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生格言(精选6篇)
篇1:古代养生格言
古代养生格言
01、生从十三:
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译文: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
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02、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0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文: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
04、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
译文: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
05、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年,必去身灾兼除人患。
译文:凡是心平静就会使神愉悦,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人可以化解恶性事件挽救死亡。养快乐之神用以延年,一定可以去掉身体的病灾和人事的祸患。
06、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语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译文:多思虑则心神不安,多思念则意志涣散,多贪欲则神志昏迷,多劳动则形体劳累,多话语则中气短乏,多笑则五脏受损,多愁则心被牵制,多乐则语言唠叨,多喜则神昏颠倒,多愤怒则浑身血脉不安宁,多嗜好则执迷不悟,多憎恶则身心憔悴没有欢乐。
11、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沮妒。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
译文:如果要养生,当先除去六害,然后才能延缓衰老。什么叫六害?一是淡薄名利,二是禁绝歌舞女色,三是看轻货物钱财,四是节制饮食口味,五是除却痴心妄想,六是戒除败坏、妒忌他人。这六点如果存在,那么养生之道只是虚设而已。
12、一切病在于心;心神安宁,病从何生?
译文:一切疾病都发生于心理;心理安宁,疾病从哪里发生呢?
14、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灵气。
⏏译:不为名利所诱惑,不因见祸害而恐惧,秉性仁爱、宽厚而舒畅,知足常乐,这即是具有灵性养生的气质。
19、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译: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21、未来之事莫预虑,既去之事莫留念。
⏏译:未来的事不要预先忧虑,已经过去的事不要留恋。
22、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译:养生应当以养心为主,因为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23、养心又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曰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译:养心又在于专注,凝聚神气,神凝聚则气亦聚,气凝聚则形体安全。如果每天都在劳累、混乱、忧愁、烦扰中度过,神不能安居于心中,则容易衰老。
24、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
⏏译:正人君子和善于养生的人,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对待困境的方法和处置逆境的措施,要行正道随时都可坚持实行,不会因逆境而消极,也不会处困境而疲乏颓废。
25、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为人处世,凡事能做到让人一步的态度是很高明的,因为今曰让人一步可能即为它曰进一步留有机会;待人接物以宽厚是快乐而有福的,因为你方便别人即为今后别人方便你留下了余地。
26、将躁而止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于此习久,则物冥于外,神安于内,不求静而心自静矣。
⏏译:用宁静制止浮躁,用正气虚化邪气,用施舍抑制贪求。这样做,时间长了,则物欲远离形体,精神平安地在身体内存,不去追求静而心自然而然就平静了。
27、自心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译:自己身上有病自己心里知道,身病还要用心药来自己医治。心情平静时身体也会平静,心里生病就该是身体生病的时候了。
28、心是枢机,目为盗贼。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
⏏译:思想是关键,眼睛是盗贼。要想控制思想,首先要收剑眼睛。弓弩是靠机关发动的,思想是被眼睛引诱的。机关不发动,弓弩就不会启动;眼睛不看,思想就不会受引诱。
29、人身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起。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
⏏译:人的身体有四类病,一是地,二是水,三是火,四是风。风大动,则气息喘急;火大盛,则颈胸壮热;水大积,则涕唾乖常;土大增,则全身沉重困顿。四大各有一百一病,合病则起四百四病。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
30、四大不顺故病,饮食不节故病,坐禅不调故病。……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常触寒热。
⏏译:四大不顺所以生病,饮食不节所以生病,坐禅不调所以生病。……四大不顺者,是由于人们劳作无时无刻不强行超过一般所能担负的限度,经常接触寒与热。
31、中不正,外淫作。外淫作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
⏏译:心意不端正,外邪就会侵入身体。外邪侵入身体的人多烦恼和埋怨。烦恼和埋怨一多,疾病就会发生。
32、风者,同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柜,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译:风邪,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始因素。如果心无杂念,意识安静,就能肌肤固密,具有坚强的抵抗力。即使遇到严重的风邪,也不能侵入。
