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精选十篇)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1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三个关键“开头”很重要。
一、新学期“开头”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虽然不是至关重要的,但确实非常值得教师认真对待。
有经验的教师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第一节课,成功的第一节课将会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与期待。因此,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及教学任务不应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和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建立起融洽、亲和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最好能精心制作一些课件,把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银行的取款机、车站的售票机、汽车上的监控装置、股市行情显示栏等),以及计算机的发展状况通过多媒体的视频环境真实地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神奇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如果不学习信息知识,将来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向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解决好为什么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作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一个章节“开头”第一节课
每一章节第一节课的内容都比较少,有些甚至是纯粹的叙述说明性的东西,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内容,一些教师很容易忽视,要么结合第二节课一起讲,要么草草讲完,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
其实,从更深层的考虑,我们就会发现,第一课时的传授对于整章内容的教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就可以激发学生对整章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举个例子:《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二册第三章《数据信息管理》的第一节为“数据管理方法”,从教材表面上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不多,会给人以内容很快就能讲授完毕的感觉,甚至觉得花一个课时有点浪费。要想让学生对Access这个软件的学习产生兴趣,在第一课时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Access的优点。想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一个陌生软件的学习,关键就在于第一课时。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根据课本中的表格在一分钟时间内画出各函数的图形,很多学生都感到束手无策。“老师您可以完成吗?”学生反问道。“当然可以呀!”我利用Access中的图表功能很轻松地完成了学生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学生一片哗然,都在感叹软件的“神奇”。趁热打铁,我接着继续讲述Access的功能:可以方便地制作表格、统计数据等。此时学生的胃口已经被“吊”起来了,想学这个软件的念头已经占据了他们的脑海。这无疑为整个章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以后的教学就能水到渠成了。
三、一节课“开头”几分钟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课的质量,往往与教学环节中的新课引入关系密切。一个好的课堂引入,将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要总说:“今天我们学习第××课,大家把书翻到××页。”而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秘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比如:为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运用悬念导入;新课的教学难点突破,可以用实验导入、直观导入;新课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运用经验导入,举例导入。
如在讲“文件或文件夹的复制”时,我和学生先进行了一次比赛:让学生推荐一个擅长朗读的学生,在教材中任意选择一个自然段(约一百个字),读一百遍,而我用键盘将这段文字输入计算机,也是一百遍。两者同时进行,看看哪个快?学生的兴趣来了,一致认为他们一定可以赢,那个被推荐出来朗读的学生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刚开始的时候确实那个学生要快很多,可最后当我输入完一百遍时,那个学生才读完二十几遍。学生傻眼了,怎么会这样?“老师作弊!”有学生嚷了起来。此时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是老师赢了?赢的原因是打字速度快,还是另有其他便捷的操作?假如你来操作电脑,你会赢吗?这些有趣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逗乐了,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最终明白,原来是“复制”操作在“捣鬼”。
