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

关键词: 仰视 后人 钢琴家 作品

《贝多芬传》(精选五篇)

《贝多芬传》 篇1

一、高傲诠释生命真谛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没有妻子,也没有后代,在众多的褒贬声中带着深深地遗憾在孤独和困苦中走完了生命旅程。贝多芬是一个创作音符和传播音符的天才,或许他是上帝派来使者,让他用一曲曲优美的音乐陶醉世人,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贝多芬用一个个拥有力量的音符打击着昏睡的人们,用尽毕生心血将命运的敲门声擂得响彻云霄。也许是上帝嫉妒他,让这个伟大的音乐家童年悲惨、恋爱受挫、甚至双耳失聪。但是,贝多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未停止与命运做顽强的斗争。即使在他生命结束后的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音符依然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流淌,他似乎在用音乐这个无国界的独特语言告诉世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贝多芬生命的苦难之源———悲惨的童年。童年时,母亲不幸逝世,而父亲则是个酒鬼,生活负担过早落在了贝多芬身上。也许这种人生开端对任何人而言都很不公平,但是却毫不留情的降临在贝多芬身上。因此,贝多芬过早地担负重任,年少时便开始操心经济问题。这种经历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他不与命运妥协的动力和源泉。许多人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高傲的人,而且这种高傲无法被世人理解。可是,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贝多芬外表的高傲,却忽视了他内心的慈悲与善良。贝多芬将生活的理解与苦难融进他的作品当中, 让他的作品时而愤怒、时而忧郁、时而呐喊。但是,贝多芬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年轻人的天真与活力,表现出积极幸福的一面。

二、逆境中爆发创造

贝多芬苦难的接力棒———失败的爱情。毫无疑问,贝多芬对于爱情是忠贞的,但因外界的阻碍,贝多芬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爱情抛弃了贝多芬,让他陷入不修边幅的境地,但沉沦却没有让贝多芬成为一个浪荡子而是让他在沉沦中成功突围,并将自身的音乐才华完全释放,让他的作品到达音乐的顶峰。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它可让人走进美丽的天堂,也可让人堕入痛苦的地狱,而贝多芬的爱情让他在痛苦的地狱中,独自在音乐殿堂里幸福地歌唱。

贝多芬困难的爆发点———双耳失聪。双耳失聪对音乐家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他的指挥乱成一团。在浮躁的心理支配下,贝多芬并没有屈服,而是渐渐找到了新的出路,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安慰和新生,创作出 《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在人生的困难面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将命运的不幸与生命的坚强融入到创作中,融入幸福的音乐河流中。

三、艺术解读人生

德国作家菲利克斯·胡赫在撰写 《贝多芬传》 的时候无疑是真诚的作者怀着一颗敬仰甚至是膜拜的心态,用敏锐的思想、细腻的文笔描写了贝多芬苦难而又坚强的一生,将贝多芬的真实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 《贝多芬传》 中感受到贝多芬的痛苦与孤独。读者会发现,贝多芬虽然在音乐领域做了一场伟大的改革,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但是他的音乐却遭到封建主义卫道者反对, 这些封建主义卫道者压榨他、批判他、折磨他。因此让贝多芬一直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贝多芬向往一份美好的爱情,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 但是因为他不是贵族,导致在当时的资产阶级眼中只是一个卖艺的艺人, 而不是一位音乐家。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因为立场不同贝多芬与伟大诗人歌德之间虽然在艺术上相互欣赏与仰慕,但是贝多芬却无法忍受歌德在皇后面前卑躬屈膝,最终他愤然而去,最终两人分道扬镳。

贝多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 家,也是一位崇尚自由的射手,他喜欢自由的氛围,愿意与广大底层人民站在一起。但是生活却让贝多芬不得不依附于贵族,而这也是给他带来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贝多芬尽可能拒绝贵族所给他的馈赠,但是生活的贫困又迫使他玷污那纯洁的灵魂, 因此他经常咆哮,正如他的名作 《暴风雨奏鸣曲》 中所表现的一样。然而贵族们回报给他的则是对他心灵更大更深的伤痛,他们想从贝多芬的作品中听到更多上帝的福音,向贝多芬索取上帝的礼物,压榨他身上的每一个艺术细胞,而贝多芬表面屈从、但内心愤怒,用自己的方式不屈不挠的战斗着,谱写出惊艳世人的 《命运交响曲》。虽然有些贵族理解贝多芬所忍受的灵魂上的煎熬,却始终无法放弃自己的贵族地位,只是给予他一点点施舍。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 篇2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法国著名的文学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用感人肺腑的笔墨让我看到了被称之为英雄的他们,与命运的抗争,他们不卑不亢,为了追求理想与信念,长期忍受着苦难,为追求真善美,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其中《贝多芬传》让我尤为感触。

