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精选十篇)
胶囊内镜 篇1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7月-2009年1月共行胶囊内镜检查21例, 男12例, 女9例, 年龄39岁~62岁。其中不明原因腹痛9例, 腹泻5例,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例, 贫血1例, 体检3例, 病程2个月~5年。行胶囊内镜前均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排除了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病变, 并且排除了胃肠道梗阻、穿孔、瘘管、体内植有心脏起搏器及妊娠等胶囊内镜的禁忌证。
1.2 方法
应用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出品的胶囊内镜, 由Pillcam胶囊内镜、无线接收记录仪、GIVEN工作站、RAPID软件组成。将记录仪装入腰带的固定位置, 按照传感器定位示意图将传感器置于患者的胸腹部, 确认胶囊性能良好, 嘱患者吞下胶囊, 凭借消化道蠕动功能, 将胶囊内镜不断向前推进, 然后胶囊将其所获信息传输至接收传感器上, 一般记录6 h~8 h, 然后将记录仪中图像下载至RAPID工作站进行处理和观看。
2 结果
21例患者1例因胃动力差胶囊8 h仍滞留胃内电池耗尽, 未完成检查, 其余20例均顺利完成检查。诊断结果:小肠炎4例, 小肠多发息肉3例, 小肠间质瘤3例, 克罗恩病2例, 回肠末段癌1例, 小肠息肉病1例, 未见异常6例。
3 护理
3.1 检查前护理
患者检查前3 d勿做钡餐或钡灌肠检查, 以免钡剂残留在肠道内影响检查效果。检查开始前肌肉注射胃复安10 mg, 以促进胃肠道动力, 提高胶囊内镜完成全小肠检查成功率。
3.1.1 心理护理
胶囊内镜是一种全新的检查方法, 患者缺乏了解, 多数患者有所顾虑, 术前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仪器性能、优越性及整个操作过程, 告知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补救措施,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检查。
3.1.2 肠道准备受试者在检查前2 d吃少渣半流食, 检查前4 h口服和爽2 000 ml, 检查日早晨禁食。
3.1.3 器械准备将患者信息输入图像记录仪, 将感应器
列阵黏附在皮肤相应的位置, 并通过连接线与图像记录盒连接。在图像记录仪开启的状态下, 从包装里取出智能胶囊使其离开磁体, 智能胶囊即进入初始化状态, 约10 s后正式进入工作状态。
3.2 检查中护理
受试者用少量水吞下智能胶囊。在2 h内不能饮水, 4 h内不能进食, 服用胶囊后如患者感到腹痛、恶心、呕吐, 要立即通知医生。在检查过程中不能接受其他电子仪器检查, 不能接近任何强磁场, 指导患者每15 min查看1次记录仪指示灯是否闪烁, 出现异常及时查看。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进行日常活动, 但不要剧烈活动、弯腰、屈体及移动腰带, 切勿撞击腰带上的数据记录仪, 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3.3 检查后护理
智能胶囊排出体外后, 受试者将其洗净交还, 统一销毁。受检者大便时要密切注意胶囊是否排出, 如患者72 h不能肯定胶囊排出体外, 并且出现进展性的无法解释的腹痛、呕吐或其他肠道梗阻症状时,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并行X线检查。
4 讨论
自消化内镜问世以来, 食管、胃和结肠病变在临床诊断方面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但是包括放射学、纤维内窥镜、肠镜及超声波在内的许多技术都无法提供全部或长段小肠的实景图像, 因此要正确诊断小肠疾病是比较困难的。此外, 上述技术仍有其他一些缺点, 比如消化内镜插入小肠尚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 虽然最近双气囊小肠镜的开发和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小肠疾患的诊断问题, 但在插入过程中仍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 以至必须在麻醉下进行, 但患者的消化道还是存在受损的危险, 因此许多患者因为恐惧而放弃检查。胶囊内镜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无痛消化道 (特别是肠道) 无线检测系统, 可以帮助医生为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辅助诊断,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我们对21例疑为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除1例因胃动力差未完成检查外, 其余20例均顺利完成了检查, 无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在整个检查过程中, 护士的人性化服务、术前患者的评估、良好的肠道准备及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对保证检查的安全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胶囊内镜的申请报告 篇2
尊敬的院领导:
为了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及诊疗范围,现我科室根据临床需求,需要增加新的项目,项目名称胶囊内镜,目的为检测人体消化道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小肠疾病多年来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其主要原因是对于人体小肠的检查方法不多。小肠疾病主要包括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血管性疾病;小肠肿瘤;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吸收不良综合症;炎症性肠病;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粘膜损害等。小肠走行弯曲,肠管互相重叠,故而小肠疾病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而不固定,故小肠疾病的诊断目前仍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以往,由于检测方法的缺如,经验性的认为小肠疾病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现几近晚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如近年来胶囊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使得小肠疾病的诊出率不断的提高。
该产品为北京华亘安邦公司生产的胶囊式内窥镜直径10.8mm,长度24mm,具有小型摄像装置,发光二极管,传输数据信息等装置。随着消化道的蠕动对途经的腔段,特别是常规内窥镜无法观察到的小肠部分连续拍摄并把图像数据无线传输到体外借以达到诊断的目的。另外该产品电池能够持续工作12小时,因此完全能够拍摄到整个大肠。检查手段非常简便,操作者无须实施工作,而患者吞服胶囊后在正常生活当中能够接受检查。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等优点。
胶囊内镜是内窥镜的未来,在研的产品将可以实现3D定位、取活检、药物释放等功能。胶囊内镜替代胃镜也将成为现实。
胶囊内镜的适应症
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贫血:即反复发作的血便或黑便,或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者,2、CT、MRI、超声等其它检查提示小肠影象异常
