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注释(精选11篇)
篇1:《桃花源记》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
2.武陵:郡名,19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尽:走完。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词类活用)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只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
26.复:又,再。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27.行:行走。
28.豁然开朗: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9.平:平坦。
30.旷:空阔;宽阔。
31.屋舍:房屋。
32.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3.之:这。
34.属:类。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3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种作:耕田劳作。
38.衣著:著,通“着”。穿着打扮。
39.悉:都。
40.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41.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2.并:都。
43.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4.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5从来:从……地方来。
46.具:通“俱”,全,详细。
47.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篇2:《桃花源记》注释
原文
晋太元1中,武陵人2捕鱼为业3。缘4溪行5,忘路之远近6。忽逢7桃花林,夹岸8数百步,中无杂9树,芳草鲜美10,落英11缤纷12。渔人甚异之13。复14前15行,欲16穷17其林。
林尽水源18,便19得20一山,山有小口,仿佛21若22有光。便舍23船,从口入。初24极狭,才通人25。复行26数十步,豁然开朗27。土地平28旷29,屋舍30俨然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32属33。阡陌34交通,鸡犬相闻35。其中往来种作36,男女衣着37,悉38如外人39。黄发垂髫40,并41怡然42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43,问所从来44,具45答之46。便要47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48来问讯49。自云50先世51避秦时乱,率52妻子53邑人54来此绝境55,不复56出焉57,遂58与外人间隔59。问今是何世60,乃61不知有汉,无论62魏晋。此人一一为63具言64所闻65,皆叹惋66。余67人各复延至68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69。此中人语70云:“不足71为72外人道也。”
既73出,得其船,便扶向路74,处处志之75。及郡下76,诣77太守,说如此7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79,遂80迷,不复得81路。
南阳刘子骥,高82尚士83也84,闻之,欣然85规86往。未果87,寻88病终89,后遂无问津90者。[1-2]
注释译文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
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顺着、沿着。
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又,再。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欲:想要。
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便:于是,就。
篇3:《桃花源记》注释
概括而言,注释一般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题目中,而尤以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
先以08年安徽卷中第Ⅱ卷文学类文本为例。
本题内容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原文略】
新课改以后史铁生的作品没有划入新教材的选用范围,学生对作者及其经历不甚了解,特别是对他的作品尤为陌生。于是出题者就在这篇选文后面安排了这样一个【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且略有删改。”
接下来开始出题:
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看出来:自然现象,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而另两个方面就必须结合注释才能看出来:人生变故,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由注释中“对母亲的追怀”可知;心理感受,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由注释中的“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可知。
如果仔细了解注释、分析注释,这个问题轻而易举就能够解决。由此可知在高考试题中注释的重要性。
再看诗歌鉴赏类的题目。仅安徽卷近几年就出现了两次。
(2008年)小孤山 (1)
[宋]谢枋得 (2)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 (3) 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诗歌鉴赏重要的破解法之一就是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而这题中的作者及背景我们并不清楚,也就无从了解他的感情和分析诗歌的内涵。出题者也一定是考虑了这些,于是就在注释中给我们做了介绍———[注] (1)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2)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3)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接下来就开始出题了: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没有注释 (1) (2) ,则考生又将凭借什么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呢?又怎么能知道作者是借小孤山表明自己的心志呢?所谓“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和他面临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不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就无法深究他写作时的情感。结合注释中对谢枋得的背景介绍,答案就很容易得出: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但要拥有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010年)岁暮 (1)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诗人杜甫的经历同学们一定很清楚,但这首诗是作者哪个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作者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此时的社会背景如何,想必同学们不甚了解。基于这些考虑,出题者又给了我们提示,看看下面的注释。
(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州)。
(2)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由以上的信息,我们可知这首作品应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已经52岁的作者,经历了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也目睹了唐朝的衰败,而满腔的抱负只能以一生不被重用而告终。
再来看看设置的题目:
(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如果结合注释,就可知这一年作者经历了哪些事,国家现在处于什么时期。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作者身处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首联诗人交代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此时的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国家的内忧外患牵动了作者的心。再结合注释 (2) 可知作者在创作本诗的时候,松州、维州、保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无法施展。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独自寂寞,能够关注注释,懂得把握这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作者发出这种感慨的原因,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篇4:《桃花源记》注释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教材;《桃花源记》;注释
《桃花源记》是东晋隐士陶渊明的散文名篇,历来备受推崇。汉末以来,战乱不止,政治黑暗,陶渊明却在《桃花源记》里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和平恬静的社会,这是他渴望生活安定的心理投射,也是历代遭逢乱世的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杜甫《北征》中的“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都表达了后人对桃源的歌咏和向往。此文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版本不同,注释也各不相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2007年第2版,2015年7月印刷)也选入了此文。笔者认为教材中有几处注释不甚恰当,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疑惑和理解。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鲜美”一词课文无注释,教参译为“地上绿草鲜嫩美丽”,笔者认为不够妥当。
首先,关于“芳”字的解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两个义项:a花草发出的香味;b花草。杜甫《叹庭前甘菊花》诗“篱边野外多众芳”中的“芳”就是“花草”的意思。从“芳草鲜美”的结构上看,“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构成主谓句式,故此处的“芳”应理解为“花”。
其次,“鲜美”一词教参解释为“鲜艳美丽”,是对的,但课文无注解,学生容易理解为“形容食品味道好”,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草”,显然不通,课文应加以注释。另外,这一注释中“鲜艳”对应“芳(花)”,“美丽”对应“草”,刚好印证了上段对“芳”的解释。
另外,“落英”一词课文注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列出了两种释义,不下定论。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初开的花”这一释义的依据是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一句中,“落”字训作“始”,屈原品尝的是初开的菊花。但笔者以为,首先,该解释本身缺乏说服力。其次,查陶渊明诗文集,“落”字一共出现八次,除“落英缤纷”外,其余七次均为“坠落、陨落”义,而不能训作“始”。
《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又:“常恐霜雪至,零落同草莽。”
《酬刘柴桑》:“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杂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又:“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闲情赋》:“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风吹君帽堕落。”
以上7 例,“落”字均作“坠落、陨落”解释,确定无疑。据此,《桃花源记》中的“落”字不可能忽然变为“始”的意义,“落英缤纷”也不宜翻译为“初开的花繁盛错杂”,还是翻译成“落下来的花瓣纷纷扬扬”为好。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教参翻译为“山下有个小洞,(洞口)隐隐像有一点亮光透出来似的”,“仿佛”一词课文注解为“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与教参基本一致,但笔者总感觉这一解释不是很妥帖。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似乎、好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好像、似乎”。网上查找《金山词霸》:“仿,相似也。——《说文》。‘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仿佛:好像,似乎。 ‘犹仿佛其若梦从者。——《汉书·扬雄传》。‘仿佛陈涉之称项燕。——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综合上述资料,“仿佛”解释为“隐约”可能是意译,其恰当解释应该与《现代汉语词典》相同,为“似乎、好像”。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外人”一词历来是有争议的,课文注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教参的翻译也是“男男女女的穿戴装束,完全跟外面的人一样”。“外面的人”,即桃花源外的人,也就是说,桃花源中的人与渔人所在地方的人的穿着是一样的。这种解释显然欠妥。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很显然,诗与记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诗里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结合“记”中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桃花源中人不可能和外面的人穿着一样。那么,这里的“外人”该怎么理解呢?先来看字典中对“外”的解释。《说文》:“外,远也。”《中华大字典》:“外,远也,又本国而外称外国。”《辞海》:“外人,指某一范围或某一集团以外的人。”显然,渔人眼中的“外人”肯定不能理解为“跟渔人同地方的人”,而应该理解为“渔人所处地方以外的人”。再说,自秦至晋太元约六百年,又经过了这么多个朝代,社会上衣服式样肯定变化很大,而桃花源中的人因与外界隔绝,“衣裳无新制”,保留的仍是秦朝时的着装样式,武陵捕鱼人猛一瞧见,自然觉得他们男女衣着,完全如同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了。所以,这里的 “外人”应解释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意思类似的句子。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世”课文无注,教参翻译为“(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显然,是把“世”解释为“朝代”。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政三世矣。”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世”则指祖孙三代。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从此,“世”的这个意义便被“代”字所取代。而《桃花源记》写于东晋,自然不能把“世”解释为“朝代”。再者,从上下文看,桃源中人一直与外界隔绝,根本不可能知道外面的朝代是否发生变换,又因桃花源中的人是秦时逃出来的,一直以为外面的世界仍然是秦的天下。秦始皇是第一代皇帝,他的子孙为二世、三世……所以“何世”应解释为“哪一代”,即秦几世。下文的“乃不知有汉”“皆叹惋”等句也可印证这点。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处处志之”课文无注释,“寻向所志”课文注为“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显而易见,编者认为,渔人为了今后再探桃花源,在离开时一路上做好了标记。但笔者综合“志”的释义和课文语境,认为这种解释并不恰当。