学生在初学一门课时,学习兴趣的培养、维护和提高,正是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起点,也是他们最难忘的记忆。郭沫若曾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我们的教学不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地学习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影响之大,实在难以估量。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名言 篇2
2. 自信,并不难寻,只看自己用什么方式去寻找。自信就是扬帆远航的船,纵然孤帆远影,也定能乘风破浪;自信就是原野上巍然屹立的劲草,即使疾风瑟瑟,也依然傲然挺立。纵然天地悠悠,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事物都有它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勇气,这就是自信。
3.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4.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徐特立
5. 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离太阳都同样地遥远。——伯顿
6.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雨果
7. 不管我们踩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布莱希特
8. 地狱中最炽热的地方是为那些在伟大精神考验中保持中立的人准备的。——但丁
9. 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拿破仑
好心态是成功的一半 篇3
在2015年河北省纸飞机通讯赛安国赛区的竞赛中,我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获得参加全国纸飞机通讯赛的比赛资格。在爸爸的陪伴下,经过一天的颠簸,我们来到比赛场地——杭州。
进入赛场,面对人山人海般的选手,我的心不由得砰砰地巨烈跳动了起来,身体也紧张得有点儿发抖。
第一场比赛是纸飞机直线距离赛。进入场地后,我的心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猛烈而快速地跳动。轮到我上场投掷时,我身上早已紧张得出了一身冷汗,拿飞机的手在不停地颤抖。紧紧张张中我结束了比赛,成绩是一塌糊涂。
第二场比赛是纸飞机五环标靶赛。面对上一场的失败,我做了几个深呼吸,稳定好情绪,下定决心要拿个好成绩。我将飞机一架一架地调试,再认真地投出,但飞机却不像练习时那样能准确地投入靶环。面对眼前的一切,我感觉像是在做梦,当我缓过神儿,我还是我,赛场还是赛场,一切都不能改变不。我低着头,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连续两次比赛失利,再加上第三场比赛材料的更换,我丧失了全部的信心。爸爸看到后,帮我借来了材料,辅导我完成制作,并找了个安静的环境陪伴我一次一次练习,指出我练习中的不足。慢慢地我越来越熟练了,信心也在渐渐地回来。
再一次进入赛场,按爸爸的指导,我不再想比赛成绩,只想认认真真比赛。一次成功,两次成功,三次成功……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我不断地冲击成功的机会。当裁判告诉我比赛结束时,我全身松软地坐在了地上……
赛后,当知道自己的比赛成绩是二等奖时,我喜极而泣。好心态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这次参加全国纸飞机通讯赛,在与全国赛手的竞争中,我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刻苦努力,认真对待,更要有个良好心态,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走向成功,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奇妙的发现之旅 刘金一
所谓发现,是什么?发现了某个人心底的秘密吗?发明了某种高端的科技吗?发现了别人找不到的东西吗?
在我的心中,发现就是找到令自己眼前一亮的事物。到现在,让我最忘却不了的,还是发现了那角落里的坚强之美。
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下午,正值盛夏,蝉儿不停地叫唤着,刚从同学家回来的我无精打采地走着。这种闷热的天气,谁都不会想在毫无遮挡的广场上多呆一秒。忽然,一抹金黄吸引了我的眼球。开始我认为是我看错了,用力地揉了揉眼,再次定睛一看,没错,繁杂的草丛中,的确有那一抹黄色。
我顿时来了兴趣,凑上前去,想看个究竟。哦,那是一株很小很小的蒲公英,生长在浓密的草丛下边,以至于很难得到几缕阳光,可它的确是活下来了。它是那么微小,又是那么楚楚动人,随着微风轻轻摇动着,就像婴儿的呼吸,一动一动,好像也在随着风轻柔地舞蹈。这不由引起了我的兴趣,把头往下低了低,凑近它,我甚至可以看到它的花粉。它的每一片花瓣都是那么柔嫩,让我都不敢呼吸,生怕把它吹倒了。我离它那么近,似乎都闻到了它的花香。这时,我感到鼻尖有点儿痒痒的。原来,我离它太近了,以至于碰到了它。我站起身来,上下打量它,它依旧那样摇曳着。不知它是否知道,一个女孩儿发现了它,并仔仔细细欣赏了它一番。
这时,一根绿草又一次挡住了它。我才想起,它每天都在死亡线上,植物没有阳光,又怎么可能存活?它开花了,没错,它依旧开花了,但是能有几个人发现它?直到今天,我也许是第一个发现它的人。我究竟发现了什么呢?发现了一朵美丽的花吗?发现了别人找不到的景物吗?不是的,全都不是的,我发现了一种精神,一种顽强生存的精神,一种就算无人欣赏也要努力开花的精神,这种精神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望着依旧轻轻摇动的蒲公英,陷入了沉思……
这奇妙的发现之旅,给了我很多启示。从那以后,每当我想放弃时,就会想起那株小小的蒲公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也会想起它;每当我经历挫折时,依然会想起它。我也要努力像它一样,每天用不卑不亢的情感去面对生活。
石头记之二十一 大圣归来 常好
石头呢?石头失踪了,但是离天边最近的乌山山顶上,多了一块石猴形状的石头。
在那高高的山顶,石猴孤独地经历着春的繁华,夏的酷热,秋的硕果,冬的严寒。一年又一年,无论狂风暴雨还是严寒酷暑,石猴的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笑容,用温暖的目光看着羽圣国的芸芸众生!