3、小肠肿瘤(良性、恶性)及类癌等
4、怀疑小肠炎症性肠病,但无肠梗阻及肠狭窄者
5、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
6、小肠寄生虫病
7、无症状体检者 现我科室与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友好协商,以北京华亘安邦有限公司提供胶囊内镜用于医院的临床诊疗、科研为项目的使用权,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对设备拥有所有权。在我院使用设备期间,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应提供配套设备及技术支持培训的服务。
2015 年1月26日
神奇的胶囊内镜 篇3
一个月前,李女士来到省城医院消化科求医。医生仔细为她做了检查,分析她的病变可能在小肠。然而,由于小肠结构狭窄,位于腹腔深处,胃镜和肠镜都不能深入到小肠,一直缺少明确有效的检查方法。为此,医生向她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消化道检查方法——胶囊内镜,是小肠疾病诊断的好助手。李女士听说这种检查无创无痛,欣然接受。
检查时,李女士穿上了一个带有图像记录仪的特殊背心,接着,在医生指导下轻轻吞咽下了一颗看起来像感冒胶囊一样的胶囊内镜。之后,内部携有微型照相机的胶囊内镜便在李女士体内“勤奋工作”,从口腔经过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多个腔段,一直到肛门,胶囊内镜借助胃肠肌肉的蠕动而前行,以每2秒拍摄一张照片的速度高频率地拍摄,并以数字信号无线传输给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8个小时后,胶囊内镜顺利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无创无痛,无导线,无需麻醉,李女士正常地生活,没有任何不适。
医生根据胶囊内镜提供的清晰的图像资料,发现李女士小肠内有多发性溃疡,推断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小肠克隆恩病。医生为李女士进行了手术治疗,病理报告证实了克隆恩病的診断。李女士经过术后的调理治疗,顺利康复出院。
知识链接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其工作原理是:患者像服药一样用水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沿着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直肠的方向运行,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并以数字信号传输图像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工作时间达6~8小时,智能胶囊被吞服8~72小时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医生通过影像工作站分析图像记录仪所记录的图像就可以了解病人整个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对病情做出诊断。
传统的消化系统疾病检查手段是胃镜和结肠镜,只能查看患者胃和直肠的情况,运用胶囊内镜,医生不仅可以检查食管、胃、直肠等腔段,而且在小肠检查方面有独到之处,连接上下消化道的小肠有4~5米,是胃镜、肠镜检查不到的部位,借助胶囊内镜,可以检查到患者的全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使疾病检出率提高到70%~80%。
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把胶囊内镜误作为胶囊胃镜,胶囊内镜对胃的检查效果比不上胃镜,胃病患者不必要做胶囊内镜检查。
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采用韩国MiroCam胶囊内镜检查共86例, 其中男61例, 女25例;年龄21~88岁, 平均年龄55.8岁;分别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9例, 慢性腹痛39例, 腹泻待查23例, 其他5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有韩国MiroCam发明并推出的胶囊内镜。排除禁忌证, 做好肠道准备后先将腹部按规定粘贴上传感器帖片, 并系好带有记录仪的便携包。让患者洗净手后, 打开胶囊外包装, 内包装, 用右手抓住胶囊把柄从盒里拿出, 夹住镀金部分取出, 以少量清水咽下胶囊。胶囊内镜能够随胃肠道蠕动而移动, 并将获取的视频信号传输到携带在患者身上的记录仪上面。能够对直径<0.1mm以内的目标进行摄影, 摄取图像速度是3frame/s, 观察视角为150°, 胶囊运行时间为11h以上, 可摄影出近12万多帧图像, 检查结束后, 通过影像工作站对胶囊所拍摄的消化道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及处理工作, 最后由医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图像。
2 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 其中有23例发现胃黏膜糜烂溃疡, 14例小肠克罗恩病, 4例小肠血管畸形, 8例小肠肿瘤, 9例炎症性肠病, 7例小肠息肉, 6例非特异性小肠炎。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所有患者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
3 护理
3.1 检查前的护理
3.1.1 检查前的护理
在检查前应详细查看和询问病史, 排除禁忌证, 为了不让患者有顾虑, 尽量让患者了解检查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并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成功率与胃肠道的有效蠕动及胃肠道的通畅程度有较大关系, 故检查前如有下列情况者, 禁忌行此项检查: (1) 胃肠道梗阻, 消化道穿孔, 狭窄或瘘管者; (2) 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者; (3) 有严重吞咽困难者; (4) 小肠有部分憩室者; (5) 无法与医师沟通者; (6) 胃肠管道蠕动极度迟缓或有障碍性的患者; (7) 孕妇及婴儿, 心脏病患者, 肝病患者等对电磁波敏感者; (8) 其他医师认为不宜接受胶囊内窥镜检查者。
3.1.2 心理护理
因胶囊内镜检查价格昂贵, 多数患者有所顾虑。担心检查不成功和出现意外情况等, 因此应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术前向患者讲解检查的目的、原理、步骤, 配合方法, 为了消除患者的疑虑, 可以向患者讲解成功案例, 增强其自信、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
3.1.3 肠道准备
检查前做好肠道准备至关重要, 如果肠道准备不干净, 将影响胶囊照片效果和肠道粘膜的观察。因此要嘱咐患者检查前3d勿做钡餐或钡灌肠检查, 检查前2h禁止服用任何药物。检查前12h开始禁食。检查的当晚19:00喝磷酸钠盐口服溶液45mL, 再喝糖盐水2000mL导泻。检查当日6:00再喝磷酸钠盐口服溶液45mL, 糖盐水2000mL导泻, 均在3h内喝完, 直至患者排出清水样便。检查前2h嘱患者服用20m L胃镜胶。
3.1.4 患者准备
检查前24 h小时起要戒烟, 以免因抽烟咳嗽影响检查过程。有活动性假牙的患者, 吞服胶囊前, 需卸下假牙并妥善保管, 男性患者需剃除肚脐上下6cm范围的体毛, 避免电极贴片与皮肤粘贴不牢, 影响图像数据信息接收, 检查当天衣着尽量简便, 女士避免穿连衣裙和涂口红, 不抹擦身油。以松紧两件套衣服为佳, 利于穿戴记录仪腰带。
3.1.5 物品准备
因为胶囊检查价格昂贵, 口服胶囊前应检查胶囊包装是否破损。还要仔细地检查各种设备, 数据记录仪做好初始化, 电池要充足电, 并备用1块。电极帖片要黏贴, 调节好便携包的长度, 数据线等物品要准备齐全。.
