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精选八篇)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1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问题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不熟悉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因此了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一、英汉语言习惯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1. 时间观念的差异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 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 story”, 英文不这么说,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 the story” (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 。因此,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e 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 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2. 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份,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 日常谈话的差异
称谓的翻译。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 比较模糊,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它不像中文里的称谓, 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这与西方社会的“人为本, 名为用”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有关, 英译汉时, 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客套用语的翻译。英汉两种文化中客套用语的差异还表现在赞扬及答谢时的回答方面。比如听到别人赞扬, 英美两国的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 英美人一般接受赞扬, 而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表示“我很乐意为你效劳”之类时客套话。所以翻译 (尤其是会话和口译) 这类词语时, 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 决不能望文生义, 机械直译。
4. 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 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 (进对了教堂, 但坐错了椅子, 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 但细节上不对)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 天助也) , go to hell (下地狱去) 等, 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 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 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 与佛、庙、和尚等有关,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二、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指代关系的误译
在原文中有时会出现代词或有指代意义的动词, 很多考生直接将这些指代词按照该词的意思翻译。因此, 翻译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或通过语法分析, 正确理解指代部分的含义, 如果需要译出其含义时, 要正确表达。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 而汉语则没有频繁使用代词的习惯。另外有时使用代词会使句子意义不明。因此, 要结合具体情况, 适当的译出指代部分的含义。
2. 时态的误译
英语中有16种时态, 每一种时态表示一定的时间概念。由于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 因此需要适当添加表示时间的副词, 如:“以前”、“已经”、“现在”、“正在”等等。在增加这些副词时, 要注意首先正确理解句中时态的含义。
3. 语态的误译
英语中经常出现被动语态, 而汉语则多用主动语态。另外, 英语中有些动词兼有主动和被动的含义。因此, 在翻译时还需要注意原文的语态。例如:If a
child failed to hand in his homework in time, he might be severely scolded even refused any reasonable help.在这个译文中, 原文中refused与scolded并
列, 同样表达被动语态,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得不到”。因此, 正确的译文应为:“……, 甚至于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3[1]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3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2
[关键词]英语翻译;中外文化;发挥
当前,全球的网络异常的发达,交通十分的便利,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来了。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持续不断的加快。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远远离不开翻译的,一般来说翻译是沟通许多各种各样文化的一大桥梁,而且还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持续不断的繁荣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文化和翻译的一些方面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作者认为,这些问题所引起文化界以及翻译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是就上述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中外文化互相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自己文化独立的发展当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部分的影响,这已经是事实了。但是外来的文化不是充当顶梁柱的作用而是充当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全世界基本都是这样的。我们也看到了,现代新型中国的文学的发展和兴起也深深的受了许多外国文学的巨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就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表现形式以及艺术风格等等,促进形成了新文学的发展和形成。中国新型的新文学的发展和形成又丰富了“世界的文学”。由于“影响”是一个比较多样而复杂的一个过程。我们单单就文学创作来说,觉得一个作家受到诸多外国作家的一个积极的影响,这是一个比较有生命的逐步迁移的一个具体的过程,经过本文化的一个变形和过滤所以积极的表现在当一个国家的文学形式美学和破烂不堪而着急需要一个国家的文学传统或者是一个新的崛起那么都需要激烈地更新和改变方向的一个时候。所以,翻译对全球文化发展的影响是不可预计甚至是不可估量的。在普遍的翻译过程当中,因为他不是特别的精通汉语,他随意的漏译、增删、误译、改写甚多。现在,我们在这里没有意愿去评价其翻译的优势和劣势。
二、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的策略
翻译不单单是语言转换一项具体的活动,而且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活动。在文化多元化、经济以及科技一体化的一大背景下, 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模式等也对应的发生了一些质地的变化。伴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具体发展,人们翻译的文化意识也在在逐渐的增强当中。从表面上面来看,“归化”翻译法表面上来看是拉近了两种文化和语言的距离,但是实际上却是恰恰相反,“归化的翻译法恰恰是把一种优秀的语言和文化和另一种语言和文化逐步的隔开了,即便是后者多多少少能够获得前者的某些的一些信息,也是模糊不清的,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基本上是各不相干的。就像是在中日文化伟大的交流史上,日本历代的人们一直都是尽力的效仿中国的一些文化。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特别是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日本从根本上就是瞧不起中国的文化,但是从全部转向学习西方的一种文化。书籍是解决翻译的一大手段。甲午中日战争战后,咸丰帝认为日本的胜利没有维新但是不成功的……。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911年,日本书籍当的中的译本却是迅速的增加到958当中,但是中国的一些书籍的日译本却是降至了16种。从目前这种的一些现象可以见得,“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全部遗弃了中国文化恰恰相反倾向于西方国家的文化;这个时候中国人意识到了日本维新的一个显著的成效,想进一步从日本转向学习西洋的文化。现今部分翻译的作品应当适合读者的期待以及视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读者的期待视野有着明显不同的一种差异。上述结果显示,当然,本文作者对翻译文本的“归化”和“异化”各有喜好,有些时候我们应当基于我国现在的种种情形,恰当的选择我们现今的学习翻译的一种方式和方法。
三、全球文化是多样性的共同共存
我们经常会看到,尽管许多国家间共同繁荣、互相学习甚至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由的道路,但是排斥其他国家文化的现象一直存在。这种情况和目前国际社会的一大背景无可置疑有关。目前为止,随着全球科技的一体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象,尤其是信息网络的高度發达化,世界慢慢的被联接成一个有机化的整体。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历史上许多时期都没法比较的。在此期间,西方中心文化主义的威胁是特别严重的。由于西方文化界许多的人士通常认为,西方文化是全球比较优秀的一种文化,其他地区和国家应当以西方的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作为一个优秀的参照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外翻译文化的具体实际的交流当中,我们目前的任务依然是十分的艰巨。我们不仅仅是应该将西方文化大量的引进,目的就是发展和丰富中国文化。与此同时,我们应当脑子里面哟组合样的观念,将自己本国的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把本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虽然说在西方国家一直都有“反华”、“排华”的势力一直都存在,但是现在是向世界介绍我国文化的一个大好的时机。现在我们应当抓住这些许多大好的时机,让西方人们能够真正的去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化,好让中国的一些文化能够快速的融合于世界文化当中。
参考文献:
[1]苏冰.从文化翻译观谈中国旅游文本的英语翻译[D].山东大学,2003.
[2]郭征难.旅游中的英语翻译--如何有效加强旅游中的文化对接[J].社科纵横,2013,(12):128-130.
[3]陈尔佳.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228-228.