33、智慧者……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译:智慧是医治一切疾病的良药,是砍伐烦恼树的利斧。
34、人得病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译:人得病有十种原因。一为久坐,不吃任何东西;二为饮食没有节制,来者不拒;三为忧愁多思虑;四为疲倦至极;五为淫欲纵情;六为仇恨愤怒;七为忍大便;八为忍小便;九为憋上气;十为憋下气。
35、良医治无病之病,故人常在生也;圣人治无患之患,故天下常太平也。⏏译:高明的医生,总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教给人们预防的知识,所以人们经常能健康地生活;英明的君主,总是把**消除在发生以前,所以天下能经常太平安定。
36、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迟毋速,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此六者调理脾胃之要法。
⏏译:餐饮进食宜宁可少吃一些切忌吃的太多,宜脾胃有饥感而忌过饱,宜迟缓进食忌食之太快,宜热食忌冷食,宜软食忌硬食,宜分几次吃而忌一顿饱餐(少量多餐),此六宁(宜)六毋(忌)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法则。
37、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冱。充摄之间,此谓和成。⏏译:进食的方法,过饱会使内脏受伤,形体不能丰满,过饥会使骨骼枯槁,血液凝滞。饥饱适度,能使气血和畅,体格健壮。
38、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译:不饥的时候不要勉强进食,不渴的时候不要勉强饮水。不饥时勉强进食会使脾疲劳,不渴时勉强饮水会使胃饱胀。
39、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
⏏译:摄进五味食物,不宜偏嗜偏多,此因多食酸味食物可伤损脾胃,多食苦味食物可伤肺气,多食辛辣之物可伤肝气,多食咸味食物可伤心气,多食甜味食物可伤肾气,这都是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天然规律而促成的。
40、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瞋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译:大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一者面色不好,二者力气少,三者视物不清,四者显现瞋怒面相,五者毁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加患病,七者增加斗殴诉讼,八者使无名声之恶名流布,九者使智慧减少,十者使身坏命终,堕入三恶道。
41、饮酒后不欲得饮冷水冷茶,多为酒引入肾藏为停毒水,即须去之。多时必腰膝沉重,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消渴、挛躄之疾。
⏏译:喝酒后不要即饮冷水冷茶,否则,这冷液易为酒引入肾脏停滞而成毒水,必须及早除去。此毒水多时必将引发腰膝沉重,膀胱(即俗称的尿泡)又冷又痛,且还可兼患水肿、消渴和腿痉挛难行等疾病。
42、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
⏏译:保养性命的方法是,不要一时行走太久、端坐太久、睡卧太久、注视太久、凝听太久;不要过多饮食、过多喝酒沉醉;不要太忧愁、太哀怨和思念。总之是不要太过分。
43、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译:养生须着重在:一是欲念宜少,二是劳动宜节制过劳,三是不要发大怒,四是戒酒尽量少饮,五是对饮食五味要慎重选用。
44、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译:口要不多讲话,心要少挂念事,肚胃要少进一些饮食,睡眠也不宜太多。按此“四少”养生,自可延年益寿。
45、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冬宜冻脑”;又曰:“卧不复首。” ⏏译:头部是人体内各种阳气的会聚之处。《摄生要论》说:“冬天应该使头部受些冷”;又说:“睡觉不要蒙住头。”
46、寒欲渐著,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
⏏译:天气转冷了要渐渐加衣,天气转暖了要渐渐脱衣。从腰腹部以下至足踝处常得使之感到温暖,胸脯以上至头部常得使人感有凉意,但凉意不应是变成冷冻感,温意亦不应使变得燥热不适。
47、冬曰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
⏏译:冬天足部宜使感温暖,头脑部位使感有凉意,这样可避免感冒或发生骨关节病;春秋两季则头脑和双足都要使感到有凉意。这是善于养生的人在曰常生活中为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所常采用的方法。
48、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译:耳朵不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长时间地观看,坐不坐得很久,睡不睡到身体感到疲倦。
49、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着体成灾咎。⏏译:坐着睡着都要防风从脑后袭来,脑内被风吹入人活不长。如再加上醉饱之后躺在风中,风一吹入身体就会成灾病。
50、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
⏏译:凡早晨起身,不要睁开眼睛用冷水洗脸,否则会使人眼睛干涩,损害视力,多流眼泪。
51、乱意睡眠……于梦中失精。
⏏译:睡眠时想入非非……会在梦中遗精。
52、一心睡眠有五善事。何等五?一者无难睡苦,二者睡易觉,三者睡无恶梦,四者睡时痒神来护,五者睡觉心易入善觉观法。
⏏译:一心睡眠有五种善事。哪五种呢?一是没有入睡难的痛苦,二是睡眠之后易醒,三是睡中不会有恶梦,四是睡时有善神保护,五是醒寐后心容易进入善良觉悟,向往真理。
53、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译:春季的三个月,正是春气发散布陈的曰子。天地之间都在生长萌发,万物欣欣向荣;每天晚睡早起,缓缓地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放松身体,让意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生发而不压抑,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这就是顺应春天的气息,保养生发之气的秘诀。