羽圣国的人既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在石头的帮助下,他们逃过了魔爪,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生活!伤心的是他们的得救,竟是以救命恩人失踪为代价!羽圣国的臣民们每家都开始供奉石头的雕像,希望石头能平平安安,早日出现在大家面前。
有一个叫宁儿的孤儿,他的父母都是死于暗黑之力,所以他十分崇拜救羽圣国于危难的石头。为了寻找英雄,他踏遍了羽圣国的山山水水,饿食草木,渴饮涧泉,觅树果果腹,路遇狼虫虎豹险恶,夜宿石崖之下,朝踏峰洞之间。宁儿的衣服被尖石、树枝割得褴褛一片,身上、脸上被刮得血痕累累,形状狼狈不堪。在寻找恩人石头的道路上,可谓是危机重重,举步维艰,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宁儿的决心。
宁儿的真心感动了上苍,他终于找到了一位知情的老者,在老者的指引下,宁儿知道了石头被封印的始末。经过7天7夜的攀爬,他终于爬到乌山山顶,来到了被白云围绕的石头面前。
观音菩萨被宁儿的决心和真情打动了,她赠送宁儿一件神奇的宝物——融水,据说撇到石像上,石像的封印就会松动,被封印的人就会吸收天地间的灵气,逐渐恢复活力。
宁儿小心翼翼地捧着融水,挥洒到石头的身上。透明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随着融水的浸透,石头的身子慢慢恢复了正常。渐渐地能动了,能说话了,眼睛恢复了活力,看到了世间的万物……
“是你解开了我身上的封印吗?”石头问兴奋得不知所措的宁儿。“是的,大圣!”宁儿高兴地跳了起来,他很兴奋,甚至都不知道说些什么了。他现在只会说“大圣归来咯!大圣归来咯!大圣归来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篇4
我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 就能直接吸引学生,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导入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为整节课做好开路先锋。
一、采用大脑风暴法进行导入
大脑风暴法是教师针对教学中没有固定答案或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以及根据已有方法不能完全解决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 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作任何评价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得比较多, 如:英语第一册Unit2 Friends and Friendship, 可作如下导入:
教师提问 :“What’s your friend like? Can you give some words to describe him/her? ”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下图:
可叫学生一个接一个上来写, 也可叫一个学生写, 其他同学补充, 尽量让学生自由地说, 可直接说出形容词, 也可用句子描述。
这个导入可引发学生对“朋友”、“友谊”等人生问题的思考。同时, 帮助他们复习描述朋友特征的形容词, 激发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兴趣。
二、结合文中图片, 通过对话、讨论的形式进行导入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图文并茂, 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与该教材有密切联系的插图, 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 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此画的描述、问答和教师提纲挈领的导语, 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 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的内容, 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课堂气氛活跃。如:英语第一册Unit3 On campus的图片, 可作如下导入:
1.自由对话:
教师从单元标题着手 , 结合图片与学生一起讨论学校教育设施的英语表达方式。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Are you familiar with your school?
Which place do you like to go to in your school?
随后完成第一项匹配练习。
2.小组对话:
此项活动可以设计成两人对话 , 教师先在黑板上给出对话模式:
A:What do you do in (on, at...) ____?
B:I____in (on, at...) ____.