[4]许彦子,丁新华.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接受"、"影响"及翻译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20-122,125.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3
关键词:文化,茶叶,商标,翻译
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仅是商品质量的竞争, 更是品牌或者商标影响力的竞争, 茶叶商标是我国茶叶走向全世界最重要的“名片”。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 如何将我国茶叶商标译为世界通行的品牌商标, 如何克服现有翻译问题, 以跨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商标抢占国际茶业市场业已成为我国茶叶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 茶叶商标及其翻译的重要性
茶叶商标是茶叶产品最重要的商品标识, 基本上由茶叶相关词语和图案构成, 它在本质上是区分茶叶其相关产品最重要的外在形式。茶叶商标的翻译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茶叶商标翻译的经济意义
茶叶商标的翻译是决定茶叶产品营销的重要内容, 它可以在国际茶业市场上激发茶叶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尤其翻译质量较高的茶叶商标能以别致新颖的视觉感受激发茶叶消费者的认同。同时, 茶叶商标的翻译能一定程度上区分和识别茶叶品类, 让不同茶叶的质量、特性及文化意蕴直接显现出来, 提高茶叶企业的品位和市场认可度, 为茶叶企业的市场口碑及信誉提高基础, 当然好的商标翻译能促进茶叶的宣传, 尤其简洁、生动的翻译能为茶叶营销创建良好的氛围, 促进茶叶走进国际市场。
1.2 茶叶商标翻译的文化意义
茶叶商标的译名在本质上属于特殊跨文化交际的范畴, 茶叶消费者在商标的认知过程中实现了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作为文化交流和文化承载方式, 茶叶商标在洞悉两国文化属性的同时, 将茶叶内涵和民族文化内涵传输到世界各地。茶叶商标因此必须彰显文化个性和民族个性, 在保证民族文化的同时必须尊重世界文化中信仰、宗教、种族、经济等各个文化层次需求。这种合适正确的翻译能让消费者在思维、认知、审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实现交流和融合, 减少因文化偏见带来的主观性文化排斥及对抗, 促进不同茶文化的融合发展。
2 我国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茶叶产区分布较广, 茶叶种类繁多, 但是由于长期对茶叶商标翻译的忽视, 加之传统商标翻译思想的负面影响, 导致茶叶企业难以跨越中西文化鸿沟,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出现有“名茶”无“名牌”的现状, 总体来说其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茶叶商标的翻译标准混乱
我国传统茶叶及茶叶经济中, 茶叶的商标或命名主要以茶产地或加工工艺为主, 导致我国茶叶的商标或品牌长期陷入混乱的认知局面。例如我国茶叶根据加工工艺中的发酵程度主要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类;根据茶产地进行品牌标注有分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云南白茶、武夷山岩茶等等;在每个茶产地商标或品牌之下我国茶叶又划分为各种品系, 例如武夷山岩茶包括肉桂、水金龟、大红袍、水仙等不同品系, 这些混乱的品牌及标准造成了我国茶叶的商标翻译也存在着不统一的混乱情况。例如仅“铁观音”这一福建名茶在出口贸易中存在数十种不同翻译名称:如Iron goddess, Tie Guanyin, Iron Buddha等。这种不统一的翻译问题极大地削弱了我国茶叶的品牌认知度和竞争力, 影响力茶叶出口的发展和质量。
2.2 茶叶商标的翻译忽视文化差异
虽然茶叶出口是经济贸易活动, 但是其商品翻译却属于跨文化的范畴, 必须尊重不同文化中的习惯或禁忌, 应该考虑茶叶出口国家的文化属性。例如, 我国的“龙井”一般在进出口中被直译为“Dragon well tea”就凸显了对英国文化的不熟悉, 因为在我国文化中“龙”是各民族普遍崇拜的图腾性元素, 被认为是权威、高贵的文化象征。然而在英国或澳大利亚人的文化中, 它却是邪恶、残暴、血腥、贪婪的象征。所以中国名茶“龙井茶”虽然在国内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 但是却被直译为“Dragon tea”, 影响其销售和国际竞争力。再如福建名茶“大红袍”经常被翻译为“red robe”,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 而在英国文化中它被认为是危险、血腥和残暴的隐性暗示, 直接翻译为“red”会引起国外消费者的心理反感。
2.3 茶叶商标的翻译忽视茶叶特性
我国茶叶企业当前的商标翻译主要以“音译”为主, 忽视茶叶特性, 无法让西方市场了解茶叶的具体内涵, 同时拼音形式的音译导致国际市场的误解。我国的茶叶领域相关术语, 不能断章取义, 如果按照纯字面含义直译或音译必然造成误解。如在“生茶、熟茶”的翻译中, 经常被译为“raw、ripe”, 然而“生茶”主要指未经发酵的茶叶, “熟茶”则是指发酵的茶叶, 英文的“raw、ripe”主要指成熟度。再如, 我国的“竹叶青”因为茶形宛若竹叶, 悦目清新, 但是却在商标中被直译为“tea of Bamboo green”, 导致其被误认为竹子做出的绿色茶叶, 无法真正反映其性质和特色。
3 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的提升策略
我国茶叶在茶叶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销往世界各地, 必须要在商标中反映不同程度及类型的文化, 消除文化间的差异, 这就需要我国茶叶企业在商标翻译中具备一定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突破传统翻译惯例束缚, 而要想提升其翻译质量, 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根据国际惯例, 统一茶叶商标的翻译标准
当前, 茶叶商标的国际翻译准则一般要求商标能最大程度吸引国际茶叶消费者、分辨茶叶产品、宣传茶叶功效, 所以茶叶的商标翻译必须具备内涵充实、准确易记、悦耳优美的特点才能激发茶叶消费者兴趣, 实现营销的目的。鉴于我国茶叶目的商标翻译及命名的混乱情况, 茶叶企业必须能在我国茶叶产品名称上制定统一标准, 实现翻译的标准化, 让顾客明白所购买茶叶的具体类别及性质。茶叶企业可将茶商标翻译按照国际惯例为两个主要类别, 包括如:红茶、普洱茶、乌龙茶等为主的“发酵类茶叶” (Fermented tea) 和绿茶为主的“非发酵类茶”。在茶叶大类商标翻译的基础上, 可以再对茶叶种类细分, 如“绿茶”在统一翻译为“Green tea”的基础上, 分为“粉末 (powder) 、蒸青 (steamed) 、银针 (silver needle) 、原型 (lightly rubbed) 等八大类绿茶, 这样可以在茶叶贸易或文化交际中实现茶叶商标的统一命名或翻译, 为商标形成统一的文化标志或语言标准, 当然这需要我国政府及茶叶企业在茶叶翻译的标准上共同努力, 促进茶叶及茶文化的世界化发展。
3.2 重视文化特性, 形成茶文化差异性翻译特点
由于我国传统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茶叶产品商标的翻译中必须尊重或重视他国的文化属性, 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使用符合西方茶叶消费者文化习惯的语言或内容, 迎合其思维方式。例如, 我国的“茶”与英文的“Tea”在文化内涵上并不完全相同, 英语文化中“tea”被夸大化了, 它既可以指茶, 又可以指“茶会、茶点、茶树、餐饮”。再如我国传统茶叶中的“黑茶”经常被译为“dark tea”, 但在英文环境中, 黑色具有阴郁和可怕的隐性含义, 我国茶叶产品的商标直接译为”Dark tea”就很难迎合英国茶叶市场, 必须将黑茶按照西方习惯翻译为“Heicha”。同样我国的传统红茶, 也必须尊重西方习惯翻译“black tea”。 茶叶产品的商标在翻译中, 必须面对西方经济及政治等特殊性含义, 或极易引发负面文化联系的内容, 这就要求茶叶产品的翻译必须在维护自身营销和文化影响力基础上, 尊重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利益。
3.3 重视茶叶特性, 采用适当商标翻译方法
在翻译中必须重视茶叶及茶文化特性, 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在选择方法的过程中, 可以采取:首先, 直译法。当我国茶叶商标的名称和含义与其它国家的语言及认知没有差异时, 商标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 实现直接无障碍的交流。例如:武夷茶可以直译为“rock tea”, 这与武夷岩茶的生长特性及国际认知有着直接关系。再如绿茶可以直接译为“green tea”, 这与国际绿茶认知基本一致。其次, 音译法。对于具有一定国际认知度且没有合适国际通用性语言的茶叶, 其商标可以采用汉语拼音的音译法进行商标的翻译, 这可以在满足国际营销的同时, 也凸显中国特色。例如西湖龙井茶就可以音译为“Xihu Longjing tea”。最后, 对于文化内涵及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的茶文化内容, 商标必须在翻译时采用意译的方式, 对原有名称进行删改, 以适应目标茶业市场的认可。例如:碧螺春可根据含义译为“Green spiral tea”, 以满足西方人直观的形象认知。
4 结语
茶叶产品的商标翻译在本质上是融合了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的跨文化活动, 不能简单主观的进行翻译。我国茶业要在尊重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真正认识西方茶文化消费者的文化习惯, 满足西方消费者对我国茶叶的心理及审美感受, 将茶叶特性、文化特性及语言特性结合在一起, 实现商标翻译的匠心独运,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茶叶商标在国际市场上做到形神兼备, 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 2014 (6) :67-69.