贝多芬,德国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学派代表之一。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贝多芬传》一书讲述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和变革的时代,他的家境贫寒,家里主要靠父亲来挣钱养家,但是父亲脾气暴躁,嗜酒如命。母亲是个女仆,但却在贝多芬17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贝多芬的名字是由于他与祖父长得极其相像的缘故而起了与祖父一样的名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其祖父也给了他在音乐上的很多启蒙与教诲。可以说家庭因素让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有了很多的灵感与启示。在母亲去世后,贝多芬负起了照料全家的责任,还肩负着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

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贝多芬辗转来到了维也纳,开始了他最辉煌的音乐之程。在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被社会承认,本该是无比幸运了的时候,然而痛苦的现实又在向他敲门。贝多芬27岁时患上了耳聋病,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特别沉重的打击,就如同画家的眼睛失明一样可悲。饱尝耳聋的打击折磨、爱情的失败,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摆脱了这些令人窒息的痛苦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中去,他的心灵在呼唤着他把伟大的音乐奉献给全人类。

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精神文化极其贫乏的今天,我很难看到像贝多芬一样勇于和命运抗争,不肯屈服于命运,最终改变命运的人。他的勇敢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但他的精神却是可以让人们所学习的。贝多芬坎坷的一生以及强烈的孤独感,给予了他在一次又一次沉重的内心打击下创作音乐的灵感。这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欢乐颂》就是这样形成的。在跳跃的音符之间,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期的痛苦与贝多芬对真善美的憧憬,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人们舍去信念,忙碌的为物质生活拼命追求的样子。究竟是什么让现实的人们没有了最初的信念,没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与精神。

近年来,大学校园中不断出现了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自杀或谋杀他人的事件,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显现出来的往往是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缺陷的问题。很多人在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失去了理智,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他们并不是生活得不够好,或许应该说他们生活得太好了,以至于在生活上出现问题的同时,他们完全失去了应对的勇气与理智的选择。在此同时,也反应出他们个人信念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人的信念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

《贝多芬传》 篇3

关键词: 傅雷 《贝多芬传》 翻译文学经典

一代翻译巨匠傅雷,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译作以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作品为主,在其众多译作中,傅雷自认为最传神的是罗曼·罗兰。而罗新璋曾在《傅译罗曼·罗兰之我见》中指出,罗曼·罗兰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正是得益于出色的傅译,“傅译效应”使得罗曼·罗兰在我国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其在本国的影响。傅译《贝多芬传》从出版时至今日,深深感染着一代代中国读者,堪称翻译文学经典。

1.傅雷与《贝多芬传》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傅雷具有多重身份。其中取得成绩最突出的是对于法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他的译作在中国翻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傅译罗曼·罗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上,而作为傅雷早期译作的《贝多芬传》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作品就是从阅读并受到《贝多芬传》影响开始的。傅雷初次读到《贝多芬传》就被其深深感染,后来,傅雷想通过《贝多芬传》给处在彷徨期的中国青年以启迪,“把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他坚信,能带给他巨大震撼的作品必能感染更多中国读者。

1934年,傅雷初译的《贝多芬评传》在《国际译报》上发表,傅雷在“译者附言”中说道,因受到编者的嘱托,《贝多芬评传》的篇幅受到压缩,其实是《贝多芬传》的“精要”。同年11月,《文化》1卷10期又经过精炼,以六页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这也是傅雷最早翻译的罗曼·罗兰的作品。当时的出版社坚持该书已有杨晦的译本而不愿意再次出版,傅雷的初译本就此被搁置。到了四十年代,罗曼·罗兰的作品在译介逐渐成熟,1944年,桂林明日社出版发行了两个译本,即贺之才翻译的《悲多汶传》和陈占元翻译的《裴多汶传》。1942年,傅雷也开始重译《贝多芬传》,“把少年时代幼稚的翻译习作一笔勾销”①,并在译文后面附加了一篇介绍贝多芬作品和精神的文章。1946年4月,上海骆驼书店出版了傅雷重译的《贝多芬传》,11月又再版了2000册,1947年和1948年又两次再版,1949年,上海的三联书店也出版了该译本。至此,傅译本中富有激情的文字使得它逐渐取代了别的译本,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再版次数最多的罗兰的传记。