4 检查中的护理
4.1吞服胶囊时不可咬嚼, 吞咽动作不宜过快, 以免误咽。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如有腹痛、恶心、呕吐或低血糖反应等情况, 应及时处理。
4.2 检查过程中告诫患者不许随意动记录仪否则容易丢失图像数据, 不得接近任何强电磁场, 如磁共振检查等。
4.2 检查中每15min查看记录仪的指示灯是否正常闪烁 (1次/2s) 。
4.3患者可进行活动, 但为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不宜做过激运动。对于出血量较多的患者, 指导其卧床休息, 吞服胶囊后2h内禁食、禁水, 2h后可以少量饮水, 4h后可进食少量半流食品, 如菜泥、蛋糕, 尽量少喝水, 待检查全部结束后方可恢复正常饮食。12h以后, 待指示灯熄灭后关闭开关, 脱下装有记录仪的便携包。
5 检查后的护理
5.1 检查结束后, 要小心运送记录仪, 避免冲击、震动或阳光直射, 防止图像数据信息丢失。
5.2胶囊为一次性, 不做回收, 排便中注意观察胶囊是否排出, 若72h仍未排出, 并且出现进展的无法解释的腹痛、呕吐等胃肠道梗阻症状时, 应报告医师, 做好X线检查准备。本组86例患者胶囊均顺利排出体外。
6 讨论
胶囊内镜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 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因其检查简便, 操作起来简单, 患者吞服胶囊后在正常生活当中能够接受检查。无创伤, 无痛苦, 无交叉感染、检查范围广等优点获得了临床医生医师和患者的青睐[3]。因此在检查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得到恰当的护理及良好的肠道准备, 既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又能保证检查的成功和检查的质量, 取得满意的效果还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wain CP, Gong F, Mills TN.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color television moving image from the stomach usi ng a miniature CCD camera, light source and microwave transmitt er[J].Gut, 1996, 39 (Suppl 1) :A26.
[2]Iddan G, Meron G, Glukhovsky A, et al.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J].Nature, 2000, 405 (6785) :417.
胶囊内镜让消化道检查不再难受 篇5
据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志坚介绍,患者像服药一样用水将智能胶囊吞下后,胶囊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沿着胃一十二指肠一空肠与回肠一结肠一直肠的方向运行,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并以数字信号传输图像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工作时间达6~8小时,在智能胶囊吞服8~72小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医生通过影像工作站分析图像记录仪所记录的图像,就可以了解病人整个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对病情做出诊断。
胶囊内镜操作简便,整个检查仅为吞服胶囊、记录与回放观察三个过程。医生在回放观察过程中,通过拍摄到的图片,即可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胶囊为一次性使用,安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而且检查过程无痛无创;其外壳采用不能被消化液腐蚀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能够安全排出体外。扩展视野,全小肠段真彩色图像清晰直观,突破了小肠检查的盲区,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诊断检出率。患者无须麻醉,无须住院,行动自由,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是注意检查当天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即可。
胶囊内镜检查适应症: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②其它影像学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③各种炎症性肠病,但不含肠梗阻者及肠狭窄者;④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⑤不明原因慢性腹痛、腹泻、消瘦者;⑥临床疑为炎症性肠病、肠结核、小肠肿瘤者;⑦经济情况良好的中年以上体检者。
胶囊内镜在儿科应用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的2014 年9 月—2015 年10 月在该院实施胶囊内镜检查的72 例患儿, 按患儿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均36 例。 对照组男患儿20 例, 女患儿16 例;年龄4~14 岁, 平均年龄 (7.9±3.2) 岁;病情:炎性肠病11 例, 腹痛待查15 例, 消化道出血6 例, 慢性腹4 泻。 观察组男患儿21 例, 女患儿15例;年龄3~15 岁, 平均年龄 (7.8±3.9) 岁;病情:炎性肠病12 例, 腹痛待查14 例, 消化道出血7 例, 慢性腹3泻。 所有患儿检查结果均显示结肠、胃、小肠、十二直肠等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 将两组患儿的病情、年龄、性别等临床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 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均实施胶囊内镜检查, 详细步骤如下: (1) 仪器准备。借助OMOM胶囊内镜进行检查, 胶囊内镜为1.1×2.6 cm, 该设备由电池、 智能胶囊、 影像工作站、 发送器、电源、微型彩色照相机及影响捕捉系统组成。 胶囊内镜影像可放大8 倍以上, 可清晰显示小肠绒毛的结构。 胶囊可将当日影像工作站的各项参数及捕获图像记录并传输至患儿身上的记录仪背心中。 胶囊内镜中电池可维持工作8 h左右,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胶囊可捕获45 000~50 000 帧图像资料。 检查结束完毕, 将图像记录仪的电源关闭并脱下患儿身上的记录仪及传感器, 将记录仪中的数据传输至影像工作站中进行处理, 同时观看并分析视频图像。 (2) 详细实施措施。 将阵列传感器穿戴于患儿腹部处, 将数据记录仪包绕在患儿腰带处, 并将阵列传感器与数据记录仪相连接。 激活助OMOM胶囊内镜, 并协助患儿吞服, 吞服后2 h内禁止饮水及进食, 吞服后4 h可饮少量水及食物, 检查完毕后可正常饮食。吞服OMOM胶囊内镜至排出期间, 定时观察记录仪上的绿灯有无闪烁, 15 min/次, 以维持系统顺利运作。 若绿灯无闪烁, 应及时记录当时时间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 检查8 h后, 将记录仪与传感器之间的连接口断开, 并卸下记录仪电池包及数据记录仪, 同时将阵列传感器及记录仪腰带一并卸下, 将记录仪及电池包的接头断开, 最后将数据记录仪中的图像资料下载并储存送至工作站观察, 并进行诊断与报道。
1.3 护理方式
在检查过程中,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正确指导患者用药、讲解肠道检查措施及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在检查前给予患者护理干预, 详细措施如下:检查前采用音乐及按摩等疗法, 合理释放患儿紧张情绪, 并积极主动与患儿交流, 解答患儿相关疾病问题, 从而提高患儿治疗积极性;指导患儿正确吞服胶囊内镜的方式, 以避免检查中出现应激反应;积极做好禁水及禁食工作, 以保持患儿大肠清洁、大便通畅, 以提高胶囊检查显效率;检查过程中, 给予患儿相关疾病及饮食宣教, 叮嘱患儿可进行适量饮食, 避免剧烈运动;吞服胶囊内镜后, 要求患儿远离强电磁场源;若检查中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并做出相关护理措施;检查结束中, 密切观察胶囊内镜排出情况, 若患儿出现不适情况, 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
1.4 观察指标