目的论与中外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4
电影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中外越来越多的电影,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而电影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传达信息、表现美感和吸引观众的功能。电影片名的英汉汉英翻译并非易事, 目前还无人提出比较完整的翻译原则。而且对于同一部电影, 我国的大陆、香港、台湾译名各异。译名混乱现象十分严重, 不仅给广大观众造成不便, 也为两岸三地间的文化交流带来障碍。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入手, 分析了翻译目的论是今后电影名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指出: 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在赖斯和维米尔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 他们主张以行为理论为基础, 以文本的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 这里的“目的”主要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翻译学教授Nord在目的论的翻译法则中加入了忠实原则, 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目的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 提出了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 它更是译者目的的实现这一观念, 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可操作性。
二、目的论遵循的原则
“目标”或者“目的”, 20世纪70年代由维米尔引入翻译理论, 以之为专业术语, 表示译作或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这项结果是译文。因此, 在目的论中, 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 是译者必须知道的。芒迪斯科曾经谈到目的论的基本“规则”:1译文由其目的确定;2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传达的信息, 该信息与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3译文传达的信息, 不可以清晰地翻译回原文;4译文必须内部连贯; 5译文必须与原文连贯;6上述五条规则按等级排列, 目的规则统摄其他规则。
根据芒迪斯科对目的论的阐述, 概括来说, 所有翻译应遵循以下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这一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 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2.连贯性法则。译文“必须可解释为跟译文接受者的处境具有连贯性”, 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换言之, 译文对于接受者来说必须是相关的, 符合他们的处境和知识水平。
3.忠实性法则。这一法则是指原、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 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目的论是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首先,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 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翻译并不是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翻译。而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 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 在翻译原则方面, 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 即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和翻译所要采取的手段。译者可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 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即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任何跨文化的行为包括翻译都得考虑到文化差异, 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同的交际环境。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意义, 能让接收者理解和认同。所以说, 目的论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该理论允许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译文的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 而译成不同的译文。
三、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性
电影名的功能可如同其广告。它的目的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引人注目 (attract attention) ;2唤起兴趣 (arouse interest) ;3激发欲望 (stimulate desire) ;4令人信服 (create conviction) ;5.敦促行动 (get action) 。电影片名作为广告的一种类型, 对它的翻译则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商业活动, 会受到营销战略、商业规律、 商业法规和文化障碍的制约。
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特殊文体, 其特点主要在语言简明, 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能激起人们的观赏欲。电影片名翻译的对象是译入语观众。但因各国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译入语观众的审美情趣, 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与原语观众不同, 根据目的论的连贯性法则, 电影片名的翻译应以译文观众的接纳, 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因此电影片名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 (target-oriented strategy) , 也就是说, 译者在忠实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 应侧重译语观众效应, 除应忠实传达原片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更应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 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 而目的论把翻译活动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研究范畴, 认为翻译是具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行为, 翻译是在译者的协调下, 以原文文本为起点、以译文观众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这一点与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内在统一性。
四、电影片名翻译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目的论认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 以某个接受者群体为对象, 使译文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目的理论把文本按功能模式分为信息、表情和感染等三种功能。这与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等三种功能相对应。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 将影片的内容简练地传达给观众, 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美感功能就是以语言的优美流畅, 生动形象打动观众, 造成观众审美愉悦。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服务于祈使功能的。从心理学角度讲, 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 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 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过片名, 感染观众的情绪, 吸引观众。任何一部电影片名的翻译, 都要突出其在译语文化中这三种或者其中一种功能的再实现。
目的论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 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电影名一般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电影名的佳译会使整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得到提升。以近几年外动画片的翻译为例。迪斯尼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风靡全国, 其译名也随着电影的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 随之而来的其他动画片也都冠以“总动员”的称呼, 像《海底总动员》 (直译《寻找尼蒙》) 、《鲨鱼总动员》 (直译《鲨鱼的故事》) 等等, 这些译名充分抓住了受众的心理, 具有较强的宣传优势。同时, 随着这些电影的上映, 影片及片名在观众中得到强化和扩散, 使“总动员”成为好动画片的代名词, 增强了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目的论强调目的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 并不是说要抛弃原文本, 即原电影, 而进行随意翻译;它还要受“忠诚原则”的限制。 “忠诚原则”主张译者既要对读者负责, 又必须尊重原文作者, 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
五、结论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 译者可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但有即时见效的功利性目的或功能, 而且要侧重译语观众效应, 因此, 目的论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电影片名预期的功能, 电影片名翻译应该以目的论为指导, 以译文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 实现电影片名的艺术再创造。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 (1) :56-60.
[2]杰里米·芒迪斯科.翻译学导论[M].李德凤, 等, 译, 商务印书馆, 2007.
[3]陆露.从目的论的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5.
[4]任静明.影视片名的翻译策略及民族文化差异[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13-14.