54、夏三月,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译:夏季的三个月,正是草木茂盛的生长季节。天地之气交融,万物开花结果;每天早睡早起,不要讨厌充满阳光的一天漫长。使自己的心意情绪没有愤怒,使精华的东西开花结果,让阳气得到宣泄,就像所爱的在外一样,这是与夏降阳盛的环境相适应,养夏季生长的气息的方法。
5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译:春天和夏天着重保养体内的元阳之气,秋天和冬天着重保养体内的元阴之气。
56、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译:秋天的三个月,正是万物平定的时候。天上的风气劲疾,地上的物色清明。每天要早睡早起,起居时间和鸡的起睡时间一致;要使意志安宁,用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天肃杀的气息平静;不要使神志外露,要让肺气清肃,这是顺应了秋天容平的气质,培育收敛的秘诀。
57、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藏,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译:冬天的三个月,是潜伏守藏的季节。水结成冰,地冻裂开,不要扰动阳气;每天早早睡觉晚点起床,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最好;使神志好似收藏,就好像有秘密似的,就好像有收获似的;避开寒冷接近温暖,不要让皮肤冒汗,屡屡损伤阳气。这是顺应冬的气质,培养收藏阳气的方法。
58、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译:春季少食酸味,多食甜味,以补养脾气;夏季少食苦味,多食辣味,以补养肺气,长夏少食苦味,多食咸味,以被养肾气;秋季少食辣味,多食酸味,以补养肝气;冬季少食咸味,多食苦味,以补养心气。
59、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此八者,病者与调理病人者,皆所当知。
⏏译:一年当中,春天要防风又要防倒春寒;夏天要防热,又要防因热贪凉而造成的感冒风寒;长夏曰要注意防湿气;秋天防干燥;冬天防寒又要防风。这八件事,病人和护理病人的人都应当知晓。
60、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得己则静,逐物则动。
⏏译:
人的行动,应该以静为主宰。元神必须静才能得到休息,大脑必须静才能补充气血,意志必须静才能安宁,思虑必须静才能明智贤达。要实现静有一定的方法,心不外游就会静,追逐名利就会动。
篇2:古代养生格言
【原文】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译文】
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译文】
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要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
【原文】
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译文】
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原文】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译文】
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原文】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译文】
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原文】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原文】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文】
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做到这些多可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
【原文】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译文】
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能效法天地间包容万事万物的美德而修其身心,所以他(她)们才得以多寿,得以制约本人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和法纪的需要。
【原文】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年,必去身灾兼除人患。【译文】
凡是心平静就会使神愉悦,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人可以化解恶性事件挽救死亡。养快乐之神用以延年,一定可以去掉身体的病灾和人事的祸患。
【原文】
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译文】
善于养生的人常不易受外界事物的驱使而莫衷一是,也不会被七情六欲扰乱其平和的心理本性。
【原文】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译文】
情志悠闲而少欲望,心神安宁则无所畏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气调和顺畅,则各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原文】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语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译文】
多思虑则心神不安,多思念则意志涣散,多贪欲则神志昏迷,多劳动则形体劳累,多话语则中气短乏,多笑则五脏受损,多愁则心被牵制,多乐则语言唠叨,多喜则神昏颠倒,多愤怒则浑身血脉不安宁,多嗜好则执迷不悟,多憎恶则身心憔悴没有欢乐。【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译文】
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要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原文】
清心释累,绝虚忘情,少思寡欲,见素抱朴,学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瑕,绝虑忘情,足以静世;思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下安乐之法。