首先,寻根溯源。《广雅》:“志,识也。” 《集韵》:“识,记也。或作志。”《字汇》:“志,记也。与识志同。”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古文有志无识,从篆乃有识字,保章曰:‘志,古文识。识,记也。《哀公问》注曰:‘志读为识。识,知也。今之识字,志韵与职韵分二解,而古文不分二音,则二解义亦相通,古文作志,记也,知也……古只有一字一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之所之不能无言……汉时志、识已殊字也。”《〈论语〉选读》中“默而识之”、《礼记·檀弓下》中“小子识之”的“识”,均为“记在心中”之意。类似的例子还有:《史记·屈原列传》“博闻强志”,即为“见识广博强于记忆”的意思;《新唐书·褚亮传》 “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客有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两例之“志”显然都是“记在心中”之意。
其次,结合语境。渔人往返桃花源都是以船代步,船行溪中,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做记号的。最大的可能是在行船过程中把岸上各处树木、山石之类作为对象记在心中,以便寻找桃花源。可见,课文中的“志”应当作“记”解释。“志之”也应视作动宾短语,理解为“记住它们”,即记住沿途有特征的景物,“寻向所志”中“所志”应理解为“所记”,才显得更顺理成章、符合情理。
纵观2007年的语文版本,这几年每次重新印刷都会修正其中的缺失或失误之处,仅仅《桃花源记》一文的注释,笔者就惊喜地发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叹惋”一词原来注释为“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014年印刷时改为“感叹,惋惜”。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一修改有理有据。查《辞海》:“惋,怅恨;叹惜。《韩非子·亡征》:‘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在其下的“惋惜”一词注:“惋惜,可惜;怜惜。表示遗憾或同情。《世说新语·汰侈》:‘(武帝)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赐恺(王恺)……恺以示崇(石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可见,“惋”字本没有“惊讶”一解。再结合文章内容,桃花源中人在听闻外界战乱不断、朝代更替后,固然会感到惊讶,但他们的祖先本来就是因战乱而躲避于此的,他们也正是因为惧怕战乱才不与外界交流的,可见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应在他们意料之中。他们此时心中更多的应该是对外面和平生活被毁的惋惜,对老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所以,“叹惋”一词释义由“感叹、惊讶”改为“感叹、惋惜”,非常妥当。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材也是如此。尤其是本身就颇多争议的文言文注释,只有不断地审阅、勘误,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其本意,而不致误解了古人之意。另外,笔者还发现,质疑、考证教材文言文注释,本身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提倡。
篇5:2016版八年级上语文注释注释
1.2.3.4.5.6.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业已:已经。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悄然:形容寂静无声。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语见清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为“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7.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8.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9.镌刻:雕刻。
10.烂熳:颜色鲜明而美丽,现在写作“烂漫” 11.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12.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13.斗乱:飞腾纷乱。斗,同“抖”。14.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15.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和故事,这里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16.模胡:这里只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模糊。” 17.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只考试不及格。
18.托尔斯泰: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19.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20.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21.犹言:如同说。22.诘责:责问。23.托辞:找借口。
2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原是为寻求救国道路到日本学医的,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事中的材料和看客。”因此,他想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的精神。25.适值:恰好遇到。
26.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27.正人君子: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28.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29.《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30.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31.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32.好劳动:劳动的好手。
33.妯娌: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34.吃大户:旧时遇着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和夺取粮食。
第二单元注释
1.辍:停。
2.髭:嘴上边的胡子。3.髯:两腮的胡子。
4.绺: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5.鬈:(头发)弯曲。
6.滞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7.器宇:气概,风度。8.禁锢:束缚,限制。9.酒肆:酒馆。肆,铺子。
10.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11.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12.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13.低眉: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14.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15.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16.锃亮:形容闪亮耀眼。17.鞘:装刀剑的套子。18.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19.《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艾芙.居里1904-2007居里夫人的次女。20.炽热:温度高,极热。炽,(火)旺。
21.窒息:因缺氧和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22.吹嘘:夸张的宣扬。23.踱:慢步行走。24.景况:情况。
第四单元注释