2.从《贝多芬传》看翻译文学经典

2.1经典与文学经典的定义

什么是经典?法语用canon表示,该词来自于希腊语的kanon,其原意是用于度量的一根芦苇或棍子,后来意义延伸,用来表示尺度。在西方,经典最早专指宗教典籍尤其是《圣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典的概念被逐渐扩大到各个学科领域。笔者将其定义为具有典范作用的著作。的确,在各个知识领域中都有堪称“经典”的存在,艺术经典,比如美国的乡村音乐,比如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哲学经典,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自然科学经典,经济经典,等等。

文学经典是我们谈论最多的一类经典,关于文学经典的定义,国内外很多学者发表过观点。荷兰比较文学家佛克玛认为,“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而“文学经典”就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②。罗森格林给文学经典的定义为:文学经典包括那些在讨论其他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中经常被提及的作家作品。这一定义也是把文学经典当做文学批评的一个标杆和尺度,他的观点和佛克玛的观点相似,都更接近于经典的原意。童庆炳则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③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著作《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指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被我们完全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④

纵观这些学者对于文学经典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经典必然是在文学领域中具有无法复制的代表性,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起考验的佳作。

2.2翻译文学经典:傅译《贝多芬传》经典性解读

翻译文学经典,首先它必然是外国文学,但一定是外国文学经典吗?答案是否定的。其次,它必须经过译者的翻译。没有译者和译者的翻译,就没有文学翻译,更别说翻译文学经典了。查明建曾给翻译文学经典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应该包括三种含义。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比如朱生豪译的莎剧、傅译《约翰·克里斯多夫》、杨必译的《名利场》等;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⑤。第一种含义对于译作的质量要求很高,第二种含义强调原作本身就需要是文学经典,第三种含义是我们最常提到的翻译文学经典。笔者在留法期间发现,不少我国家喻户晓的法国文学名著或者法国作家,法国人却不知道或者并不特别了解,我想这完全得益于翻译,译作在目的语国家甚至超过了原作在本国的知名度,外国文学在目的语国家被“经典化”。

不管怎样,翻译文学经典至少应该具有文学经典的一般特征,尤其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童庆炳曾提出了六点建构文学经典的要素,包括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空间、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及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⑥。当然,区别于原创文学经典,翻译文学经典也有一些特性,比如“译本的非唯一性、译本的变动性、译本的时代性和译者作用的独特性”⑦。

总的来看,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堪称“翻译文学经典”,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翻译文学经典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特征,语言使用恰到好处,结构形式得体,情节合理,等等,总之,文学经典在审美上应该经得起推敲并且独树一帜。在《贝多芬传》中,罗曼·罗兰三次将贝多芬比作狮子,让我们看到英雄非凡的“体格的力”和“精神的力”。罗曼·罗兰善于抓住凝聚英雄精神气质和个性的相貌,鲜活地展现了贝多芬强烈的人物个性和钢铁般的意志。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是一只以痛苦为灵魂的“音乐雄狮”。总之,原著《贝多芬传》的描写热情洋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法国本土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不愧为文学经典。

第二,翻译文学经典应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是为了援助那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他在序中曾经提到:“《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贝多芬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当时的时代需求。当时的中国被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民众与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无疑,《贝多芬传》正是那个时期的精神食粮。另外,翻译文学经典还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并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比如但丁的作品之于意大利语,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于英语。

第三,翻译文学经典必须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审美期待,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正如第二点提到的,原著《贝多芬传》在当时的法国,受到了几百万人的争相阅读,鼓舞了处在彷徨期的一批批法国青年,毫不愧对文学经典的称号。同样,傅雷的译本很好地再现了贝多芬的精神,傅译《贝多芬传》也满足了大部分中国读者的期待,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青年。