随后由学生在组内练习对话,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在全班练习。
通过这个导入, 可呈现本单元的主题, 让学生熟悉校园中不同场所的英文表达法, 同时激活与校园生活有关的语言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用简单英语描述学校生活, 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各种教学设施日益完善, 特别是近些年多媒体逐步普及, 这为老师上课带来了极大便利。它可以同时展示文字、图片、声音等, 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也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上英语第一册Unit7 Sports时, 可让学生先结合图片欣赏几首不同风格的乐曲, 并通过对画面和音乐的讨论, 引出“Pop music”这个话题, 进一步说明流行音乐的内容, 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结合教学经验, 我认为, 导入是整个授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个好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他们的心智, 使学生重塑自信, 缓解焦虑,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英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2]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英语》教学参考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的格言 篇5
2 、具有博大胸襟的人,才有可能在心灵上潇洒;具有自信和实力的人,才有可能在外表上的潇洒。——佚名
3 、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自己不行,那你就没有勇气了。——佚名
4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已经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麦修·阿诺德
5 、自信和自负是有差别的,只是一字之差就是天壤之别。我特别希望我能够自信而不自负。——郭凡生
6 、一个人面对正当之事物,从正当的时机,而且在这种相应条件下感到自信,他就是一个勇敢的人。——亚里士多德
7 、地位越高,自我评价就越高,自信心多强,能力就有多强。我们总能表现出与环境的和谐平等。——赫兹里特
8 、一年只穿一双破鞋子一件破衣服也是世界上最自信最骄傲的人!千万不要因为物质贫困而自卑!精神贫困最可怕!——李阳
9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弧立。——徐特立
10 、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要不惜任何代价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博宾斯卡
11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居里夫人
12 、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余秋雨
13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14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15 、教育能增加人固有的价值。有素的训练能坚定人的信心。——贺拉斯
16 、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17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18 、我们每一做一件事都应该既小心谨慎,又充满信心。——爱比克泰德
19 、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20 、一个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高尔基
21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22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弗烈德利克·罗伯森
23 、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柯少爷
24 、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25 、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拉罗什富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篇6
关键词:导入;意境;悬念;角色;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81-02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好的课堂导入对一堂课的成功往往有重大的影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人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人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人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走进课堂之前都能认真推敲这堂课开始的三言两语,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意境导入。意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用意境导人,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或想像,如同身临其境,在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感同身受,亲悟其意。如教读《故乡的榕树》时,笔者用《在希望的田野上》来调动学生的思乡之情,讲《乡愁》时用《妈妈的吻》渲染思乡之情,用这样的意境导入可将远在外面读书的学生一下子带人思乡的情境之中。
2 悬念导入。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着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地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去探求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教读《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王粲、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亡杀杨修呢?
3 影视片断导人。影视片断具有可视性、直觉性,用影视片断导人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如《祝福》、《雷雨》等。尤其是对于难以理解的课文,运用影视片断导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如教读《宇宙的边疆》可将宇宙大爆炸的视频放给学生看。教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下载一些与之相类似的有关图片。让大家形成视觉效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4 角色导入。角色导人可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灵魂和作品的内容主旨。小说、戏剧的教学可选用这种方法导入。如教读《守财奴》,可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抢夺梳妆匣的场面,要使葛朗台的丑恶神态(对金子的痴狂)毕现,肮脏的灵魂(对女儿的冷酷)毕露。教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也可用人扮演别里科夫的角色,着重通过他套子式的生活习惯来反映思想。
5 名句导入。古诗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人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其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代写秋的诗文很多,在教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就可引用古诗名句来导人: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吧!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古代文人常借秋景抒发凄苦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6 背景导入。有些文章的中心之所以较难理解,关键在于背景的复杂或年代的久远。因此,在授课之始介绍背景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文章的背景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绝佳材料。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刘、项进入咸阳的进军路线简易地图,然后根据地图绘声绘色地讲本课的时代背景,学生非常感兴趣,此时可特意留下悬念:项羽晚到,本该向刘邦说明晚到的原因,那么鸿门设宴,项羽又想干什么呢?学生带着疑问急于想了解事情真相,为学习本课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导人方法特别适合于古文中有故事情节的课文。