【译文】
澄清心灵解除思想负担,杜绝忧虑不动感情,少思寡欲,朴实无华,这是学习道的功课。心清纯去除负担,完全可以克服缺点;绝虑忘情,可以安静处世;忧虑欲望都泯灭了,足以成就道业;朴实纯真,完全可以知晓世上的平安快乐之法。
【原文】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译文】
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原文】
心主血,养血莫先于养。心之不养,而多郁多思,多疑多虑,即日饵良药,亦何益之有。【译文】
心主使血脉,养血莫过于先养心。如果心得不到保养,而是多愁多思,多疑多虑,那么即使每天吃最好的药,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
未来之事莫预虑,既去之事莫留念,见在之事,据理应之,而不以利害惕心,得失撄念。如此,则神常觉清净,事常觉简少。
【译文】
未来的事不要预先忧虑,已经过去的事不要留恋,眼前的事,按照常理对付,不要因利害而使心忧虑,也不要为得失烦心。如此则神常觉清净而事情也会变得简单。【原文】
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译文】
养生应当以养心为主,因为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原文】
养心又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译文】
养心又在于专注,凝聚神气,神凝聚则气亦聚,气凝聚则形体安全。如果每天都在劳累、混乱、忧愁、烦扰中度过,神不能安居于心中,则容易衰老。
【原文】
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译文】
正人君子和善于养生的人,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对待困境的方法和处置逆境的措施,要行正道随时都可坚持实行,不会因逆境而消极,也不会处困境而疲乏颓废。
【原文】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文】 为人处世,凡事能做到让人一步的态度是很高明的,因为今日让人一步可能即为它日进一步留有机会;待人接物以宽厚是快乐而有福的,因为你方便别人即为今后别人方便你留下了余地。
【原文】
将躁而止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于此习久,则物冥于外,神安于内,不求静而心自静矣。
【译文】
用宁静制止浮躁,用正气虚化邪气,用施舍抑制贪求。这样做,时间长了,则物欲远离形体,精神平安地在身体内存,不去追求静而心自然而然就平静了。【原文】
自心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译文】
自己身上有病自己心里知道,身病还要用心药来自己医治。心情平静时身体也会平静,心里生病就该是身体生病的时候了。
【原文】
心是枢机,目为盗贼。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
【译文】
思想是关键,眼睛是盗贼。要想控制思想,首先要收剑眼睛。弓弩是靠机关发动的,思想是被眼睛引诱的。机关不发动,弓弩就不会启动;眼睛不看,思想就不会受引诱。【原文】
人身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起。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译文】
人的身体有四类病,一是地,二是水,三是火,四是风。风大动,则气息喘急;火大盛,则颈胸壮热;水大积,则涕唾乖常;土大增,则全身沉重困顿。四大各有一百一病,合病则起四百四病。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原文】
四大不顺故病,饮食不节故病,坐禅不调故病。„„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常触寒热。【译文】
四大不顺所以生病,饮食不节所以生病,坐禅不调所以生病。„„四大不顺者,是由于人们劳作无时无刻不强行超过一般所能担负的限度,经常接触寒与热。【原文】
中不正,外淫作。外淫作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译文】
心意不端正,外邪就会侵入身体。外邪侵入身体的人多烦恼和埋怨。烦恼和埋怨一多,疾病就会发生。
【原文】
风者,同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柜,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译文】
风邪,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始因素。如果心无杂念,意识安静,就能肌肤固密,具有坚强的抵抗力。即使遇到严重的风邪,也不能侵入。【原文】
智慧者„„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译文】
智慧是医治一切疾病的良药,是砍伐烦恼树的利斧。【原文】
人得病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译文】
人得病有十种原因。一为久坐,不吃任何东西;二为饮食没有节制,来者不拒;三为忧愁多思虑;四为疲倦至极;五为淫欲纵情;六为仇恨愤怒;七为忍大便;八为忍小便;九为憋上气;十为憋下气。
【原文】
良医治无病之病,故人常在生也;圣人治无患之患,故天下常太平也。
【译文】
高明的医生,总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教给人们预防的知识,所以人们经常能健康地生活;英明的君主,总是把**消除在发生以前,所以天下能经常太平安定。
【原文】
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迟毋速,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此六者调理脾胃之要法。【译文】
餐饮进食宜宁可少吃一些切忌吃的太多,宜脾胃有饥感而忌过饱,宜迟缓进食忌食之太快,宜热食忌冷食,宜软食忌硬食,宜分几次吃而忌一顿饱餐(少量多餐),此六宁(宜)六毋(忌)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法则。
【原文】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译文】
进食的方法,过饱会使内脏受伤,形体不能丰满,过饥会使骨骼枯槁,血液凝滞。饥饱适度,能使气血和畅,体格健壮。
【原文】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译文】
不饥的时候不要勉强进食,不渴的时候不要勉强饮水。不饥时勉强进食会使脾疲劳,不渴时勉强饮水会使胃饱胀。【原文】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