第四,一部外国文学著作在同一个目的语国家必然会产生不止一部的译作,译者水平高低不一,译本的质量当然有好有坏,这使得被建构为“翻译文学经典”的译作的地位更加牢固。原创文学经典形成尤其出版以后,就不再可能变动,而译本的变动性就相对活跃许多,同一部外国文学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会有不同的风采。现在,《贝多芬传》有多个复译本,即使《贝多芬传》是傅雷最早期的译作,它依然是广为流传的译本。傅雷扎实的汉语和法语功底、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造诣,以及饱满的翻译激情,使得《贝多芬传》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代中国读者,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久不衰。

3.结语

傅译《贝多芬传》能被建构为翻译文学经典,首先得益于罗曼·罗兰原著的经典性;其次,译者的作用在其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中极其重要,傅雷拥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与写作能力。没有译者,便没有翻译文学经典。

注释:

①傅雷.名人传·贝多芬传.译者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5.

②佛克玛,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0.

③童庆炳,陶东风(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9.

④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⑤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中国比较文学[M].200(2):87.

⑥童庆炳,陶东风(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0.

⑦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M].长安大学学报,2011,VOL13(4):115-120.

参考文献:

[1]佛克马,蚁布思.俞国强,译.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傅雷.名人传·贝多芬传.译者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哈罗德·布鲁姆.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宋学智.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J].长安大学学报,2011,VOL13(4).

《贝多芬传》 篇4

一、贝多芬交响乐简介

1、《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也叫《英雄交响曲》于1804年完成。贝多芬的大胆的革新精神, 第一个在音乐作品中以社会性和革命性为题材, 展现了英雄主义的创作思想。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都大大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 它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从不同角度逐一表现了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层层揭示了作曲家所创造的英雄的内心世界。该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是各国著名交响乐团经常演奏的曲目, 成为世界名曲之一。

2、《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叫《命运交响曲》, 是继《英雄交响曲》之后的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它反映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和崇高理想。作品于1804年构思, 1807年出版, 先后写了三年。从始至终充满了人民为争取自由而进行斗争的豪迈气概, 是《第三交响曲》的继续。它那激昂的音调以及刚毅的节奏, 使敢于斗争的人民从中得到了奋进的勇气。

3、《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也叫《田园交响曲》, 是贝多芬1807-1808年完成的一部具有淳朴的民间音乐风格的交响乐。在这部作品里, 作者不仅描绘了他自己深深热爱并十分熟悉的大自然瑰丽的景色, 而且着力描绘了面对这美好景色的人的心境, 歌颂了大自然的主人——人。整部作品体现出英雄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大自然对英雄情绪所起的影响, 情景交融, 清秀优美。

4、《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亦称《合唱交响曲》, 是因为它的第四乐章以德国诗人席勒的长诗《欢乐颂》为歌词, 采用了交响合唱的形式而写成的。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是从1793年开始的, 前后琢磨了30年, 可以说是酝酿了一生的伟大作品。《第九交响乐》构思广阔, 思想深刻, 形象丰富多样。整部作品的基本形象是:通过悲剧性的痛苦斗争走向胜利和欢乐。其中有苦难有战斗, 有炙热的感情, 也有严肃的沉思。《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总结和交响艺术的顶峰。

二、《贝多芬传》简介

《贝多芬传》是20世纪法国一位重要作家、1915年度诺贝热文学奖的得主罗曼·罗兰的作品。此书作于1903年。在前言部分作者就点明了呼唤英雄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庞大的欧罗巴在浑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 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 人类喘不过起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罗曼·罗兰是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人文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从他的那部“献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的代表作——《约翰·克里斯多夫》中可以看到贝多芬的生活时代, 可以说与贝多芬的交响曲如出一辙。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战斗性, 这也正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有别于其它版本的重要原因。罗曼·罗兰对贝多芬深入研究并向他的朋友承认“贝多芬具有一切音乐家中最伟大的性灵”。他曾离开巴黎去贝多芬的故乡波恩, 拜访贝多芬的老朋友的后代, 在贝多芬童年生活的环境里去寻觅贝多芬的影子。在梦中、在莱茵河畔, 在贝多芬伟大的精神感染的传递下, 促成了这本《贝多芬传》。《贝多芬传》从贝多芬的“短小臃肿”的外表写起, 然后述说他的家庭出身和童年。扼要的叙述了他一生的各个重要时期直到他逝世。但是, 与一般传记不同的是, 在《贝多芬传》里, 贝多芬的生平和经历只是起到最基本的线条作用, 把作品与贝多芬的生活密切的联系。交响乐与文学的交融才是《贝多芬传》最引人之处。当你走入《贝多芬传》的时候, 贝多芬交响乐的节奏、旋律就把你包围起来, 让你真正感受到一个天性受难的音乐家对命运所做的不懈斗争。文史学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 不失为值得珍藏的一部好书。