(1) 肠道清洁度[3]。 肠道内存在部分清澈液体或肠道内没有粪渣评价为1 级;肠道内存在大部分清澈液体或肠道内出现少量粪渣评价为2 级;肠道内存在大部分粪渣及较浑浊粪便液体评价为3 级。 (2) 病变检查效果[4]。 胶囊检查视野清晰, 可精确判断病变位置评价为显效;胶囊检查视野不清晰但对观察无明显影响, 可判断病变位置评价为有效;胶囊检查视野较模糊, 影响观察效果, 无法准确判断病变位置为无效。 (3) 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采用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统计, 共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总满意度=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以[n (%) ]表示肠道清洁度、病变检查率及护理满意度, 并行 χ2检验。 P<0.05,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肠道清洁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肠道清洁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胶囊检查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行胶囊检查显效率为72.2% (26/36) , 较对照组的47.2% (17/36) 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2% (35/36) , 较对照组的77.8% (28/36) 均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 胶囊内镜作为新型的无线检测系统, 凭借自身便捷、无创伤、风险低、实时监控、图像清晰度高等优势, 广泛用于结肠镜、规胃镜等检查无法准确诊断的小肠疾病中, 为小肠可视性检查增添了一个高效安全的方式。 但胶囊内镜检查具有一定不可逆性, 存在电池时间有限、漏诊、误诊等缺点。相关数据显示[5], 胶囊内镜下小肠诊断准确率为68%~72%, 可能存在意思那个遗漏病变的现象。 因此, 在胶囊内镜检查期间给予患儿相关护理干预在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的有效率中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中在胶囊内镜检查期间给予该院部分患儿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检查前干预、检查中干预、检查后干预, 详细措施如下: (1) 检查前护理。 患儿入院时进行全面评估, 掌握患儿病史、年龄、禁忌症、病情等情况;由于大部分患儿存在一定的恐惧及担忧负面情绪[6], 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儿吞服胶囊的方式及步骤, 并告知患儿家属其检查步骤、原理及配合措施, 以建立良好的患护关系, 增加患儿对护理的信任度;积极做好禁水及禁食工作, 必要时可给予张氯化钠清洁洗肠或开塞露通便, 以保持患儿大肠清洁、大便通畅, 提高胶囊检查显效率[7]。 (2) 检查中护理。 吞服胶囊内镜后, 要求患儿远离强电磁场源;密切观察电量情况, 若出现电量不足时需及时进行充电;记录并观察患儿粪便形态, 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并做出相关护理措施。 (3) 检查后护理。 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若出现及时与专科医生取得联系;当胶囊内镜排出后, 将其洗净回收并进行特殊处理[8]。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肠道清洁度、行胶囊检查显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加强护理干预在儿科胶囊内镜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明显提高检查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应用于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儿中, 有助于促进病变检出率的提高, 改善肠道环境, 加强患者与医护间关系, 具有临床实践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胶囊内镜检查的护理措施及影响。方法 该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的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实施胶囊内镜检查的72例患儿, 按患儿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行胶囊内镜检查前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物品准备及肠道准备, 检查中做好饮食与活动的宣教, 观察检查进行情况, 检查后观察胶囊排出情况、前肠道准备清洁度及检查效果, 同时比较患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肠道清洁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行胶囊检查显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2.2% (26/36) 、97.2% (35/36) , 较对照组的47.2% (17/36) 、77.8% (28/36) 均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护理干预应用于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儿中, 有助于促进病变检出率的提高, 改善肠道环境, 加强患者与医护间关系, 具有临床实践意义。
关键词:胶囊内镜,护理干预措施,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宋晓燕.胶囊内镜检查的护理配合[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6) :131-132.
[2]赵国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护理体会[J].天津护理, 2013, 21 (3) :210-211.
[3]李红燕, 宋晓军.胶囊内镜检查前两种肠道准备方法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6) :121.
[4]何晓勇, 何小明, 李玲霞.19例运用胶囊内镜检查儿童小肠疾患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 2014, 44 (7) :124-125.
[5]云青青.胶囊小肠镜检查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31) :153.
[6]乔娜娜.胶囊内镜检查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5上旬刊) :2507.
[7]陆文玲, 姜莉, 蔡棠, 等.护理干预对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检查中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8) :1217-1219.
25例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护理 篇7
关键词:结肠疾病,结肠胶囊内镜,肠道清洁水平,护理
结肠疾病如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结肠息肉等是影响人类健康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 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研究发现, 对结肠癌癌前病变 (如腺瘤型息肉) 早期诊断和处理能明显预防结肠癌发生[1]。此外, 对有消化道报警症状如大便潜血阳性、直肠出血、贫血、消瘦等进行筛查也能明显提高结肠癌早期诊断率, 提高病人预后。然而, 我国目前尚未进行系统性结肠癌筛查工作, 对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主要依赖结肠镜, 而结肠镜检查有一定风险, 如无痛肠镜时需要镇静插管, 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并发症如肠穿孔, 导致目前病人对结肠镜检查接受程度较低。近年来, 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如结肠胶囊内镜 (colon capsule endoscopy, CCE) 因其无创性, 易被检查者接受, 已经用于结肠疾病诊断和筛查。目前, 结肠胶囊内镜在国外多个中心进行了结肠疾病诊断临床实践, 检查过程中没有明显痛苦, 具有很好诊断肠道疾病的可行性[2]。我科在2014年引入了结肠胶囊内镜, 初步完成了25例结肠胶囊内镜检查,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5例结肠胶囊内镜检查者, 男18例, 女7例;年龄53岁±14岁;体重61kg±11kg;身高165cm±5cm, 腰围83cm±9cm。入选标准包括进行结肠癌筛查以及要求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志愿者。排除标准:吞咽梗阻或吞咽障碍疾病、腹部手术史、肠梗阻、装有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置入的电医学装置以及孕妇和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检查方法