7 文题导人。文题导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接触新课时,抓住文题特点及其与课文内容的联系,通过对文题有关的事物和故事的引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课文。例如,《鸿门宴》一文可以这样引入,首先问大家:“你参加过宴会吗?参加过什么样的宴会?”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参加生日宴、婚礼宴、升学宴、谢师宴等,然后问:“你们参加过鸿门宴吗?”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急于想知道什么样的宴会是鸿门宴,以此作为切人点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听课效果出奇地好。在教读《药》时,可先要求学生在文题后分别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加感叹号,侧重点为:多么令人震惊、颤栗的药啊!加上问号,侧重点为:疗救病态中国社会的药在哪里?加冒号,侧重点为:疗救病态中国社会的药应该是这样的。然后,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
8 表演导入。上课之初,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以及课文内容运用简单的表演形式营造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高度集中,必然会使课堂气氛热烈,并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先把几根荆条绑在身上,故意来晚一分钟才进教室,大家感到很惊奇,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老师身上,然后低下头,做鞠躬状,对学生说:“很对不起,我来晚了一分钟。”然后让大家猜是什么成语,大家都答对了,再问:“你们知道它的出处吗,老廉颇会告诉你们的。”由此引入课文。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7
一、游戏导入
由于生理和年龄特点, 初中学生对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学生爱玩游戏,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新课的导入融于游戏之中,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这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框是“文字的演变”, 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来导入新课。我让十名学生按一定距离站好, 让他们依次小声把一句话传递下去, 到最后这句话完全走样了。我顺势提出了一串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即使今天这些同学说对了, 那过几天、几年后还会对吗?我们怎样才能把信息保存下来呢?学生通过游戏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文字的重要性, 对本课学习也随之产生了兴趣。这样的导入, 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还能促使学生在兴趣中自觉学习知识。
二、故事导入
爱听故事、爱讲故事也是学生的天性。因此, 用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来导入新课, 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我们走进课堂, 有时很容易从学生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浸于课间活动, 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那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马上会安静下来听你讲故事。如《夏、商、西周的灭亡》一课时, 我引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马上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故事导入时要注意不能花时太多, 且要切合教学内容。
三、诗歌导入
很多诗歌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利用诗歌导入既能使学生对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产生兴趣, 又能对诗词的内涵加深理解。
如讲授《开元盛世》一课时, 引用杜甫《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 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繁荣富庶的景象。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很自然地进入新课教学。又如讲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 引用《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和《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几句诗就能使学生明确西域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社会状况。
四、图片导入
图片导入指的是教师利用历史图片、地图、漫画和图表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 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 》的导言里有一副嘉峪关图片, 欣赏这副图片可以让学生想到明长城, 想到另一雄伟的山海关, 从而引起学生了解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以及另外还修建了什么伟大的工程的兴趣。
又比如在学习《隋唐时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时, 我先用投影请同学们看一组纽约、伦敦、旧金山、巴黎、悉尼、横滨的唐人街的图片, 然后让学生思考唐人街名字的来历。在这种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下,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起, 而且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五、歌曲、视频导入
在教学中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歌曲、视频导入, 能增加感性认识, 更利于学生接纳。
如在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 》时, 我通过播放视频《霓裳羽衣舞》, 恢宏的宫廷音乐, 优美和谐的古典舞蹈, 一开始就深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让他们带着无比向往的心情进入本课的学习。
又如在学习《北伐战争》时, 一上课我就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 那首歌的旋律是耳熟能详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学生都轻轻哼唱起来, 课堂气氛活跃。我紧接着就指出:“这是首欧洲儿歌, 在上个世纪20 年代传入中国, 以不变的旋律被仁人志士添入宣扬北伐宗旨的歌词, 成为《国民革命军军歌》。今天就让我们听着这首军歌, 走入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学生从歌词“打倒列强, 除军阀”中大致知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角色表演导入
自编自导历史小短剧, 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 也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历史情境, 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角色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 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 通常是教师用“假设你是……”让学生通过想像尝试与古人互换角色。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 我提出“假如你是秦王, 你将怎样治理来之不易的江山?”学生在教师这一情境中, 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纷纷给秦始皇出谋划策,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扮演角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历史小品引入课堂, 让学生编演历史短剧, 以再现历史。如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 通过表演曹操、袁绍与谋臣对话的历史短剧, 再现了当时官渡之战前的历史氛围。这有利于学生感受历史, 理解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学生再根据教师提问就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很好地接受知识。这种导课形式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均有很好的效果。