[5]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王惠玲, 张碧航.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ies in Film Title Translation[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5
Eugene A.Nida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顾云峰,2004:25)。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同译者对同一个作品可有不同的译法,往往因人而异。古往今来,中外众多学者都提出自己对品牌名称翻译的独特见解和翻译标准。 例如,以索绪尔(Saussure)为代表的语言学理论以及以胡塞尔 (Husserl)为代表的符号理论学指出,一个品牌名称的语义能提示商品信息是不够的,其语音和字体也应该和商品属性相关,并认为象似性将是二十世纪品牌命名的重要思路(贺川生,2003)。中国著名翻译家严复也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本文试图将功能对等理论和顺应论相结合,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下,以汽车品牌为切入点,在前辈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中外品牌互译过程中的方法和准则。
品牌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形象,推销商品,达到对目标读者吸引、说服的效果,因此品牌翻译强调译文在选择语境中的预期功能。在翻译品牌名称时,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学、心理学、美学、营销学、广告学、时代性等诸多因素,才能在受众面前呈现出一个真正堪称完美的品牌。顺应原本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特殊视角引用到语言研究,形成语言顺应论。顺应论在品牌翻译过程中则强调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在不同语系的相互适应,从而最终达到完美的契合。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并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该理论对商标品牌翻译具有相对的指导作用,指出翻译品牌时要再现出原品牌的风格和精神。两个理论的结合能够从外在和内在、形式和寓意等多方面综合地对品牌进行翻译研究。
二、品牌翻译方法策略研究
1.音译法。音译法可以理解成一种跨文化的借用,暗含拿来主义的思想,即将原品牌名称按发音直接近似地对译到目标语言中。一些品牌名称其字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或是别出心裁创造出的新词,所以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译语表达。 音译法主要适用于以人名、地名或特有名词命名的品牌名称,贴切的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是声音的完美植入,更是保留了原文独特的音韵之美和异国风情。凯迪拉克(Cadillac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一个豪华汽车品牌,在北美甚至成为高品质与豪华的同义词。公司成立时之所以选用“凯迪拉克”之名是为了向法国的皇家贵族、探险家安东尼·门斯凯迪拉克(Le Sieur Antoine de la Nothe Cadillac)表示敬意,因为他在1701年建立了底特律城。该汽车品牌译为“凯迪拉克”, 彰显了此款座驾的奢华与气质,以及无与伦比的贵族气息和王者风范。又如英国宝马公司旗下的(Rolls-Royce)劳斯莱斯也来源于其创使人名字,尾韵的形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更突出其行驶时噪声极低和音响效果极佳的特点。两款汽车品牌翻译都具有独特的异域情调且音韵和谐,让人充满幻想和期待。
2.直译法。直译法则是直接了当地将原品牌的字面含义及句法结构翻译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一定实际意义和内涵,并在双方文化里都有着近似寓意的品牌。与之同时, 可采用如加字、省音、意合、联想之类的翻译技巧,打破品牌字面意义上的枷锁,既保留原品牌特有的神韵,又符合目标市场的特定语境。比如在中国极为畅销的德国大众 (Volkswagen)汽车,其本意在德语中是指人民的车辆。翻译者将其独具匠心地译为大众打入中国市场,给人以亲民之感, 汽车也不再是望尘莫及的高档消费品,从而受到广大中国民众的广泛欢迎。又如大众旗下生产的“Beetle”就被直接译为 “甲壳虫”。“甲壳虫”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38年7月3日的《纽约时报杂志》上,美国人认为这辆车像“一只可爱的小甲壳虫”。从1967年起,这辆车在德国正式被称为“甲壳虫”。之后,这辆车在所有语言中都被称为“甲壳虫”。
3.谐音取意法。谐音取意法是指在保留原品牌的音韵美的同时,又构思精巧、词能达意。从翻译实践来看,较好的品牌翻译能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巧妙融合上做到音译与意译的完美结合。如德国汽车名“Benz”来源于其创始人卡尔·本茨,原本被译为“本茨”、“平治”或“朋驰”等等,但效果都十分欠佳。直到将其译为“奔驰”,让人眼前一亮,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款汽车奔驰电掣、敏锐快捷的身影。再比如现今印度塔塔汽车旗下的两款顶级奢华轿车Jaguar和Land Rover。Jaguar一词的英文意思指美洲豹,将其译为“捷豹” 不仅寓意与原文极为相近,所添加的“捷”字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其在中国文化中迅速、灵敏、胜利的内涵,与其跳跃前扑、勇猛矫健的美洲豹车标完美契合,正如一只急速飞奔的美洲豹驰骋在空旷的大草原上。Land Rover的原意是陆地上的流浪者,若按字面翻译则显得冗长低廉,不符合高档跑车的奢华气质。中文将其译为“路虎”,让消费者联想到百兽之王的威望和霸气,很好地诠释了其越野功能以及纯在、 胆识、探险、超凡的品牌内涵。
三、品牌翻译准则
1.AIDA原则(E.S.路易斯,1898)。——attention(引起注意 )I——interest (激发兴趣)D——desire (刺激需求)A——action (采取行动)品牌名称翻译同其他实用文体翻译一样,往往带有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品牌名称是一个企业或产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最初映象,它的功能目的十分明确,一是传递信息,二是促发行动。因此,为了抓住激发消费者猎奇心里引起关注,翻译品牌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品牌名称应短小精悍,简单明了,朗朗上口;2)慎用否定词、笼统词和晦涩难懂的词;3)投消费者所好,突出产品的优越性能,激发消费者想象力和购买欲望;4)尽量引入新内容、新概念, 新颖别致,寓意美好;
2.尊重文化差异原则。品牌名称翻译可以理解为语言在不同环境下的相互转化,是一种文化移植。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例如目标市场的文化信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禁忌等以及本土的文化和商标内涵。盲目的语言层次的对等轻则会影响商品的销售,重则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译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既要忠实地体现原品牌的语义和语言风格,更要深度发掘其内涵进行灵活处理和再创造。
品牌名称也时常以一些意象来命名来突出内涵和功能。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马给人以“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联想;老虎则有“虎虎生威”、“生龙活虎”的寓意;豹子则是速度与敏锐的象征。因此,这些具有鲜明特征的意象往往出现在汽车品牌中,如:马自达、悍马、宝马、 陆虎、捷豹等等。
3.顺应消费者心理原则。不同年龄层次、社会背景的消费者往往有不同的喜好、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针对这一特性,品牌名称翻译时就不能以偏概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品牌名称翻译是集文化性、商业性、艺术性和民族性为一体的综合语言行为。一个堪称完美的品牌翻译必将是建立在语义对等、文体对等、社会文化对等基础上再创造出的精华成果。在功能对等理论和顺应论的双重指导下,以跨文化交际为大背景,翻译出的品牌名称兼具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博得目标消费者青睐, 更具竞争力。