本研究被检查者均接受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检查, 由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出品, 由PillCam Colon2胶囊内镜、无线接收记录仪、GIVEN工作站、RAPID软件组成。将记录仪装入腰带的固定位置, 按照传感器定位示意图将传感器置于病人的胸腹部。取出胶囊放在病人腹部, 观察数据记录仪的指示灯, 若指示灯每秒35帧的速度闪亮, 证明胶囊性能正常。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提高了帧频 (每秒35帧) , 较第一代明显加快 (每秒4帧) 。其次,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在胶囊两端均带有照相机, 且增大了两端透镜角度, 达172°, 使肠腔检查角度可达接近360°, 明显降低了胶囊内镜在大肠肠腔移行过程中存在的盲区。嘱病人吞下胶囊, 凭借消化道蠕动功能将胶囊内镜不断向前推进, 推进过程中自动摄影, 每秒35帧图像, 图像数据可通过接收器天线传送至数据记录仪。然后胶囊将其所获信息传输至接收传感器上。检查结束后即将数据记录仪中的信息下载到RAPID工作站, 通过工作站图像处理软件阅图。
1.3 检查结果
25例被检查者均顺利完成结肠胶囊内镜检查。胶囊均顺利排出, 排出率1 0 0%。其中90.4%检查者胶囊在480min内排出。胃平均通过时间85min±43min, 其中最快为20min, 小肠平均通过时间为142min±83min, 最快为43min, 结肠平均检查时间360 min±85 min, 最短结肠通过时间为64min。15例无明显异常, 10例结肠胶囊内镜发现肠道有异常改变, 占全部检查者的40%, 主要病变有结肠息肉、结肠隆起性病变以及内痔, 未发现结肠癌。
2 护理
2.1 检查前护理
2.1.1 评估
检查前充分收集病人资料, 评估病情, 排除检查禁忌证。胃肠道梗阻、吞咽困难、狭窄, 因胶囊无法顺利通过;安装起搏器及其他植入电子仪器者, 会干扰胶囊内镜正常运转;胃肠穿孔或瘘管;放射性肠炎、妊娠等均是胶囊内镜的禁忌证。
2.1.2 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对胶囊内镜的认知度及配合程度。本研究被检查者均接受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 (PillCam Colon 2, Given Imaging Ltd, Yoqneam, Israel) 检查, 属于新的一种检查方法, 费用昂贵, 病人对检查缺乏相关知识, 有些病人会有顾虑, 排斥心理, 部分病人对检查期望过高而产生依赖心理。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 应告知病人胶囊内镜优点, 检查步骤及配合方法, 强调胶囊内镜易吞服、无痛苦、图像清晰、检查范围广、无需麻醉, 属非创伤性检查, 避免交叉感染, 消除其恐惧心理和疑虑, 使其积极配合检查;同时告诫其设备弊端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介绍检查的配合要点。最后病人及其家人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签署知情同意书。
2.1.3 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检查前1d保证充分的休息。检查前2d勿做钡餐或钡灌肠检查, 以免钡剂残留影响检查结果。检查前1d避免使用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 嘱其禁烟以免咳嗽影响检查效果。检查前3d~5d开始低渣软食, 检查前1d流质饮食, 检查前晚上20:00后禁食。
2.1.4 肠道清洁准备
检查前2d开始口服莫沙必利 (5mg, 每天3次, 餐前口服,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以促进胃肠运动。检查前1d流质饮食, 检查前晚上20:00后禁食。检查前1d晚上19:00口服64g聚乙二醇4000散 (法国博福益普生公司) 加温水1000mL, 每小时1次, 共2次, 检查当天06:00再口服64g聚乙二醇4000散加温水1L, 07:00西甲硅油30mL, 08:00开始服胶囊检查, 吞服2h后实时检测, 到达空肠后再服64g聚乙二醇4000散加温水1 000mL, 先服500mL后观察。期间嘱多饮清水[3]。本研究采用此方法行肠道准备肠道清洁度良好率为95%, 能较好地对结肠黏膜进行观察。
2.2 检查中护理
在服胶囊前2h口服莫沙必利5mg促进胃排空, 受试者用少量水吞下胶囊, 嘱其不得咬嚼, 吞咽动作不宜过快, 记录胶囊服入时间, 胶囊排出时间, 检查过程中病人是否有不适, 如果出现不适记录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 同时通知医生。本研究病人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保证最佳图像摄影效果, 嘱病人吞服胶囊内镜2h后方可进水, 4h内禁食, 4h后可进少量食物, 8h后由医生将电极及腰带取下。在检查过程中不能接受其他电子仪器检查, 不能接近任何强磁场。指导病人15 min查看1次记录仪指示灯是否闪烁, 出现异常及时查看。在检查过程中病人可进行日常活动。但不要剧烈活动、弯腰、屈体及移动腰带, 切勿撞击腰带上的数据记录仪, 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2.3 检查后护理
1d~3d胶囊自然排出体外, 嘱病人观察胶囊排出情况, 胶囊排出前勿接近强电磁源区域, 勿做核磁共振等检查。排便时尽量不要选择抽水马桶, 防止胶囊排出不易察觉而丢失。如果老年人有习惯性便秘, 72h内胶囊未排出, 且无梗阻症状的话可给予缓泻剂促进排泄。如果病人出现腹痛、呕吐,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可通过X线核定胶囊位置并做好对症处理。本研究25例被检查者均顺利排出胶囊。
3 讨论
常规结肠镜是筛查和诊断结肠疾病最佳手段, 然而, 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的痛苦及可能的风险使结肠镜检查依从性较低。结肠胶囊内镜使肠道清晰, 舒适检查成为可能。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在胶囊两端均装有照相机, 且增大了两端透镜角度, 使胶囊在结肠运动过程中可以接近360°观察结肠, 降低了检查过程中结肠存在的盲区, 同时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提高了电池工作时间, 使胶囊内镜能完整地对大肠进行观察。我们采用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对25例检查者检查发现, 25例被检查者均可较好完成大肠观察, 但结肠胶囊内镜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在发现结肠病变后在定位上存在一定难度, 发现病变后不能活检和治疗。
充分的肠道准备是完成胶囊结肠内镜的关键。行结肠胶囊检查前肠道准备主要有以下目的:充分地清洁肠道黏膜;清洁的液体能充盈肠腔, 减少肠道的气泡, 能更好地观察肠道黏膜;促进胶囊的前进, 以在电池耗尽前到达肛侧附近。本研究在检查前2d让检查者口服莫沙必利, 在检查前一晚服2L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在检查当天上午再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95%检查者肠道准备良好, 所有检查者均能较好地完成肠道观察。结肠胶囊内镜作为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 可以作为较好的手段来窥视结肠黏膜是否存在病变, 有其强大的优势, 检出率高、无创伤、安全、操作简单, 会在今后被更多病人所认知并得以接受。护理人员还能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优化检查程序和护理措施, 以取得更好的检查效果。
参考文献
[1]Citarda F, Tomaselli G, Capocaccia R, et al.Efficacy in standard clinical practice of colonoscopic polypectomy in reducing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J].Gut, 2001, 48:812-815.
[2]Eliakim R, Fireman Z, Gralnek IMet al.Evaluation of the PillCam Colon capsule in the detection of colonic pathology:results of the first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J].Endoscopy, 2006, 38:963-970.
