胞表达CD40与CD40L, 并受他汀类药物抑制, 同时动脉粥样硬斑块块的进展受到抑制。在AMI患者中应尽早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11], 我们的实验发现实验组B组与A组用药后比用药前CD40L水平显著降低, 瑞舒伐他汀对抑制CD40L存在显著效果;实验组用药后B组较A组CD40L水平显著降低, 我们的结果与孟祥雁[12]等发现相似, 孟祥雁等研究发现AMI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清中sCD40L 水平并呈剂量相关性。国外学者Aukrust[13]研究发现他汀类在抑制炎症、改善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的氧化过程、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等方面具有多向性效应作用。我们的研究再一次表明用药后实验组B组与A组CD40L平均存在明显剂量依赖。长期应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过程中可能会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更多, 并且可能会减少冠状动脉斑块基质成分降解和炎症反应, 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斑块的稳定性。抑制CD40L有可能会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以及延缓疾病的复发。
本研究中CD40L水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病变活动性标志物, 有望成为预测心肌梗死及斑块稳定性与否的敏感指标, 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节CD40L能否在未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理论依据, 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两周前后人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CD40L) 的浓度及变化, 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CD40L浓度的变化以及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分别检测对照组、实验组A和B组即口服瑞舒伐他汀10mL/qd和20mL/qd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D40L两周前后的浓度变化,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血清CD40L水平显著增高;实验组B组与A组用药前后CD40L水平均显著性下降, 用药后B组较A组CD40L水平下降显著。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D40L水平, 并呈剂量依赖。
不同剂量水平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2012年3~12月南京市市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5例, 年龄65~86岁, 平均 (75.3±10.7) 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 于起病2周内做过颅脑CT和 (或) MRI检查,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 血浆Hcy≥10μmol/L。全部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近1月内使用过影响血浆Hcy药物, 如抗癫禶药、叶酸、甲氨蝶呤和维生素B6、B12等。排除明显肝肾功能衰竭、严重心血管及消化道疾病、恶性肿瘤、滥用酒精或药物者。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 每组55例, A组给予叶酸5 mg, 1次/d;B组给予叶酸10mg, 1次/d;C组未给予叶酸治疗;检测入院后以及治疗8周后Hcy水平, 同时记录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评分。所有患者同时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神经保护、控制危险因素等常规治疗。
1.2.2 Hcy检测:
所有受检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 肝素抗凝, 1 h内分离血浆, -20℃冻存待测。采用美国Abbott公司提供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使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所有检测在AXSYM上全自动完成。该方法检测范围为0~50μmo I/L, 灵敏度为0.21μmol/L, 样本均采用同一试剂盒统一测定, 批内、批间变异系数<3%。
1.2.3 MMSE评分[5]:
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选后次日及入选后8周进行MMSE评分, MMSE量表包括时间与地点定向、即刻与短时记忆、注意与计算、回忆能力、语言 (命名、复述、听理解、阅读理解、表达) 等内容, 总分30分。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血压、血糖、血脂、肌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见表1。
2.2 治疗前后Hcy和MMSE的变化
治疗前3组血浆Hcy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8周后A组与B组血浆Hcy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0.05) , 同时明显低于C组同期水平 (P<0.05) , 但A组与B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C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前3组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8周后3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 A组与B组治疗后MMSE评分优于C组 (P<0.05) , 但A组与B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注: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2.3 3组治疗前后MMSE变化分析
治疗前3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和语言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8周后3组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 其中A组与B组治疗后定向力及语言能力评分明显优于C组同期水平 (P<0.05) , C组治疗前后语言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3组治疗前后记忆力、回忆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 高Hcy血症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亦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 血浆Hcy每升高5μmol/L, 脑卒中风险增加59% (OR=1.59, 95%CI:1.30~1.95) ;而血浆Hcy降低3μmol/L可降低脑卒中风险约24% (15%~33%) [6]。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一项研究同样表明[7], 脑卒中患者Hcy水平显著升高, 高Hcy人群脑卒中风险增加87% (OR=1.87, 95%CI:1.58~2.22) 。血浆Hcy既可造成脑血管损害, 又可能造成神经元细胞直接损害。有研究表明, 血浆Hcy水平在痴呆发病前是升高的, 同时伴有血清中叶酸水平减少[8]。国外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证实, 对于认知损害与血浆Hcy相关性研究提示, 认知水平与血浆Hcy浓度呈负相关[2]。
美国心脏病协会以Hcy>10μmol/L作为高Hcy血症的诊断标准[9], 结合中国人群前瞻性研究的结果, 在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以Hcy≥10μmol/L作为高Hcy血症的诊断标准会使更多人群获益, 更加合理。
一项涉及2596人的Meta分析表明[10], 叶酸剂量为每日0.2、0.4、0.8、2.0、5.0 mg时, Hcy浓度分别下降13%、20%、23%、23%和25%, 可见随着叶酸剂量增加, 患者血浆Hcy浓度降低程度亦随之增加, 但是使用更大剂量叶酸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患者血浆Hcy浓度尚待研究。本研究显示叶酸治疗后血浆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然而5 mg/d组与10 mg/d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结果提示叶酸可以有效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高Hcy血症, 与国外的研究一致[11]。但叶酸剂量>5 mg/d后, 增加剂量对于降低Hcy水平无明显帮助。国内类似研究显示[12], 增加叶酸剂量未出现合理的量效关系, 更大剂量服用叶酸在降低Hcy水平方面未能取得更好疗效, 而长期大剂量服用叶酸则易造成锌代谢紊乱。可见在临床上较低剂量叶酸即可较好治疗高Hcy血症。
Hcy影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有研究报道其可能的机制如下[13]: (1) Hcy依赖血管性的损害途径, 通过自身氧化作用, 改变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 影响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及增殖, 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组织因子活性, 促进血栓形成; (2) 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3) 促进神经元的凋亡; (4) 对神经兴奋的毒性作用; (5) 对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显示5 mg/d组与10 mg/d组治疗后MMSE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 , 5 mg/d组与10mg/d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进一步分析显示, MMSE评分中5 mg/d组与10 mg/d组治疗后定向力和语言能力提高优于对照组, 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评分3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叶酸可以有效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尤其在定向力和语言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但叶酸剂量>5 mg/d后对提高MMSE评分无明显量效关系。