摘要:一个成功的本土品牌走向境外市场时,其品牌名称在目标市场的翻译尤为重要。本文以汽车品牌为切入点,以功能对等理论和顺应论为理论支撑,采用音译、直译和谐音取意的方法探讨了中外品牌名称的互译,提出在跨文化交际的全球视野下,品牌名称互译应遵循的翻译原则。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6
一、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谈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那就将范围无限扩展了, 具体到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是从国际贸易的相关方面来看, 具体而言就是语言上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结构上的差异。
(一) 语言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语言, 只有借用语言才能够将彼此的观点传递给对方, 双方在能够理解彼此的前提下, 沟通的任务才算完成。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 一些地域中的人长期生活在狭小的地域中, 没有与外界接触, 对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完全隔离, 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在国际贸易中这种差异最容易阻碍贸易的交流与谈判。例如说汉语的商人与说法语的商人在沟通贸易协定时, 如果不通过翻译渠道, 双方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意图, 那么贸易也就不可能达成相关有效协定。
(二) 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总体观点和看法。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主要是受到客观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在发达国家, 人们对生活的展望主要放在对生活质量, 身体健康层面, 进入到后物质主义阶段, 而在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成为主要关注的焦点, 生活富裕成为大众的追求。由经济条件所造成的价值取向不同必然会影响到生活实践中的其他方面。中外国际贸易交流中, 价值观往往影响到消费者对物品的选择, 进而导致贸易发展的方向。
(三) 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主要起源于人们对超过自身理解和实践的行为一种认知, 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宗教也随之产生。宗教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解释。在一些宗教信仰较重的国家或地区, 宗教也成为他们进行思考和实践的唯一指南。当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宗教形式, 宗教的内容也有区别, 在中国主要以佛和道教为主, 而在英语系的国家中主要以基督教为主, 这种差别很容易引起宗教的误解与冲突, 需要尤其在国际贸易中关注。
(四) 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存在人的生活实践中, 这种风俗习惯通过代际间的传播实现时间上的延续性, 通过人际间的传播延展了空间上的范围。一个人生活在某个地区会带着这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实践中能够条件反射表现出来。中国历史上主要是以封建制度来制约人们行动管理社会, 人们的意识中延续着传统的风俗习惯, 例如饮食上用筷子, 家庭长幼有序, 而在西方自由平等的理念中存在着与中国迥然不同的心态。在国际贸易中风俗习惯影响着贸易的是否能够成功。
二、应对国际贸易中外文化差异的策略
中外文化差异存在是客观的现实, 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外文化没有存在着共识的部分, 差异只是较小的部分, 在国际贸易中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最小化差异程度, 推动国际贸易间的交流。
(一) 充分了解国际贸易对象的语言特征
国际贸易的重点是理解对方的语言, 因此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进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掌握对方的语言。就企业而言, 国际贸易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从事才能将企业的业绩最大化, 因此在对外贸易中可以聘请专业的翻译人才把握语言的差异, 将语言中的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词义准确的表达出来, 有效的避免语言中的歧义。同时专业人才应该能够对企业有较深的理解, 准确的将企业中的文化传播出去, 增强外国企业对本土企业的了解。
(二) 增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间的紧密联系,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可以借助国家的文化交流平台开展贸易合作国的交流。文化交流主要是从国家的语言、风俗以及价值观上进行, 在文化交流中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理解文化, 增强对异国文化的认可度。对外贸易企业也可以派遣员工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 培养员工对合作企业文化的了解, 加强国际贸易的针对性。
(三) 根据文化差异来制定相应的贸易策略
国际贸易成功的关键就是要保证贸易的方向正确, 因为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企业对贸易对象理解的不深, 在贸易方向和策略计划上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 导致后期合作的摩擦, 避免这种情况需要企业能够根据文化差异制定出正确的产品, 同时根据销售对象以及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制定特色的营销策略, 保证贸易能够顺利的进行。
三、结语
文化影响人的行为与认知, 文化间的差异可能会放大一个较小的摩擦, 在国际贸易中需要加强对方文化的理解, 只有在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案, 而要完全的把握对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挑战, 因此需要能够科学的对比出两国间的文化差异, 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小国际贸易双方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清华.浅析文化环境对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 (05) .
[2]顾史佳.浅谈经贸领域中的中德文化差异[J].青春岁月.2012 (24) .
[3]张艳.浅谈文化差异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2 (02) .
中外民间人偶艺术的文化功能与变迁 篇7
一、中外民间人偶在不同文化中的功能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所谓文化, 从广义上说, 乃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合。民间人偶也属于这种范畴, 也是人类在实践中所构建的一种方式和成果, 并在不同地域的文化中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一) 孩子的玩伴
从民间人偶的起源和发展来看, 有一些民间人偶是作为孩子的玩伴出现的, 如中国民间由母亲手工缝制的端午节香包布娃娃——扳脚娃娃。扳脚娃娃是母亲或者祖母用碎布缝制, 在里面装上雄黄、苍术、艾叶等中草药物, 佩带在儿童身上, 可以散发香气和防止蚊叮虫咬。扳脚娃娃有男娃系列、女娃系列、虎娃系列、猴娃系列等。工艺精细, 造型可爱, 头部用传统的针法绣出眉目鼻口, 头顶绣有发际、扎有小辫。肚兜是活动的, 绣有四季花卉、福禄寿喜、传统吉祥图案等。扳脚娃娃是老幼均喜爱的玩意儿, 可以简单地制作, 也可以附上繁复的刺绣装饰。其特点是不怕摔、能洗涤、可永久保存。对于孩童来讲, 这是童年家制的小小玩伴, 若干年后, 还能够勾起对当时制作人的怀念, 或者再现当年得到这可爱人偶的场景, 使人回味无穷, 而所用的材料和制作手段则能够见证当年的工艺水平和当地的文化背景。
(二) 手工教具
从人类文明之初, 人偶就陪伴在人类的左右。北美的印第安人人偶既是玩具, 也是教具, 联系了儿童游戏和成人的真实生活。在易洛魁人和其他一些部落中, 祖母或母亲会用鹿皮裹上小树枝做成人偶送给孙女或女儿, 慢慢教会她们学会给人偶缝衣服和裁皮革。如图1中所示, 这类人偶身上总有简洁美丽极具印第安特色的串珠装饰, 一般以蓝白两色为多。女孩通过把玩人偶, 逐渐学会缝纫女工, 操持家务。在印第安女孩的成人仪式上, 女孩要出示自己亲手制作的人偶, 以示自己心灵手巧。这些人偶大多制作精美, 被装上真人的头发, 皮衣的边缘被剪成流苏, 很多地方被缀上彩珠, 象征着女孩开始步入成人的世界。