七、时事导入
对学生而言, 让他们在课堂上了解最近在国内或国际上发生的事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 而历史课程内容与国内外大事是密切相联的。所以, 采用时事导入法,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很顺利地引入新课。如在学习《工业化的起步》一课时, 我结合今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2011 ~ 2015 年) 这个时事热点来导入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 效果良好。在导入部分设置时政热点, 既可体现历史课的时效性, 又可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剖析,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激发学习热情。
八、温故复习导入
温故复习导入就是通过温习已学过的旧知识, 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在每堂课的开始阶段, 教师要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 进行对比或提问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学习《难忘九一八》一课时, 我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内容:“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强大起来, 加入了侵略中国的行列, 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时隔半个多世纪, 日本又发起了对中国更大规模的侵略, 妄图灭亡中国, 他们的目的是否得逞了呢?”由此导入新课。
总之, 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 都要围绕一个目标, 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 祖晶编译.教育的艺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2]彭明辉.用课堂学习研究促进学生学习[J].人民教育, 2009.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8
一部好的影片,耐人寻味的开头能扣人心弦,让人产生非看不可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心灵的琴弦,“未成曲调先有情”。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灵巧的引入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巧妙的导入犹如一杯醇香的清茶,点点滴滴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根据自身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艺术作些探讨。
(一)提问导入。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张乃达在《数学思维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思维的微观过程可以看成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且解决问题本身就是通过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组成。”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展开教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形式,也是数学思维训练的必要手段。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若能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上,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有适度启发性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渴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二)类比导入。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说:“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德国数学家开普勒曾指出:“我珍视类比胜过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开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学中它应该是最不容易忽视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的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新扩知识与扩前知识,是一种巧妙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导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找到类比对象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巧妙地设计类比探究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和自觉的探究者。
(三)直观导入。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直观具体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常都有某种直观为背景,教师就应借助实验、教具、电教媒体等手段,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直观导入能使抽象空洞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智慧。
教师在运用直观导入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模型化了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四)设疑导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对学生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心中有了疑问,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若能根据中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征,将学生未知的数学概念、规律、法则、关系等前置应用,设置悬念;或者在新旧知识之间、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引发矛盾,产生冲突,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新的学习之中。
(五)生活事例导入。
著名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习到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事例导入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教师通过用心捕捉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将数学课堂巧妙地与生活衔接起来,从而能水到渠成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六)游戏导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数学游戏以其雅趣的形式“娱人”,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古往今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游戏对于数学学习有极大的价值。数学和游戏的关系源远流长,在还没有“数学”这个概念时,数学知识就广泛存在于各种游戏中,随着游戏的发展数学也随之发展。我国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数学好玩”的理念,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新课导入的方式完全不局限于以上几种,直接导入、练习导入、归纳导入、联想导入等也是很好的新课导入方式。
二
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入的教学功能,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不论设计何种导入方式,都要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导入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导入不仅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而且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极思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导入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了解”的材料,力求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
(三)导入具有简洁性和时效性。