1.2.3.4.5.6.《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晋人潘岳辞官家居作有《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7.勾留:短时间停留
8.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车船等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的人 9.踌躇:犹豫
10.脚夫: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11.警醒:睡眠时容易醒来。这里是不要睡的太沉的意思 12.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13.月台:站台 14.拭:擦。
15.颓唐:衰颓败落
16.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17.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18.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19.膀子:胳膊 20.箸:筷子
21.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死亡的委婉说法)22.《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
23.妙手偶得: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24.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2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滋:生长。
26.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27.参天:高耸在天空中 28.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29.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30.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31.秀颀:美而高,颀,修长 32.《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严文井,原名严文锦,作家 33.《我为什么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34.濒临:紧接,临近。35.俯瞰:俯视
36.毕达哥斯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37.《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家,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
38.宁坤:即巫宁坤,翻译家。39.鲜腴:新鲜肥美。40.方比,比较,比得上。
41.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型,鞋头尖小而上翘。42.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第五单元注释
1.《中国石拱桥》:选自《桥梁史话》。茅以升:字唐臣,桥梁专家,教育家。2.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3.惟妙惟肖: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4.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5.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6.鱼戏莲月间:语出汉乐府《江南》。7.嶙峋:枯瘦的样子。8.阶砌:台阶。
9.檐漏:屋檐下面承接雨水的横槽。10.《蝉》:选自《昆虫的故事》。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1.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粘液涂抹。平整地穴。12.罅隙:缝隙。
13.喧嚣:声音杂乱,不清净。嚣:吵闹、喧哗。14.《梦回繁华》: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15.坊:城市居民聚居地的名称。
16.市:城市中划定的贸易场所或商业区。17.汴梁:又称“汴京”,北宋都城。18.工:善于(画)
19.绢本:写在绢上或画在绢上的字画。20.设色:(绘画)涂色,着色。21.慢板:表示音乐的节拍。
22.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23.孔道:必经之道。
24.漕运: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25.舳舻相接:船之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26.沉檀:沉香木和檀香。二者均为香木。
27.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28.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篇6:《童趣》译文及注释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篇7:注释格式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
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订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0。
2、张三.物权立法的本土资源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27-28。
二、中文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
3、李国海.论反垄断法制裁手段及其范围.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93-198。
三、中文专著及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载: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如:
4、张光斗.也谈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见:林功实.立足国内培养跨世纪研究生.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05~110。
四、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http://,1998-10-04
五、外文文献
所引用语种通常注释体例。例如:
6、Scholkopf B, Smola,A.Learning with Kernels.Cambridge: MIT Press, 2002
注释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 ① 作者 : 《题名》,《刊名》,××××年第 ×期,第 × 页
引自专著: ② 作者 : 《书名》,出版者及×××× 年版,第 × 页
引自报纸: ③ 作者 : 《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篇8:引文注释规范
(一)来自图书的引文
(1)著作
顺序:责任者?著作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4页。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9-119页。
Charles Kupchan,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Knopf, 2002, p. 28.
(2)析出文献(著者和析出篇名可视具体需要标注或不标注)
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亚历山大?文特:“国际政治中认同和结构变化”,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与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93页。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8页。
Noam Chomsky,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mage and Reality,” in Alexander George (ed.), Western State Terrorism, New York: Routedge, Champman & Hall, Inc., 1991, p. 28.