本研究证明经过8周的叶酸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血浆Hcy, 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提示叶酸是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期有效的治疗药物, 也是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痴呆的有效药物。但叶酸剂量>5 mg/d后, 增加剂量对于降低Hcy程度、提高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同时叶酸服用的长期效果, 还有待于扩大样本, 作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叶酸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Hcy) 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2年312月南京市市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5例, 随机分成3组, 每组55例, A组给予叶酸5 mg, 1次/d;B组给予叶酸10 mg, 1次/d;C组未给予叶酸治疗;3组患者同时接受缺血性卒中常规治疗。检测入院后、治疗8周后Hcy水平, 同时记录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评分。结果 治疗8周后A组与B组血浆Hcy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0.05) , 同时明显低于C组治疗后同期水平 (P<0.05) , A组与B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3组治疗8周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 A组与B组治疗后MMSE评分优于C组 (P<0.05) , 但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叶酸能够明显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 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叶酸剂量>5 mg/d后, 增加剂量对于降低Hcy、提高MMSE评分与5 mg/d相比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叶酸,剂量,老年人,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不同剂量水平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0例为研究组,均经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确诊,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全部患者脑缺血发作均短于30 min,并在1 d内缓解,排除可能出现类似症状的疾病。选择同期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全部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 h内空腹采集静脉血,对照组患者同期采集静脉血,血液标本置于抗凝管中,30 min内离心分离血浆,采用北京泰福仕科技公司生产的LPA试剂盒测定血浆LPA水平,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观察组8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7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25 mg/d,1次/d;B组27例患者75 mg/d,1次/d;C组26例患者150 mg/d,1次/d。各组用药1个月后采血,按上述方法检测血浆LPA水平,并随访用药后3个月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比较
(,μ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t=8.726,*P<0.05
研究组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LPA水平及脑缺血发作次数的影响
治疗后A、B、C组LP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B、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LPA水平及3个月内脑缺血内发作次数C组最少,B组次之,A组最多,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t=0.726,#P>0.05;t=5.169,*P<0.05;t=8.874,※P<0.05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发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为几分钟,一般不超过24 h。往往因症状消失较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据统计,约有15%的患者在短期内可发生完全性脑梗死[3,4]。
临床研究显示,LPA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中有重要意义。LPA主要来源于血小板,主要由凝血前期活化的血小板产生,同时本身又可以刺激血小板活化[5],改变血小板形态,促进血小板聚集,因此在血栓形成的前期,血小板及LPA有相互促进的正向放大效应。血浆LAP水平越高,上升速度越快,表明血小板活化程度越大,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越高。LAP在血栓形成的早期释放,标志血栓形成的启动,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指标,以及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标志分子[6]。
此外,研究发现,LAP除了活化血小板外还参与细胞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管壁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等[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加,LAP位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中心区,当斑块破裂后,LAP可立即活化与之接触的血小板,同时活化的血小板释放更多LAP,导致大量的微小血栓形成,引起短暂性脑缺血症状。本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期患者LA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也证明了LAP在TIA发作中的重要作用。
临床资料显示,约40%的TIA患者在4~5年内可发展为脑梗死,约15%的患者在短期即可发展为脑梗死,因此患者及医生应加强对短暂性脑缺血治疗的重视。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中效果较好,本文采用阿司匹林75 mg/d及150 mg/d治疗TIA效果较好,LAP水平及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并且150 mg/d的控制效果优于75 mg/d。
综上所述,LAP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有重要作用,临床应加强LAP监测,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预警指标。阿司匹林在改善LAP水平及脑缺血发作中效果较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高剂量阿司匹林效果更优,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LPA水平差异。研究组患者分别给予阿司匹林25 mg/d(A组),75 mg/d(B组)、200 mg/d(C组),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患者LPA水平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6,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B、C组LP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B、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9、8.874,P<0.05),A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P>0.05)。三组治疗后LPA水平及3个月内脑缺血内发作次数C组最少,B组次之,A组最多,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49、8.021,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升高,高剂量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及脑缺血发作次数,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溶血磷脂酸,阿司匹林
参考文献
[1]R other E,Brendl R,Baker DL,et al.Subtype-selective antagonists of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s inhibit platelet activation triggered by thelipid core of atheroselemtic plaques[J].Circulation,2003,108:741-747.
[2]李文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12(1):29.
[3]Coull AJ,Lovett JK,Rothwell PM,et al.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early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or minor stroke:implications for public education and organisation of services[J].BMJ,2004,328(7435):326.
[4]王少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8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4):172-173.
[5]孙永安,徐武华,徐俊,等.血液内溶血磷脂酸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4):275-277.
[6]姚存姗,孟晓落,舒刚明,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及阿司匹林对其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216-217.
相关文章:
对比分析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02-19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02-19
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02-19
不同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有效性02-19
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口腔助理医师组织病理学:牙髓塑化治疗注意事项考试题02-19
不同剂量甘露醇02-19
不同剂量尼莫地平02-19
价值导向作用02-19
浅析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比较02-19
最佳剂量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