【译文】
摄进五味食物,不宜偏嗜偏多,此因多食酸味食物可伤损脾胃,多食苦味食物可伤肺气,多食辛辣之物可伤肝气,多食咸味食物可伤心气,多食甜味食物可伤肾气,这都是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天然规律而促成的。【原文】
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瞋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译文】
大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一者面色不好,二者力气少,三者视物不清,四者显现瞋怒面相,五者毁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加患病,七者增加斗殴诉讼,八者使无名声之恶名流布,九者使智慧减少,十者使身坏命终,堕入三恶道。
【原文】
饮酒后不欲得饮冷水冷茶,多为酒引入肾藏为停毒水,即须去之。多时必腰膝沉重,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消渴、挛躄之疾。
【译文】
喝酒后不要即饮冷水冷茶,否则,这冷液易为酒引入肾脏停滞而成毒水,必须及早除去。此毒水多时必将引发腰膝沉重,膀胱(即俗称的尿泡)又冷又痛,且还可兼患水肿、消渴和腿痉挛难行等疾病。
【原文】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译文】
保养性命的方法是,不要一时行走太久、端坐太久、睡卧太久、注视太久、凝听太久;不要过多饮食、过多喝酒沉醉;不要太忧愁、太哀怨和思念。总之是不要太过分。【原文】
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译文】
养生须着重在:一是欲念宜少,二是劳动宜节制过劳,三是不要发大怒,四是戒酒尽量少饮,五是对饮食五味要慎重选用。
【原文】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译文】
口要不多讲话,心要少挂念事,肚胃要少进一些饮食,睡眠也不宜太多。按此“四少”养生,自可延年益寿。
【原文】
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冬宜冻脑”;又曰:“卧不复首。”
【译文】
头部是人体内各种阳气的会聚之处。《摄生要论》说:“冬天应该使头部受些冷”;又说:“睡觉不要蒙住头。” 【原文】
寒欲渐著,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
【译文】
天气转冷了要渐渐加衣,天气转暖了要渐渐脱衣。从腰腹部以下至足踝处常得使之感到温暖,胸脯以上至头部常得使人感有凉意,但凉意不应是变成冷冻感,温意亦不应使变得燥热不适。【原文】
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
【译文】
冬天足部宜使感温暖,头脑部位使感有凉意,这样可避免感冒或发生骨关节病;春秋两季则头脑和双足都要使感到有凉意。这是善于养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为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所常采用的方法。
【原文】
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译文】
耳朵不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长时间地观看,坐不坐得很久,睡不睡到身体感到疲倦。【原文】
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着体成灾咎。【译文】
坐着睡着都要防风从脑后袭来,脑内被风吹入人活不长。如再加上醉饱之后躺在风中,风一吹入身体就会成灾病。
【原文】
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
【译文】
凡早晨起身,不要睁开眼睛用冷水洗脸,否则会使人眼睛干涩,损害视力,多流眼泪。【原文】
乱意睡眠„„于梦中失精。
【译文】
睡眠时想入非非„„会在梦中遗精。【原文】
一心睡眠有五善事。何等五?一者无难睡苦,二者睡易觉,三者睡无恶梦,四者睡时痒神来护,五者睡觉心易入善觉观法。
【译文】
一心睡眠有五种善事。哪五种呢?一是没有入睡难的痛苦,二是睡眠之后易醒,三是睡中不会有恶梦,四是睡时有善神保护,五是醒寐后心容易进入善良觉悟,向往真理。【原文】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正是春气发散布陈的日子。天地之间都在生长萌发,万物欣欣向荣;每天晚睡早起,缓缓地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放松身体,让意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生发而不压抑,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这就是顺应春天的气息,保养生发之气的秘诀。【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译文】
夏季的三个月,正是草木茂盛的生长季节。天地之气交融,万物开花结果;每天早睡早起,不要讨厌充满阳光的一天漫长。使自己的心意情绪没有愤怒,使精华的东西开花结果,让阳气得到宣泄,就像所爱的在外一样,这是与夏降阳盛的环境相适应,养夏季生长的气息的方法。
【原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译文】
春天和夏天着重保养体内的元阳之气,秋天和冬天着重保养体内的元阴之气。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译文】
秋天的三个月,正是万物平定的时候。天上的风气劲疾,地上的物色清明。每天要早睡早起,起居时间和鸡的起睡时间一致;要使意志安宁,用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天肃杀的气息平静;不要使神志外露,要让肺气清肃,这是顺应了秋天容平的气质,培育收敛的秘诀。【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藏,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译文】
冬天的三个月,是潜伏守藏的季节。水结成冰,地冻裂开,不要扰动阳气;每天早早睡觉晚点起床,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最好;使神志好似收藏,就好像有秘密似的,就好像有收获似的;避开寒冷接近温暖,不要让皮肤冒汗,屡屡损伤阳气。这是顺应冬的气质,培养收藏阳气的方法。
【原文】
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译文】