三、贝多芬交响乐与《贝多芬传》的联系

要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 就必须对作品进行更高层次的赏析, 我们决不能抛开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而单纯的去判断第三、第五交响乐中的斗争性, 也不能抛开贝多芬的生活去想象《第六交响乐》的那种意境, 更不能忽略贝多芬所代表的整个19世纪欧洲的人民所做出的奋斗和取得的胜利而单纯的去为《第九交响乐》欢呼。这时, 把《贝多芬传》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贝多芬传》中罗曼·罗兰对贝多芬创作《第三交响乐》的主要背景是这样描述的“大革命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被它煽动了。他所有的同情都倾向于革命党人, 他希望波拿巴建立这个制度, 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 他梦想着一个英雄共和国, 于是他写下了《英雄交响乐:波拿巴》 (后来得知拿破仑称帝的事, 他撕去了题献的词句, 换上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遗迹) ”, 从这样简单但富有激情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交响乐》的内容和形式都大大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局限, 成为贝多芬创作史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不朽巨著。对待革命的热情和对于革命的期望使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战斗性。“巨大的变故在孤独的巨人心中显得强烈与纯洁”, 1807-1810年间, 贝多芬激情如射, 生活中也出现了短暂的幸福, 爱情即使来去匆匆, 但对于艺术家来说, 它所激发出的巨大的创作力也是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喷薄而出的。几年间贝多芬陆续完成了《第四交响乐》、《第五交响乐》、《第六交响乐》以及其他作品。我们熟悉那震撼人心的敲门声是怎样得一种力量?“《第五交响乐》光荣的叙事歌, 第一章真正革命的音乐:时代之魂在其中复活了, 那么强烈那么纯洁。贝多芬的面目似乎都在受着这些历史战争的反应。”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不幸, 但他终其一生, 却想讴歌欢乐。他承受着疾病和生活的巨大压力, 却用他全部的生命谱写了音乐的奇迹, 《贝多芬传》中对《第九交响乐》做了大量史诗般的描述:“什么胜利能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 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 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

四、结语

有一千位听众, 就有一千种音乐感受;有一千位读者, 就有一千个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交响乐的伟大正如贝多芬伟人之伟大一样, “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 而是近代艺术的最勇的力”。本人把贝多芬交响乐与《贝多芬传》联系起来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对于贝多芬交响乐内容、风格的把握上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把艺术有效地与文学联系起来,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将来必定产生内容更好风格更新的作品来, 从而也使贝多芬的精神——人类伟大的精神如火炬般永远传下去。

摘要:欣赏音乐, 尤其是欣赏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离不开研究他的生活。通过《贝多芬传》, 他崇高的情感, 遭受的考验, 超越的思想, 就能够使我们在音乐中与之交流、对话, 从而正确诠释作品, 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

关键词:交响乐,意义,文学,艺术,联系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傅雷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5

贝多芬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地降临到了他的身上。18,他知道自己的耳朵将无法治愈,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恶化。这是个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没有屈服,而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的《第七交响曲》是那么坦白,那么自由,仿佛一条肆意流淌的河。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我想起了海伦・凯勒,她从小就是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她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但她没有放弃,渴望着了解世界,通过努力她成为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们都在生活中遭遇着不一样的磨难,而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一种精神,那就是不向命运屈服。当我们遇到困难,遭遇逆境时,你是否想过放弃,是否向它屈服,这时你该想想贝多芬,想想海伦,他们的处境比我们艰难百倍,但他们仍坚强地活下来,我们也应该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梦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贝多芬音乐赏析 下一篇:贝多芬信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