胶囊内镜临床应用53例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对53例腹痛、腹胀、腹泻、便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胶囊内镜检查。男性38例, 女性15例, 年龄25~72岁, 平均年龄43.4岁。腹痛13例, 腹泻10例, 腹胀7例, 烧心2例, 便秘3例,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例, 腹部不适7例, 健康体检者9例。以上病例均符合胶囊内镜检查适应证:不明原因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等小肠疾病的诊断及不愿意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排除禁忌证:确诊或可疑消化道梗阻、穿孔、狭窄及瘘管者, 吞咽困难及胃轻瘫者, 腹部大手术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心血管病患者。
1.2 方法
使用OMOM胶囊内镜系统进行检查, 肠道准备采用检查前2 d进少渣半流食, 检查前晚餐进流食;患者检查前晚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恒康正清, 69.56 g/包, 江西恒康药业) 1盒, 加入1 000 m L温水混匀, 首次服500 m L, 之后每5~10 min匀速服250 m L左右;检查前4 h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盒, 方法同前;检查前0.5 h服10%二甲基硅油50 m L以减少气泡。服胶囊前告知胶囊内镜检查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服胶囊后, 建议受检者多走动, 适时进行监控, 服用胶囊2 h后可以喝水, 4 h后可以进食。检查结束后将记录仪中数据输入影像工作站, 视频图像由两名内镜专家进行回顾分析。嘱受检者记录胶囊排除时间。
1.3 观察指标
(1) 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及食管、胃及大肠检查中的阳性所见; (2) 胶囊内镜在食管、胃、小肠及结肠内的运行时间、胶囊排除体外的时间; (3) 肠道清洁度; (4) 患者对胶囊内镜检查的顺应性。
2 结果
2.1 检查发现病变情况
53例受检者中, 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症状者44例, 健康体检者9例, 43例检出病变, 病变总检出率为81.1%;18例同时存在2~3种病变;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的小肠病变24例, 其中小肠占位伴出血1例, 小肠血管畸形6例, 小肠多发性溃疡3例, 回肠淋巴滤泡增生3例,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2例, 非特异性小肠炎9例。检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9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5例, 食管炎4例, 胃溃疡3例, 十二指肠球炎5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 结肠炎4例, 结肠多发性息肉1例。体检9例中发现胃或肠道病变5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3例, 小肠炎1例, 小肠血管畸形1例。我们对2例回肠炎、4例结肠炎、1例结肠多发性息肉患者行电子肠镜检查对照, 发现3例结肠多发息肉, 并行结肠镜下息肉电切术。1例69岁女性患者因间断便血2年、加重3 d入院, 胃镜结肠镜检查无异常, 胶囊内镜检查于156 min时发现隆起性病变, 伴活动性出血, 考虑为空肠间质瘤, 行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空肠上段有1个3 cm×4 cm的黏膜下肿物, 顶端伴溃疡形成, 病理报告为间质瘤。
2.2 胶囊运行时间
53例受检者未发生胶囊滞留, 2例患者在胃内停留近2 h, 通过胃镜送入小肠;1例糖尿病患者胶囊于76 h排出体外。在电池工作时间内胶囊全部顺利通过回盲瓣, 摄像胶囊所携带的电池一般能满足对全小肠的观察, 最短工作时间为388 min, 最长工作时间为562 min, 平均为464.4 min。胶囊在胃内停留时间为2~120 min, 平均48 min;胶囊在小肠内停留时间为18~300 min, 平均218 min;胶囊排出时间为10~78 h, 平均21.8 h。
2.3 肠道清洁度
51例受检者肠道清洁度良好, 图像基本清晰;46例患者肠道几乎无粪渣, 视野清晰;5例患者有少量粪渣, 视野清晰度尚好, 不影响观察;2例便秘患者较多粪渣, 视野模糊, 影响观察。所有受检者在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无不适, 未发生梗阻及过敏, 无任何并发症, 耐受性良好。
3讨论
胶囊内镜的问世是新世纪初消化内镜领域发展的里程碑, 它填补了全程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 也为消化道无创性、可视性检查带来新的革命[2]。胶囊内镜由于操作简单, 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 是小肠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我们发现胶囊内镜对小肠黏膜病变、血管畸形病变的检查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优越性[3], 对食管、胃及结肠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53例受检者中, 43例检出病变, 病变总检出率为81.1%, 发现小肠病变24例, 占45.3%。9例健康体检者5例检出病变, 病变阳性检出率为55.6%。
由于胶囊内镜的放大倍数为8倍, 有时可以清晰显示胃及结肠的黏膜病变, 胶囊内镜在食管停留时间短, 如需观察食管病变应该注意受检者体位的变化。坐位服用胶囊容易遗漏食管病变, 故应改为平卧位服用胶囊。我们的检查中有4例平卧位服用胶囊患者观察到食管黏膜充血及浅表糜烂, 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希望胶囊在胃内达到较长时间停留者, 嘱患者吞服胶囊后左侧卧位, 通过有意改变患者体位来延长胶囊在胃内的停留时间, 以便更好地观察胃襞病变。胶囊内镜显示胃窦病变较为清晰, 一般较少漏诊;由于胃腔宽大, 胶囊内镜摄片随机性强, 因而胃体尤其是胃底易漏检。胶囊内镜通过食管后让患者采用左侧卧位, 可清楚观察胃底。在53例受检者中我们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9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5例, 食管炎4例, 胃溃疡3例, 十二指肠球炎5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有1例疑为胃息肉, 后经胃镜证实为疣状胃炎。由于受胶囊内镜工作时间的影响, 我们观察到部分结肠病变, 对可疑结肠病变的患者行电子肠镜检查, 发现3例结肠息肉, 并行结肠镜下息肉电切术。
全小肠观察和良好的肠道清洁是提高胶囊内镜应用价值的基础[4], 国外的经验认为禁食8~10 h是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术前理想肠道准备方法, 国内多家医院发现此种方法小肠肠腔内容物较多, 直接影响观察, 故国内一般认为还是需要做肠道清洁的工作[5]。Park等[6,7]提出肠镜检查前分次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较全量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可明显提高肠道准备满意度, 并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减少恶心症状。我们在临床中采用检查前晚及检查前4 h分别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肠道清洁度良好、图像清晰, 符合医师诊断时观察全消化道病变的需要, 提高了小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
我们认为胶囊内镜主要适用于小肠疾病的检出, 同时对途经的食管、胃、部分结肠也有一定的观察价值。根据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的病变, 可以进一步行胃肠镜及小肠镜检查、镜下活检、治疗及药物系统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对不能耐受胃肠镜检查、经济条件良好的人群, 也可以部分达到筛检除小肠以外的其它消化道病变的目的, 是一种很好的检查手段。胶囊内镜对食管、胃、部分结肠的检测相对于普通胃镜及肠镜尚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不能活检, 无法进行反复、定位的观察是其缺陷。但胶囊内镜因其良好的安全性, 无创性, 使我们在小肠疾病的诊断、消化道的可视性检查方面提供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子其, 陈孝, 吴本俨.胶囊内镜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6-7.