春季少食酸味,多食甜味,以补养脾气;夏季少食苦味,多食辣味,以补养肺气,长夏少食苦味,多食咸味,以被养肾气;秋季少食辣味,多食酸味,以补养肝气;冬季少食咸味,多食苦味,以补养心气。
【原文】
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此八者,病者与调理病人者,皆所当知。
【译文】
一年当中,春天要防风又要防倒春寒;夏天要防热,又要防因热贪凉而造成的感冒风寒;长夏日要注意防湿气;秋天防干燥;冬天防寒又要防风。这八件事,病人和护理病人的人都应当知晓。
【原文】
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得己则静,逐物则动。【译文】
篇3:我国古代养生思想源考
关键词:奴隶制,养生思想,五福,六极
所谓“养生”, 即保养生命。保是指互利御害, 养则为扶正祛邪, 通过保养从而保证人在社会和自然的环境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与适应,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养生涉及的方面很多, 如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室、反俗、医药和禁忌等, 养生体系的形成, 与奴隶制时期生产力的进步和长寿观念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我国奴隶制时期养生思想的产生
1. 长寿思想的产生。
原始社会中, 原始人普遍认为生命为灵魂的暂时归宿, 认为死亡并不可怕, 此时也没有明确产生“长生”的思想。原始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存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趋利避害的经验, 都主要保存在巫术中。古籍《吕氏春秋·古乐》所载,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 “陶唐氏”时代“阴多滞伏而湛积, 水道雍塞, 不行其原, 民气郁阏, 而滞著, 筋骨瑟缩不达, 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人们通过肢体活动的大舞对疾病进行治疗, 并成为后来导引、按摩等养生术的最早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铜器出现, 生产工具得到改善, 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人类开始不仅求生存, 而且希望能活得更为长远, 长寿思想便渐渐萌芽。所谓长寿思想, 即人类的生命“价值观”, 它并非某些书籍所记载的“自古有之”。人类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包括两个因素:首先为客观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当生产力发展到某个阶段, 促成了产生物质条件的客观基础。其次为主观因素。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给“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主观条件。由此, 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才使得“长寿”思想应运而生。
在原始社会, 生产力极度落后, 虽然原始人具有求生存的本能愿望, 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出于“自卫其生”, 事实上当时人类的寿命是很短暂的。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 原始社会平均寿命为16岁, 其中的“北京人”寿命则在8—16岁之间。根据世界上对最早人口寿命的记载, 古希腊的平均寿命也仅在19岁, 并且这一数字只是对城邦人口的统计。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宗教, 但未出现向天祈求长寿的思想。到了奴隶社会的初期, 夏代敬神, 商代重鬼, 顺应“天命”, 万事祈天。其中所谓求“福”, 一方面是希望“风调雨顺”, 从而保证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免于战祸”, 以此祈求在军事上可以取胜, 从而保证族群的物质财富不受到掠夺, 此时“长寿”思想开始萌芽。到了商殷后期, 开始慢慢演变到对人的寿命的祈求, 此时长寿思想开始出现。“长寿”思想的产生, 是人类对自我价值认识的一大飞跃, 并奠定了后续的养生观念, 是“生命观”的重大变革。
2. 长寿思想的代表。
经历了人类生命“价值观”的变革, 人们开始祈求长寿, 关注长寿, 研究长寿。商代的《尚书·洪范》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极”。所谓“五福”, 即指“一曰寿, 二曰富, 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1]22。“六极”则为“一曰凶短折, 二曰疾, 三曰忧, 四曰贫, 五曰恶, 六曰弱”。在记载中提到的“寿” (长寿) 、“康宁” (健康无疾病) 、“考终命” (寿命自终不横夭) 及“凶短折” (寿不长) 、“疾” (不健康) 、“忧” (感情不愉快) 、“弱” (身体不强壮) , 则从肌体和心理两方面对生命提出了要求, 其中把长寿则放在了第一位。此后到西周时期, 人类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成为了全社会的一种意愿和祈求。对此, 《诗经》中有“永锡难老”、“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如南山之寿”、“万寿无疆”等记载。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十月获稻。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诗句, 详细记录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明白酿酒需要用秋季所收获的稻米, 并将其酿至春天时方可饮用, 且酒具有健康长寿、增加体魄的效果。这些诗句散见于各地民歌诗作中, 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长寿的普遍重视。