(二)来自期刊和报纸的引文
顺序:著者?篇名?期刊名(报纸名)?年期(年月日)?页码(可省略)
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第9页,第13页。
门洪华:“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第74-88页。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新时期的亚洲”,《大公报》,2003年3月12日。
篇9:论文注释格式
一、封面
二、论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注意:自内容摘要起至正文第一页前用罗马数字标识页数
三、目录
1、正文内容要求提交三级目录标题---(与正文对应页数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2、目录编序格式:
[1]正文内容文字较多的文章 章、节、一、(一)
1、(1)①
[2]正文内容较少的文章,可不用章节目形式
一、(一)
1、(1)①
四、正文-----------(页底正中用阿拉伯数字标识页数)
1、正文的编排、序号、标题、页码等必须与提交的目录编序格式完全一致。
2、正文的字体、大小字号、纸型等技术规范按出版社的规定要求选用。
五、注释
1、要求用页底注,每一页页底注从①开始。
2、引用参考文献格式规范具体范例见后
六、书后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正文注释中多次引用的同一部参考文献,在此只须列出一部该文献的名称即可。
七、后记
八、引用参考文献格式规范具体范例:
1、著作:作者/书名/卷册/出版单位/出版年/页码。作者与书名之间一律用冒号;作者后署“著”时可酌情省略。
(1)专著: 示例1:
蔡元培:《蔡元培书信集》上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9页。示例2:
许毅等著:《清代外债史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95页。(2)译著: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放在论著名称之后。示例:
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4、5卷合订本,区宗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29-431页。
(3)编著:只列出主编一人。示例: 傅敏主编:《傅雷家书》(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2、期刊、报纸等: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出版年、卷期或出版日期。引用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中文期刊时,应在期刊题名后括注出版地。
(1)期刊:
示例1:
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示例2: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2月1日。示例3:
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新史学》(台北)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
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
示例1:
叶明勇:《英国议会圈地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2期。示例2:
倪素香:《德育学科的比较研究与理论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报纸:作者/文章题名/报纸名/出版年月/版次。示例1: 李眉:《李劼人轶事》,《四川工人日报》1986年8月22日,第2版。示例2:
《女子参政同盟会宣言书》,《时报》1912年4月10日,第4版。
3、外文文献: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以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为准。
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项目与顺序与中文相同。作者与书名间用英文逗号,著作书名为斜体,析出文献题名为正体加英文引号,出版日期为全数字标注,责任方式、卷册、页码等用英文缩略方式。
示例1:
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9-28.示例2:
M.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by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mberland House, 1997, pp.55, 88.示例3:
Heath B.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19, no.2(April 1993), pp.199-215.4、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作者/未刊文献题名/文献属性/编号/收藏单位/页码(选项)。
示例1: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示例2: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0年6月,第9页。
示例3: 周长山:《对汉代政治的若干考察----以郡(国)县体制为中心》,博士后研究报告,北京大学,2004年,第97-98页。