(三) 角色扮演
在曾经流行于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木偶戏或者布袋戏表演中, 人偶是剧中的人物角色, 配以唱腔和舞蹈表演来完成故事情节。这些表演人偶有的风格粗放, 有的制作精细。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背景, 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比如千年来流行于泉州的傀儡戏, 充分发挥了人偶表演的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它与道教等宗教活动相结合, 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又以独特的技艺和精彩的演出, 成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它是创造地域特色文化、塑造地域人文品格、构成本地民众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内容的有机部分。时至今日, 泉州傀儡戏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成为中国民间人偶的一种独特形式。偶戏中的戏偶多数为做工精美的人偶, 在漳州、光东、苍南、柳州一带的木偶剧团有着悠久的传统, 还有潮州有名的铁枝木偶, 它们都曾推出过丰富的剧目。之后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 人们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多, 传统的木偶剧日渐衰微。只有由大陆泉州、漳州移民带到台湾的布袋戏, 由于后来有了大变革, 创作出了加入现代动漫元素的新人偶而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至今仍然有着稳定的观众群。台湾布袋戏人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 做工精美, 是中国民间人偶艺术中的奇葩。
(四) 传达愿望和期盼
在印第安部落中, 婴儿出生不久要举行盛大的命名仪式, 由年长的妇女主持, 为孩子穿耳洞, 戴上父亲雕刻的耳环, 出席的女宾客送上人偶作为礼物, 祝福孩子长命百岁, 借以传达家人和族人的美好愿望。Ndebele部落是非洲南部的小部落, 他们制作和使用美丽的人偶。这些部落的房屋有着十分耀眼醒目的色彩, 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土褐色的大地上。Ndebele的人偶服饰也同样的耀眼醒目, 和部落里女人的穿衣风格几乎完全一致, 人偶身上精美细致的彩色串珠工艺也和女人服饰上的美丽串珠惊人相似, 图3就是色彩绚丽、串珠精致的新娘人偶。在这里, 人偶被当做求爱的信物, 来表达青年男子心中对婚姻和爱的期盼。当一个男子向他喜欢的人求爱时, 他会把一个精美的人偶放在他中意女子的屋外, 来表达他的爱慕之情和求婚的愿望。同样, 当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准备结婚时, 也会得到一个人偶, 来祝愿她早日拥有自己的孩子。她要照顾这个人偶, 并为这个人偶取名, 而后女孩的第一个孩子会以这个人偶的名字为名。同样, 在我国的蚌埠涂山, 由于人们希望求子、生殖而出现了寄托传宗愿望的泥质人偶泥娃娃。
每年的3月3日是日本的女孩节。这一节日又被称为“偶人节”, 因为女孩节的风俗就是摆放“女孩节偶人”。最早人们用自己制做的人偶作为家中装饰, 女孩节过后就将其放入水中, 随波漂走, 象征偶人带走自己身上的病痛和晦气, 保佑新的一年吉祥平安。后来, 这种习俗慢慢演变成了如今女孩节上陈列人偶的习俗。图4即为日本传统偶人陈列。还有流行于中国农村和日本的晴天娃娃, 又被称为扫晴娘、扫天婆、晴天和尚, 这种布偶被悬挂在屋檐上来祈祷天晴, 永远都是好天气。这些不同地域的民间人偶传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盼, 代表了不同的习俗和文化。
(五) 讲述信仰与崇拜
在遥远的北美文明中, 人偶还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 曾被当做部落的守护神。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东北部, 有面部造型恐怖的被称为“卡齐纳”的人偶, 代表了不同种类的守护神, 被认为可以沟通人和神, 并被当地的部族祭祀和崇拜。在中国明朝末年, 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兔儿爷人偶, 她源自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 表述了当时民众崇拜月神的大众心理。兔儿爷来自一段美丽的民间传说:某一年, 北京城内流行一种无法医治的瘟疫, 嫦娥不忍看百姓受苦, 派月宫里捣药的玉兔去解救百姓。玉兔化身少女, 走街串巷治愈了不少人。所到之处, 玉兔别无所取, 只借衣服, 把自己扮做男人、女人、商人、卦仙儿……为了尽快搭救百姓, 玉兔骑马驾鹿、骑虎乘凤, 游走京城消瘟除疫。瘟疫消除、玉兔回转后, 京城百姓为纪念玉兔, 以泥塑像,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祭月时在家中供奉。明纪坤在他的《花王阁剩稿》中写道:“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 衣冠踞坐如人状, 儿女祀而拜之。”这些玉兔形象的泥塑大多兔脸人身, 有男有女, 或骑鹿或乘凤, 或披挂金银铠甲或身着各行各色衣物, 造型多样、姿态可爱, 被称之为“兔儿爷”、“兔儿奶奶”。这就是流行于北京街肆坊间的著名民间人偶——兔儿爷。由于民间一直有“男不祭月, 女不祭灶”的俗约, 祭月多由妇女承当, 同时孩童淘气模仿, 便熟识了祭月供桌上的兔儿爷。于是, 兔儿爷逐渐地演变成孩子喜爱的可爱人偶形象。
(六) 灵魂的寄居地
在非洲文化里, 人们并不把人偶当作孩子的玩物。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含义, 被用于教育和娱乐, 或者作为超自然的媒介。人偶在非洲大都被认为具有寄托灵魂的超自然力量。原始部族的黑人们认为,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 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转移。他们强烈崇拜死者, 认为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之中, 相信他们有超自然的力量。死者的灵魂需要一个躲避场所——就像人的躯体一样, 在那里灵魂才能继续生存。于是他们创造了人偶来容纳死者的灵魂 (如图6所示) 。这种人偶被看作是一种具有魔力的神物。对于非洲的原住民来说, 人偶是不是酷似真人根本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给灵魂制造一个栖身之处。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木雕人偶是祖先灵魂、大自然灵魂、神灵魂的化身。与普通雕像不同, 非洲木雕人偶没有正常的人体形态, 没有复杂的动作, 也没有多人物的构图, 而是通过极度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这一形象。这种怪诞的人偶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非洲木雕人偶中存在着一种感人至深的纯朴、稚拙、粗犷, 并富有纪念性和节奏感。
源于这一人偶的灵魂寄居作用, 作为非洲另一种人偶形象的巫毒娃娃曾经是非洲巫术中的重要角色。“巫毒教源起于非洲南部, 该宗教施法时需要通过一种媒介, 就是巫毒娃娃。原始的巫毒娃娃造型均由兽骨或是稻草编制而成, 各个面目狰狞, 加上其宗教仪式神秘诡异, 故大多数人都认为巫毒教是个邪教。而巫毒法术及巫毒娃娃更被视为邪恶诅咒的代表。”[2]只要有巫术存在的地方, 就会有巫毒娃娃的出现。《红楼梦》里马道婆使用的木头小人儿, 可以算是中国版的巫毒娃娃。
二、当代中外民间人偶文化功能的转变
“民间艺术的魅力与美正在它的原始性, 它的稚拙简括与纯真, 就像人类的童年一样, 只能引起人们回首往事的惊异与沉思, 但它自己则永远停留在原地了。”[3]在工业化文明统治的当代社会中, 工业化大生产使手工制作日渐式微, 文明的变迁也使当今的人们有了更多更加切合时代特点的产品选择。曾经辉煌的来自不同地域、代表不同文化民俗的民间人偶无法再延续过去的身份, 他们中有一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逐渐沉默黯淡, 完结了使命, 最后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但是也有一些在文明的变迁中适应着新的时代和环境, 实现着功能性身份的转换, 转变部分的设计语言, 在现代化语境中发挥着自己新的文化功能。
(一) 实用性功能的淡化与消失