随着长寿观念的不断深入, 真正奠定我国养生思想源头的作为理论基础《周易》。《周易》作为我国古代研究宇宙万物运动规律的哲学经典, 素有“大道之源”的美誉。《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法则, 并成为后来养生和医学的基础, 如其提出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2]27。在《易·系辞》中记载:“日往则月来, 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而《素问》当中也指出“圣人之为道者, 上合于天, 下合于地, 中合于人事”, 由此认为人、自然和社会是一个整体。《易·系辞下》中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而在卦辞中则认为:“君子思患而预防之。”这一未病先防的思想成为后世养生强调的预防为主的健身和防病原则。而《周易》思想的提出, 也必然会导致人们从原来的祈求开始逐步地转变为人为地去设想和通过人为的措施而获得长寿, 以此演变为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养生体系的形成, 并促成后世养生术的形成与实践。因此, 长寿思想是后世养生思想的源头, 也是后世养生术的思想产物。
二、长寿思想对养生思想的影响
1. 养生有“道”。
养生是以追求健康为主要目的, 其有“道”可寻。而其中的“道”则主要体现在方法和措施方面。如在《黄帝·内经》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人 (实指商代以后的人) , 其知道 (养生之道, 即健康长寿的措施、方法、规律) 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这里明确提出养生之道并非神秘, 而实为“形与神俱”的具体的措施。在《内经》中所记载的“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始终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其中的“道”则为生命运动的规律。管子则提出“顺天之道”从而得以养生, 将养生之“道”拓展至道德、学问、品德。管子认为精气是人和物的化生, 人们养生首先要养气, 养气的根本则是蓄养精气。因此, 结合生命运动的规律, 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是养生有“道”的最为核心的理念。
2. 防于“未然”。
在中医当中, 注重通过各种防范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 以此达到延年益寿的结果。《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文献认为对疾病的治疗重点在于防范, 在生病的时候已经晚了。由此可以看出防范于未然的重要性和前瞻性。这种思想的提出不仅成为我国医学和养生的重要理论支柱, 也成为我国养生术发展的重点理论依据。
3.“动”以养生。
“动以养生”的提出以《吕氏春秋》作为代表。所谓的长寿并不是指人的寿命得到延长, 而更应该善于养生, 应符合人体的生理机能。对此, 《吕氏春秋》认为要长寿首先要养生。养生的方法, 第一要“顺生”, 也就是要顺应人体的生理机能的规律;第二则是要“节欲”, 即在生活中要保持一定的节制, 对起居、衣着、声色等都需要适度;第三则要“去害”, 也就是在生活中要去掉那些对健康有害的因素;第四则为主动, 在此处的“主动”则为运动。《吕氏春秋·尽数》提出“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动也。形色亦然”, 指出运动的作用所在, 主张通过积极的运动来增进健康, 同时提出“巫医毒药逐除治之, 故古人贱之也, 为其末也”, 认为靠服药对疾病进行治疗则是一种不健康的方法。这是《吕氏春秋》中针对养生的最为可贵的地方, 即阐述了生命真谛在于运动。此后动以养生思想逐步完善, 并形成了以“劳”和“动”为主要内容的养生观念。如《论语·学而》中的“居无求安”、《论语》中的“一张一弛”、《礼记》中所说的“仲夏之月, 可以远眺望, 可以升山陵”的登山远眺活动等都是对“劳”、“动”的实践。
4.“静”以养生。
“静”以养生思想是在“动”以养生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在养生的实践中形成一个分支。“动”以养生主要萌芽于西周, 并成熟于战国时代的末期和汉代。“静”以养生则成熟于两晋南北朝, 相差五百至一千年的历史。“静以养生”思想的提出, 是以老子和庄子作为代表。老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并著有《道德经》, 成为道家思想的源头。老子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无为”的养生理念和原则。老子认为:“致虚极, 守静笃……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在这其中都强调虚和静是所有事物最为根本的状态。此后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提出了“静以养生”的思想, 认为“无视无听, 把神以静, 形将自正。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 无摇汝精, 乃可以长生”[3]67 (《庄子·在宥》) 。老子、庄子的静的观点成为了我国后世身心修炼的主要的方法。
5.“动静有常”。
该养生思想的代表为《易传》。《易传》是对《易经》最为久远的注释, 在养生方面提出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并为后世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易传》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出发, 对人的精、气、神、意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并十分重视生命运动及其规律。在书中作者主张“性命双修”, 认为所谓的“性”则为生命的本质, 而所谓的“命”则为生命的本源。对此, 在养生中要“顺性命之理”, “穷理尽性以至命”。这被后续的养生学家视为“性命之学”或者是“养性之学”。在《易传》中, 肯定自然界存在阴和阳、动和静、刚和柔等两种对立, 而这也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最为普遍的规律, 由此主张生命的运动则决定了其中的阴阳二气的动静聚散。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见《易·乾卦》) 就是要求人们结合自然规律, 以动养生, 强调“动静有常”, 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概括来讲, 透过奴隶制时期的长寿思想, 形成了我国主动和主静的不同养生思路, 并在这个思路中不断延伸出更多的支流。而主动和主静两派在相互的对立中相互促进和融合, 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思想, 虽各有侧重, 但终为一个整体, 标志着我国养生术不断走向成熟和全面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金裕“.五福”《:尚书·洪范》中与“国民幸福指数”相关的概念[J].孔子研究, 2012 (6) .