[2]Appleyard M, Fireman Z, Glukhovsky A, et 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with push enteroseopy for thedetectionof small—bowel lesions[J].Gastroentrology, 2000, 119:1431-1438.
[3]褚行琦, 周翠萍, 熊元治.胶囊内镜临床应用37例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 20 (4) :237-239.
[4]Westerhof J, Weersma RK, Koornstra JJ.Risk factors for incomplete small-bowel capsule endoscopy[J].Gastrointest Endosc, 2009, 69 (1) :74-80.
[5]戈之铮, 胡运彪, 萧树东.胶囊内镜与推进式小肠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 20 (8) :223-226.
[6]Park SS, Sinn DH, Kim YH, et 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splitdose magnesium citrate:low-volume (2 liters) polyethylene glycol vs.single-or split-dose polyethylene glycol bowel preparation for morning colonoscopy[J].Am J Gastroenterol, 2010, 105 (6) :1319-1326.
胶囊内镜 篇9
我科自2008年引进国产的OMOM胶囊内镜 (全称为“OMOM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 , 迄今使用5年以上, 积累一定操作经验。本文对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在2008年-2012年开展的116例胶囊内镜检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CE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影响检查完成因素、并发症等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6例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月住院患者, 男55例, 女61例。年龄为21-72岁, 平均年龄56.8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分组, 43例为体检组, 35例为腹痛原因待查组, 31例为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组 (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均为阴性) , 7例为不全性肠梗阻组 (检查前梗阻已解除) 。受检者中无吞咽障碍、肠道瘘管者, 无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 并均签署CE检查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告知所有患者检查前48h进食无渣软食, 检查前12h禁食, 检查当天清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2000m L, 2h内服用完毕, 待大便成水样, 不带粪渣为宜。检查前1h可服用二甲基硅油祛除胃肠道气泡。检查流程按照OMOM胶囊内镜的操作规范进行检查[3]。检查完毕后, 将数据记录仪中的图像资料下载至工作站中, 由消化内镜专业操作医师对CE所获取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出具诊断报告。
1.3 观察指标
结合受检者临床表现及手术、小肠镜、病理学、血管造影、全消化道造影、血液检查等其他辅助方法确诊, 最终诊断结果与胶囊内镜检查诊断的阳性率进行比较。记录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及其并发症。总结检查受阻患者并发症的处理方式。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16例患者中34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为阳性, 82例患者内镜检查阴性。阳性患者中21例小肠血管畸形 (18.1%) , 8例小肠间质瘤 (6.9%) , 2例克罗恩病 (1.7%) , 2例小肠钩虫病 (1.7%) , 1例放射性肠炎 (0.86%) , 除1例发生胶囊内镜嵌顿无法判断外, 其余与临床诊断结果相符。不同临床症状组中内镜检出阳性率对比分析, 见表1。
2.2 影响检查完成因素
全部116例观察病例中, 98例患者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 (84.5%) 。影响检查完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幽门通过障碍、内镜电力不足、图像部分丢失、内镜梗阻。其中12例存在幽门通过障碍 (10.3%) , 3例出现胶囊内镜设备电力不足 (2.6%) , 2例收集图像部分丢失 (1.7%) , 1例出现胶囊内镜梗阻 (0.86%) 。不同临床症状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见表2。不完全性肠梗阻组检查障碍的发生率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影响检查完成因素及处理
12例幽门通过障碍, 均为实时动态影像监测发现, 发现时间距检查开始时间2h±16min, 其中7例通过口服多潘立酮片或肌注甲氧氯普安辅助, 5例运用十二指肠镜辅助, 辅助通过幽门完成检查。3例因在小肠段停留时间过长, 而致电量不足, 其中2例到达回肠末端, 1例重新检查。2例图像部分丢失, 但发现小肠血管畸形。1例发生空肠距十二指肠降部60cm处嵌顿, 手术解除梗阻, 病检提示为小肠间质瘤。
注:*P<0.05
3 讨论
胶囊内镜的出现给消化临床医师在小肠系统疾病诊断上带来突破, 对于棘手的腹痛原因待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疑难消化疾病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4,5]。进一步提高胶囊内镜的阳性诊断率, 排除影响因素, 提高检查完成率, 可推动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更好地应用。
本研究发现, 一些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 因惧怕内镜检查的痛苦, 不能耐受纤维镜检查, 而选择胶囊内镜检查, 这组患者使用胶囊内镜检查结果阳性率不高。对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 应鼓励其行胶囊内镜检查前, 进行常规胃肠镜检查。因胶囊内镜检查的优势在于小肠疾病的发现[6],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小肠疾病发生率仅占消化系统疾病的7%[7], 不做为常规检查, 适度使用可以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本观察发现, 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组的阳性诊断率为58.1%, 与国内的相关研究报道相符[3~5],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可选择胶囊内镜检查。