几乎所有的民间人偶在最初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无论是作为玩具、教具、信物、演员还是神物, 它们的首要功能都是其实用价值。观赏性、纪念性只是民间人偶实用性的附属功能。可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工业文明的发展, 民间人偶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它们的实用性功能也随之逐渐淡化与消失。民间人偶所承载的独特的民间审美和民俗文化, 使其具有的观赏性和纪念性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使民间人偶开始成为收藏者们所搜集的文化制品中的一个独特种类。民间人偶的实用性逐渐被搁置在一边, 对于民间人偶身上所承载的不同文化的欣赏与审美成为其观赏性的重要因素。如今, 非洲Ndebele部落所生产的大多数艳丽串珠人偶不再执行求偶或者给孩童祝福的功能, 而是成了畅销的出口商品, 是部落里女性的重要收入来源。本来在各种古代的巫术里, 人偶是施展巫法的巫师必不可少是用具, 但是随着巫术被人们遗弃, 巫毒娃娃也具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有心的商家吸取巫毒术中关于守护、治疗、恋爱等正面意义的法术, 重新演绎开发设计出了一系列形态可爱、萌态十足的当代巫毒娃娃, 他们为广大的年轻受众所喜爱和接纳。
(二) 宗教与信仰功能的转换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解开了众多谜团, 使人类逐渐远离愚昧和迷信, 宗教和原始信仰的神秘性正慢慢地从我们心中消失。作为表达信仰、寄托灵魂用途的人偶开始一天天转变为对过去文化的一种纪念, 在旅游纪念品中充当角色。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偶开始走入旅游纪念品的行列。这些曾经神秘且不可捉摸的人偶极具地域特色, 吸引了众多的收集和购买者。在美国印第安保留区的店铺里, 摆满了各种款式和价位的印第安民间人偶, 那些制作精美、价格不菲的人偶来自于印第安本土艺术家的手工作坊, 而价格相对低廉的人偶则来自大规模制造的工厂。如图8所示, 在美国的中西部印第安聚居区, 很多小镇的工艺品店里都有琳琅满目的印第安民族人偶。这些装饰着艳丽羽毛和柔软皮革的民族人偶为这些小镇增色不少, 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由于对本民族民间人偶保护和开发得当, 单单印第安民间人偶这一项收入就为印第安民族的生活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20世纪大众旅游兴起之后, 民间人偶已经成了全球旅游纪念品业的一部分。作为供奉膜拜对象的兔儿爷人偶, 现如今已成为北京厂甸、后海以及商场工艺店里的抢手货。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也妥善保存了各种造型的兔爷儿人偶。这种民间工艺纪念品的人气日渐高涨, 很多年轻人和外国游客对这种民间特色表现出巨大的兴趣。
(三) 独立艺术形式的形成
木偶戏和布袋戏一直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作为戏中人物角色的木偶和人偶是这种表演形式的主角。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电影、电视、网络成为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很多传统民间表演形式日渐式微, 甚至到了失传的地步。除了台湾的布袋戏经过变革之后至今仍在流行外, 大多数的偶戏表演都在渐趋没落, 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偶戏中的人偶, 虽然不再能够经常参演剧作, 但因其制作精美、独具特色, 慢慢成为了一些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它们被独立出售, 被当做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如图2至图9所示, 这些人偶的头部大多是木刻而成, 雕工精美细致, 描绘生动传神。人偶的服饰有着精巧繁琐的刺绣和珠饰, 多为古装戏剧样式, 记录着中国传统戏曲装饰的富丽和华美。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人的美学感受及生活中一直是发展传统工艺的难题, 这就对工艺戏偶提出了一条新思路:不能只限于传统人物, 有时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同样, 日本的女孩节人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 在制作材料、玩偶款式、陈列形式等方面都有了不少变化, 造型越来越多样化, 工艺越来越精良, 成为独具日本风格的精美工艺品, 成为独具特色的日本传统偶人艺术品, 启发和影响着日本如今流行全球的BJD球形关节人偶。
(四) 民族文化的象征物与纪念品
在全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背景下, 一些民间人偶逐渐以民族人偶的身份出现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一来这些民间人偶本身就具有着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 并因其独特的民族面貌而为人熟知;二来这些民间人偶也是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物质载体, 它们是民族的文化遗产, 显示着该民族的审美和爱好、信仰和习俗。在广阔的全球化的背景下, 它们凭借独特的民族特点而吸引着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关注。现代交通的发达使远途旅行轻松实现, 网络购物也使人们在世界范围内收集各种特色民族人偶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从而使人偶吸引着更为广大的人群。在20世纪90年代, 国际市场上甚至有组织人偶收藏者的旅行团去世界各个“奇风异俗”的角落去搜寻他们喜爱的土著或旅游纪念品。身着各色民族传统服饰的民间人偶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家庭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代言人, 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的象征物, 传达和对比着各民族文化神奇的共性与差异。
摘要:人偶, 英文Doll, 又称人形, 泛指模仿人类的各种赏玩物品。民间人偶作为当代人偶艺术传承的重要依据, 在现代语境中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审美观念的更新而不得不进行各种功能性身份的转换, 但是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载体, 民间人偶所具有的传承文化的功能没有改变。民间人偶所代表的独特地域文化和独特设计特征, 是当代人偶设计中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化资源和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李国庆.玩偶私囊[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3]易英.学院的黄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8
一、背景文化差异
(一)饮食观念
中国的传统农业从早期的采集、狩猎转变而来,仍然保留较多的采猎野生资源的习性,故有很广泛的食谱,以及变化多端的烹饪技术。中国的菜谱种类繁多,如:“回锅肉”(stir fried sliced boiled pork)、“五柳时鲜”(sweet and sour seasonal fresh fish)、“红烧广肚”(braised fish maws in brown sauce)、“海米珍珠笋”(dry shrimps and tender corn)、“菊液马蹄露”(chrysanthemum and water chestnuts cream)等。而西方的传统农业是畜牧业,种植业占较小的比重,奶食和肉食充足,辅以少量的麦食,其食谱及烹饪较中国要简单,从英文词汇就可以看出,如:omelette(简蛋卷),pudding(布丁),pastries(甜点),coffee(咖啡),steak(牛排),T-bone steak(丁骨牛排),filet steak(菲力牛排),sirloin steak(沙朗牛排),club steak(小牛排),green salad(蔬菜沙拉),onion soup(洋葱汤),potage(法国浓汤),corn soup(玉米浓汤)等。西方烹饪的样式相对较少,因而在词汇汉译上要注意突出其原材料。
(二)礼仪风俗
由于中国有着两、三千年的封建统治的历史,封建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里外分明,因而在称呼上有爷爷与外公、奶奶与外婆之分,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方面不同,故称谓区分严格而细密。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有三十二卷,今人编的《称谓大词典》更是收了一万二千多词。而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在称谓上就简单多了,无论是爷爷还是外公都叫grandpa,叔叔、舅舅都称uncle,姨妈、姑妈都称aunt。另外,中国人几千年来受“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听到别人赞扬时会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而西方人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这时则会说:“Thank you.”