[2]周克浩《.周易》的养生思想[J].中国道教, 2012 (3) .
篇4: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有一人论劫在途中不离家舍,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哪个合受人天供养。
宋·普济编集《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
在途中不离家舍
说起临济义玄禅师(谥号慧照),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鼎鼎有名。禅宗六祖慧能死后,子弟开枝散叶,逐渐形成一花五叶,即法眼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五大宗派。临济义玄就是临济宗的开宗大师。
既是大师,就要给弟子们上课。待到弟子们聚齐,义玄登堂开讲:“有一人论劫(佛教认为人生即是应劫,故论劫当指人生)在途中不离家舍,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哪个合受人天供养。”说罢起身就走,留下弟子们自己思量。于是,这段话就成了禅宗公案之一。
禅宗修行办法之一,叫“参话头”。公案就是话头。因而,义玄的这段话,历史上留下许许多多的见解。最有意思的是现代有人把它与家庭和睦联系起来,说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家人,忘记父母。这虽然有些过于浅显,但毕竟是传递了正能量,也算是参话头之一得吧。
其实,义玄讲的是人生目的和过程的关系。禅宗修行,目的是成佛,姑且称之为“家舍”;“在途中”,当然是指修行的过程。目的固然重要,但过程更重要。因为没有一个努力的过程,就很难达到目的。这样的理解应当具有普遍意义,例如,现代奥运会的口号就是“重在参与”,也是淡化奖牌(目的),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更深入的分析人类实践活动目的和过程的关系,一种是义玄所说的,修行中始终不忘目的,即在途中不离家舍;一种是既无目的也不修行,浑浑噩噩,如无根浮萍,这就是离家舍不在途中。此外,还有人在家舍不在途中,空有雄心壮志和远大目标,却不愿付出努力;或是在途中却离家舍,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东边冲冲,西边撞撞,总是做些背离自己目标的事情,到头来一事无成。
义玄所说,对人们的养生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养生的目的在于健康长寿,但真要达到健康长寿,你就应当在途中不离家舍,时时刻刻都关注健康,力行健康的生活。如今,山野田间有不少长寿的百岁老人,他们或许没有刻意去养生,只是有一个朦胧的念头,就是要健康过好每一天。因此,他们或力所能及勤劳不缀,或粗茶淡饭安居不怨,或与人为善以诚待人,就这样日复一日,最终达到了养生的目的。这就是在途中不离家舍。而有些人虽然心系养生,时常锻炼或补养,圣火火种却不断地或与人斗忿嗔怒,或放纵自己随心所欲,做些背离养生原则的事情。如此,怎么能达到健康长寿呢?
篇5:格言警句:中国古代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4奇方妙计 4中药视野 4中医图谱 4辨证论制 4中医词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篇6:养生格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乐不轻佻。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忧伤和易怒乃是健康人的一对无形杀手。
充满信心是老人的精神支柱,是健康长寿的妙药。
宽容能益寿,德高可延年。
坚持适当的运动是代价最低的补品。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脸常开,乐从中来。
养生还须先养德。养生健身贵乎悟,悟者是幸福。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知识就是力量,健康的力量也同样离不开知识。
谢觉哉的长寿歌:遇事不恼,走路不跑,吃饭不饱,睡觉要好。
养生贵有度:饮食有度,名利有度,安逸有度,喜怒有度,房事有度。
吃饭要领:早饭淡而早,中午厚而饱;晚饭须要少,吃饭八分饱,无病活到老。
老年人应做到四忘:忘年、忘形、忘怀、忘忧。
养生妙法:协调阴阳,通畅气血,节制情欲,顺应四时。
相关文章:
古代名人读书格言02-19
空乘实训心得体会02-19
格言警句:诚信篇02-19
安全格言警句大全02-19
古代谦虚格言警句解释02-19
宽容的初中作文:宽容也美丽02-19
宽容的作文400字:我懂得了宽容02-19
宽容的高中作文:论宽容02-19
有关因为宽容所以成功的格言02-19
宽容理解的好句子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