胶囊内镜顺利完成操作的定义是指工作时间内顺利到达结肠部分, 并收集对诊断有价值的全小肠图像采集[8]。本临床观察发现116例患者中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操作有98例, 占84.5%。不全性肠梗阻组中不能顺利完成检查发生率较其他临床分组高, 可能与肠道动力不足, 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相关。影响检查完成因素中以幽门通过障碍最为常见, 并且在各临床分组中均有发生。相关研究表明, 幽门通过障碍的发生率为4.1%[9], 检查前使用多潘立酮等胃肠动力药物, 患者适量运动及改变体位均有利于胶囊内镜迅速通过十二指肠[10]。消化道蠕动功能较差导致胶囊内镜排空时间延长, 会引起内镜电力的消耗, 甚至部分图像的丢失。2005年国际胶囊内镜会议对胶囊内镜滞留定义为吞服胶囊后胶囊停留在胃肠道2周以上[11], 胶囊内镜的续航能力通常为8-10h, 并且仅有被动的摄取图片, 长时间的停滞会导致电力不足及部分图像丢失。可在行胶囊内镜检查前, 行小肠造影检查, 可以通过观察钡剂的排空速度, 评估检查安全性。胶囊内镜的嵌顿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发生空肠距十二指肠降部60cm处嵌顿, 术后提示为间质瘤。当胶囊内镜并发嵌顿时可采用手术方式解除, 也有报道可选用小肠镜取出胶囊内镜[12]。预防嵌顿的有效方法是在胶囊内镜检查前以其他方式检查预判, 有条件可进行64排CT小肠仿真造影检查。对于考虑有不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更应慎重使用胶囊内镜。肠道清洁度对胶囊内镜的诊断也有一定影响, 清洁度与肠道准备方式有关联性[13]。
综上所述, 胶囊内镜是消化道无痛无创的可视性检查方法, 对小肠疾病有重要诊断价值。在充分认识胶囊内镜优势的同时, 也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患者对胶囊内镜常常存在过高期望, 临床医师应在检查前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 告知此项检查目的及必要性, 告知可能发生滞留风险等, 避免检查过程无法顺利完成所致的医患纠纷。随着胶囊内镜技术发展, 在图像清晰度、电池续航能力及体积大小等方面均在不断进步, 其临床应用前景会更为广阔。
摘要:目的 分析胶囊内镜 (Capsule endoscopy, CE) 在临床检查中的安全性有效性, 总结并发症预防及解决办法。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16例胶囊内镜检查临床资料。结果 116例患者中82例内镜检出阴性, 21例小肠血管畸形, 8例小肠间质瘤, 2例克罗恩病, 2例小肠钩虫病, 1例放射性肠炎, 阳性检出率为37.9%, 检查过程中98例患者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 12例存在幽门通过障碍, 3例出现胶囊内镜设备电力不足, 2例收集图像部分丢失, 1例并发胶囊内镜梗阻, 并发症发生率为15.5%。结论 CE在消化道疾病筛查、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临床沟通、对患者病情的预判、及早干预性治疗是顺利完成内镜检查, 避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胶囊内镜 篇10
【关键词】中药胃肠汤;胶囊内镜;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68-01
胶囊内镜依靠小肠蠕动使胶囊前进,以数字信号传输图像进行存储记录, 能动态的清楚地显示小肠管腔,可无创且有效的诊断小肠疾病[1],但影响胶囊内镜图像质量和检查顺利完成的因素较多,如肠道清洁度、肠蠕动功能及胃肠的通畅程度等[2]。而且胶囊内镜因为本身不具备吸引等功能容易受肠道清洁程度影响,所拍GI图象会受到肠道气泡、食糜、胆汁、血液及肠道内水分的影响[3],因此,良好的肠道准备是检查成功、提高检出率的必要条件。胶囊内镜本身并无动力,它从体内排出依靠的是小肠的动力[4],而胃肠蠕动功能直接影响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内的运行速度以及减少该检查的并发症(排出障碍及排出延迟)的发生[5]。我院根据中医药理论及原理,结合中医护理技术,采用中药胃肠汤做肠道准备,并与常规口服泻药比较,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胶囊内镜检查的8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中药组和常规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年龄:12~93岁,男性34例,女性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均行胃肠镜检查所有患者均无完全胃肠道梗阻症状。
1.2方法: 中药组术前3天开始每天服2剂胃肠汤(黄芪10g,党参15g,茯苓10g,大黃10g{后下},枳壳12g,木香6g,苏梗10g,桃仁10g,赤芍10g,厚朴10g),术前3天禁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及含渣食物,进食半流饮食,常规组检查前一晚八时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包,全部溶于2000毫升温水中,搅拌均匀,以每小时1000毫升速度服。检查当天两组患者均按胶囊内镜检查程序进行。
1.3肠道准备质量判断标准: 由检查医师依肠腔清洁效果及肠内气泡的存在情况,评价肠道清洁程度,肠道清洁度分为4级[6],1级:肠内清洁,无粪渣,有少量稀水,色清亮,无气泡,肠粘膜显示清晰;2级:肠控内有小量粪渣及稀粪水,色黄,伴或不伴少量气泡;3级:肠腔内有较多粪渣,大量水或气泡,部分粘膜显示不清,影响观察;4级:肠腔内有较多成形粪便或肠粘膜覆盖糊状粪便。1、2、3级均判定为肠道准备符合要求,4级为肠道准备不符合要求。
1.4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服药后肠道清洁度及胶囊排出时间。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2组患者肠道清洁度及胶囊排出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肠道清洁度比较,见表1。
表1 2组肠道清洁度比较
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统计量U=637,W=1540,P=0.018。P<0.05,两组肠道清洁度比较有差异。
2.22组胶囊排出时间:见表2。
表2 2组胶囊排出时间
t检验P=0.044<0.05,两组胶囊排出时间有差异。
3讨论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属渗透性泻剂,通过氢键结合并固定肠腔内固有的分子,有效增加肠道体液成份,刺激肠蠕动,引起水样腹泻而达到肠道清洁的目的。中药胃肠汤中的大黄主要成份有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和鞣酸等,主要靶器官是胃肠道[7]。其作用有泻下、破瘀、荡涤肠胃、泻除和滞等作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益气健脾,木香、枳壳、厚朴、桃仁、赤芍具有理气、宽肠、增加肠蠕动作用,而且中药胃肠汤具有良好的促进胃肠推进作用和肠道机械性清除作用,且对肠粘膜起屏障保护作用[8],胃肠汤避免患者大量饮水,致肠内存留大量水份而影响胶囊所摄图象的质量,促进胃肠蠕动,以利胶囊顺利排出。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胃肠汤更适合于胶囊内镜检查的肠道准备,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施秀华,任建林,董卫国.小肠疾病诊断进展.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8):445.
[2] 叶振安,高云杰,戈之铮等.胶囊内镜小肠病灶定位方法及其临床价值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1):7.
[3]任玮,王雷,张志梅.二甲硅油散在胶囊内镜检查术前准备中的作用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8):421.
[4] 关云林,张曙,楮晔等.MIA胶囊内镜在消化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4):230-233.
[5] 张禹,程大钢,薛玲珑,崔惠.胶囊内镜滞留小肠临床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5):274.
[6] 张柏超.和爽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60-61.
[7] 吴坚,欧少君.大黄和皮硝治疗右心衰所致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036-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