示例4: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北洋档案》1011-596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5、电子文献:论文写作引用的电子文献必须来自国家权威性门户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政府网、东方网等,并须注明所引文献初始来源。电子文献包括以数码方式记录的所有文献(含以胶片、磁带等介质记录的电影、录影、录音等音像文献)。一般须先列出中文网名,再标出英文网站名称。其标注项目与顺序: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年8月16日,http://。
6、转引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原文献版本信息/原页码(或卷期)/转引文献责任者/转引文献题名/版本信息/页码。
示例1:
乔启明:《江宁县淳化镇乡村社会之研究》,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4年,第17页。转引自马俊亚:《民国时期江宁的乡村治理》,见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52页。
示例2:
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年10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23页。
7、间接引文:间接引文通常以“参见” 引领词引导标注项目,应标识出具体参考引证的起止页码或章节。“参见” 后不加冒号。标注项目、顺序与格式同直接引文。
示例:
参见邱陵编著:《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29页;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31-32页。
8、内容性注释中的引文:内容性注释是指对正文中的术语、概念、观点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辨析或评论的文字。很多情况下,内容性注释中又出现引文,无论是直接引文,还是间接引文,都需要标明资料出处,标注项目与顺序与资料性注释相同
示例1:
汪荣祖已注意到陈寅恪对胡适推崇《马氏文通》和用西洋哲学条理中国古代思想的批评。参见见汪荣祖:《陈寅恪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62-265页。
示例2:
篇10:垫片种类(英文注释)
一、平垫片(Flat Washer---F/W)
二、弹簧垫片(Spring Lock Washer---L/W)
三、齿形垫片(Toothed Lock Washer)
1.外齿垫片(External Tooth Lock Washer---EXT L/W)
2.内齿垫片(Internal Tooth Lock Washer---INT L/W)
篇11:《别赋》译文及注释
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何况秦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有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因此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船桨迟缓怎能向前划动,马儿凄凉地嘶鸣不息。盖住金杯吧谁有心思喝酒,搁置琴瑟啊泪水沾湿车前轼木。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而卧,恍然若有所失。映在墙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
所以离别虽给人同一种意绪,但具体情况却不相同:
至于像高头骏马配着镶银的雕鞍,漆成朱红的车驾饰有采绘的轮轴,在东都门外搭起蓬帐饯行,送别故旧于金谷名园。琴弦发出羽声啊箫鼓杂陈,燕赵的悲歌啊令美人哀伤;明珠和美玉啊艳丽于晚秋,绫罗和纨绮啊娇媚于初春。歌声使驷马惊呆地仰头咀嚼,深渊的鱼也跃出水面聆听。等到分手之时噙着泪水,深感孤单寂寞而黯然伤神。
又有自惭未报主人恩遇的剑客,和志在报恩的少年侠士,如聂政击杀韩相侠累、豫让欲刺赵襄子于宫厕,专诸杀吴王、荆轲行刺秦王,他们舍弃慈母娇妻的温情,离开自己的邦国乡里,哭泣流泪地与家人诀别,甚至擦拭泪血互相凝视。骑上征马就不再回头,只见路上的尘土不断扬起。这正是怀着感恩之情以一剑相报,并非为换取声价于黄泉地底。钟磬震响吓得儒夫脸色陡变,亲人悲恸得尽哀而死。
有时候边境发生了战争,挟带弓箭毅然去从军。辽河水一望无际,雁门山高耸入云。闺房里风晴日暖,野外道路上绿草芬芳。旭日升临天际灿烂光明,露珠在地上闪耀绚丽的色彩,透过红色的雾霭阳光分外绚烂,映入春天草木的雾气烟霞弥漫。手攀着桃李枝条啊不忍诀别,为心爱的丈夫送行啊泪水沾湿了衣裙。
至于一旦到达绝远的国度,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啊记下这故乡旧里,在北面的桥梁上啊诀别告辞。送行的左右仆从啊魂魄牵动,亲戚宾客啊落泪伤心。可以铺设树枝而坐啊把怨情倾诉,只有凭借杯酒啊叙述心中的伤悲。正当秋天的大雁啊南飞之日,正是白色的霜露啊欲下之时,哀怨又惆怅啊在那远山的弯曲处,越走越远啊在那长长的河流边。
又如郎君住在淄水西面,妾家住在黄河北岸。曾佩带琼玉一起浴沐着晨光,晚上一起坐在香烟袅袅的金炉旁。郎君结绶做官啊一去千里,可惜妾如仙山琼草徒然芬芳。惭对深闺中的琴瑟无心弹奏,重帷深掩遮暗了高阁上的流黄。春天楼宇外关闭了青翠的苔色,秋天帷帐里笼罩着洁白的月光;夏天的竹席清凉啊白日迟迟未暮,冬天的灯光昏暗啊黑夜那么漫长!为织锦中曲啊已流尽了泪水,组成回文诗啊独自顾影悲伤。
或有华山石室中修行的道士,服用丹药以求成仙。术已很高妙而仍在修炼,道已至“寂”但尚未得到真情。一心守炼丹灶不问世事,炼丹于金鼎而意志正坚。想骑着黄鹤直上霄汉,欲乘上鸾鸟飞升青天。一刹那可游 行可万,天上小别人间已是千年。唯有世间啊看重别离,虽已成仙与世人告别啊仍依依不舍。
下界有男女咏“芍药”情诗,唱“佳人”恋歌。卫国桑中多情的少女,陈国上宫美貌的春娥。春草染成青翠的颜色,春水泛起碧绿的微波,送郎君送到南浦,令人如此哀愁情多!至于深秋的霜露像珍珠,秋夜的明月似玉珪,皎洁的月光珍珠般的霜露,时光逝去又复来,与您分别,使我相思徘徊。
所以尽管别离的双方并无一定,别离也有种种不同的原因,但有别离必有哀怨,有哀怨必然充塞于心,使人意志丧失神魂滞沮,心理、精神上受到巨大的创痛和震惊。虽有王褒、扬雄绝妙的辞赋,严安、徐乐精深的撰述,金马门前大批俊彦之士,兰台上许多文才杰出的人,辞赋如司马相如有“凌云之气”的美称,文章像驺奭有“雕镂龙文”的名声,然而有谁能描摹出分离时瞬间的情状,抒写出永诀时难舍难分之情呢!