课堂导入是“序幕”而不是“主剧”,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导入要精心设计,要确保导入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最有效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之内,如果导入占用的时间过长,则可能喧宾夺主,影响后续学习效果。所以,导入要简洁明了,整体考虑,不可舍本逐末。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9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1. 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级教材的第五章,在教授该章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 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原子的层面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即从本质上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 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级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3. 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 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教学工作,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 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美国在两次海湾战争所使用的贫铀炮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 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始自踪。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方便学生课外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年级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初、高中化学在教学目标及目的、知识侧重方面的不同, 提出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做好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衔接。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情导入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情境,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把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多媒体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 这三个概念十分抽象, 光凭学生的空想是很不容易理解的。为此, 我就在课前拍摄了校园内的一些景点, 像文化长廊、旗杆等,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上课开始就先放给学生看, 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些“线”实际就在我们身边, 制造一种亲近感。接着, 引导学生融合到生活情境中感受、理解“直线、射线、线段”这三个抽象的数学概念,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自然激发了其探索新知的学习欲望。至此, 教师顺势而下就进入新授环节了。
二、利用动画、故事, 激趣导入
1.生动有趣的经典动画。例如, 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 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分西瓜”的故事, 大体内容为:猪八戒找来一个西瓜, 孙悟空叫八戒将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吃西瓜的。八戒听了一副不乐意的样子, 嚷嚷着说:“猴哥, 西瓜是我找来的, 至少得给我五分之一!”孙悟空立马切了五分之一西瓜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 瞧瞧大伙, 说:“我怎么觉得五分之一比四分之一还少呢?”《西游记》里的故事学生都很喜欢, 他们看得热情高涨。看完故事, 老师抛出问题:“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以这样的动画故事导入, 作为教学环节中的调味剂, 生动有趣且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 这些故事通常会作为“知识链接”放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呈现给学生, 以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如在设计“圆的面积”一课的导入时, 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的深入研究, 尤其是祖冲之, 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 比国外数学家早发现了1000年。在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再现我国数学家在圆周率上的伟大贡献, 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三、搭建问题意境, 设疑导入
小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可在数学课的导入环节利用对比设疑, 带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 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导入环节, 我设计了四种轮胎的自行车, 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 运用多媒体展示它们向前行驶的动画场景。学生通过观察动画, 在“看好戏”的同时进行思考, 纷纷摇头否定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形状的轮胎, 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学生寻求知识的热情高涨。渐渐地, 老师就切入正题, 开始讲授新知, 带领学生对圆的知识进行了解, 过渡自然,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操作导入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可以在电子白板板面直接操作电脑内容的优点, 因此, 利用它可以创设让学生亲自动手“拖一拖”、“画一画”的导入情境, 让他们在亲自操作、尝试中激发求知的欲望。基于这一认识, 在“平均数”一课的导入环节———分蛋糕的教学设计中,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感受及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我将一块蛋糕直接呈现在电子白板上, 请学生在白板上自己来“切一切”, 要求是做到公平地将蛋糕分给两个小朋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思维得以开启。整个导入部分学生兴趣高涨, 参与性强, 在操作、观察中把握了“平均分”的特征, 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以旧知引新知, 迁移导入
“以旧引新”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形式, 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之间的异同,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树立学习新知的信心。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强的特点, 能巧妙地将旧知→新识的迁移生动地演绎出来, 从而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创造条件, 顺利进入新知的学习。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 笔者就运用PPT课件创设了魔术师“神奇的小数点”, 先出示一个小数1.234, 然后小数点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引出“123.4、12.34、1234”, 先让学生读, 再通过观察、反思总结:小数点的位置变化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变化。接着提问: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很自然地切入教学主题,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相关文章:
形容自信才能成功的名言02-19
人生经典的励志座右铭02-19
超经典的人生励志个性签名02-19
经典的人生励志话语02-19
成功人生的经典励志语录02-19
因自信而成功的名言02-19
自信成功的名人名言02-19
关于自信成功的故事02-19
树立自信是成功的关键02-19
成功的秘诀自信作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