(三)情怀寄托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种事物产生不同的联想,同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意义,事实上,这是由于“共同继承的概念模式”所致。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鸟(cuckoo)和蝉(cicada)往往是悲伤凄切和忧伤的象征,“杜鹃啼血”的形象源于周末蜀王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变为“泣血杜鹃”这一典故。于是千百年来,“杜鹃啼血”就印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心中。对西方人来说,杜鹃并不具有这种固定的悲剧象征。有趣的是,英文的cuckoo既可以象征欢乐,也可以表达忧伤。如下面的两首感情色彩截然相反的诗就出自同一位诗人之手。
Obiter new-comer!I have heard, I hear thee rejoice. (To the Cuckoo)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 a melancholy strain: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The Solitary Reaper)
再如其它英文词汇,汉语中的喜鹊总是与喜事、吉祥相联系,而英文中的“magpie”却常和“唠叨、饶舌”相关。英文中的“chicken”含有懦弱、胆怯的意思,而中文中的小鸡却无法使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四)教育理念
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教师教书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让自己达到道德和人格完美的“至善”境界的方式,真正的教师,不仅应该有学识,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和人格的完美修养,通过传授知识和思维,使学生达到人格上的完美,这才是真正的传道。中国古代佛文化中的“拈花微笑”,和古代老子思想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都是这个观念;而西方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思维的一个过程,而独立思考才是教书育人所要达到的目的,英文词汇中“mentor”(精神上的导师和益友)便是这种理念的体现,也就是说,更重要的是如何独立思考和自己学习,因为这种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比任何的知识本身都重要。
教育“education”这个单词源于古希腊的教育理念,西方人更喜欢把它理解为“leading out”的意思。美国人在1954年的一场关于教育的意义的争论:被认为是建国以来对民权震动最大的官司,最后以黑人白人小孩不再在种族隔离的学校上学告终。主审大法官Warren指出: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就是把一个人内在的天赋引导出来。一个赞成传道而使人的人格和社会的责任达到圆满,一个则希望通过学习达到自我和天赋的展现和最大化。西方更偏重于个人价值的体现,而中国更强调社会道德的圆满,也就是整体群体的契合。
二、思维理念差异
(一)价值观
中国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型的文化,其思维方式是典型的辩证逻辑,重意合,重理性,它呈螺旋型上升,从整体观出发,强调“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不分,万物有情,天人同体同德的圆满境界”。而西方文化重形合,重逻辑思维,注重辩证思维,重视对自然的研究。西方流行个体主义,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强调“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己”。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ies彼此殊难融合交流”。
看看相关英文词汇:self-reliance(自力更生),它是西方价值观思想的核心之一,与“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如self-confident(自信),self-respect(自重),selfmade(自制)等。而self-confidence也是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他们喜爱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用品,如Adidas(运动鞋),Mackintosh(雨衣),Wellington(惠灵顿长靴)等。西方人甚至经常爱用“I think...I believe...My opinion is...”这样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开头语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开头却喜欢引用别人的话来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
(二)休闲娱乐
中国文化由于受到儒教“中庸之道”的影响,传统的中国人大都喜欢选择不耗体力的娱乐来修身养性,如围棋、乐器、书法、京剧等,而西方人更注重体力的锻炼。这些文化差异在中西语言的词汇里是不难找到见证的。“琴瑟失调”、“弦外之音”、“扣人心弦”等都与弦乐器有关,可见弦乐在传统中国的流行。“高山流水”说的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现在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来表示出色的音乐和得遇知音之意。
看看相关英语词汇:球类运动遍布全世界,但大多数球类运动起源于西方国家,所以有很多关于“ball”(球)的英语词汇,如:rugby(橄榄球),ice hockey(冰球),cricket(板球)等。riding(骑马),racecourse, racetrack(跑马场,赛马场),jockey, polo(马球),show jumping competition(跳跃赛),steeplechase(障碍赛)。back the right horse(下对了赌注)和jockey for position(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均源自英国的赛马运动。infighting(近战),straight punch(直拳),uppercut(上钩拳),righ hook(右钩拳)都出自拳击比赛。
(三)象征意境
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传统及其原始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比较感性;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
英文中red这一词汇,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积极意义,但是英语中的“red”还有其它的含义,它表示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pink(粉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又叫桃花色。唐代诗人崔护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桃花与女人相比,追其根源,是女子为修饰自己而施用粉红色胭脂水粉,脸色白里透红,可与芬芳灿烂的桃花相媲美;而在西方文化中,粉红色却象征精华、极致,如in the pink of health(极健康);它又象征上流社会,如pink tea(上流社交活动),pinkcollar worker(高层次女秘书)。绿色(green)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重性,侠和恶。这是因为在人类原始时代及其以后的漫长生活过程中,人类借助它来保护自己,赖以生存下来;但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凶残的食人动物。西方文化中的绿色(green)象征意义却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它不仅象征着青春、活力,如in the green 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而且表示新鲜,如green recollection(记忆犹新),也表示幼稚、没有经验,如green hand(生手),它也象征妒忌,如the green-eyed monster(妒忌)。
三、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建议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反映语言的发展状态。词汇越丰富,语言就越丰富,越发达”。英语语言的美丽,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乎其浩瀚的词汇量。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英语的词汇量是最丰富庞杂的,其总词汇量达一百多万。从公元449年到公元1100年的古英语时期就有五万到六万词汇,那么,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应当如何去学呢?
(一)转观念
在初学英语时,我们一般只记一个单词的一个词义和一种用法,而学好英语则要求全面了解这个词的词义及用法。如果思想上还没有这种认识,背单词时还停留在一词一义、一词一用的阶段,背下再多单词仍会感觉捉襟见肘。懂得用词是掌握词汇的高级阶段。VOA Special English这个节目仅用1, 500基本词汇来表达国际舞台上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却能做到准确、及时。可见用词能力不代表所需词汇量越大越好,而是要往深处发展。一个句子、一篇文章不是词的简单组合,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更需要有一种协调。
(二)学联想
英语本身有很多“前缀”、“后缀”、“词根”,可以帮助你的记忆。前缀如“re”,“in”,“post”,后缀如“er”,“a”,“ism”等,与其他部分结合,就可共同组成一个新词。如果掌握了这些前后缀,便可以很方便地猜出一个生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忌硬背
很多中国人把背单词、记词汇奉为学习英语的必经之路,但是孤立的背诵便会遇到“浴缸效应”(此处比喻渗入大于渗出),短时记忆难以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记词汇建议放到文章中去,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形容词和名词相搭配,哪些动词和副词相搭配,哪些动词和介词相搭配。例如说“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易写成“great change”,而英语中的说法是“dramatic change”、“change dramatically”。注意词的惯用搭配,这就好比关注一个人的同时也关注到他周围的人一样。
(四)会辨词
只知道一个词的词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知道这个词与其他词,尤其是其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比如说:carry和shoulder都可表示“承担”,而且都与名词responsibility搭配使用。由于shoulder是人体的一个部位,作动词用应该是表示人发出“承担”的动作,如果句中主语是post(职位),那选shoulder就不合适,而应该选择carry。对于词的辨析,只有通过多看例句,观察这个词的使用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只背词义,恐怕很难辨得清楚、用得正确。
(五)勤思考
学习英语不能只把它当作一个单纯的学外语的过程,而要多多思考,多多对比。想想与中文的用法有何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便又回归到上文所说到的深层次考量上的思维与文化差异方面了。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而牛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说大话、夸口的时候是“吹牛”。而英国文化是一种“马”的文化,我们说“吹牛”,他们却说“吹马”(talk horse)。当看到这个短语的时候就应该注意:首先,它用的是“马”,而不是“牛”;其次,在horse这个可数名词前面,既没有定冠词,也没有不定冠词,这是英语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仔细思考了,那么在表达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误了。所以说语言植根于文化,要学好、学精一门外语,就必须对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懂得他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样说出来、写出来的东西才不至于像林语堂说的那样:“血和肉是英语,但是骨架子是中文。”
学习词汇绝不提倡死记硬背,词典上的解释是死的,语言的运用是活的。学习者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多读、多听、多看,记下的单词要常复习,而且应当带着语境去复习。记住:你说的英语必须是听人家这样说过的东西,你写的英语必须是自己读到过的东西。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若干理念差异入手, 对中西方背景文化和思维模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了对英文词汇学习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背景文化,思维模式,词汇学习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何桂权等编.新东方英语.海外文摘出版社, 2004.
[3]肖立明.英汉语比较研究[M].湖南出版社, 1998.