注释
(1)黯然:心神沮丧,形容惨戚之状。销魂,即丧魂落魄。
(2)秦吴:古国名。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吴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绝国:相隔极远的邦国。
(3)燕宋:古国名。燕国在今河北一带,宋国在今河南一带。
(4)蹔:同“暂”。
(5)逶迟:徘徊不行的.样子。
(6)櫂(zhào):船桨,这里指代船。
容与:缓慢荡漾不前的样子。
讵前:滞留不前。此处化用屈原《九章·涉江》中“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的句意。
(7)掩:覆盖。
觞(shāng):酒杯。
御:进用。
(8)横:横持;阁置。
玉柱:琴瑟上的系弦之木,这里指琴。
沾:同“沾”。
轼:成前的横木。
(9)怳(huǎng):丧神失意的样子。
(10)沈彩:日光西沉。沈,同“沉”。
(11)楸(qiū):落叶乔木。枝干端直,高达三十米,古人多植于道旁。
离:即“罹”,遭受。
(12)曾楹(yíng):高高的楼房。曾,同“层”。楹,屋前的柱子,此指房屋。
揜(yǎn):同“掩”。
锦幕:锦织的帐幕。二句写行子一去,居人徘徊旧屋的感受。
(13)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
(14)意:同“臆”,料想。
飞扬:心神不安。
(15)万族:不同的种类。
(16)龙马:据《周礼·夏官·廋人》载,马八尺以上称“龙马”。
(17)朱轩:贵者所乘之车。
绣轴:绘有彩饰的车轴。此指车驾之华贵。
(18)帐饮:古人设帷帐于郊外以饯行。
东都:指东都门,长安城门名。《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
(19)金谷:晋代石崇在洛阳西北金谷所造金谷园。史载石崇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送者倾都,曾帐饮于金谷园。
(20)羽:五音之一,声最细切,宜于表现悲戚之情。琴羽,指琴中弹奏出羽声。
张:调弦。
(21)燕赵:《古诗》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额如玉”句。后因以美人多出燕赵。
(22)上春:即初春。
(23)驷马:古时四匹马拉的车驾称驷,马称驷马。
仰秣(mò):抬起头吃草。语出《淮南子·说山训》:“伯牙鼓琴,驷马仰秣。”原形容琴声美妙动听,此处反其意。
(24)耸:因惊动而跃起。
鳞:指渊中之鱼。语出《韩诗外传》:“昔者瓠巴鼓瑟而潜鱼出听。”
(25)造:等到。
衔涕:含泪。
(26)寂漠:即“寂寞”。
(27)惭恩:自惭于未报主人知遇之恩。
(28)报士:心怀报恩之念的侠士。
(29)韩国:指战国时侠士聂政为韩国严仲子报仇,刺杀韩相侠累一事。
赵厕:指战国初期,豫让因自己的主人智氏为赵襄子所灭,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挟匕首欲刺死赵襄子一事。
(30)吴宫:指春秋时专诸置匕首于鱼腹,在宴席间为吴国公子光刺杀吴王一事。
燕市:指荆轲与朋友高渐离等饮于燕国街市,因感燕太子恩遇,藏匕首于地图中,至秦献图刺秦王未成,被杀。高渐离为了替荆轲报仇,又一次入秦谋杀秦王事。
(31)沥泣:洒泪哭泣。
(32)抆(wěn):擦拭。抆血,指眼泪流尽后又继续流血。
(33)衔感:怀恩感遇。衔,怀。
(34)买价:指以生命换取金钱。
泉里:黄泉。
(35)金石震:钟、磬等乐器齐鸣。原本出自《燕丹太子》:“荆轲与武阳入秦,秦王陛戟而见燕使,鼓钟并发,群臣皆呼万岁,武阳大恐,面如死灰色。”
(36)“骨肉”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后,剖腹毁容自杀,以免牵连他人。韩国当政者将他暴尸于市,悬赏千金。他的姐姐聂嫈说:“妄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于是宣扬弟弟的义举,伏尸而哭,最后在尸身旁边自杀。骨肉,指死者亲人。
(37)负羽:挟带弓箭。
(38)辽水:辽河。在今辽宁省西部,流经营口入海。
(39)雁山:雁门山。在今山西原平县西北。
(40)耀景:闪射光芒。
(41)腾文:指露水在阳光下反射出绚烂的色彩。
(42)镜:照耀。
朱尘:红色的尘霭。
照,日光。烂,光彩明亮而绚丽。
(43)袭:扑入。
青气:春天草木上腾起的烟霭。
烟煴(yīnyūn):同“氤氲”。云气笼罩弥漫的样子。
(44)爱子:爱人,指征夫。
(45)讵:岂有。
(46)乔木:高大的树木。王充《论衡·佚文》:“睹乔木,知旧都。”
(47)“决北”句:语出《楚辞·九怀》。
(48)班:铺设。
荆:树枝条。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楚国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将奔晋国,在郑国郊外遇到声子,“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后来人们就以“班荆道故”来比喻亲旧惜别的悲痛。
(49)尊:同“樽”,酒器。
(50)湄:水边。
(51)淄右:淄水西面。在今山东境内。
(52)河阳:黄河北岸。
(53)琼佩:琼玉之类的佩饰。
(54)二句回忆昔日朝夕共处的爱情生活。
(55)绶:系官印的丝带。结绶,指出仕做官。
(56)瑶草:仙山中的芳草。这里比喻闺中少妇。
徒芳:比喻虚度青春。
(57)晦:昏暗不明。
流黄:黄色丝绢,这里指黄绢做成的帷幕。这一句指为免伤情,不敢卷起帷幕远望。
(58)春 宫:指闺房。
閟(bì):关闭。
(59)簟(diàn):竹席。
(60)釭(gāng):灯。以上四句写居人春、夏、秋、冬四季相思之苦。
(61)“织锦”二句:据武则天《璇玑图序》载:“前秦苻坚时,窦滔镇襄阳,携宠姬赵阳台之任,断妻苏惠音问。蕙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名曰《璇玑图》以寄滔。”一说窦韬身处沙漠,妻子苏惠就织锦为回文诗寄赠给他(《晋书·列女传》)。以上写游宦别离和闺中思妇的恋念。
(62)傥(tǎng):同“倘”。
华阴:即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县南。
上士:道士;求仙的人。
(63)服食:道家以为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老。
还山:即成仙。一作“还仙”。
(64)寂:进入微妙之境。
传:至,最高境界。
(65)丹灶:炼丹炉。
不顾:指不顾问尘俗之事。
(66)炼金鼎:在金鼎里炼丹。
(67)骖(cān):三匹马驾车称“骖”。
鸾:古代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68)少别:小别。
(69)谢:告辞,告别。以上写学道炼丹者的离别。
(70)下:下土。与“上士”相对。
芍药之诗:语出《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以芍药。”
(71)佳人之歌:指李延年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72)桑中:卫国地名。
上宫:陈国地名。
卫女、陈娥:均指恋爱中的少女。《诗经·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73)渌(lù)波:清澈的水波。
(74)南浦:《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75)珪(guī):一种洁白晶莹的圆形美玉。
(76)别方:别离的双方。
(77)名:种类。
(78)盈:充盈。
(79)折、惊:均言创痛之深。
(80)渊:即王褒,字子渊。
云:即扬雄,字子云。二人都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
(81)严:严安。
乐:徐乐。二人为汉代著名文学家。
(82)金闺:原指汉代长安金马门。后来为汉代官署名。是聚集才识之士以备汉武帝诏询的地方。
彦:有学识才干的人。
(83)兰台:汉代朝廷中藏书和讨论学术的地方。
(84)凌云: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汉武帝赞誉为“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相关文章:
古文观止注释翻译02-18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典型经验材料02-18
高校教师师德心得体会02-18
冬季安全检查心得体会02-18
注释02-18
《贺雨》原文及注释02-18
《小桃红》原文注释02-18
师说注释管理论文02-18
氓原文及注释翻译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